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5 14:59: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温室气体的含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5-0212-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2.054
文体其实就是语篇所用的语域。商务涉及的文体类型较多,有公文体(如:商务信函、通知)、广告体(如:商务广告、旅游景点的宣传资料)、契约体(如:商贸合同、贸易协议)、应用体(如:请柬、说明书)、论说体(如:商贸评论)等。“当我们观察各种语境中发生的语言活动时,我们发现,针对不同情境选用的适用语言类型是各不相同的”(Halliday, 1964)。因此,在对“体中有体”的商务汉语进行英译时,我们须力求“得体”,做到汉英转换“功能对等”,避免“跑调串体”。
1 . 商务汉英文体特征及其翻译策略
因为作为一种社会功能变体的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所以,它必定就有着受商务语境制约的不同于普通英语的文体特征。商务汉语也是如此。
众所周知,商务文体“用词简练规范,内容具体,专业性强;句式结构严谨,表达准确,句意完整;语篇独具特色,语体正式,措辞礼貌”(谢建平,2008)。所以,在商务汉英文体翻译中,我们应时刻对语篇文本的文体属性保持高度的敏感和觉悟。翻译时,我们应先考虑语篇文本服务的活动领域、社会用途,及由此而来的文体属性,从而确保选择恰当而正确的文体语言进行英译转换。“语贵适境,文贵适体”,这一点在语言服务于社会功能这个特点十分突出的商务文体翻译中非常重要。请对比分析以下下划线的商务汉英翻译实例:
①本协议任何一方都不得在本协议有效期间,采用出售、抵押、赠送或其他与履行本协议规定的义务不相一致的方式,处理其拥有的合营公司的任何股份。
英译:Neither of the parties hereto shall at any time during the continuance hereof deal with any of the shares of the Joint Company owned by it whether by sale, pledge, gift or otherwise in any manner inconsistent with the carrying out of its obligations thereunder.
对比分析:上例属契约合同文体。句式较长,用词正式。汉语原文使用了诸如“不得”、“本”和“其”这样的语体正式的字词或古文言词;相应地,英译行文中则使用了一些古体词,如:“hereto”、“hereof”、“thereunder”等。这些都是合同或协议所具有的重要的文体语言特征。
②此报盘以我方最后确认为准。
英译:This offer is subject to our final confirmation.
对比分析:原汉语语句为外贸报盘套语,具有法律语言的文体特征,英译再现了原文的文体信息。
③人们普遍感到,公司竞争对手提供的工资水平较高。
英译:It is generally felt that the company’s competitors offer higher levels of remuneration.
对比分析:原汉语语句为商务报告调查结果(Findings)这一部分常用句型。与汉语原文相比,英译采用被动语态来陈述调查结果,这就反映了“语言朴实、客观公正”的报告文体特征。
④九铁动力 拓新领域(九铁广告)
英译:The Way Ahead
对比分析:上例属广告文体。句式简短,用词抽象,带有文学语言色彩。汉语原文选用汉语惯用的四字结构,前后对称;英译用词更加简练,诱发人们的想象力。“可见,汉英广告翻译已基本脱离翻译框架,属于重新创造的一类”(张新红、李明,2003)。
除了上述有别于普通汉英的商务文体的总的文体语言特征以外,商务汉英“体中有体、类中有类”,诸如商务信函、商务报告、商务合同、产品说明书等子文体自有其本身的文体语言特征。鉴此,商务汉英翻译就应进行文体修辞分析与优化,采取分“体”别“类”的策略,切忌“跑调串体”。
2 . 对商务汉英翻译的启示:文体修辞分析与优化,英译分“体”别类
“文体修辞的基础是语域(register),翻译者掌握SL的文体特色通常是通过比较”(刘宓庆,2005)。词汇、语法形式、句子结构、篇章模式等都有修辞色彩,并可用来实现特定的文体修辞意图或目的。在“修辞优化过程”(刘宓庆,2001)中,主要就是炼词炼句,提高源语(SL)与译语(TL)语篇的可读性(readability),以及确定文体风格及其对应体式等。
商务涉及的文体类型较多,有公文体(如:商业信函)、广告体(如:商务广告)、契约体(如:商务合同、协议)、应用体(如:请柬、说明书)、论说体(如:商贸评论)等。如此繁杂的文体类型,若无敏感的文体修辞意识,在汉英翻译中就有可能“跑调串体”,出现文体修辞失误。请对比分析以下下划线的商务汉英翻译实例:
⑤打开门,恭候您的就是您梦寐以求的家。无论您企盼的是一座乡间宅第,抑或是一间摩天大楼的顶屋,翻开下面几页就可以看到世界上最高雅的住宅供您选择。(商务广告)
误译:The home of your dreams is waiting for you now. What do you want, a country house or a penthouse in the sky? Just open the booklet, you’ll find the world’s most elegant houses.
改译:The home of your dreams awaits you behind this door. Whether your taste be a country manor estate or a penthouse in the sky, you will find the following pages filled with the world’s most elegant residences.(张新红、李明,2003)
对比分析:上例是一则售房广告,原文文体正式。该广告庄重而高雅的用词(恭候您、您梦寐以求、您企盼、乡间宅第、住宅)是有修辞立意的:一方面,能够烘托出该房地产高贵典雅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满足了这类商品消费者讲究身份、追求上乘的心理。第一句英译并没有弄清原文的文体属性,随便把庄重而高雅的汉语原文译成了文体十分随便的口语体。第二句英译改用了对应的正式文体措辞,如:awaits, manor estate, residence, whether your taste be等。这就足现原作者的“修辞立意”(刘宓庆,2005)。
3 . 对商务汉英翻译的警示:切合原文文体,不要“跑调串体”
语篇由于受其使用范围的制约产生出各种不同的语篇类型,而不同的语篇类型有着不同的语篇构建模式。语篇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对语篇的使用场合的适切性都很敏感,语篇范围的错位要么导致异常的修辞效果,要么就会使交际失败。不同的语篇类型总是有着自己的一套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句式、句子结构和语篇结构。因此,商务英语言语交际者要对不同语篇类型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并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字修养(李运兴,2001)。也就是说,在商务汉英文体翻译中,我们应“文贵适体”:时刻对语篇的文体属性保持高度的敏感和觉悟。在充分把握语篇服务的活动领域、社会用途,及由此而来的文体属性的基础上,选择恰当而正确的文体,以求达到刘重德(1979)在他发表的《试论翻译原则》一文中所说的“切”(合原文文体风格),从而避免出现“跑调串体”等文体修辞失误。
比如,下面是一位新手草拟的一份“跑调串体”的商品推销函:
⑥我公司的女装,品种繁多,有美如柳丝的长裙和睡衣,有艳比玫瑰的旗袍和裙衫,有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的绣衣、大衣和短衫,有富丽如牡丹、淡雅如幽兰的胸罩和衬衣。艳而不凡,美丽不俗。无论在选料、设计款式还是一针一线,均经过精心加工制作。
分析:经理读后认为该信函用词华丽,过于文饰,显然不合商务文体写作修辞规范与要求,因为置身于商界的专业人士大都很忙,各种商务文书应当在涵盖需要传达的信息基础上,做到言简意赅、文字质朴。为此该经理把其中那些华丽的修饰语全部划掉,然后,让人英译如下:
英译:Our company has a good assortment of women’s clothing, such as dresses, pyjamas, mandarin gowns, embroidered clothes, overcoats, short gowns, brassieres and shirts. Both the materials and designs are well chosen, and they are all meticulously processed.
由此可见,在商务语篇建构中有关文体的定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翻译时应把文体修辞属性准确地反映出来。请对比分析以下下划线的商务汉英翻译实例:
⑦新公司应建立经营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误译:The New Company shall establish a management office which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its daily management.
改译:The new company shall establish an office for its daily management.
对比分析:第一句译文行文拖沓,有失简赅,与法律文体之要求颇有距离(方梦之,2003),所以,按照法律文体修辞要求,将第一句译文改译成简短而结构严密的第二句。
参考文献
Halliday, M. A. K., McIntosh, A. & Strevens, P.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 Longman, 1964: 87.
方梦之. 实用文本汉译英[ M ] . 青岛:青岛出版社,2 0 0 3:3 7 8 -3 7 9 .
刘宓庆. 翻译与语言哲学[ M ] .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 0 0 1:1 0 6 .
