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3 08:19: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机学术会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目前而言,作为数学基础的计算能力,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独立计算能力越来越被师生所忽视。从小学阶段各年级考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分数所占的比例很大(约78%),而小学生计算失分率却非常高,据平时检测和期末考试学校统计出来的数据,学生计算平均失分为5-10分之间,部分地区达到10-15分。可见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特别是边远山区,教学质量普遍较低,差生面特别大,要快速地、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要以加强计算教学作为突破口。数学计算教学应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的重点。为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加强口算训练,使之常规化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实践表明:实际生活中的计算问题大部分运用口算解决。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四则混合运用中,笔算是重点、口算是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数学奥林匹克专家裘宗沪指出:“如果你想学好数学,首先要会算,而且要算得好。心算是一种思维能力。心算好,脑子里能盘算的问题就多,随时随地都能想问题。”可见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口算能力的实际意义之深远。首先。我们要突破口算关,因为笔算实际上是口算的结果。无论整数、小数加减法,都是10以内,20以内若干组口算的组合,而乘除法则是乘法口诀和20以内加减法的组合。如8857+1432这道多位数的加法加以分解成四道20以内的加法计算。又如,一个四位数乘上三位数(3652×325)就包含着28项的口算,如果其中一次的某一个环节发生错误,对这个式题材的总口算次数来说约占3.6%,但对于这道式题的计算来说就全错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加强口算训练,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我坚持每节课花3-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训练,逐步达到熟练,并把此项训练当作教学常规工作来抓。
二、明确算法,算理是前提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清并熟练掌握计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如教学“分数除法”时,首先明确这是在学生学会“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键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计算。这个转化过程是学生认识的转折点。心理学指出:“首次感知新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有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因此,我在进行计算的新授课时,对算法和算理的教学必须是正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熟悉各册教材的新知识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基础设计教案,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并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同时,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学生明确了算理,掌握了法则的础上适当做些典型错例分析,以进一步巩固算理,在学生没有熟练掌握法则的情况下,不宜做错例分析,以免混淆。
三、弄清计算教学有关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明确,肯定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只有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及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才属计算教学,而把有关单位的换算、公式及应用与计算完全割裂开来,孤立地教学某些知识,导致了方向重心的偏离。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弄清计算教学的范围,明确教学目标,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教材中有所侧重计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时间、重量、长度、面积(地积)、体积(容积)等单位换算;长、正方形(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圆柱体、圆锥体等几何形体的有关计算;比、比例的有关计算,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关系(简易方程);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等。教师在进行以上内容的教学时也应从计算方面加强训练。
四、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自然养成认真、细致灵活的好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机械重复地干同样的工作会使人厌烦,因此,教学中不能单靠强化验算教学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因为学生往往算完一遍就再也不愿算第二遍,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的规律,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教学。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通过组织对比练习,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使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又如,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考试时,如果计算题得满分,则总分另加奖10分。实行奖励措施学生计算会十分小心,认真仔细,更多的学生计算一丝不苟,算了再算,查了再查。久而久之,学生计算认真、细致的习惯自然形成,从而达到养成教育之目的。
五、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运算速度
有些数在式题中出现的次数特别多,它们常常是进行快算的基础,如果每次都要动笔计算,既麻烦,又易出错,对于这些数要求师生要熟记。实践表明:如果学生能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在四则运算中,则能较好地掌握解题的方法,使学生能更准确、快速而灵活地计算。
本书阐明数学建模和计算建模在多种多样学科中的应用。本书的重点在于说明数学建模和计算建模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各章的作者都是自然和社会科学、工程学和艺术等领域的国际级专家,为读者提供当代在发展数学建模和计算机实验的方法论方面的丰富成果。本书也是关于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的方法、思想和工具等方面的很有价值的导引书,藉助这些方面的知识有利于解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本书的特点在:(1) 严格的数学步骤和实例――数学创新和发现的驱动力;(2)从广泛学科中挑选的众多实例,重在说明应用数学和数学建模的多学科应用和普适性;(3) 来自人类知识各方面发展中既有理论也有应用的原创性结果;(4)促进数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进行交叉学科相互作用的讨论。
对于从事数学和统计科学、模化和模拟、物理学、计算科学、工程学、生物和化学、工业和计算工程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来说,本书是一个理想的资源。本书也可当作数学建模、应用数学、数值方法、运筹学以及优化等方面的大学课程的教科书。
本书共分5部分,12章。第1部分 引论,含第1章:1.在理解自然、社会和人造世界中数学模型的普适性。第2部分 在物理学和化学中的高等数学模型和计算模型,含第2-4章:2.磁涡,Abrikosov 晶格,以及自同构函数;3.在Cholesky分解的局部关联量子化学构架中的数值挑战;4.量子力学中的广义变分原理。第3部分 在生命科学和气候科学的应用中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模型,含第5-6章:5.具有药物敏感、出现多重耐药以及广泛耐药株的结核病的传播模型;6.着眼于抗菌素耐药性而对更加综合的传染病进行建模的需要。第4部分 科学和工程中的数学模型和分析,含第7-10章:7.动力学系统中由数据驱动的方法:量化可预报性以及提取时空图案;8.求解Banach空间中非线性反问题进行正则化时的光滑度概念;9.一阶对称的具有约束的双曲型系统的初值问题和初边值问题;10.信息集成,组织和数值调和分析。第5部分 社会科学和艺术中的数学方法,含第11-12章:11.满意认可的选举;12.使用几何量化对音乐韵律变化建模。
中图分类号:G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7)02005806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re are certain limitations to the appraisal of the academic paper i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took the appraisal of academic papers concerned with computer science as example and chose one university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performance appraisal as case to study relevant issues of academic papers apprais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y point of determining the value and orientation of top conference papers and SCI journal papers lies in whether to insist on correct guidance in scientific man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 In computer science, most symbolic achievements are published on the papers of international top conferences while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still puts focus on SCI journal papers, which leads to the low participation and quality of Chinese scholars published papers a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conferences.