时间:2024-01-10 10:14: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44-02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针对计算机课程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引入“探究”的学习状态,感悟“探究”的方法。做为教学工具的计算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提高教学质量插上了腾飞的丰翼。随着职业教育进入普及化,要求人人都要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也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那么,如何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使计算机课程能充分适应时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摆在我们职业学校每个计算机课老师面前的一份重任。我从教学过程方面谈谈我的认识与见解。
一、课前充分反思
在课前进行反思,会使课程变成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课后反思,不做课前的反思。实事求是的讲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教案以及设计的教学思路做下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补漏查缺和内化吸收的过程,更是教师重视教学,重视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 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计算机课程做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注重强调学生上机的操作能力。不过学生当中实际水平差异较大。而有的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了解甚少;而有的学生家中有计算机,某些知识早已掌握。这不像其他的文化课,大家基本都处于同一水平,因此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在开始教学前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比如:在《internet及其应用》这一节课程中讲“免费电子邮箱”申请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到网页上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事实上有些同学早已经会用电子邮件了,而有些同学可能连什么是电子邮箱都不知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首先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为此,我们可以让会申请的同学先用申请好e-mail让不会的没怎么接触过网络的同学跟周边会的同学互动学习;同时教会所有学生设置Outlook帐号,这样采用了不同教学方式来授课;同时,要尽量多的留些时间给学生练习操作。计算机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结果就是让学生能熟练的进行计算机操作,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多留出些时间给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和练习,正所谓的“百闻不如一练”。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设计教学,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全面的掌握。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课前,要认真地反思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基础特点、对课堂上对可能的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达到良好的教学结果。经过课前的反思,教学内容与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中及时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反思,即及时、迅速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使用的方法与手段以及产生的效果,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方法和手段,让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因为计算机教学以传授实践操作为主,所以我们要针对性的对某个教学目的设计多个任务,而且这些任务都可以被学生所接受。因此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年龄、认知能力等特点,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基本教学原则。
三、课后总结反思
客观而有批判的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系统化。课堂教学实践后的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同时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还能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最终实践经验系统化、完整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教学能力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课后总结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课堂过程中的精彩场面。凝聚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课堂教学,由教师进入“角色”,从而“灵感”顿生,创造出成功的教学案例。因此教师在课后教学情景降温之前,应及时反思,回顾精彩场面的主客观因素,总结如何在今后课堂教学中再创精彩场面等。同时作局面记录,以备再教时运用。
2.课堂过程中的失误之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课程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与疏漏。失误后教师尚若不进行反思,不仅阻碍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会贻误学生学习知识,可能导致学生以思想上、思维上的误导。因此教师在课后一定要及时全面总结自己的失误所在,以及找到产生失误的原因,安排好补救措施。
3.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结果。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往往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表现出来。课堂上学生正聚精会神听讲,或偶尔面带笑容而积极回答和提问或偶尔点头示意,积极从事上机练习;这说明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得体。反之,课堂上学生面无表情或坐立不安、交头接耳,或表面安静,目光黯然,这说明教师课程空洞说教,没有引力,教学方法、方式呆板,教师课后,应及时全面反思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状况,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式。
经过不断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就像不断地批评与自我批评效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全面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使我逐渐形成了自我反思的意识习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习惯性反思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学习结果。为满足培养新世纪实用型计算机人才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部分考点可概括为三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又主要包含三部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数据转换。Windows操作系统主要掌握:基本知识;系统的启动与退出;资源管理器的基本操作;磁盘操作;文件与文件夹操作;计算机网络功能。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考试指FORTRAN语言,主要掌握FORTRAN语言程序结构与基本规定;FORTRAN语言数据类型与运算;FORTRAN语言数据文件;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常用语句;FORTRAN语言程序函数与过程。
2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中,教学方式是以“理论指导实践”为逻辑,大多先介绍原理,再进行实验,一系列的学科课程完成后进行实习。在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发现:尽管上过理论课,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在实操过程中。学生不会运用理论去思考问题,实习过程中要重复理论的讲解。这正是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割裂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是在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同时,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法能力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实践教学大多是已设定好的验证性实验,难以实现对方法能力的培养,难以形成经验的积累。要开展项目化教学,要考虑基于什么样的载体,即选择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根据一个职业中可以传授的下作关系和典型的下作任务来确定的,具有该职业的典型意义,包括工作计划、实施及工作结果的检查和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表现出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具有促进该领域职业能力发展的潜力[2]。
