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4 15:45: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6―0033―01
视障学生因为视力残疾导致心理存在一些障碍,这严重阻碍了盲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通过探索,笔者逐渐认识到开展职业教育活动能够有效地改善盲生的心理状况,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生活态度,进而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盲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原因
1. 过分自尊又自卑,性格偏执、多疑。盲童由于视力缺陷,对外界环境了解少,信息缺乏,认识思考问题片面极端。另一方面,个别盲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视残事实,害怕别人的歧视和嘲笑。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2. 自私,缺乏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由于自身缺陷,盲生从小就受到周围人的关心帮助,然而过分的帮助和爱护使得部分盲生滋生惰性,严重依赖家人和社会,甚至将别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懒惰自私,不思进取。
3. 怯懦、退缩,情绪浮躁易冲动。盲生的自我效能感很低,无法确信自身的价值,常常会觉得自己是被人瞧不起的,是受威胁的。这种心态会引起消极的心理体验,导致情绪暴躁冲动,常常需要用发怒或者叛逆来平衡内心的不。
4. 对未来过分担忧,缺乏自信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丰富,他们本该憧憬美好的未来,现实却令他们对前途更加焦虑担心,常处于精神紧张多虑的状态。有的盲生甚至觉得生活无望,目标渺茫,精神倦怠。
二、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对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 开展职业教育,可以使盲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促其实现自身价值。盲人因其触觉灵敏,注意力集中,使得按摩成为他们最适宜从事的职业之一,从事这一职业能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特教学校开设盲人按摩课程,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消除了部分盲生自卑无用的心理,使他们在为病人解除病痛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增强了他们自立于社会的自信心,实现了自身价值,也为社会做出了奉献。
2. 开展职业教育,可以消除社会偏见,为盲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对视障人士存在这样一些偏见:认为视障人士独立生活能力尚不够好,更不要说为社会作出贡献,个别人员还会歧视或者疏远盲人。发生这种偏见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视障人士不够了解和肯定。其实大部分视障人士也很上进,很有独立意识,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正常人做得更出色。因此,职业教育的开展,消除了部分社会偏见,肯定了盲生的社会价值,还建立了他们与社会沟通的桥梁,鼓舞了盲生的信心,促使他们树立人生目标,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DOI]10.13939/ki.zgsc.2017.06.172
1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大量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的职业岗位迅速派生,社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间接促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但是与社会需求矛盾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严重失调,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高职院校吸引力的缺失。
在著名关于职业教育的《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和社会形象》报告中提出,“吸引力是个体、群体及其家庭对某件事务偏爱的态度和相关行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表现在以下方面:增加受训者就业、生涯发展和晋升的机会,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和目标,公民或个体把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自我发展的选择,愿意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投资”。高职院校吸引力的利益群体有两部分:学生和企业,所以高职院校吸引力是指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受认可度、受欢迎度,是影响学生及家长喜欢并选择其作为学习途径,以及企业、行业愿意并选择其作为合作对象的因素。[1]
2 高职院校吸引力缺失的原因
高职院校吸引力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府到社会、从企业到公众,对待高职院校乃至职业教育都缺少足够的重视并存在一定的偏见,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目前高职院校吸引力缺失的现状。
2.1 教育体系与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诸多因素当中,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是主要原因之一。教育体系结构是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现状和先进度的重要表现,我国的教育体系结构中,学科教育相对比较完善,包括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其中高等教育部分是由本科、研究生和博士三个层次构成。但是职业教育只包括初中、高中(中专)、高职(高专),高等教育部分只有高职高专。结构上的欠缺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2]
另外在管理机制上,高职院校面临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窘境。作为教学单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教育厅。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业部门、财政部门和当地政府都在某个工作环节“主管”高职院校。这些部门相互间缺少沟通与协调,高职院校夹在中间很多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
2.2 传统观念的偏见
职业教育=工人=低收入+没地位,这是我国公众对职业教育的普遍认识。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有封建思想的遗留、有当下经济社会的影响、有不同阶层追求利益的趋势。政府职能部门也好,行业企业也好,中小学教育者也好,普通公众也好,都认为大学才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其实是失败者的教育。政府更愿意对外宣称自己拥有多少“985”,行业企业更愿意招聘研究生、本科生,中小学老师反复强调“不好好学就去念高职”,普通公众认为上了高职就意味着没有前途。正是这些偏见使学生不愿意报考高职院校,企业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开展各方面合作,高职院校的吸引力逐年下降。
2.3 学习成本无优势
在很多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就读职业教育是减免学费的,一些东欧国家甚至连餐费和交通费都提供补助。而在我国,高职院校和本科相比,学费为主的学习成本基本一直较高,但层次似乎低人一层;和中职比,层次虽高,但是因为中职实施免学费政策,所以学习成本比高职院校低很多。所以,学习成本作为吸引受教育者选择的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
2.4 高职学生的社会地位及工作待遇偏低
我国目前仍没有形成系统和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高职生毕业后很多时候面临着与中专生和社会普通劳动者竞争上岗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普遍较低,社会地位也并不高,这与人们心目中的“大学生”身份并不相符。而且,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主要服务生产一线,部分专业的工作岗位环境较差,在当下独生子女占多数的情况下,基本没有家长和学生愿意走职业教育这条道路。[3]
2.5 招生方式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主要招生渠道仍然是高考,只有部分省份设立了提前录取的单独招生。但不管是哪种方式,招生考试的形式与内容都具有浓厚的学科性,不能达到高职院校希望通过考试招收适合职业教育、动手能力较强的考生目的。入口的不科学对后续的人才培养等工作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4]
2.6 上升空间有限
对于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而言,上学无非是为了工作或者升学。工作方面,我国很多单位和企业仍然唯文凭论,高职院校毕业生,也就是俗称的专科生,在走上工作位后经常因为学历的问题或是各种门槛的限制,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限制。升学方面,高职院校专升本的学生比例不断下滑,高职院校学生基本没有机会继续向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深造,有时甚至少于中职升本的学生数量。
3 高职院校提升吸引力路径研究
1、来自于社会方面对中职卫校教育的偏见与误区。许多初中毕业生和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只有成绩较差的学生才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是无奈的选择。在社会上,中等职业教育的声誉远逊于普通教育。部分人认为其学历低,工作难找,前途渺茫。这种认识误区和偏见影响着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卫校的积极性。
2、因缺乏教育经费导致办学条件较差。医学教育是一种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教育,对其所需的医疗专业设备和专业人才的需求较高,设施的投入和聘用人才的费用都比较大。中职卫校在教学中需要开设大量的实训课程,实训消耗材料开支较大,教学设备价格高、更新快,导致实训实习成本高。但中职卫校财政拨款较少,造成经费短缺,导致学校实验设备老化或缺乏,学生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滞后于临床。
