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6:55: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银行的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有利影响
(1)对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带来的,是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创新改革的产物,同时影子银行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有利于分散风险很多人一提到影子银行,首先想到的就是高风险、不好的方面,其实影子银行并不是高风险的代名词,甚至有很多影子银行业务具有很好的风险缓释作用和风险分散作用。(3)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随着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出现,促进传统金融体系和模式的改革,实际上是推动了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2.不利影响
(1)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形成竞争影子银行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新的挑战,与传统商业银行在业务上形成竞争,我国本来经济市场中中小企业占有很大的比例,加上近几年政府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由于影子银行形式上更加灵活、对信息的了解也更加充分,影子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和短期融资方面更具有竞争优势。这对于传统银行来讲,相关方面的业务将受到很大冲击。(2)扭曲商业银行的内部脱媒,放大了银行的流动风险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商业银行的脱媒形式之一,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开端。所谓银行脱媒是指在进行金融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环节而直接在双方进行的交易。由于大笔存款流出银行体系,而银行本身的存款也变的更加短期化和波动化,这将造成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问题更加严重,系统性的风险也开始显现。银行对此不得已推出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来吸引客户,实际上还是发放的信贷,此时的理财产品实际上是钻了监管的漏洞,这种金融创新虚增了银行业务量,并非真正的业务结构。(3)加剧商业银行贷款违约率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既是适应了目前的金融环境,又是借助了商业银行的资源。例如:作为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的担保公司为银行客户提供了贷款担保,是依托商业银行的贷款为基础,通过对客户进行担保而赢利。客户—银行—担保公司三方为担保贷款的组成,担保公司目前不受存款保险制度和不缴纳存款准备金而没有央行的最后保护,若担保公司破产,其破产造成了损失最终将有银行承担,由此影子银行会加剧商业银行的违约率。
全球并重战略
汇丰银行集团最早成立于1865年3月,总部设在香港,同年4月又在上海开设了一家分行,因此其英文名称为“香港上海银行”,并一直沿用至今。汇丰银行曾是世界第一大银行集团。截至1999年底,该行一级资本为285.33亿美元,总资产为5691.39亿美元,税前利润为79.82亿美元,由于美国超大规模银行合并,现该行居世界大银行的第3位;目前在世界7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0多家分行,机构网络横跨欧洲、亚太地区和美洲。
19世纪至20世纪初,该行主要机构网络集中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并在印度次大陆、日本、欧洲和北美设有机构,最早是以贸易融资为主,兼营黄金、外汇和商人银行业务。二战以后的政治经济变化促使汇丰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通过一系列购并活动,不断谋求在产品和地理范围上的多元化经营:1959年收购了英国中东银行和印度的商贸银行;1965年该行购买了恒生银行多数股份;20世纪70年代,确立了以收购当地银行并保留其品牌及经营特色的扩展外延模式作为银行的发展战略,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其全球扩展的进程。1981年建立了加拿大汇丰银行,1986年建立了澳大利亚汇丰银行,1987年在美国纽约州成立了海事米兰银行,1991年成立了汇丰集团控股公司,并同时在伦敦和香港上市,充实资本实力,为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1992年收购英国米兰银行可谓是该行历史上划时代的举措,自此汇丰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集团。老牌的英国米兰银行成立于1836年,并于1974年曾收购享有100多年历史的萨穆尔蒙塔古商人银行。
20世纪90年代,汇丰双管齐下,在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都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扩张行动。如 1997年在巴西成立了汇丰百慕大银行,1999年底收购了萨法拉控股公司,并曾于同年6月从马耳他政府手中收购了该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地中海中部银行,从而巩固了这个前英国殖民地国家的地位。
汇丰银行目前已在万国宝通和大通――曼哈顿银行的总部所在地纽约赢得了一席之地。10年前,汇丰银行美国公司准备加入美国银行界的残酷竞争,1990年购买了米德兰海运银行31.4亿美元的股票,7年后又以77亿美元的代价取得了完全的控制权。在1990年,米德兰海运银行累计亏损达30亿,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邦德进行了一些改革后,它就开始盈利了。当它在2001年整合米德兰海运银行所有的分支机构后,汇丰银行美国分行成了美国第十大银行。
汇丰集团希望以其零售业为基础,通过全球化的扩张,成为一家国际化的全能型大银行。集团发展战略也与其固有优势相一致,从成立伊始就是家海外银行,富有海外业务发展经验,虽然起初在英国国内没有基础,但是富有进取精神和国际化的经营头脑,善于适应当地环境,占有的客户群体深入当地社会。经过多年经营,集团现拥有庞大的零售客户群体和业务发展本地化的经验,通过地理上的扩张,将成功的零售业务经验和产品以较低的成本推广到世界其他地区,并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和信息科技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集团的庞大客户群也为其进一步推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如销售保险、开展投资顾问咨询和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1年汇丰银行1美元收入的成本为54美分,远远将其老竞争对手万国宝通的68美分甩在后面。2001年,汇丰银行网上银行的盈利为6亿,5年期的每股收益为20.8%,这不仅远胜于其他规模相当的银行,还领先于一些国际性大银行,如巴克莱银行为20.2%,德意志银行为9.l%。
全能客户经理
在汇丰银行,客户经理的任务是:联系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各种关系;作为客户的策略及财务参谋;研究分析客户的需要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协调和争取银行的各项资源(即产品);及时解决客户的需要;了解竞争银行的客户策略及时提出对策、建议;通过管理、服务客户为银行赚取合理的回报;通过分析客户需求,努力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需要调动银行各方面资源,这就要求银行各部门之间必须加强合作和内部沟通,形成团队精神。
汇丰银行对这一点十分重视。在实行客户经理制中,对客户经理要求的条件之一就是能得到银行各协作部门的支持与尊重,对银行各种产品和运作过程有相当的认识,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领导才能。在业绩考核和奖励中,把客户经理部门和产品部门及其他协作部门紧密联系起来,各部门协作共同完成一笔业务,同时体现在各部门的业绩上;哪个部门不配合、不合作,业务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客户就可能找别的银行,结果各部门都受影响。由此形成了各部门之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制约关系,大大强化了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及团队精神。
汇丰银行根据客户分类和不同客户的特点,以“量身定做”的方式开发适合不同客户群需要的产品,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
银行一般都致力于成为客户的关系银行,相应地客户就成为银行的关系客户。关系银行是客户的首选银行,与客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银行甚至一个分支机构就能满足客户所有或绝大部分的金融服务需求。为此,银行都大力加强产品开发,努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品种和“一站式”的金融服务。
汇丰银行近年来大力发展电话银行中心、网上银行、电视银行等电子银行体系,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的银行服务。
通过减少内部人员、增加与客户接触的人员,进一步调整人力资源的组合是汇丰银行对客户经理制的有益补充。
银行经营模式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要求银行的劳动组合也要相应进行调整。过去银行是等客上门,现在要主动上门为客户服务,这要求银行要精简内部操作人员,增加上门客户服务人员,此即是我们所说的客户经理。
汇丰银行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和客户对银行服务要求的日益提高,进一步对“全方位服务模式”进行补充,提出一切以客户为先的口号,经营重心进一步向服务客户调整:分行致力于服务客户,有关业务处理则转至“工厂”进行;提高自动化程度,使常规操作变得简单有效;简化业务操作流程;简化并重新设计产品使其符合客户要求;鼓励分行经理及员工融入社群并成为重要成员。
汇丰银行善于利用遍布全球的先进通讯技术,用它来将它位于各地的分支机构连为一体。除了客户关系处理得当、通讯技术世界一流之外,善于“节俭持家”的汇丰银行在削减成本方面更是远近闻名。汇丰银行不断从印度的海得拉巴和中国广州等地区当地就近引入低成本员工。汇丰的亚洲雇员年薪为5000美元,而在伦敦的雇员年薪为2.3万美元。
此外,汇丰在本土化方面做得也很成功。罗伯特・阿瑞娜领导着汇丰的电子银行业务,她也曾负责过万国宝通的信用卡业务。她在一次集会上遇到一位印度女企业家,这位女企业家曾成功地使其职员带上浓重的美国口音以适应美国客户。这使阿瑞娜思考:汇丰在世界从事业务时,也应带上当地的特征,以发展银行业务,汇丰正努力向这一方向发展。
全面整合营销
在竞争激烈的美国银行业,汇丰银行为何能如此长袖善舞呢?答案不在于纽约,而在汇丰英国总部。
进入21世纪,汇丰银行在继续进行全球市场扩张的同时,进一步整合该行的机构网络,理顺管理体系。
在拉丁美洲的巴拿马,英国汇丰银行早在1972年就已拥有6家当地分行,2001年5月美国汇丰银行与大通银行达成协议,同时将原隶属于英国汇丰银行的6家分行划归美国汇丰银行管理,理顺了集团在当地机构的隶属关系,成为当地商业银行之最。在印度,1999年9月集团将汇丰中东银行在印度的分行划归香港汇丰银行,通过合并使当地分行达4家,大大降低了成本,并可将汇丰银行的电话银行和储蓄服务带给汇丰中东银行的客户。在泰国,汇丰同期收购总资产为40亿美元的曼谷京华银行75%的股票,1888年即在泰国设点的汇丰银行利用自身在资金、管理技术及网上银行优势进一步巩固了附属行的零售和公司业务。在法国,2001年7月收购该国第8法国商业信贷银行(CCF)。CCF主要靠做工程、汽车和纺织行业的融资起家,随后致力于发展零售、投资和国际私人银行业务,其资产管理业务尤其出色,1999年底总资产为696.08亿美元,居世界银行第118位,从而汇丰拥有了法国经营效益最好的银行之一,并最终建立了向欧洲大陆进一步扩张的桥头堡,成为第一家打入欧洲市场的英国商业银行。
为了充分实现其全球整体实力,并获得客户、股东和员工的认同,1998年底该行宣布:在全球统一使用HSBC的品牌及六角形的行徽;其在英国的附属行――米兰银行将更名为英国汇丰银行,在美国的附属行――海事米兰银行将更名为美国汇丰银行,中东的英国中东银行也将更名为汇丰中东银行。1999年11月,随着米兰银行的注册名称改为英国汇丰银行,国内2000家分行被换上了新的行名,米兰银行招牌被彻底更换。虽然这块经历了70多年风雨、也曾一路过关斩将的老字号不复存在了,但是米兰银行由此也获得了新生,成为英国惟一一家能够提供全球零售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大银行,同时以无可争辩的优势成为英国第一大银行集团。
除了外延式的扩张,汇丰集团也在积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1989年,原米兰银行建立了英国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电话银行,品牌为“第一直线”,这个牌子即便在汇丰统一全球品牌的过程中也没有改变。正当全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时候,汇丰集团也看好这个有利时机,大胆地进军网上银行的新领域。2001年4月份,汇丰集团和美林银行宣布,合资成立第一家全球网上银行和投资服务公司。新公司将为美国以外的全球个人客户提供全面的网上银行产品和投资经纪服务。公司的启动资金为10亿美元,汇丰集团与美林银行各出一半;公司名称为美林汇丰,总部设在伦敦,并于年底前首先在英国开通网上银行服务,随后,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香港、日本也将相继开通。据估计,10年内欧洲、亚太和拉美地区从事个人投资的上网客户将翻两番,达到5000万,汇丰此时踏入网上银行业正是由于嗅出了潜在的市场发展空间。新公司将首先为客户提供一个储蓄账户,客户通过这个账户可投资于当地股票、债券、共同基金和单位信托基金,以及享受税收优惠的投资产品,并可获得大量的信息支持,还可以通过诸如支票、信用卡、网上划拨和ATM机等不同的支付方式享受服务。新公司随后还将进一步推出账单支付、抵押贷款和消费信贷等产品。
