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5 14:59: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第一,培养特色不突出。为了保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和杰出中华文化传播事业的顺利实施,解决优秀汉语国际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年3月公布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增设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简称MTCS0L,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学生。于2009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又下达了《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开始招收全日制学生。目的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培养出适应并胜任海外汉语推广工作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其培养目标指向清晰,可操作性强,也更符合当今对外汉语教师师资的需求。但是因为很多学校都同时设有三年制的对外汉语硕士研究生和两年制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各校对学术型对外汉语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而对于开设时间比较短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就出现了二者在整个培养模式上的混淆不清的问题,甚至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致使没有明显的区别。而《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明显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应用型专业教学人才,而对外汉语研究生是培养学术型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二者都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前者强调具有较高的教学实践能力,后者强调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也就是说,专业硕士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和强调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更应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和传播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凸显其自身的专业特色,否则就违反了设立此专业学位的意义。
第二,实践环节监管不利。目前一些学校对学生最后的实践环节不够重视,尤其是在监督管理方面缺乏明确有效的措施、手段来保障实习效果。对于集中安排实习的学生,还比较容易做到较为全面的指导和监管,但是对于以分散形式进行实习的学生,基本流于形式。因此,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实践环节,同时也要对整个实践过程给予正确的指导、监督、管理和评鉴,才能让实习达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注意不能让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出现失联的状态。应该任用那些真正具有海外汉语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并且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监管体制。
三、实践环节运作模式上的探索
技能培养部分。其一,国内实践环节。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周期短,此环节一般应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就要进行。课堂实践环节可以采用“三段式”模式。即教学观摩、模拟操练、互评、改进三个阶段。教学观摩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基础阶段,在此期间,主要以听和看为主,让学生深入课堂,认知和感知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步骤、教学环节、课堂气氛和整体教学环境。当前的海外汉语教学面临的是多元化的教学层次和教学环境,这相应的也带来了多元化学习目的和需求,多元化的学习目的和需求带来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因此,应该尽可能地提供良好的、典型的校内对外汉语课堂资源,正如赵金铭先生说的:“观摩教学应选取具有典型的教师和班次;照顾到各种类型、各个层次、各种课型的汉语教学”。也就是说,要精心安排见习计划,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的观摩能基本涉猎各种不同课型,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的汉语教学。如汉字教学、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不同类型的教学以及听力课、口语课、阅读写作课、中国文化课等不同的课型,乃至零起点、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等不同的层次。另外,也可以穿插观看教学实况影像资料,如国家汉办就发行一套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实况光盘资料。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可参照模版,为他们下一步的实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观摩结束后,还应以观摩记录和教研活动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反馈。此后,就要尝试独立完成不同课型的课堂设计,并走上讲台,进行模拟操练。最后,学生们根据自己平时所学理论知识和前期的优质课课堂观摩,在比照模拟训练,师生一起进行讨论,总结优点与不足。然后再次进行模拟操练。经过这样的反复过程,以达到改进教学,获得较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完成上述课堂实践环节基础之上,在第三学期,学生就可以在校内进行小范围的实践。一般设有此专业的学校都有留学生教育,但是,因为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和教学秩序,大多很难让实习生真正的进行留学生正规教学。那也可以充分利用留学生资源,采用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可以从“一对一”过渡到“一对多”的业余汉语辅导模式,让学生逐步入手,同时也提供了跟外国学生交流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可以安排他们给留学生授课的教师当助教,让他们协助并参与到真正的留学生教学活动中去,为他们下一步的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提供搜集语料的机会。最后,让他们组织安排一些为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实践活动,比如汉语角、中国传统手工制作、传统武术学习、中国书法、绘画班、中国荼艺学习等,这样既给他们创造了接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和文化的机会,也提高了他们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语水平;其二,国外实践环节。根据“09培养方案”的要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第二年都要派往海外进行实习。同对外汉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相比,汉语国际专业硕士的海外实习机会较多,而且主要是通过国家公派或者国内外校际友好合作来实现的。目前,国家汉办掌握着最全面的海外汉语教师需求信息,在派出项目上汉办会优先考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同时,各培养院校也都积极努力开拓海外实习基地,甚至通过访学和交换生等途径,使学生真正从国内走向国际舞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实习机会,还原培养目标本位。但是,由于海外实习地域分散,时间、地域跨度都较大,就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精心安排、设计和严格管理:
首先,要做好培训。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国家汉办派出前的选拔面试,如面试技巧、着装、礼仪、心理、、外语、综合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等各个方面,这种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培训,不仅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考核效果,也会增加被派出的机会。另一部分是针对出国前的准备的。如思想动员,使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海外实习的意义以及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根据学生实习的国家和地区不同,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实习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宗教、习惯以及外事纪律等等;短期目的语国家语言的日常用语培训,以方便进行简单的日常交际。其次,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海外实习期间,要由培养院校、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国家汉办(如果是国家汉办派出的)共同进行监控和管理。要在不同层面经常与实习单位保持沟通联系,有时候安排指导教师去实习国家进行巡视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真实准确地了解实习学生的教学情况、生活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以保证实习有序进行和最佳效果,同时也为下一届学实生的实习指导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建立网络平台,进行校际之间、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实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及时了解实习动态,做到有效沟通和指导。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每个周末要提交下一周教学活动计划和教案,通过指导教师审核,才能实施。并提交上一周的教学活动记录和总结(包括授课类型、授课对象情况、课堂环节设计、教学特色手段、学生反馈意见和教学效果自我评价),最后指导教师给出评鉴意见。最后,建立多维度的评鉴体系。
实习结束后,学生需提交实习材料(包括活动计划书、教案、课堂影像资料、实习日志等)、实习报告、实习所在国家或地区或学校的汉语教学及文化传播方面的调研报告、实习单位的综合评价表、指导教师评价意见表,组织实习汇报会,实习学生之间进行“互评”通过这样多维度的评鉴体系,能够对学生的实习效果做出全方位、多角度、客观公正的评判。
第二,综合能力培养部分。根据“09培养方案”的要求,要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培养成“能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复合型”的人才,也就是说,不仅要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汉语知识、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和具有较高外语水平,还要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技能、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此外,也要具有一定的科研及管理能力(包括汉语国际推广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外事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这也凸显了本专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目的性。
这个环节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是难度较大、最具有挑战性,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个环节主要是跟政府或学校的外事部门合作,通过志愿者的身份,让学生协助参与各类外事活动以及校内留学生的管理和文化活动策划、组织等。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结束后,学生要对每一项活动提交总结报告,然后由对方单位和培养单位以及指导教师共同做出综合评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3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WTO后,国际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经济全球化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留学生教育程度代表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而对外汉语教学是留学生教育的基础。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意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汉语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强势语言。因此,要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在国内和国外扶持和建立占主导地位的语言教育机构,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一、对外汉语教学概述
1.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在世界上没有地位,这个国家和民族也就丧失了尊严。伴随中国国际影响的日益扩大,留学生教育的蓬勃发展而产生了对外汉语教学这一门新兴学科[1]。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汉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做好对外汉语教学的文章,就是做好了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传播工作,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各国各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因此对外汉语的教学方向应是向世界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使汉语成为具有中国文化魅力的世界性语言,培养理解中国、对中国友好的汉语人才;其次,汉语教学是一种经济活动,做好汉语教学的文章,就是创新经济发展的模式,升级第三产业,拉动需求,扩大就业人口和提高就业质量;再次,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近来世界范围的汉语学习热,是民族崛起、国力强盛的象征,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架通国际友谊的桥梁,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对以汉语教学、研究和翻译为终身职业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多半是成年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以下几点主要性质:首先,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教好语言,而不是教哲学、文学、史学或别的什么学科;其次,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这就必须与第一语言教学区别开来。
3.对外汉语教学的特征
在对外汉语教学性质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特征[2]:(1)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让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掌握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能力;(2)以语言对比为基础,通过汉语与学习者母语的对比确定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分析并纠正学习者的错误;(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基础最能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与规律;(4)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
二、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对外汉语教学,从文化战略的高度上升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当前,中国经济政治影响日益增强,汉语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对于文化市场而言,诸如短期培训、自学教材编写、光盘制作、软件开发等将大有所为。但是有些学校的领导重视对外汉语教学至今还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际的支持力度不大。在多数学校,负责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领导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学科意识不强,不注重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建设,不注意整合各学科的力量来为建设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服务。目前对外汉语教学还没有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2.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乏味
首先,课堂缺乏活跃性。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缺乏活跃性,教师的教学技巧面临挑战。低层次的话题和幽默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高层次的话题和幽默有违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对外汉语教学对象不会出现跨文化习惯的错误,课堂上缺乏笑料,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使对外汉语教学变得枯燥无味[3];其次,学生缺乏能动性。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动力不足,缺乏对目的语学习的天然动力和追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是配合教师温习旧知识,对固有知识点的简单重复,缺乏探索性和能动性。
3.教材混乱
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已有几百种,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但只是对一些经典教材进行低水平的重复,缺乏对教材思想和体例的改进;有些学校所编教材随意性还比较大,缺乏科学性,而又没有统一规范来加以检查;缺乏综合性和弹性,不能满足短期教学和自学的需要;中高级教材十分缺乏;教材的质量和品种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缺乏基础研究,影响到教材的科学性;教学法的大胆探索不够,教材缺乏多样化,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不够。
4.教师水平不高
对外汉语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相对于国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各国汉语教师严重匮乏。师资缺口仍然很大,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更是缺乏。在一些高校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队伍水平不一,个别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应,不顾自己的实力,一再扩大招生,于是师资不够,就让研究生甚至一般行政人员来上汉语课,使得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4]。社会上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更是良莠不齐,许多培训机构完全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对教师的把关不是很严格,使得对外汉语教学呈现一定程度上的混乱。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对策研究
1.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认识
凡是自尊自强的民族,都重视推广自己的民族语言和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国家,都把推广本民族语言作为本国外交政策和文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向世界推广汉语,介绍中国文化,然而要做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提高认识,加强相关知识的推广,要从国家和民族事业的高度,来对待这项工作,国家教委也应直接领导这项工作,并给予有力的支持,加强对全国范围内的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的对外汉语教学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这项事业的发展。
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对外汉语教学注重学生的活动,教师尽可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对学习第二语言的紧张和恐惧心理。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运用课堂教学技巧,与学生聊一些轻松的话题,穿插一些风趣幽默的话语,以缓解学生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利条件跟教师交流,及时纠正偏差和错误,反复练习,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师生得到有效沟通。
3.提高对外汉语教材水平
提高对外汉语教材的水平,首先,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发展史的研究,对现有的教材进行评估,使其优胜劣汰;其次,针对构成教材的各种要素进行严密的科学试验,教材编写要贯彻“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重点,补缺配套;再次,根据大纲下可以编写各种有针对性的教材,照顾到不同的群体,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最后,除了编写出适合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使用的教材外,还要有相应的教辅材料,如工具书、音像制品等等。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搞好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先抓好教师,建立一支素质高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语言学和文字学、文学和文化等方面的扎实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强调语言文字能力和外语水平。同时还特别强调教师要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可以通过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对外汉语教师队伍逐渐壮大,从而满足国内外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增加更多的量化研究,从而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化,更有说服力;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不同国别的汉语教师,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同时又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努力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学历层次,保证他们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还能从事高水平的学科理论研究。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留学生教育不断发展,汉语正在国际化。对外汉语教学不是简单而孤立的语言教学,它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国际推广有关键性和基础性意义。因此,应积极探讨、推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和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而提高留学生或海外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提高我国的影响力和战略地位。
参考文献:
[1]汪宁.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琼州大学学报, 2004, 11(5): 73-75.
