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0 14:52: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当今社会教育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国未成年人人口众多,现在的未成年人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承受的困难与挫折较少。繁重的工作使父母在生活和感情方面跟子女的交流不足,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学习进步、物质条件的改善方面。就学校教育来讲,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学习内容多、升学压力大,相应的在除了成绩以外的方面学校实在难以给未成年人更多的关注。未成年人正值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对外部环境十分敏感,在缺乏生活压力、个体社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同时在未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尝试着接受和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准备担当社会角色。而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各种文化良莠不齐,社会环境复杂,此时未成年人非常需要来自正确的社会教育方面的引导和帮助。因此社会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发展尤为重要。但现状是整个国家“社会-家庭-学校”这一关系链中,学校教育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精力消耗着其他两方面的资源,社会教育处在关系链中薄弱的一段。反映到具体操作层面体现为:社会教育处于无序状态,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需求无法有效满足。一些社会教育机构未发挥其应有作用。虽然未成年人社会教育在形式上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多样化,但在体系建构上却表现为“无规划、无统筹、无标准”状态。导致社会教育整体无序、规范缺失、评估凌乱、效果不明显等。这种现状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未成年人教育暴露出众多问题。为此,近年来整个社会也开始增加对未成年人的关注;针对未成年社会教育问题的研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相关研究看,我国未成年人社会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
1.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在大众头脑中根深蒂固,造成社会教育理念淡薄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由来已久。“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在众多家长心中,孩子的未来发展被描绘着“幼儿园,小学,优质初中,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好的工作,物质、权利、地位的满足”这样的单线条式发展。简单而功利化的目的使教育仅限于学校内发生的事情;而“好”的标准仅仅是分数的高下,不可避免的将教育的内容仅仅看成课堂上师生间知识的灌输与接收;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对于什么是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应该怎么做以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我们的家长甚至一些老师头脑中没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概念。整个社会对社会教育积极性、热情度不高。
2.没有关于社会教育的成文法
目前我国现有的社会教育相关法律制度松散而抽象,没有一部具有最高权威的、高层次的社会教育专门法和其他配套法律。社会教育法律体系不够完整。这也就造成了各种现有的社会教育机构职能部门对于相关工作目的不明确,责任不清楚,资源分配、利用低效,各部门间协调配合能力差不能综合形成效力。因而社会教育整体效果不明显。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能形成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合力。而发达国家很多都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推进社会教育法制化。将社会教育各项工作制度化、程序化。日本早在1949年根据《日本国宪法》第26条“教育权利”的思想和《教育基本法》(1947年)的原则,颁布了《社会会教育发》(1949年)、《图书馆法》(1950年)、《博物馆法》(1951年)等一系列的与社会教育相关的法律。日本《社会教育法》第3条对其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的任务作出如下的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必须依据本法及其他法令的规定,通过设置和运营社会教育所必须的设施,举办集会、制作与颁发资料以及其他方法,努力创造环境,以便全体国民能够利用一切机会和―切场所,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需要提高文化教养水平”。[1]通过这条法律条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为创造一个全体国民可以自主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教育环境,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正是由于有了这一套完整的社会教育法律体系,日本的社会教育才配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推动日本综合国力在二战后迅速发展。继而使日本迅速成为发达国家。韩国在1982年颁布了《社会教育法》。该部法律开篇就明确了社会教育的定义:“除了根据其他法律的学校教育外,为全民终身教育所采取的一切形式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2]
3. 缺乏专门的社会教育管理机构
在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的社会教育机构有青少年宫、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革命历史遗址等机构组织。但是还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对这些机构组织起管理作用。上述机构在实际的行政管辖中分属各个不同的上级主管单位。比如青少年宫一般隶属于共青团市委领导,实行主任负责制;而图书馆管理体制划分更为复杂:有属于教育局管理的,也有属于共青团委管理的等;科技馆在一些地方属于科协管理,一些地方则属于政府管理。由于管理单位之间有着不一样的运营目的,且不同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所以在社会教育问题上各机构不能形成合力。资源利用率低,整合度不高。
4.现有的社会教育机构自身的问题
目前我国拥有的主要社会教育机构组织大部分隶属于政府,这些机构在服务上比社会上的其他组织机构差。对未成年人吸引力弱,同时数量不足。面积只有37.8万平方千米的日本有公共图书馆2172座,博物馆861座,少年自然之家294所,儿童文化中心72所,青年之家410所。[3]相比较之下,笔者所在的四川省面积为48.6万平方千米。但是截至2014年底四川省才有文化馆207个,文化站4595个,公共图书馆198个,博物馆164。[4]。同时相关机构的宣传也不到位,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本地区的图书馆在那儿以及开闭馆的时间等相关信息。又比如很多图书馆会不定期的举行一些主题讲座等活动,但是前来参加的未成年人却屈指可数。
5.媒介素养教育薄弱,大众媒体管理不严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种传媒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特别是网络已成为当前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时空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据相关调查显示,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次是电视;传统的课外书,杂志等业已退居次要地位。但是社会教育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新兴的传播媒介。当下国内世俗流行文化大行其道,各种声音,各种怪像、乱象充斥其中;各种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各种低俗与高雅共存。既有有益于未成年人发展的,更多的是各种“文化糟粕”。现在网络、电视、手机等工具以及QQ、微信、各种论坛等媒介将未成年人置于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包围下。由于对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没有跟上,使未成年人在面临如此多的信息输入时缺乏理性的选择。同时各种娱乐文化盛行,夹杂着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产生不小的负面作用,消耗着未成年人的青春。(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2]张荣,韩芳丽,耿寿辉.当前社会教育的国内外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3)
[3] 刘蓓.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
[4] 四川省人民政府.2014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综合情况.[EB/OL]http:///10462/10778/10876/2015/3/9/10329021.shtml)
[5] 翟梅伶.日本社会教育综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6).
