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4-01-12 16:03: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

篇1

三结合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各种力量的有机结合,以形成目标一致的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效益,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定向制约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他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学生家庭、校外环境影响一致时,教育才有整体合力作用。这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社会交往素质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其他方面的素质也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1.1 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网络。①组建学生家长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家长们协商推荐一些懂得教育,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的家长,组成学生家长委员会。该委员会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计划、方案,帮助学校解决有关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负责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向学生家长普及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及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等工作。②举办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研究家教方法,让素质教育在家庭中得以较好地落实。③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家长会通过座谈、答问、交流介绍、讲座等方式,起到双向交流,获取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信息的作用。进而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1.2 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包含人才资源,自然、人文风景资源,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社会考察基地等诸方面内容。让青少年从大自然中去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从中培养爱美的情感。

2.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这是学校的职能所决定的。职业学校有其自身的特点,除开设文化课外,还开设种类繁多的专业课,如种植、电子、财会、烹饪、文秘等。学科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合格+特长”的人才,应该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2.1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的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条件。课程是教育教学系统中的软件,它不单单等于课表中列出的教学活动,还应包括学生的文明行为的养成、思想品德的提高、知识技能的增长、身体素质的改善等。而且不限于课内,还有课外。课程包括必修、选修、课外实践活动三部分。

2.2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侧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愉快教育。就是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情景,克服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心理受压抑,把学习当成负担的现象。第二,和谐教育。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和谐,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之间和谐,教与学协调一致,形成和谐的学习气氛。第三,成功教育。是从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着手,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并积极帮助他们一步步地获得成功。另一类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主要也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学辅导法。其主要步骤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第二,异步教学法。其基本思路是学生学习的个体化与教师指导的异步化的有效统一,按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的顺序,进行独立异步自学,变教师教为主为学生自己学为主。第三,问题教学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种问题情景,启发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寻求答案。即提出问题――思考探索――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应用提高。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综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3 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学生个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热情,磨砺创造意识,优化创造品格。职业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的不同,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3.社会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篇2

公民作为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力量。“公民素质”就是指公民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所具备的一切素质的总称。从狭义上讲,“公民素质”就是指公民作为民主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在与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的关系中理解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独立做出判断与选择并付诸行动的知识、意识和技能。“高校公民素质教育”是指:国家通过高等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在校大学生所实施的,旨在培养大学生适应民主社会所必需的良好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

一、高校实施公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实施公民素质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是以相应的公民素质为基础的,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现代公民素质,市场经济才能顺利发展,民主法制才能健康运行。加强公民素质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作为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公民素质教育的新形势。

2.实施公民素质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政治生活开始向民主化、法制化的轨道迈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由过去的臣民意识向主体的公民意识转化,从人治意识向法治意识转化。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增强社会凝聚力,就要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就必须加强公民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3.实施公民素质教育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市场竞争意识,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政治意识和法律意识,但在公民义务意识、公民行为意识方面相对较弱,公民认知与公民实践脱钩。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欠缺,另一方面还在于目前高校尚缺乏明确而系统的公民素质教育,缺乏公民行为训练与实践体验。

二、高校开展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200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并出台了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被确定为大学生的第一门政治理论课。

2.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所特有的价值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人文素养提升功能等,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原则隐含其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和启迪。公民素质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适应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而成为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的一个有效途径。

3.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公民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社会实践。大学生只有将自己的主体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共精神在社会实践中予以检验,才能达到知行统一;也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才能充分认识到公民意识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参加社会各项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程度,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按照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使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4.通过学生社团组织活动,培养公民行为,深化公民素质教育。学生社团作为大学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由于社团组织活动的专业交叉性、活动实践性和组织社会性而使其具有实践和教育的功能,为大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舞台。通过组织学术性活动、服务性活动、科研创新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也得到提高,从而缩短学校教育和社会需要的差距,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社会,锻炼自己,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公民教育丛书《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1日第1版

2.、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3月2日

篇3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逐步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不仅要注重开展专业教育,还要注重开展人文素养教育,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人文素养教育是教育的灵魂。

一、人文素养教育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作用

1.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人才,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技的发展,使得各学科高度分化,同时各行各业之间的配合、联系也更加紧密,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未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力求使人才在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同时具有优秀的品德、完善的个性、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看出,人文素质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学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教学选择。

2.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竞争力

未来社会发展对高职高专学生提出了挑战。首先,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对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间文化、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在所难免。其次,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要求高职高专学生具有更高的人文素养。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对自然造成了严重破坏,西方工业国家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我国的雾霾问题也非常严重。再次,现代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高专学生的价值取向。网络中充斥的各种信息让思维不成熟的学生疲于应对,却很少进行自主思考,而各种新闻的聚集产生了放大效应,让学生对社会产生片面理解。与此同时,在西方霸权主义的影响下,一些学生漠视中华文化、轻视传统文化传承,崇拜西方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极不利于个人成长。这些现象都需要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面对新的发展环境的竞争力。

3.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在现代社会,用人单位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能够“做事”,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品德,还要会“做人”,只有综合素质过关,才能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不但具有高超专业技术,而且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成熟思维、健全人格。

