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5 14:59: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光合作用的理解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3.91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包括:资料探究(如DNA结构的发现)、科学史探究(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实验探究(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调查性探究(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而探究式课堂教学则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首先我们通过探究科学家们在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中所做的重要实验来了解光合作用,由学生简述理论要点并对此作出评价来体验探究过程。
1771年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更新空气,但缺乏对照,说服力不强。
1779年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下,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845年梅耶指出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还证明了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1880年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O2是由叶绿体释放的。
1939年鲁宾和卡门通过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O2的来自水。
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等通过实验探明了光合作用中CO2中的碳转移途径。
通过以上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探索历程,我们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照,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这可以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即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其次,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及应用:
实验原理:利用真空渗入法排除叶肉细胞间隙的空气,充以水分,使叶片沉于水中。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吸收CO2放出O2,由于O2在水中溶解度很小而在细胞间积累,结果使原来下沉的叶片上浮。根据在相同时间内上浮叶片数目的多少(或者叶片全部上浮所需时间的长短),即能比较光合作用的强弱。
根据实验原理,可以设计出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但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性等原则。在此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式提问,在这些探究实验中自变量分别是谁?又如何控制?因变量又是什么?如何检测?无关变量又如何控制?实验过程中还要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来设计实验方案并逐步完善。
比如在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时的实验流程:
1、用打孔器在生长旺盛的同种绿叶上打出直径为1cm的小圆形叶片(30片)。
2、抽出叶片内气体:用注射器(内有清水、小圆形叶片)抽出叶片内气体(O2等)。
3、小圆形叶片沉水底:将内部气体逸出的小圆形叶片放入黑暗处盛清水的烧杯中,小圆形叶片全部沉到水底,备用。
4、取相同大小的烧杯,记作甲乙丙,分别加入30mL富含CO2的清水,各放入10片步骤3中的小圆形叶片,小圆形叶片全部沉到水底。
5、把甲乙丙三烧杯同时放在光照强度分别为强中弱的光照下,但一定要控制无关变量温度(在光源与烧杯之间添加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槽)。
6、让学生预测实验现象,并设计记录实验现象的表格。
7、观察记录对照实验的现象:
小圆形叶片 加富含CO2的清水 光照强度 叶片浮起数量
甲 10片 30mL 强 多
乙 10片 30mL 中 中
丙 10片 30mL 弱 少
8、实验结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也不断增强(小圆形叶片中产生的O2多,浮起的多)。
那么又该如何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呢?同学们讨论交流后发现依然可以使用前面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的实验流程,只需要把步骤4中分别加入30mL富含CO2的清水,更换为依次加入30mL富含CO2的清水、30mL清水、30mL煮沸冷却后的清水,步骤5中改为把甲乙丙三烧杯同时放在相同且适宜光照强度下即可。其对照实验现象的结果应为:
小圆形叶片 CO2的浓度 光照强度 叶片浮起数量
甲 10片 富含CO2的清水30mL 强 多
乙 10片 清水30mL 强 中
在报刊、广播和电视宣传中,新闻是其主体,新闻评论是其灵魂,而广播新闻评论既具备新闻评论的特点,又注意结合广播宣传特点,形成了新闻宣传的主旋律。(1)新闻评论的对象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刚刚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倾向或人们虽不注意但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如果把一档节目比作一棵树,选题即是整档节目的枝干,由这些分出去的枝干,加上“音响的树叶”,才会结出“评论之果”。所以“讨论哪些问题”、“如何安排问题”就成为了新闻评论节目中首先要考虑的地方。好的选题能让节目如同笔直的大树,挺拔而枝繁叶茂;不合理的选题则能让节目像歪曲的朽木,难结新枝。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晚高峰》就是一档十分讲究选题的新闻评论节目。2009年12月首播,它依托中央部委、企业权威信息,遍布全球的新闻来源站点,并且有海内外顶尖的专家学者,专为晚高峰时段流动人群提供丰富密集的资源、贴实的信息和对新闻通俗的解读。
新闻选题要贴近生活
以2012年10月30日《央广新闻晚高峰》为例,主持人雨亭,以串接为主的方式,和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资深媒体人金波一起,同时又整合了音响、采访等素材,完成了三个选题的叙述和评论。而这些选题都是和生活紧密相关的负面的社会现象,并且以质疑的方式被某个第三方提出。
比如,“质疑者说:信用卡仅差一块钱没有还,也要按金额缴纳利息,借口与国际接轨,银行还有多少霸王条款?”“爆料者说:美国要求电信员推销电信手机,完不成任务必须自掏腰包,强买又强卖,国美和电信唱的是哪一出?”“调查者说:北京再发限令清理奥数,高考奥赛保送资格2014年将取消,轮番治理能否对狂热的奥数釜底抽薪?”最后又以“关注最美新闻人:花掉一家人的打工积蓄,6年助养近百位老人,豆腐慈善家杨美学无私大爱感动你我”这样一个评论结尾,充满了正能量和感染力。有了好的主杆,怎么生出丰富的枝叶,就靠记者和音响来完成了。如:
记者陈亮:“陕西省西安市王先生五年前先后在西安的民生、工商、交通、工商、中信五家银行办了五张信用卡恶意透支......目前,绝大多数银行都是按照全额计息的方式来执行,记者拨通了某家银行的客服电话。”
主持人雨亭:”除了这个经历之外,还有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新闻报道中的经历,或许你也有可能自己遇到过这样的经历,像:全额罚息之外的ATM机吐出了假钞不担责任,信用卡不开通照收年费,等等,银行的各种霸王条款一直都存在,那么广大消费者的权力究竟谁来保护,今天我们的节目也做了详细的报道,金波老师您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或者今天如果没有听我们的报道,你有没有听到过信用卡中的这些细节问题”(主持人雨亭读网友的评论,提出问题,如何停止霸权条约的文字游戏?)
