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7 16:18: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审计的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知识经济时代审计创新的策略
(一)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首先,要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进行管理控制,确保其不再出现虚假的工作报告,让审计中的相关信息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要采用有效的审计方式,对审计工作实时监控。其次,要对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进行验收,要经过专业检测人员进行审计结果的评估。还可以建立审计监督的公共页面网站,让社会各界包括媒体、政府相关部门等,对审计工作的最终结果进行共同的监督审核。(二)培养专业审计人才审计单位要注重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后续培养,要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为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条件,不断迎接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现阶段,国际间的竞争日益剧烈,尤其是各个国家之间人才的竞争。要想将审计工作的目标完成,一定要依靠人才发挥自身的能力,所以,我国一定要重视对审计人才的培养,结合审计人力资源的规律,发掘并培养出一批优质的审计人才,为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提升工作的效率,促进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想让当前的审计工作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一定要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后续的培训和指导。但我国相关部门对此事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所以,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审计人员培训体系,并且要经常举办一些审计培训的有关活动,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审计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不断更新自身的工作理念,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审计人才团队。(三)建立约束机制要想使审计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约束制度,现阶段我国的审计领域中,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约束制度,导致审计监督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工作成效。所以,亟待解决审计工作中的这个问题,国家所有相关的单位及部门,都要对审计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要认可审计监督的有利作用,围绕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政府有关门部要设置专用的经费,当前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日益增多,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和仪器设备的配合,由此会增加许多经费的支出,要对为审计工作创新做出贡献的人员进行相应的表彰奖励。(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建设也日趋完善,传统的审计技术已经不再适用。在审计工作中需要很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不仅提升了工作的效率,还保证了工作质量。会计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对相关信息的处理从质量和速度两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因此,我国要进一步推动审计的信息化发展。在满足社会信息化趋势的同时,还将审计工作的整个环节都进一步完善,并且使审计工作人员的技巧和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要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和改革,推进审计事业迈向一个新的层面。
绩效审计的目标
由于知识产权管理的项目支出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因此没有统一的审计目标。总体上可将其审计目标归类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方面。经济性主要关注知识产权管理单位在组织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过程时的成本管理水平及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主要包括在专利试点等项目中,财政支出对社会其他投资的带动作用;项目为实现其功能所需投入的成本大小,以及知识产权财政支出的用款单位的行政管理费的使用是否存在浪费。效率性是指产出与其消耗资源的关系,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产出与投入之比的最大化,才可称之为一项有效率的活动。知识产权管理财政支出的效率性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的奖励、培训、宣传的工作的覆盖面是否广,以及专利试点在规模、数量上是否有进步。效果性则是指对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而知识产权管理的目标笼统地讲是全面加强全国知识产权系统的管理能力建设,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推动知识产权事业科学发展。主要是一些不易量化的社会效益指标,绩效审计目标的确定也围绕这几方面,体现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特点。
财政知识产权管理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
1、财政知识产权管理支出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设计
财政知识产权管理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统一性、整体优化原则,设计时坚持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相结合,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长期与短期指标相结合。同时考虑知识产权管理的动态变化,以知识产权管理财政支出的审计目标,即其经济型、效率性、效果性为筋骨进行设计。(1)反映经济性目标的指标包括财政知识产权管理资金投入乘数、管理费占财政知识产权管理资金的比率、单位功能投资。①财政知识产权管理资金投入乘数,(项目总到位资金财政投入资金)/财政投入资金,这一指标主要用于考察在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建设、专利试点工作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上,政府支出的带动作用。反映了每单位财政到位资金的投入所拉动的各种配套资金的投入情况。②知识产权管理项目单位功能投资指标。知识产权管理的项目功能包括专利的申请量、专利展会的规模及专利交易量等,该指标反映每单位项目功能所需投资的多少。计算方法为:专利项目投资金额项目功能,不同专利项目的项目功能通过不同指标反映,比如专利展会活动的功能通过交易量来反映,宣传活动的功能通过参与人数来反映。③管理费占财政知识产权管理资金的比率,计算方法为:行政管理费用/财政支出总额,该指标反映资金使用单位的管理费支出是否合理、有效。(2)反映效率性目标的指标包括专利奖励资金覆盖人数及其增长率,知识产权培训资金覆盖的企业数及增长率,专利展会的参与人数、成交额及增长率,专利试点的发展程度。这三方面指标都反映了有关部门对于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的管理效率。其中专利试点的发展程度指标,是一个包括城市、园区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的数量、数量增长率、规模、规模增长率的综合指标。(3)反应效果性目标的指标包括专利申请增长量指标,专利市场管理工作进展指标,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体系是否加强指标,以及公众对科技、专利认知程度的指标。①专利申请增长量指标能够反映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对社会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效果。该指标内部包括三方面的具体标准:专利的年申请量,专利申请量的年增长率,每万人口专利申请量。②专利市场管理工作进展指标包括办理专利权质押贷款的数量与效率、知识产权信息库建设完善程度两方面指标。后一指标不宜量化,可通过专家意见给出综合评价。③知识产权法规的完善和执行指标。体现法规制定是否完善的指标主要有:法规是否根据国家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变化有配套性的完善,法规对知识产权事务的解决程度。体现执行是否有效的指标是各知识产权管理单位对国家“5•26”专利行政执法推进工程的执行情况。④反映公众对科技、专利认知度的指标,包括每万人发明专利的拥有量、科学技术是否引起年轻人兴趣、公众对知识产权了解程度三方面。每万人发明专利的拥有量反映在知识产权管理下,公众现有的专利创造能力。而后两个指标反映了公众潜在专利创造能力,主要通过调查法获得信息。
2、知识产权管理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参考宋良荣、朱英梅(2007)的研究方法,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标准与其评价指标体系相适应,可分为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定量标准适用于能够通过准确数量考核的指标,如专利的申请、产出量等硬性指标。定性指标适用于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是否增强,等软性指标的考核。根据取值基础不同,又可分为行业标准、计划标准、历史标准,经验标准等四种类型。根据知识产权管理的项目类型和评价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其评价标准体系的差异。(1)历史标准。在评价对象的环境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可使用历史标准,反映评价对象的变化趋势。该标准的设计方法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的历史数据为样本,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并制定出该评价对象的历史标准。(2)行业指标。以国内外同级别众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为样本,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制定行业评价标准。(3)计划标准。是以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为各项活动预先设定的预算、计划、目标等数据作为评价支出绩效的标准。(4)经验标准。是知识产权管理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根据长期的管理实践加之严密的分析概括,总结出的有关指标标准。经验标准基于实践形成,对于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建设起来的行业标准有很好的补充作用,且该标准权威性较高,能够得到评价对象与公众的认可。
知识产权管理财政支出绩效审计方法
在知识产权管理绩效审计中,审计方法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审计方法,且每个审计阶段又有多种方法可选,在知识产权管理绩效审计项目立项之后,应用什么审计方法是关键的问题。绩效审计的具体方法,是指进行绩效审计具体项目所采用的审计方法或步骤,体现的是绩效审计的局部思维和具体审计策略,主要包括审计证据的收集方法和审计证据分析方法。
证据收集方法主要有:审阅法、观察法、调查法。审阅法:审阅与被审计事项有关的内外部文件资料,以从中获取有关信息,是政府审计中最基本的方法,会广泛地应用于审计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在知识产权管理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查阅用款单位的报表、账册、财务收支计划、内部管理制度、重要会议记录、文件合同,调阅相关的审计档案、统计资料等。对文件资料的审阅和研究,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掌握有用的信息和数据,但必须紧密围绕审计目标,并需要对所用文件的可靠性做出适当评估。
