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风险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4-01-13 08:19: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创业风险的内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创业风险的内涵

篇1

一、概念界定

1.创业界定

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也是解决一国就业问题的良好途径。当把创业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时,其是一个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多层面的动态复杂系统。由于创业学是一新兴学科,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学者们在其概念上的研究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使得学者们难以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限制了创业学科的发展。

有些学者从创新角度界定创业,认为创业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机会被确认、被创造,最后被开发来产生新的财富创造的能力,任何人都可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创业精神(Peter?Drucker,1985)。创业精神的实质就在于开拓创新。创业既可指新组织的创建过程(Gartner,1985),即个人或团体依法登记设立企业,以赢利为目的从事有偿经营的商业活动(朱炎,2000);又可指组织中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NicholasSiropolis,1986),这扩大了“创业”的内涵。因此可将创业分为两个层次:“创建新的企业”和“企业内创业”,前者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创业,而后者则代表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次创业”。

从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的角度对创业概念进行定义的也比比皆是,认为创业是创业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生产要素,并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再以不确定的价格出卖其转换品(产品)的活动(RichardCantillon)。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协调者和领导者的角色,他们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JeanBaptisteSay)。组合生产要素的过程既是一条创业路径,又是一种创业方法,通过组合可以产生新的商业机会,形成新的组合力量,这对创业十分重要。RobertRonstadt从创造财富的角度出发,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的《创业学教程》(2004)对创业的定义也反映了这种观点。

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界定创业概念的观点更为常见,HowardStevenson认为创业是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可由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和回报政策等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郁义鸿等(2000)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机会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该定义强调了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捕捉和利用能力以及所创造的新事物必须是有价值的,其价值不仅对创业家而言,也对开发的目标对象而言。创业的意义在于创新和创造,创业者是创业的主体、创业构思的孕育者,他们通过奉献必要的时间和努力,开创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虽然他们可以借鉴、模仿和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方法,但他们必须从头做起,将创业构思转化为实际行为,但这必然存在巨大风险,风险可能来源于技术、资金、管理、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创业者必须承担相应的经济、心理和社会风险来获取货币报酬和个人满足(AmarBhide,1992)。

2.创业风险界定

对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大多数国内外学者都只针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或角度来界定,而并没有将其一般的概念提炼出来。Timmons和Devinney将创业风险视为创业决策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处理进入新企业或新市场的决策环境以及新产品的引入。赵光辉主要从创业人才角度界定创业风险,认为创业风险就是指人才在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即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无独有偶,牟永红也从人员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了阐述,认为创业过程是需要不断地吸收风险投资的过程,而风险投资家们在对新创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首先看重的就是创业的人员,而不是项目本身。人员风险具体表现在人员的能力、人员的流失和人员的道德三个方面。刘骅将创业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于创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非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即与创业者、创业投资和创业企业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引发的风险。

二、创业风险研究综述

目前,创业理论体系仍然是由国内外学者各自积累的学术碎片所组成,创业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仍处于“青春期”(Low,2001)。由于存在理论和实践的真空地带,创业理论需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创业风险的研究问题。在有关研究中,创业风险的提及率很高,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创业投资公司的创业投资风险的研究层面,站在创业企业角度对创业风险的研究还较少。

在对创业者风险倾向的研究中,Brockhaus(1980)和Bird(1997)认为创业者比一般管理者在决策中接受更高的风险水平,但这并不表示创业者的风险倾向高于一般管理者。此外,还有许多国外学者都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试图证实创业者与一般管理者在风险倾向上的差异性,但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目前所达成的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创业者在风险倾向上较一般管理者并无实质性差异(Low,2001),创业者只是中等程度的冒险者(McClelland,1961),[5]只是创业者抱着更为乐观的心态看待创业机会(Palich,1995)。在对创业风险分析和管理的研究中,Gerosa、Nasini(2001)以太空产业为分析对象,对其创业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将创业风险管理视为太空产业管理中的一项新挑战;Barker、Harrell和Todd(2002)提出了基于模拟现金流量分析创业风险的方法,Puing和Zedtwitz提出了孵化器风险管理方法以及Allen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创业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此外还有学者从投资者角度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创业企业的风险治理理论。

国内学者对创业风险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从创业风险来源及构成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陈震红和董俊武(2003)认为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是创业风险的根本来源,创业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融资缺口、研究缺口、信息和信任缺口、资金缺口、管理缺口等,这些缺口导致了创业风险的产生;李志能、郁义鸿和罗伯特·希斯瑞克(2000)认为创业风险产生的形式依赖于创业的领域,通常的创业风险不外乎由财务风险、精神方面的风险和社会领域的风险等几个方面构成。对创业风险的识别、评估模型和控制进行研究,李洪彦(2007)从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特征出发,对高科技创业风险管理与传统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控制的有效途径,并探讨了防范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管理策略;赵观兵、万武(2006)建立了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评判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进行评估;颜士梅、王重鸣(2007)以混合安排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并购式的创业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的理论框架,将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的控制策略分为基于规范、基于期望和基于契约的三大类控制策略,并通过深度访谈来获取数据和资料,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不同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赵光辉(2005)从人才创业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创业的经营风险、财务与会计风险、投资风险、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等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一些学者还对创业风险的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如付玉秀、张洪石(2003)以委托-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创业风险中的创业企业家风险在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成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包括项目筛选机制、投资工具选择、契约限制与条款约束、动态评估和分阶段投资、控制权激励、风险报酬激励、风险跟踪管理、退出投资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创业企业家风险管理机制;陈晓健(2006)从创业企业成长风险入手,研究创业企业成长风险跟踪管理机制,认为创业投资家为了及时识别和控制创业风险,应参与创业公司的管理,并构建风险跟踪管理机制来加强对创业企业的风险监控,在确定风险跟踪管理的方式与参与程度时,创业投资家应考虑创业企业发展阶段、股权比例和投资行业等因素。

三、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关于创业的概念,虽然学者们存在着不尽统一的定义,但他们均围绕着创建新组织,开创新业务,利用创新思想创造资源的新组合;发现、捕捉与利用商业机会;价值创造与财富增长;风险承担等视角进行阐述。国内学者对创业概念的界定大多是借鉴和总结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较集中于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开展,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捕捉和利用机会并获取收益的过程,这个过程创业者需要创新和承担相应的风险。创业机会是创业的必要条件,也是首要条件。因为一个理性的创业者不管他拥有多少资源、拥有多少新技术,如果没有机会,他是不会进行创业的。创业不一定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服务,也不一定要有新的技术,但它一定要有创业的机会,创业者也是因为看到了创业的商机,捕捉住商机才利用商机进行创业的。关于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研究只是从某个角度展开,且只是将创业概念与风险概念“相加”进行界定,并没有将创业风险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进行专门定义。

在创业风险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问题是一样的,但研究角度存在着差异。国外学者更多的是从创业风险的承担者——创业者出发,研究创业者的风险倾向,寻找创业者愿意冒险创业的原因;在创业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方面,国外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治理理论的研究。而国内学者更多的是研究创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并运用现有的方法对具体的创业风险进行评估以及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他们更多的是处于应用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Drucker,P.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M].NewYork:HarperRow,1985:16

[2]郁义鸿李志能罗伯特D·希斯瑞克: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9

[3]刘骅:民营高科技企业创业风险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中小科技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国家也逐渐将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提升到战略位置,制定了相关的扶持和鼓励政策。

1 中小科技企业的经济过程分析

1.1 中小科技企业的定义与界定

中小科技企业是将科技研发人员作为发展主体,通过对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一种以科技成果为基点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或经济实体。关于中小科技企业是如何界定的,国内外持有不同的看法。西方国家对于中小科技企业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开始的,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迅速的发展起来,九十年代开始进入黄金时期。国外普遍将中小科技企业的界定因素定义为科技研发人员以及科研费用展销售金额的比例。我国对于中小科技企业的界定基本可以追溯到1999年,当时科技部开始设立关于中小企业的创新基金,并第一次对中小科技企业做出定义,基本上是从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员工的规模、科技人员的比重以及科研费用所占比例等方面进行判断。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新材料研发企业、电子产品科研企业、半导体研发企业、网络科技企业等,都是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发展历程和创业的艰难。中小科技企业通常是因为新技术的不确定性,是企业陷入创业风险。对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创业和创业风险

创业是管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经济管理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断的发展成为经济管理中一个热门的话题。究竟什么是创业呢,管理学家对其持有不同的观点,目前来说,较为权威的定义是有Shane和Venkantaraman所提出的,他们对“创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创业其实就是建立企业的过程。在经济管理领域当中,创业是以新事物为侧重点进行理解和创新,并不断的被特定的人所发现,这些个体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开发和研究,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经济管理学家对于“风险”的研究也是各执其词,并没有严格统一的说法,美国的经济学家认为“风险”最早来源于意大利语Risque,但是很多的学者并不认同,而将其起源认定为希腊语Rhiza,认为“风险”是从海上贸易以及保险行业中兴起来的。本文研究的是创业风险,究竟什么是创业风险呢?经济学家认为,创业风险是指人们在创业过程中产生的或潜在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创业环境以及创业机会、创业队伍或者投资者等各方面的局限性导致的,对于企业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危害。创业是企业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2 中小科技企业面临的创业风险

2.1 国家政策和法律风险

无论是何种企业创业,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国家政策和法律的风险,作为行业的指向标,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小科技企业来说,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寻求国家政策和法律的保障。目前我国的中小科技企业创业市场较为复杂,充斥着许多的行业乱象,这就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等很多方面面临着较为严峻的问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由此可见,法律法规环境对于中小企业的科技型创新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发展氛围,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限制。在国家政策方面,也为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在技术开发以及经济知识产权等很多方面界定了方向。

2.2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中小科技企业创业的主要风险之一,在企业创业初期也是极为严峻的问题。通常来说,技术风险主要是将创意进行转化变成科研成果,进而形成知识财富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成功或不成功的可能性就是我们所说的技术风险。在企业的创业风险中,技术风险的水平是相对较高的。西方国家关于技术风险的研究显示,在中小科技企业创业的过程中,从创新思想的提出到开发成果的形成,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小科技企业创意被淘汰掉。同时,中小科技企业创业的前期,关于开发资金和费用等很难从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等方面获取,而是更多的考政府扶持或者民间机构的自护进行的。

2.3 金融风险

相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中小科技企业更具有灵活性,但是投入和风险方面也在相应的增加。中小科技企业对于资金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在资金的持续性和实效性以及融资量等方面都陷入了瓶颈。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首先,中小科技企业的内部局限性导致融资困难。在创业阶段,中小科技企业往往投入大量的资金运作,并没有太多的剩余闲置资金,这就造成了中小科技企业很难在内部进行融资,使得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其次,中小科技企业的外部融资也极为艰难。由于中小科技企业的投资风险较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并不能充分的相信并提供资金支持。再加上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的渠道较为单一,直接融资的可能性非常小。此外,我国的创业投资以及风险投资等对于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在支持力度方面较低,中小科技企业本来就属于风险较高的投资,机上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我国的资本市场也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这些问题在极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4 信息风险

