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3 08:19: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生体育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是什么呢?
1、由于升学的激烈竞争,“每天锻炼一小时”是梦想。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因为这,家长、学校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社会对教学质量的片面理解也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及一些学校本身存在着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更是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造成学生体质下降。不少中小学的体育课常常被其他课程挤占,许多孩子被作业压得没空锻炼。
2、体育锻炼给安全让道。
3、学校体育设施匮乏,体育场地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
4、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学校对他们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有所忽视,致使他们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怕苦、怕累的思想较为普遍。在体力劳动明显减少的同时,体育活动时间在减少,体育活动的强度也不够。体育课上,天气稍热不愿意动,天气稍冷便不出来,以各种理由请假。
5、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宣传力度相对不够,营养知识相对缺乏,饮食结构相对不够合理,卫生保健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6、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由于网吧的不规范管理,许多的中小学生长时间地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已经成为学生近视发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7、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师对新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和认识不够,教法单一、陈旧,缺乏创新精神,难以调动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显然,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很多,家长有责任,体育教师有责任,社会有责任,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更有责任。因此,我们不能笼而统之地说该由谁负责。但也不能因为大家都有责任,就可以谁也不负责任,而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对问题的建议
1、学校要加强组织力量,积极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高度重视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贯彻力度,体育教师应利用每期开学的第一堂课和雨天在室内课组织学生学习。
2、强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树立体育健康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为了获得健康体质与健康心理,都要将体育锻炼作为“不是别人干预我练,而是为了健康自觉练”的自觉行动,树立牢固的终身体育观念。
3、体育教师要用饱满的情绪对待每一堂课,用我们的激情去点燃学生青春的火焰,让课堂充满快乐的气氛,在教学内容上,本着新课程标准的“开放”与“放开”的精神,提高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可行性、地方性和趣味性。不要回避趣味性原则是体育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之一。教学内容应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所选的内容应是健康的,有意义的,文明的,有锻炼价值的,还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和地方特色的优育运动项目,有效地为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服务,教学组织注意分模块式教学,分男女教学,注意对兴趣的引导与培养,每期搞好激励性的和过程性的评价,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成立多种体育兴趣小组,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鼓励学生增加体育投入,购买自己喜欢的体育器材。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69-01
关于体育观念的教育问题,很多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其中一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在高中这个特殊的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较大,所以对于体育的兴趣相对比较低,也在情理之中,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和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体育技巧和技能是重要的,这些技能会让学生对体育保持一定的兴趣,为后期体育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一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在高中这个阶段,虽说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也教重要,但是学生的体育观念教育一样重要,如果学生的体育观念是错误的,那么在长期错误的观念教育下,学生在后期的体育学习中就很难端正,所以在中学这个阶段,体育观念教育和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都是体育教师必须注重的方面。
作为高中体育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做好体育观念教育是每一个体育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教师应该做好带头表率作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在上课期间给学生随意安排,没有完整的教学思路,而体育教学中和学生的互动性也比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体育教师,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比如说在给学生进行体育项目内容的讲解和介绍中,体育教师不应该是单纯的对动作进行分解和演示,而是应该在整个教学中都充当好教师的角色,简单的讲,大多数体育项目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在完成动作讲解之后,由学生自由练习,而从众多高中了解到,在班级中,一半左右的学生在体育项目方面都有一点点了解,并非完全不懂,所以教师如果在体育项目教学和活动中能够和学生一起活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有一些体育教师给学生讲解之后就回到了办公室,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失去兴趣,认为教师并不重视,所以也成为很多学生不重视的源头,在教学中,甚至在一些课外活动期间,教师的参与对于学生对体育的认识都会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也会让学生逐步开始重视体育。
其次,注重体育价值观教育工作。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由于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很多家庭、学校及学生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升学考试上,所以在其他方面都不重视,对于一些非高考科目也不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培养,一些家长也错误的认为体育就是锻炼身体,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就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很多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开展中,我们应该积极的帮助每一个学生正确的认识体育,让他们懂得体育并非简单的锻炼身体,让他们认识到健康和运动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抓住每一个展示体育和宣传体育的机会,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整个学校的体育环境改变了,学生的体育观念才有可能发生转变。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单纯需要给学生讲解一些体育技术知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体育的功能、体育的价值,并积极的搜集一些身边的实证资料,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体育对于自己的帮助。
