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4-01-15 14:43: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

篇1

利用媒体教学资源将课堂知识以图片、视频、影像的形式通过PPT、声音在课堂呈现。例如,生物体内《能量的释放与利用》一节的教学主要要求学生理解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及意义,先通过视频或教学课件的方式播放出来,直观阐述能量的释放与利用,然后引申生物体呼吸的作用及意义,再对此次生物课主要知识点进行仔细讲授,讲授的过程中分组讨论,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二、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方式与创新教育很重要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达到高效,方式很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拘泥于板书、照本宣科,不去与学生互动,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分离,达不到理想高效的教育效果。可以采用用问题去与学生沟通、去讨论。比如,《单细胞生物》一课,可以先去问学生,有谁知道单细胞生物?谁见过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是怎样移动的?慢慢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到生物课堂上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跟随老师走,用问题去打开生物课堂。

在改善教学方式上创新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物是充满神奇事物的学科,借助实验器材,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用动画演示细胞的分裂过程,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堂,可以带着学生去外面,到大自然中授课,生物与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的。

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摸索,虽然有

很多成熟的经验、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借鉴和学习,但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因材施教,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紧紧抓住并培养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寓教于乐的基础上,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掌握生物知识,陶冶学生情操,达到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篇2

二、运用多媒体改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生物学包括的内容非常广阔,小到动植物的细胞,大到包含世间所有生物。因此,教师再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将生物课程中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或者是重要的知识点重点突出,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重点中的“重”,真正地体会到重点为什么会“重”。同时,多媒体课件自身所具有的先进性也决定了在生物课教学时,可以借助其文、图、声并茂的教学优点,让学生们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方式并行的形象化教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那种直观感、立体感以及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还能够取得传统教学无法达的教学效果。利于促使教学中的难点“难处”破解,使教学过程和现象变得更易于识别、易于观察、分析和理解,还能化难为易,让课程中的这些“难点”变得不再“难”了。例如,在教学“开花结果”的相关知识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展示出当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萌发形成花粉管,然后再由花粉管逐渐的伸长穿过花柱,最后到达子房进入胚珠并且释放两枚,其中的一枚和卵细胞结合,进而再形成受精卵的全过程,将这一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全部呈现出来,组织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学生再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了。这种既能表现宏观,又能表现微观,将不易观察到的动态变化的生物学现象再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既有助于突破此节内容的教学难点,又能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

篇3

一、 细菌的形态结构

1、形态:个体十分微小,必须借助高倍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有球形、杆状和螺旋状等。

2、结构:有一个细胞构成,细菌的细胞内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些细菌还用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二、 细菌的生命活动

1、 营养方式: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两种类型。

2、 繁殖方式:分裂。细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每20-30分钟就能繁殖一次;当环境变的不利于细菌生长时,有些细菌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做芽孢。

三、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1、 有些细菌常给人们带来一些危害:结核杆菌使人患结核病。

2、 大多数细菌是有益的,放线菌能产生一些抑制或杀死细菌等的抗生素。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一)

病毒

一、 病毒的形态结构

1、 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球形、杆形、蝌蚪形。

2、 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资组成。

二、病毒的生命活动

1、营养方式: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2、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3、 病毒的分类:根据病毒侵染细胞的不同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三、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方面:利用病毒特性制成疫苗来预防病毒性疾病。

2、有害方面:流感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二)

真菌

一、 真菌的形态结构

1、形态:少数真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

大多数真菌属于多细胞生物如霉菌、蘑菇。

2、结构:单细胞真菌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和液泡;霉菌等多细胞真菌由菌丝过程,其美国西部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二、真菌的生活

1、营养方式:异养有腐生和寄生两种类型。

2、繁殖方式:大部分真菌依靠产生孢子进行繁殖,酵母菌在环境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

三、真菌和人类的关系

1、许多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例如平菇、香菇可以食用;青霉菌可以产生青霉素。

2、有的真菌对人类是有害的。如脚癣就是由真菌引起的。

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促进生物圈中的碳循环

1、绿色植物生活所需的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物资来自何处?二氧化碳来自大气,水、无机盐来自土壤。

