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2 15:13: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海洋经济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引言
海洋石油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海洋石油开发装备产业的支撑,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就是海洋石油发开所需要的关键的装备。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发展不仅能有效保障海上石油资源的顺利获取,而且对我国的国家能源发展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海洋石油产业的快速发展,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与革新。
二、我国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现状
2.1建造技术逐步成熟
我国的海上石油开采技术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现有几十座海上移动式钻井平台,为我国的石油资源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技术已经日益趋于稳定与成熟,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了海上平台及船体的丰富的建造经验,已逐步的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2.2配套设备性能趋于稳定
海洋石油平台技术的配套设备要比陆地钻井所需的设备要求更为苛刻,主要体现在配置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自动化程度上。目前我国的石油平台技术配套设备中钻井泵、驱动钻机以及钻井控制设备等都趋于稳定,可以满足几千米以内的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需求[1]。
2.3深海石油开发技术及设备迅速发展
我国现在的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应用较多的集中在较浅的海域中,但是由于浅水区的石油资源有限,近海海域的石油资源已经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因此对于发展深海海域的石油开发工作显得十分重要。虽然我国的深海石油开发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深海石油开发技术将会逐步成熟。
三、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特点
3.1钻井平台作业范围较广
我国的石油钻井平台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会根据海域、海深、石油的储量、作业情况以及质量安全要求的不同移动式作业,其作业的范围较广。不同的钻井平台工作的区域及深度都不同,技术及设备先进的钻井平台作业深度可达到3000米。
3.2钻井平台可靠性系数较高
钻井平台由于要长期泊在海面上,长期受到海面上包括海风、海浪、地震、海啸等恶劣的工作环境的影响,钻井平台的强度、使用寿命、设计及建造工艺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生产管理都具备高标准。此外随着石油钻井平台向深海海域的发展,对于作业技术、生产管理以及安全因素的贯彻和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钻井平台的可靠性系数较高[2]。
3.3钻井平台技术复杂程度较高
海洋石油的开采技术是一门错综复杂的技术,包括了结构力学、机械工程、流体力学、海洋环境以及船舶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因此在石油钻井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力学分析技术、环境检测技术、船舶建造技术以及卫星自动化技术等,才能有效解决钻井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保证钻井平台技术稳步持续发展。
四、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缺陷带来的不利影响
由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技术特点可以看出,在钻井技术应用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具体有复杂性、可燃性以及多样性等缺陷,此外我国的设备国产化程度较低以及现有钻井平台的数量不足等都制约着钻井平台技术的发展,下面是钻井平台缺陷所带来的不利影响[3]。
4.1钻井平台容易引起火灾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在运行过程中接触的可燃物的种类及数量较多,这些可燃物接触到很小的火源就有可能引发重大的火灾。同时由于在海上作业时受到环境的影响较大,比如海上风浪影响火势的方向趋势不容易把握,因此发生火灾时难以进行控制。
4.2钻井平台容易破坏环境
由于开采出的石油多为原油,其中含有的各种元素的含量都较大,一旦出现泄漏现象将会对钻井平台周围的海域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此外,在原油中还含有大量的对环境有害的多种气体,经风一吹将会对大范围的空气造成严重影响,若气体进入高空伴随雨水降落对环境的影响更大。
4.3钻井技术容易造成经济损失
深海石油钻井平台技术涉及的领域广、实施的难度大以及设备的高精度与现代化程度导致了钻井技术是一门耗费经济极大的技术,而一旦出现火灾或者其他事故所引起的经济损失也必然是巨大的。不仅对精密设备及技术造成严重影响,还对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五、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向更高水平进一步的发展,其在钻井平台技术中的应用大幅度的提升了海洋石油资源的开采效率,对于石油资源的开采量及开采速度的提升、开采难度的降低以及开采范围的扩大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开采作业的现代化、一体化、自动智能化等特点,这也是我国努力追赶的目标和方向。
5.1钻井平台自主操纵技术的增强
在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应用中,依靠计算机形成的自动化操纵技术是未来石油开采行业的发展方向,工作人员可以在平台总利用自动操纵技术实现人机操作,并实现作业过程中的探测、数据获得、数据分析处理、决策以及通讯管理等的自动化,可以加强对石油开采设备的自动化控制。
5.2自升式钻井平台载荷不断增加
利用现代化技术增大平台上载荷的安全可靠能力,在原材料的选择方面选用高强度钢以提高平台上载荷、平台的排水量以及平台作业深度与平台自身重量的比例。平台载荷的不断增加就要求钻井平台有长时间连续工作能力,并不断地辅助以现代化设备。
5.3钻井平台的集成能力增强
未来的钻井平台已经不再局限于某种功能,而是要综合集成钻井、修井、适应多种环境的采油需求,可以在平台上分别配备动力系统、维修系统、生产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等,使之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更多的功效。
5.4数据挖掘系统的完善
通过数据挖掘系统能够将石油资源开采过程中的数据实现统一调配运行,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下一步的战略部署,以指导进一步的开采作业,这是自主智能控制技术的延伸。
六、结语
海上钻井平台是保证海洋石油资源能够顺利开采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的对石油开采技术进行革新,大幅度提升石油的开采效率与安全。而目前,我国的石油开采设备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较多的关键设备的主要来源仍然是进口,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发展与创新石油钻井技术,早日实现石油开采设备与技术的国产化与现代化,推动我国海洋石油资源开采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一)人和海洋的关系研究
在国家的资助下,我国学者对海洋经济地理学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海洋资源研究,二是陆地和海洋结构的差异性,三是海洋和人的关系等。海岸带是人类和海洋相互交汇的地方,也是海洋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海洋带的环境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随着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人类活动给海岸带的环境带来很大影响。很多人类生活垃圾流向海洋,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海洋经济地理学可以为治理海洋环境做出一定的贡献,减少外界因素对海洋的污染。
(二)海洋结合和产业布局的研究分析
如今,海洋经济地理学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一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二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的自由分析研究。海洋经济地理学先从海洋结构和海洋产业入手进行分析研究。该学科首先研究了海洋结构的变化规律,海洋结构的特点以及海洋结构的变化方向。其次,该学科把海洋结构的特点和当地的产业发展结合在一起,研究分析海洋结构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最后,海洋经济地理学结合海洋结构的特点,分析研究了海洋结构的优化对策。虽然我国已经展开了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和分析,但是海洋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研究人员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对策。
(三)海洋产业发展的研究分析
海洋资源也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分析的重点内容。随着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海洋资源也是沿海城市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是,我国还没有建立海洋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海洋被过度开发,海洋资源被无度浪费,导致海洋资源开始短缺。海洋经济地理学科的开展可以更好的保护海洋资源,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只有合理控制海洋资源的开采,才能真正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经济地理学的展望
(一)扩展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
吴传钧曾经指出:“我国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分析领域还需要不断扩展。”海洋经济地理学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海洋经济地理学还没有建立相对健全的研究管理体系,研究经验不足等等。海洋经济地理学必须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建立和完善学科研究体系,扩展研究领域,才能实现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价值。
(二)加强海洋经济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虽然我国在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缺乏理论支持。在未来的研究分析中,该学科研究人员还应该加强该学科的理论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加强该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其他学科可以为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分析奠定基础。
(三)协调人和海洋之间的关系
海洋经济地理学是新兴学科,该学科的研究领域相对较小,该学科的研究还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随着海洋经济地理学科的不断发展,该学科应该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任美锷认为:“海洋经济地理学必须合理的协调人和海洋之间的关系。”
虽然半岛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由于长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山东半岛地区海洋环境的现状并不乐观。现阶段,半岛地区海域每年所承受的污染物已达数百万吨,渤海部分海域所接受的污染量甚至超过了其本身自净化能力的极限。每年因海洋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数十亿元之巨。因此,作为以海洋为依托的蓝色经济,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必将严重制约蓝色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山东半岛近海污染现状
山东半岛紧靠黄海和渤海,大陆海岸线约为3121km,占全国的1 /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岸工业区的大量涌现、海运事业的繁荣和填海造陆工程的增多使得排入海洋的污染物质日趋增多,相关海域的自净化能力也大为减弱,近海海域的海洋环境不断恶化。
1.陆地污染