首先,中小科技企业对消费者未来偏好以及需求了解不足,加上消费者需求存在内隐性等问题,中小科技企业对于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并不能及时正确的把握和了解。同时,由于中小科技企业的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生长周期相对较短,在市场的存留速度都有较大的变动,使得中小科技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其次,中小科技企业对产业结构以及竞争对手并没有充分了解。由于产业结构的复杂多变性,中小科技企业并不能充分的把握,使得中小科技企业的结构不能及时有效的调整。同时,中小科技企业不能对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也极大的增加了中小科技企业的风险。由于技术的发展并不是百分百的循序渐进,很多时候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最后,中小科技企业对企业的创新项目不能及时的转化为成本,对其中大部分风险都不能及时有效的做出估计。再加上中小科技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评估能力相对落后,大部分都是依靠个人的主观判断,造成了市场转化成本难度大大增加,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创业风险。

2.5 人力资源风险

中小企业创业的人力资源风险主要包括投入与需求的矛盾、用人风险、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认识的差异性等方面。在需求与投入的矛盾方面,主要是指人力资源的投入和高素质人才之间的矛盾,主要包括资金的限制、发展历史与主观认识、经验的欠缺等方面,中小企业资金渠道本身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的投入。中小科技企业本身的发展历史和主观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有形资产比较重视,但是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重视度较低,在创业之初,中小科技企业的业主往往自己充当企业的管理经营者,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弱化。中小科技企业在创业之初,并没有积累太多的经验,消费者的认知度较低,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必须提供更高的报酬,进一步增加了人力资源的投入不足。再加上中小科技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以及管理方面都需要从零开始,这就要求中小科技企业应该建立更强的组织建设的能力,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创业风险。在用人风险方面,创业期作为企业发展变数最大的一个时期,失败的几率也相对较大,使得企业的人才购买风险大大的增加。中小科技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对目标的认识存在着显著地差异性,是行业内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效用函数的差异性问题决定的。这种对于经营理念的认识偏差,使得中小科技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形成统一的发展目标,大大降低了中小科技企业的执行力度。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3 中小科技企业创业风险的控制防范

3.1 国家政策与法律风险的防范

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过程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因素,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但是这些措施实施的前提是应该拥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实现内容和前景的创新,但是这些内容都是受到政策环境的影响。因此,中小科技企业创业时应该严格的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不能踩踏法律的红线。应该对一些公益性的或者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业进行创新,跟随政府的行业指向,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争取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扶持。

3.2 技术风险的防范

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之初,主要是实现理论方法想生产力的转移,并进行生产技术的创新与规范,在这个阶段,中小科技企业只有实现技术的突破性创新,才能有效的抑制企业的创业风险。在创业的初级阶段,中小科技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核心技术的形成,这对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中小科技企业的主要技术风险的防范包括实行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模式以及合作创新模式等多方面的内容。自主创新模式在技术方面有着显著的特殊性,容易形成市场垄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模仿创新主要是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减小企业的创业风险。合作创新模式可以有效的减少产品的研发周期,适用于大部分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中小科技企业还应该联系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发展。

3.3 金融风险的防范

中小科技企业创业之初,很难形成一定的规模,在经营管理方面也极不成熟,生产技术相对较为落后,在收益以及资金吸引能力等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劣势。中小科技企业首先应该提高内部融资的地位,因为企业所产生的利润基本都会投入企业进行再生产,可以对效率较低的产品进行出售以换取资金。其次,中小科技企业应该灵活的引进和吸收外部资金,对于企业发展中一些发展态势较好、收益较高的项目,政府应该大力的支持,并对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一定的金融支持和宽松的政治政策,增加潜在的投资者。中小科技企业也应该针对其中的问题不断的与相关部门进行反馈,增加交流和沟通,以便获取创新基金的资助,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金融风险。

3.4 信息风险的防范

信息风险是中小科技企业创业风险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企业的发展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不断地完善信息传递体系,才能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首先,中小科技企业应该加强对信息的重视度,由于技术创新食欲信息的传递效率密切相关的,信息对于生产方式的革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其他因素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信息传递效率在强度上相对较高,因此,中小科技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信息的传递效率,增强信息的实效性和可信度。另外,中小科技企业应该将信息效率和企业的业务流程充分的结合起来,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目前的中小科技企业信息效率普遍较低,多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传递,为其创业过程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最后,中小科技企业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预警机制,更加及时有效的获取信息。

3.5 人力资源风险的防范

中小科技企业进行人力资源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首先要做到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致力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认识人才的标准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能力。其次,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才能力发挥机制,对企业中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进行特别任用,使得他们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提高创新的能力。最后,企业应该积极寻求价值观的认同,使得企业整体拥有一个统一的价值取向,保证团体的利益关系,对价值观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地解决,做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创业风险,实现中小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中小科技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和实现我国的企业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繁荣稳定。但是由于我国的中小科技企业不断的增加,充斥着较多的行业乱象,加上中小科技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在创业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制约着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只有对中小科技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小科技企业的创业问题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篇3

分类号 B849:C93

1 问题的提出

以亚洲疾病问题(Asian disease prblem)为代表的风险选择框架效应(risky-choice framingeffect)(往往被默认为框架效应)已成为行为决策中的经典“异像”(anomaly)。Kanneman和Tverskv把具有直觉特点,需意识或非意识(uncon-scious)参与的信息表征称之为Ⅱ型信息加工,而该加工过程被称之为“框定”(framing)过程。基于此,Tversky和Kahneman用框架效应(framing ef fect)来描述期望值相同而表述不同的风险选项的偏好反转,如对于亚洲疾病问题。在正面框架下,大部分人选A,而在负面框架下。大部分人选D,而实际上A与C、B与D是期望值等同的选项,这就是最早提出的框架效应。

亚洲疾病:美国正在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种疾病的发作将使得600人死亡。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

正面框架(eain):

A方案,200人将生还。

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

负面框架(lose):

C方案,400人将死去。

D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

框架效应违反了规范决策理论(normativethery)的不变性(invariance)原则,对传统经济理性思路提出了严重挑战。研究发现,专业人员也受框架效应的影响,群体情境中也存在框架效应且效果更明显,在完全假想的决策情境中框架效应也依然存在。然而,也有研究发现框架效应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普遍(如mandel)。

从表现形式来看,框架效应包括双向框架,即传统意义上的框架效应,和单向框架效应,即输框架只加重了原来已有的冒险倾向,赢框架只加重了原来的风险规避倾向。选择的百分比都在50%的同一端。从结构形式来看。框架效应可分为风险选择框架效应,属性框架(attribute framing)效应和目标框架(gool framing)效应。而亚洲疾病问题则属于风险选择框架效应,也是本文考察的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受损益值、概率水平和决策背景等其它社会线索任务结构特征的影响,作为风险决策表现形式之一的(风险选择)框架效应也存在着领域特异性。而以往研究大多以亚洲疾病问题为背景,本研究将突破此常规,以创业风险决策为背景,拟探讨任务结构特征(包括损益值、概率水平和创业倾向、抱负水平)对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创业过程充斥着风险。其风险体现在一次次两难决策中,可预见创业情境下的框架效应有其独特的不同于疾病问题等其它领域的特征。

决策任务结构由组成各展望的框架属性、损益值和概率水平,以及隐藏于决策情境背后、影响决策过程的社会线索如创业倾向和抱负水平等组成。框架效应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因此它并不出现在所有正负描述的情境中。

Ktihberger等元分析得出,风险偏好除受输赢框架影响外,还受损益值、概率水平和赌注类型即领域特性的影响:高损益值导致风险规避,高的概率水平导致“赢或得益框架”下的风险规避而导致“输或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寻求。该元分析包含了疾病、财产、金钱、工作和时间等多种情境。因此,在损益值大小、概率水平高低对框架效应的影响上,本研究预想创业风险决策情境会和其它情境一致。损益值低时人们敢于一试,高了就不敢冒险了。而概率水平则间接地通过损益值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因此,本研究假设:

H1:创业风险决策情境下。框架效应受风险决策结构特征的影响。并遵从以下假设:

H1a:高损益值导致风险规避,低损益值导致风险寻求:

H1b:高的概率水平导致“赢框架”下的风险规避而导致“输框架”下的风险寻求:相反,低的概率水平导致“赢框架”下的风险寻求和“输框架”下的风险规避。

框架效应的出现依赖于决策问题内在附有的任务、内容和背景,它们各自包含独特心理机制,这些因素构成决策的社会线索,它有强弱之分。面临决策问题时,人们优先受强线索的启发,当有强线索时弱线索(如语义线索、框架的情绪属性)的影响变得微弱,只有在缺乏强线索或强线索互相牵制抵消而成为模糊情境时。弱线索才成为主导,此时框架效应才会产生。

创业风险决策过程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特质(如抱负水平、成就动机、风险偏好、控制类型、功效感等)、个人背景(如创业经验、家庭经济状况等)、创业态度(如创业倾向)和创业环境(地区宏观经济状况)等,它们都可能构成创业风险决策的社会线索。鉴于创业环境和个人背景的难控制性,为了得出一般化结论,也为了适应实验室研究特点。本研究不关注它的影响。个人特质的类别很多,而且概念重叠,如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控制类型(locus of contol)和效能感(seif-efficacy)等,它们对创业决策的影响有着类似的机制。因此。本研究选择个人特征上的抱负水平、创业态度(创业倾向)两个代表性变量。考察其对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这也是特定于创业决策情境的社会线索。

抱负水平(aspiration level)代表了个体对未来取得成就或目标的一种期望,它受经验、能力和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表现出动态适应性;而创业倾向代表的是个体创业意愿的强烈程度,某种程度上反应了风险承担性。Steward和Roth元分析发现,创业者比管理者具有更明显的风险倾向。风险承担是创业精神的三大维度之一,创业者是创业倾向和抱负水平更高的群体。因此,本研究推测创业倾向和抱负水平高的个体更偏好风险。

H2: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受决策者特征的影响,并遵从以下假设:

H2a:创业倾向对创业情境中框架效应有显著影响,高的创业倾向导致更强的风险偏好:

H2b:抱负水平对创业情境中框架效应有显著影响,高的抱负水平导致更强的风险偏好。

2 方法

2.1 样本

采用的都是正在接受再教育或培训的有工作经验的样本,以白领员工为主,他们熟悉企业的竞合和投资决策过程。考虑到框架效应的情景敏感性。为了减少被试背景的不同可能带来的变异,研究选择的都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且学历相近的学员。根据材料的填写完备情况和操作检验(manioulation chack)做

答正确与否的结果,删除了部分无效问卷。

参与损益值影响研究的总样本155人,有效人数为152(有效率98.06%),平均年龄26.64岁。平均工龄5.48年,其中男58人(38.20%),女94人(61.80%);当中有28人是中层(主管或副经理)及以上管理者,男12人(42.86%)、女16人(57.14%),平均年龄30.36岁,13人有大专及以上文凭、15人中学文凭;余下的124人都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凭。

参与概率水平研究的总人数220,有效213人(有效率96.82%),平均年龄24.71岁。平均工龄4.21年,男75人(35.21%)、4人(1.88%)未报性别:都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凭。

2.2 实验设计

创业风险决策情境的设计参照了Shane和Venkataraman的创业定义及Antoncic和Hisrich关于内创业的概念,以及参照了亚洲疾病问题及其它框架效应研究(如Wang 等)中的情境。设置了“市场竞合”和“创业选择”两个决策情境。设计两情境的目的一是充分体现创业活动概念的内涵:二是考察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考虑到决策情境之间可能存在的干扰。损益值影响和概率水平影响是分开做的。损益值影响研究原本是作为预研究(pilot study)来做的,因此创业倾向与抱负水平的影响也只放在概率水平研究部分。

“市场竞合”决策情境举例如下:

情境1 市场竞合

信海公司准备在H城市开发一种全新的服务市场,经市场分析得出这一市场总价值约¥800.000。与此同时,另一外资企业也准备把这种服务引入H城。现信海面临着与外资联合还是竞争的两难选择。选择联合,则有望得到价值¥240,000的市场;选择竞争。则可能得到更大或失去更大的市场。如果您是信海的创业者之一,对如下选项您将如何选择?