1992年,汇丰曾花60亿收购了饱受挖苦、时运不佳的米德兰银行。但事实却出人意料,米德兰银行很快就走上了正轨。这与汇丰银行将米德兰银行所有的文书工作都集中到顾客服务中心来做是分不开的。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发生在顾客服务中心的真实一幕:此时是下午3点,位于伦敦南部的汇丰银行顾客服务中心人气正旺,这儿有300个员工每年处理47.5亿张支票。一位英国女士想变更自己的地址资料,她把这个地址输入电脑,按规定路线发送到处理系统中。此时编号为RCX066操作员有空,他几秒钟后便将新地址加入顾客的伦敦账户中,而RCX066操作员是在中国处理这一切的。
正如汇丰集团董事长约翰・邦德先生和美林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戴维・科曼斯基所说,这个初生的婴儿先天就继承了父母的优势――先进的金融服务技术、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技术平台、地理覆盖优势和强大的品牌。汇丰银行投资的决定,看重的是迅速增长的个人投资市场,公司的设立正是结合了美林便于投资银行业务实力和它强大的研究队伍与汇丰集团庞大的全球网络、客户群以及它的业务处理能力。在英国银行中,汇丰显然不是最早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但是美林汇丰公司的设立却可谓一鸣惊人;它不仅仅局限于英国国内业已激烈厮杀的网上银行市场,而是一开始就将集团的网上银行业务推向英国以外的广阔市场。它对全球网上银行业乃至金融服务业都将带来革命性影响,公司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将世界一流的个人零售银行服务和投资银行服务结合起来,为个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
全新的银行家
按照汇丰的标准来看,一个真正的银行家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呢?首先,他对市场需要有很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汇丰业务所在的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情况有较全面的掌握。这样,他才能够从一个比较大的格局上来理解汇丰在不同市场的目标。正是因为培养了一大批拥有丰富的国际经验的管理人才,汇丰的业务才得以顺利扩张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当地稳稳扎根。
银行也的传统经营模式是不是和网络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的,网上银行的产生是人们生活要求不断加深的必然趋势。如何合理发挥网上银行的便捷、高效等优点,同时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是需要研究的。
一、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网上银行的含义分析
网上银行概念是从银行业务的发展角度来进行提出的,是银行业通过合理利用互联网发展技术向用户提供网上银行的业务,免除用户到银行营业场所进行业务办理的模式。通过线上不受营业时间和交易场地的限制,方便快捷的进行业务的对接办理,满足互联网科技带给人民生活更加优越的体验模式。
(二)网上银行数量在扩充
目前更多银行用户开始通过网上进行银行业务的办理,特别是网上购物模式的发展使得网络银行业务获得了加速发展。从开始的几家合资银行首先开设网络银行业务到如今国内所有银行均有网络银行的业务,网络交易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以及使得网上银行的数量与日俱增。
(三)网上银行业务品种增多
银行业的竞争已经开始在网上银行业务上有所展现,银行机构未来扩展用户资源开始不断的开拓出新的业务类型。通过网上银行的的发展,银行开始开拓出网上购物交易支持、网上理财产品支持等新业务模式。同时也根各自银行机构的特点,开拓出例如工商银行的金融A家,建设银行的E路等品牌业务产品等。
(四)跨国银行加入网上银行竞争
国外跨国银行在与国内银行竞争中,已经开始注意网上银行业务的竞争。通过国外跨国银行积累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以及对国内金融市场结构的熟悉程度加深,其自身网上银行业务获得了合理发展。
二、网上银行对实体银行的冲击影响问题
(一)网上银行对实体银行的有利影响
首先银行受到时间、人员、场所等限制,在业务拓展上创新力度不大。业务主要在存款和放款这些业务。而网上业务的发展开拓的传统业务,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交易和转账以及理财等业务产品,进而增加了银行的利润份额,并实现了银行现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其次,网上银行的发展对实体银行的工作效率提高和服务质量加强带来有利的发展,网上银行在对实体业务进行开拓中,使得实体银行更注意对工作的改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用户在在通过网上银行办理各类业务时,开始摆脱带来在营业场所排队的问题。并通过网上的银行系统,透明和公开和银行进行态服务态度等方面交流。最后,银行的整体运营成本获得了下降,网络银行因不需要具体的营业场所,省去了建立营业网点所需的各项费用。
(二)网上银行对实体银行的不利影响
网上银行对实体银行的消极影响同样很多,首先网上银行的安全隐患需要面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网上安全威胁也应运而生,如何避免网络各类威胁对网上银行安全的影响需要研究。同时,在网上银行中需要对自主操作失误进行考量,当出现网络诈骗等行为,在缺乏有效的银行专业人员指导的前提下,用户的错误意识操作会带来直接其自身直接经济利益的损失。
三、网上银行与实体银行相互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网上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
首先,网上银行的发展需要技术能力高和金融素质高的金融人才作为基础保障,对网络银行的整体框架的构建和网上银行的基础支持至关重要。通过人才队伍的培养使得网上银行获得人才机构的保障。同时,实体银行需要给相应的人才资源一个有利的环境保障,在工作环境和研发技术环境上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使得人才能够获得企业内部最大化的发展保障。最后,健全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通过定期组织安排相关的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使得银行人员能够及时掌握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并有力的改善网上银行的各个方面。
(二)对网上银行新业务进行有效发掘
网上银行的发展是离不开网上交易的发展的,通过网上交易带动了网上银行的健康和快速发展。通过对银行传统业务如何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业务的创新和开拓,获得网上银行的发展先机。通过及时改进现有网上银行业务,按照用户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策略,淘汰出不合理的业务形式,改进市场反响好的业务。同时,对新出现的网络形式,进行重视,站在用户角度提高业务适用市场能力。
(三)提高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网上银行作为银行业的一种新形式,在法律法规保障中是不断需要加强的。目前法律法规制度对网上银行各类问题保障并不完善,在对存在威胁网上银行安全运营秩序等问题并没有严格的进行范围和界限的划定,需要对各类安全问题加强预防技术和保障力度。同时,结合结合新互联网发展技术对网上银行各项安全保障技术进行改进,及时进行强化并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有效的规避。同时完善身份认证制度,对出现的网上诈骗等行为提高银行方面的预防意识,指导用户对新形式诈骗方法进行重视提高和有效预防,提高整个案情风险防范的意识。
四、结束语
网上银行的迅猛发展对实体银行来来的积极有利的各方面影响推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的出现。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提高银行业务改进和创新意识和方法,对网上银行安全提高重视工作,保障专业人才队伍的有效建立。可以对网上银行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推动和促进。
参考文献:
“影子银行体系”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他用“影子银行体系”概括那些“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后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2008年)》中使用“准银行”这一概念讨论类似的金融机构与金融活动。本文认为,“影子银行”是行使着银行的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其工具和产品。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内生的影子银行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还占有主导地位,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能够为例如对冲基金、信托机构、货币市场基金、担保公司等其他影子银行部门提供丰富的客户资源。
以最近兴起的银信合作为例。这种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可为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应收账款收益权以及其他资产组合。商业银行可以不使用自己的资金,将风险转嫁给信托产品发起人和投资人。并且,信托资产属于表外资产,这样,商业银行绕过监管可以将资金贷给由于法律政策等原因不能放贷的目标客户。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银信合作的项目中可谓是收获颇多。
(二)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
这部分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汽车公司等等。这种类型的公司近些年发展迅速,并有一部分已经纳入监管体系之下。
(三)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
近些年,随着银行利息的不断上升、信贷的紧缩以及对房市的打压政策,民间借贷正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2011年10月的《中国民间借贷分析》估计,中国民间借贷的余额已经达到为3.8万亿元,占中国“影子银行”贷款总规模约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
(四)政府批准的非金融机构
例如典当行、担保公司、青年互助与创业信贷等均属于这类机构。这类机构具有较详细的职能分工,能够协调部分资源以支持特定的服务对象。由于对金融市场需求的加大,这类型机构在近几年也迅速壮大。
三、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一)以直接融资为主要功能
与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交易类型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要职能。我国由于金融市场体系发展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创新产品较少,尚未形成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通道,所以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同商业银行的融资和股权融资一道,解决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效率问题。
(二)金融工具较为单一
由于中国的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较为落后,所以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工具种类较少,设计也较简单,现阶段主要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主,其他也包括如小额贷款公司的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其杠杆率也不像美国金融衍生品那样高。
四、中国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有利影响
(一)影子银行是对商业银行的有益补充
如前所述,从2011上半年数据来看,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贷款的53.7%,说明商业银行仍然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较为分散的、风险较高的资金需求没有成熟的体系与之相对应,这部分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而民间借贷的借款方式比较灵活,没有利率限制,也不像银行那样需要繁杂的手续,更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民间资本一般会将资金投向回报率较高的行业,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二)影子银行引导商业银行创新
