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7 16:18: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会计核算法优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 企业 管理 现代 化的逐步升级,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管理已成为了突出的问题。因此,大力推进财经专业的会计信息管理电算化进程,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会计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是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掌握 经济 管理、 法律 、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能为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咨询和服务、能独立规划、设计和领导实施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应用计算机解决财务、会计和审计问题等复合型会计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本科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和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方面的知识。既不应该将本科学生培养成只会简单使用计算机会计软件的操作员,又不应将他们培养成符合计算机专业要求的程序员。
根据这个目标,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这门课应该是会计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应该有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但在目前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大相径庭,致使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各有不同,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不同,教学目标模糊,就造成了各高校在设置会计电算化的相关课程时缺乏针对性,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另外,各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时间短,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如开设哪些相关的专业基础课,讲授哪些内容,应如何进行循序渐进教学和上机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理论和技能等缺乏总体规划,这难免造成教学上的混乱。
(二)教学实践环节薄弱、重视不够
会计电算化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应该比重大一些。但目前大多数院校对实验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充足的实验条件,如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和会计模拟实验室,由于上机锻炼的机会少,影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更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师资队伍知识老化
目前,师资队伍知识结构老化是制约会计电算化教学 发展 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目前高校从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部分属于“半路出家”型,不是没有系统学习过计算机专业知识,就是没有系统学习过财会专业知识,真正“科班”出身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非常少,很难适应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要。随着sybase、oracle等大型数据库在财务会计软件中的广泛应用以及erp等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深感身上的压力之重。如何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应注重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会计电算化应归属一门会计专业课。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的前提下,还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相关的知识,在确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应该在本专业教学定位的基础上,注重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注意知识的连续性与变革性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硬件的连接,软件的安装,软故障的排除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电子 商务、 网络 财务的兴起,对网络基础知识的了解也应该成为财经专业学生必备的知识。
2.《计算机语言》等课程。作为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工具,学生应掌握一至两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如visual basic语言或c语言等。
3.数据库。主要是access、visual
foxpro和visual basic。会计上的大部分数据采用数据库的形式存放。随着网络的发展,也需要掌握大型数据库(如sql server等)的基本知识。
4. 会计 信息系统是会计电算化的主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于本专业的任务和目标建立初步的概念,从而开始主动地学习和形成自己的合理知识与能力结构。重点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能向软件开发的系统分析员明确阐述本 企业 会计处理的需求,也能与软件开发人员进行沟通,能参与分析和设计本企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最好能看懂、能编写、能修改一些简单的 计算 机程序。
5.介绍市场上常用的会计软件。这应该是会计电算化的启蒙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的同时对会计电算化有所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系统中各模块的使用及软件所涉及简单的二次开发的方法,而且应注意讲授主流软件的数据处理流程及软件中各模块内外的数据传递关系。这对学生理解系统的开发方法非常有帮助。
(二)将手工模拟实习与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环节相结合
为了促进学生对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和计算机会计( )处理流程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全面掌握,应该将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相结合,将学生三年来所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系统化、整体化。模拟某一企业会计数据,把一整套会计业务资料,利用手工处理方法,完成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然后运用财务软件,首先利用软件的初始化功能进行相关业务处理,完成两种处理方法的衔接,再利用软件完成接续月份的会计业务处理。通过两种实习方法的操作比较,增强学生对两种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会计电算化实验应划分两部分
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采取这种方式,应该合理分配好各部分的教学进度与上机时间,目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会计电算化实验包括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两部分内容。教学实验应围绕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来组织,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掌握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则作为教学过程的 总结 和延续,在把握和分析会计电算化理论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的、专门化的强化训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弥补那些在教学环节没有重视的知识点,对所学课程做综合的归纳总结。
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而采取不同的实验教法,主要有两种:
1.验证式实验教学。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在教学实验中。学生按实验指导书中给定的实验内容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最终验证性地考察会计信息处理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实验的过程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或体验。
2.综合式实验教学。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在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在调查企业会计部门的会计业务基础上,自己设计具有 参考 性质的实验内容,对实验资料进行实验加工,以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实验效果,并观察、分析、研究实验过程和分析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要求较高。
(四)加强实习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教师理论知识与技能落后的现实,应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同时更要鼓励教师提高自学能力,将会计电算化知识技能的不断提高作为会计专业教师考核的主要指标,只有不断更新、补充知识,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会计电算化 发展 要求。此外,高校还可以选择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锻炼,实际参与大型财务信息系统的实施工作,也可以聘请财务会计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给教师举办技术讲座,把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
(五)采用 科学 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理论课教学应该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效果较好。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以启发为主,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而不应该一味的单向讲解。可以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四、总结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老师、学生、企业三方面共同配合,才能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从而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 文献 】
[1] 牛丹.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中国 管理信息化,2006(4).
