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5 14:43: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物技术专业就业方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60-04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农垦总局举办的高职院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热作方向)是在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前身广东农垦管理干部学院1988年开设的热带作物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于2007年,是广东省唯一培养热带农业生产、管理、经营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2010年被评为院级首批特色专业,2011年确立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被确立为广东省财政支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012年被确立为广东省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热作方向)依托广东农垦、面向广东现代大农业、放眼东南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深化和完善“紧跟农时、且耕且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服务南亚热带农业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体系,系统培养适应岭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已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现总结如下:
一、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有效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一)完善以行业、企业专家为骨干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由广东省农垦总局、广东农业产业化协会、广东省农业厅南亚热带农业办公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行业企业专家、教授,会同本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园艺技术专业、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共同组成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根据国内外热作产业行业发展信息,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本依据,对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或优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增专业可行性报告等进行审议。对本专业的校企合作机制、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等方面给予指导;开发校外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等。
(二)与行业标杆企业合作,丰富校企合作内涵
充分利用广东省农垦集团企业办学的优势,立足农垦,紧紧依托垦区农场,同广东农垦中最大的企业――湛江农垦集团公司建立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办学合作关系。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合作双方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建立一对一结对密切合作关系。以热作行业、产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整合双方资源,通过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培训、科技创新研究与服务等方式,探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企业热作生产过程同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并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校企双方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合作:(1)学校定期为企业举办针对生产一线人员的热带作物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技术培训和科普培训;(2)协助企业整合各方面的专家教授组成“产业发展战略顾问团”。在湛江农垦企业集团公司建立“名师工作室”,为企业的产业发展、科技发展战略、农业项目规划论证评估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开展热带作物科技创新合作研究、科技服务、课题申报等方面的工作;(3)在学校建立“专家工作室”。企业定期选派专家进入专家工作室,进行科学研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方式改革、工学结合教材的编写、开展专题讲座、参与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估等工作;(4)企业提供学生实习的场地、设备,提供热带作物生产加工一线的专家、能工巧匠指导学生实习,并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考勤、考核、鉴定等管理工作。承担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任务、开展中高级农艺工、植保员等职业技能培训鉴定;(5)企业在招聘企业员工时,优先接收校方学生就业,并积极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合作;(6)企业接受教师挂职锻炼,校方为企业选定的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培训。
(三)校企合作建设热带作物科技示范农场
同广东农垦科技中心合作建设“共建、共管、共享”的热带作物科技示范农场,把当前热带作物生产中最新的科技成果、优良品种、设施设备在科技示范农场中应用,起到科技推广和示范作用,同时作为教师科研基地及学生顶岗实习基地。示范农场由企业人员和专职教师担任场长和技术员,将农场的田地划分为若干的责任田,根据不同的作物,把作物生产、产品销售等设计成不同的项目,由学生组成责任小组,以员工的形式完成各个项目,从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
二、推进产教对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完善“紧跟农时、且耕且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广东农垦企业,紧紧围绕广东农垦“四大类热带作物生产”项目建设,创新“紧跟农事,且耕且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同广东农垦科技中心合作,在校内建设热带作物科技示范农场;同广东农垦热带作物科研所和阳江垦区密切合作,在广东农垦南亚热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建设教学型生态农场,构建校园有农场,农场有课堂的“场校合一”的教学环境;根据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实施弹性学期制;根据南亚热带作物农时,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序化教学内容,做到“依农时教学”。充分利用垦区的农场资源,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主要在农场实施现场教学,企业专家、能工巧匠现场指导,学生以半工半读的形式直接参加农垦企业的生产过程,学生通过在生产中学习,在学习中从事耕作,以实现“学做合一”,即“且耕且读”的学习过程,从而达到学生的认知技能、单项操作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的反复训练,循环操作,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综合素质的阶梯式上升,实现毕业生职业能力与农业企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之间的对接。
(二)采取弹性学期制,探索“三阶段教学,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打破固定一年两学期制度,依据热带作物生产农时设计教学流程,根据农忙和农闲时节,探索“三阶段教学,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在一年半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课学习和单项素质训练阶段,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以“技工”的身份,到由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半小时车程内的校外实习基地组成的“学校周边实训基地圈”,以半工半读方式,参加带薪的生产性实习,实现对专业、产业、职业、岗位的认知。第二阶段:利用与农垦科技中心合作成立的“热带作物培训中心”,由学院专任教师和科研所专家、垦区农场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以现场教学为主要形式,采取“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依热带作物生产农时,组织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利用培训中心附近的1小时车程内的农场组成辅助实训基地,学生以“准技术员、准植保员或生产队长”的身份参加企业的生产过程,半天学习、半天工作。整个学习阶段为一年,完成一个热带作物的生产周期。在这个阶段开展学生热带作物生产技能竞赛,如“种子检验大赛”、“热带作物病虫害识别大赛”;完成中级农艺工或植保员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完成热带作物生产基本技能和单项技能的训练。第三阶段:最后半年学生以农场准员工的身份到垦区各个农场以及广东农垦位于东南亚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顶岗实习,基本实现学习和就业的对接,完成热带作物生产综合技能的训练、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
三、行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共建教学资源
(一)以服务热带农业产业链为主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同广东农垦集团各农场和企业合作,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生的“双核”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南亚热作产业特色。
(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
依据国家热带作物生产规程,从农垦企业和农场相关职业岗位调研和职业资格标准、农场热带作物标准生产手册等分析入手,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会同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建立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突出能力本位,紧贴热作产业发展需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工学结合,重视素质教育的规范要求,把农垦企业文化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
(三)开发核心课程
以产教对接为主线,更新教学内容。与农垦行业和农业企业合作,充分分析现代农业人才成长规律,分析农垦企业、农业企业职业岗位和自主创业对农业人才知识结构和岗位技能的要求,依据国家热带作物生产规程,紧跟农业科技发展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实现热作人才培养与广东热作产业紧密对接,适应广东农垦外向型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侧重为外向型农业培养人才,做到“至土至洋”;注重学生外语和外贸相关能力的培养,加强双语教学,增加国际商务、商务英语会话、东南亚小语种等相关课程。目前,已建成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和5门网络课程。
(四)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结合,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依据热带农业生产技术人才规格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以实用性为原则,注重形成性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实训报告、作物生产记录、实结、考勤情况、劳动态度、产品产量和质量、实习单位绩效考核和单位评价等综合评定成绩的考核方法。积极开展以赛代考,技能部分必须动手操作,现场考核,由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同时进行中级以上农艺工和植保工的职业资格训练,在课程考核结束后,同时进行职业资格考评,成绩合格,即可获得中级以上农艺工或植保工职业资格证书。