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实地观察来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主要应用于调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和财产物资的管理等方面。运用这种方法,审计人员可以获得实物和行为的亲历证据,判断被审计单位行为的规范性和实物的真实性。为了增强证据的可信度与说明力,在实地观察中可以同时采用录音、录像、拍照等方式来取得审计证据。
调查法:是采用特定形式,从特定群体中收集信息的方法,可用于搜集题材广泛、不易通过量化指标反映的信息,比如反应科学技术是否引起年轻人兴趣、公众对知识产权了解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就适于通过调查法取得。具体而言,调查法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民意调查、网上调查等。对于知识产权管理绩效审计而言,这四种方法可以结合使用。审计证据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问题解析法。
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审计过程是一个需要审计人员不断提升精气神的过程。唐初名相魏征说过“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形势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是审计工作新的奋斗目标,对审计人员的知识、方略和价值理念提出了全新的审视。审计人员要找准审计工作的风险来自何处?挑战来自何方?问题可能出现在哪里?切实把各项措施跟上去。
关键词:
知识经济;政府审计;创新对策
一、引言
知识经济以其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的职能分配和健全的发展模式,伴随着社会发展结构的调整,相应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以其对社会生产力重要动力的角色,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信息的产生、分配和使用,并以知识为最终的核心要素,从而推动于经济的发展进步。而政府审计作为并列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的三大审计体系之一,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全发展、社会的稳健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与政府审计的深系,体现在,知识经济的全面发展必然会影响审计体系的变革,导致原有的审计模式缠身落后化。正是因此,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协作,对审计体制进行全方位的重新审视,在认准已有现实和背景变更后,再进行相应的审计创新。但是,在追寻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的是,针对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审计创新,并不是独立和彼此分割的,必须结合对总体目标和分时段目标的相应考核,将创新性和渐进性予以并重考量,以实现政府审计工作价值的最大化。总而言之,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审计创新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工作,需要循序渐进、讲究工作质量。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审计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的技术手段较为旧化,内控体制不够健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经济模式和市场背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审计原有的技术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环境,具有一定的旧化,而一直以来在内控制度层面具备的缺陷,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予以放大化了。具体而言,政府审计手段较为陈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审计的凭借载体较为落后,更多的依赖于纸质化的审计底稿模板进行相应审计工作的开展,导致审计效率低下,并且复杂层面的审计信息不能得到充分的披露展示;另一方面,政府审计开展的模式较为固化,多依赖于现场审计,使得审计资源的投入较大,但所收成效却不尽如人意。针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层面的缺陷,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政府审计所面临的对象多是国家单位、国有企业等,其体系庞大、业务众多,如若内控制度不健全,会使得审计部门进行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此外,某些工作必须依赖于健全的内控制度才能施展开来,一旦缺乏,会使得审计工作难以有效实施。
(二)审计观念较为落后,民生审计未能的到充分的重视知识经济时代依存于信息知识的特性,对政府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政府审计部门的相关人员,由于未能及时改变审计观念,导致实际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政府审计的宏观意识较为匮乏,中国的制度背景使得各个政府部门存在着长期的分割,资源不能得到优化的配合调控,利用效率低下,政府审计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其次,目前状态下的政府审计较为缺乏成本意识,在实际工作的展开中,政府审计往往对审计成本较为不关心,并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使得政府审计的效益较为低下;最后,政府审计部门较为忽视审计工作的时效性,较为普遍,加之审计工作的人员的工作能力较为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时效性,许多审计工作都不能及时开展,从而使得审计工作监督管理的职能不能有效发挥。此外,近年来,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对民生审计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但是政府审计各种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使得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较为降低。
(三)有关政府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较为不健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政府行为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时效性,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政府审计也应该注重该特点。一旦缺乏完备的发露体系,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就难以有理有据的实施开来,而现实情况则是,政府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缺乏。例如,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健全步伐的加快,许多民营、非公企业呈现出了活跃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与之相配套的审计法规体系却未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导致审计工作产生很大的迟滞性。此外,一些经济案件的发生,在本可以促触动法规体系构建突破的情况下,却由于相应法律法规的缺乏,阻碍了审计工作范围的拓展,而许多新生的审计事物也未能及时的纳入到审计之中,使得导致政府审计转型的困难化。
(四)政府审计储备人才存在较大缺口人才乃事业之本,任何一项工作的实施,必须依赖于专业化可靠人才的工作开展,政府审计也不例外。但是,对当下政府审计人才队伍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多种现实因素的作用,使得能够胜任相应工作岗位的审计人才较为匮乏,尤其是基层审计人才存在着较大的缺口。而通过此前学者问卷访问的结果统计,可以发现,审计人员的知识的匮乏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知识的弱化、法律知识的缺乏、财务审计专业知识的不过硬。计算机知识的缺乏,使得其难以适应知识经济背景下工作开展,基本技能的运用,更无法组建和利用大规模的数据库,导致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利用工作难以进行。财务审计专业知识的缺乏,则使得其不具备相应的深入分析能力,难以对政府审计工作行程高质量的完成结果。政府审计储备人才的缺乏,对审计工作造成了较大的负向影响。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审计创新对策
(一)将审计技术手段予以革新,健全内控制度知识经济时代的优化,为审计技术手段的革新提供了背景基础,政府审计部门应该以充分网络信息为凭借,从自身角度出发,结合软硬层面的努力,实现审计技术手段的革新。具体而言,审计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审计手工操作到电算化的顺利过渡,审计部门应该利用相关的审计操作系统,同时结合具体的部门特色和客户主营,进行相应工作的开展;必须从理念层面重视电子商务的出现,加强审计线索电子化的工作实施,并同时强调其安全性的保障;针对于网上公司的虚拟实体,审计部门应该储备足够的会计知识,并适应时代变化和制度调整,以利于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此外,为了获得既定的政府审计效能,必须重视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国际上的静待审计都是以系统的内部控制为基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内部控制发生了许多形式和内容层面的变化,为了使得政府审计能够获得实施的期望效果,必须督促审计客户建立起严密内控制度,健全自身的经营管理,并同时辅助于政府审计工作的实施。
(二)改革审计理念,对民生审计予以重视审计理念指导着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只有正确而适宜的审计理念指导,才能保证政府审计工作的有序实施。必须予以关注的是,政府涉及的理念创新,离不开指导思想的适宜变化,只有将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指导思想予以建立起来,才能使政府审计创新做到有的放矢。具体而言,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政府审计必须具备宏观、整体的意识,将政府审计工作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杜绝原来各部门相互分割、条块隔离状况的出现;第二,政府审计必须建立起成本效益原则,对审计成本予以合理的评估,以增加政府审计的价值;第三,政府审计必须注重时效性,因为审计工作在于揭示经济活动的真实完整性,以满足决策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因而必须在适当的期限内给出必要的审计结果。而针对于民生审计,政府审计必须投入足够的资源,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与披露。
(三)将政府审计的法律法规予以健全要想获得政府审计创新工作的成效,必须从法律层面予以支持。审计部门作为政府审计工作的绝对主体,应当以自身为先锋者,应当以遵守现有的法律法规为前提,并同时向立法部门争取完善审计法律的机会。而且,应该对民生类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予以更多的重视。具体而言,应该采取的措施如下:审计部门应该切实与各级政府和人大都进行有效的沟通,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一套完备可行的发展规划;在法律层面为审计工作提供相应指导的基础上,对城府深及的操作规范和程序予以重新构建,并将审计工作的后续步骤予以完善。例如,温州市的审计局就积极开展与当地人大的沟通工作,提请合法授权,进行民生项目和公共服务专项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以政策支持为导向,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政府审计工作对审计人才的技能、知识需求十分高,其一,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其二,也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宏观的大局意识,具备一定创新精神,既能够抓住审计工作的技能精髓,又能够与时俱进而不墨守成规。要实现这样的人才梯队建设,应该加强审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学校、政府和社会三方都应该从各自的角度进行努力,以建立起完善的培养制度。具体实施手段而言,需要我国的政府审计部门,以其长远的审计效益为指导,促动并配合于目前教育体制的改革,实现审计教育终身制。另一方面,审计协会也应该提升资格认证的实施力度,完善审计人才的选拔机制、培训和考核,以实现真正的人才输送和把关。此外,高等教育机构也应该把握好自身的角色扮演,从专业的设置、教学资源的投入和教育模式的运用方面,都进行审计人才培养的加强,并同时注重审计创新理论的研究,以完备理论层面知识的丰富。