评论员金波:(针对评论)这种方式不符合消费者权益的对等原则,国内有些..网上的帖子,他给银行多取了钱,电话预约,身份证,电话介绍信..银行办手续的繁琐。这个问题既伤了消费者的利益,需要内行的人出来指证曝光,抓住一件就要去弄清楚,改正。社会需要有识之士,法律界的人士来保护消费者权益。
这就是一段完整的新闻评论。开始回顾记者陈亮报道的一段关于信用卡霸权条约的事例十分专业,有许多像“全额计息”、“未偿还部分计息”之类的行业术语。对于高峰期行驶在路上的下班族来说,他们也许正饿着肚子堵着车,心情有些许急躁,没有耐心听这些枯燥的数据和评析,他们更容易接受的应该是简短而有趣的新闻。
而主持人雨亭和观察员金波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却是站在普通受众的角度上,以贴近生活的事例也语言为听众答疑。比如金波会在评论中表示他也是和大多数听众一样,通过记者的录音才知道某些专业术语,所以也可能误签霸王条约。又表明自己明确的观点,呼吁社会有识之士共同维权。这段的讨论深入浅出,把听众从迷茫中拉回生活化,而评论员评论的角度也都是短评和快评,让听众快速简单的了解整个事件。
音响要丰富选题、评论要有逻辑
主持人雨亭:北京市教委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中小学校长大会上对再次对“禁奥”发出申明:凡是与公办学校升学挂钩的各类培训班,包括有或明或暗联系的一律叫停,进行重点清理整顿。同时,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章,使各类培训与义务教育升学难以挂钩,使奥数成绩在“小升初”过程中彻底失效。年年喊停的奥赛班,为何到今天改头换面仍在继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一次叫停真能不再死灰复燃吗?
回到演播室,主持人雨亭对话金波,提出“奥数能彻底失效吗”这个质疑。金波表示,禁奥数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奥数本来就是竞技的一个方式,现在变成了孩子们的全民健身运动。教育部的管理问题不能脱责,另外商家抓住了家长功力的价值观。“输在起跑线”就给孩子规定了一条线。而金波举得富有感染力和色彩的例子也让听众容易接受并且印象深刻:
评论员金波:“毕加索,从小就收到专业的绘画训练,他成名以后最遗憾的是:我从来没有像一个孩子那样信手涂抹过,信手画过我孩子应该画的画。”
主持人雨亭:“不要把孩子那些本来属于他的天真和自然的一些感受和行为,用成人的思维强加于他,不要用成人的各种选择套在孩子的头上,让他完成他本来自己可以去实现的人生价值、目标、理想和道路,用你成人的思想方式和各种各样的道德,法律也好,你的原则也好的评判来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就是孩子。”
雨亭的这段总结显示出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应有的逻辑性,他需要综合记者的叙述、新闻当事人的剖白、律师的释法,对它们进行串联、分析、点评,最后形成了完整的剖析片段。如果没有主持人围绕主题进行素材的整合,则整个素材片段就很难形成内在的逻辑关系,说理性自然就大打折扣。
新闻选题要使得节目浑然一体
主持人雨亭:杨美学是一位农民工,他说我没有多少钱,但是做善事就和有多少钱有关了。为了照顾一家人生活,从十年前开始杨美学就挑着烤豆腐担子穿梭在贵阳的大街小巷,三年后老杨存了八万多元的积蓄,家人希望他用这个钱买一个门面,但是老杨提出一个决定说,我要办一个养老院。老杨说只要有老人来我都一律会把他们养起来。现在老杨一家共11人都加入了助老养老当中。老杨说现在最头疼的是助老院的基础设施不达标,也得不到政府的认可,现在最希望有台彩色电视机,把助老院的一些设备更新更新,让老人们过的更舒服些,多看看外面的新闻和世界。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最美新闻人。
对于这条报道金波分析说,今天的新闻都跟钱有关,都跟数字有关,跟钱有关。但是看看这位老先生对钱的态度,他付出的数字,帮人的数字,他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数字。希望前面说的人要听一听,感动一下,也能有些更人性更好的做法。只有经过加工整合、有意安排适当的选题,才能使节目浑然一体。纵观这期节目的所有选题,无论是信用卡的款额、推销手机掏自己的腰包、还是奥数的禁令,的确都是跟钱和数字有关。而最后说到的慈善老人也提到了“帮助70多名老人”“八万多的继续”等等也都是关于数字和钱,然而却和之前的选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听众从批判和呼吁走向了情感的碰撞。
最后主持人串起了所有贴近生活的选题做了总结,使得本来零散的例证和结论都团结起来:音响元素丰富、事实素材多样,各界声音充分表达,串联点评精当深刻,通过论点、论据以及论证的布局及各类音响元素的编排,使得节目可听性得以加强,充分调动听众的感受力,拉近主持人与听众的距离。
参考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2012年10月30日19:00-20:00后峰时段
参考文献
[1]见《中国播音学》第405页
[2]陈鑫,陈修文.《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特色化探析》
“假说――演绎”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生物学重大理论的发现中,如“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DNA复制机制”的发现,“假说――演绎”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是生物学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光合作用有关内容的要求。除此之外,《生物课程标准》对光合作用还有这样的要求――“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说明”和“研究”都是《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知识性目标动词。“说明”属于理解水平,“研究”属于应用水平。《生物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还要求学生能应用“光合作用原理”解决实践问题。
人教版提供的这些课程资源,除了探究的具体案例可具体操作具体研究,可以搞清楚“光照强弱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外,其他只是为“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指出了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如何“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需要教师整合课内课外资源,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对各种教学方法用心取舍,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假说――演绎” 是逻辑上非常严谨实践中非常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有效完成“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的课标任务,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采用以下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能有效地完成“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一、“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的教学策略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维探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师生合作交流提出“环境因素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方式”的假说,并建立数学模型预期探究实验的结果教师组织学生探究实验确认“环境因素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方式”,确认数学模型。