山东半岛沿海区域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其工业化水平虽然比较高,但是有很多高污染、高消耗的工业。多年来由于人们忽视了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大部分污染、有毒物质进入海洋。据统计,沿海7市、地排放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物接近10亿吨。大量的有毒有害甚至剧毒物质被直接排放入海,严重污染了近岸海域。渤海湾、莱州湾、山东半岛南部近海海域的污染面积越来越大,这些海域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赤潮、浒苔等各种海生灾难频发。
2.事故性溢油污染
在山东半岛沿岸海港众多,航运发达。近年来由于海事部门的严格管理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已经基本上消除了人为的排油,石油入海量主要来自事故溢油。事故性溢油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等特点,不但会严重损害海洋的自然生态环境并对污染区域的渔业、水产养殖业、旅游业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后续影响时间比较长。如1984年秋,巴西15万吨级的“加翠”号油轮在在离青岛港时触礁搁浅,右第三仓漏油, 溢油757吨,污染海岸线长达104公里,1500亩水产养殖区受到污染;2006年3月,山东长岛海域发生重大海上溢油事件,污染了长约200公里,宽约50公里的海域,经济损失约2亿元。
3. 围填海工程带来的影响
围填海工程是人类海洋开发活动中,向海洋拓展生存和生产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半岛地区为发展经济或保护陆地资源进行了各种工程建设,使得半岛地区的围填海工程的数量和规模日趋扩大。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一方面使得海岸线的长度大幅缩减,破坏了海岸的动态平衡,弱化了海湾的属性,另一方面破坏了原有的海洋潮流系统,使近海水域面积缩小,纳水量减少,水交换能力变差,大幅削弱了海水的自净化能力,加剧了海域污染。
三、加强近海环境保护的对策
由于海洋污染具有污染源广,污染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大等特点,因此必须要认真研究,做好防治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保护好半岛海域的自然环境,助力蓝色经济的发展。
1.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环保意识
海洋环境污染一方面是由于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法规不健全,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执法部门执法不严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具有蓝色经济区本地特点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学习力度和其他海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沿海地区公众海洋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学习。提高民众对海洋环境保护的认识,利于《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海洋法规的贯彻和执行。
2.减少陆地污染物的排放加强沿海企业的监督
由于陆源污染具有种类多、数量大等特点,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陆源污染的现状必须做到以下四点:一是下大力气调整沿岸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转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绿色经济。二是采用高新技术加强对重点工业和生活污染源的治理,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减少入海污染量。三是加强沿海企业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行专业处理和就地处理,禁止工业污染源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随意排放,彻底杜绝未经处理的有毒有害废水直接入海。
3.加强预警监测,完善溢油应急计划
针对事故性溢油特点,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充分利用和开发我国现有技术力量对海洋油污染实行实时动态监控,建立半岛油污染预防和反应系统,加快这一区域海洋污染预报系统的开发和使用。二是蓝色经济区内的环保部门和海事部门应联合成立蓝色经济区重大海上污染事故应急指挥部,编制重大海上溢油应急计划,配备相应设施,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提高海上溢油监视监测、清除技术等。4 详实规划,建立跟踪监测和后期评估制度。
美国模式:大陆立国,海洋突破
美国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发展相对均衡的大国,这种均衡包括多个方面,既有内陆各个城市和区域的均衡,还有大众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均衡,以及工业与农业的均衡。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国既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国,竟然也是全球第一大农业国。
同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国既是大陆型强国,也是海洋强国。但是,美国更主要的,还是一个大陆强国,其广袤的疆域,赋予美国先天的大陆强国的特性。
美国是面临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洋大国,全国海岸线漫长,拥有14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海洋资源丰富。同时美国也是个海洋经济强国。目前,海洋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是农业的2.5倍,美国海外贸易总量的95%和价值的37%通过海洋交通运输完成,而外大陆架海洋油气生产还贡献了全美30%的原油和23%的天然气产量。
美国的经济中,80%的GDP受到了海岸地区的驱动,40%以上是受到了海岸线的驱动,另外只有8%是来自于陆地领域的驱动。海岸经济和海洋经济对于美国整体经济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分别占到就业率的75%和GDP的51%。
在此情况下,美国的海洋经济总量领先全球,但是,就相对值而言,美国的海洋经济本身所占比重却不高。
美国是最早开展海洋经济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国家之一。1999年美国成立了国家海洋经济计划国家咨询委员会,并实施了 “国家海洋经济计划”(NOEP)。
由于大陆经济的发达,美国对于发展海洋经济,则显得比较从容,相对于日本在海洋经济方面涸泽而渔,引起众怒,美国则非常注意保护性发展。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国际事务办公室主任詹姆斯・特纳认为,应重视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海洋和海岸地区环境质量造成的破坏,应关注气候变化对于海洋生物资源产生的不良影响,避免过度捕捞对渔业资源带来的致命性打击。他呼吁必须要平衡对海洋环境与资源的管理,使其与经济发展之间达到平衡。
而本届奥巴马政府,则非常注重再生能源产业。奥巴马在2010年制定的预算中,将美国致力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增加了一倍。而据美国电力研究机构预计,水动力的能力来源将会在未来满足10%的美国能源需求。
一直以来,美国的海洋经济在发达国家中算是发展非常缓慢。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能源危机以及其他经济问题的压力下,美国才开始发力海洋经济。鉴于美国的整体经济结构和国家禀赋,美国的海洋经济,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
美国政府直接出面领导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工作,据相关报道,美国政府现有研究与开发实验室700 多个,聘雇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美国的3/5,政府每年的投资达到了270 亿美元。在密西西比河口区和夏威夷,美国开办了两个海洋科技园。前者主要从事军事和空间领域的高技术向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开发的转移,加速密西西比河区域海洋产业发展;后者以夏威夷自然能实验室为核心,主要致力于海洋热能转换技术的开发和市场开拓,同时从事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技术产品开发。这些海洋科技园在美国乃至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
强大的大陆经济,使美国并不需要在海洋经济方面下大赌注,而强大的大众产业,亦使美国在保证民生的情况下,在海洋经济领域更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未来,美国模式最可为中国借鉴,即:未来以大陆经济为主,致力于中西部振兴,而以海洋经济为辅;在大陆城市发展大众产业,而沿海除石化之外,多发展海洋医药、海洋能源等产业。
目前,中国大陆比较发达的区域,适合此种模式,如青岛、深圳、广州等地,因为“大陆经济”的发达,海洋经济可以作为补充,而且,在产业选择上,应该主要以高新技术为主。
日本模式:陆海联动,全面开发
日本是个典型的岛国,陆地资源极其匮乏,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靠的就是丰富的海洋资源。日本由四国、九州、本州、北海道四个大岛和几千个小岛组成,海岸线漫长曲折,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广阔,达45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其国土面积的12倍。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把经济发展的重心从重工业、化工业逐步向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转移,迅速形成了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现代海洋经济结构。
日本陆地国土狭小,而海洋经济,则需要大陆的依托,为此,日本的一个特点,就是陆海联动,以大型港口为依托,以拓宽经济腹地范围为基础。
日本在建立近海产业集聚区之前,陆地原有产业区的发展,已经先行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此依托海洋发展的产业,起点本身就很高,且与陆地原有产业连为一体,陆海产业的现代化互为依托。大陆经济成为海洋经济的腹地,海洋经济成为大陆经济的延伸。而这种模式,很容易形成产业聚焦,目前,日本已经认定19个地区建设产业集群,形成了多层次的海洋经济区域。
相对中国的湛江、茂名等地本土经济不发达,而主要依靠“外来和尚”的模式,日本模式完全不同。
由于先天不足,海洋是日本经济的生命线,其全体国民开发海洋的意识非常强烈。其开发战略可以总结为“向纵深推进、全方位开发”。
海洋开发主要指两个方面,即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技术开发。近年来,日本已形成了近20种海洋产业。构筑起新型的海洋产业体系。其中,港口及海运业、沿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等四种产业,已经占日本海洋经济总产值70%左右。其他的如土木工程、船舶工业、海底通讯电缆制造与铺设、矿产资源勘探、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制药、海洋信息等等,也都获得全面发展。
日本非常重视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科技开发领域也随之不断扩大,并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洋再生能源试验研究、深海机器人等领域取得阶段成果。
日本对于海洋经济的依赖,几乎是全球登峰造极的。日本有效国土的缺乏,使其成为全球最疯狂的围海造田者。同时,早期的急功近利,亦使日本成为全球海洋公害,日本通过建造人工岛,已向海洋索取土地达到200多平方公里,严重影响了海洋地理生态。日本疯狂扑鲸,置国际公约于不顾,造成了对海洋生物的严重破坏,而日本将大量从第三世界国家购买的矿产品藏在海洋里,也对海洋水质形成污染,破坏了海洋体系的平衡。为此,日本经常受到全球国家诟病。
因此,日本后来在发展海洋经济时,有一些补偿性的措施,如,日本现在更多发展高新技术,并且实施海洋循环经济战略;健全油污染防除体制、充实油污损害赔偿保障制度、加强海洋环保调研与技术开发以及对海上环境违法进行查处等。而如今,日本青山绿水、碧海蓝天,虽是“先举屠刀,后成佛”,也总算是修成正果。
而日本模式,主要应用于既是岛国,同时又有大国雄心的国家,最典型的除日本外,即是英国、荷兰。
内陆资源贫乏的浙江省,主要可以借鉴日本模式。
新加坡模式:以港兴市,工业为辅
新加坡是个“弹丸之国”,却创造了一个个经济奇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瞩目,成为举世闻名的繁荣富庶之地。在此过程中,海洋经济居功至伟。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自由港。
而自由港的特点是,既是全球重要的港口、海洋性战略枢纽,同时贸易发达。
这种特点,使其海洋经济以航运为主,临海工业、旅游为辅助,而其他海洋产业则基本是作为补充。
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自由港,新加坡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咽喉,是东西方向海运的全球枢纽。这种地位,使新加坡成为全球最具战略地位的航运港口。全球有超过600个港口与新加坡通航。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0万标箱,全球每5个中转箱中就有1个是由新加坡码头处理的,堪称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而新加坡的贸易对象,主要包含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美国和日本。同时,新加坡亦与全球其他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新加坡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属外贸驱动型,外贸总额是国内生产总值的4倍。
