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1-12 15:13: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

篇1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对外贸易高歌猛进,贸易总量逐年扩大,增长幅度连年提高。2011年,我市外向型经济持续大幅增长,进出口总值突破11亿美元大关,总量再上新台阶。虽然我市对外贸易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态势良好,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但是,通过深入剖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市的对外贸易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是“三个偏低”。一是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量、比重偏低。2011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5亿美元,仅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32.9%,初级产品出口占的比重过大;二是进口比重偏低。2011年全市进口3.649亿美元,占对外贸易额的32.7%,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三是自有企业外贸总量、比重偏低。2011年全市自有企业进出口2亿美元,仅占全市进出口总量的18%左右,外商投资企业是进出口的主体,左右着全市对外贸易,增加了我市经济的风险性。因此,加快培育在产业定位占居高端,集成性的、综合性的、拥有核心技术的自有企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外贸出口早已摆脱了“换汇贸易”的依赖,而且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过程中,形成了较强的加工制造业竞争优势,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增幅持续攀升,对外贸易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产生了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或多或少存在着这种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普遍问题,国家从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出发,实施了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贸易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外贸协调发展转变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外贸出口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就目前来看,影响外贸企业的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既有国际的因素,也有国内的因素,并且这些不利因素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外贸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放缓,外部需求不足。去年7月份,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全面爆发,从而带动全球股市连锁暴跌,致使全球经济放缓。同时,受次级债务危机继续扩散影响,消费者的信心直接受到影响,将会引发外部需求的不足,这必然会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出口增长形成一定的压力。二是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调整,减少了外贸企业出口收益。人民币升值步伐继续加快,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较大,电子、纺织、机械等众多劳动密集型低利润行业的生存环境趋于恶化。有关专家估算,伴随着我国人民币升值为标志的汇率政策的不断调整,外贸企业的商品出口收入将相应减少,2011年以来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以美元结算的商品出口收入减少了5.6%,以日元结算的商品出口收入减少了2.3%,以欧元结算的商品出口收入减少了1.2%。据估算,2011年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市外贸企业减少收入1亿元左右。今后一个时期,人民币将持续升值,外贸出口收入还会相应减少。三是税收政策调整,减少了外贸出口净收益。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对资源类和耗能类产品出口不仅取消了出口退税,而且开征了出口关税,对一般出口商品大幅度调低了出口退税率,因出口税收政策调整因素的影响,出口企业的出口商品利润率平均下降了3.2%,这一因素的持续性和影响力将不断增强,今后外贸出口企业经收益还会相应减少;“两税并轨”政策的实施,减少了外商投资企业税后利润。四是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内原材料、动力价格上涨,增加了外贸出口成本。2011年以来,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我国境内原材料和动力价格持续上涨,而出口商品价格却不能同幅度上涨,导致外贸企业商品出口利润下降,产品的竞争力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据预测,2012年外贸企业商品出口利润率存在继续下降的风险。

二、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

针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外贸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出口企业必须认清经济发展形势,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各企业不能寄希望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转向贸易出口保护的逆向调整,只能顺应宏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通过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求得生存发展。从目前的形式看,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是实现“五个转变”:

(一)实现一般加工贸易向深加工贸易转变。在我市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举足轻重,但发展层次相对较低,影响了外贸整体水平的提高。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是今后一个时期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出口商品的税收政策调整方面,国家针对不同类别的出口产品采取了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出口企业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国家有关政策,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做文章,将初级加工产品延伸到深加工产品,争取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避免税收政策调整给出口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同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逐步淘汰限制类产品的生产,转产到允许类、鼓励类产品,把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推进,提升出口产品档次,提高出口经济效益。

(二)实现由消耗资源型贸易向节约资源型贸易转变。无论是国家调整的税收政策因素,还是原材料、动力价格上涨因素,受到冲击最大的无疑是那些资源消耗型的加工贸易。从企业盈利角度看,实现由消耗资源型向节约资源型转变,既可以避免税收政策调整给出口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又能适当减轻原材料和动力价格上涨给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同时,实现由消耗资源型向节约资源型转变,符合科学和谐发展的要求,发展前景广阔。

