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0:48: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非遗文化文创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感性消费概述
1.1感性消费概念
感性消费与其他消费在理念上存在不同,感性消费不再是只关心商品材料、质量、功能、价格等普遍因素。感性消费更关心“人”的重要性。把“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从人性需求、精神需求两方面满足消费者。“感性消费”的概念最早是由飞利浦•科特勒提出,他根据“人”的三种心理活动过程,研究并分析出了感性消费这一理念。将“人”的消费心理分为三种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将消费也分为三个阶段:量的消费时代、质的消费时代、感性消费时代。我们正处于感性消费时代,感性消费时代就是从消费者的个人喜好、感官直觉出发,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双重追求[1]。现在感性消费已经成为科学和文化设计研究探讨的内容。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都会掺杂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都会影响判断的结果,所以要针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从而引起消费者注意并激起其购买欲。
1.2感性消费层次
感性消费是针对大众的,任何群体都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进行消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可将感性消费划分为了两个消费层次:初级感性消费和高级感性消费。初级感性消费主要依赖于直观的观感进行消费。在消费过程中理性占比较低,没有过多的思考和其他意志的参与,是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一种消费模式。初级感性消费者在消费时缺乏知识性、经验性和理性的思考,所以在初级消费过程中常会出现冲动性消费和情绪性消费。高级感性消费的消费群体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在消费中更加享受轻松、自由的消费体验。在消费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不仅放在商品的外观上,也会对商品本质功能进行研究,最后确定是否购买此商品。高级感性消费群体具有理性、睿智消费等特征,受外界的因素影响很小,理性大于感性。他们购买行动都是理性的思考加感性的冲击,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稳定性。
1.3感性消费心理的分类
1.3.1自我情感的消费心理
在消费中,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来自于消费者的内心,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才能设计出适合的产品。每个人都是单独的存在,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消费过程中这些观念和个性都会左右消费者的选择。如性格外向的人比较喜欢颜色鲜亮能体现出自身个性的产品。个性内向的人就会选择中规中矩的产品。感性消费充满各种自我情感的需要,如果消费者没有了自我情感消费的需要,任何刺激也无法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根据这种需要,在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时就要把产品的内涵与消费者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使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某种心理需要。
1.3.2流行时尚的消费心理
人们的购买需求是多样的,购买的产品要满足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同时还要能迎合环境。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受到外界“带货”的影响。在消费中就会出现跟风消费的现象。在感性消费充斥的现代社会,流行时尚消费愈发严重,消费也会追求时尚和流行。在追逐这种流行时尚消费的过程中,突出体现在具有新潮的、时尚的、前沿的产品中。这种消费心理不再是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体现,它主要反映出的是一个时代的印记、精神的追求。
1.3.3理性—感性追求的消费心理
在感性消费时代,会有理性—感性追求消费心理的消费群体。这种消费者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追求下的感性消费模式。这种消费的追求者不仅要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还要在物质上得到满足,这种需求满足甚至会代替物质需要。换句话说,就是既要产品的质量达标,满足其产品最本质的功能基础,也要有附加值的超值性能。所以产品要在功能上满足消费者对于功能的需求,在感性层面上又能打动他们,进而完成他们精神层面的追求[2]。理性—感性追求的消费心理对于其他的消费心理是相对复杂的,不能单纯的归顺为是理性消费或是感性消费。理性—感性追求的消费心理主要以理性认识为主,感性消费的心理因素影响为辅。理性消费观在购买产品时最看重的就是实用价值,能够解决实用性的问题。缺点是选择的产品会过于单一、死板,没有“温度”。而这时候理性—感性追求的消费者们与完全理性的消费者不同,他们在选购产品时只有实用性是不行的,还要具有一定的感性因素。现代社会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已经没有人会对单调的只能够满足实用性的产品产生购买欲。都希望在完成最基本的实用的同时,能感受到别样的体验。这就需要在产品设计时,设计师要对实用性观念进行升级。在使用体验上要方便、快捷、轻松、愉悦,外观上要新颖但是不要过度繁琐。也不能太过于理想化,还需要有一定的科学基础,这就是理性—感性追求消费所需要的,也是当下人们精神层面提高之后的表现。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也要跟着局势的变化而改变,在保证功能的同时增加独特的创意,同时也要注重群体的理性心理、感性心理。
2基于感性消费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分析
2.1感性消费功能附加法
文化创意产品的功能性是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产品基础功能是一切的基础。在感性消费中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入附加性的精神功能,满足感性消费者精神和心理上的追求。功能附加法就是在产品的基础功能上加上一些象征性的、教育性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精神产物。设计师在设计调研中,了解不同人群的深层心理追求,把这些都运用到设计中。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要改变之前无用的贴合性设计,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和文化内涵的赋予。如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其把庄严古典的故宫和潮流的彩妆进行互动设计,推出了系列的彩妆文化创意产品“故宫国宝色口红”“故宫鹤禧觉色眼影”(如图1)。这些产品一经发出就成为了女性游客们的必买清单。将彩妆的基础功能做好的同时,赋予精神上的文化内涵,会更容易刺激感性消费的欲望。
2.2感性消费色彩重组方法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在基础功能都大为相似的时候,产品色彩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根据美国流行色彩研究调查表明,在挑选相同类型的产品时,只需7秒就能确定他们是否想把这款产品收入囊中。在这短短的几秒钟,色彩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之一[3]。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色彩和感性消费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感性消费色彩的重组方法也是感性消费时代研究的关键。在感性消费色彩的重组法中,色彩要有一定的含义。色彩要与产品的设计理念预期基本一致,明确所要运用色彩的价值,在设计的时候获取消费者对产品和颜色的感性需求,因为不同的色彩给人们带来的体验感不同。如健达奇趣蛋的外产品包装设计就利用了儿童对颜色的感受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图2),选用白色与橙色的流行色,又根据儿童中男孩和女孩喜爱的颜色不同,针对男女孩儿喜好进行区分设计,所以产品外包装设计分为男孩版和女孩版,男孩版在白色部分加入一些蓝色,女孩版就是在白色部分加入了粉色。这就是利用了色彩的感觉不同,进行色彩的应用[4]。
2.3感性消费材料选择方法
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产品的材料也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不同的材料代表的价值和感受都是不同的。材料是产品造型的载体,造型相同的产品运用了不同材料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触觉感受,同时也要不断地对新材料进行开发研究,新材料能够创造出多样的表达方式。在相同外观和使用条件下,材料的应用会脱颖而出,这就是在感性消费中,感性设计材料选择方法带来的成效。
2.4感性消费视觉形式表达法
视觉冲击在感性消费中占比很重,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形式美的表达。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每个人都会追求外观独特的形式美。尤其是文化创意产品,外观就是吸引消费者的基础,外观如不能够给消费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就很难在市场上坚持下去。例如,文化创意产品“朕知道”胶带(图3),外观上具着独特的形式美感,并且适宜它所售卖的环境。胶带简单的加上幽默风趣的网络语言,就显得不那么普通,反倒流行时尚起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激发购买冲动。从而可见,好好利用视觉形式的表达方式,简单的产品也会带来很大的效益[5]。
3结语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相比以前虽然有所好转,但依然存在过于简单的商业化形式。在感性消费时代,还是要脱离之前的固有思维,设计出更加富有深意的、更加具有人文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行购买。所以就要了解每一类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根据各类人群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进行设计,要让不同人群的人都有着属于他们的自己的感性点,满足物质需求更要满足心理上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连漪,季刚,李丽芳.感性消费的营销法则[J].改革与战略,2003(12):83-86.
[2]范洵,张竹,梁冬梅.感性消费时代的广告受众心理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05):86-88.
