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6:11: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扩散现象是物质从浓度高的向浓度低的方向转移直到浓度相等为止的一种现象,因为很多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所以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是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也就是说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宏观表现,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扩散现象的微观本质原因.
例1(2010年广州)用图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__________,(选填“A”或“B”)瓶.根据__________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__________.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②4℃,③20℃,④30℃.则在__________温度下(填序号)气体扩散最快.
解析本题考查了气体的扩散现象和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如果放在A瓶,那么二氧化氮可能由于重力的作用而进入B瓶中,这就是倒水的原理,那就判断不出是不是扩散现象.因此只有将二氧化氮装在B瓶中,在排除重力的影响后,当装二氧化氮B瓶出现颜色变浅的现象,也就说明了二氧化氮和空气在相互扩散,而这种扩散现象足可以说明二氧化氮和空气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快,所以在题目中应该是选④30℃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例2(2011年湛江)夏夜,我们在公园或在校园的小道上散步时,每走到茉莉花的附近就能闻到花香,说明
A.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可以再分
解析该题虽然简单,但也考查了扩散现象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由于花香的扩散使人能闻到,这是宏观的表现,而微观的本质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所以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造就了花香的扩散现象,因此答案是C.
二、物质的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的式量)是指分子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它的数值可以用来代替一个分子的质量,可见它是微观的.而很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作为宏观的物质的质量可以说是由很多个分子质量的总和.在一个分子的质量可以由相对分子质量来代替的前提下,物质的质量就可以是很多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总和.而这种模式往往是出现在比例式的相关计算中和质量分数的计算中,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种模式就会提高和领悟化学的相关计算.
例3(2011年济宁市)茶是我国的特产,种类很多.其中,绿茶是将新鲜的茶叶炒熬,破坏其中酵素,再经搓揉、烘焙而成.茶叶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茶碱(C8H10N4O2·H2O),还有鞣酸及芳香油等.
阅读以上信息后回答:
①茶碱(C8H10N4O2·H2O)分子中__________原子的个数最多;
②茶碱(C8H10N4O2·H2O)中__________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解析茶碱(C8H10N4O2·H2O)是由分子构成的,C8H10N4O2·H2O可以表示一个分子,一个C8H10N4O2·H2O分子里有8个C原子、12个H原子、4个N原子、3个O原子,所以在茶碱分子中H原子的个数最多;茶碱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C元素的质量分数是96÷212、H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2÷212、N元素的质量分数是56÷212、O元素的质量分数是48÷212,所以在茶碱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上述计算是建立在茶碱这种物质是由M个茶碱分子构成的,而茶碱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12,那么茶碱的质量就是212M,M个C8H10N4O2·H2O分子里有8M个C原子、12M个H原子、4M个N原子、3M个O原子,最后可以得出C元素的质量分数是96M÷212M既是96÷212,依次类推出H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2÷212、N元素的质量分数是56÷212、O元素的质量分数是48÷212.
三、元素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种原子的原子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在化学计算中用它来代替一个原子的质量,所以这个化学量是微观的.而元素是宏观概念,因此元素的质量也是宏观的.因为元素是多个原子的集合体,所以元素的质量是多个原子质量的总和,它与物质的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有同样的道理.
例4(2011年湛江)苯甲酸(C6H5COOH)是一种酸性比醋酸更强的有机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常用作食品防腐剂.请回答:
题型:已知某物质化学式,求各原子个数比;解法:只需找出化学式中各原子的个数,对照相应的原子写出比例式即可。典例:求酒精(C2H5OH)中,C、H、O原子个数比 解:C:H:O=2:6:1
二、物质中质量分数的计算
题型1:已知某物质化学式,求该化学式中某元素所占质量分数。解法: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100%典例:计算KMnO4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KMnO4相对分子质量=39+ 55+4×16=158 KMnO4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K的相对原子质量×K的原子个数/ KMnO4相对分子质量×100% =39× 1/158×100%=24.7%
题型2:已知某化混合物样品质量,求某一物质在样品中的质量分数。解法:这类题一般在矿物的冶炼中计算矿物纯度和溶液中计算溶质质量分数中最常见,其解法基本和题型1的解法相似,也就如同我们用合格人数除以总人数乘以100%,计算某科合格率一样。
三、物质中某元素所占质量的计算
题型:已知该物质总质量,计算某元素在该物质中质量。解法:物质总质量×所求元素在该物质中的质量分数。典例:计算100g化肥(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解:100×(14/79×100%)=100×17.7%=17.7g
四、物质组成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题型:已知该物质化学式,求组成该物质各元素质量之比。解法:元素质量之比=(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的比。典例:双氧水(H2O2)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解:m(H): m(O)=(1×2):(16×2)=1:16
五、相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解法:这类计算题的解法关键掌握这样几个步骤
1.审题设出未知量;写出与计算相关的、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找出对应的比例关系并列出比例式;解比例式;作答;典例: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多少克?
