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16 16:15: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通货膨胀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通货膨胀特点

篇1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逐渐演变成为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虽然我国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措施,将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有效的缓解,经济发展速度稳中有进,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卓越表现也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广泛赞誉。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意识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通货膨胀就是屹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然而,依然能够听到人们说“物价飞涨”“工资不涨”“钱越来越不值钱”等话题,而所谓的物价不断增长则是通货膨胀在人们生活当中最为明显的体现,也因此,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息息相关。适当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出口,然而过高的通货膨胀则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在这之间找到最适合的平衡点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头等大事。

一、通货膨胀的特点

1.通货膨胀概念

通货膨胀(inflation)通俗讲指国家生产的货币过多,导致货币降低本来的价值,使得物价上涨,或者说由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现阶段,普遍体现在人们生活中的物价上涨,工资却不涨的现象就是通货膨胀最集中的体现。

2.通货膨胀率衡量

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而由于商品性质不同,物质指数一般分为以下三种:第一,消费价格指数(CPI),这是一个反映居民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它同人们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的价格体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进行经济分析、决策、价格总水平加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而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持续地上涨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第二,生产价格指数(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请康的重要经济指标,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价格这算指数(GDP平减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与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也叫通货膨胀率。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

1.食品类价格不断上涨

反映食品类价格不断上涨的主要指标是消费品价格指数,即CPI,根据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2月份的CPI指数同比涨幅仅为0.8%,跌破1%,创五年来新低,是通货膨胀率不断缩小,经济发展健康状态不断转好的重要指标。然而,数据上的指数只能从整体上反映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真实的社会物价水平却并没有下降,反而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居高不下,国内粮食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加上去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更对我国的粮食储备造成了严重的打击,造成粮食及其周边副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这也是人们认为工资不涨,物价飞涨,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2.资产类价格上涨

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我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导致我国资产类价格不断上涨,这对房地产企业和生产加工制造型企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货膨胀导致资本的大量流动,大宗商品的价格开始不断上升,导致很多加工企业的生产成品不断增加,以河北省衡水地区的丝网加工行业为例,大宗商品价格例如钢材价格的猛涨,使得这些地区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危机,成本的上升也导致了订单的大量流失,使得本就在经济危机中挣扎的中小型企业面临倒闭、破产的危机。另外,通货膨胀也导致产地产行业的不断扩张,房地产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各种能源、原材料等诸多产品的需求,导致这些产品市场上供不应求,出现价格持续走高的现象,这种经济泡沫的存在也成为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3.流动性

资产膨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使人民币对外币不断升值,导致我国出口压力过大,国内产能过剩,而国外资产不断流入,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另外,为了稳定和增加外汇,我国的外汇储备占用了大量的储备金额,而央行为了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就需要印发大量的人民地,这也是造成国内资金流动过剩的主要原因。资产流动过剩使人们口袋里的钱不断增加,购买力却不断下降,为了能够进一步占得市场先机,人们开始对货币是否贬值进行预期,而预期的结果往往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内在动力,成为我国CPI指数一直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建议

1.及时关注通货膨胀的细微表现而进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一定程度上的通货膨胀能够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进行修复,而超出一般水平的通货膨胀就必须要将政府宏观调控“有形的手”与市场自我调节“无形的手”紧密的结合起来,对经济发展中需要进行紧密监控的经济现象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对市场上的敏感商品进行补贴

我国通货膨胀中最为明显的特点是粮食产品价格的波动式上升,粮食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其价格的波动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久而久之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对粮食产品的物价进行有效的调控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中的关键。近年来,我国不断对食品领域进行商品价格补贴,来阻止商品价格上涨,有利于稳定民心,减缓CPI的增长趋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通货膨胀对我国人民基本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

3.对市场上热钱流动过快现象进采取适当的约束机制

我国通货膨胀最明显的特点是市场上热钱流动过快,资产不断流动,房地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看似繁荣的经济现状背后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机,面对资产的过快流动,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加以控制,对房地产市场的开发运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抑制人们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投机倒把行为,防止部分人搅乱我国的市场经济。其次,建立健全投资管理机制,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然而近年来由于对投资市场监管制度不完善,投资主体对自我约束机制较弱,导致投资领域出现了不健康、不稳定的增长,而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突进,投资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不断减弱,因此,政府更应该在这一时期制定强有力的措施抑制不良投资机制的出现,从而抑制投资市场上热钱的过度流动,降低通货膨胀率。