[3]林晨晔.基于感性工学的定量化色彩趋势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18):70-73+82.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术教育课程资源 教学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具有恢复传统文化记忆与智慧的重要功能。非遗课程获得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并成为基础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要探讨“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明晰将非遗文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及其在基础美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只有充分理解非遗文化对美术教学的作用,判断出目前非遗美术教学存在的缺陷,才能准确找出此类课程的发展出路,更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达到教学目的。
一、“非遗”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
(一)课程类型的灵活性。
非遗文化贴近传统生活和审美,积淀了劳动人民一代接一代的生活智慧,这些智慧体现在遗产包含的历史文化、审美取向和工艺技术等价值,美术教育者能够有目的地提取、开发其中需要的部分。非遗文化包含的多样的价值注定了非遗题材教学具有灵活性,面对同样的题材,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和重点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以陕西皮影为例,授课者既可以借助皮影人物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形象,让学生通过平面化、夸张化和戏剧化的手法自己创作设计稿,上一堂设计应用课,又可以借助皮影巧妙的制作技艺,让学生对材料进行镂刻、敷彩、合成,亲手制作皮影形象,上一堂综合探索课。
(二)教育资源的潜在性。
教育者为了满足教育需求需要不断开发课程资源,丰富的非遗是一座素材宝库,可以应对多样的教学目的。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量的非遗文化进入大众的视野。这些素材背后孕育着卓绝的文化思想和匠心独运的美学追求,提取其中优秀的元素,对于开发美术课程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视觉性。
非遗进入课堂能够给学生带来新鲜的视觉体验,不同的题材具有不同的视觉性。特别对于工艺性很强的非遗作品,不简单地用图片展示,而是直接将鲜活的素材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南通蓝印花布是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将实物展示在课堂上,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接触,其生动和具有表现力的花纹很容易打动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朴拙淡雅的文化韵味;怀袖雅物折扇,“轮如明月尽,罗似薄云穿”,既可舞文弄墨,显露风雅,又可用于表演,展现优柔的舞姿。不同种类的扇子,或美观典雅,或清新秀丽,或温文尔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把玩和欣赏后,会生出许多疑问,这恰恰就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对视觉形象的依赖是美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所在,非遗文化突出的视觉性,有助于美术学习情境的创设。
(四)实践性。
传统美术课以纸上作图或用泥塑造为主,非遗课程的加入大大增加了美术课堂实践内容。工艺类非遗文化都有独特巧妙的制作技艺,如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正宗的明式家具以精密巧妙的榫卯技g结合部件,不用任何胶水或钉子等工具。教育者可以提供简易的模型部件,让学生进行组合和拼接,充分感受匠人高超的制作智慧,体会动手操作的乐趣,上一堂精彩的美术实践课。非遗课程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教育者根据需要降低材料和技术难度,以学生的操作体验和感受为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对人文性的追求,而不是单一的技能训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经历了持久的历史筛选和升华,折射出了不同地域族群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充满鲜明的人文色彩和深刻的人文魅力,其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满足了美术课程对人文性的追求。如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秦淮灯会,民众通过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等诸多形式营造“万星烂天衢,广庭翻人潮”的美好景象,寄托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天下太平的良好愿望,是群众延续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间。
非遗课程为美术教学注入了鲜活的题材和探索方向,使美术课程体系更立体,内涵更丰富,表现更多样,有助于在美术课堂上创设完整立体的文化情境。开发非遗美术课程,要充分认识到非遗文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并发挥这些优势,弥补传统美术课程的不足,既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又理解美术知识的多样性,获得艺术体验和实践能力。
二、“非遗”在基础美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非遗教学目的的确立。
谈到“非遗”,人们往往条件反射地就想到非遗保护。但是,在基础美术教育中非遗课程的开发,绝不仅仅是从非遗传承的角度上考虑。诚然,中小学教育作为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教育范围最广,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进行非遗内容教学,是普及非遗文化的一个绝好的机会,对于保护濒临灭绝的传统民间技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美术教育者更应该从美术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的角度,对非遗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中小学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展,并不是为了培养传统技艺的接班人,这从中小学美术课的数量和容量上看,是不现实的。归根究底,非遗美术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的美学素质,这是所有美术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非遗文化要为美术课程服务,而不能本末倒置,否则,非遗美术课程只会停留在对非遗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宣传的层面上,对中小学生的美学素养的提高没有实质帮助。
(二)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联性。
非遗美术课程开发能力的不足,导致美术教育和非遗文化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连接。教育者不能简单地将非遗和美术课程资源画上等号,因为非遗本身是一种文化资源,两者实质上属于不同范畴,没有从属关系。要将非遗引入美术课堂,首先要对非遗内容进行分析和筛选,对于筛选出的非遗内容也要进行剖析,提取其中能够利用的元素,进而为美术课程服务。若缺少这些环节,美术课程就会空洞,丧失教育的针对性,美术教学就陷入无序的局面。其次,非遗融入美术课程,涉及非遗的传承问题,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之间缺乏联系,就无法使学生进入美术学习的情境中,停留在欣赏和临摹照搬的阶段,学生就不会从心底热爱传统文化。
(三)“非遗”美术教学设计的革新需求。
中小学美术课程中非遗内容的加入,能给美术教育者带来极大的发挥空间。各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多样,制作技巧各异,教育者一方面可以在降低传统技法难度的基础上以更灵活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借助非遗的人文性传授非遗背后蕴含的历史人文背景和传统文化思想。这些方面的改变,可以为教育者提供更多元的教学手段和更生动的教学设计。目前非遗课程还未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过于拘泥守旧,教学内容不能以知识讲述、纸上作画和普通手工为主。除了课程设计缺乏创新外,教学内容也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很难与精彩的非遗文化产生共Q。非遗美术课程的设计不能重技能轻情感,而要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思考和感悟。
(四)作为课程资源的“非遗”的开发准备。
受各种实际条件的限制,教育者在选择非遗元素作为教学课程资源的时候,在准备阶段不容易得到完善的资料和参考帮助。美术教育者往往只能依靠自身经验和从网络与书籍查询到的资讯,导致对教所选内容没有足够的理解和研究;缺乏教研员或学者的指导,教学设计可能存在欠缺和不足。非遗美术课程范围广,类别新,教育者选择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课程资源设计课程时,很可能会发现没有前人做过这个课程或得不到有效参考,这就使课程的开发遇到一定的困难,非遗内容的精髓和细节可能得不到充分的呈现。而对非遗的详细了解和研究,又需要相应非遗传承人的帮助,美术教育者与这些传承人之间的联系,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非遗美术课程的准备就会沦为对非遗资料的整理、搜集和罗列。
三、“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才正式提出的,所以虽然历年美术课程标准中涉及很多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内容,但还没有对非遗有专门的论述,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研究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方向,需要充分认识非遗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对现有的非遗美术课程问题进行分析,参考具有很好教学效果的已有课堂案例,逐步取得规律性认识。