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top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stressed in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e weight of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balanc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should be considered, quality evaluation grade of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raised, the guidance role of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played, a new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A university formulated a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considered the difference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fied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It also listed the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for different disciplines, which are recognized by experts and professionals, and gave specification for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journal papers and conference papers to comprehensively determine the academic and documentary values of academic papers, which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Key words: research evaluation; top conferences papers; SCI journal papers; computer science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基本活动,研究成果是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进行科学研究评价便成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科学家在对科学问题和方法探索的过程中,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如发表期刊或会议论文、出版著作等。通常意义上的科研评价内容包括项目、论文、专利、成果奖等。其中,学术论文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高校中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个人和团队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
目前,学术论文评价的主要方式包括期刊评价[1]、会议评价[2]、引用评价[3]等。期刊评价侧重于通过对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其刊载学术论文的水平[4],期刊分为:核心期刊、EI源刊(美国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源刊等。核心期刊源于英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的研究,指刊载某学科学术论文较多的、论文被引较多、受领域科研人员重视、能反映该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和焦点的期刊。国内核心期刊的主流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等推荐的期刊。EI源刊创始于1844年,是美国首个以了解全球工程文献为目的可供检索的文献摘要和期刊[5]。EI源刊对学术论文水平有一定要求,选刊严格,逐渐成为理工科高等院校和工程研究院所学术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SCI是美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I(Isn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对科技刊物和论文进行评价的一种工具[6],能否在世界顶尖SCI期刊上已成为国内高校评判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以及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活动的核心,随着国际学术交流与日俱增,会议评价方式也成为论文评价的重要手段[2]。传统的会议评价为定性指标,如会议主题内容等,定量化指标和评价公式难以直接应用。一些学科则采用专家评估的办法对会议质量进行评定,形成领域列表,作为的指南。
引用评价是以学术论文被同行引用的次数衡量其影响力与重要性[3]。衍生物为期刊影响因子,即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等于引用某刊前两年论文的总次数与前两年该刊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论文短期高被引说明其选题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长期高被引体现其学术影响力、学术价值和贡献。这也与学科特点有关,不同学科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存在着系统差别。比如,医学领域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很常见,而数学领域基本在3以内。
一、学术论文评价存在的问题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指标及相应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而国际和国内对SCI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论文评价各有偏重[7]。从中国科研现状来看[89],科研评价体系比较单一,过分强调期刊论文而忽视会议论文。该评价体系与高校及其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高校和教师的科研工作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如何定位会议论文和SCI期刊论文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价值与地位,能否坚持正确导向是科研管理评价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两者权重分配有失偏颇,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将会大打折扣,进而会影响相关学科资队伍建设,最终会影响学科发展。
SCI体系和中科院分区体系对引导普通论文评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SCI期刊论文对算法理论描述更为详细、考虑更全面、实验更充分,从统计意义上看,学术水平高于一般的期刊,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在科研评价上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但是,如果只采用“SCI标准”,会造成许多国际性高水平的会议成果被排斥在外,得不到公正的评判。由于期刊周期长,在国际领域最为前沿性工作的导向性和区分度稍显不足,难以对快速发展的学术科研起到引领作用。然而,中国高等院校SCI评价对象恰恰是要引领学科发展研究者,在教师职称评审、博士学位点申报与评审、重点学科申报与评审、科研奖励中热衷于追求SCI论文收录数,这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1011]。
二、学术论文评价现状实证分析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与发展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计算机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全社会广泛关注。但是,与其他历史悠久的一些学科相比,计算机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创立时间短、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等。该学科的科研评价标准与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与发展,评价体系不仅是反映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晴雨表,而且会直接影响计算机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
计算机学科既有基础理论性研究,也有应用性研究,很多科研成果具有极强的社会应用功能,以标志性大型系统等普适性应用为主导。比如,国外计算机学科的顶级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其科研成果有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UNIX系统或者数据库系统,这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国内有国防科技大学所研制的银河、天河系统等。而计算机学科的大部分科研成果(从大型系统到局部创新)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包括SCI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因此,计算机学科科研评价指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论文质量的评价。
反观国际上大部分计算机学科的最新标志性工作都会在顶级会议上。例如计算机网络中最为经典的TCP协议中的拥塞控制算法,首先发表在1988年计算机网络的顶级会议SIGCOMM上。MIT、斯坦福大学等高校计算机系的领军人物的很多开创性工作也发表在计算机领域的顶级会议上。从目前发表的论文数量看,在多个世界一流名校中计算机学科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由80%的会议论文和20%的SCI期刊论文构成。
国际计算机领域的特点是追踪顶级会议,发表顶级会议论文。第一,计算机学科很多高水平的期刊一期只能登刊十几篇论文,有的期刊甚至只有三四篇论文。与之相比,计算机领域的大部分顶级会议是每年一次,部分会议也有隔年一次。这些会议每年录用三四十篇论文,或者20篇左右的论文。因此,计算机学科高水平的期刊和会议的规模都是非常有限,论文录用率很低。第二,大多数正规的会议论文需要经过4个以上审稿人进行双向匿名评审,并且还要组织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对投稿论文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因此,会议论文相比期刊论文具有发表周期短、有较好学科科研前瞻性等优势。第三,中国科研评价体系还是以SCI期刊论文为主,顶级会议论文并不为其他学科科研工作者所关注。2006年法国巴黎大学陈钢博士的研究发现作为第一作者的中国大陆学者在历年国际计算机学会(ACM)权威会议发表的论文仅占总量的0.83%[12],半数以上ACM会议上没有中国论文的声音,反映出中国计算机学科大部分工作还处于内循环时代,未能较好地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因此,对会议期刊的忽视不仅阻碍了国内计算机学者的科研动力,也严重地影响到中国计算机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声誉。
三、优化科研评价体系的路径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结合对中国科研评价现状与问题的理性分析,在科研评价体系中应完善SCI标准、重视顶级会议的重要性,才能形成科学的科研管理体系,为科学研究发挥更具针对性、更符合现实的价值导向作用。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提高科研水平。”[13]只有不断完善计算机学科的科研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该学科快速发展。
(一)重视顶级会议论文,平衡评价体系标准
面对计算机学科在国际和国内的评价制度之间越来越明显的差异,以及目前国内计算机学科实行的“SCI标准”体系所存在的弊端,中国计算机学会率先进行了反思。2005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了主题为“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的YOCSEF论坛。论坛上李国杰认为片面地追求SCI数量的做法不可取,呼吁要重视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14],并撰文《要高度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在国内积极倡导标准与国际接轨[15]。2010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可以供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作为学术评价的参考依据,并期望能起到推动国内计算机领域学术进步的作用[8]。
