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5 14:43: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儿童保健的具体内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R556.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1(c)-156-02
小儿缺铁性贫血在2007年第三届儿童保健高层论坛上受到高度重视。自从1860年铁被确认为是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而且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以后,缺铁会引起贫血,几乎已经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普通常识,然而,一个半世纪以后的今天,缺铁性贫血仍然是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小儿贫血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目前仍没有下降趋势。过去认为这是一种贫穷病,但目前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经过调查显示小儿贫血比例仍较高。婴儿期的营养和辅食添加在儿童生长发育中起重要的作用,及时、充足、安全、适宜的辅食添加是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研究表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婴儿在6个月后生长较发达国家婴儿缓慢,不少学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婴儿辅食的质量低下。美国儿科学会建议足月新生儿,开始补铁不应迟于月龄4个月,早产儿不应迟于月龄2个月。加强群体防治意识,推广铁强化食品[7]。因此,该文对昆明地区婴儿贫血与辅食添加的因素,针对儿童照看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其原因。结果说明妥善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成长更为有利,为降低贫血发生率,加强群体防治意识,合理辅食添加,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非常重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09年1~6月体检的516名婴儿,其中男249名,女267名,129名小儿贫血人数的照看者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62名,女67名,随机抽取贫血者和非贫血者各100名进行调查。
1.2 研究工具
针对照看者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从社会-心理-生物模式制订问卷内容。问卷前,说明调查意义及项目要求。随机抽取贫血者和非贫血者各100名进行调查,由照看者回答。
1.3 统计学方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昆明平均海拔1 895 m,贫血以血红蛋白
2 结果
2.1 婴儿贫血与辅食添加现状特点
①添加辅食具体时间,非贫血儿童照看者知道人数接近贫血儿童照看者。②添加辅食的具体内容,非贫血儿童照看者知道人数接近贫血儿童照看者的2倍。③添加辅食失败原因,贫血儿童照看者知道人数接近非贫血儿童照看者的2倍。④断母乳具体时间,贫血儿童照看者与非贫血儿童照看者比较,知道与不知道比例接近,贫血儿童照看者稍提高。
2.2 具体问卷内容(表1~2)
表 1 100名贫血儿童照看者对添加辅食情况调查[n(%)]
表 2 100名非贫血儿童照看者对添加辅食情况调查[n(%)]
3 讨论
3.1 添加辅食具体时间与儿童贫血的关系
添加辅食具体时间,非贫血儿童照看者知道人数接近贫血儿童照看者。说明3个问题:①多数儿童照看者都知道添加辅食具体时间;②说明婴儿期的营养和辅食添加,在添加辅食具体时间影响不大;③医护人员和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在添加辅食具体时间还是到位的。
3.2 添加辅食具体内容与儿童贫血的关系
添加辅食的具体内容,非贫血儿童照看者知道人数接近贫血儿童照看者的2倍。说明两个问题:①说明知道添加辅食的具体内容的重要性,只知道添加辅食具体时间是不够的。②医护人员和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在添加辅食具体内容是不到位的。对于从事妇幼保健及临床工作者来说,任务艰巨,不但要宣传,还要宣传到细节。例如4个月后需添加铁强化米粉[1],6个月后逐步每周1~2次添加约50 g动物肝、每天1个鸡蛋(应从1/4蛋黄喂起,逐渐增至1个,在1岁后就应该吃全蛋[3]),每天约50 g动物瘦肉及100 g深绿色蔬菜及大豆等。因为动物性食品含铁的吸收率高,如瘦肉及肝脏中铁的吸收率为22%。植物性食品含铁的吸收率低,如菠菜含铁量高达3~5 mg/100 g,但吸收率仅为1.3%,大豆含铁11 mg/100 g,吸收率可达7%[2]。在调查中发现照看者的知识匮乏,知道细节的人很少,多数人认为补铁最好的是蛋黄、菠菜和肉汤是不科学的。儿童照看者应主动接受正规培训,多学习书本知识,关注媒体。从事妇幼保健及临床工作者以及媒体,对儿童保健知识宣传到位非常重要。
3.3 添加辅食失败原因与儿童贫血的关系