二、高职高专开展人文素养教学的有效途径

1.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对学生有效开展人文素养教育,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在向学生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塑造学生高尚心灵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人格的重任。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建设,聘用具有奉献精神和高尚品德的优秀教师任教,同时加强对现任教师的人文素养教育,使现任教师能够善于在专业课程中挖掘人文素养题材,在专业课程中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另外,高职高专院校还应加强对教师品德修养的考核,可以将其作为教师评先树优的重要考核指标,在教师中树立起崇尚优秀职业道德的良好氛围。需要注意的是,在注重人文学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强专业学科教师人文素养建设。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课程中,大部分是专业课程,学生也较为重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在学生花费精力和时间最多、最关注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一定会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提高专业学科教师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在进行专业课程讲授时,能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实现人文素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当然,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无论是人文学科教师还是专业学科教师,都需要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建设,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可以教育出人文素养高的学生。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校园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高职高专院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息环境,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高职高专院校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知识普及和志愿者服务等,开拓学生与他人、社会、自然接处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将人文素养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合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一般学制都比较短,高职高专院校为了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会给专业课程教育留出足够时间和空间,而分配给人文素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则相对较少,这就容易造素养教育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此,教师要在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学和专业教学的融合。一是以学生最为重视的专业课程教育为切入点,利用专业教师开展人文素养的引导和教育。二是人文课程也应当加强和寻求与专业课的融合。教师可以把专业实践课程当素养教育的场所,在理论教学、专业实验、社会实践、实习环节,对学生开展勤奋求实、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和沟通协作的教育,如此一来,就把人文素养教学和专业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小结

在高职高专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要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人文教学与专业教学融合三方面入手,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胜闻.新时期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与人文素质评价探析[J].社科纵横,2015(11).

[2]朱淑娟.高职高专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

[3]李雅琪.多元情感渗透,启动人文教育引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实践探索[J].教育艺术,2017(6).

篇4

一、制定班规班法

为了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心理活动中,真正地从行动上自律、品德上自修、心态上自控、知识上自学、生活上自理,班级应制定班规班法。

班规班法分“日规”、“周规”、“月规”、“期规”。对每名学生一天、一周、一月、一学期应做什么、怎么做、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日规”就是规定一天内学生要做的事情。如要求每名学生早晨到校后都要到班级整容镜前,看看自己是否符合要求,并及时抄在日记本上,认真体会理解。值日班长必须及时督促同学做好课前准备并下楼做课间活动。每天值日班长要认真填写班级日记并对当天“七星”表现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每天4名学要检查4组的日记等等。这样一日内从早到晚对学生应做的事有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便于学生养成很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周规”就是规定了学生一周要做的事。如每周评出“七星标兵”2名。这两名学生在《团结友谊进行曲》的伴奏下,由班主任老师为他们授予“七星奖”标志。

“月规”规定一个月内学生要做的事。如每月一次的“回顾展望”畅谈会。要求全班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这一个月班级或个人的意见看法。全班同学共同回顾这一个月来得了几颗星,是怎样得到的,展望下一个奋斗目标。这样学生通过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更加自律。

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也是“月规”中比谁做事做得好。通过召开主题队会使学生自我意识到,无论做什么事要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而培养了学生拼搏精神、实干精神。

“期规”具体规定本学期要完成的任务和具体奋斗目标。如每学期评5名“七星综合奖”,7名“七星单项奖”,并请获奖同学给全班同学做经验介绍。讲讲他们是怎样自尊、自信、自立、从而严格要求自己,最终被评为“七星”奖的。通过“七星”评比,学生们上进心会更强,竞争意识会更浓。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责任心和实干精神,“期规”中设有“达标奖”。全班人人都有具体负责的实物。如“一日卫生岗”,“纪律监督员”,“物品保管员”,“花师”等等,无论哪项负责人完成期初定的目标,均属达标,即得“达标奖”。在期末家长会上给获奖者发奖,并从中选出几名有典型经验的人,做经验介绍,向家长们讲讲他们是怎样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很好完成任务的。这样,不但使获奖学生有一次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也使未获奖的学生和家长产生紧迫感,从而调动了他们竞争的积极性。

二、开展联谊办活动

为了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落到实处,班级应开展联谊活动。即高年级的同学到低年级帮助带动他们把各项活动开展好。低年级的同学不懂的问题可以到高年级的同学那里去寻求答案。高年班级所有的同学都有机会到低年级对口班级做一天班主任。这一天中除了讲课外,其余的事都负责。如指导作业、辅导差生、组织活动、接待家长等等。这样高年级同学通过尝试做教师的滋味,增强了自信心,锻炼了能力,同时也体会到了老师的甘苦,受益匪浅。而对于低年级的同学,他们亲自目睹了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当老师的风采,主观能动地产生一种当老师的愿望,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无疑产生很大的内动力。