(三)实现外包加工贸易向自主加工贸易转变。许多贸易出口企业由于实行外包加工型贸易,长期以来,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导致每年在实现贸易收入的过程中,需要支付大量的专利权使用费,降低了自身的净收益。因此,搞好自主技术研发,推进自主技术型贸易发展,可以适当提高出口企业自身的净收益,增强企业应对利益损失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实现贴牌贸易向自主品牌贸易转变。据调查,目前,很多出口企业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开展贴牌加工型贸易,导致每年在实现贸易收入过程中,需要支付一定的商标使用费,同样降低了自身的净收益。因此,扩大自主品牌的国际宣传,大力发展自主品牌贸易,推动企业由贴牌加工向委托设计生产、自有品牌营销转型,也是提高出口企业自身的净收益、增强应对利益损失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途径。

(五)实现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与传统的一般商品贸易相比较,服务贸易具有涵盖范围广、服务提供方式多样、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由于属于国家政策提倡和扶植的贸易类别,实现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的转变,可以优化外贸结构,且不会受到原材料和动力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

三、加快转变我市外贸发展方式的几点建议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外贸企业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力,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

篇2

“外贸强省”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综合性概念。何为“外贸强省”,目前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但“外贸大省”与“外贸强省”有明显的区别。外贸大省指进出口贸易额居国家前列,进出口商品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省份。

对外贸大省的判定是基于重商主义理论的。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出口的越多,贸易顺差越大,获取的金银就越多,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越富裕。因此重商主义理论支持下的外贸大省的贸易主体多是一些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的一般供应商和主要供应商,生产方式以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为主,过于重视量的衡量,因而对出口贸易依赖性较大,不利于一省贸易结构的优化,其评价指标一般局限于GDP、进出口总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等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国的经济经常是融合在全球中的,对外贸强省的判定需要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全球生产网络(Dieter and Henderson,1999)是指为生产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企业关系,这种关系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连接起来, 通过潜在市场使用者-发明与设计-再设计-生产-营销之间的联系与反馈构成全球生产的链接过程。全球生产的链接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贸易主体、贸易内容和贸易客体来完成的一般产品生产并出口到国外的流程。它存在于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从而形成全球生产网络。因而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的过程,就是在全球生产网络下对贸易主体、贸易内容和贸易客体升级的过程。贸易主体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逐步向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广泛参与的多极化方向发展,并沿着“一般供应商-主要供应商-合同制造商-品牌领导者”的路径不断升级。从贸易内容升级而言,它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加工贸易总量从量的粗放型增长向质的集约型增长转变;二是加工贸易主体更多地融入高新技术产业网络;三是产品结构升级;四是通过贸易品质的改变促进其出口价格改善,即贸易方式升级。从贸易客体升级而言,对外贸易逐步实现贸易区域的合理分工和多元化,更大范围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 通过以上分析,外贸强省的指标体系可以从贸易规模、贸易主体、贸易市场、贸易结构、贸易方式、贸易环境六个方面来构建。

二、广东由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的困境

广东作为外贸大省的地位已毋庸置疑,但是广东离外贸强省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广东在向外贸强省转变的过程中主要还面临以下发展困境。

(一)广东省对外贸易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下降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迅猛,近十年来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攀升,从2002年的2210.92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9133.34亿美元(如表1所示)。虽然广东外贸进出口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首位,但是其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2年的35.6%,降至2011年的25.1%,即由原来最高占全国的比重1/3下降为1/4。其增长幅度总体上也低于全国平均增幅,就2011年来说,其增长率为16.4%,就比全国增幅低6.1个百分点。显然,广东省对外贸易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不断下降。

