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13 16:28: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人文地理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长期以来,地理学已逐步从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有力工具发展成为改造世界的科学,它已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为一系列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①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调整,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地理学下属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被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这一专业的拆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地理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理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

1 地学思维

传统地理学提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和类比方法等,是地理学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学方法。②现代以来,地理学有了更强的整体性观念,更多地从地域系统的整体出发,注意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能够相互补充、辩证统一,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③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讲,现代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两大方法为区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区域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础的集成研究。但无论是区域法还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思维,以探究地理综合性问题的求解途径,这类研究方法和地学思维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理学地理科学大类下面的二级学科,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依托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侧重于应用领域,着重培养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性人才。⑤城市规划一般依托建筑学平台建设,侧重于技术领域,重视物质规划和形态设计,如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市政工程规划等,其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城市的设计院、政府部门、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且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专业设置学科背景看,全国大部分高校资环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在地理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京大学黄贤金⑥等人于2011年对98所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学为学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质学为科学背景,占11%;以农学和测量学为学科背景的各为4所,分别占5%;其他以建筑、环境、林学、经济学等为学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开设该专业的普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学科定位不明确、⑦⑧尤其是轻视对学生地学思维的训练,过分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向建筑类倾斜,无法凸显地学特点、展示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情况不乐观。

3 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地学思维的重要性

3.1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具活力,该专业面向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等,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⑨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方法等地学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关理论,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关于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2 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仅通过城乡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的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得到有效训练的,因此,需要重视地理学经典的理论教育。

3.3 有助于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的设定

篇2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86-03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Yin Yanqiong et al.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China)

Abstract:Practical cours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in pre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They are the link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c.They are also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First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Then,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for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i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i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to construct theirs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Practical ability;Curriculum system

1 引言

前,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克服与化解发展中的问题,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1]。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必须以适应专业所面向的行业(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积累,强化综合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备扎实基知识,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能在与专业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以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基于目前实践课程体系现状,阐述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及具体做法,以期能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2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首先,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在城乡建设局、城乡规划设计院所、国土部门、房地产公司等从事城乡规划、区域规划、土地规划、测绘、房地产评估、房地产经纪等工作,这些工作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系统的实践课程既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岗位,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自身的素养,为毕业后能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和参与职场竞争做充分的准备。

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是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一个全新专业,虽然能够延续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同和口碑,但始终还是一个新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办学尚处于探索状态[2]。因此,必须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努力提高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水平,不断提升学生实践的能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城乡规划行业的发展,实现专业的转型和持续发展。

3 实践课程体系现状

3.1 专业发展现状 国家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的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2个专业[3-4]。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原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专业于2013年9月正式招生。自2013年招生以来,该专业招生形势良好,生源稳定,2013―2016年该专业共招生7个班、337人。

3.2 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楚雄师范学院2006年在地理学背景下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虽然已经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但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3.2.1 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沿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3级、2014级使用的是2011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一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2个不同的专业,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面向的行业不同,相应的课程设置也应当有所不同。

3.2.2 实践教学环节学时相对较少,针对性不强 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25%[5]。在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3级、2014级使用的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为36学分,占总学分158的比例仅为22.78%,明显低于教育部的标准。除此之外,在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3级、2014级使用的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存在着所设置的实践课程针对性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问题。如在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组中设置的学术与科技竞赛活动课程,该课程学分为2学分,只要学生听8次学术讲座并撰写听后感或者参加4次校级及校级以上的学术与科技竞赛并获得证书就可以获得学分。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发现,学生听学术讲座大多流于形式、只为交差了事,所听的学术讲座和专业联系不紧密,而且听后感还有剽窃、抄袭的现象。学生所参加的学术与科技竞赛和专业、今后职业发展关联度不大,而且级别不高。

3.2.3 实践师资缺乏,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配备足够的实践师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要求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而现目前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尤其实践师资非常紧缺。目前的情况是学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偏少、年龄偏轻、职称偏低,真正城市规划专业出身的教师不足3人,专业教师年龄均在在35岁以下,职称均在副教授以下,这些教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就直接进入学校工作,均存在城乡规划从业经验不足的问题。目前学校每年招收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相比省内外重点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相对差、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

4 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现状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楚雄师范学院在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重新审视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按照“强调基础,突出实践技能培养、面向行业(职业)”的思路,构建了以实验课程、素质拓展、实习课程、综合实践、实训课程等五大模块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见表1)。实践课程学分合计为74学分,占总学分172的比例为43%,符合教育部的规定。