超越传统质量成本统计
传统质量成本是由质量部门统计的,是围绕着以最少量的质量资金投入,消灭尽可能多的废次品损失这一核心思想展开的。它的目标局限于成本。它为了确定并实施成本最低的质量管理,只是从成本角度去寻求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之间的内在有机构成。因此,传统质量成本统计是以生产过程为核心的。
然而,自企业管理进入战略管理以来,无论采取低成本战略还是差异化战略,质量及其成本都是企业获取巨大的竞争优势、持续的利润增长与长期的繁荣发展的战略因素。
我们曾为此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认为,战略质量成本核算不应再停留在质量部门统计的层次上,而应将企业战略规划融入整个质量成本核算之中,在价值链全过程中开展核算。战略质量成本核算不同于传统质量成本统计的事后反映,而是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积极进行闭环控制;不局限于反映某一产品或部门的质量信息,而是反映各个产品及部门间相关系统相互沟通促进和制约的质量信息。另外,市场占有率下降、潜在客户消失、商誉受损等隐性质量成本引起的损失很大,企业对其也必须更加重视。
确保数据的可验证性
由于战略质量成本核算体系是管理会计核算系统,从理论上说,企业就有两个会计核算系统:一个是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另一个就是管理会计核算系统。但实际上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信息成本。因此,能否探索出既经济又便捷的方法,是企业实务中的核心问题。
我们通过实践,探索出一个基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战略质量成本的确认与计量方法,即战略质量成本核算法。
首先是会计核算账户的设置。
企业战略质量显性成本按财务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的方法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一级科目;同时,按企业战略质量工作的每一个作业,在财务会计系统的一级科目下开设二级核算科目。
其次是质量经济业务的入账。
按照财务会计工作中一级科目与二级科目核算的原则进行质量经济业务的确认与计量,进入财务会计核算系统。
再次是同源数据的分流。按照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战略质量成本会计)的核算要求,分别从会计中的一级科目与二级科目的经济数据获取其所需要的数据。
这种战略质量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具有如下优点:其一是确保战略质量成本的数据与财务会计数据一样,具有可靠性、可验证性和真实性。其二是确保战略质量成本的数据与财务会计数据之间的相互验证,因为会计中的一级科目与二级科目之间具有自动平衡的特征。
另外,对于隐性质量成本信息的核算,我们采用战略质量成本的非会计核算方法,一般是指统计方法、经济方法等。如,统计方法主要使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和统计图,来反映质量水平、质量缺陷和质量费用;经济方法则主要使用经济学上的方法,来测算战略质量成本的机会成本与未来成本等隐性质量成本。在实务中,这些统计方法由各个战略质量成本核算的责任单位按其工作的特殊性来分别进行。
信息为决策服务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8日
前言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当迅速,与此同时,它在各行各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日益被列到各单位、部门近期规划之中。但是,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作为一种高投资、高技术、高风险又无太多经验可参考且含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的项目,存在很大的风险。对于如何准确评估这种风险的程度,一直有人在探索,目前有一些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单独使用评估效果并不太理想。如何寻求一种科学、有效、快速准确的分析与评估风险的方法,使投资者或建设部门在最早时间充分意识到风险大小,对于部门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目的,给出一种用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综合方法。该方法以Delphi为基础建立指标体系,用AHP方法建立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评判的方法,对会计核算信息系统项目风险作出评估。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方便计算,结果令人满意。
一、会计核算信息系统项目的特点
会计核算信息系统项目最后成果或产品是在建立起来的硬件系统上运行一套专用的应用软件,具有以下特点:1、复杂性高;2、不确定性强;3、质量要求高;4、时间性强;5、强调团队协作创造。
二、会计核算信息系统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估