(二)外资企业是广东省对外贸易的主体

近年来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快速增长。通过整理后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近些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在广东省贸易总额中占据较大比重(如表2所示)。在出口方面,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在广东省总出口中占63.9%,而2008年之后则有所下滑,到了2011年外资企业出口总额为3247.6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降至61.1%,但是所占比重仍超过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之和。而国有企业则由2007年的15.4%下降至2011年的10.7%;在进口方面,近年来外资企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从2007年的66.5%降至2011年的59%,但所占比重依然较大。而国有企业则由2007年占总进口的18.9%下降到2011年的12.3%。总的来说,广东省的外贸发展过分依赖于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已经成为广东省对外贸易的主体。

(三)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

外贸强省必须拥有以服务贸易和高技术产品为主导的贸易结构。目前,广东省服务贸易增速较快,规模不断扩大,其进出口总额排位居全国第三。2006至2010年,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88.6亿美元增加到608.2亿美元,年均增长34.0%。到了2011年广东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84.94亿美元,同比增长45.16%。其中进口445.18亿美元,同比增长48.32%;出口439.76亿美元,同比增长42.10%。但是2011年服务贸易在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只有9.7%左右,这与贸易强省所要求的指标(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应超过50%)还有很大的差距。另外,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品贸易额为3632.2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比例达到39.8%,同比增长8.6%。显然广东省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幅比较大,但是占外贸总出口比例还是较低。

还有,进出口份额较大的机电产品在2011年进出口586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5%,低于全省进出口增幅3.9个百分点。其中,进口2265.5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口的59.4%,增长10.3%,略高于江苏、上海和山东,比全国进口增幅低2.4个百分点;出口3597.1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的67.6%,同比增长14%,低于全省出口增幅3.4个百分点,比全国出口增幅低3.5个百分点,并且出口的机电产品大部分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这些情况都说明广东省在向外贸强省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调整外贸结构,以提高外贸竞争力。

(四)对外贸易方式初级化

改革开放以来外经贸成为广东经济的生命线,然而,在出口结构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一直偏高。2005至2011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进口和出口额都逐年增长,分别从2005年的1018.21亿美元和2922.08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3208.8亿美元和5077.5亿美元(如表3所示)。虽然在2011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为19.5%,高于加工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13.8%,但一般贸易额与加工贸易额的比例为0.63:1,一般贸易比重仍然较低,并且其出口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显然,这与外贸强省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大于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情况截然不同,说明虽然广东省不断提高加工产品所含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但是仍以粗加工为主。

(五)贸易市场过于集中

据统计资料显示,一直以来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市场大多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州。2011年广东省的外贸市场份额亚洲占65%左右,而北美和欧洲合占25%左右,但主要集中在6个国家或地区,他们分别是:美国、欧盟、中国香港、东盟、日本和韩国。2011年,广东省前三位出口贸易伙伴是:中国香港、美国、欧盟,前三位贸易伙伴出口额占广东全年出口总额的67.8%,同比增长13.1%。同年,广东省前三位进口贸易伙伴是:东盟、日本和韩国,其进口额占广东省全年进口总额的37%,同比增长11.3%。

显然,广东省对外贸易市场相对集中,尤其是出口市场前三位占到出口总额的60%以上,这无疑降低了贸易市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程度,增加了对个别贸易伙伴的依赖性,容易被他国(地区)牵制或受经济冲击的影响,不利于广东省外贸经济的发展。

(六)贸易环境急需改善

截至2011年,中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6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最多的国家。现在,涉外经济摩擦加剧是一个不争的现实,也意味着广东这个中国外贸第一大省的对外贸易环境也进一步恶化。入世前,与广东省发生贸易摩擦的对手多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入世后,欧美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发展中国家也不甘落后,对广东省产品出口发起的调查呈现增加的趋势。2011年广东省出口产品共遭受来自17个国家(地区)发起的90起贸易摩擦案件,其中涉及机电、轻工、农产品、纺织品及电子行业,虾、家具、彩电、鞋等案件的个案金额都超过1亿元,涉案企业上百家。

在遭受来自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调查时,近年来开拓新兴市场卓有成效的国家和地区,也频繁对广东省发起贸易摩擦,如2011年7月墨西哥对阿莫西林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是拉美地区对广东省的首例双反调查。阿根廷和巴西也对广东省出口的瓷砖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

