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6:55: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统计学的任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配第主要是利用统计学的方式,利用数量比较方法来进行政治经济的分析研究,这充分的表示统计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之后相关的学者也利用统计学知识进行相应的问题研究,并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逐渐的,统计学在生活中逐渐的得到了应用,人们开始利用数据来对问题进行研究。随后在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相关学者开辟了统计学的新路径,学者们将概率论引入到了统计学之中,并且将统计学划分为边缘学科,将统计学中实质性的学科过渡到了通用的方法论学科。并且在统计学中,其中概率论是基础,对统计学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在现今的统计学之中,概率论也是占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十九世纪末期,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并且随着相关学者的不断研究,统计学在物价指数编制、国民经济测定以及经济前景预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之后社会步入了二十世纪,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统计学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并且统计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并且其发展的空间也在不断的拓展,逐渐的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各个学派林立,不断的进行讨论研究,使统计学科不断的发展并且完善,在统计学中,其中社会经济经济统计与数理统计不断的进行讨论完善,并且多年来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体系以及理论,但是随着不断的研究发展,这两种统计学理论终会汇聚到一起,从而来形成新型的统计学发展理论,那么将会更加促进统计学的发展,使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学者们经过研究发现,统计学最终将会彻底的摆脱数学学科的约束,最终而形成自身独立的学科。经过不断的研究,统计学来最终不断的突破不断的完善,在现今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外的相关学者,为了能够确立社会经济统计学体系,将社会经济现象中的数量问题作为了相应的研究对象,最终建立了统计观察法、指标法等,从而来确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应用体系。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计算机激技术迅速发展,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路径。
二、统计学提出的现实依据
在现有的学科中,没有一种学科的存在落实充满充分与争论的,但是唯有统计学除外,统计学是充满的冲突的一个学科,是一种边缘学科,同时也是一种通用的方法论科学,对于统计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性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统计学属于社会科学同时也属于自然科学,并且统计学既属于社会经济统计范畴,同时也属于数理统计范畴,因此对于统计学的了解十分的重要,一定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从而来加强对统计学的认识,促进统计学的发展。在统计学中,其中存在的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对于统计学的归类,由于统计学中设计到的方面十分的复杂,并且很多,因此在统计学中,无法很好的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分类,统计学技术与自然科学的范围,同时也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围,同时也属于其他一些范围,因此必须要对统计学进行相应的研究,要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明确的回答,要能够对统计学中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这是极其重要的。在统计学中,会设计到很多的数据的收集以及社会经济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是同时统计学也涉及到了很多自然现象中的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这充分的展现出了在统计学中的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方面的属性。另外统计学的这一点特性也充分的展现出了其复合性以及综合性,因此,相关的学者基于统计学的复杂性,将划分为一个全新的科目。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对于统计学的科学建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了统计学的发展以及进步。根据相关的研究,最终可以发现,对于统计学的研究,主要是一种思想上的认识,统计思想主要是以一些零散的思想进行完善确立,主要是认为社会经济方面的统计则是属于社会经济学,而数学统计则是属于数学领域,将其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这样的划分,其本质就是属于社会经济以及数理统计的分立。对于统计学的研究,主要是对统计学的共性以及特性进行相应的研究,并且在不同的领域以及方向,对于统计学的研究也各不相同,在统计学中,对于统计思想的研究还是不够完善,各个研究学者都是利用相应的方法,将统计学的各个学科的分支相互融通并且由开辟出独立的发展空间,从而来促进统计学的研究发展。
对于我国的统计学研究来说,主要是以科学差异取代了学科性质的惯性差异,另外,我国主要是将统计学分为了两个方面,首先是将统计学列入了一个独立的社会科学,其中包括了社会经济科学,并且在其中主要是对经济资料进行收集,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而另一种则是实质性的社会科学,其中主要的含义是要将各个方面的学科都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来将各个方面的思维路径得到肯定。其次我国的统计学是关于数学分支的统计,主要是数学分支学科为主要的理论,以概率学为主要基础。
三、我国统计学发展面临的任务
(一)注重对象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即通过社会经济现象在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现象应运的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来揭示其规律性。由于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因此,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致的,即统计工作的对象也应是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同时,统计学中对象的统一是很有必要的。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一般是事物总体数量方面的实质论与统计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而事物总体数量方面的实质论与统计活动的规律和方法是完全应该统一的,这两者相结合才有完整的统计学。统计学是指导统计活动的理论,反映出了事物总体数量方面的统计指标,而研究对象的统一是“大统计学”思想的需要,也是推动统计学发展的必要措施。
(二)实现学科体系的综合
统计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其中贯穿着方法论,因此,要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就必须要统计方法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只有做到结合科学体系,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统计学的价值。基于统计方法,我们可以将现代统计方法归类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现代统计方法是经过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或者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创新与改进过的,这些改进和创新是经过他们应用和实践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基于学科体系的方面,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是相交的关系,而统计学中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则是在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情况下才产生的,比如经济统计产生于统计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而统计学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统计学的这些分支学科的属性都是双重的,它们既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因此经济统计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是属于经济学的,教育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同时也是教育学的分支,而这些分支的存在则解决了很多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的问题。因此,统计学与科学体系的紧密结合,已然成为了统计学发展的路线方向和必然模式。统计学与科学体系的结合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领域,也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三)促进研究方法的完善
随着研究层次的加深和领域的扩展,统计学在统计探索和实践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过,统计学领域依然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抓住统计实践中各工作环节上突出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去进行研究,以促进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一方面,要坚持“大统计”思想,遵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鼓励统计学各分支学科相对独立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各分支学科的相互融合,因此,在统计学的领域,学科发展的结果是各学科的相对独立,而学科发展的前提是各学科的相互融通。在做到各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还需要联系实质科学研究,用与统计方法应用领域相关的学科推进分支统计学科的深入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把概率论当作指导,并且加深对统计方法的理性认识,同时提高统计科学水平,和政府统计实际相联系,在新的层次领域中找出统计工作各个环节上的问题所在,解决问题,并且研究和发展新的统计技术。
结语: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它在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的同时也在研究统计方法。在基础的统计的理论的基础上,统计学继承和发展统计的理论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坚持着统计学的社会与科学性质,以便使统计理论研究与统计工作实际更加的接近,在国家和社会中得到更广阔的发展领域和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善林,张浙.统计发展史[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2010.
[2]陈希孺.高等数理统计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
[3]陈希孺.机会的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55一79.
