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范文

时间:2024-01-14 15:45: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篇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6―0033―01

视障学生因为视力残疾导致心理存在一些障碍,这严重阻碍了盲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通过探索,笔者逐渐认识到开展职业教育活动能够有效地改善盲生的心理状况,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生活态度,进而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盲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原因

1. 过分自尊又自卑,性格偏执、多疑。盲童由于视力缺陷,对外界环境了解少,信息缺乏,认识思考问题片面极端。另一方面,个别盲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视残事实,害怕别人的歧视和嘲笑。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2. 自私,缺乏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由于自身缺陷,盲生从小就受到周围人的关心帮助,然而过分的帮助和爱护使得部分盲生滋生惰性,严重依赖家人和社会,甚至将别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懒惰自私,不思进取。

3. 怯懦、退缩,情绪浮躁易冲动。盲生的自我效能感很低,无法确信自身的价值,常常会觉得自己是被人瞧不起的,是受威胁的。这种心态会引起消极的心理体验,导致情绪暴躁冲动,常常需要用发怒或者叛逆来平衡内心的不。

4. 对未来过分担忧,缺乏自信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丰富,他们本该憧憬美好的未来,现实却令他们对前途更加焦虑担心,常处于精神紧张多虑的状态。有的盲生甚至觉得生活无望,目标渺茫,精神倦怠。

二、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对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 开展职业教育,可以使盲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促其实现自身价值。盲人因其触觉灵敏,注意力集中,使得按摩成为他们最适宜从事的职业之一,从事这一职业能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特教学校开设盲人按摩课程,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消除了部分盲生自卑无用的心理,使他们在为病人解除病痛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增强了他们自立于社会的自信心,实现了自身价值,也为社会做出了奉献。

2. 开展职业教育,可以消除社会偏见,为盲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对视障人士存在这样一些偏见:认为视障人士独立生活能力尚不够好,更不要说为社会作出贡献,个别人员还会歧视或者疏远盲人。发生这种偏见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视障人士不够了解和肯定。其实大部分视障人士也很上进,很有独立意识,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正常人做得更出色。因此,职业教育的开展,消除了部分社会偏见,肯定了盲生的社会价值,还建立了他们与社会沟通的桥梁,鼓舞了盲生的信心,促使他们树立人生目标,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篇2

[DOI]10.13939/ki.zgsc.2017.06.172

1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大量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的职业岗位迅速派生,社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间接促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但是与社会需求矛盾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严重失调,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高职院校吸引力的缺失。

在著名关于职业教育的《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和社会形象》报告中提出,“吸引力是个体、群体及其家庭对某件事务偏爱的态度和相关行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表现在以下方面:增加受训者就业、生涯发展和晋升的机会,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和目标,公民或个体把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自我发展的选择,愿意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投资”。高职院校吸引力的利益群体有两部分:学生和企业,所以高职院校吸引力是指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受认可度、受欢迎度,是影响学生及家长喜欢并选择其作为学习途径,以及企业、行业愿意并选择其作为合作对象的因素。[1]

2 高职院校吸引力缺失的原因

高职院校吸引力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府到社会、从企业到公众,对待高职院校乃至职业教育都缺少足够的重视并存在一定的偏见,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目前高职院校吸引力缺失的现状。

2.1 教育体系与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诸多因素当中,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是主要原因之一。教育体系结构是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现状和先进度的重要表现,我国的教育体系结构中,学科教育相对比较完善,包括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其中高等教育部分是由本科、研究生和博士三个层次构成。但是职业教育只包括初中、高中(中专)、高职(高专),高等教育部分只有高职高专。结构上的欠缺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2]

另外在管理机制上,高职院校面临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窘境。作为教学单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教育厅。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业部门、财政部门和当地政府都在某个工作环节“主管”高职院校。这些部门相互间缺少沟通与协调,高职院校夹在中间很多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

2.2 传统观念的偏见

职业教育=工人=低收入+没地位,这是我国公众对职业教育的普遍认识。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有封建思想的遗留、有当下经济社会的影响、有不同阶层追求利益的趋势。政府职能部门也好,行业企业也好,中小学教育者也好,普通公众也好,都认为大学才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其实是失败者的教育。政府更愿意对外宣称自己拥有多少“985”,行业企业更愿意招聘研究生、本科生,中小学老师反复强调“不好好学就去念高职”,普通公众认为上了高职就意味着没有前途。正是这些偏见使学生不愿意报考高职院校,企业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开展各方面合作,高职院校的吸引力逐年下降。

2.3 学习成本无优势

在很多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就读职业教育是减免学费的,一些东欧国家甚至连餐费和交通费都提供补助。而在我国,高职院校和本科相比,学费为主的学习成本基本一直较高,但层次似乎低人一层;和中职比,层次虽高,但是因为中职实施免学费政策,所以学习成本比高职院校低很多。所以,学习成本作为吸引受教育者选择的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