(1)若x∈R,求函数f(x)的最值;
(2)若x∈[-2,0],求函数f(x)的最值;
(3)若x∈[2,4],求函数f(x)的最值;
(4)若 ,求函数f(x)的最值。
接着:“我们在初中学过二次函数有关知识了,所以我们都知道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在它顶点处取得最值,而在一个闭区间上讨论最值时首先要看看它的对称轴是否属于这个区间,接着才能确定它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在哪里出现,从而确定它的最值,那么我们现在看看这道题……”
就这样我在没有复次函数有关知识直接讲解这道题时遇到了没有预料到的困难,因为学生对二次函数有关知识的掌握不完整,用到有关的知识点时都显得很茫然,不知怎么办了。所以学生的反映很不好。
我发现,虽然在初中学过二次函数的概念,但是那只是简单的应用,不涉及到它的图像及性质,尤其是对二次函数的单调性的理解更是很少,因此我及时调整了我的讲课方案:
“我们先复习一下二次函数有关的知识”我说道,并且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复习了以下知识点:
(1)一般式:y=ax2+bx+c(a≠0)
(2)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3)它的对称轴方程为: ;
(4)当a>0时开口向上,当a
比如当a>0时,其图像如图:
(5)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
(6)在顶点处取得最小值,即当 时 ,没有最大值;
“请问,在所有情况下都有这样结果吗?”这样同学们就注意到了,只有在x∈R时,才有上述情况的。当我们把定义域改为一个闭区间[m,n]时,我们观察图形发现当这个闭区间在不同位置时,取得最值的情况也所不同,而这个首先要看这个抛物线的对称轴是否属于这个闭区间,之后再确定最值的取值……
接着我们师生很顺利的完成了这道题的解答过程,并且学生很完整的掌握了解二次函数在一个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
课后的反思:
当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后,有很多学生,第一个跟头便栽倒在几次数学的大考、小考上,且屡屡受挫,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受到了挑战,严重影响到高中数学的学习,因此我有一些个人看法如下:
一、 初中到高中知识上的几大变化
首先,变化最大的是“抽象”。初中主要是强调用实际的模型,通俗的语言,形象地思维来得出的结论,给出概念,甚至提出问题;而高中,开门见山便是抽象的集合语言、函数符号、逻辑概念、图形变换,本来就比较抽象的数学显得更加的“玄”了。
其次,从思维的方式上更显其理性。初中我们强调东西更多的是在各种验证,比较,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模型,获取直接的经验,进而应用,从而导致容易形成思维的定式;高中则更注重从实际出发,引出问题,让同学们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去猜测结论,探求总结结论,形成自己的思想。更多的是提倡在数学问题提出时,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再次,是知识的板块与板块的联系更加密切。初中的内容由于要积累基础,因而显得零碎一些,模块与模块的衔接也不十分的密切;高中在这个方面则突出了许多,例如:贯穿始终的一条线――“函数的思想”,使得真个学科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然后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数学工具性的知识出现,如:集合,向量,导数等都将作为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所以这正好也作为一个衔接的纽带,更是体现了整体性。在学习中如果哪一个环节没把握好就将影响其它章节的学习,甚至是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
最后,知识的数量急剧的增加,各科的压力增大。在这样的变化下和初中比较,消化的时间要少,辅助的练习要多,就构成了矛盾,很多人便很被动,时间分配不知如何把握,好像一下子乱了阵脚。
二、针对上述变化,我们要对学生学习指导上要注意以下应对方法
1、初中积累基础的同时要注意把握好几点:第一、二次函数部分的基础知识,建构初步的变量思想下的函数概念,重点掌握它的图像特征和性质。第二、在平面几何中注重自己的看图、识图能力,且能注重数形的结合。第三、平时的练习中体会一些算法,以及老师讲解例题时的过程,培养计算能力,高考对这种能力的考查时时都有,这也是学数学的根本。这三点对高中的学习是很必要的,否则开始上路就有了障碍。
2、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对知识的整合。由于我们从小习惯了在老师、家长的陪同下学习,有了严重的依赖心,如果一旦失去了臂膀,便迷失了方向,这就是很多人觉得的平时还不错,考试失利的缘由。
3、自信心的增强是数学学习的法宝。首先是相信自己学法,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其实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定学习方法,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就否定自己过去的一切,要学会坚持,很多时候只有坚持到最后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其次是要相信老师,只有相信老师,你才会去听老师的讲解,去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更多的时候你应该以你的老师为骄傲,那样效果可能会更好。最后,要相信你的集体,你始终认为你是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里,久而久之,你将在无形中优化自己。
三、下面我还讲讲数学学习的大忌
一忌没有效率。所谓的效率,那不是单讲快,而是及时地完成笔记、知识的整合、及时地发现自己的漏洞,并及时地补上。
二忌没有笔记。数学课堂的容量较大,知识点较多,对老师的讲解,要有笔记,当然不是一边听一边记,而是等到讲完后,自己去整理,这个过程不仅是培养习惯,而且会逐渐的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也会在过程中发掘新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探求,我认为这是很有效提高自己能力的办法。
三忌人云亦云。很多人习惯课堂齐声回答问题,其实你想过吗,有多少次是你的成果,其实自己有很多的好的想法,思维的灵光都被自己的随声附和湮灭了,所以要思考后理性的作答。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31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起重机械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据统计,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起重机械制造、使用大国,并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递增,事故率居八类特种设备前列且呈高发态势。因焊接质量问题发生纠纷及事故,占整个起重机械制造环节的70%左右。因此,焊接对起重机械的产品质量至关重要。通过实际工作来看,焊接工艺评定工作做得差距较大,存在的问题较多。现选定某经济发达中等地区10家桥门式起重机制造企业,其中A级3家,B级3家,C级4家,就焊接工艺评定工作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来看,A级制造企业有两家对焊接工艺评定有一定的认识,执行较好,一家对此没有认识,认为必要性不大;B、C级制造企业对此全部没有认识,或者说不懂什么是焊接工艺评定。本次调查80%的制造企业都存在较多问题。通过分析,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一是起重机制造在中国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二是制造企业重视程度不足,认识错误;三是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力量不足,邯郸学步,依赖大企业;四是缺乏专门的规范、标准。为更好地保证起重机焊接质量经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对策。
1.制造企业应充分认识进行焊接工艺评定是整个焊接工作的前提。焊接是制造桥门式起重机的重要工艺,对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起重机焊接质量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焊缝外观、焊接缺陷、焊接变形与应力、焊接接头的使用性能和焊接接头外型尺寸等。对焊接质量,焊前需要在试件上进行验证,并评定施焊单位的能力,这就是焊接工艺评定。只有评定合格,才能施焊产品。否则,焊接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所以,各制造企业管理层,尤其是法人代表、质保工程师和焊接系统责任人,必须高度重视起重机械的焊接工艺评定工作。
2.焊接工艺评定不允许从外单位输入,必须依靠自己。焊接工艺评定应在本单位进行,不允许“照抄”或“输入”外单位的焊接工艺评定。调查中,制造起重机械的法人代表,特别是B、C级企业,往往知识水平不高,对销售工作特别关注,对焊接工作则不重视。还有很多人认为,焊接工艺评定没有必要,是实际生产条件的机械重复,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究其原因是对焊接工艺评定的目的不清楚,对焊接不重视。当用到焊接工艺文件时,依赖性太强,一般通过正常或非正常渠道从外部索取。这种从外单位得到图纸或工艺,特别是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难免会有错误,直接造成产品焊接质量下降,甚至是发生事故。如某制造企业在焊接一台QD80/20-
22.5A5通用桥式起重机箱型主梁时,由于是第一次制造没有经验,所以照搬借用一老企业的图纸,自己也没有做焊接工艺评定。因此,在接近端梁1/4处,不等厚板连接时,采用的焊接电流过小,导致严重未焊透,充其量是“热贴”,幸亏在设备出厂前发现了这一缺陷,在制造厂返工两次,终于合格。我们知道1/4处受剪应力是最大的,如果设备投入使用,会酿成主梁折断事故,损失惨重。桥门式起重机的端梁、小车架开焊,导致产品质量事故,更是多见。在调查中60%的制造企业的起重机械焊接工艺,小企业照搬大企业、新企业照搬老企业,设计文件是别人家的,焊接工艺文件是别人家的,自己根本不会计算,真正自己的东西很少,出现“有证无能”的现象。久而久之形成制造企业不像一个企业,而只像一个生产车间的局面。对此,制造企业稀里糊涂,根本不知道怎样去改进,错了甚至还振振有词、理直气壮,一错再错。
3.焊接工艺评定与焊工技能评价不能混为一谈,必须明确二者的根本区别。对焊工技能评价的目的是要求焊工按照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焊出没有超标缺陷的焊缝。焊接工艺评定的目的在于验证焊接工艺指导书的正确性及本单位的施焊能力,焊接工艺正确与否的标志在于焊接接头的使用性能是否符合要求,若符合要求,则证明所拟定的焊接工艺是正确的。对于合格焊缝而言,一是接头性能应符合要求,二是焊缝没有超标缺陷,这就很好地说明了焊接工艺评定与焊工技能评价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一条焊缝如果合格焊工遵循经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那么焊接质量就得到了保证;如果不遵循经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不管焊工技能多高,则焊接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因此,焊接工艺评定与焊工技能评价不能混为一谈。调查中,60%的制造单位认为,只要焊工有证,焊接工艺评定没有必要。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
4.桥门式起重机焊接工艺评定的重要因素、补加因素和次要因素不清,必须区别对待。重要因素是指影响焊接接头抗拉强度和弯曲性能的焊接工艺因素,如焊接方法、母材类别、焊条牌号、保护气体种类等。补加因素是指影响焊接接头冲击韧性的焊接工艺因素,如焊接电流的种类和极性等。次要因素是指对要求测定的力学性能无明显影响的焊接工艺因素,如坡口形式等。当变更任何一个重要因素时都必须重新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当变更次要因素时不需要重新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当有冲击要求时,补加因素上升为重要因素,否则,就成为次要因素。当同一条焊缝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焊接方法或重要因素、补加因素不同的焊接工艺时,可按每种焊接方法或焊接工艺分别进行评定;亦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焊接方法、焊接工艺焊接试件,进行组合评定。通过调查分析来看,桥门式起重机用所涉及到的焊接方法是焊条焊、气体保护焊、埋弧焊、自动焊四种;所涉及到的母材是Q235、Q345。通过与承压类设备对比,结合实际分析来看,预热和焊后热处理对桥门式起重机不适用;其他重要因素如果发生变更,则必须重新做焊接工艺评定,如母材从Q235变为Q345,厚度超出覆盖范围,焊接方法从SMAW变为GMAW等等。桥门式起重机对焊接接头无冲击要求,因此,补加因素降为次要因素。
5.桥门式起重机主要受力构件的对接焊缝与角接焊缝应区别对待。桥式起重机的主梁、端梁、小车架、吊具横梁及门式起重机的主梁、支腿为主要受力构件;主要受力结构件的焊接应当符合相关焊接标准的要求(参见TSG Q0002-2008及TSG Q7001-2006)。这就要求主要受力构件受拉区、受压区的对接焊缝均必须首先做焊接工艺评定。TSG Q0002-2008规定:冶金桥式起重机,对偏轨箱形梁及带副桁架的单腹板梁,其上翼缘部分应当优先采用T型钢,否则主腹板与受压翼缘板的连接应当采用双面连续焊缝,并且焊透。那么,这种情况下,角焊缝必须做焊接工艺评定。
对于其他类型的角焊缝(如箱型梁四条角焊缝、大小筋板及水平拉筋角焊缝)如果标准规范和技术文件中规定必须焊透,那么必须要做焊接工艺评定;如果不要求焊透,那么是否需要做焊接工艺评定呢?通过分析研究,参照JB4708-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和《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得出结论:可以不用重新做焊接工艺评定,仅参照腹板对接接头对接焊缝的焊接参数即可。如:SAW四条角焊缝,腹板δ =6mm 盖板δ =8mm,可以借用板厚为δ =6mm的对接焊接的参数制定焊接工艺指导书,如:I=340A,V=24V,焊接速度=300mm/min。