解:设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x克。
2H2O2 催化剂 2H2O+O2
2×32 32
6.8 x
2×32:6.8=32:x
X=3.2
答: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3.2克。
六、溶液的计算
这类计算综合性较强,它的计算往往与质量守恒定律分不开,并且这类计算在中考题型中最为常见。解法:1.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如完全反应、杂质没有参加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多少克等等;2.提粗取精、理清思路、认真分析、绕开干扰因素;3.解题思路要清晰,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和以上几类计算题的解法。
典例:向25.8g含少量NaCl杂质的Na2CO3白色固体中慢加入10%的稀盐酸到恰好不在有气体产生为止,共收集到8.8g干燥的CO2气体。
求:1.白色固体Na2CO3质量分数?2.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典例分析:1. 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25.8g。2. Na2CO3与HCl反应生成CO2;3.10%的稀盐酸,说明HCl气体在稀盐酸中的质量分数为10%;4.不在有气体产生,说明完全反应。
解:设Na2CO3质量为x克,NaCl质量为y克,HCl质量为z克。
Na2CO3+2HCl===2NaCl+ H2O+CO2
106 73 117 44
x z y 8.8
106:x=44:8.8 x=21.2 117:y=44:8.8 y=23.4 73:z=44:8.8 z=14.6
(1)w(Na2CO3)=m(Na2CO3)/m(白色固体) ×100% =(21.2/25.8) ×100%=82.2%
(2)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m总(NaCl)/m(NaCl溶液) ×100%
该定律的研究对象是化学变化,对于其他变化(如物理变化)所表现的规律不能用这一定律进行解释。所有的化学变化均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质量守恒
该定律研究的是质量的守恒,而不是其他物质的量(如体积)守恒。
我们知道,物质的质量可以相加减,而气体的体积不能相加减(因分子之间有间隔)。
3.理解参加化学反应
定理中所指的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是指发生反应的那部分物质,未发生反应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不能计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之中,否则求得的生成物的总质量会比实际值大。如3g碳在10g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不是13g,而是11g,因为碳和氧气化合时,二者的质量比一定为12∶32=3∶8,即与3g碳反应时,有8g氧气参加了反应,其中的2g氧气未参加反应。
4.理解质量总和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时,不能漏掉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否则就会得出质量不守恒的结论。
5.理解守恒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反应物的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此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6.抓住化学反应前后的“变”与“不变”
在化学反应前后,有六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可归纳如下。
01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各地中考的热点。综观近年来的各地中考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一、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例1发射“神舟五号”飞船的火箭所用的燃料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C2H8N2+2N2O4= 3R + 2CO2 + 4H2O,则R的化学式为( )。
A.N2 B.NO C.NO2 D.N2H4
解析:解答本题的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因为化学反应前有2个C,8个H,6个N,8个O,反应后有2个C,8个H,8个O,所以3R中应有6个N,故R的化学式为N2。故选A。
二、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26g铝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铝的质量( )。
A.小于6g B.等于6g
C.大于6g D.无法确定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铝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铝的质量,因此,6g铝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铝的质量一定大于6g。故选C。
三、求物质的质量比
例3有A、B、C三种物质各15g,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只生成30gD。若增加10gC,A与C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 )。
A.3∶2 B.2∶3 C.5∶2 D.5∶3
解析:由题意知,增加10gC,A与C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A与C的质量比为15g∶(15g+10g)=3∶5。
设15gC完全反应需A的质量为x。
A~C
3 5
x 15g
3/x=5/15g
x=9g
再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30gD共消耗B的质量为30g-15g-9g=6g,则A与B的质量比为9g∶6g=3∶2。故选A。
四、推断物质的组成
例4某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实验测得1.6g该纯净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该纯净物的组成为( )。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无法判断
解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可知该纯净物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含不含氧元素需要通过计算来确定。在4.4gCO2中,碳元素的质量为mC=4.4g×12/44=1.2g;在3.6gH2O中,氢元素的质量为mH=3.6g×2/18=0.4g。因为1.2g+0.4g=1.6g,所以该纯净物中一定不含氧元素。故选A。
五、求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例5有X2、XY3两种物质,使12gX2与足量XY3反应生成24gXY,反应方程式为X2+XY3=3XY,则X、Y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 )。
A.1∶1 B.2∶1 C.3∶1 D.4∶1
解析:设X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Y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
X2+ XY3=3XY
2a 3(a+b)
12g 24g
12a/12g=3(a+b)/24g
a/b=3/1
故选C。
六、求物质的质量
例6在化学反应3A+B=2C+D中,12gA与3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3∶2 。当有8gB参加反应时,生成D的质量是()。
A.16g B.14g C.8g D.5g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2gA与3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 (12g +3g)×2/(3+2)=6g。
设8gB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x。
故选A。
七、判断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例7在一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1所示。
判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表1可知,Z反应后质量等于零,为反应物;Y与Q反应后质量增加,均为生成物;因为Z反应后质量减少了84g,Y和Q反应后质量总共增加了31g,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X为生成物。再由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概念可知,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故选C。
[练习]
A.铁元素B.油脂C.维生素D.
(4)将酚酞试液滴人碳酸钠溶液中,发现溶液变成了红色。由此可得到的信息是( )
A.碳酸钠是一种碱B.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C.碳酸钠是一种白色固体
D.
(5)下表记录了物质X的溶液分别加入到另外三种物质的溶液中产生的现象。则物质X的化学式可能是()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按题目要求找出正确的选项,然后根据选项所具有的知识特点书写相应的内容,该题主要考查了元素符号的意义、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与人体健康、酸碱指示剂及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等知识,是集化学选择、书写于一体的学科内综合性考题。
答案(1)C;Fe(或Ne、C等);(2)B;NaOH+HCl=NaCl+H20(或CaC03+2HCl=CaCl2+H20+CO2等);(3)A;锌元素(或糖类、蛋白质);(4)B;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或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等);(5)C;H2SO4等。
评析这是07年江西地区的中考题,它打破了以往纯粹、单一的选择题型或填空题型的界限,将二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打消了学生选择题不会可以试着猜的想法,让学生在真正会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相应知识的应用能力,更为全面、准确地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自编试题
例2(200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根据右图中所有数据,自编一道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题,并进行解答。(计算结果精确到0.l)
解析根据试题情境可以知道:命题者的意图用98%的浓硫酸配制20%的稀硫酸。
答案示例:配制450 g 20%的稀硫酸溶液,需要98%、密度为l.84 g/cm3的浓硫酸的体积是多少?
