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概况范文

时间:2024-01-13 16:28: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旅游产业概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一、引言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求清理传统产业中的过剩供给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互联网+”时代下,创建新供给,使产业优化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目前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这是2016年在一内一外两个场合谈“供给”改革的含义。中国“供给侧改革”更是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这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一方面,当下中国普遍存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吸血鬼的僵尸企业。如衣服、鞋帽、玩具等市场消化不了,而又供给严重过剩的这些传统中低端消费品,致使价格持续下滑,这种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在中国,消费品供需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严重不足。

供给侧改革是一场从理念到行为的重大转变,是一项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方面作用的重大探索,具体地说,就是要促使生产要素从过剩的、老化的供给中,转移到新的需求和正在扩张的供给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去库存。而是倒逼生产端的供应链和制造体系改革,根据用户的新消费需求,做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新产品。本文以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切入点,剖析面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与“大众旅游时代”下的需求不匹配以及旅游机制不够规范等问题,探讨如何促使农村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好更快地加快我国农村地区旅游产业的经济、环境、生态等协同发展。

二、供给侧框架下农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目前农村旅游产业在面临重重变革压力的同时,亦出现了产业升级的储备要素。首先,劳动力素质提高,为产业升级储备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其次,人民币升值为我国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学习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大幅增加,而且正朝着追求高档次、新品种、宽领域方面改进,消费结构明显处在升级转化中。

(一)客群变化――升级家庭唱主角。适合家庭度假的高端酒店的需求已呈现不断高升的趋势。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出境亲子游已经从2014年的31%上升至了2015年的37%的市场预订比,这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海外亲子酒店的入住需求。在春节旅游中,80%以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游旅客会选择入住高星级酒店占86%,而仅有14%入住低星级(1~3星)酒店,目前仍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国内的乡村旅游也不例外,家庭唱主角的旅游时代开启,这就需要乡村旅游升级供亲子入住的配套设施。

(二)“大众化旅游”――升级消费产品量。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携程旅行网此前联合预计,仅在2016年春节期间选择出境游的总人数就有可能达到600万,同比增长超过10%,相当于所有丹麦人都出国一次,度假产品的预订量出现3倍以上的大幅增长。2016年3月7日晚,央视2套播出的《2006.2016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国内旅游消费需求旺盛,有41.2%的受访者表示想在2016年去旅游,这一比例同比2015年增长了约10%;有44.26%的家庭表示希望在2016年至少安排一次旅游活动,这一比例较2015年的数据32.96%有明显攀升。这些数据也侧面反映了旅游消费有望进一步升级的趋势,大众旅行消费金额也越来越高。

(三)90后旅游消费意识――升级“互联网+”配套设施。从年龄层方面来看,据大调查的数据显示,80后和90后是旅游消费的两大主力人群。某网站对90后出游的主题进行了分类,有超过42.3%的游客以欣赏自然风光为主要目的,以城市观光为首选的占18.4%,以各地美食为“捕猎对象”的占19.6%,而以挑战自我为目标的,如骑行、野营、极限拉练等也有10.1%;而且90后在旅游上的消费意愿逐渐增加,以42.40%的占比,仅低于80后群体(42.83%)位居第二。无论怎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在线服务商等等,这就要升级农村旅游产业的“互联网+”配套设施。

(四)同质人文景点过剩――创造新供给。部分地理位置相近的农村旅游景点同质现象比较严重,也成为农村旅游产业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同质的各景点占据大量土地资源、人力、资金等,成本也居高不下,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也是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的原因。

(五)政府推动和引导乏力。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农村旅游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是供给不足,而不是需求不足。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很多旅客,一方面大批量源源不断地到国外消费,另一方面在国内抱怨声不断的根源,这跟国内旅游服务业的供给侧乏力有关。时代在发展,旅游景区也需要配套与时俱进的旅游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配套设施。即“供给跟不上需求"iE凸显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这些基础设施的聚力需要政府的宏观推动才能通行。

