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时间:2024-01-12 14:46: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

篇1

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都会为自己还活着而倍感生命之珍贵,同时也认为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同时有少部分人会对死亡心存恐惧,但也认为死亡对人来说是一种解脱。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一般情况先,没有自杀和杀人念头的大学生会较为珍惜自己的生命,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生命是较为珍惜的,在他们的思想中是没有自杀和杀人的念头的。最后,在对生命的体验上,这篇文章同时指出,认为自己生命体验是幸福且快乐的占76.9%,不认为自己的生命体验是幸福且快乐的占1.3%,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幸福且快乐的体验自己的生命的占21.8%;认为自己的生命体验是平淡且无趣的占43.2%,认为自己的生命体验不会是平淡且无趣的占9.8%,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体验是不是平淡且无趣的占45.5%;认为自己的生命体验是暗淡且痛苦的占27.3%,认为自己的生命体验不会是暗淡且痛苦的占27.3%,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体验是不是暗淡且痛苦的占45.5%;不清楚自己生命体验会是怎样的占53.5%,不清楚自己的生命体验不会是怎样的占2.6%。从这些数据上来看,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体验较为满意的,认为自己的生命体验是幸福且快乐的,这表示他们较为珍惜生命;而当认为自己的生命体验是暗淡且痛苦的时候,近一半的学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自己的生命体验究竟如何,也就是说,即使近半数的学生会按照具体情况来选择是否善待生命,其中27.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命体验暗淡且痛苦,这表明他们在受到挫折或者失败时,很容易会选择结束生命。另外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体验不能做出明确的选择和决定,说明大部分学生对生命的看法仍有待生命教育的加强。

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篇2

Abstract: Now on the national minority preparatory course students’ lif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still have a large gap.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sense of life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learning psychology and extern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discuss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f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approach and method in preparatory Chinese teaching in,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to form the self consciousness of life, teach students to love life, cherish life,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so as to form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

Keywords: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 Chinese Teaching; Life consciousness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的特殊教育措施。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高校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享受民族政策降分录取的准大学生,进入预科接受的教育却是过渡性的,仍是知识为本,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模式。预科学生学习起点低,学习基础较差,又面临进入象牙塔后的美好憧憬和升科考试压力的双重冲击,再加上预科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性,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笔者从多年来对预科学生的接触和分析中看到,不少学生因此表现出烦躁、焦虑、彷徨、消极等负面情绪,当这些压力不知如何缓解时,当他们看不到生命的意义而徘徊苦恼时,开始变得游戏人生,外在表现为对自己生命的浪费或否定,对他人生命的漠视,甚至伤害自己、伤害他人,这无疑反映了其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所谓生命意识指人对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价值及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认识,针对预科学生展开生命意识的培养是极其必要和紧迫的。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生命意识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大量生命意识教育的资源,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为一名预科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渗透,借助教材的具有生命意识的经典篇章,引导学生关注、珍爱、善待生命,探寻生命意识和人生价值,培育健全人格。下面以笔者使用的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试用)《大学语文》(下文简称教材)为例,谈谈在预科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生命意识教育的构想。

一、探讨生死——反观生命存在的美好

孔子曾说:“不知死,焉知生?”海德格尔也认为“向死而生”。死亡是每一个生命必须面对的生存事实,对死亡的理解不同,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理解就不同,人们的生存状态也不同。死亡意味着人存在的有限,正是因为人生的有限,人们才倍加珍惜生命的存在和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文本渗透死亡意识,并不会加剧学生对死亡的焦虑和不安,相反,通过对生死的探讨,能帮助学生合理认知死亡,正确理解生命的有限,从而珍惜生命的存在,探索生命的真谛。

教材选编的《海子诗》(二首),是讨论生死话题的可用资源。海子的诗执着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充满田园情怀和浪漫精神。教材所选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意象——麦子,这是诗人对生命和死亡的双重思考,“麦子”作为粮食,暗示着生存,同时“代表着乡土、故乡,是对‘归去’的意愿的影射”。诗人本身也在用短暂的生命历程追寻生存的价值和美好,他一方面“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表达对在尘世生存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又看到生命注定要遭受的阻力,于是他表现着生命的痛苦。在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的对抗中,学生能体会到一种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学会去积极地面对生命痛过后新生的美。

篇3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11-02

生命教育就是关于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教育。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而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1]在媒体大量报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漠视生命的残酷事实面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呼吁实施生命教育,以期通过进行生命教育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注,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进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一直特别关注生命教育,因为我深深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在日常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一直在探索生命教育的方法,如何利用好班会,给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经验,愿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利用班会,了解学生对生命的认知,进而加深理解

每接一个新班,开学的第一次班会主题都是生命教育。让孩子们谈谈对生命的认知,或者给孩子做一个关于生命意识的小测试,或者对个别孩子进行访谈,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生命的看法,收集、分析每一个孩子的材料。一般来说,年龄不同的孩子对生命的认识也不同。低年级的孩子对生命的认识很模糊,对生与死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晰。他们往往认为死亡是去了天堂,或者是去远方了,甚至认为就像睡一觉就会醒来一样,对“人死不能复生”、“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还不能完全理解。高年级的同学对生命的理解要清晰一些,绝大部分的同学已经知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及其珍贵性。但很多同学对于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重要性及对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危害性还是意识不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沟通,不能多角度看待问题

由于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很孤独。再加上城市空间的拥挤、网络世界和游戏机器的充斥、学校里课程的紧张和老师专注于教学成绩、家长对于人际关系紧张的体验也使孩子耳濡目染,再加上学校和家长对他们的管教,来自学习上的激烈竞争……这些都给他们的幼小的心理蒙上了孤独的阴影。他们表面上很自信,甚至有些孩子还自高自大,但他们的内心是孤独的、自卑的。学校和功课似乎决定了他们终生的胜负,老师和家长以及其他成年人总是比他们更正确、更权威。在外界层层的压力下,他们把自己的心灵紧紧地包裹起来,不懂得与他人进行心灵的沟通,不懂得怎样排解自己的烦恼,更不懂如何换角度看问题。这一代孩子虽然在物质上可以说是非常幸福的,正是因为这些容易得到的物质享受,使他们失去了更多对获得幸福过程的享受。他们缺少对他人及社会的责任感,缺少生活本身带来的快乐,缺少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当然,也缺少与他人一起分享快乐与痛苦的体验。因此,他们的内心是孤独的。[2]