2.4 高职学生的社会地位及工作待遇偏低

我国目前仍没有形成系统和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高职生毕业后很多时候面临着与中专生和社会普通劳动者竞争上岗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普遍较低,社会地位也并不高,这与人们心目中的“大学生”身份并不相符。而且,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主要服务生产一线,部分专业的工作岗位环境较差,在当下独生子女占多数的情况下,基本没有家长和学生愿意走职业教育这条道路。[3]

2.5 招生方式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主要招生渠道仍然是高考,只有部分省份设立了提前录取的单独招生。但不管是哪种方式,招生考试的形式与内容都具有浓厚的学科性,不能达到高职院校希望通过考试招收适合职业教育、动手能力较强的考生目的。入口的不科学对后续的人才培养等工作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4]

2.6 上升空间有限

对于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而言,上学无非是为了工作或者升学。工作方面,我国很多单位和企业仍然唯文凭论,高职院校毕业生,也就是俗称的专科生,在走上工作位后经常因为学历的问题或是各种门槛的限制,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限制。升学方面,高职院校专升本的学生比例不断下滑,高职院校学生基本没有机会继续向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深造,有时甚至少于中职升本的学生数量。

3 高职院校提升吸引力路径研究

篇3

1、来自于社会方面对中职卫校教育的偏见与误区。许多初中毕业生和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只有成绩较差的学生才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是无奈的选择。在社会上,中等职业教育的声誉远逊于普通教育。部分人认为其学历低,工作难找,前途渺茫。这种认识误区和偏见影响着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卫校的积极性。

2、因缺乏教育经费导致办学条件较差。医学教育是一种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教育,对其所需的医疗专业设备和专业人才的需求较高,设施的投入和聘用人才的费用都比较大。中职卫校在教学中需要开设大量的实训课程,实训消耗材料开支较大,教学设备价格高、更新快,导致实训实习成本高。但中职卫校财政拨款较少,造成经费短缺,导致学校实验设备老化或缺乏,学生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滞后于临床。

3、中职卫校招生难且生源质量下滑严重。由于大学迅速扩招,普通高招录取率大幅提高,家长和学生青睐普通高中教育,总是想尽办法,甚至不惜重金让孩子上普通高中,然后考大学,不得已才上职业学校,导致中职卫校招生困难。由于招生困难,中职卫校招生取消了入学考试,招生时基本无分数要求,并可招往届生。导致生源素质急剧下滑,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4、中职卫校毕业生对口就业较难。国家对医疗行业实行准入制度,不具备规定学历、规定素质要求的人员不得从事医护工作,要想从事医护工作首先要取得执业资格证书。中职卫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达到国家对这些执业资格认定的要求,中职卫校有关医疗专业如社区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现已停办。部分学生家长把学生送到卫校,想让学生今后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开办诊所成为不可能。在毕业生就业上,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比较愿意接收大专以上层次的毕业生,城市医院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于行业门槛不断提高和毕业生素质不断下滑,中职卫校毕业生对口就业异常困难。

二、探讨中职卫校走出困境的改革措施

1、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消除社会的偏见。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及媒体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和偏见。中职卫校应通过新闻媒体、报刊和招生宣传等多种途径着力宣传职业教育的意义、解释有关职业教育的概念、常识、优势及国家优惠政策,推介中职卫校优秀毕业生的成功经验。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不断地提高对中职卫校的认识,形成崇尚技能、尊重技能的人才观念,在全社会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等风尚。

篇4

1.社会各阶层对职业教育仍存有偏见

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渊源的历史,但是从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以后,特别是独立院校的诞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招生难、报到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普通高中、普通本科院校、独立院校仍然是学生和家长的第一选择。学生和家长都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加上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毕业以后多数在企业的生产一线从事装配、调试、维修等工作。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薪酬低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后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些现象都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偏见。而且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可见,歧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是有历史渊源的。因此,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应到位,应加强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解决社会各阶层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见。

2.职业教育布局不合理,农村职业教育严重滞后

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教育,从这个角度分析,每个区域都应有职业教育,且各区域职业教育布局应合理,应有良好的覆盖面。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极不合理,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很不均衡,职业院校普遍集中在大中城市,落后省份的地区、县城、农村职业教育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三农”政策的落实。我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我国农村人才的匮乏已经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大中专毕业的学生比例是非常小的。如何把职业教育搬到农村去,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布局上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3.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存在不合理的因素

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由于历史的原因,其教育体系和管理体制存在着条块分割的现象。职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由于一直以来把中职教育作为终结教育来对待,造成了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断裂,二者缺乏必然联系。使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渠道不畅通,中职毕业报考高等职业教育的计划较少,影响了中职学生学习深造的机会。另外,职业教育过去多为行业办学,应该说与行业、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随着管理体制的变化,很多省区将职业院校划归教育部门主管,使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变得非常松散,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4.“双师型”团队有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职业院校的教师和普通院校比较应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一方面要求我们的教师应达到相应的学历,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应有在企业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本科院校,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大批的职业院校教师需提高整体素质,尤其是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是以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其显著特点是职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根据这一特征,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实训基地建设薄弱,实践教学课时数没有开足开好;二是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推行不到位。仍有很多专业缺乏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很多毕业生无上岗通行证;三是部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不到位。一些职业院校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方法需进一步改革。