输(损失)框架:

A.选择联合,失去市场价值为¥560,000;

B.选择竞争,30%可能性失去市场价值为¥0:70%可能性失去市场价值为¥800,000。

赢(收益)框架:

A.选择联合。赢得价值¥240,000的市场:

B.选择竞争,30%可能性赢得价值¥800,000的市场;70%可能性赢得市场价值为¥0。

损益值影响研究采用的是2(框架:输、赢)×3(损益值大小:高、中、低)的被试者间设计,共6种处理。以市场总价值为例,市场竞合情境损益值从大到小分别是¥8,000,000.¥800,000和¥80,000:创业选择情境则分别是¥60,000,000.Y6000,000和¥600,000。每种处理人数在21-32之间,共152人。概率采用的都是赢框架下为30%,则输框架下为70%。

概率水平研究采用的是2(概率水平:10%、50%,与其对应的输框架时概率即为90%、50%)×2(框架:输vs.赢)的被试者间设计。把其它条件相同仅次序不同的处理合并统计,形成4种处理,每种人数在48-55之间,共213人。加上损益值影响研究中损益值大小相同,概率为赢框架时30%(输框架70%)的处理,构成概率水平影响研究,即共6种处理。

创业倾向问卷改编自范巍和王重鸣、贺丹的研究,4个项目Likert式4点量表。代表性项目如,是否有详细的创业设想和规划?从“没有”(O分)到“非常详细”

(3分)。本研究中其Cronbachα系数为0.80。用一项目,即“根据您现在的情况。期望未来3年后的薪水是¥,月”来衡量抱负水平。

2.3 实验程序

实验材料用空白封面覆盖,每一页只包含一种处理。在不同培训班上课开始后分发给被试,经主试宣读完指导语后开始。要求独立做答,完成后交给主试。为了避免阅读顺序的影响,两决策情境以先后次序分配给各一半被试。

2.4 操作检验

实验的最后部分专门对被试进行了操作检验,以了解被试是否真正理解和卷入决策情境。考查的问题包括:①各情景的选项包含有:a.全是确定项;b.全是风险项,c.两者都有;②确定项的数值大还是风险项的数字大:a.确定项;b.风险项;③以下在问题情境中出现过的数值有:a.¥560,000;b.¥240,000;c.¥140,000;d.¥60,000。

3 研究结果

3.1 损益值影响

比较了6类条件下被试选择A(确定项)和B(风险项)的频次、百分比和卡方(x2)值,见表1。

除低损益值的市场竞合情景下A、B项的比例基本接近外,其它5类情境都是赢框架下选A的比例高于输框架下选A的比例,表现出赢框架下保守、输框架下冒险的趋势。符合框架效应或单向框架效应的假设。其中,中等损益值的市场竞合情境下表现出明显框架效应(双向框架效应),即赢框架下大多数人(65.38%)选择确定项A。输框架下大多数人(65.22%)选择风险项B;创业选择情境下,在低损益值时表现出明显框架效应,赢框架下选A的人数比例为55.17%,输框架下选B的人数比例为71.88%。此外,总体上,市场竞合情景下选择确定项A的人次(88)高于选择风险项B的人次(64);而创业选择情景下选择确定项的人次(71)少于选项风险项的人次(81),可以看出,市场竞合情景下人们表现出风险规避倾向,而创业选择情景下却表现出风险寻求倾向。

市场竞合情境随损益值从低到高变化,选择确定项(A)的情况是:在“输”框架下先降后升、在“赢”框架下先升后略降;创业选择情境。在“输”框架下持续上升,表现出明显的近线性上升趋势,在“赢”框架下表现出先略降后大幅上升的趋势。总体上。两种情景及输赢框架下。选择确定项(A)表现出随损益值增大而上升的趋势,而选择风险项(B)则表现出下降趋势,这一结果与Ktihberger等的元分析一致。假设1a得到验证。

3.2 概率水平影响

统计了6种概率水平的输赢框架下两类风险决策情境的选择情况,见表2。

得益或赢框架下。随着概率的增大,选择确定项A的百分比随之降低,而选择B的比例增加,即得益框架下,随着概率的增大,人们更加冒险,市场竞合与创业选择两种情境下皆如此,这与研究假设1b是相反的;相反。输框架下。随着概率的增大,选择风险项B的百分比先快速上升其后有所回缓,整体上呈上升的态势,即输框架下。随着概率的增大,人们更加冒险,两种情境下都呈这种态势,这符合假设1b的预测。

总结来看,随着概率的增加,T系数((风险项损益值一确定项损益值),确定项损益值)的降低。人们都偏好冒险,不管是赢框架还是输框架。研究假设1b得到了部分验证。

3.3 社会线索影响

概率水平研究描述性统计中,抱负水平与两类

创业决策情境都成正相关,其中与创业选择情境的相关达显著性(r=0.15,p

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创业倾向和抱负水平等对框架效应影响的逻辑回归分析,见表3。从两表可以看出,创业倾向对风险选择、尤其是对创业选择情境下的风险选择有显著影响,这与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研究假设2a得到了验证。然而,抱负水平对风险选择的影响却不明显,假设2b没有得到验证。输赢框架对风险选择的影响都成负向关系,即得益框架下人们更偏好保守、输框架下更冒险。

此外,考虑到研究中创业风险决策情境更有可能企业中高层才更有机会参与,因此,研究比较了损益值影响研究中职位为普通员工与中层及以上员工的差异。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样本并没表现出明显差异性,见表4。

本研究认为,关于认知视角的创业或经营风险框架效应研究其样本在“职位是否高层”这点上的差异不会给结果带来较大影响,实际上,以往研究(如Druckman)也没有严格区分职位的差异。普通员工可能没有决策权,但都亲历或体会过重大决策过程。因此,当做创业模拟决策时不会与中高层员工表现出很大差异。正如McNeil和Pauker等的研究发现。专业人员和外行都容易受框架效应的影响。上述观点也将成为本研究主要以普通员工为样本的支持依据。

4 讨论

通过两个情景的重复验证,研究得出了一致结论。假设1a、2a得到了验证,1b部分得到验证,2b没有得到验证。总结得出,创业风险决策情境下,框架效应并不出现在所有正负框架的决策情境中,它受到损益值、概率水平和创业倾向的影响,随着损益值的增加人们倾向保守,而随着概率水平的增加偏好冒险,创业倾向高的个体也更倾向冒险。

损益值的结果与Wang、Ktihberger等研究一致。假设2a也得到了验证,创业倾向对创业风险决策具有显著影响,高创业倾向的个体更偏好风险。这与Steward和Roth元分析结果一致,作者发现创业者比管理者具有更强的冒险倾向,而通常而言,创业者比管理者具有更高的创业倾向。

假设1b只得到部分验证,得益框架下的结论与假设1b相反,也与大多数前人的研究不一致,可能的原因包括:①情境因素,本研究关注的是创业决策情境,而Ktihberger等的元分析采用的大多是以往关于亚洲疾病问题的研究为二手数据,事实也证明Miller和Faglev的研究情境与本研究情境更为接近,此时他们的结论跟本研究也一致。为什么情境不同会导致不一致的结论?原因可能在于社会线索或问题内在相关度对风险决策或框架效应的影响,经营或创业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之一,人们尤其是年轻一族对此都会有所考虑或受此影响,它不同于亚洲疾病等完全假设的情境;②本研究的实验情境跟前人研究有不一致的地方,以10%概率下的风险决策情境(B选项)为例,

“选择竞争,10%的可能性赢得价值¥800,000的市场:90%可能性赢得市场为¥0”,而Ktihberger等研究采用的实验表述是:“B.请你玩下述游戏:一个盒子里有10个球(9黑1白)。请从中拿出一个,如果是白球,你将获得×元,如果是黑球,则没有任何获益”。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实验对概率水平的表露更加明显,也许这也成为人们偏好高概率下风险项的原因之一。损失框架下的结果与研究假设1b是一致的。Ktihberger等提出,概率的影响部分是通过损益值来起作用的。因此。在损失情境中,随着概率的增大。两选项的损益值逐渐接近,在“确定的损失”和“可能的损失”之间人们显然偏好后者,虽然这个“可能损失”的发生概率比较大。

研究假设2b没有得到验证,抱负水平对创业风险偏好及框架效应不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本研究中抱负水平不是影响框架效应的主导社会线索。另外,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即抱负水平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情境和个人状况的不同而不同,并表现出适应性,很难精确捕捉,本研究用未来3年的期望薪酬来衡量,也许没有很精确地捕捉到。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结合创业风险决策情境,并以有工作经验的样本来研究框架效应结构特征,这突破了以往研究过多以亚洲疾病问题为对象以及以学生为被试的不足。

本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①情境的设置上。限于现实可操作性,研究一设置的损益值和概率水平情境并没有包含所有数值,因此对结果的推广需保持谨慎;②社会线索的选取上。影响创业风险决策的社会线索很多,限于篇幅本研究只选取了代表性的,其它更多线索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篇4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1-0086-05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一、VC、私募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概况

VC、私募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理论界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同时这些理论成果指导着实践,为我国融资困难而有潜力的各类企业提供了种类繁多的资金支持,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出了一份力。但是关于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研究并不多,为了促进三种基金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使风险投资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搞清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也是最基本的。

VC,是“venture capital”的简称,在《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中,把“venture capital”的中文译名定为“创业风险投资”。它泛指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券募集资金,并委托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对未上市公司及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潜力的企业(主要是高科技公司)投人权益资本,并且主要通过资本经营服务,直接参与创业企业创业历程的一种资本投资行为。在这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受益人和基金管理公司按协议分享投资收益。

私募基金对应的英文名称为“Private Equity”,简称PE。所谓私募基金,是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主要是用来区别共同基金(mutual fund)等公募基金的。它既可以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募集,也可以采取非公开发行方式,向有风险辨别和承受能力的机构或个人募集资金。根据投资方向,可以将其分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两种。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债券、权证等;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则主要投资于未上市企业的股权或企业债券。而广义的私募股权投资为涵盖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前各阶段的权益投资,即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和Pre-IPO各个时期企业所进行的投资,相关资本按照投资阶段可划分为创业投资、发展资本、并购基金、夹层资本、重振资本,Pre-IPO资本,以及其他如上市后私募投资(PIPE)、不良债权和不动产投资等等。狭义的PE主要指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主要是指创业投资后期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