四、校企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能力主线,模块定位,仿真模拟,生产经营”原则,建设1个热带作物生产性实训基地,包括1个热带作物科技示范农场、1个2万O热带植物园、1栋1200O智能温室、10栋塑料大棚、200O的花卉超市,基地具有真实垦区农场氛围,具有南亚热带农业特色和现代农业特点,体现循环经济,能满足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理实融合教学需要,并兼有科研、示范、科普、观光休闲等功能。同时建有植物组织培养实训室、作物栽培实训室、作物生长环境实训室、植物与植物生理实训室、植保实训室、作物遗传育种实训室等,形成较完整的实践教学条件体系,确保生产性实训占校内实训的80%以上,实训课开出率100%,校内实训条件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同时满足园艺技术、园林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的相关课程实训需要。
(二)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
以课程为载体,以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为平台,根据能力模块培养需要,建立以推进产教对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以教师指导、学生小组自主工作为主要形式。其功能与作用是以新产品开发、工程设计、产品营销为主要工作任务,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立足广东农垦企业,依托地方农业企业,采取场校合一的模式,建有23个校外实习基地,形成学校周边实习基地群、广东垦区实习基地群和东南亚实习基地群。为确保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院积极争取广东农垦总局把所属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调动农垦企业的积极性。为确保校外实践基地有效运行,学校委派专任教师深入到农场,以农场厂长助理的身份管理教育学生;由农场指派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建立职责分明、相互沟通协调的校企双重管理机制。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以准员工的身份参加企业的正常生产过程,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一切工作制度,每天记好工作日记;由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严格考勤。实习实训结束后,由企业向实习实训合格的学生颁发“企业工作经历证书”,以此作为实习实训考核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学生实习鉴定书、学生实习登记表,实习记录、学生实习实训技术总结报告等确定学生实践教学考核成绩。
五、发挥行业优势,共同打造“专兼结合、优势互补”优秀教学团队
积极实施“名师战略”,加大内培外引力度,建设一支包括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院级教学名师,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德技双馨的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双师素质达100%。依托广东农垦集团,建立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企业兼职教师承担50%以上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学时。
(一)专业带头人培养、提高与引进
对现有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国内外进修方式提高学术水平、吸纳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到农业龙头企业挂职锻炼,了解广东现代农业发展及广东农垦产业状况,接受农业工程咨询资质培训;聘请1名农垦行业的热带作物栽培方面的知名专家,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培养成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对2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使他们具有先进的职教理念,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参与广东农垦和广东热带作物生产方面的重大农业项目论证评估,主持1~2项省级以上热带作物科技攻关项目或教研课题,主持国家或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每年传帮带培养2~4名骨干教师。
(二)青年教师培养
对现有的及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进行热爱职业教育事业,树立敬业奉献精神培养,开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理论培训,通过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到农垦企业挂职锻炼,每年不少于半个月,带学生到企业实习等提高实践技能,使其2年内具备技师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具备“双师”素质,成为某一技术的行家里手,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和技能大赛训练。
(三)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
在广东垦区农场、地方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所等单位中选定50名左右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建立专家资源库。作为备选兼职教师,其中每年有不低于18人担任专业的校外实践指导老师,或来校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实现50%专业课由农场兼职教师承担。每年对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开展不少于30学时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理论培训,不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六、强化“产学研”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针对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开展师资培训,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做到教学资源的共享。
2.利用本专业的师资、技术、基地等资源条件,针对广大垦区职工和热区农民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特别是针对垦区目前大力开发的专项技术如“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热带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垦区小城镇建设规划”等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
3.配合珠三角园艺产业带建设,开展花卉、蔬菜、果树栽培技术培训,重点面向农民工职业资格培训。
4.利用“广东热带农业工程规划研究院”平台,针对农垦企业生产存在的技术问题,例如“阳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延长热带作物产业链研究”、“热带作物病虫害专家诊断与防治系统研发”、“热带作物种植制度创新”“农产品安全及质量控制”等项目,集中力量开展“产学研”技术合作。
七、结束语
经过七年建设,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建设将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教学改革及创新、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相应成果,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大大提高了专业的整体水平和办学实力,并带动相关专业群发展,对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为广东农垦及全国热带农业的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在面向广东农垦和区域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社会培训、专业技能考证以及为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能力有大幅加强,将为广东农垦的现代农业发展和循环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当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为就业率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新的就业形势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本人在生物系从事了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下面是我对应用型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些认识。
1 建立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要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教育各年级学生认真上好就业指导课。低年级的就业指导课应侧重就业宣传教育,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毕业班的学生则侧重于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目前尽管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又有不少单位要不到毕业生,在我系应用型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专科)毕业生“有业不就”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转变就业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低年级的就业指导课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应用型高职毕业生就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基础技术操作工”观念。通过请企业单位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及优秀毕业生等为学生做就业形势报告会,让学生了解企业单位对员工的要求,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树立学生的就业信心。
毕业班的就业指导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等。即从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训练、就业心理测试等各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如传授给毕业生具体的就业的技巧和方法,指导他们如何笔试、如何面试等,让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上学到就业所需的知识。同时要引导毕业生锻炼各种能力,如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今后的工作都十分重要。
2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
毕业生个人基本情况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也是就业推荐的前提。我们每年在毕业班的第一学期就建立毕业生个人信息系统,把毕业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生源地、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就业意向等)输入计算机,便于推荐就业。同时建立历届就业学生的信息库,发挥已就业学生的作用,让已就业的学生推荐未就业的学生就业。
3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也就是用人信息,这也是推荐就业的前提。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取得,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一是主动深入到用人单位去收集信息,与各地的企事业单位联系并建立良好的实习就业基地。二是通过媒体、网络及人才市场等方式获得就业信息。三是通过已就业的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4 以实习促就业,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就业基地
以实习促就业,适当增加顶岗实习及实践的学时。加强同用人单位的联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主动地位,我们已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并不断发展新的实习就业基地。目前生物系已与上海、马鞍山、合肥等地的4家花卉、园林绿化公司,3家乳业、药业公司建立了实习就业基地。通过顶岗实习、双向选择,解决学生就业。2006年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通过顶岗实习就业33人,占该专业毕业生的45.8%.