其三,严肃认真对待体育教学。翻阅资料,我们了解到,很多学校的学生对于体育的不重视除了有主管领导的不重视之外,和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过于随意也有一定的关联,一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安排教学内容,使得很多教学环节没有连贯性,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掐头去尾,最后哪一项内容都没有学完整,这种情况在很多中学体育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一方面教学缺乏统一性,另外一方面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教学的不严肃性,从而不重视体育教学。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结合自己地区和学校的特点,应该也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安排,体育组教师应该严格的按照这些要求从事体育教学,并保持进度基本一致,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好的印象,而不是敷衍了事的感觉,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一节课时间,往往只是开始上课几分钟给学生做简单的讲解,剩余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支配,甚至在下课之际,教师也没有重新组织学生集合和做总结,所以一些学生甚至不去上体育课,久而久之对体育就忽视了。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教师严肃对待体育教学,严格的做好课堂授课的每一个环节,教师严肃了,严格对待学生了,学生才会重视,这种体育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这个阶段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体育教师对体育不负责,学生可能对体育也不会负责,最终就会形成错误的体育观念。
综上所述,体育观念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和体育教育的长期性,这需要我们每一个高中体育教师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体育才能,这些才能并非单一的体育技能,更多的时候是体育教育才能,只有我们利用好体育课,利用好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给学生和家长展现出体育的价值和魅力,才会引起所有人足够的重视,这在高中学生体育观念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必须努力的,这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也是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但是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挑战,并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2. 研究方法:①问卷调查:有效答卷回收率95.5%;②访问面谈。对部分县、市、区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
3. 调查内容:根据《一二一启动工程》实施办法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调查问卷,其内容为:对《纲要》的了解情况 ,每天锻炼时间、锻炼目的、锻炼方法、影响锻炼的因素、喜欢的项目、体育消费和体育书刊拥有量、阅读量等8项。
二、结果与分析
1. 中学生体育意识、健身意识及体育能力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25.5%的中学生对《纲要》完全不了解,这说明全民健身计划在中学的宣传力度不够。84%的中学生对体育有较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说明,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目的是明确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仅注重参加锻炼的直接动机――体育活动本身,而缺乏间接动机――体育活动的结果,而间接动机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大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如何引导学生的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升华,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学体育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女生中有28.3%是为了保持体形苗条,说明女生更有追求美的心理倾向。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学生仅掌握了1~2种锻炼方法,体育能力差,这与一贯以运动技术为重点的教学形成反差,同时说明,体育教育应该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体育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和不断完善。
2. 阻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阻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53.5%的学生认为锻炼条件差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此外,因学习任务重而自动放弃体育锻炼的占22.5%,属于外界干扰慢慢地脱离锻炼的占17.5%,两项合计占调查总数的40%,这大都是初三、高三的学生,说明受“应试”影响还很严重。59.5%的中学生最喜欢球类运动,15%的喜欢武术,而对田径、器械体操等项目感兴趣、表示喜欢的人分别只占6%、10%。由于学生对某些项目的偏爱,加上锻炼时间又集中在课外活动,势必会对场地、器材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压力。要缓解这一矛盾,必须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疏导。
3.中学生体育投入少
中学生体育投入包括时间投入和物力投入两个方面。
(1)中学生体育投入时间少
据调查,200人平均每天锻炼时间为19分钟,而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有168人,占总数的84%;40分钟以上的只有32人,占16%。这根本达不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每人每天必须有一小时锻炼时间的要求,且从初一到初三、从高一到高三的体育锻炼时间呈递减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学生主观上对健康标准的定位不准确,认为无病就是健康,从而缺乏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由于学校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导致“两操两活动”没有正常开展或缺乏严格的组织与管理;三是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学习任务加重,使初三、高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减少。
(2) 中学生体育消费低
调查表明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很低,年平均每人消费22.5元。86%的中学生年体育消费在30元以下,而这些消费主要用于购买运动鞋。14%的中学生年体育消费在40.8元左右,这与有关资料显示的我国年消费百元以上的占16.02%相比差距还很大。对体育知识也知之甚少,书报杂志平均拥有量为0.38%,有79.5%的学生根本没有体育书刊杂志,除了必备的教材外,较少问津其他的体育书刊。
三、发展对策
1.加大《纲要》的宣传力度
《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有74.5%的中学生不了解。因此,学校要进行宣传,体育教师应该利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和雨天教室室内课组织学生学习,并利用黑板报、宣传窗每月出一期《纲要》专刊,使《纲要》知识人人皆知。
2.重技能教学养成锻炼习惯
中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较强,但运动能力及参与意识较差。针对这一情况,要根据《纲要》的要求,在改善学生体育教学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为了获得健康体质还是为了获得健康心理,都要将体育锻炼作为“不是家人要我练,而是为了健康自觉练”的高度自觉行动,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把体育锻炼放在人生发展的重要位置上。
3.确保每天一小时锻炼不走样
学校体育工作要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并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并形成传统,组成多种体育兴趣小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增加体育投入。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二、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1.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习的运动项目需要。即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的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通过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4.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5.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属于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法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团体辅导中更为常用。学校体育可以利用不同强度和速度来消除患者心理的心理导向。