三、r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建议策略

产业升级理论表明:产业升级依赖于产业环境升级和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一个国家要想实现产业升级,就必须实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的产业竞争优势,而这样的产业竞争优势又必须取决于以下四类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与行业竞争、支持性与相关产业构成的产业环境升级。因此,供给侧改革下的旅游产业升级就是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要求清理传统旅游产业中的过剩供给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景点,将发展方向锁定“大众化旅游”和“互联网+”时代为背景,创建新供给,使农村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升级劳动力要素――创新“供给管理”人才供给。产业环境升级中最重要的是生产要素的升级,它是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所必需升级因素之一。任何产业的升级必需实现初级要素向高级要素、通用要素向专用要素的升级过程,通过高级专业化生产要素来支撑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而生产要素离不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特征和根本上由其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特征,都发生在供给侧。“物”与“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供给侧动力体系中,制度创新是“解放生产力”的最关键创新,它会进一步打开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空间。同时技术创新亦会“倒逼”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最终这种创新人才是关键。因此,我国乡村旅游产业要实现产业升级,首先必须培养农村旅游产业“供给管理”专业人才,使劳动力升级与转型匹配。所以,要加大职业教育院校农村旅游产业方面人才的培养,开展“订单式”教育,加强高素质农村旅游产业“供给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是最必要的。为我国旅游产业升级提供新型服务人员,为我省服务业提升比重,提供人力储备。

(二)升级消费需求条件――创新“大众化旅游和互联网+”设施供给。从消费需求条件看,国内游客的消费需求不论是从规模还是精致性角度都有了极大地提升。阿里研究院研究总监分享了“移动大数据中国消费”,她认为互联网不仅为消费带来了方便,同时也提升了老百姓的消费质量。消费需求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实现价值的依托,需求条件的升级是每个产业战略性选择升级的直接动力。因此,在目前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基础上,要大力发挥需求条件升级对于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微信平台等建设,主动对接农村旅游资源,帮助农村旅游业主通过互联网将产品推出农村,实现农村旅游产业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满足游客对旅游观光和消遣一体的愿望,提升游客旅游质量,从而使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三)升级产品技术――创新“工匠”精品供给。提供差异化精品或优质服务是每个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归根结底是产业创新技术的因素。因此,从技术要素供给看,我国农村旅游产业环境至今存在着明显缺陷:一是生产和研究之间脱节,学术研究的成果不能非常有效地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技术动力;二是产权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不利于技术研发革新;三是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为主的企业,严重缺乏技术积累的动力。因此,我国农村旅游产业也要进行技术要素升级:首先,通过增设科研机构、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来实现技术的升级;其次,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术机构与研究机构的成果转化,完善产权保护机制;另外,还需要通过政策牵引企业创新技术积累的内在动力,并从一些税收、科研经费上支持农村旅游产业的技术积累;最后,注重引进外国技术并研究转化、注重和外国的技术合作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创造工匠精神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消费群体的高质量需求。

篇2

潜山地处安徽省西南部,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古皖文化内蕴丰厚。有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风景区,一个省级旅游渡假区,县域以北还有一处省级森林公园――金紫山森林公园、一处省级自然保护区――板仓自然保护区,呈“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特征,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禅宗之地、黄梅之乡”的美誉。面对世界旅游发展新趋势、全国各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潜山旅游业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仍需要认真研究。

一、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一种环形的价值链,是基于特定区域范围内各个产业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相互间联系的。旅游产业集群的组成应该是包括若干个旅游景区的主体,还有提供互补的实体,主要包括政府旅游管理机构、旅行社、交通营运、酒店、餐馆、医疗等。

一般我们将旅游产业集群的各种成员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核心层,它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主要对应于旅游产业的六个主要消费环节食、住、行、游、购、娱。潜山旅游产业的核心层主要在于它独特的景区资源,和一些相当数量酒店、旅馆、餐馆、KTV、商务会所、购物中心等配套资源,潜山在这方面可适当地扩大规模,或者形成一些自身的特色来吸引游客;第二层是紧密层,它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主要包括有文化、房地产、工业、农业、金融保险、邮电通讯、医疗保健等行业,这些行业在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需要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潜山在这些产业的发展上面还比较欠缺,潜山县应该促进这些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以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第三个层次是相关层,它在旅游产业集群中所起的是一种支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园林绿化、教育培训等行业,它为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持,潜山应该在发展核心层和紧密层的同时注重相关层的发展,使得产业集聚的效应更加明显。