我国的产业投资基金起源于西方的私人股权投资,是一种非公开募集资本,专注于未上市企业的股权投资,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期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它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的金融制度创新。我国最早的一家经发改委、商务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产业基金管理公司是注册于上海的海富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6年12月,继海富产业基金之后,又一家试点的产业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在天津设立,获批总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首期基金规模为60亿元人民币。

二、三种投资基金之间的联系

(一)产业投资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联系

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直是一个政策热点和理论争论的焦点。对产业投资基金来说,它是一大类概念,国外并没有产业投资基金这个名词,而是通常称之为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般是指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期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

刘琦认为,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它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相比较,除了称谓上的不同,还具有很强的政府干预色彩。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讨论稿中,将“产业投资基金”定义为向特定机构投资者以私募方式筹集资金,主要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的集合投资方式。这里的特定机构投资者包括五类主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及社会保障基金或企业年金进行投资的法人受托机构或投资管理人;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企事业单位;发改委规定的其他特定机构投资者。讨论稿明确发改委为产业投资基金的主管部门。

笔者认为产业投资基金实际上只是中国的一种特定名称,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它实质上就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一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范围要大于产业投资基金,但两者在内涵方面具有一致性,特别是随着中国第一支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以及或明或暗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活跃,使这种内涵的一致性更加明显,即它们都是“有组织的私人股本市场”的投资工具,通常以股权或准股权形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企业,承担较大的创业风险,同时也通过退出分享较高的收益。

(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联系

广义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涵盖了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前各阶段的权益投资,即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和Pre-IPO各个时期企业所进行的投资,相关资本按照投资阶段可划分为创业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发展资本(development capital)、并购基金(buyout/buyin fund)、夹层资本(Mezzanine Capital)、重振资本(tumaround),Pre-IPO资本(如bridge finance),以及其他如上市后私募投资(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即PIPE)、不良债权distressed debt等等;狭义的私募股权投资主要指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主要是指创业投资后期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这其中并购基金和夹层资本在资金规模上占最大的一部分。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多指后者,以与VC区别。

笔者认为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投资于种子期和成长期企业。虽然PE与VC都是对上市前企业的投资,但是两者在投资阶段、投资规模、投资理念和投资特点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现如今,很多传统上的VC机构现在也介入PE业务,而许多传统上被认为专做PE业务的机构也参与VC项目,也就是说PE与VC只是概念上的一个区分,在实际业务中两者界限越来越模糊。

(三)产业投资基金与创业风险基金之间的联系

我国把产业投资基金分为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企业重组基金和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三种形式,正如前文所说的,产业投资基金是一个大的范围。然而这

三种类型存在界限不清,内涵重叠的现象。并且在三类产业投资基金中,在我国真正付诸实践的只有创业投资基金一种,因而相应的理论研究也就主要集中于创业投资基金方面,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的企业重组基金和基础设施基金一直没有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这种研究现状不但有悖理论工作者的职责,也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趋势。事实上,国内一些有实力的投资公司,已经开始探索利用产业投资基金来进行国有企业重组。

笔者认为,在三者的联系方面,产业投资基金是私募股权基金的一种,产业投资基金的内涵要大于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的内涵,即产业投资基金包括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但是因为产业投资基金分类中的其他两种类型的投资基金在我国尚未发展起来,故我们可以说,产业投资基金的实质是创业投资基金。其联系用图示可以表示为:

综上所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又具有两个共同点:其一,这三种投资基金在运作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即是一种用高风险来换取高回报性质的风险投资基金;其二,这三种投资基金的投资目的,都不是为了对投资对象进行控制,其追求的目标是企业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并且运作良好之后,在通过基金推出渠道退出时所获得的资本增值和收益。

三、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的必要性

杨立新表示,在高新技术竞争中,技术、人才和资金三者一样都不能少。对于规模尚小、但是市场前景巨大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由于自身底价不高,信用担保缺乏,加上申请周期长,银行贷款拿不到,政府支援申请周期长,常常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资金的缺乏,无疑已经成为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据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仅专利技术就有7万多项,但专利技术的实施率只有10%左右,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约为10%~1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为60%~80%。

高新技术企业欢迎风险投资基金。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投资基金融资较少涉及债务问题,因为风险投资基金经营者主要是以收取企业(公司)一定数量的股权作为交易,不像银行贷款那样不管企业是否盈利都要求按时还本付息;风险投资基金可为企业(公司)提供多种服务,如管理方面的服务、理财方面的服务以及其他知识获得、人才引进等;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还可以协助未来企业(公司)上市。

对于我国的金融市场上是否真的缺钱,而不能满足各类型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的问题,中信证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徐刚说:“我国金融市场不缺钱,然而大量资金被迫存放在银行,使金融风险在银行过度集中,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也不断增长。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小企业想发展需要资金,却因为银行的风险规避政策而难以满足融资需求。”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如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强,没有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来分担银行体系的压力。

风险投资基金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这个作用。它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它还可以为企业带去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帮助企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并且帮助企业顺利地完成转型和上市。这是因为:其一,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较为成熟;其二,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者即管理人不仅擅长企业经营管理,而且还对所投资企业的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整个市场发展趋势有较好的把握,能够较好地为创业企业提供诸如指定长期发展战略与市场营销策略、物色战略合作伙伴和关键人才等多方面的经营管理服务。

此外,投资者需要风险投资基金。目前,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为1: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1的比例。在我国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可利用资金并不充足的情况下,如果能充分挖掘现有社会资金,必将有力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存款仍呈上升势头,这与我国居民投资渠道狭窄不能说没有关系。同时,我国企事业单位的自有资金也是以万亿计,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投资来源。

综上所述,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是必要的,但是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的一个现状是,偏向于投资那些发展比较成熟的企业,如处于中后期的企业,因为这样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企业的运营状态比较稳定,有望上市,有望获得高额的资本收益。这就需要我国在大力发展基金的同时,处理好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以及产业投资基金三者的关系。

四、三种投资基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问题

1 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我国私募基金目前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一直游离于法律的监管之外,没有取得合法的法人地位,不称其为完全意义上的私募基金,尤其是保底收益的承诺,使其表面上表现为无风险的高收益资金,有点类似于“私下集资”。这种非真正意义上的私募基金的发展使得真正意义上的私募基金无法发展,并且衍生出许多欺诈事件,投资者权益难以得到法律保障,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这势必会对我国发展尚不成熟的私募基金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此外,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也很容易出现发展过速过热现象,以至于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另外,目前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只能参照《公司法》,而无专门法律依据,严格意义来说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还属于非法行为。这使得产业投资基金得不到实质的发展。当前现行的有关法律与政策在许多方面未能从私募股权投资的行业运作特点出发,为其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有时反而构成法律与政策的障碍。比如:在市场准入限制方面限制了金融机构的投资;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支持不足,影响了投资者预期收益和投资热情。

2 退出机制存在不足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环境已发生许多积极变化,但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未确立,主要表现在:尚未设立创业板市场,投资于中小型创业企业的风险资本缺乏有效的退出途径;产权交易制度落后,监管体系不健全,各地的交易规则、程序和收费标准等各异,产权的异地转让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场外交易市场规模相当小,且十分不规范。

3 资金来源较单一

根据我国风险投资企业的资金来源,可以将所有种类的风险投资基金分为四种类型:即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民营控股、外资独资或控股。中国风险投资院(香港)2003年《关于我国风险投资业的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企业中国有独资占14%,国有控股占48%,两项合计高达62%。民营控股和外资独资或控股分别占27%和11%。这种过度单一的资金来源,虽然突出了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但其过度依赖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科技贷款的特性,直接影响了风险投资基金的经济、社会效益。

而作为西方创业投资主要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养老基金在我国受到法律法规的影响不允许从事风险投资。我国的个人投资刚刚起步,实力和规模还相当有限,风险承受能力也不强。风险资本

供给渠道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风险资本的有效供给量,不能真正发挥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所具有的投资潜力,从而阻碍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

(二)行业内部问题

1 运行机制不健全

政府作为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第一出资人”的极端地位,往往产生多重负面效应。

(1)风险投资企业长期依赖政府,听命于政府,蜕变为政府的附庸,难以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市场化运作机制。(2)高管人员由政府派任,不仅因专业素质欠缺,难以胜任工作开创局面,反而把严重的官僚化作风带给了风险投资企业。(3)不利于造就具有较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专业技术队伍。(4)极易导致投资效益低下和产生寻租等腐败行为。

2 高风险与信用缺失

在发达国家,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成功率不过60%,风险高出一般产业。目前我国各类投资基金风险的来源主要是基金的运作和项目投资的失败;另一个重要来源是由于社会信用的缺乏,这种信用缺乏不仅体现在个体信用缺失,还体现在组织信用和政府信用的缺失,这几种信用缺失交织在一起就形成较为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和高风险。在各类投资基金运行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社会信用的缺失会加剧风险,给经济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

3 规模较小

目前,美国已拥有400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资金达480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风险投资主体规模可谓相形见绌。我国现有风险投资实体仅近百家,很多公司只有1000万左右的资本,其投资实力可想而知。而且,很多小型风险投资公司为了降低风险,干脆将资金投向成熟产业,根本未起到风险投资的作用。我国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仍是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的科技开发贷款,投资主体单一,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和银行经营的高风险,我国风险资本增长较慢,规模偏小,这样就使得投资基金,尚不能在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4 专业人才缺失

介入风险投资的这些投资家应是具有较强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同时又懂企业管理理论,具有金融投资实践和高科技企业管理实践的通才。风险意识的产生和风险投资的决心来自风险投资家、高科技、未来高科技商品市场及创业者素质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是建立在熟练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我国长期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建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人们普遍缺乏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而这种专业人才的缺失也成为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5 投资理念、工具和手段相对落后

各类风险投资基金成功的关键并不在其雄厚资本,而是在非货币方面:消除信息不对称和解决风险企业家的问题。这是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管理的核心理念。目前国内对其认识不足,很多创新工具的设计和使用仍面临制度约束,无法有效收集信息并对目标企业实施监控。

五、对策研究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我国私募基金,有一部分是运作比较规范的私募基金,应让它合法化,对其他的地下基金,应当规范化。若让一部分运作比较规范的地下基金以民营资产管理公司的形式规范化、公开化,给它们一个适度的发展空间和自由竞争环境,一方面它们为争取更多投资者的信任,会主动要求监管并披露交易信息,从而形成示范效应,客观上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局面,降低了监管的难度,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培养出一支比较规范的资产管理队伍,以置换出目前市场上鱼龙混杂的资产管理人员。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风险投资的全国性法规。现有的风险投资公司制与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存在明显冲突,如《公司法》第12条规定,“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的,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所累计投资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50%”、风险投资基金是金融机构不是工商企业,但却按照《公司法》设立等。面对风险投资发展中的这种尴尬,国家应尽快制定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法》,以促进各类投资基金的发展,并降低风险。