[6] 彭正文.社会教育:学习社会的切入点[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7] 马云鹏,王 雷.对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现状的审思[J].基础教育研究,2010(12).
我国及世界各国目前都在进行教育改革,而推动教育改革的动力就是教育观念的根本改变。教育观念对教育改革就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的作用。教育观念对教育改革实践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决定着教育的成败。[1]
这里我们将教育按类型可分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大类。在人才的培养中,这三类教育都很重要,是紧密相连的三个套环,三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在人才成长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可以说,人的成才是这三种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2]所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更新和改革,否则只有其一或其二,就陷入了“木桶理论”的困境,仍无法从总体上改变我们教育观念落后的局面,进而也就不能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提供新鲜的动力。
一、 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从广义上说,是指家庭之中年长者(尤其是双亲)对于家庭中的年少者(尤其是儿童)直接或间接地无意识地发生的教育影响[3]。”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终身的, 没有优良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家长关于家庭教育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家庭教育的取向也决定着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向。[4]
我认为,根据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第一,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念
时至今日,在广大家长的头脑里,只要一提到教育,就往往只想到学校教育,很少想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考虑人才培养时,只从纵向考虑,即,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却很少考虑横向网络所发挥的作用,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综合整体效益,这种在宏观上的失误,致使多年来造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其最终的结果就是不能很好的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新一代人才。
第二, 要形成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地位的观念
孩子是生命的个体,是独立的存在。家长需要尊重孩子的家庭平等地位,而不应该把孩子只当做自己的专属,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希望去培养孩子,要求孩子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望,而不顾及孩子自身的条件与兴趣,这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就像当今社会的“出国热”、“假期补课热”、“兴趣班热”等,家长望子成龙无可厚非,但是父母们一定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其兴趣的培养和引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对孩子实施教育,千万不要揠苗助长。
第三,要塑造开放、全面、交往的观念。
当今时代是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方位开放式的新型教育。不要将孩子圈在封闭的环境里,不让其上网,剥夺孩子的活动玩耍时间,完全的注重课本知识和考试成绩,而不管孩子的身心健康、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和保护,陷入应试教育的深渊无法自拔。长此以往,孩子会产生厌学情绪,会缺乏交往的能力,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科学的家庭教育应涵盖孩子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第四,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习一劳永逸的观念在高校表现的比较明显,很多学生考上大学以后,觉得一下子没有人管了,家长便不再过问了,老师也不像高中那样严格管束了,反而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从而产生了一种在心理学上所说的需要与期望,一个人需要被别人需要和期待(而儿童阶段更是需要这种被需要和期待),这样才会体现出他的价值。然而这背后所隐含的是家长和学生自己所共有的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就一劳永逸的观念。很显然,这种观念已经不适合现代的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所以我们更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总之,家庭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快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实现家庭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去培养和塑造的现代化人才。
二、社会教育观念
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起着固基作用。社会应该树立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这便是社会教育观念改变的现实紧迫性。基于此,我们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现教育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教育法治化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它包括了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法制化两方面的内涵。教育民主化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树立教育民主化的理念是儿童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法制化是国家、社会对儿童合法权益的保护,也对家长、学校、社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认识到教育观念的进步与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5]