2、各种生物生活所需的氧气来自哪里?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细菌、真菌在生物圈的碳循环中的作用?细菌、真菌能促进生物圈的碳循环。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能将动植物尸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到大自然中,被绿色植物制造在利用来制作有机物。

二、促进生物圈中的氮循环

1 什么是固氮作用?生物圈中的一些微生物能够把空气中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氮气固定下来,转变成可以被植物利用的氮肥,这个过程叫固氮作用。

2 什么是固氮微生物?这样的而微生物叫做固氮微生物。如根瘤菌。

看了“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的人还看了:

1.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2.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篇4

 

学科

生物

微课名称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视频长度

时间07分25秒

知识点来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知识点描述

生物体生长是由于细胞的生长和细胞分裂;细胞分裂的过程

预备知识

细胞的结构

教学类型

模型法

适用对象

已学习细胞的结构组成

设计思路

利用生物3D视频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细胞分裂变化过程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3、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4、模型对比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重    点

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微课平台及课件   耳麦

教学过程

(时间7分25秒)

画面内容

解说词

长度

一、生物体生长的原因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微课堂,我们今天来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5秒

 

 

图片对比直观感受大小

1分02秒

 

数目对比直观感受数量变化

 

总结归纳

细胞的生长

 

 

 

观看视频,思考细胞是一直生长下去吗?

43秒

 

讲解细胞生长有限度,所以生物体生长还需数目的增多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的概念

2分31秒

 

观看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分析总结分裂的几个阶段

 

观看动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分析总结分裂的几个阶段

 

总结细胞分裂的过程

二、染色体组成及分裂的变化

染色体的组成

 

染色体的位置

1分12秒

 

染色体的结构

染色体在分裂时的变化

 

观察对比分裂前后染色体的变化

46秒

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内容

篇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9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34

实验在理科科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理科教学必备的工具,所以,实验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是很普遍的。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传授生物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在初中生物教师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过程中,运用实验教学法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下文将对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一、实验教学法概述

(一)实验教学法的定义

实验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验教学要求利用特定的实验仪器或实验设备、药品试剂等对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并且整个实验活动的开展是在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实验教学法的教学优势

通过应用实验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观看到更为直观的实验现象,从而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参与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物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实验教学法的分类

实验教学法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实验方式,分别是:课内实验、课外实验、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其中课内实验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所学的一些知识点,在课内实验中,实验结果比实验过程更重要;课外实验是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探究完成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求助教师,也可以向家长寻求帮助,课外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分组实验主要是在专门的实验课上进行,它的实验方法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操作,通过亲身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演示实验是这四种实验方式中要求最高的,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实验的操作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来掌握和理解知识点。这种实验方式对教师的操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实验过程出现丝毫的失误都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出现偏差。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第一,实验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这一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第二,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具体的操作,学生养成了动手实践的好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在进入中学学习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生物实验,所以对生物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实验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好奇心,使他们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让学生参与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仅初一的生物教材中就包含了58个必做实验。学生通过操作这些实验,能够对生物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而掌握一些生物知识。其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法是基本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具体推导过程,这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吸收所学知识,使他们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单细胞生物体”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仅凭书本上给出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很难对“单细胞”这个概念有清楚认识和理解,所以,必须要用实验来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显微镜对一些单细胞生物进行观察,如“衣藻”“变形虫”,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好的把握。最后,通过实验,教师可以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具体的考察,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并让他们学会用实验去验证这些知识。

三、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分析

(一)将生物实验运用到具体生活中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生物课本上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将生物实验与具体生活相结合,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植物的“向光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人们在野外迷路时也常会利用植物的“向光性”来辨别方向。教师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如下实验来对植物的“向光性”进行验证:“把牵牛花籽种在小花盆里,等发芽长成幼苗后放在一只鞋盒子里,花盆紧靠鞋盒的一边。盒内用硬纸做一个隔墙,下方留一点空隙,在另一侧上方开一个小窗。盖上盒盖,把鞋盒放在阳台上。一个星期后,牵牛花秧会从小窗中探出头来”。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解释生物的“向光性”是由于植物细胞里有一种对光线非常敏感的生长素,它控制着植物发育和生长的方向,只要盒内有一点点光线,这种生长素就会发挥作用。