3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改革
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的思考与总结。中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成为任何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高低以及他们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长远发展。笔者在分析“Window XP操作系统”一课教学设计案例时,将案例设计者的实施过程和教学反思与笔者的教学实施过程与反思进行了对比分析,有了如下认识与思考:首先,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转变教学的常规手段,综合运用情境创设法等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问题,辅之以课后练习巩固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都注意引入具体地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论从操作系统的开关机等基础操作结合的能力。其次,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指出,判断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老师讲的好坏,而是学生“学”的好坏,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学的任务,而不是让学生的“学”来帮助老师完成“教”的任务,那么在处理教师的“教”助学生的“学”的问题时,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把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注意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与技能水平,合理的安排各环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教学设计要有足够的预见性,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和变化,这是笔者以后从事教学工作,进行课堂教学亟需改进的地方,教师在充分的预设问题,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的前提下,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保障课堂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3]。最后,教学改革重点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而新的教学理念的创设和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用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培养是分不开。教学改革以后课时和教学内容不成正比,课时量少,教学内容量大,教师要构建有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在以后从事教学工作中会不断努力,力争在实践教学中落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它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明确了这个目标,才不至于丧失自己的办学特色,迷失自己的办学方向。本文针对高职高专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从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规范考核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改革方向
(一)加强课程开发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计算机教学要求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选择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内容应该反映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教材的选用应以学用结合为着眼点,授课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教材。另外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他们的教材更新速度比较快,一般计算机教材每年都会更新版本,编写教材的人员会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加入其中。
(二)改进教学方法
任课教师必须花费较大的精力,设计并编制实用的、有创意的、适合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教案,如果只是照书讲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的。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在教学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教师在讲课当中也要经常注意学生的反应,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随时调整授课行为。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职高专的办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为目标。计算机课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教学无论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构建符合高职高专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专业的实际应用要求和社会的需求出发,去构建符合应用需要的课程体系,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并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应该按专业来分,教材的内容要紧扣专业应用的需求,要改变“旧、多、深”的状况,贯穿“新、精、少”的原则,做到“因专业施教”。总之,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面向实际、突出实践环节,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开设相应课程,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体现差异性,令计算机课程教学更有现实意义。
(二)加强高职高专计算机的教学考核
高职高专的计算机教学考核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保证。考核一方面能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所采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引导。书本的知识只是考试的一部分,为了鼓励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上机实验课也要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应该认识到,一个好的考核方法对于学习一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
(三)高职高专教师应自觉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对于教师自身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锻炼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二是可以促使教师自觉学习,有利于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三是可以促进教师间的教学交流,达到互相提高效果;四是可以提高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所以,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三、小结
计算机教学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要改善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大力改善教学方法,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掌握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以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谭浩强.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3(12).
[2]胡一宁. 培养反思型教师是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J].课程,教材,教法,2006,(6):67-70.
计算机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才能学好。学生大都比较喜欢电脑,但学好计算机却不多。计算机学科和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领域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因此,对生活、学习、工作和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中职院校对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应该针对计算机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有着深刻和清晰的认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必要探究一下如何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课堂有效性。
一、有效性教学的涵义