四、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为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和机遇。政府审计必须基于环境和时代的变化,深入探讨政府审计创新的实现,以创新实施所存在的困境问题为分析前提,探讨出其所面临的问题类型,再以此进行对策的提出。总而言之,政府审计必须注重观念的改革、审计手段的优化和审计工作范围的拓展,并加之审计人员素质的提升,以满足于知识经济时代对政府审计工作的内在诉求,使得政府审计工作成为经济良好运行的免疫系统。
参考文献:
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亦称智能经济、信息经济或新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之上的经济。当今世界经济的增长已经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知识、科技和信息方面来,知识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知识经济给人类带来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各种经济活动治理方法都必须随之改进与创新。知识经济也给审计环境带来了重大变革,促使审计工作必须创新。
一、知识经济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挑战
1. 对审计目标的冲击:当前较为公认的审计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意见。这一目标主要是为投资者、债权人服务的,是与物质资本为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的目标不仅要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要维护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审计的目标将不再局限于物质资本要素所有者,而应定位于整个社会。例如:对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状况,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等发表意见,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审计意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的可共享性和可转移性,使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在会计报表中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理所当然的,对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审计也必将成为审计的目标之一。
2. 对审计假设的冲击。审计假设的研究通常以会计假设为参考。如审计在建立审计对象方面的假设时,必须考虑会计主体假设;审计在建立无反证判定假设时,须考虑持续经营假设;审计在建立会计资料判定假设时,应以会计期间假设为依据;审计在建立履行审计职能假设时,应以货币计量假设为依据。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四大假设都受到了冲击。
会计主体假设。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革命,不仅突破了城域空间对经济交往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导致企业组织之间的界限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那样清晰。以网络为依托兴起的虚拟公司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联合体,它最重要的资产只是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虚拟公司外延界定的困难,导致会计主体假定的模糊。
持续经营假设。一方面,虚拟公司的兴起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直接的挑战。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日益加大,企业随时都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
会计分期假设。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充分、及时供应成为决策致胜的关键,会计分期的假设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信息做出及时决策的需要。有人提出,将企业各种原始数据直接在网络上提供,由使用者各取所需,及时利用。如果这样,会计分期假设将毫无意义。
货币计量假设。由不同货币而引发的外币业务和物价变动会计,实质上都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而且,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使用者对信息相关性的偏好各不相同,因此,披露企业的经营环境,发展潜力及对未来预测的非货币性信息,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3. 审计内容的冲击。无形化是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首先表现在投入资产的无形化,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知识与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知识和智力的拉动。其次,还表现为资产及知识产品的无形化。如公司商誉、管理能力及信息科学技术中的纤维通讯、卫星通讯、遥感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信息产品。毫无疑问,这种在知识经济中普遍程度较高的无形化对整个审计运行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知识经济的无形化增加了对信息确认、计量的难度,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产构成资产主体,因难以找到准确的测试依据而无法将其量化。同时人力资产的转移无需借助外界的力量即可发生,在利益的驱使下自主地发生。这样转移不仅意味着原组织资产的减少,还可能因为商业秘密的丢失而造成更大损失。
二、审计工作如何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创新
1. 审计监督观念将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进行转变:
(1) 重视对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审计监督。受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对生产要素的认识仅局限于土地、劳动和资本,而把知识和信息排除在生产要素之外。体现在会计核算上,就是把企业的经营过程看成是“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的循环往复,而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和信息如何核算,如何进行审计监督,目前极少为我们所注意,不论在反映方面,还是在监督方面,都还远远不够,更不用提分析和评价工作。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快速传递大量的信息,而且也为用户提供了直接分析利用这些信息的技术手段。会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适时地提供能满足不同用户需要的原始信息。相应的,审计也应由原来侧重对综合信息的审计,转向对明细信息的审计。越来越多的使用者要求将下列内容列入审计报告信息:某些管理咨询信息或财务报告分析信息;财务预测信息;事关企业未来经营成败的因素;企业在近期所面临的营业或行业风险。
(2) 加强人力资源审计,改善人才的监督管理机制。知识经济环境下,智力密集型行业如高科技公司、软件公司等将可能率先启动人力资源会计程序。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将逐渐成为审计的内容,并且其地位将逐步得到提高。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是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人才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如果有了高智能专家组成的智囊团,那么企业就会拥有更大的主动权,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规避市场风险和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的各种经营风险,从而为企业创造大量财富。因此,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尊重人才,关心人才,重用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完善人才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企业劳动者个人业绩和效益的审查评价。
(3) 重视企业分配领域的监督审计活动。知识经济的出现将促进企业分配观念的更新。长期以来,在全民所有制观念的引导下,我们把企业分配归结为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对职工个人的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这种分配方式忽视了按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分配,因为 企业的经营成果毕竟是生产诸要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价值中,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所占比重较小,简单劳动将退居为次要因素,知识要素取得比其他要素更为丰厚报酬时顺理成章的事。所以企业的分配将面临着重大变革,“按劳取酬”的方式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相结合。因此,加强对企业分配领域的审计监督尤为重要。
2. 审计技术和方法将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进行改进
一、知识经济时代下公路行业审计的特点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审计标准及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公路行业自身在在科技进步及装备水平上有了极大的发展,公路行业的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因此在建设、管理、养护等各个方面都应用了诸多的新技术及新的管理方式以此来适应知识经济这一社会发展背景。因此其审计对象也发生了改变,审计线索及其技术方法因此也发生了变化。非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的审计标准及其审计规则已经很难使用,而新的审计标准及原则的产生及推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如设计应用的软件标准都需要完善。
(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审计线索
公路行业所应用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改变与审计线索相关的数据存储介质,与审计线索相关的存取方式或处理程序等关键性因素使得审计人员难以通过审计对象对经济业务进行有效追踪。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在审计实践中变成了证、账、表与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审计线索相结合的审计方式,这些特点对公路行业的审计带来新的难题。
(三)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公路行业审计
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与网络财务发展快速。公路行业信息的高度集成为有效实用的计算机审计创造了条件,也为计算机审计系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公路行业的先进的审计技术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审计问题。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发展的电子商务使得网上理财和自助式会计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公路行业的中介服务机构利用互联网根据用户的要求给企业记账、算账和报账。这种方式将公路行业审计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包括了与公路行业相关的网络服务公司的业务的审计。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公路行业审计创新的范围
(一)公路行业审计制度的创新
在公路行业的审计中应以审计制度为审计管理的基础,加大对一些亟待解决的审计重点及审计难点问题的监督,要坚持审计监督服从于审计质量及审计报告的合法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加速了公路行业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优化审计创新的机制,健全公路行业审计制度,尤为重要的是国家审计的管理体制,克服中国现有审计体制中审计的独立性差造成的审计监督职能弱化等等缺陷;不断优化我国与审计相关的法律体系,重视公路行业审计组织的职业化及制度化发展,确保其中立性,提高审计的服务质量。
