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4 20:08: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图书编辑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基层图书馆采编部门是整个图书馆中信息建设的重要部门,也是整个图书馆业务经费使用的主要部门。采编部门的业务分工详细,其中包括:信息搜集、信息筛选、书籍方案、书籍选定、书籍加工、书刊分类等等,其过程不仅复杂还需要非常的仔细与认真,这与普通的图书整理形式完全不同,采编在这个过程中若出现一点闪失或差错,将会给整个图书馆的后期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在基层图书馆的采编工作上,其采编的工作程序除了电脑的使用外,其它的工作方法和程序都存在着与时代脱轨的现象[2]。
1、采编人员过多
图书馆的日常采编工作不仅程序繁多且工作量大,当图书馆出现工作量忽然增长的现象时,图书馆必然会增加采编人员的数量,但是由于基层图书馆的采编人员数量有限,其人员的增加会导致采编人员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出现比例偏差的现象,面对此现象图书馆的人事部门只能再去招聘工作人员或临时工,以此来补足工作人员的缺失。但是,这种现象虽然改善了人手不足的问题,但对图书馆的经费使用状况来说增加了非常大的负担[3]。
2、采编人员专业水平有差异
对于基层图书馆来说,其采编人员的专业水平是没有一个准确一致的高度。在采编人员中的新员工中,其人员刚入职对于该图书馆的工作基本流程还没有确切的认识,因此在对图书分类方法、信息搜查、图书条例编制等工作上都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导致新采编人员在图书馆中的基本分类工作上常常出现错误和数据混乱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后期的图书分类,也影响了图书馆书刊的借阅,为图书馆的运营带来了许多不便。
3、采编周期长
在基层图书馆采编工作过程中,随着图书的采编数量不断的增加,其图书馆出现了工作人员缺乏的现象,其新招进的新员工对采编工作内容不熟悉,使得采编过程较慢,导致大量的书籍出现了堆积现象,随着书籍堆积时间的推移,书籍的滞留时间也越来越长,这些新书也逐渐成为旧书,这些几年前的旧书放在市场上已不受广大读者的追捧,这也是导致图书馆许多书籍都出现销售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基层图书馆采编工作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性
采编工作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是困扰着图书馆多年的问题。在采编工作社会化中,图书馆可采用业务外包的工作模式,据不完整统计,早在日本其已有大部分的图书馆开始实行工作业务外包的形式,在欧美等国家中,其业务外包的现象更为广泛,这也证明了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形式是可行的。图书馆中其业务外包的形式分为多种,其中最为广泛的外包项目为书刊采购、书刊编目、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这三种。书刊采购的主要形式是属于图书馆通过与书籍供应商进行合作,然后根据现阶段读者的兴趣和书籍的阅读量来确定书籍的采购范围,并把确定的书籍类型向图书批发部订购数量。书刊编目外包的形式属于把图书馆中的编目工作交给外部专门从事编目行业的事业机构,以此来减少采编工作者的工作量。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外包形式主要是把图书馆中相应的数据交给外部专业的数据建库公司。在图书馆有了这些外包形式后不仅为采编人员减少了工作压力,也让采编人员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管理图书馆的信息分类等工作。
1、减少采编人员工作繁复过程
传统的基层图书馆采编工作程序通常复杂又耗时,但是采编工作社会化后,图书馆的信息搜寻工作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还节约了大量人力,其采编工作内容也变得简单而轻松,使得采编人员省略了拆包、验收、登记、建书籍库等环节的繁复工作。有的图书馆部门已开始实施取消采编部门,把采编人员分配到信息编辑部、资源开发部、书刊编辑等部门。
2、改善编目质量
根据我国目前的图书馆采编机构来看,大部分的采编机构都是利用商业化的形式与各个地区的编目中心构建合作关系,在图书馆的数据库中,这些数据资源普遍都是来自于全国各个地区的编目中心,有极少部分的图书馆是由当地的市级或省级中心进行编目的。这些编目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发送至各个图书馆中,在各个图书馆中形成专业的数据库,为将来建设的数字化图书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藏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一、现代化科学管理对编目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加强对编目工作的宏观科学管理
第一,对急需的图书要实行紧急编目,提高图书的利用率。有些图书是教学科研急需的,它们具有新意、创意,表达了科学前沿动向。此类图书应采取“紧急编目”的方式。紧急编目必须遵循范围小、数量少的原则,其范围只限于教学科研需求的图书资料以及一些热门书。紧急编目既满足了特殊读者的需求,密切了与读者的关系,支援了教学和科研工作,又弥补了常规编目作业时间较长的不足。它体现出一切从读者着想,读者第一的新观念,其意义不可低估。紧急编目的作业方法:(1)需读者向采编部门提出申请;(2)只限部分x者有申请资格等。
第二,分类编目要规范化、统一化,提高编目工作的质量。图书的分类编目人员应严格地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以及《中国机读目录格式》的标准进行分类编目。此外,还应根据本馆的藏书特色以及适应新兴学科图书的特点,制定出本馆分类编目细则,使图书分类编目工作达到科学化、准确化、规范化的要求。因此,图书分类编目人员要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和工作的责任心,把错分率减少到最低限度,以确保高质量的文献机读目录数据。
(二)加强对编目工作的微观科学管理
第一,图书馆领导要正确决策,科学分工。现代管理的一大特点是突出决策,没有决策就没有管理。馆领导应懂得、熟悉全馆业务,根据本馆的任务、规模、发展方向、人财物等对全馆工作合理部署、科学安排。在编目工作上,馆领导要了解采访对图书编目的制约,以及读者对编目工作的要求,合理配备编目人员,使编目工作与全馆业务工作基本平衡,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编目工作。
第二,安排编目工作时要考虑藏书建设对编目工作的影响。编目工作是依据采购人员每年提供的图书资料进行的,直接受藏书建设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各图书馆的性质、类型不同,经费多少和年进书量大小均不同,而且受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各个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藏书建设均不一致,因此编目工作量就得因馆而异。综合性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的难度比专科性高校图书馆的大。这就要求各馆根据所藏图书的学科内容对编目工作带来的深浅度不同,合理制定工作计划和指标。
第三,安排编目工作时要考虑目录体系和目录质量对编目工作的影响。由于各图书馆的类型、性质、藏书规模不同,目录设置上就各有差异,要求编目工作量也就不同。一个目录体系健全的馆同一个目录体系不健全的馆相比,工
作量将成倍的增加。除目录体系外,目录质量也是安排编目工作要考虑的因素。高质量的目录要求条目著录得准确完整,条目编制得完善,目录组织得科学系统。这一切付出的劳动必然比质量低的目录付出的劳动要大得多。因此在制定编目工作计划和指标时,一定要考虑以上因素,并有良好的工作设备做保证。
二、提高编目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对策关键是强化馆员队伍建设
(一)稳定骨干队伍
以相对较少的人力去完成较多的编目工作量,人员素质是关键,编目队伍必须精干。稳定队伍的关键是稳定人心,管理者要尊重和关心业务人员,重视感情投资,对编目工作的劳动价值予以充分的肯定,对其工作成绩予以各种形式的鼓励和奖励,这些都有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稳定骨干队伍。
(二)开展业务学习
在业务学习提高上,中小型图书馆可向大型图书馆或专业编目公司派送实习编目员,去学习编目技术,增加编目实践经验。因为相比之下,大型编目单位文献数量多、类型全、实践经验丰富、技术实力强。通过实习可以增长见识,
锻炼能力,积累经验,有利于编目业务和技术上的提高,从而提高本部门的工作效率。此外,要引导编目员之间互相学习。如双方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则工作效率就会有一定的提高。编目人员还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计算机硬软件的使用能力;学习和研究使用不断推陈出新的各种编目软件,如《中图法》第四版的机读版和其它机读版的编目软件。
(三)提倡业务竞争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318-01
1.图书馆采编工作所面临新形势
采编工作作为图书馆的一项基础内容,其工作特性与质量的变化会对整个图书馆的运营带来明显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尤其是电子型、网络型文献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读者接触文献资源的机会,而传统的以纸质为媒介的文献资源则相对的共享资源能力有限。因此,新时期图书馆的采编工作要与时代潮流接轨,顺应时代采编工作要求。
2.新形势下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变化
2.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变化
新形势下图书馆采编工作重点与方式发生了较为巨大的变化,工作模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即采访内容、采购方式、编目职能与编目技术。
(1)采访内容的改变。在数字信息化时代,信息载体不再仅仅以纸质材料为媒介,而是由电子型与纸质等多种信息载体并存的现状。这也就导致了图书馆采访工作方式与内容都要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采访环境与对象两个方面,如信息回馈与资源共享。
(2)采购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图书采集方式往往是通过预定、购买两个步骤,而现今图书馆采够图书可以通过网络订购文献资料,此法能够大大节省采购步骤,提高采编工作的效率。
(3)编目职能的改变。新时期图书馆编目对象包括印刷型文献和类虚拟性网上资源,因此图书馆编目职能也发生了改变,其不仅仅是提示馆藏是否拥有某种图书资源,而是应读者的需求将馆藏资源按照主体、形式等方式进行分类,实现资源的联合记录。而且,由于类虚拟文献资源本身的特性,编目人员再对其进行整理与揭示时的难度将非常大,编目任务量将非常巨大。
(4)编目技术的改变。图书馆业务工作中逐渐采用互联网技术,创建局域网操作系统,并实现了与外界资源实行联机编目与建库,编目技术向自动化、集中化与网络化方向发展。为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联机编目与共享资源,编目工作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数据格式与网络协议,促进了编目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2.2 业务外包环境下图书馆采编工作变化
近些年来,随着类虚拟文献资源的出现,采编工作的任务量和难度逐渐增加。为节省成本,从上世纪开始国内部分图书馆将采编工作进行外包,并逐年呈现增加的趋势。现如今大多数图书馆都采用采编工作业务外包的模式,这给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1) 降低了采编工作成本。资金短缺是很多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如采编工作资金投入过多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图书馆的运营。而图书供应商则不同,因其管理模式的不同,供应商在采编工作中的投资成本较低。供应商为获得图书馆的订单,往往将采编工作的全部或部分作为购书的额外服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图书馆采编工作的成本。
(2) 解放人力资源。传统的采编工作占用了大量人力资源,并且由于其业务质量要求较高,从事采编工作的人员往往都是部门的技术骨干。而将采编业务进行外包以及联合编目机构的成立,大大降低了图书馆的采编工作任务量,缩减了采编工作部门的人员编制。同时,将技术人员投入到图书馆其他部门,专注于读者服务工作,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品质。
3. 新形势下采编工作的发展趋势
3.1 多元化的文献类型
