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0 14:52: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当今社会教育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国未成年人人口众多,现在的未成年人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承受的困难与挫折较少。繁重的工作使父母在生活和感情方面跟子女的交流不足,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学习进步、物质条件的改善方面。就学校教育来讲,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学习内容多、升学压力大,相应的在除了成绩以外的方面学校实在难以给未成年人更多的关注。未成年人正值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对外部环境十分敏感,在缺乏生活压力、个体社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同时在未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尝试着接受和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准备担当社会角色。而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各种文化良莠不齐,社会环境复杂,此时未成年人非常需要来自正确的社会教育方面的引导和帮助。因此社会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发展尤为重要。但现状是整个国家“社会-家庭-学校”这一关系链中,学校教育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精力消耗着其他两方面的资源,社会教育处在关系链中薄弱的一段。反映到具体操作层面体现为:社会教育处于无序状态,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需求无法有效满足。一些社会教育机构未发挥其应有作用。虽然未成年人社会教育在形式上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多样化,但在体系建构上却表现为“无规划、无统筹、无标准”状态。导致社会教育整体无序、规范缺失、评估凌乱、效果不明显等。这种现状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未成年人教育暴露出众多问题。为此,近年来整个社会也开始增加对未成年人的关注;针对未成年社会教育问题的研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相关研究看,我国未成年人社会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
1.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在大众头脑中根深蒂固,造成社会教育理念淡薄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由来已久。“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在众多家长心中,孩子的未来发展被描绘着“幼儿园,小学,优质初中,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好的工作,物质、权利、地位的满足”这样的单线条式发展。简单而功利化的目的使教育仅限于学校内发生的事情;而“好”的标准仅仅是分数的高下,不可避免的将教育的内容仅仅看成课堂上师生间知识的灌输与接收;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对于什么是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应该怎么做以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我们的家长甚至一些老师头脑中没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概念。整个社会对社会教育积极性、热情度不高。
2.没有关于社会教育的成文法
目前我国现有的社会教育相关法律制度松散而抽象,没有一部具有最高权威的、高层次的社会教育专门法和其他配套法律。社会教育法律体系不够完整。这也就造成了各种现有的社会教育机构职能部门对于相关工作目的不明确,责任不清楚,资源分配、利用低效,各部门间协调配合能力差不能综合形成效力。因而社会教育整体效果不明显。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能形成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合力。而发达国家很多都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推进社会教育法制化。将社会教育各项工作制度化、程序化。日本早在1949年根据《日本国宪法》第26条“教育权利”的思想和《教育基本法》(1947年)的原则,颁布了《社会会教育发》(1949年)、《图书馆法》(1950年)、《博物馆法》(1951年)等一系列的与社会教育相关的法律。日本《社会教育法》第3条对其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的任务作出如下的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必须依据本法及其他法令的规定,通过设置和运营社会教育所必须的设施,举办集会、制作与颁发资料以及其他方法,努力创造环境,以便全体国民能够利用一切机会和―切场所,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需要提高文化教养水平”。[1]通过这条法律条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为创造一个全体国民可以自主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教育环境,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正是由于有了这一套完整的社会教育法律体系,日本的社会教育才配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推动日本综合国力在二战后迅速发展。继而使日本迅速成为发达国家。韩国在1982年颁布了《社会教育法》。该部法律开篇就明确了社会教育的定义:“除了根据其他法律的学校教育外,为全民终身教育所采取的一切形式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2]
3. 缺乏专门的社会教育管理机构
在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的社会教育机构有青少年宫、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革命历史遗址等机构组织。但是还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对这些机构组织起管理作用。上述机构在实际的行政管辖中分属各个不同的上级主管单位。比如青少年宫一般隶属于共青团市委领导,实行主任负责制;而图书馆管理体制划分更为复杂:有属于教育局管理的,也有属于共青团委管理的等;科技馆在一些地方属于科协管理,一些地方则属于政府管理。由于管理单位之间有着不一样的运营目的,且不同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所以在社会教育问题上各机构不能形成合力。资源利用率低,整合度不高。
4.现有的社会教育机构自身的问题
目前我国拥有的主要社会教育机构组织大部分隶属于政府,这些机构在服务上比社会上的其他组织机构差。对未成年人吸引力弱,同时数量不足。面积只有37.8万平方千米的日本有公共图书馆2172座,博物馆861座,少年自然之家294所,儿童文化中心72所,青年之家410所。[3]相比较之下,笔者所在的四川省面积为48.6万平方千米。但是截至2014年底四川省才有文化馆207个,文化站4595个,公共图书馆198个,博物馆164。[4]。同时相关机构的宣传也不到位,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本地区的图书馆在那儿以及开闭馆的时间等相关信息。又比如很多图书馆会不定期的举行一些主题讲座等活动,但是前来参加的未成年人却屈指可数。
5.媒介素养教育薄弱,大众媒体管理不严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种传媒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特别是网络已成为当前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时空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据相关调查显示,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次是电视;传统的课外书,杂志等业已退居次要地位。但是社会教育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新兴的传播媒介。当下国内世俗流行文化大行其道,各种声音,各种怪像、乱象充斥其中;各种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各种低俗与高雅共存。既有有益于未成年人发展的,更多的是各种“文化糟粕”。现在网络、电视、手机等工具以及QQ、微信、各种论坛等媒介将未成年人置于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包围下。由于对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没有跟上,使未成年人在面临如此多的信息输入时缺乏理性的选择。同时各种娱乐文化盛行,夹杂着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产生不小的负面作用,消耗着未成年人的青春。(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2]张荣,韩芳丽,耿寿辉.当前社会教育的国内外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3)
[3] 刘蓓.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
[4] 四川省人民政府.2014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综合情况.[EB/OL]http:///10462/10778/10876/2015/3/9/10329021.shtml)
[5] 翟梅伶.日本社会教育综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6).