(二)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6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 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课本27页1题33页生物圈2号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七年级上册生物重要知识点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的图要掌握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3-44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注意课本52页图叫什么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57页1题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P65题3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12

2012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与以往有所不同,在教材每一节开头部分都新增加了一个栏目“想一想,议一议”。这个栏目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文有图,能够大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同时,它也非常有利于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对于这一个区别于旧版教材的新栏目,一线生物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学习本栏目呢?为此,笔者开展了有关此方面的行动研究,最终认为生物教师课堂教学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运用好“想一想,议一议”。(注:本文选取的“想一想,议一议”的范例主要来自2012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一、生物教师运用“想一想,议一议”进行新课导入

由于“想一想,议一议”正好被安排在每节课的开头位置,大部分教师都会利用它所创设的情景来进行新课导入。一般来说,教师往往简单地口述一下“想一想,议一议”的内容,或者将与“想一想,议一议”相关的一些资料投影出来引入新课。能够被运用进行教学导入的“想一想,议一议”有一个特点:里面阐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生活的例子;同时本情景所提出的问题与课文的学习主题紧密关联,即情景的问题也是新课学习的主题。例如,第四单元第二章的第四节《单细胞生物》里面的“想一想,议一议”的问题是“眼虫也是一个细胞,它为什么能独立生活呢?”,本问题恰好与整节课的主题是一样的。因为本节课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单细胞生物是怎样完成生命活动的?”。问题的表述虽然有点不一样,但内容完全相同。因此,课堂教学直接运用“想一想,议一议”进行新课导入是完全可以的。

生物教师通常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虽然可以从各方面寻找很多与本文有关的资料来进行新课导入,但这往往花费教师许多的备课时间;同时课堂上学生对教师呈现的这些内容也会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与其这样倒不如随手拾来,直接引用课文中的“想一想,议一议”提供的情景,通过巧妙的语气表达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并且最关键的是教师所引用的“想一想,议一议”的材料是每个学生课本中都有。如果是其他的材料还得另外印刷给学生人手一份。假如用投影片投影又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并且有时候课室后面的学生往往看得不够清楚。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也让“想一想,议一议”成为生物教师最喜欢运用的新课导入材料。

二、生物教师利用“想一想,议一议”编写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

生物教师可以利用“想一想,议一议”编写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首先将“想一想,议一议”里面的问题分解成若干的小问题,而这些若干的小问题又刚好是课文具体的某一个知识点。通过这样处理,生物教师就能利用“想一想,议一议”编写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了。如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笔者设计了以下预习提纲:1.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写的身边的生物世界的文字中提到的植物有

、 、 ;昆虫有 、 、 、

;鸟类有 、 ;2. 其中昆虫的栖息环境是 ,鸟类的栖息环境是 。学生在完成这些问题的答案的同时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生物是有多种的归类的方法,可以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如果按照生活环境还可以划分为陆地生物和水生生物。这样在教师还没有开展新课教学之前通过利用“想一想,议一议”编写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一方面学生很认真地学习了本文中的“想一想,议一议”的知识,同时这个过程也是熟悉新知识、初步了解新课乃至产生疑问的过程。如此一来,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真是提前铺好路,事先搭好桥了。

是否全部的“想一想,议一议”都可以运用编写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呢?并不尽然。笔者发现能够用来编写预习提纲的“想一想,议一议”有一个特点:材料当中的问题不是一个问题,而是2-3个小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非常细小,就好像要求学生去完成一些填空题,同时这些填空题的答案也是一些非常客观的、直接的、绝对的答案,不会是模棱两可的答案。如上面的例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醒的植物就是青菜、皂荚、桑椹,学生不会作答白菜、胡萝卜等等的答案。因为这些答案在文段中根本没有出现。