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传统的看法是:“有效”即“有效果”。也即,对教学是否有效的判断,最关注的是结果的好坏和效果的有无,它并不联系“投入”来考虑“产出”。有效性既是一种客观属性,也是一种价值属性。不论“效”之大小如何,“效”之代价多少,均应以该活动结果作为客体是否符合主体需要为依据。同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质也是教学活动结果与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是否相符以及相符程度的判断。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教学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之间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针对这一点,目标的制定应有梯度,不要求人人都达到相同的目标,但要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要做到使能力相对差一些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于能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才华的开放空间。毫无疑问,制定了准确、明确、有层次的目标,保证了教学的方向,使教学有了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评价性,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2.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 计算机学科课程所涵盖的知识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所需要的授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侧重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论课;有侧重于动手操作的制作课;有侧重于探究的探究课;有侧重于试验的实验课;有侧重于方案设计的设计课;有侧重于技术评价的评价课。众多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形式,在客观上就要求计算机学科的任课教师在知识和技术储备上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更新和充实,这也是技术类课程自身的通识性特点所决定的。但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类课程所涉及的技术内容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速度是相当迅速的,教师不可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所有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技术发展新动向,更谈不上掌握所有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技术发展。
3.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以一次考试的成绩为准,而是着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核。我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就采取平时成绩20%,半期成绩20%,期末考试60%的比例进行打分。我认为平时成绩这块完全可由教师根据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定,还可以加大其考核比例。课堂成绩可由学生回答问题积极程度、上台展示情况、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上课遵守纪律情况进行加分和减分。这样不但让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更真实,而且还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教学 学习环境 模式
学习环模式在我国中小学甚至大学应用都很广泛。在教学过程中分为三个阶段:概念的探索、讲解和应用。学习环教学是在现有认识心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立一种结构就是概念学习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认知的矛盾建立起来,要知道以前的认知不能够顺应现在的改变,所以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第一步就是要通过学习对新的知识把握;第二步就是产生新的知识;第三步就是在不同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这样就会发展和培养认知。
一、学习环模式的产生
学习环模式是上个时期一个研究学者提出的认知发展的学习环模式,经过很多教育学家的证实认为这是一种教学和学习相得益彰的科学教学模式。学习环模式具有循环相连探索、概念的深入认识和应用的学习思想,最为核心的概念就是认知结构的认识。教师要结合发展的意义对资料整理和现象进行解释说明,将产生的新知识和以前相关知识相结合起来,平衡现在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才能达到学习环模式的教学效果。
二、中职计算机课学习环模式的设计原则
中职计算机教学采取学习环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应当注意几个原则。
2.1 目的性原t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去设定探究目标,根据设定好的探究目标来设计教学情境,当学生在情境教学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发现新问题,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良性循环当中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2.2 程序性原则和递进性原则
学习环模式具有强烈的程序话特色,不管教教学进程分成三环、四环、五环甚至更多,但是都必须严格按照环节来进行。以五环学习模式为例,各环节分别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整理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假设,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评价结果,反思过程,在整个学习环当中都要循序渐进。计算机课程总体上来说是由简到繁的知识建构,前一知识点是基础,下一知识点是延续,两者联系紧密并呈递进性向下发展的,所以在设计中也应遵循递进性原则。
2.3 以学生为主体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应当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得到充分体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4 “情境”性原则
自主探究学习离不开情境的设置,教师通过对教学情境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在情境当中产生质疑,引发更多的思考,激发更强烈的求知欲。通过接近实际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假设、实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当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三、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习环境模式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3.1硬件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采用的硬件设施与实际联系相差较大。而且相关的教学内容也比较陈旧,远远达不到现代计算机教学的要求,更谈不上体现出当今计算机硬件领域的新技术,许多中职教学的计算机甚至还是20世纪淘汰下来的产品。由于现有的计算机硬件设施跟不上要求,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情况就比较差。再加上计算机本身内部结构就比较复杂,如果学生不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课程的相关知识,对于硬件课程不熟悉,那么学生对于枯燥的计算机课程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从而对计算机教学这门课程也就失去了信心。另外,学校对于计算机教学这门课程不够重视,开设这门课也仅仅是走走形式,进一步降低了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效果。
3.2实践教学环境得不到有效保证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偏向于实践的课程,其涉及的课程包括硬件组装、硬件结构分析与计算机维护等内容。这些内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理解与掌握。受制于现有的教学条件,中职学校在教学经费、师资管理以及教学观念上都没有对这门课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很多中职学校都没有专门的计算机教室,致使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无法正常进行。在上这门课的时候,老师仅仅是通过书本对计算机的原理、内部构造以及计算机维护等方面进行讲解,有的老师甚至是照本宣科,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也不能够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的精髓。
3.3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为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知识的获取都来源于老师,如果在老师的这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教学水平,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了。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问题非常突出且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严重。在一些偏远的农村等落后地区,经济条件对于骨干、一线教师没有足够强的吸引力,而这些教师掌握着最新的教学方法,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这些地方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就明显达不到要求。再加上一些老师本身的教学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这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需要大力引进专业的教师队伍来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效果。
四、中职计算机课学习环模式的实施过程
就像大家孔子所谓的“无欲速”,“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中职计算机学习环模式教学过程中,可将整个课堂教学分为问题呈现、问题解决、过程反思这三个主要环节。
4.1 问题呈现环节