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与发展,网络成为为人所熟悉的东西,大量的电子型和网络型文献被人们所接触,电子化的信息资源在如今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图书馆中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建设也成为了采编工作的内容之一,并逐渐成为了能够与纸质文献相媲美的文献类型。在此新形势之下,图书馆采访人员应注重对其他载体文献的采购,但这必须在做好传统图书文献收藏的基础上进行,毕竟图书文献仍具有电子文献所不具有的优势。
图书馆要同时做好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的建设,跟上时展的脚步,保证图书馆具备馆际共建与资源共享的较为广阔的空间。这不仅能够扩充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总量,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图书馆的采购成本。
因此,建设多元化的文献类型是图书馆采编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3.2 多样化的文献采访方式
图书馆应在完善传统采访方式基础上,扩展文献资源的采访方式。首先,可与有实力的图书商进行长期合作,由其提供书目数据;其次,建立图书馆采访信息系统,掌握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的采购。在传统采访方式基础上,发挥网络优势,调查与了解读者的需求变化,如采用QQ、电子邮件、BBS等工具收集读者需求信息。采访人员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建立需求数据库,继而进行有目的的文献采访。
3.3 成熟的联机编目
联机编目是图书馆在互联网时展的必然趋势,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必将形成较为成熟的联机编目体系。例如,国内存在的联机编目系统CALIS是我国一个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成员馆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直接提取系统内相关编目结果,从而省略了图书编目的过程。即使未能够在系统内找到自己所需求的编目数据,自己也可将此类图书进行编目,并将编目数据变为MARC上传到CALIS系统中,系统在经过审核之后会有一定经济回报。通过这一过程,系统内容将更加丰富,其他成员管也可共享上传的资源。
当然,这类系统在国内不够普及,仍然有许多区域性的采编中心和书目数据库,不能真正实现全国文献资源的共享。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编目的推广和普及,在未来必将建立成熟的全面的联机编目系统,涵盖整个国家的编目数据。
3.4 社会化的编目职能
近些年来,很多采购的图书多配有有关原始数目数据,这在很大程度上大大缩减了图书馆采编人员的任务量。并且许多民营书商灵活推送的服务方式也降低了采编人员的工作量,以优惠折扣的方式吸引图书馆的注意。而作为购书的一方,图书馆多采用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选择合作方,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购书的成本和降低了编目工作的压力,还能够享受书商提供的额外服务内容。据相关资料统计,单独编目一种图书所需的成本在10元到15元之间,而套录图书的价格为0.3元,而由书商提供的书目则不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因此,将图书馆的编目职能社会化也是未来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发展趋势之一。
5.结论
网络给所有行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图书馆在新时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就是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到图书馆的管理与日常工作之中,尤其是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当中。采编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因此,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应掌握图书馆采编工作变化特点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脚步,保证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 白万英.浅析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6:179+191.
[2] 赵丽.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30:65-67.
[3] 冯亚娟. 浅析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 大众文艺,2011,22:216-217.
[4] 李少贞.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变化及对策[J].河北科技图苑,2009,02:45-47.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高校图书馆的编目工作从整理馆藏文献信息,开始向编目和加工网上各种类型信息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为网上交流和书目数据的联机编制提供条件。编目工作在信息化条件下,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成绩裴然,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优化和完善编目工作,是编目人员应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1]。
1 信息化背景下当前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传统的图书馆编目工作是采用人工方式,利用不同的方法来深加工各种繁杂的信息,耗时又耗力。而在图书馆编目工作中应用网络技术,则会使出错几率降低,不仅使人力耗费减少,而且还能使信息增值成本缩小。但风险往往是和收益共存的,信息化为编目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产生:
1.1 信息化的实现,降低了图书馆编目质量
由于一些高校还没有完善的图书馆基础设施,对目录进行编制的软件还不具备齐全的功能。对文献的内容不能正确分析,同时对记录文献的特征也不能有效选择,造成相对混乱的目录编制,无法实现标准化的目录。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对检索关键点任意选取,至国家目录编制标准于不顾,导致了各个字段指示符上的差异。同时由于编目的信息化,使很多高校不再审查和校队编目工作,由于工作中的差错不能及时被发现,为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了不安全因素[4]。
1.2 编码人员对人文精神比较轻视、而对强化技术指标比较重视
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图书馆编目工作具有输出知识和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同时还能体现人文精神。但很多编目人员在工作中,仅仅是重视编目的技术指标,而对编目过程中的细节比较忽视,而这些被忽视的细节,恰恰是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能真正的将编目工作做好。
1.3 编目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不能有效利用信息化编目技术
信息化编目工作者在不断加快的技术革新频率下,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掌握信息技术。但目前一些编目人员因为大龄化,思想比较保守,思维模式仍旧定格在传统的编目工作阶段,这样将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编目技术的作用。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编目工作人员。并对一些关键性技术定期进行培训和更新,努力提升编目工作人员的素质。
2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完善与优化
2.1 改良服务水准,对新技术充分依托
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承担着信息和读者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为教师承担着科研课题和教学任务的双重任务,所以往往需要对口的信息和较高的专指度要求。而目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前提,是熟悉和了解信息需求的特点,并开展细致而深入的调研工作。随着逐渐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图书馆领域所广泛应用的计算机技术,电子计算机逐步取代了完全依靠手工操作的检索、流通、编目和回访等传统图书馆工作模式。图书馆信息咨询人员应立足于师生对信息的需求,将编目工作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开展。全面获取信息,将定性、定题服务和综合服务相结合,专指和广泛相结合,以实现一种预期的效应,使文献信息能在短时间内向用户传递,以满足社会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所以,高校图书馆应对新的信息设备进行购置,并使资金投入增加,实现现代化的图书管理水平。
2.2 引入和培养人力资源,对馆员队伍进行优化
计算机编目后,会统一各个载体及各种类型的格式,用户的检索点和检索界面、标引工具、规范控制和编目条例等,会形成新的标准体系。而迅速发展的智能化和已经建立的规范化的新标准体系,对编目员的知识结构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善于捕捉信息,培养信息服务意识,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同时,通过函数、进修等方式,来实施继续教育,提高对信息的加工能力和组织能力。通过学习,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与不断发展的编目工作相适应。
2.3 控制编目质量,使数据库建设得到加强
网络数据库建设的基础,是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只有在技术上严格控制和要求编目工作,才能使数目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编目包括著录和标引两个方面。标引是对文献的特征进行研究,并赋予某种检索标识。而著录是在对文献的目录进行编制时,对文献的形式特征和内容进行选择、分析。因为对数目数据库质量高低进行体现的标志是分类标引和文献著录,它会直接影响到馆际数据数目的共享和交流。目前,在一些图书馆的文献著录标引和编目数据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基础,是拥有高质量的编目数据,而只有真正解决编目数据的质量问题,才能高效利用编目信息资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诸多环节控制编目质量,但其完成需要在制作数目数据的过程中进行。而在此过程中,会难免有各种差错出现,这样在计算机编目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质量方面的控制,做好校对工作,限制每一道工序的错误率,规避发生同样的错误。
3 结语
高校图书馆的基础工作就是编目工作。实现网络化和自动化,是编目数据建设的核心和宗旨。而实现各个子系统功能,并全面投入使用网络化和自动化管理系统,是保证图书馆高质量的前提。所以,从事图书馆编目工作的人员肩负着非常重大的责任,应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目前,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正朝着虚拟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使图书馆检索、整理和加工文献的格局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在信息化环境下,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而对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进行完善与优化,会使数据在网上的服务水准和检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范.网络环境下的西文编目工作及编目人员[J].黑龙江史志,2010(13):14.