[4]程开明.统计数据预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综述[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4(6):56一59.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181-02
统计学作为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依据提炼的信息进行推断和预测的方法论学科,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和经营管理中都有着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统计软件已成为从大量繁杂数据中提炼出有用信息的高效途径和有力工具。因此常用统计软件的应用课程在国内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目前国内高校除了统计学专业外,很多应用到统计方法的专业如经管类、社会学、医学等都已开设了专门的统计软件课程。课程的开设目的是通过统计软件教学,培养学生在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该门课程教学的现状大都不尽如人意。
一、统计软件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统计软件课程通常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首先讲解并示范软件的某个分析功能,然后学生再进行相应的练习。但这种灌输式的课堂讲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学生在课程还未结束时就已经把学过的应用功能忘光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碰到更多的情形是需要从问题分析、统计方法的选择、统计软件的操作、统计软件输出结果的解读到根据统计结果分析、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另外,在统计软件课程和相应的专业课程分开设立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前后衔接极易出现脱节。软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统计软件课程的教学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孤立地去传授软件操作技巧。此时,若先讲授相应的统计方法,再演示该统计方法在统计软件中实现的过程,则易造成和专业课的重复,浪费大量的时间;但若教学过程只是单纯地介绍统计软件操作而不涉及具体统计方法的原理和思想,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也达不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针对统计软件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弊端,如何将统计软件、统计理论与统计方法合理地结合,将抽象的统计理论和具体的统计实践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统计软件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借鉴其他课程改革的思想,可考虑采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结合两种方法优点的教学方法。其原理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设计和提炼合适的教学案例,然后依据每次的授课内容,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对案例进行剖析。再以知识点为目标,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团队协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案例的引入将繁杂、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通过设计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动机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教”为主转化为学生“学”为主,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案例―任务驱动法在统计软件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现以统计软件SPSS为例采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介绍“SPSS数据文件的建立”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设计。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分析的第一步,即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建成一个正确的SPSS数据文件,为之后的数据文件整理和数据分析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创设案例情境,引入新课。现通过调查获得某大学2014届100名本科毕业生的收入(单位:元)情况,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把它建立成SPSS数据文件便于后续问题的统计分析。
2.分析教学案例。教师通过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把教学目标分解成多个具体的任务,并将知识点融合在案例的任务里来讲解案例,如本案例可分解成这样若干个任务:①SPSS有多个窗口,应该在哪个窗口建立数据文件?这部分内容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②数据编辑窗口有两个界面――数据视图和变量视图,应如何通过这两个界面来实现数据文件的建立?分怎样的步骤来进行?③在本例中,应该定义哪几个变量?④在定义变量的过程中,一个完整的变量应该用哪些特征来描述即变量的属性有哪些?又如何对这几个变量的属性来进行设置?⑤变量定义好后,数据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将非数值型的数据数值化?⑥通过数据编辑窗口的数据视图界面,可以看到SPSS数据文件的结构具有怎样的形式?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去探索解决方法,在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动机驱动下熟悉和理解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重难点。
3.操作教学案例。通过以上对案例的分析,教师充分运用本节课所阐述的知识点以边讲解边演练的形式将案例的操作实现过程演示给学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
4.案例总结,布置拓展任务。案例操作结束后,教师要将本案例所涉及的新知识点和操作技巧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强调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在上机实践课时给学生提出拓展任务,并可根据任务的特点来考虑是采用独立思考还是团队协作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断自我提高。针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教师应该及时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真正实现由教师“教”为主转化为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最后针对学生完成的任务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把好教学案例和任务设计关。案例的选取和任务的设计是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否顺利推进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且案例在于精而不在于多,通过对此案例透彻细致的分析后,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能应用于综合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要把握好任务的难度,任务的设计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这样才能为具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树立学生解决任务的信心;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任务的设计可由学生自主提出或师生共同讨论来实现。
2.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传统教学法中教师是中心角色,而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协作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互动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对于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教师应该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同时还应该组织学生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学生完成布置的拓展任务后,可组织学生上台讲解,然后师生一起点评,从而激发学生实践和创新的热情。
五、结束语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在统计软件课程中应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改变传统教学法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且统计理论、统计方法与软件操作相脱节的矛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极大的加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升了课堂活力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树良.统计软件课程建设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34-136
2.让学生在愉悦的创作中感受动漫形象的可爱。
3.欣赏大师佳作,感受夸张画法的魅力,增强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
4.利用画笔对头脑中的人物形象加工,感受利用画材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通过游戏创设人物,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引导学生的作品创作。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征,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通过线型人物造型的学习,创作出优秀的卡通作品。
课前准备:课件、音乐、作范画的工具和学生作画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趣
1.今天任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游戏,请看黑板,这些人物头像上都缺少了什么,同学们能不能帮忙找回来?谁来试一试?
同学们真棒,一下子就找齐了,但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他们变得和平常人不一样了,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眼睛、耳朵都变大了。
师:有了大家的帮助,这几个人物有的嘴巴变大了,有的耳朵变大了,变成了一个夸张的卡通人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着创作一个夸张的卡通形象吧。(导出课题——《夸张的卡通形象》)
2.在刚才的游戏中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达到夸张的效果呢?(导出改变比例来进行夸张)除了把人物的五官中的某一个放大之外,我们能不能同时改变两个呢?
师:人物的五官、身体的各部分都可以进行夸张创作,可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呢?带着这个问题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些作品。在改变比例的同时,我们可以根据人物自身的特点加以强化。
我们在对人物进行了夸张之后,可以给人物加一些动作或是背景来体现人物个性和职业特点。如果要对老师进行夸张的话,老师的背景可以加些什么?
生:黑板、粉笔、教室等。
看到这里,任老师想看哪个细心观察的同学发现了。这幅画又夸张地表现了什么呢?(姚明的身高)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我们在夸张的时候,除了改变人体的比例来进行夸张之外,还可以利用周围的环境来形成对比,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现夸张。