6.执行的规范、标准滞后。起重机械目前尚无专门的焊接工艺评定标准和规范,各制造企业可与监检机构商议,参照1996年8月19日劳动部劳部发[1996]276号《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附录Ⅰ“焊接工艺评定”,制定本企业的起重机械焊接工艺评定准则(参见质检特函 [2006]50号文)。专门正式的起重机械焊接工艺评定的规范和标准,直到现在也未见颁布。这样就给桥门式起重机的焊接工艺评定工作带来一定的混乱。所以,急需出台专门关于起重机的焊接工艺评定的规范、标准。在规定中应明确:哪些焊缝需要做焊接工艺评定?不要求焊透的T型接头角焊缝、角接接头角焊缝怎样处理等等情况。
桥门式起重机焊接工艺评定工作,实际情况较差,而焊接工艺评定全部采用锅炉、压力容器的标准、规范,又有些过于严格。本着科学、合理、实效的原则应折衷处理。尽快出台一部关于起重机焊接工艺评定规范或标准,以规范和约束起重机的制造焊接行为,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Z],JB4708-2000.
二、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
(一)信息公开顺应简政放权的改革方向
简政放权、减少新增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是建立“大市场、小政府”的改革方向,传统上依靠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管理社会公共资源的模式,不能够充分调动民智民力,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而信息的充分透明是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客观要求。信息公开制度能够对政府管理和排放主体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政府可以通过信息公开制度实现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的行政目的。
我国预计将于2017年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府管理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布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温室气体种类、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标准、排放配额分配和使用方法等信息,有利于降低市场交易主体的交易成本,构建公平合理的良性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作用。
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管理领域存在着“上大下小”的政府资源配置情况,国家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制机制较为健全,省级居中,而市、区、县级政府则缺乏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机构、人才和资金配置。中国气候变化治理还没有形成环境监察大队、安全生产监察、城市管理大队这样能够进行现场检查的行政执法队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于全国各类分散的排放源的管理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而如果通过立法赋予重点排放主体将温室气体排放的信息公开的法律义务,就可以有效解决行政管理中执法能力不足的问题。重点排放主体公开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可以通过社会独立的第三方核查机构进行核查,以确保公开信息的准确性。气候变化领域中独立第三方核查机构和审计公司、律师事务所类似,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司,比在政府体系中新增一系列执法监察组织更为专业、经济,更加符合“大市场、小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方向。
(二)信息公开有利于监督政府行使温室气体管理权力
我国2008年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建立了针对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包括总则、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附则五部分,规定了行政机关和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关于信息公开方面的规则。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无疑应适用该条例规定。
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府管理分为国家、省、市县三个层级,承担着制定减排目标、分配减排配额、编制气候变化规划、管理气候变化专项资金、统计核算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监管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防灾减灾等职能。这些政府针对温室气体的管控涉及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尤其涉及到公共资金、财物、以及碳排放配额这些权属的分配,应该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行公开。
公开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有利于彰显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与成效,另一方面有利于监督政府在阳光下行使公权力,杜绝腐败现象。
(三)有利于监督企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全球共同利益,保护生态环境带有“正义”的色彩,而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必然受到谴责。基于这样的道理,超额排放温室气体的行为一旦曝光于公众,都必将受到舆论谴责,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企业有可能因顾忌企业形象而减少排放。
信息公开是信用管理的重要方式。如果通过立法,将企业排放温室气体情况公开,将企业年度配额清缴情况纳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则有助于迫使企业努力改良技术、提高能效、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从而减少排放。同时很多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美誉度,种植碳汇林,开展自愿减排,这些行动如果能够及时公开,有利于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带动其余企业和社会公众来低碳生产、改善环境。
三、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的责任主体
由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信息公开指的是广义范围的信息公开,因此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包括温室气体管理者(包括各级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和温室气体排放者(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
从温室气体管理者的角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具有信息公开的责任。从立法的角度应该明确哪些内容由国家政府部门公开,哪些由省级政府部门公开,哪些由县级政府部门公开。根据与省级发展改革委气候主管处室代表实地座谈发现,应着重赋予国家和省级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信息公开的责任,而对于县、市一级政府则只应作原则性的规定。因为目前国内在县、市级政府几乎还没有专设气候变化工作管理的处室,承担该项管理职责的处室大多同时承担着节能环保、区域发展等多项职能,对气候变化难以做到专人负责,如果被赋予过细的信息公开责任实践中难以完成。
从温室气体排放者的角度,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众多,不可能全部纳入立法的范畴。而由于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绝大部分来工业、建筑、交通几个重点领域。因此在设计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时,应以排放单位的上一年度排放量为标准,赋予某些重点温室气体排放单位公开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的义务。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排放企业属于私权利主体,公布过细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可能会有泄露商业机密的风险,因此应处理好信息公开和秘密保护的关系,对企业公布的信息不能要求过细。
四、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一)应公开的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内容
在国际层面,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履约方应该每两年向公约秘书处提交国家履约信息通报,根据公约历次缔约方大会的要求提交相关履约信息。为了向国际社会彰显我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贡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应该每年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公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即白皮书)等信息。例如中国于2015年6月向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了我国的碳排放峰值目标和强度目标,就是向国际社会进行信息公开的一种方式。
在国家管理层面,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应该向社会公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国家对各省碳排放目标的分解及考核结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低碳技术目录、重大低碳政策、重大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分配等信息,这些内容除了涉及国家秘密的之外,都应该公开。同时,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在履行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职责中,应及时向社会公布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温室气体种类、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标准、排放配额分配和使用方法,各年度重点排放单位的排放和配额清缴情况,具备资质的核查机构和交易机构名单等信息。
在地方层面,省级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承担着编制本行政区域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分配碳排放配额、将本行政区排放指标进行分解考核、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监督第三方核查机构等职能,这些信息应该主动向社会公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完成情况、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展等信息。
在企业层面,应该建立温室气体报告制度,明确企业达到重点企事业单位排放量门槛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向省级人民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如实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内容外,重点温室气体排放单位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开上一年度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和配额清缴情况。
(二)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的要求
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还包括对信息公开的具体要求和罚则。在信息公开的制度设计过程中,应该明确相关信息的公开时限、公开途径(通过媒体、网站以及公报等)、公开方式(是主动公开还是依申请公开)、与秘密保护的关系等内容。
只有罚则明确才能让一项制度具有可行性。在信息公开制度中,应该分几种情形明确相关责任:一是信息公开责任主体应当公开的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未及时公开的,应该不再拖延,立即及时公开。二是当公开的信息出现错误的,信息公开责任主体应立即改正,因信息错误造成损失的,由信息公开责任单位承担赔偿责任。三是信息公开责任主体故意隐瞒、更改或延迟公开重要应对气候变化信息的,相关负责人应该受到警告等处罚,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
五、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建议
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中,信息公开制度的应重点围绕谁公开、公开什么、公开要求和罚则等内容展开。主要有以下两种立法路径:
一是按照信息公开的主体、内容、要求、罚则的逻辑,在《应对气候变化法》中设定信息公开制度的专门条款。
二是就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问题专门制定法律位阶较低的条例、部门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研究起草《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条例》或者《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管理办法》,专门对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信息公开制度进行系统规定。在与未来将要出台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和已有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不冲突的情况下,重点规定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信息公开的详细规则。