问题呈现主要分成三种方式。第一种,教师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让学生理解学习环模式。第二种由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第三种,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假设。在该阶段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受到适当的引导,从而探究能力增强,为下一阶段打好基础。
4.2 问题解决环节
问题解决环节是问题呈现环节的延续,这个环节当中步骤比较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教师为学生收集的数据分析验证进行必要的引导,同时让学生掌握更多数据收集方面的方法。不管学生先前的假设验证后是否正确,学生都要对自己先前的假设进行解释,形成一个总结性的结论。
4.3 过程反思环节
其实过程反思环节应当贯穿于整个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的始终,这个过程完全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通过上两个环节的学习探究,再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不断自我反思、自我调节,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评价环节当中需要教师充分的准备,如制作评价表和学生互评表格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一些学校运用学习环教学模式,目前已经看到一些成效。事实证明,学习环能够顺应现代计算机教学的模式,但是要注重教学设计和探索阶段的设计。我们在探究学习环模式的道路还是比较长远的,所以要通过我们不断的研究才能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一、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反思的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更深入的应用在各个领域,这让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育上要不断创新,努力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培养出很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反思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对中等专业教育的改进有重要作用。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不足
(一)课程层次深
现在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本科层次相似,专业基础课、理论课较多。如:《工程数学》和《离散数学》需要较好的高等数学基础,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那么好的基础。
(二)理论知识繁多
许多课程讲理论过多,不适合学生动手。如:《数学电路》、《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都存在着内容枯燥、理解困难,看不见,与实际联系不起来等情况。
(三)学生数量少
由于普高热,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下降。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不好,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不强,学习、使用计算机课程存在一定障碍。
(四)知识过于腐朽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对各应用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对各个层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而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好多年不变,还是以DOS,WPS,BASIC等为主要课程,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反思
(一)提高教师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
建立一支稳定、实践经验丰富、水平高的计算机教师队伍,是使计算机教育水平适应形式发展的关键,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保证。
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没有什么像计算机这样发展迅速,这样令人应接不暇。学校在发挥老教师作用的基础上,应当大力吸收和培养青年教师,实现新老教师的优势互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教师的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对高等职业教育任务的完成和目的的实现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在职学习、参加进修和培训等方式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深入企业接受实践能力的锻练,提高动手能力,使自己站在本学科的技术前沿。专业知识不深影响讲授内容的深度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该具有与本专业有联系的知识,能够将专业与其他相关知识进行相互渗透,以便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还应该在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反思、教师间相互学习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这对于计算机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二)坚强实践教学
职业学校是以培养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劳动者为目标的。计算机基础课是为使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理论为目的。随着计算机教育改革的需要,会使用计算机被要求作为一种技能来掌握,这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来说,主要应以培养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为目标。因此,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以学生掌握知识、加强应用、提高实践型教学为目的。
(三)硬件设备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物质保证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使用计算机,绝不能搞“纸上谈兵”的教学。应在充分认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尽量大可能补充和更新计算机设备,提高使用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上机时间。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四)改进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
1.努力创造条件,尽快改变以黑板加粉笔为主的教学方式,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积极推广和使用CAI课程,在大部分课程中力争尽快实现以CAI为主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利用联机大屏幕投影进行教学。
2.建立实验室网络教学系统,将传统的基础教育活动转移到计算机实验室的网络平台上,充分利用网络系统的教学资源,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逐步采用以电子教材和机试(无纸笔)为主的方式。
3.因材施教、分层指导,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五)降低难度,分层次指导学习新知识
减少部分理论课,强调应用课程。《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等课程不再开设。《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接口技术》合并,并且降低要求,加强对硬件名称、性能、型号等方面的了解。
计算机的知识比较复杂,如何使差等生学进去,优等生学得好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老师讲新课时,不是无谓地讲授同一难度的内容,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六)不同程度的指导上机操作练习
一节上机课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训练目标。对于好学生,上机操作时,指导他们熟练准确地完成实习,并提出较高要求;对于一般的学生,指导他们顺利完成实习;对于差等生指导他们分解单项练习,对每一个极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这样经过不断地反复操练,学生的操作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结论
计算机教学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提高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老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以案例为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人格,培养计算机和人文素养为原则,不断创新。如果广大教师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从学生的能力出发在教学工作中发挥计算机基础的应有作用,那么学生会学有所得,老师也将享受到这份快乐和成就,学校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信息化建设[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 2005,(02)
[2] 相福军. 需求分析 信息化前战[J]. 信息系统工程 , 2005,(09)
[3]刘艳.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要求及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08, (9): 159-160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但是计算机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教学任务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能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实施优化教学就变得很有必要。