三、生物教师运用“想一想,议一议”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曾明确提出:“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说明了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无论探究活动还是实验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生物教科书中有很多都涉及到实验、探究,有时候“想一想,议一议”栏目也有需要学生进行探究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生物教师还可以运用“想一想,议一议”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笔者研究发现如果一节课的内容刚好是实验课,那么“想一想,议一议”叙述的内容也是与实验有关的。这些“想一想,议一议”往往学生依靠固有的知识或者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难度较大,只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才能解决问题。例如,第二单元第二节《植物细胞》一课的“想一想,议一议”:萌萌如何做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菠菜的细胞呢?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同萌萌一样直接将菠菜叶放在显微镜上观察,让学生亲自体验能否看到菠菜细胞。然后,再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实验操作,最终看看哪一种方法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菠菜细胞。学生要完成教师所提出的学习要求,首先必须自已认真阅读课文的内容,按照书本的实验步骤进行规范的操作,方能成功地完成W习任务。整个过程学生由迫切地希望解决“想一想,议一议”的问题转为自觉地开展实验探究;一方面熟悉了整个实验操作的流程,同时通过寻找、辨别菠菜细胞学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这样的课堂组织教学自然而然地使“想一想,议一议”成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其中一个内容,同时也让学生承上启下、由浅入深地学习了新课其他的知识。一方面,学生既完成了“想一想,议一议”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培养科学精神的自觉性。

四、生物教师利用“想一想,议一议”来复习旧知识,从而温故而知新

虽然每一节新课的开头部分都是“想一想,议一议”,但并不意味着“想一想,议一议”里面的内容也是全新的。很多“想一想,议一议”更讲究新旧相结合,无论例子还是问题既对新课的学习有帮助,同时在学习例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运用到很多以前学过的知识。因此,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学会适时利用“想一想,议一议”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如第二单元第二章第四节《单细胞生物》中的“想一想,议一议”提到眼虫是一个细胞。这时,教师可以趁机与学生一起复习前面几章书所学过的细胞的基本结构,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课文中眼虫的结构图形进行比较,从而有力地证明了眼虫也是一个单细胞生物。生物教师课堂教学利用“想一想,议一议”来复习旧知识非常考验教师的基本功。因为它需要教师能够做到慧眼识别新知识中所蕴含的旧知识,并且恰如其分地把这些知识挖掘出来,进一步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温,从而做到温故知新。由此也说明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名教师,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我们做一名教育的有心人。

五、生物教师利用“想一想,议一议”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人们常说:“教书育人”,意思是指教师要对学生传授广泛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想一想,议一议”是否可以成为开展德育教育的一块阵地呢?有的生物教师可能认为:短短的几行文字如何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且“想一想,议一议”刚好是一节课的开头,学生还没有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又何来的情感体验呢?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仅仅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想一想,议一议”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阵地。正因为它的位置是在每节课的开头,所以对激励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非常有帮助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想一想,议一议”中所寓含的积极情感恰到好处地融入到知识传授的过程,在课堂上将它们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就能够从内心深处打动和感染学生了。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7-0034-03

“从生物圈到细胞”是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1节的内容,由“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两部分组成。本节是学生升入高中后第一节生物课,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高中三年生物学习,又因教材内容涉及较多的初中知识。因此,本节教学除完成知识上的教学目标之外,还具有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1 分析学情、培养兴趣

1.1设计调查问卷

精心设计调查内容,了解学生学业情况,设计的内容既要简洁明了又能达到学情分析的目的。如初中你看过哪些与生物学有关的书籍?初中生物学你学过吗?你在初中做过生物实验吗?你参加过生物学竞赛吗?是什么层次?获过什么奖励?根据你对生物学科的了解,你对生物学科有什么看法?你心目中的生物老师具有什么特点?……调查后将问卷收回,认真统计分析,掌握所任班级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做到上课时有的放矢,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1.2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方面,总有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博士曾对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做过专门的研究分析,最后向广大一线教师大声疾呼:“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本人。”而开学第一课无疑是众多途径中比较关键的,也是容易产生长远影响的一个契机。教师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时,帮助学生找班级、找宿舍时,或利用军训期间去倾听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风格及学习需求。同时帮助学生制定学期、学年发展计划,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

2 教材内容的处理

每一种教材不可能对每个地区、每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适应,因此教学时应因校、因生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

