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6:11: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建筑业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知识产权制度源于欧美国家,并在近现代高速发展,逐渐成为促进科技发展,保护相关权利人的法律体系。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为与世界接轨,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相继颁布实施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植物新品权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等系列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中国的民法、刑法等法律也都对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一套完整的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知识产权制度在中国已经发展了30年左右,现在国内普遍存在着一个共识: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鼓励创新。其实,这也是不准确的。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真的是为了鼓励创新吗?不是。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是为了占领市场、垄断市场,更有利于权利人参与经济竞争。因此,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不是鼓励创新,而是激励竞争,甚至是保护垄断。全球最大的两家飞机制造公司空客和波音2004年之前在中国没有申请几项专利,但2005年中国宣布要自主研制大飞机,为了竞争空客和波音就大量地在中国申请专利。但恰恰因为知识产权制度具有激励竞争、保护垄断的本质特征,才在客观上起到了强烈的鼓励创新的作用,但我们绝不能因为知识产权制度具有强烈的鼓励创新的作用就误认为鼓励创新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中国 VCD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专利战是导致整个产业不能在世界上站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目前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产值低效益特征明显,整体科技水平不高。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增长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建筑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间,国内建筑类专利技术授权13000余项,被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土木建筑类论文约为3000余篇,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但仅占同期国内全部专利申请的1/30,与建筑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做出的贡献和地位严重不符。透过这些数字,可看出目前建筑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明显滞后,与行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建筑业的知识产权基本可以分为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以及商业秘密等。
1.专利权
专利权可再细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申请时间长,审核要求比较高,需进行实质性审核,必须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三性要求,保护的范围也比较广,可以是产品方面的发明创造,也可以是方法性的发明创造。实用新型只限于具有一定形状的产品对产品形状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可以是对产品的三维形态的空间外形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建筑构件形状、建材形状作出的改进;也可以是对产品的二维形态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型材的断面形状的改进。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外观设计是指工业品的外观设计,也就是工业品的式样。
建筑行业存在大量的产品专利、产品制造方法专利、产品使用方法专利、产品制造机械和模具专利等,除此之外,还存在大量的建筑方法专利,如建筑工艺、建筑流程、建筑纠偏方法、建筑迁移旋转方法、建筑防水方法、环保建筑方法、节约公共面积建筑方法、建筑模块构建方法、适用于特定建筑方法的建材制造方法、屋顶绿化方法、建筑布局排列方法、景观设计方法等。
建筑行业还存在大量的实用新型专利。这些专利主要是建筑材料等方面。
外观设计专利:建筑设计赋予建筑物象征意义并具美感。虽然,因受地理和环境因素制约,建筑物无法批量生产(建造),似乎不适宜作为工业产品来保护。但是,建筑总体设计是由许多局部细节组合而成,而这些组成部分并不受地理环境制约。国际上出现了少量这一方面的外观设计专利。
2.著作权
我国2001年10月修订的《著作权法》第三条第四款明确将建筑作品与美术作品一起列入其保护范围,同时该条第七款规定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建筑物、设计图、建筑模型均可成为到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按照《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在建筑业领域,建筑作品著作财产权主要涉及复制权、改编权、发行权和展览权。对于建筑设计作品而言,其最主要的复制方式是从设计图纸到立体建筑物的实现过程,即从平面到立体的复制。但是,从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都是著作权的客体,能够作为著作权客体的建筑物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建筑物必须满足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的条件,即具有独创性,不是剽窃、抄袭而来的;第二,要具有审美意义。对于标志性建筑而言,无论从独创性条件还是从审美意义条件看都是具备的,应该成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是著作权的客体。
3.商标权
在这里的商标权可以分为两种分析,一种是建筑企业自身的商标,另一种是建筑物也可以作为商标权的客体。目前,建筑行业对商标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大量的建筑行业申请了商标,并且有的已经成为著名商标。以建筑物作为商标的主题,在实践中极为常见。关于建筑物的主题,我国商标法原则上允许其作为商标使用和注册,一般不作为商标的禁止要件,只有一个例外情况,即商标法第十条规定“与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的标志性建筑相同的文字和图案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当然也不可能获得商标注册。大家比较熟悉的如鸟巢,水立方等建筑物可以注册为商标。以该建筑物为主题的商标申请超过100件,从申请人的情况来看,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自然人,也有各种类型的法人,还有外国公司。从中可以发现以建筑物特别是标志性建筑物为主题的商标蕴含着巨大商机。
4.商业秘密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的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很显然,商业秘密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商业秘密分为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两部分,对于建筑设计企业而言,技术信息主要包括以计算书为核心的设计图纸、特殊的施工工艺、试验技术、试验结果、预结算计算机软件、施工现场总结出来的技术成果等方面;而经营信息则主要涉及设计业务计划、财务情况、建筑工程信息、客户名录、投标方式、投标标底、标书制作方式等内容。
知识产权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提高行业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着眼未来,谋求抢占高端市场以及经济制高点的主要手段,但总体来说建筑行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专利申请质量和数量上有待提高;企业的名牌战略观念不强。建筑行业需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马维野,陈明媛.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与实践[J].中国法律.2005.(8).