(一)建立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库。
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总数多达1836项(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共计147项;2011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共计164项;2014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3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共计153项)。国务院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共四级保护体系,非遗的研究和管理日趋完善。有了这样的制度保障,美术教育者省去了很多需要自己探索的工作,可以直接在各级名录中寻找和开发潜在的美术课程资源。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美术教育工作者可以建立自己的“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名录”。将非遗筛选进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库,需要以科学的标准进行调查和探讨。成为潜在美术课程资源的非遗首先在内容上要具有代表性,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美术的学习范围相当广泛,但中小学美术课程设置的数量有限,其中非遗课程的设置就更加受到限制,所以要让学生接触到最具有民族代表性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其次,筛选出的非遗内容要符合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水平。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认知水平分为不同的阶段,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能够为具体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对于越低龄的学生,更简单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接受和学习;年龄越大的学生,他们的视觉能力和思维能力相较于低龄学生有很大的提高,太过简单的内容难以满足他们的知识探求欲望和动手操作需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使非遗美术课程符合认知过程的规律,体现教学的循序渐进。另外,还要考察所选取的非遗内容是否贴合美术课程标准,对实现课程目标发挥积极作用;其形式是否便于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过于复杂的内容会使具体教学遇到阻碍。
(二)按照美术学科知识类型对非遗进行划分,建立非遗与美术课程的联系。
要让非遗充分融入美术课程,需要对非遗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将非遗分解成美术学科知识要素,并用这些要素与美术课程建立起联系。美术学科知识可以说是组成美术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视角看,从认知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进行教学设计,会对课程内容形成更教育学化的分解,对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非遗文化具有综合的特征,在教育者对其进行分解和组合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划分,在教学中就很难兼顾学生的认知方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参考南京师范大学秦华副教授的《美术学科知识类型的划分与教学条件适配的选择》,美术课程大致可分为美术理论、美术技法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可以分解成多个分支。例如美术理论可以分为美术史、美术造型原理、视觉心理学、美术批评等内容,技法又因专业技能领域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方法。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知识维度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识知识。事实性知识指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了解的基本要素;概念性知识指在一个更大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程序性知识指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准则;元认识知识指关于一般认识的知识及关于自我认识的意识和知识[1]。
参照知识维度的划分,我们以朱仙镇木板年画为例进行分解如表:
除了美术学科知识外,非遗美术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还要关心学生的多维度思考方式和人文修养。非遗课程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体验和大量实践操作机会,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具体美术情境中的探究可以培养人文意趣,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三)非遗实体教具的开发。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使传统的美术课程发生巨大的变革,丰富的静态图像和动态影像资源因为获取和操作的便捷大量应用于美术课堂,美术教学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但是,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慢慢显现,一是多媒体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偏平面化,降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能力,尤其对于非遗来说,工艺性制作很强的特点得不到足够的表现;二是多媒体信息具有现成性,对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师在具体问题的解释上得不到有效的帮助;三是图像的大量运用会导致课堂呈图示化,削弱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非遗实体教具拥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直观性。非遗教具的灵活运用使学生产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知,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积极性和效率,让课堂更生动有趣。另外,非遗教具的开发有效地使教育者投入教学内容的研究中,更深刻地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湖州吴兴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徐军老师对美术实体教具的开发具有多年研究经验,他提出了“组装式”美术教具的创制并运用到了实际教学中,开发了《怀袖雅物――折扇》、《凿枘工巧――明式家具欣赏》、《木板年画欣赏》等有深度探索的课例,取得了杰出的教学效果,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公开课。“组装式”美术教具是用纸、木、竹、泡沫、塑料等物质材料,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的一种个性化教学用具。其最大的特点是“活”――教具不加固定,容易拆卸,便于重组,可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2]。
“组装式”美术教具为非遗教具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和指导,教具制作要发挥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减少过程中所需的成本和时间并取得最大的效益。徐军老师在《朱仙镇木板年画》课例中,为了解决学生对年画制作里套色印刷技艺的理解问题,运用透明硬塑料薄片,将年画里相同颜色的部分涂绘在同一张薄片上,最后几张薄片一叠加,便组合成完整的年画。
一件成功的教具不仅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莫大的帮助,而且能贯穿整个课堂,推动整个教学。教具的设计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的学问,这就需要教育者对教学内容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把教学意识贯穿在日常生活中。非遗美术教具的巧妙运用弥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足,两者的有机融合势必会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成为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用。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推动着时代大跨步前进,来自现实和网络的大量视听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播,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如今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和能力已经远胜从前,传统的美术教学形式愈发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具有颠覆性的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逐步走进美术教育者的视野。