教育部2012年采用该《目录》作为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评估的指标之一,受到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的重视,改变了长期以来计算机学科学术评价不重视会议论文的传统,为提高中国计算机学科基础研究水平作出积极贡献,促进学科特点的认同,规范了会议期刊,促进了论文水平的提升[16]。据包云刚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论文数已经占到ACM会议论文总数的2.7%,2006年以后则占到了4%,与2006年前的数据(0.8%)相比取得了长足进步[17]。
总之,“SCI标准”仍然是国内评价科研成果的主要标准,但伴随着国际计算机学科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以及国内相关科研组织的发声,国内不同高校或科研院所对计算机学科科研成果的评价在逐步推动,重视SCI期刊论文的同时,重视顶级会议论文的重要性,逐步平衡评价体系中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
(二)依据计算机学科特点,完善“SCI”评价俗
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学科内部差别较大,难以进行横向比较。计算机理论领域以数学分析论证和推导或者算法改进为主,研究周期短;计算机系统或者应用领域,需要研发实用系统,并有真实的数据验证,研究周期比较长。但是,《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在评价标准方面忽略了不同领域的特点,计算机学会推荐的A类会议CVPR一次录用论文约400多篇,而SIGCOMM仅录用30~40篇论文。因此,在科研评价中不仅要关注计算机领域的特点,还要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搞好计算机学科的科学研究管理工作[18]。
(三)加强自身评价体系的宣传
计算机学科的科研评价体系是为学科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能够推动科研水平和科技发展创新,计算机科研工作者应加强自身专业特殊性的宣传,提升各行业领域对计算机学科成果特殊性的认知和重视。科研管理人员应合理界定科研目标、科研评价目标,在科研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评价理念,推动科研评价的科学化,在项目评审、职称评定、奖项设置、成果应用等工作中,加强对教师学科认知的引导,提高会议论文认定的等级,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性作用[19]。应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注重营造科研的氛围,不将SCI、会议期刊作为主要依据,努力改变和其他学科成果认定一视同仁的做法。同时,建立全面的会议宣传及参会激励机制,加大对科研工作者参加顶级会议的支持力度,鼓励将优秀学术成果提交到顶级会议。
(四)结合学科特点,完善科研评价管理制度
客观、公正的科研评价制度事关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是学术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科技管理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在对计算机学科进行科研评价时,应当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以解决:第一,按专业领域制定相应的科研评价标准。科研评价指标会受到评价方法、评价目的、评价对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21]。与物理、化学类专业截然不同,计算机类专业对应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应有所差别。第二,重视会议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计算机学科的顶级会议文章采用“双盲”评审,每篇文章历经“先通讯评审再会评”的常规程序,录用率低,通常不到20%,每篇文章或被录用或被拒绝,没有修改机会。若论文被顶级会议接受,很大程度上能彰显其科研实力。而且,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顶级会议上。更有甚者,计算机学科的领军人物仅将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会议上,如MIT的Katabi教授。第三,制定科学的科研评价指标。科研评价标准本身也是一个动态适应、不断完善的过程,指标设置合理会促进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高校的科研成果不是靠简单的指标“抓”出来的,要遵循整体性、公正性、战略性、操作性等原则[22]。科研管理部门要更多地在“搞好服务”方面下功夫,为本单位科研工作制定更为有效的激励制度,为科研人员创造工作条件、排忧解难等。论文的具体评价应综合考虑论文的自身价值、同行专家的评议结果与科研管理专家的判断。
四、实例验证高校自身特点也决定了科研评价工作的特点,后者对前者及其教师有着很强的导向性,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学科之间应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基于其职能与不同侧重点,中国589 所本科院校被《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4类,占比分别为6.83 %(40 所)、15.87 %(93所)、23.89 %(143 所)和53.41 %(313 所)[23]。
某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重点高校,从2015年起试行“一院一策”管理体制,从科研角度看就是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和办学的主体地位,试图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分类考核、分类指导,制定与学科性质相适应的科研评价标准体系和差异化考核指标,实行学科间单独考核,充分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的成果价值,营造宽松的研究氛围,激发各个学科的科研活力。具体举措包括:第一,依据专业领域拟定同行专家评价认可的期刊与会议列表。鉴于计算机学科顶级期刊文章与顶级会议文章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皆可反映其国际影响力,同时不断加大奖励顶级期刊文章与顶级会议文章的奖励力度。第二,规范期刊文章与会议文章的量化指标。计算机学会推出了“CCF推荐A/B/C类会议”“CCF推荐A/B/C类期刊”列表。“CCF推荐A类会议”是计算机学科最具难度的标志,越受推崇的顶级会议论文接受率越低,发表难度越大,我们在评价体系中予以高度认可。为了简单有效地推进科研评价,我们尝试将“CCF推荐A类会议和期刊”与JCR/SCI一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B类会议和期刊” 与JCR/SCI二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C类期刊” 与JCR/SCI三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C类会议”等同视为JCR/SCI期刊。第三,综合衡量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基于论文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被引次数、当年指数等指标,全方位衡量其学术价值。这些举措将有效避免学术评价中“一刀切”现象。一方面使科研评价更具规范性,对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的学术价值进行合理量化;加大会议论文,尤其是计算机学科会议论文的支持力度,增加科研活动经费,资助教师与有潜力学生前往顶级会议借鉴学习,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加强国际和国内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也符合计算机学科的研究规律,对后期计算机科研成果评价具有指导性作用。
另外,某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与国际、国内同行论证的基础之上,向国际一流院校看齐的自主制定考核指标。特别是计算机学科,在中国计算机学会制定的论文标准基础上,有分类地加以适用,引导该学科与国际化接轨,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并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该大学计算机学科并没有A类论文,而到2017年初已录用和发表8篇,这对于一所综合性高校是长足的进步。
五、结语SCI论文和顶级会议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SCI侧重基础,研究比较深入,而顶级会议时间快,信息量大,对学科发展的导向作用比较明显。科研管理应结合学科的特点,重视SCI期刊论文的同时,也应当重视顶级会议论文的重要性,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同时,科研部门都应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符合并推动学科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激励引导研究人员参加科学研究,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相关学科的科研评价系统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推动学科和学术科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颖,蒋新.对我国学术论文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1):9395.
[2]王倩.h指数及其衍生指数在评价学术会议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5):135139.
[3]尚海茹,冯长根,孙良.用学术影响力评价学术论文――兼论关于学术传承效应和长期引用的两个新指标[J].科学通报. 2016(26):28532860.
[4]梁耘. 学术论文评价工作模式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19(2):7880.
[5]孙君,闫雅娜.EI与科技论文收录[J].情报探索,2006(6):4748,16.
[6]任火.SCI评价及其对策[J].中国出版,2002(1):4142.
[7]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8]李志河.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刘在洲,徐红,陈承.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标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0]刘恩允.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3942.
[11]彭兰,唐慧君.构建高校科研内部评价体系之思考[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6870.
[12]陈钢.从ACM会议分析我国计算机学科近十年发展情况[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10):4251.
[1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4]谭英.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论坛综述[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5,1(2):7579.
[15]李国杰.要高度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6,2(5):93.
[16]梅宏.中国计算机学会《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得失谈[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7):3642.
[17]包云岗.CCF《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得大于失[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8):3842.
[18]杜伟锦.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4):6164.
[19]毛娜.浅议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C2):183185.
[20]曾玉清.高校科研产出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4):201204.
