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5 14:43: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能源管控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引言
大数据时代下综合能源逐渐实现了智能化转型,转变成为智慧综合能源服务模式,为能源企业与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活力,而且在大数据管控与运营的帮助下,传统能源生产、利用方式也不断创新,逐渐体现出综合能源高效化的特点。大数据对于综合能源而言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但是在整体行业环境下依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深入挖掘大数据综合能源管控与运营的新型技术,促使综合能源产业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当前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情况,综合能源管控与运营技术在大数据环境下呈现出诸多发展需求。为此,下面以大数据下的综合能源为对象,探讨管控与运营技术的创新应用。
2综合能源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转型方向
综合能源转型与升级,从能源服务业务基本模式与体制角度分析,在大数据环境下首先应该认识到作为传统行业要想真正实现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的目标,必须要以“互联网+”为背景,拓宽能源服务领域,广泛应用能源管理平台与软件,将所有能源耗损数据加以整合,通过大数据技术展开分析,而且建立针对性的档案,提出综合能源节能的可行建议[1]。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体现出大数据技术在综合能源领域中的优势,还可以对能源服务模式加以创新。其次,现阶段能源资源不断优化,其中泛能网项目得到广大从业者的关注,连接大型集中式发电机组与分布式可再生发电端,其本质在于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的有机融合。所有新能源技术在大数据时代下不断发展,也使得能源供应类型具备多元化特征。为了满足能源需求,使能源供给得到优化,要在成本、污染排放等方面做好创新与改革。最后,传统设备装备在大数据环境下逐渐向综合能源服务过渡,现阶段综合能源有关技术与设备也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应用领域拓宽。在“互联网+”作用下也创建了云平台和智慧综合能源服务平台等,使得综合能源管控与运营效果更为理想,也充分实现了大数据和综合能源的整合[2]。
3大数据综合能源的优势
大数据时代下的综合能源管控与运营,主要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综合能源一体化的目标,也有利于加强综合能源管控均衡性,实现协同互动、低碳环保的目标。综合能源在大数据环境下,具有多能互补特点,其本质是多能耦合、协同互补,所有可再生能源的时间、空间之间互补,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使集成供能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利用智能化管理手段达到多能协同供应以及能源综合梯级利用的效果。除此之外,综合能源与大数据技术整合之后,也有利于实现物理和信息的深度结合。因为综合智慧能源系统的覆盖范围比较广,而且系统中所有信息数据共享。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高综合能源系统运转效率,也逐渐具备了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的特征,使得物理和信息能够高度融合[3]。综合能源系统在大数据的作用下,从原本的单一生产、传输、储存模式,经过技术创新之后,逐渐转变成为一体化自我平衡综合能源模式。此模式在能源企业中实现了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这一目标。根据市场中的供需关系与价格机制,加强能源供应灵活性,而且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作用,达到综合能源供需储一体化目的。
4综合能源管控运营技术与现状
4.1发展现状
对比其他国家在综合能源方面的研究与发展,我国整体来说起步相对较晚,是从2001年才开始有专门针对综合能源智能化方面的研究。在智能电网与配电网基础上,针对我国原有的综合能源体系结构等进行改造,充分融合大数据技术。现阶段,综合能源系统依然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阶段,而且系统本身是以电为核心,搭配清洁能源。为了使能源产业实现全方位发展,在综合能源体系建设方面给予极大的重视,而且专门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促进综合能源改革与创新,综合能源运营管控技术方面也开始加强研究。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加强了综合能源相关技术的推广,以此来实现我国综合能源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4.2管控运营技术
能源转化技术:提高综合能源利用效率,一般会优先选择能源转换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一次、二次能源转换,而且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的价值。这里提到的一次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生物能这一类可再生清洁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而二次电源则是以电能为主。基于目前综合智慧能源系统,能源转换技术得到相对广泛的应用,主要有太阳能发电技术和风电转化技术两种。太阳能发电技术包含光化学发电、光生物发电和光伏发电等。采用光伏发电技术,通过太阳能及半导体电子器件将太阳光辐射能吸收,经过转化之后成为电能,这是现阶段太阳能发电最为主要的技术手段。风电转化技术同样是通过风能,实现电能生产与转换,转换过程中通过风力发电机达到资源转换利用的目的。
4.3冷热电三联供CCHP
冷热电三联供CCHP是在传统热电联产CHP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拓展,释放热量之后得到回收与利用,并且在空间加热、空间冷却等领域作为必需的热源。这一技术一般在建筑物空调这一类设备中比较常见。吸收式制冷机形成电能和废热,两者经过变化能够满足运行需求。对比相对独立的电力系统与供热系统,冷热电三联产系统能源效率更高,而且不需要在燃料与能源这两个方面投入过多成本,可保证经济效益。将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充分融合,也有利于优化能源转型与二氧化碳减排效果,从而缓解温室效应对环境质量带来的影响。
4.4热泵技术
所有新能源供热技术当中,热泵最具代表性。通过制冷系统热循环实现低温热源向高温物体的传递,达到加热水与采暖的效果。为此,运行过程中热泵必须要有外部环境热能作为前提条件,当流量温度得到提升之后,对于电能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所以,低温热源和加热能温差不能过高。热泵制冷管道内部安装了特殊的阀门,其作用在于制冷循环反向作业,所以热爆除了具有加热的效果外,也能够起到冷却空间的作用。
5大数据综合能源管控与运营技术应用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水平逐渐提升,对于综合能源产业的发展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为了能够实现大数据和综合能源服务的整合,不仅是能源企业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现阶段我国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为此,针对大数据综合能源管控与运营技术的应用提出4点建议。
5.1创新综合能源服务理念
处在大数据环境下,能源企业与行业必须要创新发展理念和思维,认识到大数据对于综合能源的优化作用,实现大数据技术和综合能源管控运营的整合,拓宽综合能源服务发展空间。对于能源企业而言,通过大数据技术提高综合能源管控运营效果,不断完善综合能源服务模式,以期能够适应当前能源产业发展趋势[4]。
5.2加强综合能源管控与运营统筹
为了使大数据技术和综合能源更加深度的结合,结合我国当前基本国情,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以及能源分布情况,确定大数据在综合能源管控与运营中的应用思路,从而展开统筹规划设计。应用大数据技术需要明确综合能源服务体系所包含的层次,重点体现多层次耦合。根据能源系统结构内容,总结分布结构与发展方向,确定大数据技术和管控运营技术的结合切入点。在能源特征、消耗现状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完善综合能源运营与管控与运营体系结构,充分体现出大数据在其中的优势[5]。
5.3加强技术创新
为了使大数据在综合能源管控与运营中更加全方位的应用,应该要做好技术创新工作。比较常见的技术种类有智慧能源控制、信息传输、服务互动等,建议采用云计算技术完善智慧综合能源服务体系,而且凭借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丰富综合能源数据,加强数据信息传输的便捷性。借助云计算技术也能够加强技术创新效率,保证综合能源服务各项环节中数据安全性,提升管控与运营技术水平[6]。
5.4加强监督与管理
大数据下的综合能源管控与运营工作,在全新的行业环境下务必要做好监督管理,确保其能够在能源产业下实现有序发展。按照当前综合能源发展需求,对现有监管制度进行完善,加强与大数据的适应性,所采取的监管方法也要与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在原本人工监督管理基础上采取更加信息化、智能化的监管方式,着重体现监管模式层次性,为大数据中的综合能源管控与运营赋予规范性、公正性、公平性等特点[7]。
6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能源产业也开始朝着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综合能源的管控与运营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创新,采取更加先进的管控与运营技术,实现智慧综合能源服务水平的提升,帮助我国能源企业适应当前产业发展趋势,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完善综合能源服务模式。不仅可以达到综合能源服务一体化这一目标,也有利于实现我国综合能源产业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珞琳,毛帅,唐漾,等.基于强化学习的综合能源系统管理综述[J/OL].自动化学报:1-22[2021-6-3].
[2]朱继忠,董瀚江,李盛林,等.数据驱动的综合能源系统负荷预测综述[J/OL].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20[2021-6-3].
[3]芦博,袁富佳,赵升月,等.基于大数据架构的综合能源监控系统平台技术研究[J].供用电,2021,38(5):64-69.