本文主要针对山西省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学概况,从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未来意向、专业前景进行研究。鉴于山西省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调查研究较少,通过对山西省开办本专业四所高校――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理工大学的本科生进行问卷和实地采访调查,取得省内本专业研究第一手资料,通过整理与分析使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对上述四所高校在校本科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在问卷中设计了13个问题,共发出纸质问卷及网络问卷352份,收回338份有效问卷,并进行如下细致的综合分析。
对于课程的满意度有大约一半的同学认为是“一般”,为最高比例选项;而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人约占30%,可见我们的课程设置仍有可改进之处,不满意原因总结为五点。第一、专业性不突出。首先表现为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相比差异小,这个问题突出表现在除太原理工大学以外的其他三所高校的本科生中,有83.7%的同学认为本专业与汉语言文学课程“基本无差异”或“差异较小”。第二、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课程,缺少相关实习机会。分别有65.9%和52.4%的同生认为“课程与实践联系内容较少”与“教育模式存在一定问题,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可见具体的教学实践课程十分必要。第三、将本专业至于文学院之下的学校开设英语及其他外语类课程不够,67.75%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课程设置不足的一大问题。第四、是学校教育中普遍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第五、课程对于中西文化的联系少。
针对在校期间相关汉语国际教育实习经历的问题,87.3%的被调查者从未参加过实习。以上问题结果表明本科学生在校缺乏教学实践课程的指导,没有相关实习经历,同时从中我们也可得知同学们是迫切想要获得实习经历的,这就体现出山西作为内陆省份,其教学实习条件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矛盾,并且缺乏实习基地。
对于未来意向,76%的本科生有继续读研的意向,其中约有54.34%的同学继续选择汉语国际教育相关专业,那么即有76%*54.3%=41.3%的本科生选择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考察学生将来的就业倾向,约50.3%的本科生不选择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工作,由此可见学校本科教育与学生日后工作有一定的脱节。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数据仅仅是在校学生对于未来的规划性看法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因素。
对本专业发展前景持乐观看法的人数占46%,但同时还有超过50%的同学认为发展前景不明朗或持不确定态度,这足以说明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相对新型的专业,面对国内外变化的发展现状与参差不齐的教育情况,同学们对前景预估还是倾向于保守。对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及志愿者的看法,同学们多持积极态度,超过90%的同学认为对日后工作有很大帮助或表示想有一次从事志愿者的经历。
山西省的四所高校,自山西大学最早于2000年开设本专业,共培养本科生(包含毕业生与在校生)约1200人,而且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教学还是基本认可的,对此我们应充分肯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山西省自开设以来取得的成就。与此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也明显地看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现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改善。做这项调查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想要通过调查切实了解本专业的现状,进而经过思考后给本专业学子以一定启示。
汉语国际教育这个新兴专业处于发展初期,课程设置处于摸索状态,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相应的能力,出现就业困难的问题。对此提出设想,作为相对基础性的本科教育贯彻素质教育方针,更多地开设具有共性的基础必修课,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这样当学生面对就业不十分对口的情况,也可以因基础扎实而游刃有余地工作。面对文学院下辖专业中文课程过重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下辖专业英文课程过重的现象,认为可尝试由文学院、外语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甚至是教育学院联合培养,师资共享,这样本专业学生便可得到全面而专业的教育。这样的设想实行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在此提出供大家参考。想要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学校可以增设相关的实习基地,可将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高校留学生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应时时关注汉办及国际处的信息,以发现对于自己合适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二辑.
[2]俞敏洪.关于国家大力支持民间力量参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建议.政协提案,2011.
[3]张志洲.“中国机会”崛起:汉语热的背后[J].语言文字周报,2011(2).
[4]张凤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年12期.
资料来源:
[1]山西大学外事处、国际交流学院官网.
[2]山西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
一、研究背景
汉语国际教育,既是一种第二语言习得的信息输入过程,也是一种跨双向的文化交际沟通过程。因为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核心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也明确要求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文化知识及其异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则。”总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在国内外学界已成共识”。目前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整体视野中[2],讨论“跨文化交际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问题。另一类是围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导因素,即教师来展开研究。梳理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如下两个特征。一是现有成果只关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汉语教师,而没有或较少关注国际汉语学习者。二是现有研究大多集中讨论了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表层文化或者说知识层面的文化,而缺乏跨文化交际中的深层次内容,也就是是精神性文化内容。跨文化交际是一种融合了语言活动、风俗习惯、价值观期待、哲思互动、心理反应、宗教情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文化传播活动。这些跨文化交际因素,至少可以划归为两个范畴和层次。第一个是表层文化或者说是知识层面的文化。日常谈论的衣食住行、习俗禁忌等都属于此类。第二个范畴,就是深层文化或者说是精神范畴的文化。人们常说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都可归属于这一类文化。目前在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展开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大多围绕第一个层次和范畴展开。这些表层文化,对初遇中国文化的国际汉语学习者快速融入其中,往往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如果以汉语学习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际止步于此层面的话,显然是非常遗憾的。因为,“把文化背景当知识去学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背景知识去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的……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因此,本课题组设计了从国际汉语学习者入手,展开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方案和思路。期待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跨文化交际及其能力体系建设,提供更多的培养角度和具体内容。
二、研究方案
(一)方案设计的背景及思路
1.既有成果忽视了国际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因而使得汉语国际教育在走出去时存在问题。吴应辉在《国际汉语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出路》的报告中指出,当前国际汉语师资培养中,培养方式单一和国际需求多元的供需脱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走出去”的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不知道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期待,在汉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过程中无法顺利而有效地沟通。喀麦隆高等教育部官员杜迪在“我与喀麦隆汉语教学本土化”的演讲中,也以自己作为国际汉语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为案例说明了这一问题。杜迪先生说,他参与喀麦隆本土师资培养、汉语课程大纲的修改、促进汉语教材本土化等方面的工作经历和感受,都告诉他汉语国际教育要本土化,即了解并满足国际汉语学习者的需求。综上,本课题组确定的研究思路,就是要区别于以往单纯从教学活动中“教”的侧面来讨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取向,转而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的侧面来“反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2.当前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的跨文化研究,常常忽视文学艺术等精神性文化内容。但是,不管是旧版还是新版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都规定了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了解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于教学”。具体来说就是:①应具有较丰富的中国文学与艺术知识,并能准确、客观地介绍和讲授。②能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授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基本概念,并举例说明。③能根据学习者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及个人爱好选择多种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可是,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们常常喜欢通过衣食住行等外在的物质性、知识性范畴文化细节展示中国,而忽视精神性文化的内容。这常常使得国际汉语学习者想要深入精神层面的文化内部时,往往感到力有不逮。根据以上因素,课题组设计了如下的调研方案。
(二)调研对象
课题组将研究对象设定为在海外进修或来华留学的国际汉语学习者。具体来说,本次调研的对象包括:15名在韩国学习汉语的韩国人;11名来华学习汉语的泰国本科留学生;8名欧非等地区国家来华学习汉语的本科留学生;1名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埃及留学生。
(三)调研方法
项目组根据客观条件主要采用了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研法。
(四)调研内容
1.国际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目的;2.国际汉语学习者感兴趣的中国文化;3.重点关注中国文化中的中国文学、艺术,尤其是文学因素对其掌握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时影响作用的评价。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课题组在选取调研样本时尽量照顾了样本的丰富性,但是由于现实条件限制,比如课题组本身的资源以及穷尽样本的不可能性等,课题组最终的采样数量并不多。但考虑到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探寻不同层次的汉语学习人员在学习汉语时是否存在学习深层中国文化,比如汉语言文学的需求,以及汉语言文学的引入对其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了解的影响,课题组认为也没必要穷尽所有样本。
三、调研结论及建议
(一)调研结论
课题组得出的结论如下:国际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是有了解、学习深层中国文化,包括汉语言文学之需求的。而且,汉语言文学引入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之后,国际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有着明显提升和持久效力。汉语言文学的引入,尤其是中外文学素养的共聚,是能够同时实现语言教学和文化沟通的双重效果的。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及能力体系培养的建议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阶段,一定要加强他们中国文学方面的知识素养和相关内容教学能力的训练。增加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或者提高其比重,对于来华读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人们常说,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一个语言的精华。用该语言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既体现了该语言最微妙的语言特征,也蕴含着该语言所在文化的要旨。如果说,国内生源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因为之前主动被动接受的中国文学教育或熏染,使他们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汉语文学功底,因此在进行汉语国际教学时可以较为自如地达到《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规定的有关素质标准。那么,来华读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留学生,则是储备不足的。周敏莉在江西师范大学的调研便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加强中国文学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分量时,要注意把握和平衡其程度。毕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有别于汉语言文学硕士培养的。
四、结语
目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有围绕中医文化而展开的跨文化交流培养体系,比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有以商务场景为中心的跨文化交际培养体系,比如对外经贸大学;但是,作为语言运用的重要成果之一的汉语言文学[3-4],反而缺席了,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候,是需要引入甚至加强汉语言文学内容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也可以主动在教学过程中,调研国际汉语学习者是否想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历层次等,设置一些相应难度的汉语言文学内容。剪纸、武术等手段只能作为跨文化交流的辅助,而不能淹没汉语教学的文学性、严肃性。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翟宜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刍议[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3(02):87-93+190-191.