在严格的监管政策和巴塞尔条约的限制下,再加之中国商业银行数量多,业务相似度较大,银行业竞争激烈,急需进行金融创新。而影子银行中各种灵活的融资形式,一方面为传统商业银行提供了可借鉴之处,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合作提供了可能。例如民间借贷便捷、灵活、注重信用关系的操作方法,就对商业银行的改革和提高服务质量颇具借鉴意义。
五、中国影子银行对传统银行体系的不利影响
(一)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
由于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转而将资金投向影子银行,这使得本就拥有巨大揽储压力的乡镇商业银行失去更多的储蓄资金,在存款严重不足的形势下,以另一种形式流转大量资金,对银行储蓄产生了冲击和损失。并且,大量的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不能得到准确的统计和计算,这将直接削弱国家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
(二)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产生了挑战。影子银行产品的大规模开发对于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利差模式形成挑战。新型业务带来的高收益弥补了近年来息差逐渐收窄所导致的对于银行收入的冲击。实际上,这个过程通过改变银行的业务模式为银行进一步市场化改革进行了铺垫。如果商业银行收入过于集中在利息收入,那么存款市场化改革会进一步被拖后。
六、对影子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管理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规律
设立村镇银行是中国农村金融历史改革的重大突破,是解决农村金融供给,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之举。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网络覆盖和渗透性,金融资源的配置,继续资本流动引导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有效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扩大农村地区覆盖金融宽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逐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
(二)村镇银行的特点
村镇银行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网络覆盖率低,资金不足,竞争不充分的问题,使农村金融市场得到逐步完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哈尔滨村镇银行的发展也不例外,为“三农”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第一,鲜明的地域特征,多元化的资本结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在农村地区设立了主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业机构。村镇银行要求设立在一个县或郊区的行政区内,服务对象也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的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区域特征十分明显
根据有关规定,设立村镇银行可以由外国资本,产业资本和私人资本和其他农村地区的资本投资,收购和新设农村银行。这样的规定,可以促进的各种类型的资本流入农村,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银行的投资主体,能有效地改善农村的资本实力,完善哈尔滨村镇银行的资本支持体系。
第二,市场定位为坚持服务“三农”。村镇银行的建立是为了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竞争,促进农村市场的资金流动,促进农村金融供给。
第三,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发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优势。村镇银行是独立的法人机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村镇银行独立运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1、网点少、规模小、知名度比较低
最新统计数据,在哈尔滨浦发银行只有1家村镇银行,营业机构非常的少,与区乡镇比,覆盖面极低,这与庞大的银行营业网点相比,是微乎其微。截至2013年末,贷款额不足1亿,
这样网点的布局和经营规模在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中是非常困难的,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制约哈尔滨村镇银行的推广和发展。哈尔滨浦发村镇银行的成立时间较短,仍处于起步阶段,网点少,网点分布较偏,业务规模小,广告少。因此,乡村银行的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知名度很低。
2、产品单一、客户满足度低
村镇银行的产品比较简单,其业务主要是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中最基本和最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等,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和信赖的客户群体。
3、管理系统滞后
在设立村镇银行初期,由发起的银行负责IT系统的支持,提供支持操作的财务会计制度,如银行账户管理系统,身份验证系统,企业和信用查询系统等。然而,哈尔滨浦发村镇银行存在滞后的问题,如:没有信贷管理系统,系统不能产生符合要求的报表。
(四)村镇银行的发展策略
哈尔滨浦发村镇银行作为地方性质的股份制银行,是为当地提供优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通过一些发展策略,目标是让股东满意、让客户满意、促进员工成长、创银行的特色。
第一,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机制。哈尔滨浦发银行的村镇银行,从市场需求出发,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为“三农”的探索,小微企业金融产品,采取差异化战略,改变金融产品缺乏的情况,逐步建立符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想吻合的客户群体。在目标市场细分中打出品牌,建立影响力。
第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村镇银行根据我国《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和银行监管的相关要求,结合实际完善“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机制。根据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相互合作,协调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科学、有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在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法人银行的优势,实现农村银行有序和平稳运行。
一、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小银行通常被称为“草根银行”,在美国,它们又常被称为“社区银行”或独立银行。一般而言,社区银行大多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这里的“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既可以指一个州、一个市或一个县,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因此,社区银行并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位于城市社区的银行,而是指凡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中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
事实上,社区银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人们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衡量银行大小的标准是按照资产规模来进行的。1999年以前,资产规模大于3亿美元的银行可以被划分为大银行,而小于或等于3亿美元的银行则被划分为中小银行。1999年以后,上述衡量标准发生了变化,衡量银行大小的标准提高了。资产规模小于或等于10亿美元的银行通常被划分为中小银行,而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的则被称为大银行。在美国,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不足1000万美元到10亿美元之间,极少数的能达到10亿美元。尽管实践中人们常常将资产总额低于10亿美元的银行都划归为社区银行,但Robert DeYoung等则认为,社区银行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资产不足10亿美元。第二,存款中至少有一半来自于其设在单个区域内的分支机构。第三,国内所拥有。第四,提供包括信贷组合、交易服务以及承保存款在内的传统金融服务。第五,是一家独立的银行,或者是银行控股公司中唯一的一家银行,或者是完全由社区银行所组成的银行控股公司下的全资附属机构。
在美国银行业发展进程中,以社区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在1837年至1994年的150多年间,美国一直实行单一银行体制,联邦和州分享发放银行执照的权利,不允许银行跨州设立分行。这种体制为美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进而成为美国银行数量众多的主要动因之一。为了鼓励国民银行的发展,联邦政府于1863年制定了《国民银行法》,其最低资本额仅为25万美元,同时规定州银行与国民银行都不得跨州设立分行。这种保护性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为了克服《格拉斯―斯蒂格尔法》通过后大银行对中小商业银行实施兼并而导致中小银行的压力激增问题,美国国会又于1960年通过了《银行合并法》,该法规定:有关机构在批准银行合并时,要考虑是否便利并满足当地社会的需要,如果合并引起垄断或大大削弱竞争或倾向导致垄断,则不予批准。在1994年《瑞克莱―尼尔跨州银行业务及设置分行效率法》和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后,人们曾预期美国将会出现一轮涉及中小银行的大规模合并和设立分支机构的浪潮,然而现实并非如此。1995年,美国商业银行总数为9942家,储蓄银行为1590家,合作银行为13717家。到2000年,商业银行数为8315家,储蓄银行为1590家。到2002年底,社区银行数为8932家,分支机构达39094家。截至2007年末,美国银行业中,有42%的银行,其资产规模不足1亿美元;有51%的银行,其资产规模介于1亿美元至10亿美元之间;而仅有7%的银行,其资产规模超过了10亿美元。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还在蔓延,美国社区银行的数量也有所减少,但社区银行在全美银行总数中所占份额依然高达94%,基本保持了自1983年以来社区银行在美国银行总数中的比率。此外,尽管受金融危机冲击,社区银行在美国贷款总额中的比率有所下降,但社区银行对社区居民个人贷款和对农场贷款却保持了稳定的市场占有率。
二、美国社区银行的主要经营特征
首先,社区银行的经营特色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其对客户的深入了解以及提供的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第一,从市场定位的角度看,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较低,主要侧重于服务当地社区居民、中小企业以及邻近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过去20年,美国社区银行提供了社区居民个人房屋贷款的40%、小企业贷款的35%、农村贷款的70%。第二,从资金运用的角度看,社区银行主要是将其在某一地区所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之中,从而很好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第三,从员工对业务的处理过程看,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非常熟悉当地市场的客户需求,同时,他们自身也是融入到社区生活的重要成员。相对于大银行的业务管理者而言,社区银行的管理者和员工对其客户的软信息如个人特征及管理能力等方面了解程度会更精准。第四,从贷款的审批过程看,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的贷款时,客户不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的代表,实际上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还会综合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历史和家庭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等个性化的软信息,而大银行在审批这些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时,通常只能根据信用记录、债务、收入和其他一些财务硬指标做出是否借贷的结论,不太愿意向“信息上困难的借贷人”放款。