二、示范(并作讲解,2分钟)
1.仔细观察,看看任老师怎么创作这种夸张的卡通形象。
2.我们从一个超大的器官开始,记得一定要画的超大。规则是其他部分要正常才可以突出夸张的效果,如果一个人物所有的部分都夸张了,就达不到夸张的效果了。(示范画任意选一个)画完了,是不是很有意思。当然同样的一个人物,我们除可以夸张他的嘴巴外,还可以夸张其他的地方,就像这样,很有意思吧。老师的这张画夸张了什么地方?是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夸张的?
同学们说得真好,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画一画呢?心动不如行动,那我们就动手吧!
三、创作练习
1.展开想象,设计一个夸张的卡通形象。
2.要求构图饱满、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
四、评价
从四个方面进行点评:夸张的程度,夸张的方法,刻画的生动程度,构图的饱满。
师评:选一到两张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讲解与评价。
自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说说创作的感受、困惑;你喜欢哪位同学的作品?为什么?
一、引言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高速腾飞,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中国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重视对孩子艺术的培养,把学琴列入孩子学校教育之外的又一项艰巨任务。钢琴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一些家长对孩子学琴的目标与期望,其中很多家长为了追赶潮流,强制性地为孩子制订学琴计划,但家长本身对钢琴教育认识不足,最终陷入对儿童钢琴教育的思想误区。认为学琴容易,学琴可以成名成家。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的苦心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学习钢琴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科学的方法及正确的思想指导。即使一个孩子的音乐天赋很高,也不一定能成为钢琴家。在成千上万的琴童中,真正走上钢琴专业道路成为钢琴家的毕竟是少数。那么,儿童学琴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提出这一问题,我们再认识和探讨儿童钢琴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认为儿童学琴的真正意义应是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把学琴当成一种学习技能和手段,最终让他们在学琴过程中获得裨益,从而受益终身。
二、良好的习琴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钢琴弹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要能由看单行谱到看双行谱,由简单的几个音符到复杂的音符、节奏、视唱、指法、分句,由弹小曲子到大型作品等,弹奏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读谱习惯,具备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同时,必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情绪的投入,能够在长时间复杂的练琴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能保持积极、认真的态度,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更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就能很自觉地按照规则去做事和学习。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动力,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做事的一种力量。许多钢琴弹得很好的孩子,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他们并没有因为学琴而耽误正常学习;相反,从学琴中得到的益处会对学习成绩帮助不少。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先生曾说:“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这比弹琴本身要重要一百倍,它可以让人受益终身。”
三、节奏感是琴童习琴的灵魂
有许多年轻的家长,当他们满怀热情准备让孩子学一件乐器时,又常常会犹豫,不知道孩子是不是这块料,担心决策失误,半途而废。肯定地讲,由于人与人之间先天条件的差异,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从事音乐专业。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来考察孩子的音乐天赋呢?首先就要看他们在节奏、音准方面的能力。如果孩子学唱歌比较快,又不跑调,节奏也稳,那就可以说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而引领他们入门的这几个方面也正是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的最基本的内容。像学习文化课一样,只有掌握了听、读、写的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
学习乐器的孩子是否就快乐?也不尽然。我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不少孩子会弹琴拉琴,也通过了一级又一级的考试,但他们很少唱歌。学习音乐的第一步是要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大人一样,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动力,而让孩子开口,让他们学会唱歌,唱琴谱,打节奏,就是让他们快乐起来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尤其是学龄前或低年级的孩子,文化课压力还比较小,早些学习视唱练耳,打节奏,使他们在听力、演唱能力得到早期的开发的同时,还能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因为这门课程既包括简单的音乐知识,如拍子的长短,音程原位、转位关系等;又包括文学、美学,如歌词的大量积累,这种学习势必会对提高孩子的想象力、鉴赏力和今后的写作水平大有益处。按照正常规律,有了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的基础,并同时学习专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家长是琴童习琴成长的引路人
对于初学音乐的孩子来说,家长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平常心,温和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决定孩子成功的关键所在,家长对待孩子别吝啬鼓励。在课堂上,孩子由于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成功的演奏、演唱、满意的答问、漂亮的表演之后,心理上感受是美好的。如果家长再及时给予鼓励,有时就会看到孩子难以形容的激动表情。这就暗示我们家长:如果善于发现、捕捉儿童智慧的火花,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与成功,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无疑是对孩子进取心的再激发,有助于孩子积极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为此,家长在孩子习琴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这一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鼓励的时机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1.语言鼓励
表扬是常用的语言鼓励方式。“很好、对、不错、嗯”等算是精辟的语言鼓励了;甚至可以用激动的声音反问孩子:“你说好不好啊?”此时家长不妨面带微笑,这样的语言肯定而准确,并能得到大家的共识。
2.表情鼓励
点头、微笑,加上和蔼的笑容,是家长满意心声的流露,它足以激励孩子的上进心。
3.动作鼓励
当孩子成功地演奏完毕,家长顺手轻拍一下孩子的肩或摸摸头,或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这样得当的动作不亚于语言嘉许的效果。
4.信号鼓励
对孩子的称赞,家长可引导周围的人群为其鼓掌。集体的友好、协调、融洽氛围是一粒美好的种子。
5.“器重鼓励”
孩子的得意之情,常萌发于教师“单独器重”之时。如:做一次示范表演或演奏一个小曲子等,此时表扬的话语早已不重要了。
鼓励是一种启发式激励教育法,是沟通孩子和家长感情,亲切师生关系的“连接点”和“生长点”。教育过程本身是一种感情的交流过程,准确地使用鼓励手段,会使教育目标在家长和孩子双方不断地感情交流、融合与升华中得以实现。因此,家长一定不要“吝啬”对孩子的鼓励。
五、寄语琴童习琴家长的六不要
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将来有所作为,让孩子学钢琴,学艺术这本是一件好事。“习琴有道”,说的是学琴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要学好钢琴,自然有其自身不可抗拒的规律、道路。一厢情愿地乱来一气是不行的,在孩童学琴渐成时尚的今天,这当然是件好事。然物极必反,一哄而上的态势和琴童家长的无知短视日渐成为障碍。现提出“六不”须知供琴童家长参考。
1.不要一厢情愿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专门地学音乐,我们应该根据孩子先天禀赋的差异给孩子提供相适应的环境和教育。如果孩子对学琴并无兴趣,甚至非常厌恶学琴,家长仍然威逼孩子操练习艺,结果势必是双方都痛苦。
2.不要使用劣琴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初学时可以随便买架琴,等练成了再买好的,但音乐学习讲究的是对音乐的敏感,如果被劣质琴练坏了“音乐耳朵”,再想矫正过来则非常困难。
3.不要随意求师
如果孩子有很好的音乐天赋,那么教育他的老师也必须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贪图收费便宜,或者路近方便,不对老师的教学资格进行审查便投之门下,弄不好会延误孩子。
4.不要呵斥体罚
音乐是一种艺术教育,家长不可求强好胜,采用体罚打骂的手段,或者违背科学规律任意加大孩子练琴的时间,这样非但无法练好琴,反而会增加孩子对练琴的恐惧感甚至厌恶感。
5.不要揠苗助长
不按照老师规定的科学教育计划循序渐进地学习,而要求一步登天式的奇迹出现,基本功没打好就急于让孩子弹奏作品甚至流行歌曲,并为之洋洋得意,这其实是在断送琴童的艺术生命。
6.不要盲目攀比
音乐学习是因人而异的。在学琴时不要一味让孩子争第一、超出别人,这会对孩子的音乐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以上“六不”须知愿慰“天下父母心”。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046―04
“学习共同体对于协作增长集体知识、并通过这种途径来增长学习者个体的知识,进而挖掘学习者专长有特效。”[1]
笔者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尝试主要以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为例,因为该课程的目标除了培养学生个体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实际动手能力外,还旨在培养学习团体内各成员间的协作能力。笔者在连续三届学生中就本课程的教学体现了这样的特点:把教学对象适当分组,教学之初对各组分配总体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任务进行学习,鼓励他们通过三种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寻求教师帮助;组员间进行面对面(face to face)协商,展开头脑风暴;充分利用Web 2.0提供的社会性软件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随时随地商讨各种问题。学习过程和成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各组成员的参与程度和作品展示。以下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追踪与分析。
一 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教学尝试的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教学对象,建构学习小组
以兰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连续三届本科生为教学对象,每届学生人数为32人左右(相差不超过2人)。建构小组的方法是:
首先让学生自愿以5人为单位组合出4个试验小组(学习共同体),剩余的12人左右自动构成常规组。学生自愿组合的原因是: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开课时间是大二第二学期,学生们对彼此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性格品行等都有一定了解,并且在学习之初告诉学生该课程通过完成的作品质量和组员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及贡献进行考核,“学习共同体内的成员应该具有多种专长,这样,他们能够为共同体的发展做出贡献和努力,”[2]学生在自愿选择合作对象的时候会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其次在自愿基础上,笔者对各组进行调控。调控的依据是学生提交的自己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已经掌握的知识、想法、困惑等内容的报告。通过报告,教师获知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结合已经形成的小组和需要完成的任务,适当调整各组组员(重点调控试验组),以求发挥最大效能。
2 设计教学内容,分配总体任务
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主要学习内容是软件Authorware和Flash。学生大一的时候对Authorware的一些常用图标已经有所了解,在本课程中主要学习该软件深层次内容的应用。对这部分采取的学习策略是从具体任务出发,让学生自己从已知的知识层面挖掘出未知的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问题、师生通过多种途径共同商讨进而解决问题。软件Flash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习内容,也是本课程的学习重点。这部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主要以讲授为主,辅以从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问题探究式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所有的内容都结合一定的“情境”进行实例学习,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中自主的探究、判断、实践,引申问题,最后通过教师讲解、面对面交流或者借助网络平台解决问题。
学习任务的分配原则是:学习共同体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研究一个共同的课题来不断增长集体知识和技能”[3]。因此,笔者让各试验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两个作品(Authorware和Flash各一个),除此之外,所有成员还要以个人为单位完成一个Flash作品。对于常规组,要求所有成员以个人为单位完成两个作品(Authorware和Flash各一个)。对于所有的学生而言,作品的具体内容并未指定,可根据小组的群力或个人爱好而定。
3 指导学习方法,参与学习过程
试验组和常规组一旦形成,教师要担负起学习活动的指导工作。笔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给试验组渗透“协作”的好处和理念,让他们明白学习任务的完成质量与协作的诚意、次数、深度等息息相关。“如果共同体内遇到一个问题,那么,共同体成员就能利用他们集体的智慧和知识去探索这个问题,并且,每个成员必须清楚:共同体内的哪个成员已经具备哪种能力。”[4]要想完成高质量的作品,同时大大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必须处理好小组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另外,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大量使用Blog、Diigo、Gmail、Google Groups、Wiki等社会互软件以构成网络学习共同体,不仅方便小组讨论问题、教师追踪学习过程,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最终构建个人知识管理平台。
在共同体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自主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每个小组选定一个“发言人”,这个发言人的作用相当于班长,要统筹该组的一切活动。并且,每次的小组活动都要指定不同的组员做学习汇报以分享其知识,做汇报的人相当于小组长,要全权负责本次活动的所有事项。“学习者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5]教师要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尤其是参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活动更有助于关注、监控、追踪及引导学生。常规组只需完成个人作业,对组内成员完成作业的方式没做特殊要求,他们可以借助任何与试验组相同的手段完成作品。
4 汇报学习成果,评定学习效果
试验组的小组成果汇报分两次进行,期中汇报Athorware作业,期末汇报Flash的程序基本一致:组内自荐汇报人,集体提炼总结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课件选题的意义、教授对象、主要内容展示、使用的软件技巧、小组的学习心得等。汇报完毕,其他小组成员与之交流,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对该小组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点评,结合其他小组的建议给出指导性意见。
试验组成员的Flash常规组成员的所有作业的评定采用下面的方法:笔者邀请本专业的教师和部分高年级的学生组成评审团评定学生提交的个人作业。评审们根据设计与制作课件的基本原则(比如选题是否合适,构思是否新颖,整体设计是否得当,制作使用了哪些技巧,通过课件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等)对作品量分。
二 学习态度及成果的比较分析
为了验证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教学实践的效果,笔者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对不同小组和小组不同时期的学习成果做了比较分析。鉴于每届学生人数略有差异,为便于论文分析,现以32人的2008级学生的调查为例。
1 学习态度调查如下
(1)学生对分组学习方式的认同态度变化
学生对分组学习方式的认同程度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活动,85%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和同学一起协作学习。笔者对不认同这种学习方式的学生进行了详细调研,其中,分组之前的7人中,4人认为这种新的学习方式需要适应,很麻烦,3人认为没必要分组学习,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自己能够很好的独立完成;而在分组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不认同这种学习方式的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给他们的压力大于动力,并且比较费时。
(2) 学生认同分组协作学习方式的原因
如表1所示,当对试验组的学生调查认同分组协作学习的原因时,学生对协作学习带来的“集思广益,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提高个人和集体的学习业绩”、“提升包容能力,学会互相尊重”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出了极强的认同感。同时,学生表示通过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使他们对Web2.0的工具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使用,构建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为后继的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
(3)学生对于轮流担任小组长的认同态度
学期末在对试验组的学生调查“是否认同轮流担任小组长”的结果如图2所示,75%的学生赞同这种做法,原因是:除了贡献自己的知识、技能之外,能够大大提高自己的语言和组织能力,网络小组活动还能展示自己的网络处理能力,同时增强了自己承担责任的意识。不认同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喜欢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做压力太大,反倒造成了心理障碍。
2 学习成果对比分析
(1)试验组两次小组作品对比
对于试验组的两次小组作业,图3展示了其中两个小组的优良作品比例。就完成的作业质量来看,期末的Flash作品都优于期中的Authorware作品。经过一学期的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协作学习,小组作品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再次证明:“学习共同体为提高共同体的集体知识和智慧创造了良好环境。”[6]
(2)试验组和常规组的Flash个人作品对比
对评审团评定的个人Flash作品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如图4,试验组的个人作品无论从选题、构思、整体设计还是制作技术上看,其优良作品所占比例都在85%以上,作品质量明显高于常规组。实践证明,“学习共同体除了增强集体智慧外,还大大提升了共同体内学习个体的整体素养。”[7]
三 教学总结与拓展
1 教学总结
通过指导、追踪教学活动、分析教学效果,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调动学习兴趣,关注学习态度变化
无论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手段有何变化,教学内容有何差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学习兴趣反映在学习态度上,而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效率。所以,从表象上看到的学习态度的变化,实际是学生对教学活动认同程度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发现并及时作出正确导向。
(2)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
让小组成员轮流做小组长,挖掘学生的担当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小组长需要组织并主持小组活动,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的工作种类和工作量,发动大家及时有效地反馈各自的信息等。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学习责任感。
(3)依据学习任务学会协作沟通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教学的核心就是让学生依据共同的学习任务学会协作学习,而相互协作的过程离不开沟通,在沟通中相互解释、相互指正、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不断体验集体智慧的魅力并不断提高创新合作能力。
(4)鼓励学生使用社会性软件,在提高网络学习技能的同时便于构建个人知识管理平台
社会性软件是Web2.0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完成群体交互、延伸学习空间、实现知识共享、激发知识创新、培养协作能力等方面提供了极度友好的支持。这些易学易用的开放性免费软件大大提升了学习者的网络学习兴趣、提高了网络学习技能,并且,由于这些软件能够记录学习者所有的学习活动,在促进小组学习教学相长的同时,方便学习者通过查阅自己的学习历程以完善自己的知识建构,最终构建个人知识管理平台。
(5)教师的引导应该贯穿始终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否则,学习会成为无导向、无秩序、低层次、重复的机械运动。教师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教学实践中除了作为指导者外,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策划者。
(6)教师的监控作用至关重要
这点体会主要源于对常规组无任何特殊要求来完成作品上。因为试验组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受到教师监控,因此,所有组员哪怕是抱着被迫的心理也参加了小组的每次活动,并表现出应有的积极性。而对常规组的过少监控恰恰助长了他们的自由散漫:没有人组织小组活动,彼此之间几乎不探讨遇到的问题,没有形成任何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通过咨询教师和单一的网络搜索,这也是常规组作品质量明显低于试验组的原因之一。
2 教学拓展
笔者在对三届学生进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教学实践后,追踪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延续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学生后继学习的影响