参考文献:
[1]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R].2015
[2]解振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4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中图分类号]F74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5-0034-03
一、引言
1997年,旨在结束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行为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在日本东京签署,经过长达9年的艰苦谈判后,京都议定书最终于2005年正式生效。为了使温室气体减排方式更为灵活,京都议定书提出了三个合作机制,即排放贸易(ET)、联合履约(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其中只有CDM与发展中国家有关,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温室气体减排合作机制。
《京都议定书》为附件一国家设置了三种灵活履约机制:排放贸易、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其通过这三种机制在其境外完成部分减排指标。其中,清洁发展机制是发展中国家惟一能够参与的机制。CDM是作为附件一国家的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与非附件一国家——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进行项目合作的机制。其核心是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在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上投资,获得由该项目产生的全部或部分“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用于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下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虽然京都议定书中并没有对发展中国家规定减排义务,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与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CDM在经历了怀疑、逐渐认可到如今全面实施的曲折发展过程后,成为各国学者尤其是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内外关于CDM的理论研究日新月异,同时全球范围内的CDM实践活动已全面展开。本文基于大量的学术文献、官方数据及重要文件等资料,阐述了CDM的内涵、流程等内容,分析CDM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从而得出其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CDM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新古典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中引入各国间资源禀赋的差异,提出了资源禀赋模型。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一国应当出口在生产过程中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在生产过程中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和昂贵生产要素的产品。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比率的不同,进而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比率不同,从而导致商品价格的差异,而商品价格的差异是贸易的基础。
附件一国家在本国生产温室气体减排量X,生产工业产品Y,两者的价格比P(X)/P(Y)大于非附件一国家的P(X)/P(Y)。对于附件一国家来说,X产品需要大量使用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即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Y产品需要大量使用比较充裕的资金、技术等。根据国家要素丰裕度的判断可知,附件一国家是资本丰裕型国家,非附件一国家是低减排成本国家,根据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判断可知,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所以附件一国家应该出口Y,进口X,而非附件一国家应该进口Y,出口X。因此,CDM项目对附件一国家和非附件一国家来说实现了“双赢”,即附件一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量的成本较高,为了较低的减排成本而去非附件一国家投资项目,从而冲抵本国所需要的减排额度,而非附件一国家由于缺乏技术、资金等支持,节能减排的难度也较大。
(二)CDM的发展经济学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了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致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在保证子孙后代能享受至少相同生活水平的能力的前提下,实现当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意味着先进的发展不应该以减少地球的自然资本为代价。在实际操作中,它是指自然资源不应该被耗尽,自然吸收肥料的能力不应该被降低。必须通过改善或创造其他资源来弥补对这些资源的消耗。
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针对北美自由贸易区谈判中,美国担心自由贸易恶化墨西哥环境并影响美国本土环境的问题,首次实证研究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污染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为“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随人均GDP增加而上升,高收入水平上随GDP增长而下降”。1992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以“发展与环境”为主题,扩大了环境质量与收入关系研究的影响。1993年Panayotou借用1955年库兹涅茨界定的人均收入与收入不均等之间的倒U型曲线,首次将这种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如图1所示。EKC揭示出环境质量开始随着收入增加而退化,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如图1的Y0所代表的收入水平)随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收入为倒U型关系。
图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资源的自我调节性或环境容量的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称之为“环境容量使用权”——经济活动主体依法对环境容量资源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环境容量使用权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资产所有权类似,可以进行交易。在清洁发展机制中,由于温室气体的影响具有全球性,因此不论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全球环境资源的一部分。而《京都议定书》为附件一国家明确了排放的限额,相当于为这些国家划分了环境容量的使用权的界限。附件一国家为了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环境容量使用权时,只有两种途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或抑制经济发展;不改变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而是在环境容量交易市场上购买所需的排放量。对于附件一国家而言,如果从市场上获得排放量的成本低于自行削减的成本,就会选择购买排放量。因此,附件一国家与非附件一国家之间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市场,即清洁发展机制就这样形成了。
三、我国CDM发展状况
(一)东部减排量大,国家侧重发展中西部地区项目
截至2010年3月17日,全国共批准CDM项目2443个,其中获批CDM项目数最多的三个省份依次为水能和风能比较丰富、经济相对落后的云南、四川和内蒙古,所占比例依次为11.53%、9.91%和7.04%;按照项目达到的年减排量估算,最多的三个省份依次为四川、江苏和浙江,在估计总的年减排量4.57亿吨中所占比例依次为9.32%、8.32%和8.04%。
(二)我国CDM先进技术项目少,科技含量低
通过观察表1,我国截至2010年2月10日批准的CDM项目的技术分类和估计年减排量,可以看出,中国将近90%的节能减排项目属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与“节能和提高能效”类,年减排量比重分别达到了45.87%和16.13%;“甲烷回收利用”与“N2O分解消除和HFC-23分解”这两类虽然占项目数量比重只有8%,但年减排量却达到了31%。如果继续细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按照清洁发展机制网提供的数据,其中先进技术项目,如生物能技术不足5%,太阳能甚至基本为零。由此可见,低技术含量容易开展的CDM项目大行其道,而科技含量高,对可持续发展和减排有重要影响的CDM项目非常少。
(三)项目数量发展较慢,小企业参与不够
虽然我国注册项目减排量一直在EB注册国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注册数目却是逐年缓慢增长。我国注册项目数在2007年以前都低于印度、巴西、墨西哥,2008年以前还远远低于印度。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CDM启动较晚,印度、智利、巴西等国的CDM项目开发都走在我国的前列。第二,我国小型项目发展不完全、小企业参与度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开发机构开发小项目积极性不高以及小企业获得CDM信息的渠道较少导致参与不足。
环境问题已逐渐被各国所重视,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正式提上国际会议议程,从长远来看,CDM的发展虽然带有不确定因素,但是总体方向是明朗的,我国应该抓住这次发展机遇,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虽然京都议定书中并未对我国规定减排义务,但我国作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因此,无论是从大国责任还是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都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尤其是我国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积极参与CDM项目,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CDM项目很大的市场,应继续发挥这种优势,加大对CDM项目的投入比例,吸引外资,实现更多更好的资本和技术的转移,同时在国内,引导CDM项目更多地向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但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发展,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CDM是一个盈利周期比较长的项目,而且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这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政府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适当地加以引导与鼓励,从而实现项目的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完善市场机制运行模式,解决好“买方”、“卖方”、中介、咨询、融资、价格谈判、交易成本、合同协议、风险管理、担保税收、利益分摊等问题。同时建设国家CDM项目促进体系,利用好我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积极开展CDM项目的培训、政策、案例研究、国内外研讨会等,培养CDM项目开发和合作的中介服务机构,以便更好更快地推广CDM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商务支持和风险分担。
[参考文献]
[1]Malte Schneider,Andreas Holzer,Volker H.Hoffmann Understanding the CDM's contribution to technology transfer[J].Energy Policy,2008(8):2930-2938.
[2]Ram M.Shrestha,A.M.A.K.Abeygunawardana.Small-scale CDM projects in a competitive electricity industry: How good is a simplified baseline methodology?[J].Energy Policy,2007(7):3717-3728.
[3]杨圣明,韩冬筠.清洁发展机制在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的前景分析[J].国际贸易,2007(1).
[4]康晓.利益认知与国际规范的国内化——以中国对国际气候合作规范的内化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1).
[5]肖洋.碳责任与碳实力:后哥本哈根时代的国际秩序与中国碳外交[J].国际论坛,2011(1).