翻转课堂的概念是2007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沃兰帕克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提出并实施的,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的视频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课上,教师对学生的疑难困惑进行解答,学生专注于问题解决的主动式教学。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学习有别于传统课堂的预习,传统的预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了解,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是教师提供一个简短视频供学生学习,这个视频精练了一整堂课需要教授的内容。视频播完后学生可以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反复观看,适应各层次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而不需要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的重复讲解,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节省了讲授知识的时间,就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不同学生的解疑和水平提高上,实施个性化教育。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尤其契合非遗美术教学的需要。非遗的特殊性让非遗美术课程适合设计成设计应用课和综合探索课,这两类课程都需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大量时间进行构思和创作。正常程序的此类美术课都需要10至20分钟的时间供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除去课堂结束阶段5至10分钟教师的集中点评,留给学生的时间非常紧凑,难以满足学生的创作需要。翻转课堂的出现,节省了教师讲授知识的时间,学生可以直接进入设计和创作的阶段,教师集中精力进行指导,课堂效益大大提升,学生作品质量也得到保障和提高。
翻转课堂有效开展的核心和基础是课前微视频,在微视频的前提下才谈得上翻转课堂,所有课前微视频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为非遗美术课程一方面发挥着传承非遗的作用,所以非遗美术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会有一定的科普性。独立性和科普性的共同作用使非遗课前微视频不仅能服务于美术教学,更能应用于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将这些微视频公开于网络等信息传递途径,使其进入大众视野,将给非遗文化的传播带来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保障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成为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发实际上不仅承担着拓宽和发展美术教育的任务,在守护本土文化的层面上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前非遗美术课程体系还处于需要完善的阶段,成熟性和普遍性还不高,基于非遗美术教学的研究需要时间论证。除了以上总结的外,非遗校本课程的开发、跨学科式美术教学、将课堂搬进博物馆的馆校结合教学等模式也是非遗课程发展和创新值得思考的方向。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积累大量的非遗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规律性认识,才能科学地对非遗课程资源这座“金山”进行开发,构建独特的非遗美术教学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一)移动学习的内涵
当前图情节对于移动学习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但从相关学者的研究与实践中可以总结出移动学习的内涵:其一,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新型学习模式。在我国社会步入移动学习时代以前,图书馆就已经开展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但需要读者共处于图书馆所创设的现实性学习空间之中,一方面,传统的学习模式不能保证读者的全员参与,部分读者可能在路程、时间等多因素的限制下缺席线下学习;另一方面,此种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具有时间限制性,读者错过此次学习机会后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等待下次学习机会。由此可见,传统图书馆教育培训具有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性。而移动学习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形成教育培训“拟态空间”,读者仅凭借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即可完成学习,因此移动学习一种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新型学习模式;其二,可满足读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学习平台。学习资源数据库、网络系统、多功能教育培训模块构成了移动学习平台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可满足读者多元化学习需求;其三,可帮助读者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多元化服务。图书馆通过多元化服务促进读者与信息之间的交互,继而帮助读者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移动学习时代对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的新要求由上述内容可知,移动学习是对图书馆提供的传统教育培训服务截然不同的读者自主学习模式。基于此,移动学习时代必然会为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带了深刻的变革。其一,读者信息获取形式变化对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空间的新要求。移动学习时代,读者倾向于在网络上获取学习资源,这就要求图书馆加快数字化资源的转化速度,抢先占领网络教育培训高地;其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对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方式的新要求。移动学习时代下,便携、容量大、支持多类型资源播放的iPad、kindle等移动阅读设备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这就要求图书馆丰富教育培训服务方式,满足读者多元化学习需求;其三,读者知识更新速度的提升对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理念的新要求。移动学习时代加快了读者知识的更新速度,为此,图书馆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教育培训延伸至读者触手可及的地方,并为其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继而实现图书馆教育培训服务的泛在化。
二、移动学习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创新途径
(一)提高图书馆馆员服务意识及能力
移动学习时代对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范围、内容、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的执行者,图书馆馆员的职业态度、精神、综合素质、信息素养、互联网及大数据思维将会直接影响读者教育培训服务质效。为此,图书馆要加强对馆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与能力。例如针对当前的媒介融合发展形势,图书馆可以开展“新媒体信息制播”专题培训活动,请新媒体平台上的“大V”讲解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新媒体信息制作的技术等,并构建理论+实践培训模式,请馆员结合所学知识与技能尝试将其所录制的读者培训讲座视频上传至新媒体平台,培训教师从该新媒体作品的标题、内容等各个方面对其作品进行分析,以加深馆员对新媒体的认知,继而提高其利用新媒体创新读者教育培训服务的技能。同时,图书馆要注重对馆员职业道德的培养,继而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读者教育培训队伍。
(二)以读者需求为核心开发数字化文献资源
读者需求是创新图书馆教育培训服务的最大驱动力。移动学习时代下,图书馆要致力于为读者提供全面化、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服务。为此,图书馆首先要全面整理当前现的教育培训文献资源,并做好分类与研究工作,已明确自身的资源优势。其次,整理移动学习平台上登记的读者信息,了解其年龄、职业特征、所浏览及检索的文献,利用大数据进行读者教育培训服务需求“画像”,初步掌握读者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阅读方式习惯、阅读实践等,通过对比现有文献资料及读者“画像”了解馆内资源的不足之处。最后,以上述分析结果为基础构建图书馆教育培训资料数据库,将馆内检索、阅读数量最多的纸质资料转化为数字及电子资料,针对馆内资料不足的问题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广泛开发文献资源,将图书馆打造为“地面+云端”立体化资源平台,并将资料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相连,管理人员可实时了解读者对数字化文献资源的使用情况,继而为其补充、更新、整理教育培训资料提供真实的数据基础。
(三)以移动学习平台为依托提高服务质量
当前大部分图书馆都构建了移动学习平台,但其中存在功能设计不完善、内容庞杂且检索困难、互动性较差的问题。为了提高读者教育培训服务质量,建议图书馆改进现有移动学习平台。首先,在移动学习平台中嵌入学习指导模块,清晰列出移动学习平台使用方法、图书馆功能分布和利用、图书馆资源查询及检索方式、计算机操作与设备使用方法等;其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拓宽教育培训服务范围。通过设置虚拟馆员实时在线解答读者的问题,并智能化生成读者学习需求文献清单,例如读者想要了解“PLC技术”相关知识,“虚拟馆员”系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列出读者可能需要的数字化文献:PLC自动控制技术、PLC自控技术与变频器、PLC网络构建等,以缩短读者检索文献的时间。图书馆也可根据对读者需求的调查设置平台功能模块,核心目标在于应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颠覆性技术增强读者的学习体验,继而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
(四)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图书馆宣传矩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B-0011-01
