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3 16:28: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媒介融合的优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所谓“台网联动”是指广播电台与广播网两者相互渗透、整合,由台网联动形成强大传播合力,台网之间融合成一体,从而开创了广播传播的新形式。
“台网联动”无疑促进了新旧媒介的融合,台网实现无缝化的对接,从根本上看“台网联动”本质是媒介融合。构建广播电台与网络媒体联合报道平台,是“台网联动”首要要义。
目前,广播“台网联动”可借助网络平台,开设多点直播室;建立多语言报道平台,改造网上音频在线服务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网络直播服务的负载能力,实现音频广播节目直播、点播和录播服务,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与此同时,“可视化广播”已经成为“台网联动”亮点。视频的加入弥补了广播单渠道传播劣势,使广播报道可视化、多维化。“可视化广播”是广播媒体发展的一个亮点。
“台网联动”开辟了网站与广播互动传播的新领域。通过节目与网站的互动——各类网络视频互动演播、多媒体博客互动模块,实现了电台节目与网站的互动,促进广播节目和主持人与网络受众之间的交流,扩大了节目和主持人的影响力;广播节目与网络论坛互为推广,听众、网友互动,极大地提高了舆论引导力。
(二)“台网联动”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台网联动”可以理解为媒介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组合、利用网站与电台的新闻资源、传播资源、人力资源,使网站与电台互为动力,共同发展。首先新闻资源的共享,可以使网站与广播同时受益。重要直播、重要访谈、重要嘉宾资源实现新闻资源共享,并充分整合新闻现场内外的人力、设备以及新闻资源。其次,整合传播资源。利用共享的新闻信息资源,在广播、网络、手机等多种载体上的“一次生成、多次”,充分发挥广播资源优势与网络互动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十分重要,广播人才与网站人才形成合力,新闻报道事半功倍,从而全面盘活现有人力资源。通过以上资源的优势整合与配置,将有利于网络和电台的受众资源得到整合,共同受到关注。
二、案例分析——内蒙古电台与内蒙古广播网的“台网联动”
1.优秀媒资共享。由内蒙古广播网(.cn)的栏目设置中可以看到,内蒙古广播网现已实现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9套节目网上直播,123个重点栏目在线点播。同时拥有9套频率的记者队伍,在内蒙古全区各盟市都驻有记者站,还有遍布全区各地的通讯员队伍,以及与各盟市广播电台有新闻共享平台,24小时不间断传稿。内蒙古电台9套节目均有专区,均设联络员专人提供内容更新服务及活动动态报道;各记者站均在传稿平台上传稿,部分记者站还负责地方频道的维护和内容更新;内蒙古广播网还承担着全区各地三级广播电台的新闻稿件传稿互动,多年积累的丰富的广播资源是网站新闻资源的根本保障。
2.重大选题联合播报。内蒙古广播网在全国和自治区“两会”、十、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等重要会议期间,都在现场和前方设立多媒体直播间,实现了音视频同时采制、会内会外直播互动。无线广播与网络联动的全新报道模式,将同一音视频资源以广播和网络等多种方式予以呈现,避免重复采制,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联合播报的方式促使广播和网络联动、互动,取得很好效果。目前该报道方式已在重大宣传报道中成为常态,有效实现了网站与各频率的互动及资源共享,将图文、音视频与网络整合,构建信息传播、互动和服务平台,向内容资源和传播通道的全媒体化方向迈进。
3.社会活动赛事互为宣传。内蒙古广播网对外以独立媒体单位呈现,经常会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赛事来提高知名度,同时借力内蒙古电台各频率的新闻资讯类节目和娱乐类专题节目,将活动及赛事的各段进程进行跟踪播报,为活动造势。内蒙古广播网自2012年1月启动富民强区——首届“和谐内蒙古”拍客活动以来,先后策划了“飞扬青春、走进校园”摄影作品展和走进锡林郭勒采风活动,不断将拍客大赛推向新的。这些活动均在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以专题节目形式邀请相关嘉宾参与讨论、分享经验,获得了不俗的反响。作为广播受众,常常是些移动人群类似车主和搭乘者,亦或是购买力较低的人群,如老人等,这些都是网络媒体往往难以辐射到的。所以,借助传统广播的力量,开拓更为广泛的宣传平台来扩大网站活动的影响力,从这点意义上来讲,活动本身带来的影响力就不只局限在网站本身了。
四、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台网联动”的优势体现
由上述案例可知,广播“台网联动”提升了广播的网上影响力,不仅新闻报道整体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开创了一种媒介融合环境下“台网联动”的新模式。
(一)实现多媒体直播报道的常态运用
按照“台网联动”传播战略,进行了创新设计。以发挥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和“两会”报道的主渠道作用,特别是报道形态的突破,实现多媒体直播报道的常态运用。真正实现了全部直播节目“文字上网、图片展示、音频点听、视频再现”的多媒体直播的报道模式。
(二)实现报道空间的全媒体拓展
“台网联动”有效突出了节目的亮点,一些重大报道、重要节目在网站首页显示的同时,及时开通论坛与网友进行交流互动,实现了“广播、网络”双平台,音频、图文、网络视频多形式的传播,有效实现了报道空间的全媒体化,日益凸显媒体的主阵地优势。
(三)实现“台网联动”下的新闻变革
媒介融合下的台网在走向联动之后,新闻也开始以一种变革的姿态出现在受众面前。
首先,融合新闻。“台网联动”是融合新闻的基础,融合新闻是“台网联动”的产物。直播中选用相关新闻,在广播中滚动播出,补充了广播新闻资源,“台网一体”实现了网络新闻与广播新闻的互动融合,传统广播与网络传播相映成辉。其次,个。“台网联动”下的新闻变革就是要将不同的媒体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的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其三,扩大影响。“台网联动”成为一个立体化的信息桥梁,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记者在进行音频采访的同时,用摄像机记录下调查的全过程,再根据网络视频营销的规律,将这些素材进行重新“切片”、“包装”,放于网上二度传播,发挥着多层次的传播功能,提升了广播的影响力。
五、结语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广播受众结构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广播节目的听众,广播网站的用户也被纳入进来。在台网联动过程中,这两大群体不断交叉转化,成为了新型的广播受众。与传统受众不同,新型广播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呈现鲜明的特点,他们不仅浏览媒介的速度更加快,而且对媒体频率的转换频次增加。
“媒介融合”的概念,其英文单词Convergenc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有两个意思[1]:(1)线条、运动物体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2)(用于比喻义)两种事物相似或者相同。
因此,媒介融合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会聚”“结合”,是将不同的媒介结合为一个共同体,是低层次的“融合”;第二层意思才是融合,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一种,是突破媒介形态的内在的统一,是融合发展的最高阶段。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那么媒介融合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从低层次融合到高层次融合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个媒介之间包括内容、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文化等要素的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统一的过程。正如AndrewNachison在“融合媒介”的定义中所强调的:“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2]。笔者认为,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是技术进步、受众需求、传媒行业竞争和政府政策等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数字、网络技术的推动
媒介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的力量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是在实施这种共享,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接收到任何形态的信息内容。如在手机上看报纸、看电视、上网。可以说,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媒介间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媒介融合的基础和前提。
二、受众需求的召唤
在媒介发展的进程中,受众的需求是支撑每一个创新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内驱力量。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综合性的媒体内容的需求。网络媒体一出现就带有传播内容多媒体性、信息容量超限性和信息链接无限性的特质,这些特质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带来了人类信息消费方式的改变——由传统媒介的对信息分割式消费向综合性消费模式转变。可以说,受众对于不同的媒体内容的综合性需求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被逐步激发的。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在以传统媒介为主导的传播活动中,种种的不便使得受众迫切地需要改变这种不利处境,变被动地位为主体地位。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要求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更丰富,接收更自由、无地域性,具有互动功能,这些需求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任何一方都很难满足。网络具有多媒体性、传播范围无限性和互动性,而传统媒介拥有巨大的采编队伍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只有传统媒介与网络相结合,才能实现双赢。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现代受众已不满足于信息同质化的大众传播,而倾向于适合小众口味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网络媒介具有易检索的功能,这样,只需要将传统媒介丰富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和分类加工,受众就能在网上轻松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只有集中各自的优势,相互融合,对媒介内容加以整合和分类加工,再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到特定的人群,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信息需求的受众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传播内容和讯息,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要。
三、传媒行业竞争的驱动
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作为两种不同的传媒,必然存在竞争。两者通过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调整组合,最终将形成新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模式。
1、传媒行业的竞争态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作为两大传媒,他们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实力的竞争,通过对媒介受众覆盖率、受众媒介接触时间和媒介经营收入等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了解这两大媒介的竞争态势:
(1)传统媒介的受众覆盖率高于网络媒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传统媒介中,电视的受众覆盖率最高,占96.23%;广播居其次,达到95.04%[3];报纸没有专门的受众覆盖率统计数据,但按照一份报纸的实际阅读人数为3人统计,报纸媒介的覆盖率大约在24%上下。网络媒介的受众覆盖率相对较低,目前我国网络媒介的覆盖率为16%[4]。
但网络媒介是技术上最领先的媒介,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新媒介的逐渐熟悉,其受众覆盖率将会达到较高的水平。
(2)网络媒介正在挤占传统媒介的受众接触时间。
根据统计数据,报纸的受众日平均接触时间为39分钟[5],电视为176分钟[6],且呈下降趋势。而网民的周平均上网时间为16.2小时[7],日平均为2.3小时,即139分钟,已经趋近于电视的日平均收视时间,而且呈飞速上升形势。
——网络媒介正在挤占受众原先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传统媒介正在流失受众接触的时间。
(3)网络媒介的经营收入赶超传统媒介。从2001年开始,虽然报纸、广播的广告经营额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其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总经营额的比重却变化不大。电视的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经营额的比重虽然在不断增长,但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1.87%和21.6%[8],可见电视媒介的广告经营额增长放缓。
而网络媒介虽然起步晚,但是它的经济增长点多,且正处于新兴阶段,发展潜力巨大,总体呈上升趋势。传统媒介不想继续走下坡路,网络媒介也想更加快速发展,那么他们只有合作,才能使双方受益。
2、传媒行业的合作趋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各有优劣势,在竞争中合作是他们进行优势互补、战略重组,占据新世纪主导地位的现实需要。
(1)传统媒介渴望与网络媒介共舞。1999年1月9日,在美国举行的“新闻业与互联网”专题研讨会上,美国在线董事长凯茨说:“如果你们观察一下美国在线,你们会发现,我们没有记者和消息来源。但是,每天从美国在线获得他们感兴趣新闻的人,比全美国11家顶尖报纸的读者总数还要多;在黄金时间,我们的读者和CNN或MTV的观众一样多。”[9]
有学者提出,在网络传播时代,要发展壮大,传统媒介必须具备:一流的新闻信息产品;一个影响面广、可靠的内容系统;一个迅猛增长的市场;与合适的网络媒体整合[10]。许多传统媒介已有品牌、资金和人力优势,但缺失因特网技术。网络传播时代的最大挑战是高成本的传统媒介产品的营销,因此,与网络媒介整合则是其致胜之道。从现实层面看,传统媒介利用自身资源与电信、ISP等有网络资源的单位整合,能快速实现优势互补和战略重组,降低成本,聚集足够的能量抗衡更强的竞争对手。