3、中职卫校招生难且生源质量下滑严重。由于大学迅速扩招,普通高招录取率大幅提高,家长和学生青睐普通高中教育,总是想尽办法,甚至不惜重金让孩子上普通高中,然后考大学,不得已才上职业学校,导致中职卫校招生困难。由于招生困难,中职卫校招生取消了入学考试,招生时基本无分数要求,并可招往届生。导致生源素质急剧下滑,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4、中职卫校毕业生对口就业较难。国家对医疗行业实行准入制度,不具备规定学历、规定素质要求的人员不得从事医护工作,要想从事医护工作首先要取得执业资格证书。中职卫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达到国家对这些执业资格认定的要求,中职卫校有关医疗专业如社区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现已停办。部分学生家长把学生送到卫校,想让学生今后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开办诊所成为不可能。在毕业生就业上,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比较愿意接收大专以上层次的毕业生,城市医院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于行业门槛不断提高和毕业生素质不断下滑,中职卫校毕业生对口就业异常困难。
二、探讨中职卫校走出困境的改革措施
1、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消除社会的偏见。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及媒体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和偏见。中职卫校应通过新闻媒体、报刊和招生宣传等多种途径着力宣传职业教育的意义、解释有关职业教育的概念、常识、优势及国家优惠政策,推介中职卫校优秀毕业生的成功经验。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不断地提高对中职卫校的认识,形成崇尚技能、尊重技能的人才观念,在全社会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等风尚。
1.社会各阶层对职业教育仍存有偏见
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渊源的历史,但是从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以后,特别是独立院校的诞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招生难、报到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普通高中、普通本科院校、独立院校仍然是学生和家长的第一选择。学生和家长都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加上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毕业以后多数在企业的生产一线从事装配、调试、维修等工作。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薪酬低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后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些现象都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偏见。而且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可见,歧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是有历史渊源的。因此,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应到位,应加强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解决社会各阶层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见。
2.职业教育布局不合理,农村职业教育严重滞后
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教育,从这个角度分析,每个区域都应有职业教育,且各区域职业教育布局应合理,应有良好的覆盖面。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极不合理,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很不均衡,职业院校普遍集中在大中城市,落后省份的地区、县城、农村职业教育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三农”政策的落实。我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我国农村人才的匮乏已经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大中专毕业的学生比例是非常小的。如何把职业教育搬到农村去,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布局上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3.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存在不合理的因素
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由于历史的原因,其教育体系和管理体制存在着条块分割的现象。职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由于一直以来把中职教育作为终结教育来对待,造成了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断裂,二者缺乏必然联系。使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渠道不畅通,中职毕业报考高等职业教育的计划较少,影响了中职学生学习深造的机会。另外,职业教育过去多为行业办学,应该说与行业、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随着管理体制的变化,很多省区将职业院校划归教育部门主管,使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变得非常松散,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4.“双师型”团队有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职业院校的教师和普通院校比较应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一方面要求我们的教师应达到相应的学历,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应有在企业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本科院校,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大批的职业院校教师需提高整体素质,尤其是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是以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其显著特点是职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根据这一特征,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实训基地建设薄弱,实践教学课时数没有开足开好;二是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推行不到位。仍有很多专业缺乏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很多毕业生无上岗通行证;三是部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不到位。一些职业院校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方法需进一步改革。
二、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职业教育走过了曲曲折折的发展历程,目前进入了最佳时期,全国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创历史新高。但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利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契机,提高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适度控制招生规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走科学发展之路。
1.重视职业教育,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职业教育是一个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类型。要改变社会、家长、考生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国家和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应根据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大投入,让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在宣传上,要进一步的突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让全社会都来支持和关心职业教育的发展;三是在学费的收取上,应调低或逐步推行减免学费,扩大资助学生的比例,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国家的资助政策,选择职业院校就读,积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2.调整职业教育的布局,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教育,它必须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本区域培养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地方政府应统一规划和管理本地区的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布局合理,均衡发展。职业院校应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要为“三农”发展服务,职业教育的重心应逐步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把培养目标设定在培养现代化农业技术、服务、管理人员方面,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注重内涵建设,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