(二)审计管理思想创新及审计风险
公路行业的审计管理部分通过不断的创新审计模式来形成新的审计管理思想,由此找到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公路行业的审计管理途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路行业审计工作的需要。在公路行业审计中要针对知识经济的创新和智能的特点,要求通过营造审计创新环境和健全审计创新体系来制定出审计创新的战略,同时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还要求公路行业审计要强化风险意识,注意对审计风险的发生并研究发生风险时的处理方法。
(三)公路行业审计方式手段的创新
传统的公路行业的审计方法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这一大的背景下的公路行业的审计领域。就审计的方式来分析,应该发展为对公路行业的真实、合法与效益这三面进行审计,值得强调的是要加大效益审计的力度的同时提高对专项审计调查的力度。就对公路行业审计的方式手段来说,应采用以监控为主的适时方式及手段,将逐步减少就地审计的应用。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公路行业审计创新的对策
(一)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
知识经济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促使公路行业在审计中要加强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不断完善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公路行业的审计作是以公路行业的会计信息为工作对象的经济活动,它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有计划逐步推动公路行业审计先进技术的应用是审计创新的必然选择。不仅是审计技术方法问题,同时先进的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促进整个公路行业的发展,并同时促进公路行业审计人员自身的发展。
(二)加强人员培训
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使公路行业的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这就需要加强对公路行业审计人员的培训及教育,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公路行业的审计目标的实现靠审计人才来完成,公路行业应重视以人为本,以人才的培养谋求审计的发展。要发展公路行业审计培训体系;开展层次不同审计培训活动,加大对人员进行知识补充及更新的进程。
(三)优化管理体制
首先,要建立公路行业审计监督的激励约束机制。公路行业的审计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设立公路行业审计监督专用经费,以此来提供适应知识经济条件而进行审计改革所需的资金。同时,对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公路行业的审计监督成果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审计监督实践做出成果的个人应予以相应的激励措施。其次,建立对公路行业审计监督成果的绩效评估体系。包括监督质量、监督的全过程、监督结果的检验等等绩效的评估,同时还可以通过公路行业的其它监督形式,广泛听取政府职能部门、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审计监督效果的综合反映。除以上提到的三点以外,构建良好的公路行业的审计的企业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公路行业的审计文化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公路行业审计人员的合作精神与思维能力,把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审计事业所确定的发展目标上来,来促使审计工作绩效的有效提升。
总之,知识经济的出现及发展促进了传统经济基础上公路行业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公路行业的审计要结合自己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创新,使得公路行业的审计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使公路行业的审计监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一、我国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
我国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实现审计目标,根据审计质量标准,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程序的总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够合理化,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我国的审计质量控制存在很多种不科学形式,结构设置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现象,有的企业单位根本就不设置专门的审计岗位,只是找相关的部门进行兼职,还有的企业审计工作只是找会计人员来代替相关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没有做到实质性的监督工作;二是审计程序的不规范化,因为缺乏相应的审计标准;三是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整,导致审计过程中的标准也不明确;四是审计人员的素质不太高,我国内部的审计人员对于新的科技及管理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导致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知识含量满足不了工作需要。
二、我国审计工作应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到来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进入知识经济的到来,一方面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另一方面也对我国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及发展空间不断成为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面对当前我国的审计工作需要进行以下几个问题的探索:
(1)需要严格制定建立健全我国审计质量控制的审核标准,必须满足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必须全面结合好我国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做好国家企业审计中的细节化工作,把审计标准成为常态化。
(2)需要利用好有效的可控的审计手段,有约束的进行管理,尤其是对于审计中的取证、统计资料等方面的各项制度的完善,对于审计工作的各项目标进行更加合理化,可以确保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制度规范可遵循,同时还要明确做好每位审计员所负责的工作职责,使责任追究工作做到有据可依。
(3)需要不断的加强我国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的不断增强,面对整个公司企业、国家的运转化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对于做好审计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每个公司单位都应当建立更为职业化的标准与规范,审计人员自身所应具备的审计知识、技能方法及法律意识都应该制定的更为详细的要求。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依据时间合理地规划,加强对内部审计员工的培训及职业道德素质的考核,以满足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做好优秀人才的选拔,更好的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为下步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提供更多的高效保障。
(4)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经济危机的出现,让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瓶颈期,对于下步我国对于企业的管理认识,做好财务、成本管理方面的审计工作变得更为重要,有效地制定好审计计划,将审计计划贯穿到整个的审计工作过程的始终,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运转,对于企业下步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5)在我国企业审计工作中,要有效的控制好审计工作的整个流程:首先要计划好审计的工作,制定好有效的审计策略和具体细化的审计计划工作;之后要识别和评估重大的错误报告风险,风险评估程序是最必要的程序,注册会计师需要实施好风险评估程序,以此作为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工作;最后对于应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本身并没有为发表审计的意见提供充分的保障,在审计工作中需要学会找寻适当的审计证据,进一步实施审计程序,尤其加强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的程序对于审计工作流程至关重要。
(6)把握好我国的审计程序中的性质,管理层或其他的人员可能有意或无意地不提供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或注册会计师要求的全部信息;舞弊可能涉及精心策划和蓄意实施以进行隐瞒;审计不是对涉嫌违法行为的官方调查。了解好审计程序的性质,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尽可能的让审计工作透明化,φ个企业的审计工作做好监督。
三、我国审计工作人员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及预判过程中的审计风险
根据审计工作的职业道德守则,必须要遵循主要的基本准则:一是要诚信;二是有独立性;三是客观和公正;四是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五是保密工作;六是良好的职业行为。在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风险是财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时候,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所以做好审计评估风险很有必要。
四、我国的审计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现代我国的企业发展迅速,尤其对企业中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也变得越来越严格,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建立一套适应企业当前特点的审计模式和组织结构,主要通过专业人才引进及人才培训的方式,不断增加企业内部审计专业化程序。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认识我国的审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变得更为重要,实施做好审计工作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受到有效的监督。
我国审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增强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国家需要不断地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于财务报表作出更为可靠的审计报告,多与管理层进行沟通,对于下步企业的发展有着更好的管理规划。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审计市场;审计质量;审计需求;审计管制;注会
我国从2014年12月正式取消了审计市场的指导价,这也就意味着我国政府取消了对我国审计市场的价格管制。开始由市场需求调节审计市场的工作,但由需求主导的审计市场对审计质量的走向又有什么样的影响?我国的审计市场又是否能够在没有审计价格管制的基础下推动审计质量的发展?我国当今的审计市场具有独特性,其中突出代表是经济、法律环境正在不断改善;行业环境仍然恶劣;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和技术环境急需改善;市场竞争中审计费用低,审计质量难以控制,市场效率低下,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过低。总的来说我国的审计市场的发展是不协调,质量与需求是不对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审计发展不协调,审计需求与审计质量不对等的现象?