现代的教育经济学证明,教育投资不是消费性投资,而是最有效的生产投资。教育能提供经济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从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建立把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相结合发展教育的观念充分认识、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三)建立社会各界参与教育事业的观念。
首先是我们的政府应该合理规划建设经费分担的制度,明确中央、地方、学校的经费分担责任范围,使教育资源从开始就法制化规范化,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作为现在的我国政府来讲,不是财力问题,而是意识问题、观念问题。政府不仅仅应该实现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而且应该超过它,并用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以及教育的监管和评价等手段来监督教育经费的分担,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改善我国教育仍比较落后的局面。
同时鼓励第三方参与办学(比如允许他们可以适当盈利),对愿意捐资助学或是办学的私人和集团给予政策性的倾斜和扶持,从而提升他们参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促进我国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最后,让家长和社区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监督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我们现有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然后真正体现教育改革的要求,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
(四)教育不仅要面向现在又要面向未来的观念。
各级学校都具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体现在各级教育即为当前社会经济服务,又为未来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其中高等教育表现最突出。因此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教育的这一特征,树立教育既面向现在,又面向未来的观念,这样才能把当前利益与将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激发起长期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坚定信念。
同时要看到教育投资的滞后效应,不要急于求成。正确认识受教育过程较长的周期性和教育投资性收益的间接性和迟效性,遵循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发展的规律性,科学合理的规划教育的发展,既适应现在教育改革的需要,也要高瞻远瞩,顺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三、 学校教育观念
现代社会把培养孩子的主要责任交给了学校。学校不要盲目追求特色,要强基固本。如打好学生的身体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等。学校不仅应向孩子传授基础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教育孩子,使之具有良好道德观念和学会各种技能,使其长大成人后能胜任工作,适应社会,对社会负责。
(一)从管理者角度出发:注重节约教育资源,经费统筹,明晰学校产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包括调整学校和政府的关系,丰富学校的社会资本以及协调学校内部各利益主体的关系等。通过制度化的约束,减少政府对学校办学的过多干预,使学校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学校运作效率,从而保证学校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强调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为教育资源的实用提供合理的监督。最终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教育质量。[6]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1.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正确认识自我。所以教师应承担多重教育角色,即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终身学习的莫基者。总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和指导者。(蔡寿福)[7]
2.只有深刻理解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质,在课堂上,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地调动起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3.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脱出来,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过程,确立教学方法新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及师生关系观,更新和整合教学评价观点,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创新人才。
除了以上三者所特有的观念转变,还有他们三者所共有的以人为本观念、全面发展观念、提倡素质教育的观念、教育多样化观念的发展和落实,也只有政府、学校、教师、家长与学生都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结合起来,发挥三者的教育职能作用,创建科学合理的适合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期所需的教育观念,创建学习化社会,才能改变我国目前教育发展落后和薄弱的现状,才能培养学习型和创新性人才,才能为我国新阶段的教育改革做出贡献。
注释:
[1]于琳: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立教之本[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27~28页
[2]季慎英:家庭教育观念变革[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1989(1),14~17页
[3]闫海涛,左彩云:当今我国家庭教育观念的五大误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5),88~91页
[4]闫海涛,左彩云:当今我国家庭教育观念的五大误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5),88~91页
[5]王景龙,陈昌贵:龚守相:建立新的社会教育观念[J].上海高教研究.1989(4),43~45页
[6]张学敏,叶忠:教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1版.
[7]蔡寿福:现代教育观念的科学体系[J].课程改革论坛.2002(8),67~69页
参考文献:
[1]巨瑛梅: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渊源、演变及现状[D].北京师范大学.1999.
[2]李乃文,邵良杉:学习化社会教育观念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z1).
[3]梁济宏:明确树立终身教育观念[J].现代教育管理.1998(4).