[2]马维野.知识产权若干问题的思考与辨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1-2).
[3]单杰,李红梅.建筑设计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11.(34).
[4]水健,王葶.浅议建筑设计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J].建筑设计管理.2013.(7).
中图分类号: G353 文献标识码: A
西德尼・史密斯曾说过:“不论你生来聪明与否,要满足;不要漠视自己的天赋。随着天赋发展,你便会成功。”在我的人生哲学里,生命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轮回和重复,每一个生命都应以其独特的方式去演绎自己的人生。因此,我希望我的人生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或人,都要做自己。
一、自我认识
1、个人分析结果:
(1)、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当代本科生,是家里最大的希望―成为有用之才。性格开朗、活泼。平时喜欢上网,音乐,偶尔做做运动,喜欢看不同的杂志和书籍。
(2)、自己的优势盘点:有理想,有追求,有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执着和全身心投入的激情。做事有责任心、恒心,动手能力较强。
(3)、自己的劣势盘点:社会实践经验不足,交际能力欠缺,组织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4)、生活中成功经验的盘点:独立自主,很多事都必须要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去思考去决定。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自己亲身经历才能领悟到其中的奥秘。
(5)、生活中失败的教训:目前我遇到的最大失败就是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轨迹规划过。
(6)、解决自我盘点中的劣势和缺点:积极工作,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多看一些对工作有帮助的书籍。
二、职业认知
①目标职业分析
建筑师是一种职业,建筑师通过与投资方和施工方的合作,在技术、经济、功能和造型上实现建筑的营造。在逐步复杂的营造领域,建筑师越来越多的扮演一种在建筑投资方和施工方之间的沟通角色。建筑师常为建筑投资者所雇用并对其负责而不是建筑施工者。其主要对建筑进行专业的图纸设计,并协调结构、机电、工艺等各专业的图纸形成可供施工的图纸给投资方。建筑师还在项目过程中对项目整体负责,在包括投资建议、设计、招标、施工方面作为投资方的者管理和指导项目,在技术、经济、功能和造型上实现建筑物的营造。
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起源于英国,迄今已有150余年历史。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均建立起该项制度。建立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将为我国开拓国际建筑市场、增强对外工程承包能力有所帮助。因此,建立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也是与国际接轨、开拓国际建筑市场的客观要求。
中国目前将建筑师划分为一级注册建筑师和二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为全国性质的职业,注册后可以在全国执业,二级注册建筑师为省级职业,只能在本省注册,并在本省内执业。
②外部环境分析
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采用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来建造最终建筑产品的方式就是建筑业工业化,即从传统时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过度。
21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建筑业振兴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筑业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九五”期间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万亿元以上,年增长10%而这下投资的60%以上要需要靠建筑业完成。今后较长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在7%~8%之间,建筑业将高于国民经济2~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0年建筑业当年完成总值5000亿以上,2010年建筑业完成总值10000亿以上,这使建筑业真正成为国民的经济支柱产业。为此建筑业的发展必须依据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来完成,走建筑工业化,现代化道路极力提高建筑生产力,出色完成建筑设计任务,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中国建筑行业概况介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增加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入世贸组织,给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知不觉而又无法避免的冲击和挑战。将直面国际承包商的竞争,国内市场的竞争也会愈加的激烈。管理信息化是传统产业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我国建筑企业能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于是对建筑师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③小结
建筑师的前途是光明的可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想要将来有所成就,现在的付出是必不可少的。
三、目标
1、2013年―2018年主要完成目标:工作情况:工作上能够独当一面,有较好的收入;
2、学历、知识结构:在这里毕业三年后争取考过二级建筑师资格证、七年后考取一级建筑师资格,不断进修升值自己;
3、个人发展状况:结识一些建筑界的精英人物,提高人际关系网的质量。
4、婚姻家庭:有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供车供房。
5、2018年以后:经济情况较好和人际关系较好的话,成立自己的事务所,积累财富,让自己的事务所日益壮大。
四、具体实施方案
对建筑师来说,入行10年以后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发展方向了。目前来看,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师工作的范畴已经分化为建筑策划(概念)、建筑设计(方案设计)和建筑实施(施工图及服务)三个方向:建筑策划主要是提出设计理念,提出项目构想;建筑设计就是把上述理念和构想进一步规范化、工程化、技术化, 使之成为可以通过审批的方案文本;建筑实施包括施工图设计和施工配合。从建筑师的关注方向还可以分化为管理型建筑师与技术型建筑师:管理型建筑师善于掌握 建筑项目的整体运作,从项目的洽谈、业主沟通,到设计班子人员组成,设计计划和配合施工等;技术性建筑师擅长建筑的技术环节,从建筑的设计构想到与各专业 的技术衔接等均能做到井井有条。因此,建筑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与知识结构决定自己的方向,在实际工作中走专业化的道路。