从2009年起,我竞聘上玉泉区少先队总辅导员已有6个年头,在多年工作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要让少先队事业大发展大跨越大创新必须通过科研,于是,在我的积极努力下,2012年6月29日,我申报的少先队国家级课题《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活动中,培养“四好”、“三热爱”少年的实践研究》正式开题立项,通过专家的论证。在课题研究工作中,我和全区所有辅导员从学习什么是学校少先队教育科研起步,逐步过渡到全面推动学校少先队科研的深入发展,再到争做一名科研型辅导员,大家收获满满。少先队科研工作的魅力是巨大的,它的重要性是那么显而易见,而它的作用又是如此不可替代。
一、课题选题切入点准确到位:科研、非遗文化、少先队活动“一线穿”
在确定少先队国家级课题《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活动中,培养“四好”、“三热爱”少年的实践研究》立项并完成开题报告后,我带领承担课题学校的辅导员,开始进入漫长的课题论证期。这时我充分认识到,少先队教育科研的课题论证、方案设计,可以请专家学者、科研人员来指导帮助,以弥补辅导员在理论和科研上的欠缺。但是,方案的实施、措施的落实,最终都要落在辅导员身上,这是别人不能替代的。任务虽然艰巨,但在酝酿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中还是不断推进课题研究工作。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地域优势、少先队活动基础、学校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这是课题的研究资源与前提。如玉泉区通顺街小学的“红领巾送欢乐小导游团”,研发了“小导游”校本教材,开设了“小导游”校本课。民族实验小学红领巾民族文化研究院创建的“索伦嘎”小博物院、石东路小学的安代舞艺术团、小召小学的中华武术队、十二中的剪纸社团、梁山街小学的“风筝研究院”等等,都为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由教育部、文化部等共同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课题,通过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和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育的规律,使之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案。如何在少先队组织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好传承,激发队员爱祖国、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培养四好少年,正是本课题研究的聚焦点。该课题的实践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工作提供了最直接的理念和行为策略。将科研纳入少先队整体工作中整合梳理,把研究措施落实到学校管理、环境创设、班队工作、课外活动、家校合作等教育渠道中去。让科研穿针引线,带活了整个少先队的活动。
二、课题实施稳中求进:“科研入脑、责任明确、取长补短、查漏补缺、广泛收集”引领科研团队
找到工作切入点后,我就带领承担课题的辅导员,开始了课题实施。首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每个季度听取课题研究小组专题汇报一次,及时修正课题研究方向,保障课题研究经费。定期聘请课题研究专家顾问进行讲座、面批、讨论以指导课题组进行课题研究,提供课题研究参考文献及研究资料。教育局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制定了课题的总体研究目标、具体目标、分阶段的研究目标以及研究计划。根据研究课题规划,承担课题各校确定各子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明确各子课题的负责人,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按照课题研究的进程安排,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交流、讨论、学习活动,汇报各子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研究动态,学习科研理论知识、少先队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梳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内容,修正研究措施,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和科研水平。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此外,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活动策划、组织和实施,通过报纸、网络、专业刊物等途径及时报道。
三、课题活动成效令人振奋:科研活动带给队员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的传承创新
通过课题的研究,系统收集和总结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项目、历史渊源、发展趋势,探索中华优秀文化传承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少先队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操作体系,形成少先队活动的一般模式。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走进家乡文化,了解家乡的民俗民情,在实践中经历体验,培养少先队员人文素养,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激发热爱本土的志趣,树立自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课题根据所处区域特点,在少先队员中广泛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教育,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社团活动、品牌建设、机制创新,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参与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从而探索出开发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教育资源的途径与方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教育资源,并应用于学校,使之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访谈时间〕2015年7月18日
〔访谈地点〕湖南师范大学红楼招待中心426房间
〔访谈整理者〕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艺术室博士生导师张卫民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谭婕研究生
〔访谈对象〕吴英继(艺名玛汝娅),女,苗族,1967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1992年7月毕业于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大专学历。湘西州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剪纸协会会员,花垣县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教一级教师。幼年时就开始接触湘西苗族刺绣与剪纸,自幼对民间手工有着浓厚的兴趣。7岁随外婆和母亲学艺,从艺达30多年,其湘西苗绣由其外婆传授。由于个人爱好及刻苦钻研苗族民间手工技艺,2014年5月被评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传承人。
花垣县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脉中段,湘黔渝交界处,人称“一脚踏三省”、“湘楚西南门户”,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典型少数民族聚居区,自古以来便有“百里苗乡”之称。花垣县有许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苗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好,拥有苗鼓、苗族古老歌、苗医药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赶秋节、苗族武术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花垣县更是有“中国苗绣织锦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1]。历史悠久的苗绣,是当地重要的产业化项目,也是湖南省级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是花垣县排碧乡的一位苗族绣娘――吴英继。
苗绣在苗语中被称为“熊莱卡本”,是苗族妇女精心制作的一种民间传统工艺,相传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唐、宋、元、明、清各代向皇帝进贡之珍品。在历史上苗族第二次大迁徙时期,苗族先民们就来到花垣地界,奠定了花垣成为全国著名的苗绣、织锦之乡的基础[2]。苗绣技艺的传承暂未形成系统的体系,也少见于诸文本资料,大都靠老一辈传承人口传心授给年轻人,因此传承人是苗绣传承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吴英继出生于有着深厚苗族文化底蕴的家庭,母亲、外婆都是苗绣传承人,自她出生起,她的人生就已经与苗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作为吉首矮寨乡第八代苗绣传承人以及湖南省级苗绣传承人,吴英继在不断学习苗绣技艺的同时,也见证了苗绣传承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本文以吴英继学习和传承苗绣的时间为线索,以其口述形式展示一段苗绣传承经历以及与苗绣相关的人生。
一、童年时期:家庭熏陶,激发对苗绣之爱