添加辅食失败原因,贫血儿童照看者知道人数接近非贫血儿童照看者的2倍。说明两个问题:①说明添加辅食失败原因是导致儿童贫血的一个重因素。②调查中发现多数人认为婴儿不接受辅食,一是认为味道不好,二是认为婴儿身体不需要,不再坚持。其实婴儿的这种对固体食物的抵抗是一种保护性反射。新生儿至3~4个月婴儿对固体食物出现舌体抬高、舌向前吐出的挤压发射。其生理意义是防止吞入固体食物到气管发生窒息,在转乳期用勺添加新的泥状食物时注意尝试8~10次才能成功[4]。对于从事妇幼保健及临床工作者来说,需要耐心的解释。
3.4 断母乳具体时间与儿童贫血的关系
断母乳具体时间,贫血儿童照看者与非贫血儿童照看者比较,知道与不知道比例接近,贫血儿童照看者稍提高。“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提出:为满足其不断发育的营养需要,婴儿应获得充足和安全的补充食品,同时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2岁以上。人乳含铁0.05 mg/100 g,吸收率为50%,牛乳含铁0.05 mg/100 g,吸收率为10%[4]。受母亲工作的影响以及奶粉的过度宣传,许多母亲过早放弃了母乳喂养。缺铁对小儿智能发育的影响已经得到公认。隐性缺铁使小儿智能发育指数降低,手及前臂灵活度和协调功能降低,站立及平衡功能亦较正常儿落后,并表现出兴奋躁动、情绪波动、反应迟钝、注意跨度缩短、躯体紧张度增加、耐力减低、对母亲反应迟钝及观察能力减弱等。这与铁是血红蛋白、细胞色素酶及多种氧化酶的组成成分,与血液中氧的运输和细胞内氧化过程关系密切[5-7]。妥善的养育方式对儿童成长更为有利,为降低贫血发生率,对养育者的关注及干预更为重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充分认识医护人员和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2,348-356.
[2]黄绍良.小儿血液病临床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0-236.
[3]郝波.胎儿期到3岁儿童综合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63.
[5]刘一霞,丛芳.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情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5):599-600.
采访一开始,张峰首先谈及了她当初为何选择儿童保健工作的往事。她风趣而又坦率地介绍说:“说实话,我跨入儿童保健这一行纯属‘误打误撞’。那还是在1983年12月,我当时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北京市燕山区――现在已经与房山区合并为一个区了――正在筹建一个门诊部,这个门诊部就是‘北京市燕山区门诊部’。毕业以后,我便随其他医学院校的18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一起,来到了当时的燕山区,参与到门诊部的筹建工作当中了。因为喜欢孩子,在北京市燕山区门诊部,我选择了做儿内科医生。”
1987年1月,张峰的儿子出生了。幸福地做了母亲的张峰,没想到藉此也改变了她的工作。对此,她接着介绍说:“我在母亲家坐月子时,恰巧北京儿童医院保健科的老主任邵慧燕大夫到家里来做新生儿访视。在聊天的过程中,邵主任得知我在生活与工作上存在一些困惑,就问我愿不愿意到北京儿童医院保健科工作。我当时没多想,就一口答应了。后来,在老主任的努力下,我很快就于当年的11月份正式调入了北京儿童医院保健科。就这样,我开始真正从事儿童保健工作了,而且一干就是25年。”
张峰认为:“在这25年中,是北京儿童医院培养了我,使我从一个小医生成长为今天的主任医师、特级专家;是北京儿童医院成就了我,使我从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成为部门的管理者;是北京儿童医院以及儿童保健的前辈们,使我从对儿童保健领域一无所知,到今天能够特别热爱这个专业并对其深有所悟。”
说到自己“特别热爱这个专业并对其深有所悟”的缘由,张峰解释说:“因为通常国际上会采用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来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的综合指标,而婴儿死亡率,是直接影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想降低婴儿死亡率,就离不开儿童保健工作。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人口的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民族与国家日后的兴衰;所以说,儿童保健工作对儿童的身心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而且,儿童保健工作质量的优劣,不仅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同时还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由此可见,儿童保健工作是事关‘国脉’的重要工作,它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必须注重儿童保健工作的
“四结合”特性
一口气干了25年的儿童保健工作,那么,作为一名该领域的“资深”工作人员,张峰对于儿童保健工作都有哪些见解和看法呢?