二、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职业教育走过了曲曲折折的发展历程,目前进入了最佳时期,全国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创历史新高。但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利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契机,提高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适度控制招生规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走科学发展之路。

1.重视职业教育,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职业教育是一个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类型。要改变社会、家长、考生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国家和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应根据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大投入,让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在宣传上,要进一步的突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让全社会都来支持和关心职业教育的发展;三是在学费的收取上,应调低或逐步推行减免学费,扩大资助学生的比例,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国家的资助政策,选择职业院校就读,积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2.调整职业教育的布局,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教育,它必须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本区域培养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地方政府应统一规划和管理本地区的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布局合理,均衡发展。职业院校应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要为“三农”发展服务,职业教育的重心应逐步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把培养目标设定在培养现代化农业技术、服务、管理人员方面,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注重内涵建设,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篇5

1.社会对职业教育尚存在偏见

随着经济发展、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长对子女读书更加支持。但是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够搞调研,坐办公室,而不愿意到生产一线工作。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把上重点大学和本科院校作为高考的奋斗第一目标,他们不了解高职院校教育,有的甚至还对高职院校教育存在偏见,而不愿意就读于高职院校。所以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就不会高。

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造成高职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社会上普遍存在对高职生的误解,很多人以为“高职”就是“职高”,其实高职生是实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既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不少单位普遍反映“高职生好用,而且比较踏实”。[1]二是学生和家长对就业期望值太高、不切实际。三是现在的各种人才招聘会几乎没有高职生的专门“领地”和信息。四是高职教育的改革本身还不到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某些专业设置、基础理论还达不到高职教育的要求,作为学校要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五是用人单位存在用人误区。“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研究研究,专科生(高职生)不要不要”,认为招聘高学历人才的相对收益高,更划算。用人单位应避免“人才高消费”,做到“人尽其才”。[2]

3.资队伍选聘和培训环节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之一专兼结合中重聘用轻管理。从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实际来看长期存在着对兼职教师重聘用轻管理的问题。一是缺少长远的整体规划,二是没有明确的资格要求,三是没有定期的考评总结,兼职教师从聘任使用到解除聘约都处于无序状态,有的是为了弥补专任教师数量的不足而临时聘用兼职教师来应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的甚至是为了走产学研结合的形式而象征性地请兼职教师搞搞讲座。

误区之二师资管理中的重使用轻培养。人们习惯于把教师比成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这不过是对教师奉献精神的比喻,我们不能把比喻当作真理来理解。古人云:教学相长。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会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教师在学校中应该不断得到发展和塑造,不应作为一种工具被简单地使用,而应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在使用的同时,不断得到开发,不断得到升华,并且还应强调需要得到珍爱和保护。因此,在师资建设中应体现管理与服务并重的管理理念,而服务的主要内容则是对教师的培养和塑造。

高职院校对教师培养工作的不足主要表现为:(1)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教师成了穷于应付教学任务的工具,难以抽出时间学习提高;(2)教师极少有机会走出校门参与各种学术活动,视野狭窄;(3)教师科研活力未得到充分调动,学校科研成果廖廖,科研能力捉襟见肘。

误区之三师资培养中的重学历轻能力。高职教育的性质,一是具有专业教育属性;二是具有高等教育属性。作为高等教育由中专改制的高职院校师资水平亟需提高,然而人们注重强调的是学历的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却忽视了动手能力的提高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具体现象有:(1)聘任新教师过分强调硕士毕业以上学历;(2)在职教育形式基本上是修学硕士研究生课程;(3)校内安排岗位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地位低于理论教学教师,计算课时报酬时动手的不如动口的;(4)评审技术职称时学历优势高于技能优势技术发明专利不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4.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年规模高速扩展过程中,有多年形成的许多老问题,如占地少、规模小、实验实习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师资队伍薄弱,管理水平低,专业重复设置,专科特色不突出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3]不仅如此,有的学校仓促上马;有的学校迫于上级指令,被动接受任务;不少学校准备不足,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教育效果,将以牺牲整体教学质量为代价。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质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高职毕业生占高校毕业生半数,然而市场对技术人才却求之若渴的重要原因。虽然各高职院校都认识到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但由于资金紧缺、办学用地不够、教学设备和配套设施缺乏或落后等问题,往往重数量轻质量,重收益轻实效,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然而,这一系列问题,又很难仅仅通过高职学校自身调整来改善。

投入不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实验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校内设备设施投入不足,缺乏符合相应要求的训练与实习条件,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特色的物质基础极为薄弱,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表1 2012年职业教育经费中各项来源构成

如表1所示,2012年,职业教育经费中政府财政投入占的比重最大。其中,预算内经费占40.39%,预算外投入占4.03%,两项合计占44.42%。其次是学杂费收入,占31.59%,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等校办产业用于教育的经费0.49%,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所投经费占10.25%;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和社会捐赠收入分别占1.11%和0.27%。

5.产学研结合力度不够

一种形式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4]。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上好课,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因此,很多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都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尤其是教师,他们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的难度很大。 [科]

【参考文献】

[1]张铁岩.高职高专“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几点思考.职教通讯,2009(9).