我出生于传统的苗族家庭,我的母亲,外婆,太婆(外曾祖母)都是苗绣传承人。苗绣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我们是湖南湘西这一支的苗绣。我们最开始的传承人是龙梅银,然后是杨花香、石兰英、龙慧兰、杨兰兰,再到我的外婆施妹、我的母亲杨金莲,现在苗绣传到我这里就是吉首矮寨乡第八代。苗绣总结起来就是“一画二剪三分析,四绣五定作品现”,我们苗绣要先做绣版,可以画也可以剪,所以想绣好花就必须先画好苗画,剪好纸。我的外婆是读书人,是那个时期的放牌小姐(旧社会富贵人家的女儿),她小时候就有两个绣娘专门来家里教她绣花,我外婆不仅会绣花、剪纸,还可以唱一天一夜的苗歌不用歇息,非常厉害,苗族文化没有她不懂的。外婆的绣花技巧更是不得了,她绣花不画花边,专门留了很长的指甲,她用指甲掐布印就能绣花了,指甲修成半圆形,花瓣也是半圆形,用指甲做花样绣花,用大拇指甲掐布划就有线条了,当花枝来绣,图样在手指甲上,很手巧的外婆。我母亲是家里的大女儿,苗族自古以来的习俗就是“传艺传给大女儿”,所以,母亲对于剪纸、绣花、织布非常的精通,把外婆身上的才艺都学了过来。但母亲绣花的方式跟外婆不同,母亲绣的苗族花边大多是剪好纸贴在布上绣花,或是用红石粉画好图样后在布上绣花,在我的记忆里,她通常是晚上干完所有的农活以后安安静静地在煤油灯下,一边轻声地唱苗歌一边绣花。我母亲她非常勇于追求自己理想、非常坚强,她没有选择我外公给她定下的娃娃亲,而是与我的父亲自由恋爱。父亲是孤儿,外公担心母亲会受苦,坚决不同意,但我母亲还是要跟我父亲在一起,我外公气得要跟她断绝关系,她也没有放弃,仍然选择与我的父亲在一起,吃苦耐劳,靠织布、做手工来养活一家人。从小我就受到母亲线料,针脚的影响,这种坚强的精神更对我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我在传承苗绣这条路上坚持要走下去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母亲教会我要坚持。母亲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 “做女人就要有女人的模样,绣花缝衣一定要拿手,嫁到男方家里以后,男方家里的衣服都要主动缝制好。”在我小时候,母亲最大的希望就是把我培养成为贤妻良母,嫁人以后在婆家能讨婆婆的欢喜,不受气。我很小的时候经常看到有人来我们家请教母亲怎么绣花,也看到母亲将画好的花边送给生产队的其他妇女,我就感觉我的母亲真能干,那么轻松就画出好看的花纹,而且画花边真好玩,随随便便在纸上画几下就能绣花了。于是每次母亲一画花边,我就守在旁边,有时候烧了一把火去看母亲画画,看母亲画一会儿又接着烧火做饭。母亲每晚都要绣花到深夜,我就在一旁看着,母亲拿着笔在纸上随便勾几下就是一幅生动的图案,看起来好容易,那个时候我就想以后要像母亲一样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边来。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嘛,作为家里的最大的女儿,下面还有四个嗷嗷待哺的弟弟,我5、6岁的时候就已经会做一些基本的家务活,还会跟着母亲一起外出,她干活的时候我就在一边照顾弟弟,偶尔帮母亲锄土、拔草。有一次,哄弟弟睡着之后,我就说:“妈,我来帮你刨土(即锄土)。”母亲心疼我,不想要我这么小就做这么辛苦的事,也怕我拿锄头拿不好受伤,于是顺手摘下树叶和山刺,教我用山刺在~子上扎图形,模仿绣花。母亲教我刺好多形状,比如“s”型,圆形,我用扎好的叶子对着太阳,阳光透过这些小孔形成的图形以及阳光透过来散射出的色彩在我心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原来绣花就是各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弄出一个个美丽的图形,我想要做出这么漂亮的东西来。在这之后,我经常用棕叶和山刺做玩具来模拟绣花,对绣花的兴趣在这样的游戏中培养起来。我慢慢的长大了,山刺和树叶的游戏已经不能满足我,我非常想象母亲一样在纸上画花边,在布上绣花,于是有一次,我把饭放在火上煮,趁母亲去锄土做事,我就悄悄地跑到母亲房间,拿着她的笔在她的纸上画,画了几笔一不小心把笔搞坏了,母亲画的花边(刺绣的模版图)被我弄的不成样子,我心里十分着急,都不记得煮了饭在厨房,后来饭也糊了,母亲回来以后十分生气,非常严厉地教训我,但是看到我在纸上画的好像还有模有样的,她就打算开始慢慢地教我画小片的花边,但还是不准我动她大片的花边。等我到了6、7岁时候,开始上小学了,就跟母亲学着用铅笔来画花边,画出来的花非常的好看,经常受到我们队(生产队)里其他妇女们的表扬,她们还要我给她们画。除了画花边,母亲也开始教我剪纸、画苗画、唱苗歌,在我们那边,画苗画、学剪纸对于以后做苗绣绣模有很大的帮助,一般在绣花的时候就唱苗歌,我慢慢的长大,母亲把这些活儿都教给我。11岁,小学毕业之后,母亲告诉我想要绣花就要学会养蚕,于是开始教我养蚕和扯丝,用蚕丝来做绸布,用扯出来的蚕丝做绣花的线。我们苗族人喜欢将女儿称作“蚕”,蚕长成茧吐丝时就是出嫁之时,因此苗族女子都要会养蚕。这时候,我也开始陆续学习一些单色的刺绣,学习的针法都是很简单的,基本就是学平绣,我还帮母亲和同村的妇女画花边,也给我的同学朋友们设计一些小的东西(苗绣刺绣品),她们都很喜欢。
二、青年时期:校园求学,执着于苗绣之美
养蚕、拉丝、做布都是苗绣的前期准备,主要步骤还是刺绣,我们苗绣有很多的不同,要装饰的地方不同,有的是装饰袖子,有的是装饰裤脚,还有一些绣在胸前,而且使用功能大有不同,有的是赶集的服装,有的是结婚的服装,有背小孩的那种背带,我们一套比较隆重的服装上通常有十几种不同的花样,各种针法都会运用上去。针法是我们苗绣的精髓,苗绣的针法很多,像平绣、辫绣、绉绣、结绣、缠绣、贴绣、绒绣、堆花、倒针、锑绣等十多种,但是我们平时最常用的就是六种:平绣、交叉绣、缠绣、打籽绣、马尾绣、跨绣。在我小时候母亲教过我单线绣花,其实就是只用一根线绣花,一种颜色,绣出来的图案看起来比较单调,这主要是打基础的过程,慢慢学习练习各种针法。等到15、16岁,母亲开始教我绣彩色的线,各种针法都要学习 ,到了后来,自己绣的多了就会有偏好的针法,那几种针法就会运用得越来越好。我学会了绣彩色的线之后就开始准备绣自己的嫁衣,嫁衣要绣好几年,按苗族老一辈的说话就是,嫁衣上面绣的花y就代表女子能干的程度,绣的花越漂亮,说明这个女人很贤惠。我最开始是学习绣胸花花边,然后到袖口花边,再到裤脚花边,再是背裙花边(一种背婴儿的背带上面绣的花边),一直到帐檐花边(挂在床边的一种装饰品),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我对苗绣越来越熟悉,技术也越来越好。最开始很简单的一朵一朵花的绣,慢慢到后面我就绣一大片一大片的花,还绣各种图形。我们苗绣不像其他的民间传统技艺,我们不用专门拜师求艺,一般都是母亲传给女儿,我妈妈,外婆她们绣花那么厉害,自然要把这个技术传给后代去。外婆只有我母亲一个女儿,我母亲继承了我外婆的苗绣技术,而我母亲也只有我一个女儿,所以我小时候她也经常跟我讲一些苗绣的东西,我从小就受到好多熏陶。至于我的女儿,她不像我们生活在寨子里,自出生后就在城市里面读书,对绣花这些东西都不怎么感兴趣,我就只好把家里这种苗族文化的氛围弄的浓厚些,不能让她忘本啊。
(19)84年,我初中毕业,其实我成绩非常好可以直升高中,由于家里经济困难,下面还有四个弟弟要上学,于是我就参加工作了,成为一名民办老师,但是在第二年(即1985年),我考上了长沙师范学院的函授生。(19)89年函授毕业时,我又考上了一个县只有两个名额的编制生,得以继续在湖南省长沙师范学院脱产读书。在外面学习的这些年我接受了很多苗族以外的文化,结合本身苗族文化的好底子,我觉得这几年我是进步最快的。在这几年的学习期间,发生了两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一是周鸿儒老师偶然间看到了我画的苗画,他很喜欢,就来问我:“你是湘西的吗,除了画画你还会其他的吗?”,我就回答他:“当然啊,我还会剪纸、绣花。”我剪纸是可以不画图的,他看了我剪纸以后非常欣赏我的这个即兴剪纸,因此在一次展览会上给了我三个展览版面中的一面用来单独展览我的剪纸;二是在学校举办的剪纸比赛中,四位评委老师都给了我的“四鸟报喜”这幅作品99分的高分。自此之后,我就成了学校的名人,许多同学都非常崇拜我,把我当作她们的偶像,还想拜我为师来学习剪纸和苗绣。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妈妈传授的技艺是这么美,这么有用,我为自己民族特有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此时,我就下定决心,要继续学习苗绣和剪纸,同时也要将这些民族特色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苗族。有了这样的信念之后,我就很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认识了好多朋友,拜访了好多的老师,还获得了在毕业晚会演出的机会。在毕业晚会上,我编排了苗族鼓舞,为了使演出效果更加逼真,我回自己寨子里借苗族服装,每次都是下午坐车赶回寨,晚上在寨子借了衣服并绣些小花,第二天早上匆匆忙忙赶回学校。演出十分精彩,虽然很累,但我心里甜甜的,我为苗族做了事情,把我们的苗绣、苗舞、苗歌都宣传出去了。正是这一次演出,衡阳师专的领导看中了我,希望我去他们学校定向培训舞蹈并兼任手工活动,毕业之后留在衡阳师专当老师,但我们家穷,经济不太好,四个弟弟要读书要抚养,没办法,我只得放弃这个机会。(19)92年8月毕业之后,我分配至了花垣县民族幼儿园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幼师。我分配到幼儿园以后,非常努力地把幼儿园的课外活动变得精彩有趣,因为我剪纸好,我剪的大红花多种多样,剪的小动物栩栩如生,小朋友们都喜欢我的剪纸,为了得到剪纸,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好,越来越听话。幼儿园举办活动的时候,我不仅编排苗族舞蹈,还给小朋友们设计、制作表演服装,在服装上面绣上各种各样苗族的图案。对同事和朋友我也很热心,经常送剪纸给她们,每逢谁家里有喜事,我就主动地帮忙剪纸绣新娘服,她们都称我为“花姐姐”。
三、中年时期:艰难传承,沉醉于苗绣之魂
从92年一直到08年这些年,我没有在苗绣上做出大的成就,就是安安稳稳地当一名幼师,在业余时间里继续自己的爱好――剪纸和苗绣,其实这一段时间对于我来说就是自我沉淀的一个过程,除了在幼儿园上课,我就经常回家跟着我妈一起继续绣花,接受苗族文化的熏陶。
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穿着自己绣的衣服去参加湖南省剪纸协会举办的剪纸展,在展览会上,大家都觉得我的衣服很有特色,还有人想预定我的这套衣服带到国外去。在兴奋之余,我意识到将苗绣加工制作成产品引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是带来经济效益的好方法,更是宣传苗族文化的好手段,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应该仅仅只是一名幼师,或许我可以为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多做一点贡献。
(20)09年开始我就决定要转型了,我想将剪纸技术运用到苗绣上面,希望自己能在苗绣方面做出一点成就来。(20)10我开始有一些小小的成果,制作了许多苗绣服装以及小玩意儿。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即2010年和2011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回归基础,整合阶段。这两年我特意回我们县里,去其他村、其他寨子拜访了许多手艺精湛的老师,收集了很多针法,而要学习这些针法,只能拜访那些老一辈的人,现在的年轻人会绣花的太少,可以说基本没有。为了更好地搭配色彩,我又向擅长画龙的龙成忠老师请教了很多次,这个老师画龙画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并且他只画龙,其他的都不画,就与这句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相似,他非常的厉害,所以我就经常去拜访他,去跟他学习。为了提高做绣版的技巧,我跟剪纸传承人――吴桂来老师学习了很久,也向自己的母亲、外婆重新学习探索了许多传统的苗绣技艺。这一时期我只想学习,我想的就是要吸取所有在苗绣以及苗族文化上有造诣的人的才华,到了我这里以后,再整合吸收发挥在自己的刺绣品上,带给人们一些不一样的感受。两年时间的学习,我确实提高了许多,本身我绣花的底子不错,又接受了现代教育,在外面读书,比老一辈的那些绣娘更有想法,在绣花的时候我会加入一些现代化的东西在里面,这样绣出来的花就更加具有时尚感。这个时候,我绣花已经可以不用提前画花边,随时可以绣,还可以即兴绣花,我绣花的图案更加生动,色彩搭配更加恰当,我更加迫切地感受到自己应该做得更多,我要把博大精深的苗绣及其文化传给年轻人。或许是老天也在暗中帮助我,(20)12年9月我从花垣县民族幼儿园调到了花垣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为了一名授苗绣课的老师,这次工作上的调动对我来说传承民间文化更方便。来到新的工作环境,我的目标很明确,第一是想将苗绣这门手艺传至17,8岁的少女们;第二是想要脱贫致富,让自己以及学校里这些年轻的妹子们生活可以宽裕一点。我来到职业中专以后就跟校长建议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及兴趣小组传授剪纸和苗绣,12月份,在校长的大力支持下,我成功举办了“学生剪纸展”,在这个活动上我穿着自己绣的衣服,还把自己做的一些苗绣小玩意拿出来给别人看,慕名而来看展览的人络绎不绝,邻近县城的一些学校也派来了参观学习的人。这一次展览是一次很轰动的手工展,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领导们都很开心,我的名声渐渐扩大。之后在一次会议上领导问到同我一起调过来的同事们,来到职业中专是否后悔,其他老师都说调来这里并非本意,只是服从上级命令,只有我的回答令大家惊讶,“我是带着理想来的,我不后悔来到这所学校,只要领导欣赏,我不后悔。”在我们职业中专,我就是尽心尽力地教学,传承民族文化,一点都不会想其他的事情。