一、改革背景
随着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使得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这对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校已超过300所,与此同时,全国每年该专业招收人数超过1.5万人。然而,与其他众多发展较为成熟的专业相比,本专业的起步较晚,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在该领域培养先进人才的经验仍较为匮乏,专业课程设置仍不够成熟,其对大学生所展开的就业指导项目仍较为简单与笼统,从而导致我国该专业领域的人才数量显然无法满足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庞大需求,这就需要对其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大量的探索、研究与改革,进而真正地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现代教学体系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为了迎合当前全球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趋势,大力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专业化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人才,我校于新校建立开始便开设对外汉语专业,开设该专业的目的在于,培养出具备较为深厚的汉语语言文化底蕴,拥有丰富的语言教学能力与教学技巧,能够熟练掌握对外汉语教学思路,从而能够在国内或国际汉推事业中发挥出应有的能力,为全球汉推事业做出相应贡献的人才。
(一)教学目标
在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课程中,我校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充分掌握对外汉语专业课程内容,从而使学生具备较为全面且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
(二)课程设置
在我校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之初,参考我国其他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财经大学、南京外国语大学等对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状况,我校将汉语基础、汉语综合学习、汉语研究等科目定位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具体课程内容为:现代汉语、汉语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汉语社会语言学、汉语文字学、汉语实用词汇学、现代汉语修辞学、汉语训诂学等门课程。这些课程占全部专业课程种类的四分之一。除此之外,我校还开设多门文化、文学类课程,包括:现代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西方文学、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文学批评史、东方文学、中国文化、比较文学、影视文学、宋词研究等课程。与此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对外汉语相关知识,并提升学生的对外汉语专业素养,我校还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讨论、微格教学训练、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温习以及当代语文教学流派分析等课程。
(三)教学成果
首先,对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才培养成果进行统计:我校2015届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共计199人,其中有29人考取研究生,其余170人完成就业,其中,从事相关事业单位及公务员工作为28人,公司工作66人,学校教学工作76人(包括小学38人,中学26人及培训学校12人)。从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校该专业学生考取本专业研究生形式大好,就业状况也非常良好,且大多数学生从事与教学相关的工作,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有效力量。然而通过数据显示,我校本科毕业直接投身于汉语国际教育行业的学生匮乏,使得学生只有通过读研进修,到了更高更广的平台,才能获取更多机会未来参与到汉推事业中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展开分析与研究,并对学生所取得的教学成果进行持续的跟踪调查与分析。其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四年的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学习,使得学生在汉语的词汇分析,词汇应用,汉语结构分析,以及汉语综合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同时学生关于汉语教学方向,汉语教学思路,汉语教学目标等相关领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与认识,本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均能较为有效地掌握一定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与相关的教学方法。
然而,随着我校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的逐步开展,该课程内容设置所存在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第一,根据对当前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的长期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于传统的汉语语言基础知识与文化,同时,由于学校所开设的对外汉语教学课程重点针对于学生汉语语言理解与应用环节,而缺乏针对汉语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拓展,从而导致学生在毕业之际,仍旧未能掌握较为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除此之外,学校所开设的对外汉语文化交流与拓展科目,重点集中与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拓展,而非学生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导致学生对汉语教学技术的应用水平整体偏低。第三,在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技能课程,实践课程数量较少,使得学生无法掌握更为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同时,也无法将现有的教学思路予以应用与磨练,无法达到“教学练兵”的目的。第四,在我校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中,有关提升学生才艺能力方面的课程几乎没有,这便导致学生只是一味的,枯燥的进行学习,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才艺方面的培养与积累,从而使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除了对外汉语课程领域内的知识之外,几乎没有可施展之才,进而无法满足国际市场对本专业综合型人才的要求。
(四)就业指导
在当前情况下,我校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主要为: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发展方向,企业与公司,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寻找相关工作机会的经验与方案,教会学生如何制作相关的简历与简介,帮助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就业培训等等。
然而,如今我校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所开展的就业指导项目仍旧较为简单,其主要原因来自于,我国对外汉语事
作者简介:苏昕(1987―),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专任教师。
业发展较为薄弱,相关的经验积累显著不足,从而导致学校在开展相关就业指导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从当前国内外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需求程度等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与指导,进而使得学生无法从指导中获得真正有利于其在今后就业过程中抓住机遇,彰显优势的有效技巧。具体来说,首先,我校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没有对其今后从事相关行业的相关职业素养与从业知识展开深入的分析,缺乏对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专业能力状况所展开的具体的构建与规划。其次,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没有合作的实习单位,学生毕业后没有准确的就业目标,也缺少从实习单位直接获取正式工作的机会。第三,未能对学生从事职业生涯中所需的管理与组织能力进行有效地拓展。
三、改革措施
(一)课程改革
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前,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多侧重于对学生汉语基础知识、文化的积累与培养,而较为轻视针对学生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拓展与提高,因此,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集中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大量增加与汉语教学综合能力培养与拓展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汉语教学方法课程,汉语教学理论课程,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引导中外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如何拓展对外汉语学习能力等等。与此同时,这对汉语教学技巧与能力进行培养之外,还应当注重于对学生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培养课程,综合素质培养课程等等。
在当前情况下,我校针对汉语教学相关的实践课程与技能课程稍显不足,从而导致学生无法积累相关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技巧,因此,应当大力拓展相关课程,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技巧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拓展课程等等。最后,针对当前我校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个人才艺培养课程的匮乏,应当转移教学方向,开展相关课程,例如:学生综合才艺培养课程,学生艺术修养课程,等等,从而使学生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进而更好地在今后的教学与工作当中一展宏图。
(二)就业指导改革
针对上文提出的我校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其具体的改革措施为:第一,加强与海外院校的交流,建立实习基地。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与海外院校进行合作,派送学生出国教汉语;若短期内没有海外关系,则可与沿海城市、大中型城市的对外汉语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输出学生去此类单位进行教学实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只有真正的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才能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经验,有了更多实践经验,才能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第二,在针对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对其今后从事相关行业所需的知识,技巧与相关的职业素养展开深入的探讨,帮助学生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就业素养发展体系,使学生在就业培养期间,尽可能地掌握一定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素养,进而有利于其今后顺利地融入到相应的工作氛围当中,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需求。第三,对学生专业能力状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帮助学生形成一套较为合理的就业方案与就业规划,使学生这今后的就业过程中,拥有更为清晰的思路。第四,对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所应当具备的管理与组织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例如,开始组织管理培训课程等,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面对企业或组织的需求,赢得企业或组织领导的青睐。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校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就业指导项目所存在的不足展开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改革方案,希望通过本篇论文的研究,使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能力,提升素养,掌握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积累相关的教学经验,同时,在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能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拥有较为清晰的规划与安排,培养相关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进而更好地融入到今后的工作当中,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创新
当前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汉语又一次地影响着全世界,国家汉办明确指出了要从请外国人学汉语转变为促进汉语走出国门。随着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地开花,大批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国际汉语教师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向全世界展示着和传播中国文化。从目前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想要进一步增强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力,创新汉语国际教育与教学的路径是其重要突破口。
1我国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状况
1.1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取得的成绩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主要是借助国际平台进行汉语教学,从近些年推广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情况来看,其成效显著:其一,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使过去以汉语预备教育和短期培训为主的教育方式逐渐转变成为正规教育;其二,形成了相对专业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专家团队。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实践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支具有教学和科研能力,且研究效果显著的专家团队,在推动我国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交叉型的学科,它介于汉语与外语两者之间,仅依靠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从而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言类的学科在教学中本就显得较为枯燥,特别是当前部分国际汉语教师仍采用单一讲授型的教学方式,这使得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课堂变得更为死板,从而使得学生的汉语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教师的综合素养偏低。从前我国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教师构成来看,其成员相对复杂,教师的综合素养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部分教师仅把教学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并不是发自内心想要推广汉语,又或者有的老师虽然热爱汉语,但是其专业教学能力相对欠缺,这些种种情况都会影响到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进一步发展。