针对这些问题,张峰坦言:“以往人们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很肤浅的水平上,认为儿童保健工作不过是称称体重、测测身高、打打预防针而已,没有什么真正的技术含量。刚踏入儿童保健工作的大门时,我也有同感,但历经25个春秋后,使我渐渐加深了对儿童保健工作的理解与认识,对这项工作也多了几分热爱与崇敬,更加懂得儿童保健工作的意义的重大。”
张峰进一步阐述说:“实际上,儿童保健工作是一门既具有临床医学特色,又具有预防医学特色的、较为新兴的学科,重点工作对象是7岁以下儿童。它的目标是保护和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我们通过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根据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群体或个体儿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儿童的生命质量,减少儿童的发病率,减低死亡率。其实简而言之,儿童保健工作所服务的对象,重点是18岁以下的两部分儿童,即健康的儿童和介于正常与异常之间,但并非疾病状态下的儿童。”
关于儿童保健工作的具体内容,张峰详细介绍说:“儿童保健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研究儿童生长发育以及心理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研究各种儿科疾病的预防措施,尤其是肺炎、腹泻、贫血以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常见病的防治措施;研究儿童各种疾病康复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案;对儿童实施系统的早期综合保健管理;深入社区、托幼机构对儿童家长进行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相对于其他学科,儿童保健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儿童保健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它涉及多学科领域,与临床医学、营养学、心理学、发育行为学、教育学、预防医学、免疫学、康复医学、妇产科学、遗传学、社会医学、人文科学、流行病学以及统计学等学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其次,儿童保健学所研究与服务的对象年龄跨度比较大,且变化多,包括从胎儿期直至青春期。18岁以下的儿童处在不断的生长发育时期。它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被分为不同的年龄阶段,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研究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再次,儿童保健学研究与服务的措施具有多样性,例如鼓励母乳喂养、提供平衡膳食、普及免疫规划以及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口服补液盐的应用、推广生长发育和生命监测、各种早期疾病以及发育偏离的筛查等;同时,儿童保健学又体现了‘四结合’的特点和特性,即,临床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群体和个体相结合,躯体与精神卫生相结合,临床与社区相结合。”
针对上述认识,张峰感慨地说,从事儿童保健工作20多年来,她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儿童保健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原有的儿科疾病谱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急性或烈性传染病以及严重营养不良为主要致死原因,转变为由先天性畸形、意外伤害、中毒、恶性肿瘤、遗传代谢性疾病和环境因素等;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免疫规划工作的实施,也使感染性疾病呈现出新的特征,如艾滋病等传染病正快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以及禽流感等病例呈上升趋势、SARS的突发流行、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等。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激烈、养育方式的变化,儿童所承受的压力明显增加,使得儿童心理以及精神方面的问题凸现;而且,儿童的营养问题也从过去单纯性的营养不良转变为营养紊乱,例如肥胖、营养不良以及微量营养素的缺乏等;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儿童的生存问题以及儿童所应具有的权利也将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如儿童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意外伤害以及环境保护等,女童权利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如生存权、健康权、休闲权、受教育权、享有医学保健服务权、不参加繁重的谋生性的劳动权和避免遭受暴力、歧视、性损害权以及疾病控制的优先权等。