其次,相对大银行而言,社区银行的运营效率普遍较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区银行的业务运营免除了相对复杂的环节及程序。由于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因而社区银行做出信贷决定相当迅速。相反,大型银行则需要经过必要的内部审批程序,耗时自然较长。二是社区银行的财务运营相对稳健。从资产回报率的变化看,除了2007年的数字相对较低外,其他年份的数字基本呈现递增态势,或者差距不大。与大银行相比,资产规模低于1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其资产回报率相对较低,但资产规模介于1-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应当讲,其资产回报率与大银行相比,并无太大的差距,两者基本持平。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一数字可以说明相当部分的社区银行具有很强竞争力。从权益资本比率的变化看,除了2007年各类银行的数字相对较低外,其他年份中美国各类银行的权益资本比率基本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尤其是资产规模介于1亿至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该数字已由1999年的9.24%上升至2006年的12.20%。同时,资产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其权益资本比率起初相对较低,只不过由1999年的不足8%上升至2004年的9.95%,但2005和2006年度,该比率则相对较高,分别达到13.07%和13.40%。应当讲,较高的权益资本比率,在确保银行稳健经营的同时,也保护了银行客户的利益,这对社区银行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三、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重要启示
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对新兴市场国家中小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借鉴。在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研究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必将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壮大及丰富、完善我国银行的结构体系产生积极影响。
1、中小企业需求是社区银行发展的基础
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直接引领着社区银行的发展进程。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离不开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在稳定经济、吸纳就业、出口创汇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中小企业的作用永远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大型银行通常是不屑于从事那些与中小企业业务活动有关的交易的。尽管各国政府鼓励大银行与中小企业进行交往并提供各种形式的保障,但大银行常常担心这些企业的规模太小,难以满足其业务需求,并且认为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较高,业务缺乏稳定性,这样,中小企业不得不寻求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和渠道。
社区银行可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正如DeYoung等(2003)所言,银行业中至少有一个区域至今似乎仍没有受到技术发展和管制放松的影响,那就是社区银行对中小型企业发放的“关系型贷款”。在“关系型贷款”中,社区银行对借款人的信息收集超出了财务报表中相对透明的数据、抵押物调查以及其他公开信息来源的范围,而通过银行业务关系的广度和深度来完成,社区银行把取得的信息可以用于续借贷款、扩展信用、签定协议以及设定贷款期限等方面,进而努力满足这些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又由为社区银行特别强调对贷款人个人的接触,所以贷款效率极高,对借款人的满足程度大大提高。
2、政府扶持是社区银行发展的必要前提
从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社区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所采取的扶持政策有关。自1837年诞生出第一部银行法以来,美国后来出台的多部法律都为社区银行的创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美国之所以有数量如此众多的社区银行,除了因众多小企业的广泛发展而带来大量的需求有关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也与美国政府所采取的鼓励竞争、严禁跨州设立分支机构等有利于社区银行发展的政策有关。此外,美国还从税收方面对社区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给予优惠,规定对社区银行免征各种税赋、建立信用社存款保险、不交存款准备金,可参照市场利率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等。所有这些措施都为社区银行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自身优势是社区银行发展的动力
首先,社区银行从事关系信贷的能力超强。有关“从事基于关系或声誉的信贷或低规模市场贷款的能力”的实证研究表明,“当关于个体投资项目的信息内在地是软信息时,大型金融公司就处于比较劣势”。由于处理软信息的能力,社区银行被认为在向信息不透明的借款人放贷中具有比较优势。
其次,社区银行获得大量核心存款的能力较强。核心存款主要是指由业务存款及短期存款所组成的存款。最新的数据表明,核心存款对美国大型银行而言已占其所有存款的34%,而中型银行的比例为39%,大社区银行的比例为44%,中社区银行的比例为57%,小社区银行的比例为65%,乡村银行的比例为67%。核心存款比率较高的社区银行更有条件与客户建立稳固长久的合作关系。
再次,社区银行与客户互动的能力更强。虽然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很多客户无须进入银行就可办理业务,但社区银行充满人性化的面对面服务使客户在接受金融服务的同时,也体会到热情和温馨的感受。此外,社区银行拥有的社区知识使其可以方便、快捷地参与当地民间组织的活动,诸如支持当地的公益事业,向社区的低收人人群提供帮助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金融机构;“三农”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软科学项目“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视角下的新疆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研究”(2013421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贺贻,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创新与管理;李季刚,新疆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创新与管理。
一、引言
根据银监会2007年1月22日颁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从我国银监会2006年12月20日《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以来,全国各地的村镇银行发展卓有成效。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村镇银行的发展在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其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亟待从各个层面给予指导和规范,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健康发展。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一) 经营机构数量增长较快
截至2013 年底,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其中2013 年组建195 家,比2012 年增加45家,其中开业987家,筹建84家。
1.机构覆盖面稳步提升。全国有31个省份设立村镇银行,覆盖1083 个县(市),占县(市)总数的57.6%,较2012年末提高了5.8个百分点。
2.区域布局趋于合理。1071家村镇银行中,分布在中西部省份的665家,占62.1%,比2012年底提高了0.9个百分点;分布在国定贫困县182个,占国定贫困县总数的31%。
3.发起行适度集中。由农村银行机构发起的有498家,占比47%;由城市商业银行发起的有378家,占比35%;由大型银行发起的有105家,占比10%;由股份制银行发起的有65家,占比6%;由外资银行发起的有25家,占比2%。由13家银行集约发起的有20家,共设立379家村镇银行,占总数的35.4%,比2012年底提高了7.5个百分点。
(二) 各项业务发展较快
1.资产负债扩大。截至2013年年底,村镇银行资产余额6289亿元,比年初增长44.6%;负债余额5413亿元,比年初增长46.4%,分别比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出31.8个百分点和33.9个百分点。
2.存贷款增长。截至2013年年底,村镇银行存款余额4631亿元,比年初增长51.5%;贷款余额3632亿元,比年初增长55.8%,分别比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出37.6个百分点和43.2个百分点。
3.所有者权益增加。截至2013年年底,所有者权益余额876亿元,比年初增长34.8%,比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出17.6个百分点。
(三) 支农支小成效显著
1.支农支小贷款占主导地位。截至2013年年底,农户贷款1455亿元,小企业贷款1825亿元,两者之和占比90%,比2012年年底的88%提高了2个百分点。
2.支农支小机制逐步完善。建立并实施了“事前股东承诺,事中定期考核,事后正向激励”的监管制度,使村镇银行支农服务内在动力得以增强。
(四) 盈利能力明显改善,资产利润率有所上升。
截至2013年9月底,共有739家村镇银行实现了盈利,盈利面占比88%,较2012年年底提高了12个百分点。村镇银行资产利润率1.71%,较年初提高0.05个百分点;资本利润率为11.5%,较年初提高0.74个百分点。
(五) 各项主要监管指标良好,抗风险能力较强。
截至2013年9月底,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23.6%,高于审慎监管标准13.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475%,高于审慎监管标准325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为0.5%,资产利润率为1.71%。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SWOT 分析
(一) 村镇银行发展的优势(S) 分析
1.虽然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但是与其他银行分支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灵活性要大得多。村镇银行的贷款额度小、利率低,无须担保且审批程序简便。同时,村镇银行准入门槛和注册资本要求低,机制灵活,市场反应速度快。这些特点使村镇银行相比其他银行分支机构具有决策链短、决策效率高的优势。
2.只有银行才能成为主发起人成立村镇银行。一是银行具有强大的资源,可以给村镇银行带来人、财、制度、经验等一系列的金融基础,确保村镇银行尽快设立并顺利运行。二是发起银行承担村镇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相当于为村镇银行设置了一道防火墙。三是民间资本在我国监管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民间资本要成为发起人还存在很多风险,比如道德风险、监管风险等。
3.村镇银行资产质量较好。村镇银行不用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不良贷款少,受政府的干预也较少,因此村镇银行的资产质量比较好,盈利潜力也比较大。截至2013年9月末,全国村镇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5%,较年初提高了0.17个百分点,整体水平较低。从被评估的278家村镇银行来看,共有不良贷款3.4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38%,而且只有15家村镇银行高于1.5%。
(二) 村镇银行发展的劣势(W) 分析
1.村镇银行分布不均匀。纵观全国村镇银行的分布情况,东部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占总数的37.9%,其中辽宁、浙江、江苏、山东4省尤为突出。中部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共占总数的30.4%,其中河南最多,有112家。西部设立的村镇银行约占总数的31.7%。尽管村镇银行在中西部率先试点,但中西部地区的数量都没有东部多。这主要是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偏向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设立,而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动力不足。