三、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
3.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4.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四、结论
1.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4
1.确立体育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的生命安全融入日常生活中,才会有现实的、合理高效的生命安全教育实践。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生活化是其应有之义,而这恰恰是生命安全教育所必需的。因为一个人对其生命真谛的体会与感悟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实践中才能实现。如果只是空对空的理论教育,或者根本文不对题,这种教育方式很难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很难让他们从心理上重视生命、敬畏生命,注重生命安全。但是,从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来看,竞技体育教育的意图非常明显。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体育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时,一定要坚持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衔接,使体育教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化教育中感悟生命、尊重生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2.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和强化生命安全内容和要求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具体导向标,它直接决定了每一堂课的价值导向和教学实践成果。从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来看,体育教学在生命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能力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没有具体的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最多是在体育安全操作方面有所强调。这样的教学直接导致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实践在学生的生命安全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不够。换句话说,如果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学组织者和管理者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要求,那将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实践提供一个很好的导向。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在教学目标选择上突出和强调中学生的生命安全内容,将培育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技能、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3.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渗透和突出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
按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规定,中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主要要完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的学习,这其实也就是规定了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既然如此,体育教学中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必然就是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教学体现出来的。教育者要通过合理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这四个方面的学习中接受生命安全的相关教育,从而养成珍爱生命的品质,提高生命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因此,老师在具体实施教学行为时,必须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上述四个方面的教育中去,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常态化、系统化。比如,在运动参与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具体来说,要通过日常的启发与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生命安全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从而提升学生对生命感受。在运动技能学习方面,要让学生通过基础的运动训练,对自己的技能水平和身体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尤其重要的是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时,老师要将生命安全教育中的逃生自救技能和运动技能教学相结合,在教授专项运动技能的同时讲解其与生命安全技能的关联,并且设定情境,通过身体的训练, 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时的逃生能力。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教师要通过具体的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向学生传授身体技能的同时,教师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意设置一定的运动难度,磨练学生的意志,鼓励学生挑战自我的身体极限,让学生在运动竞争与协作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 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挑战自己的心理极限,从而达到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还要经常设定专门的情境,让学生在自救和互救过程当中提高团队意识,运动结束后进行积极的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4.在不同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理论课,即通过理论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如篮球运动简介等;二是体育实践课,即通过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亲身参与,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及水平的目的。
教师在讲授理论课时,要充分结合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让他们很好地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师可通过给学生讲授青春期的相关知识,让初中生明白有关身体发育的基本知识,做到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同步,平稳度过青春期。通过对青春期人体发育特点和阶段的讲授,让学生明白参与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身心发育的必要性,了解在青春期进行体育锻炼的相关注意事项。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生命安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理论课向学生讲解基本的生理解剖知识,向学生教授生理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人体在一些特殊环境中自身的生理反应,以及怎样正确面对这些生理反应,让学生了解人体在应激状态下和平常状态下身体机能的不同表现,以及在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另外,老师还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通过观赏安全影片等方式将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技巧、灾害发生后的自救方法等生命安全知识传递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技能及水平。