学术交流是指针对规定的课题,由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学习者参加,为了交流知识、经验、成果,共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进行的探讨、论证、研究活动。可以采用座谈、讨论、演讲、展示、实验、发表成果等方式进行。随着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各种学术会议数量猛增,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如何加强管理,确保效果和学术水平,使高校在这方面投入产生最佳效益,是各高校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拟结合我院学术科研管理实际情况,谈谈学术交流活动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一、高校的学术交流活动
高校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包含举办学术会议),出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校内部交叉学科间的学术交流。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前两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
1.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1)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由高校主办或全国性学术团体委托高校承办,面向各(全)国征集论文且有该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的学术会议;
(2)开展合作研究、学术报告、培训及访问考察:校外专家学者接受邀请,到高校作关于科学技术、工程实践的新理论、新方法、科技信息等内容的合作研究、学术报告、培训及访问考察;
2.出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1)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由其他单位主办的,面向各(全)国征集论文且有该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的学术会议;
(2)参加合作研究、学术报告、培训及访问考察:受邀请到校外作关于科学技术、工程实践的新理论、新方法、科技信息等内容的合作研究、学术报告、培训及访问考察;
二、学术交流活动存在的问题及管理难点
1.存在的问题
(1)学术会议是一项严肃的以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相互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基于相应的活动主题有着重要意义,学术交流活动应由具体职能部门有计划、有目的、有序地组织进行。目前我国学术会议种类繁多,组织方式发生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类学术会议应运而生,现阶段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衍生出非正规的、巧立明目的各种学术活动。此类学术活动组织紊乱、学术气氛淡薄,交流、探讨等学术活动流于形式,往往难以达到科技学术交流的真正目的。
(2)对学术会议论文的选择性不强,论文把关不严。由于学术会议组织者的参差不齐,有些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不经过各单位管理部门而广为散发,甚至寄给个人,事先无计划。根据实际收到的论文数量组织会议.对论文的质量把关不严,来者不拒。会议通知更是五花八门,留出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及会议交流形式栏目,让与会者自行填写,还假以出版论文集、推荐发表之名以达到吸引与会者的目的。
(3)部分科技工作人员不注重学术活动的学术水平,存在只追求开会次数或注重外出旅游观光的现象。会址偏重旅游景点,会费开支增大。当前会议往往以会养会,除安排学术交流外,还组织旅游、馈赠礼品,会务费收取较高。加之会议地点远离内地大城市,而且安排在高级宾馆饭店,大大增加了差旅费的开支。此外,同一会议同往人员增多,更是加重了高校的负担。这一状况导致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反而退而次之,难以达到学术交流的预想效果,还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
2.管理的难点
(1)鼓励参加与适当限制的矛盾。参加科技学术交流是促进学院科研工作的必要手段。事实上,很多学术会议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这样的会议学院应给予鼓励。但由于当前学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管理者必须区别对待,对某些会议进行限制。由于管理人员对专业会议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十分了解,在批准参会人员时,未将一些会议参加人数加以限制,未对参加学术会议严把关,碍于情面而不进行筛选。同时高校部分老师对学术会议的选择性不强,部分与会人员不注重学术活动的学术水平,只追求开会次数或注重外出旅游观光的现象。鼓励与限制在具体管理环节中很难把握,管理者处于两难境地。
(2)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接受邀请,到高校进行学术交流。由于氛围尚未形成,一部分学术交流变成了少数人的学术讨论,没有达到全体学生老师皆收益的效果,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术交流的实际效益。并且学术交流后未按要求将相关材料上交单位科研部门,此类学术交流的效果管理人员很难把控。
(3)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实际效果不佳,回校后形成实际推动效果的寥寥无几,在高校内部进行学术交流的气氛尚未形成,一部分学术会议资料未按要求上交单位科研部门,没有达到“一人与会,众人受益”的效果,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术会议的实际效益。
(4)经费有限与开支过大的矛盾。高校的科研经费有限,加之当前学术会议开支逐年增加,学院不可能满足所有要求参加学术会议人员的需求。要使有限的经费合理支出学术会务费及差旅费.保证学院科技人员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常常难以做到两全其美。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一方面继续支持科研人员利用学术会议将反映高校学术与科研水平的科研成果进行广泛交流以提高高校学术地位,同时本着通过交流开放思想,启发思路以加快高校技术创新和研究工作速度的原则。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以增加参加学术会议的实际效果。
1.加强会议经费管理,保证经费有效投入。
按照第十五次校党代会的“以学术为本,共建学术繁荣”的精神,学术质量是学术会议的生命力所在。为了更广泛地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各信息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我院加大了对学术交流活动资助,近年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互动充分的学术交流活动,搭建了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但学院科研经费有限,我们在学术会议经费管理中采取按研究所(教研室)定额分配等原则,超出部分计研究所成本核算消耗之中。这就促使研究所所长审批会议时要全面衡量、择优而定。机关审批报销时,差旅费按会议通知实际天数加直线往返天数计算。
2.鼓励学术交流,保证学术影响
学院要求每个研究所每四年至少应举办一次以上学术会议,鼓励举办跨学科、交叉性学术活动。积极争取举办或承办高层次的国际性、区域性学术活动,着力构建多边交流、区域交流等多种学术交流平台。开展的国际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其主题必须有利于学院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对提高学院相关学科的科研水平具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会议主题所涉及的学科或技术领域,学院必须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即已形成有一定人数的学术研究群体,承担有省级以上研究课题或已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
3.实施分类管理体系,提高参加学术会议的整体水平。
由于目前学术会议种类繁多,如果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学术会议分级、分类标准,对于控制学术会议数量,规模,对于各单位加强对参加学术会议管理必将提供极大的便利,更有利于提高学术的水平和社会效益。综上所述,为规范管理,鼓励广大老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我院学术会议分级参照中国计算机学会的《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第二版)。本目录包括计算机学科目前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及期刊目录和一个综合类的国际学术期刊目录,是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作为学术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录中,刊物和会议分为A、B、C三档。A类表示国际上极少数的顶级刊物和会议,鼓励我国学者去突破;B类是指国际上著名和非常重要的会议、刊物,代表该领域的较高水平,鼓励国内同行投稿;C类指国际上重要的、为国际学术界所认可的会议和刊物。
4.加强质量监控,提高参加会议交流论文的水平
(1)要求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论文必颁在大会报告、并且在申请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时.在申请表后附会议论文复印件且由所长在论文后签署对论文水平的评价意见。
(2)实行会前申报制度。承办学术会议的具体实施单位(系、所等),必须于会议前2个月向学院科研办提交承办学术会议的报告,内容主要应包括:会议名称、主题、主办单位、会议时间、地点,会议组织机构、经费来源、日程安排、拟到会专家学者名单,提交论文情况等,并附政府及学校主管所门、学会或委托单位的批文等。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须至少提前2周向学院科研办提交相应或相关的材料。
(3)实行会后报告制度。学术会议或学术交流结束后,承办系、所须向学院科研办提交下列资料:①1000字以上的会议综述1份;②会议资料(包括音像资料等)1套;③会议经费决算表1份。
卷首语
(3)技术创新的思路从何而来? 无
科技风云
(7)最低温度:“无限逼近”开辟科学新领域 杨书卷
特别栏目
(8)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无
封面图片说明
(8)地质灾害生命可接受风险标准研究的意义 无
科技事件
(9)陡山沱组球形化石新解难获认同 李娜
特别栏目
(10)科技界声音 无
科技工作大家谈
(11)中国风电产业不可忽视的专利问题 耿洁 刘旭彤
特别栏目
(12)科学共同体要闻 无
(13)科技期刊亮点 无
(14)科技要闻 无
本刊专稿
(15)钱学森与《科技导报》 苏青
研究论文
(17)中国地质灾害生命可接受风险标准研究 赵洲 侯恩科
(23)基于演化涌现的复杂信息网络设计优化 赵东杰 何宇 杨海涛 王华 李智 赵洪利
无
(27)“第8届全国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学术会议(ccscw2012)学术会议、第23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2012)学术会议”征文
无
研究论文
(28)硫化矿石低温氧化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李孜军 王晓磊 石东平
(33)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对肝包虫图像分割 田翔华 木拉提·哈米提 朱从旭 孔德伟
无
(37)“第七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2012)”征文 无
研究论文
(38)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军事通信网络中心化方法比较 熊金石 李建华 杨迎辉 郭威武
(42)小型四轴飞行器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设计 王冬来 吕强 刘峰
无
(45)“第十七届全国小儿心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征文 无
研究论文
(46)顺倾软岩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 曹兰柱 霍丽红
(50)高速公路路侧容错环境的rst-gce法评价 陈沅江 陈熠
(58)冲击噪声背景下一种稳健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杨磊 马杰
综述文章
(61)爆炸箔起爆系统的发展 吕军军 李明愉 曾庆轩 郑
猛 冯长根
科技评论
(65)“第十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征文 无