2创新汉语国际教育的具体路径
2.1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推广和发展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这需要一批具有较高综合素养和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不仅仅是其专业知识技能突出,还应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创能能力及爱国情感等等。因此,在培养汉语国际汉语教师时,应当在与国际接轨的基础上进行国际化的师资培训,除了为其提供出国进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以增强其外语教学技能、沟通能力、跨文化适宜能力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同时,国际汉语教师应当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从而使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2.2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
(1)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实质上是一种实践教学方式,教师在结合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在把握游戏教学法特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在汉语国教育教学中可运用的游戏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在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可以针对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文字游戏,例如文字猜谜、词语填写、改错别字等游戏,同时还可以将游戏转变成竞赛的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汉语词汇,还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游戏教学法也可结合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课堂中简短的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该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文化教学法。学习汉语不及时掌握汉语知识的过程,更是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这种文化主要指的是对于文字构成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认知,例如在进行语音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帮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韵律,把握汉语语音中由声、韵、调三者构成的独特之处。对于部分学习者来说,最容易将汉语语音与自身母语的语音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音、影像等方式,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听觉感受。同时在语音教学中可以将语音的文化背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理解并且掌握汉语的正确发音。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目标设定,着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更加符合学习语言类学科的特点和属性,清晰的目标设定能够减少在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且更具趣味性、灵活性。同时,案例教学法不仅满足传统理论型课程的要求,而且对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得更为仔细,它是在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学习和体验来感受语言的特点与规律,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育是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有力途径,它能够大大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我们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创新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路径,以不断推进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作者:赵怡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包括很多独立院校在内,先后开设对外汉语专业(2012年9月,中国教育部新版本科专业调整目录,此前的“对外汉语”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一时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炙手可热,该专业的招生数量相当可观。然而几年过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际面临的问题却是“外热内冷”。按国家汉办的说法,全球范围内合格的汉语教师非常紧缺,很多赴海外教授汉语的老师并不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老师,真正对口专业的汉语教师很少,而国内面临的情况是,高校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们遇到了就业难的问题,很多人不禁慨叹,对外汉语教学只是“看上去很美”。
所谓的独立学院的新形势,即“转型”是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战略主题。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到本科职业教育要分类推进,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现分类管理,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面对这种新形势和新要求,独立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培养出既具时代特色又满足社会需要、能突出本校学科优势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独立学院已经开始脱离单纯数量的增长阶段,进入了整体质量的提高阶段。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时代的呼声是独立院校要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夏江峰,2015)。
1.培养目标与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结合不够紧密。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对学生进行语言学理论、知识系统和语言教学技能的培养为主旨,同时,重视培养学生文学、文化各方面的素养。然而,独立学院有自身特点,上述目标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完全适合独立院校的实际办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所以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设置对外汉语专业时,在培养目标上没有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尤其是在“转设”关键时期,结合所在高校的社会环境、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围绕“应用型”这一核心办学原则,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汉语本体和讲练能力上侧重培养,避免追求“面面俱到”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随意、陈旧,与时代要求和特点脱离。
从目前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看,某些课程的安排,只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专业特色不够鲜明。还有一种体现是某些院校将对外汉语专业理解为“汉文+外语”,认为中文专业和外语专业的课程简单叠加,就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全部。这种理解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有限的精力学习中文和英语两个专业的所有专业课,导致他们出现英语水平不如英语专业学生而中文专业知识不如中文专业学生的尴尬情况。
3.师资力量不足,教材专业性及针对性不够。
独立院校的教师年轻化、结构不合理,对某一学科很难形成一个团队,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学上往往很多方法和知识得不到很好的交流,学生接受的东西相对薄弱和单一,而教材使用上以《现代汉语》课程为例,很多院校选用的都是黄廖版的《现代汉语》,该书的权威性无可置疑,但是否适合独立院校的实际却有待商榷,所以这一点上独立院校在教材选择上应大胆突破,要有适合自己的专门教材,使专业教学更切合实际。
4.没有留学生,学生缺乏专业认同感及实践平台。
从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看,某些独立学院不招留学生,导致学生没有固定的与留学生交流或实践的机会,所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难以得到运用,特别是毕业实习的时候,该如何安排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实习就成了教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正由于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加之上述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不明显,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不强,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知识能否真正用到将来的实践中,而自己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只是凭空想象,不知道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是否能够应用得上。
三、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思考
1.转变观念,创新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
崔希亮(2015)指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项事业,也是一个专业。所以,独立学院在开设一门专业的同时,一定不要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而要从事业和发展的角度,并结合独立学院生源层次及教师结构等特点,才能使专业得到解决稳妥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正视汉语国际教育目前“外热内冷”的现实,让学生认识到“汉语的国际化不是直线型的持续发展,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①。我们在认清形势的前提后,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上应按照外语/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办事,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立足于汉语本体的实际教学能力。
在专业定位上将“汉语”与“教育”作为第一要素、“国际”作为第二要素,围绕这三个关键词,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实习体系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既体现高等教育基础阶段的基础性、通识性,夯实学生的汉语本体知识的基础,又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国际视野、文化视野和跨文化视野。
2.大胆革新,重新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独立学院应坚持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需突出应用性、针对性、相对独立性和模块化,不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在课程安排上独立学院要注重学生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的幅度,大胆调整课程设置比例,突出汉语本体课的比例,除此之外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加并突出学生的实训时间。参照国家相关标准,深入开展厚基础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汉语本体的课程教学,而《对外汉语教学法》这样的实践课程要增加课时,采用微格教学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而外语课、文学课等可适当进行辅修。这样针对性强的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把自己从中文与英文中独立和脱离出来,即使将来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这项工作,对汉语主体上有系统认识。
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应该广泛开阔教学思路,翻转课堂、慕课等新的课程模式应灵活地引用到课堂中,以弥补当前很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等缺陷。
3.寻找出口,拓宽实践与就业渠道。
拓宽教育实习的渠道和途径,从而建立适合国内、国外教学的两种实习体系,使教育实习成为一个有科学指导、有可行计划、有清晰步骤的实践性学习过程。学校应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满足专业教师、学生的语言教学、学习的需要。有计划地与一些院校的相关专业加强合作,多角度、灵活地展开活动,使学生广泛接触留学生,使其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探讨师资配备的最优整合方式,理顺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寻找能满足专门人才培养与通用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培养出宽口径、高素质、重实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这样既能有效地解决培养目标与就业压力的矛盾,又能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打好基础。
四、结语
有特色是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竞争力的基础,在转型时期的独立院校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品牌特色,独立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紧跟时代步伐,明确目标,大胆改革,走出彰显自己特色的专业之路。
注释:
①刁世兰.“汉语热”背后的冷思考.学术界,2012.5.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定位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15,VOL29(3).
[2]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
[3]荆光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9,VOL8(5).
[4]刁世兰.“汉语热”背后的冷思考.学术界,2012.5.
[5]李步军.从学生接受理论反思汉语国际教师队伍建设.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8.