多年来,国内相当一部分出版社(非凡是自然科技类出版社)实行按学科分工确定岗位的编辑业务体制。以学科划分编辑室,在编辑室中往往再划分学科组,按人头再细分各人分管的分支学科,责任编辑负责自选题至发稿全过程的业务。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为了“多出书”,不少出版社仍然以年发稿字数、附加品种数等作为对编辑人员个人的主要业务考核指标。组稿、审稿作为编辑加工的“编前工作”,难以和发稿字数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客观上淡化了策划、组稿、审稿的意义。显然,这不利于出版社的整体发展。
而且,编辑人员受学科分工的限制,为了完成发稿任务,即使有意愿、有热情,也不太可能主动进入相邻学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策划、组稿业务。在图书出版业日益激烈、跨学科全方位的竞争面前,尽管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却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造成潜在的策划效能浪费和市场效益缺失。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图书编辑室组什么稿、出什么样的书,书稿质量的评价,加工质量的控制几乎都完全取决于责任编辑个人,很难从整体上导入市场竞争意识进行有效的营销管理和指导性干预。“责任编辑”的意义从出版社内部来看,以不仅仅是某一部书的特定责编,而是出版社该学科的责任编辑了。换句话说,出版社某一学科图书出版状况,其整体规划上的独创性、系统性,其学术水平,其编辑构想,其稿件加工质量等等,无不取决于分管该学科的责任编辑的个人业务素养,而往往并不都准确地体现出版社的整体素质。例如,让一个具有多年工作经验且有进取心的编辑甲,或者让一个才工作不久、又对编辑工作缺乏全面熟悉和热情的编辑乙来分别掌管同一学科的编辑出版业务,两者的工作所反映出的、被读者认为是代表出版社水准的面貌会相差很远;或者是当主管A学科的责编的素质才干明显强于主管相邻的B学科的责编乙时,出版社A学科和B学科图书的选题质量、出版物质量就会出现明显差异。读者自然因此会认为摘要:该出版社的A学科的图书质量高,B学科的则不行,造成出版社整体品牌形象的缺损。
再者,“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仅仅于此还不够,我们说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它的创造性体现在编辑人员构成用于指导完成选题、组稿和审稿的、带有独创性的选题构思、组稿构思和审稿构思(统称为编辑构思)上;编辑工作又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它的技术性体现在编辑加工、版式处理过程中严格维护出版社特有的格式、体例和整体质量水平,从而体现出版社出版物的整体个性即品牌特色上。
谈到编辑构思,一部书的作者在写作伊始,要先构思书的结构、取材和叙述方法,那么,编辑在编书之前,是否也有必要先完成一个构思呢?“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乎无算乎。”虽然选题还未列选,编辑人员的包括该学科出书规划、该书对应于特定读者对象的策划及其内容的编排结构、作者的物色及对其写作上的要求、该书的装祯设计思想、营销宣传方案等构思就应当初步形成了。从本质上讲,编辑构思同样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体现了因人而异的风格和个性。同样的选题,即使是为名家出专著,也同样可以提出不同的编辑构思,而按不同的编辑构思编出来的书,其风格、面貌和质量、水准都会有很大差别。假如只有作者的构思而没有编辑构思,编辑工作就成了只是技术性的加工整理工作,编辑活动成了被动盲目的行为。依靠于等稿上门,创造性便无从谈起,创造的喜悦和乐趣也随之消失。这正是编辑家和“匠”的区别所在。和过去相比,在今天图书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编辑工作早已不再仅仅是“为人作嫁”了。
谈到编辑加工,我们认为,只要做好了选题、组稿和审稿工作,完全有可能简化编辑加工的工作内容,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仅对书稿进行文字加工和单纯技术性处理的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认为编辑加工是一门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技巧,是一门每个编辑人员都必须精益求精方能真正入门的基本功。
由上述可见,选题组稿(包括指导作者写作)审稿和其后的编辑加工相比,它们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上都有明显不同。具体反映在编辑业务中,就形成了各工作阶段责任编辑的职能的不同。
然而,那种按学科分工的业务工作体制使得编辑们疲于完成发稿任务指标,很难激励他们面向市场独立思维,以充分的自主性去关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也就很难在较短时期内有效地调整出版社选题的整体结构,很难顾及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大型工程诸如重点综合类丛书、文库书、工具书等等了。
而且,假如只有学科分工而无职能的分工,责任编辑被动地“死守”某一学科,在该学科范围内他必须交叉地进行多部书稿的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统改校样等工作,从而对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实际上,并非每一名编辑人员都既能从事创造性编辑工作,又能出色地完成技术性编辑工作的。尽管我们认为,精于编辑业务而成为全才、通才是可能的,但是人又确实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正如有人长于策划、而有人却适于行动一样,编辑工作中也是有人善于组稿、而有人却更长于编辑加工。加上人又各有所好,有人喜好组稿、思维灵敏活跃,有人则更喜欢独处、专心伏案推敲书稿。在只有学科分工的工作体制下,编审、副编审和编辑、助理编辑同样提出选题、进行组稿和编辑加工,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激励编辑人员积极钻研,提高业务水平,不利于调动各层次编辑人员的工作激情。
为了充分发挥编辑人员所长,量才用人,使每一名编辑都能各得其所;为了调动编辑群体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出版社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出版社在行业内和国际图书市场的竞争能力,有必要在编辑工作中强化职能分工而淡化学科的分工。
我们既然承认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编辑工作中有创造性工作、技术性工作和行政性工作之分;我们又既然承认编辑人员往往是各有所长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答应并鼓励编辑根据自己之所长,作为编辑工作过程中某一环节的职能编辑,以全身心投入于其中,发挥最大效能呢?“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关键在于确立一种新的工作体制,答应并激励编辑在某种范围和程度上自主地选择特定职能的编辑工作,身心交融地完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更新编辑业务及其管理体制早已成为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而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改造早已沿袭多年的以学科分工为基本构架的工作体制,尽快转向以职能分工为主、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的新的工作体制。
二
在上面所述基础上,我们进入实践、操作层面,提出以高级编辑人员为学科带头人、建立职能分工新体制的具体设想摘要:
(一)以学科带头人为组织和决策人,编辑组(室)内设立策划(组稿)、审稿和加工编辑等职能。策划、运营团队作为出版社保持核心竞争力的灵魂,绝对应当保留在社内运营体制的核心地位上。而技术加工环节,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在社内设立独立核算的书稿编辑加工公司,也可以通过社内的专业公司将部分书稿技术加工业务外包给社会上专业书稿编辑或公司去完成。
一部书稿付印前的业务运作,分为组稿和加工两大阶段。策划(组稿)编辑(以下简称策划编辑)的职能包括策划选题、组稿、指导作者写作并带动在其四周的审稿、加工人员形成的工作团队有序运转。组稿工作结束的标志为一个优秀选题列入社(室)出版计划,并伴之以一个完整、成熟的编辑构思的初步形成(可以反映在图书选题策划方案中)。
审稿编辑的职能为组织审查、完成对书稿的审读评价,提出完善的书稿修改方案,确认书稿质量并收定稿。审稿工作完成的标志为收定稿,伴之以审读报告(对书稿的鉴定评价)的产生。
加工编辑的职能为对书稿做文字加工和技术处理,使之达到符合出版要求、达到可以交排版制作使之能顺利作业的质量水准,并负责统改校样。
我们可以根据图书形态的进化,调整并完善对编辑加工的概念界定,从而重新定义加工编辑的工作内容。今天的图书,从以往传统的文字内容为主,以文带图,正文中有少量插图,或将插图集中在几页铜版纸上做成插页的“字书”,已经进化到以图带文,图文并茂的时代。图文浅显易读、版面生动活泼,不但更方便于阅读,迎合了读者大大提高了的阅读欣赏品位,“图书”之名副其实的进化也更新了编辑加工的观念。我们可以考虑将加工编辑、版式设计的技术编辑统称为技术编辑,其业务职能从只对书稿文字做编辑加工,扩展到包含书稿的文字、插图处理,图文的版式处理等书稿后端处理各环节。
在以策划编辑为核心的运作团队单位内,审稿编辑和加工编辑(或称技术编辑)均只对组稿编辑负责,由组稿编辑对他们进行业务监督和考核。
我们必须承认,策划编辑、审稿编辑是编辑室的高级编辑。他们的工作因人作风而异干起来各有不同,但并不是每个编辑人员都能胜任的。然而高级编辑的形成并不完全以职称为其唯一依据,领高级职称衔的编辑人员做专职的加工技术编辑、发行营销编辑以保证出版社正常业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也是完全必要的(只要合理解决考核工作量、奖励机制等新问题)。给每个编辑人员一定的实践体验时间,让他们在竞争中正确地熟悉自身的强长弱短,从而重新选择确立自身的职能地位,确立长远的、有自信的发展方向,也许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育才途径。这里还有一个对年龄和资历、能力和特长之间关系的观念更新的过程。
(二)实行职能分工后,原来各编辑之间的学科分工便随之逐步淡化,策划编辑可以在编辑室(组)所辖各分支学科内全方位开展活动。在策划编辑队伍和技术(加工)编辑队伍分别形成且相对稳定后,可以扩展到在编辑部甚至全社范围内打破学科分工界限,让策划编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活动。形象地讲,这如同唐僧去西天圣地取经超度孙悟空那样,揭开如来佛五行山顶的那张“庵嘛尼叭弥牟”镇山压帖儿,石破天惊之下,必然有一批如孙悟空那样的策划能人(或称达人)脱颖而出。
(三)在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出版社,选题、收定稿及其加工任务的布置可由编辑组(室)统一计划管理。一部书稿的策划或审稿编辑通常不再担任该书的加工责任编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版权页上,“责任编辑”一栏可以分解,或者以多人署名而策划编辑领签。在质量管理上,除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质量管理之外,还可以实行自后向前的纵向质量管理,即加工编辑监督审稿编辑的工作质量,审稿编辑监督策划编辑的工作质量。这样做有利于互相监督促进,提高编辑各环节的圆滑运行。
(四)推行职能分工体制的关键之一是工作量的考核方法新问题。策划、审稿必须要能独立地和编辑加工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并作为年度考核指标。