(2)网络媒介只有与传统媒介在竞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才能实现双赢。网络媒介虽然具有很多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仍然有自己的缺陷。首先,正茁壮成长的网络媒介在不能自己采制新闻的情况下,需要汲取传统媒介的内容、人力资源等养分。原创内容在任何时候都是媒介的命根,网络事业飞速发展,却并不拥有能吸引大量眼球的内容。网络媒介从诞生起,就从传统媒介获得新闻源。其次,传统媒介长期形成的政治属性和政策优势、机构组织等方面的固有优势都是令网络媒介望尘莫及的,而这些因素对一个新闻媒介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因此,一日千里的网络媒介看到传统媒介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与传统媒介的整合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四、政策法规的支持
很多国家逐渐意识到分割管理对传媒发展的阻碍,便纷纷调整政策思路,开始为媒体松绑。
1、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政府与联邦通信委员会先后制定了许多解除电信媒体管制的政策和法规。如1996年颁布的《电信法》,它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1998年1月1日,在新的电信传播法案获得通过后,引发出一场电讯、电子、媒体和文化企业的跨国、跨行业交叉兼并和产业重组浪潮,电讯拍电影、芯片放卫星、微机打电话、软件播新闻,业务的不断交叉,使美国的电讯、电视、微机、软件、互联网、卫星服务和媒体企业厮杀混战成一团。2003年9月,美国又制订了新的有关放宽广播电台经营的法令,如放宽一个企业经营的电台户数规模从占全国户数的35%放宽到45%等等[11]。
欧盟于1997年《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规定不同的网络平台都能一同传送电话信息、电视信息和电脑信息和数据,认为网络融合不仅是不同技术的融合,而且是不同业务(包括电信、电视、广播和电脑图像及文本数据业务,以及交互型多媒体业务)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让用户通过地面广播网、卫星网、电缆网和宽带电话线(如ADSL)享用各种宽带数字业务。
2004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2、国内政策的松动
受到国际政策环境的影响,媒介领域的融合化和全球化大潮也波及到中国,对中国广电媒介、电信及互联网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国在1998年曾提出过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合为一体的设想,但后来因中国电信拆分,导致该设想无疾而终。不过,三网融合始终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并被认为是行业不可阻挡的趋势。十六届五中全会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这在宏观政策层面点燃了新的希望火花。
目前看来,三网融合从技术上来讲不存在障碍,从现实必要性上来讲也不存在争议,在以IPTV和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融合类业务的推动下,我国的三网融合在2006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行业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合作模式,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从上世纪90年代的报刊杂志与网络的融合,到如今的电视、网络和电话三个产业的融合,媒介融合正在从理论向实践跨越,并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和重要表现。虽然“融合媒介”在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目前都还处于初始阶段,但今天媒介的融合趋势,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从长远看,媒介融合的洪流是无法阻挡的,不止于内容的融合,更应是从媒介形态、结构、技术、功能、乃至传播方式的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也许会出现更加奇特,功能更加全面的新型媒介,但是他们始终是由媒介融合发展而来,传承着各种媒介的优势,同时又会具有某些新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2]陈浩文.再论“媒介融合”。
[3]数据来源:《2007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7年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第12页
[5]数据来源:CTR市场研究
[6]根据CSM媒介研究全国127城市收视率调查2006年的数据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
[8]数据来源:《2007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7年
“媒介融合”的概念,其英文单词Convergenc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有两个意思[1]:(1)线条、运动物体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2)(用于比喻义)两种事物相似或者相同。
因此,媒介融合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会聚”“结合”,是将不同的媒介结合为一个共同体,是低层次的“融合”;第二层意思才是融合,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一种,是突破媒介形态的内在的统一,是融合发展的最高阶段。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那么媒介融合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从低层次融合到高层次融合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个媒介之间包括内容、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文化等要素的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统一的过程。正如Andrew Nachison在“融合媒介”的定义中所强调的:“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2]。笔者认为,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是技术进步、受众需求、传媒行业竞争和政府政策等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数字、网络技术的推动
媒介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的力量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是在实施这种共享,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接收到任何形态的信息内容。如在手机上看报纸、看电视、上网。可以说,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媒介间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媒介融合的基础和前提。
二、受众需求的召唤
在媒介发展的进程中,受众的需求是支撑每一个创新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内驱力量。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综合性的媒体内容的需求。网络媒体一出现就带有传播内容多媒体性、信息容量超限性和信息链接无限性的特质,这些特质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带来了人类信息消费方式的改变――由传统媒介的对信息分割式消费向综合性消费模式转变。可以说,受众对于不同的媒体内容的综合性需求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被逐步激发的。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在以传统媒介为主导的传播活动中,种种的不便使得受众迫切地需要改变这种不利处境,变被动地位为主体地位。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要求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更丰富,接收更自由、无地域性,具有互动功能,这些需求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任何一方都很难满足。网络具有多媒体性、传播范围无限性和互动性,而传统媒介拥有巨大的采编队伍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只有传统媒介与网络相结合,才能实现双赢。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现代受众已不满足于信息同质化的大众传播,而倾向于适合小众口味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网络媒介具有易检索的功能,这样,只需要将传统媒介丰富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和分类加工,受众就能在网上轻松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只有集中各自的优势,相互融合,对媒介内容加以整合和分类加工,再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到特定的人群,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信息需求的受众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传播内容和讯息,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要。
三、传媒行业竞争的驱动
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作为两种不同的传媒,必然存在竞争。两者通过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调整组合,最终将形成新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模式。
1、传媒行业的竞争态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作为两大传媒,他们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实力的竞争,通过对媒介受众覆盖率、受众媒介接触时间和媒介经营收入等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了解这两大媒介的竞争态势:
(1)传统媒介的受众覆盖率高于网络媒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传统媒介中,电视的受众覆盖率最高,占96.23%;广播居其次,达到95.04%[3];报纸没有专门的受众覆盖率统计数据,但按照一份报纸的实际阅读人数为3人统计,报纸媒介的覆盖率大约在24%上下。网络媒介的受众覆盖率相对较低,目前我国网络媒介的覆盖率为16%[4]。
但网络媒介是技术上最领先的媒介,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新媒介的逐渐熟悉,其受众覆盖率将会达到较高的水平。
(2)网络媒介正在挤占传统媒介的受众接触时间。
根据统计数据,报纸的受众日平均接触时间为39分钟[5],电视为176分钟[6],且呈下降趋势。而网民的周平均上网时间为16.2小时[7],日平均为2.3小时,即139分钟,已经趋近于电视的日平均收视时间,而且呈飞速上升形势。
――网络媒介正在挤占受众原先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传统媒介正在流失受众接触的时间。
(3)网络媒介的经营收入赶超传统媒介。从2001年开始,虽然报纸、广播的广告经营额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其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总经营额的比重却变化不大。电视的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经营额的比重虽然在不断增长,但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1.87%和21.6%[8],可见电视媒介的广告经营额增长放缓。
而网络媒介虽然起步晚,但是它的经济增长点多,且正处于新兴阶段,发展潜力巨大,总体呈上升趋势。传统媒介不想继续走下坡路,网络媒介也想更加快速发展,那么他们只有合作,才能使双方受益。
2、传媒行业的合作趋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各有优劣势,在竞争中合作是他们进行优势互补、战略重组,占据新世纪主导地位的现实需要。
(1)传统媒介渴望与网络媒介共舞。1999年1月9日,在美国举行的“新闻业与互联网”专题研讨会上,美国在线董事长凯茨说:“如果你们观察一下美国在线,你们会发现,我们没有记者和消息来源。但是,每天从美国在线获得他们感兴趣新闻的人,比全美国11家顶尖报纸的读者总数还要多;在黄金时间,我们的读者和CNN或MTV的观众一样多。”[9]
有学者提出,在网络传播时代,要发展壮大,传统媒介必须具备:一流的新闻信息产品;一个影响面广、可靠的内容系统;一个迅猛增长的市场;与合适的网络媒体整合[10]。许多传统媒介已有品牌、资金和人力优势,但缺失因特网技术。网络传播时代的最大挑战是高成本的传统媒介产品的营销,因此,与网络媒介整合则是其致胜之道。从现实层面看,传统媒介利用自身资源与电信、ISP等有网络资源的单位整合,能快速实现优势互补和战略重组,降低成本,聚集足够的能量抗衡更强的竞争对手。
(2)网络媒介只有与传统媒介在竞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才能实现双赢。网络媒介虽然具有很多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仍然有自己的缺陷。首先,正茁壮成长的网络媒介在不能自己采制新闻的情况下,需要汲取传统媒介的内容、人力资源等养分。原创内容在任何时候都是媒介的命根,网络事业飞速发展,却并不拥有能吸引大量眼球的内容。网络媒介从诞生起,就从传统媒介获得新闻源。其次,传统媒介长期形成的政治属性和政策优势、机构组织等方面的固有优势都是令网络媒介望尘莫及的,而这些因素对一个新闻媒介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因
此,一日千里的网络媒介看到传统媒介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与传统媒介的整合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四、政策法规的支持
很多国家逐渐意识到分割管理对传媒发展的阻碍,便纷纷调整政策思路,开始为媒体松绑。
1、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政府与联邦通信委员会先后制定了许多解除电信媒体管制的政策和法规。如1996年颁布的《电信法》,它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1998年1月1日,在新的电信传播法案获得通过后,引发出一场电讯、电子、媒体和文化企业的跨国、跨行业交叉兼并和产业重组浪潮,电讯拍电影、芯片放卫星、微机打电话、软件播新闻,业务的不断交叉,使美国的电讯、电视、微机、软件、互联网、卫星服务和媒体企业厮杀混战成一团。2003年9月,美国又制订了新的有关放宽广播电台经营的法令,如放宽一个企业经营的电台户数规模从占全国户数的35%放宽到45%等等[11]。