篇6

教师职业幸福感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潜能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和培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对提升教师工作生活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和其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影响职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难管教

一般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基础比较差,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机缺乏,自信心也不足,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来学校就是混日子。其次,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不良风气和思想渗人职校校园,学生中旷课、作弊、打架、上网等违纪行为增多。再次,部分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后,同时把教育责任也推给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再过问。这不仅增加了职校教师教育教学的难度,更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职业院校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问题。可能经过很大的努力,学生的问题也没有明显改善或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学生难管教,直接影响着职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

第二,学校社会地位低,社会对职校教师存在偏见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指社会给予教师的政治待遇以及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认可程度。职业教育虽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职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却比普通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要低。许多家长、学生对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二、三流”教育, 认为知名大学毕业的学生不愿来此工作,职校教师不如大学教师水平高,没有中学老师会教课,也不如真正的高级技师技术熟练,从而从言行上流露出一种对职校教师的轻视。使得家长不想把子女送到职业院校学习,学生也不愿意来校就读,他们对上职业学校存在自卑心理, 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比普通高校大学生低人一等。

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同度不高、相关政策不够配套、资金投入过低。许多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得不到根本改善,高水平师资缺乏。这也加大了社会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不公平评价,使社会对职校教师的认同度和评价过低。由此造成教师的不满和无奈,工作热情衰减。

第三,工作成就感低

教师是通过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感,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期望。学生的成功会不断提高教师对自我期望的水平,使教师获得更多的满足和成就感,但是如果得到的全是负面信息,就会降低教师的自我期望水平。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基础比较差,缺乏学习兴趣,自信心不足,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就是混日子,因而教师虽然投入了很高的热情和精力,却没有看到所期望的“回报”,具有一定的挫败感,从而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切尔尼斯(Chemiss)研究了在那些因自己的学生没有取得优异成绩而产生沮丧感和无效感的教师后,得到结论,即对于教师而言,教育是一定要有成效的,如果没有成效,教师会感到压力及表现出更高程度的倦怠。

教师职业幸福感一个重要的源泉就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

第四,职业理想难以实现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对于未来职业目标的向往以及在事业上达到何种成就的期望和追求。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教师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但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高理想”和“低现实”的矛盾,教师的职业理想难以实现,从而产生失落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失落感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教师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自己的把握不准确。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并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等,给予了教师很多的赞誉,所以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期望值一般比较高。但是,现实中的课堂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往往由于缺乏实际的教学技能,有效的管理技能,在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时感到无所适从,产生失落感。这种失落感会进一步影响到教师内在需要的满足,制约着教师对其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是学生方面的原因。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动机不强,很多是因为种种原因被迫来校就读的。因为不爱学习,或者学习效果差,所以也不爱学校,不爱教师。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多处于16~19这个年龄阶段,生理比较成熟而心理成熟滞后,品行不良的学生比例较大。他们自制力差,逃学、旷课、打架斗殴、泡吧、夜不归宿,甚至谩骂、侮辱教师。对于这种群体,教师上课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管理难度较大,很难获得成就感有时教师连最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长此以往,习得性无助感让教师们无法体验到教学工作的幸福感。

篇7

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职业环境影响下,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思想和观念。职业意识不仅包括人们对为什么要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和达到何种职业目标的认识,还包括怎样实现职业目标的思考,具体包括学习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敬业意识、法纪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根基,没有职业意识教育的职业教育是不完整的职业教育。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几乎是零门槛,完全敞开招生,学生数量的扩张带来了整体质量的下滑。虽然中职学生有精力充沛、可塑性强等优势,但是,学生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就业的时候表现为怕苦、怕累、怕脏,不能虚心接受批评,做事没有耐心、缺乏合作意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职业意识淡薄。面对中职生职业意识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中职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中职生的职业意识,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开展职业意识教育的内在需求

1.1 转变关于职业意识的传统观念

调查发现,学生选择上职业学校是迫于无奈,或者认为上职业学校就是学习技能,对于职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缺乏目的性和主动性,从而忽视了职业意识的培养。学生要转变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认识到职业意识对自己今后的就业创业,乃至整个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学生要主动了解自己的所学专业以及就业前景,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

1.2 实施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高职业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要积极参与班委会、团组织、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等组织,在不同的组织中,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通过参与组织活动,学生能切身感受到,不论做什么事情,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必须学会融入集体、服从分配、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任务。班级可以实施一日班主任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够逐步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