(二)对生命价值的意识不强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孩子对生命的意识不强。家长们往往认为孩子小,没有科学、认真地和孩子一起谈论和解答生死问题,对死亡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用童话和寓言来说明死亡,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对死亡的错误解释,如孩子的亲人去世了,没有告诉孩子死亡的真实信息,而是怕孩子伤心,编织美丽的谎言,说他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很美,很好等等。殊不知这些美丽的谎言给孩子带来了错误的信息,让孩子对死亡产生神秘感,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不愉快的经历时,会对死亡产生一种向往,认为死亡就是解决困难和问题的一个避难所。

(三)媒体和游戏的消极影响

现在一些媒体(如电影、电视剧)中暴力渲染的场面,对孩子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一部分孩子崇尚武力,对他人的生命不尊重,任意损害他人的生命。更可怕的是游戏中的“人”有很多条命,补充血以后竟能死而复生的虚拟情景,会让孩子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混淆。他们没有认识到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是非常宝贵的。现在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手段和方法很多是模仿电影、电视剧或者游戏中的镜头或情景,这也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问题。

二、利用班会,提升学生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

每接一个新班,我总要先花一些时间去了解学生对于生命的看法,并收集、分析每一个孩子的材料,认真分析他们对生命认识的基本情况,然后制定利用班会实施生命教育的计划并付诸行动。

(一)利用班会,带学生一起读一些热爱生命的文字

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能光读那些美丽的神话故事,还应该让他们多读一些励志类的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现在一些独生子女,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王子公主般的生活,并不能真正感觉到生活中的困难。因此,利用班会给学生读一些热爱生命方面的文学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可以给学生讲讲海伦・凯勒的自传体著作《我的生活》,教育孩子要坚强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平和重重磨难,做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还有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锻炼孩子的强烈的生存欲望,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生存的欲望,培养孩子顽强的生存意志。

(二)利用班会,让学生观看几部关于生、死、爱方面的电影或电视剧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死、爱是个不太好讲的话题。讲得太深了,他们可能听不懂,也可能不感兴趣。讲得太浅了,他们又可能体会不到生命的深沉和严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一般每学期抽出一些时间,让孩子看一些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让他们感悟对生命的那份坚守,对死亡的那种镇定以及爱的博大,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感悟生命的意义。

(三)利用班会,与学生认识生命的历程

一般情况下,我会利用班会给学生讲讲生命的形成、出生、长大、死亡的简单历程,让学生对生命的历程有初步的了解;或者给孩子布置一项作业,让他们去做一个实践调查,如访谈自己的妈妈,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让父母带孩子去医院的妇产科,去亲身体验一下生命出生的过程,让孩子知道原来是妈妈经历这么大的痛苦才有了自己的生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可贵。然后让每个孩子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在班会上朗读、交流,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学会敬畏生命。

(四)利用班会,教会学生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

除了关爱自己,更要关爱他人,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利用班会,可以作一些游戏,如“模拟盲人”的游戏,让学生切身体验当盲人的感觉,明白盲人为什么总是要伸出双手去触摸,在黑暗中有一双温暖的手握着,那是无比的感动和力量;还可以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去养老院、福利院做志愿者或者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这样会让孩学生从活动中深深地体会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对别人是重要的,对自己也是同等重要,因为证明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

总之,教育孩子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篇4

2对医学生职业意识、责任的理解

医学生首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履职尽责,成为一名让人满意的医务工作者。(1)面对社会媒体的所揭示的各种死亡现象,特别是医学生自杀,你的态度是?调查发现“,为一条宝贵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和“不支持这样的做法”所占百分比最高,占91.87%,觉得“正常现象”及“事不关己”,仅占8.13%,说明医学生在医学教育环境下更能感知生命的可贵。(2)你觉得医务人员对绝症晚期病人的处置态度应该是?作为医务工作者对“增强病人临终生理、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提高临终的生活质量”所作出的临终关怀应该是必要的素质,从调查当中也可见,77.78%的医学生持这种观点,6.78%的医学生认为“为了减轻其痛苦,对社会、家庭造成的负担给予一定药物加速其死亡”。由此可见,医学生所受到高校及临床医院实习的环境教育下,能较好具备医德,但也仍加强这方面教育的渗透和引导。(3)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你对捐赠器官或遗体行为的看法是?遗体捐赠是社会公益事业和文明行为,是促进医学事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在国外遗体捐献的程度高达60%以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因此祖国的医学事业是需要国民的支持和理解的;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遗体捐献能够帮助更多的危重患者重塑新生。46.88%的医学生觉得“为社会、为医学发展做最后的贡献”;33.6%的医学生认为“让自己的生命在别人的身体上延续”。由此可见,作为高校医学生,对于生命意识的认知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确实在医德教育下有显著的升华。

3研究结论与对策

3.1研究结论

(1)医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具备初步认识,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并持有积极的生命观。(2)医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好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心态。(3)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责任、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感,医学生终生的职业幸福感已有所体现,仍应以系统较深层面的专业性生命教育课程为切入作为强化。

篇5

1982年维也纳世界人口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0岁及以上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10%以上或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政府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8%。这标志着我国步入老年型国家行列,我国社会也相应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呈现出不同于年轻化社会的样貌,也存在着相应问题。整个社会未富先老,给我国社会生活提出挑战。国家也启动了应对人口老年化的战略研究。这些研究既涉及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又涉及其精神生活。因为倘若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能保证充实快乐,长寿对其又有何意义?我们不仅要让辛苦一生的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而且还要让他们健康从容地安享晚年。实现“健康老龄化”﹙healthyaging﹚的目标,就不能忽视老年人审美教育问题。