欧盟于1997年《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规定不同的网络平台都能一同传送电话信息、电视信息和电脑信息和数据,认为网络融合不仅是不同技术的融合,而且是不同业务(包括电信、电视、广播和电脑图像及文本数据业务,以及交互型多媒体业务)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让用户通过地面广播网、卫星网、电缆网和宽带电话线(如ADSL)享用各种宽带数字业务。
2004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2、国内政策的松动
受到国际政策环境的影响,媒介领域的融合化和全球化大潮也波及到中国,对中国广电媒介、电信及互联网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国在1998年曾提出过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合为一体的设想,但后来因中国电信拆分,导致该设想无疾而终。不过,三网融合始终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并被认为是行业不可阻挡的趋势。十六届五中全会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这在宏观政策层面点燃了新的希望火花。
目前看来,三网融合从技术上来讲不存在障碍,从现实必要性上来讲也不存在争议,在以IPTV和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融合类业务的推动下,我国的三网融合在2006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行业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合作模式,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从上世纪90年代的报刊杂志与网络的融合,到如今的电视、网络和电话三个产业的融合,媒介融合正在从理论向实践跨越,并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和重要表现。虽然“融合媒介”在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目前都还处于初始阶段,但今天媒介的融合趋势,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从长远看,媒介融合的洪流是无法阻挡的,不止于内容的融合,更应是从媒介形态、结构、技术、功能、乃至传播方式的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也许会出现更加奇特,功能更加全面的新型媒介,但是他们始终是由媒介融合发展而来,传承着各种媒介的优势,同时又会具有某些新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2]陈浩文.再论“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49-02
20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的概念首先被提出,并简单地被定义为将原属于同一类型的媒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此,美国艾·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传媒经济学》的作者喻国明教授这样理解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作为中介,将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作为传输手段,运用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并且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加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从而导致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1]。
近几年中,新传播科技与新资讯媒体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并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媒介融合的发展进程也被大大促进了,并涌现出了众多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传媒集团,通过不同媒体之间的资源重整与优势互补,生产出融合型的信息产品,从而达到了单一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效果。应该看到的是,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呈现出媒介融合的新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对媒介融合也逐渐开始加强重视。综上所述,研究媒介融合的优劣势以及发展前景是非常必要的。
一、媒介融合的传播特征
当前,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体现为以下两种:一是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即通过组建大型跨媒介传媒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联合新旧媒体技术,从而形成新的传播手段以及全新的媒介形态。以下是媒介融合的主要传播特征:
(一)新闻业务等的资源共享
媒介融合打破了媒体之间的限制,整合了各类不同形式的媒介,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新闻采编流程。首先,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将共享的新闻内容制作成文字、图像等,形成风格迥异的新闻产品,以不同的媒体平台相继传播给各自的受众。相同信息根据不同的媒介产品将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利于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加速传播。既扩大了市场,提升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又有利于打造交互媒体的品牌效应。
(二)数字化的新闻载体
媒体发展至今呈现出边缘淡化与相互融合的传播形态,这与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传媒科技与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将成为各个媒体平台共同存在的形式,最终实现“媒介大融合”,出现集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全新数字媒体平台——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都将数字化并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之上[2]。
二、媒介融合的优势
(一)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更加便携的应用
媒介融合搜索功能中的搜索结果更加清晰和准确,这是由其多媒体特性决定的。搜索的结果将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并能进行评级分类。
媒介融合的便携功能主要体现在媒介终端上,媒介融合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与时刻都可获得任何目标信息,而这依赖于媒介终端向更轻巧便捷改进。
(二)传播结构优化,服务个性化需要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传播的广泛度提升,受众和媒体之间的没有了清晰的界线,受众更加主动地参与评论、传播、反馈和分享。媒介融合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以任意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极大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三)传播效果强化
受众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因媒介融合提升,受众的积极参与使得信息的接收和记忆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同时新媒体能够获得更更准确、快速、及时的用户信息,有利于媒介受众定位和传播策略的调整,极大地改善了传播效果。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同时运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媒介形式,可以使人们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在同一时间认识客观界[3]。
(四)实现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
传统媒介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受众是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信息本身才是传播过程的主体,而传播信息的内容恰恰受到了传统媒介传播形式的制约。媒介融合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地方在于,它充分使信息传播的内容变成了传播活动的主体,实现了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媒介融合突破了传播信息内容的境界,使媒介成为为内容服务的真正传播载体[4]。
三、制约媒介融合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政策支持
当前,我国政府并没有放开对传媒产业的管制,传媒产业仍没有统一规划,其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竞争机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管理机构不统一。在我国当前的政策体制中,并非所有媒体都有新闻采访报道权,特别是在跨地区、跨媒体的采访时,除少数中央级的媒体外,大部分媒体仍受到诸多政策的限制——网络媒体中的绝大多数没有采访报道权,不可兴办刊物、杂志和电视台;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电台,都使得我国新闻媒介融合深入、多样化的发展和探索得到了抑制。
(二)传统媒体管理落后
目前,报纸、电视、电信、广播等传统媒体虽然都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条,管理体系逐渐完备,但内部管理落后、整合能力缺乏。就我国初步构建的媒介融合的媒体组织来看,多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仅呈现了操作层面的初级融合,而没能实现产权融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三)缺乏全能型优秀人才
媒介融合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新闻采写的“多面手”被更多的需要,这就是说,对同一报道内容,他们要同时为平面媒体、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提供各种类型的报道。这就要求媒介从业人员在掌握新闻业务知识的同时,熟悉电脑和网络知识并能综合使用文字、图像、视频等传播手段;从业人员在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还需及时进行文字报道以及视频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培养制度,目前极其缺乏能够适应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四、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尽管媒介融合现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充分体现出特点和优势,我国政策和媒介环境中众多因素仍制约其发展,但纵观全球视域,媒介融合呈积极走向,我们应在积极预测其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基础上,改变束缚其发展的消极因素,优化其发展进程。
(一)新旧媒体的内容融合
媒体内容的融合,即分属不同媒体形态的内容生产、交换和消费平台,利用数字和网络终端,逐渐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内容融合”产品。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掌握大量的信息,然而传统媒体自身却难以对规模化的信息进行充分的生产和传播;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技术的先进优势将大规模的内容生产变为可能,但资金的缺乏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内容的高度融合势在必行。
(二)媒介融合趋向于多元化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更新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将涉及更多相关产业,媒介产业融合形式在信息产业并购和信息产业战略联盟的主导下更加多样化,将进一步打破电信业、计算机业、大众传媒业的技术壁垒,并趋向跨地区的媒介融合。媒介跨媒体、跨地区的融合,以及媒介产业和其他产业跨行业的多元化融合,改变了媒介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极大地增强了媒介的影响范围和作用力,使得媒介经济得到有效增长。新型的媒介融合以此为基础,将更加注重开拓新的赢利模式。另外,当媒介发生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融合后,会大大增强垄断势力,媒介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形成,使得节目创新得到更多资金的支持,节目种类和媒介言论都将更加多元化[5]。
(三)关注低成本运作与人性化服务
媒介融合使媒介尽可能为信息消费者即受众提供“一站购齐”式的服务。这成为媒介融合的动机之一,同样也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消费中,现代受众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传播途径以及信息附加值等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受众可以享受到媒介融合所提供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和全方位解决方案,这又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产品的制作成本,提升了规模效益。媒介融合的趋势从当前来看是“三网合一”——融合现有的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逐渐形成一个包括数据、音频和影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并依赖全数字化网络设施的支持,将电视、电脑及手机有机融合,为受众提供信息人性化服务的“三网合一”,如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将给受众带来更加快捷、便利、舒适的服务[6]。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高寒.论新媒介时代的媒介融合[J].才智,2011(28).
[3] 张乔吉.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走向[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3).