据《汉书·西域传》,武帝卽位之初,包括楼兰在内的南北道绿洲国均属匈奴。楼兰国当南道,“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元封三年(前108年),武帝命将击破楼兰,掳其王。“楼兰旣降服贡献,匈奴闻,发兵击之。于是楼兰遣一子质匈奴,一子质汉”。从此,楼兰从完全役属匈奴变成同时役属匈奴与西汉。“两属”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遣子质匈奴的同时,又遣子质西汉。
“两属”的楼兰其实很难保持不偏不倚,据《汉书·西域传》,当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大宛于太初三年(前102年)凯旋时,“匈奴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卽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时汉军正任文将兵屯玉门关,为贰师后距,捕得生口,知状以闻。上诏文便道引兵捕楼兰王。将诣阙,簿责王,对曰: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上直其言,遣归国,亦因使候司匈奴。匈奴自是不甚亲信楼兰”。“不两属无以自安”道出了楼兰国“两属”匈奴、西汉的原因。然而事实表明,“两属”仍难以自安,这真是小国的悲哀。
楼兰“两属”匈奴与西汉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在这一年,据《汉书·西域传》,汉遣将刺杀了事实上亲匈奴的楼兰王安归,立亲汉的尉屠耆为王,并驻兵该国以“填抚之”。由于在当时的西域西汉的影响占了绝对优势,楼兰终于完全属汉。由此可见,“两属”现象往往出现在两个强国势均力敌的地方,一旦这种均势打破,“两属”现象便随之消失。
北魏世祖太延年间焉耆、鄯善、龟兹等国在役属柔然的同时也朝贡北魏,[2]应该说也是可以归入本类的“两属”现象。祇是与楼兰有别,焉耆等国的行为与其说是为了自身安全,不如说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第二类:绿洲小国同时役属于绿洲大国与塞北或天山以北的游牧政权。典型的例子是西汉时的杅弥国。
据《汉书·西域传》,李广利大宛凯旋时,途径杅弥国,发现“杅弥遣太子赖丹为质于龟兹”。李广利于是遣使责龟兹曰:“外国皆臣属于汉,龟兹何以得受杅弥质”?并“将赖丹入至京师”。所谓“外国皆臣属于汉”的局面在李广利伐宛后刚开始形成,此前包括龟兹、杅弥在内的南北道绿洲诸国均系匈奴属国。由此可见,杅弥在太初三年以前曾同时役属于匈奴和龟兹。
又如:《汉书·西域传》载:“宣帝时,乌孙公主小子万年,莎车王爱之。莎车王无子死,死时万年在汉。莎车国人计欲自托于汉,又欲得乌孙心,卽上书请万年为莎车王。汉许之,遣使者奚充国送万年。万年初立,暴恶,国人不说。莎车王弟呼屠征杀万年,幷杀汉使者,自立为王,约诸国背汉。会卫候冯奉世使送大宛客,卽以便宜发诸国兵击杀之,更立它昆弟子为莎车王。还,拜奉世为光禄大夫。是岁,元康元年也”。“计欲自托于汉,又欲得乌孙心”表明莎车这个位于汉和天山以北的游牧政权乌孙之间的小国的处境。
第三类:绿洲国同时役属于中原王朝和帕米尔以西的强国。典型的例子是若干绿洲国在役属嚈哒的同时称臣于北魏。[3]由于当时北魏势力未能伸入西域,绿洲国役属嚈哒是名副其实的,称臣北魏祇是名义上的。这和役属柔然的绿洲国朝贡北魏的情况颇为相似。
总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南北道绿洲诸国“两属”现象的出现是诸国本身的经济、政治特点、地理位置以及中亚内外的形势决定的。[4]绿洲国同时役属的两个强大势力可能是彼此敌对的,也可能并不是敌对的。绿洲国“两属”之,有时是为了安全,有时是为了经济利益;有时是被迫的,有时可以说是自愿的。
认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南北道绿洲国的“两属”现象及其形成的条件,似乎有助于我们解决贵霜史上一个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问题,卽迦腻色迦在位期间贵霜的曾否征服葱岭以东南北道绿洲诸国?
迦腻色迦曾经征服葱岭以东说的主要依据是《大唐西域记》卷一“迦毕试国条”的一则记载:[5]
大城东三四里,北山下有大伽蓝,僧徒三百余人,并学小乘法教。闻诸先志曰:昔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至葱岭东,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旣得质子,特加礼命,寒暑改馆,冬居印度诸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止健驮逻国。故质子三时住处,各建伽蓝。今此伽蓝,卽夏居之所建也。故诸屋壁图画质子,容貌服饰,颇同中夏。其后得还本国,心存故居,虽阻山川,不替供养。故今僧众每至入安居、解安居,大兴法会,为诸质子祈福树善,相继不绝,以至于今。
这里所说“威被邻国,化洽远方”的“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一般认为便是钱币、铭文所见Kanishka,而所说“畏威送质”的“河西蕃维”便是葱岭以东南北道绿洲诸国。诸国送子为质,自然是迦腻色迦进兵葱岭以东的结果。[6]
可是,迦腻色迦征服葱岭以东、南北道绿洲诸国送子为质之事完全不见载于中国正史,而且有充分证据表明,迦腻色迦在位期间,东汉一直维持着对西域的统治。因此,有人认为,迦腻色迦决无可能征服葱岭以东的地方。[7]
北京市劳动局:
你局《关于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与职工发生劳动争议有关问题的请示》(京劳仲文〔1996〕50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劳动部劳部发〔1995〕309号文件中“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如何界定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1988年国务院令第1号)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和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1989年财政部令第2号)第五条第(五)项的规定精神,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是指国家不再核拨经费,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事业组织。
二、关于劳部发〔1995〕309号文件中“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人员”范围及采取何种形式建立劳动关系问题。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人员包括该单位的全体职工。他们应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与所在单位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
三、关于处理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发生的劳动争议的依据问题。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与其职工发生的劳动争议时,原则上应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目前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为处理依据。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一个事实,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碳浓度的上升造成的,所以想要改变当前的这种状况,必须要减少碳的排放量,这样才能够控制温室效应,进而抑制全球变暖的速度,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当然人们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也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例如现在很流行的低碳生活方式。
一、低碳生活方式内容简述
(一)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必要性
从上个世纪以来,全球的温度平均上升了0.74度,而且还有继续升高的趋势,而且有关报道还说近十年来是人类历史上最热的十年[1]。当然由于全球变暖还带来了一些其他的灾害,如冰川融化会导致洪水、暴雨的发生,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所以说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当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全球变暖发生的主要原因正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所以只有从源头上控制了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够有效的控制全球变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行低碳生活方式。
(二)低碳生活方式的含义
从字面上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低碳生活方式的含义,它其实就是一种低消耗、低能量的生活方式,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在生活中要尽可能的减少能量的消耗,这样就可以减少碳的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终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使得气候变暖的进程变慢[2]。
二、低碳生活方式对经济结构产生的影响
人们大力推行低碳生活方式自然是会对经济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生新的消费需求
我们都知道生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只有生产的产品被消费掉,这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低碳生活方式必然会使人们对于低碳市场产生一定的消费需求,以此来推动低碳生产的发展,也正是因为人们的消费需求才会推动低碳产品和服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人们对于低碳市场所产生的消费需求会变成低碳生产的发展动力,同样的如果低碳产品和服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那么它必然会给人们带来更多更好、更廉价的产品和服务的,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之间本质上就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推动低碳生产方式的转变
低碳生活方式会让人们产生新的低碳需求,而为了满足这些新的需求,就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得到不断的进步,这样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现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尤其是低碳消费水平。低碳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它对和低碳相关的产品要求是比较高的,这就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来作为低碳产品发展的保障,同时给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要求,进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低碳生活方式的改变会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推动和低碳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要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那么必然会推动更多新的低碳产业和产品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低碳经济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
我们现在所大力提倡的低碳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注重对我们生活的外部环境的保护,而且也重视人自身的身体健康,更加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劳动力也因此有更多的机会去接受知识教育等等,为他们提供更优美的外部环境,让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放松,如果劳动者有了愉悦的心情之后,它的生产积极性也会被快速的调动起来的。在我们整个的经济生活中,劳动力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生产者同样也是消费者。现在的社会又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劳动者的素质如果得到了提高,一定会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低碳生活方式的逐渐普及会使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逐渐的被淘汰,相反的也会让那些能源利用率比较高的新型工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相关的发展理念也会发生改变,比如从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转变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理念,毕竟我们国家现在所倡导的是可持续发展。具体的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很多的途径来减少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使用,使温室气体尽可能的减少,这样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双赢。
三、总结
全球不断的变暖使人们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低碳生活方式成为了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然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经济学,所以低碳生活方式必然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不小的影响。
参考文献
)
A.-12
B.12
C.-2
D.2
2.已知抛物线y2=2px(p>0),过其焦点且斜率为1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若线段AB的中点的纵坐标为2,则该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
)
A.x=1
B.x=-1
C.x=2
D.x=-2
3.若双曲线x2a2-y2b2=1(a>0,b>0)与直线y=3x无交点,则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是(
)
A.(1,2)
B.(1,2]
C.(1,5)
D.(1,5]
4.已知椭圆x216+y24=1,过右焦点F且斜率为k(k>0)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B两点,若AF=3FB,则k=(
)
A.1
B.2
C.3
D.2
5.已知过点M(1,1)作斜率为-12的直线与椭圆C:x2a2+y2b2=1(a>b>0)相交于A,B两点,若M是线段AB的中点,则椭圆C的离心率为
.
6.过双曲线x2a2-y2b2=1(a>0,b>0)的右顶点且斜率为2的直线,与该双曲线的右支交于两点,则此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
.