5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近几年更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人才职业技能的培训,因而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办学的开放性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很难真正做到培养以职业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加快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已成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对生物技术专业(专科)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改革研究与实践。
5.1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专科)的培养目标及要求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高等院校的扩招,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根据国家及安徽省关于高职教育有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结合我院及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设置了新的课程体系。同时在我系2003级、2004级、2005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专科)进行了花卉组培育苗和食品、药品的生化检测、微生物检测的课程教学设计改革试点,重点是突出培养学生组培育苗技术和食品、药品的生化检测、微生物检测的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提出了“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重点掌握花卉及植物组培育苗、栽培和管理实际操作能力;掌握食品营养成分分析和食品卫生的微生物检测的基本技术”的培养要求。突出“能力、技能、应用”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的花卉及农作物组培育苗、栽培和生产管理实际操作技能和食品、药品的生化检测、微生物检测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5.2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专科)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随着社会对花卉组培育苗和食品、药品的生化检测、微生物检测等应用型人才需求加大,我们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植物组培育苗方向和食品、药品检测方向)专科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针对岗位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增设就业实践课,聘请相关企业的专家开设针对相关岗位的技能培训课程,提升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其中技能课程达390学时,占总学时的17左右;实践课程400学时,占总学时的20左右。
2讨论
专业认同感是指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目标和社会价值的接受和认可,专业认同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行为[2]。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低,对专业的兴趣就弱,学习主动性差,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因此,有必要探索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与对策。张东军等[3]调研发现在医学院校中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水平显著低于医学专业学生。本调研结果与张东军等类似,发现在以医学占主导地位的医学院校中,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比较低,近50%的同学不喜爱自己的专业,有不少同学希望有机会能换专业学习和就业。在希望调换专业的学生中,绝大部分同学希望转到医学专业学习。这一结果可能与很多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本身是由于高考分数线没有达到本校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线而从医学专业调剂而来有关,也可能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医学是医学院校的优势学科有关。仅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生物技术专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较多的就业机会。尽管如此,绝大部分同学仍然希望在专业相关方向就业或考研深造,这可能与学生对专业的情感有关,也可能与学生在专业相关方向就业时竞争力比较大有关。一个令人欣喜的事实是,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自己经过了1-3年的专业学习后对生物技术专业的认同感提高了,对专业的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持赞同和满意态度。这些调研结果反映了同学们对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认可。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四、大三、大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依次升高,分析原因,可能和大三和大二本科生中有较多学生是自主选择了生物技术专业有关。相反,大四学生中仅有10%是自主选择了该专业,绝大多数都是从医学专业调剂而来。造成这一结果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可能也与本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有关。潍坊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于2005年设立并开始招生,学校一直非常注重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确立、教学内容设定、教学设施完善、师资力量培养等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经过8年的发展和建设,本校生物技术专业于2013年已发展成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专业知名度有了较大提高,所以在校低年级学生较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高也不足为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11.150
现代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从1953年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开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技经过60年的发展把整个生物学带入了崭新的应用领域。生物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涉及的技术种类多样且复杂,是一门跨领域特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可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军事、工业、环境、能源等领域,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小至分子、细胞乃至纳米层次,也可大到组织、个体、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如果没有生物技术的一个公认的定义,就很难区分什么不是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学科相对独立的学术体系,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将非常难于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确立也无据可依。我国自1997年高校批准设立生物技术专业至今,普遍采用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对生物技术定义进行界定,在人才培养上主要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生物技术的定义决定了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依赖生物技术定义,并随着定义的发展而调整。
1关于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由于一个专业要求多种学科的综合,而一个学科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在我国高校现行体制中,生物技术专业往往被等同于一个二级学科,以学科的定义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功能单位,对教师教学、科研及为社会服务进行了界定。在这种模式下,生物技术面对大量的学科交叉应用,在教学上却固步自封,本科专业方向设置狭隘,闭门造车,教育教学和产业应用脱节严重,在医学、农业、军事、工业、环境、能源等领域甘当配角,失去了生物技术专业在学科交叉领域的大好发展机遇。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现的应该是专业在多种学科的综合后在某个领域的应用,是具体的人才培养应用方向。在生物技术强国美国[2],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专业包括生物物理、海洋生物、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方向;哈佛大学直接将生命科学划成了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两个专业,生物学从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跨越到生态学和古生物学,而生物化学专业则主要关注的是分子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含有综合生物学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两个专业,后者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向、细胞和发育生物学方向、遗传学和发育方向、免疫学方向以及神经生物学方向。美国一流高校在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上的显著特点是:将生物学的二级学科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方向(又称为课程方案)。在我国只有“985”,“211”大学才具备将生命科学的专业分支建设为生物技术的专业培养方向的能力,其原因主要是生物技术为实验性科学、需要大量的高端生物技术相关设备以及相应的研究型学者师资。国内独立学院受师资、设备和资金的局限性,2013年办学较好的前十个独立院校中只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举办生物类专业,而且在传统意义上,独立学院生物技术学科布局非常不完善,不可能看齐国内外一流大学,将生物学的二级学科建设为多个人才专业方向。因此,将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与产业应用相结合,跨学科建设专业方向,延展学科资源共享效益,建立特色课程体系并付诸实践是独立学院举办特色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关键步骤。珠海市食品、医药和医疗机械制造产业发达,社会对跨学科的生物技术专业体现出的能力要求表现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需求、制药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需求以及医疗器械领域对生物技术的应用需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在学科布局上对生物技术在专业方向设置上提供了很好的跨专业资源共享平台。我们结合泛珠三角经济发展需求、依据自身实际条件首先确立如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拥有扎实的现代生物技术基础理论,系统掌握生物技术的应用实践技能,富有利用生物技术研发生物制品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可从事生物制造与生物制品安全以及食品检验检疫等领域中生物技术应用的相关研发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化应用型人才。同时,在未来5-10年内逐步规划制药领域、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服务珠海市生物技术跨学科应用型人才需求。
2关于课程模块的优化实践