笔者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进行了探访,结果发现:拥有协作学习经历的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更愿意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并且能够很快进入小组学习状态、准确把握教师分配任务的重心,能够恰当处理小组成员之间的分歧,学习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同时,由于有参与和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经验,他们总能较快的通过使用社会性软件探寻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不断扩大自己的交流群体和范围,找到更多的同好。
(2)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笔者在教学成果的评定中邀请了本专业的其他教师参与,而正是这种评审团队的形成,激发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成长。在这个共同体内,“大家把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借助个体和集体的智慧将公共知识和实践经验转化为个人的教学风格,提升个体实践智慧,并以此来促进和丰富学习共同体,共同探索出实践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机制和途径。”[8]
参考文献
[1] 柳春艳.论学习共同体教育新理念[J].现代教育技术,2006,16(3):13-16.
[2] 钟志贤.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21-25.
[3] 赵键.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
[4] 张化东.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审视学习共同体[J].现代教育技术,2006,16(6):12-14.
[5] 胡勇,王陆.基于学习共同体视角的网络交互案例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1):54-57.
[6] 南旭光,罗慧英,张燕.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2):68-71.
[7] 郑有庆.Diigo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应用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59-62.
[8] 周速.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J].电化教育研究,2007,(6):46-49.
Instructional Experiment on Learning Communities Based Task-Driven
――Exploring of Design with Multimedia Courseware
LIU Chun-yan
(College of Education, LanZhou University , Lanzhou,Gansu 730000,China)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7-0124-02
引言
回顾我国近几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难发现,我们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各类教育资源、各学科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和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建设上,但是在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面,我们暂时还没有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进行深入有效的研究。
本文尝试从“微任务”的角度,设计并实现教学过程管理系统。该系统以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深入整合为目标,主要实现以下功能:①数字资源与教学点的整合。②教学过程管理。③学习者学习激励与学习效果评估。④支持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改革。⑤教与学的互动。⑥记录学习者学习数据并用于相关的教学分析。
微任务概述
1.微课程与MOOC
自2010年以来,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先生率先在国内提出微课的应用研究后,对于微课的定义一直处于发展之中。从发展的微课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微课具有的特点:①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融合其他相关教学资源。②锁定一个知识点、技能点、操作点或是某个教学环节。③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可直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其特点在于[2]:开放、大规模,课程要素完整,强调交互。
2.微任务
MOOC与微课进行比较,MOOC更强调的是开放性和课程要素的完整性;微课强调的是“微”特性。结合微课与MOOC的特点,并考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需要,我们需要一个软件系统,它应该具有以下功能:①体现课程的知识体系或技能体系。②围绕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组织数字教学资源。③支持互联网环境下的多种教学形式、教学业务和教学流程的开展。④学习过程的评价与监督。⑤学习数据采集。
微任务被定义为满足上述②至⑤功能点的教学单元,即围绕一个知识点、技能点组织教学资源,支持互联网环境下的多种教学形式、教学业务和教学流程的组织与开展,自动记录学习相关数据并对教学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最基本的教学单元。基于微任务,设计并实现上述功能的软件系统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系统设计
本文以JAVA和XML为技术基础,采用三层架构体系,设计并实现满足系统目标功能的可复用软件组件包。组件包除了提供Web Service接口供外部程序使用外,还将集成到笔者前期开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3],集成后的软件系统整体功能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1.组件功能描述
微任务组件包共包含7个组件,分属三个层次:①数据库层包含2个组件,分别负责对本系统内部数据库操作和对外部数据库的访问。②业务层包含3个组件,微任务描述组件基于XML对微任务进行定义、维护和更新;微任务解释组件用于解释微任务描述中的命令,并调用微任务执行组件中的相应功能。③表现层组件包含2个组件,GUI组件提供用户图形操作界面,该界面集成于笔者前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Web Service组件提供给具有权限的外部程序访问。
2.微任务的系统描述
本系统的开发围绕微任务进行,其业务层的核心组件也是围绕微任务的描述、解释与执行进行设计。在系统中,将微任务进行如下描述:①微任务描述包括两个部分:知识体系描述与执行过程描述。②知识体系描述记录与课程知识体系相关的内容,如微任务名称、课程、知识点(技能点或操作点)、与其他知识点关系、对应教材章节。③执行过程描述记录微任务的具体执行流程,其基本元素被定义为阶段。④每个阶段包含阶段名、与其他阶段关系、相关数字资源、操作记录、评价设定、交互记录。⑤每个微任务的执行过程描述除了包含若干个阶段元素外,还包括针对整个执行过程的执行信息、交互记录与评价设定。上述对于微任务的描述均基于XML实现。
系统实现
1.阶段XML方案
每个阶段的XML描述都包含以下几个元素。
阶段标识:PID,标识一个唯一的阶段。
阶段名:PName,该阶段名字。
阶段权重:Coil Weight,该阶段在整个微任务中的权重,用于教学评价。
阶段教学评价方式:Appraise,该阶段评价方式:百分制评价、五级评价或无评价。
阶段类型:PType,系统当前支持教学资源、在线测试和互动共三个类型的阶段。
阶段内容:Content,描述当前阶段的教学资源、教学任务及教学所需资源。
2.微任务XML方案
微任务的XML描述中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微任务标识:Micro TaskID,标识一个唯一的微任务。
微任务名:Micro Task Name,微任务名字。
知识点:Knowledge,微任务相关的知识点、技能点或者操作点。
微任务权重:Coil Weight,该阶段在课程体系中的权重,用于教学评价。
微任务教学评价方式:Appraise,与阶段中定义的评价方式相同。
阶段列表:Phrases,该任务包含的所有阶段。
阶段控制:Phrases Control,对该微任务所包含的阶段进行控制,以达到实现特殊教学流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
3.数据采集XML方案
系统针对学生操作进行的数据记录以微任务为单位进行记录,数据记录的XML描述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操作时间:Date Time,记录操作发生的时间。
操作阶段标识:PID,记录该操作发生阶段的标识。
操作类型:OpType,目前系统具有开始、结束、学习、测试、提问、回答、互动等操作类型。
操作内容:OpContent,记录具体操作内容。
小结
本文基于XML和Java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微任务的教学过程管理系统。目前系统还处于调试阶段,还没有进行广泛的应用与实践;对于采集的学习数据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两方面也是笔者今后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稳步推进,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后期到青年时期过渡的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上都在经历着较大的变化,容易产生自我认同感的偏差。因此,分析学生自我认同感偏差的表现,并制定有效的激励策略,对于今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自我认同感的相关理论
1.什么是自我认同感。
所谓“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结构中,通过与他人的长期互动,逐渐形成的对于自我的认知。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重要时期,“认同危机”是普遍存在的。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确实存在着差异,心中自然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情绪。因此,他们根本无法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学习动机不强,目标定位不准确,努力方向不明确。
2.自我认同偏差的表现。
(1)自我图式混乱。表现为缺乏对自我的认识能力,希望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发展。但是他们常常会弄巧成拙,由此带来的是内心的迷茫。
(2)角色混乱。表现为渴望成就自己,却又排斥他人的成功。他们不断地尝试更换自己的角色,每次寻找新角色时总是很兴奋,但是一旦失望便心情沮丧。
(3)自我挫败。表现为对现实极为不满,对自己的行为无法控制和预测,经常会懊恼后悔。对自己的评价偏低、消极,有时甚至是很小的事情,他们也会自信心严重受挫。
(4)焦虑程度高。表现为经常焦虑和忧郁,不知所措,甚至会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困惑,似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但又不知道忙了些什么,缺少成就感。这个时期最常见的就是焦虑。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偏差
1.自我角色认同的偏差。
大多数学生进入五年制高职,对于相关专业的选择还停留在表面,真正深入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时,常常发现自己不能驾驭或者没有兴趣,从而心理上焦躁不安,并且开始怀疑自己,甚至自暴自弃。有些学生不能认可高职教育的价值,形成无所事事,只求混文凭的心态。还有一些学生因自己的缺陷或过失而对自己的品质、能力作出错误评估,形成消极自卑的心理,不仅影响学业,而且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此外,在社会的偏见影响下,一些学生仍然觉得依靠专业就业有一定的压力,于是不断产生对自己当下的受教育场所与层次的排斥与不认同,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角色转换危机,严重地影响了积极的自我认同的形成。
2.对外在环境认识不清,容易随波逐流,意气用事。
由于对自己角色的认同存在偏差,许多学生对于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层次无法认同,进而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漠不关心。由于当今社会处在一个迅速发展和极具变化的阶段,许多新奇事物的出现及新的沟通和交流方式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学习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同时,也使他们充满对这个世界的困惑、怀疑和不信任。这一阶段学生因为共同的感受常常会自发地组成小群体,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产生冲动的行为或者不道德行为,如说谎欺骗、欺负弱小等。