贸易的兴盛,使新加坡港口运输发达。同时,物流业所占比重日益重要。目前,物流业成为新加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GDP贡献超过8%。
新加坡刚崛起时,还是以工业立国。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之后,还是发展工业,裕廊工业区于1968年成立,除此之外在加冷、红山和大巴窑等地也建立了轻工业基地。十年左右的时间,新加坡就迅速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
同时,新加坡加大了对于临港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主要的港口,新加坡成功吸引著名的石油公司,如蚬壳石油和埃克森美孚,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国。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82-02
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研究独立发展多年,人们很少将两者相提并论。这一方面与重陆轻海的意识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早期两者的关联并不显著。近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速远高于世界经济,各国的海洋意识普遍增强,学者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海洋经济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与之相适应,新近有人提出了“海洋经济就是世界经济”的观点。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海洋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直接影响到海洋经济战略、直至影响到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一、传统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
从海洋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两者存在密切关系。从时间上看,17世纪欧洲国家从海上掠夺开始了崛起之路,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演变;19世纪沿海国家借助近海之便发展对外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世界工业化进程也推动了海洋经济发展,15世纪的经济和技术大发展使得早期的航海活动开展起来,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传统海洋经济向现代化转变。从空间上看,世界经济中心沿海布局的态势明显,从中亚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和罗马,再到海上强国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以及超级大国美国。如今人类各种经济活动都越来越多地向海洋延伸,世界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地区都集中在离海岸线60公里以内的沿海,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
海洋交通运输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海运的辐射半径大大超过河运和陆运,海运技术的突破为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贸易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早期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离不开贸易,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成为贸易的主体之后,更是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在开放条件下,各国在全球市场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和产品配置,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国家的繁荣来源于贸易,贸易依靠海上交通,而海洋交通运输是传统海洋经济的主要部分。因此,传统海洋经济通过国际贸易间接对世界经济发挥作用。
二、现代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耦合
20世纪60年代,海洋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以及海洋科学和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嫁接、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技术领域,标志着以海洋大规模综合开发利用为特点的现代海洋经济诞生。现代海洋经济的诞生是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关系发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传统海洋经济并非直接对世界经济发生作用,而只是通过海上交通强化了地理意义上的国家互动。现代海洋经济则不同,它逐步摆脱了陆地本位的束缚,直接与世界经济发生联系。
1.世界经济发展对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任何领域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经济基础作保证,世界经济在生产、贸易和金融等领域的发展构成了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也往往是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日本1981年海洋开发研究经费高达393亿日元,这一数字在2001年增至964亿元。(2)制度推动作用。伴随着世界多极化发展,全球范围内对海洋经济的认知呈现出内涵更加丰富、领域不断拓宽、地位逐渐提高的趋势。沿海国家纷纷提高了海洋问题在国家内外政策中的地位,甚至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筹划的重要内容。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海洋科学报告”中提出要以海洋科技的发展来提高美国全球经济竞争力。日本出台的《海洋开发基本构想及推进海洋开发方针政策的长期展望》也提出以海洋技术为先导,加强日本海洋开发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地位。政府的积极干预使海洋经济发生跳跃式发展,同时也为其适度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2.海洋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工业―技术革命将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质纳入“资源”的范畴。海洋蕴藏的资源远比陆地要多,海洋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大大超过农作物,海洋储藏的矿产资源和可燃冰能够使用一千年,海水经过淡化后可以直接供工业和生活用水。和开发陆地资源相比,其经济成本小,边际收益大,因此海洋开发成为许多濒海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2)海洋经济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舞台。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尽管目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还很粗浅,但其潜在的巨大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经引起重视。进入21世纪,网络泡沫退去后,尚未被充分利用的海洋技术很可能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力。海洋再生能源、海底通讯、游艇、海洋生物技术等产业扩散效应强,极有可能成为金融危机后沿海国家首先崛起的产业。
这是一种有别于间接传导机制的直接传导机制,具有几个特点:(1)直接性。现代海洋经济是知识经济、资源经济,为世界经济发展直接提供动力,效应大、时滞短。(2)有序性。现代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补充、聚合放大,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状态。(3)自发性。这种机制是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的,不需要人为推动,还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海洋经济的认识。
三、现代海洋经济的世界经济属性
(一)现代海洋经济的本质属性
结合历史和当前趋势来看,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具有动态性。要验证“海洋经济就等于世界经济”这一论点,就要从两者的本质属性上探求答案。世界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全球化态势,世界经济的开放性决定了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现代海洋经济也是开放经济:(1)海洋具有空间开放性。任何一个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国家都离不开海洋,各个国家通过海洋互相连通,控制了海上交通就是控制了世界贸易,从而控制了世界财富。(2)海洋资源具有共有性。有些海洋资源分布于公海和国际海底,成为跨国界共享的资源,还有些海洋资源归属不明确,沿海国家围绕其产权展开的竞争与合作日益频繁。(3)海洋技术具有综合性。海洋产业涉及学科多,海洋开发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恶劣的海洋环境和频发的海上灾害加剧了其风险性,因此在客观上要求加强国际合作。加之海洋开发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也要求各国共同承担责任,采取共同行动。
同世界经济相一致,现代海洋经济也开始了全球化进程:(1)政府间海洋合作不断深化,海洋大国之间从海洋科技合作向政策合作转变;(2)远洋渔业、海油开发等产业走向全球布局,以此突破资源、资金和技术瓶颈;(3)众多海洋产业相关企业采取全球化生产方式,建立起物流、航运、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跨国战略联盟。总之,现代海洋经济在对外关系视野中的地位得以显著提升,现代海洋经济的开放性是探究其与世界经济关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二)现代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共生耦合
海洋经济自诞生以来就和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未来这种态势只能更加明显,两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共同生存、协同演进的关系。
首先,两者共生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前世界仍处在经济全球化的裹挟中,对外贸易增速大大超过经济增速,资本和生产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生产要素在各国间高速流动,只有开放的经济领域才可能在世界大市场中占领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海洋经济就是如此。开放性是现代海洋经济和世界经济共有的属性,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将来,这一属性都不会发生改变,决定了两者耦合发展的态势。
其次,两者耦合于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海洋经济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每一方面的发展,反映在世界经济上都将产生极大的效益。世界经济的基础正从资源向资本、知识和技术转化,以新科技革命为背景的现代海洋经济无疑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厚的利润源。在可持续发展观下,现代海洋经济非但不会脱离世界经济,两者的关系还会更加紧密。
海洋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耦合演进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号:现代海洋经济会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海洋经济等于世界经济”这一说法体现了人们对海洋经济的历史和未来,以及对其地位和价值的理性认识。只有认清两者的耦合规律、发展态势,探索其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战略,才能把握住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脉搏。
参考文献:
[1]陈焰.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经济思想史,2007.
[2]刘新华,秦仪.海洋观演变轮略[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2):75-78.
[4]红.现代海洋经济及其特点、趋势初探[J].资源与产业,1999,(6): 41.
[5]马汉.海权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6]乔琳.刍议复杂系统下中国海洋文化系统的构建[J].商业经济,2009,(15):9-18.
[7]温俊萍.经济史视野中的大国崛起[J].史林,2008,(4):167-173.