那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儿童保健工作者呢?张峰认为:“从事儿童保健的工作者,不仅应具备临床各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还要有多方面的素质及能力。我认为一个合格的儿童保健医生,应具有5年从事儿内科临床的经历、熟练掌握儿童保健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未来儿童保健医生的努力方向,应力争成为‘五星级医生’,即,医疗保健的供给者:能够为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决策者:能够为维护儿童的健康决定保健的策略;宣教交流者:对儿童家长或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社区领导者:在从事儿童保健的工作中,若发现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能够及时提出干预措施;最后还要是一名管理者:能够对健康儿童、体弱儿、高危儿等进行健康管理。”
免疫规划工作的四大发展趋势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WHO)曾过一组统计数据: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每年新出生婴儿人数超过8000万,但按计划接种疫苗的儿童还不足10%,因此,每年都会有100万儿童因常见传染病而死亡,同时还有500万儿童因病致残。仅从这组数据即可看出,免疫规划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当话题触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时,张峰的谈兴更浓。
张峰坦言:“随着计划免疫、扩大免疫规划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实施,全球已有超过80%的国家和地区参加了扩大免疫规划的活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覆盖率正以迅猛的速度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免疫接种可避免每年250万人的死亡,免疫规划为人类以及儿童健康事业所创造的业绩是毋庸置疑的。”
提及国内免疫规划方面的情况,张峰介绍说:“近几十年来,在我国,随着儿童免疫接种率的提高,有效地控制了免疫规划所针对传染病的发生,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2000年在我国已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本土病例,实现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无脊灰目标;随着免疫规划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免疫规划管理体系、特异性脊灰与麻疹监测等系统敏感性的提升,已成为我国控制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成功模式。”
在谈到全球免疫规划工作未来发展的趋势时,张峰认为,未来免疫规划发展的趋势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从疫苗的种类及范围上看,疫苗的种类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所能接种疫苗的种类比以往有显著的增加,仅我国国家免疫规划范畴内的疫苗,就已从原来仅有的五种疫苗增至十五种,而二类疫苗目前也至少有十种以上;疫苗所能预防的疾病种类更加宽泛,所接种的疫苗已不仅仅只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还可以预防某些非传染性的疾病如:人瘤病毒疫苗,HIV、戒烟疫苗、防龋疫苗、宫颈癌疫苗、抑制肾癌复发疫苗等已研制出或正在研制过程中。其次,接种方式也将发生改变,接种方式更趋于联合免疫。所谓联合免疫可有两种方式:一是不同的疫苗通过不同的途径同时进入人体;二是不同的疫苗通过同一个途径同时进入人体。后者是未来更加被推崇的联合免疫方式,无疑也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这种联合免疫方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它可提高疫苗的接种率,减少接种针次,提高儿童接种疫苗的依从性,简化免疫程序,减轻相关机构冷链系统的负荷,减少儿童家长往返医院的次数和家长儿童发生交叉感染的机会,减少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发生的概率,也为引进新型的儿童疫苗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联合疫苗以往仅有二联或三联疫苗,如今五联或六联疫苗的诞生,为儿童带来了新的福音。美国在2009年五联疫苗的使用份额已占到了90%,早在几年前,我国香港以及台湾地区也已引进了五联苗,2011年我国也制定了五联苗的使用指南。序贯程序也将广泛地应用于免疫接种中,以肌注脊髓灰质炎疫苗(IPV)/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为例,IPV可应用于具有免疫缺陷或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儿童,并可用于制作联合疫苗的特点。而OPV则可在肠道局部形成免疫,具有使用方便、接种简单易行、价格便宜、成本低廉等特点;同时口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属减毒活疫苗,有可能发生疫苗基因突变或毒力返祖现象;还可因儿童自身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服苗后而发生疫苗相关病例(VAPP)。