(一)Delphi方法建立风险指标体系。由于每一个信息系统项目本身就是一复杂的系统,影响它的风险因素很多,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明显的,也有隐含的或难以预料的。不仅如此,各风险因所引起后果的严重程度也不同。当进行信息系统项目风险分析时,完全不考虑这些风险因素不行,遗漏了其中的主要因素将会导致决策的失误。但是假如每个风险因素都考虑就会使分析极其复杂化,以致靠目前的计算技术无法进行处理,因而也是不恰当的。本文中我们采用Delphi方法得出风险指标体系,用此包括对项目构成威胁的所有主要因素,同时,又不使计算量过分大。Delphi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依靠专家给评判,同时借助回逆机制来保证评价的可靠性、全面性和客观性。
一般来说,会计核算信息系统项目风险(u)的因素如下:
1、项目实施的技术风险(u1):a.项目规模(u11);b.项目结构(u12);c.技术经验(u13)。
2、项目管理风险(u2):a.项目人员的组织(u21);b.项目时间和进度控制(u22);c.成本控制(u23)。
3、组织转变风险(u3):a.管理观念转变(u31);b.组织架构调整(u32);c.考评体系转变(u33);d.用户角色和职能转变(u34)。
(二)AHP方法计算指标体系底层元素之间的组合权重。由以上建立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项目指标体系可见,该指标体系是一个二级三层的结构。影响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三部分:u1,u2,u3;每一部分又分别有各自的指标。底层元素的组合权重表示的是底层元素对于上一层的影响程度。每一部分的权重之和等于1。
(三)用模糊评判的方法给出模糊评判矩阵。由于影响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的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专家给出评判数据时,很难给出确定的值,所以我们采用模糊评判的方法给出模糊评判矩阵。具体方法如下:
确定因素集U={U1,U2…Un},然后设评语集为V={V1,V2,..},给出模糊评判矩阵R=(rij),其中rij表示U中从第i个因素着眼于某一个对象作第j中评定的可能程度。即从第j个因素来看,某因素从属于第i中评语规定的模糊集的隶属度,对应关系可表示为U中各因素对应于V中各评语的隶属度。
(四)风险评估
其中rijk表示Ui中从第j个因素着眼于某一个对象作第k中评定的可能程度。即从第j个因素来看,某因素从属于第k中评语规定的模糊集的隶属度,对应关系可表示为Ui中各因素对应于V中各评语的隶属度。
2、对第二级评判,将每个ui看作一个因素,记为U={U1,U2,…Us}。
三、算例
某公司为实行会计核算信息化管理,拟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系统,我们就其中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其他项目的风险评估类似,只需视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并给出相应的权值进行评估即可。
根据经验及专家讨论,给出影响项目实施的技术风险(u1)的三个因素 u11,u12,u13对u1的影响的重要程度分别为(0.32,0.41,0.27);影响项目管理风险(u2)的三个因素 u21,u22,u23对u2的影响的重要程度分别为(0.27,0.43,0.30);影响组织转变风险(u3)的三个因素 u31,u32,u33对u3的影响的重要程度分别为(0.26,0.19,0.24,0.31)。
本模型属于二级评判。一级评判为底层元素子集(u11,u12,u13)对u1的评判、子集(u21,u22,u23)对u2的评判以及 子集(u31,u32,u33)对u3评判。二级评判为(u1,u2,u3)对u的评判。
(一)首先进行一级评判。对应每一子集的单因素评判矩阵为R1,R2,R3(具体值略);根据每一子集的权重分配并进行第一级综合评判的结果如表1所示。(表1)
(二)进行二级评判。由一级评判结果形成二级评判矩阵R=,再给出权值(0.29,0.35,0.36)进行二级评判。
由此可知,该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较高。
四、结论
会计核算信息系统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与其他工程的风险相比有它的特殊性,也即各个企业的基本情况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行业不同单位之间在生产规模、外部环境、管理方式、组织结构,员工素质、生产条件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各有特点。
所以,本文针对信息系统项目的表现特点,提出一种科学、有效、快速准确的分析与评估风险的方法,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充分意识到风险大小,对决策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硕.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邱宛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3.