4.进一步完善汇率政策,深化汇率体制改革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降低,人民币增值预期明显,其在世界货币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了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给国内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然而,人民币增值却也导致了我国外贸出口压力的不断增大,外贸企业生存困难,举步维艰,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不断降低也使我国大量的美元储备不断缩水,为了转变我国的出口形势,提升外汇储备的安全性能,就应该进一步完善汇率政策,深化汇率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汇率机制,例如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实现汇率的弹性改革,使汇率能在适当的期间进行来回的波动,从而降低出口压力。

5.完善金融市场,缓解中小企业在通货膨胀中的压力

通货膨胀的出现,热钱流动过剩导致银行内资金不断增多,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困难,效益降低,资金融通越来越困难,银行内热钱过剩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关键的矛盾问题。因此,应该完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在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控制制度,同时降低对资信良好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刺激中小企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进行发展,在金融机构的帮助下,提升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中小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也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而降低失业率也是调控通货膨胀的主要目的之一。

四、总结

世界性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依然在不断延续,后经济危机时代的通货膨胀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的问题,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够有效缓解通货膨胀给我国经济、人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这一过程是艰辛且漫长的,如何根据我国通货膨胀有的一些特点,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汇率体制的不断改革等,是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章含,严浩坤.我国当前时期通货膨胀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1.

篇2

总体而言,国内外经济学家们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和主要观点,大体可分为“物价派”和“货币派”两类。“物价派”通常用一般物价水平或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来定义通货膨胀,承认菲利普斯曲线的稳定存在,即货币不是中性的,如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萨谬尔森;“货币派”则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物价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且并非完全的表现形式,如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弗里德曼认为,在短期内货币增加既可以引起物价上涨,也可以引起产量增加;只是在长期内,货币增加才全部反映在物价上涨上。即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是成立的,而长期则不成立。这也意味着短期内货币是非中性的,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

在本文中,我们综合以上两派观点,借鉴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在研究通货紧缩时的观点,同样重点强调通货膨胀中的“两个特征、一个伴随”,即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通常还伴随着经济过热(或偏热);反之,则定义为通货紧缩。以此标准而衡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五次通胀、一次通缩”(图1所示):1980年(6.0)、1985年(8.8)、1988年(18.5)、1994年(24.1)、2004年(3.9)和1999年(-1.4)。

经济学家通常把CPI超过5%看作是严重的通胀,CPI在3%-5%之间看作是温和的通胀。从括号中的CPI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前四次通货膨胀都是超过5%的严重、甚至是达到两位数的恶性通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价格改革;二是由于经济过热、特别是投资过热所带来的过度需求。而2004年的通货膨胀显然是一次温和通胀,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通货膨胀显然和2004年一样,属于温和通胀。因此,我们重点与2004年作比较,来研究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

二、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分析

我们从通货膨胀的“两个特征、一个伴随”出发,来研究和探讨目前通货膨胀和2004年的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中看出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

1、物价上涨都是由农产品价格上涨开始的,但上涨农产品的类别和程度有所不同

图3所示,2004年的通货膨胀,起因是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从2003年四季度到2004年四季度,粮食生产价格涨幅连续超过两位数,最高的2004年二三季度的同比涨幅达到35%;而目前粮食生产价格今年二季度最高才达到74%,其中只有玉米价格涨幅达到2004年的水平,小麦、玉米、大豆的价格涨幅都远低于2004年。相反,目前生猪的生产价格今年一季度同比涨幅达18%,二季度达20.5%,已经超过2004年一季度的水平。2004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几乎包含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农产品主要类别;而目前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体现在畜牧业价格上。因此,目前的农产品价格指数远低于2004年的水平,今年二季度的农产品价格同比上涨8.8%,而2004年的最高水平是二季度的14.7%。

造成这种状况的背景是,与2004年由于粮食减产所引起的供给突发性缺乏所引起的粮价上涨不同,实际上,在连续三年粮食增产和今年夏粮丰收后(图4所示),我国粮食价格并不具备连续大幅上涨的条件,粮食的供求关系在总体上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