而IPV/OPV的序贯程序指的是一个儿童在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时将IPV与OPV相结合,将不同的剂次使用不同类型的疫苗,采用序贯程序最大的优势是可以降低VAPP的发生率。再次,接种途径也将多样化。传统意义上疫苗接种的途径仅限于口服,皮下、皮内、肌肉注射等方式。疫苗接种最主要的受种群体为儿童,为减少儿童因疫苗接种而产生的不快,通过采用喷鼻以及高压枪等接种疫苗的途径正悄然兴起。最后一点,张峰认为,安全接种将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因为安全接种首先会涉及到接种禁忌证的界定问题。如:过敏者是否所有的疫苗均不能接种?以麻疹疫苗为例,过去认为对鸡蛋有过敏史的人接种麻疹、麻风以及麻腮风疫苗会增加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因为这些疫苗是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制备的。然而,有资料表明:麻疹、麻腮风疫苗引起的过敏反应和鸡蛋抗原的超敏反应无关,而和疫苗的其他成分(如:凝胶)有关。对鸡蛋过敏的人接种疫苗后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非常低。因此,在美国对鸡蛋过敏并不是接种麻疹、麻腮风疫苗的禁忌证。但是,在我国因目前相关疫苗的说明书以及知情同意书中明确:对鸡蛋过敏是麻疹、麻风以及麻腮风疫苗接种的禁忌证,所以,目前在我国对鸡蛋过敏者仍不可接种麻疹、麻风以及麻腮风疫苗。
针对未来免疫规划工作中将要面临的问题,张峰继续阐述说:“未来10年免疫规划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就全球而言,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难以负担,多数发展中国家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能力、管理水平以及负责该项工作人员技能的不足,无法适当处理引入更多的抗原和覆盖新的目标群体,因此采用新疫苗的进展速度缓慢;由于与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时间相关的媒体报道、数据的误解以及信息的错误,使得一些国家推迟采用或暂停使用新疫苗。在我们国家,一方面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环境的改变,疫苗接种禁忌证把控的尺度成为医务人员以及家长们所关注的焦点;而另一方面,人们又对免疫规划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反复性的认识不足,存在思想松懈、工作放松的现象;由于某些地方财政保障的落实不到位,至今常规免疫接种滑坡的趋势仍未得到遏制;免疫规划的整体工作发展并不平衡,东中西部存在较大的差异,西部和流动人口中的免疫水平仍处于较低状态,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的管理难度较大;实施免疫规划基层人员的队伍尚不稳定、业务水平有限;冷链设备尚需进一步更新;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疫苗的涨价,部分省份将原已纳入免疫程序之内的疫苗则准备退出;疫苗的接种率距离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维持无脊灰和消除麻疹等疫苗针对疾病控制任务繁重,至今局部地区麻疹等疫苗可预防的传染性疾病还时有暴发、流行情况等等。”
张峰认为:“在免疫规划工作未来的10年间,如果力争实现免疫目标,并达到研究和开发的指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使公众加强对疫苗使用和筹资的支持力度;通过扩大疫苗供应规划的覆盖,确保高危人群、尤其是儿童获得疫苗的保护;期望在新疫苗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规划方面得到可持续发展,并加速相关二代疫苗的供应;通过调整或改进供应系统、挖掘与拓展新兴市场,来满足疫苗日益增长的需求。”
从张峰的介绍中,笔者感悟到,仅从免疫规划这一个层面,便可看出儿童保健工作为儿童的健康事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其意义并不亚于儿科的临床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儿童保健工作甚至比临床工作更具实际意义。
一、基本情况
***古有“雍州”、“西府”之称,地处关中平原西部,现辖12镇,233个村,版图面积1179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承担母婴保健职能的县、乡医疗卫生单位24所,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3所,乡镇卫生院19所,驻凤单位职工医院2所。县乡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人员72人,乡级卫生院妇幼专干19名。全县村级卫生室261所,配备女性妇幼保健人员185人,男性妇幼保健人员48人,承担着约占2/3人口的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任务。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市妇保院的精心指导下,在开展常规保健工作的基础上,我县于2008年7月17日、2009年4月29日、2009年9月28日、2010年4月29日先后启动实施了待孕妇女增补小剂量叶酸预防出生缺陷、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降消”、0-6岁儿童及孕产妇健康管理等项目工作。我们以抓产科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为突破口,以规范产科建设为中心,强基固本,项目带动,通过全县妇幼人员的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各项目工作呈现出健康有序地发展局面,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县早产儿(高危儿)专案管理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做一汇报。
二、主要做法