能力达标
7.已知椭圆x216+y24=1,过右焦点F且斜率为k(k>0)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B两点,若AF=3FB,则k=(
)
A.1
B.2
C.3
D.2
8.已知双曲线C:x2a2-y2b2=1(a>0,b>0)的离心率为52,过右焦点F的直线与两条渐近线分别交于A,B两点,且AB=BF,则直线AB的斜率为(
)
A.-13或13
B.-16或16
C.2
D.16
9.已知抛物线y2=4x,过其焦点F的直线l与抛物线分别交于A,B两点(A在第一象限内),AF=3FB,过AB的中点且垂直于l的直线与x轴交于点G,则ABG的面积为(
)
A.839
B.1639
C.3239
D.6439
10.(2020浙江高三二模)已知F1,F2是椭圆x2a2+y2b2=1(a>b>0)的左、右焦点,过右焦点F2的直线l与椭圆交于A,B两点,且满足AF2=2F2B,|F1B|=|AB|,则该椭圆的离心率是(
)
A.12
B.33
C.32
D.53
11.(多选题)已知B1,B2分别是椭圆x2a2+y2b2=1(a>b>0)的下顶点和上顶点,点P是椭圆上不同于短轴端点的任意一点,点Q与点P关于y轴对称,则下列四个命题中正确的是(
)
A.直线PB1与PB2的斜率之积为定值-a2b2
B.PB1·PB2>0
C.PB1B2的外接圆半径的最大值为a2+b22a
D.直线PB1与QB2的交点M的轨迹为双曲线
12.设双曲线x29-y216=1的右顶点为A,右焦点为F.过点F平行于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点B,则ABF的面积为
.
13.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2,2),B(2,2),直线AM,BM交于点M,且直线AM与直线BM的斜率满足:kAM-kBM=-2.
(1)求点M的轨迹C的方程;
(2)设直线l交曲线C于P,Q两点,若直线AP与直线AQ的斜率之积等于-2,证明:直线l过定点.
14.已知椭圆C:x2a2+y2b2=1(a>b>0)的离心率为63,且经过点32,-32.
(1)求椭圆C的方程;
(2)过点P(0,2)的直线交椭圆C于A,B两点,求OAB(O为原点)面积的最大值.
1.已知椭圆x236+y29=1以及椭圆内一点P(4,2),则以P为中点的弦所在直线的斜率为(
)
A.-12
B.12
C.-2
D.2
答案A
2.已知抛物线y2=2px(p>0),过其焦点且斜率为1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若线段AB的中点的纵坐标为2,则该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
)
A.x=1
B.x=-1
C.x=2
D.x=-2
答案B
解析抛物线的焦点为Fp2,0,
所以过焦点且斜率为1的直线方程为y=x-p2,
即x=y+p2,代入y2=2px消去x,
得y2=2py+p2,即y2-2py-p2=0,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y1+y22=p=2(y1,y2分别为点A,B的纵坐标),
所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4x,准线方程为x=-1.
3.若双曲线x2a2-y2b2=1(a>0,b>0)与直线y=3x无交点,则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是(
)
A.(1,2)
B.(1,2]
C.(1,5)
D.(1,5]
答案B
4.已知椭圆x216+y24=1,过右焦点F且斜率为k(k>0)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B两点,若AF=3FB,则k=(
)
A.1
B.2
C.3
D.2
答案B
5.已知过点M(1,1)作斜率为-12的直线与椭圆C:x2a2+y2b2=1(a>b>0)相交于A,B两点,若M是线段AB的中点,则椭圆C的离心率为
.
答案22
解析设A(x1,y1),B(x2,y2),x12a2+y12b2=1,x22a2+y22b2=1,
(x1-x2)(x1+x2)a2+(y1-y2)(y1+y2)b2=0,
y1-y2x1-x2=-b2a2·x1+x2y1+y2.
y1-y2x1-x2=-12,x1+x2=2,y1+y2=2,
-b2a2=-12.
a2=2b2.
又b2=a2-c2,a2=2(a2-c2),a2=2c2,
e=ca=22.
6.过双曲线x2a2-y2b2=1(a>0,b>0)的右顶点且斜率为2的直线,与该双曲线的右支交于两点,则此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
.
答案(1,5)
解析由过双曲线x2a2-y2b2=1(a>0,b>0)的右顶点且斜率为2的直线,与该双曲线的右支交于两点,可得ba
e=ca=a2+b2a21,
1
此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1,5).
能力达标
7.已知椭圆x216+y24=1,过右焦点F且斜率为k(k>0)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B两点,若AF=3FB,则k=(
)
A.1
B.2
C.3
D.2
答案B
解析c2=a2-b2=16-4=12,c=23.
椭圆的右焦点F(23,0).
设过右焦点F且斜率为k(k>0)的直线为my=x-23,其中m=1k.
设A(x1,y1),B(x2,y2),
联立my=x-23,x216+y24=1,消去x得到(4+m2)y2+43my-4=0.
y1+y2=-43m4+m2,y1y2=-44+m2.
AF=3FB,-y1=3y2,
把以上三式联立消去y1,y2,得m2=12,1k2=12,即k2=2.
又k>0,k=2.
8.已知双曲线C:x2a2-y2b2=1(a>0,b>0)的离心率为52,过右焦点F的直线与两条渐近线分别交于A,B两点,且AB=BF,则直线AB的斜率为(
)
A.-13或13
B.-16或16
C.2
D.16
答案B
9.已知抛物线y2=4x,过其焦点F的直线l与抛物线分别交于A,B两点(A在第一象限内),AF=3FB,过AB的中点且垂直于l的直线与x轴交于点G,则ABG的面积为(
)
A.839
B.1639
C.3239
D.6439
答案C
解析设A(x1,y1),B(x2,y2),因为AF=3FB,
所以y1=-3y2,设直线l的方程为x=my+1,
由y2=4x,x=my+1,消去x得y2-4my-4=0,
y1y2=-4,
y1=23,y2=-233,y1+y2=4m=433,
m=33,x1+x2=103,AB的中点坐标为53,233,过AB中点且垂直于直线l的直线方程为y-233=-33x-53,令y=0,可得x=113,SABG=12×113-1×23+233=3239.
10.(2020浙江高三二模)已知F1,F2是椭圆x2a2+y2b2=1(a>b>0)的左、右焦点,过右焦点F2的直线l与椭圆交于A,B两点,且满足AF2=2F2B,|F1B|=|AB|,则该椭圆的离心率是(
)
A.12
B.33
C.32
D.53
答案B
11.(多选题)已知B1,B2分别是椭圆x2a2+y2b2=1(a>b>0)的下顶点和上顶点,点P是椭圆上不同于短轴端点的任意一点,点Q与点P关于y轴对称,则下列四个命题中正确的是(
)
A.直线PB1与PB2的斜率之积为定值-a2b2
B.PB1·PB2>0
C.PB1B2的外接圆半径的最大值为a2+b22a
D.直线PB1与QB2的交点M的轨迹为双曲线
答案BC
解析设P(x0,y0),x02a2+y02b2=1,则kPB1·kPB2=y0+bx0·y0-bx0=y02-b2x02=-b2a2,因此A不正确;
点P在圆x2+y2=b2外,x02+y02-b2>0,
PB1·PB2=(-x0,-b-y0)·(-x0,b-y0)=x02+y02-b2>0,B正确;
当点P在长轴的顶点上时,∠B1PB2最小且为锐角,设椭圆的右顶点为A,PB1B2的外接圆半径为r,由正弦定理可得2r=2bsin∠B1PB2≤2bsin∠B1AB2=2bsin2∠OAB2=2b2aba2+b2=a2+b2a.
r≤a2+b22a,
PB1B2的外接圆半径的最大值为a2+b22a,C正确;
直线PB1的方程为y+b=y0+bx0x,直线QB2的方程为y-b=y0-b-x0x,两式相乘可得y2-b2=y02-b2-x02x2,
化为y2b2-x2a2=1,由于点P不与B1,B2重合,M的轨迹为双曲线的一部分,D不正确.
12.设双曲线x29-y216=1的右顶点为A,右焦点为F.过点F平行于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点B,则ABF的面积为
.
答案3215
13.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2,2),B(2,2),直线AM,BM交于点M,且直线AM与直线BM的斜率满足:kAM-kBM=-2.
(1)求点M的轨迹C的方程;
(2)设直线l交曲线C于P,Q两点,若直线AP与直线AQ的斜率之积等于-2,证明:直线l过定点.
(1)解设M(x,y),又A(-2,2),B(2,2),
则kAM-kBM=y-2x+2-y-2x-2=8-4yx2-4=-2,
可得x2=2y(x≠±2),
则M的轨迹C的方程为x2=2y(x≠±2).
(2)证明设Pm,m22,Qn,n22,m≠±2,n≠±2,
又A(-2,2),可得kAP·kAQ=m22-2m+2·n22-2n+2=m-22·n-22=-2,
即有mn-2(m+n)=-12,即mn=2(m+n)-12,
直线l的斜率为kPQ=m22-n22m-n=m+n2,
可得直线l的方程为y-m22=m+n2(x-m),
化为y=m+n2x-mn2,
可得y-6=m+n2(x-2),
可得直线l恒过定点(2,6).
14.已知椭圆C:x2a2+y2b2=1(a>b>0)的离心率为63,且经过点32,-32.
(1)求椭圆C的方程;
(2)过点P(0,2)的直线交椭圆C于A,B两点,求OAB(O为原点)面积的最大值.