2.1补充和拓展

在新课引入后,首先要补充“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因为学生在初中学习的这个知识点已经忘记了,补充的目的是重温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发育与繁殖、衰老死亡、遗传变异、细胞结构(除病毒外)、适应并改变环境。这样做能够引导学生回答并引出本课重点知识。其次是在学习“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拓展以下知识: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的生殖发育顺序:卵巢开始-卵细胞成熟-释放-受精-受精卵-卵裂-胚泡-三胚层-着床于子宫-胚胎(附胚胎的形态特点)-胎儿(细胞的凋亡起到的作用)-出生。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受精卵之前为生殖,之后为发育,在此过程中离不开细胞的融合、分裂、分化、凋亡。另外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拓展艾滋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等知识,同时与SARS病毒进行比较,目的是引导学生比较病毒和细胞差异,并探究病毒增殖过程与细胞的关系,得出病毒增殖过程不能离开细胞。

2,2删改

教材中“问题探讨”素材滞后于科技的发展,不利于“驱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要灵活应用时事热点、最新科技进展和科研成果作素材。教师可以引用香港流感事件:2008年3月初,香港部分学校出现流感疫情,

并发生3宗因流感病症儿童死亡个案。为防止流感蔓延,港府曾一度宣布全港小学及幼稚园放假两周。这个案例比教科书“问题探讨”中素材更加鲜活。这样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近的素材,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需要深入探讨SARS,应提前引导学生上网收集SARS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分析、去讨论。只有这样,讨论才有深度。这里要避免只重搜集,而不重处理、利用,材料搜集到了,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读一读,而没有加工、分析。因此课堂教学要达到有效、高效,必须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

3 利用表格、概念图等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学生对第一节生物课都会有某种新鲜感,部分学生还可能有某种程度的焦虑。因此,教师能否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希望和新鲜感,克服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帮助树立信心,就成了第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学时结合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通过质疑讨论、反馈矫正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采取表格归纳、概念图等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本节教学目标的达成。

3.1表格归纳法

教学要达到有效,必须用一种易于学生感知的方法。本节知识零散,学生普遍感到不容易记。教师不仿采取表格归纳教学法,因为表格归纳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学生接受。例如,教学“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明确告诉学生设计的表格要利于识记、理解,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例子,也可以自己列举熟悉的例子。这样做的目的是先行让学生从观察、体验中认识到实例或特质,并能总结出规律(表1)。还可以让学生列表比较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病毒与细胞的区别;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区别等。

3.2概念图法

俗话说:“一图胜千言”,人们往往会从图形、图像中得到较为清晰的信息。在概念较多且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又极易混淆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上,用概念图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概念图是通过人脑的“加工整理”,把隐形的思维可视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通过学生的绘图能够反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果学生对知识有不完全以及错误的理解,或者有创新的科学思维,就会反映在学生画的概念图中。教师在教学“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时,可采取先让学生通过表格归纳法比较概念之间的区别。当学生已经获得并建立了概念后,再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按其内在关联进行组织呈现和意义建构。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P14的图示先行尝试画概念图,然后师生共同总结的概念图(如图1,这仅是其中一种画法)。这样能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罗列条款式展示教学内容的方法,学生不容易产生疲劳,还能直观地发现知识内容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知识时便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体系,从而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并形成系统论观点。

4 以生活案例渗透系统论的观点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引入课堂的有效工具,利于渗透生物学观点。由于学生仅具有初中生物基础(调查发现还有的学生初中未学过),因此在第一节生物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接

受能力编写教案。

本节系统论观点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与系统论观点相应的案例资源丰富多样,有书面、音频、视频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课前的学情调查分析)选择相应的案例资源。

篇9

在我国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之间的认知能力和智力发展水平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状态。如果教师沿袭传统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就会严重阻碍学生个体能力的提高。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具体学习认知能力的分析,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群体,其中每个小组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相近,然后对每个小组进行针对性引导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展现新课程标准下“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突出生物知识体系中的重难点,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生物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一、高中生物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生在知识水平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很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不能适应高中课堂内容实施的节奏,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在生物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对班上的学生进行重新调整,将知识能力相近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学生的认知能力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和计划,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被重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给每个小组布置与其能力相符的学习任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任务执行过程中逐渐提高学习能力,从而充分展示了分层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的意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小组间的能力水平帮助组内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