1对变动成本法应用的几种不同观点
变动成本法作为管理会计学中核算成本的基本方法,根据成本习性的特点核算成本。它指出产品成本只应该包括变动生产成本,而不应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必须作为期间成本处理。据此,解释(消除)了传统的完全成本法下,常常出现的有成本而没有产品或是销售不变利润却增加的所谓“怪现象”,实现了对完全成本法的理论突破。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有着完全成本法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对于诸如:如何应用变动成本法,如何处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关系,一时间成为业界相关人士关心的热点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到目前为止,关于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形式,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是采用“单轨制”。即以变动成本法完全取代完全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最大限度的发挥变动成本法的优点。这种方法既满足了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又使得用变动成本法提供对外报表合法化。这当然是最理想的一种应用方法。然而由于不符合现行会计制度的统一要求,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编制定期的会计报表,存货的计价和收益的确定应采用完全成本法,现阶段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也要求企业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结果提供信息,再加上变动成本法自身也存在一定缺陷,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能从会计制度上使其合法化。
第二种观点是采用“双轨制”。即企业在完全成本法的核算资料之外,另外设置一套变动成本法的核算系统,提供两套平行的成本核算资料,以分别满足不同的需要。这种方法技术上比较简单,但工作量非常大,要增加专门的人员按变动成本法记账,从经济上讲没有多大必要。并且重复设账,会造成人、财、物和时间的极大浪费。
第三种观点是采用“结合制”。即按单轨制原则,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使用,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之上,对产品成本,存货成本,贡献边际和税前利润,都按变动成本法计算,以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然后定期将变动成本法计算确定的成本与利润信息调整为按完全成本法反映的信息资料,以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从以上分析可知,三种观点各有优缺点。权衡利弊,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较为理想。因为该观点在变动成本法的应用上,既可充分发挥变动成本法的优点,又不与现行各项财经法规、会计制度等冲突,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兼顾企业对内和对外两方面的需要,且不会引起国家财政收入的波动,所以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2结合制的可行性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如何应用变动成本法,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是我们的最佳答案。那末,结合制可行吗?
我们知道,会计具有管理职能,它既要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如投资人、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和税收部门等服务,定期向他们提供财务报告;也为企业内部管理层服务,定期或不定期为他们提供各种经营决策和管理信息。因此,如果单一使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核算的话,其所提供的信息无法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从这一点上说,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存在着统一的理论基础和实际需要。换言之,企业需要一套能兼顾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优点的、两者统一的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的核算系统。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都是为了对企业生产耗费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它们的核算内容除固定制造费用外,其余项目都相同。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并且都是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缺少的。尽管这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即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是产品的生产成本,作为存货成本的一部分;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但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在两种方法下都列入产品成本中,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二者都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因此,其虽然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的编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但对于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大体是一致的,只有个别项目的处理存在差别,这些都为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因此,本着既能享受到变动成本计算法的好处,又不影响当前对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这一基本原则,企业应以一种核算方法为基础,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使企业会计核算兼顾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