4.1 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主要是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开展的实验、实践环节(见表2),主要是巩固、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提升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能力。

4.2 素质拓展 素质拓展主要包括军训与国防教育、三生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见表3),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与职业道德,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4.3 实习课程 实习课程包括专业见习、专业调查、专业实习(见表4),通过专业见习、专业调查、专业实习,使学生深入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对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概况、管理、运行、工作标准、职业能力要求等有较实际、深刻的认识;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初步培养学生从业的职业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为将来更好的就业、从业做好准备。

4.4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包括专业区域综合实习、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见表5)。通过专业区域综合实习、专业野外综合实习,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掌握野外调研的方法和技术路线,能敏锐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能用所学专业知识展开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或解解方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经历选题、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让学生综合运用4年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对某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4.5 实训课程 实训课程包括计算机制图技能训练与拓展、规划专业技能训练与拓展(见表6),通过计算机制图技能训练与拓展,使学生能熟练运用AutoCAD、Photoshop、Sketchup等绘图软件绘制规划图,能运用熟练GIS进行空间分析。通过规划专业技能训练与拓展,使学生获得城乡规划专业方面的职业技能和能力。

5 结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构建该专业科学合理并切实可行的实践课程体系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面临转型发展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一定要具有足够的前瞻性,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不断调整、充实、完善,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荷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7):22-25.

[2]陈昆仑,李丹,王旭.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2-25.

篇3

鲁教版的高中地理知识,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水文、地质地貌)、人文地理(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口、文化、旅游、区域、区域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体现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高考试题中,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人文地理占有的内容呈上升趋势,其地位越来越突出,而且人文地理在回答时,答案要点不易把握,不容易得到分,这就导致人文地理常常关系到地理考试的成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提高学习人文地理的效率,从而帮助考生拿到更多的分数,下面就我个人的经验,进行总结,谈一下个人的策略。

一、基本内容——少讲多练。

人文地理需要记忆的内容特别多,很多老师都对此感到头痛,一碰到教研活动,老师大多是讨论人文地理的传授方法。课堂是整篇去讲,下课让学生记,还是上课讲一会,让学生背一会,到底哪一种效果好,不得而知。我认为,人文地理的内容多而琐碎,老师不好讲,学生不好记。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的,都是有方法的,同样人文地理也是有很多办法的,关键是要求我们教师认真思考,认真总结,不断进行交流,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好的办法。

对于人文地理的基本内容,我个人采用的是少讲多练。一节课45分钟,我基本是这样分的,5分钟学生自学,用15分钟讲解,10分钟记忆,15分钟当堂训练。根据不同的内容,自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学习可持续发展的3节内容,因为内容较少,5分钟可以让学生看书。学习工业、农业等内容较多的,学生可以结合学案自学,完成基础知识填空。15分钟讲解重难点、易混点、考试考点,把知识条理化,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以便处理综合问题。剩下的时间就是记忆、练习、检测,当堂课学习的内容,争取当堂课掌握。检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1.事先准备好的小卷,几个填空题,几个选择题,几个小问答题;2.同位互相提问,互相检测;3.一题或两题综合能力较强的综合题,即检测当堂的知识,还能复习以前的知识,更能把知识给串联起来,提高综合能力。

少讲多练是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学进去,只要学生学进去了,效率是不容置疑的。少讲多练才能把老师从课堂解放出来,但是,备课要花一定的功夫,这能很好地反映一位老师的综合素质。

二、重、难点内容——引导分析。

人文地理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上课把知识点画出来,让学生背会,考试就没有问题了。这只是片面的看法,多背书,对人文地理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不理解的死记硬背,只能应付一下简单的考试,要面对综合能力超强的高考,肯定是不行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把重难点内容给讲解清楚,分析透彻。

我对重难点的内容是采用——引导分析,一步一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渐渐地把学生的思维给调动起来,活跃起来,最后能彻底透彻地独立理解分析重难点。比如,在讲解《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一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先设问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接着投影有关鲁尔区的材料和图片,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对应分析,得出结论;第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先投影五大工业模式图,在给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每年的从业人数、产值,再给出一些污染图片,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出现什么问题。第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我以徐州的传统工业区为例,给出解决徐州工业区的一些措施,适当地进行分析,然后再让学生套到鲁尔区,这样进行问题的转移,学生易于接受。最后在把思路给顺一下,兴起的原因——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措施,对于传统工业区分析的思路是一样的,一句话,学生就会分析中国东北工业区,美国五大湖沿岸工业区等等。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教师也会从中收到很多益处。