1.3 关注心理健康,培养成熟的职业心态

职业人需要具有乐观的工作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愈挫愈勇的心理素质为内容的成熟职业心态,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善于进行自我调整,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和挑战。学生要主动参与教学或实训过程,真正用起脑来,动起手来。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比如,像阳光体育、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从这些活动中感受到成功,找到自信,发展个性特长,也可以从失败中得到历练,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对于学校开设的诸如心理指导课程以及心理咨询,或者形式多样的心理拓展训练,学生也要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认识到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今后应对复杂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前提条件。

2 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功能,开展行之有效的职业意识的培养活动

2.1 优化课程设置,将职业意识培养融入到学科教学中

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优化课堂教学,将职业意识培养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去。首先,德育课教学要贴近实际,加强职业意识培养。其次,文化课教学要降低难度,渗透职业意识培养。最后,专业课教学要加强职业意识培养。

2.2 推进工学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角色定位

发现采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能使学生切身体验如何做好职业角色定位,逐渐学会扮演好自己的职业角色。学校要按照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形象进行规范要求,从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开始,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专业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职业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职业体验中,明确社会对自身职业的形象定位和要求。让学生认识到,职业是人们为了获取一定经济报酬,维持生存和家庭生活,彰显个人价值,获取社会地位的社会活动。

2.3 严格学生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习惯

从调查中了解到,中职生法纪意识淡薄,职业规范意识不强,因此,学校要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习惯。在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时,应先让学生明白“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的道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注重细节能够使自己早日成为一个优秀员工,会更容易获得机遇,取得成功。我们不需要有多大的举措,只要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持续关注学生平时的一些细节,如作业、两操、值日、衣着、消费等,严格管理,坚决执行,就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3 借助社会力量,形成职业意识教育的合力

中职生思想还不成熟,生活实践经验少,分辨是非能力不强,社会因素对其意识形成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学生良好职业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各方的通力合作。

3.1 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在职业意识培养问题上要与家庭教育始终保持一致,成立家长委员会,创办家长学校,通过家校通、家访、家长接待日、家长会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全面沟通,取得家长的全力支持,让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职业意识的培养。

3.2 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篇8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C-0096-03

作者简介:檀钊(1971-),男,安徽望江人,北海职业学院文化与传媒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不足,无法使得其主动选择职业教育;二是职业院校自身不完善,总体师资力量较弱;三是企业不能采取积极措施培养专业人才;四是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存在认知误区甚至偏见。这几方面的问题综合起来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低,从而制约了其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职业教育在中国发展道路上起推动作用。加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对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为今后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一、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外部因素分析

(一)招生政策不公平。新生是一个学校健康发展的血液,然而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招生政策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现象。例如,高考结束后的招生活动中,普通院校一直排在职业院校的招生批次之前,这就很容易造成普通院校对优质生源的垄断,导致职业院校无法获得优秀生源而造成教学质量下降,使得在校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另外,这种不公平的招生政策在社会上造成了一种认知错误,很多人认为职业院校比普通院校在各方面都低一个层次,只有学习成绩差、各方面都不够优秀的孩子才会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这种社会认知误区导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二)财政投入不足。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工作行业进行对口教育的,所以要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开设实验、操作等专业性课程,这使得职业院校需要建设大面积的实验基地和操作车间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这就决定了职业院校运行过程中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当前,虽然国家对职业院校的财政投入正在逐年增加,可是在这一方面的投入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呈现出连年下降的趋势。国家对职业院校的财政支持不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导致学校办学质量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职业教育体系衔接不完善。在现阶段,新型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仍然在建设过程中。一个完善的体系需要上下级之间紧密连接和配合,然而职业教育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并不完善,导致学生在职业学习到工作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无法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顺利前进。另外,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的联系也并不密切,普通院校中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学生要想在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之间进行转移,需要的手续十分烦琐,难度也比较大。由于职业院校中的文化课培养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所以学生和家长对职业院校的信心并不充足,导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较弱。

(四)社会各阶层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传统看法根深蒂固是造成职业教育吸引力弱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各个阶层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都存在误区,这应该归咎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传统的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读书才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很多家长把孩子禁锢在教室中,学习书本知识却忽视了对孩子的职业教育。这一观念使得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的片面教育理念。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多被看作不上进、不积极的孩子,而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也倾向于招纳从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这导致家长和学生不愿意主动选择职业教育,所以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是其吸引力弱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五)职校学生毕业后社会地位、经济待遇不高。职业教育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从职业院校毕业以后从事的职业多为企业或单位的基层部分,担任一些例如操作、服务的工作。然而,由于人们的就业观念并不十分正确,存在职业差别观,认为只有在高层担任管理任务的职位才是值得尊敬的,对劳动者并不看好。再加上社会对职业劳动者的保障体系并不完善,技能工作人员的个人权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所以其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都相对较低。这就导致很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往往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不体面的,所以很少有人甘心选择进入职业学院进行学习,造成职业教育吸引力弱。