三、开展“今日我当家”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自主能力,班级应开展“今日我当家”活动。要求每名学生周日当一天小主人,负责这一天的生活管理安排。如,买菜、做饭、刷碗、扫地、待人接物等。然后让这名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到日记中,最后又家长给孩子打分,把结果交给班主任。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也培养了他们的处理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意识,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开展给自己画像活动

为了使学生能够过正确评价自己,评价他人,从而在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应开展给自己画像活动。画像活动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可分定期进行和不定期进行。老师和同学分别给自己画像,即老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老师。评价过程要求不说姓名,只把评语读给全班同学听,然后让大家猜这是谁的像,最后民主评出“最佳肖像大师”。学生通过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培养了自信心、自尊心和评价能力。

五、设立心理特训组

为了使那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得到特殊的心理训练,使他们的心理能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班级应设立心理特训组。“特训组”由5人组成,班主任老师任组长,班长和学习委员任副组长,两名组员由班级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特训组”有计划的对本班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训练。如三年一班的孙静同学行动迟缓,家长多次向老师反映孙静在家中穿衣服需要20分钟,吃饭也需半小时。因为动作慢,早晨经常是来不及吃饭,或吃饭也只是匆匆吃几口。回到家中做作业更不用提,经常是放学回到家中就开始写,可到晚饭时还做不完,没办法父母只好吃完饭帮他做作业。针对这种情况,“特训组”制定了在学校和在家里两套训练计划。在家中给孙静制定一个时间表,限定早晨穿衣、吃饭和做作业的时间,并每天向“特训组”汇报一次。经过这样强化训练,孙静逐渐改变了行动迟缓的不良习惯,渐渐养成了做事求快、快中求好的行为习惯。

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扩展学生的视野,增进知识,同时也为了他们今后更快的适应社会而奠定心理基础,班级建立了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自信心、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

篇5

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项目编号:201102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23日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发达国家把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看成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工程。美国作为最早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国家,在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和实施方面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中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比较

(一)教育机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始关注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并着手实施的国家,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并投入巨资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不仅将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信息素质内容结合到教学大纲中,而且出台了相关的评价标准,逐步建立了涵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与美国相比,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权威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缺乏系统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这就导致对中小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上认识不够,投入不足。信息素质教育主要通过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来体现,具体开课情况也参差不齐,而且由于对信息素质的理解比较狭隘,把信息素质等同于信息技术或者信息检索课,实施效果不太理想。

(二)教育途径。从中美两国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看,主要有开设信息素质课、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和嵌入其他课程等方式。但是,两国侧重点不同,美国作为最早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国家,随着对信息素质内涵的深入理解,实施途径不断变化,也是比较成功的。由早期开设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课,到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具有开放性、形象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特点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并已成为最重要途径。另外,嵌入其他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近年来在美国一些高校广为采用。在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信息素质课;同时,对新生开展入馆教育也是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开展的一项工作。我国一些专业院校开展嵌入其他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如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信息检索课。近几年来,部分院校也开始实施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但是大多数内容过于简单,系统性、交互性不强,实施效果不太理想。

(三)实施效果。从两国实施效果相比较来看,美国学生信息意识普遍较强,对信息资源的了解和信息工具的使用比较熟练,在知识的综合应用方面也较强于我国学生,这与美国教育中提倡自学、加强独立思维能力锻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是密不可分的。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以考试为目的,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使得学生被动地学习,信息意识淡薄,习惯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没有主动寻找相关信息的自觉性,信息搜寻目标随意性强,缺乏更深层次、更广泛寻求信息的要求。加之有关信息检索工具的知识贫乏,使其搜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偏低,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评价体系。评价具有一种反馈-矫正的功能,可以使信息素质教育处于令人满意的状态,因此在标准制定中颇受重视。美国早在1990年就制定了信息素质评估大纲。应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美国制定了系统的信息素质标准,其中既有关于受教育者信息能力的标准、教育者信息和施教能力及其培训的标准,也有关于教育中介的标准等。这为学生的信息素质评估和评价提供了依据,对信息素质的贯彻实施起到了监督和促进作用。而我国至今尚无一套较为统一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信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缺乏统一要求,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素质、教学效果等方面也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美国信息素质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增强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美国在推进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众多的专家学者和行业学会对信息素质教育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其重要性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借鉴美国经验,我国也应借近几年对信息素质教育问题研究的热潮,积极利用各种媒体、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信息素质教育,使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受到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和社会各界自觉接受,促使包括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在内的信息主体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信息素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为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社会信息环境。

(二)制定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发展规划。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理论研究,促进制定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发展规划,对推进信息素质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从美国实施情况来看,其信息素养教育的较好开展与教育界、图书馆界和信息界专家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建立一套符合本国实际需要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规划密切相关。而我国从事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学者大部分为高校图书馆馆员,研究内容局限于高校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在研究规模和研究深度上也都与美国同行有很大差距。因此,建议需要有更多的教育界、图书馆界乃至信息界人士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信息素质教育理论,把信息素质教育作为国家的一项长期重要发展战略来研究和实施,推动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发展规划。同时,制定相应的实施政策,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进程等。