3结合制的初步设想
以上的分析告诉我们,结合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接下来,我们面临的是,在实务中如何处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二者的关系,以达到它们的完美结合。下面是我们的初步设想:
3.1建立以完全成本为主,变动成本为辅的核算体系
企业结合运用两种成本计算法为内、外方面提供信息时,为了不重复地平行搞两套成本计算资料,必须以一种成本计算法为基础,通过适当的调整,使之能达到结合运用的目的。鉴于企业不仅要编制对外的会计报表,还要满足各种审计、检查等需要,特别是上市股份公司,有年报、半年报和季报,报表编制频繁,多数会计人员也比较熟悉全部成本法,因此核算体系最好以完全成本计算法为主,变动成本计算法为辅。这种设计的好处有:第一,既能满足企业及时编制对外报告会计报表的需要,又能满足变动成本计算法所需的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等主要资料,便于企业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使会计信息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有用信息;第二,可避免采用变动成本法造成的延迟支付当期所得税和股利,不会引起国家财政收入和投资者收益减少;第三,不与现行的财会法规、会计制度等相抵触;第四,容易为财会人员接受,并可节约很多人力、物力、财力。
3.2增设与变动成本法相关的账户
“变动生产成本”:该账户属于成本类账户,归集为实现生产而发生的变动费用。借方用来核算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成本,贷方核算期末结转到“库存商品”中去的完工产品成本。期末若有借方余额,表示在产品的变动生产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该账户属于成本类账户,归集为实现生产而发生的固定生产费用,核算固定资产折旧等固定性制造费用。借方核算会计年度之内提取的折旧额等,期末完工产品应分摊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应从其贷方结转到“库存商品”账户。期末若有借方余额,表示期末未完工产品应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中的维修费、低值易耗品等混合成本可由会计人员根据成本性态,结合本人经验或采用成本分解法,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分别计入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生产成本。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cost analysis and methods
A di la・Ku er ban
(Xinjiang Kashgar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on, Kashi 84400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cost analysis, three methods to master, comparative factor analys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alculated ratio method, a variety of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encounter exam will be applied. Three accounts will be different from the time of accounting, is a core value accounting, business accounting is a system based on the need to create, when statistical accounting, accounting, business, based on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ree, two aspects to elaborate, First, the scope of comparison, the second is a measure of the scale, a wide range of business accounting, statistical accounting wide scale. When comprehensive cost analysis, master of the three Basic Law, the monthly cost analysis, the annual cost analysis, comprehensive cost analys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careful case will encounter.
Keywords: construction; costs; analysis; basis; method
1.施工成本分析的依据
(1)基本内容
1)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就要是价值核算。会计是对一定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计量、记录、分析和检查,做出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实现最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记录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它是施工成本分析的重要依据。
2)业务核算:业务核算的范围比会计、统计核算要广,会计和统计核算一般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而业务核算,不但可以对已经发生的,而且还可以对尚未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看是否可以做,是否有经济效果。它的特点是对个别的经济业务进行单项核算。
3)统计核算:它的计量尺度比会计宽,可以用货币计算,也可以用实物或劳动量计量。它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等特有的方法,不仅能提供绝对指标,还能提供相对数和平均数指标,可以计算当前的实际水平,确定变动速度,可以预测发展的趋势。
统计核算是利用会计核算资料和业务核算资料,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客观现状的大量数据,按统计方法加以系统整理,表明其规律性。
(2)会计、业务、统计之间的比较
1)业务核算的范围比会计核算、统计核算要广。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一般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而业务核算,不但可以对已经发生的,而且还可以对尚未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活动进行核算,看是否可以做,是否有经济效果,其特点是对个别的经济业务进行单项核算。