生物技术课程模块式优化有利于适用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有利于课程设置的稳定性,容易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经过7年的改革实践,我校生物技术课程模块优化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精准勾勒专业知识模块。模块优化主要使学生清楚哪些是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哪些是自己必须了解的生物基础知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育种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工程设备、酶工程等专业内容。受限于160学分的总限制,生物技术专业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都开设成单独的课程,而且各类课程中重复性内容较多,不利于学生综合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在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做到“有基础,有专业”。有基础,用12个学分构建生物技术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共5门理论课程,知识点覆盖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人体结构与生理等上游生物技术基础知识;有专业,用20个学分构建五个核心专业课程,含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原理及应用,酶学原理与酶工程。二是构筑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应用模块。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应用性、实用性为准则,必修和选修互补,模块上除设置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生物技术必修模块外,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升学、留学需求,尽可能提供适应学生需求的选修课程模块,满足个性发展需求。专业方向必修模块包括:现代仪器分析、HACCP原理与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卫生毒理学、现代食品分析技术。专业方向选修模块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药物设计与药物研究、生物物理学、生物仪器分析、工程制图、电工电子学等。总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优化的方向是甩开传统学科分类包袱,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现实资源为依托,开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三是夯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模块。人才培养要做到实效性,必须用实验课程来培养学生。我们逐步取消了一课一实验配套的办法,将所有实验课整合成独立规划的实践课程,综合后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在各专业实验课里完成,实行课堂化管理(分为四个技能训练课程,每周4-6学时),最后考察评价,夯实基本生物技术实验能力;第二阶段在专题研究课程内完成,教师单独辅导,以开题报告,研究报告作为评价标准,获得相应学分;第三阶段主要在国内外实践基地统一组织、自由安排时间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大量的实践、见习、参观为主要手段,融入部分毕业实习内容,独立撰写实习报告;第四阶段主要在校内外实验室完成,根据毕业论文具体要求,在相应实验结果前提下,独立撰写毕业论文,并参加答辩。
3关于保障生物技术课程体系实施的实验条件
生物技术在学科划分上理工不分,即可以发理学学位,也可以发工学学位,实验科学的特性决定了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高成本,高投入。独立学院自筹经费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在举办生物类专业上与公办高校在人才、资金投入上相去甚远的现状。我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试验区,举办生物技术专业同样面临资金、人才匮乏局面。只有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协同创新办学体制才能解决生物技术专业对高端设备的需求,同时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设备应符合现代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以及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经过文献搜索和对珠海300家企业的调研发现: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食品安全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人才符合国家和珠海地区发展的需要。2007年我校与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珠海局正式签署协议协同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通过办学模式的创新,“平等自愿、产权不变、协同建设、资源共享”的方针使得双方能够大胆持续投入,共建共享实验室,至今我校已经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卫生检验检疫两个国家级实验室,部分生物实验室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条件满足生物技术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要求。另外,在实践课程经费投入方面,生均实验材料费为750元/人,学院预算仪器购置费为2857元/生,年度生均实践环节总投入为3607元/生,将教育部2004年2号文件“学费20%直接用于教学”的规定不打折扣落到实处。
4生物技术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效果
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是课程体系改革成功与否的试金石。首先,实验条件是实现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规划的重要保障,“检学”协同创建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体系为执行生物技术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创造了先进的实验室基础,学生实验训练得到有力的保障;其次,通过实验室共建、资源共享,协同管理,把直接为企业提供食品安全检测的国家级区域性中心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作为学生通过高层次技术服务学习的平台,对学生具有深远的“学有所用”的意义,学生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直接服务于社会,并作为切身利益方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反馈能够直接基于社会的实际需求,这优于任何第三方去评价课程体系改革效果;最后,摸索出了适应特殊机制大学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升学率达20%,就业率高于地区平均水平,学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参考文献:
国家重点学科
拥有生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高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
拥有生物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的高校(不含已拥有生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高校):
培养目标
生物类本科专业基本分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大方向,以及师范类。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生物工程专业通过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前景
生物专业的发展潜力巨大,然而,在我国范围内,其目前的就业形势却相对有点“冷”。很多相关岗位通常需要求职者具备极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操能力,因此仅持本科学历的毕业生是较难找到对口工作的,生物技术专业在2010年已被教育部列为10大“红牌”的本科专业。以生物工程专业为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很多教师的观念和想法与学生截然不同,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表现更为突出,因为对学生的认识和研究不够,从而对学生的行为不认同,很难与学生打成一片,所以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一些年轻的教师或非师范毕业的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研究不够,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准确认识,并表现出对教学和学生工作没有耐心,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此外,课堂讲授方面,大多数教师主要还是采用传统板书讲授方式,简单机械地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缺少对学生的吸引力,忽视学生认知情况及教学内容难度,填鸭式教学,其效果并不理想。
1.2实践和技能教学重视不够
1.2.1重理论轻技能
很多教师对职业教育理解不透,对技能教育重视不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认为学生掌握好理论,即可解决一切问题,实践教学要求较高,耗费精力和财力,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使学生掌握教学技能,因此不注重实践技能的教授。为了教学方便或因使用设备场地不便一些教师随意安排实践教学存在未授理论课程便进行实践教学的现象,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不到重点。有些课程虽然采取边授课边实践或理论授课后进行技能学习,但是由于课程安排不科学,或者没有实践后的总结,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例如微生物发酵、酶制剂生产和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都是过程复杂、关联性较强且标准较高的技术,如果课程安排不合理、次数和时间不够或技能教学重视不足,都会使学生是很难真正熟练掌握。
1.2.2缺乏实训基地
某些专业和方向相关课程的技能学习需要完善的校内实训场所和特定的校外实习单位才能顺利完成。例如,由于没有炼苗室和试验基地,黑龙江农业技术职业学院生物技术方向的学生在学习组培技能时,很难领会温度、水、气是炼苗成功的关键因素,难以真正掌握相关技术;食用菌方向的学生也只能在实验室完成食用菌拌料、装袋和消毒的过程,而学不到后期的管理和深加工等环节;酶制剂生产方向的学生在学习酶制剂生产相关技能时,由于没有专用的场地和设备,只能到其它专业或系部发酵实训基地观看相关设备,不能动手操作。到目前为止,生物技术专业所有方向的课程技能学习都没有真正的实习单位或企业。
1.3培养方案不完善
1.3.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的形式,是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生物类复合人才,这不仅是企业用人的标准和原则,也是生物技术专业适应市场和社会的要求。然而,由于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强等原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现阶段所设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1.3.2课程体系有待于改革
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塑造实用性、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然而,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目前实施的课程体系与这一目标相差甚远,主要表现为课程多、针对性不强、特点不突出,两学年共休30多门课程,且几乎没有能体现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课程;课程体系不科学,不同课程知识重复多,例如相关微生物知识在酶制剂生产、组织培养和发酵等课程都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述;难度大,多数教材是压缩版的本科教材,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逻辑性不强,课程顺序不合理,例如微生物、细胞和生物化学相关基础课程开设在第2学年;实践课程欠缺,如酶制剂生产专业没有生产设备和校外实习基地,教师难以真正实现实践技能教学。
1.4资金和设备投入不足