海洋经济的实践远远早于对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亚太经济的发展开始走向海洋经济之路,日本是其典型的代表。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其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辽宁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日本——科技创新加速海洋开发
近年来,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海洋经济跨入新的成长期,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海洋经济区域业已形成,先后形成了关东广域地区集群等9个地区集群,这不仅构筑起各地区连锁的技术创新体制,也形成了多层次的海洋经济区域。
第二,日本海洋开发包括经济开发、技术开发,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三,日本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急剧扩大,形成了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制订了海洋开发战略计划,并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着重海洋科学技术开发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日本与我国同为东亚海洋大国,海洋经济发展异曲同工,辽宁省在制定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时,应参考日本的实践经验。
山东省——政府重视推进战略实施
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80年代时期就一同开展“海上辽宁”、“海上山东”海洋战略的实施。
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于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并把发展海洋经济当作一项关系长远利益的战略性工程来对待。
山东省还一直强调依法治海的精神,海洋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海洋法制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初步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框架,从而使得海洋开发严谨有序。
近几年,山东省依靠海洋科技力量和众多海洋科研院所,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的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海洋产业迅速崛起,新技术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海洋药物保健品、海洋精细化工、沿海旅游、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不断提高,新研究成果的投入使用使山东省的海洋经济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增长点。
经验启示
发展海洋经济,由于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也并不完全一样。但由于海洋经济的共同特性,国内外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都采取了以下举措:
1、政府管理综合化
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要对政府的作用进行正确定位。首先,海洋经济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求政府对海洋经济进行综合管理,以利海洋资源最优利用,发挥最大的资源潜能。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涉及很多政府部门,需要这些部门通力合作。再次,与陆域经济管理相比,海洋经济具有特殊性,所以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介入的范围更广,也更为深入;政府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部门协调和对经济外部性的治理这两个方面,其他领域则更多地强调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产业结构合理化
目前,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结构呈现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海洋油气、滨海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构成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第二,“二、三、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正向“三、二、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演变。以高技术支撑的近海油气业、临港工业,以及滨海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生产性海洋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主体。第三,区域特色明显。由于各国(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海洋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即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比较优势。
3、加强培育海洋主导产业
根据沿海城市海洋各产业增加值和全省海岸带资源调查,考虑到海洋9类行业增加值的梯度分布和资源基础,把省内海洋经济划分为主产业集群区、发达区、潜力区、欠发达区4个等级。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科技资源方面的两大优势,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的要求,积极培植壮大海洋主导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带动高素质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4、海洋功能划分越来越明确
海洋经济是海洋水体资源经济、海洋产业经济、海洋区域经济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其发展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空间变化与空间组合的结果。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再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海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需要有强大的陆域经济作支撑,海洋资源优势只有在与沿海陆域经济联动发展中,在与区域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中和国际社会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因此,要构建布局合理、陆海一体的生产力发展平台,加快辽宁省海洋产业由资源型向综合型转变,由分散向集群化发展。
5、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一)国内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良好
据统计,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为3843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7%,创造就业岗位3350多万个,比2009年增长了12.8%。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2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6069亿元。《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57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4%。创造就业岗位3420万个,比上年增加70万个。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6508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9062亿元。从中不难看出,我国海洋产业增长态势良好,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加快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的战略转型。自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后,沿海各省纷纷开始规划“海洋梦想”。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正式批复,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发展战略;随后,国务院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自此,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为代表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等沿海经济区域的“3+N”沿海经济区发展布局业已基本形成。
(二)三大沿海经济区涉海人才培养基本特征
同样是海洋经济区,但三个省份的称呼各有不同。不同的地理位置,海洋经济的发展侧重点也不同,面临的海洋人才培养问题也各不相同。
1.山东省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半岛蓝色经济区的7座城市共有高校54所,与海洋相关的专业,如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资源环境、船舶制造、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港口海岸工程等26个本科专业,分布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7所院校。其中,中国海洋大学有12个相关专业,占了较大比例。高职专业主要面向水产养殖、水上运输、港口运输、港口水利工程等,与海洋高端产业有关的专科专业几乎空白。可见,山东海洋人才培养面临着海洋高端产业相关的专业空白点较多、涉海学科专业单一,分布点少且过于集中、人才培养层次搭配不合理及高校定位有待调整等问题。
2.广东省在海洋经济发展进程中,基本形成了一支汇集海洋管理、海洋执法与海洋科技人才的生力军,很多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湛江海洋大学等,在海洋生物、海洋渔业、海洋地质、海洋工程和造船等领域都有一批高水平的带头人。但是对于广东省的海洋经济建设,仍存在着海洋专业人才总量不足、海洋人才分布和专业结构不太合理等方面的不足。
3.浙江省海洋高等教育在近十年中发展迅速,海洋科技教育力量已初具规模,涉海学科和专业得到了大力发展。目前,全省已有涉海高等学校19所,省部级涉海重点学科9个,海洋本科、专科专业点数居全国第二位,拥有海洋类专业在校生4200多人。总的来说,海洋教育结构不断得到优化、涉海专业布局也日趋合理。但是,与山东、广东等地相比,浙江省海洋高等教育仍存在很大差距,如缺少学科优势鲜明的综合性海洋大学、缺少涉海国家重点学科、涉海专业种类分布较狭窄、人才培养层次较低、海洋新兴专业缺乏等。
二、浙江省高职涉海人才培养现状
(一)加强浙江省高职涉海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浙江省处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处沿海,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港口条件得天独厚,全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千米,为陆域面积的2.6倍,海岸线长6500多千米,海岸线长度和海岛总数分别约占全国的1/5和2/5,2011年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达4500亿元。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准,意味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浙江省综合实力和维护国家海洋利益的重要举措。作为海洋资源大省,浙江省的海洋人才培养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目标还不相适应,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开发人才相对缺乏。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海洋人才的培养来推动,只有加大海洋教育的投入,加强海洋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海洋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力发展海洋高职教育,加快涉海工程类、涉海开发类和涉海管理类等涉海专业建设,为海洋经济提供人才保证和科研支持,实现大海、大地、大桥、大岛一体化,海洋风能、潮汐能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洋旅游、港口物流、港口贸易等蓬勃兴起,对早日实现海洋经济强省和海上浙江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二)浙江省高职涉海人才培养特点
1.涉海专业设置面相对狭窄。浙江省内涉海专业涉及面较广的高职院校主要是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涉及的专业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国际航运业务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船舶机械制造与维修、船舶工程技术、船舶舾装、船机制造与维修、港口业务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海洋旅游管理、国际邮轮乘务等。其他高职院校往往只涉及一两个涉海专业,尤其是对应浙江省现代海洋产业要求的涉海专业明显偏少。
2.契合海洋经济的新专业缺乏。海洋产业一般包括海洋新材料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服务业、海洋港口运输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造船业、海洋石油化工业、海洋纺织业、海洋地矿业、海洋药物业、海洋捕捞业、海洋养殖业等12类。国务院批复的《关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明确提出:浙江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包括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现代海洋渔业等4大产业。从图1中不难看出,与目前浙江省高职院校涉海类专业设置对比,契合海洋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利用业与海洋勘探开发业等新兴海洋产业的涉海类专业严重缺乏。与浙江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中各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海洋工程建设类专业明显偏少。
3.涉海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经济和社会对涉海人才的需要,必须根据不同的涉海学科、专业要求,用多维视角创新涉海人才培养模式。涉海学科、专业对高技能应用型的高职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接受涉海专业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接受传承文理融合的通识教育和注重创新精神的创新能力的教育。#p#分页标题#e#
(三)海洋经济示范区背景下的高职涉海人才培养思考
1.优化专业设置,增加契合海洋新兴产业的专业。学科专业建设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抓手,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要载体。浙江省涉海专业人才培养就要围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渔业等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要求,对高职院校涉海专业进行合理设置、优化布局、整体提升。《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在涉海专业建设上取得突破”,“增设一批海洋经济发展急需的新专业群,建成一批涉海特色专业,加大专业调整力度”,“根据海洋经济发展对涉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打造涉海高等职业教育的浙江经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的涉海高等职业学校”。作为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中的重要试点———舟山,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沿海滩涂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舟山市近期可围垦滩涂面积为12308.09平方千米。因此,科学合理推进围海造地是促进舟山新区建设的有效途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中提到,要提高港口航运能力,海陆联动的集疏运网络日益完善,构建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网;积极开发风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供应结构。风能、潮汐能等资源丰富的舟山正在积极研究开发海上风力发电、潮汐能发电等海洋新能源“富矿”。涉及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相关产业还有与民生相关的海水淡化处理、海岛旅游等方面,这些产业都需要大量的涉海类人才。因此,有关高职院校要以海洋经济建设为导向,主动对接海洋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对现有涉海专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并适时增设契合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专业,加快涉海专业建设,构建高职涉海专业群。海洋知识领域的多学科性和交叉性也十分明显,单一海洋学科的高校已不能适应海洋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还要把涉海学科专业通过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进一步衍生新的涉海学科或专业方向,满足海洋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扩大涉海专业、涉海行业的人才培养覆盖范围,促使更多的高职院校参与到涉海人才培养的队伍中来。根据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契合浙江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将涉海学科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积极发展海洋开发专业群建设。学校涉海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思路是开设海洋工程类、海洋开发类、海洋管理类专业。