三、加快广东由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改善贸易规模的能力

广东省应该改变长期贸易顺差的局面,制定相应的适度增加进口的政策,重新审视进口和出口的作用。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方法:第一,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对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定位,放弃单方面利用国外资源或国内资源的出口政策和进口政策,要把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相互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互动的整体。不仅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转移国内长线生产能力,合作开发本省需要的资源,深度开发国际市场,而且还要鼓励大型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创造并拥有自主的工业产权。第二,发展与贸易互补性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广东所需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如自然资源、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以改善广东省资源供给的态势,使得我省在国际资源市场上逐步趋于有利的地位。

(二)推动国内企业发展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

广东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扶持民营企业,扭转外资企业主导广东出口贸易的不利形势,以推动国内企业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国有外贸企业,通过改制、重组或集团化发展,完善资本运营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使国有外贸企业成为扩大广东外贸出口的主力。同时,政府要给予资金、技术方面的倾斜和支持,降低进出口权的门槛,以鼓励、扶持、引导民营出口企业加速成长壮大,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加快走向国际市场。

(三)积极实施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

广东的商品多半是出口到美国、欧盟、香港、东盟、日本和韩国,这样的贸易格局很容易受到主要贸易伙伴政策、金融以及需求等方面的影响,不利于抗击风险,一旦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或经济出现问题,就会使广东的外贸事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势在必行。一方面,在继续重点、均衡开拓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贸易市场的同时,有步骤、有选择地开拓新兴市场,使广东省的出口市场在全球形成合理、有层次的多元化格局,以分散风险,增强应变能力,适应广东省产业快速发展和外贸不断扩张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应针对不同的贸易出口市场制定不同的关税和贸易政策,使得新型的出口市场更具吸引力,以有效地降低外贸风险。

(四)优化外贸结构

从广东省对外贸易结构看,由于出口产品技术性含量和附加值都较低,造成质量不高,致使广东省对外贸易结构总体层次和效益较低。为此,一方面,应该优化货物贸易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广东省应该大力提倡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实行自主创新,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最终实现“贸易—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新的贸易”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广东既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服务业市场竞争环境,又要通过财税等扶持政策鼓励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优先发展,并对服务贸易出口业务和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在促进服务贸易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按照低碳发展的时代要求,促进这些服务贸易行业的低碳技术创新,提高服务贸易的档次和结构,规避低碳技术贸易壁垒。

(五)完善对外贸易方式

在广东省的对外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加工贸易为广东省外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比重失衡,加工贸易的比重明显过高,而且大部分是粗加工。所以,在贸易方式方面,一方面要合理协调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比重,大力促进一般贸易的发展。为此,广东省政府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提高加工贸易企业扩大省内采购原材料和使用国产料件的份额,带动和扩大一般贸易出口。同时在与外商合资合作过程中要强化技术创新,加快培育自己的名牌产品和自主技术,扩大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改变广东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小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提高加工贸易的层次,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广东应加快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由加工基地向生产制造基地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水平。

(六)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支持外贸企业做大做强。为此,政府首先应该改变过去较为单纯的“鼓励出口”政策,引导企业通过提高出口质量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扩大出口,而不是以增加出口数量为手段,更不能以牺牲价格和利润为代价,这不仅浪费资源、能源,还会加剧贸易摩擦。其次,实施规范的出口管理制度。广东政府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运用多种手段,防止省内出口企业出现低价竞销、出口结构单一、不注重品牌塑造、污染环境、侵犯知识产权等坏习惯,鼓励外贸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加大研发和设计投入,促进省内外贸企业更好地“走出去”。第三,应大力培育并发挥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在发生国际贸易争端时,靠一家企业单打独斗往往独木难支。因而要在发挥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前提和基础上,选择出口规模较大、竞争能力较强的行业建立行业协会,以便在多、双边的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间加强沟通,扩大影响,抱团应对贸易摩擦。第四,加强培养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有重点地培养一批精通WTO协议相关内容的,具有专业知识、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改变广东省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及争端中的被动地位,提高国际竞争力,使广东真正成为一个外贸强省。