(二)加强市场监管

我国可以建立风险投资行业协会。国际经验表明,行业协会在风险投资的培育和壮大中起着重要作用,赋予了自律职能的风险投资协会不仅是行业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渠道,是风险资本家培育的场所,同时,还是规范风险投资活动的有效机制。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市于1999年11月首先发起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家风险投资协会,上海、深圳、江苏、浙江、天津、广州、湖南、湖北等省市也陆续成立和筹建了10多家风险投资协会组织。但由于种种原因,除深圳以外,其他地区的行业协会目前还不具备资格认定和行业自律职能。因此,政府应进一步促进各地风险投资协会的建立及其自律职能的赋予,加强监管力度,确保风险投资的稳健运行。

(三)建设多层次股权交易市场,疏通风险资本退出渠道

我们应当积极推动风险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来弥补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同时,积极利用国际资本市场,为风险资本退出提供通道。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比较成功的退出模式。目前成功的风险投资基金退出模式主要有上市交易、柜台转让、股份赎回、破产清算四种模式。积极推动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创业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强化资本市场基础建设,提高市场效率,完善市场定价功能和机制。并且,随着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和其他的条件成熟,应当适时推出我国的“二板市场”。

(四)加快中介机构的建设步伐

建设结构合理、职能完善的中介机构系统,可以降低风险投资企业的运作成本和投资风险。目前须在发挥已有的中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风险投资咨询等机构的职能作用的基础上,着力加速风险投资行业协会、标准认证机构、风险项目融资担保机构、风险企业等级评定机构等新中介组织的建立与完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对中介组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社会舆论相结合的制度性有效监管,使其出具的工作报告真实、合法、有效,树立良好的职业信誉和社会形象。

(五)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现行的优惠政策不管是对高新技术产业,还是对风险投资业发展都相当有限,优惠范围明显偏窄,优惠幅度也不大。如对以股权形式获得奖励的科技人员的所得税优惠,仅限于职务成果,优惠也只是延迟纳税;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对高新技术人员的优惠范围和程度较窄,对企业颁发的重大成就奖、科技进步奖等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风险投资机构存在双重征税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进一步拓宽优惠政策的范围,提高对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和生产企业的政策优惠幅度,降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率,对不同层次(国家、企业、单位)和不同性质(职务成果、个人成果)科技人员因科技发明所获得免征所得税,完善企业法规,避免双重征税,同时,应该使新创建企业可享受“三免五减”,运行中的企业可适度减轻营业和企业所得税负。为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大大刺激投资者的投资欲望,从而促进风险投资行业的大力发展。

(六)组建保险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保险资金参与私募股权投资

建议优先选择保险行业中拥有强大资金实力的大型保险集团牵头,试点组建专门的保险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优质未上市企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对保险资金进入私募股权投资,政府应当给予政策支持和倾斜。如启动快速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加快审批和筹建进程;对一些发展前景较好、投资回报较高、所需投资额较大的优质投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保险资金的投资需求。

篇5

崔常艳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YETP1939。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如

何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指出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典型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对策以期帮助有志创

业的大学生成功创业。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难题的一

条有效途径,日益受到社会与学校的关注与重视。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非常普遍。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比重低的基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面临很多难题。

 

一、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是就业

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创业者不但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而且还主动地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而大学生创业则是狭义范围的创业,即大学生如何创办企业。

即大学生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建设现状,根据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要求,通过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发现和捕捉市场商机、创造出新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

值的过程。通俗地讲,大学生创业即大学生自谋职业,将知识产品推向市场,开办企业、开创事业的活动。

 

二、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大学生创

业有“三高”特征:高难度、高风险、高不确定性,这“三高”合为“一高”就是:高失败率。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大学生自

身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及政府政策的原因。

 

(一)只想不做,缺乏创业勇气

近年来,为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许多大学生在接受采

访时都流露出创业的意图,但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并不多,创业者数量明显偏少。面对就业压力,多数大学毕业生主观上希望通过

自主创业来体现自身价值,可面对风险,又缺乏足够的勇气走上创业之路。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学生毕业时想的还是如何进入

机关、 事业单位和知名企业, 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往往在家待业。

 

(二)创业心态浮躁

有些大学生有创业激情, 但是对创业期望值过高, 好高骛远。想到一个自认为可以发展得很好的项目,就渴望马上能带来很大

的收益,大学生创业者的心态较为浮躁。这种浮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资本的要求高、偏乐观;二是没有准备好就开始创

业。有些大学生对社会和个人乃至家庭都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务实精神相对缺乏;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也不足,没有过多的心理

准备去承受挫折, 遇到困难就放弃, 没有足够的韧劲去坚持创业。

 

(三)创业资金缺乏

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业的门槛不仅在于个人能力,还在于它需要投入

资金以启动项目。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但缺乏资金积累、创业经验不足、信用程度受限等种种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创业资金

不充分,这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限制条件。

 

(四)创业经验不足

有关调查显示,2013 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为 5%,远低于发达国家 20%的水平;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 2%—3%。我

国大学生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之所以呈现“双低”态势,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风险过大,导致创业失败。而根据创业风

险的分类,主观创业风险即大学生创业者与创业团队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是创业风险中最为重要的风险。而大学生创业者与创业

团队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的根源在于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创业经验不足一是表现为缺乏一定的市场意识。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

生,市场观念淡薄,容易忽视市场的需求。二是表现为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虽然很多大学生在校都担任过学生干部,管理过一

些团队,但是企业和学校不同,如果把学生时代的管理经验运用在管理企业上,则明显不适用。此外,大学生执行力尚待提高,

实践经验不足,在短时间内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甚至导致管理混乱。

 

三、解决大学生创业难题的途径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各自发挥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创

业难题。

 

(一)政府层面

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职能是要秉承“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制定鼓励创业和支持创业的公

共政策。政府要完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大学生创业政策法规涉及教育、科技、人事、计划、财政、金融等诸多部门,

这就要求政府做好统筹和协调工作,制定统一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政府还可以联合各方面力量拓展大

学生创业的融资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从而使大学生创业融资多元化,解决大学生创业面临资金缺乏的难题。

 

(二)高校层面

高校要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新型的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应该包括理论课程体系的优化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的完善。各高校一方面需要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效果。另

一方面,应该因地制宜,以各自的创业教育资源为基础,构建新的应用型的创业人才的培育模式,如加强校企联合模式,学科工

作室模式,参赛项目模式等,将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自身

大学生自我创业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自己。现代大学生要逐步树立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观念,要勇于承担风险。要有勇气通

过创业实现理想与价值。大学生创业还要以良好心态为基础,从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创业

过程中认清形势,冷静面对,控制好风险,争取成功。

 

篇6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一、引言

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国内也被广泛翻译为风险投资,但苏启林等人认为将Venture Capital译为创业投资更符合其内涵。刘健钧博士(2004)对创业投资的概念界定为:所谓“创业投资”,系指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通过提供创业管理服务参与所投资企业的创业过程,以期在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即通过股权转让实现高资本增值收益的资本运营方式。创业投资起源于二战之后。二战期间产生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军事应用上。战后,这些技术开始转为民用,而此时依靠这些技术应用发展起来的民用型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权益性资本。一些富有远见的先行者开始进行投融资领域的创新活动。1946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成立,标志着有组织的创业投资活动的诞生。美国创业投资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对创业投资的实践探索,至今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但创业投资的真正兴起是在1998年之后。1998年3月,民建中央向九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提交了议案,提出“大力发展中国高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创业投资由此才引起了我国政府、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共同关注和高度重视(王晓津,2005)。所以我国的创业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种种的问题。笔者对近年来学者对我国创业投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以期明示学术界对创业投资在我国的具体实施进行的思考。

笔者对我国创业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政府在创业投资中扮演的角色问题;二,税收方面问题;三,退出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四,其他方面的问题。

二、我国创业投资存在问题

1.创业投资中政府的角色

我国目前创业投资机构基本都属于国有企业,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外资和私人创业投资相对比较发达外,其他省市地区,都是以国有创业投资机构为主,甚至没有相应的私人机构或者中介服务机构。对于国家政府能否直接介入创业投资,国内大部分学者持有否定的态度。辜胜阻等人(1999)认为,创业投资是一个竞争性极强的领域,政府不宜进入这一领域,充当主要投资者,这与政府进行的机构改革的思路不相符合。而且政府的介入,还会压制民间的投资积极性。而樊五勇(2001)则认为,政府为创业投资提供源头,拨款的方式是通过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基金方式,要争取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苏启林(2005)研究了以色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创业投资成功经验,认为在创业投资的初期发展阶段,政府应该直接出资扶持创投的进一步发展。郝旭东等人(2008)认为,政府在创业投资中的作用主要是发挥扶持、引导功能。

2.税收问题

(1)基本的税收政策方面的讨论

税收激励政策是各国政府扶持创业投资发展采用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最重要的途径。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税收政策来鼓励创业投资的发展,但由于我国还处于创业投资的初步发展阶段,这些政策还显现得很独立、不完善、没有体现组合配套的效益,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张德芬(2003)指出了我国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目标出现偏差,创业投资政策比照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黄凤羽(2001)认为,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的设计分为对创业企业与创业投资机构的优惠两类,针对不同的目标,税种设计也应该不同。冯冰(2003)认为,我国的创业投资税收激励政策应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消除或减轻创业投资的双重征税;二,调整投资所得适用的税收政策;三,完善加速折旧、费用扣除等间接扶持措施。对于利用国外创业投资的政策,骆祖春(2007)认为,应该缩小内外投资者的税负不公差距,公平内外创投企业的再投资税收待遇,可考虑给予内资创投企业再投资同样的退税待遇。建议对中国籍纳税人从创投企业的红利所得给予暂免征税待遇,因为红利(送红股)只是属于未实现的期权,只有在其发生转让或交易实现时才能取得现实收益,对未实现期权征税是重税负的一个表现,当今世界上很少国家针对红股征税。

(2)国家新出台创业投资税收政策讨论

2007年2月15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了《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刘健钧指出,该通知体现了5个原则:一,税收优惠方式适应创业投资特点;二,税收优惠环节适应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体系国情;三,税收优惠力度适中;四,税收优惠条件体现鲜明的政策导向性;五,税收优惠政策实施不影响创业投资企业可以自主投资各类未上市创业企业。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仍然存在有待于弥补的几点缺陷:一,《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虽然要求用于申报应纳税所得抵扣额度的“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的投资期限为2年以上(含2年),但由于抵扣额度并不与投资期限挂钩,因而不利于激励对企业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二,《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所明确的应纳税所得抵扣仅仅是针对创业投资企业,对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者并没有税收优惠。三,虽然《创投企业管理办法》规定创业投资企业可以按公司或法律规定的其他企业组织形式设立,但由于按照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合伙企业本身不再作为纳税主体,而是在合伙人环节分别缴税,因此《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所明确的在创业投资企业环节核定应纳税所得抵扣额度的做法,对以有限合伙形式设立的创业投资企业没有意义。

3.退出机制问题

创业投资在其发展中需要有一个资金筹集、投资、退出、再投资的循环过程, 在这个循环过程中, 最重要的环节是能否顺利地退出所投资企业。目前, 没有好的退出渠道是制约我国创业投资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周新玲,2007)。房汉庭(2007)认为,如何看待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非常狭隘的认识:创业风险投资项目的IPO 以及专门为其配备的创业板市场,似乎没有项目的 IPO 就不能有效退出,没有有效的创业板市场就没有大规模的项目 IPO发生。他还指出创业风险投资退出市场是多层次的且在不断创新的。(1)创业风险投资机构之间的市场退出;(2)战略投资人退出市场;(3)创业企业家回购市场;(4)OTC市场、创业板市场以及主板市场;(5)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直接 IPO市场。

倪正东(2008)研究了我国1997-2005年的退出数据发现,退出回报与投资规模和投资时间正相关,投资规模越大退出回报率越高,投资时间越长投资回报率越高;内部收益率和投资项目是否是高新技术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现阶段在中国投资高新技术行业的回报优势并不明显,很多传统但处在成长的细分市场的投资项目回报也相当可观;在成功退出项目中,外资创投并不一定比本土创投回报高;创业投资发展较好的地区,退出回报率高,比如北京、深圳等地区。

三、简要评论

我国创业投资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国内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我国创业投资进行了剖析和审视,对我国的创业投资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基本上都立足全国,从国家的角度考虑创业投资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很少有研究从一个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出发,提出该地区适合的创业投资发展的目标和政策。其中很大部分的原因,笔者考虑是因为地区创业投资的数据难以收集和整理,对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笔者认为,针对地区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一个地区区情的创业投资方略对促进创业投资在我国的发展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周新玲.我国创业投资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7(21):131-133.