其中,海洋工程类包括港口工程技术、海岸工程技术、海水淡化、近海测量等方向;海洋开发类包括风力发电设备及电网自动化(海洋风力发电方向)、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海洋动力等方向或模块;海洋管理类包括港口物流、滨海景区开发与管理、电子商务等方向或模块等。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将海洋经济融入教学。海洋知识领域涉及的学科面多而广,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而丰富的海洋开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通晓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现代海洋人才的过程中,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内容和体系中融入海洋经济的相关知识;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海洋文化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拓展涉海专业的教学实践平台。将海洋经济领域涉及的知识充实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去,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学校特色和水平的涉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开展校企合作,为涉海专业人才提供实践平台。高职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紧贴市场需求培育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市场需求的特点主要来源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一批涉海类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形成开放性、专业性的技术服务平台。要以涉海企业为主体,以海洋经济发展为导向,构建起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人才培养平台。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大与政府、部门及企业的对接力度,与涉海类企业开展重大科研和产业项目的合作,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积极建设海洋科研基地和创新服务平台,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社会服务。如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在“十二五”期间,拟新增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为港口物流)和海洋开发技术两个学科;拟新建海洋能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团队,海岸工程技术研究所、海洋经济研究所、海岸防灾减灾研究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海洋动力研究所等6个科研团队。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如何开发、利用、管理好海洋是一项很重大的工程。学校积极与国内一流的海洋教育资源、海洋科研基地合作,拟在海岸工程、海洋测绘、港口物流、海水处理、海洋防震减灾、滨海旅游、海洋动力、港口自动化等方面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
4.加强涉海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保障。《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根据海洋学科建设、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打造形成海洋科技人才高效汇聚、快速成长、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启动海洋类师资与科技人才提升计划。”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由于涉海类专业的专业性较强,对师资的要求更有其特有的高要求、高标准。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涉海类专业师资队伍,就要通过聘用、外引和内培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重视涉海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同时,高职院校还要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派出去”是把教师送到国内外知名的涉海企事业单位和同类院校学习、进修;派教师去沿海水利、港航、交通等单位挂职锻炼,从事管理、施工、勘测等,获取最新的海洋开发技术和实践经验来指导教学。“请进来”是把海洋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请到学校讲座或作学术报告,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地提高涉海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涉海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不仅满足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为培养高素质的涉海人才提供了智力保障。
中图分类号:F1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10-0081-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10.18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来,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沿海省市的高度共识,而完善涉海金融服务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2013年2月,海南省政府了《关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辖内各金融机构围绕“岛屿型”经济特点,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支持海洋经济发展。针对海南省涉海金融服务问题,一些作者也进行了研究[1-2]。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海南省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近五年来开展涉海金融服务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反映辖内涉海金融服务及金融产品创新情况,总结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改进政策和措施,以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辖区海洋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目标。
一、海南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调查
(一)涉海信贷总量稳步增长
调查统计显示,2011年以来海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12大类海洋产业的贷款(以下简称海洋产业贷款)余额呈现逐年较快增长态势。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全省海洋产业贷款余额为651.88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17.3%,是2011年末的4.4倍;其在同期全省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达到11.1%,比2011年末上升了6.4个百分点。但与2014年海洋产业在全省GDP的占比达到26.9%相比①,海洋产业贷款在全省贷款余额的占比仍然偏低,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涉海信贷产业分布较为广泛
调查统计显示,按照国家海洋局《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国家标准(GB/27094 2006),在海洋经济产业体系的12大产业中,除海洋盐业、海水利用业无贷款外,海南省的其他产业均有银行贷款,信贷支持的产业分布较为广泛(见表1)。其中,海洋渔业贷款业务开展最为广泛,除个别银行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有海洋渔业贷款业务,截至2015年3月末,贷款余额达到33.31亿元。贷款余额最大的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截至2015年3月末,余额达到391.21亿元,与目前海南省正全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相契合。
(三)涉海信贷业务的银行分布较为集中
从发放贷款的银行机构看,除一家新设股份制银行分行外,海南省各银行基本都已开展涉海信贷业务。根据调查统计(见表2),截至2015年3月末,政策性商业银行(包括国开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海洋产业贷款余额位居各机构类型的首位,占全省海洋产业贷款余额的56.6%;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海洋产业贷款份额次之,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3.4%;上述两类机构的海洋产业贷款合计占比高达90.0%。同时,具体到各银行看,近半数受调查银行在全部海洋产业贷款占比份额低于1%,显示海洋产业银行贷款的机构分布较为集中。
(四)涉海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所拓宽
近年来,海南省涉海企业积极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业务。2009年12月,海南海峡航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用于沿海及近海服务和航运船舶购买。同时,海航股份、美兰机场、凤凰机场等旅游企业积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募集基金,近五年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券22亿元,中期票据55亿元,拓宽了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降低了融资成本。
二、金融支持海洋经济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
海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海洋产业融资需求特点,优化涉海信贷审批流程,通过授信审批部门创新和完善限时评审、模板评审、错位评审、绿色评审、授权评审、专职评审、上门评审、阳光评审等工作机制,对海洋产业中的贸易融资、小企业贷款等业务进行优先评审;对海洋产业中的固定资产支持融资、项目贷款等符合条件的业务采用“调评合一”、“认同评估”等方式优化流程;对部分风险可控、重点营销海洋产业客户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实行授信项下授权审批制度,将授信方案项下的审批权限全部或部分转授业务经办行,加快了审批办理速度,提高了服务效率。
(二)加强创新力度,拓展信贷产品组合
调查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了创新力度,涉海信贷产品种类得到丰富。首先,探索创新海洋产业抵押质押方式,推出滩涂资源利用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船舶资产抵押贷款、订(仓)单质押贷款、个人游艇贷款、个人购置船舶燃油贷款等创新产品。其次,利用贸易融资授信政策,提高对海洋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授信支持,加快对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保理、订单融资、预付款融资、商品融资等信贷产品组合满足海洋经济企业的信贷需求,深化对海洋经济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
(三)完善融资服务模式,助推产业链带动作用发挥
调查显示,多家银行不断创新、完善海洋产业融资服务模式,通过担保增信、优化产业链企业融资组合,助推企业产业链的构建和涉海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部分银行通过“四台一会”模式,由地方信用协会推进,担保中心担保,经由统贷平台向渔业企业发放贷款,化解了企业创业初期的融资难题。依托金融服务支持,逐步形成了从种苗培育、饲料生产、水产养殖、流通加工到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国内最为完善的水产产业链,培养了一批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支持企业产业链建设的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在产业链协同方面的优势,成地区、成集群地将农户组织起来纳入产业链,协助其参与产业链分工,依托担保平台为农户增信,依托统贷平台向农户发放贷款,形成了经典的“龙头企业+农户+统贷平台+银行+担保公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资源对海洋产业的覆盖面有待拓展
调查显示,贷款余额位居前三位的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渔业,合计占全部海洋产业贷款余额的89.0%,其余九大行业的占比仅为11%,贷款行业集中度偏高。同时,对海洋产业的信贷支持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而具有较高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等海洋新兴产业的信贷余额明显偏少,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二)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受限
目前,海南省尚未制订出台统一的海域使用权抵押制度和操作细则,相应配套机制不健全,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存在困难。根据调查,省内仅有少数几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该项业务。以海域使用权价格评估为例,目前没有统一的评估准则、估价规程,也没有专业的评估中介机构,不利于海域使用权流转,难以满足未来资产处置需要。这也导致海南省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举步维艰,2014年全省未开展相关业务,而全国当年开展海域抵押涉海面积达到7.8万公顷,抵押金额高达411.68亿元[3-4]。
(三)交叉性涉海金融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查显示,目前海南省的涉海金融产品创新主要以信贷产品为主,信贷+保险、信贷+基金、证券+保险、租赁+保险等交叉性金融产品创新不多。海洋经济涉及的产业门类较多,面临的不确定风险较大,对交叉性、个性化的金融产品需求较为迫切,急需相关领域的金融创新,以满足涉海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风险补偿和优惠配套政策不足
海洋产业涉及大量小微企业和农户,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信用风险较为突出。以海洋渔业贷款为例,以渔船作为抵押物存在较大风险,保险和融资性担保公司也对此类业务持谨慎态度。同时,与渔业发达省份相比,海南省相关优惠配套政策明显不足,补贴、贴息政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金融服务的策略建议
(一)构建多元化的海洋金融服务体系
通过强化信贷资金的倾斜配置、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深度参与等途径,推动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融资服务格局。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创新、调整信贷结构,加强对海洋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推动优质海洋企业上市融资,做强做大产业规模。探索建立海洋产业引导基金,吸引国内外资金流向海洋产业。同时,积极开发海洋渔业保险、海洋生态损害保险、物流保险等涉海保险产品创新,建立有效的巨灾风险补偿机制,增强风险的防范和分担能力。
(二)找准业务切入点,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海洋经济的金融需求趋于多样化,传统银行信贷业务模式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创新融资模式,如在建设三沙市的基础设施方面,可以引入有实力的民间资本以“PPP”模式的形式参与;在支持远洋捕捞行业时,可以利用融资租赁的方式实现设备升级改造等。同时,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需要针对不同类别海洋经济项目的资金需求特点,加强与项目企业、融资租赁公司等各类机构的合作,积极拓展思路,找准业务切入点,达到支持海洋经济、扩大业务规模、控制融资风险的目的。
(三)完善涉海权益配套机制
建议地方政府尽快出台有关船舶、工程装置、海域使用权等抵押登记细则,完善涉海抵押品评估、交易、流转的操作流程,支持涉海抵押权益的市场化处置和流转。建议有关部门参照基准地价定价方法,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用海性质,定期编制并海域使用权基准价格,以供金融机构参考,做实海域使用权抵押。
(四)加大对海洋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建议加大对新兴海洋产业的财政补助,如对新进企业、新型项目补贴办公经费、开办费,在一定年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或即征即返等。同时,对海洋渔业、涉海小微企业贷款等给予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对海洋领域的财政投入和税费优惠扶持力度,健全风险补偿和共担机制,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机构参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五)搭建海洋金融银企对接平台
海洋经济涵盖了渔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多个相关产业,金融机构一对一的对接难度较大。建议地方政府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一方面为资信较好的海洋经济相关企业提供担保,保持银企融资渠道的畅通;另一方面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经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建立海洋融资项目信息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召开项目融资银企对接会,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采取项目贷款、银团贷款等多种模式,优先满足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港口物流业等领域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金春花.海南省海洋金融服务的路径探索[J].海南金融,2015(6):82-85.