参考文献:

篇3

    (一)国家层面上的研究

    总体而言,在国家层面上的经验研究都支持我国工业部门对外贸易能够拉动就业增长,出口和进口对就业增长的拉动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效应。杨玉华利用中国1978年~2004年的工业部门数据,借鉴并使用附加了贸易变量的C-D生产函数进行计量检验,得出结论认为,1978年~2004年间,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同时,进口对就业的冲击也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1]而若从贸易总量上看,根据蒋荷新的研究,国际贸易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呈递减趋势。出口拉动就业、进口冲击就业的效应不仅可以在工业部门总体上得到验证,在分部门的检验中也同样成立。[2]盛斌、牛蕊检验了1997年~2006年中国工业部门贸易流量对就业的影响,认为对不同技术水平的工业部门而言,出口总是拉动就业,进口总是对就业造成冲击。[3]明娟等人通过系统GMM方法对2001年~2008年的制造业数据进行检验,结论是制造业出口每增加1%,将引起制造业吸纳就业增加0.1%。尽管如此,不同技术水平工业部门的国际贸易对就业影响的差别仍然值得重视。[4]叶霖莉使用广义矩估计法对2001年~2008年的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技术程度越高的工业部门,出口贸易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大,而进口贸易对就业的冲击越小。[5]在总量的研究中有两个方向性的问题值得探讨:第一,贸易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是否存在阶段性差异;第二,进口贸易对就业是否只存在冲击效应。对于第一个问题,研究者多是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阶段划分依据,并且在实证检验中得到一定证据,如蒋荷新、[2]温怀德和谭晶荣[6]的研究。对于第二个问题,王燕飞、蒲勇健认为,在考虑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的情况下,工业品进口对第二产业就业造成冲击,但对总体就业表现为拉动效应。[7]喻美辞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从发达国家的进口存在一定的R&D溢出效应,这种效应增加了整个制造业部门的就业,但是受到本土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和投资回报周期的影响,进口对就业拉动效应的显现存在一定的时滞。[8]

    (二)区域或省级层面上的研究

    研究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在空间上的差别,目的是能够有助于国内产业转移背景下区域贸易政策的制定。李永杰、张华初对1979年~2006年广东省的数据进行了检验,得出结论认为,广东省出口每增加1%,其城镇就业就将增加0.76%,而进口每增加1%,其城镇就业将减少0.77%。[9]尽管这一结论和其他学者关于全国或者其他地区的研究存在数量上的差别,但结论在定性上并没有显着不同,类似的结论可见于李永杰、刘欣[10]和黄菊英、蒙西燕[11]的研究。张亚斌、王颖把湖南省进口贸易对就业造成冲击的原因归结为该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12]温怀德、谭晶荣认为,东部地区出口对就业拉动作用在减小,而加入WTO后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对就业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因此主张出台鼓励相关外贸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政策。[6]

    二、服务业部门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尤其是美国、英国、德国所显示出来的经验,在工业化完成以后,服务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会显着上升,服务业的产出值占GDP的比重以及服务业吸纳就业量占全部就业量的比重都将出现大幅度提高,同时服务贸易额的增速及其在对外贸易额中的比重也将凸显。这样,在中国逐步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进程中,研究服务贸易及其对就业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我国目前有关服务贸易对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周申、廖伟兵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为界,对中国1997年~2000年和2001年~2004年两个阶段的数据进行检验,认为服务贸易总体上对就业有拉动效应,服务进口偏向资本密集型部门,对就业产生了冲击效应。[13]赵成柏对1982年~2006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认为服务贸易与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服务出口每增加1%,就业量将增加0.338%;但与工业对外贸易不同,服务的进口也对就业有拉动效应,但比工业进口的就业拉动效应要弱得多,其原因被推定为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部门。[14]范爱军、李菲菲对1982年~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协整分析,认为服务贸易进口每增加1%,就业量将增加0.069%,这高于服务出口的拉动效应(0.039%)。[15]这些研究结论存在差异可能是数据选择及统计口径的不同。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履行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承诺需要一段时间的政策调整,相关的效应显现可能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期,因而分析短期数据未必能够甄别经济运动的真实逻辑。就中国“入世”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具体承诺来看,现代服务业部门是开放的主要领域,而在中国现有的劳动就业结构下,有限度地开放这些领域对总体就业所造成的冲击应该是比较小的,而进口高端服务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完全有可能拉动就业以更大的幅度增长。