1、全县儿童规范化保健门诊的创建成功,为早产儿(高危儿)的系统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为了规范运行儿童健康管理项目工作,提高0-6岁儿童保健服务水平,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各个医疗保健机构要求筹建儿童规范化保健门诊,这也是项目启动以来妇幼卫生工作的核心任务。围绕这个工作重点,大部分单位热情高、高起点、能早规划、早部署,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规范化儿童保健门诊建设。县项目办多次抽调专业人员,采取下乡督促检查、包片包点进行技术指导等方式,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了所有卫生院的建设任务,顺利迎接了市卫生局组织的儿保门诊达标验收,使我县的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儿保门诊的创建成功,为早产儿(高危儿)的规范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新生儿出院后家庭访视工作。
按照县项目办的要求,在新生儿出院后3-7天,村级主管妇幼保健工作的人员到新生儿家中进行家庭访视。家访的主要内容包括:⑴了解新生儿的出生情况;⑵回家后的生活情况;⑶预防接种的情况;⑷喂养与护理指导;⑸体重测量;⑹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有无产伤,黄疸、皮肤与脐部感染等。通过前面的各项检查,对筛出得早产儿(高危儿)进行专案登记,然后与正常儿童的登记信息一起上报给乡级,同时告知家长0-6岁儿童健康体检的具体内容和体检频次,督促其及时带孩子到乡级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如在访视的过程中发现严重问题,就立即促其转往县级医院进行诊治。
3、规范运行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工作,加强早产儿(高危儿)的专案管理。
在新生儿28天前,乡级就会收到村级上报的新生儿登记信息,其中包括早产儿(高危儿),然后对其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对早产儿(高危儿)进行专案管理。新生儿满28天以后,由家长或监护人带着新生儿到妇幼保健院或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新生儿满月健康体检。内容主要包括:(1)询问新生儿一个来月的喂养、发育和疾病等情况。(2)对满月婴儿进行体重、身长的测量和体格检查,评价新生儿的发育。(3)提醒新生儿注射第2针乙肝疫苗。(4)做健康指导。对早产儿(高危儿)重点关注,指导在家如何妥善喂养、保暖,以及需要观察的异常迹象。
3岁内项目规定的健康体检共9次,分别在2、3、6、8、12、18、24、30、36月龄,主要内容包括:(1)询问上一次至本次随访之间的婴幼儿喂养、患病等情况。(2)进行体格检查,做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3)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中医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4)在婴幼儿8、18、30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查。(5)在6、12、24、36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听力筛查。(6)在每次进行预防接种前均要检查有无禁忌症,如无禁忌症,在体检结束后接受疫苗接种。对早产儿(高危儿)根据情况增加体检的次数,建议一年以内保证每月一次健康体检,便于尽早发现问题,及早进行干预治疗。
乡级负责项目管理的妇幼专干和儿保医师如在体检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如鼻子和嘴唇周围皮肤发青、肤色苍白、不吃东西、烦躁,易激惹,反应差、呕吐、呼吸困难、发热、腹泻等情况时需要及时转诊。从2012年11月1日—2013年6月30日,全县共筛查管理了65名早产儿,转诊到县级儿保门诊的有3名。对转诊后的早产儿,乡级的妇幼专干每个月电话追踪随访一次,以便于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
4、注重沟通,互通有无,加强县乡两级的信息管理。
县妇幼保健院的儿保医师对上转的早产儿进行检查和诊断后,根据出现的具体的问题进行干预治疗,并将治疗后的结果反馈到县项目办,再由县项目办及时反馈到早产儿(高危儿)户籍所在的乡镇卫生院。根据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由县级对其进行听力和视力的筛查,发现相关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三、对早产儿管理工作今后的建议和意见
1、建立早产儿信息管理随访网络。
2、加大基层专业人员的培训,采用逐级培训的办法,进行业务交流。
3、争取国家政策上的有力支持。重点对象包括神经系统功能损害者、视觉障碍者、听力损害者。