[4]范宏,袁宏道.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供需双侧多能博弈互动策略[J/OL].电测与仪表:1-9[2021-6-3].
[5]赵莎莎,朱雅魁,王悦.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综合能源系统负荷特性聚类分析[J/OL].电测与仪表:1-7[2021-6-3].
在19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爆发后,欧美跨国汽车公司就开始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国内,从“八五”开始到“十五”,三个五年之间对于新能源汽车也加大了研究和生产力度,然而却没能完全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物,产业化项目数量极少。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严峻,传统的石化能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新能源的开发工作日益受到关注。新能源汽车以节能和减排为核心目标,具有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环保的特点,这也使其成为了汽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电子控制技术是其性能以及使用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大对汽车电子控制单元的研究,也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探索深受国家政府关注。早在1995年国家便开始研究蓄电池新能源汽车,并经过探索,累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对于蓄电池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开发,最早是由中国远望集团以及清华大学等单位发起的。到了“十五”,国家将新能源汽车纳入重大科技项目中,激励了更多人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纯新能源汽车开始生产,并得到了应用;混合动力汽车产品实现产业化;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具备国际水平。“十一五”的时候,由于国家政策的实施,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快。到了08年的5月份,“十城千辆”计划提出后,新能源汽车开始进行生产和运行。
二、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的关键性技术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电子控制单元的性能与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能源利用率以及控制策略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可见,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电子控制单元的开发和研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电子控制单位是其核心,在结构上主要包括了能源再生制动以及能源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在结构上,主要包括了控制策略系统、电控系统、传感器、信号处理系统、指示电路以及诊断电路等。对于不同新能源汽车而言,其电子控制单元存在差异性,然而整体上,其电子控制单元的主要构件还是包括了几个核心元件,即能源再生制动系统、电机控制系统、动力总控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以及能源管理系统。
对于能量管理系统而言,其主要构件包括了功率限制单元、充放电控制单元以及功率分配单元等。在原理上,主要对电子控制单元中数据采集电路收集的电池状态信息等进行处理,从而生成相关的指令,并将其发送至功能模块。能量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汽车蓄电池的工作进行维持,使其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另外,其通过对各个子系统运行信息采集,对子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监控,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系统的充电进行控制,同时还能够显示剩余能量。由此可见,对于能量管理系统而言,其在数据采集模块上要求具备较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而实现电池的无损充电和充放电监控,有利于保证电池的正常运行。
对于传统的汽车制动,主要通过摩擦降低汽车动能,从而控制汽车的速度,结合能量守恒定律,降低的动能主要转化为热能。汽车的制动主要利用牵引电机到发电机的转化,实现对电机的拖动,实现对汽车速度的控制,降低的动能主要转化为电能进行储存。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过程中,再生制动能源回馈系统是开发内容之一,其研究需要结合汽车的动力学、电机特点以及电池安全性等因素。
在电机驱动控制系统上,主要构件包括了电机、数字控制器、传感器以及电力电子变流器等。新能源汽车的电机驱动系统中,目前主要采用开关磁阻电机、感应电机以及永磁同步电机。在控制原理上,主要包括了电枢电压控制法、直流电机励磁控制法等。
对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而言,结构上主要包括了电机、传感器以及电控单元等。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控单位通过对转向盘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包括力矩、转动角度以及车速等,从而对电机运行方向以及电流进行调整,并对电机发送相关的指令。然后再结合减速器以及离合器对转向系统补充动力,有利于助力转向的控制。电机助力转向系统在开发工作上以研制出低成本高性能的传感器以及助理电机为主。
动力总成控制系统主要由动力总成控制单元、发动机电控单元、AMT控制器、电机控制器以及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组成。通过明确电机的输出功率比例,动力总成控制系统能够使汽车性能持续处于最佳状态。
电子控制单元系统的核心主要为工业处理器硬件平台,其具有高性能性,包括了中央处理器、DMA、高速CAN、IAVA/DSP指令加速器、A/D、以太网以及USB等,这些元件的共同结合,能够加强对汽车的控制水平。软件主要引进了开源的嵌入式LINUX实时多任务平台系统。系统开发存在以下几个任务:电磁兼容环境下的硬件设计;软件选择和内核裁减改善;再生制动能源回馈系统的设计;系统通信;自动控制巡航技术的设计。
三、结束语
新能源汽车具有高能源利用率以及环保节能的特点,因此深受世界各国的关注。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上,电子控制单元是其重要核心内容,其性能好坏与汽车的质量和功能存在直接关系,因此在开发工作中还需要加大对电子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胡登峰,刘洁,程楠.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内涵、演化及其取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2,3(02):123-124.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6-0027-02
港口作为吞、吐、集、散枢纽的基地,是现代化综合运输系统的关键环节。随着运输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的发展,港口吞吐量急剧上升,通过提高连续装卸码头的自动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日益显著,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控制技术和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为设计出既有利于提高自动化装卸水平,又具有良好可扩展性的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研究课题依托于广州港南沙粮食通用码头控制管理系统项目,以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分析粮食连续装卸作业与管理的特点,研究开发先进的控制技术,为用户提供更科学、合理、可靠、实用、高效的粮食连续装卸控制管理系统。
1 控制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港口连续装卸控制管理系统包括流程作业、测温、计量、电量检测、生产管理、视频监控、语音广播等子系统,按主要功能可以划分为管理功能、流程控制功能、电力监测功能以及视频监控功能四个功能模块。
1.1 管理功能
管理功能主要包括日常的工艺管理、设备管理、生产管理等任务,用来生成各种生产报表及管理报表。管理数据获取途径有手工录入、控制CPU采集及电力监测等系统数据共享等。
1.2 流程控制功能
通过TCP/IP协议与挂在同一Ethernet网的PLC进行数据交换,对现场设备按照工艺规则进行控制,可以远程或就地完成作业流程的预选、起动、停止,实现自动化生产
控制。
1.3 电力监测功能
作为控制管理系统的辅助监测手段,实现远程自动抄表功能,同时可以对用电情况进行在线能耗分析,电力监测的数据来自于放置在低压控制室中的远程终端,这些终端按一定数据格式通过RS485协议向上传送信息。
1.4 视频监控功能
视频监控系统采用数字化存储技术通过TCP/IP协议与挂在同一Ethernet网的交互平台进行数据交换。视频监控完成港口码头生产、安保的视频实时监控、存储、回放的
功能。
2 智能多元交互平台技术
港口连续装卸系统工艺复杂时,传统的通过固定流程编号或静态表法来确定流程的控制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操作的灵活性,为了使大型散粮筒仓系统的流程控制更加便捷和高效,我们开发出智能化流程选择技术,能够实时接收、处理操作员通过上位监控系统点击动作,操作员无需察看设备状态(如远程、故障、运行等),也无需关心工艺路径(如是否有交叉等),只需根据工艺目的,顺序点选首设备、中间设备、尾设备,即可自动获得可供选择的有效路径。