[6]杨惠元.2007《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概述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制两年,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该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截止目前,全国共有82所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自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十二所试点院校之一,正式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进步。但一个专业的成功绝不仅仅只是“将毕业生送出校门”,对于培养实践型对外汉语教师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能否学以致用,将汉语推广人才与汉语教学职业选择相结合,是决定本专业能否稳定、健康向前发展的因素之一。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近期在北京结束的第七届孔子学院大会也将“加强本土教师培养培训”列为重点讨论议题,更是作为今后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之一。
本报告将以我校2011与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现状为基础,综合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方向及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望可为本专业的发展提出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二、南师大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
自2006年至今,在过去的七年中,我校已培养出112名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每年新生入学人数均保持在25人左右。以下将对2011、2012年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国教院汉硕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共毕业38人,其中已就业26人,有12人尚未就业,就业率为69%。(数据截止至2011年12月30日)见表一:
表一: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情况统计表
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包括2010级两年制汉硕士毕业12人;2009级三年制汉硕毕业17人; 2009级两年制汉硕(外派新西兰回国志愿者)毕业5人。共毕业34人,具体就业情况如下表所示:(数据截止至2012年12月30日)
表二: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情况统计表
结合两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方向集中在四个领域: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和出国任教。相对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对外汉语教师而言,实际就业情况所显示出的就业选择更为丰富多样,打破了与专业相关的单一的职业选择。
(二)我校汉硕毕业生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有一定认可度
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38人,有6人出国任教。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共毕业34人,其中有4人出国任教。从以上总结的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培养的汉语推广人才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备了一定的认可度。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毕业生选择国内稳定行业者占据大多数
由表中可以看出,事业单位、公务员和企业占据了我院汉硕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大半壁江山。2011届汉硕毕业生有20人在这三个领域找到满意工作,2012届则有27人从事此三类工作。其中,比重最大的事业单位主要以国内中小学及高校为主。由此可以看出,国内行业更受毕业生们的欢迎。
(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就业率尚有提高空间
根据统计得出的数据,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截至当年年底未就业人数仍有12人,未就业率为31%。而2012届汉硕毕业生仍有3人未实现就业,未就业率为9%。故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历届就业率明显提高
由表一和表二中最终的就业率数据可明显看出,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高于2011届汉硕毕业生,为91%,比2011届就业率增长了22%。这一巨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院汉硕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在近两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进步。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
综上所述,南师大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毕业生大部分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就业面有待拓宽
从就业情况得出:选择在国内就业的汉硕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了公务员及事业单位,青睐企业的人很少。2011届仅有4人进入企业工作,占当年就业率的11%;而2012届有2人进入企业,仅占当年就业率的6%。而随着研究生群体不断扩大,所谓“铁饭碗”的竞争压力也加大,进入“铁饭碗”单位的难度必将越来越大。有必要对毕业生加强引导,同时积极与相关企业单位(如民营培训机构)联系,积极拓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渠道。
(二)缺乏职业长远规划
根据数据显示,我院本专业毕业生工作的首选及签约地点绝大部分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国外。这一方面反映了现实问题,研究生寒窗苦读十余年,想拥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和较多的经济利益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沿海中小城市均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从长远来看,我院毕业研究生在上述地区获得较好发展的潜力是存在的。
(三)我院本专业部分毕业生因择业标准过高延误就业时机
2011与2012届毕业生中,尚有15人未实现就业,究其根本原因之一是理想薪酬过高。研究生是高素质人才,要求较高的工资待遇可以理解,但是部分毕业生要求过高,一旦达不到理想预期水平,便采取等靠拖延原则,耽误了择业就业的最佳时机。
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及条件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着眼于实践,融入了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测试、教学媒体应用等多门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技能的训练,同时提供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出国锻炼提升自我的机会。鉴于多方面的培养条件,我院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自身都已具备了一定的用人单位要求的基本能力条件。
(一)语言文字能力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传统课程,加强学生的中文能力训练,不论是汉语本体知识还是文字写作能力都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锻炼。在外语方面,为了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我院不仅开设了“英语口语”课程,同时为了增加学生的见识广度和知识储备,还特别增设小语种例如法语、韩语等语言课程。此类课程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院毕业生在走进社会时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
(二)组织管理能力
我院不仅设置有正规的学院学生会和党团组织,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管理,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学生会和各种校园社团,组织国际化的交流活动,给予学生处理社会事务锻炼能力的机会。
(三)教育教学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目标主要是针对母语为非汉语的二语学习者进行汉语教学。为此,我院不仅提供本专业学生海外实习的机会,在国内也利用学院优势条件为无法出国实习的学生提供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机会。针对部分就业意向为国内中小学老师的同学,学院通过与本市优秀中小学的积极联系与争取,建立了多所实践教学基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四)自主创新能力
在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今天,我院也不乏此类优秀的创业者。2011届毕业研究生杨春花便是成功自主创业的典型代表,该生毕业后成立了教育培训公司并任董事长,发展势头良好。这和她研究生在读期间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实践和教学实习是分不开的。
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指导工作的成绩与不足
南师大国教院2011届、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大多数都进入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较好的工作单位,部分毕业生还远赴重洋担任汉语教师。两届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去向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为我院吸引优质生源铺垫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主要成绩有
1.成功召开“优秀毕业研究生校友职业生涯发展”报告会
国教院每年在新学期伊始都会举办优秀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经验交流会,邀请的对象包括公务员、中小学教师、自主创业者、博士等。这些优秀毕业生受邀回到母校与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经历经验,以切身体会向大家介绍了宝贵的经验,给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极其有用的帮助。
2.成功建立首个海外教学实习基地
经过学院的不断努力及友好协商,2009年,新西兰路易・艾黎中文学校成为我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的首个海外教学实习基地。该基地的成功设立,不仅有助于提高我院国际汉语硕士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为毕业研究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成功举行研究生教学实习动员大会
为提高研究生教学实习能力,引导研究生投身教育行业,学院会定期召开一年一度的研究生教学实习动员大会。大会主要动员对象为应届进入实习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动员大会的召开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生教学实习的热情,为投身教育行业做好了预先准备。
(二)主要不足有
1.我院汉硕研究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有待加强
学子能否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正确的就业理念与社会责任感能够帮助学生找准定位,解决就业问题。而根据目前我院本专业近两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尚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间接导致就业情况不理想。
2.我院汉硕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反馈及总结缺乏时效性
在毕业期,学生在各地应聘、实习,在择业就业中的问题困惑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反馈给学院;同时,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选择情况、社会适应情况、工作满意度等就业指导的后续效应等没有给学院形成及时的反馈。这也造成了本专业就业指导工作无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措施
(一)应全面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就业指导咨询与培训
要高度重视本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培训优秀的师资力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指导活动,以拓宽学生的就业视野,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研究生理性认识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积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二)应建立全方位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汉硕专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应当加强全程性指导。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学生入学起,在两年学制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学术、素质、心理相结合的全程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活动,如典型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模拟市场招聘等。
(三)应建立汉硕专业就业指导反馈信息系统
就业指导工作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研究生就业指导效果进行反馈统计。不断提高我院汉硕专业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通过建立就业指导反馈信息系统,及时收集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方面的相关情况,从而为下一届汉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改进与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等文件(教高[2012]9号)。其中,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可以说,更名后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进一步体现了国内平台与国际视角的双重文化战略,文化输出与人才引入的双向发展路径。这也由此开启了“汉语国际教育时代”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定位、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的广泛探讨和深入研究,并引起了不同学科的日益关注,使得这门新兴边缘学科的跨学科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更加凸显。