一、从需求方来说
1.我国审计的总体目标其一是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由于舞弊或者错误导致的重大错吧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其二是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治理层沟通。审计需求主要包括强制性审计需求和自愿性审计需求两个部分。而我国审计服务需求的最初来源是在政府的推动下产生的,在政府的管制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公司被要求聘请审计主体进行审计,我国在没有政府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自愿性审计需求的比例只占极少数,大部分审计的需求者只是为了应付政府机构的检查而进行审计,让注册会计师获取合理保证并编制报表。这种普遍的低水平的审计需求导致了与提高审计质量的目标的相背离,也与审计目标中与管理层治理层深入沟通的目标不能得以实现。
2.审计服务的需求者除了企业本身,还有贷款给企业的银行以及给企业投资和购买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投资者可以通过企业所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来观察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和未来可能的收益情况,来决定自己是否投资或者是是否购买公司的股票,或者是商业银行通过以上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来决定银行是否给企业提供贷款。但现实情况却是,投资者或是股民所拥有的专业判断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大部分的投资者在决定是否购买股票时往往不会对企业的审计报告或是其他对外公示的报告有过多的关注,而是通过整个市场的走向以及自身的直觉和经验判断来决定是否投资。因此外部使用者对于审计服务的低水平要求也与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的目标相背离。其次,从供应方的角度来看
3.正因为在审计市场上不论是从内部还是外部来看使用者都只要求低水平的审计服务,审计需求主要是为了应付政府部门的需求,企业将审计服务视为向政府部门报送相关资料的程序性工作。这种低水平的需求和要求必然会导致审计最终产品的低质量。
4.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是同样需要成本的,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决定了高成本的审计工作,而相应低水平的审计报告只需要耗费相对较低的审计成本。客户方的低要求,对于价格的过度重视使得注册会计师只能通过降低工作质量来减少自身在审计工作中的审计成本。从而引起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得质量高的服务没有需求,低质量的审计服务遍布行业的情况。
5.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威胁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生涯和职业道德。审计风险指的是当财务报表存在着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同时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也受到着自身利益自我评价过度推介亲密关系外在压力等导致的威胁。可见如果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将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及对财务报表获取了合理保证。而将重要性设置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也减少了在审计中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风险;而这样低风险的审计导向也无疑会降低审计工作的精确性,从而降低审计工作的质量。
6.当今审计市场准入和准出的低门槛也使得审计市场分散的大量的小的审计机构,在当审计只需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大量的小事务所分分布加剧了市场的无序化竞争,原本就低水平的审计工作少了政府的强力约束,使得审计工作的质量更难以得到规范,也导致了审计工作的无序与审计质量的降低。
二、对于当今市场上审计需求与审计质量相背离的情况,笔者的建议
1.公司加强公司内部审计系统的完善工作,提高公司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扩大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职权,多推动管理层自理层与内审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并由独董和内部治理委员会等进行复核,提高公司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使得公司的审计能够独立于外部审计,减少公司对外部审计的依赖程度,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了解审计工作对于公司的重要性,从根本上降低审计市场需求与审计质量的不协调性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
第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通过评价鉴定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形成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及查错防弊,提供咨询建议,规避及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内控能力。
第二,监督内部控制的运行。通过将检查和考核行为渗透到内部控制运行中去,针对不同环节实行不同的监督手段,不定期监控与定期检测相结合,并配合外部审计,健全监控覆盖面,及时发现业务流程中的薄弱环节,提供改进建议,防范和化解风险。
第三,提供管理咨询与建议。内部审计的职能从单纯查错防弊的保护型向管理服务的建设型转变,从检查、监督向分析、评价转变。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及时履行基本的审计职能以外,还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内部控制中的薄弱或缺陷环节向管理层提供改进意见和措施,帮助管理层改善内控机制,促进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第四,评价和评估内部控制。一方面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通过学习,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功能,同时结合访谈、调查、抽样等审计方法,评价控制系统的健全程度。另一方面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程度和有效性。通过对一些控制点的穿行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在实际业务活动中的执行程度,了解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发挥作用、效果如何等问题。
二、把握内部控制审计重点
根据COSO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等有关规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方面,简称COSO五大要素。因此,要全面把握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内容,可以分别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控制环境审计是指对企业控制环境总体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其审点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程度;企业内部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企业管理层行为守则或类似规范;企业管理哲学及管理风格;企业文化及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法人治理结构状况;企业各阶层人员的知识与技能;企业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情况;重要(或关键)岗位人员的权责相称程度及其胜任能力;员工聘用程序及培训;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
第二,风险管理审计是指对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及其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其审点主要包括可能引发风险的内外因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预计带来的后果;辨识与分析风险的能力;防范和降低风险的能力;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及效果。
第三,控制活动审计是指对企业各生产经营业务实施的控制活动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其审点主要是控制活动业绩评估系统建立及其运行状况;控制活动对风险的识别和规避情况;控制活动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贡献;控制活动执行的有效性。
第四,信息与沟通审计是指对企业建立信息系统、获取及传递信息等信息处理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其审点主要是获取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的能力;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适当性;信息传递渠道的便捷与畅通;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第五,内部监督方面对内部监督方面进行审计,应当重点审查内部监督主体状况;内部监督机制设置情况、内部监督活动实施情况、内部监督组织安排情况等。
三、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
(一)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内部控制审计计划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全年工作目标和重点,提出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内容和重点审计单位,编制年度内部控制审计计划,并根据实际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对计划进行调整、修改和补充。
(二)组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
根据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性质、业务量、难度及时间进度,并结合有关领导及部门对内部控制审计任务的特殊要求和规避原则,组织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聘请有关专家,组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任命工作组组长,并对工作组成员提出任务性质、工作量、完成时间、注意事项等要求,同时进行审计前有关法律法规、主要业务培训,为现场审计打好基础。
(三)编制内部控制审计方案
1.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组长负责编制内部控制审计方案。