(三)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和合作。信息素质教育具有跨学科、跨专业、受教育者数量众多、层次不一等特点。实践证明,如果孤立地设立课程和单独由图书馆馆员承担授课,其实施效果不佳。为了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考能力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在信息素质教育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图书馆与高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各教学单位的沟通和协调,促进图书馆员与各院系专业教师的密切合作,使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有关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实践环节等做出统一安排,使之成为各学科教学环节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为学生创造一个在用中学的环境,使他们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激发其学习热情,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同时,也真正体会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信息检索和利用技能,这是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

(四)积极探索多层次的连续性信息素质教育。为了提高信息素质的效果,信息素质教育要与大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连续性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包括进行入馆教育、开设信息素质课、实施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和开展专题讲座等。通过开展入馆教育,使新生了解图书馆信息资源概况和馆藏布局,初步掌握各种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在入馆教育基础上,围绕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开设信息素质教育课,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上。同时,积极发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适应学生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信息需求。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以弥补教学计划的不足。针对高年级学生的需要定期开展各种专题讲座,使他们掌握信息的收集方法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应用,培养良好的信息素质和正确的科研理念与能力,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五)加快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信息素质能力评价标准是信息素质教学与评价的基础,对促进信息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美国2000年通过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信息素质标准,推动了信息素质教育发展,而我国在这方面至今还是空白。鉴于此,我国应重新认识这门课的地位、作用和意义,重新定位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和信息素质教育内容要求,以信息意识的培养为先导,信息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信息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养来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加快研究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价标准,从而为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价、评估提供依据,也为我国各类学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提供指南。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同时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成为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重视的问题。当前高职素质教育研究大多具有局限性,对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没有更广阔全面的视角。本文打算从内容体系、实施途径、评价方法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来探索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厘清素质教育相关概念

构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首先要对素质、素质教育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概念作出界定。

素质教育的含义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素质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并且经过后天的培养能得到更好的提高和发展。其次,素质是理论知识的升华与凝练,知识是素质的源头,良好的素质和知识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第三,素质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够在形成后持久地对人们产生影响;但素质并不会一成不变,素质对环境的作用是相互的,它也会因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上述三点表明,素质是以人先天生理为基础,经过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由知识转化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品质,它决定了主体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行为,并且具有可塑性。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包含了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专业素质与人的专业相关,为人们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提供支撑。非专业素质则是人人必备的,能影响其终身发展的基本素质。在探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仅研究高职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并将其分为三类,分别为:思想道德素质、课外拓展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以高职学生人才培养为最终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的非专业素质教育。

与应试教育的侧重点不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提高青年学生敢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向未知领域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处理实践中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对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并使人受益终生。

二、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内容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我们应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规定,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选人用人标准为依据,将其划分为为由思想道德素质、课外拓展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三大基本素质模块的同时,再将每一个基本模块分为若干子模块。根据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目标,选择合理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了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子模块。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侧重于解决学生在政治信仰、道德修养、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法律观念等方面认识问题。课外拓展素质包括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社会、科普知识、中外科技人物、最新科技动态等子模块等子模块。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名著,欣赏经典影视戏剧和音乐美术作品,举办讲座,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在艺术鉴赏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由健康常识、生活学习习惯、运动知识与技能、安全与自我保护、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节技巧与艺术等子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关爱自己的生命。

三、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实施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有举办系列讲座沙龙,课堂强化素质教育,组织读书月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和开展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

(一)举办系列讲座、沙龙,提升高职学生素质。

举办多种内容的讲座。举办和开设100个课时左右的讲座,主题可包括时事热点、心理健康、科技创新、人文社科、安全常识等。可以将讲座列入教学计划中。按照不同的阶段层次,分年级进行讲座的安排。对于刚进学校,对校园仍不熟悉的新生,应加强基础性教育,主要举办以校规校纪、礼仪礼貌、安全法制、心理卫生等内容的讲座;在文化教育阶段应侧重于人文素质教育讲座,重点举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感恩、阅读指导、艺术鉴赏等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在学校专业知识的阶段,应当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因此举办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的讲座会显得尤为重要;顶岗实习阶段,应学习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加强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讲座队伍的组建应专兼结合,注重稳定性。讲师队伍应以校内教师为主力军,同时聘请兼职教师,例如专家、学者、英模、企业家和优秀毕业生。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设置素质教育教研室,对人员和课程进行统一调配。

(二)利用课堂教学,集中强化素质教育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通过三种方式主动向同学输入素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素质。拓展式渗透。教师通过教学内容,对于其中的素质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围绕其进行组织讨论,尽可能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素质教育的培养。点拨式渗透。教师对于课堂上的学生行为进行适当点拨,引起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主动加强自我约束,提高自身的行为素养。随机式渗透。教师在教学时对于某个问题进行启发,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组织读书月活动,积淀深厚文化底蕴。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读书月的活动期间,按照素质教育的分类,并结合各专业特点,向学生推荐约100本书,要求学生读后开展一系列活动。也可将阅读课外书籍纳入教学体系。课外书籍的阅读可以分为必读和选读两大种类,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可以要求、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阅读心得,以强化读书的效果。组织读书活动。可以通过举行征文比赛、书展、优秀读者评选、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营造学校内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丰富精神生活。