对于复杂的装卸工艺,通过智能化流程选择技术形成的有效路径可能是两条或两条以上,在流程控制功能模块中,只能依靠操作人员进行人工选择,为此,我们针对每条路径应用电力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能耗预测,从而能够基于耗能指标选出最节能的有效路径。
由于流程控制系统和电力监测系统是独立的,因此,我们提出并实现开放的多元交互平台,让管理、流程控制、电力监测、视频监控等独立系统完全实现数据共享。各系统功能相互独立,利用网络技术将储运系统共享一个交互平台,实现双向、分层、开放互联实时可靠的控制管理信息系统,优化生产管理过程。各功能模块之间通过统一的接口协议规划,能够在统一的信息交互平台实现数据同步编辑、存储、更新。其中包括工艺流程作业系统的全部数据、管理系统的全部数据、电力系统的全部数据、计量系统、生产辅助系统以及视频监控数据等。同时,实现人机交互界面的多元化,各功能模块可以通过交互平台对其他功能模块实现相应的操作。
3 应用实例
本研究依托广州港南沙粮食通用码头自动控制系统项目,该项目建设1个7万吨级和1个10万吨级的粮食专用泊位,一期总建设仓容45万吨,是广州市的重点建设项目,规模较大,工艺复杂,装卸工艺流程逾3000条。在管理平台上充分兼容流程控制和电力监测全部信息,软件开发工具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开发平台为SQL server 2008,windows server 2003;上位开发软件IFIX,PLC编程软件RS Logix 5000。
在该交互平台中开发应用智能化流程选择技术。该技术具体开发包括对象类设计与封装(如设备类、仓类等)、对象属性设计、动态链表实现、智能化选择算法实现、数据通讯实现等,使用的对象(如控制设备)或属性(如设备状态)等,在上位监控系统、PLC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中具有统一的定义或规范,相关系统之间可以进行无缝的数据及信息交换。按照预定义的选择条件,通过遍历链表结点、递归等算法,动态选择出有效工艺路径。
图1 基于多元交互平台的流程智能选择
根据南沙粮食码头生产实际情况,有效工艺路径的能耗预测的计算样本周期选定为10天,在该交互平台中通过数学建模得出相应路径的生产作业能耗预测值。
该生产作业任务在多元交互平台上提供起始和末端设备后,智能生产两条有效路径,并且分别智能预测能耗值,在该次任务中显然流程编号为11532的有效路径为首选,从而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少了生产的
能耗。
4 结语
基于多元交互平台的流程智能选择技术,通过管理、流程控制、电力监测、视频监控等系统紧密配合,实现了数据的充分共享,利用智能化算法完成动态、优化的流程选择,能够准确、高效、灵活、最优地选择出符合生产现场需要的最优工艺流程,极大地简化了操作过程,有效提高了港口生产作业的效率和能耗水平。
参考文献
[1] 尚宗敏,王海洋.智能流程应用模式下基于流程语义库的需求获取[J].通信学报,2006,(11).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4-0067-02
为了实现能源的合理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一家化工企业决定实施“各车间能源数据采集管理系统”,这家企业各生产车间原先都各自装有“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用于车间生产过程控制,车间能源消耗数据也存在于DCS控制系统中,如何能实现各车间能源数据的自动采集,形成工厂级的能源管理系统,又能保障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的信息安全,经过慎重考虑,提出了2个实施方案。
1 基于DCS系统上的能源数据自动采集方案比较
方案一:把各车间DCS系统作为能源数据管理系统的数据采集站,每个数据采集站通过OPC协议单向向PIMS服务器传送能源数据,PIMS服务器对传送上来的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制作成用户需要的能源界面、形成报表、以及实现设备管理等功能,经硬件防火墙隔离将能源管理界面、数据以WEB形式向局域网络。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方案二:为了彻底杜绝DCS操作站被网络病毒侵扰的隐患,将能源数据采集系统完全独立于DCS系统。能源数据采集系统由“浙江中控”领衔制定的EPA现场总线标准产品实现。
1)在原有车间的DCS系统中将能源测点经信号分配器一分为二,一路进入车间DCS,实现车间生产管理的需要,另外一路进入EPA总线系统进行数据集中管理。
2)EPA系统各控制柜安装24 V开关电源,光纤环网交换机,以及EPA系列模块。
3)整个EPA系统采用光纤环网冗余的方式,任何一处断开,均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4)为保证数据的安全,除了各服务器安装杀毒软件之外,在PIMS服务器和Internet之间设立一道硬件防火墙。即便防火墙失效,各服务器被病毒感染,由于DCS与能源管理系统完全独立,病毒丝毫不会影响到车间DCS的运作,各能源点在DCS操作站正常显示及控制。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综合比较,方案二能使车间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与Internet之间完全独立,可靠性更高,所以选择方案二。
2 工业控制系统终端信息安全管理的方法
上述方案二最大的优点在于使车间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与Internet之间完全独立,使工业控制系统规避了网络安全的问题,只要针对做好工业控制终端(DCS)的安全管理,系统安全性就能得到保障,主要的安全措施有以下几点。
1)不轻易对操作系统安装补丁。由于考虑到工控软件与操作系统补丁兼容性的问题,系统开车后一般不针对Windows平台打补丁。
2)不安装杀毒软件。用于生产控制系统的Windows操作系统基于工控软件与杀毒软件的兼容性的考虑,通常不安装杀毒软件,给病毒与恶意代码传染与扩散留下了空间。
3)加强对使用U盘、光盘的专项管理。由于在工控系统中不轻易对操作系统安装补丁和安装杀毒软件,工控系统对病毒的防护能力很薄弱,必须对U盘和光盘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光盘,规定除本系统的安装光盘外,不允许使用其他类光盘;U盘,一般在程序更新和维护过程中要使用到,首先保证U盘的专项使用,规定U盘每次使用前要经过严格的病毒查杀,并且要有书面记录和登记。
4)杜绝其他笔记本电脑的接入。工业控制系统的管理维护,没有到达一定安全基线的笔记本电脑接入工业控制系统,会对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所以要杜绝
接入。
5)定期检查工业控制系统控制终端、服务器、网络设备的运行情况。对工业控制系统中IT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是工业工控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
6)加强身份认证管理,控制系统进行安全登录和操作的用户分级进行管理,分为观察员、操作员、系统工程师这3个不同级别,观察员只允许观看系统画面,不能输入任何的操作指令;操作员,具有日常生产的操作权限;系统工程师的权限最高,能进入或退出工控运行软件,能进行程序编写和变更。
7)对工业控制系统的外设进行管理,比如USB接口、光驱、网卡、串口等,对时贴上封条,每次系统工程师进行维护操作时,拆下封条要进行审批和登记。
3 结束语
国内外发生了多起由于工控系统安全问题而造成的生产安全事故。最鲜活的例子就是2010年10月发生在伊朗布什尔核电站的“震网”(Stuxnet)病毒,为整个工业生产控制系统安全敲响了警钟。
本文根据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的特点,针对工业控制系统(DCS)与能源管理系统(EPA),通过信号分配器连接的独特模式,建立了相对独立、又能信号传输的安全体系架构,并通过工业控制系统终端安全管理措施,有效地保证了这种基于DCS系统上的能源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的可靠、安全运行。
集团管控是指母公司通过子公司董事会来影响子公司制度安排,从而对子公司运作产生规则和源头上影响的行为,其重点在于促进集团内部资源整合,加强规范治理,以达成母子公司的协同效应。人力资源管控作为集团三大战略管控体系之一,在规避子公司经营管理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用人的集、分权关系以及在实际运用中母子公司的人事管理控制,可以将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分为直管型、监管型和顾问型三种。为更透彻地理解人力资源管控的实际操作情况,文章将深入阐述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二、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现状
A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A能源集团”)是主营能源投资、开发与管理的中部某省省属最大的能源企业,2010年实现整体上市后成为我国能源业务品种最全的整体上市公司。集团着力打造水电、火电、核电、新能源、天然气、煤炭和金融等业务“6+1”板块,同时投资参股多家企业,其下属子公司包括17家全资及控股企业。
A能源集团对公司所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控采取监管型与直管型相结合的管控模式,积极构建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政策、服务、信息三大职能平台,在人力资源六大板块的基础上展开。主要现状如下。
1.人力资源规划的集中化管控
(1)A能源集团实行母公司自上而下和子公司自下而上的双向人力资源规划制定过程。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定期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五年)下发到各子公司,对公司所属企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集中化控制。各子公司根据公司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规划人员需求,负责具体落实母公司的规划。
(2)公司在对比同行业标杆企业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定员标准已建立起自己的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化模型。
2.人员招聘集中化管控
A能源集团已遵循“集中招聘、分组实施”的原则,建立规范化的员工招聘体系。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是员工招聘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编制集团公司员工招聘计划、组织年度校园招聘和其它社会招聘工作。子公司人事主管部门是实施部门,配合落实公司员工招聘办法,拟定本单位员工招聘需求计划,协助集团人力资源部做好本单位员工招聘的具体工作。