所谓的媒介融合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终端和网络传输数字形态信息,使不同的媒体之间拥有了关联性与互换性。从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历史上来看,各类传播媒介的出现对图书出版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也使传播媒介的发展逐渐步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而各类传播媒介的出现,压缩了有限的市场空间,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各大传播媒介间的相互融合则不可避免。
1 充分发挥内容资源优势
从人类接收事物的本质上来看,人类对于动态的图像、影音的接收能力比较强,对静态文字的接收能力较弱。因此,人们对现今市场上能提供动态图像、影音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播媒介更感兴趣。而原始图书出版业想要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内容方面的优势,通过对业务领域的不断创新,逐步与时代接轨。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我国传播媒体产品在面向市场进行推广时,多数产品会针对客户的需要,在内容的开发上尽量增强产品的功能性与适用性,这也正是传统图书出版业在发展过程中所缺少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图书出版业自身发展时间长、内容资源丰富的特点,就必须将自身的优势与其他媒介的优势相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并充分利用图书出版业在整个传播媒介产业中的地位,促使原始图书出版业向媒介融合时代的图书出版业转型,创造更多内容增值点。
其次,在充分利用图书出版业内容资源的基础上,要不断寻找内容热点,提升图书出版业的“保鲜度”。基于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来讲,“保鲜度”就是指图书内容要始终符合当下热点,对广大读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这也是图书出版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保持内容“新鲜度”的关键在于对图书内容的选择,可以根据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进行选取。
2 通过媒介融合挖掘内容资源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寻找图书热点与内容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虚拟网络或者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作为图书选题的标准。在寻找热点的时候要注意读者重点关注的地方。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图书的要求以及读书的品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选择传播媒介的选择上虽然依旧是以内容为主,但如何利用寻找读者关注的热点内容满足读者的需求,就成为了图书出版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关键。而其中媒介融合就是有效措施之一,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的拓展新媒体的内容资源,使图书出版业通过媒介融合这一方式,来满足市场和人们的需求。
如果说内容资源是图书出版业发展的核心,那么作者资源就是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图书出版业要在保护好已有作者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开发作者资源。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的逐渐兴起,许多网络依靠网络、手机的传播媒介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在读者中十分受欢迎。刨除网络小说自身优势外,网络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图书创作领域不可缺少的群体。因此,图书出版社要积极开发与利用新时代作者资源,增强图书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出版社的经济收益。
3 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盗版
在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新传播媒介对市场产生冲击以外,盗版图书的出现,也使正版图书的销量大幅度的下降,并对我国图书出版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盗版书籍严厉打击。以目前的情况看来,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是解决盗版行为泛滥的重要方法,依照目前掌握的信息技术来看,保护技术已经无法对图书的质量提供保障,因此必须使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才能确保图书市场正常运行。然而,数字保护技术只是一种保护措施,要想从根本上消除盗版图书的威胁,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健全了法律制度,才能消除盗版图书造成的不利影响。
4 积极探索消费市场 创新图书出版业策略
4.1 整合多种资源,选取最优题目
选题对图书内容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利用多媒体进行选题成为当今图书出版社较为青睐的方法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选题渠道:(1)报纸图书,通过对报纸中优秀专栏资源的整理来获取最新的热点资源;(2)杂志图书,将杂志的快捷性与图书的文化性相结合,打造选题资源;(3)影视图书,图书与影视的联合在我们的生活中最为熟悉,无论是小说翻拍电影或电视剧,还是电影、电视剧的同人小说,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与经济收益;(4)手机图书,手机图书充分利用了手机的便捷性,使人们可以利用琐碎的时间对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是很受读者关注的一种形式,出版社与其相结合,使手机图书成为图书出版的宣传,在选题的同时提高图书销量。
4.2 积极探索市场,寻求战略联盟
在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过程中,媒介融合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上的融合,还要加强图书出版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寻找合适的战略联盟伙伴。跨媒体经营是一种常见的媒介融合经营形态。图书出版业由于自身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因此在寻求战略联盟的时候,不仅可以与传媒产业合作,也可以与传媒产业外的运营商、电子商务产业、信息工程业等其他相关产业进行合作,在合作实现产业间的优势互补,不断弥补出版社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传播媒体的出现,对图书出版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图书出版业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内容资源的优势,促进各类内容资源的整合的同时为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作者资源与选题资源。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产业间的相互合作,实现产业间的优势互补,使图书出版业能够更好的适应媒介融合时代下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健康、平稳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033-02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传统广播媒体而言,即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同时也带了很大的发展机遇,那就是通过与现代传媒技术进行有效的媒介融合。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传播现象,媒介融合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广播电视媒体的生存环境,同时有效地推动了新形势下广播媒体的发展模式的突破,例如你可以用手机收听广播,你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收听广播,亦或者你可以通过相关渠道收听你错过时间的新闻广播等等,这些便捷的收听方式,无疑是媒介融合这个大的发展趋势给广播媒体带来的新的变革。
1媒介融合的概念及特征
1.1媒介融合概念
所谓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普尔教授率先提出,其最初的含义是多种媒体的一种发展趋势在功能上的体现。媒介融合的概念共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其隶属的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在内的媒体的媒介形态通过整体运作而变化的过程;另一个层面上媒介融合涵盖范围更为广泛,泛指媒介融合的主体和外延部分,也就是说与媒介有关的所有构成元素,不仅涵盖了第一层面的媒介形态融合,同时将触角延伸到其媒介功能、所有权形式、传播方式,以及组织结构的融合等方面。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媒介融合是一种适应时展的新型产业模式,是现代社会信息传输方式多元化发展的必然,是集传统的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体与信息时代的产物互联网、手机等多种传媒发展为一体,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经过信息统一处理,形成多种媒体形式和内容的组合,促进了信息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而这些新产品又通过多种渠道迅捷的传播出去。
1.2媒介融合的特征分析
1)数字技术的网络融合。信息技术是新时代的产物,与数字化技术共同促进了多个产业领域的发展,这两项技术将多种形式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转化,成为可读的计算机二进制数据,计算机再将这些信息转化为相同的数字符号,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交流。换一种说法,统一后的信息,经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给了传统形式的信息以新的传播机遇,网络传播,这一新颖渠道使信息流通更加广泛便捷;
2)终端的多元化融合。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媒介终端的功能也走向高科技,以有线电视为例,IP机顶盒、数字机顶盒技术屡屡更新,其他辅助设备也与时俱进,消费者收看电视更快捷,更方便,还有更多的功能可以选择,比如通过加入新的传收介质,如今电视也拥有了浏览互联网、电子商务、下载数据等原来网络特有的功能。媒介融合凭借不断更新的技术优势,也提升了移动电话的进步,移动电话网络化已成新趋势,上网、收看电视节目、收发邮件、APP应用等功能是手机的又一个进步。
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传统媒介产业的界限逐渐模糊。为此,传统媒介都有自己固有的传播范畴和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产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具有时代优势和市场需求。传统的媒介报纸和广播是两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其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营销渠道也有各自的优势。如今,我们能看到报纸、广播媒介这些传统媒介与其他媒介的互动、合作、融合,使得其原有的较为明晰的传播范畴扩大,媒介之间交互性明显化。
2 新时期我国广播媒体进行媒介融合的必要性及优势
2.1广播媒体进行媒介融合的必要性
1)传统媒体落后的管理机制与运营手段。媒介融合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表现最突出的是媒体技术的改变,当然,管理体制、运营手段、盈利模式等也随之进行整合。我国广播影视行业所实行的管理体制建立在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导致管理机制以及运营手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适应新媒体的发展与受众的需求,因此广电行业机构设置上下层级之间表现出很大的矛盾,另外,有线电视网络市场也存在严重的分割现象,广播资源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共享;
2)新时期国外媒体的强势行业竞争力。通过分析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得知,西方发达国家都将科学技术作为新媒体的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力求成为掌握核心技术以及行业标准的第一人(国)。以美国、瑞士为首的一些国家致力于IP电视的推广和应用,韩国、意大利等国家新媒体发展方向则瞄准了手机电视。举个例子,上个世纪的美国福克斯公司专门设立了一个制作移动电视节目的部门,该部门成立之后已经成功负责了超过一百个移动节目的制作。另外,互联网也以迅猛的发展势头进驻新媒体领域。由此可见,整个新媒体市场正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所以,随着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的传媒市场也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国外媒体,以推动我国新媒体的进一步融合。
2.2广播媒体进行媒介融合的有利条件
1)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利于本土化品牌的塑造。任何事物发展都有规律,新生事物取代传统的事物时有发生。基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广播电台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压力也是契机,广播媒体应该坦然面对,广播电台可以利用丰富的本土资源优势,打造本土化品牌产品。如何打造本土化品牌,是目前广播电台发展的当务之急,所采取的措施制约着品牌打造的成败,我认为要具有本土优势,就要贴近当地人们的生活,关注上至民生国策,下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真实反映,以当地人们的生活为出发点,同时还要弘扬正气,关注弱势群体,将群众的生活放到第一位。这样一来,立足于本土,才能更好的扩展其外延,为媒介融合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
2)不同媒体之间的合作为广播媒体的整合奠定了基础。广播电台应该充分利用当前发展的有利时机,突破传统媒体的桎梏,将自己打造成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媒体。广播电台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多种媒体之间要加强互动。在当前的社会要求下,广播媒体应该不断提高观众参与互动的热情,如利用手机、网络等实时更新平台,为观众提供更多的参与节目互动的机会;其次,媒体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这个整合过程不但要继续发扬广播媒体的传统优势,还要充分借鉴手机、网络、报刊等新老媒体的先进性,提升媒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手机可以突破参与互动的时空限制,网络具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而报纸能够将隐藏在信息背后的社会价值挖掘出来。现今,很多广播电台的节目都拥有了自己的同步微博、微信平台,并且推出了手机APP应用下载,就是传统与新颖的有效结合;
3)不同媒体之间要加强合作,推动广播媒体的不断壮大。从当前来看,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要大于合作,这就导致媒体资源的整合度较低,很多资源难以实现共享,这不利于广播媒体的发展。不同媒体之间要尽量加强合作,构建一个良好的媒介统一体。这样既可以消除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压力,使不同媒体之间能够进一步沟通。此外,不同媒体之间通过合作可以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同一个信息源,广播播送、电视播放、报纸刊发、网络更新等等形式都可以利用,只要每个媒介形式做到同源异现,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和播送范围,全方位使用信息。在这一前提下,广播媒体的影响力必将不断壮大。
3 我国广播媒体实施“媒介融合”的策略
3.1立足品牌形象,树立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
要想提高广播的收听率就必须要提高受众的忠诚度,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提高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专业频率要将专业领域内的信息作为主要内容,如音乐频率主要以最流行、最时尚的音乐为主要内容,交通频率主要以路况信息、汽车性信息为主要内容。提升广播频率公信力必须要表现出客观公正的信息处理态度,注重在节目中体现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得态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受众的忠诚度。
3.2创新广播内容,形成广播媒体独特的节目风格
对任何广播节目来说,一定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样才能提升受众的关注度。所以,各广播频率都要力求在内容上以及表现形式上突出创新,形成自己别具特色的风格特征。我们发现广播节目的风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广播节目的收听率,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零点乐话》,楚天电台的《吉祥鸟》等,无论是节目主持人还是节目形式都以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听众。所以,各广播频道应该进行细致的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听众的具体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自己的节目风格,以提高受众的收听率。
在当今媒介融合的形势下,独特的节目形式具有很高的媒介价值,所以有时候策划一档新节目的重要程度要远高于节目本身的内容。如今,信息传播的渠道日益增多,受众面临着多种选择机会,因此媒介之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一定要重视节目形式的创新,在开发节目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受众的需求,形成独特的节目风格,以创新来赢得更多的受众。节目策划者要重点把握受众需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发生偏离,在准确了解传播特征的基础上适应更多受众的需要才是正确之策。
3.3适应媒介融合趋势,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往往更容易也更应该受到广播媒体的青睐,但是复合型人才数量却十分有限,媒体应该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能够承担起基本工作,也就是能够胜任不同形式的采访报道工作,不但可以对着摄像头发表即兴评论,也能够挖掘信息的价值,还能够快速出稿等。第二,高于第一层面的要求,如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和决断力,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征,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判断出吸引受众的表达方式,能够很快分配好各种资源,顺利完成节目的制作过程,这样才能在采访过程中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适应多媒体发展的要求。第一层面要求准确把握不同媒介的表现特征,充分了解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第二层面的要求是,必须在日常实践工作中灵活运用这些传播规律,这样才能胜任不同形式的媒体工作。
4结论
虽然,媒介融合发展呼声很高,但真正的落实很难,站在哲学的角度分析,所有新事物的诞生都需要一个过程,但以新代旧,以先进取代落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媒介融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诸如市场的、技术的以及成本的,目前,新媒体的发展还只是媒体市场的一角,与应有的发展趋势相距甚远。不久的将来,信息传播渠道会更加通畅。总之,在现代社会,传媒数字化发展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广播媒体要积极向媒介融合迈进,依托现代化的科技优势,树立新的品牌形象,紧跟时代的要求发展,也是听众受体的集体呼声。媒介融合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广播节目创优战略[J].记者摇篮,2008(6).