认真学习,阅读大量关于建筑的书籍,多看各类优秀设计的图片和图纸,积极与前辈交流,也能锻炼到自己的交际能力,认真干好学生会的干事工作,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
五、方案评估
2019年1月,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进一步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1]。同年3月,国家发改委联合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纳入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制度安排,在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中统筹推进[2]。“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各类职业院校都在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以及所拥有资源进行各种探索。随着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以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为基础的现代建筑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建筑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校企合作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职业院校为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还包括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的各种创新服务。因此,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创新模式,培育出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并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四新技术人才”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的目标与责任。
一、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一)为建筑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是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动力,更是企业生存乃至发展的灵魂。在建筑业,一方面,我国城镇化带来的红利正在减弱,建筑市场不再是蓝海,要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站在行业发展的前列,就必须要不断创新,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以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为基础的现代建筑产业方兴未艾,对建筑企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企业创新力的重要途径。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既有利于双方资源互补与共享,又能将高校丰富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优势通过企业充分的实践以及现实场景进行融合发挥,为企业提供创新策略及技术支撑,从而使企业能够在发展中更好更快地解决瓶颈问题,将高校的知识创新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职业院校的使命就是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质量也是职业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根本,集中力量解决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的突出问题,是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途径[3]。当前,职业院校的市场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点,这也符合职业教育的“教育和经济双重性”特征[4]。在传统的政府财政支持或民办院校靠企业支撑模式下,职业院校多数只能实现自身运转,发展上则相对缓慢并缺乏活力。在建筑领域,校企间产学研深度合作的重要优势就是能够让学校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使其获得充足的实践经验以及资金、设备、场所等来培养社会急需的新型人才。而且,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职业院校科研水平的提升,从而形成职业院校的良性发展格局。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课题组走访调研了省内一批建筑类企业和职业院校。
二、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现状调查
(一)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结合问卷的形式进行。所走访调研的包括中天建设集团、浙江开太建设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内的建筑类企业共17家,涵盖建筑施工、勘察设计、造价咨询、工程管理等业务。所调研的职业院校有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等以建筑闻名的职业院校。
(二)调研结果
根据调研结果来看,在调研的17家建筑类企业中,有10家企业跟职业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业务,合作方式上从高到低依次是校园招聘(100%)、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70%)、企业教师进驻学校授课(40%)、校企合作制定教学大纲(30%)、校企合作进行课题申报或技术攻关(30%)、使用职业院校的科研专利(30%)、将部分企业任务外包给学校完成(10%)。不难看出校园招聘和组织实习仍旧是当前校企合作的主流方式,更深层次的共同组织教科研及使用科研成果则占比较低。在还没有参与校企合作的7家企业中有5家企业愿意跟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可见校企合作意识已在当前企业中占据了主流。在校企合作上企业的担忧主要包括:合作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施行(52.94%)、合作会给企业带来负担(23.53%)、合作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11.76%),其他(11.76%)。通过沟通进一步了解到,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如何保证企业的利益,包括招到心仪的毕业生在内是企业比较关心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校企合作方式时,企业利益保障应是重点内容。