(四)打造多元的校园文化,陶冶高尚情操。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提高素质,促进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学生能时刻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感受文化的力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校训、校风,使学生总能感觉到学校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鼓励学生加强自律、自我激励。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和舆论引导,搞好学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网站学校和宣传窗口等设施建设,传播先进文化,大力弘扬健康的氛围,创造一个积极、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要大力促进道德加强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人才、质量、教学、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四是倡导严谨、勤奋的学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勤奋学习、合作学习,快乐学习。五是举办丰富多彩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来提高素养,陶冶情操。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首先是对校园活动区域进行总体规划,使之布局合理、和谐、美观、舒适、和谐,各种宣传标语、写真集与环境相配。其次要搞好校园环境绿化、净化、美化,体现学校特色和文化内涵,达到实用、审美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还有就是室内装修应该显示又是个性化的办学特色无处不在。

(五) 开展社会实践,基本能力锻炼。

社会实践不仅是高职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和重要途径,还能有效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提升自己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为了达到这目的,首先是要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使用期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并通过参观,访问、家庭教育、扶贫、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学生在学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把服务学生和教育学生结合起来。其次,结合专业进行学生创业和社会服务活动。根据学校实际的需求和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积极探索社会实践和专业研究、社会服务新的方式相结合的创业就业。三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条件的现场工作,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体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守法意识、社会适应性、研究所的沟通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对于建设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的保障机制

保证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立素质教育组织机构,成立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指导、检查和总结质量教育工作,解决困难和遇到的问题实施质量教育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部门、检查、总结和评价。

(二)特别注意教育质量团队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辅导员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聘请校外专家、优秀毕业生,加强素质教育团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三)提高教育基金投入,在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逐年增加投资,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此作为重要指标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工作。

(四)健全素质教育系统发展。第一是要规范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系统。第二是发展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使教师从教授的导师,学生从被动到主动者。三是开发激励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1-3.

篇7

2)教师要精心备课,加强对所讲内容容量、难度以及时间的控制。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在讲透重点、讲清难点等核心问题和学习方法上。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各科之间的连接性。对课堂练习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典型性,做到多练、精练,考虑制图特点,练习和理论教学课时比大于6∶4,突出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教师自身业务建设,是素质教育推进的动力

教师是教育的决定因素,教师水准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造就和发展。一个知识渊博,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一定是深受学生欢迎和学习的楷模。开展素质教育,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要善于学习,开展科研。勤阅素质教育类期刊,了解外部信息,吸取研究成果,明确素质教育意义,探讨素质教育途径。同时开展教学科研,教师应主动撰写科研论文和素质教学论文,参加各地学术交流。

2)单位要鼎立支持和鼓励制图教师业务进修,科技培训。如参加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业务进修等,更新知识结构,推进多媒体应用技术教育的开展。

3)推行优质课评比。要求制图教师每学期开设一堂素质教育公开课,拿出一个优秀教案,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苦练内功,提高教师驾驶制图素质教育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是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制图教学应联系实际,讲究实效,注重实用。那种“纸上谈兵”,“在黑板上开机器”的教法,只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途径,借助各种载体和外部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例如:开展模型制作兴趣活动;运用塑料泡沫或橡皮泥切制立体;开展零件绘制实验;参观工厂等。在应用上,运用生产用正规图纸,制作挂图,开设讨论课,激励争鸣,提高兴趣。

2)强化徒手画图训练和图板画图训练及识读生产用图纸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掌握制图国家标准。制图教师要学会运用熟练的徒手画图能力,开展教学。

3)开展分层次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制图掌握的程度和兴趣,周密分析其能力差异,制定一套适宜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体系,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在内容掌握和练习要求上分别对待,对较差学生,设计减缓知识坡度,但求独立完成,逐步提高。

4)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素质教育的趋势。目前在制图教学中应用了电脑软件,不仅效率远高于传统的手工作图,而且可以模拟大脑思维进行“联、交、差”的运算。这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减少单调乏味的重复练习。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形、声、色俱全的动态画面吸引学生,情景逼真优美,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破教师独立作战的格局。教师发现学生空间思维堵塞之处,可停机讨论,及时疏通,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建立正确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成果检验的关键

1)制图的评价体系,应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理论性、客观性、实践性和各种能力相结合。考核是学科终端监控手段,应尽量使考核的评价体系科学化、系统化。各地区和学校要建立科学的制图评估体系,对学生的视图能力、作图能力、基本技能和平时作业效果,实行分层考核记分,采用优、良、合格和不合格的等级评价制。也可以反映不同能力的知识实行学分制记分法来划分等级等。因为传统考试的59分和61分,很难说明其能力有多大差异。

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29-02

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探索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途径,对于认识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作用,全面普及高校国防教育,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作用