[6] 彭正文.社会教育:学习社会的切入点[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7] 马云鹏,王 雷.对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现状的审思[J].基础教育研究,2010(12).
我国及世界各国目前都在进行教育改革,而推动教育改革的动力就是教育观念的根本改变。教育观念对教育改革就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的作用。教育观念对教育改革实践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决定着教育的成败。[1]
这里我们将教育按类型可分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大类。在人才的培养中,这三类教育都很重要,是紧密相连的三个套环,三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在人才成长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可以说,人的成才是这三种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2]所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更新和改革,否则只有其一或其二,就陷入了“木桶理论”的困境,仍无法从总体上改变我们教育观念落后的局面,进而也就不能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提供新鲜的动力。
一、 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从广义上说,是指家庭之中年长者(尤其是双亲)对于家庭中的年少者(尤其是儿童)直接或间接地无意识地发生的教育影响[3]。”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终身的, 没有优良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家长关于家庭教育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家庭教育的取向也决定着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向。[4]
我认为,根据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第一,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念
时至今日,在广大家长的头脑里,只要一提到教育,就往往只想到学校教育,很少想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考虑人才培养时,只从纵向考虑,即,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却很少考虑横向网络所发挥的作用,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综合整体效益,这种在宏观上的失误,致使多年来造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其最终的结果就是不能很好的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新一代人才。
第二, 要形成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地位的观念
孩子是生命的个体,是独立的存在。家长需要尊重孩子的家庭平等地位,而不应该把孩子只当做自己的专属,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希望去培养孩子,要求孩子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望,而不顾及孩子自身的条件与兴趣,这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就像当今社会的“出国热”、“假期补课热”、“兴趣班热”等,家长望子成龙无可厚非,但是父母们一定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其兴趣的培养和引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对孩子实施教育,千万不要揠苗助长。
第三,要塑造开放、全面、交往的观念。
当今时代是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方位开放式的新型教育。不要将孩子圈在封闭的环境里,不让其上网,剥夺孩子的活动玩耍时间,完全的注重课本知识和考试成绩,而不管孩子的身心健康、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和保护,陷入应试教育的深渊无法自拔。长此以往,孩子会产生厌学情绪,会缺乏交往的能力,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科学的家庭教育应涵盖孩子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第四,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习一劳永逸的观念在高校表现的比较明显,很多学生考上大学以后,觉得一下子没有人管了,家长便不再过问了,老师也不像高中那样严格管束了,反而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从而产生了一种在心理学上所说的需要与期望,一个人需要被别人需要和期待(而儿童阶段更是需要这种被需要和期待),这样才会体现出他的价值。然而这背后所隐含的是家长和学生自己所共有的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就一劳永逸的观念。很显然,这种观念已经不适合现代的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所以我们更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总之,家庭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快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实现家庭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去培养和塑造的现代化人才。
二、社会教育观念
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起着固基作用。社会应该树立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这便是社会教育观念改变的现实紧迫性。基于此,我们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现教育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教育法治化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它包括了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法制化两方面的内涵。教育民主化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树立教育民主化的理念是儿童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法制化是国家、社会对儿童合法权益的保护,也对家长、学校、社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认识到教育观念的进步与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5]
现代的教育经济学证明,教育投资不是消费性投资,而是最有效的生产投资。教育能提供经济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从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建立把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相结合发展教育的观念充分认识、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三)建立社会各界参与教育事业的观念。
首先是我们的政府应该合理规划建设经费分担的制度,明确中央、地方、学校的经费分担责任范围,使教育资源从开始就法制化规范化,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作为现在的我国政府来讲,不是财力问题,而是意识问题、观念问题。政府不仅仅应该实现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而且应该超过它,并用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以及教育的监管和评价等手段来监督教育经费的分担,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改善我国教育仍比较落后的局面。
同时鼓励第三方参与办学(比如允许他们可以适当盈利),对愿意捐资助学或是办学的私人和集团给予政策性的倾斜和扶持,从而提升他们参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促进我国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最后,让家长和社区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监督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我们现有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然后真正体现教育改革的要求,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
(四)教育不仅要面向现在又要面向未来的观念。
各级学校都具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体现在各级教育即为当前社会经济服务,又为未来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其中高等教育表现最突出。因此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教育的这一特征,树立教育既面向现在,又面向未来的观念,这样才能把当前利益与将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激发起长期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坚定信念。