解:设需浓硫酸的体积为x
x×l.84 g/cm3・98%=450 g×20%
x=450 g×20%/( l.84 g/cm3・98%)=49.9 cm3
答:浓硫酸的体积为49.9 cm3。(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说明(1)以上各题凡涉及化学方程式书写时,写错化学式、未配平、不注明反应条件、沉淀、气体符号均不得分。
(2)答案包括两项或两项以上,缺一项即不得分。
(3)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的其他合理答案均酌情赋分。
点评传统的考试命题方法一般是教师命题学生做题,学生跟着教师走,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实施,这种“垄断”形式越来越被打破;给出情景让学生命题然后求解的题型越来越普遍,它既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又很好的考察了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凸现了中考化学命题中的人文精神,达到了“双赢”的教育目的。
三、改错题
例3(2007年吉林)下面是小刚计算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的解题过程。
解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N的相对原子质量×N的原子数/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 ×100%=14×1/80×100%=17.5%。
答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7.5%。
小刚计算过程中的错误是。
解析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N的相对原子质量×N的原子数/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 ×100%=14×2/80×100%=35%,本题中氮原子个数为2,而小刚计算时将氮原子个数误认为1,从而得出错误的结果为17.5%。
答案小刚计算过程中的错误是:N的原子数弄错了,应乘以2,而错乘了1。
点评本题巧妙地将对计算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考查,置于相应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从而很好地考察了学生的纠错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开放型考题
例4(2007年山东威海)实验室要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现有25 g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硝酸钾溶液、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及足够多的硝酸钾晶体和蒸馏水,请选用上述的药品,设计三种配制方案填入下表
解析在给定的条件下欲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可采取以下方法:
(1)用25 g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硝酸钾溶液中和水进行配制,即将其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加入水的质量为:50 g-25 g=25g 。
(2)用硝酸钾固体和水进行配制需要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50 g×20%=10g,H2O的质量为:50 g-10g=40g 。
(3)用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硝酸钾晶体和蒸馏水配制需要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50 g×20%-20 g×15%=7g,需要水的质量:50 g-20 g-7g=23g 。
答案
方案一25g溶质质量分数40%的硝酸钾溶液25g水;
方案二10g硝酸钾和40g水;
例1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 核外电子数 (B) 中子数
(C) 最外层电子数 (D) 质子数
(2)根据下列三种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 )
(A) ②③化学性质相同 (B)它们表示两种元素
(C) 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离子
(D) ②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3)下列各组微粒中,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 )
(A) Cl和Cl- (B) Co和CO
(C) H和He (D)
分析:本题是最经典的考查元素概念的试题.抓住元素的概念可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或者说一种元素与另一种的本质区别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其中(2)要注意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涵义: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所以②、③化学性质不相同;②、③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②、③是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微粒(②是铝离子,③是铝原子,但它们均是铝元素,从分类的角度都是金属元素);①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同,是原子,②核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是离子.
答案:(1)(D)(2)(A)(3)(A)
点评:准确理解概念是解答元素概念类问题的关键.
二、考查元素的分类
图1例2铈是一种稀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铈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1所示,下列有关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素符号为Ce
(B) 属于非金属元素
(C) 相对原子质量140.1 g
(D) 原子核内中子数为58
分析:从元素周期表可获得的信息由:原子序数(进一步知道原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58);元素符号:Ce;元素名称:铈;相对原子质量:140.1;等.从元素分类的角度看,铈是金属元素.
答案:(A)
点评:可从元素名称的边旁部首来确定元素的分类.
三、考查元素在自然界和人体中的含量
例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 硅 (B) 氧 (C) 铁 (D) 铝
分析: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的顺序是:O>Si>Al>Fe>Ca>Na>K>Mg;人体中主要元素含量的顺序是:O>C>H>N>Ca>P>K>S>Na>Cl>Mg(关注含量最高的元素、最高的金属元素、最高的非金属元素等特殊情况).
答案:(B).
点评:元素在地壳和人体中含量的高低则需要熟记,特别是含量之最.
四、考查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的关系
例4 (1)二甲醚C2H6O是一种清洁燃料,能替代柴油作车用能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下列有关二甲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 一个分子中含有3个氢分子
(C) 相对分子质量为46
(D) 不属于氧化物
(2)人们常说菠菜中富含铁质,这里所说的“铁质”应理解为( )
(A) 铁元素 (B) 铁单质 (C) 铁离子 (D) 铁原子
分析:(1)由二甲醚的化学式可知,它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每一个二甲醚分子是由二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即在二甲醚分子中不存在含氢分子),并通过计算可知二甲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6+16=46;从物质类别看,二甲醚是含氧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答案:(1)(B)(2)(A)
点评:准确把握宏观(物质、元素)和微观(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是解答该类问题的基础.
五、考查元素符号及其含义
例5对下列符号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N2 两个氮原子
(B) 2H 两个氢元素
(C) 2H2O 两个水分子
(D) Ca2+ 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分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如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元素符号右下方的数字表示分子或原子团中所含原子个数;元素符号右上方,数字在前,“+”或“—”在后,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和离子的电性;元素符号正上方,数字在后,“+”或“—”在前,表示元素或原子团化合价的价数和化合价的正负.