3.没有树立明确的目标,关注自我的热情退化。
这主要体现在缺乏明确的目标和人生规划,虽然现在很多五年制高职学校都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于本专业的具体了解,受到个人心理发展因素的限制,制定的规划可操作性不强,大多数规划难以实现甚至是纸上谈兵。据有关单位对五年制高职生就“入学后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问题的调查,40%的学生回答“希望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55.5%的学生目标不明确。这就说明,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更谈不上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价值和发展方向的认同。
三、五年制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的激励策略
1.教师对学生进行正向激励。
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希望通过被别人所认同来形成和强化自我认同感。比如他们常常关心“别人是否喜欢和肯定自己”、“自己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的”等问题。对于教师而言,应该采取正向激励,就是以表扬为主,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加正确地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同时,引导学生强化自己的正确行为,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相反,如果总是采取反面教育,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暴自弃。因此,正向激励有助于营造一个充满信任和鼓励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信任和鼓励,从而达到自我认同的效果。
2.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是指在人的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教育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直接制约认知过程。因此,我们在教育中应重视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性格,通过磨炼意志来培养进取精神。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则往往不会有太大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作出较大的贡献。
3.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于学生来说,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融入社会,而融入社会的一个关键所在就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自我角色认同的偏差一定程度上源于人际关系的冷漠。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培养团队精神,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让他们认识到良好的协作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学会接受自己,接受他人,充满信心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同时学会关心、理解、忍让、帮助他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此来培养自我认同和合作能力。
4.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从接受人类文明的精华开始,逐步吸收丰富的文化养料,并使之内化为人格,提高文化修养,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接触人文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底蕴,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科学精神要求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营造求真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意识的学习态度,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判断能力,以便使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大大提高自我认同感。
吴宇森电影的直接源头是以张彻为代表的英雄片。1967年,张彻拍出了卖座超过百万大关的影片《独臂刀》,从此奠定了他在香港电影史中的地位。张彻的电影均以男性为主题,像《金燕子》、《大刺客》、《十三太保》、《马永贞》,都旨在彰显男性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与阳刚之美,女人在电影中则被边缘化,这一显著特征,在给张彻作了多年副导演的吴宇森的电影中得到了沿袭,其男性主题也被香港黑帮电影一直延续至今。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吴宇森开始独立执导影片以后,正值香港经济全面腾飞的阶段,对未来充满把握的主宰心理浸透于电影的方方面面。传统武侠片中主人公们激情飞扬、豪情满怀,凭借生死情义改变庸常命运的角色行为正好可以迎合当时港人的心理诉求,但陈旧的历史题材限制了主人公的现代感染力。然而,极具天赋的吴宇森创造性地将香创的“武侠片”那种极具煽情功能的情义模式和极具形式感的武打设计,放诸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黑帮片中,在影片叙述中追求人物细节的煽情和动作细节的完美,并塑造出现代版的侠客英雄形象,自此开创了吴氏电影的“暴力美学”。
“暴力”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强制的力量、武力。从释义来看,这个词总与打斗、残忍、血腥、非人道这些概念相联系。而“美学”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形式与类型的一门学问,尽管在美学史上关于“美”一词的争论很多,但不管如何,追求美、崇尚美、研究美、欣赏美都应该是美学的范畴,要与“暴力”这个给人带来恐惧厌恶情绪的概念融为一体,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吴宇森的电影世界中,“暴力之美”是依据暴力的动机与结果来评判的,吴氏电影塑造起来的英雄人物,总能依据“江湖道义”使用暴力,达到“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目的,从而使观众能带着快意地去欣赏整个“暴力”过程。作为“暴力美学”的奠基之作,《英雄本色》代表的凭借个人意志决定自我命运的强者成为香港那个时代的精神写照,但这部电影推崇的英雄主义内涵是一种隐性的道义文化,而显性社会秩序下的是非对错则被虚化,警察这一原有秩序的维护者并没有作为黑社会的对立面而出现,相反被无限弱化甚至缺失。像宋子豪的弟弟宋子杰,虽然他是以警察的身份出现,但完全处在被期待改变甚至被救赎的位置,观众的注意力和情感重心都放在小马哥和宋子豪的身上,甚至在《喋血双雄》中,警察被杀手“义薄云天”的气概所感动,与之结成了生死之交。吴氏电影以“义”为分界线,人物群体被一分为二,故事情节也围绕在忠诚与背叛,维护与陷害中展开,塑造出了一系列超越现实社会规则的现代版的“江湖英雄”。
二、吴氏电影的国际化与吴宇森对机械力量的美感认同
吴宇森电影中的二元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辩证特征,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法,这为吴氏电影赢得了可观的海外市场。好莱坞颇为迷恋这个香港动作片导演,为把吴宇森推向好莱坞,吴宇森的经纪人张家振在纽约举办了吴宇森影展,请了好莱坞各电影公司主管和电影圈名人来观看。1993年,吴宇森正式进入好莱坞,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是和好莱坞大牌明星尚格云顿合作的《终极标靶》。吴宇森按照自己在香港的风格,在《终极标靶》里使用了大量慢镜头,但是电影试映时却被观众打了40分,不合格。环球公司“资深动作片剪接专家”对这部电影反复重剪了7次,使它最终得以正式上映。这部投资2000多万美金的电影最终票房卖到3300万,这给吴宇森的好莱坞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1996年,吴宇森转投福布斯,拍摄了《断箭》,卧薪尝胆三年的他这次终于抓住了好莱坞电影的命脉,该片票房火热。1997年的《变脸》让吴宇森彻底成为美国电影观众心目中的动作片宠儿。
将《终极标靶》与《断箭》、《变脸》仅就画面场景做简单比较,就会发现《断箭》、《变脸》中辽阔的场面和现代化的大型交通器械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前作所无法比拟的。吴字森经过三年的反思,对美国人的暴力情趣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美国这个世界一流强国,它的社会成员需要那种“宏伟叙事”的电影来迎合自己膨胀的自信,于是就有了《断箭》中纵横驰骋的“悍马”、片尾急速火车上险象环生的打斗与爆炸和《变脸》中一开始就出现的坠机。香港狭隘的地域视野让吴宇森更多地倾注于人物体能细节上的刻画,工业文明得以彰显的印记仅仅是角色手中的轻型自动武器。尽管吴宇森在香港也曾经执导过《喋血街头》、《纵横四海》这些跨越香港地界的动作片,但本质上没有超越港式的暴力情趣。科技革命带来的工业文明,造就了美国的现代化奇迹,机械动力为美国人改造世界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与措施,使辽阔的地域有机地整合为一体,他们对机械力量的欣赏与感激,逐渐内化为他们的审美取向,因此动作片要想在美国获得成功必须考虑美国观众对“机械暴力”的审美需求。
中图分类号:TP242.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is paper designed and developed a robot system can real-time game Gobang with people.The chess robot identifies chessboard information with the camera,then make up the decision with the strategy system,and then execute action through the mechanical arm.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design,implementation and debugging of each function module of the system.It has been testified that the robot achieve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t low cost,and played a promoting role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computer control device,artificial intelligence,software technology curriculum.
Keywords:chess robot;Gobang;image recognition;PLC;experiment teaching
1 引言(Introduction)
“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在1950年曾说:“下棋是很抽象的活动,是机器可以和人竞争的纯智能领域之一[1]。”随着1997年“深蓝”战胜人类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人机对弈成为一种人工智能的代表应用形式,被普通民众所熟知。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普及,人机对弈类型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2-4],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娱乐机器人成为机器人领域中一支极具前景的新生力量[5],新的技术也对人机对弈平台在人机交互方式[6]和真实用户体验方面提出了新的需求。国内的人机对弈系统一般针对中国象棋或五子棋[3-7],其中五子棋尤其具有现代休闲“短、平、快”的特征[2]。本文设计制作了一个实时交互的五子棋人机对弈系统,旨在提供一个具有真实用户体验,服务于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的人机对弈实验平台。
2 系统总体设计(System design)
五子棋人机对弈系统主要包括视觉系统、策略系统和机械臂系统三大功能模块,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视觉系统对棋盘进行图像采集,通过特定的图像识别算法对双方棋子进行识别和定位,得到当前的棋盘布局。策略系统对当前棋盘布局进行分析,调用智能对弈算法计算出最优落子位置坐标,并换算成为执行器的动作量,通过串行数据线发送至机械臂系统,由其完成取子、移动、落子等运动控制。从而在真实的棋盘上实现人机对弈。策略系统提供可视化的人机界面,能将视觉系统得到的棋盘布局图形化显示,实现对弈过程中界面与棋盘信息的同步。此外,用户亦可通过人机界面与策略系统进行纯软件的虚拟对弈,增强了趣味性,丰富了实验内容。