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要不断深化国防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落实国防教育法律法规,把高校国防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1.高校国防教育是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是依据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据此,高校国防教育通过“军事理论课――集中军事训练――经常性国防活动”三位一体化教育,将素质教育内容进行了具体落实,特别是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更是集中进行了强化。实践也证明: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2.高校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当今,由于社会人才需求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素质教育的作用也显得尤为突出。素质教育摆脱了应试教育以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生为培养对象,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状态。它要求学生用更多时间来发展自己的技能和素质,试图通过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增强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出人才成长需要全面发展的时代特征,也鲜明反映出合格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防教育恰恰是一种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兼顾的教育形式。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文化修养。这使得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能进一步补充和发展素质教育,使高校素质教育得以更加完善和谐地发展。

3.高校国防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高校应当设置国防教育课程,并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全体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通过国防知识的学习,不仅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也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起到渗透作用。同时,通过军事技能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强化遵纪守法意识、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国防教育的开展,使得高校可以更为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内容,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可见,高校国防教育已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二、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国家对高校国防教育非常重视,从领导机构、教育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然而,在当今国际国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向更深入、更广泛、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1.认识存在偏差,国防观念淡薄。高校对国防教育认识问题主要体现为国防教育目标狭窄。大多数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育内容上侧重学生的军事技能训练,没有将高校国防教育目标定位于更高层次的人才素质培养,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国防素质教育体系。学校认识的偏差使得高校国防教育在机构设置、经费保障、编制配备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有问题。同时也导致高校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清醒的认识,参与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训练的热情不高,国防教育活动开展受阻,国防知识缺乏,国防观念淡薄。

2.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效果不佳。高校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技能训练、国防活动等途径,教育方式单一。同时,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也更多采用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这样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将国防知识升华为国防理念。军事技能训练缺乏长效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后续国防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军事技能训练缺乏连贯性,不能把军训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了“军训正规一阵风,训练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3.教育队伍匮乏,教育保障不力。在多数高校,从事国防教育活动的专职人员配备不齐,通常是以一支“杂牌军”形式出现,主要是学生工作辅导员、部队专业干部、学校党政领导兼而代之,教育队伍保障不到位。部分高校由于没有专职军事教师,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只能应付了事,教育成效不明显。就专职军事教师队伍而言,也存很多问题,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学历结构偏低,职称问题更是突出,军事教育教师队伍难以稳定,使得教师科研水平普遍不高,国防教育工作难以向纵深发展。

4.学科建设缓慢,教育后劲不足。从1985年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试点到今天,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尤为突出。由于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挤占了高校部分教学资源,部分高校主张将军事理论课与“两课”合并;高校军事教师的职称评定、科研方向、学历提高等问题因没自己的学科依托而面临困境;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也客观要求必须寻求国防教育学科的建立。

三、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途径创新

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要在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争取各方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关键、促实效,不断提升高校国防教育水平。

第一,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认识,完善高校的教育功能。普通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全民素质教育的成效,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国防教育工作。首先,强化国防教育是高校重要职责的理念。明确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把国防教育的成效作为评定高校工作得失的重要依据,并建立国防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关注与重视。其次,要积极探索和创新高校国防教育的实现途径,在充分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影响范围,并系统性地开展各种国防教育活动,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第二,创新国防教育开展形式,促进高校国防教育成效。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紧跟时展的新要求,丰富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内容;结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创新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形式;并通过规章制度完善、教师素质培养、考评机制实施等途径不断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同时,要积极利用新生军训、大学生征兵、军事技能竞赛等环节作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切入点,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把国防教育同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国防知识讲座,举办主题教育参观等等一系列活动,把国防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娱乐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经常化、系统化。

第三,加强专职国防教育队伍建设,保障高校国防教育良性发展。具有较好素质的国防教育专职人员是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高校要不断健全国防教育机构,配备专职国防教育人员。在人才引进问题上,要充分考虑国防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高校国防教育专职人员既要有学历要求,又要具备一定的军事工作和军事生活经验。同时,不断提高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开展军地联谊、调研学习、学术交流、理论研讨等途径实现国防知识的共享,尤其要充分发挥部队单位、军事院校的专业优势为普通高校培养高层次军事教师,进而逐渐建立起一支符合时代要求、政治过硬、专业精湛、作风优良的国防教育队伍。并从政策上、职称上、资金上给予扶持,为其创造良好、宽松的学术环境,引导国防教育队伍健康发展。

第四,推进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夯实高校国防教育基础。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科定位,清楚高校国防教育与“两课”的关系;规范学科规划,根据学科建设的目标确定学科建设的宏观策略和微观细则,使其既能指导全局又能关照重点;加强课程建设,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手段的规范,教学条件的优化等方面不断探索,为学科建设创造条件;重视科研团队培养,加大科研项目的申报,通过科研水平提高来推进学科建设速度和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新机制,构筑国防教育新体系,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学院2010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为《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号:JY10-101]

参考文献:

1.梁仕新,张丹虎.浅论高校国防教育的着力点[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年(3)

2.杨玉中.浅谈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4)

