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4-01-16 10:13: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105-02

一、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大学生综合素质,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在德育、智育、身心和发展四大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其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艺术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几个方面。目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来说是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多数大学生能关心国内外大事,正确定位个人的人生目标,做到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问题

在市场经济崇尚经济效益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已明显增多。第一,在道德价值取向上,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走向淡薄,自私自利的价值取向日渐明显。第二,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个人的品行修养。由于受到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影响,我国诸多的传统美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些大学生开始对物质利益产生狂热的追求,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对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做法认为是“不懂生活质量”的表现。第三,诚信观念严重缺失。在大学校园里,上课迟到、旷课和考试作弊等现象屡禁不止;不少高校毕业生在自我推荐表上涂改成绩、虚构经历,诚信的优良品质遭到了严重歪曲。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素质对于人的思想道德、智力开发、身体发育和个人发展是一种基础性的因素。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正处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人际交往不适产生的困惑心理,就业压力造成过分担心的焦虑心理,缺乏自信的紧张心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恋爱、情感问题引发的不健康心理等诸多事实充分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从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大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发展不平衡问题

艺术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现在的大学生比较重视智力的开发,智育被强化了,知识文化素质提高了,但艺术素质的培养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大部分高校通过开设选修课或讲座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艺术知识,希望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然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课程和学时的安排上都难以使大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艺术熏陶,因而,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并没有得到普遍提高。

4.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有一定储备但能力素质低下问题

教学双方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出现。在现在这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专业知识快速更新,那种“上一次大学,管用一辈子”的作法已经过时。在这样的势态下,大学生若不注重发展自己的能力而只关心那些即将过时的专业知识,必将被激烈的竞争淘汰掉。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策略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与现代经济建设联系得最为紧密,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发展远远没有专业教育成熟。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高校工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大学生综合素质中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宜从以下四个方面共同努力。

1.要大力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想方设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公民。为此,高校要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打造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管部门要经常关注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德才兼备作为评估教师的第一条件。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注重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和怎样做人,要把教导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身体力行地教导学生关心家庭、孝敬长辈、理解和尊重他人、热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公益劳动和实践活动,对贫困山区要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勇于向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大学生在实践和奉献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美好和成功的喜悦。

第二,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选择正确的价值观。面对新的形势与社会需求,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紧密结合各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让大学生从进入校门开始就能接受系统的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感染,引导他们树立辩证唯物观,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爱生活的优秀公民,进而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营造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的养成、健康审美情趣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多样化日益明显。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因此,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重视道德素质教育的校园人文环境,大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音乐欣赏,文学赏析,体育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致力于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他素质的作用和深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学校的教育。这要求高校要注重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和规范心理咨询活动,致力于培养大学生高度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力、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使他们能热爱生活、振奋精神、缓解压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关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面对生活中的消极情绪,要引导大学生把产生消极情绪的事情说出来,通过倾诉、交流、甚至在适当场合的大声呼喊等方式,把消极情绪及时清理出去,解除心理压抑和不快,逐步使情绪平稳下来。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3.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

对大学生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针对目前校选艺术课程有限的情况,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创新院校文艺活动来弥补其不足。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院校文化艺术活动,可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提升他们的综合审美情操,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许多院校活跃着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等,它们在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要注重激发大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热情。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雕塑、建筑、陶艺等艺术学科,各艺术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采取多样方式启发学生注意自己熟悉和喜欢的事物。

4.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知识型”大学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已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了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需要同时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促使大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牢靠与否,不仅决定着大学生未来工作能力的高低,也制约着他们的长远发展。

二是要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优化的目标是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广结合起来,把理工科课程和人文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促进学科知识渗透,创设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社会和学习者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增加独立设计性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获得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三是要建设良好的实践环境。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建设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以便给大学生更多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他们成长为“上手快、适应性强”的高级技术人才。

四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精神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大学生进行发展性、开拓性的能力教育。教师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含金量”,做到“授之以渔” 而不是“授之以鱼”;学校要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诸峰,陈,李忠祥.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与测评[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 8(6):32-34.

篇2

【关键词】高校 形体舞蹈教学 综合素质 作用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的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受重视。在现实中,很多学生虽然在专业课方面成绩很好,能力很强,但是却十分缺乏其他方面的素质,包括审美能力、社交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依靠专业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简单来说,就是高校需要开设一些素质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而这些课程一般都属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形体舞蹈课程就是其中之一。笔者结合实际,对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进行了浅要分析,仅供参考。

一、高校形体舞蹈教学简介

形体舞蹈指的是形体修塑与舞蹈两者的结合。其中,形体修塑具体指的是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做一些身体修塑动作,同时拉伸肌肉,以增加肌肉的弹性,提高身w线条的优美性。而舞蹈则指的是跳舞,不必赘述。形体舞蹈的动作一般都没有太过夸张的,都是一些幅度适中的动作,主要以协调四肢配合为主。通过长时间练习形体舞蹈,既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外形美,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内在气质美。