答案:(C)
点评:准确搞清化学用语中数的涵义是正确解答该类问题的前提.
六、考查元素周期表
1.考查元素周期表的涵义
图2例6氧气(O2)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之一.图2摘自元素周期表,据图你从中获得的信息有(写出两点即可): ①;②.
分析:图中的“氧”字说明该元素为氧元素,其元素符号为O、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8、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等.
答案①氧的元素符号为O;②氧的原子序数为8;③或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等) (合理答案即可)
点评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元素周期表涵义题,解答时要充分抓住图中提供的文字信息和数字信息,知道每一部分的涵义,结合所学知识就可正确解答.
2.考查读表、识表、用表能力
例7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提出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图3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图3回答相关问题
图3 (1)请画出1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比较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2) 表示的是 (填符号).
(3)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原子序数为8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元素符号为 ,它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4)上表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 (填化学式,任意填写一种).
(5)上表中第二、三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是.
大智学校由课外辅导教学研究专家张朋先生领衔的“大智名师讲师团”拥有优秀教师千余人,教研成果百余项,教学服务顾问化,教材出版数十套,恩惠学子百余万。率先在行业内推出“大道从简分层教学法”,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经典性、前瞻性。教学工作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强调学以致用,强化应试技能训练及心态调整,富有鲜明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累计帮助15000多人顺利升入全国重点院校,35000多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院校,有10000多人顺利考入山东省实验中学、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青岛二中等重点高中,高考复读创造了最牛复读班,学生成绩进步率高达98%,学员家长满意率高达99%,被广大家长及学生称为“中高考的加油站,名校的领航人”。
口碑比较好的课外辅导机构咨询电话(即日起拨打400免费热线电话有免费试听课,400询电话使用方法:先拨前10位总机号,听到提示音后再拨后几位分机号即可咨询详情):
济南大智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22256
找课114-济南 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3898
【其他辅导机构也不错哦,可以多咨询几家】
济南学大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3957
以上的是各个学校的免费咨询电话,课程费用因年级不同、科目不同收费不同,家长如需给孩子找家教提高学习成绩可直接拨打上面400免费电话咨询。
高三化学复习是一项系统的学习工程,要提高复习效率,就需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索,不仅要想方设法跟上老师的复习思路,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何来搞好这一年的化学复习呢?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招数:
招数一:善待课本,巩固双基,挖掘隐形关系
日
期:___________
xx年中考化学计算题评卷总结
一、试题及参考答案
五、计算题(共10分)
23、二氧化碳是一种宝贵的碳氧资源。以co2和nh3合成尿素co(nh2)2是固定和利用co2成功范例,该化学方程式为co2+nh3====co(nh2)2+h2o。请计算
(1)尿素中c、o、n、h四种元素的质量比(直接写出答案)。
(2)若按上述方法生产120t尿素,可固定的co2的质量为多少。
参考答案
23、(1)3:4:7:1
(3分)
(2)解:设可固定的co2的质量为xx。
1分
co2+nh3====co(nh2)2+h2o。
1分
44
60
xx
120t
1分
44:60=xx:120t
1分
2分
答:可固定的co2的质量为88t
1分
二、本题的基本情况
难度系数为0.401,平均分是4.01分。
三、第一小题失分情况与原因
1、有些考生不懂尿素化学式中括号的意义,没有把括号外的2分别与14和2相乘,故有12:16:14:2的错误答案。
2、有些考生把元素质量比写成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即:12:16:14:1。
3、有些考生把元素质量比写成原子个数比,即:1:1:2:4
或1:1:1:2。
4、有些考生把比号写成顿号或等号等等。
四、第二小题失分的主要情况及原因
1、设不完整或设带单位。
2、写错化学方程式。本题已经给出化学方程式,但部分考生还是抄错,看起来是不可思议,但考生抄错化学方程式有原因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考生对化学式的写法没有掌屋,对尿素等化学式没有熟记造成的。
3、计算过程的失误
①列比例不规范,颠三倒四。
②算错相对分子质量,例如: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6、76等,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48等。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使我们对碘有了新的认识。
(1)自然界中的碘(127)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该元素在人体中为一种元素(填“常量”或“微量”),如果人体缺乏碘元素就会导致。
(2)我们食用的加碘盐中的碘主要以KIO3的形式存在,KIO3中碘的化合价是,KIO3受热易分解,因此做菜时应注意。
(3)日本福岛核电站反应堆内发生的核裂变可产生放射性碘131和铯137,其中碘131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和个中子。科学证明,每人日服用含碘100mg的碘片能有效阻止碘131的辐射。曾一度被抢购的加碘盐每500g中含碘20mg,按上述标准,即使这些碘都转化成能防止辐射的碘,每人每天也应吃g加碘盐才起作用,这远远超出了人体正常摄入的食盐量,显然是不科学的!