3 视觉系统(Vision system)
视觉子系统是机器人的眼睛,由摄像头与图像处理算法组成,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摄像头采集棋盘图像,通过USB传至装有图像处理程序的计算机,再经过色块分割、识别和定位得到双方棋子的布局情况,上传至策略系统。摄像头型号为PHILIPS SPC900NC,USB接口,最高帧速率为90幅/s,安装于棋盘正上方。图像处理算法通过C++语言实现,开发平台为Visio Studio 2010,程序流程如图3所示。
图像识别[8,9]的步骤为:色块分割、棋子识别、棋子定位。首先根据颜色特征来区分双方棋子。将摄像头获取图像转换为YUV颜色空间信息,分别定义双方棋子颜色的阈值范围,即可将图像分成不同颜色的色块。综合考虑图像噪声等因素的影响,根据色块面积、形状等特征严格地判断是否为待识别目标。为了辅助定位,在棋盘的四个角上用不同于棋子的颜色作为标记,因此实际的目标识别还包括对四角标志点的识别。识别出标志点后,根据棋子和标志点的图像坐标的关系,即可获得具体的位置信息,识别效果如图4所示。
4 策略系统(Strategy system)
策略系统是机器人的大脑,系统结构如图5所示。它接收来自视觉系统的棋盘位置信息,判断当前的胜负关系,计算出下一步落子点坐标,再经过机械臂控制执行换算得到输出动作量,通过串行口发送至机械臂系统。策略系统通过计算机软件编程实现,包括智能决策算法与人机界面两部分。智能决策算法采用C++语言开发,界面采用C#语言开发,开发平台为Visio Studio 2010。
4.1 智能决策算法
智能决策算法主要包括最优落子点的计算,胜负判定和控制执行换算三部分,程序流程如图6所示。计算最优落子点采用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遍历搜索法。预设棋盘布局为10格×10格,计算可得双方均分别有192种取胜的状态。首先对取胜缓冲标识区以及双方的搜索空间分别进行初始化;随着双方对弈的深入,棋子的增长与局势的变化,系统通过判断对方所有符合条件的取胜状态及其威胁性,按照一定的加分规则来更新搜索空间的评价值,以数值最大的点为下一步的最佳落子点,如此往复循环。对于结果的判断比较简单,取胜的条件为五子连线;平局的条件为棋子布满棋盘。
在真实对弈的过程中,机器人的落子行为通过机械臂系统来执行,机械臂控制执行换算实现最优落子点坐标与机械臂动作量之间的数值转换。根据机械手爪的位置与目标落子点的坐标,规划出最优的移动路径;再结合机械臂各个自由度上的机械参数,计算得到各执行电机的输出动作量。
4.2 人机界面
人机界面是棋盘之外的辅助人机交互接口,具有参数设置、信息可视化和软件模拟的功能。人机界面如图7所示,设计有黑、白方的选择按钮,启动、停止、重启比赛按钮,串口参数设置以及计时器等功能模块;与实际对弈竞赛一样,人/机双方在落子之后还需点击相应的“落子确认”按钮。由于系统具有真实和虚拟两种人机对弈模式,在真实对弈过程中,界面能实时显示当前的棋盘布局;在虚拟对弈过程中,用户直接通过界面与智能对弈算法进行较量。
5 机械臂系统(The mechanical arm system)
机械臂系统是机器人的手臂,系统结构如图8所示,它通过RS-232接收来自策略系统的电机输出动作量,经可编程控制器(PLC)转换为相应的脉冲信号,由开关量输出(DO)端口传送至驱动器,控制电机和电磁阀带动转盘、丝杆及汽缸动作。结合开关量输入(DI)端口接收到的位置传感器反馈信号,完成在立体空间中抓取、移动和放置棋子的动作。
机械臂系统选用亚龙公司YL-SJ-Z型工业机械臂实训台,由全金属架构搭建而成(长×宽×高:1200mm×780mm×840mm)。通过垂直、水平和底盘旋转三个自由度的活动环节,实现机械手爪在一定三维空间区域内活动定位,即使用了坐标式架构。底盘旋转通过直流减速电机与光电码盘配合实现精确定位;垂直与水平移动分别由两个步进电机带滚珠动丝杆旋进,行程终点装有限位开关,保证电机安全运行;机械手爪采用高精度气动式手爪,配备电磁位置开关及两位三通电磁阀,实现快速准确的抓取和放开动作。
实训台的主控制器为欧姆龙CP1H-XA40DT-D型PLC,CP1H-XA40DT-D是一款紧凑型一体化高性能PLC,具有24路DI和16路DO,直流24V供电,能通过USB与RS-232/485等多种方式与计算机通讯。PLC程序采用梯形图编程语言编写,开发软件为CX-programmer7.0。程序流程如图9所示,可分为抓取棋子,接收串口数据,产生并发送控制信号,移动至落子位置,放置棋子,返回起点几个步骤。
6 结论(Conclusion)
将各功能模块联机调试,挑选学生志愿者与机器人进行对弈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真实对弈与虚拟对弈都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尤其是真实对弈模式在一定区域内很好地实现了棋子的识别,机械手取子、移动、落子等动作,给用户沉浸式的操作体验。实际测试效果如图10所示。系统各功能模块都具有通用的软硬件接口,供学生探索研究和继续开发,已经应用于计算机控制装置、人工智能、软件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弈机器人利用硬件设备将人机交互实物化,更加符合传统对弈的形式,在教学研究、科技展示、家庭娱乐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通用的硬件配置,个性化的软件设计,既降低了开发成本,也使系统具有较强的可移植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魏宁.人机对弈体现了机器具有智能吗[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0): 33-34.
[2] 吴四光.人机对弈的设计及实现[J].电子测试,2013(9):35-36.
[3] 张佳佳.五子棋对战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2(8):5409-5411.
[4] 周玮,等.一个智能算法对弈平台的研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331-333.
[5] 徐丽丽,等.基于Mega128的象棋机器人对弈系统的研究[J].传感器世界,2013(12):31-34.
[6] 黄立波,等.实时环境下的对弈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J].机械,2004,31(6):50-52.
[7] 黄双,等.智能型实物棋盘人机对弈象棋机器人的制作[J].大学物理实验,2014,27(1):42-46.
[8] 任侠,廖建平.基于敏感图像识别预防水利灾害关键技术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3(6):38-42.
0引言
Flavell等人在二十世纪70年代正式提出了元记忆的概念,他们认为元记忆指对自己记忆情况的监测和控制。Nelson和Narens在二十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元记忆的理论框架,他们认为认知过程包括两个水平:元水平和客体水平。元认知则包括监测和控制两个主要成分。元认知监测是信息从元水平流向客体水平,而元认知控制则是元水平到客体水平的信息调整客体水平的加工状态。
元记忆监测可以分为回溯性监测和预见性监测。回溯性监测发生在记忆的提取之后,例如自信心判断(Judgment of Confidence,JOC)。预见性监测则是发生在提取记忆之前,例如任务难度的判断(Ease of Learning,EOL)和学习判断(Judgment of Learning,JOL)。
元记忆监测的指标主要有绝对准确性和相对准确性。绝对准确性是预测成绩与实际成绩之间的差异,反映记忆监测的准确性。通常用PA法计算。相对准确性反映个体区分预测不同项目之间回忆成绩的能力,通常使用Gamma相关计算。Gamma值越大准确性越高,越小则准确性越低。
学习判断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经典范式、判断前回忆与监测范式和二级判断范式等。以词对学习为例,经典范式的基本程序包括四个步骤:学习阶段,通过电脑呈现词对让被试识记;判断阶段,在只呈现线索词的条件下让被试预测在之后回忆测验中能回忆出的可能性;干扰阶段,呈现干扰任务,防止被试复述学过的词对;线索回忆阶段,呈现线索词让被试回忆与之对应的目标词。经典范式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收集数据,缺点是不知道被试在学习判断前是否存在提取情况。为了解决这个缺点,Nelson等人提出了判断前回忆与监测范式(Pre-judgment Recall and Monitoring,PRAM),在判断阶段前插入一个“判断前回忆”阶段。
对于元记忆发展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在对EOL判断的大部分研究中,研究者都发现即使是学前儿童也能够监测自己的表现。在对JOL发展的研究中,Schneider(2000)等人发现在成人被试中出现的元认知现象在儿童被试中也以同样的方式出现。刘希平(2006)等人研究了小学二年级、初中二年级和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元认知监测的发展特点,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元记忆监测能力也在增长。
对于元记忆监测的准确性,Koriat等人(2005)提出了预见性偏差的概念,他们认为预见性偏差是导致学习者在监测学习程度时出现高估的原因。他们认为预见性偏差发生在答案和问题同时呈现的条件下,要求人们预测自己回答出正确答案的可能性时。
本实验通过词对学习任务,考察小学五年级学生预见性偏差的发展特点。
1方法
1.1实验设计
采用3(词对类型:正向词对、反向词对、无关词对)?(任务:学习判断、线索回忆)被试内设计。
1.2被试
天津市某小学五年级儿童30名,男女各半,平均年龄11.3岁(SD=0.39)。
1.3材料
正向词对、反向词对、无关词对各6对,共18个词对。材料由同学校五年级儿童评定,经过词语熟悉度和联想问卷选出实验词对。
1.4步骤
实验程序由Eprime2.0软件编写与呈现,采用经典范式。正式实验前以两个词对为一组进行练习,直到被试理解实验步骤。
学习阶段和判断阶段要求被试认真记住每个词对并进行预测。干扰任务是从102开始连续减3的数学任务,时间为1分钟。线索回忆阶段要求被试根据屏幕上的线索词回忆出相应的目标词,并写在答题卡上。学习词对和线索词的呈现顺序都是随机的。
2结果与分析
五年级儿童在三种类型词对条件下的JOL百分数与回忆成绩见表1。对词对类型(正向、反向、无关词对)兹挝瘢ㄑ芭卸稀⑾咚骰匾洌┙卸蛩刂馗床饬糠讲罘治觯峁?和图2。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任务和词对的主效应显著,F(1,29)=8.04,p < 0.01,%`2=0.22,F(2,28)=153.13,p < 0.001,%`2=0.84,任务状识缘慕换プ饔孟灾F(2,28)=5.57,p < 0.01,%`2=16。
简单效应检验的结果表明,正向词对条件下,JOL得分与回忆成绩差异不显著,t(29)=0.11,p > 0.05,反向词对和无关词对条件下JOL得分与回忆成绩差异显著,JOL得分均高于回忆成绩,t(29)=2.74,p < 0.05,t(29)=7.40,p < 0.01。
以上结果表明五年级儿童在正向词对条件下对自己学习程度的估计已经很准确,而在反向词对和无关词对条件下则出现对学习程度的高估,表现出了预见性偏差。
以上结论与Koriat等人(2005)对成年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五年级儿童的元认知监测水平已经发展的很好,基本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他们认为在即时判断任务中,被试更倾向于依赖将编码流畅性作,而实际上提取流畅性对回忆成绩的预测是更为准确的。因此,当编码流畅性和提取流程性越一致时,学习判断的准确性越高。词对的编码流畅性主要受正向联结大小的影响,而提取流畅性更依赖反向联结大小,反向词对的正向联结和反向联结大小的差异很大,因此它们的编码流畅性和提取流畅性差异也打,这样就导致反向词对条件下会出现高估现象。而正向词对的正向联结和反向联结大小的差异不大,因此编码流畅性和提取流畅性的差异也不大,就不易出现预见性偏差。
参考文献
[1] 陈功香,傅小兰.内外部线索对学习判断的影响[J].心理学报, 2003(35):172-17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1 一般工科院校实施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的迫切性
一般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他们步入社会后在专业岗位上的进一步发展会更加需要学术英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通用学术英语教学教学目的明确,实践性、可操作性强,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直接相关,一般工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需要逐渐向学术英语过渡。
首先,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对英语重视程度的逐渐增强,多数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语言技能和丰富的词汇量。但目前国内大多数的高校仍然无法完全摆脱以教材教法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实际教学中还是普遍保持或依赖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学生过多地依赖于教材和老师,自然就缺少运用英语的机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缺乏,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学生对实用的专业知识需求逐渐增加。目前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英课语兴趣不足,而许多在四、六级考试中成绩不错学生的实际的语言能力并不高,甚至普通的日常应用能力都没有。归根结底,是大学英语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