解(1)根据题意知:离心率e=63,可得ca=63,即c2a2=23,因为c2=a2-b2,所以a2-b2a2=23,整理得a2=3b2,
又由椭圆C经过点32,-32,代入可得(32) 2a2+(-32) 2b2=1,即34a2+34b2=1,
联立a2=3b2,34a2+34b2=1,解得a2=3,b2=1,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x23+y2=1.
(2)由题意,易知直线AB的斜率存在,设直线AB的方程为y=kx+2,
联立y=kx+2,x23+y2=1,消去y得(1+3k2)x2+12kx+9=0,
因为直线AB与椭圆C相交于A,B两点,
所以Δ=(12k)2-4×9(1+3k2)>0,得k2>1,
设A(x1,y1),B(x2,y2),则x1+x2=-12k1+3k2,x1x2=91+3k2,
所以|AB|=1+k2·(x1+x2)2-4x1x2
=1+k2·(-12k1+3k2) 2-4×91+3k2=61+k2·k2-11+3k2.
点O(0,0)到直线kx-y+2=0的距离d=21+k2,
所以OAB面积SAOB=12|AB|·d=1261+k2·k2-11+3k2·21+k2=6k2-11+3k2.
令k2-1=t,则k2=t2+1(t>0),
后危机时代是指危机缓和后出现的一种较为平稳的过程或状态。但是这种状态是相对的甚至是暂时的,因为危机的根源并没有完全消除,危机的表现也并没有结束,这就使得经济环境依然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危机随时再次爆发,甚至在原有程度上有加剧的可能,因此,在这样的时期极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衰退。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认为,危机加剧了人们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欲望,低碳经济正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作为一种新的或者是被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在低碳经济的号召下,社会各界在抓住“后危机时代”的发展机遇的同时,都须以“低碳”为理念核心,树立起低碳流通与低碳服务的意识,对企业的营销工作而言,就是要建立和坚持低碳营销模式,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与低碳营销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特点
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自从被提出之后,就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以及一些学者的高度重视,他们对其展开了持续的探讨与研究。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含义不仅满足全球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引起了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与低污染为前提的经济,其本质是经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来减少能耗与降低污染物排放,形成新的能源结构;其主要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与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基础是设立低碳能源体系、低碳技术系统与低碳产业结构,要求设立和低碳发展相符合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与促进低碳发展的国内外政策、法律法规与市场机制,其主旨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技术不断创新与能源结构调整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即为基于技术创新与政策措施,开展一场能源革命,形成一种较低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方式,并能减缓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的特点。低碳经济具有以下特点: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能源。低碳能源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碳排放的能源,转变现有的能源结构是促进低碳经济的重点;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低碳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由低碳产业承载能力所决定;低碳消费是低碳经济的实质。低碳消费是一种提倡适度消费,克服或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尊重自然与保护生态等为特点的新型消费行为方式。
(二)低碳营销
低碳经济使得企业市场营销所依靠的经济环境发生改变,相关的政策法律与环保等宏观环境也产生了改变。在“低碳经济”代替“高碳经济”的形势下,由“高碳营销”转向“低碳营销”的过程,正是在环境问题逐步严峻和低碳经济不断形成的驱使下出现的,从而出现了“低碳营销”这一概念也终将成为后危机时代的主流的营销模式。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所谓的“低碳营销”是对以往营销模式的实质性改变,它是指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全面权衡了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以及环境保护间的紧密联系,并以此为核心,对产品与服务展开完善的构思、设计、生产以及销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外许多企业都采用低碳营销模式,提出企业应注重自身生产和环境相和谐,把握低碳时机,通过低碳营销领先于其他竞争企业,掌握更多的商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营销”将是企业解决发展瓶颈,占领未来制高点的主要战略。
低碳营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企业理念低碳化。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了“后危机时代”,在这个独特的经济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一定会对企业的产品生产产生重要影响,从环保方面来说,那些高排放、高耗能与高污染的产品生产方式必然会被消费者所排斥,这些产品终将会被市场淘汰。所以,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就必须改变目前不适当的产品生产方式,主动进行技术创新适应目前市场形势。
企业生产低碳化。企业生产“低碳化”通常是指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能够高效率使用原材料,采用低碳技术,实行节能减排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低碳技术”的高效利用是企业生产低碳化效率的重要决定要素。这一技术的本质是清洁高效使用资源、注重开发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高效约束二氧化碳排放和埋存等。所以,全面发展低碳经济,就是改变目前生产技术,发现可持续、干净、环保的新能源,用它取代传统的高污染与低效能能源,进而,从本质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以此促进全社会消费模式的革新。
(二)挑战
最近,媒体纷纷报导了从2012年1月1日起欧盟将对所有飞经欧洲的飞机征收高额碳排放费的消息。确切的含义应当是欧盟将航空业纳入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其实早在2006年欧盟委员会就提出立法草案,将航空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到2008年11月19日,欧盟议会正式投票表决,通过了将航空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法律。根据中国民航局节能减排办公室介绍,按照欧盟碳排放费的征收方法,我国民航业仅2012年将向欧盟支付约8亿元,2020年超过30亿元,9年累计支出约176亿元,这样将对发展中的我国民航业形成沉重的负担。但是从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的形势来看,欧盟的这一举措要求我国对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做出更加积极完善的应对策略。
一、欧盟把航空业纳入其排放权交易体系溯源
欧盟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一直充当了国际领军者的角色。欧盟是抑制气候变暖的国际法规《京都议定书》的积极践行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一个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的强制排放交易体系(Cap-and-Trade),2005年1月,欧盟正式启动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该体系由欧盟和成员国政府设置并分配排放配额即欧盟排放单位(EUAs),形成国家分配计划(NAPs)。所有受排放管制的企业,在得到分配的排放配额后,可根据一个年度的实际减排额度缺口或盈余进行配额买卖。如果实际排放水平超过其持有的排放配额而不从欧盟排放权市场上购买,企业将受处罚。此外,欧盟还允许受管制的企业通过使用CDM机制的核证减排单位和JI机制的减排单位来达到管制要求。
根据《欧盟排放交易指令》,欧洲碳交易体系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从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为试运行阶段。主要针对电力部门等高耗能工业部门,其排放量占欧洲排放总额的44%。第一阶段欧盟委员会为27个成员国每年发放22.98亿欧盟排放配额。考虑成员国的历史排放、预测排放和排放标准等因素,欧盟12000个工业设施分到了减排额度。第一阶段的配额免费,各国配额之和不超过《京都议定书》承诺的减排量;如果企业实际排放量小于分配的排放许可额,剩余部分可以进入市场卖掉;反之则要购买排放权,否则将受到重罚。欧盟委员会规定,在试运行阶段,企业每超额排放1吨二氧化碳,将被处罚40欧元。在正式运行阶段,罚款额提高至每吨100欧元,并且还要从次年的企业排放许可权中将该超额排放量扣除。2004年3月31日前,每个成员国应当按照Directive 2003/87/EC附件Ⅲ的要求提交国家分配计划,把本国的排放控制总量及各相关设施分到的减排配额,以国家分配方案(NAP)形式报给欧洲委员会。第二阶段是从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配额有所削减,欧盟27国的排放上限是每年20.98亿EUAs。
2008年11月19日,欧盟议会和欧盟委员会通过新法案决定将国际航空业纳入到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之中,该法案于2009年2月2日生效,并于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排放交易。这一法案强行规定从2012年开始,不管是否为欧洲的航空公司,只要是降落在欧盟区域内的国际航班都必须遵守。自2011年3月起,全球飞往欧盟的航空公司都必须向欧盟提交监测报告,否则将得不到免费排放配额。到2012年,这些航空公司必须参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以保证到2013年能够分配到足够的排放配额,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被强迫停航。欧盟这个政策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航空业排放配额(Aviation Emission Allowances,EUAs)。整个航空业的配额将以2004-2006年平均排放为基数,加上一个百分比。整个航空业在2012年的配额是基数的97%。对每个航空公司而言,其2012年的配额多少将根据该企业2010年的排放量在欧盟的总排放中所占的比例决定。2012年,85%的配额将是免费发放的。也就是说,如果某航空公司将维持2010年的航班次数,而且没有成功的减少排放,那么它需要购买17.5%的排放权(1.00-0.85×0.97)。
二、欧盟把航空业纳入其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动因
欧盟把航空业纳入其排放权交易体系,并不是草率之举,而是有一些现实依据。
第一,全球气候变暖目前已经成为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被世人所接受。全球气候变暖目前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首要问题,也是人类面临的最复杂和最难协调的问题。《京都议定书》是目前全球取得的最主要的谈判成果,该议定书中确定的通过排放权交易进行减排的措施在一些国家进行了尝试,欧盟就是碳交易减排的积极倡导者。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也成为全球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碳市场。
第二,在20世纪90年代的气候谈判中,航空业因为排放数量少,《京都议定书》没有包含航空排放的具体规定,只是第二条第2款要求附件一国家应分别同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和国际海事组织一起谋求限制或削减飞机和船舶用燃油产生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由于航空业存在管辖权不明朗的问题,被区别对待。但令人意外的是,从1990-2000年,全球航空业的排放增长了90%,占到了人类温室气体排放的4%-9%。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欧盟减排努力的四分之一将付诸东流。而且航空业的单位排放量是各种交通方式中最高的,每升航空燃油能够产生2.5kgCO2。据美国运输部研究机关的专家测算,2000年全球飞机的二氧化碳排量为5.72亿吨,2010年将增至6.05亿-7.76亿吨,2025年将进一步增至12.28亿-14.88亿吨,相当于2006年度日本全国的排量。因此,包括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在内的相关国际组织一直呼吁政府和航空公司合作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欧盟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把航空业逐步纳入了其排放权交易体系。
第三,可以解决欧洲航空业竞争力的实际问题。因为如果只有欧洲的航空企业需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而非欧盟的航空公司不承担任何减排负担,那么欧盟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将在同等条件下高于欧盟以外的航空公司。在已经竞争十分激烈的国际航空市场中,这个额外的碳成本将使欧盟航空公司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第四,从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的现状来看,该交易体系是2010年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其交易额占到全球总交易额的64%,交易值为950亿欧元(约合1340亿美元)。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具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交易主体覆盖了欧洲主要的能源、钢铁、建材、造纸等行业的排放源12000多家。这两个方面基本确立了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在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的引领者角色。从国际政治经济角度来看,欧盟通过把航空业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可以确定欧盟在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实施排放权交易方面的全球领导者的地位。
第五,通过在航空业中进行排放权交易全球化的试点,有可能为今后其他的全球性行业,如钢铁、能源产品、海运等排放权交易全球化积累经验和铺平道路。同样重要的是,欧盟以市场为基础的减排机制将带动欧盟的一批新兴企业,可以在未来全球碳市场中抢占先机,如碳检测、报告和核查业务(MRV)、碳交易和碳金融业务。如这次欧盟把航空业纳入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数据采集方面,欧盟先是要求航空公司在2009年8月31日前向欧盟提交精确的碳排放数据,否则将无法获得免费排放配额,并进一步要求其在2011年3月31日之前提交2010年的排放监测报告。在标准方面,欧盟于2009年4月公布了监测、报告、核查指南,对各类排放活动的计算提供了详细的方法学。显然,这些文件将成为航空业减排最权威的标准。所以,把国际航空业纳入欧盟碳交易中心将巩固和加强欧洲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三、我国航空业对被欧盟纳入其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应对