    三、国际贸易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国际贸易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考察:其一,工业或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对外贸易量的变化(即工业或服务业内部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其二,三次产业综合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周申、杨春梅对1992年~2003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在考察期内,资本密集品出口对就业的拉动效果显着低于劳动密集品出口对就业的拉动,这样在资本密集品出口所占比重增加的情况下,出口贸易的整体就业拉动能力会下降;综合来看,在考察期内,纯贸易结构引起的就业下降超过3000万人。因此,研究者主张注重发展劳动投入系数较大的行业。[16]范爱军、刘伟华检验了出口贸易对劳动力跨产业流动的作用,认为从长期看,出口贸易对第一产业就业有冲击效应,从而出口贸易实际上推动了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流出,但流入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这样第二产业实际上形成了对第一产业就业的负扰动。[17]王燕飞、蒲勇健认为,1980年~2006年间,农产品贸易对第一产业的就业影响不显着,但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更进一步,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的升级总体上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转移。[7]阚大学对1985年~2006年的数据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2003年以后,第一产业对就业产生冲击效应,第二产业贸易的劳动就业效应在减弱,第三产业的平均贸易就业弹性高于第一产业,所以第三产业国际贸易对拉动就业仍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主张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贸易。[18]国内关于贸易结构对就业结构影响的研究,在理论上其实并未超出配第-克拉克定理所包含的范畴。在开放条件下,产业结构的变动势必影响到贸易结构的变动,这样内涵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结构变动必然与贸易结构变动相关联。从国内现有文献来看,研究结果基本上支持了以下观点,即贸易结构的优化实际上推动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因而综合性的政策主张是积极发展低技术、劳动投入系数较高的产业贸易,从而实现增加就业的目标。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受劳动者收入、地域、政策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在这种现实条件下,部分研究中利用贸易结构偏离度指标来分析就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一方法是必须谨慎对待的。

    四、贸易模式对就业的影响

    加工贸易因其规模巨大、涉及就业人数众多而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民族工业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加工贸易因其“两头在外”、利润摊薄而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但不可回避的是,加工贸易对积累贸易盈余和解决低技术劳动就业有着突出的作用,尤其是其就业吸纳效应对解决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具现实意义。在国内已有的文献中,研究贸易模式对就业影响的文章较少,并且几乎都是以加工贸易为研究对象。王怀民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和商务成本的提高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在外部需求因西方经济危机等影响而减少的背景下,加工贸易的发展愈加艰难,所以主张适时地促进加工贸易企业及其配套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进一步降低其成本。[19]乔晶、刘星对2000年~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加工贸易出口利用外部需求扩大市场带动就业,并且拉动了关联产业的就业,但随着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升级与转型升级,加工贸易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减弱;加工贸易进口主要是指企业从发达国家进口先进的机械设备,这会引致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从而对就业造成冲击,随着我国技术消化能力的增强,这种负面影响在弱化。[20]童永霞对中国东、中、西部15个省市近年的加工贸易与就业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部的加工贸易就业效应最突出,贸易就业弹性为0.985,高于中部(0.92)和东部(0.96),其原因被推定为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更加偏向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而就业拉动效应显着。[21]

    五、贸易开放度对就业的影响

篇4

1、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起源

1.1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1)什么是国际贸易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国际贸易就是对外贸易。

2)国际贸易是怎样产生的

国际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国家的形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出用于交换的剩余商品,这些剩余商品在国与国之间交换,就产生了国际贸易。