二、高中生物课堂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课前准备和备课要重视分层处理

备课是课堂教学内容实施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对高中生物的教学大纲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将要实施的课程内容中的重难点,设计、安排生物课堂实施的教学内容。提前对班上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进行分析,对将要讲授的章节内容知识进行分层处理,保证在课堂内容实施的时候,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知识难度较大,且内容较为抽象,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找到一定的案例,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准备一些可以提高学生兴趣的生物实验,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实验操作,逐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例如,学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内容的时候。教师备课可以结合学过的有丝分裂,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遗传变异的基础,本节内容图像多,曲线多,变化抽象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提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动画、绘图和列表等方法模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及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授课和练习要进行分层设计

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细节,保证分层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有效实施。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重分层教学的实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达到符合自身能力的教学要求。

例如,学习“单细胞结构”知识的时候,教师很难通过教材上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单细胞结构”知识讲述。必须利用实验中显微镜的操作对单细胞生物进行观察。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通过显微镜观察单细胞,然后描述单细胞的形状特征即可;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除形状特征之外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保证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而且在原有认知能力水平基础上得到能力的提高。如果在教学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生物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知识讲解结束的时间,对这部分学生制定一些基础性和概念性的题型,引导这部分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对于生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学生的实际要求,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题型,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三)课后辅导和实践要注重分层引导

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保证课堂分层教学实施的有效性,课后引导学生展开相关知识的生物探究实践,而且要保证课堂学习内容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例如,学习植物的“向光性”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花籽种在花盆里,等发芽长成幼苗后放在一个开小孔的盒子里,把盒子放在阳台上,保持小口的位置在阳面,然后学生每隔一段时间观察植物生长的状况,让生物有效融入日常实践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实践活动的时候,也要注重分层式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与自己智力认知水平相近的知识经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潜力。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师要立足教学实践,注重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个智力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2)通过分类、对比等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细菌的特殊结构。

难点:区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图钉不同放大图片,意识到细菌是很微小的,细菌除了小还有哪些特点?微小的细菌具有什么样的结构?通过这几个问题。顺势引出课题——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新课讲授

1.细菌的形态

教师描述:十亿个细菌堆叠在只有一粒米粒那么大。提问:想观察到这么小的细菌需要借助什么结构呀?(高倍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观察)。

在PPT上展示不同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对细菌不同形态进行描述,引出细菌的不同形态: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教师讲授细菌多是单细胞生物,独立生活。

过渡:细菌具有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为什么却都属于细菌?

2.细菌的结构

出示细菌结构模型,对照教材上的细菌的结构模式图,从内到外观察细菌的结构特点,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归纳总结出细菌的基本结构。教师板画,请学生填写名称。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鞭毛、荚膜。)

通过多媒体播放细菌的运动的视频,提问:是否所有细菌都具有鞭毛和荚膜?鞭毛和荚膜具有怎样的功能?。

(并不是所有都具有,鞭毛可以帮助细菌进行运动,荚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随后引导学生将细菌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

(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从而得出原核生物的概念,与植物细胞比较,细菌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3)巩固提高

结合着细菌的结构,思考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4)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篇11

“课外探究”是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一个栏目,用于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进行探究。“课外探究”的形式包括调查、资料收集、观察、实验设计、模型制作等,笔者尝试用形式多样的“课外探究”渗透进课堂教学。

一、运用多种形式“课外探究”进课堂

1.调查

“课外探究”中有不少调查活动,例如,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我们周围的生物”一节后的“课外探究”是调查和认识校园里的生物。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堂内完成调查看似不大可能。于是,笔者在课前将校园里常见的生物拍成照片,配以少量文字说明,做成一个小型“校园生物资料库”。在课堂上,笔者将学生分成调查小组,有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要求有“调查员”“记录员”“计时员”“汇报员”等。笔者还设计出几条不同的调查线路供学生选择,给学生提出调查记录的要求,如“调查地点”“生物的显著特征”等等,然后让学生走出教室,分散到校园中进行调查,“计时员”控制好调查时间,时间一到,就要把组员带回教室。回到课堂后,学生根据他们记录的生物在校园中的位置以及显著特征,在笔者课前准备好的“校园生物资料库”中查找生物的名称,资料库中没有的课后再去查找。各组将调查报告整理好之后在下一节课时进行小组汇报。这样,看似在课堂里不可能完成的调查任务,就可以在课堂内完成一部分了。这样的课堂调查形式显然要比对着课本“认识周围的生物”有趣得多,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增强了学生爱校、爱自然的情感。但是,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资料上的准备和学生安排、时间安排上的准备,保证这种课堂调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不是流于形式。