一、老年人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其目的就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与自身。[1]它也是一种人类完善自身,造就完善人格,实现“优美的灵魂”的人类工程学。[2]一般认为,审美教育主要针对青少年,用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促进智力发展。但实际上,审美教育应贯穿一个人的生命始终。老年人同样需要审美教育来调节身心。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老年人从紧张的工作状态到闲散的休养状态,社会角色发生质变,即从国家建设者变为社会旁观者。他们惆怅于地位的失落并怀旧于过去的美好。他们常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消沉与退缩,常因无法重新定位而“捆绑”在别人身上生活,关心国家的时事与政治,儿女的事业与婚姻,孙辈的养育与教育,抱怨社会不良风气,以及医疗、待遇,还有牵涉家庭中的代际矛盾。如对上述问题不加干预,长此以往,不仅使其负面情绪日益严重,还会危害其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其晚年生活,同时也不利于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为此,需要给予老年人一种更适合的审美教育。这不仅是对终身学习理念的积极践行,而且也是老年人对自身缤纷精神家园的积极彰显。[3]其审美教育更侧重审美感受,期望通过实践性审美体验使其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体会生命的崇高,珍惜生命的历程,丰富生活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他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逐渐走出孤独、体会幸福。老年人的幸福感充分体现其精神生活和情感诉求,如何看待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情感诉求是判断我们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准之一,[4]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二、老年人审美教育的核心问题

老年型国家都很重视老年人再教育。我国也通过法案保护老年人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并积极开展老年教育。老年教育推行近二十年,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存在问题。教育受众面有限,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教育理论支持,整体收效不明显。开展老年教育须了解其学习期待,并以此确定教育侧重。老年教育不同于适龄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不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为重,而以充实人生为主。这种体验式教育不注重结果而重视过程。这种学习期待更倾向于审美教育,因其可帮助培养情趣加强生活感悟进而指导老年人从容健康安度晚年。这种强调回归生命本身的感性“大美学”教育主要涉及以下核心问题。

1.对生命的理解

老年人面对的难处会更多,如养老问题、疾病问题、子女相处问题、心理焦虑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重组问题等,而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生命衰亡问题。因此需帮助老年人积极理解生命从而摆脱死亡阴影,这样才有助于其身心健康从而让其生命的最后时光活得放心、舒心、幸福、美满,特别是使生命的最后一段也有意义与价值,此之谓“超越生死,夕阳更红”。[5]﹙1﹚对待疾病的看法。老年人生理机能和形态普遍发生退行性变化,动作迟缓,耐力下降,容易疲劳,抗病能力降低。他们在漫长的退休空闲中忍受疾病折磨的同时还时刻担心死亡的到来,很容易发生群体心理失衡。因此,需要引导他们科学地看待疾病。疾病对于任何生命体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通过科学保健可降低疾病发生,但一旦疾病发生,也不要消极对待,要积极配合治疗。有时,看待疾病的方式比知道如何治疗更重要。目前,社会上很多老年人热衷养生保健。这种珍视健康的态度是正确的,但过犹不及,有些老年人为疾病整日过分焦虑,患得患失,长此以往不利于身心健康,甚至还有些老年人过分依赖养生保健而排斥科学治疗,结果错失最佳治疗时间,造成无法补救的损失。﹙2﹚对待死亡的看法。人人都惧怕死亡,但也深知死亡不可避免。需要帮助老年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并客观看待死亡,从而更加珍惜有生的日子。“向死而生”的心理疏导对于老年人而言不仅是为死所做的必要准备,还帮助其重新认识时间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更加积极地审视自身的价值且更有意义地安排余下人生,从而提高生存质量。人的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并非同步。生前创造的精神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伸自身的生命长度并超越死亡。老年人的审美教育能够帮助老年人注重精神生命,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忘记死亡的威胁,享受生命的美好。

2.对于世界的理解

老年人退出了正常工作舞台,解除了物质束缚,摆脱了功利性追求,重新以赤子之姿直面生命与生活。[6]他们以相对充足的生命自由来接受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其而言也是一种生命教育。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把握主要源于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互动,“生命教育”的内涵就是对个体生命存在及其绵延与生活世界之间关系的一种启发。[7]其本质在于让人们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的紧张”,正确体认生命的可贵,建立生活的正确态度与目的,从而追求人生的更大价值与意义,终则获得对生命的超越。[8]因此,老年人审美教育就是回归生命本真的教育,是平衡生活与生命的教育,也是协调个体与世界关系的教育。﹙1﹚对待世界变化的看法。老年人退休后易与社会脱节,不能及时接收外界信息,进而不能理解外界行为,对待问题常存偏见。且对新鲜事物不解易引起其情绪波动,很难保持其健康心态积极地生活。为此,需要帮助老年人认识到世界变化属于常态,正因变化世界才进步。老年人也要参与社会生活并适应新变化。当今时代是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体方式都可帮助其获得最新资讯。老年人逐渐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客观积极地面对变化,参与社会生活,逐渐形成满足感与自信心,感觉仍与世界保持同步,从不曾被遗忘。这种心态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2﹚对待周围他人的看法。闲散的家居生活使老年人的日常社交圈子也相应缩小。他们既渴望开展新的人际关系,又担心不能很好融入新社交圈。因而,他们会格外在意他人看法。周围人一句无心的话常令其心情郁闷,甚至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引导老年人客观地看待周围他人的看法。老年人已经走到人生最为从容的时刻,可以更好地体会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不再需要过多在意他人看法。老年人需要客观分析他人所给建议,如果是建设性建议,不妨接受;但如果建议不适合自身情况,也无需过分在意,更不要让他人的嘴和脑影响到自身的判断。生活中常存在一些老年人退休后过分在意与他人比较并且在不断比较中确定自身价值。这种比较会涉及子女的财富地位,自身的身体状况,孙辈的学习成绩,退休后的价值效用以及居住环境的优劣等。这种比较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家庭和睦,还会影响社会风气。为此,需要审美教育,使得老年人放下功利价值回归理想价值,领悟生命的真谛,得到精神的慰藉。他们内心丰盈了,自然不会因周围他人看法而影响自身生活。﹙3﹚对待自身定位的看法。人到暮年,不免回忆,时而满足时而落寞。老年人常困扰于自身的定位,不知该如何总结一生,很多夙愿未酬,心中不免遗憾;往昔地位悬殊,心中难免不平。他们对自身定位常有两种态度:一种觉得不认输不服老,觉得不该早早离岗,许多岗位上的人还不及自己,还有余热不曾发挥;另一种则觉得一事无成,一生碌碌,不再被需要。两种定位都不正确,一种过于自大不可取;另一种妄自菲薄也不可取。老年人应认识到从退休起,人生就进入另一个篇章。过去辉煌也好,蹉跎也罢,总之已属历史,要珍惜的是最后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通过对于老年人审美教育的核心问题的分析,可见老年人的审美教育实质上是种生命教育。老年人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死困惑,减少和消除由死亡带来的精神痛苦,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使自己生活得幸福、有价值,也造福更多生命。[9]这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老年人从生理性和自然性的生命个体化为家庭性和社会性的生命个体,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帮助他们审视生命、珍惜血缘、促进家庭和谐,最终帮助他们超越肉体生命获得永恒的精神生命。