3.人才培养与开发集中化管控
(1)两级培训体系。A能源集团建立起集团公司级培训体系和子公司级培训体系的两级培训管理体系。集团公司级培训由集团人力资源部带头组织实施,总公司各职能部门提供所负责业务的培训项目需求并负责组织相关培训;子公司级培训由各子公司自主组织实施本单位培训。
(2)人才差别化培养。A能源集团的领导班子成员培训、领导班子后备人员培训、重要管理岗位培训由总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实施;重要管理岗位培训、重要业务岗位人员培训、其他员工培训根据具体情况由子公司自主组织,总公司指导完成。
(3)培训流程环节集中控制。每年年初,子公司将各自的年度培训需求和培训计划上报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总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各单位培训计划统一制定下发公司年度培训计划。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不定期对各单位培训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评价;各子公司培训经费使用情况也由总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备案。
4.考核、薪酬集中化管控
(1)分别考核,加强监督。集团总公司员工(部门负责人及以下员工)及子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考核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具体负责;所属企业员工(非领导班子成员)的考核工作则由子公司按照与集团公司总体目标相一致的原则独立完成。
(2)总体控制、监管检查。各子公司的工资总额、福利标准由集团公司集中控制,各子公司员工的工资、福利等货币化项目发放情况在总公司的控制范围内完成。总公司人力资源部会定期对各子公司执行年薪的工作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各种违规现象会纳入年终考核体系。
5.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集中化管控
A能源集团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板块的统一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控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了人员进出流程化、薪资发放网络化、员工培训远程化和员工招聘筛选自动化的目标。
三、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现存的问题
目前,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具体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及组织结构不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目前,公司业务种类逐渐增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子公司数量日益增加,各子公司发展参差不齐。集团公司目前采取的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不再适应其“打造国内一流区域综合能源集团相匹配的人才品牌”的人力资源管理总体目标,如集团现有的“直管与监管”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选择混乱;在“直管”与“监管”之间界限不明确;对各子公司的管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
2.子公司岗位管理呈现较大自主性,集团范围内“人岗匹配”尚未实现。因历史原因,集团内部“因人设岗”现象普遍存在,集团人力资源部缺少统一岗位说明书标准来指导各子公司的定岗定编和标准化岗位管理。部分子公司虽然有自己的工作分析制度,内容形式各不相同;一些子公司则完全没有岗位说明书,岗位设置和人员安排呈现较大的自主性。3、子公司后备人才选拔任用标准模糊,关键岗位后备人才队伍的集中化管控有待加强。集团范围的调查显示,在后备队伍建设问题上,60%的参与者认为所在公司除领导班子外的关键岗位后备人员不足。目前,集团仅制定了各子公司领导班子后备干部管理办法,而各子公司其他重要岗位后备队伍的建立和培养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子公司独立操作的空间大,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打上各子公司自己的烙印。
四、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完善
成为省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标杆、打造与国内一流区域综合能源集团相匹配的人才品牌是A能源企业未来五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为依据进行人力资源管控、选择适合公司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合理进行母子公司间的权责划分并形成协同效应将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有力保障和支撑。
根据企业目前人力资源管控的现状与问题,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控、实现其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合理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选择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1)根据企业能源业务板块建立事业部式的组织结构。目前企业已形成“6+1”业务板块,集团组织结构模式应由直线职能式向“产业板块式”的事业部式转变,对产权管理幅度和经营层次作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水电板块、火电板块、核电板块等,加强业务板块间的战略协同和资源共享。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以进一步加强集团化管控力度为方向,逐步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2)以公司组织结构和子公司特点为依据,进行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权衡选择。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应依据集团组织结构的变化作相应调整,同时根据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股程度以及子公司对母公司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集团管控模式。在构建综合统筹的人力资源管理共享平台的同时,创建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
2.以集团层面的能力素质模型为依据,通过定岗定编进行标准化岗位管理
(1)优化工作分析,实现集团范围内的“人岗匹配”。集团人力资源部通过业务流程分析和岗位优化设计制定整体定岗定编管理方案,为各子公司全面推进定岗、定编、定级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同时定期对方案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实现集团范围内的“人岗匹配”。不断推进岗位标准化、规范化,明晰岗位职责和评价标准及其价值。
(2)形成集团层面的能力素质模型。母公司根据工作族群的不同建立相应的领导力(中高层岗位)模型、管理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以及专业技术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等,为集团范围内的岗位设置提供依据,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正确的职位选择提供帮助,为人才素质的客观评价提供统一量化标准。
3.建立集团人才培养储备制度,加强关键岗位后备队伍的集中化管控
(1)拓展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三通道”发展路径。在集团总公司内部建立任职资格体系,设立不同职类、职种的职业发展通道,各子公司依此制定本公司的岗位序列对应表,激励员工按照本职种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同时,着重对后备人才跨职种的锻炼和培养,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后备人才队伍。技术、技能、管理三条通道的平行层级结构中,相同层级人员具有同样的地位。管理、技术和技能人员既可以在自己所在的系列发展,也可以在满足任职条件的前提下,转入其他系列发展。
二、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降低物流成本
利用IC卡、RFID(射频识别技术)等先进技术,自主设计、研发了车辆物流“一卡通”系统,涵盖进厂原燃料、厂内倒运、成品销售出厂等业务,实现与远程计量、质检远程监控自动取样、物流供应、销售、GPS网上查车等系统紧密对接,加强物资管理,促进物流优化,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通过“一车一卡一任务”的物流业务管理,使运输车辆在厂区内停留时间由原来平均8小时以上降至2小时以内,产成品出厂车辆由原来的平均8小时以上缩短为4小时以内。全年日均原燃料进厂1003车,同比增加13.5%;钢材外发日均200车,降低运输成本1.72亿元。规范厂区车辆管理,大宗原燃料汽车厂内停时降至1.5小时左右。优化厂区物流,厂内短倒费同比降低4883万元。依托信息化平台,实施延伸管理,进厂煤亏吨率0.52%、国产矿亏吨率0.58%,进口矿综合亏吨率0.54%。在外部铁路物流管控方面,按照大物流战略定位,优化铁路物流和资源调运流程,对港口、矿点进厂原料开展火运接车信息预报,系统实时收集全厂原燃料库存和产成品库存信息,实现了原料进厂、成品外发、铁水调配机车的跟踪定位、可视化图形调度作业管理,通过延伸管理,实现了内外部物流的无缝衔接。
三、建设邯钢能源管控中心,实现二次能源高效利用