而目前猪肉价格上涨有其内在的原因:首先,是前两年猪肉价格下跌严重,2005年四季度和2006年二季度的同比跌幅都达到了15%左右的水平,导致很多养殖户放弃养猪,使存栏量大幅下降;其次,是粮价上涨带动了饲料价格的上涨,豆粕、玉米、维生素和蛋氨酸等添加剂价格纷纷上涨,饲养生猪成本增加;最后,近年来养猪业受禽流感、链球菌、高热病、猪蓝耳等疫情影响,生猪存栏数量减少,猪饲料生产也受到很大影响。

2、货币供应量虽然都是增加的,但其表现形式和来源却有所不同

在2004年,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是与美元挂钩的,当时的美元处于贬值过程中,因而带动人民币相应贬值。而目前人民币汇率是浮动的,总体上的变化趋势是人民币小幅度逐渐升值。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国内资产价格普遍上涨,刺激了居民的投资需求,使存款短期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在图5所示的货币供应量上。就直接表现为目前M1的增速明显超过了M2的增速,而在2003-2004年,M1和M2的增速基本上差不多。

目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图6所示),使外汇占款增加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而2004年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则更多地来源于投资需求的增加,一个很重要的间接证据,就是我们可以看出在2003年至2004年的上半年,我国的进口增速普遍高于出口增速,显示出国内需求的旺盛。

在当时人民币跟随美元贬值的背景下,进口价格是上升的,这显然会加剧国内的物价上涨。而在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增速普遍高于进口增速,这时的进口价格是下降的,显然有利于抑制国内的物价上涨。

3、总体经济状态虽然都是偏热的,但过度总需求的来源却有所不同

从目前二季度11.9%的GDP实际增长率来看,远超过2004年的水平,但这并不能据此判断目前的经济状态是过热的,因为不同时期的潜在GDP增长率是不同的。随着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供给能力得到了大大增强,因而现在的潜在GDP增长率肯定比2004年时高。一个重要的佐证就是目前的煤、电、油、运等瓶颈行业并未出现如2004年一样的紧张局面。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与2004年一样,整体经济状态都是偏热的。

从总需求来看,2004年的过度需求主要来自于固定资产投资,2004年一季度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达到43%,而今年上半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只有25.9%的水平。相反,与2004年相比,消费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图7所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已经由2004年一季度的9.2%,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15.4%,整整提高了6.2个百分点。因此,与2004年相比,目前偏热的总需求除来自净出口外(图6所示),消费需求的增长也不容忽视。

对于以上观点,还有一个重要的佐证就是在目前的三大物价指数中,反映工业品出厂价格的PPI并未出现明显上涨(图8所示),同比增长连续五个月保持在3%以下,甚至出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而2004年

PPI同比增长最高是10月份的8.4%,最低是1、2月份的3.5%。在PPI的构成中,生产资料约到3/4,生活资料只占1/4。与2004年相反,目前的CPI同比涨幅已超过PPI,6月份差距达1.9个百分点。

三、目前通货膨胀的趋势分析

产品价格增长率=劳动成本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从以上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两个出口:一个是保持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物价下跌,这就是升值;另外一种就是物价不变的情况下,劳动成本上升,这就会导致消费的升级。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表明,以前靠“低价工业化”竞争导致的“要素价格扭曲”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必然要受到以“高价城市化”为动力的“要素价格重估”增长模式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物价上涨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对中国而言,在加快升值与适度通胀存在替代关系的情况下,选择适度通胀不但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就业,提高消费水平。根据有关研究,如果使用非农就业作为我国就业水平的指标,菲利普斯曲线效应在我国是较为明显的。即使不使用非农就业数据,而是单纯使用城镇失业率数据也可以多少看出菲利普斯曲线效应的存在(图9所示)。因此,对较高通胀率的容忍将可能提高目前的就业率。

从以上的综合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虽然在人民币升值和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但目前来看并不存在大幅度上涨的条件和基础。主要理由有三:

一是从物价看,由于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可使粮食价格在未来保持基本稳定,使肉、禽、蛋的生产成本保持基本稳定,畜牧业产品价格并没有持续大幅度增加的成本动力。目前的猪肉价格上涨已使粮食与猪肉的比价上升10-14:1的水平,远高于5:1的合理水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养猪积极性。由于生产周期的原因,目前的猪肉供应可在3-6个月内得到缓解,供求关系的转化只是时间问题。肉价上涨对物价的影响,短期内虽然比较突出,但并不具有长期的持续性,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也将远远不及粮价的上涨。因此,从这一点看,今年的物价上涨水平不应高于2004年。

二是从货币看,按经济学的一般定义;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物价上涨现象。物价上涨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且货币供应过多对物价上涨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时滞性”。通过研究,我们发现M1对CPI、尤其是CPI中食品价格的上涨具有相当高的先导指向性作用。从2004年1月至今的M1与CPI及CPI中食品价格的相关系数看,随着领先月份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其中5-6月的相关系数最大(表1所示)。M1对于CPI的最大先导指向月份是提前6个月,M1对于CPI中食品价格的最大先导指向月份是提前5个月。

篇3

何谓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学界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定义,萨缪尔森、米尔顿?弗里德曼及Laidler和Parkin四家的观点是目前公认比较权威的解释。萨缪尔森对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注:[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66页。)。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个货币现象,过多地增加通货量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注: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111页。)。Laidler和Parkin则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等价地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注:[奥]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1页。)。综合他们的论述,通货膨胀即通货供应量过度增加,物价持续上涨,货币不断贬值;而恶性通货膨胀,则是一般通货膨胀在程度上的恶性发展。证诸政府1945~1949年的恶性通货膨胀,我们或可获得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

(一)发行屡创天量。1945年8月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是5,569亿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60页。),比1937年6月的14.1亿元增加了392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与以后的发行量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1945年底,法币发行量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10,319亿元,与8月相比,几乎翻了一番;1946年底更增至37,261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2.6倍;1947年12月高达331,885亿元,在1946年的基础上又增加近8倍;1948年8月21日,竟高达6,636,946亿元之巨,短短的8个月里增加了19倍,"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于是当局孤注一掷,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1948年8月19日付诸实施,规定新币每元含金量为纯金0.22217公分,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但政府当局很快自食其言,1948年12月,金圆券的发行量已达83.2亿元,超过限额4倍多,1949年1月,再增加至208亿元,相当于发行最高额的10.4倍,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更猛增至679,458亿元,是金圆券发行限额的33,972倍,如果以1∶300万的兑换率折合成法币,则数量高达2,038,374,000,000亿元的天文数字,相当于1937年6月的144,565,531,900倍。票面额也越发越大,从100元额到1万元、10万元,最后竟出现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金圆券最后遭到人民拒用。早在该币改方案实施以前,金融界专家就指出,法币已流通10多年,"虽然贬值,但至少还为人民所熟悉、接受,而新币则办不到"(注: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极其动荡,加上政府弥补巨额赤字完全依赖印钞机的做法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决定了金圆券的命运只能以短命告终,并且加速通货制度的彻底崩溃。

(二)物价疯狂上涨。通货恶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疯狂上涨。抗战结束后,上海重新恢复了领导全国物价的地位,上海的物价走势较能代表战后物价的总趋势。与全国一样,战后上海的物价也经历了一个短暂回落又急剧上升的过程。1945年8月,上海的物价正处于疯狂上涨的顶峰,物价指数为8,640,000(1937年1~6月=100,下同)。8月中旬,的消息传出后,群情鼓舞,人心思定,物价突然下跌。同时,人们顾虑债务会在币制改革中吃亏,一改过去借债囤货、重物轻币的风气,纷纷脱货求现,甚至贬价求售,物价更急剧下泻,上海9月的物价指数较8月下跌36.4%,黄金价格由中储券1,400万元跌至230万元,跌幅达83.57%,许多股票价格跌去2/3。但是,这种下降趋势只是昙花一现,10月以后,上海的物价指数迅即回升,12月已达88,544,比9月上涨5倍。