三、老年人审美教育的实施建议

老年人经历过人生沧桑,更注重精神追求。当代新媒体时代给老年人的生活带了冲击,对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生命观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而审美教育既包括审美实践技能﹙书法、音乐和绘画等﹚又包括审美体悟,都从不同层面上帮助老年回归生命的本真以更加感性的方式理解生命,发现生命的价值,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改善其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使其健康寿命和独立生活寿命更长。老年人审美教育不仅仅涉及老年人本身,也涉及到老年人的子女,还涉及到整个社会。因此,老年人审美教育需要遵照“个人—家庭—社区—国家”的多元模式来开展。首先,老年人本身要保持良好心态面对人生暮年的生命现实,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发展,扩大社交圈子,克服孤独感与疏离感,客观面对生死疾病问题,发现自身生活乐趣,找寻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以积极的态度打开生命中最后也是最从容美好的一章。其次,家庭要注重老年人的审美教育问题,要充分尊重老年人心理感受并与其及时沟通,保持家庭气氛和谐,时刻关心老年人使其感觉到被需要,并且体会生活的温暖与美好。再次,社区团体要注重社区内老年人的审美教育问题,为其积极提供审美实践技能方面学习和审美感受交流的场所,使其艺术专长和爱好得以发展和延伸,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最后,国家政府要重视老年人的审美教育问题,并且在审美教育目标设定、审美教育课程建构、审美教育活动推广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

作者:张知博 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曾繁仁.审美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J].贵州社会科学,2008,(12):80—83.

[2]何玉龙.浅谈高校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35—39.

[3]王仁.老年学习的真谛:终身学习理念的先行者[J].成人教育,2016,(1):1—5.

[4]黄克岐,魏春华,林良才,陈月华.老年精神需求与老年教育[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2,(4):49—56.

[5]段瑞雪.对老年人开展生命教育的设想[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0):41—43.

[6]杨晨.缺失与回归:我国老年生命教育[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3):17—21.

篇6

为了有效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声画结合的技术来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

【案例】执教《珍爱生命》一课,在上课之初,笔者思量了很久,最终决定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加强对生命的重视。教学方式确定下来之后,笔者到互联网上搜集了近年来关于初中生自杀事件的相关报道,并把这些报道进行剪辑整理,最终形成了一个长达五分钟的视频。当笔者把这个视频播放给学生看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对视频中的主人公表示惋惜。看到学生的反应,笔者适时地说:“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仅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不能因为一时想不开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做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父母都是不负责任的。”听到笔者这样说,很多学生都默默地点头表示赞同。受到刚才多媒体视频的感染,接下来正式上课的时候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很多学生在上完课之后都表示自己对生命又有了全新的理解,一定要珍爱生命。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更加深刻,心灵受到更加强烈的震撼。这样的生命教育方式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二、结合调查访谈渗透生命教育

除了结合多媒体技术渗透生命教育之外,笔者还结合调查访谈渗透生命教育。这样的生命教育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调查访谈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科研方法,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运用得当的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在进行《珍爱生命》第一课时的教学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去编写一个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我校初中生对生命的看法进行调查访谈。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到互联网上搜集了很多相关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然后对此进行归纳和整理,编制了全新的问卷和访谈提纲。做完这一切之后,他们又对我校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访谈和调查。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学生对生命这一话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看到此种情况,笔者还把学生分为正反两个辩论小组。正方认为,要珍爱生命;反方认为,不需要珍爱生命。经过正反两方的激烈辩论,最终正方获胜。通过这次调查访谈,学生对珍爱生命进一步加深了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比笔者苦口婆心地讲授效果要好很多。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探究所得,事实胜于言表。

三、结合社会活动渗透生命教育

我国对于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很晚,因此在教育方法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查阅国外相关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国外很多国家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往往喜欢采用社会活动的方式,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亦采用了这种方法,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案例】还是以《珍爱生命》一课为例,为了加深初中生对生命的理解,笔者联系了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请他提供方便,让学生近距离与一些临终病人进行接触,给予他们关爱。这位朋友收到我的请求之后,与院方进行了协调,最终我们的社会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在医院里,当学生看到这些临终病人时,都表现得很有爱心,给予了他们最大限度的关爱。有的学生陪病人谈心,有的学生给病人表演节目,有的学生给病人献上了花篮……看到这些临终病人,学生似乎才感觉到生命是短暂的,应该珍惜生命。看到学生的表现如此之好,医院院长还破例让他们参观了太平间,给他们讲述了很多有关死亡的知识。这一次的社会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笔者让学生回去写一写参加这次活动的感想,他们在感想中无不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四、结语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可有一些少不更事的初中生,他们可能会因为某些事情而放弃生命。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有义务也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生命教育中体味生命的珍贵,让他们更加珍爱生命。