[2]欧哲伟,蔡汝洋,唐慧雯,符晓宇.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探析[J].海南金融,2013(11):48-52.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完善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战略布局、拓宽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选择,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现海陆联动、提升我市综合实力的积极举措。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各金融机构要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按照国务院批复的《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总体要求,立足实际,树立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理念。各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强金融对海洋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推动我市海洋经济强市目标实现,为建设“山海秀丽、富裕和谐”的新作出贡献。
二、突出重点加大海洋产业信贷投入
各金融机构要以我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为契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构筑大平台、开发大港口、建设海洋产业基地、健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目标,突出支持重点,明确信贷导向,优化信贷结构,努力集聚信贷资源,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一)积极支持港口和临港型工业、物流业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加强对港、头门港区、大陈黄礁石化港区、海门港区、大麦屿港区对台客货运输和集装箱运输支线港等港口开发的信贷投入,支持金台铁路和头门、大麦屿等铁路疏港支线、沿海高速公路、沿海快速通道等港口及腹地基础设施建设。要落实我市“十二五”规划要求,为石化工业基地、沿海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等临港产业基地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石化、交通运输设备、资源再生等临港型工业加快发展。要积极探索港口物流与银行信贷资金衔接的有效方式,针对港口物流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开办“仓单质押”等信贷创新品种,构筑金融支持港口经济发展的服务平台,推进“三位一体”港口服务体系建设。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发展船舶融资、航运融资等融资方式,推动开展已建和在建船舶抵押贷款、预付保函等金融业务,满足船舶制造行业的融资需求。大力支持船舶交易市场建设,重点扶持特种船舶和船用设备制造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二)大力支持现代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发展。各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要加强对椒江中心渔港、路桥金清渔港、临海红脚岩渔港、温岭中心渔港、玉环坎门中心渔港、三门健跳渔港等续建新建工程的信贷支持,推动标准渔港加快建设。要重点加大对远洋渔船改造、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发展以及规模化、标准化水产养殖生产的支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资信好的高效生态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促进海洋渔业产业链的延伸。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的网点优势,为渔区渔民改造旧船、建造钢质渔船、发展水产加工产业和健康养殖业等项目和产业给予必要的贷款倾斜。各金融机构要以滨海城市为依托,积极支持蛇蟠、桃渚、大陈、石塘、大鹿岛等滨海旅游岛屿开发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助力打造滨海旅游基地。对于资金需求大、开发周期长的项目,鼓励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予以支持,助推我市发展成为全省海岛开发开放的先导地区。
(三)突出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清洁能源、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的信贷需求,使海洋新兴产业成为我市海洋产业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一是积极推动以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生物医药为主的新兴海洋产业基地建设,扶持一批全国领先产业和企业集群。二是支持打造海洋能源产业基地,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核电、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开发领域,推进三门核电、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三是支持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通过动产抵押、应收账款质押、供应链融资等多种抵质押方式,鼓励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海洋环保设备生产企业。
(四)积极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各金融机构要树立金融支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为建设新型临港产业基地、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资金要素保障。要逐步退出对沿海地区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信贷投入,优先加大对涉海节能重点工程项目、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等的信贷投放,切实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以排污权抵押贷款为突破口,探索开发与排污权交易、清洁发展机制(CDM)和碳交易市场相结合的低碳金融创新产品,为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深入推进适合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创新
(一)深化金融产品创新。各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研发适合我市海洋产业发展的信贷创新产品,着力拓宽贷款抵(质)押物范围。积极拓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加大对以海域使用权为质押的滩涂和海水养殖、临港工业等海洋产业的融资支持。继续推广渔船抵押贷款,简化贷款流程,合理评估渔船价值,适当提高渔船抵押贷款额度,满足海洋渔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不断完善在建船舶抵押融资模式,积极开办船舶出口买方信贷和保函等业务,为船舶出口、船舶修造企业技改研发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探索发展适合海洋物流企业融资、结算特点的物流保理和联网结算等业务,促进海洋物流业加快发展。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融资和外汇业务,推动出口信用保险、海上航运保险项下融资业务,发展进口信贷、进口信用证等业务,为涉海企业产品出口和技术引进提供信贷支持。继续推进汇率避险市场和避险产品的培育与创新,设计适合海洋产业经营特点和汇率变化趋势的避险产品,帮助涉海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二)优化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要鼓励辖内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信贷服务方式创新,推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海洋经济集聚区域内设立以服务海洋经济为主的分支机构,建立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实现海洋产业融资需求与银行信贷供给的有效对接。要推进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扩大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逐步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金融服务组织互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船舶制造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从事船舶租赁融资业务。推动建立规范的综合产权交易平台。推动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与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担保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发展海洋投贷联盟。
四、着力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
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各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开展涉海企业利用金融工具筹资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积极引导和支持港口、码头、岸线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产品,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加强私募可转票据、高收益票据等银行间市场创新产品的研究,进一步探索适合海洋经济发展特点的直接融资产品。积极支持、推动涉海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鼓励涉海企业在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平台挂牌交易,进行股份转让或定向融资。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实力雄厚的优势,引导大型民营企业积极投资于海洋工程、船舶建造、物流仓储、海洋运输等海洋产业。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完善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战略布局、拓宽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选择,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现海陆联动、提升我市综合实力的积极举措。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各金融机构要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按照国务院批复的《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总体要求,立足实际,树立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理念。各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强金融对海洋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推动我市海洋经济强市目标实现,为建设“山海秀丽、富裕和谐”的新作出贡献。
二、突出重点加大海洋产业信贷投入
各金融机构要以我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为契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构筑大平台、开发大港口、建设海洋产业基地、健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目标,突出支持重点,明确信贷导向,优化信贷结构,努力集聚信贷资源,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一)积极支持港口和临港型工业、物流业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加强对港、头门港区、大陈黄礁石化港区、海门港区、大麦屿港区对台客货运输和集装箱运输支线港等港口开发的信贷投入,支持金台铁路和头门、大麦屿等铁路疏港支线、沿海高速公路、沿海快速通道等港口及腹地基础设施建设。要落实我市“十二五”规划要求,为石化工业基地、沿海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等临港产业基地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石化、交通运输设备、资源再生等临港型工业加快发展。要积极探索港口物流与银行信贷资金衔接的有效方式,针对港口物流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开办“仓单质押”等信贷创新品种,构筑金融支持港口经济发展的服务平台,推进“三位一体”港口服务体系建设。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发展船舶融资、航运融资等融资方式,推动开展已建和在建船舶抵押贷款、预付保函等金融业务,满足船舶制造行业的融资需求。大力支持船舶交易市场建设,重点扶持特种船舶和船用设备制造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二)大力支持现代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发展。各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要加强对椒江中心渔港、路桥金清渔港、临海红脚岩渔港、温岭中心渔港、玉环坎门中心渔港、三门健跳渔港等续建新建工程的信贷支持,推动标准渔港加快建设。要重点加大对远洋渔船改造、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发展以及规模化、标准化水产养殖生产的支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资信好的高效生态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促进海洋渔业产业链的延伸。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的网点优势,为渔区渔民改造旧船、建造钢质渔船、发展水产加工产业和健康养殖业等项目和产业给予必要的贷款倾斜。各金融机构要以滨海城市为依托,积极支持蛇蟠、桃渚、大陈、石塘、大鹿岛等滨海旅游岛屿开发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助力打造滨海旅游基地。对于资金需求大、开发周期长的项目,鼓励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予以支持,助推我市发展成为全省海岛开发开放的先导地区。
(三)突出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清洁能源、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的信贷需求,使海洋新兴产业成为我市海洋产业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一是积极推动以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生物医药为主的新兴海洋产业基地建设,扶持一批全国领先产业和企业集群。二是支持打造海洋能源产业基地,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核电、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开发领域,推进三门核电、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三是支持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通过动产抵押、应收账款质押、供应链融资等多种抵质押方式,鼓励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海洋环保设备生产企业。