解析:(1)根据微量元素定义及碘的生理功能进行解答。碘是人体中的一种微量元素,缺乏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幼儿缺乏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患儿童呆小症、智力低下等病症。
(2)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进行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设在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知(+1)+x+(-2)×3=0,解得x=+5。根据信息KIO3受热易分解可知,为了避免长时间加热使其分解变质,做菜时应注意要到菜快要出锅时再加入食用盐。
(3)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的关系进行分析。碘131原子核内含有53个质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碘131原子核内含有的中子数为:131-53=78;因为要有效阻止核辐射,每人每天需要服用碘100mg,每500g加碘食盐中含碘20mg,所以每人每天需要吃加碘盐的质量为500g×100mg/20mg =2500g。
【试题评析】
首先,本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利用时事热点新闻为素材,来考查同学们掌握基本化学知识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化学在保证人类健康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再者,本试题也体现了化学计算的应用价值。中考化学计算题不再考查繁琐的计算技巧,更加注重化学计算的原理与实践、实验、生产、生活相结合,这对培养学生从量的角度来学习和研究科学知识素养、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题通过化学计算,让学生意识到微量元素超过人体正常的摄入量时会有害健康,体现了化学计算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的运用价值;重视化学计算的方法及原理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化学计算的实用性。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明确以下几点:(1)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划分是依据其在人体中的含量,以“0.01%”为界,含量高于“0.01%”的为常量元素,含量低于“0.01%”的为微量元素。(2)常见的常量元素是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和镁,占人体质量的99.95%。其中碳、氢、氧、氮四种元素以蛋白质、糖类、油脂、水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其他元素主要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常量元素中钙、钠、钾、磷、镁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3)常见的微量元素主要有碘、锌、硒、氟、铁,可以利用谐音简记为“点心吸附铁”,它们的含量虽然很小,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碘、锌、硒、铜、钼、铬、钴、氟、锰等;第二类为人体可能必需的微量元素(或叫非必需元素),有硅、镍、硼、钒、铝、锂、钡、钛等;第三类为有害元素,是指具有潜在毒性,人体不需要,会在一定程度上毒害有机体的微量元素,有铅、镉、汞、砷、锡。(4)熟记各必需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对应关系。例如,缺铁会引起贫血症,缺氟易产生龋齿,缺钙幼儿或青少年易患佝偻病等。(5)应建立“合理摄入”观,即营养元素或必需元素摄入不足或者摄入过量均会影响人体健康。例如,摄入钾过量时,会出现恶心、腹泻;摄入锌过量时,易发生锌中毒,免疫功能下降;摄入碘过量时,易引起甲状腺肿大等。总之,我们在解题时要:认真读题、理解条件;联系课本、缜密思维;领会要求、分析解答。
【链接中考】
1.(2011・雅安)2011年3月,日本强烈地震后,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外泄,有关131I(碘-131)的相关报道成为热门话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131 I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78个中子。
①131 I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②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另一种稳定的碘原子127I,它和131I同属于碘元素。127I原子的质子数为。
(2)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KI)可以治疗131I造成的辐射,但服用碘酒(有效成分为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和I2的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3)日本地震后,个别居民抢购食盐。假设某人经医生确认,每日需要补充166mg KI。已知每千克某品牌的碘盐中KIO3的加入量为42.8mg,如果用该食盐替代碘片提供治疗辐射所需的碘元素,则每日需食用该食盐的质量为kg。
2.(2011・临沂)下列宣传用语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
A.用甲醛水溶液浸泡的水产品,新鲜、口感好,可以放心食用
B.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
C.蔬菜、水果能提供和补充多种维生素
D.缺铁会引起贫血
3.(2011・东营)日本3・11大地震引起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氢气爆炸,引起核泄露。
(1)爆炸是因为可燃物在。因此,可燃性气体在点燃之前要。发生爆炸的氢气来自反应堆燃料棒用作包壳的金属锆(Zr)与水的反应,该反应在高温下生成+4价锆的氧化物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核事故释放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是原子序数为53号碘元素的一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碘131是一种金属元素B.碘131的放射性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例1.下列物质中铁元素质量分数最高的是()
A.FeOB.Fe2O3
C.Fe3O4D.Fe2(SO4)3
解析:将各选项化学式均变形为“XYn”型,即为FeO、FeO3/2、FeO4/3、Fe(SO4)3/2,通过比较各化学式中除铁原子以外的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的式量大小,便可知所给四种物质中只有FeO中除铁原子外的其它原子的式量最小,即FeO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选A。
二、估算法
例2.有一种盐酸盐,通过实验分析之后,测定它含氯47.56%,这种物质是()
A.NaClB.KCl
C.CaCl2D.MgCl2
解析:依据题目特点,将题中含氯质量分数近似处理为50%,即与另一元素质量各占一半,那么另一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应稍大于氯元素的质量和,选项四种物质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分别为:23∶35.5,39∶5.5,20∶35.5,24∶35.5,只有39∶35.5,即KCl中钾元素质量稍大于氯元素质量,接近50%,选B。
三、极端假设法
例3.某含铁样品5.6g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后产生氢气0.195g,则其所含杂质可能是()
A.NaB.MgC.AlD.Zn
解析:假设5.6克为纯铁,根据化学方程式易计算出与稀硫酸完全反应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克,而实际氢气的质量0.195克小于0.2克,说明杂质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与铁、稀硫酸反应后的产物硫酸亚铁中铁元素化合价相同时,其相对原子质量大于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所以D符合。同时也说明当杂质为5.6克时,其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比0.195克大,而5.6克钠、铝分别与稀硫酸反应时(钠实质先与水反应,后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均大于0.2克,即此题选D。