[2]刘健钧,孔杰,王力军.正确认识有限合伙的作用——关于私人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组织.

[3]形式的思考[J].中国科技投资,2008(08):61-64.

[4]樊五勇.风险资本市场研究.2001.

[5]张德芬.风险投资税收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税务与经济,2003(04).

[6]黄凤羽.税收政策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若干思考[J].财经经济,2001(12).

[7]冯冰.关于促进风险投资政策的思考[J].财经研究,2003(02).

[8]刘健钧.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税收政策解读[J].中国科技投资,2007(04):53-56.

[9]黄媛媛.完善我国创业投资税收优惠制度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8(09):31-32.

[10]骆祖春.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7(02):7-9.

[11]房汉廷.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中的七大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7(04):3-10.

[12]倪正东,孙力强.中国创业投资退出回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04):48-56.

[13]李洁.当前我国创业投资面临的十个主要问题[J].理论前沿,2008(19):42-44.

[14]郝旭东,欧阳令南,张新安.创业投资中政府政策效应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344-345.

篇7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259-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为其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国内外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欧美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快速发展、70年代的高速发展、80年代的飞速发展、90年代的鼎盛时期。戴曼斯库从具有学位的工程科研人员和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界定了科技型企业。我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是在1999年科技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时,首次定义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从主营范围、职工人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等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界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主要依靠技术研究与开发,基于一项科技成果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诸如高新技术企业,如电子企业、半导体企业、新材料企业、机器人企业、网络企业等,它们早期的形成过程都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创业过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由于新技术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技术风险。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管理,可以加快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规避技术风险,将技术最终转化为被市场接受的商品,从而创造出价值,促进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增加就业量。笔者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创业技术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与控制。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分析

1.创业与创业风险。关于创业的研究在过去二十年间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什么是创业?Shane和Venkantaraman提出的定义是比较权威的,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经营领域,创业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或服务、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机会是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发现或者创造的,这些人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或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结果。创业被定义为一个经营领域,创业者创业的过程就是建立创业企业的过程。”关于“风险”这个词的由来众说纷纭。据美国学者爱瓦尔(Ewald)考证,这个词来自意大利语的Risque,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个词来自希腊语Rhiza,是在早期的航海贸易和保险业中出现的。笔者研究的是创业风险,所谓创业风险,也就是指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它是指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创业是企业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孕育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可塑性强;投入大,且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对企业以后的发展影响大。

2.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作为一个技术经济重要的动态系统,一个完整的技术经济过程,一般由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等五个基本阶段构成。

种子期是创业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也是萌芽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是技术,生产工艺逐步完善,将基于某项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出产品。严格地讲,处于种子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企业,因为此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还只是拥有一项新技术和美好的产品设想,还没有组成现实的企业形式。如果技术研发失败,初始投资将没有任何价值。创建期通过种子期的资金投入与运作,技术基本完善,将成果、样品和专利进行商品化,市场开始建立,依托开发的产品创建了企业,并且发展前景逐渐明确。企业顺利渡过创业伊始的创建期后,创建的企业开始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成长期。此时,开发出的产品得到市场的初步认可,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发挥出了系统整合效应。扩张期是开发的产品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同,逐步形成经济规模,达到市场占有率目标,建立起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进入成熟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已经完全获取了市场的认可,企业开始步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形成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这时商机和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有良好的组织团队,各项规章制度更加完善。

这几个阶段之间紧密联系,后一个阶段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开展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技术经济链。创业技术经济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创业技术的本身特性,而创业技术本身存在一系列风险。可见,对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创业技术风险

创业技术风险是因为新技术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技术风险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在项目运作的实践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运用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基于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当代科技前沿的技术,将其变为现实是产品或服务,需要经历研发和商品化的过程,任何一个技术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新产品研发失败,从而使创业活动前功尽弃,能否研发成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在美国这样一些科技相当发达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研究计划只有60%能在技术上获得成功,而在技术上获得成功的高新技术中只有30%能够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而在我国,技术上获得成功的高新技术能够转化为产品的更低,只有20%。另外,新产品在商业化生产过程中,需要配套的工艺和设备往往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也会使商品化过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例如中关村开发区的一家著名公司于1987年10月在德国国际发明和技术贸易展览会上展出了呼吸监视仪等8种传感技术产品,各国代表在亲自操作这些新产品之后对产品快速的反应、精密的显示感到十分惊讶,称赞“这是来自中国的真正技术”,获得了该展览会上唯一的一块金牌。然而,由于原材料和生产工艺条件的限制,这些系列产品要推向市场却进展缓慢。

2.盲目追求技术领先的风险。技术领先是指企业试图成为第一个实现新技术研发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率先性。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了在本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积极追求技术领先,认为技术领先的产品带来的附加值高,而为此企业往往需要有大量的研发经费,高素质的研发人员,高新技术设备等大量资源的投入。同时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对消费者而言是新产品,它的市场多是潜在的,有待进一步发展。越是新产品,消费者购买时越谨慎小心,持观望态度,被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此时,创业者对市场能否接受新产品以及需求量会是多少难以作出准确的估计,如果某一新技术投入资金多,再加上短期时间内不能被市场接受,使投资收回困难,严重时最终会导致企业倒闭。正如一句行话所言“快一步是先驱,快三步是先烈”。可见技术不能决定市场需求,也无法决定企业的收益。

3.技术寿命和技术效果的风险。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产品的寿命日益缩短,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原有技术极易被新技术所替代,如果不能在新技术寿命期内迅速实现产业化,收回投资并实现利润,会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极大的技术风险。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所研发的技术,其可能实现的技术功能把握不准确。往往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所研发的技术实现不了预期产品功能,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使收益无法实现,使企业创业陷入困境。第二种情况是企业所研发的技术是为了解决某种特定的问题,而结果意外地解决了另外与先前不相关的问题。第三种情况是企业所研发的技术虽然实现了产品功能,但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违背企业伦理,如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损害了社会利益。也许短时间内可以实现产品化获得利润,从长远发展来看,会遭到社会否定,其技术不能运用,这样导致投资无法收回,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失败。

四、科技型企业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技术风险防范是在创业风险尚未真正发生之前,事先对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应用等进行防范,以减少企业面对技术风险的概率。而技术风险控制则主要是指风险发生以后,企业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来分散或控制风险,以减少由于技术风险造成的损失。针对以上技术风险,提出了以下几点技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建议。

1.对每一个技术环节要严格把关。技术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实现商品化时,技术始终贯穿其中,也就是说每一技术环节对产品的研发都至关重要。此时要把产品研发时所需的全部技术提炼出来,考虑在现有条件下能否全部攻克。由于某一环节或某几环节技术不能实现,导致新产品研发失败,使初始投资无法收回,这时就要停止继续研发工作。还应充分考虑配套工艺、材料等能否实现,避免再次出现上文中呼吸监视仪的事件。

2.运用技术模仿(技术追随)战略。技术模仿是指企业试图采取跟踪战术,对在技术领先的企业研发出新产品后,通过实物剖析或情报分析等合法方式,掌握新技术的关键内容,然后再进行二次开发,对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升级。这样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技术领先者的技术,由于此时该技术被市场普遍接受,企业可充分吸取技术领先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所获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因而可有效的回避市场开发初期需求和市场行为不确定性的技术风险,成功率要高。在我国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筹集到的资金非常有限,技术模仿策略比较适合。同时,我国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为我国科技企业采用技术模仿提供了有利条件。采用技术模仿的企业是市场的后进入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要小的多。

3.加快技术不断升级。面对技术寿命短这一特征,解决时效性成为最紧迫的任务,决定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成败。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把技术研发活动贯穿在创业的整个成长周期。同时不断寻找下一个技术创新点,这就要加快技术的不断升级,在新技术寿命周期内迅速实现产业化,赢得市场,在科技企业竞争中获胜。另外,在不确定技术功能时,不可盲目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只有在准确把握技术功能的情况下,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投资。还应注意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商品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社会责任,这样有助于科技企业的长足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笔者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中面临的主要技术风险,针对不同的技术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控制策略,为更好的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中渡过高技术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笔者没有研究科技型企业创业过程中技术风险如何识别及其评价,缺乏相应的实证分析,这些问题都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Arnold Gould.Small Business in America Overview and Issues[M].NewYork:NovaSeienee Publishers,2002:180-195.

2.PaulBurns,Jim DewhUrt.Small Business in Europe[M].Macmillan,1986:176-200.

3.Wiklund,Hlkan,Pia Sandy.A collaboration concept for TQM implement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Quality Management,1999,(1):101-115.