2.内部控制审计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审计的时间、审计的范围、审计的方式、审计的内容、人员的分工等。审计的内容:(1)合规性审计。即企业内部控制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否符合证券监管机构有关上市公司的法律、法规和要求。(2)全面性与系统性审计。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其内部监督和控制贯穿于投资、生产、经营、财务、监督检查等方方面面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全体员工。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既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又是内部控制的客体;既要对其负责的作业实施控制,又要受到其他人员或制度的监督与制约。内部控制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形成较为系统的既互相制约又具有纵横交错关系的统一整体,确保各部门和各岗位均能按特定的目标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最终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3)内部牵制及不相容审计。内部牵制是指在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以及各岗位之间所建立的互相验证、互相制约的关系,属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将有关责任进行分配,使单独的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对任何一项或多项经济业务活动没有完全的处理权,必须经过不相容的其他部门或人员的验证、核对和制约。(4)权责和奖惩审计。即审计企业是否根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能与性质,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赋予相应的权限;制定操作规程和处理程序、手续是否可行;是否确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权限和责任是否合适,奖惩是否得当;是否权有所属,责有所归,利有所享,有无发生越权或互相推诿的现象。(5)成本效益审计。在内部控制活动中是否贯彻成本效益原则,即是否以最小的控制或管理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否实行有选择的控制;是否努力降低控制成本,机构和人员是否尽量精简等。(6)可操作性审计。内部控制是否符合企业实际,业务流程控制点的设置和授权项目权限的确定,是否考虑实际管理工作的可行性,能否保证其可操作性。
3.内部控制审计方案要保证能够使审计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四)下达审计通知
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于实施现场审计2-3日前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内部控制审计通知书,通知书中明确被审计单位需要准备的资料、参加审计人员,同时要求被审计单位要有一名审计工作协调员,负责审计联络工作及有关事项。
(五)进行现场审计
1.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进驻现场后,要召开审计进点会,向被审计单位说明审计的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并听取有关情况汇报。
2.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现场调查内部控制。(1)审计工作组审阅各种文件,询问被审计单位的员工,了解员工对相关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的熟悉和掌握情况。(2)审计工作组按照内部控制中规定的各业务流程步骤和控制程序,将需要调查的内容事先编制成标准式的问卷调查表,直接询问或发给被审计单位和部门,有关当事人如实填写并签字后交回检查组。(3)整理问卷调查表,对照内部控制确定现场审计的重点。
3.审计工作组现场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1)审计人员按照内部控制审计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方法和步骤、范围和数量及分工,采用查阅、询问、核对、盘点、分析性复核、审阅证据、穿行测试和实地观察等方法,根据现场确定的审计重点,对照内部控制规定的业务流程步骤、控制点和监督检查方法,抽取一定的经济业务,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检查内部控制是否执行以及执行的程度。(2)审计人员将测试情况(包括存在的问题和被检查单位或部门已有的改正措施)记录于工作底稿,被审计单位和部门负责人或当事人在工作底稿上签字确认。(3)内部控制审计组组长指定专人复核工作底稿,提出复核意见,必要时重新进行测试。(4)进行现场总结,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审计组组长负责召集小组成员对审计情况进行讨论和总结,以测试记录为依据,按照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从不相容职务是否在实质上做到相互分离、是否在授权批准范围内履行职责以及是否一贯有效的执行等方面,对所检查的控制点和流程进行评价,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评价该单位内部控制的成效,初步形成审计意见和建议,并将评价结论记录于工作底稿,审计组组长对审计评价结果负责。审计组将检查、评价结论告知被审计单位或部门负责人,并与其充分讨论沟通,交换意见,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审计、评价结论提出书面反馈意见并签字确认,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
(六)撰写审计报告
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对审计工作底稿、工作记录、相关证据进行汇总整理,完善审计意见,撰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发现的问题、改进建议和审计评价结论、奖惩意见等。内部审计工作组组长审定审计报告并签字。
(七)审计问题的落实和整改
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出具审计报告是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而不是束之高阁。因此,应大力推进审计建议的落实和整改工作,将审计落实作为审计工作的归宿。在审计项目终结后,审计小组应及时将审计过程发现的问题及审计建议向被审计单位通报,并督促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期限内进行落实,并将落实情况向审计部门通报。
总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自身的需求,也是企业面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内部审计部门更应该发挥好作用,认真总结和探索新方法、新思路,促使企业以合理成本促进有效控制,从而从根本上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周生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精细化的思考[J].凿岩机械气动工具,2003(3).
3.胡子燕.企业管理制度规范性与创新性研究[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8(3).
(一)制度因素制度因素主要包括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公司与事务所的内部治理、和法律法规等,其对审计质量产生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1.会计准则随着经济发展,为了反映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经济事项,我国的会计准则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不断趋于国际的新变化。然而目前的会计准则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对一些不确定事项的会计处理缺乏可操作性,这样就给了企业会计人员利用准则模糊方面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进行虚构交易调整账面等现象的出现。在选择会计政策和做出会计估计时有较大的随意性,这样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处理随意性越大,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工作难度就越大,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保证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2.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规范注册会计师职业行为的标准,也是衡量注册会计师工作质量的权威。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在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谨慎的态度,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但是,实际工作中由于注册会计师无法全程跟踪一个企业的所有会计处理,对于一些复杂的经济业务做出合适的判定,也会影响到审计质量,因此,审计准则应不断完善,提高和改进其审计方法,给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提供有效的参考,从而保证审计质量。3.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目前,我国的公司质量结构尚不健全,许多企业没有董事会,这就使得管理层自身既是执行者又是监督者,在这种环境下,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其委托人和客户都是同一方,势必会面临着诸如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在执行审计过程中难以保证较高的审计质量,如果面对压力要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有可能失去这个客户,而会计师事务所是自负盈亏的单位,在这个利益博弈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注册会计师立场不够独立和客观的情况。
(二)主体因素1.独立性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如果注册会计师丧失了独立性,其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就会受到人们的怀疑,因此,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职业标准的必要条件。独立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存在一定价值范围,并且没有绝对标准。为了保持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能够合理地估计,并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这些压力。如果存在不独立的情况,势必会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为了保证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任,形式上的独立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审计准则的制定机构结构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准确规定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情况,使注册会计师在执业的过程中判断是否具备独立性提供有力的参考。2.专业胜任能力2007年10月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明确指出了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实务经历。该指南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以便能够在日益复杂、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中胜任工作;认为注册会计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有: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及相关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除了专业知识外,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在职业环境中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并保持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及各类职业技能,包括:智力技能、技术和应用技能、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而且,注册会计师应维护公众利益,恪守客观、公正、独立原则,保持基本职业价值观、道德与职业谨慎态度,这样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进行适当的职业判断。(本文来自于《经济研究导刊》杂志。《经济研究导刊》杂志简介详见)