没事的时候我也经常去拜访老一辈的苗绣传承人,与她们研究苗绣,人总是要不断学习创新的嘛,所以我也思考怎么去创新,首先这个针法肯定不能只用一种,那样太单调,我要灵活运用各种针法,要把平绣(插以插针的方法绣完苗绣底本再进行装饰)、交叉绣(即错位绣法)、装饰绣(包括勾边绣)、勾造艺术品(打籽绣、辫绣、缠绣、马尾绣,例如孔雀尾巴上的装饰)和跨绣等那些联合在一起,还要以各种几何图形来刺绣,例如三角形、十字架、扇形、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其实我感觉一些数学原理还是可以应用到苗绣中去使苗绣简单化。在图案和色彩上,我们苗绣主要以吉祥的麒麟、龙、凤和常见的花草、虫、鱼等为图案,讲究对称美、充实美、艳丽美,因此我绣花取图时就把动物图形和植物图形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单线和双线使色彩搭配更加多彩。除去颜色和色彩,风格肯定也要有所创新才行,要使苗绣被大众接受,吸引大家的眼光,我在苗族风格中加入了现代元素和时尚感,使得绣品充满新奇感,设计图样我一般基于简单大方原则,结合色彩与明暗度进行创作。制作服装时,我会根据个人的身高、胖瘦和肤色 ,运用美学知识为客人量身定做,不同的服装有着不同的故事内容,特别是新娘装,我会根据新娘的个人背景而创作一套独一无二的嫁衣(例如在嫁衣上绣上新娘父母的生肖属相)。别人都说我做的苗绣服装最大特点就是“衣服像是有了生命”,每套服装都有灵气,每套服装有每套服装独特的故事,很新奇,是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新奇感。在苗绣时我总结合外婆和母亲的手法,采用几何图形来绣花。在创作过程中,我在造型上有多种改变,在色彩上有些突破,在服装的运用上又有一些创新,因此我的苗绣也算是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吧。
在苗绣领域取得成就越来越大,影响力在扩大的同时,他人的妒忌会随之而来。有些人,包括一些老师专门在背后说我的不是,说我爱出风头,到处贬低我,诋毁我的人品,还经常有人对我授课教室里的电线电灯动手脚,这种情况下一旦出事就会危及到学生的生命安全,而且我上课要用的手工材料总是不足,还有一些人恶意损坏我学生做好的绣品,我真的很气愤,这些人怎么那么见不得别人好呢。尽管校长全力支持我传承苗族文化,但其他人的这种态度真的让我好寒心,我宣传苗绣不也是为了把我们苗族的文化发扬光大吗?调整了一段时间后,我决定将传承苗绣的重心转移至农村,我去农村找那些会绣花的农村妇女,她们本来会绣一点,我再教她们一些新的方法,那样绣的快,成品质量也好,就能卖出去。我画好花边,想好怎么绣,搭配好色彩,再去农村请她们绣,我给钱,绣好以后我又把东西收回来,整合在一起做成苗绣产品,最后再卖给城里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离婚以后我一个人带女儿,手头很紧,给村民的钱很少,她们嫌弃每朵花十元的工价太低,没有几个人愿意接活,没办法我只好去村民家里做思想工作,“你不要看目前我给你的钱少,你很久没绣花了,我们慢慢走,我教你绣花的技巧,把绣品做好,以后钱就会赚得更多。”“我教你绣花,你可以学到新的技能,以后不跟你也有拿得出手的手艺活,多好啊!”“苗绣是我们苗族的特色,要把这样的一种民族特色宣传出去,让其他民族的人们欣赏咱们的独门技艺。”可能是她们也感觉到了我的真诚,我本来就是从农村出来的,相处久了她们也看得出我是那种很本分很老实的人,到后来她们都说这个老师做事踏实,很认真,是个好人。慢慢的,跟着我绣花的村民多起来,接的单多了,我将报酬提高到了20元一朵的绣花成品,30元一个绣片成品。村民们看到了我慢慢做出了成绩,于是很多人都愿意来帮活,最开始我只有两个专属的绣娘,现在有了九个技术高超的绣娘,再加上我自己,出成品的速度加快,订单逐渐增多。这时候,我开始卖自己手工绣的新娘装,价格从3800―6800元不等,一一线无比精致,每套新娘装都有一个关于新娘子自己特别的故事,因为苗绣新娘装的完成时间比湘绣快很多,花色品种比湘绣多,并且价格相对更便宜,所以很多人来订,还有朋友花6800元从我这里买了新娘装后转手以15000元的价格卖到了美国,我真不喜欢这些做法。我性子比较直,不太喜欢某些领导的办事方式,有些领导不喜欢我这种有啥说啥的性格,就给我穿小鞋,比如暗中扣留我部分省级苗绣传承人补助金,全年只发我1000元。还有些领导直接把我的荣誉证书没收。另外,有些人特意偷我的作品,稍微改一个图案就拿出去卖,服装这个东西的版权跟其他东西不同,我在袖子上绣的是熊猫,别人改一下改成猫咪那两个衣服的款式就不同了,所以也没法告别人侵权。在一次规模较大的苗绣比赛中,有人找到我说:“你交一幅作品上来,我们给你钱,但是以年轻小姑娘的名字署名,你老了,没有前途了,就让年轻人顶替你嘛。”我听了之后非常生气,我年龄大怎么了,年龄大就没有前途,没有能力了吗?那我一定要将苗绣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苗绣的魅力,不论他人的想法是什么,我都要将苗绣传承下去。但是我做这个苗绣传承,资金不足确实也是一个大问题,离异之后我独自一人抚养女儿,经济本不太宽裕,还要拿钱出周转资金更是不易,有时我需要购买其他的绣品来钻研不同绣法和针脚,日子过的紧巴巴的,女儿跟着我也是受尽委屈,但是我女儿十分懂事,她知道妈妈做这个苗绣传承十分不容易,都想着法子给我省钱,吃穿都不挑剔,还拿出了自己积攒了多年的压岁钱来支持我。
(20)13年和(20)14年我获得了蛮多(很多)奖,在苗绣传承工作上取得的成绩比较突出,因此在(20)14年7月,我调到农广办(即隶属于花垣县县委农村工作部的花垣县农广校)担任苗绣老师,教授村民苗绣。调过来以后,我经常举办培训班传承苗绣,有时还要到十八洞村这样的地方送教。在举行了多次培训之后,我发现到这里来学习苗绣老妇人越来越多,我就觉得奇怪,怎么年轻人没看见,老妇人反而过来了呢,后来问到她们才知道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些老妇人们的儿子儿媳在县城工作,不放心她们在农村住,想接母亲来县城一起生活,但是母亲不习惯城市生活,好说歹说都不愿意来。年轻的儿媳听说我在县农广校教授苗绣,立马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妈,我们带您到城里来住,这里有人搞苗绣呢!”“有吗?”“有啊,隔壁小丽的妈妈就在那里绣花呢,还有好多咱们村里的人在那。”老妇人们听到这个消息才答应来城里住一段时间,来了以后发现又能绣花就不愿回去了,就这样,老妇人慢慢地往城里来住了,一边带孙子,一边跟着我学习苗绣,还能从我这里接单绣花,一个月能挣6,700元,她们告诉我现在她们可以经常给孙子买衣服,孙子去上大学他们给他1000多块钱的零花钱,她们在城市里生活的太开心了,一点儿都不想回农村去了。我听完老妇人们的故事好开心的,这也算我为农村家庭“城镇化”做了一点事,因为,老妇人进城成为了第二劳动力,支持儿子儿媳妇的工作,年轻人们就可以更好地工作,把我们城市建设好,小孩子也有人带着,这多好啊!而且我这样传承苗绣就是典型的“双赢理念”,既产生了经济效益,带领村民们走向致富之路,又传承了苗族的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这个“双赢理念”我感觉还是不错的。跟随我绣花的绣娘慢慢增多,我又开始着手准备开发新产品,创设新绣法。我要改变普通群众一听到苗绣就是想起苗服的这种想法,于是我从生活用品着手,制作了带有苗绣的被单、被罩、茶几、各种挂饰品和装饰品,服装方面我就把产品搞得更加的多样化,不仅有节日服装(新娘服、赶集服、表演服),还有生活装(连衣裙、半身裙、长裤、旗袍、衬衣、棉衣等),各种围巾,项链,手链和手镯。这些产品最初制作出来时,我都是赠送给朋友们, 我觉得人真的是“出门靠朋友”,一定要怀着一颗感恩与真诚的心同朋友们交往,传承苗绣这条路要是没有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我走不到今天。
传播苗绣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更何况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学,我就思考着可以让苗绣走出课堂,让更多的人接触学习苗绣。于是我在农村和自己家里成立了两个主要的绣坊,专门培养绣娘,绣娘们将我设计的产品加工制作出来,平时我另外传授她们一些苗绣的技艺,而且我们学校经常举行送教下乡活动,教农妇们苗绣针法以及色彩搭配。当然苗绣传播还是要依靠一定的商业手段的,比如出售新娘装、时装、以及各种苗绣产品,有时候我也会参加一些义卖会,把我的绣品拿到那儿去,这也是很好的传播方式。现在网络那么方便,我也会运用像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苗绣,利用文字、书籍、图片、视频来宣传苗绣。我感觉可能传播苗绣最主要的方式还是我平时参加的一些活动,比如有些是官方机构举办的苗绣比赛啊,还有一些非官方组织举办的民间文化活动,只要有这些活动我就去参加,这些既可以遇到其他的苗绣传承人,同她们商讨一下绣法,也可以提高我个人的知名度。我还会举办各式各样的展会,例如自己个人的苗绣服装展、剪纸展、苗画展以及为学生举办的剪纸比赛、毕业设计展等。苗绣传承这条路不好走,还是有很多的困难,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布料什么的制作只要花很少的时间,很少的材料就可以做出很好的东西,而且有的人还发明了机器绣花,这些对苗绣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阻碍的,但是我不怕,机器绣花的质量还是比不上手工的结实,你看我的这个腰带上面的绣花,这都是手工的,你用指甲去弄这条线,线是不会被勾出来的,而且手工的绣花不论你怎么洗都不会掉色,那个机器绣花虽然很快就出成品,但是质量远远不及手工做的好。在我们寨子里,年轻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她们都是去外面打工,要么就是在外面读书的,都不喜欢这种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东西,包括我女儿,她开始也不喜欢这些东西,后来我家里的装饰品啊,床单啊,茶几啊什么的到处都是苗绣苗画,她天天受到这些苗族文化的熏陶,慢慢的也喜欢上苗族文化了。所以平时在生活中我也想让我们苗族的这些青年人多接受一些熏陶,要把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手艺延续下去,要传播出去,让其他人也看看我们苗族人其实还是很优秀的。在我们寨子里很少见到年轻人穿传统苗服,大家都倾向于汉化的服装,都觉得现代服饰简单轻便。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传承工作,能够提高年轻一代对苗绣的兴趣,将这一项特色技艺传承下去。就算再难我没有想过放弃,苗绣对于我而言已不单单是经济产物,苗绣文化已经融入到我的思想中,融入到我的生命里,如果哪一天我不再接触苗绣,那一定是我不在这世界上了。我自己总结是十五个字:“苗语是天书,苗绣是语言,苗服是故事”,我希望能凭借这样的方式使人们了解苗族的图腾文化,了解我们苗族。
四、对苗绣传承的相关思考
1.苗绣传承面临的困境
吴英继从小就在家庭文化的熏陶之下获得了大量的苗绣知识,培养了浓厚的兴趣;在青年时期她外出求学,更好地将外族文化与本族文化融合在一起,执着于苗绣之美;到了中年时期,她将自己事业的重心转移至传承苗绣上,为苗绣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湖南省级苗绣传承人,吴英继在传承苗绣过程中受到过一些帮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她传承过程中也遭遇到许多阻碍因素。