以就业为导向,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将技能培训放在突出位置。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地方,技能教育离不开实训条件,没有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就难以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开设专业较多,资金投入以及生源存在分布不均等现象,造成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设备和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院存在资金投入不科学的问题,学生多的专业投资多。生物技术专业是国家重点专业,但由于招生数量不够多,在资金和设备投入方面与其它专业相比稍显不足,如酶制剂生产专业没有规模生产设备及蛋白质分离纯化相关仪器和设备,食用菌栽培缺少菌种保藏所需的冰箱和大型灭菌设备。
2培养高素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对策
2.1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在课程开设上,一定要根据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数量和比例,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叠和混乱。在顺序上要讲究逻辑性和科学性;在内容上要讲究实用和适用性,基础知识面要宽广,专业技能要实用先进,难度要降低;在课时分配上要体现全面加强学生技能提高以及学生要有充分的自由时间自行进行个人全面素质提高的特点;其次,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了解企业的性质和要求,明白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邀请企业行业的技术人员或专家参与制定教学培养方案,从而使制定出的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及实用性。
2.2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一定要摈弃陈旧生硬的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以技能化为主,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双主”原则。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分类分层次教学推进。把学生分为不同等级水平的班级,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做适当的调整,最终确保每个学生都听懂授课内容,掌握实践技能。
2.3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保证教学正常进行,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一定要根据行业企业的标准要求和国家相关文件的规定,建立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配备相关设备,且保证设备设施的高效合理使用。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酶制剂生产要建立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发酵生产线和基地,特别要购买高效实用的蛋白质分离纯化设备;食用菌生产方向必须购买大型灭菌设备和建立食用菌栽培基地,使学生体验真正的生产环境,真正掌握相关生产技能。同时,依托校内现有的实训实习基地,将校内实训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学生不出校门便可接受实训,尽量缩短毕业后尚不能独立工作的缓冲时间。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和现有教学条件,进行实践实训,例如第1学期先到相关行业了解大体生产情况、生产流程及基本要求;第2学期回到学校学习理论和实训;第3学期再到企业工作实践;第4学期回校巩固加强,把实践知识归纳总结上升到系统理论。或者边学习边实践,或者在实践的过程学习,最终回校复习巩固,或者先集中学习理论,最后集中实践。总之,采取灵活的方法,力争达到良好的技能教学的目的。
2.4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特别是一只高素质的“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团队主要有4种途径:一是有计划。有顺序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工作,积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二是重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积极选派相关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或到高等院校深造,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汲取教学经验;三是聘请一些业务熟练且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从而做到与企业互通有无;四是招聘对口行业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使教师的个体专业知识和企业经历得到增加,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只有如此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才有希望。
1、生物技术是一个新兴专业,生物技术产业在中国还属于起步阶段,虽然目前国内冒出许多生物技术公司,但是大部分具有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特点,甚至部分只是挂名生物技术而已。
2、因为生物技术具有前期投入大,风险大的特点,按照中国国情,短时间内,中国无法形成大规模的生物产业集团,就生物技术专业而言,该专业未来前景不错,基于这一原因,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但是他们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
3、生物技术作为一门高新技术学科,必须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在实际应用中显示出一定的效果,因此除非一开始你就打算投身于这一行业并一直读硕读博,你才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因为生物技术投入过大,国家经费有限,国家重点发展某几个院校,因此国内各高校水平差距极大,要谨慎选择。
4、生物技术专业毕业后就业方向是各类生物制品公司,其中大部分是生物制药、酒水饮料食品、保健品企业等。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整合资源,为培养人才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条件园艺学一级学科下包括的果树、蔬菜、花卉、茶学、园艺产品采后学等二级学科(或方向)都涉及生物技术。由于学科划分及管理方面的原因,从事品种改良以及采后生理学的教师、设备等被分散在5个不同系中,不利于园艺生物技术的发展。2002年,华南农业大学整合园艺学科中与生物技术有关的人员和仪器设备,构建了园艺生物技术教学与实验实习平台———园艺生物技术研究所。该所为校级研究所,下设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室、细胞工程育种研究室和脱毒与快繁室等3个研究室(或实验室),主要为科研和培养研究生提供实验条件。园艺生物技术研究所的人员全部来自园艺学院各系,其中教授8人。
(二)教学与科研结合,努力提高本科生的实验技能和研究能力2003年,根据园艺学科及华南地区园艺产业发展的需要,园艺学院创设了园艺生物技术方向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为方便教学管理,在园艺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基础上又组建园艺生物技术系,园艺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园艺生物技术系联合办公,人员及设备统筹使用。园艺生物技术研究所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园艺生物技术系则侧重于本科生教学和培养上,两者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相互支持。通过所系融合,使教学和科研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改善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验条件,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园艺生物技术平台的使用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生物技术实验技能和研究能力,同时还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升。
(三)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园艺生物技术平台的教师近年来承担了2项“863”课题、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50多项省部级课题。以果树、蔬菜、花卉和茶树等园艺植物为材料,开展了分子标记、基因分离和克隆、转基因、基因功能鉴定、细胞工程、种苗脱毒与快繁及采后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绩显著;同时还承担了多项学校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为本院和外院学生开设20多门课程。
(四)加强硬件建设,为新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可靠的实验教学保障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需经过严格的技术训练,如果没有相应的实验条件,创建园艺生物技术专业将成为空谈。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验设备相对比较昂贵,仅靠教学经费不可能满足仪器购置的需要。因此,必须通过科研带动学科建设,利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广东省211工程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本科优教评估和人才引进等项目,多方筹措资金。有了良好的实验条件、配套的管理制度,可以使教学科研相互促进,为新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可靠的实验教学保障。
二、制定科学的课程方案
园艺生物技术专业根据现代生物技术的特点,结合园艺专业的发展趋势,制定了“园艺+生物技术”的复合模块培养方案。园艺,是本专业的立足点,要“站稳”,但不应该花费太多的学时。我们压缩了原有园艺专业课中的“各论部分”的课时,保留园艺学的核心课程园艺概论、园艺植物分类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和园艺植物栽培学等,形成“园艺模块”。生物技术模块则开设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植物细胞工程、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等专业主干课,另外还设置了一些选修课,形成全新的课程方案。
三、建立和完善园艺生物技术学科及其理论体系
由于园艺生物技术是园艺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和学科分支,从园艺生物技术所成立之初起,就特别重视学科建设和园艺生物技术理论体系的建立。2002年,华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编著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一书作为研究生校内教材使用。由于该教材学术体系较系统、理论较严谨、体例统一、内容新颖和能充分反应园艺植物特点等因素,于2005年被教育部遴选为“研究生教学用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国内首次公开出版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研究生教材[1]。2007年又主编出版了“国家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和《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指导》等本科生教材[2-3]。
四、创新实验室管理机制,实行全面开放和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49-02
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s an increasingly fierce trend at home and abroad.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reality,through the depth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take biotechnology specialty core skills training teaching system as the main goal,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lan and constructing new basic and professional combinedteaching system which is integration,multi-level and open,to meet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ocial service ability of the biologic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n our university.