依托邯钢现有的先进装备,搭建企业能源管控信息化平台,实施集新、老区生产管控、物流管控、能源管控多调合一的高度集成管理模式,实现能源、生产、物流管理的可视化、集成化、操控智能化、能效最大化,促进能源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管控,持续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能源管理效率,实现了能源效益的最大化。邯钢能源管控中心项目经国家工信部和财政部审批,列入中央资金计划,2010年3月项目正式启动,采用行业最先进的数学算法建立多介质调度平衡模型,达到在线、离线的能源平衡调度,建立了计划、实绩、质量、平衡等六大功能模块,共计百余项分功能模块,为邯钢信息化整体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配合能源系统建设,大力推进原有各岗位的自动化改造,部分电站、原水站、空压站、煤气站等实现远程监控、无人值守,由原来的90个岗位整合优化到38个岗位,极大地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能源管控中心在实现能源管理、介质平衡、能源管控功能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了能源梯级利用、生产检修平衡以及水质监测、环保检测排放,二次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国内领先。全年利用二次能源自发电33.7亿度,同比增加3.6亿度;吨钢耗新水降至2.67m3,同比降低0.36m3。高炉煤气、焦炉煤气、氧气基本实现零放散,转炉煤气回收吨钢达到141m3,炼钢余热蒸汽回收吨钢93.3kg,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优化设备运行方式,细化“避峰就谷”用电措施,外购电费同比降低8265万元;吨钢综合能耗降至570.7kgce,同比降低13.6kgce。全部烧结机实现脱硫,吨钢SO2、COD、烟粉尘排放分别下降28.2%、39.3%和9.7%。邯钢荣获“全国节能先进集体”称号。
一、多角度能源成本管控策略的实践背景
(一)国家节能降耗要求
有色金属是我国七大工业耗能大户之一,是推进节能降耗的重点行业。2007年,国家发改委了《铝行业准入条件》,不仅进一步提高了铝加工行业的准入门槛,而且要求现有铝加工企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综合能耗、金属消耗和成品率等达到规定门槛。
(二)实现企业发展的要求
我国近几年铝加工行业技术经济指标与门槛水平除熔铸成品率已达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差距,尤其是综合能耗,要达标十分艰巨。铝加工行业属资本密集型行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大、人力成本提高过快、出口形式恶化等困境,要谋求市场竞争优势,维持企业生存与发展,企业要认真规划节能降耗的奋斗目标,利用好国家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产业政策,开展多角度能源成本管控策略的实践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多角度能源成本管控策略的实践内涵和创新点
(一)多角度能源成本管控策略实践的内涵
铝加工业是指将原铝加工为铝制品的过程,铝加工是指用塑性加工方法将铝坯锭加工成材,主要方法有轧制、挤压、拉伸和锻造等,加工产品是指通过塑性变形工艺生产的各种铝材,又称半成品,即板、带、箔、管、棒、型、线、锻件、粉及膏等,供用户制造铝产品。
(二)多角度能源成本管控策略实践的创新点
在政策上将继续鼓励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铝产品的出口。多角度能源成本管控策略的实践,以创新的思维开展创造性的工作,目标是中国有色网。提升综合经济指标和主导产品的质量,铝加工产品的综合成材率预计提高5%,单位产品能耗降低20%,其创新点是:严细工作标准制度;建立完善的多角度能源成本管控策略实践体系;采用科技攻关,实现节能降耗。
三、多角度能源成本管控策略实践的主要作法
(一)严细工作标准制度
公司针对生产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日常工作无标准,加工工艺流程不明确,主要靠习惯工作等问题,从制定完善工作标准、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入手,规范各项工作流程。细化生产经营过程的管理,严格落实以达标达产为核心的工艺管理和以点巡检制为核心的设备管理制度,采取各种措施提产增效、挖潜降耗,提高精细化操作水平。
(二)建立多角度能源成本管控策略实践体系
建立多角度能源成本管控策略的实践体系,修订与完善各岗位工作标准、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对节电、节油、节水、节约金属配料、节约添加剂、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项目进行重点研究,制定专项计划,并一一落实。
(三)采用科技攻关,实现节能降耗
1. 目前我国大多数铝加工企业使用铝锭重熔方法生产,因燃料消耗和烧损造成成本增加。据测算,要比使用电解铝液直接生产的方法,吨铝成本增加700~800元。铝熔炼炉中电炉占5%,油炉占91%,燃气炉占4%,造成重熔生产1吨挤压圆锭的油耗比工业发达国家的高55.17%,而实际铸锭(轧制扁锭与挤压圆锭)的平均熔炼能耗比工业发达国家的高得多。
抚顺华银铝板带有限公司采用铸轧法就是取代了熔铸和热轧,直接铸轧铝卷坯,不仅是产量快速持续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而且做到了废弃物减量化和无害化排放,能源综合利用、再生回收利用和循环利用。企业从生产源头抓起,全过程控制,努力做到废弃物减量化和无害化排放,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抚顺华银铝板带有限公司的生产原料是抚顺铝业有限公司的电解铝液,与同行业用固体铝锭二次重融生产的原料,质量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电解铝液温度高,含气含渣量高,铝液粘稠,金属流动性差,即使在熔炼炉进行高要求的精炼,也达不到固体铝锭的效果,在供料嘴内部不能够达到流动的一致性,尤其是边部供铝,流动相对迟缓,正常温度时易产生凝耳子情况,产生铸轧板坯边部拉边缺陷,温度调高后中间又容易产生热带。如何减小轧制力,让边部石墨耳子受力小、变形小、宽展慢,如何调整供料嘴轧制,保证边部、中间温度一致,保证铝液在供料嘴内部能够达到流动的一致性,避免产生铸轧板坯边部拉边缺陷。
四、多角度能源成本管控策略实践的效果
通过多角度能源成本管控策略的实践,2013年公司铝板带产品合格率为99.21%,一级品率达96.93%。铝单耗1006kg/t、吨铝平均油耗完成29kg、节油126吨/年、节电52.9万Kw/年,铝加工产品的综合成材率提高了5.68%,单位产品能耗降低26%,污染物、水均为零排放,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计算公式:
Ep=Sa-F-H-(Cb+I)
1. 相关因素节约成本、增加效益计算
(1)节约燃料油效果明显,按生产铝板带产品当年的产量,计2.52万吨;单位节约量为5Kg;燃料油单价4677元/吨;油单位用量节约生产成本为23.3元/吨(0.005×4677)
创效S1=2.52×23.3=58.7万元
(2)节电成效明显,按生产铝板带产品当年的产量,计2.52万吨;单位平均节约量为21 kwh;电单价0.41元/kwh;电单位用量节约生产成本为8.6元/吨(21×0.41),创效S2=2.52×8.6=21.6万元。
(3)节约添加剂(铝钛硼、精炼剂、铁剂、锰剂)成效明显,按生产铝板带产品当年的产量,计2.52万吨;单位节约量为2 Kg;添加剂加权平均单价7943元/吨;单位用量节约生产成本为15.8元(0.002×7943),创效S3=2.52×15.8=39.8万元。
(4)炉盖升移机技术改造一年总计节约直接成本51240元,人工节约3520工时(约4.4万元),创效S4=9.5万元。
(5)其它能源及资源回收再利用
年节水:12×8000立方米/月=9.6万立方米;
氩气:3万元;
原材料回收:2664吨/年、回收铝渣44吨/年;
创效S5=9.6万×2.75元/立方米+3+(2664+44)×1.3万/吨×1%(铝烧损)=64.6万元
(6)Sa=S1+S2+S3+S4+S5=194.2万元
2. 计算F、H、Cb、I值:
(1)非本成果因素效益F=0万元.
(2)因素之间重复计算的效益H=0万元。
(3)成果实施费Cb=14.5万元(改造成本)
(4)实施成果损失费I=0万元。
3. 总经济效益计算
Ep=Sa-F-H-(Cb+I)=194.2万元-0万元-14.5成发元-0万元=179.7万元
参考文献:
[1]陈欣.节约型社会中消费伦理观探析[J].上海综合经济,2004(08).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粗放型发展模式,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保低碳型经济结构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流,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集中管控和综合处理,以期利用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创新路径提高绿色发展的时效性。
一、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1.低碳经济会增加房地产经济成本
在房地产项目建立过程中,低碳经济是新兴经济模式,并没有完全达到标准化要求,和国际市场也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运行模式下,如何有效构建完整的资金管理模式和运维系统,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进行集中调控。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低碳经济会直接影响房地产项目的经济成本,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低碳经济本身就是利用新能源替代传统高耗能源,不仅要重构基础设施和资金,还要调整经济发展模型,就会直接影响到房地产项目的经济成本,一些规模较小的房地产企业由于不能有效进行扩充,就会在发展中失去竞争力。
2.低碳经济会进一步增高房价
在实际工程项目建立过程中,由于要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和目标,就会大量使用新能源和新技术,正是由于低碳经济会影响房地产商的经济利益,经济成本的增加就会在房价上有所体现,开发商利用高房价回收资金。甚至有一些开发商打着低碳环保经济的幌子提高房价,有损于整体房地产市场的平衡运行,一些经济条件并不高的民众就会放弃买房,这也严重影响了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低碳经济会制约非环保性房地产项目