篇7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这种统一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们畅游在语文课程这个学习乐园之中,使学生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尊重他人、自然与生命。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呢?本人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当前语文教育,正因为缺少人性的滋润而逐渐地生硬,逐渐消逝了应有的温情。面对当前生命异化和教育中生命意识缺乏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将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生命化”。

1、生命意识的培养

要更好的实现“生命”主题教育的渗透,就应该深挖文本,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就拿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来说,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上,那么蕴涵其中的“诗仙”李白身上的那种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却仍不放弃自我,在山水间寻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难以为学生体会感悟,也错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机会。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孤“独”等古诗中关键字眼的理解体味诗中李白的孤独,联系李白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诗,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都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同时也借李白消解不得志的消极情绪来告诉学生,我们面对沉重的打击时,可以让自然的景致帮助自己重新获得“战斗”的勇气,回复平和的生活心态。以此来完成一次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通过学习古人的精神,帮助学生从小培养生命的坚韧。

2、体验生命

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双相互通的对话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激扬自我,表达自我,在对话中实现生命精神的相遇相融。

教师应抓住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引导他们在无数或习以为常、或难得一见的生命动态中感受各种生命有声有色的勃发;抓住每一个事件,让学生尝到生命的酸甜苦辣,明确地认识到有着生命教育精神渗透的语文阅读才是一种生命的活动。

(二)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渗透

“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借着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话,我们无疑应该在反思传统写作教学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于写作教学中,重构“生命化”的写作教学。

那么何谓“生命化”的写作教学?具体地说,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作应该是用他们最鲜活、最富于激情和个性的生命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观念等的一种活动。因此,保证写作教学“生命化”的第一要务是教师必须明确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自由的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摈弃过去写作教学中对文章形式、章法、技巧等的过分要求和训练,尽量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生活和看法,并逐渐使在写作教学中激发出的对生命的关注与思索成为学生生命的一种习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学科中一个特殊的学习部分,其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为主,其学习内容多是一个主题。

1、认识自我

对于教师来说,要让学生认识自己,首要的一点是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将有助于教师重视学生个体,创设个性张扬的机会。 教师不能以指挥官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永远都应该怀着脉脉的温情去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们,尊重学生的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独立自,让每个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2、珍爱生命

下面是笔者在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看电影,谈启发”的一个环节。

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了法国记录片《微观世界》。在这个片段中,屎壳郎遇到了不少困难,它的粪球足有它身体那么的大,前进的道路又不平整,到处是突出的小枝条、石块,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人类不以为然,对于昆虫却可能致命的大暴雨。在观看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热爱生命”这一主题思考自己对片段的看法、感受。以下是学生们的一些“杰作”: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230-01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一、构建知识网络

1、把握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生物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第二章生命的基础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笔;又如遗传和变异这一章,不知道分离规律的实质根本无法继续学习自由组合规律。

2、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生物学科中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

二、完善理论体系。

生物学的理论是大量的,它们贯穿在各个章节之中,如细胞学说、自然选择学说、基因理论等,因此,在学习生物学时,除了专用名词概念以外,一些基本理论也是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内容。

1、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为什么人会有“白化病”、“病”?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为什么说人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从古类人猿进化来的?为什么人类要保护鸟类?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应当运用正确的理论去合理解释,从而使人们能够自觉破除迷信、反对。

2、注意理论与生物基本概念的联系。理论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对诸多概念的正确理解上。例如了解生态平衡理论的,离不开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食物链、营养级等概念的掌握。

3、把握各理论间的联系。生物学各种理论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在广大生物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理论又不断更新、不断充实,使人们认识的生物世界越来越接近真实。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把某个理论放在整个生物理论体系中加以考虑,并通过实例来深化、拓展,使自己对生物理论的掌握更加完善,运用起来更加精确。

4、提高解题技巧。近几年生物学高考题目主要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其中,非选择题有填充题、分析说明题、学科内及学科间的综合题。题型不同,要求也不同。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审题,搞清每一道题命题教师的考核意图;其次,要学会区分对立概念和相似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还是包含关系;接着,要知道生物符号的特殊含义和正确写法;最后,要具有分析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9

语文课程是我国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其中蕴含着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与生命的传承息息相关。与此同时,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意义也决定了中职诗歌鉴赏课程必须要渗透生命教育。在九年义务教学基础的引导下,中职生的思想素质已经有了全面的提高。语文课程又是人本知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尤其是诗歌内容渗透着丰富的含义,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义。它还可以通过对生命价值的渗透,帮助学生感悟人生调动对生活的热情,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在人格上获得发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生命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十分必要,是回归语文文字本身的关键。

二、在中职诗歌鉴赏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科学方法

最好的教育是不着痕迹的教学,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涵养的教育。在中职诗歌鉴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就是在逐步强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原则,开展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依托教材文本,唤醒学生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在中职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挖掘教材中的文本知识,依托生命教育资源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受到外界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诗歌知识了解的差异性,教师必须要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主题系列”,通过平时的教学,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这样,教学中以生命教育为话题的教学将变得更为系统,也能更深入地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生命价值。例如,《长歌行》一诗描绘了积极向上、努力奋发的进取思想,教师要在其中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二)提高教师素养,尊重学生生命价值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中职诗歌鉴赏教学的水平与教师的能力密切相关,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价值,能够挖掘学生内心深处对语文学科和生命的崇敬之情。对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的素质修为,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在教学中坚守真、善等美德,将教学与生命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心怀生命,对学生负责,将学生看做亲人,采用全新的理念鼓舞学生,在教学中孕育人文情怀,尊重学生的生命意义。