首先是经济上的压力。苗绣传承的“双赢理念”在取得经济效益前的资金投入都是需要吴英继自己垫付,作为单亲母亲,她手头并未有太多的闲置资金来周转,因此只能小范围地进行苗绣的传承工作。吴英继说到苗绣产品一般是售卖给城里人,他只是对这些产品抱有新鲜感,而且在这样的销售情况下大多是倚靠“熟人市场”,苗绣的销售暂未形成特定的品牌,也无特定的消费人群。
其次是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吴英继说到在她小时候,村里的人们穿的服装都是由母亲亲手缝制,到了八九十年代,纺织技术进步了,机器制衣兴起,市场上各式各类服装的涌现改变了苗族人民的着装。相比于快速成衣,苗绣服装的制作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一般都是家里的妇女们缝制,规模大一点的就是有三五个人的小作坊,生产速度慢,且款式更新速度远不及成衣,因此人们都选择穿着简单轻便的现代服装,苗族传统服装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见,只有在重大的传统节日才能见到。社会的进步还吸引了很多苗族青年们外出务工挣钱,年轻人少了,这项传统手艺的传承就成了问题,据吴英继说,她们村里会苗绣的妇女最少都在40岁以上了,20多岁的年轻人连苗服都不愿意穿,更别说缝制苗服。
再次,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经费的支配有失透明。正如吴英继所提及的有些部门扣留国家颁发给她的奖金,很多人从图案色彩方面来盗版她的绣品,尤其是邻寨或者是同村的人,碍于面子,她并不好当面跟那些人说开这件事。若是当地政府能出台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也就能有效保护她的知识产权。这也正是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过程中的普遍问题,有一些民族地区对于属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缺乏保护意识,也就没有相应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本民族的传统手工艺遭到剽窃和盗取[3]。
最后在文化教育宣传方面,苗绣传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相比苗绣的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湖南省已经成立了相应的湘绣研究所以及湘绣创发研究中心,经常举办相应的湘绣比赛和相关展览,而且在一些高校中开设有与湘绣相关的专业。然而苗绣领域的研究学习中心尚未创建,在苗族聚居地,当地学校也未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据媒体报道:《文化遗产流失让人泣血,百年后研究苗服到国外》,文中法国巴黎一家私立民俗博物馆馆长对我国有关民族文化研究专家说的一句话:“百年后,中国人要研究民族服饰,还要到我的博物馆来研究。” [4]这种现象确实令人堪忧。
2. 苗绣传承的建议
苗绣面临着传承乏人、技艺退化以及逐步走向衰落的困境,其传承不是仅仅依靠传承人或是政府就可以收获效果,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来探求苗绣的合理传承、有序发展、不断创新的途径。就吴英继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多途径筹措资金。要通过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将苗绣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当地经济。政府可以通过投资与招商引资的方式为苗绣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资金后盾,鼓励开发苗绣服饰手工艺品,使苗绣走向大城市。二、传承方式多样化,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重视家庭在苗绣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要突显学校的苗绣传承功能。当地政府可以在学校课程中加入一些具有苗绣特色的课程,这些课程不是单一的讲授方式,在请技艺娴熟的苗绣传承人教授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动手体验,两种方式的结合才是培养传承人的办法。另一方面,可多举行一些苗绣类的民间技艺比赛,重视利用各类传统的民族节假日传播苗绣知识。再者就是成立相应的苗族刺绣研究中心。三、重视苗绣的法律保护。要从法律着手,对新研发的苗绣产品或是工艺品,及时为其专门的技艺、绣法和图饰等申请注册商标、专利予以保护,坚决严处侵权盗版行为。四、重视苗绣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奖励有才能的关键性人才如省级传承人、国家级传承人,鼓励苗绣手艺人发挥创作积极性,促进其研发新的苗绣花样、产品等。
3、对苗绣传承发展的展望
苗族刺绣技艺精巧,色彩鲜艳,在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代手工艺的发展和社会技术的进步对传统产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作为一个没有实际文字的民族,苗绣文化将苗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衔接起来,是十分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正是由于苗绣技艺的传承暂未形成系统的体系,也少见于诸文本资料,大都靠老一辈传承人口传心授给年轻人,因此传承人是苗绣传承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活着的遗产。我国著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倡导者冯骥才先生曾说:“有史以来,中华大地的民间文化就是凭仗着千千万万,无以数计的传承人的传衍。它们像无数雨丝般的线索,闪闪烁烁,延绵不断。如果其中一条线索断了,一种文化随即消失;如果它们大批地中断,就会大片地消亡。” [5]传承人在民族文化传递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传承人缺失,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传统手工艺的消亡,更是民族文化的断层。在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除去传承人这一传承主体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也在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主要依靠传承人来进行,而非遗的保护主体,主要指处于状态的那些社会群体,如各级政府、学术界、新闻媒体、社会团体以及商界人士,他们虽不直接参与传承过程,但以其所具有的各种资源、经济实力、话语权和相当专业的保护技术影响着传承过程[6]。在吴英继所述说的学习与传承苗绣的经历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非遗文化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之间o密的联系。吴英继从一名热爱苗绣的教师到评为湖南省苗绣传承人这一过程中,少不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类协会团体的支持,她所拥有的高超苗绣技巧也要依靠非遗文化保护主体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传播与传承给年轻后代。
苗族刺绣以其精美性在国内外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在欣赏国外其他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同时,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也走进了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近几年,许多的苗绣产品远销国外,一些苗绣作品更是在法国等国家进行展览,苗绣走出了国门。苗绣在国内的发展也十分可观,人们对大批量化生产成衣产生视觉疲劳后,重新审视苗绣这一传统手工艺服装,其精美性、内涵性是成衣以及快速工厂生产制品所不能媲美的。发展前景的广阔性不是要求苗绣像其他制品一样工厂化大量生产,在提高苗绣产量的同时还是要保证其精致度,在对苗绣进行改良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保证其传统性。苗绣要发展,更重要的是传承,把这一传统手工艺传给下一代。
除绣娘以外,数千年来活跃在民间的各类手艺高超的匠人以及各种民间习俗的主持者与祭师,将我们先人留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完整地保存下来。对于这些财富的传承保护不是仅将其视作一种遗产,无视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不是将其关在象牙塔中进行封闭式的保护,这种保护工作应该是与经济、教育、文化等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的可持续的保护[7]。我们要思索如何在保持苗绣精美性的同时又能加快其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如何在苗绣不断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其继承发展。苗绣传承不仅仅是政府官员或是文化产业工作者们的事情,作为我国的传统民族技艺之一,苗绣的发展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社会各界的人士要共同努力。苗绣文化传承发展的观念若能渗透至普通民众的心里,在他们心中形成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或许不会有那么多的后顾之忧,而“文化自觉”也是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宣传发扬的最终目的。对于诸如苗族刺绣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要继承下去,更是要将这些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湖南省花垣县人民政府.花垣简介[Z].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人民政府网http:///,2013.05.08
[2]石维刚,谭祖武.花垣县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情况调研报告[R/OL].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2013.10
[3]罗林,吴培秀. 论苗族刺绣及其传承[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37-39.
[4]周芙蓉.文化遗产流失让人泣血.百年后研究苗服到国外[R/OL] 200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