Key Words: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当前大多数普通高校都采用传统教育模式,主要偏重理论[1,2],在时间方面却有很多不足,无法为高速发展的社会提供综合型人才。生物技术交叉融合了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相关学科,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就目前社会发展形势来看,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并不占优势,生物技术缺乏交叉型应用型人才[3]。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4]。校企合作使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在实际操作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也能及时获取最新的技术及理论,培养出交叉型应用型人才。
1 生物技术专业高校校企合作现状和问题
当前科技发展迅速,社会竞争也随之激烈。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适应发展趋势,提高就业质量,与企业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校企合作[5]把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并重,有针对性培养人才;同时,学校和企业共享信息和资源,有效应对社会发展。对生物技术专业而言,实践不仅仅是在实验室做实验,更多的是在企业见习、实习期间实践,实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接轨。但是校企合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校和企业双方在各取所需方面没有达到很好契合[6]。企业需要资金快速周转,在短时间内要获得更高效益,不愿意在不成熟的技术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经验,以至于企业对校企合作不积极主动。
2 建立共赢的合作机制
2.1 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校企合作就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机会,学校的教学专家在与企业沟通之后,能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7];教师在与企业沟通之后能够把现实的操作实例讲解给学生;另外,学生也可以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8],不再是纸上谈兵,并且对于自己的知识、能力很好定位。校企合作能真正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的综合型人才。
2.2 校企合作可共同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
当前很多大学生就业与所读专业并不相符,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都不清楚。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之后,对行业因素也有较为清晰认识,制定出符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2.3 校企合作可共同搭建就业平台
通过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机制推进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校外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实行战略合作机制,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服务,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并接受学生实习,同时解决就业难和用人难的双重矛盾。
3 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
将生物技术基础与专业课程及见习、实习安排优化整合,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实现“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基础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存在单纯的知识传授和低水平的实验操作等弊端[9],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程知识和实验操作有效结合。
近年来,西华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体系下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如表1)
4 结语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调整办学方向,紧追时代经济发展的脚步,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一个校企合作的良好双赢模式,为企业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丽萍.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G学院校企合作研究[D].南昌大学,2014.
[2] 娄学辉,王彪.浅析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意义[J].赤子,2013(11):146.
[3] 姜勇,王会岩,李艳.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应用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9):135-136.
[4] 石建,李仁山.高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2):55-57.
[5] 孟大伟,汪庆华,刘伟.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75-176.
[6] 张长生.校企合作困境分析及改进探析[J].华章, 2010(4):66,68.
关键词:
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教学评价
近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伴随着生命科学的新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环保、能源等领域,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满足生物技术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内外的生物技术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有337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经过20余年的不断改革和优化,我国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办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目前我国的生物高新技术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国际水平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这导致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特别是农林类高等院校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2010年,生物技术专业甚至被教育部列入10大“红牌”本科专业。由此可见,从整体上看,我国生物技术高等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笔者在浙江农林大学开展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座谈交流,还到部分高等农林院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其他科类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的界定,生物技术专业以理科为主、工科为辅,是理工科复合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1]。生物技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生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研究能力的初步训练,以培养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承担着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及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责任。因此,促进生物技术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倍显重要。截至2015年,在全国开设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337所高校中,农林类高等院校占36所。其他科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培养的是具备生命科学基本理论以及较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其主要特色是培养大众化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其缺乏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细分,所以难以满足我国生物技术行业发展对基本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已有36所农林类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但是大多没有确立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前文所述,尽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已经明确了相对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并不完全适用于农林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从现状看,农林类高等院校往往过于注重学校整体的农林特色,着重于培养传统的农林人才,而对在农林业发展中发挥同样重要作用的现代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因此,笔者认为,各高等农林院校在主打自身农业、林业特色的基础上,应结合各自院校的历史发展优势、地方发展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进一步细化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具有农林素养的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人才,从而发展各具特色的或本校独有的生物技术专业教育。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作为一所多科性高等农林院校,其开设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确立了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现代生命科学基本知识、掌握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和核心技能、了解生物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专业人才。因此,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竭力塑造独具特色的富有生态性和应用性的创业型专业人才。目前该专业已发展成为浙江省重点专业。
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调研部分高等农林院校,笔者发现,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在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并非是主流专业,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模糊。通常情况下,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考研和就业。但是,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并没有针对2种毕业去向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引导,所开设的课程都是统一的。只有少数高等农林院校为毕业去向不同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有区别的人才培养方案,即针对本科毕业后准备考研深造的学生,设立了考研强化班,并强化了理论性强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针对本科毕业后准备直接就业的学生,注重引导其更多地掌握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方向的实用专业知识,从而使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了适应不同科类高校和不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定位,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应结合各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从满足学生毕业去向的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所谓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首先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学习意图,将其分为工作就业、考研深造、实践创业及其他4类;然后根据这4类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可以为学生未来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服务。第一,针对毕业后意向工作就业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充分发挥“产、学、研”教学模式的优势[2],大力鼓励学生到企业部门、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实习;同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联动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此外,以细化的就业需求为导向,为该类学生开设普通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等方向的模块化课程。第二,针对毕业后意向考研深造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大胆借鉴某些高校的成功经验,尽可能为该类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辅导,以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型人才。例如,可开设相应的辅导班,强化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第三,针对毕业后意向实践创业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要结合学生的具体要求,将学生的学习实践直接引进实验室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或者引导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开展实践,以切实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仅生物技术专业,其他学科专业也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学习或工作的内容与所学的本科专业并不相关。针对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学习或工作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从该类学生的需求出发,适时适当地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支持,以便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生物技术是一门涉及领域多、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强的新兴的综合性生物学科,是现代生物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产物。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主要涉及发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6个方面,这些课程从教学的角度又可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部分。