二、“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的教学过程
1.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维探究,以数学模型的形式提出有关假说
(1)组织引导学生,思维探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学生在探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之前,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原理”。《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说明光合作用的过程”,即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的理解,完成课标“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并由此让学生提出“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的有关假说。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一定的发展,但其理性思维缺乏深刻性连续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所以教师对学生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提出“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的有关假说,必须要有效地组织引导,以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科学地提出假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层层深入的问题,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逐步引导学生深刻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建构知识,经历探究的历程,体验步步成功的喜悦。所以,逻辑上层层深入的阶梯跨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串,是引导学生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提出“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的有关假说的关键。教师应该在本部分的教学中,注意问题串的设计,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刻思维。
引导学生思维探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的问题串,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回答以下问题:(注:以单位时间光合产物计量光合作用速率或强度)
①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②光照强度是怎样影响光反应产物的?又是怎样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
③CO2浓度首先影响了光合作用的哪个反应?又是怎样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
④温度是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的吗?它是怎样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
以上问题串,不仅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究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的理解,而且为引导组织学生提出“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的有关假说构建相关的数学模型奠定了认知基础。
2. 在思维探究的基础上,引导组织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提出“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的有关假说
以以下问题串,引导学生深刻思维,提出“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的有关假说,建构相关的数学模型。
“建构‘环境因素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方式’的数学模型假说”问题串:
(1)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速率能无限增强吗?为什么?你能“以光照强度为横坐标,以光合作用速率为纵坐标”,画出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坐标图吗?
(2)随着外界CO2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能无限增强吗?为什么?你能“以CO2浓度为横坐标,以光合作用速率为纵坐标”,画出CO2浓度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坐标图吗?
(3)温度如何影响酶的活性?温度如何影响光合作用速率?你能“以温度为横坐标,以光合作用速率为纵坐标”,画出温度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坐标图吗?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回答,以及师生之间对答案的交流评价,学生能正确地画出“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坐标图”“CO2浓度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坐标图”“温度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坐标图”,亦即“‘提出’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的有关假说,建构了相关数学模型”。
二、组织引导学生在假说基础上,预期“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的结果
1. 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
引导学生深刻学习的重要相关问题串:
(1)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自变量是什么?本实验是怎样控制自变量的改变的?(3)因变量是什么?以什么为观察指标,捕捉因变量的变化?