从宏观上看,目前的社会教育基本处在一种不统一的,各行其道的状态,从中央到地方虽然都设有精神文明办公室,由于人的价值观多元化,以及社会的复杂性,精神文明办所发挥的作用很有限。据有关资料报道,重庆市南岸区教委对辖区700多名中小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结果令人吃惊,更是令人反思。问题出在中小学生耳闻目睹的种种负面社会现象,由于“不识好歹”而模仿之,又因为效仿可以从中获益,因此群起而效仿。这其中的原因,首先是成年人弄脏了道德河水清澈源头,孩子们不得不啜饮被污染的河水,最终便有了老实人吃亏的错觉。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丰富起来。然而,电脑的出现,难以掌控的电脑信息多元化,一起涌现在电脑画面上,暴力片、、恐怖片对青少年的危害不可低估,喜欢玩电脑游戏的青少年不在少数,他们到现实生活去寻找电脑游戏中那种虚幻的感觉,使得一部分青少年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是当今社会在青少年中出现较为严重的新问题。社会上形形的骗子,其骗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诈骗成为当今令人不安的社会问题。社会上蔓延的迷信活动和赌博现象,正在严重地侵蚀人们的灵魂,污染着社会风气。还有一部分人的拜金主义观念,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社会人性教育是一项首要任务,提高整个社会公民的综合素质要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应总结出来一整套适合不同年龄段进行社会教育的哲学理论体系,从人性教育的视角寻找新的突破口,正面教育与传统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依靠上述教育是不够的,同时要从人性化教育中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与途径。中国在改造犯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许多服刑人员走出监狱的大门,洗新革面,重新做人,正是人性化教育结果的典范。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同情、热情友好、支持和关爱是人性化教育的具体体现,一切高水平的说教在它们面前都会显得逊色。人性哲学就是进行社会教育最为有效的工具。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处理人与事的关系中,使人们懂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能做或不能做,做了以后会产生什么结果,什么话能说与不能说,对人生会产生什么影响。正确对待人生中成才与成名的关系;失败与成功的关系;放弃与追求的关系;逆境与顺境的关系;贫与富的关系;恨与爱的关系;祸与福的关系;运气与命运的关系;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将自己人生的命运与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人为本的人性理念的实施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
一、宣传教育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灵魂
从世界博物馆发展的历史来看,它的社会功能初始主要是收藏和研究,而教育是它后来派生出来的功能。我国从1905年张謇创建南通博物苑开始,就把博物馆性质定为“社会教育机构,政治、学术参考的重要部门,学术教育的有力助手”。谈到宣教工作,博物馆的讲解服务应该是其中的重头戏。日复一日,看似平常的讲解服务是博物馆开展宣教工作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以三星堆博物馆为例,开馆以来共计提供了近20万场次的讲解服务,让约300万观众了解和领略了千年瑰宝的深邃内涵。但随着观众文化层次的不断提升,对参观和讲解服务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很多观众希望得到更个性化的讲解服务。虽然我们一直要求讲解员要掌握因人施讲的技巧,但由于参观时间、环境、陈列等诸多因素,仍不能仅仅通过展厅讲解满足一些观众更高的参观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从创建博物馆之初,宣传教育便成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宣教,研究、收藏意义的价值就得不到最终实现,它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灵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界,基于对自身历程和现状的反思,也得出,应将宣传教育列为博物馆的一项基本的和核心的使命,且认为,非如此,博物馆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失去赖以生存的一席之地。因此,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中的博物馆应当牢记使命,充分认识宣传教育在博物馆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尽快改变以往那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博物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论,切实把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二、时代要求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不断创新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对文化事业包括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工作在文博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面对变革和竞争的崭新形势,开拓宣教工作的新局面,探索宣教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时代要求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必须拓宽其职能。众所周知,我们这个时代是开放型时代,它为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所以,博物馆的宣教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改变以往那种传统的宣教模式,更新理念,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努力作为,大力推进宣教工作的社会化,重视与社会各方面的协作,广泛团结和依靠社会力量,形成博物馆合力,共同做好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不断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实现博物馆的宣教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因此,当今社会多样性的特点,促使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必须拓宽其职能,充分发挥自身做好宣教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免费开放要求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不断创新。据有关资料统计,3月到7月底,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共接待观众9843.08万人次,其中试点博物馆接待6067.97万人次,约为2007年同期的2倍。而且观众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未成年人、低收人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村镇居民、老人和儿童的参观人数较免费开放前有了显著提高。这些数据和变化说明,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公益性质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体现。同时,在免费开放的大潮中,博物馆的管理、服务、展览展示水平、宣教质量也正在经受着考验。尤其是给博物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免费开放中的博物馆必须创新宣教模式,强化宣教意识,提升宣教质量和水平,拓展宣教模式和手段,使博物馆宣传教育的潜力和活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掘和发挥,才能在免费开放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博物馆宣传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传统上,由于博物馆对社会教育对象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其管理方式和教育策略与人们的需求是脱节的,导致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难以被大多数观众认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比过去更多地关注观众的参观需要和参观质量,更加注重人的感觉和需求,宣教手段和模式更加多元化,正在朝着“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教育理念靠近和转变。据了解,在今年全国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中,由于走进博物馆的观众猛然增加,管理和教育难度加大,很多博物馆在工作中提倡人性化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拓宽宣教方式和渠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彰显了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的服务功能,也体现了博物馆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教育理念。因此,实现博物馆服务社会多元化,实现博物馆最大的社会效益,是时代对博物馆宣教工作提出的更高更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