无
(66)机械史成就鼓舞机械行业创新发展 罗圣国
科技评论
(67)科研:业绩多多,成果是零 文双春
(68)这次长三角植物学研讨会 高建国
无
(68)讲座后的一点思考 黄锦芳
主编心语
(69)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18)——让优秀博士生成长为科技领军人才 冯长根
特别栏目
(69)中国生态学学会 无
走向职场
(70)求职的经历和经验——刘广福博士访谈 王华锋
(71)科技人才招聘 无
(75)全球招聘新闻 无
无
(80)《科技导报》征稿 无
特别栏目
(81)完词填空 无
(81)推理小游戏——水有一半吗? 无
(81)好玩的数学——24整除 无
面向21世纪的中美商务合作论坛
首届西湖国际儿科论坛
燃烧副产物及健康影响
微电子与等离子体技术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国际智能电网理论研究和应用
安全探测与信息技术
农业与食品检测用纳米技术与生物传感器研究
肿瘤发病分子机制联合研究
绿色超级作物的分子育种
北京化工大学与忠南国立大学双边学术研讨会
美国研究联络会第7次年会
第4届IEEE生物信息与生物医学工程国际会议
2010发育与疾病国际研讨会
第3届古桥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3届计算智能与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0国际信号、系统和电子会议
第6届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及移动计算国际会议
澳大利亚的华文教育
专门用途英语在亚洲
美国犹他大学的学生事务工作
地球关键区界面反应:分子水平环境土壤科学
中日学者共探信息技术
量子物质科技正在成为新世纪重要前沿
大规模跨媒体数据挖掘与检索
裂纹路径研究新技术新方法
产品创新管理研究进展
产业集聚理论与区域协调发展
2009年数字制造国际学术会议述评
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国际会议综述
工业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亚洲博士生创新研讨
核酸和糖化学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
岩土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移民与专业文凭互认
e社会传播:创新、合作与责任
信息保障与安全热点技术
无网格、粒子类和扩展有限元方法国际学术会议
第7届杭州植物病理与生物技术国际研讨会
法律、语言与全球公民权利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行政国家的重塑
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
中美经贸关系——问题与前景
历史上的中国出版与东亚文化交流
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8美国岩石力学会议及学术访问
美国大学考察报告
概率统计的现状与未来
基础、临床与公共卫生需携手共进
工程塑性力学及应用进展
智能机器人与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分子影像前沿研究与应用
专利信息管理和检索的最佳实践
2008年国际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及应用计算大会
2传热温差小
任何物体中热量的散出,或者说物体能否得到有效的冷却,不仅取决于该物体表面的热流密度,而且与物体表面和环境(或冷却剂的温差有关。温差愈小,对该物体的冷却就愈困难。而微电子器件的冷却技术的难点就在于不仅热流密度高,而且传热温差小。因为芯片的容许工作温度相当低,一般仅为95°C左右。如果在空气中冷却,其传热温差仅为80
3.对微电手器件的远最要求更趋苛刻
超高速、巨型计算机的发展、高技术和军事技术要求电子仪器的超小型化,都对微电子器件的散热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例如人工智能技术中要求芯片上具有1〇9个元件,根据这些要求,国际上已制定了微电子器件发展的近期和远期规划这样高的热流密度使传统的传热、冷却技术很难适用。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对温度十分敏感,每増加2尤,其可靠性将下降10%。60年代,飞行器返回大气层高速气动加热形成的高热流密度,使飞行器表面冷却成为难题,称之为“热障”。而当今微电子器件的冷却问题,由于其热流密度更髙,而传热温差很小,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传热问题,所以说,微电子器件的冷却-问题形成了80年代的‘‘热障”。
二、微电子器件冷却研究的国际动态
早在70年代初和80年代末,微电子器件芯片的热流密度已达5X104瓦/米2,它的散热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随着微电子器件的集成度和功率的飞速发展,热流密度达到1〜5X105瓦/米2时,它就对传统的散热技术形成了挑战。目前的状况是:微电子器件的热设计(热技术)远远落后于电设计(电技术),因此,传热技术面临着新的突破,从而形成了当前国际传热界的热点,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会议频繁
早在1983年11月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ASME的冬季年会上,新开设了一个“微电子会场。近年来,微电子器件冷却的学术会议,无论其规模、数量以及涉及的领域出现了迅猛的发展,形成了国际学术会议的:
传热”的分会场。实际参加会议的人数要比预期的多一倍。其后,每年都举办微电子传热的分:
*1986年6月,在美国Andover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和组织、普陀大学主持召1开“电子冷却研究的必要性”的会议。国家科学基金会直接支持的学术会议当然都是前沿学科的领域,会议规模并不大,但到会者都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权威人士,共同探讨了发展前景,制_订了研究规划。同时也促进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密切结合;
*1986年8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国际传热大会,这是代表国际传热水平和发展的学术会议。会上共有28篇反映当前传热学科发展方向的大会主旨报告,其中就有两篇是电子器件的冷却方面的专题;
*1986年12月,在美国阿纳海姆召开的ASME的冬季年会上最突出的主题为“电子包装一一多学科的问题”,其中强调了热设计的重要性;
*1987年3月,在美国火奴鲁鲁召开了第一次电子器件冷却技术的国际会议。太平洋热工研究所还决定,今后每两年召开一次电子器件冷却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
*1987年8月,在美国匹兹堡召开的美国第24届传热大会上设有两个分会场:(1)微电子设备传热(2)接触热阻研究的新发展;
*1987年12月,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ASME冬季年会上设有两个分会场(1)微电子器件中热和流动问题(2)微电子设备中的温度和流动测量;
*预定在1988年召开的学术会议有:在美国圣迭戈由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主办的半导体热学会议和在洛斯安赫莱斯召开的电子元件中热现象会议;在南斯拉夫的Dublovnik,由国际传热中心主持召开的“电子与微电子设备传热”的国际会议;在我国台湾新竹,由新竹清华大学筹办的太平洋地区“微电子传热会议”等。
学术会议如此之频繁,课题如此地集中,正说明了这是生产发展的推动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2.工程界的重视
7〇年代末,美国IBM公司的计算机发展到了3081系列,其热流密度已相当高,常规的散热办法和热设计很难带走额定的耗散功率。R.C_Chu(朱兆风)先生主动承包了IBM3081计算模块的热设计任务。几年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明了TCM热包装技术,使IBM3081—3090系列取得了巨大成功,为此1983年IBM公司授于Chu为IBMFellow的称号。IBMFellow是IBM公司中的最高技术荣誉(IBM公司工作人员40万,具有IBMFellow称号的仅55人——1986年统计数字)。鉴于Chu的微电子传热学方面的成就和发明,1986年获ASME传热学纪念奖,并于同年被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自此以后,电子工业界十分重视电子器件冷却技术的研究,例如IBM公司的传热研究部研究人员约100人,同时又多方资助大学研究。如Purdue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纽约市立大学等都曾得到IBM公司的经费资助,以研究微电子器件的冷却。
工程界人士还十分重视有关的学术会议,经常派出不少人参加。以1987年3月在美国火奴鲁鲁召开的第一次际际电子设备冷却技术会议为例,会议代表中就有来自:美国的IBM公司,CDC公司,3M公司,TexasInstruments公司,DigitalEquipment公司和AT&TBell实验室等;日本的Hitachi公司,Toshiba公司和NEC公司,西德的Siemens公司和英国全球热动力公司等。
3.讲习班大受欢迎
在学术会议期间,通常要举办一些有关专题的讲习班。自1983年以来,“电子器件冷却技术”讲习班很受欢迎。尽管收费高达300—500美元的讲习班为期仅1一2天,但参加的人员仍相当踊跃。他们都是工业界的人士和准备到工业界去工作的学生。这充分说明了微电子冷却技术的研究是电子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4.著名学者、专家的云集
高水平的学者、专家对于新学科的生长、学科的前沿动向是十分敏感的。当前,国际传热界中相当多的著名学者和专家正在从事和积极推动“微电子传热”研究,他们有:美国:Rosennow(MIT),C.L.Tien(Berkeley),Moffat(Starford),Sparrow(Uni.ofMinnesota),R.C.Chu(IBM)Bergles(RPI),W.J.Yang(Uni.ofMichigan)Incropera(Uni.ofpurdue),K.T.Yang(Uni.ofNotreDam)曰本:Mori(Uni.ofElectro-Communicafions)Aihara(TohokuUni.)Nakayama(Hitachi公司)加拿大:Yovanovich(Uni.ofwater100)等
5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
近两年以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微电子冷却”研究采取了多种途径的支持(1)组织中小规模的研讨会,分析和讨论社会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趋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电子冷却”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与此同时也起到了分工合作的组织目的。(2)组织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联合研讨会。使学术界了解工业的需要,使工业界了解学术界的研究工作;帮助工业界从学术界得到技术转让,帮助学术界从工业界得到研究项目的资助。(3)直接资助“微电子冷却”研究项目。以1986年为例,基金会资助了6个项目。目前美国8所大学正在联合申请经费相当高的“微电子器件冷却研究”大项目的资助。
三、对传热学科发展的推动
面对这样高的热流密度,温差很小,又要解决长期运行的可靠性问题,所以微电子器件的散热冷却技术面临着新的突破,它的主要特点(即难点)可归纳为:
(1)热流密度高。温差小,需要十分有效的冷却方式和技术;
(2)特征尺寸小。微电子器件的特征尺寸,某些实验表明,通常的传热关系式已不再适用;
(3)多种特征尺寸。微电子器件的线宽是微米量级,芯片是毫米量级,插件扳是几十厘米量级。由于特征尺寸量级上的差别很大,很难应用无因次分析、整理实验数据;
(4)多学科性。微电子器件的热设计包括了传热、力学、材料科学、半导体物理多学科的综合问题。
所有这些特点,促进了传热领域中传统技术、方法甚至理论上的革新,例如:
1)空气冷却技术。传统上认为由于空气的换热系数很小。所以空气冷却技术的应用是极为有限的。而实际表明,在微电子器件中由于采用了特殊的结构和各种换热强化措施,空气冷却的能力可以提高一个量级。当前,人们在讨论空气冷却能力有没有极限和极限应该是多少等问题。
(2)单相液冷技术。在微电子器件中的液冷技术总是与“冷板”技术相联系,实际上它是一种特殊的导热一对流的耦合问题。微通道传热规律和介电液体冷却介质的传热关系式均是这方面具有特色的研究课题。
(3)两相液冷技术。微细尺寸、光滑表面的器件在液体冷却剂中很难形成核沸腾,从而过热度很大并引起相当大的温度波动和可观的热应力。所以微电子器件的沸腾换热有其特殊规律。此外,热虹吸管和热管的应用也受到了相当的重视。
(4)内部热阻的减少。微电子器件的热设计中必须引进“分布热阻”的概念,以便设计最佳的散热通路。器件中各种材料间的接触热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它占总热阻的25%左右,决不能被忽略,另一方面,接触热阻的测量、理论分析,以及如何减小接触热阻的办法都是十分困难的。
四、我国的情况
我国微电子器件的热设计、工艺和冷却技术研究的状况可分为三个层次。