针对欧盟将航空业纳入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这一举措,2011年我国航空业才做出陆续的反应:2011年3月21日,中国航协公布了措辞强硬的反对声明,强烈反对欧盟将我国民航纳入其中,要求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别对待;同时,我国的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空公司和海南航空计划与中航协一起,共同向欧盟提讼,以避免明年起所有飞欧洲航线的航班被强征碳排放费。
我国航空运输业协会和航空公司反对欧盟把我国纳入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基于这样两个主要的原因:首先,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三条第一款,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现实基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公约》中明确指出,应当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其次,根据《京都议定书》,发展中国家并没有温室气体减排的明确的数量限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并不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的强制义务。但是,《京都议定书》的执行期限截至2011年12月31日。2012年以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依据至今悬而未决。
针对欧盟的这一举措,我国航协和航空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首先,我国航协和航空公司已经向欧盟法院提起了诉讼,并积极向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署等机构据理力争地进行磋商,这些行动一方面可以阐明我们对欧盟这一政策的立场,维护我们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运作实况,增加解决此类争端的国际经验。其次,从航空公司的角度来看,欧盟的这一举措是针对全球的航空公司,美国航协和航空公司已向欧盟法院提出了诉讼并进行了双边磋商,如果美国的航空公司明年拒绝向欧盟缴纳碳费,我国航空公司也会跟进。再次,如果欧盟单方面执行这一举措,不接受我国航空公司的要求,我国航协和航空公司也可以建议和敦促我国政府对欧盟发往我国航班的航空公司征收报复性的关税,以平衡双边的贸易争端。最后,退一步的策略是:如果按照欧盟的要求进行减排,我国航协和航空公司和欧盟积极磋商,和国家发改委、林业部等部门积极协商,参加国内的自愿减排项目,如中国绿色碳基金的碳汇林项目等,作为这些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买方,抵消航空公司产生的实际减排量。
欧盟的这一举措给我国的航空业乃至整个减排政策给予这样的启示――尽快建立我国的强制性碳交易体系。我国目前在温室气体减排的市场机制――碳交易方面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也没有建立其行之有效的碳交易体系。国内碳市场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基本属于尝试运行的自愿减排市场,每年的成交量只有很少的几笔。只有建立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强制减排市场,建立了完善的市场交易法律法规,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主体和规模化的市场交易量,具有完善的交易流程和碳交易的检测、认证等中介组织,这样我国的减排政策和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才能对接,我国可以利用国内的碳市场交易体系,解决我国航空公司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甚至我国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做法,把欧盟等其他国家的航空公司纳入我国的碳交易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志,陈军.应对气候变化:欧盟的实现机制――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3).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包括本次哥本哈根在内的历次全球气候变化会议,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不仅仅是警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人类自毁地球家园的悲剧不应在我们身上发生。同时,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迫在眉睫。
人类社会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中,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异常,人类在不知不觉中生存空间逐渐缩小,人类已经到了需要认真反思的时候。如何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需要以低碳排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替代原有的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由此,“低碳经济”的提出应运而生,正在或将要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的发展则成为一项新的紧迫课题摆在世界各国面前。
转变传统的高排放、高污染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早在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中就有所表述。“低碳经济”的理念和含义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意味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碳经济”的经济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由此,“低碳经济”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被世界各国所日益重视,“低碳经济”一词也被广泛使用。在重大国际性会议上(特别是包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性会议),转变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呼声不绝于耳,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此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在出版的《斯特恩报告》中就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避免将来CDP5%甚至到20%的损失,并呼吁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美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一项决议,即“巴厘岛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为推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2008年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以提示世界各国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视。2008年7月G8峰会成员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尽管尔后西方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量化排放问题上自食其言,不肯履行承诺,但发展“低碳经济”仍是未来西方发达国家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首选。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中国是最早重视和着手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和步骤。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发展观的转变是吻合的,符合中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为此发展“低碳经济”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的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目前的基础上降低40%~45%,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逐步适应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虽然“低碳经济”未必就能够将人类从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解救出来,但“低碳经济”毕竟能够减缓碳排放给地球带来的压力,或延缓气候变暖,使人类生存危机尽可能避免。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威胁,改变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地从环保意识出发,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因经济发展对环境毫无理智的破坏,避免人类生存环境危机“悲剧”的发生。除此之外,人类没有回头路,也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尽管“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世界各国还处在初级的起步阶段,也没有形成规模,在世界各国经济领域所占比重也不大,但其发展前景和重要意义却不可估量。首先。“低碳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即可减少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缓解能源储藏日益匮乏的压力,又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次,低能耗的“低碳经济”即节省了生产和生活消耗能源的成本,同时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今后治理环境的投入也会相应减少,一举两得;其二三,“低碳经济”是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加快工业化进程和改善环境,重视和发展“低碳经济”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发展“低碳经济”与转换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上看,发展“低碳经济”与转换生产和生活方式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但与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比截然不同,不仅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且最终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从全球范围看,近年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安全主要是气候异常变化带来的严重自然灾害,导致许多受到自然灾害袭击的国家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将面『临着严重威胁。灾难的降临对整个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无疑是一场悲剧。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关注,多发的地质性自然灾害不再是某个地区或国家面临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成为全球性问题。因此,全球范围多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经济生活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因此无论是那个地区和国家发生严重自然灾害都会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关注。同时,全球气候异常变化使世界各国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和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否则人类将难以从气候异常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另外,有关导致气候变暖原因的论证。在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一些媒体也出现过一种“另类”的评论,质
疑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无论这一论点是否有足够的科学根据,能否站得住脚,但不可否认的是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毕竟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这一角度出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是延缓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仍然是人类现实与未来的选择。
共同环境与共同责任
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任何国家和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对费任的承担也不能置之度外享有“特权”,在共同的生存环境下,应负有共同的责任。
人类拥有同一个地球,共同的生存环境必然使世界各国拥有同样的责任,而这种责任既不容质疑,也不能推卸,更不要说是带有其他色彩的附加条件。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本应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但大会期间,各方为了减排目标和路径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纷纷站在各自的立场提出各种意见,会议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充满了“火药味”,全球气候变化会议演变成各方利益和力量博奕的场所,在激烈争辩的喧嚣声中,各种力量的较量几度达到“白热化”程度,似乎脱离了召开全球气候变化会议的初衷。由于各方代表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各国应负的历史责任等敏感问题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和存在的分歧始终围绕在量化减排、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以应对气候变化,最终分歧难以协调,历时10多天的哥本哈根大会没有广泛形成全球性共识,本无更多实质性进展内容的《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只达成部分共识,草草收场。尽管会议最终的结果令人大失所望,但至少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和反思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应反映的是各自利益的博奕,而是如何使人类在生产和消费中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转变二氧化碳密集排放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减轻地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