2.村镇银行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资产质量、监管指标、盈利能力、风险防范能力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全国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的存贷比率明显低于区域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全国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受经营控制的力度大于区域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
3.村镇银行易出现贷多存少现象。首先,由于村镇银行之间没有联网, 导致存取不便, 因而降低了农民到村镇银行存钱的意愿。除此之外,群众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度低。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比较短,农村居民又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村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不大。这些都影响了村镇银行吸收存款、拓展业务。
4.村镇银行主发起行过度干预。各主发起行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多种村镇银行的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弊端,特别是部分主发起行将村镇银行视同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和中层干部全部由其委派,甚至直接干预其经营活动,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经营活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导致村镇银行简单复制母行商业模式,客户群体雷同,缺乏特色产品。
(三) 村镇银行发展的机会(O) 分析
1.需求方面。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随着农村金融信贷需求主体的多元化、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需求的多元化、信贷资金需求规模的增加,所有这些都必将带来农村经济及金融生态的进一步改善,为村镇银行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2.供给方面。我国在农村建立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机构,包括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由于金融机构面对不同信贷需求主体的时候,需要审核资金需求主体的经济能力、抵押品等,这就使得大型金融机构比较偏向于经济规模较大的企业,这无疑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
3.政策方面。国家要求积极发展村镇银行,逐步实现县市全覆盖,符合条件的适当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这必将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除此之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村镇银行的持续健康有效发展保驾护航,例如,银监会自村镇银行成立以来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放宽村镇银行的准入条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加大村镇银行发展的扶持力度等。
(四) 村镇银行发展的威胁(T) 分析
1.与银行同业相比较。我国银行业的主导是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与之相比,作为一级法人机构的村镇银行规模小、网点少、业务单一、赢利模式单一。在各项评价指标中,村镇银行与行业平均值差距较大。这主要由于村镇银行正处于扩张期,同时经营成本初期投入高,短期资产回报受到影响。
2.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相比较。村镇银行在同地区的竞争者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大部分村镇银行无法与农村信用社一样开展支农再贷款支持,且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村镇银行是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经营时间长、网点分布广的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处于相对弱势。
3.村镇银行之间相比较。各村镇银行在经营决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别。除此之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金融“脱媒”的加快和互联网金融的突起,农村金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村镇银行遭受的冲击可能会更大。
四、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 缩小区域差异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条例的实施,村镇银行的发展比较稳定,要审慎调整村镇银行的设立分布,继续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探索组建村镇银行,提高村镇银行的质量,以中西部及贫困地区、小微企业聚集地区为重点,逐步提升村镇银行的覆盖面。
(二) 扩大银行业务内容
村镇银行想要在未来经济发展浪潮中站稳脚跟,就需要有一整套能够吸引资金汇聚进入的业务,树立“草根银行”的品牌形象。对于较为基础的村镇银行而言,在实施金融业务的时候,应当植根于农村实际情况,将现代化的金融观念运用于拓展惠民的业务中去。
(三) 加快打造民营化股权结构
积极引进当地规模较大的企业和规模较大的种养大户,逐步提升民间资本的持股比例。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持股超过60%的,需要制定调整股比计划。对于新设立的村镇银行,主发起行要合理安排股权结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其他股份应由民间资本出资。
(四) 坚定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
引导村镇银行实施“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经营团队和产品服务的“本土化”,提高村镇银行的创新能力,探索专业化的支农模式,创造个性化、包容性的金融产品,提高村镇银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水平。
收购已有的纯网络银行
加拿大皇家银行是加拿大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银行之一。1998年,加拿大皇家银行以20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除技术部门以外的所有部分。
在加拿大皇家银行收购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的时候,后者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停滞的迹象,那么为什么还要收购呢?加拿大皇家银行的战略目的,一是扩大其在美国金融市场的业务和份额,用吸收的存款投资于加拿大的中小企业,获取收益;二是将自己的业务拓展至一个新兴的、飞速发展的领域。这次收购使加拿大皇家银行立即站在了网络银行发展的最前沿,况且维持这样一个10人机构的费用要远远低于任何一家传统分行,这完全是一次低成本、高效益兼并的典范。
发展自己的网络银行
威尔士・法戈银行是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早在1992年,威尔士・法戈银行就开始建设自己的作为网络和以网络银行服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
威尔士・法戈银行建立网络银行的战略目的在于适应客户变化了的交易偏好和降低经营成本。在开发其网络银行业务时,威尔士・法戈银行通过调查发现,客户不仅需要一些基本的网络银行业务,还需要一种有关账簿管理、税收和财务预算的服务。他们便在1995年与微软货币、直觉和快讯建立战略联盟,利用他们的软件包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在降低成本方面,据银行自己估计,每200万笔交易从银行柜面服务转向网络服务可节省1500万美元,即每笔交易节省了7.5美元。
社区银行
信托银行是一家位于肯萨斯州的社区银行,现在该行的价值超过17亿美元。
信托银行建立网络银行的战略目的是为了与美洲银行等大银行在竞争中维持均衡态势。他们建立网络银行是为了起到战略防御作用,并将网络银行视为其防止当地客户流失的一种手段。今天,他们的网络客户可以进行远程交易,并实时检查交易情况。不久,客户们不仅可以在网络上看到自己信用卡的使用情况,而且可以看到该行经纪人服务所提供的投资计划。信托银行还打算将语言识别系统投入网络服务,以便对使用远程交易零售商的身份进行鉴别,加强网络的安全性。
纯网络银行
纯网络银行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是全方位发展模式,另一种是特色发展模式。
全方位发展模式
建立民营银行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改变当下银行业垄断的现象,为社会提供更方便的金融服务。只有改变中国商业银行的国有垄断局面,才可能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发展。国有银行与民营银行有两点明显的差别:一是私营性,这是由民营银行产权结构决定的,主要是非公经济,同时这也是民营银行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政府干预行为的发生的主要原因;二自主程度的不同,民营银行的经营管理权,在人事管理问题上不会受到外界干预,完全由银行自主决定,而国有银行受到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
与国有银行相比较,民营银行不但能够满足一般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居民的储蓄需求,同时它提供更多的服务供居民选择,改善了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垄断局面,对银行业起到了促进作用,对银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以及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 民营银行的发展困难
(1)增资扩股难度大。民间银行是由民间资本控股而成,且试点大多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或偏远的地区,由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且企业的数量少、规模小,更加大了民营银行增资扩股的难度。在加上与控股的民营企业有许多的关联交易,一旦企业产生经济问题,民营银行也会相应的受到影响。
(2)金融服务水平低。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民营银行社会知名度低、网点少,业务简单,直接导致它对社会存款的吸引力小,因此民营银行业务量小,盈利能力弱化,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限制。民营银行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主要目标的金融机构,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钱不够的现象,控股的民企自身经营都存在资金问题,在资产负债率较高的情况下,民营银行的目标很难实现。
(3)市场准入要求高。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利润,银行破产可能引起整个行业的动荡,因此,民营银行的安全性必然成为首要问题,严格限制市场准入是审批民营银行的必然要求。我国银监会对民营银行的审批要求严格,主要为了防止出现投机现象,同时控制民营银行数量。投机现象容易破坏金融机制,出现道德风险,对银行数量的控制主要防止数量过多的导致的效率低下以及恶性竞争现象的出现。
(4)服务手段单一。我国民营银行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因此不论是资金还是市场能力都很有限,尤其是对于市场风险的应变能力与大银行相比处于劣势。大多数的民营银行由于各种限制一般只开设一个网点,使民营银行的业务开拓受到极大的阻碍。
(5)内部管理问题。民营银行的资本主要来自民间企业,但这也出现了一个现象,民营银行成为自家的银行或者个人的银行,一些企业在管理民营银行的过程中,理所应当的认为可以优先享受控股的民营银行的金融服务,例如优先贷款权等要求,这种现象的发生不利于银行长期稳健的发展。
3 我国民营银行的经营发展对策
(1)扩大入股面,使银行成为贷款人自己的银行。民营银行在吸收资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一些优质客户进行入股,不但增加量银行资本,也加强了贷款人与银行之间的联系。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扩大资金来源。
(2)实行存款保险制度。民营银行由于缺乏国家担保,信用风险会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障存款人的利益,有必要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建议民营银行设立存款保险准备金,以防止当银行的流动资本出现问题时给客户造成损失,这种做法不仅能够保证银行的正常运行,维护银行信誉,同时增强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和信心。