二、潜山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

现代旅游业的竞争不仅是旅游市场的竞争,而体现的是一种全方位的整体竞争力,潜山的旅游只有走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应对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潜山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创建自身品牌的需要

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可以更好利用旅游资源树立起区域旅游的品牌,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群的特征,会使众多相关企业和产品聚集,潜山旅游“天柱山”是其旅游的核心资源,旅游产业集群的开发就是以现有的资源为主导,整合其他旅游资源,对其他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加工、新包装,挖掘潜力形成相配套的系列产品,形成独特性的、垄断性的品牌,增加旅游的竞争力。

2.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或者相关产业的需要

潜山旅游业发展已经初见规模了,一些旅游设施也在逐步地完善,潜山还有没有形成以旅游为中心的产业群体,没有发挥好旅游产业的强关联性,延长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并且第一、第二产业对旅游产业的促进和支持作用也不够充分。

3.提升旅游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目前,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许多地市都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潜山的旅游产业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布局,在现代旅游产业激烈竞争下,旅游产业需要重新整合的过程,而产业集群在优化内部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潜山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

1.资源整合

潜山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需要整合各种旅游资源,以旅游产业自身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结构为核心,以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和有竞争实力的企业。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提升产业的整理竞争力。需要整合的资源包括旅行社资源、旅游饭店资源、旅游购物业的资源、旅游餐饮业的资源等。

2.加强旅游人才的教育培养

潜山应当完善旅游人才的培训机制,着重培养一批对潜山的历史文物、风土人情等非常熟悉的优秀的导游人才,以及具有很强推广、营销、和管理等业务能力的管理经营人才。旅游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育制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以及宽松的制度环境,在实践中培养中高能力、经验丰富的旅游人才,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人才的支持。

3.旅游业与三次产业联合发展

旅游业与工业。旅游景区环境非常重要,发展工业要谨慎,主要发展一些绿色环保型旅游工业,重点发展中药材深加工、旅游工艺品、旅行食品、生态养生保健品、旅游食品制造等特色旅游工业项目,还可以将工业发展与工业旅游观光相结合,让游客对旅游工业产品制作工艺过程进行观光参与,提高游客的兴趣和产品质量的信任度和购买力。

旅游业与农业。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等项目,加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对有特色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包装,提高其附加值,使其作为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需求。

旅游业与文化、卫生、体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开展保健,健身,文化旅游。现代人们城市生活压力大,选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可推动旅游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晏钢 杨伟:云南与周边国家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J]. 滇缅和谐发展德宏论坛文集

[2]丁艳平:西安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年4月

[3]尹贻梅 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11月

篇3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478-03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trict Development Mode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Chenzhou

――Take Chenzhou as an example

ZHOU Hu, SONG Changyu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423000, Hunan, China)

Abstract: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Chenzhou is constructed and “imbalance coordination developing mode" is the best way to develop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Meanwhi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terior and outer factors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the district development mode that Chenzhou downtown and Zixing City are chosen as nucleus areas, while Yongxing county, Rucheng county and Yizhang county are chosen as emphatic areas and others as radiating areas is constructed.

Key words: sports tourism; Chenzhou;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指区域间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体育旅游产业资源构成形式以及区内时序演进路径和体育旅游产业部门间的联动机制形成的特定结构[1]。本文主要对郴州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核心区”的建立,区域时序演进方式和体育旅游产业主导市场的选择等问题进行论证,以期为郴州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宏观发展研究和制定宏观产业政策体系提供依据。

1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选择

依托“均衡发展”、“梯度推进”和“增长极”等理论[2]的基本思想,郴州体育旅游产业的区域发展方式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即均衡发展方式、非均衡发展方式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