在传统房地产项目中,煤炭、木材等都是消耗较大的能源,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给予高度重视,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并没有如预期般有效实现,在实际管理项目中,经济发展模式还不能有效得到转变,若是要有效推进低碳经济,就要减少能源消耗,这就会严重制约房地产经济结构的建立和发展。也就是说,能源消耗项目会严重制约整体经济结构的发展层级,对其长期发展,尤其是房地产项目中的能源储备结构和非环保性房地产项目影响较大[1]。
二、促进房地产行业平衡发展的对策
1.进一步制定相关法规政策
要想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具体项目的运行质量,就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差别化处理,并且建立健全完整的法律法规管控模型。要有效完善并合理化分析相关问题,在法律法规的监管机制作用下,针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排放进行系统化处理,有效控制相关参数结构和运行稳定性,确保在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整体房地产经济也能实现良性升级。
2.进一步科学化管控房地产企业成本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房地产企业的高效发展,就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系统化处理,保证从房地产成本结构和运行维度出发,进一步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目标。第一,要选取适宜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始终坚持最优化原则。第二,要对施工过程进行系统化处理和管控,减少排放量和降低能源损耗程度。第三,要积极运行有效的预算机制,保证采购过程和运行维度之间能形成良好的处理关系和层级运行关系,保证前期成本控制项目的有序进行。
3.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经济管理机制
在房地产经济运行和管控项目建立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问题建构针对性管控条款,确保管理机制切实有效,且要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推动相关项目有序进行。为了进一步推动房地产产业的健康发展,相关部门除了执行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外,还要运行具体的管控机制和管理制度,确保项目运行模型能贴合实际需求。只有真正践行节能减排的项目发展模式和运行维度,才能一定程度上保证整体管控结构的完整度。除此之外,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积极调整房地产产业的财税政策,确保资金需求量和经济发展诉求之间能建立一种平衡态关系,进而为我国房地产项目的有序运行提供基本的管控参数[2]。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房地产项目运行过程中,要积极落实有效的低碳管控体系,在优化能源处理结构的基础上,保证节能环保结构和运维参数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并且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能源使用率,提高节能环保意识,减少不符合标准的污染物排放,为房地产项目的优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DOI]10.13939/ki.zgsc.2017.15.152
1 引 言
2010年12月7日,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了名为《2011年石油与天然气实情展望》的研究报告。报告称,尽管对气候变化的忧虑日益广泛,但是化石燃料的前景依然光明。联合国曾预测称世界人口在21世纪中叶将增加20亿人。同时,2030年将有高达30亿人发展中国家人口购买汽车并采用中产阶级消费模式。人口和消费的扩张表明,尽管风能和太阳能等替代能源发展迅速,但化石燃料需求仍将看涨。同时,尽管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爆炸事故使深水钻井行业暂告一段落,但目前看来,漏油危机的影响仅是暂时的,并未阻止油气公司进军深水的步伐。一方面是许多国家正在竭力提升国内油气供给;另一方面是油气生产商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安全政策来保证可持续运营。因此,在未来15~25年内,碳氢化合物,即原油和天然气仍是世界能源供给的主要组成。[1]
能源咨询机构道格拉斯-韦斯特伍德(DW)报告称,由于对环保的日渐重视,未来数年内天然气并不会步石油和煤炭的“后尘”而一路低迷,全球对天然气的需求将是有增无减的。“未来数十年内,天然气将在满足世界能源需求方面,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LNG的长期潜力更是显而易见。”DW报告总结,“在东非、北极等诸多偏远地区,发展LNG项目都存在很大机会。”[2]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评估报告显示,北极地区拥有待发现天然气技术可采储量超过47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未开采天然气储量的30%。此外,还有440亿桶天然气液态产物。俄罗斯已探明天然气储量1563.46万亿立方英尺,占北极地区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的94%。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大幅增加,向极地出发已经成为未来能源开发的必然趋势。随着2014年启动的处于北极地区的俄罗斯亚马尔LNG项目的启动,正式拉开了极地服役环境项目开发的序幕,也预示着极地石油天然气项目的广阔前景。
2 极地石油天然气项目涂装系统采办管理的特性
北极气候的特点是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凉爽。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多样,但冬夏二季都会经历极端的日照变化。部分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海冰、冰川或积雪),此外绝大部分地区每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地表都有冰雪。北极各地区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40℃至0℃之间,冬季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可低至-50℃以下。七月份的平均气温在-10℃至10℃之间,某些地区夏季最高温度可达30℃以上。由此可知,极地石油天然气项目具有如下特性:
(1)长期处于低温服役环境。
(2)长期被冰雪覆盖。
(3)温差大且变化显著。
石油天然气开发项目多以钢结构为主,钢材在极地环境服役面临着防腐、防火和隔热方面的挑战,极地石油天然气项目的涂装系统采办具有如下特性:
(1)恶劣的服役环境,涂装系统材料作为项目的核心物资,影响项目的整体功能。
(2)技术要求高,通常需具备优异的防腐和防火性能,且厚度要求较高。部分区域需具备良好的隔热功能。
(3)需求体量大,材料费用占比10%~15%,施工费占15%~20%。
(4)易出现开裂和剥落等质量问题,制约项目投产或正常的运营。国际上已完工的石油天然气项目,已数次出现涂装系统开裂和剥落的现象。
(5)国际上具备极地项目供货业绩的厂商极少,竞争性不够充分。
鉴于涂装系统自身的特性,需多层分阶段施工;而极地石油天然气项目涂装系统的厚度大,涂装系统材料的损耗不易控制,易导致施工费用超支,不利于项目整体成本管控。
3 极地石油天然气项目涂装系统采办管控核心
采办管理应为项目整体管理目标服务,结合极地石油天然气涂装系统的上述采办管理特性,建议从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三个方向着手,推荐如下内容作为采办管控核心。
(1)质量管理。致力于解决产品和施工质量问题,确保产品设计使用寿命。
(2)成本管理。致力于控制项目综合成本支出。主要包括材料采购成本和施工成本。
(3)风险管理。致力于控制a品质量问题而产生的费用风险,以及成本支出无法控制的风险。
4 极地石油天然气项目涂装系统采办管控措施
针对此类核心物资的采购和施工管理,应避免管理思维局限,而仅注重少量项目的需求。推荐从企业整体管控和项目管控两个层面和方向着手管理。
4.1 企业层面管控措施
鉴于具备极地项目涂装系统供货能力和业绩的厂商,在全球范围内均只有少数的几家,存在一定的资源垄断性。故建议工程总包商和承包商结合各自企业的管理特点,推动从更高层次着手管理,具体的建议如下:
(1)启动战略渠道建设和维护。①设计和采购联动,做好技术资源储备和规划,明确核心技术指标。②甄选厂商后,启动战略合作谈判。因石油天然气行业的企业需采购大量的常规涂装系统材料,对于具备条件的,建议签署战略协议和进行联合技术研发。确保将极地石油天然气项目对于涂装系统材料的苛刻要求传递到厂商,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不对称而导致的质量问题的潜在风险。
(2)联合投标模式的探索。①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工程总包商和承包商,一般情况下需参加甲方组织的竞标而获得项目。鉴于极地石油天然气项目涂装系统的重要性和重要价值,探索与涂装系统材料的供货厂商联合参与投标的模式,以获得竞争力报价。②邀请涂装系统材料厂商提前介入项目投标,更加有利于厂商匹配项目具体技术和质量要求。
4.2 项目执行层面管控措施
采购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在项目执行阶段,通过对招标文件及合同条款的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管控,建议如下。
4.2.1 做好资格审查工作
(1)根据极地石油天然气项目涂装系统技术要求的复杂性,采用资格预审方式完成厂商资格审查工作。
(2)资格预审除关注一般性商务条款外,重点关注业绩指标。若对于技术要求无法明确,根据需要可采取两步招标方式,首先完成技术招评标,并据此完善技术要求,而后完成最终招评标。
4.2.2 针对性地设定商务条款