一、要精心准备课堂的教学设计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明确这一点,并以此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还要掌控课堂,这三个环节是一条永恒的原则。教师要根据课堂和学生的特点精心备课,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
二、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观察和研究社会生活中引出计算机问题,把教学与生活问题、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产,认识世界,源源不断地提出问题。又通过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于实际中,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保持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到实际中去,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结构上的疑点。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有关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到学有所用,进一步理解、掌握计算机知识。
三、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人对某一方面有兴趣,就会在这方面下工夫,这方面的智能就容易提高。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也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懂得给学生创设出宽松、愉快的环境,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以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较强的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来指导学习,以便“学”中取“趣”。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乐意积极开动脑筋,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要充分发挥教师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有时候会听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我不喜欢这个老师”或者是“我很喜欢这个老师,他讲的课太有意思了。”从学生评价中我们可以反思一个结论:学生在一堂课的收获不仅限于课堂的知识内容,还和教师在课堂上投入的情感有很大的关系。
当教师的叙述与讲解涂上了某种情感色彩时,就常常使学生记忆的印象更强烈、更鲜明,此时教师的情感就成了学生记忆教师所讲内容的强化剂,其作用大大超过空洞的说教。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多数较差,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情感,以情励学显得尤为重要。
五、要注重师生双边互动
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没有交往和互动,教育活动不可能发生。教师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积极地调整彼此,特别是自己的行为,从而有意识地营造与建构积极、适宜的师生互动,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协调好师生“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在做好“教”的同时,把着重点放在学生“学”的效果上,切忌只顾自己讲解,忽略了学生的掌握理解情况。
要做好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来着手:(1)教师在演示讲解时要注意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及时了解学生听讲的情况。(2)教师要在学生自己操作练习时,多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碰到个别的情况可进行个别辅导,如果是有共性的情况可采用集体分析讲解的办法。(3)多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课堂演示,既让学生锻炼了胆识,也提高了他们的技能。
六、要不断进行课堂反思与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存在着许多不完善或是充满意外的情况。往往会顾此失彼,教学实际与想象产生了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反思与总结应包括这几个方面:(1)帮助学生梳理总结课堂知识,让学生学有所得。(2)总结和鼓励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闪光点和兴奋点,激发学习兴趣。(3)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新的知识,引发教师和学生对下一堂课的思考。(4)反思总结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激发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总结、完善,才能最终得出适用于中职学校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课程应用性强,是目前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计算机教师要针对中职学校的现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探索,还要善于总结与反思,才能不断地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5-0000-02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当前中职院校中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也是不同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深化,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中职教育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挑战。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坚持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出发点,力求培养专业素养较高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应当具备计算机领域内的专业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改革方案,不断的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1.1 教学目标的误读
计算机基础课是中职院校教学活动中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以及网络基础的学习等等,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部分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对于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缺乏全面的了解,而片面的追求学科的理论性与专业性,重视基础知识却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有的学生甚至在学习了一年之后,仍然不知道热启动这一概念,对于死机等问题也不会处理,一些实质性的、综合型的应用也就更加无从谈起。
1.2 学习主题激励不足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对于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需要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也没有将激发学生热情与冲动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因此导致了课堂缺乏激情。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中职学生入学的门槛往往较低,进入到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在很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初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基本属于空白,有的学生因为年龄或者是基础的因素影响,对于中职的计算机课程根本无法完全理解,在听不懂所学内容的情况下,学生自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进入到中职院校学习是为了找工作,并没有对日后长远的发展有清楚的认识,认为计算机的学习可有可无,同时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无法形成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有的学生干脆放弃了计算机基础的学习。相反,一些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却认为教师讲授的内容毫无新意,因此同样无心听讲,总之,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方面兴趣不高,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重要问题。