(一)理论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课程主要有“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育种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信息学”等,以及相应的生物类实验课程。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看,对教师来说,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4年的教学时间里完成上述课程的教学,显然是任务繁重、困难重重的;同样,对学生来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受并吸收理解如此多的课程知识也是不切实际的。为此,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解决办法是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选择性地开设其中的部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同时,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行。此外,现代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决定了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知识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更新,理论知识在不断地得到充实完善,这使生物技术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在设置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时,一定要紧跟生物技术的发展步伐,积极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理论知识最新、课程内容均衡、教学时间安排合理、专业匹配一致。同时,课程设置还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那么应侧重于设置理论技术类课程;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那么应侧重于设置工程实践类课程。以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为例,其主要通过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的设置开展理论教学。其中,专业基础课安排在本科阶段的第1、2学期,专业必修课安排在本科阶段的第3~6学期,专业选修课则伴随专业必修课穿插安排在相应的各学期。笔者通过对2003~2014级的116名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和在校生开展的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发现,“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等专业课程受欢迎程度普遍较高。学生普遍反映这些课程的系统性强、应用性强,能够学有所用。而“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等专业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则较低。
(二)实践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郑世英在《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充分阐述了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3]。同时,有学者指出,在就业市场竞争愈益激烈的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社会生存的重要资本[4]。由此可见,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注重提升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强调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前,各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仍然只是覆盖课程实验、生产实践、学科竞赛和自主实习等几个方面。可见,通过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培养的做法在高等农林院校尚未得到全面的推广。笔者通过深入了解也发现,多数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过于形式化,再加上部分学校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低,所以看似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所产生的实际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为了有效地调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增强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和实际需求的适应性,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建设应强调多元化、自主化和时代化。首先,在课程实验方面,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要打破原有的以综合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格局,针对每门专业课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其次,在生产实践方面,高等农林院校要积极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地方行政部门等组织机构合作,为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争取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时间,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到农林生产一线去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再次,在学科竞赛方面,高等农林院校除了要提供一定的设备和经费予以支持之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将学科竞赛成绩纳入学生学业考核体系,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参加学科竞赛对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学会合作、敢于大胆创新。最后,在自主实习方面,考虑多数高校在本科阶段的第4学年已基本不安排课程教学,所以建议高等农林院校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自主实习安排在此阶段进行;同时,建议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岗位和工作内容等,而学校和实习单位只需做好监督验收工作。这样,可以使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准毕业生亲身感受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氛围,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校园学习环境过渡到社会工作环境。
四、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
(一)现状与问题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或基础教育,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院校广泛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受体,其主要特点就是“满堂灌”,所以培养的人才“平而不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5]。同样,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也不例外,通常是教师一人讲得热火朝天,而学生“各有所为”,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笔者通过与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各年级学生座谈发现,学生对课程教学主要有以下一些看法:①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②课程内容不够吸引人;③教学方式存在部分不足;④教室等硬件条件有欠缺;⑤自身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学生反映的问题,笔者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想改变现状、解决问题,首先,要改变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推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反转式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其次,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最大化地利用学校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及网络资源的优势。例如,笔者在“细胞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实施了课堂讨论法。首先,笔者以细胞工程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为基础材料,向学生传授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其中穿插部分视频展示,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课时的注意力。其次,在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后,笔者通过布置自主性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细胞工程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和论述,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后,在学生完成相关资料的搜集和课程论文的撰写后,笔者要求学生针对某些共通性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以使学生彼此交流各自学到的知识。课堂讨论法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之后的课程教学评价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五、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
(一)现状与问题
有了好的课程教学模式,还必须辅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评价和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所以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完善。目前,各高校的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占据的比例过大,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最终的卷面考试成绩[6]。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考高分,而不是为了真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导致部分学生应付完考试便不再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知识遗忘率较高。可见,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缺陷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悖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应改变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种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既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准确与否,更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并基于这两个方面做出综合评价[7]。
(二)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应对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首先,要适当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其次,要细化平时成绩的构成,将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各方面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并且明确评分标准。例如,如果以百分制计算课程考核成绩,那么可以规定平时成绩占6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40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2部分:①平时表现占40分,主要对出勤率、课堂活动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平时综合表现等进行考评;②实验或课程论文完成情况占20分。将实验或课程论文成绩纳入课程考核成绩,通过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查找文献、筛选资料以及写作表达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此外,课程的期末考试也要打破传统的笔试答题形式,应尝试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8]或网络在线答题等灵活高效的随机测试形式。这不仅能够较为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可以降低教师的评阅难度和工作强度。
六、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现状与问题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人才培养过程及其质量和效益做出客观的判断与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结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形式和激励师生的重要手段[9]。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评价大多采取师生互评的做法。通常,师生双方通过网上教育系统或纸质问卷进行评价与反馈。部分高等院校考虑到学生数量多而采取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做法。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通过师生互评进行教学评价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①参与评价的学生往往抱有应付的心态,而且学生评教难以保证客观公正,考评“全优”的现象较为普遍;②教师对学生评教的结果存在不重视的现象,不能及时做出反馈,个别教师甚至完全忽视教学评价环节。
(二)改革措施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一定的独立性,所以各高等农林院校应建立符合生物技术专业教育自身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明确教学评价对象的主体应包括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其次,采取师生互评、师生自评、阶段总结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其中,师生互评旨在提高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度,师生自评旨在提高教师、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度,阶段总结旨在提高师生对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认知度。为此,浙江农林大学组建了由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学负责人和生物技术专业资深专业教师组成的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由其负责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招生方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考评方式、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实施,以及加强对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总之,我国生物技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改革不能急于求成。各高等农林院校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积极主动借鉴国内外优秀高等院校的成功经验,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紧随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关注生物技术发展创新的动态,在国家、政府、企业、高校、师生之间搭建起一座生物技术的桥梁,以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向着国际化、高效化、优势化的方向迈进。
作者:王正加 唐永超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
参考文献
[1]王俊丽,聂国兴.高等教育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现状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99-102.