前面已经讨论过,策划、审稿和编辑加工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单用字数来考核三者的工作量已变得不合理,因为组稿字数、审稿字数和发稿字数三者所分别表征的工作量并不等值,至少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不十分确切地举例来看,假如说组稿20万字等值于发稿20万字的工作量,审稿20万字则很难和前二者等值。即便是出于鼓励将编辑工作的重心前移,暂定三者等值,那么组稿40万字、审稿40万字和发稿40万字的工作量也肯定不能等值。而只有设立能对三者作相对等值的考核指标,才能顺利解决诸如奖金分配、工作分配、职能的自身确立以及工作量统一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新问题。
考虑到鼓励编辑前移工作重心,从策划选题开始就重视工作质量,我们设想用一种粗略的非线性的积分制来统一评估考核三者(即组、审、编)的工作量。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使之具体化摘要:
假定以20万字稿件计,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三者的工作量被认为基本相等,定为10分,则给出下表供讨论用摘要:
20万字组稿10分/审稿10分/编辑加工10分
40万字组稿15分/审稿10-15分/编辑加工20分
60万字组稿20分/审稿15分/编辑加工25分
选择这一组数值仅仅是为了形象地描述我们的设想以引起讨论。假如设想合理,这一分值系统的合理确立并不很困难,更何况它是可以根据出版社的经营方针和经营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的。
实行积分制统一考核年度工作量,譬如可以设定助理编辑年工作量为60分,编辑为100分,副编审、编审为120分。以此确定个人年度工作内容和计划。编辑室的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综合而成,它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编辑可以以组稿为主,也可以以加工为主,根据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实际状况,在过渡时期,应当鼓励编辑人员逐步过渡,即大部精力扑一头,或在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做组稿工作兼做少量加工发稿,或主要做案头的编辑技术加工兼做少量的组稿工作。
在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应当从运营管理体制上鼓励编辑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到策划选题上去。只有多策划好选题,多出适销对路、重印率高的好书,才是出版社的发展出路所在。策划、组稿编辑工作出色应当重奖。最终,一个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合理结构一定是摘要:
策划编辑人数≤审稿编辑人数≤技术加工编辑人数(含外聘编辑)
1.院内部资料《甘肃交通科技》的编辑工作
(1)完成《甘肃交通科技》内部资料准印证年度审核工作;
(2)编辑出版《甘肃交通科技》一期,刊登较高质量的原创科技论文共计18篇,内容涉及科研成果、试验检测、施工现场和设计等方面。《甘肃交通科技》2017年第二期论文稿件送审57篇,截至12月25日,经初步审稿达到刊登要求12篇,未达到刊登要求稿件6篇,其余稿件正在进行修改。预计刊物将于2018年2月初正式印刷出版。
2.档案管理
(1)起草《甘肃省交通科研院有限公司科技档案管理办法》;
(2)接收、整理2018年党委、纪检监察以及行政收、发文共计779件,归档490件;
(3)根据院企业管理平台系统要求,编制1983年—2018年文书档案Excel电子目录;
(4)接收、整理、归档1994年—2018年施工设计图、工可报告等资料368个项目、803册;
(5)接收、整理、归档2016年-2018年检测报告400份;
(6)对院档案室现存2005年—2018年科技档案进行清理、统计工作,并对各生产部门未移交的科技档案进行清查、摸底。
3.规范的购进及管理
购买新标准规范10次,共计813册,同时做好存档规范的管理和借阅工作。
4.地形图的购进及管理
(1)购买地形图10次,共计119张;严格实行地形图查阅及保密制度,做好查阅登记;
(2)申请购买工程扫描仪一台,对现保存的2476张地形图进行扫描,基本实现地形图电子化管理。
5.院期刊的订阅及发放
一是定时发放交通专业期刊到各生产部门,同时做好发放登记工作;二是订阅2019年交通专业期刊27种。
6.进行各类档案及图书规范的日常借(查)阅工作。上半年共借(查)阅文件55份、试验检测报告448件、科技档案53件、标准规范13本、地形图166张。
7.院机关支部各项工作
完成部门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完成院机关支部及机关工会各项工作,如收缴党费、起草支部文件、发放学习书籍、组织党员大会、统计党员信息、统计职工子女信息、发放节日纪念品等。
8.积极完成部门其他工作,如部门考勤和办公用品报送工作等。
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本人今年虽然按时完成了各项工作,但是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如:专业知识学习较为欠缺;不能科学的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容易顾此失彼。
三、明年工作计划
1.完成2019年《甘肃交通科技》的编辑出版工作,并及时送达省交通系统各单位进行交流活动;做好稿费发放及投稿奖罚工作。
2.接收、整理、归档2019年党委及行政收、发文;勘察、设计图、咨询报告及试验检测报告等科技档案;
3.根据院各个生产部门需要,定期购买新标准规范,及时发放至院各个生产部门,并做好规范出入库登记工作。
4.根据院设计工作需要,及时购买地形图,并做好地形图电子化工作;严格实行地形图查阅及保密制度,做好查阅登记。
5.及时发放期刊到各生产部门,做好发放登记;做好2020年交通专业期刊的订阅工作。
6.做好各类档案及图书规范的日常(查)借阅工作。
7.完成院机关支部各项工作。
8.完成领导交付的其它各项工作。
一、图书质量管理是出版社经营管理的核心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功能和价值的内在体现和衡量尺度,是满足一定标准或客户需求的特征和性能的总和,既包括内在特性,如性能、使用寿命及适用性等,也包括外在特性,如形状、款式及颜色等。图书兼有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属性,有其独特的质量特性和评价特点。图书质量包括内容质量和外观质量两个方面,前者指它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结构合理性、语言文字规范性等,后者与图书的形式有关,涉及其整体设计、印制、材料等方面。图书出版过程包括选题、内容、编辑加工、校对、装帧设计、印刷装订、出版格式等项,综合每一项目的质量后,可以获得一种书的质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图书质量或微观质量;而一个出版社的质量不仅包括单品种图书的结构和特色,还应包括出版方针、任务和读者需求的总体反映,这种质量一般称为出版社的整体质量或宏观质量。显然,微观质量和宏观质量都是出版社存在作用和价值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基础,都应切实地加以经营与管理。
图书质量不仅是图书的生命和价值,也是出版社的生命线。质量好的图书不仅有可能成为传世之作,而且有利于树立出版社的良好形象,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得到广大读者、作者的信任和支持,使出版社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因此,出版社出书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对图书质量的管理应该是出版社经营管理中的核心内容。
二、PDCA循环是企业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
国家对于图书质量的管理过不少法规,如《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等。这些规范性文件反映了出版工作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国家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要求。实践证明,只有坚决贯彻这些规范性文件,出版物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同时,要搞好出版质量管理,除了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还必须有一定的工作程序和管理方法。PDCA循环就是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一种科学程序。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见图1),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总结)的首字母缩略语,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
图1 PDCA循环
PDCA循环的工作程序分四个阶段八个步骤:计划阶段(P):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2)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3)在影响质量的诸因素中,找出主要影响因素;4)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定工作计划和活动措施。执行阶段(D):5)按照制订的计划认真执行。检查阶段(C):6)根据计划的要求,检查实际执行的结果,看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总结阶段(A):7)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成一定的标准、制度或规定,指导今后的工作;8)提出这一循环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让其转入下一次循环去解决。
下文将以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实践为例,来探讨PDCA循环对于出版社出书质量进行控制的应用。
三、基于PDCA循环应用的图书质量管理
在PDCA循环应用中,首先是P环节,出版单位应该对出版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以及影响出书质量的因素,针对性地制订工作计划和保障措施。例如,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编辑出版流程(见图2)。
通过对图书出版的质量管理分析(见图3),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发现图书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排序为校对、编辑加工、内容、印刷、装订和运输问题。
图3 质量问题的因果分析
针对以上主要问题,内蒙古大学出版社采取了规范出版流程管理、严格贯彻“三审三校”等办法来控制出版质量,并先后出台和制定了《关于规范编辑出版流程的规定》《编辑工作制度》《审读工作制度》和《选题集体论证制度》等文件。
第二是D环节,出版社依据P环节的制度要求,严格执行。计划已定,标准明确,管理者的主要精力是抓宏观管理和选题策划,体现在指导、协调、提出问题、提供思路,以及创造良好的质量管理工作环境等。具体工作应交于员工,完成计划、确保质量要靠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事必躬亲,便违背了出版社质量管理的主旨——强调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把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与责任感调动起来。
第三是C环节,质量检查是保证质量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对按照计划和实施步骤所做的工作要进行逐项检查。检查就是用规定的标准测定结果,判断工作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质量检查首先是编辑在实务工作中的质量控制,用责任意识防止在工作中出现误差,同时也要通过责任感来纠正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偏差。