[2]王菡. 略论广播媒体与微博的融合―以福建交通广播为例[J].东南传播,2011(4).
[3]陈佑臻.浅谈地方广播媒体“迎奥运”宣传的创新思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0).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媒体依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和冲击。虽然从表面上来看,纸媒所受影响是最大的,但是首先意识到生存危机并积极应对挑战的也是报刊媒体,虽起初也是迫于压力“摸着石头过河”,但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尝试,已从最初的“照搬上网”走出了一条不断创新的媒介融合之路。电视媒体要在多元化媒介环境中保持自身竞争力,首要的就是认清已经变化了的媒介生态环境,重新定位自己,发挥自身传播优势,适应新环境的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宜电视媒体的技术融合之路。
一、全媒体时代的电视媒介环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普及,我国网民数量与日俱增,加之3G技术的进步,融合了通信、阅读、上网和视频播放功能的智能手机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经常接触的媒体之一。如今我国已形成了一个以互联网,手机和传统媒体为主体,各种媒体相互交叉、渗透的多元化全媒体格局。
1、年轻受众青睐新媒体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和3G手机等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受众接收信息的个性化程度高,信息海量的同时又兼具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高度交互性,因此创造了完全不同以往的媒介体验。据CNNIC2011年初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我国网民已经达到了4.57亿,而手机网民也达到了3.03亿,30岁以上网民数量持续增多,且我国网民每周上网时长为18.3个小时。①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甚至很少看电视,读报纸,他们的生活是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中心的。
2、电视收视率下滑,老龄化趋势显现
新媒体的吸引力的确分流了一部分传统媒体的受众。与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受众偏爱新媒体相反,传统媒体受众份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减,曾经占据媒体优势地位的电视媒体,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和竞争态势,收视率无疑成了电视台最关心的话题。并且自2001年开始,我国电视观众人均收视时间一直呈现下滑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受众的年龄构成必将进一步往30岁以上的人群中蔓延,伴随而生的趋势将是传统电视媒体受众的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
3、资源优势属性的改变
新媒体技术消解了传统媒体间的壁垒,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声画一体的视频信息的制作与已不再被传统电视媒体所独享。资源优势属性的改变,不仅使报刊媒体纷纷涉足视频报道,还有网站提供的海量视频信息及网民DIY的视频作品。这使得电视媒体面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同行业电视台之间,全媒体时代,对受众注意力的争夺愈演愈烈,电视媒体不得不和更多的竞争者去抢夺日益分化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
4、受众和媒体之间关系的改变
现在的受众比过去的受众要主动的多,年轻化的、受过教育的受众越来越容易掌握新技术和媒体内容的制作技能,他们不仅在被动的接收信息,也积极参与到信息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就世界范围来说,越来越多被普通公众创作的信息内容被专业媒体所采用,社交网络和微博客的风靡也对人们的信息分享产生了重大影响,公众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也在愈加深刻的影响着媒体的议程设置,这些都改变了以往受众和媒体单向度被动接收的关系。
二、我国电视媒体的技术融合现状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的,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目标将是打破传播媒介的形态差异,走向媒介形态的大融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报刊纷纷上网就开启了媒介融合的局面。目前媒介融合在我国的发展如火如荼,各种媒介之间的交叉渗透,不仅逐渐消解和模糊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也衍生出了日新月异的全新的媒体形式和媒介使用体验。就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媒介融合的探索实践来说,媒介技术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与互联网的融合和3G手机电视两个方面。
目前,基本上所有电视台都成立了自己的网站,虽然起初的电视网站只是将其作为传统电视媒体的宣传窗口,内容形式单一、更新较慢,但经过了一段时期的探索尝试,现如今的电视网站已逐渐发展成为了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合网络特色和电视资源为一体的“全功能”服务型信息平台。互联网与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扬长避短,扩大了电视受众的外延,拓宽了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从而拓展了电视媒体的生存发展空间。
手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名副其实的“影子媒介”,因其拥有的极高的普及率和携带方便的特点,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之下,与电视媒体的“联姻”可谓顺理成章。3G手机的广泛普及宣告了“新视听时代”的到来,手机电视成为了新时代的新鲜潮流,虽然手机电视市场潜力广大,但技术和设备因素依旧是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屏障,并且目前基本都是转播或下载现有电视节目,针对手机媒体专门开发制作的节目依然寥寥无几。
三、电视媒体技术融合策略
在全媒体竞争的今天,如何变挑战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发挥优势,不断创新是电视媒体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媒介融合及其动因
(一)媒介融合
美国传播学者、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普尔教授提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形态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媒介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的一种媒介理念。
(二)媒介融合的动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基础。以科技作为支撑的新兴媒体具有无比快的信息流和海量信息,同时还具有互动性,能够与受众直接进行交流与互动。受众的地位也得以提高,其接收信息的方式从被动转为主动,实现了信息传播由固定终端向移动终端的转变。受众的需求是媒介融合的根本动因。受众是媒体传播活动的中心,处于主导地位,有了受众对信息的接收和反馈传播活动才算完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兴媒体大量涌现并受到大众欢迎,为节省时间,人们已经习惯使用新媒体进行社交、浏览新闻、观看视频。新媒体拥有庞大的用户群,有了用户的需求其也就有了存在、发展和完善的动力。
二、媒介融合时代电视媒体面临的机遇
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报纸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的综合延伸。在媒介融合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机遇。作为传统媒体,其发展的步伐已远远落后于新媒体,电视媒体需要进行媒介融合以保证其进一步发展。新媒体与电视媒体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与新媒体进行融合,电视媒体的发展空间与服务空间都在不断扩大。电视媒体只要在融合中抓住机遇、转变思路,找到新的增长点依然可以有效地发挥自身强大的作用。
三、媒介融合时代电视媒体面临的挑战
新兴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电视相较于报纸和广播具有视听结合的优势,同时还具有示范能力强、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等特点。但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媒体的独特优势得不到体现。其次,受众可以通过新兴媒体进行碎片化阅读,使得受众的注意力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兴媒体,传统媒体的生存受到威胁。新兴媒体能够解决在高速运转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时间不充足这一问题,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电视媒体却无法做到这一点。最后,广告是电视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但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广告主更愿意选择网络媒体对受众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广告投放,这样既节约了广告成本,又产生了相较于大众媒体更好的广告效果。综上,在媒介融合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四、电视媒体在媒介融合时代的转型之路
在现实生活中,电视媒体必不可少,它不仅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基层群众,还能娱乐大众等。同时,新兴媒体受到受众年龄、知识水平、信息接收水平等制约,不能对受众进行全方位覆盖。电视媒体和新兴媒体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两者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其综合优势,二者的融合是必然趋势。
(一)推动技术创新
电视媒体要重视科学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是媒介进步的根本保证,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为内容生产开辟广阔的空间。电视媒体进行媒介融合,要顺应新媒体的交互性、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电视媒体要投入资金、技术、人才,加强对大数据、云计算、个性化推荐等项目的研究,同时还要对当下的VR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二)积极参与行业竞争
行业内的竞争主要是节目收视率的竞争,通过对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来获得较高的收视率是电视媒体转型的又一策略。之前,电视节目普遍存在内容缺乏创意、形式陈旧,甚至严重同质化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对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不断进行创新才是唯一出路。真人秀节目应运而生,并在众多节目形式中脱颖而出。2005年是我国真人秀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代表性的节目有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这些节目都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在内容方面较为成功的当属季播节目《爸爸去哪儿》系列,通过展示明星与子女的户外生存情况,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电视节目创新在内容上要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在形式上要能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三)满足新时代受众的需求
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直接影响媒体的收益。受众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程度、职业、地位以及年龄的不同都决定了受众的信息需求存在差异,电视媒体要依据不同的受众需求进行内容推送。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其共有45个电视频道,能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例如,CCTV-2财经频道,满足对经济类信息有需求的受众;CCTV-5体育频道,满足体育迷的信息需求;CCTV-11戏曲频道,满足对戏曲感兴趣的受众的需求。电视媒体也要注重在不同时间段受众接收信息的情况,应将强档节目放在接收情况较好的时间段以保证收视率。
五、结语