(三)深入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中职生已经具有自身的价值观,对生命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感知生命、体会生命,把教材内容与生命内涵集中在一起,运用诗歌中的积极精神彰显优美的语言,利用富有感情的教育,升华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体味生命的价值。例如,在讲解诗歌《兵车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诗歌中的语句入手,让他们体味到其中蕴含的生命价值,将“爷娘妻子走相送”“边庭流血成海水”包含的对生命的惋惜讲解出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蕴藏的生命内涵。

(四)拓展延伸阅读,开阔学生思想眼界

中国诗歌博大精深,蕴含的意境悠远而又富有内涵,中职诗歌鉴赏教学要从深层次内涵入手,抓住教学的关键点,不断扩充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有意识地补充加入新的知识点,将生命教育蕴含到生活之中。另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学习古代的诗歌,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价值,从而打开视野,开阔眼界,充实自我。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52-01

课间,几名学生在教室里追逐,一名学生被桌角拌了,磕破了头;走廊上,学生打打闹闹,时而会有身体的碰撞;下楼梯,突然一名学生蹲下身子绑鞋带,后面的同学将他碰倒在楼梯上,造成一片混乱;更有学生因一时的不如意而跳楼轻生……每每看到这些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伤害事故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我们该怎样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卢梭也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生命一起开始的。”可见,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也是教育的一个焦点。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给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是以尊重生命个体为前提的教育延伸,它是在稳定安全的情境中,尽情享受轻松愉快的方式中,尊重人的感受,激发自我而生的探索与热情,具有兴趣性、自愿性,主动性,是探索与现实的特殊结合。中学阶段生命化教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培养地积极正确地学习、生活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老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生命价值出发,培养孩子健康品质、恒心毅力,具备广阔胸怀,多维的思维方式和主动渴求知识的热情,更大效能地发挥出生命化教育在小学阶段教育中的作用。下面就谈一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教育体会。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在习惯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爱说话、爱打闹、爱做小动作、爱情绪化等。为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出现问题时,先不急于处理,也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而是以尊重启发为主,谁都会做错事,关键是先要知道错在哪?还要知道怎么改正,如何管住自己。有时也利用游戏的方法,我们和孩子争当不同的角色,除了启发孩子谦让协调解决事情外,还注意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同样的一个情景剧,表现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果。在理解感悟之中,孩子提高了明辨是非,增强了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和以后素质的育成和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命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反映了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亦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职业上最直接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教师应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成学生个体的健全人格发展。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学会独立思考,完善自我,完善自己的人格。教师要面向学生生命发展的未来,与学生一起在教育活动中创造学生的精神生命。这种创造,不同于知识的发现或技术的发明,它是以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和提升的方式而存在,是为学生未来的创造,是人的生命发展、是人的生命中的真善美的创造。

二、挖掘教材,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激励人生

初中语文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一座丰富的文学矿藏,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和思考,处处蕴涵“生命情感的信息”。 有直接写对生命看法的作品《热爱生命》(杰克・伦敦),《敬畏生命》(严有春)等。有关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海燕》(高尔基),《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我的母亲》()等,有对自然及他类生命的关注的作品《春》(朱自清),《马》(布封)等。如果希望学生热爱生命,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通过课堂互动来传递给学生。其次,语文教师应做一个关注生命教育的有心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的热爱,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教师要全身心地关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机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结,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生命,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

篇11

生命意义是幸福感的一个积极的预测因素,它作为一种积极生活的状态,是指个体对生命的感受,是个体对生活的目的、方向和态度的看法(唐晓鸣,2008)。生命意义具有许多积极的功能。较高的生命意义感可以缓冲压力对生理的影响;生命意义与高自尊、控制感、外向性、有效的应对方式、生活满意感等都呈正相关。当个体存在压力与疾病的情况下,生命意义也是生理、心理健康的一个稳定的可靠的预测指标(盛正群,2007)。而生命意义的缺乏则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如弗兰克尔(2001)认为当个体在追寻生命意义过程中,如果遭受挫折的话,人就会产生“存在空虚病”,严重者会导致“心灵性神经官能症”。另外一些相关研究认为意义缺乏会导致物质滥用、自杀、缺乏希望、自我怀疑以及焦虑。

2 生命意义的相关研究

生命意义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国外一些相研究认为,生命意义与幸福感、焦虑、抑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生命意义存在与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病人的痛苦,甚至促进他们的康复。生命意义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影响人的社会功能和生理机能。如Wong(1998)认为,生命意义赋予生活一种目的感、个人价值和成就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能让人们超越消极的体验,并能提高健康、积极的生活。Jaarsma等(2007)对癌症病人的生命意义的研究发现,对生命意义的体验与心理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Kashdan等(2007)在好奇心与幸福感和生命意义的关系中认为好奇是获得和保持幸福感及生命意义的机制。较高的好奇心特质和特定时间的好奇状态,能够预测更多的存在的意义。

在国内,不少研究者也意识到生命意义的重要性,并做了一定的研究。盛正群(2007)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水平较好,半数以上的学生意义感较高,只有7. 42%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较低或者体验不到生命的意义。赖雪芬(2001)等对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的研究却发现,调查对象的生命意义感总体处于偏低水平。另外,周娟(2008)在调查生命意义与自我和谐研究中发现,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这两个变量对生命意义有预测作用。耿永红等(2008)的研究发现:自杀意念与生活意义感、消极应对、自我接纳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和自我评价呈显著正相关;生活意义感和消极应对是自杀意念形成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在学校接受各门学科的专业教育,却缺乏生命整体的意义和生存相关的知识。根据一份针对上千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大学生中感到“较空虚”的占到12%,感到特别空虚的也有5%(马莹,2010)。大学生让自己忙于学习、社团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但莫名的空虚、惆怅和孤独感仍时有出现。他们在应对人际冲突、社会现实所带来的挫折与挑战时容易产生心理适应上的困难,虽然忙忙碌碌,却不知目标的意义何在、追求的价值何在。