二、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高校形体舞蹈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塑造大学生的形体美。形体美是一个人的外在美,其具体表现在人的体态美、姿态美、身体线条美以及四肢协调美,形体美不是由身体哪个部位单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头部及五官、躯干、四肢等之间的合理配合下所展现出来的。固然,形体美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更多的却是依靠后天的锻炼所形成的。通过长时间坚持练习形体舞蹈,可以逐渐塑造出美的形体,同时形体舞蹈作为一种运动锻炼项目,也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其次,高校形体舞蹈教学,不仅仅在于塑造大学生的形体美,同时还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内在美。这里的内在美,具体指的是审美能力、个人信心与气质、意志力等等。换言之,高校形体舞蹈教学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1、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形体舞蹈属于舞蹈的一种,并且是一种多元化的舞蹈和综合形式的形体训练项目,其中包含着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舞等等多种舞蹈的特色。形体舞蹈的动作都是舒展的、幅度适中的,它要求在优美音乐所营造出的优美环境之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做出每一个动作,这些动作涉及到了头部、躯干、四肢、乃至五官表情。通过长时间坚持练习形体舞蹈,一方面可以达到收腰、健胸、的效果,从而塑造大学生的形体美,使之举手投足之中带有风度和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体育锻炼,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使大学生具备健康的体格和更强的耐力。因此,综合而言,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在对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他们之中大多数在内心深处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表演欲望,想拥有一个舞台,将自己的青春、美丽、魅力与活力展现给大家,从而得到大家的认可。而表演的前提除了舞台,还要拥有可表演的东西,但是对于大部分从小没有学习过课外艺术的大学生而言,很少拥有可表演的东西。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那些学过一两样课外艺术,如乐器、舞蹈、武术、绘画的人,往往更具信心和气质。而高校形体舞蹈课程的开展,正给了广大没有学过课外艺术的大学生这样一个机会,使他们也学会一门表演艺术,并登上表演的舞台,将自己的才华展现给大家。在形体舞蹈课上,教师常会让学生们分组展示,其他组的学生则都是观众。也许第一次“登台表演”时有的学生会非常紧张,表现不是很好,但这样的机会多了,学生们表演的次数多了,就会逐渐提高心理素质,减轻紧张感,增加信心,临场发挥也会越来越好。而这点对于大学生的未来也很有帮助,例如当大学生毕业后去企业参加面试应聘时,由于在学校中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在面对面试官时心理素质会更好,不会过度紧张,应对自如。

3、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形体舞蹈教学也日趋系统化,因此其教学形式和内容亦越来越丰富。舞蹈来源于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所以,形体舞蹈的根源也离不开文化属性。高校校园是一个富有书卷气息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地方,高校在开展形体舞蹈教学之时,也会将一些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例如,教师利用形体舞蹈来诠释各地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民俗民风,使学生在学到形体舞蹈动作的同时,也学习到这些内在的东西,从而提高内在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在日后的社交当中,也能够变得谈吐风雅、气质胜人。

结语:综上所述,现如今,素质教育是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一项话题,我国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人才。而在高校众多素质教育课程中,形体舞蹈课程是较受学生欢迎、也是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较大的一门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形体舞蹈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肖志艳.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运动,2016,(11):106-107.

[2]朱志平,韦莉莉,韦芸芸.形体舞蹈训练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性探究[J]. 大众文艺,2015,(23):222.

篇3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由于护理学职能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以及近年来医患纠纷的频频发生,如何培养和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是我们备受关注的理论热点。本文在结合医科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护理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人文素质、创新素质和业务素质。

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是一种态度和行为。[1]

进入21世纪,随着医疗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重点也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开始转变,病人不再是单纯的“生物人”,而是具有复杂系统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具有较高的护理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这就要求高等护理学教育从培养只懂护理专业知识的单一型护士向培养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本领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

高校护理学教学应推行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现代护理教学模式,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让学生掌握护理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要让学生认识自我、关爱生命、尊重他人、理解社会,成长为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护理学人才。各医科院校结合专业特点增设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使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进入课程体系,进入各专业教学计划。

2、完善课程设置,增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增加与护理学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课程

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定期举办文理交叉渗透的专业讲座,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课程体系。要通过长线教育,打牢学生综合基础,逐步提高学生修养,提高学生运用人文精神对医疗护理实践及现实生活进行哲学的、历史的、美学的、科学的认识,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发展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关注现实、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态度。[2]

二、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

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如“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遏制了学生的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课时较多,护理操作技能是学科的特色。因此,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以往的操作技能教学,注重强调操作程序的准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各医科院校应该改革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教师指导”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转换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强化护理操作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创新尝试和行为予以认同并鼓励。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