质量检查可分为全面检查和抽样检查。全面检查,即对图书出版的流程进行全面跟踪。在检查品种少、工作量不大的情况下,可采用此种方法。抽样检查,即对图书出版流程的工序或者从内容文件中抽取一部分进行检查,通过部分抽查的结果对工作进行质量评估。抽样检查有成品抽查和过程抽查等形式。成品抽查即抽取成品图书的部分样本进行检查,比如对成品的整体装帧设计、内容、编校质量、印装以及读者满意程度进行检查和调研。过程抽查即对中间成果进行检查,如对编辑过程的某程序或具体工作内容的一部分进行检查。过程抽查对最终成品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过程抽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错误,避免出现重大质量事故。另外,质量检查还可以通过自查、互查和责成专门部门检查进行。
质量检查实际上是为了达到对质量循环系统的控制,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由此进入到PDCA循环的下一个环节。
第四即A环节,就是通过C环节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整理,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成一定的标准、制度或规定,指导今后的工作;或者提出这一循环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让其转入下一次循环去解决。
具体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采取的方案是成立专门的质检部门进行质量管理。例如,编务部主要是对出版流程进行跟踪,审读室则是对图书进行印前或成品上市前的审查。当然,图书质量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单单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是不够的,要树立起全员质量意识,从细节上下功夫,才能取得效果。根据实际情况,改善领导方式、完善责任制度、通过培训提高人员业务水平等都是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
PDCA循环是经过证明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对于图书出版来说,选题策划、审读、编辑加工、复制印刷和销售反馈等工作流程是紧密结合的,因而可以采用该方法对出版活动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PDCA循环的关键是总结阶段,因为该阶段是解决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阶段,其重点又在于修订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没有标准化和制度化,就不可能使PDCA循环转动向前。当然,PDCA循环也有其局限性,因为PDCA中不含有人的创造性的内容,它关注的是让人如何完善现有工作,容易导致惯性思维、工作流程化,这一点是出版管理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侯富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编辑)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 图书出版管理手册[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1.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
选题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来自对信息的广泛收集、积累、提炼和研究。同时,信息是从广泛的市场调研中获取的,而市场调研工作是编辑策划任何选题都必须做的功课。调研越充分完整,信息越全面、准确,对选题定位、内容策划、图书设计就越有帮助。手册,对于出版单位来说,算是大项目,投入大、成本高;对于行业和社会而言,其影响力也大。如果手册定位不准确,出版后销售不好,对出版单位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对参编作者的声誉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编辑在策划手册时,一定要重视市场调研工作,做到充分、翔实、准确、客观。
2.制订详尽的策划及实施方案
策划方案是选题从无到有的桥梁,是图书产品从内容到外在品相的具体描述,是后期工作的方向和规范。手册的策划方案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选题背景(策划背景)。综合市场调研获得的各种信息,分析介绍为什么要策划该手册,其出版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2)读者定位及需求分析。明确此手册要为哪部分人而写,分析目标读者群的需求、阅读习惯、消费能力、分布状况、群体大小等,从而为之后的产品策划打基础。
(3)内容策划。读者对象明确、需求清晰,内容自然也就出来了。这部分可以介绍手册的核心内容(要帮助读者解决哪些问题)、编排形式等。根据读者对象需求的情况,还可以预计将产品做成单本,还是多个分册。例如,化学工业出版社策划的《现代焊接工程手册》,其读者对象是搞工程的焊接技术人员。经过仔细调研分析,这些技术人员分布在建筑、管道、油田、桥梁、船舶等各工程建设行业,而根据行业特色,焊接技术的应用会有明显的不同,这些技术人员的焊接专业基础又相对薄弱,如果把此手册做成一本书,内容有可能针对性不强,对读者的帮助和借鉴意义不大。焊接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如果不以应用为出发点,手册出版的价值会大打折扣。所以,最后编辑决定将手册分为《基础卷》《结构卷》《容器卷》和《管道卷》。
(4)整体设计。对手册从篇幅、用纸、版式、开本、装帧等进行详细的描述。
(5)财务预算。对运作手册可能发生的费用进行估算。预计手册的总字数,根据用纸、装帧、印刷册数等基本信息估算成本、毛利、保本册数等数据,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为实际运作中的成本控制做准备。
手册的实施方案是具体的实施步骤,要明确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时间节点等内容。主要包括遴选作者、成立编写委员会;召开编写工作会议,研讨商定结构框架和具体内容;严格出版计划和工作进度等。另外,手册的策划实施是个动态的过程,可根据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核心内容不能轻易变化。
二、策划运作手册的关键点及心得体会
策划图书的每一步都很关键,环环相扣,疏忽每一步都有可能功亏一篑。但是,根据手册本身的特点,以下几个环节更显重要。
1.权威合理的编写队伍
手册内容的权威性、代表性决定了对作者队伍构成人员的要求。这里的作者有两个层面:一是组织单位,二是具体的写作人员。
组织编写单位在行业内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参与编写的作者,不但要有写作能力,也同样需要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且能带动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技术骨干参与进来。对于用于指导工程实践的技术应用型手册,作者最好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对手册内容有更好的把握。
2.得力有效的组织措施
(1)组织方式。手册的组织方式通常是以会议为主,公共邮箱、QQ群、微信圈等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为辅。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参与人员面对面进行沟通讨论,效果好、效率高。后者是催化剂、加速器,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2)组织机构。如何把几十甚至上百的参与人员有效地组织到一起,为一个目标更好地工作,就需要成立一些临时的组织机构。这些机构通常有手册编写委员会、审稿委员会、秘书组等。
(3)会议类型。一般要召开手册启动会,审纲会、编写工作会、审稿会,定稿会等。
启动会:启动会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有成立各组织机构、统一编写思想、部署工作计划等。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手册主要负责人,各部分主要参编人员,审稿人员,组织单位的有关领导等。规模相对来说可以大一些。
审纲会:根据启动会的精神,由各部分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讨论大纲,提出手册的编写提纲。参会人员主要是手册负责人及主要编写人员及策划编辑,规模不宜过大。这个阶段最好让审稿人员参与进来,以便后期审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编写工作会议:根据手册内容的需要可以召开多次。参会人员是主要编写人员。会议内容是根据审纲会提出来的编写大纲审查内容,看编写的是否符合要求。在第一次编写工作会议上,如果对提纲个别地方有意见和建议,还可以提出来,但是如果稿件进度过半,就要慎重了。所以,提纲审定一定要严格。编写工作会议是检查稿件写作质量和写作进度的有效措施。如果有可能,编写会可以多召开几次,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果编写思路一旦脱离提纲,也可以及时调整。
审稿会:邀请业内专家或者同行对稿件进行审阅,提出适当的意见和建议,不宜大改。
定稿会:可有可无,就是善始善终,全体编写人员将“齐、清、定”的稿子交给出版社。
手册编辑在每次会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制定计划,会上要解决什么问题一定要明确;会后应及时整理会议纪要,将会上形成的决议及时以编委会正式文件的形式发放给各参会人员,并在后期定期跟踪落实情况。
3.严格的成本控制
项 目
内 容
工作目标
强化外语体验教学特色,广泛开展外语体验活动,让外语学习成为生活化的交际场和快乐学习的体验场;让开朗、乐观、自信成为德外小学生的特有气质;让合作、表达、组织等能力和习惯成为德外小学生必备的素质;让学生敢说、乐谈、能演、会唱、善玩、爱写,真正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自我发展潜能,让学校的外语教学特色更加彰显。
工作任务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2.狠抓教学常规落实,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3.开展外语课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4. 开展特色体验活动,彰显外语教学特色;
5. 聚焦体验课堂研究,深化外语教学改革。
工作措施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1)组织教师重温新课标理念,认真学习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反复研讨《生命因体验而精彩》一书的精髓,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积极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2)每月组织一次全组人员到图书室开展共同学习活动,从各类杂志和书籍中找出有价值的文章,共同学习讨论,共同进步,并做好教研记录。
3)充分利用博客,分享、交流。
2.狠抓教学常规落实,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抓课堂教学。各年级积极开展组内研究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研讨,促进课堂教学地不断优化。本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要上一堂组内研究课,上课时要求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充分运用实物、图片和直观教具等,生动活泼地进行外语教学。