1.3 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很多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依靠粉笔和黑板,教师想要将自以为很简单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这种单向的灌输模式缺乏对学生接受能力的充分考虑。同时,由于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在课堂组织方面教师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来组织课堂,因此很多教师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对于一些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学生不听课的现象习以为常,无论学生是否接受,教师只要负责将课讲完,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会认为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看教材没有太大的区别,忽略了循序渐进、由具体到抽象的变化过程,缺乏这个认知过程的衬托,学生自然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1.4 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中职教学中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甚至是老师都认为只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类似于计算机基础这种公共基础课程可学可不学。企业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也往往不会对学生进行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学生在学校的计算机技能考核除了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外,似乎并没有其他的用处,因此而导致了很多学生和教师都忽略了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
2 新课改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思路的改进
2.1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教师应当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所喜欢的教学方式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增加与学生沟通的时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职院校的学生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自卑感,认为正是学习的落后才使他们进入到中职院校中,因此学习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什么都学不会,什么都学不好,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为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出发,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思路上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尽量减少教师对课堂时间的占用,将讲授知识的时间缩短,给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并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原本死板的课堂变得丰富起来,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情绪会受到感染,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被激发。同时,教师要灵活的掌握知识的难度,将较难理解的计算机专业术语与实际事物相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加强课堂教学实例的操作
中职院校的学生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学习不好,就一切都做不好,这种观点必然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一般都较强,而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强,他们这种富有挑战性的精神对于日后的学习与工作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举一些简单的例子,然后让学生以这个知识点作为基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通过自己的联想来完成更多的时间操作。通过这个操作的过程,是很多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中体会到来自成功的成就感,使他们从心底里改变了以往的错误看法,对于自己未来的学习也充满信心。
2.3 注重对学习成果的科学评价
考试不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最好的收获。为了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我们学校更改了原有的考试模式,即:期末考试成绩由原来的100分变成60分,剩余的40是由平时成绩决定的。其中作业20分,课堂提问8分,出勤12分。这种改变使学生不单单以期末成绩作为最终的考核,平时的表现也变得尤为重要,从而增加了他们的主动学习性。对于计算机课堂的作业由原来的本子作业变成了电子作业,每个学生一个文件夹,把所有的电子作业做好后交到教师机的一个文件夹当中,我会根据学生的操作更好地判断他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是怎样的,还存在哪些知识点没有学好学透。
2.4 教学思路上的提高与转变
在当前的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产生了多种常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其中较为有效的有以下几种:1.问题型教学法,即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并解决问题;2.任务驱动法,即提出任务让学生主动完成;3.自学指导法,即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4.范例教学法,即给学生讲解实际的操作案例,让学生通过实例来更好地完成学习。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毕业生面临的竞争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大背景下,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是十分重要的。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调整空间,为此,我们应当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不断的调整,以市场发展需要为导向,加强对中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更加符合市场发展需要,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傅梅珍.关于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有效教学的思考[J].职业,2010(12)
[2]吴彩霞.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障碍性因素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7)
[3]赵丹丹.浅谈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效果[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1(16)
[4]冯建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版,2012(02)
[5]段传林.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尝试[J].中等职业教育,2004(14)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学习的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从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因此,本人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努力将每一个知识点与生动活泼的案例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动手能力。例如在《计算机操作员》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盲打速度和正确的鼠标操作方法,但大多数中职学拖生来校前对计算机都有一定了解,会一些简单的操作,因些简单地讲解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于是本人就将鼠标的操作和扫雷、蜘蛛纸牌等游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鼠标的五种基本操作: 单击、双击、右击、指向及拖放,本人又将盲打训练与警察抓小偷等游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扮警察,一人扮小偷,使学生在枯燥的指法训练中摆脱出来,在追和逃的游戏过程中不断加深指法的基本训练,提高盲打技能,从而提高动手能力。
二、与日常生活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常有学生问我:“老师,这个学来有什么用”,因此,本人尽量将学习中的问题与生活中的问题结合在一起给学生讲解,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讲解存储器的分类时,本人首先让学生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自己喜欢的照片,然后将数码相机与计算机联在一起,指导学生将相机内存卡照片保存到计算机中并适当修饰,然后再将计算机里面的照片刻录在光盘里长期保存。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本人详细地给他们讲解照片在这个保存过程中使用到了哪些类型的存储器,即首先使用相机里的内存卡,然后使用计算机中的内存储器和硬盘,最后使用光盘,当学生对各种存储器有了感性认识后,本人再给他们讲解各种存储器的分类及性能特点,购买时的注意事项等,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存储器分类的理论知识,而且将数据的保存与各种存储器的使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日常教学中,学生常常觉得理论知识深奥枯燥,难懂难记,因而畏学放弃。比如DOS命令和IP地址,单纯给学生讲常用DOS命令,学生常常觉得现在一般用Windows操作系统,DOS深涩难懂且用得也少而不愿意学习; IP地址是由二进制组成,IP地址的格式、如何组成、与域名间的关系等更是复杂难记,学生往往也只是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有鉴于此,本人将这两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喜欢网络的特性,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网络中路由器的设置讲起,再教他们如何防止路由器的网络密码被盗,而防止密码被盗,则需要将网络中的IP地址和计算机的物理地址进行绑定,这就需要用到相关的DOS命令。