同时要看到教育投资的滞后效应,不要急于求成。正确认识受教育过程较长的周期性和教育投资性收益的间接性和迟效性,遵循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发展的规律性,科学合理的规划教育的发展,既适应现在教育改革的需要,也要高瞻远瞩,顺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三、 学校教育观念
现代社会把培养孩子的主要责任交给了学校。学校不要盲目追求特色,要强基固本。如打好学生的身体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等。学校不仅应向孩子传授基础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教育孩子,使之具有良好道德观念和学会各种技能,使其长大成人后能胜任工作,适应社会,对社会负责。
(一)从管理者角度出发:注重节约教育资源,经费统筹,明晰学校产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包括调整学校和政府的关系,丰富学校的社会资本以及协调学校内部各利益主体的关系等。通过制度化的约束,减少政府对学校办学的过多干预,使学校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学校运作效率,从而保证学校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强调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为教育资源的实用提供合理的监督。最终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教育质量。[6]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1.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正确认识自我。所以教师应承担多重教育角色,即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终身学习的莫基者。总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和指导者。(蔡寿福)[7]
2.只有深刻理解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质,在课堂上,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地调动起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3.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脱出来,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过程,确立教学方法新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及师生关系观,更新和整合教学评价观点,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创新人才。
除了以上三者所特有的观念转变,还有他们三者所共有的以人为本观念、全面发展观念、提倡素质教育的观念、教育多样化观念的发展和落实,也只有政府、学校、教师、家长与学生都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结合起来,发挥三者的教育职能作用,创建科学合理的适合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期所需的教育观念,创建学习化社会,才能改变我国目前教育发展落后和薄弱的现状,才能培养学习型和创新性人才,才能为我国新阶段的教育改革做出贡献。
注释:
[1]于琳: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立教之本[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27~28页
[2]季慎英:家庭教育观念变革[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1989(1),14~17页
[3]闫海涛,左彩云:当今我国家庭教育观念的五大误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5),88~91页
[4]闫海涛,左彩云:当今我国家庭教育观念的五大误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5),88~91页
[5]王景龙,陈昌贵:龚守相:建立新的社会教育观念[J].上海高教研究.1989(4),43~45页
[6]张学敏,叶忠:教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1版.
[7]蔡寿福:现代教育观念的科学体系[J].课程改革论坛.2002(8),67~69页
参考文献:
[1]巨瑛梅: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渊源、演变及现状[D].北京师范大学.1999.
[2]李乃文,邵良杉:学习化社会教育观念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z1).
[3]梁济宏:明确树立终身教育观念[J].现代教育管理.1998(4).
从宏观上看,目前的社会教育基本处在一种不统一的,各行其道的状态,从中央到地方虽然都设有精神文明办公室,由于人的价值观多元化,以及社会的复杂性,精神文明办所发挥的作用很有限。据有关资料报道,重庆市南岸区教委对辖区700多名中小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结果令人吃惊,更是令人反思。问题出在中小学生耳闻目睹的种种负面社会现象,由于“不识好歹”而模仿之,又因为效仿可以从中获益,因此群起而效仿。这其中的原因,首先是成年人弄脏了道德河水清澈源头,孩子们不得不啜饮被污染的河水,最终便有了老实人吃亏的错觉。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丰富起来。然而,电脑的出现,难以掌控的电脑信息多元化,一起涌现在电脑画面上,暴力片、、恐怖片对青少年的危害不可低估,喜欢玩电脑游戏的青少年不在少数,他们到现实生活去寻找电脑游戏中那种虚幻的感觉,使得一部分青少年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是当今社会在青少年中出现较为严重的新问题。社会上形形的骗子,其骗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诈骗成为当今令人不安的社会问题。社会上蔓延的迷信活动和赌博现象,正在严重地侵蚀人们的灵魂,污染着社会风气。还有一部分人的拜金主义观念,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社会人性教育是一项首要任务,提高整个社会公民的综合素质要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应总结出来一整套适合不同年龄段进行社会教育的哲学理论体系,从人性教育的视角寻找新的突破口,正面教育与传统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依靠上述教育是不够的,同时要从人性化教育中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与途径。中国在改造犯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许多服刑人员走出监狱的大门,洗新革面,重新做人,正是人性化教育结果的典范。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同情、热情友好、支持和关爱是人性化教育的具体体现,一切高水平的说教在它们面前都会显得逊色。人性哲学就是进行社会教育最为有效的工具。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处理人与事的关系中,使人们懂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能做或不能做,做了以后会产生什么结果,什么话能说与不能说,对人生会产生什么影响。正确对待人生中成才与成名的关系;失败与成功的关系;放弃与追求的关系;逆境与顺境的关系;贫与富的关系;恨与爱的关系;祸与福的关系;运气与命运的关系;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将自己人生的命运与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人为本的人性理念的实施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
一、宣传教育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灵魂