例4.一定量的木炭在盛有氮气和氧气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燃烧后生成CO和CO2,且测得反应后所得CO、CO2、N2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其中氮气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A.10%B.30%C.50%D.70%
解析:假设木炭燃烧后全部生成CO2,此时碳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2∶44,其中C%=24%,则CO2%=88%,N2%=1-CO2%=1-88%=12%。
假设木炭燃烧后全部生成CO,此时碳与一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2∶28,C%=24%,则CO%=56%,N2%=1-CO2%=1-56%=44%。
而实际生成的为CO、CO2的混合气体,故N2%应在12%~44%,即选B。
例5.喜树中含有一种被称为喜树碱的生物碱,这种碱的相对分子质量在300~400
之间,实验分析得知其元素组成为:C 69.0%、O占18.4%,且O含量为H的4倍其余为N,则一个喜树碱分子中含有的原总数为()
A.42B.43C.44D.45
解析:由题意可知,这种生物碱中H% 4.6%,N% = 1-C%-O%-H% =1-69% 18.4%-4.6%=8%,假设这种生物碱的相对子质量为300,则分子中所含氮原子的个为300×8%÷14=1.71,假设这种生物碱的对分子质量为400,则分子中所含氮原子个数为400×8%÷14=2.28。而这种生物碱相对分子质量在300~400之间,故其中所氮原子的个数在1.17~2.28,因为分子中含原子的个数为整数,因此分子中所含氮子数为2,相对分子质量为2×14÷8%=350依次可计算出C原子个数为20,O原子数为4,H原子个数为16,故该题选A。
四、元素守恒法
例6.有一Fe与FeO的混合物,测得中铁元素质量分数为80%。取该混合物7克,加足量稀硫酸完全溶解,生成FeSO4质量为()
解之得:x=15.2选B。
例7.某种含硫酸亚铁的药物可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某贫血患者每天需服用这种含铁元素10%的药物112 mg,则每天他服用的这种药物中含硫酸亚铁(FeSO4)的质量是(该药物中其他成分不含铁元素)()
A. 30.4mgB. 15.2 mg
C. 22.4 mgD. 22.6 mg
解析:由题意可知,患者服用的铁元素全部来自FeSO4中的铁元素,设每天他服用的药物中含FeSO4的质量是xmg,则根据铁元素守恒有:
例8.Fe2O3、ZnO、CuO的固体混合物粉末ag,在加热条件下用足量CO还原,得到金属混合物2.41g,将生成的CO2气体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后,产生5.00g白色沉淀,则a的数值为()
A.7.41B.3.59C.3.21D.2.46
解析:由于ag混合物在加热条件下用足量CO还原,得到金属混合物2.41g,故原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a-2.41g,又由于1个O与1分子的CO生成1分子的CO2,1分子的CO2又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1分子的碳酸钙,因而有相当量关系:
O~CO2~CaCO3
16100
a-2.415.00
16/100=( a-2.41)/5.00
解之得:a=3.21g,选C。
五、差量法
例9.将CO通入盛有12 g Fe2O3的试管内,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试管冷却,此时试管内残留固体的质量为9.6g,则反应后生成铁的质量为()
A.2.4gB.5.6gC.8.4gD.9.6解析:由于此题中只说明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并没有说明反应是否完全,所以用常规解法易上当受骗,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在反应中,Fe2O3中的氧元素与CO结合为CO2而逸散掉,此时的Fe2O3变为铁单质,所以可利用差量法来求解。假设反应后生成铁的质量为x克,反应后固体质量的减少量为12-9.6=2.4g。
六、拆分法
例10.已知FeSO4和Fe2(SO4)3组成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 a%B.1-2 a% C.1- 3a%D.1-4 a%解析:此题中不知道原混合物中FeSO4和Fe2(SO4)3的质量之比,所以解题无从下手,但仔细分析题给两种物质的化学式,可知混合物中不论FeSO4和Fe2(SO4)3以何比例混合,原混合物可拆分为Fe和SO4两部分,且硫、氧原子个数比为1:4,质量比为32:(16×4)=1:2,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a%.
W(Fe)+W(O)+W(S)=100% W(Fe)+2a%+ a%=100%
解之得:W(Fe)=1-3a%,即选C。
七、电荷守恒法
例11.工业品盐酸中因含有Fe3+而带黄色,若某工业品盐酸中的H+和Cl-的个数比为91:94,则该盐酸中Fe3+和Cl-的个数比为
()
A.1:1B.1:3C.91:94D.1:94
解析:由于溶液对外显电中性,因而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为0,假设溶液中Fe3+的个数为x,Cl-的个数为y,则溶液中H+的个数为(91/94)y,依据电荷守恒3x+(91/94)y=y,解之得:x/y=1:94,选D。
八、质量守恒法
例12.将20克甲、5克乙、8克丙三种纯净物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可知:反应后混合物中含有5克甲、16克丙,还含有一种新物质丁,则丁物质的质量是()
A. 12gB.9gC.4gD. 17g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反应后甲物质质量减少了20-5=15g,乙物质减少了5g,而丙物质增加了16-8=8g,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生成新物质丁的质量为15+5-8=12g,选A。
例13.在反应A+B=2 C+ D中,已知30 g A和10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 g D,且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5,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007年各地中考化学试卷中有关“物质构成奥秘”的知识考查统计如下:上海,选择、填空、计算,占12%;江苏常州,选择、填空,占11%;辽宁沈阳,选择、填空,占13%;北京,选择、填空,占14%。
二、重点基础知识链接
1.分子与原子的关系:
2.原子与离子的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4.化学式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 (2)组成物质的元素质量比 ;(3)组成物质的元素质量分数。
常用的计算关系式有(以化合物AmBn为例):
三、经典例题解析
考点一:元素知识
例1 (2007年江苏泰州考题)市场上销售的加碘食盐、含氟牙膏、高钙牛奶、补铁酱油等,这里的碘、氟、钙、铁是指( )。
A.单质B.分子C.元素D.原子
解析:加碘食盐、含氟牙膏、高钙牛奶、补铁酱油等物质中有效成分是含“碘、氟、钙、铁”的化合物,题中叙述为宏观描述,即这些物质中含有的元素。答案:C。
点评:物质的描述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宏观描述可表达为: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微观描述可表达为:某物质由某分子(或原子)构成。
考点二: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知识
例2(2007年江西南昌考题)虾青素(C40H52O4)是一种具有极强的抗肿瘤、抗氧化性能的物质,可增强动物免疫力。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虾青素是由96个原子构成B.虾青素是一种氧化物
C.虾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96 D.虾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0∶13∶1
解析:根据给出虾青素的化学式可知:虾青素是由C40H52O4分子构成;虾青素中含有三种元素,所以它不是氧化物;虾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0∶13∶1,而不是质量比;虾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96。答案:C。
点评: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的区别,一定要分清概念。组成是从物质所含的元素进行分析,而构成是从微观(分子、原子、离子)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三:原子结构知识考查