当本人让他们三人一组自己组建一个小型局域网,对无线路由器和网络中各台计算机进行相关设置时,学生都兴趣高涨,纷纷动手连线将几台计算机和路由器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局域网,然后先设置路由器的网络帐号和密码,再设置每台电脑的IP地址并用DOS命令查检查每台计算机的物理地址,最后再将每台电脑的IP地址与物理地址在路由器中进行绑定,当局域网成功建立的时候,每个学生都露出胜利的笑脸。当学生深切体会到DOS命令并不是全部由Windows命令取代而有着重要的作用后,他们主动要求学习常用DOS命令和各种网络知识,甚至有的学生梦想成为计算机高手,这样,本人成功地将“逼学生学”转化为学生主动要求“我要学”,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反思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中,本人不仅常常反思自己教的过程,也要求学生反思学的过程。每次授课时,本人均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备在下次课程时进行改进。自己反思的同时,本人也要求学生进行反思,是否掌握了本次课程的教学要求,出现了些什么问题,是否已经解决。教学中,本人常常发现,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一旦出错,就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错在那儿,该如何纠正,因此,教学中,本人常常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对自己的和对方的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如果对方作业有错则要求将错误改正。在学生修改对方错误的过程中,本人要求其它同学观察他们的操作过程并反思自己的操作是否犯过相同错误,当学生在操作中如果出现问题时本人及时加以纠正,指导他们完成正确的操作。通过这一反思过程,学生不但学会了正确的操作,也学会了纠正错误的操作,从而提高了动手能力。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计算机教学法是在系统分析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计算机课程中的内容分解为若干主题和要素,有针对性地在这些主题上嵌入生动的案例,并通过系统的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最终能够将理论和现实案例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好的个案材料,经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案例式计算机教学法的应用
教师作为导学者,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提出建设性的学习方法。案例计算机教学法在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把应用的关键放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要深刻理解所教授计算机课程的理论体系,并精准地把握计算机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二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将各种丰富的案例有机地整合入理论体系的计算机教学,并将两者和谐搭配,做到生动有趣但不流于形式,通过丰富的案例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体会。
在案例计算机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上,我们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寓教于趣”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的兴趣,萌发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从而提高对教师授课的浓厚兴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施案例计算机教学法过程中,我们需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变,具体说,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案例式计算机教学方法和步骤。
2.1案例式计算机教学设计。案例式计算机教学设计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计算机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方法。案例式计算机教学设计需要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计算机教学材料和计算机教学活动方案。案例式计算机教学设计是在实现计算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依据计算机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案例式计算机教学设计包括学习内容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计算机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计算机教学过程、课堂小结、计算机教学反思、计算机教学资源链接等内容。
2.2案例的选取。案例计算机教学法中的“案例”是案例计算机教学法实施成功的关键要素,这些案例应该是学生感兴趣并能产生启发和共鸣的话题。案例可以有多种形态,比如:生活案例、理论案例、时尚话题案例、互动案例、博客案例、故事案例等。案例计算机教学法的案例库需要教师通过学习和生活进行大量的积累。
2.3案例与教学主题的有机结合。通过将所设定的案例有机嵌入主题,形成两者的天然整合和衔接,构成有机融合的整体,并且合理布控,设定好计算机教学时限和节奏,使课堂上能够将计算机教学主题借助嵌入式案例发挥到极致,并活跃课堂气氛,将比较枯燥的理论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活泼,做到不拘泥、不枯燥。
2.4精心设计案例。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之前必须知道,学生现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达到何种程度。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案例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案例要有典型性,所选案例要能突出教学重点,能够涵盖课程的绝大部分知识点。二是案例要有代表性,要切合实际,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和工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教师必须能驾驭案例。教师要分析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并能一一应对。
2.5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有针对性地讨论,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讨论氛围,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己或者是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合作进行分析和判断,开拓思路,积极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2.6学结和评价。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不必拘泥于程序化的评价结果,要从不同角度和结果来评价,作为最终评价者,教师要做到全面、准确、合理、有效。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到学生互评,通过相互交流,揭示出案例中隐藏的知识与技能点,并能够取长补短,使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更加全面。
2.7拓展学习。随着学生逐步解决案例中所提出的任务,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计算机的知识与技能。然而学习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怎样才能让学生继续学习、拓展学习。最好的方法是对先前的案例进行加工,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留给学生做为课后作业来完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上网查找资料,撰写案例分析,并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真正做到活学活用,能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计算机教学反思
经过案例式计算机教学后,教师应该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获取计算机教学信息,对计算机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对不适当的案例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得计算机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这就是案例计算机教学法的教育反思。案例计算机教学法的计算机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以自己的案例式计算机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师通过嵌入式计算机教学反思实现对计算机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嵌入式计算机教学水平。计算机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搭建了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协作,教学相长, 学生通过案例计算机教学,真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拓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验证了其实用性和有效性,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越来越高。在要求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希望大学生能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加之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日益全面的普及,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也成为各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这就对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样一门计算机入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落实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将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的指示精神,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做了一些探索。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双重作用