从世界博物馆发展的历史来看,它的社会功能初始主要是收藏和研究,而教育是它后来派生出来的功能。我国从1905年张謇创建南通博物苑开始,就把博物馆性质定为“社会教育机构,政治、学术参考的重要部门,学术教育的有力助手”。谈到宣教工作,博物馆的讲解服务应该是其中的重头戏。日复一日,看似平常的讲解服务是博物馆开展宣教工作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以三星堆博物馆为例,开馆以来共计提供了近20万场次的讲解服务,让约300万观众了解和领略了千年瑰宝的深邃内涵。但随着观众文化层次的不断提升,对参观和讲解服务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很多观众希望得到更个性化的讲解服务。虽然我们一直要求讲解员要掌握因人施讲的技巧,但由于参观时间、环境、陈列等诸多因素,仍不能仅仅通过展厅讲解满足一些观众更高的参观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从创建博物馆之初,宣传教育便成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宣教,研究、收藏意义的价值就得不到最终实现,它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灵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界,基于对自身历程和现状的反思,也得出,应将宣传教育列为博物馆的一项基本的和核心的使命,且认为,非如此,博物馆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失去赖以生存的一席之地。因此,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中的博物馆应当牢记使命,充分认识宣传教育在博物馆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尽快改变以往那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博物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论,切实把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二、时代要求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不断创新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对文化事业包括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工作在文博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面对变革和竞争的崭新形势,开拓宣教工作的新局面,探索宣教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时代要求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必须拓宽其职能。众所周知,我们这个时代是开放型时代,它为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所以,博物馆的宣教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改变以往那种传统的宣教模式,更新理念,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努力作为,大力推进宣教工作的社会化,重视与社会各方面的协作,广泛团结和依靠社会力量,形成博物馆合力,共同做好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不断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实现博物馆的宣教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因此,当今社会多样性的特点,促使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必须拓宽其职能,充分发挥自身做好宣教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免费开放要求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不断创新。据有关资料统计,3月到7月底,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共接待观众9843.08万人次,其中试点博物馆接待6067.97万人次,约为2007年同期的2倍。而且观众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未成年人、低收人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村镇居民、老人和儿童的参观人数较免费开放前有了显著提高。这些数据和变化说明,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公益性质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体现。同时,在免费开放的大潮中,博物馆的管理、服务、展览展示水平、宣教质量也正在经受着考验。尤其是给博物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免费开放中的博物馆必须创新宣教模式,强化宣教意识,提升宣教质量和水平,拓展宣教模式和手段,使博物馆宣传教育的潜力和活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掘和发挥,才能在免费开放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博物馆宣传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传统上,由于博物馆对社会教育对象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其管理方式和教育策略与人们的需求是脱节的,导致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难以被大多数观众认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比过去更多地关注观众的参观需要和参观质量,更加注重人的感觉和需求,宣教手段和模式更加多元化,正在朝着“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教育理念靠近和转变。据了解,在今年全国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中,由于走进博物馆的观众猛然增加,管理和教育难度加大,很多博物馆在工作中提倡人性化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拓宽宣教方式和渠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彰显了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的服务功能,也体现了博物馆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教育理念。因此,实现博物馆服务社会多元化,实现博物馆最大的社会效益,是时代对博物馆宣教工作提出的更高更强要求。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28―01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使得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然而,一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还是存在发展不稳定与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
1. 功利性强,理想信念趋于淡薄。小学生本应是天真无邪的群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出现了一些世俗化、功利化的苗头,强调物质生活享受、淡化理想信念。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萌生相互攀比的心理,呈现出“吃、穿、用”名牌化的倾向。
2. 个体意识强,集体观念较为淡漠。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集体生活环境与教育氛围,容易以自己为中心而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随着个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小学生容易形成娇惯的生活习性,进而淡化集体观念与荣誉感。
3. 意志力薄弱,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现在小学生在家里基本上不干家务活,不参加任何劳动,缺少必要的生活历练与教导。久而久之,这就会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一旦这些孩子离开家庭的“温室”环境,他们就容易暴露出意志薄弱的缺点。
二、问题成因
1. 社会教育扭曲导致功利主义盛行。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促使人们集体向“钱”看。小学生难以独善其身,往往把金钱作为个人荣耀的依托,淡化思想品质要求。此外,当今社会大众媒体流露出许多媚俗与功利化内容,不仅无法传递积极正面的价值判断,而且诱惑小学生加以模仿,走上功利叛逆的人生路径。
2. 学校教育不科学导致教育培养错位。受到当前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小学教育长期存在“重成绩、轻德智”的倾向。一方面,老师与家长都为沉重的课业负担而呼吁减压;另一方面,学校与家长在“考学利益”驱动下又将分数压力传导给学生。显然,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考核机制不利于塑造小学生的价值观。
3. 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小学生道德品质滑坡。在家庭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习惯与品质修养。由于整个社会生活压力巨大,家长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工作、应酬等营生领域,减少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对子女的教育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由此,家庭教育常常出现“放任自流多、品德培养少”、“物质投入多、精神教导少”、“道德说教多、以身作则少”等问题。
三、教育对策
1. 加强师生交流,营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氛围。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学校施行德育的基本条件。老师需要信任、理解与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必要的行动空间,让他们感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与责任。当小学生做错事情时,老师应该采取恰当方式跟他们沟通交流,及时纠正其错误。这样,小学生就会在如沐春风的教学氛围中,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导,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下面仅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一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的因素相当复杂,涉及生物性、社会环境、家庭及自我意识等,且这些因素和危害健康行为之间以及因素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往研究发现,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的危险因素有:
1.13岁之前接触烟、酒;
2.明显的情绪症状;
3.过早的接触及沉迷网络;
4.学习成绩不良。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形成有巨大影响作用,同时对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如果正常的家庭结构被打破,则会给青少年心理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如:父亲或母亲早亡,会给青少年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灵创伤,使其失去了精神的依托,出现行为不正常、情绪不稳定等现象。随着离婚现象的增多,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大多具有自卑、少言寡语、性情孤僻、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较强等心理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家庭、学校的极大关注。目前,学校里有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就是由于残缺的家庭结构造成的。在我市的未成年人管教所中,70%的青少年犯罪都是偷盗,打架伤人所致。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孩子的家庭都不完整。所以,要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发展,首先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
三、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我们强调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教育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个人必须先能自尊,而后才能自爱,自尊自爱之后他才能够形成和谐统一的人格。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职业中专学校,由于大部分学生学习都较困难,且长期以来因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不佳,遭到教师、家长甚至同学的冷遇,由此,他们的自尊心过早地丧失。所以,学校应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作为首要目标;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必须根据这部分学生的实际。学校要通过教育的合理操作,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加强对自己的了解,重新找到自我,重新确立自我。
四、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面对日趋激烈的各种竞争,谁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气馁,都关系着个人、企事业以及国家的发展。为此,唯有充分的自尊心理,才会有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以达自我完善、不断追求,最终赢得胜利。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审美。当今社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不争的事实。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使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本次调查对象包括长春一所重点小学、一所区普通小学以及两个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大型及小型教育机构各一所)的参加社会音乐教育的琴童家长及授课教师。共发出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56份,其中教师问卷29份,琴童家长问卷127份。本次调查对象在文化层次、年龄、职业、家庭收入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能够初步反应长春市地区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长春市社会音乐教育培训机构的现状
所调查的教师中学历不同,社会阅历教学观念大不相同,他们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情意等三个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人不熟悉古筝门派分类和我国古筝各派别的独到技艺,对古筝发展缺乏了解,多混沌式教学;对很多古筝演奏技艺和古筝基础知识缺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整合的教学能力;知识面较窄,不能把古筝知识和音乐其他相关知识交融,不注意音乐之间交叉关联的特性,如固定 、首调音高概念的养成,视唱练耳的基础训练;责任心不够,课前准备不够课后缺少教学反思。
2.学校办学方面
教学过程大多数是集体教学,没有因材施教,课堂上课人数多老师照顾不到;教学方式变革相对滞后,没有运用新科技和其他多媒体手段,学生缺乏听觉的训练,没有养成对美音的基本评价标准;培训途径单一,只有学校课堂式教育,教学模式固定不发散,缺少音乐实践活动。
3.学习内容角度
商业模式过于浓重,盈利性、目标性太强,过分追求考级、琴艺程度,导致古筝教材的难易程度跨度大,甚至不能衔接,起到了揠苗助长的作用;市面上各种琴学书刊众多,缺少从始自终系统的教程顺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琴者的选择。
4.社会要求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对人才层次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大众音乐教育已越来越多的走入人们的生活,已有的音乐培养方式和培养模式已需要相应调整才能适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尤其在2011年新课标正式颁布后,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和评价等方面的新变化更可以为音乐社会教育提供主要方向,这也提醒广大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要相应转变,也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发展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职业品质,还要具备多元的知识含量和完善的能力素养。
完善古筝社会大众教育
本调查对于社会上商业化非专业古筝艺术学校的运营和古筝教师的讲授提供几点合理化建议,具体如下:
1.多元的知识结构
新形势下教师首先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对于古筝教师而言,其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1)古筝发展演变史和全国各大筝派,并了解他们的独特演奏技艺;2)中国古代音乐史相关知识;3)相关音乐知识,如音乐理论、视唱等相关学科知识;4)其他姊妹学科知识,如历史、地理、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5)熟悉当今国家对于音乐课程的标准方向;6)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相关创作背景,承传发展的知识。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多阅读全国音乐核心刊物的专业性知识,学习人文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还应更多的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以及其他相关的理论。现代的古筝乃至音乐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因此还要学习教育哲学、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这样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对古筝教师的要求。
2.过硬的专业能力
1)教师自身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如具有良好表达沟通能力,以应对不同阶层、不同阅历、不同专业程度的社会大众群体;2)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示范、教学评价、教学比较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3)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教育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集体教育和组织、管理、协调、控制等;4)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现代器乐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时间和周围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来进行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适当对新的教育思想、方法、观念等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这也正是艺术教育工作更具有创造性和内在性的独特魅力。在发现、反思、总结的过程之,可以将此过程转化为文字与全国的艺术教师共同交流,并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5)较强的教学能力在社会化古筝教育中也占有很重要位置,古筝教师应在教学过正中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并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由“学习”转为“会学”。引导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达到音乐知识之间的融合,各姊妹学科之间的触类旁通。这样无论是学生的专业基本功的掌握还是参加各种比赛竞赛的能力都会得到巩固和提高。