步入1946年后,物价涨幅加大,12月物价指数为681,600,较上年涨6.7倍;黄金每10两市价从731,374元涨到3,164,680元,上涨3.33倍;美元从1,390元涨至7,600元,上涨4.47倍;大米每石从7,625元涨至62,333元,上涨7.17倍。1947年物价涨势更猛,特别是2月中旬黄金政策失败以后,物价上涨速度成倍提高,全年共发生6次大涨风,涨势一次比一次猛烈,两次涨风之间的间歇期一次比一次短,年底物价指数为10,063,000,比上年上涨13.76倍。至1948年,上海物价则如脱缰的野马,奔腾不止,涨风的间歇期也越来越短,从一个月缩短到半个月,再缩短到一星期,6月以后,整个物价已呈疯狂上涨的态势。至8月19日,物价指数已达564,570,000,比1947年底上涨了55.1倍。

1948年8月19日,为配合金圆券发行,南京政府对物价、工资实行冻结,即"八?一九"限价。"上海的批发商在官定物价公布后,便停止了营业"(注: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页。)。公开交易冷冷清清,黑市交易却十分火暴,黑市物价上涨约3-10倍。10月,上海突然刮起了抢购风,人们见货就抢,甚至连锡箔、棺材也在抢购之列。在抢购风潮期间,四大百货公司的存货被抢购去2/3~3/4;绸布店的呢绒存货被抢购一空,150万匹棉布只剩1/5。据估计,限价期间上海工商业的总损失约值金圆券(指初发行的金圆券价值)2亿元。继抢购风潮后,上海又发生了抢米风潮,"一天达27处之多",最后范围扩展到一切可以充饥的食物(注:千家驹编:《经济通讯》,1948年10月。)。强制执行了70天的限价政策,再也维持不下去了,11月1日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限价。于是整个物价犹如决堤的水,一泻千里。11月中旬,米价已从限价时的每石20元9角,一度突破了2,000元大关,上涨近100倍。其他各类物品价格也平均超过限价20多倍。11月物价指数比10月上涨675%。1949年2月以后上海的物价已再现法币崩溃前疯狂上涨的状态,4、5月物价已是天天上涨和一天数涨,5月米价最高每石3亿元以上,金价每10两430亿元,美元8,000万元。物价总指数高达36,366×10[11]的天文数字。

(三)通货不断贬值。通货价值分对内、对外两种。对内价值指货币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对外价值则通常以黄金、外汇来度量。抗战后中国通货不断大幅贬值,到后来基本失去了国内实际购买力。100元法币1937年可以买2头黄牛,到结束后的1945年只能买2个鸡蛋,1946年只能买1/6块固本肥皂,1947年只可买1只煤球,1948年8月19日只能买0.002416两大米(每斤16两),1949年5月只能买1粒米的千分之2.45。这简直是天方夜谭。通货对内价值严重贬低,必然导致对外价值暴落。由于物价疯狂上涨,货币实值持续下跌,受预期心理和恐慌心理驱使,为了保值、增值,除了物资,人们还竞相追逐黄金、外汇,引致对黄金、外汇的超额需求,价格遂盘旋而上,节节攀高。

物价飞涨、币值日跌,货币逐渐丧失了价值储藏和交换媒介的职能。人们拿到纸币后,就象拿了烫手的红薯尽可能马上扔掉。"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人们在核算成本、利润时纷纷改用米、金、银、外汇等为单位,支付工资采用米、生活指数或者外汇。上海市场大宗交易,如买卖房屋、地产、机器,甚至顶房子,都以黄金计价,商品交易甚至蜕化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

二、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

回顾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恶梦,值得深思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战后通货膨胀恶性到如此的程度呢?

(一)财政赤字巨大,完全由发行弥补。恶性通货膨胀最主要的特征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货币发行超量。印刷大量纸币,应付政府用款,这是恶性通货膨胀的源泉。问题在于政府明知饮鸩止渴,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关键是财政收支无法平衡,赤字巨大。财政赤字对南京政府来说是个老问题,自其政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但抗战以前物价稳定,税收在总支出中占相当的比重,财政不足部分可以通过向上海金融界发行公债筹集,虽然不宽裕,但还能应付。1936年发行统一公债,等于宣布南京政府第二次债信破产,自此开始,政府已无法通过发行公债筹措军政费用,弥补财政赤字。于是政府便更多地倾向于向国家银行垫款。为应付政府垫款,中央银行便不得不大量增发纸币。1946年财政部长俞鸿钧就坦言,"从1月到5月……税收只2亿5千万元,约为支出的六千分之一,巨额的财政赤字,由发行补足"。抗战后,随着内战的爆发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加剧,摧毁了政府平衡财政的可能,赤字呈几何级数上涨。1947年以后,政府财政赤字几乎完全由发行钞票来弥补。见下表:

(二)决策失误。抗战胜利之初,南京政府拥有黄金600万盎司,美元9亿元,接收的敌伪产业折合法币10万亿元,相当于当时法币发行额5569亿元的20倍。此外,还有美国给予的救济物资和美军剩余物资约20亿美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71页。),这些都为政府整顿税收,平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但是,政府的决策失误却丧失了这种机会。

第一,对中储券处置失当。1945年9月28日,政府宣布法币与中储券的兑换比例为1∶200,这一兑换率的确定是极不合理的。当时的实际物价水平,上海仅比重庆高约50倍,与整个法币流通区域的物价相比,上海物价只高约35倍,可见,中储券的购买力被严重低估了,法币的购买力无形中增加了好几倍。于是后方头寸纷纷流往上海,其时重庆、昆明对申汇率每1000元高达1300元。后方游资涌向上海低价竞购物资,刺激一度下跌的物价又飞速上涨。政府还规定中储券限于4个月内兑换完成,每人最多兑换5万元法币,在兑换期截止以前,中储券仍准许在市上流通,因此持有低价伪币者在兑换期前也尽量套购货物,并把兑换限额外多余的伪币都用来抢购物资。不合理的兑换率、兑换期限过长及无根据的限额兑换等措施的出台,助长了抢购风的兴起,对战后上海乃至全国的物价很快由跌转升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第二,对战时压抑的购买力在战后喷发掉以轻心。在漫长的战争年月,由于物资严重匮乏,人们的消费需求受到很大的压抑,随着胜利的到来,国际贸易的次第恢复,战时长期积累下来的消费需求,在战后得到了总爆发,旺盛的消费需求拉动了通货膨胀。对此南京政府因过高估计了抗战胜利后的经济形势和社会总供给能力,从而在决策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决定,对战时所采取的各项管制措施一律予以废除,从而使通货膨胀更加漫无限制。在国家政治、经济秩序尚未恢复常态以前,过早地放弃对物价、分配、资金等管制,事实证明是极为有害的,将使社会久久不能走出无序状态。

第三,不合理的汇率、进出口政策。1946年3月4日南京正式开放外汇市场,把法币的对外汇率定为1∶2020美元,中央银行奉命无限制买卖外汇。以当时国内的物价上涨程度来说,法币的对外价值是被严重高估了,加上巨额的延期购买构成的有效需求水平提高,外国货排山倒海般地涌入中国市场,出口因汇率高估,不敷成本,而处于完全停止状态,外汇有出无进,国际收支急剧恶化,外汇储备逐渐枯竭,外贸没能成为战胜通货膨胀的有力武器。而在社会动荡背景下滋生的人们对外汇的偏好、资金外逃和外汇投机等,更加剧了国家外汇储备的消耗。政府不得不放弃维持固定汇率的政策,改为采用机动汇率。8月19日将官价汇率提高到3350元,上涨约60%,市场汇率也立即从2500元升至3700元,引起整个物价波动。为了防止官价汇率低于市场汇率,利于吸收侨汇和出口结售汇,1947年8月设立平准基金。但由于通货膨胀不断恶化,基金汇率频频提高,一方面直接刺激进出口物品价格提高,在比价效应的驱使下,一般物价水平也随之高涨,另一方面由于进口物资越来越少,国内物资供应更稀缺,更多的纸币追逐更少的商品,物价上涨更甚。因此汇率及进出口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成为促进物价飞涨的直接诱导因素。

(三)货币流通速率加快。从1945年底开始,上海的物价上涨指数大大高于通货发行量及其指数,以1937年6月的发行指数和物价指数都为100,1945年12月发行指数为73,200,上海的物价指数为88,500,物价指数是发行指数的1.21倍;1946年12月物价指数已是发行指数的2.16倍,1947年12月为3.56倍,1948年8月已增至10.47倍,1949年5月,更是达到25.16倍(注:各年的发行指数、物价指数见《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1921-195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9、47、95页。)。同时,物价的上涨速率也越来越高于通货发行的增加速率,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大加速,增加了社会有效货币供应的数量,加速了物价的飞涨。