在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下,电视媒体应正确看待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电视媒体要有危机意识,抓住机遇,发展自身,按照行业发展需求以及市场需求创新技术,积极参与行业竞争,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电视媒体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72-01
在信息数字化时代,传播方式从传统媒体时代的“点对面”转变为互联网时代“点对点”的发散型立体交错式。信息传播的通路更加多样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导致了传播主体趋向多元化。所谓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是指任何能够上网的人都可以在互联网络上自由和传播信息。正是由于传播方式的转变导致了影像话语权的消逝,才使得有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影像的传播。而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影像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影像一直是被媒体牢牢控制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影像的数字化传播对个人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在人类传播史上,个人第一次拥有了对影像信息的权。
新媒介主要是指传统媒介如纸媒、电视、广播和以计算机技术为依附的数字互联网的整合体现。新媒介资源应该说是属于新媒介企业,是新媒介企业在向社会和受众提供各种精神产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所拥有或所支配的能够实现新媒介企业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所谓新媒介融合是指以新媒介优势资源为主导,依照其它媒介的各种特性。比如说延续时间及影响力等,把各种媒介企业的市场、资金、人才、技术设备、机构、机制、管理的优势资源充分合理的加以配置,统筹组合运用,使之形成为有机的整体,以实现新媒介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来增强新媒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行为。
以数字媒介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介的资源整合为电视、广播、报纸等等各种传统媒介不断交融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技术基础,也使其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当然,新媒介是最核心的部分。从传播价值理论来分析比较传统媒介和数字新媒介对广告价值评判和广告运作流程的差异可以非常明晰的看出:传统媒介是把广告价值与委托企业的商品消费收益的价值来衡量传统媒介企业经济收益并作为其主要的评价标准,但商品消费收益价值的不断变化和广告自身价值的贬值又使得传统媒介企业很难把握其价值评价标准,传统媒介运作过程中对价值分析的混乱和不确定性和自身消耗等因素使得其收益价值模糊而不确定。而数字新媒介在发挥自身新技术的优势基础上将广告价值最大化和其企业收益价值标准传递的迅速性以及数字技术可交互的优势最大程度的提高了自身的价值,从而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绝对优势,使得新媒介企业以最少的价值资源创造最大的商业价值,对广告业主和新媒介企业本身形成准确的价值评价标准和良好的互动及共赢,也使得传播从业者从术业专攻到独当一面。
数字媒介信息资源是指以网络传播者为主体,以网络传播为目的的指向和实践活动的对象,是网络所承载的客观事物所发生的相对变动或者与变动相关的各类信息,是具有网络传播价值的表像和潜在的信息之和,是新媒介机构服务的基础,新媒介资源是提高影响力的核心要素。是新媒介资源的重点目标,按照新媒介资源形态来分,当然它可以分为文字、图表、影像、声音以及符号等等,目前新媒介信息传递和使用方法主要有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远程登录等等,由于新媒介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和多样化,数字媒介呈现出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互动指数强等特点,为新数字媒介信息资源融合提供了有利时机。融合不是数字媒介产业发展的终点,融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于信息传播领域产业融合的研究触角。
数字新媒介以技术为主导把传统媒介和新媒体进行资源整合,两者优势互补,数字媒介市场呈现出媒介大融合的局面。
在资本高度集约传播的形式下,媒介产业的横向和纵向融合使我国媒介业逐渐的走向大媒介时代。跨地域传播,这是媒介纵向融合的表现,也就是将跨地域内的电视传媒,报刊杂志和数字新媒介的传播资源进行融合,实现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跨地域的网上融合,靠融合所形成的特有优势来打造的视听网络新媒介形式。
媒介融合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指的是形式与规模层面的融合,第二个层次指的是功能与结构层面的融合,第二个层次的融合是更深层次的融合。而这两个层次的融合,第一个层次与国内的媒介产业化息息相关,第二个层次和数字化是密不可分的。
国内的媒介产业化,自1978年恢复媒体广告经营以来,已经进行了三十余年。①虽然媒介产业化是以“媒介事业转企业自主经营”的名义诞生,然而客观上对媒介融合,尤其是广电媒体的融合起到的作用却是巨大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从1999年开始的“集团化”。② 1999年,“82号文件”出台,③对原有的广播电视单位进行了行政重组,使得原来各自独立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被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规模更大、资源更丰富的传媒集团。集团化在客观上促成了一种电视、广播、报纸等不同媒介在形式上和规模上的一次“融合”,并且这一“融合”普遍在全国范围中迅速完成,反应出不同媒介经营者对于优化配置资源、强化竞争优势的心态。④然而,在行政命令驱使下的这种“集团化”,终究是一种形式与规模上的媒介融合,集团大而不强,并没有很好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第一个层次的媒介融合,以媒介所承载的信息形态为区分,“合”有余而“融”不足。
媒介融合的第二层次,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在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之前,媒介消费者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来满足各自不同的媒介消费需求,通过电视台、电视机来满足看电视的需求,通过广播电台和收音机来满足听广播的需求。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任何一种媒介所承载的信息都能够被转换成标准和统一的“0”和“1”。媒介消费者不再只是用收音机才能听广播、不再只是用电视机才能看电视,甚至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新闻、文学作品都不只是用报纸和杂志作载体。这不禁让人反思:“媒介消费者”,其实消费的不是“媒介”,而是“媒介”所承载的“内容”。正是由于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需求”摆脱了“途径”的束缚,清晰地让媒介经营者认识到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其实包含了两大内核:一是“内容”,二是“渠道”。
数字技术从根本上改造了传统“媒介”的格局,使传统的“媒介产业”演进到“内容产业”与“大众传媒产业”两个庞大的产业――大众传媒产业具备大规模向社会传递信息的技术手段和产业组织,而其产品形式就是内容产品。⑤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化在“媒介”内部进行了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分,将媒介逐步分裂成“传输渠道”和“内容生产”两类(下文简称“渠道”和“内容”)。而这两类媒介的界限并不完全清晰,同时它们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点,与同类或不同类的媒介进行合作与互补,于是形成了第二个层次的媒介融合――功能与结构层面的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的三个阶段
在媒介产业化与数字化的背景下,媒介融合的两个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笔者认为,虽然从时间维度具体提出媒介融合进程的里程碑有一定难度,但是,媒介融合发展至今,从“内容”与“渠道”的角度入手,总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具有其鲜明的特征。
首先,内容的渠道拓展与延伸。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互联网在国内早期发展的若干年时间里。这一阶段,一方面,国内互联网市场基本形成了以新浪、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为代表的互联网市场格局,这些网站从传统媒体中分流了大量的用户和流量,成为了媒介消费者消费“内容”的一条重要“渠道”,给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以广播、电视、报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是其与生俱来的特征,尽管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通往媒介消费者的渠道――广播频率、电视频道、报纸、杂志逐渐萎缩,但媒介消费者消费的终究是内容而非渠道。因此,在彼时彼刻,传统媒体为了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展开了渠道的拓展与延伸,上文所提到的地方广电集团化,就是“渠道的拓展与延伸”的一种表现。而从报业方面来看,自办网站、“报网互动”成为当时报业发行渠道的拓展和延伸。⑥
媒介融合的第一个阶段,传统媒体以“内容”为核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资源和优势,面对互联网的“渠道”冲击,或主动或被动地寻求渠道的拓展与延伸。这样既符合自身发展的利益和需要,对当时的网站而言,能够低成本地获得大量内容,也是渠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次,渠道的资源整合与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内网站的数量迅速增加,种类也日益丰富,搜索引擎、视频网站、社交网站不断涌现,使得“渠道”在短短几年内爆发式增长。然而,伴随着“渠道”的增长,渠道与渠道之间的竞争变得激烈和白热化。
渠道之间的竞争,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观察。其一是资本层面。在全球互联网投资热潮的影响下,国内的互联网市场,同样经历了大量的创业――上市――并购的案例。尤其是在视频网站领域,大量资本的涌入使得互联网视频行业经过几轮洗牌,形成了目前的竞争态势,不少曾经出现在网民面前的甚至红极一时的视频网站,而今早已淡出互联网视频渠道竞争的第一梯队。
在这一阶段,经过几轮资本层面的资源整合和优化,优胜劣汰,渠道竞争格局日益清晰和稳定。随着这一格局的清晰和稳定,在当前的几大类媒体中形成了一类以“内容生产”见长、渠道萎缩、受众流失的媒体,比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等,和以一类“传输渠道”见长、缺乏原创内容、掌握大量用户的媒体,比如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等。两者相互依存也相互竞争,融合更加深入。
第三,以内容为核心的渠道竞合。渠道竞争的第二个层面,就是内容层面的竞争,因为媒介消费者本质上消费的是内容,而不是渠道。只有拥有优质内容的渠道,才能拥有更多的用户和流量,才能获得更多的收入。
目前,媒介融合就处于这一阶段――以内容为核心的渠道竞合。在经过资本层面的竞争后,依然生存的渠道,需要靠自身盈利才能继续发展,要盈利主要靠广告收入,广告收入的来源在于用户和流量,用户和流量则取决于渠道所承载的内容,这就是渠道运营的逻辑。因此,渠道需要内容,需要优质的内容,来帮助其在渠道竞争中获得长期而稳定的优势。
而作为内容生产者,尤其是优质内容的生产者,由于其产品的稀缺性,在“内容”与“渠道”的合作中往往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不论是影视剧的网络版权、电视版权,还是新闻的转载成本,都在不断提高,这也迫使“渠道”为了节省长期采购成本而自行投资进行原创内容的研发与生产。从2013年至今,已有大量知名记者编辑、主持人、节目制作团队从以内容见长的传统媒体流动到以渠道见长急需优质内容的新媒体。
“渠道”和“内容”的关系从采购变成渗透,凸显当前内容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也反映了媒介融合进程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目前,我国的媒介融合正处于围绕内容而展开的渠道竞合阶段。在这一阶段,显而易见,内容在整个媒介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意味着“渠道”强的一类媒体会围绕内容加大各方面投入,也意味着“内容”强的媒体会提高合作门槛,同时倚仗内容优势发展专属渠道。除此以外,围绕内容的核心地位,笔者认为这一阶段还有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围绕内容版权的问题。内容版权市场在国内的发展较快,并且在不断完善和规范的过程中。由于对内容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所以围绕内容版权的问题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今年上半年爱奇艺和芒果TV就《爸爸去哪儿》网络视频版权上演的一场版权大战。在这一案例中,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点。