2)抓集体备课。本学期将加强集体备课并作记录,为提高教师常规课、研究课的质量做准备。备课时通过专研教材,民主讨论,深刻分析,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加翔实,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3)抓作业批改。各年级严格控制作业总量,规范作业批改,按照“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的要求,确保作业质量。
4)抓教学质量。做好不同层次学生的辅导工作,关注培优,更关注辅差,还要关心潜能生,及时总结和反思,不断调整,力求在教学中对薄弱处加以改进。
5)抓课题研究。深化外语组市级立项课题《营造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体验场的研究》的研究,各年级要按既定的方案扎实开展子课题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学习理论知识,撰写科研论文,最后将科研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将科研工作落到实处。
3.开展外语课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1)针对各年级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外语竞赛活动。并适时地对成绩优秀的班级和个人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扬和鼓励。
2)认真开展好外语主题体验活动。
3)认真组织参加“英语风采大赛”活动。
一、出版社传统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涉及范围小
在出版社转企改制前,图书的编辑制作是出版社的基本任务,甚至是唯一任务,其余工作,如策划、出版、发行等几乎全部都由国家来统一统筹管理,出版业只对图书编辑生产过程生的诸如纸张、人员等少部分费用进行成本控制。出版社以往的成本管理只侧重于对图书编辑生产过程中各项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进行控制,很少考虑对编辑工作之前的策划成本、发行成本以及之后的市场营销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进行控制。久而久之,在众多出版人眼中的“成本”,只是关乎图书编辑人员费用及纸张成本费用,并将成本管理局限于生产活动中的成本,进而忽视了对选题策划、发行推广、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成本监控。这种观念虽然在出版社转企改制后,迫于市场压力而有所缓解,但想从根本上发生质的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或是一纸政策之事。
(二)缺乏沟通意识,合作观念
出版社对于外部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缺乏合作观念,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没有形成“战略同盟”关系。虽然有个别出版社或者终端运营商开始尝试与供应链中其他环节建立同盟关系,以实现共赢,但更多的出版业依旧处在观望阶段,其目光始终停留在自有产业的生产管理上,只遵照出版业自身生产规划及工作制度安排图书制作进度,而不是勇敢面对全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积极与其他相关企业协同合作。众所周知,出版产业的生产供应链中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这些联系是出版业在削减成本过程中潜在的、强有力的依据。
其次,处于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由于经营模式和运营方式的不同,会导致出版社的高库存压力,进而提高出版社的成本总额。在传统成本管理理念中,很少会考虑到出版社以外的成本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与技术提供商、终端运营商、发行单位等其他企业以及各种活动间的联系。出版业常常认为,自己拥有的才叫资源,这种思想已经过时。
(三)缺少论证,盲目而为
目前,出版业纷纷斥重金,涉足数字行业,建立数字产业园区,以期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经济效益,殊不知在数字技术研发初期,其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正比的,很可能多年只有投入而没有收获。出版社在蜂拥而至的数字化浪潮中没有深刻考虑成本问题,盲目而为,很可能对出版社将来发展带来不可预知的负面影响。
(四)独立核算,缺乏整体观念
传统的成本观念受财务会计制度的影响,只关注处于生产环节中的资产和人员劳务支出费用,而对于图书选题策划前以及销售行为完成后的成本管理较少。这样的成本管理方式只以成本高低作为考评出版业业绩的唯一依据,忽视了供应链其他环节成本变化带来的影响,缺乏整体统筹观念。
(五)缺乏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是出版社负责人和决策者的工作,基本与各部门员工无关,编辑只负责编辑校对图书,办公室只负责上传下达,做好后勤工作,成本管理只是财务部门和领导的工作。事实上,一个企业的成本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人员劳动和材料消耗两部分。成本费用的多少是关乎出版社各部门、各环节甚至是各项要素的。参与成本管理的不应局限于上层决策者,应扩大至出版单位的部门和员工,有意识地培养员工参与意识,让全体员工都成为成本管理的影响者和成本控制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二、精益成本管理在出版社的必要性
“精益成本管理以客户价值增值为导向,融合精益采购、精益设计、精益生产、精益物流和精益服务技术,把精益管理思想与成本管理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精益成本管理。它从采购、设计、生产和服务上全方位控制出版业供应链成本,以达到出版业供应链成本最优,从而使出版业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
(一)以客户为前提,创造最大经济效益
“精益成本管理模式要求将顾客需求及客户订单作为生产、采购的拉动力,以控制资金占用成本。所谓‘订单经济’,就是通过建立ERP、CRM等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设计出更具弹性的生产能力,以市场需求为企业经营的向导。出版社应该坚持需求拉动生产,即依据市场需求来进行图书生产,尽量降低产品成本,确保图书价格符合读者经济承受力。”同时,出版社在图书选题策划之初设定目标成本,结合市场同类图书价格,估算出图书定价,目标利益就基本确定。“目标利益侧重考虑出版业长期利益计划,以目标成本为基础来管理和控制经营活动中的成本。这种成本管理模式还要求出版业的产、供、销等经济活动都要适时、适地、适量,从而减少存货费、仓储费用以及存货损失和价值损失等。”
(二)成本管理活动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出版社运用精益成本管理理念实行成本管理活动始于图书选题策划阶段,选题的策划对图书编辑、出版发行、营销、售后都有巨大影响,同时,出版业的选题也决定着出版社图书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与销售力。
据统计,图书的成本有60%~80%在策划初期就已确定,图书进入编辑过程后,基本没有降低成本的潜力。因此,成本管理模式的重心应在选题策划阶段最大限度压缩成本费用。在如何压缩成本方面,需要从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入手。出版社制订出书计划,确定目标成本后,编辑人员和发行人员等就可根据市场结果进行成本核算,如果该成本低于目标成本,则该图书的盈利空间较大,且风险较小;如果与目标成本相差较大,则需要找出成本差额较大的环节,重新设计,对成本进行挤压,直到符合要求为止。需要明确的是,图书的选题不仅要考虑图书价值取向等问题,更要确保图书出版后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只有在这一前提下紧缩成本费用,才能保证图书市场竞争力。
(三)成本管理活动需要整体协作
目前,出版社之间的竞争正在逐渐变为整个出版业供应链间的竞争,若想在群雄逐鹿的出版市场中站稳脚跟,要立足整个供应链和图书销售生命周期,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成本管理办法。随着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出版社压力与日俱增,单个出版社已无法独立生存,只能融为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而存在。而通过控制管理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实现成本优化则是出版社需要迈出的第一步。出版社的成本管理应结合供应链中的其他单位,从纸张等原材料购进单位到图书销售、售后部门,期间与图书交易有关的所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流,都需要列入成本管理考虑范畴。出版社的成本管理只有将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成本核算才会准确,才会对出版社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因此,成本管理需要从供应链的整体来考量。
三、精益成本管理在出版社的应用
(一)精益项目成本管理
生产环节是降低供应链成本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改进印制技术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则需实施项目成本管理。这是一种以单个项目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方法,它将管理重心放在项目上,并以提高客户价值为目标。项目成本管理模式下,通过该项目对资源的消耗过程,对其资源消耗过程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分类归纳出所消耗资源的耗费效率,从中识别出必要消耗和不必要消耗、增值资源和非增值资源,从中排除不必要消耗和或非增值资源。成本控制从图书大类精细到项目个体,在一定意义上真正体现了精益成本管理思想。
(二)精益人力成本管理
精益人力成本管理是针对出版社人资薪酬提出的管理办法。首先,要控制人员规模。在人力资源制度中,常常有一个1:5的换算公式,即一名员工除了要支付工资以外,还支出办公用品、福利费用、消耗品等其他费用,所以,在招募员工时,要本着合理、合适、公开、公正的原则,实行按岗定人,避免人浮于事。这就要求出版社进行精益人力成本管理,依据考核标准严格控制人员人数,确保每个员工都满负荷工作,努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其次,要精简机构。在日本,发展势头良好、图书质量优良的出版社大部分都是小型出版社,有的甚至只有十数人,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而反观国内,出版社不论大小,“五脏俱全”,办公室、人资处、发行部、经营部、外联部……人员冗余,职能叠加,既不利于信息的传递,更为企业增添了人力成本。再次,要建立扁平化管理架构。减少官阶差距,使每个员工都能第一时间了解内部办公信息和外部市场信息。最后,进行优化薪酬管理。优化薪酬管理的目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目前,出版社员工工资标准基本是按照低工资、高绩效的方式进行设置。具体比例是基本工资30%,绩效奖金70%。这是一项好举措,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员工的工资收入除与个人的绩效关联外,还应与企业的整体效益、成本控制、图书质量、销售成绩等挂钩。
(三)精益物流成本管理
物流成本作为出版社成本支出的一部分,在整个出版业供应链成本中也占有较高比重,各出版集团竞相建立物流公司,以期完善健全供应链产业,实现物流成本最小化.精益物流成本管理可以通过精益物流来加以实现。通过对物流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所在,一旦发现有造成浪费的环节就及时消除。
(四)精益客户服务成本管理