(三)形成的过程审计质量控制其实是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中,包含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各重点审计工作环节的质量控制要点不尽相同,若被审单位会计信息失真、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计划不适当,缺少必要的审计程序、或实施过程中证据不充分,没有发现错报,因而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任何一步出现质量控制不严的情况都无法保证审计质量。
二、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对策
(一)相关准则和制度的完善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会计准则应当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需要不断地修正和补充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地贯彻执行,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控制。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的依据,因此根据国家的经济情况制定审计准则也是必须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现有的审计准则必定有不合时宜的内容,这对注册会计师执业带来了困难,也难以使会计师事务所保证审计质量。
(二)建立健全质量考评制度建立健全的审计质量标准,用来衡量审计质量,也是审计质量管理的基本依据。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制定一套审计质量标准,并随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其次建立健全的审计质量考评制度。审计质量考评是实现审计规范化的重要保证,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和评价,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有效保证。审计质量的形成是注册会计师行为选择的直接结果,因此,对事务所内部加强治理对审计质量有着积极重大的影响,也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基础。会计师事务所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所以,激励机制是最好的策略,比如薪酬激励等。
一、审计行为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 一 )审计行为和审计质量内涵 (1)审计行为具有主观性特征。主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行为完成的主体是个人,因为心理、意识以及个人的能力差异而有所不同;在具有相同专业水平的情况下,因为环境的影响也会导致主观判断的差异。二是审计行为具有动机性。目标的不同使审计师必然面临不同的行为动机选择,自私性和完全理性的博弈,使其追求效益的最大化。(2)审计行为具有专业性。审计行为过程充满了有效地判断和决策,需要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较少的判断干扰以及较高的心理素质,以减少其面临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丧失的风险。(3)审计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审计行为基于个体特征为基础,由于环境、利益以及道德等约束,必然对审计个体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使审计质量也会有所不同。显然,不确定性来自于审计师的表象特征和潜在特征,表象特征主要体现在对学历、经验以及专业水平方面;潜在特征更多地通过心理、动机以及努力程度等因素得以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审计行为并不等同于行为审计。行为审计是行为科学在审计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是通过对审计活动中各种行为的分析和研究,使其不断合理化、科学化,最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的一门审计学科,它体现如何针对行为进行优化提高的过程。可见,审计行为的研究更为基础。审计行为的实施必然产生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审计质量内涵的描述争议颇多:一种观点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产品的最终表现,应以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来衡量审计质量,如审计意见类型就是审计质量(谢志华,1999)。另一种观点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师提供的合理保证水平或可信度,如DeAngelo (1981)将审计质量表述为审计师发现被审单位会计系统中某一特定违约行为并对已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或披露的联合概率。具体而言:审计师能够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弊(审计质量的技术性特征);审计师能够报告已发现的会计报表错弊(审计质量的独立性特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Simmunic和 Stein(1987)、彭桃英(2005)等。汪军(2005)进一步拓展了审计行为过程,认为审计质量最终是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审计投入和独立性等的联合乘积。从过程角度而言,审计质量其实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ISO9000认为“质量是满足明示的或者隐含的要求的程度”;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可见,质量有三个要素:固有特性、要求、满足的程度。其中,固有特性指具体、特定事物“质量”中“质”的表征;要求是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满足的程度是对具体、特定事物“质量”中“量”的确定,后一个要素把前两要素连起来并对结果的一种确定。现代质量的内涵已深化到生产过程,产品是过程的结果,过程的质量决定了产品的质量。从系统管理观点来看,生产体系管理的要素是过程,如果过程本身质量好,组织结构与制度也充分发挥优势,体系就能控制过程,确保过程长期处于良好状态,从而达到高的质量标准。因此,审计首先是一个服务过程,过程控制是高质量审计的保障,两者辩证统一;其次,审计质量需要体现信息相关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并体现审计行为过程对质量要求的保证程度。审计行为不但能够准确反映出被审计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审计行为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盈余管理并发现和报告这些情况,使其在有效的监管范围内。审计师一方面需要按“要求”的标准(审计准则)进行规范技术;另一方面,又需要对技术的执行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形式和实质独立);最后,审计服务需要审计的固有特征,即审计师提供服务的专长性。
( 二 )审计行为和审计质量的统一 审计行为和审计质量相互促进。卢文彬等(2003)认为审计质量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其中专业胜任能力指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报表中错误和问题的能力,而独立性则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报告发现财务报表中问题和缺陷的意愿。审计质量需要通过审计行为过程得以实现,审计行为是审计质量保障的重要方面;高质量审计需要高水平的行为保障,而高水平的审计行为会不断优化形成更强的质量控制水平。此外,审计行为涉及审计师个人的激励机制和制度措施,有利于审计质量的“人本”建设;有利于完善审计工作和提高审计执业效率与效果。
二、审计行为质量控制体系
( 一 )审计主体行为的体现 Watts和Zimmerman(1981)、DeAngelo(1981)的研究中更多的关注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与独立性,其中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是审计师职业特点的体现,是会计服务的特殊需求所在,从而体现审计师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专业能力。专业胜任能力被认为与努力程度、技能和能力等因素有关;独立性是审计质量的灵魂,体现为形式和实质独立两个方面,是质量“要求”得以落实的关键。理论上讲,审计师的独立性越强,对外报告审计问题的倾向越大,审计质量也会越高。独立性体现出审计师的抗压能力,一是源自自身的心理、道德、经验的抗压力;二是源自外界的法律与环境、人际关系、经济利益的抗压力。关于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认同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够提高审计质量,即审计师的行业专长能够提高市场绩效,如Beasley和Petroni(2001);Carcello和Nagy(2002)等;常成(2008)认为行业专长水平与审计质量显著正相关。多年来关于审计行为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如王(2010)从审计主体角度指出,审计主体行为研究是审计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绩效与审计主体动因、审计主体心理、审计主体能力的关系表达为:审计判断绩效=f(动因,心理,能力),其中动因包括内在需要和外在影响两个方面;审计主体能力包括审计人员的经验和知识、行业审计专家效应;心理则包括审计行为主体判断过程中的启发式捷径与偏差 、审计行为心理过程分析 。王建新(2007)对卡瑞塞的欺诈理论进行描述,卡瑞塞认为当动机、机会和理性程度三个因素归在一起时,进行欺诈的倾向就会出现。在一个人真正进行欺诈中,三个因素的每一个都是必要的且相互关联的。这就是著名的“欺诈三角理论”。
( 二 )审计行为的环境影响 王媚莎和谢飞(2009)认为有限理性下审计行为影响因素应包括审计行为的外部环境限制(包括但不限定于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社会体制的发展和变迁)、审计人员的内在能力的限制(包括个人智力、技能和经验)和审计人员的多样化动机限制。汪明(1998)认为,社会审计行为是社会审计行为主体在审计目标的驱动下,由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控制相互制约和作用做出的现实的能动活动,社会审计行为可以表述为f 的函数,即f(审计目标,审计环境,审计行为动机)。由此可以发现,基于审计质量角度,审计行为体系表现为专业能力、独立性两大基本要素,由于审计师的个体行为特性,行为过程决策体现出个体行为的动机、内外环境提供的机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理性选择,机会可以包括正向和负向两个方面,从个体而言,就会由于环境的宽紧使审计师面临不同的心理特点,从而依靠独立性和专业能力把握;而理性程度则体现审计师自身能力与环境的综合,如经验、教育程度、道德等约束以使行为处于更合理的状态。本文认为,从审计质量角度,可将审计行为的上述研究拓展为:审计行为=f(行为动机,个体行为专长,个体独立性)。三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其中:“动机”是个人主观行为特征的体现,好的动机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少的外界干扰,并不意味着没有欺诈和犯罪。同样,具有好的动机和较高的素质与能力,却不能够抵抗内外压力,也不能够有高的审计质量。