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老师同样也要通过另一种方式向学生传授生命安全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养成爱护身体、珍爱生命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相比于理论课,这种课程教授方式更为直观,更为生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将更为明显。老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应适当穿插诸如穿越障碍、攀爬等训练项目,以增强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建立生理应激机制;还可将各种武术动作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卫技巧,在面临危险时能做到保护好自身安全。有条件的班级和学校还可模拟各种危险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他们在各种危险情况下科学合理的反应能力。如模拟基本的伤口处理以及各种身体损伤的应急处理,提高学生的日常救护能力,增强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另外,体育老师还可与学校学团部门合作开展有关生命安全的竞赛活动或主题运动会,进行安全知识竞赛,以及提高应急避险能力的比赛,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并学会将学到的生命安全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总之,生命安全教育是新时期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他文化课程教学相比,体育教学是开展安全教育最主要的承担者和平台。因此,中学体育教学除基本的运动技能教学外,还应该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各种教学内容中,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让广大中学生懂得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明白如何珍爱生命,以增强他们的生命安全保护能力。
一、体育课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学校体育的总任务是一致的,包括: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这3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必须协调一致,全面贯彻。体育课是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在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反复练习中,锻炼学生的身体,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这是体育课的主要特点。体育课的另一特点是学生在上课时,思想和行为的表现较多、较为明显,比其他课程提供了更多的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机会。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先了解体育教育的“六性”,即: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严密课的组织教学,处理好突出事件,发挥集体力量等,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和生动、形象、鲜明的事例,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激发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习惯。在运动中各种突发事件都需要运动员迅速做出判断,并果断地处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果断性,提高学生处理事件的能力。其次还要培养学生自制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高尔基说:“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在体育课中,集合时要求做到“快、静、齐”;800米跑,“极点”出现时要求“坚持坚持”;队列练习要求“步伐一致”;通过长期的严格要求,每一次的坚持练习逐渐培养学生自制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如何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做好思想品德教育,要求老师,除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还要有一颗爱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学语言要形象化,多表扬鼓励赞美,少批评指责抱怨。对体质弱的学生千万不可讽刺挖苦,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耐心地辅导,手把手地教,也可安排与体质好的学生结伴,对他们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的给予表扬鼓励。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就以几个方面进行简单探讨。
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言行仪表、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勇于吃苦,不怕累,不怕晒太阳。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是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差的学生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要搞好思想教育,教师除了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独运匠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得到知识,得到锻炼,受到教育。这才是体育课中思想教育的目的所在。
1、加强文明意识培养,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文明意识教育应是体育课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之一,应重点抓三个方面:
(1)抓集合训练:包括课前、课中、课结束前的集合。集合要求快、静、齐、强调精神面貌。
(2)讲个人卫生:包括服装整洁,不留长指甲,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保持场地、器材清洁卫生等。
(3)提倡文明用语,团结合作,助人为乐。
2、增强健康意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如不正确的身体姿势会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对学生中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姿势不正确或故意模仿所造成的不正确姿势应讲明危害性。要主动帮助纠正,教会一些矫正方法,同时应加强以下二方面教育和训练:
(1)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体育和美是紧密相关的,它包括身体美、运动美、精神美,其中健康是美的其本要素。
(2)通过严格的队列、队形练习,让学生了确正确立姿、走姿、跑姿其动作要领。在强化训练中,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姿态。
3、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体育课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我认为不秒伤害事故都是学生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1)爱自己:加强自我保护动作训练。让学生会自我保护方法,了解一般运动操作处理。练习前必须检查自身和场地器材不安全因素,树立安全第一意识。
(2)爱别人: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让学生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对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
(3)爱器材:教会学生器材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布置、收拾器材,保养场地、器材设备等,培养学生爱护场地、器材的习惯。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
4、加强学生进取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体育课中,每个班有几个困难户。如受身体肥胖、瘦弱、胆小条件和心理条件限制,往往学生自己会产生心里障碍,对体育课失去信心。作为老师应注意抓住这些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自身优势,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训练,教会他们一些锻炼方法,就能起到积极效果。如身体肥胖的学生一般力理素质比较好,在投掷课上让他们出来做示范,就能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势。
在体育课中,我们抓学生身体素质训练,加强学生技术技能和自身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经常开展“一记三比”比赛:(1)一记:熟记动作要领,了解动作过程,抓住动作关键。培养学生在思考基础上练习的习惯。(2)三比:在形成运动知识阶段,比谁的动作学得快。形成运动技能阶段,比谁的动作质量高。在形成熟练技巧阶段,比谁的动作优美。
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5、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水准。
体育课内容多样化,最直观。每个学生个性特点最容易在体育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往往通过一个具体的练习,就能觉察出学生的不同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等各种心理特征。如有些独生子女身体素质较好,但怕吃苦、动手能力差、性格倔强等。作为体育教师应主动承担起调节学生个体的任务,把它作为份内之事,不要作为额外负担,应把体育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道德意识培养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的优点,来逐步克服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