对此,相关研究成果丰硕,探讨热烈,角度多元,观点深刻,如吴应辉、牟玲(2011),刘毓民(2012)将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纳入了传播学研究框架;
胡范铸、刘毓民、胡玉华(2014)将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提升至“国际理解教育”,认为其可以影响“情感地缘政治”;陆俭明(2014)明确指出了汉语国际教育应有的国际传播观、语言文化教学观和师生培养观;崔希亮(2015)详细探讨并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定位,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具有明显交叉性的独立学科,有着自己明确的学科基础;彭建玲(2014)对当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详细分析,认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具有内容趋同、方法单一、视野狭窄等问题,对此提出具有个性化、本土化、特色化的设置思路;林秀琴(2014)指出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困境(就业难、实习难、专业定位不准、专业发展和建设难),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杨同用(2013)论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之间的区别,等等。
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确立,具有旧学科瓦解和新型边缘学科重构的标志性意义,其本身也蕴含着一种打破原有学科专业的固定地盘,整合上升到一种崭新的知识层面的意义。本文试图结合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困境和教学实践难点,提出一己之见及其改进方案,期以引发更多教学研究者更深入或具前瞻性的探讨和思考。
二、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困境
21世纪以来,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已经历了由局部布点到普遍开设的转变。据统计,全国有300余所院校开设该专业(2013年数据)。这种趋势,一方面反映了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汉语教师人才紧缺的时代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些学校盲目从众的跟风效应,以至随之出现大潮过后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
(一)拼盘式的课程设置,导致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不明确
大多数院校普遍采用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简单相加或增减合并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遮蔽性,极易造成中西双肩挑式的复合式人才培养的错觉或幻觉,实际上是各挑各的,在两条轨道上,再加之外界赋予的“看上去很美”的国际化的专业美誉和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严重限制专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中外对比性遮蔽,缺乏以对比的视野统领专业知识的能力
沿袭已久的汉语与外语教学模式的表面化、公式化,使得语言教学呆板、语言环境单一孤立,汉语与外语之间并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和对比,缺乏应有的对应关系、比较关系和交融关系,两层皮的现象较为普遍。
而且,对比或比较视野下的教学模式对汉语教师的教学和跨文化能力是一极大挑战。无论是科班出身,还是出身于中外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多囿于自己的专业圈子或研究方向,自身知识结构极不平衡,中外知识壁垒难以打通。
(三)囿于专业目标或理念的预设,缺乏专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无论是模块论,还是其他形式的课程设置,都没有摆脱中文+外语+教育的拼盘式概念化的窠臼,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模糊不清,更遑论主要课程之间的中外对比性。这种培养模式,使得有些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么重返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轨道,要么被其他专业侵蚀或兼并。这种摇摆不定的专业境地不仅使师生缺乏基本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专业地位和身份定位也岌岌可危。
(四)实践教学空间小,实习难与就业难形成双向制约
虽然各院校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限于或缺乏专业见习、实习实训的条件,实际上能够提供的实践教学空间非常狭小,实习覆盖率不高。可以说,目前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不符合该专业的本质诉求与内涵张力,其远景目标亦被遮蔽。这明显不利于培养以专业能力(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传播)为主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因在强调创新、多样、开放的信息互联性网时代,最不应也不能忘的是最基本的专业性,即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加之互联网思维和创意表达等能力,才有可能拓宽本自有些狭窄的就业渠道。
总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困境的认识和正视,实际上是一种校正,有利于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清醒地揭示困惑的源头,并以此催生出专业建设的全盘考量和体系构建,找到具有统领性的主导因素。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四大重点考虑要素
(一)以跨学科的理念统领整个专业建设
笔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学科”的含义就是要寻找中外语言、文化、教育的对比性和通约性,以此作为统领理念,跳出已有的学科与知识的界限,博采众长,重新梳理、整合、选择、提升适合于汉语国际教育自身研究领域与对象的知识和方法。在对比的基础上确定和设计专业的立足点,这是该专业不可替代性即独立性之所在,必须重视起来。当然,跨学科的理念,不是简单的专业增减相加,也不是单纯的扩容,而是找出学科间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对比性、互补性、通约性,并将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专业建设的始终。
(二)重视中外文化话语的通约性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应有位置
不可否认,世界上不同民族与不同文化之间是存在通约性的。通约性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价值。我们思考、看待、理解文化通约性的方式将为中国深入走向世界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恰恰为共处于不同历史-文化体中的不同族群能彼此相知相交搭建了桥梁和纽带,为揭示和宏扬中外文化话语的通约性提供了落实的可能,为中国深入走向世界,世界深入了解中国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用武之地。因此,它具有不可动摇的核心位置,将其落实有助于中国深入走向世界。
(三)在“缺失-寻找”中尽快达成相对统一的专业研究范式和共识,同时体现学校特色和区域优势
当前各院校短视的跟风效应和“各自为战”的盲目状态,难以具有成功性,和可复制性,更难有可持续性。就连一些具有对外汉语专业悠久历史的院校,也很难说,已经形成了经严格论证和认证的专业研究范式。笔者认为,教育部应发挥组织协调各院校的职能作用,依区域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总体发展蓝图进行规划设计,并对专业发展的关键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并以此为主导,着手编写新教材。各院校也可依据总指导和总定位自行设计与编写试用教材。同时,还可通过召开研讨会的方式,探讨在北京和上海等地高校推出联合课程,构建学术共同体。
而且,各院校也可根据自己的建校史和所在地理位置,发挥各自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优势。如东北院校可面向东北亚地区,形成以俄语、日语、韩语、蒙语为重点的汉语国际推广区;华北院校则以英语、俄语、法语、德语等为重点;华东院校以韩语、日语为重点;东南沿海院校可面向东南亚诸国,形成各有侧重,总体协调的专业发展格局。
(四)汉语国际教师需敢于打破专业壁垒和自说自话的思维方式,增强自身跨界学习研究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专业建设的过程就是教师知识结构重构和更新的过程。特别是在跨学科研究视野下,还有许多新的挑战需要应对。因此,教师团队要有破茧成蝶的勇气和自信,勇于打破专业壁垒和学术上的“一亩三分地”,敢于在跨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教学中,打碎原有的、传统的自己,重新组合和锤炼出自己新的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并让学术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
同时,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跨学科性,也可以将其看作是汉语的一种“涉外”研究,因而必须打破传统的单极的自说自话的思维方式与知识体系,代之以对等、对比的竞争、互化与交融,即在跨学科对话的视野观照下,找到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对比性、互补性,并获得科学的研究法则,形成新的阐发,实现人类文学文化的互识、互证和互补,只有牢固地建立起这个定位理念,才有可能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进行清晰、明确和系统化的理解,甚至可以说,其提炼的是专业建设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支撑的问题。因为培养模式建立在理念体系的基础上,而课程设计又是这些理念形成和应用的地方。只有这样,才可能解决汉语国际教育的“阿喀琉斯之踵”的问题。
由此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强调的是“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是以“国际理解”的叙述基调来贯穿的。中央美术学院潘公凯教授曾说过:“面向自身的传统,我们要有‘互文’的追求;面对他者的经验,我们要有‘互看’的能力。这‘互文的传统观’和‘互看的现代性’,其实就是文化间距和历史承担的解决之道。”就是说,“一方面立足当代处境打开全球视域;一方面回到传统文脉切近本真叙述。在这两个方面获取滋养,开掘潜力,最终寻求价值重构”。这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反映的是世界性的思想视野,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亟待展开的新的知识格局――形成符合时展的在“自我与他者”的脉络体系中感受、理解、把握和对照彼此的新的“国际理解”。
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改进对策
针对当前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培养目标单一,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课程设置传统陈旧,缺乏科学发展观;教师、教材、教法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践环节不到位等问题,特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组织编写具有开拓性的新理念教材。基于跨学科的研究视野,立足对比,敢于把自己放在世界体系中,以他者为参照重新审视考察自我。同时,将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并行发展,因最美、最鲜活的语言往往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应认真考察、研究、编著具有中国韵味且适合留学生的中外名篇或作品,而不是为学语言而编造的语句段落,它显然不是“活”的,更不具美感。显然,语言教学若不能与文学文化紧密结合,只能是一堆死板枯燥的符号。对此,笔者认为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新教材体系大体应包括:《汉英语言对比》(或汉语与俄语、日语、韩语、德语、法语语言对比)、《中外文学比较》、《中外文化比较与传播》、《中外教育比较》、《跨文化对话与公共外交》、《传统礼仪文化与公民常识》、《中国国家形象学》、《中华才艺实训课程》、《文化传播与创意表达》等。
(二)生成专业新方向,整合并创新骨干课程,取消重复课程、传统陈旧课程,增补并加大交叉和实践课程。鉴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具有鲜明的中西融合、学教并重的学科特点,立足于中国语言文化,辅之以中外国情常识,借助于国际交流合作,集中华文化传承、民俗技艺展示、国家形象传播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人文性、师范性和国际化等特征,可将师范教育(汉语国际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等)和文化传播(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其下设的两个方向,且均能与相关行业产业对接,两者相辅相成,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夯实人文基础,回归常识。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必备的人文素养,这与大学生入学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未能培养出学生的文学文化意趣有直接关系。大部分学生的文学文化多是起于浅表的空中楼阁,零散且摇晃,其未有扎根的基础,未能形成自己的深切体悟。因此,大学人文教育需重新夯实大学生的古今中外文学文化基础,全程分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夯实根基,才有可能使学生成为汉语国际推广的优秀后备人才。
(四)具有跨界思维,加强学科交叉力度。打破学科壁垒一直是各高校内部的长期性任务。“死抱住本职学科或专业的固定地盘,不准许跨越雷池一步的做法,当然主要出于职业饭碗的考虑较多,久而久之陷入学科本位主义而不能自拔,自己无法自拔,也还值得同情,还不允许别人自拔,这就显得专横无理了。”客观上看,现今早已不是专业相轻,学科自大,一两门课保终身,吃老本式教学的时代,需要的是跨界思维和批判创新精神。而且,专业的金字顶尖不应是越走越窄,而应越走越开阔,知识联想与贯通能力逐渐增强,这需要个人不断更新和扩融知识,同时校内也可跨专业跨学科组建新的课程团队,并创新课程。
(五)服务地方经济,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需完成从学人层面向国民普及和地方应用层面的转变,积极探索多元实践:以教学实习促实践,以文化项目带实践,以组织参观、学科竞赛做实践。同时,还要与地方产业相结合,如参与到当地的旅游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等项目中,提供规划方案和智力支持,加强知识转换和能力应用,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服务。
六、总结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求双向建构视角。在撩开我们自己的面纱的同时,把作为文化主体的自我与他者置于同等地位,并且能站在他者的立场来看待自我,即借异域之镜来照自我之美丑,借他者之方来疗治自我之病灶。更为重要的是,敢于把自我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去比较,并具有文化批判意识和自我修复功能――这应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科研人员努力奋斗的目标。转型后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或许会为今后中国公共外交的普及带来出乎意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
[2].崔希亮.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定位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5(3).