3)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区别

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因此,提到对外贸易时要指明特定的国家。如中国的对外贸易等;某些岛国如英国、日本等也称对外贸易为海外贸易。

1.2电子商务是以电子及电子技术为手段,以商务为核心,把原来传统的销售、购物渠道移到互联网上来,打破国家与地区有形无形的壁垒,使生产企业达到全球化,网络化,无形化,个性化、一体化。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方式为手段,以商务活动为主体,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所进行的商务活动过程。电子商务的出现促进了经济一体化,各国外贸企业加快了利用电子商务的步伐,我国外贸企业也不例外。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逐步普及的产物,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实现,使因特网作为一种多向互动,多种媒体结合,受时空限制小的现代传播渠道,为人类的各种交易活动提供了方便快捷、经济高效的途径。电子商务为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空间,为我国对外贸易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贸易平台,在这个全球经济的平台上,其商务往来、贸易交易是频繁的,可以说电子商务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向。

2、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

2.1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处理与传递已突破时间与地域界限。网络化、全球化、 以及在此基础上飞速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已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浪潮。这次浪潮到来之迅 猛、影响之深远、受益面之广泛,超过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论世界经济格局如何变化,产 业如何调整,从现在起,一个巨大变革就是:新的巨大生产力将来自网络革命,新的巨大潜 在市场将来自互联网,新的巨大经济增长点将是电子商务。 2.2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无纸化交易、成本低、快速、便捷等优势,它将 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贸易方式。尽管它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但它一进入国际贸 易领域,就对传统的贸易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传统企业来说,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也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其深远而积极的作用,已远远超越了信息技术革命本身。 2.3国际贸易的开展过程中,进口商、买家和出口商、供应商有各自独立的商业目的。中小企业只有把双方的目的有机地连接起来,贸易才能展开。同样,运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优化国际贸易进程也必须将进口商、买家和出口商、供应商各自独立的商业目的通过互联网,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软件,服务和相配套的流程将其相互连接,这样才能使双方达到各自的目的。一般来说,进口商、买家希望能通过互联网:1)对于所采购的产品找到最合适的供应商;2)比较、评估不同供应商的产品特点及公司的能力;3)获取供应商的最新、最及时的信息。

3、国际贸易业务与电子商务的紧密关系

3.1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加剧与深入,越来越多的产品将从非本国以外的地方采购而来。由此为进口商和出口商带来的从事国际贸易的商机也将越来越吸引人。而推动这一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互联网的出现和电子商务的运用,因为通过这一最新的运作方式,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和精力。

3.2在传统国际贸易中,交易方对产品的订购、销售、配送、支付以及各类谈判等商务活动往往分别在不同的场所进行。而在网络条件下,国际贸易的商务场所和运营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整个贸易活动包括交谈、讨论、信息的索取、洽谈、定购、商品交换、结算、商品退换等都是在电脑网络上进行的,这大大地提高了贸易的效率。同时,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金流等资源汇集在一个平台上,并通过这个平成资源的共享和业务的重组,从而帮助交易主体降低经营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另外,电子商务能够使人们更广泛、更充分地利用信息,了解商情,共享资源。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使市场主体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必将有助于促进企业拓宽服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凭借网络技术将商务活动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务渠道并带动服务质量的提高。 3.3简而言之,作为一种以电子数据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全新贸易运作方式,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加快了商业周期循环,高效地利用有限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说,电子商务正在掀起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场新的革命。它的运用,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和场所,缩短了国际贸易的距离和时间,简化了国际贸易的程序和过程,使国际贸易活动全球化、智能化、无纸化和简易化,实现了划时代的深刻变革。所有这些,都是电子商务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也是其可能取代传统贸易方式的根本所在。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商务越发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其必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来说,进入国际市场往往由于人力、财力、物力的限制而显得力不从心,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开展国际贸易:一种是在专门的电子商务平台注册开展电子商务,这种方法投入少,难度小;二是中小企业自己建设电子商务网站,直接开展电子商务,这种方法难度相对较大,但收效较为显著。

3.4电子商务为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商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