1分立器件如大功率半导体功率管。我国在仿制国外同类型功率管的基础上早已能成批生产,并应用于歼7、歼8-II和1416-11雷达等方面。但是它们的热性能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产品。例如,国产的3DA36微波大功率管的耗散功率只有57瓦,而MOTOROLA公司生产的同类MRF309的管子耗散功率可高达146瓦。这直接涉及到这些器件在高技术和军事技术应用中的可靠性问题。对于国产微电子器件的热性能,我国已建立了自己的国标,但是对于大于50瓦的功率管,其热阻测试却无法进行。其原因就是未能找到有效的冷却办法带走高的耗散功率,从而不能得到稳定和正确的热阻值。
关于分立器件的散热问题,在过去只有很少工厂和学校进行研究,而且很不系统。随着器件的功率和可靠性要求的日益提高,人们已认识到散热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正有愈来愈多的单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2.功能模块各种功能模块应用于需要体积小、装配紧凑,以及高可靠的电子仪器和设备中。过去大功率的功能模块主要依靠进口。现在,我国‘‘七五”规划中已确定了自制大功率功能模块的攻关任务。其中散热冷却技术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所以热设计问题已提到日程上》而且必须解决。
3.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主要用于巨型计算机中。目前我国的大型和巨型计算机主要依靠进口,暂时还不具备自制能力,由于没有这方面研究的强烈要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冷却研究几乎是空白。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对于“微电子器件冷却”的研究有如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1)加强微电子冷却的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是各种微电子设备从进口转为自制必须具备的条件。
1 引言
医院主要职责是治病救人,但是作为医生实践作为便利的场所,医院也具备教学和科研的作用,医院都有专门的科教部门,主要负责医院承担的教学实践任务,科研项目的管理,学术论文的统计等多重任务和工作,因此在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政策较多,工作内容较繁杂,工作的广度比较宽泛。由于网络化、信息技术不断融入现代办公领域,使得实现更多快捷、方便、高效的科教管理工作,对于医院教学任务的统筹更加科学、对于科研相关的管理更加合理,对于学术论文的统计更加详细。
2 信息化系统的优势
2.1这一系统的建立提高的科教管理工作的效率 目前,医院科教管理工作在教学统筹、科研项目管理、论文统计等方面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如果医院引进使用这种信息化管理系统,科教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将会进一步提高,例如,对于论文统计来说,原来需要业务科室将自己部门本年度发表的论文一一记录下来,然后上报科教管理部门,科教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再进行统计各个科室的情况,一般需要1~2d的时间,才能完成本院所有科室的论文统计工作,但是有了这个系统之后,论文统计实现了网络化完成,很多的论文统计信息各个科室只需要在电脑上输入进去,系统将完成整个医院情况的统计,大大提高了论文统计的工作效率。
2.2这一系统提高了科研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多元化 这种基于软件系统的统计可以进行多种类型的数据输入,例如想要知道近年来的数量、核心期刊收录情况等系统可以直接给出相应的结果,想要了解某一个医生近年来情况,通过筛选功能,就可以轻松实现某一个人的论文情况统计,这是以前人工统计不可能实现的,需要二次统计。这一系统实现多元化的统计和管理,大大提高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多元化。
2.3这一系统对数据保存质量的提升有着很大帮助 实现相关数据资料的电子化处理最大的优势在于,很多数据输入电脑之后,可以实现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永久保存。相比以前纸质的数据统计表来说,保存质量大大提高。另外,一些科研数据是实时更新的,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更新,这是以前人工统计很难做到的,一般只是在一段时间之后,对相关数据进行重新统计,实现数据的更新,这样就造成了相关数据统计不能第一时间进行更新,然而这一系统可以实现相关数据的永久保存和随时更新。
3 信息化系统的实际应用
由于现在医院的科教管理工作中有大量的数据信息需要统计,对于科研、教育工作的管理首先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因此,科教工作的基础就是相关数据信息的统计,有了数据和信息,有针对性地提升管理措施才有根基。基于计算机的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相关科研、教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这个系统在每一个科室都有自己的终端,各个科室的科研成果申报、信息反馈都有专人进行负责,将自己科室中的信息通过信息化系统传给相关的科研管理处室。而且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主要由几个细化的模块组成,下面就从这几个模块的管理进一步探讨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过程。
3.1项目管理模块 科研项目的管理需要设计项目发展的全过程,例如项目的立项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开题报告、课题可行性论证会、科研成果取得的时间等情况进行分别记录,在项目实施阶段需要及时更新相关信息数据,例如某一时间段发表了多篇论文,论文的质量等进行相关统计,在课题结束之后,需要对相关的科研项目进行成果统计等,另外还有课题负责人、参与人员等等信息都是这个系统模块需要记录的主要信息[1~3]。
3.2论文模块 信息系统中的论文模块将医院医生、护士、学员等发表的论文进行相应统计,数量和质量充分体现出一个医院的科研实力,对相关的论文信息进行统计可以有效掌握医院的科研实力和成果等。论文统计的需要涉及到论文名、作者、第一作者、登载期刊、是否是核心期刊等。上述也说明了这个信息系统在进行信息管理的时候,将每一个科室都设置相关的管理入口,业务科室可以指派专人对自己科室的情况进行统计。
3.3学术研讨模块 学术研讨是科研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相关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例如相关科室人员外出参加学术研讨的时间、地点、会议种类(国内、国际)等等信息需要在这一模块中进行输入,一些重点医院具有自己组织相关学术研讨的机会和能力,这一系统也可以对举办相关学术会议的基本情况进行信息登记。
3.4教学管理模块 教学任务还是一个医院的主要职责之一,医院有大量的实习医生,对于他们的管理主要还是以学分取得为主要依据,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利于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块的实现,这一模块对于实习生实习情况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管理的学分多少,学分多的实习生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对其评价就可以是优秀,反之亦然。这种规范化的、透明的教学管理系统可以降低的空间,反映实习生的真实情况。
4 结语
医院在进行日常的接诊工作之外,还兼有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职责。一个医院教学、科研能力需要进行相关的统计梳理,信息化技术可以将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TCP/IP(传输控制协议/Internet协议)概述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al/intemal protocal)译为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种通信协议族,也称为因特网协议集。被用于因特网并广泛用于不同网络的互联。TCP作为IP的上层协议是支持端节点之间通信的传输层协议,可提供面向连接的流式通信形态的应用程序。TCP相当于OSI第四层(传输层)所提供的服务,具有修正错误、顺序控制、流控制阻塞控制等功能,为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可靠的通信。因此通信程序对通信时的错误或阻塞等低层的通信情况勿需考虑即可进行通信。IP是网络的基础性协议。处于OSI七层曼协议中的第三层(网络层),它规定了INTERNET的网关之间、网关和主机之间的通信协议。IP的功能如下:决定下面应该传送的网关的路由控制功能、根据实际要通信的各个网络以及通信媒体的最大传送单位,把IP的数据报进行分割及重组处理等。
TCP/IP目的是相互合作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共享彼此资源。所谓协议是用来协调不同的网络设备间信息交换的规则集合。一个协议规定了交换信息的格式,信息的正确顺序以及可能需要采取的附加措施。TCP/IP协议也称为网际协议族,TCP/IP只是这个协议族中最著名的两个。由于人们最熟知它们,通常用TCP/IP称呼这个协议族。早期的TCP/IP协议目的是支持ARPANET、PRNET(无限分组网)、SATNET(卫星网络)的互联。虽然这三种网络已被别的网络取代,但TCP/IP协议被证明是成功的网络互联技术,并蓬勃发展。
2 TCP/IP中的协议
2.1 IP协议
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的英文名直译就是:因特网协议。从这个名称我们就可以知道IP协议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进行货物运输时都是把货物包装成一个个的纸箱或者是集装箱之后才进行运输,在网络世界中各种信息也是通过类似的方式进行传输的。IP协议规定了数据传输时的基本单元和格式。如果比作货物运输,IP协议规定了货物打包时的包装箱尺寸和包装的程序。除了这些以外,IP协议还定义了数据包的递交办法和路由选择。同样用货物运输作比喻,IP协议规定了货物的运输方法和运输路线。
2.2 TCP协议
我们已经知道了IP协议很重要,IP协议已经规定了数据传输的主要内容,那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协议是做什么的呢?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IP协议中定义的传输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发出去的货物对方有没有收到我们是不知道的。就好像8毛钱一份的平信一样。那对于重要的信件我们要寄挂号信怎么办呢?TCP协议就是帮我们寄“挂号信”的。TCP协议提供了可靠的面向对象的数据流传输服务的规则和约定。简单地说在TCP模式中,对方发一个数据包给你,你要发一个确认数据包给对方。通过这种确认来提供可靠性。
2.3 TCP/IP协议特点
①TCP/IP协议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计算机硬件或操作系统,提供开放的协议标准,即使不考虑Internet,TCP/IP协议也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所以TCP/IP协议成为一种联合各种硬件和软件的实用系统。
②TCP/IP协议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网络传输硬件,所以TCP/IP协议能够集成各种各样的网络。用户能够使用以太网(Ethernet)、令牌环网(Token Ring Network)、拨号线路(Dial-up line)、X.25网以及所有的网络传输硬件。
③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个TCP/IP设备在网中都具有惟一的地址。
④标准化的高层协议,可以提供多种可靠的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龙剑,李凤保.工业以太网与OPC[A].第二届全国信息与电子工程学术交流会暨第十三届四川省电子学会曙光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李金贵.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A].第十届全国内河船舶与航运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雷鸣.基于TCP协议的工业PC与PLC以太网通信[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张亚魁,魏臻,刘征宇.轻量级嵌入式TCP/IP协议栈的设计与实现[A].全国第20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09)暨全国第1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汪成林,黄艺海.一种改进的SSL加密隧道的FTP系统[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C].2011年.