在教学中,应注意观察能务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情绪的调节。
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定时、定量、定强度、定具体细节要求”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启发学生在身体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坚持练习。树立好的典型,正确进行评价。对特殊学生区别对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机智、胜不骄败不馁、能于克服困难、紧毅不拔等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学生集体行为习惯对自身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并起到约束、促进、巩固和发展作用。相反,则给不良行为习惯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训练。
1、 严格课堂常规。
2、 严密课的组织。抓住突发事件,及时进行教育。
严密课的组织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关于抓住队伍调动这条主线,要有目我的培养学生迅速、整齐、守纪、集体协同动作的习惯。坚决反对组织松散、不服从指挥、拖拖拉拉等现象。
体育课中突发事件比较多。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对好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不良的必须严肃批评。让学生分清是非线,提高明辨是非能力。让学生在温暖、愉快的集体氛围中,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3、 严肃班风,发挥集体作用,不断提高要求。
青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碰到困难轻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爱慕虚荣,碰到挫折也较轻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达到了最优化。如何使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得以优化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恋的心理,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得发展。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起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合理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度,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教法运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特别是即时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悦纳自己。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
三、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体育教学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段,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二)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
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三)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四)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一、中学生心理现状
根据调查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大约有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中学生中有着明显的性格缺点,如心理承受能力差、孤僻不合群、不接受他人意见、缺乏协作没有团队精神、意志力差等。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学校采用应试教育模式,仅极少数学校有实行素质教育。学校、老师、家长以及中学生自身都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成绩的提高上面,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现状的关注,不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没有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树建工作。学校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够,心理知识教育普及的欠缺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缺点。使得中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差,容易被艰难挫折击倒,没有健康积极的心理认知,缺乏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不屈不挠、克服困难的优秀心理状态。又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导致我国目前在读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而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于独生子女过于宠爱使得这部分属于独生子女的中学生缺乏心理素质的锻炼。
二、中学生体育教育中心理活动的影响因素
1. 学校因素
不同中学学校的学习和体育锻炼环境是不同的,但是中学生在对于体育课的学习态度方面却没有什么的明显不同;中学生却在体育课场所、体育锻炼场地的选择和体育活动参与的方式情况差异有着明显的一致。优美的体育课环境和健全的体育锻炼设施能够带来学生愉悦的视觉享受,让学生拥有积极体育运动的心情。学校应该保持基础体育设施经费的投入,保证运动场所的安全可靠,让中学生没有心理压力;放心学体育大胆做运动。
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上课大部分时间“自由活动”的教学,体育考试考核标准的单一,教学内容毫无新意、教学内容匮乏,老师显得不亲切没有不要的与学生交流互动,教师对学生标准统一没有针对性教育不考虑特殊的学生群体,没做到因材施教,不合理的课程安排、运动场所没有安全感都是影响中学生体育教育中心理活动的学校因素。
2. 家庭因素
由于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所以家长们对于中学生文化成绩关注度过高而对于体育课不够重视。独生子女政策提出后,父母对于独生子女过分的溺爱使得中学生缺乏相应的心理素质。父母的人生观、职业和行为以及家庭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居住氛围都影响了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活印
3. 社会因素
现在社会对于体育活动不够重视。我们通常可以看到在人们对于中学体育特长生有一定的的轻视,人们较于关注的是文化上的尖子生。社会向中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们输入了体育成绩好不会文化成绩好的观念使得人们在体育课上表现不积极。社会舆论的错误引导和现行应试制的考试选拔制度的不完善,是影响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因素。
4. 其他因素
(1)体育学习的兴趣。如果当中学生对体育感兴趣了,从而他们会在体育活动中会保持优秀的心理素质。兴趣才是中学生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够让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积极的参与,使中学生有着强烈的体育表现欲望。中学生对体育浓厚的兴趣是积极的心理因素。
(2)大众传媒。当今信息时代中,各种传媒工具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杂志、电视、广播、报纸无处不在的传媒工具也对中学生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新闻媒体有着导向作用,尤其是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媒体对体育的报道会引起中学生对体育的关注,体育明星会直接成为中学生崇拜的偶像或学习模仿对象。中学生们往往会因为喜欢的体育明星而主动地参与到他们的运动项目中来。
三、积极的心理因素促进中学生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在中学阶段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中学生处于正在长身体的年龄段大量的体育运动对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不怕苦不怕累的心理有助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达成各项运动目标。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也能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开心愉快的体验。
四、消极的心理因素不利于中学生体育教育
消极的心理是不健康的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育。在体育教育中,中学生如果有消极的心理就很难完成相应的体育教学任务,达不到应该有的健康第一的教学目的。
五、通过体育教育培养中学生积极心理因素的必要性