例3(2007年北京考题)某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元素原子核内有个质子,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个电子。
解析: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该原子核中含有11个质子,所以该元素是钠元素。根据原子结构,该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1个电子。答案:11,1。
点评:弄清原子结构示意图包括3部分:原子核、电子层、各层上的电子数,弄清各部分的含义;抓住原子结构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考点四:化学式与化合价知识
例4(2007年上海考题)某宝石的主要成分是SiO2,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 ( )。
A.+1 B.+2 C.+3 D.+4
解析: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进行求解。设硅元素的化合价为x,我们可得到:x+(-2)×2=0,x=+4。答案:D。
点评:有些元素有多种可变化合价,解题时应根据所给化学式的实际进行求解,而不能死记硬背。
考点五:关于化学式的基本计算
例5(2007年广东汕头考题)蛋白质在人体胃肠内与水反应,最终生成氨基酸被人体吸收。丙氨酸(化学式为C3H7O2N)就是其中的一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丙氨酸分子中C、H、O、N各原子个数比为。
(2)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合格奶粉每100 g中含蛋白质约18g,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6%。现测定某奶粉每100 g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为2 g。请通过计算判断该奶粉是否属于合格奶粉。
解析:本题是一道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考题,主要考查原子个数比、相对分子质量的求解、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等知识。
答案:(1)3∶7∶2∶l;(2)89,15.7%;(3)氮元素的质量:18g×16%=2.88g>2g,为不合格奶粉;或蛋白质的质量:2 g÷16%=12.5g
点评:化学式计算一定要牢牢记住计算公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时一定要细心。
四、2008年中考预测
综观近3年各地的中考试题,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是考查的重点知识与必考内容,在试卷中占有相当的比重。预计2008年中考命题趋势如下:
预测1:用分子、原子、离子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及变化,对一些符号周围数字的理解,以及从微观角度理解和解决一些生产、生活实际问题。
预测2:给定原子结构示意图或元素周期表,总结、提取相关信息并得出结论,注重试题的开放性。
预测3:给出某种物质的化学式,根据化合价的规律,判断某一元素的化合价,或根据元素或原子团化合价,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预测4:化学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是中考必考内容。主要考查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元素的质量和化合物的质量、样品纯度等。与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商标、说明书、广告等情境创设的形式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预测5:以微观模型考查物质构成、组成、化学式及相关计算或判断反应类型与微粒系数等。
预测6:以课本知识为载体,考查某些不熟悉的物质,会判断其所属的类别,元素的组成种类,以及化学式等,这部分试题的来源依托我国的航天、医药、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以环境保护、打击犯罪、中毒事件等社会热点和新技术为背景创设具体的试题,这就是所谓的“高起点、低落点”。
预测考查的题型仍以选择、填空为主,配以适当的简单计算与实验探究,在试卷中分值比例将维持在10%左右。
五、2008年中考应对策略
策略1:理清知识脉络,学会组成与构成的思维方法。
策略2:采用比较的方法,弄懂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如:单质和化合物,可通过它们的概念、区别和联系进行比较。
策略3:对于分子、原子、离子、化合价等符号的书写要熟悉;在不断的练习中感悟方法、培养能力、掌握解题规律、积累解题经验。
策略3:通过情境的理解,提高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为化学计算夯实基础。
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化学概念,首先在形成它们时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它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存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
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化学式含义及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二、初中化学计算是化学“量”的思想与数学计算方法的结合,化学计算的关键是化学“量”的思想。
各种计算类型在教材上都出示了相应的例题,它们以清晰解题步骤阐述了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思想,以简明的解题格式规范正确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表述逻辑思维过程的方式。故而要特别注重发挥教材上例题的作用。如何发挥例题的作用呢?从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法来讲形成两种策略,即传授性和探究性两种教学策略。
传授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讲授或师生共同谈话或学生直接自学教材上例题等方式,接受性学习化学基本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训练,并通过师生评价或学生相互评价等矫正,让学生掌握化学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化学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多数学生能够较快接受,迅速掌握基本方法,效率较高,但少数学生容易因“不理解而掉队”,从此对计算失去信心。
探究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创设真实情景,提出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力图运用基本化学概念完成基本化学计算问题,通过评价矫正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概念或原理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例题中获取方法(不仅限于模仿),把获取的方法运用于问题中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迁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悟或体验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自然形成化学计算能力,并巩固学习兴趣。短时间来看,这种策略似乎更费时间,但学生真正运用化学思想和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时,既形成了能力,又保持了兴趣,应该是更有效率的学习。当然这种策略要求学生的化学概念必须牢固,基本学习方法必须到位,化学学习兴趣必须浓厚,否则课堂教学中容易“冷场”,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两种教学策略都要根据学生特点而确定,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化学的总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的复习阶段,当然主要是针对选拔功能来说的,我认为在复习迎考中有这样几点需要大家加以关注:
(一)复习措施