(3)优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民营银行现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论是组织结构或者资金成本都存在很多问题。从平衡整个经济环境的角度来说,国家应给予更多的准备金优惠政策以减轻民营银行成本负担,在国务院的《关于民营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138 号)中规定,民营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照农村信用社执行,这大大的减少了民营银行的资金压力,为民营银行保留了更多的资金成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也是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帮助扶持民营银行的活动。
(4)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关键词 村镇银行 经济学分析 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9年7月份的“中国银监会关于做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有关事项的通知”再次把村镇银行的设立推向了。根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计划表》,至2011年底,国内村镇银行的数量要达到1027家。足见高层对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决心。那么,现实是否真如高层所希望的那样呢?本文将根据公开披露的村镇银行的信息对村镇银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初步探讨。
一、村镇银行现状――关于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经济学分析
根据2006年12月底的《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而笔者根据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及计量分析从中得到不少有规律的分布。
1.注册资本与年份及注册地的关系①
2007年至2010年已开业及筹建的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的平均数依次为1580万、4590万、7655万、8139万。
注册资本金逐年递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虑盈亏平衡点,注册资本金低于一定数量的村镇银行不具有商业可持续的基础。因为考虑资本充足率这个重要监管指标,一旦资本金没有一定的基础,其贷款也无法形成规模,在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点的中国银行业,这就意味着利润无法得到保障。以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为例,该行初期注册资本仅200万元,按8%的资本充足来算(目前国内大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10%以上,当然,这里以8%来算可以放大贷款量),假定其所有资产以贷款的形式存在,那么其最多贷款额为2500万元,按一年期存贷净利差3.5%来算,净利息收入为2500*3.5%=87.5万元,而固定成本加所有可变成本至少也要上百万,显然是无法盈利的。事实上,该行2007年和2008年确实分别亏损20万元和30万元,于是2008年底增资扩股至3000万元,2009年才首次实现税后盈利270万元。
因而考虑地域因素,越发达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也应该越高,因为其租金等固定成本以及人力费用也应该越高,那么其盈亏平衡点自然也更高了。可以很合理的推断,随着先行者的经验教训的累积,后面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也自然会随之上涨。
各参数回归结果均显著(相伴概率为0.000),表明各参数均独立对因变量的变化起显著影响;F值等于29.03,相伴概率为0.0000,表明各参数联合对因变量的变化也起显著作用,因而模型对样本的拟合结果较好。
对结果的分析如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注册资本金平均每年增加1646.991万元;而在发达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的资本金平均说来要比中部欠发达地区的高2435.356万元,比西部不发达地区高4870.712万元。
2.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与主发起人性质的关系
这里主发起人性质指的是外资银行(汇丰、渣打、澳新三家)、大型国有银行(国开行及四大)、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招商、民生等)、城商行(城市信用社)及农商行(农合行、农村信用社),分别以0~4表示。为了统计方便,这里将注册资本金按照200~1000、1000~2000、2000~5000、5000~10000、10000~15000、15000~30000、30000~50000(单位为万元)七档分类,分别以1~7七个数字代表。
从上表分项来看,由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有72%的银行其注册资本金在5000万-1亿之间,而由城商行及城市信用社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有57%以上的注册资本超过5000万,足见这些城商行(合作社)之“不差钱”(虽然很多村镇银行并不是由这些城商行独资的,但是在主发起金融机构控股的情况下,注册资本金越大其所出资也越大),而农商(合)行(农信社)也是如此,这个比例也达到58.67%。
事实上真正不差钱的“主”――外资及国有四大行在这方面反面显得谨慎,多数在2000-5000万,外资银行有60%处在这个区间,四大行也有近35%位于这个区间。
从年份来看,2010年开业及筹建的村镇银行有70%处在5000万以上级别,其中尤以5000~10000万居多,2009年也是如此,而在这之前的2007及2008年设立的村镇银行则有60%以上处于5000万以内。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年度差异相当明显。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预测未来村镇银行的发展趋势:
二、村镇银行发展趋势
1.村镇银行规模巨型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2008年以后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多在5000万以上,2010年3月份开业的由东莞银行作为主发起人的长安村镇银行更是高达3亿元;而注册资本2亿的村镇银行更是不在少数,由杭州联合银行发起设立的长兴联合、嘉善联合及乐清联合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都达到2亿元,而由九江银行发起设立的中山小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2.5亿,今年12月份由长沙银行发起设立的国内第一家地市级村镇银行――湘西长行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也达到2亿,由天津农商行发起筹建的南阳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更是高达5个亿。众多城市商业银行及农商行(农合行)的积极性极高,表现相当抢眼。
2.村镇银行注册地发达化
如图4所示,2007年设立的村镇银行只有一家处在发达地区,其余都处于不发达地区,真正响应国家政策要求。而到2008年,虽然不发达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增加到42家,但发达地区设立数量也剧增,所占比例剧增到35.38%。这一趋势在2009年表现更为明显,设立在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的数量比例进一步增长,达到57.14%,为最高值。
当然,这种分布有其合理性。监管层更多地从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村镇银行的设立,希望设立的村镇银行能够解决金融生态不健全的贫困村镇地区资金有效供给不足的境地,能够起“鲶鱼效应”。但是作为商业银行的发起主体,加之其他商业性发起人的利润导向,单纯支持国家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也不现实。设立村镇银行需要谨慎考察当地的存款能力、运营规模、人均收入水平及农业发展程度等。希望发起主体只尽社会责任而无盈利显然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基础。
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累计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及比例在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显然,发达地区是村镇银行设立的聚集地。无论从市场规模、收入水平,还是发展程度,东部沿海地区都更具持续发展基础,因此,村镇银行注册地的发达化也就在所难免了。
3.中小商业银行积极性高
如图所示,城商行(城信社)作为主发起人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占比高达50%,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也不甘示弱,由其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占比为28%,仅此两类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占比近八成,足见其积极性之高。反观四大行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积极性就明显较弱。当然,随着国家各项鼓励措施的出台,允许设立村镇银行数量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设立控股公司或集团,四大行特别是建行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建行计划未来建设200多家村镇银行,其他大银行及城商行也有类似想法,显然,政策激励机制在此发挥很大作用。
4.跨区域经营是城市及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性的动力所在
相比于大银行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城商行及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就十分不足。于是众多城商行寻求突破,期望实现由“地方银行”向“区域性银行”乃至“全国性银行”的转变。然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特别是分行的条件限制较多,在中国核准制情况下,金融牌照十分稀缺。因此,在政策利好之下,设立村镇银行成为城商行实现跨区域经营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各地监管机构也顺势而为,设立激励。比如四川银监局提出,外地城商行要到成都开分行,原则上“先下乡后进城”,包商银行先在四川广元剑阁县开设了包商贵民村镇银行,其成都分行才获批。而目前包商系村镇银行数量暂居各银行之首,仅2010年就新设7家,并筹建1家,数量超过之前年份设立总和,总计达15家,地区遍布东、中、西部,涉及9省(自治区、直辖市),真正实现跨区域、全国布局。农商行中江阴农商行的积极性最高,到目前为止共设立5家村镇银行,涉及4个省份。
5.村镇银行经营渐入佳境
随着各村镇银行资本规模的大幅提高,村镇银行也慢慢走出初期资本不足的亏损状态。以河南省最早成立的栾川县民丰村镇银行(洛阳商行为主发起人)为例,该行注册资本2000万,成立21个月以来,已经实现盈利244万元,股东回报率达到12%。截至2009年年底,其总资产达4.92亿元,各项存款3.23亿元,各项贷款1.68亿元,实现税后利润244万元。
6.村镇银行任重道远
设立之初,村镇银行就被寄予厚望。“村镇银行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贷款审批机制灵活,为农村经济和农户提供了有效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支持;其较低和灵活的利率定价抑制了民间高利贷发展;而在许多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无法延伸的地区,更为农村提供了必需的基本金融服务。”监管层期待村镇银行能够像鱼箱里的“鲶鱼”一样激发农村地区金融生态,改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状况。
然而,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撑,村镇银行无法开办新业务。目前村镇银行的电脑系统往往无法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致使资金结算手续繁、费用高、速度慢、查询难。村镇银行不能加入银联,不能发银行卡。客户存取款项都必须到网点办。这些成为制约村镇银行业务扩展的最大瓶颈。加之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在规模及声誉等方面暂时都无法与经验丰富的邮储及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可谓任重道远。
注释:
①数据说明:截止2010年6月末,全国已核准开业的村镇银行214家,其中2007年底前开业的村镇银行19家,2008年底前开业的累积91家,2009年底前开业的累积148家;下面的分析所涉及的村镇银行截止2010年6月末共计197家,样本覆盖率达92.06%,完全能够满足样本的代表性.所有数据根据公开信息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银监会.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2006.12.20.