当前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中学生独生子女比例已超过80%。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区别于多子女家庭的生活方式,唯一的一个孩子就是大家庭里的焦点,从小受到了过分的宠爱造成了当前部分中学生的有着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1. 自我为中心问题
家长们超过常理的溺爱,100%满足孩子们的各种要求,各种过分地夸耀孩子们取得点点成绩,让孩子们觉得整个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围着自己在转,在他们眼里自己就是站在舞台的最中央,自己就是所有人里的的主角。而团队体育运动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能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习到团结就是力量,能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学习到每个人都是有着自己不一样的价值,能让孩子们在协作中明白每一个人都是团队的核心,能让孩子们并肩作战,在紧张的气氛中懂得每一个战友都是平等的。
2. 自傲问题
曾经所说的穷人孩子早当家,那么所说的现在的孩子们就是温室的花朵也不为错。不管孩子们做错什么部分家长总是对孩子不加指正或许还会夸奖孩子。这样的孩子不能受到一点点的委屈,不能经历一点点的失败。一旦遇到失败、委屈往往会钻牛角尖不能自拔,其承受能力十分差。我们的体育教育除了传授体育的协作精神也要让孩子们明白体育的竞争性。体育过程中除了享受胜利的喜悦,也要面对失败的勇气。每一个在体育竞技的孩子,都会经历失败、都会遇到困难。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会在孩子们失落的时候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去努力拼搏,去迎接下一次的胜利。
3. 害怕吃苦问题
正因为独生子女是家庭的核心,而现代家庭里很少会有体力劳动,家长们又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甚至让孩子的吃饭穿衣都在家长们包揽的范围内。结果导致当前中学生怕吃苦、怕累的心理明显。而体育教学不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诶鄣墓程。体育课上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能够让学生在开心的运动中很好地参与劳累的活动。体育课既强健了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教育了中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4. 孤僻问题
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们缺少与兄弟姐们之间的交流,从小都是和长辈交流。缺少与手足的打闹、玩耍,使他们很多时候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不懂得如何与同龄人交流。往往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体育除了是个人性的,也是集体性的。在集体体育活动中,促进中学生学会如何与同学交流,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让中学生们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在嬉笑开怀的团队体育活动中,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融入集体。
5. 自私自利问题
很多家长在平常的生活中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很多孩子却不认为这是家长们的关爱,而把家长们这些默默的付出当作自己应得的。这也造成了当前中学生自私自利的问题,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也不愿意为他人付出。团队体育竞技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也是一个默默付出的过程,只有每个人都无私地奉献自己的那份力量才能够赢取最后的胜利,享受那份属于赢家的荣誉。在体育教育中,中学生会很好的明白团结友爱、默默奉献的精神。
上述心理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中,非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中这些心理问题也广泛存在着。良好的体育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这类心理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当前教育环境中,通过体育教育培养中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六、如何培养积极的心理因素
1. 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需要是中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中学生是对于体育学习的动机可分为:①对体育活动的好奇心和体育运动的兴趣;②荣誉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老师表扬或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③明白通过体育活动可以让人健美、健康、强壮;④从体育活动中或得快乐感;⑤把体育当成未来职业方向。
由于中学生体育需要的不同,中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也不同。中学生的年龄段的叛逆性,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也有着变化起伏。此时,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对体育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动机。
2. 提高中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中学生好动对体育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然而中学生对有体育活动的兴趣广泛而不稳定。正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挖掘中学生特长培养中学生专项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兴趣坚定、深厚。老师通过启发引导使中学生自发学习体育,在体育学习中感到快乐而不是困难和痛苦。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自觉学习并且建立求知欲望,做好与学生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愿意练、愿意学。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鼓励学习,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在赞扬的同时也要指出中学生的不足,使学生学会自我监督,在改正错误的同时获得快乐。让学生养成积极、自发的学习态度。
3. 注意中学生的感情与意志
中学学生在体育活动与竞赛中感情表现较为明显,老师做好疏导与引导工作,让学生感情稳定。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学生意志力培养的重要时期老师应当适当监护和帮助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挫折、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决果断的优秀品质。
逆反心理是一种抵触、不顺从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它对中职生健康成长和专业技能学习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认识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危害性,从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等方面对逆反心理进行分析,预防和帮助中职生消除逆反心理,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在从事中职体育教学中,正确看待中职生的逆反心理,并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预防和帮助中职生消除逆反心理,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逆反心理及其本质特征
逆反心理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对立情绪和内在的否定意识,往往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其感官接受的极限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和抵触的情绪体验。中学生是逆反心理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年龄阶段,尤其在职业学校中,逆反心理更为广泛。有人通过对500名职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对父母的教育感到非常反感的有180人,对老师的教育感到非常反感的120人,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6%和24%。根据《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职学生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中学校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在:一方面,他们凡事都要反着来的心态,在意”反其道而行之”的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对教学内容或教育者的抵制和对立。