1、以大部分同学现状为基础,分析教材、学生,研究对策,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认真研读中考精神和中考说明,把握走向,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分轮次复习,使用盐城中考说明、盐城零距离、中考十三地市试卷,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按单元顺序复习,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加强对学生“三基的考查及时查漏补缺。
4、注意对学生思想教育,人生理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明确目的,增强信心,提高复习的自我意识。
5、积极搞好教研沙龙,通力合作,集大家智慧,提高复习的质量。
(二)复习时间安排
1、夯实基础。4月初至5月初进行第一轮复习。以章节知识体系为脉络,系统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不断地对知识进行整合,突出重点,分解难点。紧密联系中考要求,在复习过程中,充分利用零距离作为课堂的例题,利用考纲题例来考查巩固本章内容。
2、培养能力。5月初至5月底进行第二轮复习。
以专题复习,系统培养学生专项解题的能力,紧密收集信息,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专题内容:A、从中考热点找专题;B、从教材的重难点找专题,从学生知识、能力的薄弱环节找专题。专题的整理分工协作,整理时注重“知识、方法、能力、视野”,切实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加强巩固薄弱环节。同时以考纲专题来检查学生情况。 转贴于
3、全面提高应试的水平。6月初至6月中旬进行中考模拟训练。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将灵活培养学生的中考应试能力。努力从考务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去全面提高学生。
(三)化学复习计划
1、指导思想:
以教材、科学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以“三基”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为重点;以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方向
2、复习目标:
扎实地掌握三基;形成熟练的科学(化学和生物)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化学和生物能力和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思路方法:
(1)、加强集体备课,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说课——讨论——导学反馈案。
(2)、落实复习环节:读、讲、练、测、评、补(六环节复习法)
读:预习、练习,发现问题;
讲:按知识体系,梳理知识,形成结构,提炼学科思想方法,理清基本题型,掌握基本解题方法;
练:精选习题,学生训练,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测:进行单元测试、定时练习查漏补缺,训练应试能力;
评:全批全改——统计问题——课堂讲评;
补:及时纠错,矫正练习(二次过关)。
4、备考策略:
⑴大力强化“三基”,重视教材、课标,说明的指导作用;
⑵强调理性思维,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提高;
⑶构建知识网络,重点内容重点复习,并研究综合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学科主干知识特别是知识的交汇点的教学,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教学带动相关知识的全面复习。
近几年中考充分体现了重点知识、热点问题常考不变:如物质结构、酸碱盐、化学计算等。
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重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技能的描述能力,实验设计的思维能力,实验解释的思维能力。
⑸协同备考,争取整体优势;
⑹抓关键环节,步步为营,过好“三关”:落实关、动手关、难度关。
⑺广博信息,面向中考:如2009年调(四)考试题分析、2008年中考试题分析、2009年考试说明等。
5、目标策略:
(1)抓中间带两头,盯目标,盯临界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磷在氧气中燃烧,有大量的白雾产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这类题目让学生思考,既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能纠正学生常犯的错误,对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很有帮助。
在初三化学的教学内容中,一些知识比较抽象,比如分子、原子和元素的知识、溶解度的概念等,如果用单调死板的教学方法,一味强调死记硬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掌握起来也颇感困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好这些知识而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骤减。笔者在教学中编了一些辨析题,让学生通过否定与肯定,正确与错误的讨论,去伪存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以下笔者在概念教学中采用的一些辨析题:
(关于原子的)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原子不显电性,说明原子内电子数=中子数;
(2)原子是最小的结构微粒;
(3)所有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4)氧原子核内有8 个中子,说明它的核电荷数为8;
(5)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说明1 个氢原子重1 克。
二、把握难度,循序渐进
在日常测验、考试中,对试题的难易把握是很严谨的。我们有一条原则,不出偏题、怪题,不出学生没有学到的知识的题,不出内容重复的题。题目量要足,覆盖面要广,但难度要控制。比如在化学用语的题目中这类题目是比较难的:“某镁粉和氧化镁粉末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其中镁粉的质量分数为____。” 我们用它压轴。但类似“在硫酸亚铁和硫酸铁的混合物中,硫的质量分数为22%,则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A. 34% B. 44% C. 66% D.无法确定”属于偏题,我们则坚决摒弃。
在平时学生作业中,如遇到没有教过的知识,或者怪僻的题目,我们也坚决删掉。因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做作业主要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若经常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反而会增加学习的恐惧感,使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受挫,这样反倒适得其反。
三、日积月累才能出好题目
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平时学校的测验、考试题都要原创的话,是不现实的。但怎样利用现有的题目,改编成符合教学要求、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整体试卷难易的题目,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比如这道题:“已知A、B 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A、B元素的质量比为2∶3,其原子量之比为2∶1,又知A 元素的化合价为+n,则该化合物中B 元素的化合价_____”若要降低难度,只需在其原子量之比为2∶1 后面加一个问题:“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便可以了。
又如这样一道中考题:“在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少量金属析出,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析出的少量金属是_____ A 铁和铜、B 铁和银、C 铜和银、D 只有银”中考以后的各种试卷中,这道题经常出现,笔者觉得这道题不错,它既考查了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盐酸与硝酸银的反应的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如果在教学中只是照搬,就题讲题,大部分学生只能掌握一点。若能举一反三,效果会更好。下面是笔者让学生考虑的一道题:在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可能有下列情况:
(1)若反应后铁有剩余,则此时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