(一)强化动手能力培养,训练学生过硬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科功能主要是在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发展历史、工作原理等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操作系统的管理,并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等常用的office办公软件。此话题各类研究已有深入探讨,不再赘述。
(二)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偏向于理工类的技术性学科,加之对社会需求的片面、极端的理解。致使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容易出现将重心向基本技能培养偏移的倾向,从而导致其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及素质培养的缺失。
学科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服务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技术传授与素质教育的同步。《计算机应用基础》也不例外,其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已经普及到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并且多在学生入校第一学期开课。故此,在其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对于端正学生的观念认知、引导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转变教育理念,强化人文教育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至关重要。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健全、完整的人,而不是缺乏“灵魂”的技术“工匠”。故此,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教学中抽离出来的。要想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的相互统一、协调发展,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首先,正确地认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并不是仅仅指以人文学科为基本内容的教育,而是指引导受教育者通过对文化知识、艺术修养、人生体验的反思、领悟,进而树立健全独立的人格、形成正确的观念认知、具备理性严谨的思维习惯、养成良好的处事能力的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综合素养全面成长的教育。从这种意义上讲,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个体的心智完善为最高目标、以个体发展需要为标准的人性教育。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多重转变。不仅要传知授技,更要传道弘毅;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阐理明德,在自身角色的转变上实现从“教师”到“导师”的转变。不仅是制度约束,更要树立愿景,不仅是明确规范,更要激发动力,在教育方式实现从“要求”到“引导”的转变。从外在延伸到内在,从事物延伸到事理,从“修行”延伸到“修心”,在教育内容上实现从书本到心灵的转变。
其三,进一步坚定深化课程体制改革的决心,加快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探索的实践创新步伐。
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原则
以智解惑,以德育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欲正人,先正己。教师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甚至不经意流露出的言谈举止、思想倾向、精神追求都会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人文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对老师的接纳、认同与信任。这就要求教师在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广博的知识储备、独到的眼光见解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方能将丰富的人文素养蕴含其中。
(二)有效互动,情理结合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多媒体设备的引入还是面对计算机的实践练习在某种程度上都弱化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要想实现良好的人文教育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要能够有效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三)因势利导,水到渠成
在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需要在阐明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自然延伸出一些重要的人文知识或者思想认知,引发学生在对相关学科知识已经产生一些认识和体验的前提与背景下进行自动自发的关注、反思与觉醒,而不是通过说教灌输给学生一些道理式的观点。
(四)主次分明,简洁高效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要把握好技能培养与人文渗透之间的主次关系,既要让学生认识到相应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并形成正确的认知,但又不能喧宾夺主,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变成了思想教育的课堂。
(五)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变革,转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近年来,随着计算思维概念的升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声渐起。2012年8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正式启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的申报,“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等22个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获得批准(教高司函[2012]188号文件),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开始。与此同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简称“研究会”)也组织了一批本科与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助推我国新一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年多来,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和研究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引领并深化了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阶段性成果凸显。无论是对计算思维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还是将其融入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无论是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本质的认识,还是对其规律的总结;无论是对新一轮改革目标及特征的认识,还是对其改革思路的明晰与实施;无论是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设计,还是对其中具体课程与教材的开发,都引发了广泛且深入的思考、交流、研讨和实践。
《计算机教育》杂志密切关注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于2013年第20期刊出“特别视点”《关于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解读》后,特策划本期专题。专题收录的5篇文章是中国铁道出版社支持资助的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和研究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成果,内容突出了“面向应用、需求导向、能力核心、分类指导”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规律和原则。有计算机基础教育著名专家、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负责人,基于多年教学实践与研究对新一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看法与反思;有资深教授基于实证研究提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教学的改革方案;有年轻博士、教授将计算思维有机融入本科或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期望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广大一线教师能分享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繁荣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推动新一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