一、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片面,内容认识不深入,态度模糊。医学教育在我国大多数高校被分为低年级基础医学教育和高年级的临床医学系教育。低年级医学生刚进入大学校门,主要学习方式是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对于刚刚接触的医学生而言,内容较难,学生的绝大部分精力用在基础课程的学习,而政治理论课被学生弱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更对停留在课堂老师的讲解或者新闻选产,认识不深入,态度模糊,不能做到坚定不移,甚至对爱国、爱党和爱政府的观念不具备一致性。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知、信、行不统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学生日常思政教育方面都较为注重理论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所以大部分同学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也有着明确的是非观,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做不到知、信、行相统一。往往好多同学仍然信奉者“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在实践行为中追求个人利益,功利化倾向明显。
(三)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思想泛滥。当代大学生,选择并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但是多元化思潮涌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逐渐滋生。而学生走入社会面临着强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令大学生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更加注重物质追求,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会越来越淡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逐渐模糊,对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会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思潮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使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难度加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家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文化多元化,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相互交融,相互碰撞激荡,从而造成价值观的多元化。西方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宣扬和渗透西方“民主、平等、自由、人权”等价值观,而国内社会的虽然得到了进一步开放与进步,但是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极易受到削弱。此时的医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对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他们极易接受各种观点,又容易对各种观点产生怀疑,但是又不能深入的分析和辨别,容易做出错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增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难度。
一、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
(一)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据调查商丘市现有5家综合培训机构开设复合式课程,还有一部分专业性培训机构,其中钢琴类13家、舞蹈类9家、古筝类7家、吉他类7家、音乐高考培训机构7家。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私人个别教学培训班。这种模式出现比较早,一般是具有音乐专业教育背景的学校音乐老师利用自己空闲时间、自己私人场地创办的艺术培训机构,现仍然占有较大的市场。第二类在文化局或教育局注册的音乐教育培训学校,这类学校分几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单一的专业音乐教育培训机构,由个人教学慢慢发展起来的;第二种是工商局注册的音乐教育机构和加盟性质的音乐艺术学校。
(二) 商丘市生源状况分析
1.按学生年龄分段
据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生源年龄分段量化表调查报告来看,生源主要以少年儿童群体为主,随年龄增长就会越来越少。16岁以上的学生又有出现一个小高峰,他们都是以学习音乐专业知识,为高考音乐专业做准备的一些艺术类高中生,还有极少数一部分是成年人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学习音乐,来陶冶情操。
2.按学生选择的科目
据在上表2的调查报告表明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的学生在音乐专业上,以舞蹈和钢琴的人数相对较多占60%,其次是古筝和吉他占30%,除学习民族乐器古筝之外,剩下一些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乐器却成了冷门学科,报名人数很少。
(三)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中教师整体发展现状
1、社会音乐教师的总体情况。商丘市地区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在从事社会音乐教育的老师中抽取了30位进行了调查问卷,其中在这30位老师中只有3人是社会音乐培训机构的专职老师,其余的都是兼职音乐老师,他们大多数是大学生或者是中小学在职音乐教师、以及一些文化宫的在职音乐艺术辅导老师,这部分人员占70 %,年龄大多在36岁以下,经调查还有少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是通过私人授课的方式从事不同培训的社会音乐教育,由此看来商丘市社会音乐教师年龄趋向年轻化。
2、社会音乐师资状况。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教师的学历大多是大专、本科、以及少数研究生与博士生等。在社会教育机构中主要的师资力量水平以本科和大专学历的音乐教师居多,本科毕业的音乐专业教师占55%,其中是大专学历占35%,其他学历相对较少,占百分比10%左右,如研究生、博士生等。
3、 社会音乐教育机构课程模式与收费标准。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在进行教授课程时有不同的模式和收费标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音乐教授课程频率较多,主要集中在一周一次,一次2个小时占60%,第二种是一周两次占30%,其他占10%。课程模式主要是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四、和一对多等形式组成。如钢琴课程主要是一对一进行上课,古筝和吉他课程大多是一对四,声乐课程一对一或一对二等较多,舞蹈课程多采用一对多等小班教学模式。
二、形成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状况的原因
(一)造成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状况的原因。超生源范围的经营、虚假的宣传较为严重。当今社会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形成了一股学习艺术(音乐)的风气。备受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与喜爱,好多学生家长攀比心较强,形成了让自己孩子学习音乐的主要原因。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中的个别机构为了故意吸引顾客,扩大生源,故意编造虚假宣传进行招生,同时政府部门监督力度薄弱,造成目前社会上培训机构的混乱。
(二) 造成生源状况的原因。根据上图表1、表2中可以看出招生生源主要是以儿童、少年群体为主,突出表现在小学三年级以下儿童。儿童、少年学习压力相对较小,课余时间比较多。一方面家长希望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陶冶情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家长是希望通过音乐,参加音乐考级来锻炼孩子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加强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学习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学习音乐的学生会逐渐的减少,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坚持下来。在上图表1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16岁以上的学生又出现了一个学习音乐专业的小高峰,一部分学生喜爱音乐,想通过学习进入大学深造。还有一些高考生因为文化课不是很理想,音乐专业高考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就选择了走音乐的这条道路。还有一些因为音乐名人效应,如李云迪、朗朗等在国内、国外迅速走红,也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家长对孩子在音乐艺术方面的期望。