(六)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存在各种各样的职业认证机构,这些五花八门的认证机构导致对是否具有从业资格的认定标准不能统一,职业证书自身的权威性也无法得到保证。另外,很多企业在招纳人才时的准入制度并不明朗,再加上政府无法对企业任用人才时的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所以导致部分企业的用人制度并没有与职工的入职资格证书相连接。某些并不具有从业资格的人采取一些措施也可以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工作,从而企业资格的认证制度并不能得到有效地实行,也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长此以往,即使是毕业于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没办法在竞争上岗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公平对待,这就使其丧失了本身在学业上的职业优势,无法充分其自身的价值,导致就业自信心缺失,对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

(一)院校自身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提高办学质量。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首先职业院校要从自身寻找解决办法,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首先,提高职业学校自身的基础建设,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未来需求和当地经济状况,通过调查研究合理开发能够满足当地发展需求、受市场欢迎并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建设起相应的实验基地和操作车间便于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其次,学校要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对相关教材进行合理改革并敢于尝试新型的教学方式。例如,老师可以便授课为操作,让学生在观看老师操作的过程中明白其中的运转原理,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通过反复的联系掌握操作技能等。最后,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未来参加工作后可以做一个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职业院校只有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质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赢得学生、家长、企业以及社会的信赖。

2.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职业院校自身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需要大面积的操作车间和实验基地,但是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硬件设施并不全面,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和国家企业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找到两者的利益共同点,例如,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现成的操作车间和实验基地,学校又为企业提供优质和固定的人力资源。再如,企业可以组织内部的在职员工定期到学校进行专业的培训以提高技术,而学校的老师也可以定期到企业中了解企业发展现状从而制订符合社会要求的教学方案。这些都是企业和学校双方的利益共同点,这就使得两者在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后可以实现双赢。但是,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在两者合作过程中往往是企业比较主动而学校较为被动,这就需要当地政府采取合适的政策引导并进行相应监督,使得职业院校变被动为主动,建立起有利于双方以及社会总体发展的合作运行机制。

(二)教育体系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升学体系包括三个阶段,即中职专科、高职专科、高职本科。要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学生在升学道路上各个阶段的有效衔接,职业教育应该有一套自成规定的升学体制和招生政策,学生可以按部就班地按照这一体系一步步地升学,到最后参加就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打破之前职业院校招生批次后于普通院校的规定,实现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平等招纳学生,注入新鲜的血液。另外,也要解决普通院校和职业院校之间的沟通障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憧憬、家庭条件等原因自由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就读还是普通院校进行学习,并且在受教育过程中既能享受专业课程教育又能得到书本知识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建成一个沟通无障碍的桥梁,为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学习进步,为学生营造一个光明的发展前景,从而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及家长的吸引力。

2.将职业教育融入各阶段教育中。搭建教育体系中四通八达的桥梁需要努力把职业教育融入进各阶段的教育中。例如,在学生的小学阶段,要积极加强学生对自己感兴趣职业的了解,促使学生从小树立起自身的职业理想;在中学阶段,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与某些职业相关的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相关课程并帮助其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规划;在未来的大学教育阶段,学校可以开设一些职业规划指导课、就业创业指导课等,让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的就业现状,使得职业教育在社会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同时也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

(三)社会层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目前我国存在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职业资格认证机构,这导致我国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不统一,也使得从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无法得到保障。要使得国家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得到完善,需要着重改变我国当前职业资格多元管理的混乱局面,把职业资格认证的一系列工作逐步进行落实,例如证书标准的制定、资格认证、证书发放工作和证书管理工作等,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单位部门并制定统一的管理方法,同时对每个职业的资格证书采取年度制考核的审查方法并进行全国联网管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兼顾各个行业,也包容了不同行业的多样性。另外,政府方面要严格规范各个单位的准入制度,将每个单位的准入制度与个人的从业资格证书相连接,使得从业资格证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保障职业人才的合法权益。完善的社会制度是有效保障职业人才合法权益的基础,也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前提。首先要使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劳动人民得到应有的权益保障,制定他们的最低生活标准,完善技能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并且逐步提高其工资水平,保证他们平等地享有国家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

(四)宣传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增加财政投入。职业教育具有

其自身特殊性,所以需要有足够面积的实验基地和操作车间,这就使得职业学院的资金需求量大于其他普通院校,因此,职业院校更加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现阶段我国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额度虽然逐步提高,但是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资金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却连年下降,所以政府不仅要继续增加财政对职业院校的财政投入额度,更要提高职业教育投入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以保证职业教育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也应该对职业教育予以倾斜,例如,鼓励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帮助学校得到充足的操作车间和实验基地,也要鼓励民营企业家投资民办职业学院,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的经济力量来弥补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的不足。