3 实现生命意义的途径

Frankl提出了实现生命意义的三个基本途径: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通过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通过我们对于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态度。根据Frankl提出的实现生命意义的基本途径,结合我国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现状,提出以下几条培育大学生生命意义的途径。

3.1 保持创造价值的恒心

就Frankl对人生意义的看法而言,帮助别人、使人快乐、或者使周围的人感到快乐的微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价值。创造价值就是个体生命能给予世界的诸般大小不等的真、善、美。工作是发现生命意义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但简单的机械工作是不够的,人必须把握工作背后的意义和动机,只有这样,人才能在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的感悟中实现生命的意义,积极的、创造性的、有责任感的态度赋予工作以意义。

对于大学生来说,特别是新生,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把握学习的意义和动机,明确他们的学习目的,确立学习的目标特别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计划化为行动,并且能坚持下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有效的举措,在生涯规划过程中,对自己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能够对未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目标,如果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生涯规划去努力、去实行的话,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学习的意义以及生活的价值。

3.2 增加爱的体验

弗兰克尔把爱从一种感情行为转化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通过体验某种事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尤其可以通过爱体验某个人,实现经验性价值,从而发现生命的意义。弗兰克认为,爱是进入深人格核心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实现人的潜能,使他们理解到自己能够成为什么,应该成为什么,从而使他们原来的潜能发挥出来,爱可以让人体会到强烈的责任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在体验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大学教育除了知积的积累,更注重的是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大学生活中实践活动的参与,能够培养学生广阔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爱的能力。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承担责任的能力,同时能够学会与人相处的方式,培养学生爱与被爱的能力。

3.3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弗兰克尔认为人对命运的选择完全取决于人的精神态度,即使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力量,人仍然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通过实现态度性价值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了解对于自己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当人们面对苦难时,重要的是人们对于苦难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用怎样的态度来承担苦难。人的存在表面上有消极的方面,哪怕是痛苦、罪过和死亡,若以正确的立场和态度对待它,可转变成积极的东西,转变成某种成就。弗兰克尔认为许多症状都是由不良的态度导致的,通过改变态度可以使这些症状得到缓解。

大学生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难免会遭遇不同的挫折,这些人生的苦难不可避免,关键是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这些苦难。培养大学生乐观、希望、爱、负责任、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等积极人格特征,能够让人自身的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创造幸福,拥有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3.4 加强适应性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就是增强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挫折跟困境的能力。大学生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是超越空虚、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根本保证。大学生应当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有益的社、团、文体活动,在活动和交往中,提高对学校和自我的正确认识,克服认知偏差,提高适应能力;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学会控制和消除消极情绪,学习采取如自我宣泄、请人辅导、代偿迁移等措施加以控制和减轻心理负担;加强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除了学习以外,还应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音乐、书法、打球等),使困扰的心充实起来。

3.5 重视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开展,就是要培养学生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谢曼盈(2003)的研究显示:生命态度倾向正向的人,生活态度满意度高、在生活适应上有较好的表现,对自己生命评价也较高,在生活态度上也较为积极,较易于和人建立长期的关系。学生若能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过程,就会对生命更为看重,也有信心找到生命的真义,因而更能肯定自我价值与存在感,顺利度过青春风暴期,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心理危机的识别、有效自助、他助与求助等。生命教育的过程可以结合生动、感性的事例,启发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深刻思考。另外,生命教育的开展不仅包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还必须把生命教育的理念贯穿在大学各门课程中,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尽量帮助学生摆脱生命困顿,获得快乐与幸福成功的人生。班主任、辅导员和心理专职教师应该成为大学生生命的领航员。

篇12

二、《雷神》中的生与死

电影《雷神》中对于生与死的描述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影中所描述的核心故事正义与邪恶之间的生死较量,其主要体现在在主神奥丁(Odin)和托尔(Thor)统领下的正义之神与恶神寒冰巨人(Giants)和邪神洛基(Loki)之间的生死对决;二是主要人物的死而复生情景。这两方面都以相同或者不同的形式呈现的北欧神话之中,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生死之战

电影《雷神》中充满了生死之战。电影画面伊始,就呈现了寒冰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神族面临着其主要敌人寒冰巨人一族的入侵,世界即将毁灭,众神之父奥丁带领诸神(Gods)将寒冰巨人打回约顿海姆(J誧tunheimr),保住了其赖以生存的家园阿斯加德。而奥丁在临走之前将寒冰界的神力能源寒冰之盒带走,与剩余的军队返回阿斯加德。多年后,三个寒冰巨人再次挑衅与神族之间的关系, 来到阿斯加德武器库企图盗取封存的寒冰之盒。寒冰巨人们虽然被武器库的防御者全部剿灭,但却破坏了托尔的国王加冕仪式。愤怒之下,托尔带领自己的弟弟洛基和朋友四大勇士穿梭到寒冰世界约顿海姆挑起与寒冰巨人之间的战役,寒冰巨人之王 劳菲(Laufey)带领部下迎战。在战斗中,奥丁突然现身,阻止了战争的进一步发展。回到阿斯加德的托尔因不满父亲的决定,与其发生争斗,使得奥丁对托尔彻底失望,绝望之下剥夺了托尔的王位继承权和神力,并将其永久逐出阿斯加德。在托尔被传送到今日地球之时,奥丁因与洛基发生口角冲突,突然昏倒沉睡,洛基瞬间接替奥丁的位置当上神域国王,并以寒冰之盒作为交换,与劳菲达成杀死托尔和奥丁的协议。在地球上的托尔得知奥丁还存活后,展开了神族与寒冰巨人间的第三次战役。在洛基将劳菲杀死后, 因利用奥丁权杖向寒冰界发起进攻而又与托尔展开生死对决。《雷神》中所出现的三次与寒冰巨人之间的战役以相同或是类似的形式出现在北欧神话中, 反映了古老的北欧人对于周遭自然环境理解和对生命价值及意义的思考。