在职业院校产生的技术专利等科研成果对企业的价值认识上,8家(47.06%)企业认为有价值,打算引进或已经引进;5家(29.41%)企业不了解;另有3家(17.65%)企业认为没有多少价值。这也显示了职业院校的科研成果对企业正在产生积极影响,但校企间的科研合作还不够深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包括海天和中天在内的13家(76.47%)企业已经开展了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等新业务,只有6家(35.29%)认为当前的人才储备能胜任新业务的需要,其余7家则需要通过从别的企业挖人(3家)、聘请行业专家进行咨询(2家)、从高职院校招聘(2家)的方式来满足新业务对人才的需求。以上结果表明,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已经在悄然开展,但尚需大力推动,尤其是人才的共同培养及科研的有效合作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从多家职业院校的调研结果也印证了上述结论。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设备专业与格力空调、品茗软件、耀信工程、五洲工程等企业开展了紧密的校企合作,邀请这些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为专业发展献计献策;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库,让企业技术资料走进课堂,拉近教学与工作实践的距离。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建筑类专业除了早已开展的企业专家进课堂、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政校企业联盟学院等合作方式外,近两年学校还在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成立产业学院引进企业业务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等,校企深度合作正在逐步展开。
三、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是建立在双方意愿基础上的,只有关注企业的利益诉求,职业院校才能将校内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扩展到企业、延伸到社会[5]。然而,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利益有时可能会存在不一致、甚至是冲突的现象,这就要求校企双方“”,建立起双方合作的基础。双方“”的程度,也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一)建筑企业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从我们调研来看,所有建筑企业都有创新意识,也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以及最新科研成果的应用,但部分建筑企业由于规模较小难以支付较高的校企合作成本,而且会担忧付出成本后不一定能获得回报。因此,它们更愿意“直接摘桃子”,通过高薪挖人、聘请行业专家、购买科研专利的方式来满足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而大型建筑企业由于实力雄厚,资源充分,它们更愿意与职业院校开展深入合作,为其提供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在科研专利上,它们也倾向于与职业院校合作来解决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成本和收益是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二)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职业院校希望通过产学研合作来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最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调研结果来看,各职业院校都在努力开展校企合作,但受限于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服务能力以及一些体制、机制等因素,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仍然会受到限制。例如,部分企业认为职业院校学生素质较低,不愿意与其深度合作;再如,职业院校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但真正能实现转化的却不多,存在科研成果偏离市场需求、成果技术不够成熟的现象。此外,部分现行考核制度缺乏有效激励,如职业院校教师过度倾注精力在日常事务及管理上,对企业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企业沟通程度较低等。因此,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是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础。
四、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近两年正全面推进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其管理工程学院下属的工程咨询产业学院就是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成果。工程咨询产业学院建立在2017年组成的工程造价联盟学院基础之上,合作企业均是浙江省前列的咨询企业(科佳第3,中汇第11,中诚15(2020年排名))和工程软件服务商品茗(上市公司)。学院瞄准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打造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全面推动“新工科”专业改革,培养新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产业学院设有理事会,在理事单位的主导和政府机构的指导下,建立了合作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小组及校企双方的协同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校企协同管理模式
产业学院各成员单位共同制定工程造价专业招生和就业计划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同完成专业课程的开发。产业学院的师资队伍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而成。基于各自优势,校企双方还互派教师为对方进行师资培训,确保产业学院的教学高质量进行,这也为校企人员互聘、人才双向流动奠定了基础。学院在各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对实习学生实行校企一体化管理。此外,校企双方还共建了学业评价和职业能力评价的标准和体系,做到了考核标准的可测可量,并寻求在今后的合作中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
(二)打通企业融资渠道,建立业务外包校园工厂