精益客户服务成本管理是指满足客户一定价值需求情况下的最小服务成本。服务成本旨在通过悉心的服务增加客户价值。出版社所在的供应链中,除了读者,还有网上、实体书店、数字平台提供商、数字终端提供商等众多合作客户。出版社可将客户分为大型客户、小型客户和潜在客户等,来实施精益客户服务成本管理。大型客户,如书店、数字技术提供商等,可从图书入手,提供无条件退换货、签约打折大宗售书等方式,建立长久而良好的合作关系;小型客户,如读者,可通过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来吸引读者不断购书,进而吸引更多潜在客户。
“服务成本与企业收益成正比,企业支出的服务成本越大,为客户提供的各种服务项目就越多,方便和满足客户程度就越大。在服务至上的年代,出版业越来越重视对客户的服务,服务成本已成为出版业供应链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在出版业市场全球化和外包策略被广泛用来提升出版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今天,许多出版业都选择了供应链和物流管理作为获取竞争优势所必须采取的战略步骤,供应链管理也是提高出版业效益,更好地实现出版业战略目标的一个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2012年9月23—24日,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召开了出版传媒集团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就如何加快技术创新、推进出版传媒业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柳斌杰署长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着眼于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全局,回顾了出版传媒集团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作出了出版传媒集团体制改革即将进入第二阶段的战略判断,结合中央“三改一加强”的要求,提出了加大出版与科技融合、深化出版体制改革、推动出版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新举措与新要求。讲话还专门部署了出版业迎接十召开的具体工作任务。与会代表一致反映,柳署长的讲话高屋建瓴、思路开阔、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兼顾了宏观指导与具体操作,为出版传媒集团深化改革、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会上,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等19家出版传媒集团的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此外还有二十几家单位提交了书面交流材料。大家紧密围绕柳署长的讲话精神,联系工作实际,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自的具体做法,归纳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了科技创新方面的新鲜经验,梳理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大会发言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现将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一、树立科技意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作为承载信息内容传播功能的新闻出版业,其发展始终与信息传播技术紧密相关。当前,科技已经渗透到新闻出版产业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环节,在改造传统新闻出版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产能的同时,也催生出数字出版等新闻出版产业的新形态,出版与科技融合的趋势、新闻出版业技术变革与产业转型同步前行的趋势日益凸显。新闻出版企业,特别是作为新闻出版产业主力军的各大出版传媒集团,应当着眼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全局工作,认清所处形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使命感与紧迫感,充分发挥科技对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
二、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出版产业
对传统出版的管理、生产和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是推动出版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各个出版集团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方案。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王涛介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数字化战略的重点是以集团公司优质资源和核心业务为基础,通过重点建设综合平台融合集团数字化集约经营业务,打造特色服务平台支撑起传统出版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共同突显内容聚集、传播、交易和服务4大功能。在综合平台建设方面,将中国数字出版网(大佳网)打造成集团公司集约化数字内容投送和运营平台,成为集团公司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主体,实现各个平台的互联互通和精品电子图书的投放和数据库的线上营销,加强精品化、高端化的人文社科类电子图书运营平台的建设。通过自主平台,自主定价和运营,拓宽电子图书的销售渠道。在专业化数据库平台建设方面,集团公司将依托较为深厚的内容资源积累,通过技术转换,把这些资源变为数据库产品,提高内容的附加值,推出以个性化和定制服务为特色的产品,推动专业和学术出版向纵深发展,既满足数字媒体的海量要求,又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全面的信息与知识服务。集团公司将以辞书语料库和百科术语库为试点,通过自动化技术手段对数据库资源进行整理、标注,打造集团工具书应用产品线和百科知识服务产品线,后续有序开展古籍、翻译、美术、医学等专业数据库和应用产品的建设。在促进出版业务转型方面,集团将积极开拓专业出版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出版业务与先进技术的融合,以音乐数字平台和语联网平台的建设为示范,带动各出版单位形成特色鲜明的数字出版产品线。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将充分利用中图公司进出口业务的优势,大力建设国际平台,强化对全球数字出版资源的聚合、保存和利用,打造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数字资源进出口“中盘”。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朋义介绍了集团在数字出版方面正在进行的主要工作:一是进行数字出版基础建设。通过搭建内容资源管理平台,实现生产和管理流程的数字化,提高编辑和出版效率,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该平台既是编辑和管理工作平台,又能够整合生产过程中的内容资源,包括成品和半成品,碎片化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数字资源;同时能够方便检索、使用和推送涵盖多种出版形态的数字内容资源。通过自创、购买、合作等途径,建设涵盖多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素材,分类标引明确、碎片化的、可方便检索和重复利用的基础数字资源库。旗下高等教育出版社已将12 000多种教材制作成电子书,主要教材均可通过网络购买,近2 000种教材提供网络增值服务,约200种教材提供POD服务。二是建立网络运营平台。在基础教育领域,旗下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建设以人教网和人教学习网为核心的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增值,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人教网正在建成全学科的基础教育资源网站,供全国中小学教师教学使用,注册用户已达120万个;人教学习网提供基础教育各学科一站式学习解决方案。两个网络平台连接着以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版纸质教科书为基础的人教电子书包,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此外,人教社还在大力打造主要服务于教师和教学管理的人教数字校园平台,为学生提供精选优质学习参考资源的人教学生资源中心(数字图书馆)。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教育部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正在运营着以下三个重要平台:一是中国大学生在线,它是由全国高校共同参与的、面向大学生的网络社区,目前已有近200所高校的150万学生注册为会员;二是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目前已建立了30个省级分中心和20个市级分中心,近3年培训了6万名高校教师;三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和以“爱课程”(icourse)网站为核心的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其中包括1 000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 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各社也正在进行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下一步,集团将在此基础上全面打造全国教育出版网络运营主平台。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建尧介绍,结合在传统科技书刊专业出版方面的优势,集团正在积极探索新增长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力推进出版产业技术创新,努力成为国家科技文献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和国家创新体系知识传播体系的骨干力量,是集团工作的重要任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集团现在已储备电子图书近3万种,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科学文库”在线服务,“科学e书房”系列产品已完成设计和制作。下一步要进一步丰富数字出版的形态和品种,提高书刊数字化出版产品的比例,加快存量出版物的数字化转换,筹备科技知识资源数据库建设,建设综合性出版物投送平台和内容资源管理平台,构建编辑、印制、发行、物流、管理复合出版技术平台。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出版集团。总裁陈昕介绍,面对数字技术给传媒产业带来的革命性变革,集团以数字出版技术创新为驱动,通过ERP管理平台的建设,再造出版企业现代化管理流程,将数字技术融入出版的各个环节之中。包括:(1)数字化编撰平台推动编辑工作的数字化转型。针对大众图书,集团进行了“基于内容对象的协同编纂和动态出版的技术研究与系统开发”。这个面向作者和编辑的内容生产、加工系统,能使作者和编辑按各自权限远程参与撰写和编辑加工,并共享相关资源,完成内容。