4.邢以群.高科技企业经营管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5.罗伯特.A.巴隆,斯科特.A.谢恩.创业管理基于过程的观点[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刘国新,王光杰.创业风险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7.张陆洋.风险投资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蒋太才.创业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3(10)

篇8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1-0075-0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就开始了风险投资业。2007年风险投资机构在各地区按从多到少的分布态势分别是:广东(58家)、上海(38家)、浙江(29家)、江苏(26家)等;风险投资资本量由多到少分别为:广东(181.8亿元)、江苏(95.0亿元)、上海(89.5亿元)、北京(40.6亿元)、浙江(29.2亿元)等。由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及资本量可以轻易看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我国风险投资业最重要的两大地区,它们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全国风险投资业未来的走向。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风险投资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既可以为其他地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经验和范本,又能够促进两大地区风险投资业更好的发展。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阶段风险投资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赖于经济、文化、科教、金融、法律政策等宏观环境的扶持和支撑。从各个环境要素的单独作用来看,经济环境为风险投资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文化环境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思想与观念氛围;科教环境是风险投资的“创新思想”制造机;金融环境是风险资本和风险企业的“血液循环机”;政策环境为风险投资提供激励机制和法律保障。

一、经济环境对比分析

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不仅反映出风险投资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样反映出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风险资本的供给能力。本文主要考查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区的GDP总量和人均GDP数量。

2008年全年,珠三角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9745.58亿元,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则突破5万亿大关,为53955.89亿元。长三角地区2009年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26861.39亿元,在外需不振的前提下,仍比去年同期增加1200多亿元,GDP平均增速达9.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个百分点,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GDP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期,广东省全省上半年GDP平均增速为7.1%,生产总值为16538.09亿元,GDP总量在中国各省市排名中位列第一。随着长三角内需市场崛起,近年来,两大区域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差距逐渐拉大。

根据2008年中国各省市人均GDP排名来看,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依然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为65473元/人;浙江虽排名第四,但前三名上海、北京、天津均为直辖市,所以浙江在中国各省人均GDP排名中位列第一,为35730元/人;江苏总排名第五,为32985元/人。广东省排名第六,为32142元/人。长三角和珠三角GDP总量和人均GDP排在全国前列,表明这两个地区在全国经济最发达,是风险投资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相比较而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稍稍优于珠三角地区。

二、文化环境对比分析

文化是一个地区历史积淀的产物,对成长于其中的人而言,是不能摆脱、超越和置身事外的。正如文化研究的经典作家韦伯(2001)指出的,不是思想,而是利益直接支配人的行为。但是,观念创造的“世界图像”时常像扳道夫一样决定着由利益驱动的行为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对任命的某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由一个全面的认识,文化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正是由于美、日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两国不同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进而对风险投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历史悠久,主要受吴越文化的影响。吴越文化讲求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吴越人民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同时,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也是吴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崇真向善、淳朴平实、诚信守份的精神是长三角地区积累财富的秘诀。

珠三角地区主要受岭南文化的影响。该地区距中原遥远,长期作为流放之地,这就赋予了珠三角独特的文化内涵。岭南文化构成复杂,几多演变,主要的文化特质首先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其次是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岭南地区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内核,使得文化中有着中国文化少见的冒险精神和强烈的进取心。

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不同的文化对风险投资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可以说,长三角地区诚信合作的道德文化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普遍认同的道德和伦理准则,而珠三角创新冒险的精神文化激发和营造了风险投资的发展动力和空间。

三、科教环境对比分析

科技环境是风险投资的技术和项目供应源,是以科学研究及为科研成果的交易产生的技术市场为主体的体系。科技和高等教育密不可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的高新技术成果可以转化为风险投资的技术资源。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高校总数为260所,其中21所为“211工程”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约占全国的1/3,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占全国的1/5以上,科研院所数量占全国的1/5,与这里约占全国1/15的人口相比,文化科技资源优势明显,并因此成为经济增长城市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推力。

珠三角地区高校总数为109所,其中4所“211工程”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约占全国的5/1,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约占全国的1/16,科研院所数量占全国的1/4。珠三角科技环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教育和科技的相对优势,但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不仅在数量上,在质量上也处于相对劣势。

四、金融环境对比分析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创新性的金融活动,离不开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金融环境。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的所在地,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金融中心,也是我国金融业最重要的两个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金融环境的好坏直接制约着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长三角地区主要证券机构有: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申银万国、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海通证券。长三角地区主要银行有: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美国花旗集团、日本瑞穗集团、日本三井主友银行、德意志银行、日本东京三菱银行、美国摩根大通、英国汇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珠三角地区主要证券机构为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国信证券,主要银行为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深圳市商业银行和深圳市农村商业银行。众多的实力强劲的银行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风险投资业不断增长的资本需求提供了便捷。

特别要指出的是,国家把中小板、创业板都设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长三角却未开启中小企业板的二板市场。未来的风险投资金融环境会因为这点差异出现不同。

五、政策环境对比分析

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行为,同时又是市场经济中十分活跃的一种产业。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是实现风险投资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使得政府资金成为主要的风险资本,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也不例外。目前珠三角地区风险投资资本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等,主角是政府。长三角地区风险资本来源也主要是政府资金,不论采用哪种投资模式,政府资金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的政策有所不同。2007年,国家颁行了重要的激励创业风险投资的政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引导基金规定了四种支持方式,即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偿和投资保障。该办法的实施,正式确立了国家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的市场化体制,为政府支持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设立了直接的权益性投入工具。长三角的上海、江苏成为首批设立省级引导基金的省市。引导基金的成功设立,为政府支持创业风险投资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珠三角的深圳证券交易和科技部火炬中心于2005年发展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资源的调查工作,根据对全国高新区5万多家重点企业3年的数据进行统计,提出应跟据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的不同特点和风险特性,早日进行创业板试点,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2009年9月21日,首批创业版的10家企业集体招股,并于9月25日同时进行申购,国庆长假之后便正式在创业板挂牌交易,创业板真正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启动起来。

六、结语

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风险投资环境对比分析来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风险投资在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在一个或几个城市兴起后,逐步向地区其他次发达城市辐射,带动次发达城市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次发达城市发展成熟后,会吸引其他城市效仿引进,实现一个良性循环。对于中西部风险投资业不发达的地区来说,现在首先应做的是抓住几个经济实力较强城市,实现经济和风险投资的共同发展,随着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成熟,逐步向地区其他城市扩散。

2.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文化的不同赋予了其风险投资业不同的发展。如果说长三角地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如同日本的团队模式一般,那么珠三角地区风险投资业就像美国冒险创新的个人模式一样。两地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促进风险投资业更好的发展。

3.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在科教环境方面是有着共性的:都有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有重点大学的技术支持,有大量优秀的人才投身到风险投资业中。可以这样说,这些共性是风险投资业持续良好发展的充分条件,其他地区尤其是科教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如果要发展风险投资业,首先要重视本地区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风险投资业打好充分的基础,实现风险投资业和科教事业的双赢。

4.从金融环境来看,其他地区可以借鉴的经验从深市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融资,同时大力发展本地区外资或本地银行。在地区创立证券交易所的难度较大,可能性很低,但是可以通过上市融资的方式,来获得需求的资金。特别是2009年9月深市创业板启动,对于其他地区的风险投资业来说,是解决风险资本难题的良机。

5.任何地区的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依照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历程,最初的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资金来源均大量来自政府资金。即使现在,政府资金依然占据着较大的比例。但随着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政府资金自身的限制满足不了风险投资更大规模的资金需求,需要政府出台扶持政策,解决筹资难题。政策扶持可以像长三角地区一样,把国家新出台的政策工具及时现实化,如积极设立省级“引导基金”;也可以像珠三角地区一样,立足本地,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本地扶持政策。可以说,中西部地区若想发展风险投资业,现阶段必须重视政策扶持,拨出专项资金作为风险资本,或积极落实国家扶持政策工具,或在实际的基础上出台适合本地发展的扶持政策,才能真正促进本地区风险投资业的兴起。

参考文献

[1]王元,王伟中,梁桂,等.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07[R].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蔡莉,李雪灵,卫国红.我国风险投资公司宏观支撑环境与运作机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中国统计数据信息中心.中国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 创业能力 创业认知 控制机制

一、创业能力的界定

创业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具有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首要条件。创业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选择创业,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新创企业的绩效和业绩。创业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智力资本,它作为高层次的特征,被视为创业者成功履行职责的整体能力。创业能力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一阶维度:机会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在这两个一阶维度的基础上,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六个二阶维度:即在机会能力维度下设置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开发能力两个二阶维度;而在运营管理能力维度下设置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四个二阶维度。

既然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它又可以分解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类能力。专业能力是创业的前提能力,它包括:创办企业中主要职业岗位的必备从业能力,接受理解与所办企业经营方向有关的新技术的能力;方法能力是创业的基础能力,它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它包括:信息的接受处理能力,捕捉市场机遇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确定企业布局能力,用人能力,控制调节能力等;社会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它是指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与情商的内涵有许多共同之处,是创业成功的主要保证。它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谈判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二、创业认知

创业认知是指个体对创业的认识理解的心理历程,它主要由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两个方面构成。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在头脑中形成的对认识主体起影响作用的认知模式和知识结构,而认知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具体过程。

有研究认为,旨在理解创业者的思维方式和决策方式的认知模式研究,将有利于解释强大的创业能力所带来的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我们知道创造性思维方式在创业活动中作用巨大,例如,发散性思维的运用,它能使创业者产生一种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识别新的市场机会,使人们学习得更快,并能突破传统束缚。而发散性思维的实施是需要自由民主的创造性气氛的。这就要求:对于每个创业个体来说,创造性思维方式是一种必须要掌握的思维框架和技能;而对于公司管理文化来说,也要注入创造性思维要求的这种自由、畅想的元素,例如,一种自治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气氛。由此我们看到,创业认知中的认知模式,本身就构成了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成分。创业认知的知识结构通常是由资源、商机、管理、组织、利益和风险等一系列相关概念的结构化知识所组成。研究发现,良好的创业认知结构在创业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功能:搜索与预测功能,建构与理解功能,推论与补充功能,整合与迁移功能,指导与策划功能。一旦具有良好的创业认知结构,便有助于创业者识别机会、构建商业模式、整合资源、制定创业计划,从而大大提高创业能力。

创业者的创业认知过程包括:接受和评估创业信息的过程;产生应对和处理创业问题方法的过程;预测创业结果的过程。创业认知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说实际上就是创业者的一个学习过程,它主要有两种学习形式:由创业榜样的示范作用引起的观察学习和由创业实践结果引起的亲历学习。示范并非简单的重复原样,它实际上是通过观察学习来抽取被示范行为中的重要规则,使观察者生成了与榜样行为相似的新行为,但却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所见所闻。而亲历学习相对于创业者来说,则更有可能是试误学习,创业者往往要付出不少的代价。所以对创业榜样的观察学习,相对于创业实践结果的亲历学习来说,其实是创业者获取和积累知识和信息的一种重要捷径。

有各种因素会影响创业认知,其中社会文化背景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每个创业者都处于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这种社会文化环境形成了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背景,创业认知的发展与这个社会文化大背景是休戚相关的。文化的某些特征,例如价值观、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对创业认知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们有可能起激励作用,也有可能起阻碍作用。我国创业者与西方创业者,他们不同的创业认知是与其价值观念和环境特点直接相关的。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价值,是一种个人主义文化。个人主义文化比较看重独立、自立和创造性;中国文化则强调集体价值,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而集体主义文化则强调顺从、合作、责任感和对集体中权威的认可。在与个体水平直接有关的工作中,个人化的人格特点就会直接影响着创业行为,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创业能力的发挥。除了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外,个人因素对创业认知也有重要影响,例如人格、认知方式、成就感、自我效能等。

我们从创业认知的角度来理解:创业能力实际上是创造性智力、分析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方面的组合能力。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创业者需要创造性智力来产生新想法,需要实践性智力来实施新想法,需要分析性智力来评价新想法。创造性创业能力是创造性智能思维能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推动创业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索。分析性创业能力是应用性智能思维能力,用以发现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实践性创业能力是一种将创业理论有效转化为创业实践,将创业设想有效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一能力往往是创业者最缺乏的一种创业能力。