[2]银监会.银监会关于印发的通知.银监发(2007)5号.2007.1.22.
[3]银监会.银监会关于做好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72号.2009.7.23.
【关键词】
民营银行;发展现状;经验借鉴
1998年至2000年的三年时间里,世界银行金融市场发展局对世界107个国家的金融和银行体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截止2000年底,其资产规模占全球银行资产的比例接近70%。并且从发展趋势来看,自1990年以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资产比重总体呈上升态势,而国有银行资产比重则在不断下降。其中,发达国家国有银行资产比重平均由40%下降到20%,发展中国家则平均由60%下降到40%。由此可见,民营银行已经日趋成为各国银行业的主流。
一、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发展民营银行并非是权益之计,而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战略改革的战略性步,从我国目前来看,发展民营银行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一,是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竞争的客观要求。
中国的银行体制开始改革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中农工建4家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银行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银行业格局,但是总体上银行业的集中度仍然很高,近70%的存贷款增量仍然被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掌握。到目前为止,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仍然处于垄断地位,而且这种由于计划经济的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垄断本身是不会主动产生优化银行产业结构的动力的,从而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低下的现状。发展民营银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加快国有银行的改革步伐,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和稳定。
第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必然要求。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99%,对我国的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82%的新产品开发。当前,“十二五”规划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为战略重点,这其中离不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进而离不开一个与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健全有效的金融体系支持。现阶段,我国的银行业仍然由国有银行垄断,它们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一直制约着他们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
第三,是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现实途径。
民间金融的特点是自发和自主,主要包括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地下钱庄和典当等形式。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民间金融的利率水平普遍比较高,并且缺乏法律保护,隐含较大的支付风险,并且民间借贷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处于比较混乱的自发状态,因此容易引发借贷纠纷和刑事案件。不少债权人常通过暴力形式收回借款,导致地区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加大经济和金融运行风险。而民间银行有着现有正式融资渠道所不具有的优势,同时,可以使民间借贷起到很强的规范作用。
二、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民营银行是由民间资本控制与经营的,相对于国有银行而言的一种现代金融企业,它是产权结构、资产结构和治理结构的统一。
2013年,政策放开,民间资本兴办银行一浪高过一浪,出现了“全民银行”的投资热潮。民资渴望进入银行业,一是看中银行的高收益;二是期望能够为企业自身服务,解决融资困境,在更大范围内利用金融资源,甚至不排除有些企业想高关联交易,使民营银行成为自身的融资平台;三是将来民营银行可以上市,套现,这对企业来说可谓是一本万利。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及融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实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目前,我国首批试点地区名单已经确定。
三、台湾民营银行的经验借鉴
(一)开放民营银行设立的速度不宜过快
台湾地区开放民营银行设立时,首批核准了16家民营银行。新设的民营银行资本规模远高于既有的公营银行,短期内对货币市场、人才储备等造成冲击,长期中更导致银行数量过多、竞争过度,银行业利润下降,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
(二)较高的资本金门槛不仅无法有效限制申报数量,反而导致其与公营银行形成了同质化竞争
为限制民营银行申报家数,台湾地区相关部门为其设定了远高于公营银行的资本金门槛。事实证明,资本金规模未能限制民营银行申报数量。准入门槛采取“一刀切”模式,未考虑新设银行的业务种类、经营规模等。民营银行诞生伊始就背负着巨额的资本金压力,业务重点自然是传统的大企业贷款,未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三)开放民营银行设立应考虑金融服务的地域性、产业性等特征
台湾地区开放民营银行设立时没有考虑地域、产业等因素,银行可自主选择网点分布、客户类型,几乎所有的银行都集中争抢大型企业客户的存贷业务。在总结开放民营银行设立的经验教训时,应多考虑客户的地域、产业等特征,首批开放针对特定地区。
(四)开放民营银行设立的同时应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与民营化同步进行的过程中
从开放民营银行设立至今,台湾地区一直没有建立可行的银行破产退出机制。这种“只进不出”的市场存在很高的道德风险。随着民营银行数量的激增,因其个体运营上的差异而导致的优胜略汰不可避免,但是台湾当局一直没有建立有效的银行退出机制。在这种环境下,经营不善的银行在考虑退出市场时发现退出成本太高,因而更多地依赖于台湾当局对银行采取的“不可倒闭”政策,形成了很高的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83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3
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4年底,我国村镇银行已发展到1 233家,其资产总额为7 97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5 8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 862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达到了2 111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了2 405亿元,两小贷款占比达到92.9%。村镇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结构,对改善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相对薄弱的局面,促进农村整体经济的提升和加快农村地区村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这样看似优异的成绩背后,村镇银行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2012年起,村镇银行每年的增量都偏低;到2013年才超过银监会设定的2009-2011年全国共设立1 027家村镇银行的目标;到2014年底,村镇银行数量也仅仅高出该目标200余家。
1 村镇银行资金供给的现状
1.1 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遭遇瓶颈
村镇银行自2007年成立至今,其对涉农资金的支持、对农村地区金融输出的贡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目前,我国涉农贷款的发放仍是多由传统金融机构完成。据《2014年中国金融年鉴》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涉农贷款总额为20.88万亿元,其中建设银行发放涉农贷款为16 239.18亿元,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涉农贷款也有3 881.55亿元,但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仅为2 924亿元,只占总额的1.4%。由此可知,我国涉农贷款发放主要还是依靠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等传统大行来完成,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可以说是小到几乎能忽略不计。可见村镇银行尚未发挥出其应有的服务“三农”的作用。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遇瓶颈,这一现象从村镇银行存贷比数据中能得以窥见。2010年4月,村镇银行存贷比为81.1%;2011年5月为86.5%;2012年3月为85.9%;到2014年底,全国1 233家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5 8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 862亿元,存贷比高达83.7%。数年下来,村镇银行存贷比一直居高不下,都远远超出75%的警戒线。存贷比虽已不再是法定监管指标,但对存款类金融机构来说,仍是非常重要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村镇银行存贷比过高,说明其资金来源不足,吸收存款能力较差,资金力量单薄,而其贷款需求又十分强劲,这就有可能引起银行内部的流动性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村镇银行的发展。
1.2 村镇银行贷款投向出现偏差
国家赋予村镇银行扶持农村发展、向农村地区各群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职责任务,在没有良好的引导和督促的情况下,要使村镇银行时刻能理解自己的定位是困难的。但由于我国法律法规的制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宗旨并没有明确的条款来规范。村镇银行应当分别为小微企业和农村居民输出多大量的贷款,以何种宗旨提供服务,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村镇银行毕竟是一个商业银行而非政策性银行,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先考虑其自身盈利。因此,在面对村镇区域内工商业、城镇交界地区的企业等中高端客户,以及农村地区小微型企业与普通农民这类风险高、收益低的普通农户的同时贷款需求时,村镇银行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法人,为了降低自身贷款业务的风险,其贷款投向抉择就很自然地倾向于规模大、状态稳定、信誉好、投资回报率高的中高端客户,以确保银行自身运作的可持续性和盈利性。村镇银行的这一贷款投向,致使本应得到扶持的“三农”备受冷落。这种实际的盈利性与原有的扶弱性的巨大背离,恰恰反映了制度与市场的一种矛盾。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5月,村镇银行发放贷款中,中高端客户获得的贷款量3 900.4亿元,农户获得的贷款量仅为2 326.5亿元,两者比例1:0.59。从山西省村镇银行历年的贷款投向来看,这一趋向也很明显。到2014年底,山西省村镇银行贷款投放前三位分别是:批发、零售及其他类贷款37.15亿元,占比65%;养殖业贷款6.87亿元,占比14%;而农村企业贷款只有3.52亿元,只占7%。显而易见,山西村镇银行的贷款主要是商户和企业的批发、零售类贷款。这应是当前村镇银行贷款行为中的常见现象。
2 村镇银行资金供给的制约因素
2.1 村镇银行公信力不足
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影响了公信力。对新生事物表现出不适的情况、甚至是排斥的态度,这是多数人正常的心理活动。对涉及资金的往来行为,人们往往就更为慎重。首先,农村居民对成立时间较短的村镇银行还是缺乏认同度,这也应是人们心理惯性的一个必然表现。比较历史悠久、在农村地区深入人心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来说,村镇银行的企业信誉积累程度薄弱,在公信力方面完全无法与国有大型银行相比。这种客观现实致使大多数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仍处于观望和不信任的状态。其次,村镇银行网点分布不广,有时一个县城仅仅只有一个网点,存取款不便,服务水平与时代脱节,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农户的日常需求。这两个因素造成绝大多数农村居民不敢也不愿将资金存入村镇银行,使村镇银行的存款来源不足,银行运作受阻,制约了其市场的开拓和业务的发展。