三、业务素质

在新的就业市场形式需求下,护理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机遇也有挑战。许多用人单位对护理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护理理论和规范的操作技术之外,还要拥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应变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及举止高雅的气质仪态等,这些就业素质的要求恰好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相符合。在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今天,培养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必定会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1、岗前培训

首先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时间为3个月。做好新护士岗前培训日程安排,目的是让新护士了解医院的工作性质与概况掌握工作特点、各班工作情况。让新护士了解医院的护士除了应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2、树立整体护理观

从思想上认识到整体护理概念,要以整体护理理念为宗旨,整体护理程序为依托,从入院评估开始与患者近距离的亲切交谈,让他们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真诚。责任护士始终贯穿健康教育并提出出院指导患者的身心需求,为患者提供最佳护理服务,在更高层次上满足患者需求。

3、礼仪培训

请专业的礼仪老师对新护士进行礼仪培训与授课,组织观看仪表与礼仪的录影带等形式。做好护士素质、仪表、言行规范的教育。通过有计划地进行礼仪培训,使新护士的仪表形象更加得体。[4]

相关医科院校应该针对所开设专业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帮助学生指明护理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激发他们学好专业知识的热情。并且要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他们将来的工作场景,增强对该专业的认识,从而以真才实学去竞争谋职。同时要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才会在将来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合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它包括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各项内容。护理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开展综合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护理教育中只有不断探索和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和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注 释】

[1] 周小菊,董小萍.寓人文素质教育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J].职业时空,2011.06.116-117.

[2] 黄文娟,纪忠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护生职业素养[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71-72;2012.08.752-753.

[3] 赵志清,陈先华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对培养护生创新行为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08.752-753.

[4] 王燕瑜,李秀增等.军队疗养院培养新护士综合素质方法的探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05.157-158.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08-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都在稳步提高。但是,目前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仍然存在科研和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一方面,大多数青年教师科研都不能与本科教学融为一体,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本科教学与科研相冲突,而自身科研又缺乏帮手导致科研进展缓慢。另一方面,许多本科生有发展其专业特长的愿望,渴望参加教师科研,并希望教师对其本科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因此,本科生导师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目标的必要措施。根据长期以来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我院制订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改革方案。利用专业课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为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和思想方法方面的指导。导师负责组织本科生科研团队,学生通过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科研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

从学生学习管理方面来看与辅导员相比专业课教师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就业方向比较熟悉,能对学生的发展方向给予指导;第二,对本专业各种专业课的学习难点比较了解,能及时细致的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第三,具备专业技能,能指导学生发展专业兴趣,有时还可以帮助提供实践条件。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措施

(一)筛选方式:从低年级本科生中进行双选式筛选

在学生完成了大学一年级的学习之后,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导师双选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学校采取召开双选会、印制宣传册、张贴海报等形式对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宣传。学生在了解了导师的科研课题之后可以进行参加面试。

(二)培养模式:导师和学生可以采取两种培养方式进行互动

1.对于低年级学生和缺乏成熟想法的学生,导师需要帮助其制订学习计划并督促其完成。导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特长分配学习任务、推荐资料及书籍、制订实验计划。

2.对于高年级有成熟创新想法的学生。导师尽量不将自己的课题强加于学生,应当侧重于提供实验条件并帮助其申请各级经费支持,协助其排除技术难题,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措施:利用多种措施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1.组织多个研究小组进行竞争。导师分不同方向组织两个以上小组进行研究,并定期召开科研会议。在会议上每个小组轮流介绍其科研进展。一方面导师可以根据其汇报,指导其研究方向并解决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每个团队还可以通过科研会议进行自我展示,提高其进行学术报告的能力。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会获得“友谊”、“自信”、“尊重”、“认可”等因素带来的动力。

2.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为了让学生能够提高科研水平,学科竞赛可以看成是不同科研团队的交流平台。第一,学科竞赛可以在技术比拼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二,在参赛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现场演示、作学术报告、撰写技术文档和产品宣传的能力。第三,与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展学生思路,提高交流能力。这样学生可以得到“利益”,“结果”,“满意”等因素带来的动力。

3.组织团队活动。组织一些如集体春游等非正式学习行为的活动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在这种气氛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在这种气氛中交流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以便于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条件制订更加合适的学习计划。

4.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由于教师的工作时间有限,因此要达到实验室开放的目的需要有学生参与管理。教师可以选择技术能力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担任团队管理者对团队成员、科研经费、实验设备进行管理。担任管理者的同学不但技术上能够获得提高,而且可以增加管理经验。有学生管理者参与管理可以增加实验室开放的时间,提高导师的工作效率。

5.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本科生学习过理论有限,想要让他们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论创新比较困难。因此,导师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引导他们注意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日常的指导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在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导师可以帮助学生联系去其他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观摩和学习。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锻炼其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与同行交流,导师可以取长补短,获得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