三、针对商丘市社会教育机构的制度与教师水平解决办法
(一)提高社会教育机构的准入标准。商丘市政府应当在国家教育部针对教育机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当地社会音乐教育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社会培训机构的各方面管理,严格审查办学资格,把好教育市场的关口,从设立社会培训机构的名称、收费标准、师资状况、培训场地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政府各有关单位,如劳动局、工商局、教育部门应联合加强对社会培训辅导机构的管理,使之更加规范,严厉打击虚假广告,做好为消费维护权益的保障。同时,各有关部门应当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办学教育指导评估和考核,并将评估结果如实公布,使广大消费者能够得到维权。通过对教育机构的评估和考核,从而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促进办学者不断提高培训质量,逐步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使社会培训辅导机构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各培训机构应当提高专业艺术水平教师的管理,可以不断地督促教育者丰富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教育者应当定期去深造专业技能,认真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视频数据丰富音乐知识,提高专业水平与社会接轨,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本文中通过以商丘市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为主进行调查研究表明,目前该地区处于一个初级发展的阶段。在社会音乐教育方面也存在诸多的相关问题,商丘市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对社会音乐教育事业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社会音乐教育应该在社会各个阶层进行普及,针对不同阶层人民的不同爱好,应该做好宣传,要提高社会音乐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促进商丘市社会音乐教育全面的发展。(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200-02
贫困山区不仅是经济的贫困,更在于其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生活方式及低下的教育水平,而导致“因愚致贫,因贫致愚”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当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以往的生活模式就形成了相应的心理定势,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上的穷困使其形成了不良的心理素质。如焦虑、自卑、固执、嫉妒、缺乏自信心、心理调控能力差,适应能力不强等,这些都成了他们后天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和探讨贫困山区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以便找到有效的改进措施。
一 贫困山区的社会环境教育
1.口头流传是主要的信息来源
在贫困山区,大多数地理地形处于“说话听得见,握手需半天”的纵深切割状态,气候多变,土质低劣,交通闭塞。正是由于这种地理条件,使其社会环境几乎处于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原始社会形态,由于生活空间十分狭小,缺少必要的人际流动和信息的传入。据调查,有的山区农村50%以上的地区没有电影和电视,有线广播入户率也很低,平均几千人拥有一部电话。80%以上的人从不看书报,所以信息的传播,主要靠的是一种最原始的方式――“口头流传”。当今社会的巨大变化对他们影响不大,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不可能通过多渠道的大众传播媒介吸取必不可少的营养,从而造成他们知识面的狭窄和目光的短浅,对其心理影响使他们形成了固执、自卑、性格内向、孤僻等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2.地方风俗习惯是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现代文明对贫困地区的渗透和影响极为有限,有的地方根本没有。那么当地约定俗成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就不可避免地成了儿童和青少年接受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习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简单的劳动、卫生、休息(如长期不换洗衣被,不洗澡刷牙,人与牲畜同住,村民们一年到头不进城,生了病更谈不上打针吃药。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受到很大影响,身高体重都不如城市儿童),到复杂的宗教意识、封建思想等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品质影响极大,自然形成了妒忌、不合群、自以为是等对人的正常心理发展不利的因素,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引导青少年走向愚昧和无知的教科书。
3.社会教育工作者的数量和质量欠缺
贫困山区青少年的社会教育主要依靠各级党团组织和政府力量。但是由于贫困,优秀干部的缺乏也极为严重,特别是干部来源渠道不畅、党团组织的力量不济、干部素质不高等。据调查,在贫困山区,乡以下的绝大部分本身就是农民,乡干部中50%是初中以下文化。他们当中很多人把传统中固有的很多不良成分加以继承和发展,比如专横和懦弱掺杂。儿童和青少年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所产生的不良心理品质是焦虑和敏感,不难想象具有如此素质的干部,又如何能承担贫困山区青少年的社会教育这一重任。
二 贫困山区的家庭教育
1.家长制教育是主要的教育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越是贫困落后的地区,家长的权威就越是起支配作用。特别是在贫困山区,这种现象具有决定性的稳固地位,一直到孩子成年成家后,他们又彻底地完全脱离家庭(贫困山区有的“风俗”),成为新的家长。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子女的自我意识非常淡漠,有的人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一切都是听其父母的。另外,由于贫困山区人口密度很小,居住分散,闭塞的环境遏制了青少年的交往活动,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是在家庭内部,特别是父与子的相互模仿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实质上就是小农意识的示范和传授。而新的、进步的思想意识和事物很难渗入,一代代传下来的封闭、狭隘、自私和原始的野蛮却根深蒂固。所以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往往很难冲破家庭观念,由此而形成自私、胆小、自卑、依赖、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心理特征,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贫困山区的这种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极为有害的,使他们完全忽视了自身的存在,对其良好个性心理的形成起着极大的阻碍作用。
2.近亲结婚造成智力发育低下和人格发展畸形
在贫困山区,近亲结婚与其说是一种风俗习惯,不如说是经济关系的体现。在那里,由于家庭贫寒,许多家庭只好用姐弟或哥妹易嫁作为成家的方式,特别是亲戚间的相互联姻更普遍。那么,此种繁衍的结果,自然会产生严重的遗传病,从而造成当地孩子的智力低下和人格的畸形发展。
三 贫困山区的学校教育
1.严重缺乏合格师资
贫困地区最薄弱的教育环节是严重缺乏合格的教师。据调查,师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大中专学生的毕业分配,二是高考落榜生。也是由于贫困,前者都不愿意到贫困地区任教,即使是本地出生的大学生,绝大部分也不愿再回到原地去工作。因此贫困地区的师资就主要靠后者了,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抱有不安心工作的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极为落后,教育的内容也显得贫乏和简单,甚至有的是错误的。老师在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方面主要是告诉学生要读好书,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面对困境、面对挫折,这种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在贫困山区学校是常见的教育内容。由此不难想象,这里的学生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这种教育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坚强人格和意志品质的人才呢?