村镇银行被误为“私人银行”影响了公信力。由于村镇银行可以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组建,即允许吸纳民营资本入股。此举原本是为了降低进入村镇银行市场的门槛,在国有资金难以维系范围巨大的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的情况下,引入民间资本,以更好地服务农村地区。这却在吸收存款上造成了巨大的反作用。许多农村居民便因此认为村镇银行是非国有企业,是由企业主出资、属于私有性质的“私人银行”,甚至还有人将村镇银行看成是之前的“农村合作基金会”。正是由于担忧村镇银行的安全性,农村居民一般不会将钱存入村镇银行。这种情况下,即使村镇银行有再充足的资本金存量,也抵不过吸储困难、无法“开源”的致命弱点,经不起只出不进的流动。这使村镇银行的持续经营受到威胁。
2.2 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首先,吸纳存款的渠道单一。村镇银行大部分是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可以称为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它主要是面向农村,面向农村居民群体,一定程度上具有本土优势。但恰恰就是这一优势在现有情况下却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农村地区由于受地域条件或是开放程度的限制,农村居民群体的收入渠道不多,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靠自给自足,收入渠道主要是农作物收入、外出打工收入或经营小商店、小服装店、小食品店、杂货店之类的收入,除此之外其收入渠道就十分有限。这有限的收入在除去必不可少的吃穿住行等家庭生活开支和预备再生产资金之后,所余不多。这客观上就压制了村镇银行能够吸收的资金量,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市场开拓的空间。
其次,同业拆借业务无法进行。同业拆借业务是银行存款外资金来源中的大头。村镇银行在服务性质上虽然类似信用社,但却没有享受到与信用社相同的优惠政策。村镇银行受制于这一政策,无法像其他银行一样进行外部融资,没有管道与外界的大银行和大众资本相连,大银行和社会上储备丰富的“水”没有渠道通向村镇银行,使村镇银行这个“水池”完全被孤立。
2.3 村镇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存在缺陷
由于成立不久,科技力量较为薄弱,再包括制度层面上的原因,目前村镇银行无法接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结算系统,其账户管理系统、联网核查系统(公民身份核查系统)、反洗钱系统、信贷查询系统、个人征信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等辅助系统也都还没有开通。支付结算渠道不顺畅,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开展。这样,村镇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就只能依附于各主发起银行,这就造成村镇银行与村镇银行之间、村镇银行与人民银行、村镇银行与各商业银行之间无法通过网络进行直接的支付结算,加大了同业流转、跨行流转的难度。这一缺陷,一方面给客户带来极大的不便,阻碍了绝大多数原本想前来存款的人们的脚步;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活动中的跨地区、跨系统的资金清算,增加了农村经营成本,减缓了农村的资金流通速度,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2.4 村镇银行贷款风险较高
自然风险。我国自然灾害十分严重,干旱、洪涝、强风、冰雹、高温、寒潮、病虫害以及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其影响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常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村镇银行的一大服务对象就是“三农”,而农业又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往往就给农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加大了村镇银行投向农业的贷款的回收难度,贷款回收风险就变得很高。
违约风险。一些农村居民由于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会认为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属于财政补贴,不计利息,无需还款。即使有的农村居民知道这是属于商业银行贷款,但却认为钱到手了以后如何处理就是自己说了算,不还贷款也无所谓。因此出现了一些所谓“老赖”的现象,使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出现了呆账和坏账,造成银行的损失。这种情况迫使村镇银行更不愿意将款贷给农户,而农户群体由于个别人的失信行为更难以获得村镇银行的资金支持。
3 促进村镇银行持续发展
村镇银行是我国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激活金融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从与其他银行比较来看,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所经营的业务主要是针对集体性的农业合作社或以村为单位来发放优惠贷款,但对单一的农户没有直接开放;农商银行由于自身的发展方向,开始逐渐从农村地区抽离网点。因此,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很小,这就需要村镇银行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但村镇银行因存款量不足,贷款投向存在偏差,无法发挥出预想的作用。因此,村镇银行应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改变发展思路。
3.1 加强社会形象构筑,提升客户信心
村镇银行发展初期,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入股,后期资金来源则主要靠向社会公众募集存款。但由于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缺乏信任,他们剩余的资金还是更多地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信用社、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当前,村镇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信任构筑,改善社会形象,进而提高村镇银行资金吸收的能力。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村镇银行自身要借助具有公信力的纸质媒体、覆盖面广的新型社交网站等宣传舆论媒介的力量,充分阐明村镇银行设置的意义、目的、性质以及运作的特点、服务的对象等,从而消除农村居民由于陌生而产生的恐惧;人民银行、银监会等要对村镇银行表达出正面的态度,从权威部门的角度对村镇银行多进行肯定,以消除农村居民的疑虑。
第二,改善硬件设施。良好温馨的服务环境是非常重要而直观的一张名片。“人靠衣装”,村镇银行要投入部分资金,装点好银行每个网点的外观,从视觉上让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要配置好自助服务、叫号服务等设备,从硬件上去方便农村居民来行办理各项业务;要积极寻求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情况下的扩张途径,合理设立分支机构,特别是在农村增设网点,方便农村居民。
第三,提高软件服务。村镇银行要本着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这一观念,真正树立服务意识,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以诚待人的服务态度,让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有个归属感、亲近感和温馨感;要注重对员工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采取岗位练兵、集中培训等方式,丰富员工的金融知识,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以高质量的服务水平,让农村居民从心里去主动接受村镇银行;要努力扩展金融服务项目,积极挖掘、推动诸如为农村居民提供特色服务、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涉农代收代付服务等新业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
3.2 完善支付结算系统,提高竞争能力
人民银行现代支付系统的建立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共享的支付清算平台,加快了跨行资金的清算速度。村镇银行要积极争取直接加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尽力满足客户跨行、跨区支付、汇兑、划拨等业务的需要;要根据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支付结算程序,减少支付结算环节,这样既可以方便广大农村居民,又可以提高办理业务的速度;要从方便农村居民办理业务、减轻他们负担方面入手,全面开通免手续费个人账户通存通兑业务。只要在支付结算系统方面能加以进一步完善,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方面,其小法人资格、产权明晰、运作灵活、无历史债务等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定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3.3 依托商业银行及政府,实现双赢合作
依托商业银行,实现双赢合作。村镇银行的发起行基本都是规模大、实力强劲、流动性运转良好的大型商业银行。当村镇银行的资金无法独立支撑一些项目时,可以在金融市场上积极争取外部资金的合作与支持。在现有情况下,最佳途径就是积极寻求发起行的资金支持与帮助,与发起行一起共同承担大额贷款或中长期资金融汇业务,实现利益共享。
依靠政府支持,实现双赢合作。村镇银行要主动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或倾斜,实行差别存款利率政策、差别贷款利率政策、差别再贴现率政策、差别再贷款利率政策、差别监管政策以及发行债券方面的优惠政策等,以增强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提高信贷资产收益率和回收率,降低村镇的融资成本;要对国家现有的惠农政策认真加以研究,找出其中可以助推自身发展的政策支撑点,来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要争取将国家的支农资金投放在银行中,补充银行资金供给不足的缺陷;要实现好资源的再分配,积极投放资金于“三农”,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实现与政府间的双赢互利。
3.4 坚持自身市场定位,服务目标客户
2007年,中国银监会在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二条明确指出:“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显见,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就是为广大农村地区、农业、农民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其突出的特色就在于“三农”,发展的根基也在于“三农”。而要实现自身的不断壮大,村镇银行就要避其他金融机构之锋芒,坚定不移地从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走出一条以服务“三农”为经营宗旨、面向广大农村、农业与农村居民的独立发展道路,助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3.5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风险控制
村镇银行是以农村为“土壤”、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新兴金融机构。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民收入不稳定等因素,造成村镇银行信贷业务普遍面临风险大、成本高和收益低的经营困境。各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村镇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严格防范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要加强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监管,确保银行资金能投向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服务“三农”的目标能得以真正实现,支农的作用能得到有效发挥;要加强村镇银行合规性的监管,有效引导村镇银行按照法律的规定开展各项业务;要加强村镇银行流动性的监管,严格监督村镇银行按照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的原则合理使用资金,严密防范流动性风险,提高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推动资金供给的良性循环;要加强村镇银行经营风险的监管,提高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和对突发事件的预判控制能力,不断完善风险的监测、防范与危机处理措施,做到事前预防细致,事后善后快速;要引入外部监督机制,通过内外兼顾、多种防范手段齐头并进,促进村镇银行业务运作与风险规避协调发展,保证村镇银行可持续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海燕,陈渝.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6(1).
[2]苗昕.关于山西省村镇银行发展及风险状况的调查[J].经济师,2016(1).
[3]李莉莉.关于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与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