中职学生的这种心理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抖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中职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的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青少年生理上基本上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中职生心理的发展更呈现出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就更为突出。逆反心理在中职生中的表现大致有:(1)超限逆反。这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本质,一概过度地批评指责,就会引起中职生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2)情境逆反。这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在讲解课文),会使中职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3)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可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说服中职生。这样,都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4)禁果逆反。中职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甚至吸烟、喝酒等。均属于禁果逆反。(5)自主逆反。这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动机良好,却用训斥、讽刺、打骂、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训斥、打骂,或互不理睬等。
三、逆反心理克服方法
1.认识提高文化素质、广闻博见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一个对生活有着广博知识的人,凭直觉就能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采用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广闻博见能使我们避免固执和偏激,而逆反心理则使我们在最终认识真理之前走了许多弯路,当我们醒悟过来时往往太迟了。
2.想象。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们缺乏对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一个办法就已足够,但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那么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狭隘、短视和显得愚蠢。它使我们无法进行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让思想仅仅是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
当我们冷静地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所强烈反对的意见固然并不一定就是真理,但“对着干”起码也使我们的思维同对方同样的狭隘。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
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逆反心理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心理状态,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自我训练。
3.要相互理解。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长辈的行为,大多数时候长辈的嗦和批评都是善意的,都是出于对你的关心。老师、父母也是凡人,也会任性、犯错误、误解人,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可以减少因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冲动。
4.要学会合理的沟通方法。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是金子总会发光,不能得理不让人,过分逞强,盲目对抗,这只能使事情变的越来越难处理。合理的沟通方式是有助于带来交往的双赢。
5.克服偏见的不良影响。先入为主的印象一旦产生,方方面面都要受到暗示和影响。如果发现自己经常性有无名火气,就要冷静下来想想看,是否偏见在作怪,不要无端变成偏见的牺牲品。
在教学《乒乓球运动发展史》一文时,屏幕上令同学们怦然心动的国歌在奥运赛场奏响,邓亚萍、王楠、刘国梁、孔令辉这些家喻户晓的运动员在赛场上尽情宣泄激情的一刹那,力拔山兮气盖世,国人为之欢呼,同学们为之动情。各小组纷纷讨论、交流——喜悦洋溢在脸上,自豪感在每个角落迸发,甚至有的同学手舞足蹈来模仿世界冠军的动作,真情流露。第二组画面切人:中国乒乓球队队员手捧奖杯,登上世界之巅,笑傲江湖。正是学生们心中感受的“威武之师”,“梦之队”。第三组场景: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乒乓球运动在学校、工厂、俱乐部的普及开展,一代一代人共同扞卫“国球”,铸就辉煌。随之问题提出,同学们你知道乒乓球运动的起源吗?你了解我国乒乓球运动哪些情况?乒乓球运动的基本动作有哪些?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层层深入,易于理解。
二、通过多媒体课件分解,提高教学质量
在以往的乒乓球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某一个具体的技能动作过程中,学生首先看到教师的示范,然后教师在逐个进行动作分解,以此示范技能要领。分解教学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学习,但我们知道,乒乓球动作完成时间很短,甚至是瞬间完成,难以分解与定格。例如,学生在学习正手功球过程中,难以把这种瞬间快速完成的动作看清,分解教学又难以把握完整的技术印象,这种情况会影响动作的学习进度。
乒乓球运动项目中,还有一些动作技术结构比较复杂,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一系列动作。如:乒乓球单项技术中,正攻球动作的用力顺序、反手推挡(快拨)、步伐移动的方法、发球与接发球的基本动作、组合技术中的左推右攻、搓中转拉、推侧扑等技术在平常难以用到,给学习者带来不小的难度。另外,一方面因为教师对动作要领把握程度不同,教师受到心理因素、临场发挥、年龄等的影响,教学的随意程度较高;其次,因为乒乓球动作很快,加上学生的观察时机与角度有一定的限制,很难清晰的看到教师的的示范动作,影响乒乓球技术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多媒体教学,把乒乓球课程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的视频处理技术以慢放、暂停、重播等凡是,结合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呈现出来,让学生看清楚每一个动作细节,配合教师讲解的动作要领,让学生形成完成的动作表象,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证明,教学中有85%一95%的学生基本掌握单项技术动作,60%以上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动作。由此看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强化了对所学动作的掌握、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三、通过视频技术能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好坏是乒乓球比赛中制胜的关键,而判断乒乓球比赛心理素质的关键决于运动员的实际运用能力。因为,运动员的实际运用能力表现出的是比赛中对技战术的合理运用与良好发挥情况。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播放高水平比赛录像,通过对比赛录像的观摩与分析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可以加深对运动技战术的理解。另外,教师通过把学生的比赛进行录像,然后让学生观看自己的比赛视频,让学生自己分析技战术运用情况。通过多媒体营造这种比赛的氛围,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感受比赛情况,可以在无形中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技战术水准,培养沉着冷静的素质,为真正的比赛做好准备。
四、通过乒乓球教学网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进行审美欣赏、审美判断并形成美好形象的心理活动,其包括对客观事物的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这既是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人才的发展需要,是更时展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美在运动中,运动中的美可以感召人,教育人。高中体育教学是复杂的教学认知系统,他不仅注重学生的形体活动,而且还讲究内在的精神、意识与形体动作的密切配合,从以体育道德和理论为指导内容的各个训练环节中受到相应的教育。随着生活资料的逐渐丰富,余暇时间的日益增多,一部分身体活动具有了游戏的性质,成为娱乐的手段,美亦随即产生。
随着人的审美需要越来越迫切,美学在各门科学中的广泛渗透,体育与艺术越来越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人们在体育实践中就越来越明确地把艺术的内容和原则动用到体育中来。如花样滑冰、花样游泳、体育舞蹈、艺术体操、技巧等体育项目,完全是以“艺术体育”的面貌出现的。这是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具有造型艺术特点,其中的舞蹈、技巧、音乐、灯光、道具、服装等艺术因素,已成为艺术体育的必要手段。