三、控制机制

控制机制对于创业能力的合理发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机制能够保持内部良好的信息沟通,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提高创业绩效,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创业能力。规避和控制创业风险对于创业者和管理者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有效地规避和控制创业风险,企业需要正确地运用相应的控制机制。

那么如何正确运用相应的控制机制? 有研究表明,有效的控制系统的作用是通过促进不同部门之间充分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使管理者更加有效地创业和创新。但是由于创业的风险很高,企业必须针对不同的环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控制机制。控制机制主要有两种:行为控制和结果控制。这两种控制机制对创业各有不同的影响。行为控制强调大量主观的评价标准,需要管理者对业务和市场有深层次的了解。通常在公司关注那些为达到目标的手段和实施过程时,行为控制被显著运用。而结果控制则要求客观可观察的标准,例如财务结果等。通常在绩效的标准已经被确立并被应用于实施监控和结果评价的情况下,结果控制被显著运用。

两种控制机制实际上是各有所长。行为控制有利于鼓励企业家开展创新活动,尽最大程度地正面发挥企业家的创业能力,从而与企业家创业能力的本质相吻合。而与采取行为控制的企业不同,采取结果控制的企业往往会更加谨慎,由于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很高,结果较难控制,他们会通过在过程控制中引人大量高标准,以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具体做法比如:他们更关注于对投资回报、现金流等的透明性和确定性的控制。这些控制手段会使企业在创业中更关注于对现有技术的开发以及用渐进的方式开发新产品。所以这样的企业进行创业和创新更可能会选择利用模仿创新、渐进性创新等结果相对明晰的方式进行。这一方面从某种角度上讲,会削弱企业家的创业能力的正面发挥,但是同时在另一方面,却降低了企业家的创业风险,使创业能力在规避风险方面得到了合理发挥。

参考文献:

[1]MosakowskiE. Overcoming resource disadvantages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When less is more.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M.A.Hitt,R.D.Irelandetal.(ed.). Blackwell PublishingLtd. 2002.

[2]PeterafM.A.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re source-basedview.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3]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

[4]张映红.公司创业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经营与管理.2005(3).

[5]倪锋,胡晓娥.基于认知的创业能力发展理论模型初探.企业经济.2007(30).

篇10

纵观江苏的历史,倒不乏有胆色的人物。秦末乱世,徐淮一带的草莽率先揭竿而起,谱写了一曲曲的英雄悲歌;朱明时江南的东林党,为对抗阉宦无惧上断头台,可谓铁骨铮铮;近代,荣德生、张謇等有识之士敢为人先,拉启了民族工业的大幕。即使到当代,在改革开放的机遇面前,尚有一班乡村能人,顶住了重重压力,开创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大场面。面对这种种事实,你能说江苏人没有胆量吗?

但是,此胆也,非彼胆也。草莽之士的勇猛、东林清流的骨气、民族实业家的抱负、乡村能人在“集体担当”下的胆识,均不能代替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者的冒险激情和风险意识。在全球价值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中,为什么总有人乐于守在加工业为内涵的“下嘴唇”,而不去追求附加值更高的研发和营销服务这两个上翘的“嘴角”?除了全球经济格局和我国发展阶段的客观制约之外,还有一个创业者的胆量问题。从竞争心理来说,守住加工业这个“下嘴唇”,一可免研发的投入风险,二可免营销服务的市场风险。话说白了,“你研发,我加工;我加工,你去卖”――一种安分守己、勤勤恳恳而缺少担当的打工仔式的“集体无意识”。当年乡镇企业风起云涌,曾一度鼓舞了苏南干群“四千四万”的精神,但其经济根基仍是乡镇社队工业的集体积累,赢利了是大家的,亏损了是集体的,成为这类企业的“致命伤”。勇气与风险总是相伴而生,没有风险则无所谓勇气。集体包揽了乡镇企业的风险,无意中也消磨了进一步开拓市场的勇气。后来人们的勤勉突出表现在招商引资的力度上,招来了外资也招来了先进技术,本地人因而兴高采烈,以为做了一笔“无本万利”的生意,殊不知技术的“”仍是人家的,收益大头也是人家的。更有可关注者,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常出于“父爱”心理,干预越多,就越发滋长社会的依赖情绪,“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心态阻滞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锐气与勇气,这正是地域经济活力落差的最好注解。

走出“集体无意识”,需要胆量,需要担当。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干劲固然不可或缺,但当下人更应该演绎的是冒险家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说创业精神是江苏“三创精神”之首要关键的道理。

篇11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培养职业的创造者与技术的创新者

中小企业被誉为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成为中小企业的就业者,更要促使他们逐渐成为职业的创造者,国家也正在制定各项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开办中小型企业,并给予技术的扶持与资金的优惠政策。因此,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能力,使广大的高职毕业生由求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同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要注重技术创新者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在技术能力上就占有一定优势,他们是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一线生产者,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创新动力,培养他们勇于挑战的人生态度和创新、创造的开创个性,他们必将爆发出持久的创新力,这也为未来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业教育是综合的、长期的、系统的培育过程

创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职业的创造者与技术的创新者,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这种人具有首创、冒险精神、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交管理能力,这种人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必将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系统的培育过程,这需要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倡导创新、创业的理念,并形成合力。而作为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等都需要紧密联系创业教育的目标,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实习课程的安排甚至学校的一些教学计划安排都应该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而展开。

(三)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

传统的高职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要求培养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而创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的创造者与技术的创新者,它不仅需要学生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管理能力,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这项活动的实施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校园学习生活过程中,基于创业的社会性,学校应该提供学生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更深入地了解行业目前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也有别于传统的高职教育,它迫切需要一批具有社会实践能力的行业人才走进高职院校的课堂,引领学生一起去认识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高职院校创业素质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创业教育首先要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只有在强烈的创业需要和驱动力下,学生才能克服创业过程上的各种艰辛与挫折。要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创业精神的培养是关键。创业精神不是投机与敢冒风险的精神,而是善于把握潜在机会,敢于突破,不断创新,以最能动的、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去开辟道路的创造精神和风险精神。

要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首先,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引导学生去独立思索和分析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并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其次,在高职院校专业教育阶段就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而创业则是解决就业问题,并取得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三,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实现个人抱负的同时,为社会做贡献,通过创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个人承担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的一种形式,承担这种责任需要更多的个人能力和人文关怀;第四,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需要与理想与创业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创业活动的强大驱动力,个人的爱好、兴趣往往能引发出巨大的能量,促使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形成不断自我激励、始终向着更高境界突破的动力,这样才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也最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过硬的创业技能

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与创业精神是契机,而培养学生过硬的创业技能则是关键。创业技能是企业能否很好生存下来的基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很多方面,如专业能力、企业管理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因为诸如年龄、心理、社会阅历、资金等各个因素的影响下,一般是小微型企业,这类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创新点,因此,创办企业的个人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对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并能通过对市场的洞察,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样需要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如人、财、物管理、生产运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等专业知识,还要有突出的决策能力,创业过程中必然面临各种选择,必须做出很多决定。突出的决策能力是能够在选择时考虑周全,权衡利弊,果断地做出决定,把握住机会,这些都是企业正常运营的基础;第三,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必将要去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只有理顺这些人际关系,企业才能走上正轨,借助各方面的人脉资源,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因此,创业者要学会与各种类型的群体进行友好的交流和合作,与同行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合作,与媒体、销售商等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与各类人员的交流和合作能够排除障碍,化解矛盾,提高办事效率,增加信任度。

(三)提高学生的抗风险能力

篇12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企业经营受内外部环境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管理也越来越趋于复杂化,如何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来提高运营效果、防范运营风险成为企业经营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企业的内控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管理尚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内部控制环境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无法有效预见和控制经营风险。多数企业按要求建立了制度和流程,但实际可操作性差,执行力低,效果较差。

缺乏协调机制,权责不明确。很多企业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链条长、流程不清晰,人员变化快,数据不统一,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运营效率低,经营风险高。

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系统。很多企业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主要由部分管理部门甚至是一般工作人员完成,判断标准不明确,管理措施存在局限性,导致风险失控。

监督机制不健全。许多企业内部稽查、评价制度不完善,导致监督工作难以落到实处。董事会机构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或者董事会就是半个经营班子,经理层的决策就是董事会的决策,缺乏牵制和监督。

二、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外部监管的规范,要求企业必须重视内控管理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在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基础上,于2010年4月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这就要求企业单位必须重视内控管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加快内控建设。

(二)当前的经营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级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衰退,将使企业进一步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带来企业管理理论新一轮的改革和深化。

三、运用全面预算管理工具加强内部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当前的风险管理框架理论,是在2004年在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ERM)中提出的,把企业内部控制提升到企业风险管理阶段,管理内容扩展到相互关联的八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

从内部控制理论进程演变来看,内部控制内涵逐步扩展,内容不断丰富,管理思想从财务活动逐步扩展到整个经营过程,从经营活动扩展到战略目标管理,从内部环境分析扩展到外部风险应对,从过程控制扩展到事前管理(风险识别),将全员、全过程管理思想逐步深化。其管理内涵基本与当代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一致。

全面预算管理自上个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通用电气、杜邦、通用汽车公司产生,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来实现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进而对作业协同、战略贯彻、经营现状与价值增长等方面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是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管理工具,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企业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

首先,全面预算与企业战略规划密切相关,预算目标一般由董事会制定,代表出资人的利益,是企业战略目标在短期内经营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一般涉及利润目标、规模目标、投资目标、成本控制目标、资源分配目标等,是内控管理中价值创造、资产安全、风险可控等活动的终极目标。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目标是实现控制目标的基础。

其次,全面预算管理涉及企业的生产、销售、研发、投资等各个环节,与企业内外部环境密切相关,要求企业必须对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充分了解和评估,建立动态的风险识别和分析系统,制定风险控制目标和应对措施,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贯彻推行。预算编制对宏观形势、行业趋势、成本承受能力等活动研究的越透,预算的执行力、稳健度就越高,企业面临的风险就越小。

其三,全面预算在目标既定的前提下,需要对目标进行再细化、对数据进行再明确、对任务进行再分解、对资源进行再分配,需要管理层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梳理优化,完善治理结构、权责分工、人力政策、内部监督等管理程序。制度健全、管理高效、信息通畅的内控环境能促进预算目标的落实和各项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反过来,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也能发现内控管理的缺项和薄弱环节,从而推动风险点控制和内部环境的改善。

其四,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上报、质询、确定等一个沟通过程,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对完成结果确认、与目标对比分析、确定纠偏方案等实施必要的控制,两者都需要以经营信息为桥梁,在各部门、各管理层之间实现传递,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基本就实现了风险点发现、防范措施制定、整改措施下达等风险控制的目的。

其五,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建立监控评价体系,需要进行信息归集和分析,需要开展业绩评价和薪酬考核,需要对管理过程审计监督。只有形成不同面、多方位的协同管控机制,才能将预算评价做到合理、可行,实现奖惩分明,确保经营风险可知、可控、可承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