(1)设定损耗控制条款。根据极地石油天然气项目的涂装系统的上述特性,施工的损耗不易控制,易出现施工费用超支情况,建议在招标文件和合同条款中明确如下商务条款:①采购方自行施工。供货厂商作为专业技术掌握方,由其进行施工技术指导,约定合理的损耗率,若实际损耗超出该损耗率,则供货厂商承担约定比例的责任和费用。②采购方选择将施工分包。供货厂商作为专业技术掌握方,由其进行施工技术指导,约定合理的损耗率指标;施工方为施工操作方,约定合理的损耗率指标。若实际损耗超出约定的损耗率,供货厂商和施工方分别承担约定比例的责任和费用。③提前安排潜在供货厂商和施工方进行样板试样,以确定合理的损耗率,并作为招标文件编制基础。
(2)设定共同(合)担保条款。所谓“共同担保(亦称联合担保)”,是指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信用担保公司组合直接针对同一授信项目、同一交易履行等业务而提供的共同履约保证。[3]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分为如下几种类型。①承包方自行施工。鉴于供货厂商掌握材料核心技术,甲方要求承包方和其选定的供货厂商出具共同担保,并约定担保的责任限度。同时,应明确双方的责任主体和连带责任。②承包方选择将施工分包。鉴于供货厂商掌握材料核心技术,甲方要求承包方和其选定的供货厂商出具共同担保,并约定担保的责任限度。同时,应明确双方的责任主体和连带责任,视情况考虑要求施工方承担连带责任。
5 结 论
鉴于极地石油天然气项目的市场前景,其对于涂装系统的需求技术要求高且体量大,采办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到项目目标的实现。本文从涂装系统采办的管控核心着手,从企业管理层面和项目实施层面提出针对性管控措施,可以有效地约束承包方、供货厂商和施工方,协调各方资源针对性地解决质量、成本和风险管控问题。亦为特殊的、复杂的核心物资采购和施工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某矿山企业的冶炼厂原料以铜、镍为主成分,伴生有金、银、铂、钴等贵金属和硒、硫等非金属,品质波动大,冶炼工艺极为复杂。为解决小批量冶炼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矛盾[1],该企业需要以现有自动化、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冶炼生产中的应用,从而实现冶炼装备、生产物料、风水电火能源等的智能化管控,最终将冶炼厂建成自动化生产线扁平化管理、生产设备集成化控制、能源精细化管控的智能化工厂。
1智能冶炼厂架构
在智能冶炼厂建设过程中,该矿山企业采用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核心架构,建立“平台协同运营、工厂智能生产”的业务管理控制系统。一是对冶炼厂现有生产线进行自动化与智能化升级改造,使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生产线的改造升级,最终实现生产及配套设施的智能化控制与全生命周期管理;二是将冶炼厂已建信息化系统和新建信息化系统的数据融汇统一,实现数据格式的标准化与统一化,进而为冶炼厂边缘侧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化决策提供强力支撑;三是对冶炼厂信息化系统数据应用、开发、服务等功能进行企业云化处理,实现异构数据汇聚与分析、工业生产经验系统化等功能[2]。
2智能冶炼厂资源数字化体系
智能冶炼厂建设期间,可采用三维环境感知系统和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构建资源数字化体系。
2.1三维环境感知系统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同步定位与建图技术(SLAM)非接触、高密度、高精度、数字化、自动化、实时化等特点,全方位扫描破碎筛分设备、精矿库、熔炼炉、空压机房、高压风机房、锅炉房、化水站、制酸站、成品库、供配电设备等生产及配套设施,形成三维点云数据,进而支撑冶炼厂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与数字孪生系统建设。
2.2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
依托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将冶炼厂原始数据转换成动态的三维模型,进而实现冶炼厂资源的可视化管理、生产作业的扁平化管理、生产技能等的虚拟培训。空压机房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图1空压机房三维模型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具有3个主要功能。一是生产的精细化建模与动态更新功能。生产及配套设施的精细化建模与动态更新是智能冶炼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是智能冶炼厂实现生产作业智能组织与生产任务智能分配的前提。二是生产任务智能分配与计划编制功能。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采用自顶向下(由生产任务至生产排产)的方式实现生产计划的编制与生产任务的分配,包括年度、季度和月度计划,并可根据资源市场条件实现生产任务的快速调整与优化。三是虚拟仿真培训功能。针对冶炼厂实际业务场景,开发面向冶炼厂的虚拟仿真系统,对建设范围的厂区场景进行三维建模,使用者能够便捷地对冶炼厂进行三维浏览、漫游等操作,同时借助虚拟现实(VR)设备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3智能冶炼厂管理体系
3.1三维生产管控平台
三维生产管控平台业务模块如图2所示。通过三维生产管控平台对冶炼厂已经建设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有机集成,根据冶炼厂的整体生产工艺流程特点,结合冶炼厂实际管理需求,形成整体生产经营的数字化管控体系,实现在平台上协调一致作业,达到数据共享、全流程协作、规范化精细运营管理的目标。系统建成以后,横向打通生产管理(块料破碎筛分、配料、熔炼、电炉贫化、吹炼、高冰镍水碎)、生产计划、安防管理、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质量管理、能源管理、培训考试等环节的数据流,进而实现冶炼厂生产作业全流程的闭环管理;纵向实现各管理层级实时、按需、动态调用各类数据,协同办公,高效支撑经营管理。
3.2安全管理系统
安全管理系统以三维管控平台为基础,对冶炼厂破碎筛选、熔炼、吹炼等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信息反映的安全状态进行整理和归集,对安全隐患、违章的处理流程及结果信息进行实时管理。安全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3.3智能安防系统
如图4所示,冶炼厂的智能安防系统由5G网络、综合管理分析、智能监控等模块构成。该系统具有架构稳定、安全分级管控、实时报警等特性,能够实现视频监控信息实时查看、回溯等功能,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AI)平台实现危重区域侵入监测、车辆管理、人员行为监测和人员防疫管理等功能。
3.4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如图5所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是以整个设备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结合多平台应用体系,以落实化执行、预见化修护、可控化流程、高效化办公为重点,以提升企业综合效益为根本原则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在生产及配套设施中易损的关键设备(破碎机、筛分器、熔炼炉、空压机、高压风机、锅炉、变配电设备等)上安装振动、温度、转速、电流、电压等传感检测设备,对这些设备产生的振动、温度、转速、电流、电压等重要参数进行全天候监测,并将采集的数据信息、历史趋势以及安全阈值集中展示在三维生产管控平台上。同时,将采集的数据融入企业数据库,利用神经网络等技术,深入挖掘数据信息,对生产及配套设施的状态、故障诊断、预维护等进行深入管理,进而实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该系统可以实现生产及配套设施的台账、备品备件、报废等的超前管理,进而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简化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程序[3]。
3.5能源管理系统
能源管理系统具有数据采集(用能量、能源价格、用能形式等)、数据分析、能源监控和数据(利用图表形式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各种报表和预测报告等,提供给管理层,以便做出决策)等能力,以实现能源数据系统化、透明化、格网化[4]。同时,建立能源三级管控体系,即按照公司级、车间级、班组级配置水、电、油、气等能源,实现能源设备在线过程全天候监控、能源调度、高能耗设备报警等功能,从而辅助冶炼厂实现降本增效,完成双碳指标任务。能源管理业务流程如图6所示。
3.6质量管理系统
质量管理系统以三维生产管控平台为基础,结合冶炼厂各生产工艺实际情况,实现破碎筛选、熔炼、吹炼等工艺过程中质量数据的整理和归集,实现进出场原料或产成品的规范化化验管理,实现质量检验、生产技术、信息中心等环节的数据流转,实现质检数据的高效共享[5]。质量管理系统具有4项功能。一是接样制样。质检部门接收样品后,根据不同的制样规则及化验规程进行制样,然后在系统内建立化验任务,任务通过系统流转给化验人员并通过消息待办的方式提醒化验人员。二是化验任务。不同的化验人员根据化验任务领取样品,根据任务要求开始化验并向系统提交化验单据。三是允差预警。关键环节的化验结果可以设置允差阈值,对于超出允差的录入值,系统给予提示,防止录入过程中出现错误。四是资源管理。根据管理需求,建立实验室相关用品的台账和领用制度及配套管理流程,实现对相关资源的全面管理。
4结论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绿色智能矿山生产体系的智能冶炼厂建设方案,利用大数据分析、AI识别、5G网络等先进技术实现冶炼厂的智能化管理。该方案以三维生产管控平台为核心,充分挖掘数据资源,形成了一套高可靠性、高及时性、高度扁平化的冶炼厂管理体系,对冶炼厂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峰.冶金自动化系统中多网络协同控制技术应用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3):306.
2赵奕,朱玲.数字化工厂:会泽冶炼厂自动化应用[C]//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3年会暨全国第十八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2013.
3刘俊峰.矿山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探讨[J].数码设计,2019(11):330-331.