针对工具书编纂,集团研制开发了“汉语辞书编纂辅助系统”和“大型英汉词典编纂平台”,对加快《辞海》、《英汉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的编纂进程,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2)在印刷、发行、零售、物流等领域,通过植入数字化技术,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效益的最大化。在印刷领域,成立了专门负责POD业务的数字印刷公司,负责追踪按需印刷技术的发展,完善、拓展POD业务,使之与传统出版生产手段完全对接。在发行领域,实施了“基于神经网络智能配送系统研究及应用”项目,以期建立一套针对出版行业大型发行中盘的智能添配系统。该系统将使用当前世界领先的人工神经网络系统作为核心建模和销售模拟模块,实现对销售品种的自动跟踪、分析,并提出配送建议,为图书发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物流领域,集团于2000年即建立起国内第一家采用现代网络传输技术、达到发达国家图书配送先进水平的图书物流平台。近年又投资建设二期物流中心。该中心实现系统高度信息化、订单处理和资金结算电子化、仓储管理智能化,以100亿元码洋吞吐量的规模、完善的功能、先进的设施和管理,成为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图书物流企业。(3)通过实施ERP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出版企业的流程再造。集团于2008年启动ERP系统,现已有部分模块全面上线。通过编辑、印务、发行、人力资源、财务一体化的ERP管理平台,全面优化了集团总部及各级下属企业的管理流程,实现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既保证了集团对各级下属企业实时的垂直管控,也保证了在集团决策层面、下属企业经营层面和业务层面编、印、发、财、人力资源的横向协作与沟通,集团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童健强调,作为国内率先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出版集团之一,近年来,集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传统出版的改造和应用,坚持把数字出版和电子商务作为传统出版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取得了初步成效。集团从2002年就开始了以数字化管理、数字出版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整合编、印、发、供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出版社的数字化管理。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以连锁经营为核心的,行业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RP系统,并在2009年建成国内书业第一个企业信息系统和物流自动化系统无缝衔接的物流配送系统。浙江印刷集团近年在绿色印刷、数字印刷等高新技术改造与应用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和突破。数字信息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2009年集团成立了“数字传媒公司”,对全集团数字出版和出版信息化业务进行深度整合,实现了从纸书出版、电子书加工、数字样书库管理,到互联网销售、手持终端阅读消费的整条产业链的数字化贯通。作为国内品种最多的“博库”网上书店,2011年重组全新上线,配送速度明显加快,图书销量快速增长,其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成了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杜金卿介绍,近两年集团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编务、印务、发行、财务、人力资源和决策支持六大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管理决策和生产经营的信息化。集团实施了河北数字印刷产业园项目,着力打造石家庄和保定两大数字印刷基地;以河北出版物发行中心建成运营为契机,推进发行物流网络化、信息化改造,实现了物流、商流、信息流的一体化,努力实现发行物流和实体书店的升级转型。实践证明,对传统出版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既可以提升编、印、发、供等传统业态的产业发展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又会对发展数字出版、数字阅读、影视动漫等新业态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对出版传媒集团的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发展新兴出版产业形态,创新产品体系
新技术是新业态最强大的催化力量,技术转化是新兴文化业态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安徽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坚持以文化与教育、内容与科技、资本与资源结合为牵引,大力推动文化内容与高新技术、多元介质的融合、衍生,业务涉及数字技术研发、手机出版、网络在线出版、影视嫁接、电子书包、3G互动阅读等多个板块,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实现业态转型升级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总裁王亚非介绍,公司目前正着力推进互动阅读。实施“BOOK3.0”互动阅读、幼儿教育类互动电子书《yoyobooks》等项目,整合内容资源,嵌入触摸手控、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大规模开展3G互动阅读产品开发,着力打造数字出版全产业链。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正在并购集团所属的时代漫游传媒公司,整合集团动漫人才和资源,形成数字出版整体合力。集团还将逐步整合国内外出版、动漫、游戏以及IT产业资源,建立内容复合开发、多媒介呈现、多渠道嫁接的全产业链有效运营模式,打造融合出版社、技术服务与运营商、其他内容需求商的开放运营平台,扩展数字出版产业链。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曙光指出,对技术的认识和运用一直是传统出版的短板,而要补上这一课,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与技术公司合作,在跨界合作中布局新业态。他认为改制上市对中南传媒的最大意义,不是募集了四十多亿元的发展资金,也不是跃居成为中国出版龙头股这种行业地位的提升,而是具备了跟世界任何一家公司开展合作的体制基础和平等的商业机遇,有机会与深圳华为、日本角川、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腾讯网等优秀公司合作。目前,集团与华为组建的天闻数媒公司研发的电子书包已在深圳试用,政企学习产品斩获首个千万级商务大单,Read365移动互联阅读平台面世后即获广泛好评。与中国移动合作,率先在全国推出的红网县级手机报已在湖南71个县市开通,2012年底将覆盖全部县市。与腾讯打造的大湘网于7月16日正式上线,成为湖南最具影响力的生活门户网站。通过这一系列跨界合作,不仅打开了通往国际传媒集团的通路,而且基本完成了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数字传输通路的新媒布局,走在了中国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前列。
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借助北京作为国际城市的丰厚文化资源及产业的聚合传播能力,充分挖掘集团及子公司在图书、期刊方面的特色资源,探索优质资源的多元开发和利用,打造原创国产动漫精品,拓展新媒体发展业务领域。代表产品主要包括:(1)以《漫虫记》(104集电视动画,技术为2D+3D)为基础,构建一个虚拟昆虫王国,推出精品图书、电子书、app应用等多媒介产品系列。同时,开展以昆虫为主题的旅游、竞赛、公益活动,让《漫虫记》成为人们“了解自然,观察自然,亲近自然”的科普窗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该项目已通过广电总局备案,计划三年完成,面向国内与海外,进行电视和互联网发行。(2)推出原创动漫品牌——大型系列动画片《中华美德故事》,计划制作300集,每集以5分钟的片长讲述一则中华文明传统道德经典故事,在生动灵活、寓教于乐的方式中,提高观众对人性道德的认知力。作为一次新的尝试,将对漫画、动画、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周边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形成一整套产业链。(3)打造“科学养育移动传媒平台”,提供手机“父母必读”。《父母必读》杂志依靠三十多年来积累并形成的高质量的专业资源,除运营在母婴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父母必读育儿网外,还编辑了父母必读专题电子杂志,合作开办了育儿专家频道。为更好地满足现在年轻父母数字养育的需要,于2011年研发手机父母必读,提供育儿资讯、宝宝中心、微博、语音、电商等系列科学养育产品与服务。2012年1月手机父母必读1.0(ios版、android版)正式上线,到7月手机客户端装机量达到了69万个。7—10月完成手机父母必读2.0研发,实现客户端与微博互动。2013年将研发手机父母必读3.0,增加基于位置的语音交互系统和基于移动支付的电商系统。2014年底,手机父母必读装机量将达到500万个以上,惠及千万家庭。
四、准确把握产业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重视核心技术的开发
新闻出版企业既要跟踪产业内部已有技术的升级与变革,更要关注与内容生产、存储、传播密切相关的产业外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打破思维定式、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并把握住技术变革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将技术的推动、支撑作用发挥出来,切实解放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
为应对新闻出版产业链各环节、各领域的业务处理需求的不同,近年来,与新闻出版产业密切相关的技术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这些技术主要包括:一是内容制作、整合和标引技术,包括海量数据的加工与存储、信息标引、语义分析、多媒体制作及内容资源嵌入式聚合等技术;二是数字内容的多渠道技术,包括数字内容的多终端呈现、多屏无缝衔接的传播技术;三是MPR技术、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和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四是营销与用户服务技术,包括对消费行为收集、分析并反馈给生产端的相关技术与方法;五是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包括线上线下互动技术;六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包括原有的数字水印、数字DNA技术及各种第三方计数与付费等相关技术与解决方案;七是绿色印刷、数字印刷、按需印刷技术,包括新型印刷流程控制技术;八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各出版传媒集团认为对上述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核心技术的发展要有敏锐的眼光、清晰的认识,应积极寻找应用的方向和突破口。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立业之基,兴业之本。目前,人才缺乏是制约出版企业推进出版与科技融合的重要瓶颈。出版企业要想实现出版与科技的融合,首先要突破人才瓶颈,培养一大批高端专业人才和实用操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