2.观察

有一些“课外探究”中建议学生制作临时玻片标本,进行观察。笔者将这一类“课外探究”作为引入新课的教学手段。例如,用“观察番茄果肉细胞”,引入“细胞分化与组织形成”;用“观察一滴池塘水”引入“单细胞生物”。这样引入新课虽然多花了一些时间,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对后面的课堂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验

在很多“课外探究”中,都建议学生设计探究实验。如果把这些探究实验都放在课外进行,不便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能够真正实施的很少。于是,笔者尝试将部分探究实验引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一节后的“课外探究”是“探究不同植物的果实分别由哪些组织构成”,笔者让学生把不同植物的果实带到课堂中,指导学生由外向内地将组成果实的各种组织分离,可以做成临时玻片标本观察,也可以尝一尝不同的组织,亲身感受一下各种组织的结构特点,观察不同的组织怎样形成器官,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有更清晰的认识。又如,“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一节后的“课外探究”是“比较几种常见水果的维生素C含量”。笔者将这一实验安排到课堂中完成,事先配好高锰酸钾溶液,准备若干电动或手动榨汁机,由学生自带常见水果。根据提示,学生很快设计出实验方案:将不同的鲜榨果汁滴入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果汁用量越少,其维生素C含量越高。这一实验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感性认识,还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升了实验能力。

二、将“课外探究”渗透进课堂教学的收获

1.在获取知识方面

“课外探究”渗透进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拓宽知识面,理解重、难知识点。

2.在培养能力方面

“课外探究”渗透进课堂教学,让更多的科学探究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等,科学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课外探究”渗透进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爱校、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对生物学发展认识的加深,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篇12

现代课程论认为,学科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只有在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得到巩固和强化。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更强调学生动手操作与学科理论课程相结合。

1993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自此以后,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为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祖国各地把课程改革的重点转向“活动课程”的设计。1997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是新课程方案的核心。其中很重要一个特点就是构建了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由单一的学科课程改为“学科加活动”的整体优化结构。

一、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开展广泛的学生活动

由于受过去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大多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学生发现知识,解决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能力得不到锻炼。即使部分教师在课上设计了一些学生活动,但都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走的形势而已。而真正注重学生的参与,加强学生活动,是需要教师在平时就注重在课堂中开展的。而活动的内容也是可以丰富多样的。比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具有生物教学、生物知识的电影、电视以及生物知识的短片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看而获得的感想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有效学习。这样不仅起到了教育的目的,而且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锻炼。此外,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常规知识问答等。这些活动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而且易于接受。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寻找、搜集相关知识用以解决在活动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这样他们的主动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且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生物课的兴趣也就大为提高了。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到各个学校,所以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就应该充分运用好这一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提高高中生物课的实效性。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料,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落实知识点。如在讲《光合作用》时,视频播放一小段有关原始地球的录像,然后就人类生存而言,让学生比较原始地球和现在地球气体成分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作为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吸引了,听课明显认真了许多。接下来,视频展示:植物生长的一生。问题:植物为什么长大?所需营养物质来自哪里?展开教学。讲到普利斯特利实验的时候,充分利用Flas演示实验过程,引导思考:几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有无植物的两组实验装置起什么作用?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三、联系实际,深化教学

高中生物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为较强的实时性,学习生物课,除了掌握相关知识点,树立一定的价值观外,还应该学会时刻参与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会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生物事件,树立自己一定的评判标准和原则。而对高中生而言,教师主要做的就是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些活动方案,并将这些活动方案适当的联系相关生物知识,开设部分专题活动,强化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