由于风机与水泵的能量消耗同管路体系流速立方为正比例关系,因此可利用低流速实现良好节能目标,并利于水力工况实现良好的稳定性水平。通常来讲,利用水输送热量以及冷量的消耗能量水平较空气输送低,同时传送等量热量以及冷量应用水管管径较风管低,占据空间也不大,为此应科学利用高效率传送载能介质实现良好的节能目标。暖通节能系统运行阶段中,还应强化监督管控,做好节能管理,实现管控模式缺陷、能源设计自身不合理等环节的良好弥补。只有强化对各类运行设备的管理控制,方能令能源应用更为节约并精确消耗。
楼宇自控体系功能在于对建筑物之中包含的各类设备,例如机电设施等做好有效测控监督与综合管理,进而实现安全、高效、可靠、节能与省力的科学目标。暖通系统管控运行阶段中主体节能手段,最为理想的便是借助优质完善的楼宇自控体系实现经济目标,做好节能运行管理。然而,当前较多既有建筑工程却呈现出低水平智能化运行效果,暖通体系运行管控水平不高,欠缺自控体系,且包含一定的不合理之处。为此我们应继续探究智能化节能技术的科学应用,构建自动化楼宇暖通节能体系,创设良好的应用效益。
4 做好暖通节能应用技术优化,明晰其科学发展趋势
4.1 科学应用蓄冷技术,提升节能水平
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炎热,其用电量在该季节迅猛提升,因此令较多区域在用电高峰阶段中进行限电拉闸成为常见现象。为此,为有效减少用电峰谷阶段差异,一类节能有效的蓄冷空调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蓄冷技术是我们在应对能源危机阶段中促进资源良好配置,做好生态环境优化保护的技术革新,可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该技术原理不是较为复杂,主体应用夜间使用电能的低谷阶段进行制冷,将冷量基于水或者冰模式位于蓄冷装置中进行储存。当电力离峰时,则可将事先存储的冷量予以释放并作为空调系统的能量应用,进而实现电网移风谷、降低能源消耗,节约电费、环保高效的目标。
伴随蓄冷技术的应用发展,目前我们却发现,其并没有实现全范围的推广普及。冰蓄冷以及区域供冷不仅可实现环保节能目标,还对社会资源的整体优化应用极为有利。目前,我国主体通过火力发电满足能源应用需求,其发电机调配水平不强,因此较难对其发电总量进行自由随意的管控与变更。倘若应用冰蓄冷技术,便可令电厂发电设备机组利用夜间时段进行高效服务运行,进而节约单位煤量消耗,提升电厂发电机整体工作效率。另外,冰蓄冷以及区域供冷应用技术规避高峰用电,其占用电力资源总体范围有所下降,进而全面释放社会资源,可基于相同电力资源水平条件,供给服务更丰富项目,并缓解我国电力建设发展投入的相对紧张状况。基于蓄冷技术诸多优势,我国政府单位、电力企业应对该项技术应用研发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与技术倾斜,做好全面推广应用,提升经济支持,进而实现良好的节约能源目标,实现可持续的电力生产运行与全面发展。
4.2 借助太阳能优质暖通节能策略技术,实现节能目标
太阳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不存在地域条件限制,无论在海洋地区或是陆地、岛屿或是山地,均能享受阳光普照。因此对于太阳光能进行广泛开发应用尤为重要。太阳能具有显著的洁净能源特征,对于当前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可体现良好的抑制作用。传递到地球表面总体太阳辐射能源则同130万亿t煤量能源相当,足以见得太阳能源的庞大性。
为此,在暖通系统开发应用阶段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太阳能,令其合理转变为热能,借助即热设施做好太阳光中的热量采集,并利用热导循环体系令热量传至换热中心,而后令热水再传人地板采热体系之中,在电子调控仪器设备的管理中,实现室温调节目标。该体系还可在雨雪天气执行切换为燃气锅炉加热模式,进而实现寒冷冬季太阳能的科学供暖服务。我们还可借助太阳能即热设施形成较多免费热水,节约水能源应用。通过实践验证,太阳能供暖节能工程其平均寿命高于20年,而在5年便可收回成本,因此体现了显著的节能经济效益。我们应在建筑工程暖通系统中,科学开发应用太阳能收集技术,做好循环控制、集热装置、温度调控系统的科学设计,令其引入地热、生活用热水体系中,实现节能目标。
4.3 地源热泵规范应用
针对我国当前能源应用逐步严峻的客观形势,在推广应用节能技术手段阶段中,应科学慎重,全面做好各类技术经济标准的科学论证,不应盲目规模化应用,否则会令原先可节约能源的手段技术与工程项目反而加大能源消耗。例如,在地源热泵处理技术实践应用阶段中,应树立合理、节约、规范节能目标。倘若不区分应用场合、地点,不做好项目调研论证,不注重其特性规模,而是盲目应用该类技术,便会形成负面效果。地源热泵策略技术,涵盖的空气源及水源热泵手段均有其适用范畴,并非各个区域地点、各类项目工程均适用,而是包含一定条件限定。
1 生产指挥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生产指挥中心信息系统(电源部分)建设项目包括生产数据中心建设、实时数据库建设、生产指挥中心门户建设、综合统计报表系统建设、所属电厂工业电视信号接入公司总部工业电视监控联网平台等五项内容。
生产数据中心和实时数据库的建设是生产指挥中心综合应用层的基础支撑性建设内容。生产数据中心将汇集能源公司下属单位生产过程的实时数据构建生产数据仓库。对数据进行统一存储、统一管理,统一,统一备份,建立能源公司和下属单位的数据共享机制。生产数据中心的成功建立,将进一步完善能源公司IT基础支撑架构,不仅为生产指挥中心相关软件系统提供实时、准确的关键数据,还将为其他业务系统提供权威的数据源。
生产指挥中心门户建设是根据工作需要,在原有门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深度优化,实现对能源公司生产指挥中心门户的升级改造,对现有门户中使用不便以及未能实现的功能进行二期建设,并且在能源公司本部实体门户上搭建生产指挥中心主题门户,满足生产指挥中心的门户需求。实现本部门户与生产指挥中心主题门户平台级的统一;实现统一信息与内容管理、统一应用集成平台、统一协同工作平台,实现(“统一认证”、“统一待办”、“统一组织与用户目录”)为核心的应用系统深度集成,构建一个内容完善,功能强大的综合集成平台,提高门户的使用率,逐步使门户作为公司员工进行所有工作的统一入口。
为了加强对能源公司所属单位生产经营情况等信息的管理,迫切需要建设综合统计报表系统。通过相关生产报表的上报、审核、汇总等过程,能源公司及时掌握所属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并依据全面的基础数据进行决策分析,快速准确实现决策、调度。并在建立完善报表系统的基础上与神华集团生产指挥中心相关系统实现纵向贯通,满足能源公司信息化管理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2 生产指挥中心信息系统管理的架构标准
2.1 生产数据中心
(1)制定生产数据中心规范,包括数据模型、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编码、传输标准等。
(2)建设数据接入系统,采集下属单位的实时数据上传到公司本部。
(3)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实现公司本部与下属单位之间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生产过程实时数据的快速交换,确保公司本部与下属单位的信息畅通。
(4)建设数据仓库,实现对各类数据进行统一存储、统一管理,统一,统一备份,建立能源和下属单位的数据共享机制。
(5)数据存储系统。
建成实时数据仓库和管理类型关系数据仓库,全面实现数据集中;
建立统一的安全体系,保证数据的访问安全;
实现数据的唯一性与共享性;
规范化基础数据及关键数据模型,通过信息系统的规划,实现内部管理和业务语言的统一,方便信息集成。
(6)生产远程监控。实现对生产现场实时数据的远程监控,基于实时数据制作所需的各类组态画面。
2.2 综合统计报表
综合统计报表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建立一套便捷的报表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逻辑算法和人性化的用户界面,可快速、准确地生成报表,从而能源公司能够及时、全面的了解各所属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从而为业务管理提供精确、详实的数据支持。同时实现与神华集团生产指挥中心的数据贯通,使生产指挥中心人员从繁杂的报表统计中解脱出来。
2.3 电厂工业电视信号接入
本次所属电厂工业电视信号接入项目的建设,满足了能源公司本部生产指挥中心的日常管理需求,同时也满足了神华集团总部对工业电视信号上传的相关要求。
2.4 系统建设指导思想
我公司严格按照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进行,按照以下指导思想构建能源公司生产指挥中心信息系统(电源部分)。
以信息化带动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信息技术和系统将逐渐被作为企业日常运行的核心工具和获取战略优势的核心能力,成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整合资源、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
从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看,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管理问题,更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支撑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
坚持能源公司及下属单位“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实施”的建设原则。
为保证信息化投资的有效性,确保信息化建设方向,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三统一”原则,必须坚持“一体化”规划,统筹部署能源公司及下属单位整体信息化建设。
有效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特点,为实现能源公司发展的集团管控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实现集团管控的要求,达到管理规范的目的是能源公司及时管控下属电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响应神华集团管控目标的有效手段。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系统为载体,是贯彻落实神华集团管理思想的最佳途径,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发挥经营决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