2 采用任务教学法实施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学术英语教学不同于通用英语教学,必须在教学策略和设计上有所创新,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了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的实践,但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来自于外部条件的如学校的改革力度,政策支持,教材选择等;来自教师的问题主要有观念转变及学术能力提升;当然也有来自学生本身的因素,即对学术英语的心理准备,学习积极性和原有的专业知识储备等。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是建立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以学习过程为重心,以任务为动力、手段和目标。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某个特定任务的完成,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采用任务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并获得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到注重语言习得与运用的发展趋势。基于任务教学法的通用学术英语教学是将学生的学习与具体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投入于到问题研究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既定学习任务,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课堂记录、文献检索、学术阅读、综合分析,演示陈述等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3 任务教学法在通用学术英语中具体实施策略
3.1任务准备阶段
首先,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对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的积极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充满信心地完成研究任务。鼓励学生不畏惧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出现的意外问题,并乐于在讨论研究中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在完成具体任务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与学生共同合理划分好学生研究小组,可将全班学生以每组5-6人自愿组合,选派责任心强,性格开朗,英语底子较好的同学任小组长,负责本组的研究项目进行情况并与教师及时协调沟通。
3.2布置任务阶段
将学生置于任务情景之中。具体地说,就是给每个研究小组确定一个研究课题。教师在选择布置任务时,要避免研究任务的难度,不应过易或过难。依据教材主题设置及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确定恰当而具体的研究子课题、明确研究任务和研究完成的时间表。对于较大的研究课题,如环境、网络、宇宙等分为若干子课题。如电脑黑客、云计算、计算机病毒等都属于网络这一研究主题下,可作为分组研究项目。小组的最终任务要求是围绕本组确定好的主题任务,将每位成员至少收集到的相关文献1-2篇,共同进行归纳概括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该项目的研究报告的综述部分,制作成PPT课件,要求用较规范的学术英语在学期末进行公开口头汇报展示,每人参与展示其中一部分。
3.3任务完成阶段
MA Yong YAN Han-yi
(Hanzh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anzhong,Shaanxi Province 723000,China)
【Abstract】“Automobile engine mechanical system overhaul” is mainly guided by vehicle engine overhaul and maintenance. With typical work tasks as the carrier,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the course are reasonably designed so as to realize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Based on the previous working experie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onfirmation steps of the typical work tasks, and discusses the reform measures based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typical work tasks “Maintenance of Vehicle Engine Mechanical Systems” from the aspects of overall curriculum reform, course unit reform and evaluation summary.
【Key words】Typical tasks; Car engine; Teaching methods
0 前言
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习过程中,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属于专业主干课程,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时,应该以专业能力的提升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并在发动机机械结构、原理以及维修技术上做重点讲解。通过对该项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可以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维修技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 典型工作任务内涵和确认步骤
1.1 典型工作任务的内涵
在典型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之中,主要涉及的是一个职业的核心工作领域,从20/80法则层面来看,典型工作任务属于20%部分,但却包含了80%的绩效和80%的知识与技能。典型工作任务的主要来源是实践,相关工作人员和学生可以通过科学的工作和学习而得出任务目标,并逐渐实现。一般来说,在一个固定的职业领域之中,会包含一个或者多个技术和岗位,每个岗位中所涉及到的典型工作不会大于7个,例如在《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学习之中,典型任务主要由7个:授课、课程设计、实践设计、学习需求评估、规划体系设计、管理系统设计、教学改革设计。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便是辅助型工作任务,主要指除了本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的学习。在辅工作任务开展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对学生专业素质进行辅助培养,保证后续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
1.2 典型工作任务的确认步骤
首先是选择课程,成立学习小组。在课程内容选定之后,学生可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并一起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教学水平的好坏与典型工作任务确认情况存在直接关系。其次是对课堂中的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掌握,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将与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有关的重点内容全部罗列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对相似的任务进行合并和交叉。最后对学生进行考试测验,对所有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打分和确认。一般来说,在测试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知识内容的难度、重要性以及出现频率进行逐一评价,并由多个教师进行打分和讨论,以此来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辅助工作任务。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有的学习任务比较简单,但出现的频率较高,相应分值也会有所提升,这需要各个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对相关分数进行合理调整,参考难度、重要性等综合因素,对最终的评价意见进行微调[1]。
2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2.1 课程整体改革
2.1.1 改革思路思路
在《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教学方法设计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首先对4S店进行全面调研,对岗位的设计情况进行了解,并对其中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进行合理明确,之后在根据岗位分析结果确立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以此来确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实施的具体项目。另外,还可以通过详细的考核方案为项目实施提供保障,避免教学方法改革工作出现严重问题。
2.1.2 ?n程设计的总体目标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使用项目模块训练方式,培养学生对发动机机械系统工作过程独立描述和分析能力,按照企业要求正确使用维修工具,并对检测设备、维修仪器等进行正常操作,进行实现对发动机机械系统故障的合理检测。在具体的能力目标培养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掌握发动机整体部件的拆卸和装载过程,这其中包括发动机缸体、活塞连杆(如图1所示)、曲轴飞轮等部件的检修、配气机构进行合理检测、冷却与系统检测、发动机典型故障维修等。在具体知识目标设计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几方面内容:发动机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对发动机性能评价指标进行详细的了解、对维修资料进行全面掌握,同时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2.1.3 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新课标对《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项目改革要求,在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需要挑?x出5个代表性较强的检修项目作为A线项目,这其中包括发动机异常检修、油压力异常、温度异常检修等64学时。在这其中,项目用时大概需要花费56学时,其余8学时可用于专业介绍。
2.2 课程单元改革
以发动机温度过高为例,对单元改革方式进行介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客户进行接待和预约,这其中包括接待故障车辆、处理客户抱怨等。其次对车辆故障情况进行初步判断,维修工以小组讨论方式为主,制定出雪佛兰科鲁兹LDE发动机机械系统整体检修计划,如图2所示,并根据故障情况和用户要求来选择适当的维修方式。再次对工单和派工方式进行合理制定,这其中包括维修工和技术总监。在工作过程中,维修工需要将工作方案汇报给技术总监,这样总监便可以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确定。在检修工作完成之后,便可以将维修工单交给用户进行核对和签字。除此之外,在车辆维修过程中,操作者需要实施正确的操作流程,尤其是在发动机机械故障检修过程中做到分工明确,避免其他工作受到影响。在质量检验和车辆清洗时,技术总监需要对操作者不正确操作及时指出,并对其进行正确指导。操作人员需要根据厂家维修资料进行检查,还要根据技术总监的维护意见对发动机进行仔细检查,在确保各项指标无误之后,将车辆交还客户。最后进行的是服务跟踪和客户回访工作,操作人员可根据汇报情况开展自我评价,对学习任务清单进行认真填写。之后技术总监可以组织各个小组进行互相评价,找出各小组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确保工作的顺利完成。技术总监还要做好总结和归纳工作,对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表扬,以此来提升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兴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