首先是湖南台台长吕焕斌表态:“今后,湖南卫视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自制节目,将由‘芒果TV’独播出,在互联网版权上一律不分销,以此打造自己的互联网视频平台。”⑦这一表态传递出一个信息,不少电视台已经开始曲线布局独播策略,扶持自有平台,视频网站的内容资源萎缩趋势已经愈发明显。
其次是爱奇艺在网络播出过程中,对于植入广告的处理。作为渠道的爱奇艺将《爸爸去哪儿2》剧中的植入广告品牌乐视TV打上了马赛克,同时将伊利QQ星的角标模糊处理,剪掉了片尾特别鸣谢乐视TV部分,这种做法使得《爸爸去哪儿2》的网络收视对湖南卫视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电视台与视频网站,前者属于“内容生产”型的媒体,后者属于“传输渠道”型的媒体,前者需要后者提供网络收视和版权收入,后者需要前者的内容来维持高流量和高广告收入。双方在这种合作关系中不断发生摩擦和矛盾,所以掌握内容的媒介将以内容为核心资源,借势发力建设自身渠道。但视频网站也不会坐以待毙,国内四大主流视频网站中,搜狐、优酷、土豆三家综艺版权购买力度不大,出于成本因素考虑,视频网站都加大对自制内容的投入,以减少对电视台内容的依赖。
二、围绕内容规制的问题。中国的媒介都是处于“可管可控”的范围内的,网络媒体也不例外。⑧这种“可管可控”,集中反映在对内容的规制方面。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181号文”的出台,⑨实际上对所有在电视屏幕上呈现的内容――不论是智能电视、机顶盒、手机或电脑的airplay功能,都具有监管的效力。这无疑给互联网视频又套上了一个紧箍咒,这一紧箍咒在今年7月再次发威,对百度、阿里、乐视等7家互联网电视服务提供商进行检查并要求对违规内容进行整改。
“渠道”型媒体从前的内容来源是以采购为主,采购内容的价格虽然高,但内容基本都已通过审查,播出风险低。而现今转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内容生产或低成本集成UGC内容,因而不可避免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内容受到政府部门的规制,面临更大的播出风险。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内容规制,客观上对“渠道”型媒体向内容领域渗透与融合提高了门槛。
结语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起始于相同或不同形态媒介的合并、合作,随着这一进程的深入和扩大,并且在数字化的推动之下,不同形态媒介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媒介融合又发展成为一种不同媒介围绕内容而展开的更广泛和深层的竞争与合作。笔者猜想,在不远的未来,我们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将越来越有可能作为一种面对受众的渠道而存在,而在媒介的上游,则是无数与之紧密关联但不再隶属于媒介本身的内容生产者――这将是未来的传媒。(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注释:①②黄升民,马 涛:《“媒介产业化”再思考》,《中国广播》,2013(10)。
③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的意见》(简称82号文件)。主要内容包括:电视与广播、有线电视台与无线电视台合并;停止县级办台;台和网分离。
④黄升民,周 艳:《1998:力量游戏与市场整合》,《国际广告》,1999(1)。
⑤赵子忠:《内容产业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第18页,内容产业与大众传媒产业的不同在于:大众传媒产业强调“传媒”,媒介是决定传媒产业的核心部分,产业内分类是按照媒介的形态进行的;而内容产业则强调“内容”,内容部分从媒介中独立出来,形成大规模的内容产品生产,并且通过更为广泛的传输渠道和信息终端,进行更大规模的交易。
⑥林如鹏,顾 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网融合》,《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发展与应用,同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也开始实现融合。这也使我国开始逐步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实现了信息传播模式的创新转变[1]。对于我国广告设计行业来说,媒介融合模式使广告设计作品的传播面与影响力显著提高,广告设计作品需要面对更多受众。因此传统广告设计已经很难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取得较好的发展成效,必须要进行积极的创新。
一、媒介融合时代广告设计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当前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我国广告设计行业也迎来了较多机遇。这主要是因为新媒体模式的全面发展与应用,使广告设计的市场得到了较好拓展,拓宽了广告设计作品的受众面。在这种情况下,广告设计行业的市场需求也会显著增加,使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更大潜力[2]。立足于这种背景,如果广告设计行业能够积极进行创新探索,丰富广告设计内容与创意元素,那么就可以把握机遇,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广告设计行业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也面临着较多挑战,特别是当前行业内部很多广告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在媒介融合时代下依然只能随波逐流,很难进行创新突破。除此之外,当前我国整个广告行业的监管力度也存在不足,使广告设计人员很难保住自己的创新设计产品,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创新转变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二、媒介融合时代广告设计的创新性发展方向
(一)立足于媒介融合实现广告视觉元素创新
对于广告设计人员来说,应该积极了解媒介融合对于广告宣传效果的影响,充分考察广告视觉元素在媒介融合时代下的创新。结合当前我国社会民众的审美观念来看,大部分社会民众更容易接受创意图形,这主要是因为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社会民众每天接收的信息量非常多,而能够迅速吸引民众目光的内容很少。因此,广告设计人员应该突出创意图形,激发视觉元素创新,使广告投放以后能够迅速进入受众的眼中,并给受众带来较深的印象。在具体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应该实现创意图像和媒介融合的联动,在保证创意图像能够真正吸引受众的同时,也要发挥媒介融合的优势,使广告受众转变为潜在消费者。
(二)通过媒介融合平台丰富广告创意
媒介融合给广告设计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广告设计人员应充分把握媒介融合带来的便利,丰富广告设计的创新元素。比如奥利奥公司跟天猫商城进行合作,开展了奥利奥缤纷音乐盒的活动。这项广告设计通过媒介融合平台,引入了多项传感技术,将奥利奥放置于形状类似于唱片机的音乐盒上,在使用光感技术以后,放入饼干就可以播放音乐,而在咬一口饼干以后,饼干遮挡面积也会发生变化,引起歌曲的切换。不仅如此,在摆放公仔以后,还会播放天猫广告音乐。这种广告设计方式实现了广告作品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受众在接收广告内容后的整体体验水平,广告设计作品富有创意,并且能够产生非常显著的宣传成效。奥利奥与天猫商城联合开展的广告宣传,使奥利奥产品上线一天就直接售罄。
(三)结合消费者的心理状态明确广告创新方向
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消费者对于商品整体定位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在媒介融合环境中,消费者能够对商品进行在线评论,广告信息传播也形成了双向传播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广告设计人员应充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状态,使广告设计产品能够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最终提高广告传播的效果。这也需要广告设计人员能够站在消费者层面上思考问题,同时还要通过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平台,明确消费者对于广告设计产品的感知情况与体验水平。事实上,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由于各个社会民众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声,因此广告设计产品最好能够立足于消费者心理状态,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可。通过此种方式,社会民众就会主动进行广告设计内容的传播,使广告设计创新产品能够取得更好的传播成效。
(四)实现传统广告与新媒体广告的合理融合
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广告设计人员应充分了解传统广告和新媒体广告的优势,并实现两者优势的融合,取得更好的广告创新成效。传统广告的成本比较高,传播面也比较狭窄。但传统线下广告能够给受众带来较好的体验环境与氛围,同时也能够给受众带来更多的温度。而新媒体广告则能够通过大数据等各类技术,进行广告受众的精准挖掘,使广告设计可以结合不同受众群体进行专项创新设计[3]。因此,广告设计人员应该把握这两种方式的各自优势,合理选择广告设计方法以及后续投放方式。一般来说,当前传统线下广告更适合品牌传播,比如网易云音乐在地铁站投放的广告等。而新媒体广告则更适合产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比如三只松鼠在抖音等平台投放的广告等。
三、媒介融合时代广告设计创新性的保障策略
(一)激发广告设计行业的创新活力
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广告设计行业迎来了较多的机遇。因此,对于广告设计行业内部各个企业来说,应充分把握这些机遇,激发内部创新活力。这也需要广告设计企业能够加强自身对于媒介融合的认知水平,同时还要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广告设计创新作品,并对当前我国社会民众的审美变化和潮流文化进行全面探索,逐步明确创新设计的方向,以便取得更好的广告设计创新成果。除此之外,广告设计企业也应该全面贯彻创新驱动战略理念,引导各个广告设计人员充分重视创新元素,真正激发创新活力,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取得更好的发展优势。
(二)做好新时期广告设计的监管工作
虽然我国广告设计行业在媒介融合时代环境中具有较好的创新发展前景,但是当前我国广告设计行业整体上还比较混乱,出现了广告设计抄袭等现象。由于我国在广告设计行业法律政策方面的不足,这些行为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法律规范与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广告设计创新成果就无法得到较好保护,容易挫伤广告设计人员以及相关主体企业的积极性。因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该立足于广告设计创新发展的层面,制定广告设计成果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明确广告设计成果抄袭的法律界限。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管职能,积极处理社会行业中存在的广告创新设计产品的争议,促进我国广告设计行业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4]。
(三)加大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广告设计创新活动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因此,我国应加强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职能,促进高校、社会企业等各个主体能够形成教育合力。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体系来看,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使社会企业能够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而对于高校来说,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设计的相关元素,积极在校内开展广告设计创新创意大赛等活动,使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够得到较好的开发,从而实现广告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广告设计行业迎来了较多创新发展的机遇。对于各个广告设计人员来说,都应该充分明确媒介融合给整个广告行业带来的影响,同时还要立足于媒介融合传播渠道进行广告创意设计与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广告设计人员也应该结合媒介融合时代积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状态,使广告设计创新点能够与社会大众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的审美点相契合。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也应该在媒介融合时代下做好广告设计行业的监管,利用法律政策保护广告设计创新作品,促进广告设计行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新媒体时代MG动画在广告设计中的创新运用[J].传媒论坛,2020(6):123-124.