(四)积极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各金融机构要树立金融支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为建设新型临港产业基地、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资金要素保障。要逐步退出对沿海地区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信贷投入,优先加大对涉海节能重点工程项目、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等的信贷投放,切实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以排污权抵押贷款为突破口,探索开发与排污权交易、清洁发展机制(CDM)和碳交易市场相结合的低碳金融创新产品,为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深入推进适合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创新
(一)深化金融产品创新。各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研发适合我市海洋产业发展的信贷创新产品,着力拓宽贷款抵(质)押物范围。积极拓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加大对以海域使用权为质押的滩涂和海水养殖、临港工业等海洋产业的融资支持。继续推广渔船抵押贷款,简化贷款流程,合理评估渔船价值,适当提高渔船抵押贷款额度,满足海洋渔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不断完善在建船舶抵押融资模式,积极开办船舶出口买方信贷和保函等业务,为船舶出口、船舶修造企业技改研发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探索发展适合海洋物流企业融资、结算特点的物流保理和联网结算等业务,促进海洋物流业加快发展。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融资和外汇业务,推动出口信用保险、海上航运保险项下融资业务,发展进口信贷、进口信用证等业务,为涉海企业产品出口和技术引进提供信贷支持。继续推进汇率避险市场和避险产品的培育与创新,设计适合海洋产业经营特点和汇率变化趋势的避险产品,帮助涉海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二)优化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要鼓励辖内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信贷服务方式创新,推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海洋经济集聚区域内设立以服务海洋经济为主的分支机构,建立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实现海洋产业融资需求与银行信贷供给的有效对接。要推进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扩大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逐步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金融服务组织互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船舶制造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从事船舶租赁融资业务。推动建立规范的综合产权交易平台。推动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与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担保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发展海洋投贷联盟。
四、着力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
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各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开展涉海企业利用金融工具筹资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积极引导和支持港口、码头、岸线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产品,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加强私募可转票据、高收益票据等银行间市场创新产品的研究,进一步探索适合海洋经济发展特点的直接融资产品。积极支持、推动涉海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鼓励涉海企业在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平台挂牌交易,进行股份转让或定向融资。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实力雄厚的优势,引导大型民营企业积极投资于海洋工程、船舶建造、物流仓储、海洋运输等海洋产业。
第一,规模小、资产单薄、信用机制不健全。我国海洋经济产业大中型企业的融资特点是间接融资高于直接融资,债权融资高于股权融资。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由于其特殊的地域属性,依靠间接融资的可能性更小。在对威海市200多家海洋经济产业中小企业的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些企业的融资选择一般是自有资金和向亲友借贷。调研结果显示,78%的调查对象因为规模小,或者正处于发展阶段,缺乏足值的抵押物,无法取得银行信任,导致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难。①
第二,贷款金额小、期限短,时效性强。海洋经济产业中小企业的主体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等企业。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资金需求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尤其是对于季节性非常强的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其资金需求表现为资金流量大、集中投入高、回笼周期短、季节性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融资借贷时,就是每笔贷款金额小、期限短,时效性强。
第三,海洋经济具有高风险特征。海啸、飓风、赤潮等海洋自然灾害会对沿海地区相关产业造成经济损失。海洋经济的高风险特征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借贷影响非常明显。在银行信贷总体规模趋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会下降,其理性选择必然是那些成熟度高、抗风险能力强、周期性不太明显的行业。同时,在与大量新兴的海洋经济产业的竞争中,传统产业居多的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上开辟出新的融资渠道。
(二)海洋经济产业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优势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产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由共同技术连接在一起的企业和相关组织;这些组织包括上下游企业和客户,提供互补或辅助产品的其他行业的企业,还包括政府、大学、质量标准机构、培训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提供公共服务、技术、培训等支持的机构。①海洋经济产业中小企业地理环境临近、生产性质相似,极为符合产业集群的条件,可以通过产业集群解决海洋经济产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产业集群能够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有利于增进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利于提高企业间的的合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单个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贷款需求急、金额小、需求频繁、不确定性高等诸多不利因素,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融资意愿。但中小企业集群后增强了中小企业的担保能力和信用水平,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融资优势。
(三)海洋经济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可行性分析
1.理论上的可行性。首先,企业、机构地理位置上的临近性。企业、机构在地理位置上是集聚的,地理上的临近能够降低运输成本,便于企业面对面的交流,能够及时获得当地供应商和市场竞争的实时信息,因此地理位置上的集群十分重要,也是产业集群的一个前提条件。其次,配套性。众多聚集在一起的企业和机构都是通过具体的产品而紧密联系相关的,并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或供应链,企业与企业之间及企业与机构之间具有很强的配套性。政府、金融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和大量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形成集群的配套体系,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的综合体。再次,知识共享和创新性。集群所在地存在着复杂稠密的社会网络关系,当地的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机构之间通过竞争和合作形成本地化网络。网络中各行为主体间以正式或非正式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互动和知识交流,形成知识共享和创新的机制。最后,根植性。集群内企业家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或制度环境,以此为基础,人们之间经常联系、频繁交往,使用近似的圈内语言,了解类似的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因而具有可靠性、可预见性,相互信任成为圈内最有价值的资源。
2.操作上的可行性。第一,我们通过对威海市200余家中小企业的调研,发现威海市海洋经济中小企业分布较为集中,很多经营相似业务的企业都会聚集在一条街道上,地理位置临近。此外,威海三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环翠区)空间距离很近,分布在这三区的中小企业在地理位置上有集群发展的条件和优势。第二,大多数海洋经济产业都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相互配套。以生产渔具类企业和海产品加工企业为例,生产鱼竿相关企业涵盖了生产鱼竿、鱼线轮、鱼竿箱、鱼竿配件等配套部件的生产企业;海产品养殖企业以养殖海参为例,包括大面积海参养殖区、海参加工企业、海参包装企业、海参出售、出口企业。因此,将处在一个产业链条上的企业进行集群即可获得规模效应。第三,很多海洋经济中小企业由于受规模和资金的限制,其产品往往缺乏核心技术,海产品养殖多为普通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只有极个别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和品牌,所以大多数企业都愿意互相交流学习,不断完善和改进生产技术,共同创新。第四,威海市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是土生土长的威海本地人,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了解当地各个行业的交易规则,因而企业具有很强的根植性,是实现产业集群最有价值的资源。
二、海洋经济产业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有效模式的构建
(一)互助担保联盟模式
根据海洋经济的特点,传统意义上的海洋经济产业由于中小企业的集群,在进行间接融资时可以建立互助担保联盟模式。互助担保联盟模式通过设立互助担保基金,形成中小企业信用互助担保,从而改善中小企业与银行谈判时的弱势地位,为中小企业争取更有利的贷款条件。
1.互助担保联盟模式的基本框架。中小企业在集群环境下成为互助担保联盟的主体,同时也是互助担保公司担保基金的主要出资者和融资的需求者。互助担保公司以中介的方式,联通企业和政府、协作银行和民间资本。协作银行和民间资本分别作为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资金提供者,地方政府作为互助担保公司担保基金的出资人并在政策上支持互助担保公司。此外,企业与企业间可以通过赊购(销)、预付货款等方式实现类似银行同业拆借的短期资金需求。
2.基本运作方式。
第一,组织形式。政府通过税收减免、风险补贴等方式积极引导,中小企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牵头,吸引有意向的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组成互助担保联盟。联盟按照商业化模式运作,建立各种配套部门,负责办理中小企业的入会、贷款申请、组织调查、组织评审,并负责与协作银行的业务往来及关系维持与拓展等日常工作。互助担保公司以首先满足会员企业需求为主,其次依据业务状况,若有剩余能力可为会员外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增加公司收入。
第二,担保基金的来源。互助担保联盟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提供的启动资金;企业缴纳的股金;企业一定比例的有效资产抵押折现。政府向互助担保联盟提供启动资金,并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扩充互助担保联盟公司的担保基金,以及在政策上给与扶持。企业交纳股金,该股金也作为其贷款时的保证金;采用部分有效资产抵押折现,一方面有助于增加互助联盟的代偿能力,另一方面保障了企业的利益;另外,从企业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扩充股金。
第三,融资方式。互助担保公司中小企业借助互助担保公司的担保从银行获取贷款,但其所能取得的贷款最高上限由该企业的信用等级和其缴纳的股金以及入股资产共同决定。企业可以先与互助担保公司签订债务协议,然后由互助担保公司全额代偿担保,将债务协议转让与民间资本,从而利用民间资本实现直接融资。对于同一价值链上的企业可以通过企业间的赊购(销)、预付货款等实现企业间的同业借贷。
(二)“观海听涛”模式
根据海洋经济中小企业集群的特点,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观海听涛”这一融资新模式。目前我国的互助担保机构绝大多数是在地方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立的,在这些政府参股的互助担保机构中,政府往往过多地干预担保业务活动,致使信用担保重蹈政府干预贷款的覆辙,出现各种形式的指令性担保。另外,政府财政对互助担保机构的支持资金数额比较小,担保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股东缴纳的会费或股金,致使担保机构可运用的资金规模不大,互助担保发展缓慢。“观海听涛”模式可以克服政府不适当的干预,打破传统融资模式中企业、金融机构、担保公司三方的囚徒困境,引入促进融资环境完善的第四方。
1.“观海听涛”模式基本框架。