体育与美学之间的联系是越来越紧密了。不仅是艺术体育,对于历史比较长的体育运动,它们的审美性质也大大提高了,审美特征更为突出明显了。一方面是由于比赛中竞争激烈,新的战术、技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个人技能也比过去更为娴熟、全面。我们不仅看到现代体育比赛中许许多多的精彩、动人场面,如排球中的时间差、背飞、平拉开;篮球中空中转身扣篮、分球;跳高中背越式过杆;跳伞中的队形变换,都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造型美。这就需要我们提高理解体育美的能力,并提高自身的体育审美能力。
一、体育与美育关系
体育与美育的关系,简言之,就是健与美的结合。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动作的协调,优美和富有节奏感,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形成起来的生动活泼,积极乐观的性格等都是美的具体体现。富有游戏性和舞蹈性的体育活动,可以说是健与美有机结合的“艺术创作”,更加具有美育的特点。
二、提高理解体育审美
1、体育美
1.1体育美的基本属性
体育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结合卫生措施,锻炼身体,从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这反映了体育的本质属性。首先体育强调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体育倡导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以丰富文化活动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体育的本质特点,反映了体育是一种多功能、多目标的社会活动,它不仅促进个体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发展都有影响和作用。
体育美是人们以体育运动为媒介,通过对体育运动的欣赏和实施,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对自然、社会、艺术以及科技的美的感觉;鉴别、评价和创造能力,塑造完整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体育美包含着自然属性和蕴含于自然因素中的社会属性。体育美具有自然属性的一面,是因为具有自然属性的人体在以人体运动为对象的体育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体是体育美的基础,人的形体的矫健,形体的匀称适度,骨骼的平衡协调,肌肉的富于弹性以及人体的部分与整体的和谐等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无论人体处于静态还是强烈的运动状态,其自然属性都是很明显的。
1.2体育的形态美
体育运动的形态是丰富、生动的,一方面按其不同风格可以分为刚性美和柔性美;另一方面按其不同状态可分为动作美和形体美。各种形态彼此渗透,相互交错,呈现出一个多姿多彩的美的境界。
1.2.1 刚性美和柔性美
体育运动有很多项目具有极强的对抗性,是力量的对垒和意志的较量。例如拳击运动,当对手一记凶猛的重拳打得你眼花缭乱、奇痛无比之时,你能咬紧牙关挺住,并巧妙地躲开对手攻击,用自己刻苦训练得来的精湛拳术,破了对方的招法而打败对手。身心是一种洗礼,一种愉快满足的体验,一种自身性格、精神乃至身体的美的完善感,一种紧张无畏的崇高感。这是壮美的力量之美,是阳刚之美。又如韵律体操、花样滑冰、水上芭蕾等体育项目的比赛或表演,犹如带领我们进入一个仙境,和谐的境界,优美的天堂,体态健美的运动员在音乐的伴奏下,优雅的姿态和雕塑般的造型,飞速的旋转和高速的疾驰,在我们的心灵上留下的是舒坦的微笑,内心的陶醉,这是阴柔之美。
1.2.2动作美和形体美
体育运动是从最早的劳动实践中逐渐独立出来的人体活动。在其活动中,人们按照一定的比例、结构等美的规律来塑造人体,不仅要把人体塑造得矫健强壮,而且还将美的规律、美的尺度运用其中。从劳动实践中脱胎而来的体育运动塑造了美的身体,美的身体又将带来美的运动。无论是体育运动的目的或过程,始终充溢着美,涵盖着美,伴随着美。体育运动的动作美,有稍纵即逝之感,运动员的各种竞技动作总是连贯的动作组或动作群,动作美是在协调一致的动作中显现的,其本质是动态美。运动是生命的象征,生命活动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发明创造,就是要挣脱自然力的约束,充分体现生命的意义。创造自由,正是动态美的基础。体育运动的形体美体现在体育运动本质上,不仅表现了运动动作与技能,也改变了人体自身。体育运动在塑造人的形体美方面的功效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长期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其健康状况、体形、体态、肌肉、皮肤以至精神面貌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特征。身体强壮结实,体形端庄、大方、匀称,体态协调优美,肌肉发达而富有弹性,精神焕发,生机勃勃,能充分显示出人的形体美和优美表象,给人们极大的美的享受。
1.3体育的美学特征
1.3.1体育美学特征的内容表现
体育美学特征的内容表现之一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体育美的时代性是指一定的体育美受一定的历史条件所制约,离开一定的时代条件就不能正确地考察和认识美。因为在体育运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有自己时代独特的运动形式,这些独特的运动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美有其特殊的风格。
如足球运动,开始之时是一种游戏,而今天被提高到具有艺术性的境界。运动员的服饰色彩,绿色的草坪和黑白相间的球,运动的速度,过人的技术,惊险的射门等,无不表现着美,这是人类进步、时代前进的结果。由此可见,体育运动最具有表现力和美学价值,也是体育运动发展的一个历史趋势。中华武术不仅具有外部动作的千变万化,而且具有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特点,在套路动作中讲究“动有韵、静有势,动以待形,静以全神”。这里不仅体现力量美,而且在动作套路中始终贯穿一种生气和灵气,表现出一种内外、形神兼备的美。它使观赏者不仅为表演者外部的神态风貌和动作节奏所折服,而且能够感觉到运动者的内部节奏。欧洲人踢足球讲究力量、速度、凶猛,故有粗犷的风格,而南美人踢球讲究技巧、配合,故有细腻的风格。不同风格由于积淀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性格、审美心理等因素,所以呈现出来的美也不一样。
三、新课程高中学生体育审美教育
1、场地与器材的布置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合理地场地器材布置,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信心和运动成绩;从美学角度来说,整齐,有条理的场地器材布置,会使学生产生美的情感,看起来美,如进行技巧练习时,垫子摆放得整齐、合理与干净,可唤起学生美的情感,还会大大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人们喜欢整齐,是千百万年的系统发育中形成的,就一个正常的人来说,两手两臂,两足两腿等的大小、形状是齐一的,则人的呼吸、心跳,行走时的步履就整齐、有节奏。人在形体结构、生理器节律和生存活动中的整齐,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利益,通过反馈调节作用,决定了人类喜爱变成牢固的心理倾向。整齐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是人的有益于自身所属的系统的生存与发展的本质力量的形象显现。因此,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做到整齐、安全、干净、朴实,便于队伍调动。
2、标志线与标志物
鲜明、醒目和规则的标志线与标志物,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通过视觉产生较强的刺激,传送到大脑皮层,唤起学生良好的、愉悦的情绪。因为美的事物与作用于人们的审美感官(眼、耳)所产生的感性直觉,是可以伴生审美愉快的,人们总是不暇思索看见鲜艳的颜色,规则的形体,听到和谐的声音,匀齐的节奏,立即便生美感。例如进行100米跑的教学时,当学生看到笔直、规则的醒目的跑道分道线,进行游戏,看到标志物是鲜红的小旗时,精神会为之振奋,激发练习的兴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愉悦的情绪和审美情感。从学生的答题中可以看出,标志线与标志物的处理是否恰当,能激发学生不同的心理情绪,会使学生产生美与不美的感觉,更使学生联想到教师工作的态度(便深一层的美感)等。所以,标志线与标志物的处理应力求规则,鲜明和醒目。
3、着装、仪表和语言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经过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一般来说,体育教师身材魁梧、匀称和丰满,这从形体上给学生以健美的感觉。教师穿上一套式样新颖,颜色协调,线条明快,合体的运动服,仪表端庄、教态自然大方,均能使学生产生愉快、轻松、和谐的感觉。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精神面貌很重要教师一到上课地点,应以饱满的精神,愉快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调节自身的情绪,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教学中要讲究语言美和语言的艺术性,忌言行粗俗,讲解要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幢憬。
4、动作示范
教师优美、规范的示范动作,不反能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正确完整的概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练习的愿望与兴趣,同时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感觉,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生动的直观方式。生动之所以美,是因为我们人类本身是有生命的生存物,外界自然一切生动之物,都因其与人的活泼的生命有着类似之处而为人类所欣赏。因此,体育老师示范动作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动作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体能和基本的技术的锻炼,不断提高示范动作的能力,这是体育教学工作的本身要求,也是体育教师工作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