[6]孙秋实.基于TCP/IP的分布嵌入式检测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工程硕士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时间不固定,工学之间存在矛盾。工程硕士研究生进校不离岗,因此他们的学习时间不固定,工、学之间存在矛盾,给传统的在校集中授课教学模式带来了困难;(2)实践经验丰富,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工程硕士研究生来源于不同企业,他们的工程实践经验较丰富,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如果照搬科学硕士的教学模式,将给实际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3)需要更新理论知识,掌握先进专业技术。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工程硕士研究生迫切需要更新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更加先进的专业技术和方法;同时,面对国际化的矿业市场,他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需要对一些国际通用的合同文本、法律法规等有所了解。这也是他们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之一。
二、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由于工程硕士具有以上特点,因而其专业课程教学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设计与知识需求存在差距很多学校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未充分考虑他们的特点,仍采用与工学硕士相类似的培养方法,照搬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及培养模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种方法注重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侧重于课程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全面了解和掌握,适合工学硕士的培养。但教学实践表明,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表现在:忽视了工程硕士研究生知识背景的差异,缺乏针对性;一方面,学生认为,老师讲授的不是他们渴求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是纯理论的东西,因而,感觉到所学知识“无用”;另一方面,教师反映,他们在课堂上很难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这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培养质量与时间安排存在冲突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培养目标。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制定了保证培养质量的措施。如保证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安排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授课等,但授课以讲授为主且时间过分集中,导致工程硕士研究生没有时间去消化、吸收所学的新知识,很难达到教学和培养的预期目标;加之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没有统考要求,所以部分教师降低课程学习的要求。虽然最终都通过了课程考核,但考核已流于形式,真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者甚少,实际所需知识及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在校集中学习,对于大多数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也很难做到,由于他们中大多数担负企业主要业务技术工作,不能抽出更多时间到校学习,为确保企业目前利益,只能舍去学习时间,这也严重影响了培养质量。
(三)班级培养与个性要求存在矛盾限于条件,很多高校都采用编班的形式进行授课。这种培养模式,适用于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但工程硕士研究生由于其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要求针对不同个体进行柔性培养,而目前各高校缺乏柔性培养的能力。因此,必须改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适合他们的新的教学模式。
三、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创新
创新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就是探求能让工程硕士研究生获得知识、技能与组织、协作、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多年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以下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模拟学术会议的教学模式模拟学术会议的教学是通过模拟学术会议的情境,让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和提升自己,通过模拟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及其彼此间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同时也在讨论交流中训练了自己的思维,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视野,从而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工程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能吸引工程硕士研究生全力投入,对促进学习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效性。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一些弊端,我们尝试采用过的模拟学术会议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举办系列学术讲座我们不定期地聘请了中国工程院、中国原子能院、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日本新泻大学等学术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人员来校开设了高水平的学术讲座,让工程硕士研究生有机会了解工程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也让他们有机会向专家、学者们当面请教相关的工程问题和技术难点。例如,面对金融风暴对矿业工程领域的强烈冲击,谈到矿山企业的前景,许多工程硕士研究生较为茫然。为此,我们专门聘请了中国工程院古德生院士做了《金属矿山的未来》的专题讲座。在讨论环节,研究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积极讨论矿山企业如何应对金融风暴的冲击。对于这种形式的教学,研究生们反映良好,认为这种方式让他们学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
2.开设学术前沿课程,课程结束时,组织一次小型学术会议开设了《溶浸采铀》《微生物浸矿技术》《现代铀矿床开采科学技术》等反映铀矿开采领域前沿理论与技术的课程。这些课程由相关领域的教授和研究人员讲授,主要介绍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使学生能够紧密跟踪学科前沿,开阔视野,明确方向。课程结束时,每个工程硕士研究生都需带着结业论文参加小型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供参会者讨论。这种方式既让工程硕士研究生了解、消化、吸收了新知识,又使得学术会议上人人有谈论的话题,还避免了纯讨论式教学可能遇到的研究生无谈论话题的尴尬局面。
(二)准实地教学模式考虑到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提出采用校企合作的准实地教学模式。这种准实地教学既非纯校内的课堂教学,也非纯企业的实地教学,是校内课堂教学与实地教学的有机结合。这种教学的实施过程如下:首先,与生源相对集中的企业进行协商,安排研究生短时间的校内集中上课(尽量安排在学期之初,学生报到注册后上课),完成部分课程和实验教学任务;然后,在企业设立教学点,由企业提供教学场所与设施,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亲临企业教学点进行授课,完成相应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其他课程的教学;最后,学校组织专家到企业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中期筛选和答辩等工作。准实地教学法在授课时间和地点上,充分考虑了矿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不离岗”的特点,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受企业和学生的欢迎。我校矿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来源于核工业铀矿山和研究院所,集中在广东韶关、江西赣州和湖南等地,地域相对集中。以往我们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将他们集中在校学习。这种方式遇到了困难:研究生往往上课不到一周就因工作需要回工作单位。研究生们反映,这种方式让他们学习工作两难顾,并且短时间灌输的大量知识难以消化吸收,学习的收效距他们的期望甚远;教师也反映,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课程刚进入正题,学生们就都请假回单位了。根据这种情况,我们采用灵活的准实地教学,与生源集中地的企业进行协商,安排研究生们在企业停产期或生产休闲期短期脱产到校集中学习,完成部分课程和实验教学任务,剩下的课程由学校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到企业教学点授课,研究生们修满学分后,由学校组织专家到现场进行开题、中期筛选、预答辩和答辩等工作。这种方式受到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和企业的广泛赞誉,让他们学习工作两不误。特别是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及完成过程中,企业参与进来,更有利于培养满足企业急需的人才。同时教师与企业通过直接交流,使教师的知识及科研能力和企业的试验条件实现了互补。教师们应用自己深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及相关的科研成果,指导工程硕士研究生解决一些技术和工艺方面的难题,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