[3].丁安琪.重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从“国际汉语教学”走向“汉语国际教育”[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2).
[4].胡范铸、刘毓民、胡玉华.汉语国际教育根本目标与核心理念――基于“情感地缘政治”和“国际理解教育”的重新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2).
[5].林秀琴.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困境和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
[6].彭建玲.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4(3).
【摘要】近年来,对外汉语国际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吹捧,原有的现代汉语语音学已经不能满足现行的教育需要,因此,文章结合目前的汉语国际教育的形式,和学生的基本认知水平等,对现代汉语语音学的进行了部分改良,希望能够得到广大教育人士的认可。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现代汉语语音学;教学改革;汉外对比
0前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同时为了进一步培养对外汉语的教育人员,各个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一些学校为了更详细更专业的教授汉语,进行汉语教学,将原有现代汉语专业细化为现代汉语词汇学、现代汉语语音学等不同的专科。就目前的教学实况而言,现有的教材和现有的教育理论等都不能够满足与汉语国际教育的需要,因此对现代汉语语音学进行改良,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现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音学知识的授课途径和主要问题
(1)“现代汉语”的语音部分,主要以汉语的音系特点为基本结构线索,按照物理和生理语音学、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音位等进行组织。
(2)“语言学概论”的语音部分,主要以普通语音学的基本结构线索进行组织,跟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辅音、元音作为一级结构框架,而后者以声母、韵母作为一级结构框架。部分学校还在高年级开设了独立的“普通语音学”课程作为“语言学概论”语音部分的延伸。
(3)“二语习得概论”的语音部分,主要以语音习得规律的基本结构线索进行组织,偏重于对偏误现象及产生原因的分析。
三个部分循序渐进相互关联,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却出现了问题:
(1)“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的语音部分,不仅理论部分内容重复较多(如物理和生理语音学、发音语音学基础等内容),语料部分也多有重合。“现代汉语”一般只介绍普通话中出现的元音和辅音;“语言学概论”对语音的介绍虽比现代汉语全面,但举例以汉语方言及民族语为主,书中涉及的外语材料远远无法满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际需要。
(2)在高年级单独开设的“普通语音学”课程,现有教材同样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需求相脱节。以长期使用的两本权威教材,林焘、王理嘉两位先生所著的《语音学教程》与罗常培、王均两位先生所著的《普通语音学纲要》为例,由于教材本身的编写初衷分别针对汉语专业和少数民族语专业,因此其语料甄选的总体方针是先内后外,这一方针能够很好地为培养汉语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工作者的目标服务,但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显然捉襟见肘。
(3)“现代汉语”语音部分内容偏浅,如仍用大量篇幅讲授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正音。本世纪初,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媒体和网络每天都在像学生们传授不同的知识,同时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渴望愈来愈高,这种内在的潜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所以现有的教材就略显浅显,与学生的知识构成不成正比。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增加需要的内容,删减重复和浅显的内容,这样教材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
2理念创新:眼光向外、以类型学促汉外融通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广泛,这就使得学生们的知识面更宽,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更全面,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更快,在这种情形之下,必须进行教育理念的全面改革,以适应不断提高的生源素质。理念创新分为高低两个层次,针对于低层次而言,理论创新主要是指改变现有教学材料的内容和比重,不断的融入国际上的信息,以真正达到国际教育的目的。而就高层次的理论创新而言,要将最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中,从国际形势的变化分析,眼光放长远,促进中外文化和语言的融通。目前,教育界对于高层次的理论创新研究尚不足,还需要后继教育者的不断努力。
淡化“现代汉语”的结构框架、强化“普通语言学”的结构框架,实际上也是要理顺“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这两门语言学主干课程之间的关系。按照传统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前者重在教授汉语的特殊规律,后者则更加偏重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但在新形势下,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今后的就业目标是教外国人学汉语,而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充分对比,知己知彼。因此我们认为,无论是讲授具体语言的“现代汉语”,还是讲授人类语言普遍规律的“语言学概论”,都应让学生及早建立语言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观念,从而在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有效利用语言的共性促进正迁移,同时充分注意语言的个性减少负迁移。
3教法改革:语言“领养”、以学外语促汉外整合
任何一个理论的创新和改良都是一个不断摸索和探求的过程,为了确保现代汉语语音学改良的科学性,我们需要密切围绕本学科的基本特点,并适当的结合其他语言教学的经验,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就要求作为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要不断的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学生而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并善于在学习中进行归纳和总结。
就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修此学科的学生多半是以走向国际为目标的,学生们为了提高自身国际社会的适应能力,通常会掌握多种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旁征博引。这种做法诚然能够提高课堂的厚度,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如果一味的提高课堂的深度,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精力必然会受到影响,这样就会发生主次不分的现象,因此,必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可以利用高度发达的网络进行自学,也可以在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总之不能够将语言的学习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
分组报告。学生首先在课堂上集中受教,然后根据个人的实力或者兴趣爱好,分成若干小组,分组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具体的内容包括:国际音标与语音最后一项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可以适当允许查阅资料,请教导师等。
成果展示。全部授课完毕之后,选取最具有钻研能力的小组,将小组内的分析结构,以展示的形式讲授给大家。此时,教师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把关,出现的错误问题要及时纠正。
4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现代汉语语音学的改良进行了具体的论述,这种改良不仅避免了教学上的反复,同时也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当然,这种改良也存在不足之处,希望相关的教育人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不断的将其完善,共同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就业现状;就业心理;培养模式改革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培养熟练运用双语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专门人才,是为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频繁的国际交流而设置的专业,本世纪以来获得了长足发展。但近年来,该专业的就业状况不尽如人意,折射出一些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检验专业设置及培养模式科学性的重要指标,也直接影响到专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大连工业大学2012至2015四届164名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为样本,通过组织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收取工作鉴定表等方式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满意度调查,并进行社会声誉评价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各种评价和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就业背景下的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了问题的成因及相关对策,以期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有所裨益。
一、就业情况及社会声誉评价调查
(一)就业情况调查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自2008年开始招生,迄今已有四届毕业生(2008至2011级),共164名。从就业形势看,学生就业态势良好,每年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经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以下几个:1.考研从调查结果来看,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第一届3人(专业人数29人),第二届7人(专业人数40人)、第三届10人(专业人数36人),第四届10人(专业人数56人),共30人。不少学生被国内外知名院校录取,如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文大学、美国加州路德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约克大学等。2.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其他教学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不少人选择国内各类汉语学校、培训机构从事各种层次类型的汉语教学和培训。由于专业的相对特殊性,不少人选择北京、上海等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繁荣的地方作为就业点,辽宁地区则主要集中在对外交流密切、三资企业较多的大连。此外,不少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从事中小学教学。但由于大连工业大学为非师范类,在就业市场上认同度不高,因而就业人数有限,四届一共不超过10人。3.国外汉语教学汉办志愿者及赴外教学。目前已有7名学生通过国家汉办志愿者选拔,赴泰国、柬埔寨、蒙古等国家从事中小学汉语教学。其他途径赴国外教学的学生目前约有十几名,分布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在相关汉语教学机构从事教学活动,面向的对象有中小学生和成人。4.其他除教育类岗位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就业岗位为非对口工作,内容包括传媒(传统纸媒、网络媒体等)、企事业单位中英文文秘、公司文案策划、HR等。也有部分同学在求学过程中对文化交流感兴趣,进入相关单位从事专门的文化交流或自主创业。
(二)社会声誉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教育、传媒、文化交流、人力资源等方面,就业单位涉及国企、外企、民企、学校、政府等。学院每年都会向工作单位发放调查表,抽取一定比例填写《毕业生工作鉴定》,请用人单位结合用人需求和毕业生实际工作情况,对毕业生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建议。从反馈结果来看,本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较强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单位满意度较高。
二、存在问题
(一)专业对口率不高就业结构不均衡,专业不对口现象突出。总体来看,历届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对外汉语教学及相关教学、文化交流)的比率不高。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与非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大致比例为1:1,比例明显偏低。而令人担忧的是,这是同类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统计,2007年2009年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毕业生中,从事非教学工作的比例分别为58.05%、54.52%、55.72%。[1]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专业能力对毕业生就业帮助不明显,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浪费。
(二)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职业规划从调查数据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希望留在城市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又多认为本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同时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专业知识、技能积累不够,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较欠缺,在就业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而通过对在校生、毕业生的访谈,注意到学生整体缺乏规范的职业规划,“随大流”现象较为突出。平时懒散懈怠,进入就业市场时较为被动。
(三)就业满意度低从统计的就业情况看,毕业生就职单位以企事业单位为主,单位层级普遍偏低。毕业生就业后两年内薪资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低。约五分之一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或成为汉办志愿者赴国外教学,但这部分学生仍然面临二次就业的问题。整体来看,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对口度不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匮乏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与国家政策力度不够、高校扩招等因素相关,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色不甚突出、专业培养的应用性不强等也是导致问题的原因。为了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
三、对策
根据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同时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听取用人单位对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我系有针对性地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规划等方面进行调整与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培养目标:进行应用性目标转型在全国高校的应用性转型与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我系将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较扎实的英语应用及口语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对外汉语人才。使学生成为汉语语言基础好、文字应用能力强,汉语口语交流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及口语交际能力,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应用型语言学专门人才。”强化应用性,根据职业需求设定培养目标。