篇9

综合国力的竞争在于人才素质的竞争,通过大量的调查、访谈和分析,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人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在8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了素质教育,几十年来在国家、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学校等多方努力与合作下,我国的素质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效果比较显著,成为了我国中小学、高等院校、职业学院等单位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开设课程体系之一,多年来收到了显著的教育成效。高等职业院校除传授基本知识技能、民航相关专业教学与技能训练、文化产业与管理、就业指导等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外,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在学生未来的就业去向、形成健康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以及适应社会最新发展的趋势各领域具有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提高我院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和加大投入力度已刻不容缓。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观察法等常用的研究方法。其中查阅有关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书籍、论文、报刊等多篇;访问校内外专家、教师等数人;对2010年至2012年我院人文素质的开展状况进行了观察和纪录。

(二)研究对象。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为研究对象。

二、我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已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此方面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我院人文素质的教育改革在课程方案修订中要有特别的规定:“为进一步拓宽基础、沟通文理,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强化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学院设立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详细规定一定的学分和听课次数与时间。”基于这一原则,各学院都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学生课外课程内容之一,并与学分挂钩,规定一定的学分比重。

从讲座形式看,我院基本是以临时人文素质讲座这种形式开展的,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从主讲教师队伍看,基本以校外专家和校内具有一定资格的教师担任讲授者,但校外专家占的比重较少且多是利用访问我院的机会临时组织开设讲座的;从学生对讲座的需求和兴趣看还远远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比如为飞机机电设备维修、飞机部件修理、航空地面设备维修等个别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讲座普遍偏少,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广度要求较高;从学生听讲座的课堂气氛看,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气氛比较沉闷,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和研究,从学生源头上提高我院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真正让学生受益匪浅;从对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控制与评价途径看,目前的方式、方法还不够完善和科学,由于在这方面投入的人力不够,导致在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质量评价时不够及时、准确、科学和规范,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途径、方式势在必行。

但总体上看,我院人文素质开展逐渐走向完善,参与人数众多、师资队伍力量不断加强、听课质量有了一定改善,对学生起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为培养合格的专门体育人才奠定了基础,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课外社会知识,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我院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我院近三年人文素质开展的调查、观察等发现,目前,我院在人文素质教育开设现状及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人文素质开设过程中,没能把我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生专业科学知识及思想道德之间的关系紧密集合起来或者是三者之间结合得不够紧密,因此,如何将三者之间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主讲师资队伍力量需进一步加强和配备,目前,校外专家多采用随机开设的形式进行,而校内主讲教师由于要承担正常的教学工作量,因此,在为我院开设人文素质讲座投入的精力不够,个别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第三,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评价途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和改善。现在对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进行控制是通过学院职能部门组织、检查,系部配合评价、评分这一渠道;利用学生的学分对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进行控制。这一点评价途径单一、方式不够灵活、方法有待创新。

四、提高我院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途径与对策

(一)建立一支有一定影响力、专业知识扎实的主讲教师队伍。主讲者的讲座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我院学生参加人文素质讲座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对演讲者的遴选是控制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因此,主管部门应对演讲者的学历、从教年限、专业知识影响力、科研成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决定其能否开设人文素质讲座。目前,学院在这方面已制定了相应的规定,但规定比较宽松,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整体性。

(二)人文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相融合。人文素质教育有别于单纯的专业知识传授、思想道德的教育,它应该是三者之间的融合,紧密联系。要将传授体育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教育孕育在人文素质讲座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目的,才能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文素质教育控制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检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一套科学、规范的科学评价制度能有效地检验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督促学生参加人文素质讲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控制和调整人文素质的组织与管理的情况。根据有关规定,目前我院已经建立教务处、学院专家督导组和学生相结合的三级人文素质控制评价体系制度。因此,对我院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进行控制,除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一系列优秀的教材,一批高资历的教师队伍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外,建立一套检验我院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必不可少。

(四)收集讲座资料,编撰人文素质教育读本。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在我院已开展多时,积累下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录像等多种资料,应该将这些有价值、有保存意义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行形成不同领域、不同学科门类、能作为相关专业补充学习的资料或读本,为不能参加讲座的学生或低年级的学生阅读,形成一系列的读物资料供学生、教师随时查阅和学习。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我院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明确的人文素质教育指导思想体系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2)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校内外、课内外知识结合不紧密,师资薄弱,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评价途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等问题,需及时矫正和完善。(3)对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评价还存在不够全面、科学、系统等问题;对资料的收集、积累还应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建议加强我院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制定、提炼人文素质、文化知识传授与思想文化道德相结合,适应新型社会实施素质教育趋势的人文素质教育指导思想体系。在人文素质教育讲座主讲教师方面,建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引校外资历深的专家、教授、知名学者进行讲座;深入研究并建立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评价途径、方式、方法等管理方法。建立适合我院人文素质教育实际,能全面、有效、科学的反映我院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对其教育质量进行全程控制;利用现代化的录音笔、录像、光碟等多媒体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资料进行整理、积累和保存。

参考文献:

[1]钟志贤,范才生.中国素质教育的使命素质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范秋明,龙鹤庚,鲁智勇.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第1版.