2.加大宣传力度。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纠正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让社会各界都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优越性,那么就要在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上下工夫。一方面,要积极在社会上宣传正确的就业观,尤其是平等就业观,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社会各个职业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人们在各种行业里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人才多元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在劳动者之间进行宣传,鼓励他们提高工作责任心,树立起工作中的专业精神,使得技能劳动者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尝试也可以成为一项技术的专家,拥有别人所不具备的特殊技能。因此,政府的宣传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要在社会各界宣传专业性精神,构建一个专业化的社会,同时逐步引导社会各界人民转变对技术劳动者的偏见,提高技能劳动者的个人信息与社会地位,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各界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玉静.中职教育吸引力提升:保障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4(19)

[2]闫志利,邵会婷.我国中职教育吸引力弱化趋势的市场学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9)

[3]冯红霞,姜雪.回顾与前瞻: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析[J].职教论坛,2013(31)

[4]李红卫.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建设的方法论[J].职教论坛,2013(34)

[5]李名梁,李媛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要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

[6]周晶,万兴亚.制度变迁理论视域下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两个维度[J].现代教育管理,2013(8)

[7]冯丽.职业教育吸引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24)

篇9

关键词:

中职教育;发展;困境;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初、中级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任。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教育等。作为中职教育的载体———中职院校,应认清自身的地位和责任,围绕社会和企业需求,研究和调整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用工市场;直面中职教育发展困难,破解发展难题。本文就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一、中职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和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

近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从国家助学金政策到免学费政策,无不体现了国家实行的人才强国战略。但是,社会和家长并没有对中职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把基础教育当成“正道”,“千军万马”都在挤普通高考的独木桥;把中职教育当成“旁门左道”,往往是孩子考不上高中时,家长才无奈选择中职教育。再加上社会在招工时片面追求高学历,助长了人们对中职教育的偏见,这种情况与当前中职教育的发展极不相称[1]。

(二)生源短缺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生源短缺是中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中高职一体化政策、高中生推荐免试上高职政策的实施助推了中职生源的短缺。中职院校为了求得生存,连年投入大量资金参与生源大战。生源短缺使半数以上的中职院校办学规模萎缩,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中职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自主性较强,这就使得有的中职院校缺乏科学的教学体系,没有把培养目标和当地产业对接起来,导致学非所用;有的不能落实技能成才、技能就业的办学理念,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不到就业的本领;有的只重视实践和操作课程的培养,往往把文化素质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有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忽视趣味性教学,使学生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成为普遍现象。这些现象暴露了中职教育存在管理不规范、办学理念不清晰、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中职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服务意识,着力解决中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中职院校想要在社会上改变自身形象,就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强化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创新办学思路,牢固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把养成教育、素质教育、能力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俗话说,“有为才有位”。中职院校应通过自己的“出色作为”赢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可,改变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

(二)以就业为抓手,着力解决中职教育生源短缺的矛盾

生源短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造成的,但是,也与中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有很大关系。因此,中职院校应通过合理定位毕业生就业层次、提高就业率和稳定率来改善就业现状,从而吸引更多学生报读中职。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多元化构建合作方式,让学生走进企业接受训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善于创新,分析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对技能的多样化需求,改变培养方式,充分发挥不同行业和产业优势,从而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2]。

(三)练好内功,着力解决影响中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问题

中职教育自身的发展,首先,与教师队伍的素质息息相关。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说明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专业、课程的开发应常抓不懈。中职院校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其中,并结合当今时代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路径[3]。再次,正确处理好技能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既要让学生掌握就业技能,又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另外,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中职院校要引导学生认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使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三、结语

中职教育关系到能否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合格技能人才,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因此,中职院校一定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基本点,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着力点,做好基础工作,促进中职教育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作者:张琥 单位: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篇10

一、中职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这一名称中,“中等”一词的含义一般理解为中等文化基础教育,具体为“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其内涵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与“职业技术培训”相区别。职业技术培训一般内容单一,着眼于专门职业技术知识的介绍和专门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而职业教育从属于教育,“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相对职业技术培训来说,“职业教育”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它着眼于人在职业活动方面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次与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的相区别。基础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定向为目的的职业活动启蒙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则是职业定向后以取得上岗资格为目的的职业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中职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贡献巨大,对当前社会稳定贡献巨大,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就以上三方面的任何一方面来看,国家和社会投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都是利在当代,功盖千秋的好事,因而我们不仅不应该为现在一些职业学校学生教学和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所迷惑,对要不要由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有所保留,而且要努力地创造条件,提高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中职教育,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滞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对中职教育不正确的认识和片面观念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无论是社会、政府、中职院校、学生家长还是学生自身都应转变观念,以利于推动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社会应提高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

尽管近年中央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已日益重视,但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仍然普遍更加重视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忽视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资金不足、生源缺乏、社会和企业认可度低,相应地造成我国人才结构很不合理,一边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另一边是技能型人才较为紧缺。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瓶颈。