均衡发展方式难以营造竞争环境,以至于在体育旅游产业资源配置方面对市场需求反应迟钝,各地区有限的体育旅游生产要素可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就体育旅游产业市场而言,由于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程度的差异,客观上不具备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均衡发展的条件。因此,均衡发展方式不是好的选择。非均衡发展的优势是发展重点明确,序列性强,但是劣势在于各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可能迅速拉大,对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可能会使大多数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滞后,甚至造成新的问题。非均衡性协调发展的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在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之间互补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形成竞争的合力,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异。该方式对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有着比较优势。

选择非均衡性协调发展方式作为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方式的基本依据如下:

1) 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的实质是适度倾斜协调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尚处于初期阶段,极化效应较扩散效应更为明显,非均衡协调发展既能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也能较好地处理协调关系。

2) 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是区域间协调与互补的方式。郴州的中心地区与邻近的周边地区客观地存在着发展条件上的互补性特征,这种互补优势将成为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可以营造以中心地区快速发展并有力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格局。

3) 非均衡协调发展是体育旅游产业开放型发展的需要。选择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可以使中心地区在较短时间内积聚体育旅游产业资源、扩大规模以提升竞争力,形成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开放的格局。同时我们要借助于霍英东基金会和铭源基金会共同开发“红三角”建立“红三角经济圈”的机遇,快速构筑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外向型竞争的平台,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

4) 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是体现社会综合效能的战略需要。产业发展须全面考虑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综合效能。选择体育旅游产业的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不仅给公民提供了良好的体育旅游服务,更重要的是中心地区的这种发展还会对我市其它地区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协助。

2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核心区”的选择

2.1“内环境”的优势

第一,景观资源丰富。郴州全市风景名胜有110余处,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有30多处。主要景区相对比较集中,基本都在离市区50公里的范围内,郴州市区和资兴市范围内居多。郴州市区内有天下第十八福地的苏仙岭、国家地质公园飞天山、万华岩、天堂温泉、龙女温泉、王仙岭、五盖山国际狩猎场、仰天湖和中国女排训练基地等景点。资兴市有东江大坝、东江漂流、龙潭湖度假区、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五岛一村和兜率岩等景点。第二,宾馆、酒店等配套设施相对比较齐全充足。全市星级宾馆18家,其中市区有13家,资兴市3家[3],两地星级宾馆占总数的88.9%。全市注册旅行社共有32家,市区25家,资兴市3家,两地旅行社占全市总数的87.5%[4]。第三,资本存量优势。从2005年郴州各市县1-10月的GDP和财政收入情况来看(表1),市区的GDP和财政收入远远高于个地区,资兴市居第三位。旅游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对旅游产业进行开发需要大量的资本。市区和资兴市雄厚的财政收入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坚实后盾。第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01年9月,郴州市颁发了《郴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件。文件中指出,要把郴州城区建设成郴州旅游的接待中心,南北交通枢纽和游憩商务会议中心,神农文化的重要支撑地。并强调郴州城区是近中期旅游发展重点建设的区域。

表12005年郴州市各市县1-10月的GDP与财政收入情况

2.2“外环境”的优势

第一,地理空间区位的优势。市内分两区,即苏仙区和北湖区。苏仙区交通便捷,通讯发达,是湖南南部的重要门户。京广复线、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贯通南北;郴三铁路、1813省道横穿东西;区乡级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1513公里;开通了直达港奥的公路货运和至长沙、广州的始发列车,南下广州、深圳,北上长沙、武汉,均可朝发夕归。北湖区有107国道公路纵贯其中,京广、郴三、郴嘉铁路纵横境内,还是京广铁路电动机车起讫站所在地[5]。资兴市有322省道横贯市境,连接107国道,资郴桂高等级公路直通郴州,并与京珠高速公路相接,郴三铁路与京广线相连[6]。第二,投资环境及条件优势。郴州地处泛珠三角经济圈和“红三角”经济区范围内,随着“9+2”泛珠三角经济圈发展步伐的加快和“红三角”经济区的构建,在国家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将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将会吸引大量的外来资金投资。郴州毗邻珠三角,具有明显的区域位置优势。特别是核心区域交通便利,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是外来资金投资的首选之地,这有利于核心区体育旅游产业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