2.基本运作方式。第一,运作流程。首先,由集群中小企业寻求合适的担保公司为其融资提供担保。在这里,政府对集群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可以作为对于担保公司的一种反担保机制,降低担保公司风险。担保公司受理后,对集群中小企业的价值做整体分析,并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根据集群的项目状况寻找合适的投资公司,与投资公司在担保条件的协商上达成一致意见。比如,当企业现金流发生未预期的变化而导致财务危机发生并进而无法按时偿付银行贷款时,投资公司将为企业带来现金流用以偿付银行债务并保持企业的持续经营,同时集群企业也要释放一定的股权给投资公司或者从利润中给予一定的红利。其次,各主体寻找合适的合作银行,取得资金并与银行商定贷款条件,包括利率、还款期限等。与此同时,政府给予银行一定的风险补贴,积极促成集群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贷合作。第二,“观海听涛”模式的适用范围。集群企业要有一定的资本市场价值。投资公司的介入是希望能从中取得一定的利润和收益,普遍而易于操作的方式就是集群企业释放一定的股权或分发一定的红利给投资公司,这要求集群中小企业必须要有能够吸引投资公司进入的亮点。集群企业要有技术优势,在资本推动下能获得快速增长。投资公司的投资行为十分慎重,在选取投资对象时一般都只注重能够进行技术创新、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群,这些企业在取得资金投入后,能够迅速摆脱财务困境,短期内实现盈利。投资公司尤其是风险投资公司,要求的都是高回报,因为他们承担着高风险,所以对于提供担保所能带来的回报将会决定集群中小企业与投资公司的合作能否实现。集群中小企业要合理估计自身实力,提出有价值的回报方式,吸引投资公司,促成合作。
3.“观海听涛”模式的创新与优势。其一,五方共赢———利益链的延展。对于集群中小企业而言,风司的介入,使得担保力度增强,有助于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取得资金,为下一轮投资打下基础。对于政府而言,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是其优化资源配置的责任,在这种模式下所扶持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型的中小企业,而是举凡有良好成长前景、能够受到投资公司青睐的,都将可能取得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能够从政府那里取得风险补贴,同时其他三方都承担责任,相当于又增加了一个安全系数,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会更容易实现。对于担保公司而言,为使风险降至最低,担保公司对于担保对象的选择十分慎重,投资公司的介入以及政府的扶持,使得现有的担保资本金能够担保更多的业务和拓展业务网络。对于投资公司而言,投资公司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没有合适的投资项目;银行发放贷款也绝不仅是为了能够按时收回本金,追逐利润是银行不二的选择。因此,在这个模型中,实际上是银行和担保公司在为投资公司筛选项目,构成了一个网状的项目筛选模式。其二,风险共担———合作链的博弈。在这个模型中,各主体之间既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又可以从彼此身上取得与风险相对应的收益。在构建模型伊始,各主体就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合作对象,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力图利润最大化。正是这样一个动态的合作博弈,维持了整个模型的稳定性,模型中的各主体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而且,政府的参与也为整个操作流程起到了引导与监督的作用。
三、对海洋经济产业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及其相关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1)10-0003-03
一、实现山东半岛蓝色战略需要金融支持
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得国务院批复、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发展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下简称“蓝区”)建设不仅是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肩负着发挥山东省区位优势、推动山东省由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的责任,是未来造福山东人民,保证山东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蓝区应着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选择和培育具有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围绕这些关键领域和重要任务,金融部门加大支持蓝区的力度,责无旁贷。但海洋经济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具有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和技术性强等不同于陆地经济的特点,要充分发挥金融资金媒介、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利益激励的作用。必须综合协调财政、税收、土地、产业等政策,发展适合海洋经济特点的金融体系和制度,提供契合海洋经济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蓝区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缺乏海洋产业依托造成海洋经济与陆地金融错位
由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仅是对未来海洋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给出了一个大致的导向,未能明确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阶段目标,缺乏相关政策进行配套和支持,因此,尽管《规划》已经出台,但蓝区的海洋经济发展仍表现出明显的陆地特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蓝区内与陆地关联度较高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制药、新材料等高新产业发展较快,而与海洋相关、独立性较强的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上风力发电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则相对滞后,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低于浙、闽等出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省份。另外,蓝区的工业园区产业配套率普遍较低,与海洋直接相关的产业配套率更低,例如胶东半岛的汽车、家电等产业配套率大约在30%,而船舶工业配套率只有20%,明显不利于培育和形成未来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可以说,目前的蓝区经济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经济,与之相适应,现阶段的蓝区金融也不是真正的海洋金融,而是以蓝区中的陆地经济为依托的“陆地金融”。虽然它已能很好地支持蓝区现有产业的发展,表现为“十一五”期间受金融危机冲击,山东省整体金融生态环境略有下行的同时,蓝区金融生态环境却整体向好,但在支持未来海洋经济方面会存在错位,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组织体系不匹配。银行、证券、保险行业比重失衡,海洋经济与金融机构缺乏利益共生机制,导致金融资源不能很好地向海洋产业聚集。二是资本市场不健全。专业人才和技术缺乏导致涉海保险发展缓慢,证券公司实力小,产业基金、私募基金等股权退出渠道不畅通,风险投资发展缓慢,难以形成良好的创投环境,不利于成长型海洋产业的发展。三是抵押物创新滞后。由于海洋经济产业中机器设备等有效抵押品的专属性较强,抵押率相对较低,融资规模受限;海域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的抵押虽无法律,但在司法保全、交易费用等方面仍有障碍,商业银行对此项业务涉足较少,海洋资源与海洋金融无法形成良性互助。四是风险规避手段缺失,配套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缓慢。海洋经济产业多为涉外企业,面临较多的汇率风险,而目前金融市场和机构缺乏足够的手段来规避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资金向海洋经济产业的投入。此外,缺乏专门的担保等中介机构,也制约了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步伐。
总之,蓝区经济的“非海洋化”导致了目前“填海造田”式的金融格局,使得向蓝区倾斜的金融资源更多地集中在蓝区的陆地或与陆地相关的产业,并不能给未来蓝区海洋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提供有效支撑。因此要尽快明确蓝区海洋产业规划,在此前提下,以产业为先导,加快海洋金融的跟进和海洋金融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三、金融有效支持蓝区建设的定位:海洋金融创新
山东半岛蓝区建设对资金持续、大规模的需求,决定了加大信贷供给仍是金融支持蓝区发展的主渠道。在当前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各金融机构要围绕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的核心差异,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在解决海洋产业风险与潜在收益不匹配、海洋生态环境公益性与效益外溢脱节的前提下,最终建立有效增加流动性、转移风险、提升信用和物化权益的海洋金融体系。
实现海洋金融创新的基本构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围绕蓝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有扶有控”的原则下,通过创新信贷政策和工具,扩大蓝区融资渠道和规模,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围绕支持蓝区海洋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创新风险定价和控制的金融服务模式,锁定金融投入的风险收益比。三是围绕推进蓝区海陆统筹发展和对外开放,创新非信贷融资方式和发展汇率避险工具,延伸产业链,增强海洋战略的辐射力。四是围绕加快蓝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生态建设,通过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发展多方合作融资方式、组建金融交易市场等,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蓝区建设的金融创新举措
(一)加快金融服务机制创新,加大信贷政策支持力度
结合《规划》,全省各级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加强信贷政策窗口指导,通过完善信贷政策导向评估、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以及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资源投向,并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企业预收款结汇额度,保证海洋企业的正常资金需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信贷政策,制定适合海洋产业资金需求特点的贷款期限、利率和偿还方式,在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同时,继续加大对海洋渔业、海洋生物、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海洋文化旅游、涉海商务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积极探索发展设备融资租赁、信贷资产证券化、桥隧模式、银团贷款、转贷款等方式,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高端产业加快发展以及满足渔民渔户改造船只设备、发展加工养殖等的长期信贷需求。
(二)加快海洋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实现资金供给主体多样化
海洋经济产业链较长,经济主体呈现多样化,通过建立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各类型的金融需求。由于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专利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融资、监管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从长远看应组建和发展专业性金融机构,包括海洋专业银行,海洋租赁、典当、拍卖行等。但近期可以考虑由政府出资整合当地法人金融机
构,成立面向海洋经济的专项部门;
《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已允许民间资本参股和兴办金融机构,可以建立专门为海洋经济服务的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其灵活性和低门槛可以保证以低成本和高效率服务处于发展初期的涉海企业。此外。针对海洋高科技企业“高风险、高成长”的特征,发展风险投资,发挥风投机构对项目的筛选和监督作用,降低信贷风险。
(三)加快金融市场创新,构建多元化海洋经济融资体系
加快金融市场创新步伐,着力发展非信贷融资,是构建多元化海洋经济融资体系的必由之路。一是稳步发展股权融资。积极培育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及海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支持已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新股、发行可转债等方式扩资,推进海洋高新企业加入“新三板”扩容试点。打造地方产权交易平台,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托管、股权或资本置换等方式扩大资本规模。二是大力发展债权融资。积极推动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特别是高收益债券、海洋高新技术可转换债券等,扩大融资来源,优先推荐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工具。三是有效发挥保险资金的融资功能。拓宽海洋保险的业务领域,尝试保险资金以股权、债权等形式进行资本化运作,提高资金与产业的对接能力。四是鼓励发展银行间市场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便利金融资源的余缺调剂,提高资金可得性和利用效率。
(四)加快金融工具创新,契合海洋主导产业的特征需求
推进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锁定金融支持的风险收益比,引导金融机构对蓝区规划的重点和主导产业提供支持。一是针对蓝区发展中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的媒介作用,通过BOT、TOT、信托等方式加快建设步伐;同时推进蓝区闲置土地资源流转与交易的平台与渠道建设,降低土地建造和使用成本,从而以土地拉动海陆总成本的下降,吸引区外的物流、资金流。二是针对蓝区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业,着重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包括扩大专用设备与合同的抵押范围,提高抵押率:同时针对海水养殖、临港工业、船舶建造业等,拓展海域使用权、土地使用权、股权、专利权、知识产权、应收账款抵(质)押贷款业务,切实提高融资保障水平。三是针对蓝区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着重创新非信贷融资工具,依托海洋经济供应链和产业链优势,规范发展供应链融资、存货质押、组合担保贷款、保理、保函、信用证等业务。四是大力发展环境金融,包括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符合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探索将环境资源转换为具有产权和可计量的具有金融属性的交易产品,发展排放权抵押融资,有效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五是针对蓝区经济涉外产业较多的现状。开发与海洋经济相结合的外汇结算产品、贸易融资产品、汇率避险工具等,规避汇率风险;积极推进区内跨境人民币结算和小币种挂牌交易,在区域内实现人民币对部分小币种的汇率挂牌和直接兑换,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