产业学院的合作企业将部分算量业务外包到产业学院,由产业学院的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一方面,通过企业外包业务,学生在校期间就零距离接触到真实的企业业务,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也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在获得经济收入用于专业建设的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一支教师队伍,形成专业建设良性发展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产业学院的软硬件建设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部分建设经费也由企业提供。这也打通了职业教育的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了教育经费不足的难题。
(三)协调课题研究机制,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是产业学院的一大亮点。产业学院设有科学研究委员会,各企业在产业学院建有研究中心,针对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行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产业学院教师将积极参与研究,在横向课题、纵向课题研究方面校企双方达成了全面的合作机制。
五、结语
随着校企合作理念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现已在建筑类职业教育领域全面实行。但是,很多校企合作项目仍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代表着校企深度合作的产学研合作也已经悄然展开,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当前,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动下,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间的产学研合作必将不断创新,迎来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2-13)[2022-04-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EB/OL].(2019-04-04)[2022-04-30].html.
[3]王剑,宋建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7-39.
一、绪论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愈发严重,新建和既有建筑的节能环保性能日益得到了建筑从业者们的重视。建造既节能又环保的建造成为了当今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的理念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为规范和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定自2015年开始实施新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除了涵盖原有的住宅、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还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并且将评价细分为设计评价及运行评价;对部分评价条文进行了修改,并且为所有的评分项和加分项条文分配了具体的评价分值等。目前,我国建筑能耗中的65%是来自建筑空调与采暖的能耗。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比例还有可能会不断上升,绿色建筑对暖通空调领域的节能要求日益凸显。因此,为了适应当今趋势下绿色建筑发展对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解析绿色建筑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针对建环专业提出一些可行的绿色建筑知识培养方案,希望能够对普及建环专业学生绿色建筑方面的知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绿色建筑所需学科知识以及与建环专业直接相关的技术
(一)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及资源条件,考虑配备如太阳能供暖、热水、发电、风力发电装置等可再生能源应用设备。室内舒适度的调节应避免过多的人工耗能设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调节室内环境。
2.节约资源: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力求精细,建材的备料的数量应科学合理,减少建材不必要的浪费。节约水资源,在降雨调节良好的地区尽量设置雨水回收系统。
3.节约能源:尽量使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护结构材料、供暖和空调系统,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动力及环境系统的补充能源。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自然情况,选择设置风冷系统或水冷系统,优化建筑内设备的运行控制策略,努力使建筑在满足人员舒适度的前提下达到最大的节能效果。
(二)绿色建筑与建环专业直接相关的知识领域
绿色建筑是一个体系,它涉及多学科领域知识包括建筑学、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土木工程、市政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单纯一个学科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绿色建筑领域的知识,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从各个学科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进行侧重培养,同时需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为实际工程的专业协作来进行绿色建筑建设或改造奠定基础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从事建筑室内环境人工控制、建筑节能及建筑设备智能化领域的工作,具有建筑设备系统、建筑能源供应和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管理能力;具有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方案制订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2]由此可见,该专业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技术领域包括:
(1)建筑动态(冷、热)负荷的准确分析以及为满足国家节能标准提出相关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方案;
(2)基于建筑节能的建筑设备系统选型的优化设计、选配,避免过分保守造成工程实际中出现“大马拉小车”、设备低效区运行等现象;
(3)优化建筑设备的运行自动控制运行策略,根据气候条件、设备系统配置在实际中实现设备的整体高效运行;
(4)依托建筑内部环境的舒适性标准以及人员行为特征提出建筑设备的节能运行策略;