3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的时序选择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及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的客观现实,规定了不同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时序先后性。按照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各地区所能提供的资源水平,有步骤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优势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以此带动其他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时序,不仅可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判断,而且还可以从区域产业聚集与扩散的角度进行分析。基于此,认为郴州体育旅游产业区域时序发展方式的第1阶段,选择以郴州市区和资兴市为一级始发中心区,永兴县、宜章县、汝城县为二级区,同时政府在资源和政策配置上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使它们形成相对一体化的体育旅游产业资源“集化区”,并在短期内形成各种体育旅游产业资源积聚效应,产生较高的增长倾向。在这个阶段,形成明显的“中心―”的二元空间结构的非均衡发展态势;第2阶段,当两个体育旅游产业“核心区”形成后,通过政府相应的政策再调整,诱使各“核心区”的发展能量向“重点区”扩散,这种扩散的强度和速率则是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地区层次的提高成正比,体育旅游产业的“重点区”必将会受到“核心区”产生的扩散效应的影响;第3阶段,形成中心地区向周边地区扩散的机制,实现郴州市区和资兴市核心区向永兴县、宜章县和汝城县三个重点区发展,然后由重点区向其它县城辐射(图1),最后实现整个郴州市体育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图1发展时序分布图

4“核心区”及“重点区”的主导体育旅游市场的选择

4.1郴州市区以观光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郴州市区是郴州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中国女排训练基地落户在此,为开展观光型体育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郴州体育训练基地被誉为中国女排腾飞之地,世界冠军的摇篮,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地内有比赛、训练综合体育馆、健身体能训练房、训练馆,全民健身广场、《中国女排拼搏史迹展馆》、《中国姑娘》大型陶瓷浮雕壁以及五连冠大酒店[7]。借助观光女排的腾飞史,使游客感受到中国女排精神,使之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还可以在场馆内开展参与性活动,使游客亲自体验到排球的乐趣。基地还可以承办一些大型排球比赛,吸引一批球迷来观看比赛,进一步拉动体育观光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4.2资兴市以娱乐休闲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东江湖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资兴市境内,是湖南省最佳旅游观光度假目的地和十佳旅游景区之一。东江湖160平方公里湖面烟波浩淼,81.2亿立方米湖水晶莹透澈,数十个岛屿星罗棋布,是开展水上运动的最佳基地[12]。东江湖景区里已开展的项目有:东江漂流、水上跳伞、水上飞机、水上飞艇、水上摩托、水上滑道和湖畔垂钓等。参与其中,尽享历险、探幽、猎奇之乐,是开展娱乐休闲型体育旅游的天然处所。

4.3宜章县以锻炼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莽山位于宜章县最南端,毗邻广东省乳源县、阳山县和连州市。总面积284平方公里,是我国南方面积最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莽山山奇、水秀、林幽、石怪,境内奇峰叠翠、溪涧纵横,集华山之险峻、泰山之雄伟、西双版纳之神奇,张家界之俏于一身,是开展拓展训练的宝地[7]。拓展训练是指把受训人员带到大自然中,通过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利用种种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8]。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司为了增强每个员工的综合素质往往会利用节假日对所有人员进行拓展训练。莽山毗邻广州,又具有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开发拓展训练的宝地,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妙。同时体育旅游又可以联姻休闲旅游于一体,培训人员训练过后又可以在莽山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享受休闲之乐。

4.4汝城县以康复医疗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汝城温泉旅游度假区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它最高水温可达98℃,流量达15000吨/日,水质含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湖南省最大的天然热泉。它具有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和生殖腺的功能,对各种风湿病、皮肤病、妇科疾病和男女不育症有显著理疗效果[7]。故汝城县是开展康复医疗型体育旅游市场的圣地。