为满足这些要求,在发展现代电子和电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同时,人们对光学信息科学与技术也有极大的兴趣。这是因为,由光束、光波或光子作为信息的载体时,不仅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而且并行性高、互连能力强,存在着巨大的潜在优势。在这次会议上,近三分之一的论文是关于光学存储和神经网络的。大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的A.IJ.Mik。!边n院士在大会报告“全息存储、现状与预期应用”中综述了俄罗斯以及国际上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状况。
一、前言
通过会议交流学术、把握科研动态在国内外非常流行。许多研究领域,尤其是像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计算机等发展速度迅猛的领域,国际会议论文比期刊论文更能反映科研动态、更能引领学术潮流。而且通过学术会议,有利于科研工作者组建更广泛、更专业的研究团队。学术会议的组织通常涉及到稿件提交、稿件审理与修改、录用通知、会费缴纳、会议日程制定、酒店预订等工作。传统的处理方式大致如下:1. 欲参会者通过Email投稿至组委会,组委会对稿件进行初步审查并发回收稿确认;2.组委会将稿件通过Email发送给审稿人,并等待审稿人确认是否接受任务;3.审稿人将审稿意见通过Email发给组委会,组委会根据审稿意见向投稿者反馈信息并通知录用者缴纳会费和预订酒店;4.临近会议,组委会将校稿发给已缴费的参会者,待收到参会者的回复后会议的前期工作才算完成。上述处理过程全部通过Email方式通讯,从投稿到审稿再到录用、缴纳会费,加上短期内数百甚至数千的投稿量,组委会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差错,而投稿者往往因焦急等待而不断询问审稿状态,进一步加重了组委会的负担。因此,随着商务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采用网络化在线管理会议稿件以及酒店预订等程式化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显著降低组委会的成本、减小差错率、提高工作效率,为参会者和组委会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和可视化的稿件处理过程。
二、系统设计
1. 需求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是开发一个面向商务学术交流的会议管理系统,用户(包括投稿者和审稿人)和管理员(组委会)通过该系统完成从投稿到审稿再到参会的一系列过程。投稿者可在线注册并提交稿件,还可在审稿之前修改投稿信息或重新提交稿件。此外,投稿者可实时了解审稿状态,并根据审稿意见在线提交修改稿。待正式录用之后,投稿者可在线缴纳审稿费以及发票抬头、邮寄地址等信息,还可在线预订酒店。审稿人受邀登录系统完成审稿任务,并将在线登记审稿意见。管理员负责和管理会议信息、管理用户信息、为审稿人创建账户、管理稿件、管理会费、酒店住宿信息等工作。
2. 功能模块结构
根据需求分析,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划分。图1描述了功能模块结构。
3.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涉及以下12张数据表,它们分别是:(1)Agenda:内容包括会议议程信息标题、人、时间、点击量、议程的内容;(2)Collection:内容包括稿件征集信息标题,人,时间,点击量,稿件征集信息的内容;(3)Contact:内容包括会务组信息的标题,人,时间,点击量,会务组信息的内容;(4)Download:内容包括资料的名称以及下载地址;(5)Hotel:内容包括酒店的名称,酒店地址,联系电话,住宿费用;(6)Intro:内容包括会议简介标题,人,时间,点击量,会议简介内容;(7)Linking:内容包括友情链接名称,地址;(8)Meetings:内容包括会议名称,会议地点,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会费情况;(9)Message:内容包括站内信息的发送人,接收人,信息标题,信息内容,是否发送,是否阅读,发送时间;(10)Org:内容包括组委会信息标题,人,时间,点击量,组委会信息内容;(11)Paper:内容包括论文标题,作者,上传时间,下载地址,是否审阅,是否通过;(12)User:内容包括用户账号,密码,密码问题,密码答案,真实姓名,生日,所在单位,联系地址,邮编,联系电话,传真,移动电话,电子邮件,是否管理员,是否审稿专家,是否被锁定,所选会议,所选酒店,会费缴纳情况。系统E-R模型如图2所示。
三、系统实现
本系统采用PHP作为平台的开发语言,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IIS作为Web服务器,采用B/S方案构建服务器体系结构。系统可分为用户和管理员两大模块,模块功能划分详见图1。下面介绍实现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
1. 抽取公共功能和全局变量
公共功能模块主要用于处理数据库操作,包括建立数据库连接,执行数据库的查询、增、删、改操作,还包括数据库的批量处理等。在实现时,建立了公共功能类,使用标准SQL语句处理数据库操作。此外,还将系统中各模块的公共变量抽取出来也构成了一个类。
2. 用户模块设计
本系统的用户分为三类:投稿者、审稿人和管理员(组委会)。管理员较为特殊,因此单独为之构造一个模块。该模块主要实现用户注册与登录、稿件在线提交与重投、稿件信息浏览与修改、会费在线支付、会费信息(发票抬头、邮寄地址等)提交与状态查询(是否已收到款项)、酒店预订、站内信件等功能。对于审稿人而言,该模块还提供了在线审稿功能。稿件在线提交及会费在线支付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提交稿件时,允许用户填写稿件标题、摘要、关键字和创新点,添加、删除和修改作者信息,设置通讯作者,调整作者顺序,选择稿件所属的研究方向,推荐审稿人。稿件提交之后,若不满意,只要稿件尚未进入审稿程序用户即可修改投稿信息或重新投稿。若审稿人认为稿件需要修改,投稿者可在线提交修改稿。本系统通过在代码中内嵌各大网银的支付API接口实现了在线支付功能:用户提交数据到网银API接口之后,接口将把这些数据自动POST到对应的网银服务器,网银服务器负责验证密匙并完成交易,最后网银服务器把支付结果以POST方式发送给用户。此外,为了方便用户和管理员之间沟通交流,系统中设置了站内信件功能。
3. 管理员模块设计
管理员模块主要实现了会议信息与管理、用户信息管理、稿件管理、会费管理、酒店住宿信息管理等功能。会议信息包括会议海报、组委会成员信息、新闻、日程安排等内容,还包括主页广告和友情链接信息,这些内容直接显示于会议主页,管理员可对其进行增删改。用户的注册信息可由管理员修改或删除。对于审稿人,本系统设定所有审稿人账户由管理员创建,即每个审稿人都是经过管理员核定的。稿件由管理员根据研究方向指派给审稿人,在审稿结束之后,管理员根据审稿意见以及修改稿的质量决定是否录用稿件。若稿件被录用,则管理员酒店住宿信息并开启会费缴纳进程。仅当会费缴纳和酒店预订获得管理员确认之后,投稿者才可参会。管理员根据缴费信息自动开具发票并邮寄给参会者。
4. 系统实现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问题
(1)并发访问问题
大量的访问,会导致记录锁死,当系统在面对成千上万用户并发访问的时候,主要的解决方法有:使用高性能的服务器、高性能的数据库。但上述解决方法往往需要更大的投入,而且这样的解决方法会遇到瓶颈问题且可扩展性差。
在本系统开发过程中,主要使用了HTML静态化以及附件与服务器分离2种方案来解决并发访问问题。
1)HTML静态化:在系统中,有些更新内容小的,使用率高的数据查询,可用静态化的HTML来实现。对于某些大量被前台程序调用但是更新小的信息,可以在后台更新时使其静态化,从而减少数据库的访问请求。
2)附件服务器分离
对于IIS的Web服务器来说,附件是非常消耗资源的。所以将附件和页面进行分离,甚至采用独立的附件服务器,在页面访问时可减少服务器的压力、防止因附件问题导致系统崩溃。
(2)安全性问题
本系统在处理网站安全性问题方面采用了以下2个方法:
1)采用随机登录验证码机制防止黑客利用软件自动登录测试。
2)采用基于身份证信息验证和邮件验证的信息审核制度:用户若要具有高级、进阶功能必须实现邮件身份验证、甚至身份证验证。避免捣乱用户占用资源,破坏平台秩序。
3)使用32位MD5加密保护用户密码:MD5是一种散列函数被广泛用于计算机安全领域,主要是对消息完整性的保护。用户密码是不可见的,即便对于管理员也看不到。管理员可以为用户设定新密码,但无法得知老密码,主要是因为老密码是用MD5加密过的,从而可以保证用户密码的安全性。
四、小结
本文提出了面向商务学术交流的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法,为参会者、组委会、审稿人三者提供了不同的操作功能,实现了从投稿到审稿再到参会这一系列过程的可视化、便捷化和系统化。此外,在实现系统过程中,提出了应对并发访问和提升系统安全性的方法。借助本系统,将显著降低组委会的成本、减小差错率、提高工作效率,为参会者和组委会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和可视化的稿件处理过程。
参考文献:
[1] Zheng C, Shen WM, Zheng QH, etc.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ollaborative conference management system[C]. Proc. of CSCWD 2008, Xi'an, China, April 16-18, 2008, 5-10.
[2] 程志君. NGN网络下的SIP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9, (6): 224-227.
[3] 翁晓红, 郭新海, 樊瑜波. 生物医学工程国际学术会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9, (2): 264-267.
[4] 黄钊. 基于Web的学术会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
[5] 刘钰红, 赵麒.省略三层架构技术的在线稿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08, 32(16):59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