中图分类号 G220 文献标识码 A
3G作为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手机电视成为网络和电视媒体的延伸,改变着传统电视的传播模式,改变着人们的内容消费方式,改变着人们感受情感体验生活的状态。手机电视的产生和普及,将是手机和电视同时开始发生的一次深刻变革。融合多种媒介形态的手机电视的普及,将在数亿手机用户中刮起一股强劲的在线移动电视旋风。手机电视作为3G时代深受用户喜爱的主流业务。将成为数字时代大众新的日常习惯性媒体。融合性是3G手机电视突显的媒介特征之一。本文将3G手机电视放入媒介融合视阈中予以审视。试图在探索分析3G手机电视媒介融合动因的同时,呈现3G手机电视媒介融合在两个维度上的表现。
媒介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的力量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数字流媒体的技术进步直接催生了手机媒体与电视等其它媒介的融合。随着手机传统通讯业务的逐渐弱化。无线网络接人服务及3G手机终端的日益普及,作为未来通信主力的无线宽带业务得到迅猛发展。这种技术进步为手机媒体进一步展开功能的开发拓展及媒介融合创造了可能,并提供了移动通信业和传统媒介融合的技术保障。同时,受众的需求是支撑每一次媒体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内驱力量。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大众亟待信息的准确及时传递。大众对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内容的要求日趋提高,受众对于不同的媒体内容的综合性需求被逐步激发。普及率高、传播快捷的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媒体、广告、生活资讯、文化娱乐的重要载体。手机随走、随写、随录、随拍、随发、随看的强大传播优势和包含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在内的多媒体信息,使得信息的获取、传递、浏览、反馈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手机与电视、网络等媒体的融合满足了大众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和对多样化的信息内容的即时需求。此外,我国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支持,直接加速了我国手机电视进入3G时代,并成为融合媒介的进程。
一、新旧媒体形态融合的手机电视
从媒介形态融合的视角来考察手机电视媒体,我们认为手机电视这一新兴媒介的融合生成过程在宏观上主要发生在两大维度。手机电视的融合性首先体现在传统电视媒体和手机、互联网等数字新媒体融合这一维度上。纵观媒介发展的历史轨迹,媒介之间是不断融合与超越的。更薪换代并不意味着旧媒介属性的消亡,新媒介融合继承了旧媒介的优势属性,才让新生媒介形态获得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与旧媒体而言的概念。旧媒体一般是指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则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主要包括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可理解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媒体,即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除了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强大功能外。还凭借自身终端特色和技术平台而具有传统媒体从未拥有的传播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它在支持技术、内容结构、传播方式、经营运作等多个方面都与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随着新媒体在媒介格局中的不断壮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表现出一些比较优势。今天的传统媒体正经历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带来的竞争和冲击。依托3G技术的手机电视这一新兴媒体,正是乘着数字新媒体强劲的上升发展势头,巧妙融合传统电视、无线互联网和手机媒介而生成的。
1、终端融合:手机电视媒介新旧媒体的融合首先发生在用户终端处。3G无线网络可将地面(卫星)数字电视网和宽带互联网在手机电视用户终端处融合,使得用户终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哪一种媒介形态,消费哪一种媒介内容平台上的信息。在传统电视广播体制中,电视台按照预先制定的节月表播放,用户在家中按照节目表选择收看。融合型3G手机电视将开创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手机电视正摆脱传统电视定时定点定量的束缚向随时随地随意的方向转变;手机电视用户从传者单方制定的节目时问表、从固定的收视地点、从刚性控制的节日内容中解放出来。数字电视网和无线互联网将在手机电视的技术基础3G网络中,3G手机电视将促进两大网络互补融合而演化形成下一代新媒体。
2、内容融合:融合媒介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整合了各种媒介的技术平台,媒介之间进一步的内容融合更值得我们重视。作为技术领先者的手机电视只有与被誉为“内容之于”的传统电视完美融合才能在3G时代独占鳌头。实际上,手机电视与传统电视两者也恰好具备融合的较成熟条件。对传统电视而言,手机电视媒体的出现导致占据内容优势的传统电视在整个注意力市场中的份额急剧流失。当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传输实现数字化后,占据内容优势的传统电视渴望与手机媒体的联姻,数以亿计的手机用户必将成为电视产业再次“拓荒”的新目标。在3G手机电视平台上,电视台可以借助高品质的节目将自己的经营特点、节目安排、广告报价等信息向全球,迅速提升知名度。手机无线网络的信息容量巨大,信息更新快。通过无线通讯网络。传统电视可以了解到大量与电视节日制作有关的信息,为电视节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此外,手机电视为电视台之间的节目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利用手机的交互式特点,加强电视台与观众的交流:这一切都为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和活力。
3G时代下手机电视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其是对传统电视传输方式,即无线发射、有线电视网、卫星直播强有力的补充和延伸。期待成长的3G手机电视看到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寻求与具备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可靠完善的内容系统、广阔受众市场的传统媒体的融合,以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当下一种理性的选择。3G手机电视居于中心地位的融合角色决定了它理应积极寻求传统电视的内容互助。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只有集中各自的优势,相互融合,对媒介内容加以整合和分类加工,再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到特定的人群,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信息欲求的受众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传播内容,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要。3G手机电视对于受众的天然亲近性现状让它内容融合的潜力巨大,在加强自主内容创新能力的同时,尝试从传统媒体获得内容,保证向用户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内容服务将是手机电视在3G时代制胜的关
键。掌控3G手机电视业务的移动运营商要想扩大内容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与传统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将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手机电视这一既具备传统媒体的优势属性,同时又融合了先进的数字技术平台的媒体形态的出现,正是移动终端融合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体现。由内容提供商、移动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制造商和3G手机用户组成的庞大的传播体系,实现了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跨界整合。
二、自媒体与大众传媒融合的手机电视
3G时代下的手机电视既是一个个性化自媒体,也是一个公共性大众传媒,它是自媒体与大众媒介的不断融合的产物。它所表达和传播的方式代表着下一代新型融合媒介的发展趋势。人们已经从手机电视中发现纯粹个人传播媒介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作为公共媒介强烈介入大众社会的影响效果,这两股媒介传播形态的合流正在构造和影响3G手机电视传播的新模式。私人性与公共性完美的结合,是手机电视成为3G时展主力的必然选择。在综合考察自媒体的产生和概念后,笔者将所探讨的自媒体概念的内涵简单归纳为:依托网络新技术(如维基、3G、P2P)等,能进行自主信息的数字传播主体。自媒体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它的发展可归根于新的媒介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说,自媒体是从对现有技术的模仿、拼接、交融中生成新媒介。此外,作为一种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媒体,除了媒介技术的支撑,其产生和发展的背后同样也有潜藏着深层的社会动因。其一是彰显个性需求的呼唤。自媒体为满足社会个体的精神诉求,为大众营造了一个更加自由的思想和情感宣泄口。其二,为广大草根阶层赢得话语权。自媒体的产生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媒体由上而下由传者给广大受者进行信息传播的模式,社会信息传播已经开始向多元方向转变。
1.作为自媒体的3G手机电视
目前,学界普遍认同“博客是自媒体的代表形式”这一观点。那么,依托3G技术的手机是自媒体这一说法是否成立呢?把手机和博客这两种应用日益成熟的传播方式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自媒体”。如果说手机过去只是一个通讯媒介,那么目前依托3G技术的手机可以加入“自媒体”的行列。随着大众对信息需求的速度及质量日趋增长,传播快捷的手机媒体已经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最新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手机实现向自媒体转变的关键。随着通信技术和3G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个人专属的手机媒介可承载多媒体信息,连接全球无线互联网,将成为3G时代具有通信功能的随身自媒体。手机媒体与大众媒体相比,它很少有大众传媒集权管理下的约束性,拥有了更大的话语空间与自。以3G手机代表的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作为相对独立的传播主体,组织化的大众媒介机构对其的把关限制相应减小。它能以更加丰富的传播内容形态显现了人们生活的多样性,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个人多媒体划时代的跨越。正因为个体的人拥有了信息的权利,所以无数的“一”才变成了“we”,3G手机作为自媒体形式的拓展开拓出了人类信息更加多元化的新时代。
依托3G技术的手机电视媒介的开放性的特质。赋予了其自主传播无限的可能性。如果说依托3G技术的手机是自媒体的一种拓展形式,那么以3G手机为传播终端的3G手机电视媒体就自然地被赋予了某些自媒体独具的属性。
(1)P2P带来的私密传播空间:自媒体有别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3G时代下手机电视的传播主体走向个人化,营造了个体参与的信息生产系统。P2P共享下孰和P2P流媒体使手机电视用户自制视频分发成为可能。每一位手机电视用户从信息的制作到发表可身兼多职,以一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了参与和表达的愿望,也以一种真实的行动实现了对传统规范传播的颠覆与解构。私密传播空间中的信息者为自主性个体,部分信息传播者能接近信息的核心来源,加之传统媒体传播控制的弱化,因此对某一信息可能会给出更加独到和深刻的阐释。同时,在手机电视信息传播渠道多,传播互动性频度高的私密传播空间里,信息的流动和控制是双向、无中介的,发送者和接受者在交换信息时平等参与。这一切让构建个人专属的传播空间成为可能。
(2)内容DIY带来的原创力量:作为公共传播系统中一种富有个性化、高度自由化的媒体,3G时代的手机电视将引领一种新型的传播理念和操作实践。手机电视用户DIY做出一份表达个性诉求的内容,通过对外原创信息不断将从个人视角中观察到的世界带到公共空间话语圈中,冲击了当前主流话语对拟态世界的控制,打破了大众传播系统的约束。3G时代手机电视成为了平民大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场所。原创内容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依附于手机电视的原创信息用个性化、自由化的方式给精神文化的原创带来了新的生机。手机电视的生命力,是坚守一种原创文化精神,用个性化、自由化的方式创造性地改变思想生活
(3)全民互动带来的信息共享:手机电视媒体终端的高普及让更多普通大众获得更多发声机会,社会信息流动方式由少数精英的操控扩大为全民互动分享。在自媒体平台上,普通大众逃离权力中心的控制和话语制约,从创造支配性话语的权威精英们的观念束缚中挣脱出来。3G手机电视的信息互动共享表现为:传播个体对多重自我的主动展现、信息情感的交流基于个人展开。民众积极主动的投身公共空间、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议题,以一种民间话语的形式在全社会互动共享。普通大众的个人声音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出现在主流社会话语空间,普通大众个人声音与手机媒体的结合使其具有了庞大的社会影响力,分流了社会精英们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修补了“社会信息鸿沟”。
2.作为大众传媒的3G手机电视。
根据丹尼斯,麦奎尔的定义:“大众传播是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借助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各种不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大众传播的传播主体为大众传播者,我们通常将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媒介机构称为大众传播者,即大众传媒。手机电视要具有大众传媒的身份特征,离不开3G强大的技术支持。在30时代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中,信息将通过手机电视得到充分的扩散、交流、共享。手机电视这种整合多种媒介形态的多元全面的发展模式给代表自媒体的手机与代表大众传媒的电视、互联网的合众联盟带来了机遇。手机电视在一定程度在整合了传统电视和互联网两种大众传媒的某些属性。3G手机电视当之无愧地成为个人化“大众传媒”的使者。
首先,兼具大众传播效力的3G手机电视为个体化的媒体拥有者打造了信息传播的公共平台。在传统大众传播中。专业化大众传媒机构是主导社会信息传播公共空间的
强势力量,普通大众向来不是大众传媒关注的焦点,经常处于边缘地带。伴随3G网络的普及和深入发展,与专业大众传媒联姻的手机电视可实现目标精确、抵达率高、覆盖面广的信息传播。依靠3G手机电视的信息传播公共平台,数量庞大、覆盖范围广阔的业务用户创作的大量原创视频可经由手机电视而进入了大众传播公共领域,展示专业大众媒体的选择性报道所不能呈现的极其多样的社会侧面。普通大众的信息内容也可逐渐在社会公共话语空间里占据一席之地。个人信息内容在手机电视网络中的大量涌现意味着手机电视用户个体的交流空间开始向大众信息传播的公共领域延伸。3G手机电视的普及将使大众信息传播工具向个人手中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将改变大众传播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