(二)优化课程设置,增强核心竞争力结合就业需求,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导向,以基础加模块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设置,构设渐进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相关课程,在加强汉语本体课程与教学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实际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注重外语教学,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具体体现为:1.加大实践类课程比重,实践教学由原来的10学分提升至21学分,学时21周,占总学时的11.38%。“第二语言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各增加4课时实践课时。“汉语写作”课程则从原来的课堂讲授转为课堂教学与网络写作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2.单独开设雅思1、雅思2等课程,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少学生得益于此,在专业翻译、文化交流等相关行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3.开设双学位,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发展。相关研究表明,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复合性人才而非单一性语言类毕业生,其中“66%希望毕业生是外语+宽厚知识型,64%希望毕业生是外语十经贸型。又据法国马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的调查,其注册学生中51%学习汉语外,同时攻读其他专业的人中34.9%选择国际贸易专业,21.8%选择外交专业。”[2]因而本专业努力整合学校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的优势资源,开设了英语、日语、工商管理三个双学位鼓励学生攻读,丰富其知识素养,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总之,本专业积极优化课程设置,在强调汉语本体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将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设为重点培养目标,努力提升专业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职业规划,改变就业观念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职业规划,在《专业导论》及其他课程上有意引导学生的职业意识,大四时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针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选择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及早确立就业目标,规划求职道路。此外,针对本专业女生较多的现实,聘请服装学校教师开设《形象设计与塑造》,帮助学生打造职业形象,塑造职业自信,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提高专业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鼓励灵活就业。目前,仍有不少学生抱有“天之骄子”的自满心态,进入就业市场时又容易遭受打击一蹶不振。院系每年都会邀请毕业生、企业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座谈,带领学生参观产业园、孵化基地等创业集中地,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使其认识到,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就业形式也应不断改变,应与社会发展同步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通过积极介入,近两年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日臻成熟,不少学生有了明确的职业导向与规划。基于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我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既考虑到市场需求,又不偏离培养目标,努力提升培养质量,改善就业情况。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国别化单出口汉语师资实训;运行程序;量化标准
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教师,是指专门针对某个国家特定学习阶段或特定学习需求的学习者进行汉语教学的教师。这类教师在某个国家的语言、文化风俗、教育理念、教学策略、课堂管理、教材使用、学生特点等方面都接受过专门针对性的培训,具备针对此国家特定学习阶段学生的熟练教学能力。
一、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师资实训的必要性
(一)现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存在的培训模式问题至2013年,我国已有342所高校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每年招收人数超过15000人,①陆俭明(2014)研究发现,该专业本科生最后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不超过15%,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与学生国内就业困难的矛盾。②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学生在4年的本科学习过程中基本未能真正进入留学生课堂中进行汉语教学实践培训,本专业学生毕业后既无教学经验,又无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外语能力欠缺交际实用性,无法体现专业优势。因此导致了目前各高校在建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时共同面临的困境—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而设立的专业并不能直接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输送人才。③
(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定位要求陆俭明(2014)在讨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定位时提出汉语教师需要分类要求、分类培养,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着重培养在中小学任教的汉语老师和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管理人才。目前在海外任教的汉语教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中国政府部门或教育机构派出的公派教师和志愿者;另一类为本土招聘教师。第一类中的志愿者需要参加国家汉办志愿者培训项目才能派出,国家汉办每年进行的汉语志愿者项目从遴选、培训、到派出一般持续3至6个月,其遴选对象主要针对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在读研究生、在职教师,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在校生没有机会参加汉办的志愿者培训项目,要满足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学要求,必须对其进行国别化单出口专项实训。
(三)海外中小学汉语师资需求现阶段,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师缺口较大,至2015年10月,我国已在海外中小学建设了1000所孔子课堂,江傲霜(2011)也针对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赴泰汉语志愿者,98%都在基础教育委员会、民校教育委员会和职业教育委员会所辖的中小学任教。①我们有必要专门面向海外中小学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实施国别化单出口师资培训,不仅可以满足各国中小学汉语教学需求,同时又可实现人才培养入口与出口的一致性和通畅性,促进该专业可持续性发展。
二、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教师实训模式运行与实践
(一)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教师实训能力要求2007年国家汉办组织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能力要素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为以下5方面:(1)语言知识与技能;(2)文化与交际;(3)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学习策略;(4)教学方法;(5)综合素质。国际汉语教育存在较大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文化背景不同,则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课堂组织手段不同,交际方式不同,根据《标准》的要求看,一个本科生无法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能应对不同国家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如果我们将能力要求范围缩小,偏重针对性,将该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定位到某一个国家、某一类学习者,进行国别化单出口的培训,那么4年的本科阶段时间足够。我们以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为例,分析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教师能力要素,具体如下表1: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教师即符合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的各要素要求,同时,缩小了要素范围,明确了各要素的具体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据研究,一个新手教师的成长期一般为4年,而大学本科4年,有充足的时间在学校进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教学技能培训。
(二)五阶段交叉循环实训程序针对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教师应具备以上5项能力,如何在本科4年中一一落实?我们以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专业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教师实训模式为例,在实训中设计了一套标准化培养教学能力的程序,通过标准化的实训流程将各项能力要素分解量化,根据“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式上升培养理念分阶段逐步推进学生能力提高,实现了新手教师向熟练教师培养的转化。我们将标准化实训具体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体验跨文化交际;第二阶段:系统性教学实训;第三阶段:教学反思;第四阶段:教学总体设计;第五阶段:海外教学。各阶段开展的顺序与时间既有交叉又有循环,具体如下图1:阶段性实训可以有效利用4年的本科教学时间,分阶段分任务结合理论课教学进程进行实训。大学一年级上学期主要通过与留学生的活动进行跨文化交际体验,大一下学期开始进行系统性实训,大二上学期在进行系统性教学实训过程中开展教学反思训练,大二下学期通过与留学生项目对接进行教学总体设计训练,大三到海外进行实地教学实习,大四回国返校进行进一步系统性教学实训与教学反思,巩固和提升教学理论,其中,系统性教学实训阶段所占比例较重,主要涵盖课堂观摩—课堂参与—教学参与—教学主导—教学反思—教学反馈。整个实训过程从体验感受到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由二语学习者向二语教师的角色转变,同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在深化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又强化了教学技能。
(三)实训模式类别王添淼(2010)提出实践性知识是一种缄默知识,这类知识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更多地要与教师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过程保持一种“共生”的关系,它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他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是实践性和情境性的,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仅局限于抽象概念的学习,而应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在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关注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那些知识。①我们将实训主要分为集体实训、小组互动式实训、个体反思式实训3种模式。1.集体实训集体实训适用于群体合作及体验,通过与实习目的国留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合作、语伴交流、协助管理,有利于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获得针对性强、实操性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二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课程中进行理论提升和实践反思。2.小组互动式实训小组互动式实训适用于系统性教学实训中的小组分任务合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国别化教材的集体备课、教学大纲编订、测试试卷编写、组内模拟授课评课、活动方案策划,都需要通过小组互动式实训来实现。3.个体反思式实训反思式实训是整个实训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反思式实训可以量化教师的自我教学效能感。汉语教师的自我教学效能感来源于教学经验②,通过个体反思式实训让汉语教师课堂控制感、教学风格自我认同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情绪体验得到显现并实现量化。在实训过程中我们让学生撰写模拟教学的教学反思,通过微格教学开展分步骤分技能自评,同时还进行教学录像自评,这一系列的评价量化手段都促进了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自我教学效能感,不断地探究与解决自身教学问题,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五阶段实训量化标准根据实训阶段要求和模式特点,我们通过实践形成了一套有操作性的实训量化标准来检测实训成效,见表2。在以上5阶段32项实训量化标准中,我们将实训阶段的具体量化标准项与时间安排进行统筹,合理有序的安排各实训阶段的量化标准项在大学4年中各阶段的分配,见下表3:
三、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师资实训模式实践成效
通过5阶段32项实训量化标准的实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国别化单出口型实训中能够熟练掌握某个国家的语言、熟悉该国中小学生教学特点、能较好掌握该国中小学汉语课堂的教学开展、课堂管理、语言测试、活动组织、师生关系处理、跨文化交际等多方面能力,在大学4年中从新手教师发展为一名熟练教师,具备了以下14项技能,见表4: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三个年级117名学生通过此套标准程序实训后到泰国107所学校进行了10个月顶岗教学,教学得泰方学校的一致肯定,其中,2011级28.57%的学生到海外从事了中小学汉语教学工作。
四、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师资实训模式的改进及完善通过
3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国别化单出口型汉语教师实训模式有较好的实操性,实训效果也较为理想,但也存在以下几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实训模式适用对象固定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国别化单出口型海外汉语教师实训模仅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其他阶段的实训不具备适用性,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拓展模式的适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