[3]黄泰岩.探求市场之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篇10

二、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

德育教育的工作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所以要想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第一,在软件环境方面要使是教师工作者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第二,在硬件环境方面要为学生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好的硬件设备。然而,在当下所处的教育环境下这两个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软件环境方面是一些老师没有经过一些相关专业的培训,再就是在硬件条件方面没有为中学生专门设置的设施。所以面对当下的德育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学校在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加强培养,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只有这样为中学生提供更好的软硬件条件才能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

三、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改变原有的传统德育教育模式

中学生始终是德育教育的主体,要实现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突破,从学生的本身出发进行切身教育。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中老师知识注重对课本内容的言传身教,注重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一种固有的学习模式,这样学生在个人的德育素质方面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得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仍有很大的欠缺。面对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是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同时,也使得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开展,促进了社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四、认识到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开展关键是要正确地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德育教育的真正核心是要对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引,对学生的个人能力、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能够有更好的提高,让他们能够在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教育环境进行改善,还对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学校的教育环境能够更好地改善,因此,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处在核心重要的位置,必须正确认识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五、实时推行课程的改革,更好地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

篇11

思想政治学科是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的我国高中阶段必须开展的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但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既是高中教学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途径。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都不尽如人意。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现状往往是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感兴趣,从而导致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时候也更多是出于应试的目的。那么,面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改变这种不利的教学现状,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学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呢?

一、转变学科观念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如今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之所以出现诸多的问题,与教师和学生所持有的学科观念存在很大的关系。在很多教师看来,思想政治学科的开展既没有专业性,又无法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带来什么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政治学科当做摆设的花瓶,至于学生,则把思想政治看成“洗脑”的学科,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学生当然无法积极地投入到思想政治的学习中。因此,要想推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首先就要从观念入手,积极转变学科观念,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师生认识到这门学科的价值。

二、改革教学方式

长久以来,思想政治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与其单一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政治的讲课过程等同于讲书过程,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照本宣读,丝毫体现不出教师的教学思想在其中。不仅如此,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一个完全主导的地位,而学生则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丝毫体现不出学生主体的价值。因此,教师要想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对目前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大胆地改革。一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以教材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使得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不再局限在教材之上,并且教师要积极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要明白,经过对教材再创造再加工所得的教学讲义才是真正的教材;另一方面,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完全主导的教学模式,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思想政治课堂成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实现素质教学目标。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质量,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成为整个思想政治教学中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一方面要努力加强“内功”的修养,从理论上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的知识,只有扎实了专业理论知识,拥有丰厚的理论知识功底,才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中用科学的理论去说服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大学生;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学能力的提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总结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地与同学科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努力取长补短,从而实现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一旦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上去了,自然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得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很多学生看来,思想政治课程就是一门专讲大道理的学科,也正是在这种认知下,很多学生才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显得兴趣乏然。要知道,任何理论知识的建立其最终的目的都是用于指导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当然也不例外。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这种看似没什么用处的学科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具有非常实际而广泛的应用性,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把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性给表现出来。而在理论讲授之余,带领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一些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这样,通过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让学生把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使得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学科的实用性,同时,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而这又会使得思想政治学科朝着素质教育目标迈进一大步。

总之,思想政治学科作为高中阶段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代替的。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门学科本身的学科地位,清醒地认识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雪梅.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初探[J].思茅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0(4).

[2]李一峰.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J].城市建设理论研

究,2011(26).

篇12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素质教育的提出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倡导以人为本的小学思想品德的活动教学方法应运而生,而且小学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开展十分必要。

1.小学思想品德课开展活动教学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1)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更加注重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卷面成绩的提高,更加注重,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居于首位的“德”,即要求提高小学生的个人品德和个人素养,小学思想品德课正是一门比较系统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也是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2)小学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模式具有优势。小学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方法依据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本主义”的原则,主张和强调让学生自主活动。相比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整体性和变序性的特点,小学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模式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课堂教学,培养和影响学生个人素养和行为习惯,这在开展素质教育方面,无疑是个巨大的优势。

2.小学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模式的实现途径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形式。小学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模式中,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从课堂“主演”到“导演”的角色转变和观念更新。积极接受培训和再教育 ,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积极开展教学互动,促进教学相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例如,讲《共同的心愿》这一课时,可以通过网上查询和实地调查等相关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自己证明并且相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在课堂上,教师以小组的方式讲述时事新闻,展开讨论并进行发言等,使小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和大陆必不可分”。通过这种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教学模式,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

(2)置小学思想品德课学科于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小学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模式的持续推广,离不开具体学校的大力支持,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重视和突出小学思想品德课,并且学校要在制度的层面肯定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模式。其次,学校要及时补充和完善,推广小学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模式的配套设施,包括课外课堂的设置教师教学硬件的提供等。再次,学校要组织对承担思品课的教师的培训,只有教师转变观念及时充电,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传授。最后,在考核方式上,学校要设定相关的涉及活动教学的评判办法,并且要及时落实,只有从考核方式上,肯定小学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模式,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教学模式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开展小学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重大意义

(1)开展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有利于促使小学教育真正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小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促进小学生个人品德的全面发展,实现我国小学教育真正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宏伟目标,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品德良好的、全面的、综合性人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