2. 以问题串引导组织学生预期实验结果
相关问题串:
依据“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数学模型”假说,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光源逐渐靠近植物,光照强度会怎样变化?
(2)光源越近,光合作用速率应该怎样变化?
(3)随着光源逐渐靠近植物,单位时间浮起的叶片数量应该如何变化?
在以上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只能预期出一个唯一的实验结果,即“随着光源逐渐靠近植物,单位时间浮起的叶片数量应该越来越多”。
3. 组织学生实施“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确认“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的有关假说的正确性、科学性
4. 组织学生课外设计实施“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确认“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的有关假说的正确性、科学性
三、教学反思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51-02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植物十分重要的一项生理功能。在义务教育七年级生物教材中,“光合作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常考范围。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学生学到的第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本节主要通过几个演示实验来讲述这一生理功能,包含两大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和光合作用的概念、原料、条件、场所、产物、表达式、实质和意义等,其中“绿叶如何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是最难的一个知识点。到九年级上复习课时,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了光合作用,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一知识还是似懂非懂。如何通过一根教学主线把这些知识串连起来,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的关键。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学会观察叶片的结构并能说出相应的功能;熟记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过程和意义;明确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场所和产物,如何针对这些变量设计探究实验;理解光合作用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究性实验,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生理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认识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及生物圈具有的重要意义,为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打下理性认识的基础。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产物、场所的探究实验设计的原理、方法、步骤,会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二、教学设计
九年级的复习课以探究实验为线索,用PPT课件演示法向学生展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使其向理性认识升华。教学中,每展示一个探究实验,都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揭示的问题,并用语言加以描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复习效率。
1.课堂引入
通过“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什么?”这个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光合作用,并指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接着展示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让学生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是 。
(2)图中②是 ,细胞内含有 ,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结构部位。
(3)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的是( )
。
(4)结构④是 ,它是植物 的“门户”,也是 的“窗口”,其开闭由( )控制 。
2.教学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提出问题: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有机物来自哪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绿色植物是如何制造有机物的?
回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然后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作归纳总结:
实验现象: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不见光部分遇到碘液没有变成蓝色。
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3.归纳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点
先展示下面的实验(图2):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明确实验的目的、现象、结论,最后作出总结,归纳出下面的知识点:
(1)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藏能量的有机物(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水。
(4)光合作用的条件:光。
(5)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6)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氧气。
(7)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及所包含的意义:
点拨:(1)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这些都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原理都离不开“暗处理—设置对照—光照—脱色—碘液检验”几个阶段。(2)绿色植物中并不是只有叶片才能制造有机物,凡是细胞中含有叶绿体的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是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4.拓展学习
(1)用PPT展示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
①方法:甲装置中放有 溶液,乙装置中放等量的清水做 ,本实验的变量是 。
思考:本实验还需要哪些步骤才能完成?
②请你预测一下实验现象:甲组叶片
;乙组叶片 。
③本实验的结论: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2)提出问题:如何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
对叶脉进行切断处理,使叶片形成a、b两个对照部分,并给出提示:切断叶脉可以使叶片部分得不到水。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接下来的实验步骤有哪些,最后会看到什么现象、什么结果。
(3)提出问题:怎样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根据前面的点拨,提示学生选择怎么样的植物才合适。(应选取绿色叶片和有白斑叶片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如图5所示)
让学生回答:①叶片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银边部分 叶绿体;本实验的变量是 。②预测一下图中的叶片经过酒精隔水加热处理后的实验现象:绿色部分 ,银边部分 。③本实验的结论: 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5.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做归纳总结
6.布置课堂作业
把以上的知识点整合到一道题:
选取有白斑叶片和绿色叶片的牵牛花进行如图6所示的光合作用实验。请分析下列问题:
(1)将此装置经黑暗处理一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再将这四片叶子取下,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 溶解到酒精中。
(2)清洗后,分别向这四片叶子滴加碘液,变成蓝色的是( )。
A.甲叶未覆盖铝箔的部分
B.甲叶覆盖铝箔的部分
C.乙叶
D.丙叶的绿色部分
E.丙叶的白斑部分
F.丁叶
(3)本实验中有 组对照实验,其中乙叶片与 叶片组成一组对照实验。
(4)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光合作用需要光
B.光合作用需要水
C.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D.光合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E.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F.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淀粉
G.光合作用释放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