(5)研究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地源热泵等)利用、自然通风与建筑设计一体化技术。
三、当前我国建筑设备行业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业发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自古人们就有利用自然条件来优化建筑内部保温和通风的习俗。但由于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需求逐步提高,人们对采暖、通风和空调的使用量大大提高,能源的消耗量也随之增加。近年来,社会上对发展绿色建筑以及保护环境的呼吁愈发强烈,使得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问题也更加得到了重视,许多公共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为建筑节能方案推广树立了很好的示范。但是从宏观上来看,行业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3]。
(一)在设计、施工方面普遍倾向于保守
由于目前实际工程中业主方面最重视的是能否正常使用,对于节能及环保的重视度并不高,导致在系统设计、施工阶段为了避免出错,设计施工方都会选择实践次数多较为保守的传统暖通系统方案。对于使用新型的绿色节能环保系统缺乏推广动力。
(二)设备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工程在项目竣工后,并不注意对物业人员进行设备使用及维护的培训,很多物业管理人员不具备必要的暖通空调基本理论常识,不了解如何依据室外参数的变化对系统进行相应的调节。导致设备运行在非节能的参数设置下时,最初的绿色设计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建环专业培养绿色建筑人才的建议
(一)着眼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
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与创新是培育绿色建筑人才的核心动力,应紧密联系绿色建筑行业与建环专业相关的行业动态,关注相关行业标准的及修改,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及完善学科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理论体系。只有不管更新和完善的课程体系才有能力培养出适合时代的新型技术人才。通过将具有节能减排理念和对设备专业各系统有整体统筹能力纳入考察毕业设计的要点,以增强学生对节能理念的重视。增强与设计院、绿建行业相关企业的交流,根据企业绿色建筑设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和完善如今的建环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可根据本校专业的侧重点区别新增如“绿色建筑技术概论”、“计算机物理环境设计”、“材料与建筑可持续发展”、“楼宇设备自动化”等课程;也可通过对现有课程的调整和课程内容模块的增设,在建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引入绿色建筑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二)注重学生绿色建筑的理念的培养
增强与绿建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及交流,在教学内容中不断更新当前建筑行业的新知识及新技术,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在重视学生绿色建筑基础知识学习及储备的同时,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如“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或“人环杯”等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不断增强学生对建环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鼓励学生参加如“CAR-ASHRAE学生设计竞赛”这类针对建筑暖通系统设计的竞赛,通过给出设计背景,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实际工程设计,同时与实际需要施工的工程项目相比,可供学生创新的空间更广,同时也增强学生绿建知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形成低碳绿色的建筑设计思维。
(三)鼓励学生参加实习,提高绿建知识的实用能力
作为所有工科专业的特点,建环专业所有技术的应用难以在学校内部全部实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开展生产认知实习、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等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到具有良好节能意识、重视环境保护措施的企业参加实习,可以较好地弥补当下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较差的不足。同时也实现“产学研”的良好对接,使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服务于社会,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学校的科研环境中得到良好地解决。让毕业生充分理解和认同绿色建筑理念,也可以让绿建行业日后的发展推进更加顺利。
(四)参与绿色建筑相关行业活动,充分利用专业技术平台合作
积极参与各类以绿色建筑为主题的会议或展览,例如“制冷展”及“供热展”这类与建环专业关系密切的行业展览,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行业发展最前沿的一些技术及设备,充分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在展览中教师可以将相关知识结合实体设备进行讲解,充分利用行业组织搭建的各类交流平台进行合作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加强对所学知识合理应用的能力。
五、结语
面对我国能源危机日益严峻,空气污染严重等问题,发展绿色可持续经济成为了改革的大趋势。通过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可持续经济以解决能源及环境问题的政策,使发展绿色建筑成为必然。绿色建筑的兴起及发展将致力于创造更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然而当前形势下,发展绿色建筑急需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绿建人才推动其发展。建环专业也以绿色建筑的推广为契机,改善近年来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多方合作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找准未来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的缺口。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紧密结合不同地域的气候及能源特点,努力培养出适应绿色建筑这个新兴战略领域所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启琳.基于生命流程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