[2]符晓棠,尚文学.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造就工作上适用人才———试论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17-19.
[3]郑世英.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才培育,2009(8):66-67.
[4]张鹏,于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
[5]杨维霞.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5055-15056.
[6]龙明秀,许岳飞,何学青,等.农业院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牧草栽培学”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1):42-44.
生物学是二十一世纪的主导学科,生物技术产业被认为是继信息技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
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高等院校尤其综合性大学纷纷设置生物技术专业以适应经济和产业发展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但是,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思路不是非常清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理论课学时大于实践课程的学时。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生物技术专业整体的建设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及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也随时代的发展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改革及相关课程进一步优化势在必行,以适应社会及产业发展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
1 培养目标的确定
生物技术专业作为我校2006年开设的新专业,专业建立时就确立人才培养要积极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尤其是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将人才培养的重点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将生物技术专业与我校传统工科专业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培养出理工结合、新时代需要的人才是我们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2 教学内容的修订
按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突出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新培养计划的要求。
1)优化课程体系,根据修订后的教学大纲,调整各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课程内容上的重复教学,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
2)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适当减少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与专业培养方向相适应的综合实验和自选实验,引入学生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内容的顺序安排上由浅到深,相互渗透,循序渐进。使实验内容更加符合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向和学科发展方向,内容分布更趋合理。
3 创立学生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实验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全面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的锻炼,切身感受实验的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开展实验工作的能力。积极研究自主性实验在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
4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适当减少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程的比重,增加任意选修课的比例。压缩课堂教学的时数,将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选择人文学、社会学、工课类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其辅修其他专业,除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外,还可有效拓宽学生的就业面。组织各种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学术活动,活跃学术气氛,增加除课堂外的其他知识汲取的途径。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及领导能力,达到提高学生情商的目的。
从社会的经济发展及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都需要高校培养大批量高素质生物技术人才。但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开设时间较晚,产业发展又非常迅速,因此开展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研究很有必要。在探索和改革中,我们应敢于创新,敢为人先。使得生物技术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发展及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但改革中切忌步子太大,要做好调研,稳建操作。我们将继续对办学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和实践。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和培养大批量高素质生物技术人才探索更多的办学经验。
【参考文献】
[1]曹军卫,杨复华,张翠华.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02):99-10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38-02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这已经成为地方高职教育办学定位的风向标。学生就业状况好坏也反映出了高职院校品牌创立的高度与创新的深度。因此,如何以社会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依托自身办学条件,在特定时限内为学生达到一定职业人才的规格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生物技术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我国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和产业规划支持生物技术的发展。面对机遇,生物技术相关专业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
然而,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专业范围不断向多领域扩展,生物技术相关专业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在专业设置上,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调研论证不够深入,专业定位不准确,涉及领域过宽;学校间缺乏特色与差异化,课程体系设置雷同,同质化现象严重,办学效益不高;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实际严重不符;学生职业素养较低,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等问题。企业缺乏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而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又不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总之,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及社会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对生物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
山东职业学院2005年开始设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2011年被遴选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重点建设专业。在深入调研分析区域生物技术行业背景的基础上,以服务地方经济、对接产业、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开发课程体系构建为突破口,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内容如下:
1 继续开展“学训交互,能力递进”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学训交互,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支持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与产业对接,遵循教育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将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专业“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三个阶段。通过深化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相通,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融,提升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使学生由“新手”转变为“职业人”。
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主要按照生物制造行业职业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素质。同时以项目、任务等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式,实施教学做一体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岗位有所认知,使其成为基本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新手。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实施多岗位轮岗,工学交替,配合多学期教学组织模式,实现工学有效融合。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室进行一体化教学,“做中学”、“学中教”,强化专业理论,提升专项技能,对课程中的综合实训模块和部分需使用高档仪器的实训项目则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由基地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培养职业素养,使专业技能“熟练”,使学生实现新手到准职业人的转变。
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为学生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专家做“师傅”,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施。学生在校外兼职教师的指导下,按企业流程和标准完成岗位工作,工学融为一体,重点强化学生解决生产现场问题和优化生产过程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帮助学生实现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2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按照“学训交互,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的人才培养阶段推行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专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实施任务式实训、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行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在仿真的教学环境,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专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根据学生顶岗岗位特点,做学一体、做教一体,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与三个不同阶段对应的教学模式保证了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3 以行业企业需求为中心,实施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
为了适应“学训交互,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安排轮岗和顶岗,根据合作企业生产周期及企业兼职教师工作特点,灵活设计学生校内学习时间和企业生产性实训时间。在企业生产旺季组织轮岗实训,淡季集中进行校内课程教学。
第1、2学期在校内完成专业技术平台课程的学习,并进入实训室,以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为主,渗透专业核心能力;第3、4学期完成专业方向模块、个性化模块的学习,并进入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以专业核心能力强化为主;第5、6学期安排学生到紧密合作企业进行10个月以上的顶岗,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养职业素养,在学生岗位能力实现阶段式增长的同时,企业对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等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利于企业选择优秀学生就业。
4 对接行业企业,构建符合岗位任职要求的“两个平台+两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研讨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共同研讨本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生物技术人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构建适合行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内容与实训项目,编写特色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使专业与产业对接。
根据地方产业特点和生物产业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同和专业课程。例如,济南高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把生物医药确立为主导产业,以龙头医药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为满足生物医药人才需要,我们增加了生物制药技术等课程;并及时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实训项目,为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奠定基础。
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团队,按照“企业调研-专业定位-岗位分析-归纳岗位任务-提炼岗位能力-确定学习领域(课程)”的步骤,以生物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为导向,共同分析职业岗位,参照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设计十多个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了“基本素质培养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个性化模块”的课程体系。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强化了能力培养,开发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内容,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校企共育人、共发展,提高了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变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结合自身优势与社会需要,不断积淀凝练专业特色,提升了办学竞争力,彰显差异化办学,全面提高了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
[2] 王永芬.就业导向下高职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2(3):75-79.
[3] 王金洛.基于就业能力导向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