2.办学条件艰难
据调查,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停滞与落后,既是经济落后的根源,也是经济落后的结果,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很多地方的学校用危屋做教室,教师无住房,工资也长期拖欠。当城市儿童已广泛接受现代化教学手段时,特别贫困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却连学习用的桌椅等基本条件都不具备,有的甚至用树枝作笔。如此现状就更不要说教学条件怎样与教学内容配套了。
3.教学质量低下
在贫困山区,由于严重缺乏合格的师资和基本的教学条件,教学质量较低。学生想在学业上获得成功,往往需比城市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由此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即使他们刻苦用功,勤奋学习,每年通过国家高考上线的贫困山区学生的比例也极少。调查结果表明,有许多贫困地区近十年没有考上一个大学生,而乡小学每年毕业的几十名小学生,也仅只达到脱盲标准而已。长期以往,由此而逐渐形成的不良心理只能是缺少见识、缺乏魄力,更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 结束语
性格不是遗传的结果,而是在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性格还反映了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一个人所给予的影响。通过调查讨论得出: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因素造成了社会的不平衡发展,形成了贫困地区。而经济的不发达,制约和影响最大的是人的发展。他们处在狭隘自私、经济落后、愚昧和野蛮交织的社会环境中,缺少必要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及现代信息的交流,因此相对于城市学生,他们知识面较窄,缺乏自信心,自卑感较强,从而影响到他们后天的创造性,形成了贫困山区孩子特有的个性心理特征。
另外,贫困是一切落后的根源,它扼杀了这些地区青少年许多美好的憧憬和希望,残酷的现实在他们心灵上烙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在漫长却又短暂的心理成熟过程中,由于贫困带来的沉重心理负荷,是形成贫困地区学生自卑内向、自信心差、听天由命、安于现状等不良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当然,贫困山区的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固然有着许多不良个性心理特征,但在他们身上也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如诚实、谦虚、坚韧等,这些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多年来,城市与农村在教育发展方面存在严重的失衡。无论是教育基础建设还是师资配备,城市都处于优先地位,广大农村除个别地方发展较快以外,更多的地方还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其中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政策与导向。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国家的很多教育投入项目无法落实,甚至有些地方连正常的教育经费都无法保障,更不要奢望标准化、现代化建设了。其二是领导因素。很多地方领导重政绩轻业绩,只喜欢做表面文章,不能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每有建设项目只求功利,每有检查一律以点代面,导致优先发展的学校成了给领导装点门面的幌子,而更多发展缓慢的学校却依然在原地踏步。其三是社会因素。由于城市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相对优越,自然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很多年轻人毕业后都设法留在城市,即使分配到农村学校过了一年半载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回城。导致城市学校人才富集,教师平均年龄较低,而农村目前在岗位坚守的主力还是民办转正或早期师范的毕业生,平均年龄较高,整体师资力量薄弱。
二农村现代教育设备与教学资源短缺,英语师资不足
在现代化教育技术普及的今天,很多农村学校还停滞在上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个别得到政府“专项投入”的学校教育基础建设水平较高,但绝大多数学校根本没有普及,有些学校有微机教室但由于年久老化已无法使用,成了撑门面的摆设。虽然国家实施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因为根本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基本上成了各基层学校的办公电脑。近几年网络逐渐走入教育生活,但由于基层学校无力投入,既建不了电子备课室,也无法将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英语教学中能够运用的资源只有教材和录音机,缺少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在农村中小学校的英语教师队伍中,缺少英语专门人才,由于教学网点多,一个英语教师甚至要承担几所小学的教学任务,教学时间和质量都无法保证。即使中学人员相对充足一些,大多数英语教师也都不是英语专业毕业,并且由于学校在设备、资源、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总体教学质量依然不高。
三农村社会环境的制约严重
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要偏低一些,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与投入方面差距甚大。由于城市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要先进得多,比较重视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所以城里的孩子多数从小就接触英语,上学后就被家长送到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包括英语在内的各个学科都得到了提前发展。而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不宽裕,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不够重视,无法满足学生外语学习所需要的辅助条件,使孩子同样的年龄却比城市孩子差了一大截。此外,由于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很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其思想品质、性格心理、意志情感等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他们来说无论是英语学习还是其他学科的学习都必然受到这种负面影响,难以达到教育目标。
四农村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的缺失
自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在农村,英语从小学三年级开始逐步普及,但各地的英语教学情况却是参差不齐,领导重视、学校师资条件好些的学校,英语被列为正规学科,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则把英语当成了副科,教学流于形式。加之部分小学英语教师素质不高,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进入初中学习后跟不上统一的学习进度,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进而荒废,并逐步扩散到其他学科,造成农村学生流失严重、升学率低等现状。在很多农村中学,近几年基本都配备了语音、电教设备,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却不容乐观。其一,因为设备投入较大,有些领导“舍不得用”,结果就锁而珍之,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资本”和“标本”;其二,由于农村学校经费紧张,就算设备舍得使用,但却无法承担沉重的运营开支,如电费、维护费用等;其三,电教设备配置较好的学校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谓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为教师“做课”“评优质课”或搞教研活动服务的,而在平时则束之高阁,不能发挥其优势;其四,在农村学校由于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上级培训又流于形式,多数教师根本不具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能力,“用不好”或“不会用”,所以依旧“穿着新鞋,走着老路”。正是这种种现实的缺失,造成了目前农村学校英语教育中的弊端,直接影响着英语教育的发展。
针对农村英语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才能改变不利局面,推动英语教育乃至教育全局的整体进步与发展。
第一,政府应重视英语教育并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如在农村正在实施的集中办学和学校标准化建设,通过改善学校的硬件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教师开展教学和教研提供保障,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
第二,加强农村学校的师资配备,特别是英语等专业教师的配备,既要扩大教师招收聘用的渠道和机会,又要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生活环境,以及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年轻教师既能来又留得住,为农村教育发展建设一支稳定且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三,改变教育行政化管理的现状,将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排除到校园之外,让学校成为教育工作者专心履行职责的净土,学校管理者能够专注于学校建设与管理,教师能够安心于教学与教研。
第四,切实加强教师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真正面向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不摆花架子,不走过场,使培训为教学服务,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