1.案例教学法。有活生生的教学案例,尤其是身边的生活实例,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这样对问题的理解就更加快速、彻底。比如讲解《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学生知道概念,但是不理解概念,怎样运用。我就设计许多案例,如中国人口多,如何解决?中国资源是地大物博,如何让资源持续利用下去?在利用一些资源时,产生了一些污染,针对水污染,我们怎样做?针对大气污染,我们怎样做?学生对这样的案例很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都参与进来了,效果可想而知。当然,学案的选择,要不断地进行更新,不能老用一些旧的案例,而且的案例要有代表性,有针对性。好的案例对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2.学案导读法。针对一些简单易学的内容,可以用这个方法,也符合人文地理多背多记的特点。比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我就是设计导学案,里面包括基础知识填空,知识提纲,知识链接,考点讲解,例题精析,检测巩固,这样几个环节,一堂课,学生自学,可以讨论,可以咨询,学生完成得很好。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还是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真是好样的。

篇4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69—02

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教学的核心理论,而一种全新的人地关系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己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与必然选择。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并以其为主线贯穿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发展,加强高中生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对手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技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新课改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为三门必修课、七门选修课,加重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比重,缩小自然地理比重,使之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在未来的社会里,人地关系日益复杂,矛盾日趋尖锐化,可持续发展思想适应了未来地理教育的需要,所以一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的人文地理教育又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人文地理教育的目标是面向二十一世纪育人,促进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树立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新地理观念,要让学生掌握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技能和能力。

要通过人文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迅速发展,不存在西方国家在工业初期所具备的资源丰富、市场宽松的优越环境,取而代之的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阻碍和谐发展的问题,所以实行新的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中国的一种必然选择。

在能力目标上,要使学生在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技能和能力,能够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能够提出方案、措施和办法。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针对高中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人文地理教学,使学生端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态度,积极地推进人文地理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二、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要求,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现行的教学内容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述地理事实,把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积极联系起来,并正确面对和解决环境问题、有害性生产问题、贫困问题,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内容。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教育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 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

包括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消除贫困、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掌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包括农业和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工业、交通与通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能源生产和消费区域的开发教育,等等。通过经济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能自觉地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 生态可持续发展教育

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荒漠化防治与土地退化整治的教育,保护大气层、控制大气污染的教育,防治酸雨的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恶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应优先考虑的关键,从而能自觉执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人文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式

1 问题式教学的方式

人文地理教学面对的是高中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求知欲强,有探究精神,而且具有极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教学中,当讲授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之后,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人文要素,设计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命题。

比如,在人口与环境第一章,可围绕“中国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力资源如何开发”、“中国人口年龄构成”等命题进行设计、讨论,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进行画龙点睛的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训练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同时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

2 社会实践的方式

社会实践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制订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自愿者活动、社会实习等活动,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可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与发展的信息活动,利用课堂和壁报消息,多渠道积累社会环境与发展的消息,开阔学生的眼界。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因此,代表新的人地关系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人文地理教学中的主线,并贯穿教学内容的始终。

3 案例教学的方式

案例教学有利于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强化能力的培养和观念的形成。高中学生是一个具有青春和活力的群体,有着积极的创新的意识。高中教师的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多结合身边的案例,或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通过充分的备课和案例选择、精彩的课堂设计来促进地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顺利进行。

4 视频教学的方式

由于人文地理学具有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视频教学的手段,制作教学软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在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空间或区域,有由阳光、大气、水分、地势地貌、河湖、动植物、土壤、矿物资源等组成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人口数量、语言文字、艺术、饮食文化、民情民俗和宗教和建筑风格;有着工业和农业等生产活动、存在着地域联系、乡村和城市、环境问题等。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将语言文字和艺术等扩散到其他区域和空间,也用不同的方式接受着其他区域和空间传播来的语言文字和文化艺术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知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时,一定要始于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更要回归到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同时注意思维方式的教育,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多学习,深入实际多考察,能够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以区别于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方法。

5 专题教学的方式

如对于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过程,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本质是在今天就设法优化工业社会阶段的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人们看到可供食用的生物数量显得不足时,人类发明了驯化动植物技术,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进入工业社会,人类生产的原料和能源大都来源于矿产。另外,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社会的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都是技术变革的结果。

再如,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在必修二教材第四章有可持续发展的专题,专题谈到了从人地关系思想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转变,存在的环境问题到解决问题措施。通过这一专题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6 专题讲座的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