(二)死而复生

电影《雷神》中反复出现的另一个情节便是死而复生。从电影第一部后半段可以看出, 凡人之身的托尔被与洛基联合的巨人杀死。在所有人几乎都绝望的时候,空中出现一道道闪电,掉落在他方的雷神之锤(Mjolnir)直接飞向托尔,托尔也因此死而复生,重获神力,并利用雷电杀死了巨人,回到阿斯加德。如果说托尔被巨人杀死的这段经历是其肉体上的死亡体验的话,那么托尔在被父亲奥丁流放至地球,成为凡人,看着自己的雷神之锤却无力拿起则隐喻其力量的消亡。此时的托尔虽然活着,但却失去了神之为神的神力,这对于托尔而言不亚于死亡。而后因雷电死而复生不仅证实了其肉体的复活,雷神之锤的失而复得更表明了其力量的复活。死而复生这一情节也发生在诸神之王奥丁身上。奥丁因洛基怪罪其隐瞒身世而倒下未醒,在洛基与托尔展开大战的时候清醒,搭救将要掉进无尽宇宙中的两兄弟,然而洛基因无法接受失败结果而选择放手掉入宇宙之中。电影中托尔和奥丁的死而复生并没有出现在北欧神话之中,甚至有悖于神话中的某些情节,但却充满了类似的死而重生故事,其中包括光明之神巴德尔(Balder)的重生以及世界树(Yggdrasil)的生长、毁灭以及再生,这些反映了北欧人的生命意识及对生命的终极走向的看法。

三、《雷神》与北欧神话中的生死意蕴

在电影《雷神》中,从最初的奥丁与寒冰巨人之间的战役,到托尔因其闯入神域而展开与其之间的争斗,到洛基再次挑起双方之战,不难看出死亡笼罩着阿斯加德和地球;而与此同时,看似败下死去的人物又重新复活,看似被摧毁的彩虹桥(Bifrost)和天宫阿斯加德在洛基选择坠入无尽宇宙后又预示着新生和重建。这种生与死的体验和交替在北欧神话中有着更加充分的体现。由于神话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其必定讲述一个民族特殊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就北欧神话而言,其中的生与死反映着北欧先民们独特的生命观,即对生命价值取向,生命目的及意义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终极走向死亡的理解和想象。

(一)生命的价值取向生之为荣

北欧神话中反复呈现着电影《雷神》中正义与邪恶力量间的生死搏斗,突出体现在诸神与寒冰巨人族间的常年战火;天界守卫者海姆达尔(Heimdall)与洛基间的战役;雷神托尔与寒冰巨人和宿敌米德加尔德巨蟒耶梦加得之间的(Jormungander)激烈争斗;奥丁与怪狼芬里尔(Fenrir)之间的殊死较量。由于神话是一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因此必定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就北欧神话发展源头来看,它是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北欧先民(古代北欧原始居民)在其生存繁衍过程中不断创造出的英雄传说,承载着北欧先民对其生活的自然世界的理解和想象。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国家主要包括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冰岛等,北极圈穿过挪威、瑞典、芬兰,另一国冰岛则邻近北极圈,这些国家的大片土地终年被冰雪覆盖,在当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严寒成为北欧先民的最大敌人。处于对严寒的恐惧,他们在神话中将其人格化,于是寒冰巨人成为邪恶的化身,是诸神的世敌。由于北欧地区气温低、日照时间短、土地贫瘠等自然因素,在此生存的北欧先民只能依靠大海,不断冒险,获取食物来源。而大海并不是总是风平浪静,时常是充满了摧毁性力量,左右着他们的命运。北欧先民因此将翻滚的大海幻化成巨蟒等怪兽的怒气。此外,由于北欧抵触亚欧板块边缘,有着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带,在火给北欧人带来了生的希望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恐惧,北欧人将其织入神话,突出体现在大蛇耶梦加得口中喷出的火焰气息;末日来临时,在巨人史尔特尔(Surtur)领导之下,乘着火焰的波涛杀来的南方火之乡(Muspelheim)的火焰军队,以及黑龙绝望-尼德霍格(Nidhogg)喷出的烈焰。这些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一方面反映了北欧先民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和敬畏,另一面则塑造了他们顽强的斗争精神,因为他们深知要想生存下去就必去勇于面对恐惧。这种斗争精神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即要实现个人现世的荣誉。从《雷神》和北欧神话中可以看出,早期北欧人将其生命价值观与荣誉观紧紧相连,构成了其现世生命理念的核心。电影中的托尔擅自带着四大勇士和洛基挑起与寒冰巨人的争斗,虽暴露出他偏激、自负的个性,但也折射出他的冒险精神,即不顾自身的安危,勇于面对敌人,来追求个人的最高荣誉感。在与巨人们的第三次战役中,他挺身而出,竭力保卫整个阿斯加德和地球的免遭摧毁的命运。在诸神的黄昏之战中,托尔与巨蟒大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最终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却是其为荣誉而生的生命价值观的最好体现。

事实上,北欧神话中有很多武士像托尔一样甘愿为了荣誉冒生命危险。《埃达》就曾说道在战场上倒下,在刀剑下丧生被认为是武士的荣誉和体面的归宿。[1]描述北欧故事的英国史诗《贝奥武甫》中记录着武士贝奥武夫之冒着生命的威胁,奔赴丹麦与恶龙搏斗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追求崇高的荣誉。在北欧人原始的宗教信仰中,奥丁只挑选那些热爱荣誉的武士进入他的瓦尔哈拉宫(Valhall),奥丁自己也在同恶狼芬里尔的交战中被其一口吞掉,但其斗争精神诠释了其以荣为生的生命价值观。由此看出,《雷神》和北欧神话中的生与死背后蕴含的是北欧先民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理解和感悟。

(二)生命的终极走向死之为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