4.5永兴县以康复医疗型兼娱乐休闲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永兴悦来温泉旅游度假山庄,着落在翠拥阡陌的永兴县悦来乡,占地526亩,投资5300多万元,是一个集温泉疗养、冷泉戏水、机动游乐、美食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度假区,悦来温泉开发了第一个鸳鸯泉――日式露天温泉疗养区和露天冷泉戏水区。温泉出水口温度高达55℃,水中含有丰富的氢、氯、钠、钙、镁等矿物质,浸润其中,可调节身体机能,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尤其对慢性神经炎、糖尿病、肠胃炎有明显疗效;冷泉戏水因冷泉常年水温保持16℃,水中也富含多种矿物质,浸浴戏水,可消暑除燥,生津养颜[7]。因此,悦来温泉是开展康复医疗型体育旅游的良地。同时,悦来温泉还开设了高山滑草,越野四驱车、彩弹野战等体育娱乐休闲型项目。游客在感受温泉疗养功效的同时,还可以体验到体育休闲的乐趣。

5结束语

本文构建了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并论证了“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是我市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最佳选择的命题;同时,基于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内、外要素”分析,构建了以两大体育旅游产业资源“核心区”、“区域发展时序”和“区域体育旅游产业主导市场”三维结构的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丛湖平.论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模式的构建[J].体育科学,2004(12):13-17.

[2] 刘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47-351.

[3] 方华.郴州旅游交通图[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02,9.

[4] 郴州市人民政府.旅行社概况[EB].中国郴州旅游,2006,3.

[5] 郴州市人民政府.各市县概况[EB].郴州市政府公众信息网,2006.2.

[6] 郴州市交通局.资兴市交通[EB].郴州交通网,2006.3.

[7] 郴州市人民政府.各旅游景点介绍[EB].中国郴州旅游,2006.3.

[8] 叶加宝.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9.

投稿日期:2006-12-26

篇4

关键词:

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19-02

1 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持

1.1 武陵山区基本概况

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涵盖湖北恩施州、湖南湘西州与张家界市、重庆市黔江区、贵州的铜仁地区,囊括71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为17.18万平方公里,截止2011年末,总人口3856万人。片区经济发展水平搅低,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足一万元。然而,与落后的经济相比,片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被国家列为“中国旅游第一走廊区”。武陵山区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人同俗,片区内聚居着30多个少数民族,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文化为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潜力无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1.2 武陵山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目前,该区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各地民族文化旅游项目蓬勃兴起,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五大旅游中心,即以黔江区为集散中心的渝东南山水生态文化旅游,以恩施市为集散中心的恩施山水风情文化旅游,以张家界市为集散中心的张家界湘西风情文化旅游,以怀化市为集散中心的湘南山水文化旅游,以铜仁市为集散中心的梵净山生态休闲文化旅游。据重庆市黔江区旅游局最新统计数显示,该区2013年共接待国内游客41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7%、34.4%,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095%、134.1%。该地区在充分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逐渐向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方向发展。

1.3 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持

2012年2月16日,央行、发改委、旅游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七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民建中央在其2013年两会提案中建议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期内,应该着力加快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武陵山区在国家利好政策的带动下,文化旅游产业的金融扶持和金融服务呈现较好发展势头,出现了“张家界现象”类型的跨越和特色发展。以张家界市为例,目前张家界市金融业由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组成。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分支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7家;证券公司营业部包括中信建投证券、财富证券等2家,保险公司包括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16家。建市以来,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对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的资金供给、资源配置和金融服务功能,强化张家界“旅游带动”战略的金融支持力度。近些年张家界市银行信贷分布切合地方经济特色,扶持重点突出。如2011年末支持旅游及相关产业的贷款余额达135亿元,占贷款总量的62%;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116亿元,占贷款总量的53%;对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行业的贷款余额57.8亿元,占贷款总量的26.5%。在直接融资方面,在金融机构的支持下,作为上市公司的张家界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权已回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2 武陵山区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我国文化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市场建设不完善,普遍面临着发展资金困难、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武陵山区地处落后西部,在资金融通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2.1 金融扶持总量不足,缺口大

金融扶持总量是产业发展动力的重要指标,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金融支持总量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