篇4

中图分类号:F1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55-02

通货膨胀这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所热衷的话题,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复杂。中国经济也正面临着这样一种尚待调整的关口。形象地说,“快速发展——经济过热——调整——快速发展”的U型曲线,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向。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所伴随的通货膨胀需解决的问题是短缺经济导致的需求过度释放以及结构的失衡,那么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通货膨胀与过去相比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近年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走高,引起我国国内的生产成本大幅上涨。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国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依然存在,加之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和外汇占款的增加,热钱流入我国,伺机炒作,从而加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现阶段,通货膨胀显现出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外部输入等新的特点。

一、国际因素和国内环境的交叉影响

从国际上看,美国由于受到2008年次贷危机的严重影响,施行了三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频频上调债务上限。这些政策的实施使美元贬值,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过剩的流动性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为投资出口,引发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我国对大宗商品的对外依存度较高,这势必造成国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从而推动CPI、PPI的持续上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贸易顺差规模的不断攀升,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与此同时,每增加1美元的收入,国内央行就要发行等值的人民币,形成外汇占款。外汇储备的增加无异于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通过货币的乘数效应,造成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流通中的人民币迅速增多。当人民币外汇占款随贸易顺差大幅增加,投放市场流通后,由于美元持续贬值,与欧元的汇差增大,原材料进口价格上升,高成本的原材料进口必然传导到国内下游产品的全面涨价。超量的货币在市场上流动,产生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于是产生了近年来的投机炒作之风盛行,特别反应在地价、房价的疯涨。

再者,公众对人民币近年来一直怀有持续升值的市场预期,加上国内利率相对于零利率的美国有着巨大的单边利差。更为严重的是,国内出现中小企业借贷难的问题,从而引起社会游资炒作民间借贷,高利贷现象严重,这对国际热钱的涌入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近几年美国还处于缓慢的经济恢复期,美国国内市场投资风险仍然较大,国际热钱便纷纷涌向像中国这样前景较好的新兴市场国家。

从国内看,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至2010年期间货币投放过大,仅2009年实际增贷7.5万亿人民币,这使得全社会的购买力增强带动了GDP的回升。然而,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劳动力工资上涨缓慢,加之社会保障滞后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处于下降态势。为了减少通胀造成的损失,大量资金包括储蓄资金就会投向回报率高的地方,使相关生产资料如钢铁、建材等的需求增加,这些需求并未转化为居民消费需求,而以扎堆生产、投机炒作的方式出现。这导致了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具体表现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同时带动了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使生活成本逐渐增加,进而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这样一来增强了公众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因此,许多投机资金会涌向供给价格弹性较小的市场如农产品市场,由此推动的食品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带动生活成本的上升,使国内环境陷入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的通胀循环之中。

二、产能过剩与通货膨胀压力增加

产能过剩可以说是供过于求,从理论上讲,我国当下的产能数量已经远远超过维持市场长期竞争下的“零利润”的限度。我们必须通过扩大出口减少过剩的产能,这就使得贸易顺差扩大,外汇储备增加,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引发流动性过剩,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加。

近年来在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大地提高了投资需求,投资高增长的同时也使产能急剧扩张。这些资产投资出现产能过剩导致供求失衡。如钢铁、水泥等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同时,汽车、家电等行业也出现潜在的产能过剩。直接原因是部分行业投资过度,有效产品供给不足,居民消费仍然乏力。仅以房地产为例,截止今年3月500强房地产企业库存5万亿创历史新高。其中:招商地产库存541.4亿元,同比上涨33%;首开股份库存430.49亿元,同比上涨72%;万科同比上涨56%。沪深32家房企2011年报显示,21家存货同比上升占比为65.63,七家企业年底存货同比曾超30%,由此流动资金成固定的形式。由于房地产、钢铁等投资明显过热,原因在于国内资金过剩及低成本,造成投资冲动和社会对货币需求过旺,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使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