恳请上级领导关心、支持卫生工作和妇幼保健事业,对我们的工作多指导、多提宝贵意见。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儿童的心生健康成长受到了广泛关注,有研究认为儿童的心理行为和智力发育状况与其营养状况和身体成长同等重要,需要得到重视[1],本研究在对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婴幼儿进行了预见性保健指导,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做常规体检的婴幼儿136例,均为45d以上的足月婴儿,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进行行为和发育预见性保健指导,对照组进行常规指导,其中观察组男41例,女27例,自然分娩32例,助产6例,剖宫产30例,母乳喂养39例,人工喂养29例,家长文化程度:高中以上37例,高中及高中以下31例;对照组男36例,女32例,自然分娩28例,助产8例,剖宫产32例,母乳喂养35例,人工喂养33例,家长文化程度:高中以上33例,高中及高中以下35例。两组婴幼儿在性别、年龄、喂养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故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常规保健措施:实施常规保健指导,分别于出生后45d以及2、4、6、8、10、12、16、18、24周时,对患者的各项成长指标进行测量,具体内容为儿童的身长、体重、头围以及治理测试,将结果输入计算机,评分标准依据《199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2]进行,并且依据W/H、H/A、W/A对婴幼儿的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智力测试的可依据CDCC量表来完成。测试的由专业的保健医师对婴幼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各类检查数据汇总后对婴幼儿的心理运动发育指数和智力发育指数进行终极评估;以上检测内容针对两组所有儿童,且所有儿童不知道自己的分组情况,以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2观察组:在上述保健措施的基础上,指导观察组婴幼儿进行预见性保健,该措施的制定需根据婴幼儿的年龄阶段、营养状况、心理行为以及身体体格等综合因素来实施,制定个性化营养、行为训练方案,例如:针对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应给与相应营养方案制定,何时添加辅食,辅食的制作方法以及喂养方法;对于母乳喂养婴幼儿,应指导喂养的规律、方法,保持婴幼儿的正常成长发育;对于以及养成不良喂养习惯、厌食、偏食的婴幼儿应及时予以纠正。同时,密切观察或向家长了解婴幼儿的运动、语言及社交能力,为家长如何培养婴幼儿良好行为、自理能力提供指导性方案。对于身体体格较弱的婴幼儿,应查明原因,给予相应处理,如缺钙、铁、锌等,及时干预,纠正营养缺乏状态。为提高家长的婴幼儿成长教育水平,应定期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疫苗接种时间、心理行为培养方法、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以及家庭环境营造等知识。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婴幼儿在地6、12、18、24个月时的心理运动发育及智力发育状况进行观察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设当P
2结果
观察组婴幼儿的心理运动发育和智力发育指数在6、12、18、24个月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婴幼儿心理运动发育、智力发育情况比较(X±s,n=68)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讨论
对于每一个父母来说,能生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同时也是对社会的贡献,据国内大量研究显示,我国有超过1/10的婴幼儿出现了行为发育偏离的情况[3],而一个人婴幼儿时期的健康状况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外相关研究证实,人在婴幼儿时期的潜能和可塑造性是最大的,在这个时期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锻炼健康的体格,为其开启成功的人生道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本研究应用预见性保健指导对婴幼儿的心理和智商发育进行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在6、12、18、24个月时的智力发育指数分别为(101.31±2.13)、(104.54±8.65)、(109.27±9.17)、(118.74±5.39),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期的智力发育指数(P
总之,对婴幼儿实施预见性指导,可明显提高其智力和体格发育,纠正发育偏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韦慧芳,黄艳玲. 婴幼儿发育和行为的预见性保健指导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36:444-445.
[2]丁艳华,徐秀,王争艳,李慧蓉,王卫平. 母婴依恋关系对幼儿认知和行为发展的影响[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12:1243-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