( 三 )其他因素的体现 对于具体的因素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行为专长。雷光勇和曹建(2008)认为“影响努力程度的法律体制由责任规则与损害计量模式组成。……还需要从其审计师的激励与约束作用角度,对进行审计质量的保持与提高角度加以分析与研究。”杜娟(2008)在研究胜任能力特征时引入了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成就动机、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知识应用水平等因素进行分析。赵劲松(2005)认为审计质量的包含技术性特征和独立性特征。其中,技术性特征分为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技术性因素包括审计师的专业教育程度、专业技术因素、职业谨慎态度、专业判断能力以及使用的审计技术方法等,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审计技术、理解和执行国家政策法规的能力、审计人员的宏观视野和分析能力。经济因素即为审计过程中的经济资源,受教育越多、技术水平越高、经验越丰富的审计师要求的报酬也越高,发现会计报表错弊的能力也越强。(2)独立性。Falk et al.(1999)实验研究结论认为审计师自利行为和道德理性影响审计独立性。赵劲松(2005)认为影响独立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因素”、“精神因素”和“制度因素”。潘华和黄国良(2005)对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从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职业团体及管制机构等不同层面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指出不同主体及其之间尤其是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的关系,均会对审计独立性产生重要影响。
三、审计行为因果分析及体系构建
( 一 )审计行为因果分析 在我国由于“审计悖论”的存在,审计机制上的缺陷导致审计者实质上不独立(雷光勇、王立彦,2005);同时由于法律监管的门槛较低以及监管力度不足,我国存在“道德风险”偏高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我国审计行为的研究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上文分析中,我国学者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和细化,虽各有不同,但对于研究的角度,均不程度地强调了审计师作为个体需要具备的主要特征――专业能力和独立性。本文认为上述研究忽略了审计师行为的基本因素研究――社会性,审计师拥有的价值取向、道德以及心理,甚至是制度的约束是行为主体的特点体现。从审计质量的系统性特征出发,是工作过程和结果的综合,也是审计行为的全面体现。但专业能力和独立性虽然在现有审计行为研究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但显然不能够代表审计行为研究的全部。行为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动机是完成特定目标的先决条件,而结果则是行为的最终体现。虽然审计师不一定会进行欺诈,但发表了不真实的意见或者未能够履行职业操守则与此类似,均会受到动机、机会和理性程度三个因素的直接影响,其中,机会与专业特长、独立性的程度密切相关,审计师的专业特点使其具有把握机会走向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于其行业专长和独立程度的结合;理性程度则与心理因素、道德因素、自身利益以及制度约束有直接关系。从这一角度,本文提供了更为现实的研究视角――审计质量控制体现审计行为的全过程控制,这是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均忽略的领域,尤其是心理能力与专长等的结合性研究。需要说明的是,审计师的判断能力受到固有因素的限制,刘明辉和毕华书(2007)认为主要表现为选择性知觉、锚定心理以及过度自信陷阱。此外,审计师的行为研究应体现其努力程度,而不是只关注结果,这也是目前研究中的一个全新的领域。
( 二 )审计行为体系构建 (1)行业专长应当包括审计师专业技术资格水平、心理能力水平、专业教育水平、经验以及努力程度。需要说明两点:一是心理能力中应当突出判断能力、自我效能和情绪智力,以使判断力的研究更贴近现实;其中判断力应包括选择性理解和验证性偏见、过分自信等因素。二是关注审计师的努力程度,体现审计师的工作状态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忽略这一领域的研究是错误的。依据雷光勇(2008)的观点,影响审计师努力程度的法律体制由责任规则和损失计量模式组成,本文将法律责任的损失因素放置于制度中,而将努力程度由公共进取因素和个人进取因素体现。(2)独立性应当包括职业道德、物质因素、精神因素以及制度与环境因素。之所以增加制度因素,是因为道德、物质和精神因素并不能够全面体现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而制度因素是质量保障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制度规范的合理与有效也将有利于质量控制的进一步改革。(3)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体现三种形式:源自内在需求的满足性、环境给予的机会以及审计师对待被审计单位的关系与态度。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列示如(表1)。
*本文系黑龙江教育厅人文与社会科学项目“基于审计质量控制的审计行为规范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55231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遥:《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行为金融学的“非理性”假定》,《审计研究》2008年第2期。
1.1审计独立性方面审计机构不能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审计公正的关系,都会造成审计风险。不良的审计环境也会对审计人员造成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诱惑,使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原则性、独立性和责任心受到挑战,从而加大审计风险。
1.2审计方法方面由于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复杂性,受审计成本限制,不可能把所有审计事项全部查清。有的审计人员不讲究审计方法,只求样本数量,不求质量一味追求逐页看凭证,泛泛抄写数字、资料,审计工作中抓不住主要问题。目前,审计一般都是判断抽样,受审计人员经验水平限制,抽样时可能对被审单位一些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大的项目选择的样本量过小,这就加大了审计的潜在风险。
1.3审计对象方面大多数企业领导干部任期时间长,有的任职长达十几年,所形成的会计资料多,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新的财务人员对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事实又不清楚,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审计工作量大,给审计实施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存在着潜在的审计风险。
1.4审计人员方面审计工作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而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如果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则容易做出错误的评价和结论。职业道德是每个审计人员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如果审计人员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好处,则会丧失其客观公正的立场,造成审计风险。如果审计部门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审计人员不能严于律己,必然会造成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和职业关注,风险意识淡薄,也会产生审计风险。
1.5审计证据方面实现审计目标,必须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形成任何审计结论和意见都必须以合理的证据作为基础,否则,审计报告就不可信任。在审计中由于取证不慎重,有时取得的证据不真实或者只凭被询问人的口证取得旁证,证明质量不高,使审计结论定性不准确。审计依据准确是加快审计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审计依据认定不准,迫使审计人员到处收集和寻问;有时审计人员对套用的法规依据产生模棱两可的看法,很有可能引起审计风险。
2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探讨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而且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在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阶段采取各种风险管理和控制对策,以减少审计风险,避免风险损失。
2.1审计风险责任制度的建立审计人员要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在执业过程中要把风险意识积极地贯穿于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的全过程。审计组织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审计组织内部各层次、各个岗位的职权,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有人操作、有人负责督导和有人负责考核。审计部门还要按责任建立专业指导机制,保证审计人员在特殊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的咨询服务和恰当的业务指导;审计部门还要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实现审计工作有计划、审计项目有程序、审计底稿有规范、审计质量有控制。
2.2审计方法的合理利用采用合理的审计方法,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得力措施。选用审计方法,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适合审计目的。在审计方法上不但要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还要使用一些先进的辅助方法,坚持账面审计和外围调查相结合,注意对非会计资料的审计。通常是采用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账户余额分析法,将所审阶段的情况与行业规律或平均水平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历史记录相对照,从中发现异常情况,以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策略,在减轻审计工作量的同时,又能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此外,在对会计资料进行实质性测试之前,要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及工作量,对内控制度薄弱环节,多进行实质性测试,以避免审计资源不足情况下所产生的审计风险。
2.3审计风险的预控机制应树立只与正直客户打交道的原则。客户如果对其顾客、职工、政府部门或其他方面没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固有风险就比较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的水平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程度内,出现法律纠纷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审计人员在 接受委托之前应当采取措施,如与前任审计人员联系,了解前任审计人员与该被审计单位有无法律诉讼发生,了解该被审计单位更换审计人员的原因等,评价客户管理高层的品格,一旦发现委托单位缺乏正直品格就应尽量拒绝接受。
对陷入财务困境的客户要尤为注意。历史上绝大部分涉及审计人员诉讼案都集中在宣告破产或偿债出现问题的审计客户,审计人员一旦判断客户陷入财务困境,最好考虑拒绝接受这类客户。若无法拒绝,则应提高审计费用,执行较为详细的审计程序,以控制审计风险。
了解客户所在行业的情况及客户的业务。不熟悉客户的经济业务和生产经营实务,就可能发现不了经济资料反映的内容,也就可能发现不了某些错误。
2.4社会环境的完善应积极向社会宣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负的责任,使社会各界对审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审计人员只能严格按应有的审计程序进行审查取证,必须要有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的积极配合才能有效执行,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