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够重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坚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措施,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严重不适应。因此,社会应提高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

2.政府应高度重视中职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等职业教育又是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调整教育结构,转变教育观念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追求高学历的传统教育观念,个人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明显不足,这种市场、企业与个人的需求急剧矛盾需要政府强化宏观调控,协调区域内职业教育的格局,积极引进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增加职业教育的供给,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合理比例,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等,引导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调控企业和个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矛盾。

3.中职院校应尽快转变中职教育的观念

中职院校应转变人才观,着力提高中职生的素质,拓宽学生成才之路。要有针对性地减轻中职生的课业负担和考证压力,为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质量观。中等职业教育要把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办出效益、办出特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习能力,为中职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打好基础;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和培养方式,提高职高生的职业能力,增强毕业生进入劳动市场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

4.学生家长对中职院校应有正确的观念认识

篇11

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高生中肯定不乏思想品德和专业技能俱佳、将来能够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但是,虽然每年都有不少优秀的职校生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但客观地说,至少在部分地区,仍有很多职高生的综合素质让人无法恭维。说他们是“双差生”自然不合素质教育的宗旨,但他们的一些行为确实让人无法理解。譬如,在一些管理意识不强、管理力量薄弱的学校,抽烟、喝酒、上网、夜不归宿等现象屡禁不止,至于课堂上随便插话、剪指甲、用手机上网聊天等行为更是家常便饭。有些学生即便在公共场合也是满口的脏话,毫不在意旁人惊讶的目光。有些学生连起码的公德心都没有,无论是上学生厕所还是上教师专用厕所,从不冲水,对于别人善意的劝解置之不理。有些学生会因为心情不好或者对某位老师有意见,就故意在课堂上捣蛋,甚至公然顶撞老师。有些学生考试时要么明目张胆地作弊,要么趴在桌上睡觉,要么草草做几道选择题就强行交卷。有些学生甚至从来没有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学习上,成天就想着如何拉帮结派,欺负弱小。有些学生或出于好奇,或出于无聊,与异性同学交往不当,完全将学校的规章制度抛到了脑后。30年前,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写过一本书叫《丑陋的中国人》,说得不客气点,我觉得“丑陋”一词用在这些我行我素、荣辱观不明确的职高生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篇12

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问题包含农村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流通不畅,需要对农村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而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不能够再简单的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技能,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有利于农民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

1.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使得他们可以快速掌握农业的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他们应用先进技术的意识,也有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农民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就增加了他们致富的本领,有利于他们提高自身的收入。

1.3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据统计,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的占全国劳动力的比例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我国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我国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影响着劳动力转移的层次、规模与质量。由于大量的农民缺乏专业技能,这使得他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所以,必须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质量与规模,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与农民经济的发展。

2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实中,我国的农村职业技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主要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2.1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存在偏见,不够重视

在我国传统文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普遍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人们认为孩子上学就需要上大学,职业技术学校被认为是三流学校,家长不愿意孩子上职业技术学校。孩子上职业学校往往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对农村职业技术的偏见,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教育的招生工作,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2.2农村职业教育布局不合理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布局小而散、专业设置单一、专业布局重复无序、培养目标狭窄等问题十分严重。这种布局的不合理导致了有限的农村职业教育资源不能够得到优化配置。农村职业教育要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发展,必须打破隶属关系,对区域内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2.3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的农村职业学校很多是由农村的普通中学改制而成,这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很多教学设备陈旧,缺乏必要的教学实习基地,导致很多课程的学习只能纸上谈兵,学生无法直接接触与学习。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具有专业技能的老师缺乏,很多老师从高校毕业直接到学校任教,他们缺乏实践经验,这样就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2.4我国对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

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教育要想获得发展,需要加大教育的投入。现实中,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制约着其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是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太少,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与高等教育相比,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严重不足,经费的不足成为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5农村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难

近年来,我国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很多单位对于他们存在着歧视。—152—另外,从我国毕业生的分布来看,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回家务农的比例也在下降。毕业生希望毕业之后能够留在城市,摆脱农村,他们学非所用,这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3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3.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很多技能与知识,这些技能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上应用性很强,上大学比上农村职业教育出路好的片面认识需要改变。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新型的农民,毕业生学到先进的技术需要回到农村去致富,让他们成为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与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生力军,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2政府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引导企业与社会投资

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政府应该意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所需的资金。同时,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要鼓励社会资本兴办职业学校与培训机构,对于他们的行为给予财政补贴、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府还可以鼓励与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投入,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职业教育事业之中。

3.3进一步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与办学模式

农村职业教育需要进行改革,使其向着为农民服务的方向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打破常规,可以长短学制结合,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进行结合,技术教育与理论教学结合,使得农民方便接受教育。农村职业学校要为农民提供学习与培训的场所,同时,学校要努力成为当地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基地,提高农民对于农村职业学校的评价。在办学的过程中,要坚持实用、实效的原则,与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与当地的经济建设相结合,更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