2)统计核算计量尺度比会计核算宽,可以用货币计量,也可以用实物或劳动量计量。它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等方法,不仅能提供绝对数指标,还能提供相对数和平均数指标,可以计算当前的实际水平,确定变动速度,可以预测发展的趋势。
2.施工成本分析的方法
(1)施工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
1)指标对比分析法,比较法,又称“指标对比分析法”,就是通过技术经济指标的对比,检查目标的完整情况,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挖掘内部潜力的方法。优点: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便于掌握。
2)因素分析法:又称连环置换法,用来分析各种因素对成本的影响程度。在进行分析时,首先要假定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而其他因素则不变,然后逐个替换,分别比较其计算结果,以确定各个因素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3)差额计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种简化形式,它利用各个因素的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差额来计算其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4)比率法:指用两个以上的指标的比例进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先把对比分析的数值变成相对数,再观察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①相关比率法②构成比率法③动态比率法。
(2)综合成本的分析方法
1)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分析
基本内容:是施工成本分析的基础,对象为已完成分部分项工程。
分析方法:进行预算成本、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的“三算”对比,分别计算实际偏差和目标偏差,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为今后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寻求节约途径。
2)月(季)度成本分析
①基本内容:是施工项目定期的,经常性的中间成本分析,对于具有一次性特点的施工项目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②分析方法:
通过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对比,预测实际项目成本目标的前景。
通过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对比,保证成本目标的落实。
通过对各成本项目的成本分析,可以了解成本总量的构成比例和成本管理的薄弱环节。
通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实际与目标对比,分析产量、工期、质量、“三材”节约率、机械利用率等对成本的影响。
通过对技术组织措施执行效果的分析,寻求更加有效的节约途径。
分析其他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对成本的影响。
3)年度成本分析
①基本内容:一年结算一次,不得将本年成本转入下一年度,而项目成本则项目的寿命周期为结算期,可以总结一年以来成本管理的成绩和不足,为今后的成本管理提供经验和教训。
②分析方法:分析的依据是年度成本报表。年度成本分析的内容,除了月(季)度成本分析的留个方面以外,重点是针对下一年度施工进展情况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措施,以保证施工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4)竣工成本的综合分析
①基本内容:凡是有几个单位工程而且是单独进行成本核算(即成本核算对象)的施工项目,其竣工成本分析应以各单位工程竣工成本分析资料为基础。
②分析方法:单位工程竣工成本分析,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竣工成本分析
在项目管理活动中进行会计核算,能够准确地做出财务分析,不仅反映出高校实际现金收支情况,还能将预期款项和隐性债务如实地反映在会计核算报表中。这就表明,运用会计核算,高校的各个项目的财务情况会更加清晰,这有利于高校管理层对整个学校财务的控制以及对财务细节上的分析和管理。
2.弥补了传统现金支付的不足。
运用传统的现金支付收付在目前高校办学体制下表现出严重的缺陷,它既不能对高校的成本进行应有的全面反映,也不能如实地反映出高校的资产状况。相比较而言,会计核算能够系统地反映隐性债务,弥补费用收支和时间差上带来的问题,准确地反映项目的成本和结果。会计核算满足了高校项目多元化的需要,对有效管理财务信息提供保障。
3.是财务分析的关键。
会计核算是项目管理的重要保障,它是对项目资金实施控制和具体分析,由于财务分析能够反映出收入支出、应收等情况,能够使学校得到一个有条理的财务分析,极大程度上帮助了高校财务管理。例如,项目管理人员为了可以及时了解部门的资金变动情况,设立财务项目号,这样在会计核算中,就能准确的体现该项目的资金增加或者减少,以及来源用途等信息,是项目管理的有效途径。
4.对高校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会计核算顺应高校发展的经济形势,是针对会计发展做出的重大改革。它在高校管理中,发挥了其超前性、预见性的特征,能够科学地完善高校项目管理制度,统筹兼顾高校各方利益,进行合理、周密的计划安排,节省高校在财务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在长远上保证高校办学的稳定发展。
二、会计核算在项目管理下的现状
由于会计核算在高校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有效地实现会计核算也就尤为重要,但是在目前高校环境下会计核算存在以下现状:
1.会计核算的工作复杂。
以目前普遍高校建校规模来说,项目管理方式是管理资金的有效方式,由于项目数量巨大,会计核算也就相对复杂。对于项目的分类来说,主要有资产、负债、收入、支出、预算等各类别,对于编码上来说,一般采用的方式是遵循科目编码,这种编码一般较长,不利于记忆。另一种是运用项目资金和部门以及项目序号相互结合的编码形式,但是也会造成每个项目数量庞大。
2.会计报表不够完善。
高校的会计核算是以《高校会计制度》来进行的,盈利和债务偿还的情况应该是高校经营者主要关心的内容,这一点上与企业不同。所以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完整性直接影响了会计核算的质量。
3.核算制度与实际要求不符。
高校现有针对项目管理的会计核算制度,但是如果会计制度并不适用于自身学校现状,那么其制度无法帮助高校得到应有的发展。
4.财务管理的不成熟。
财务管理包含了财务的数据计算和财务分析,财务人员由主要进行财务计算逐渐演变为财务分析,随着会计事务的发展,财务整体管理也即将成为财务工作的核心。目前,高校的项目管理仍然存在着以会计科目核算为中心而忽略了项目核算的现象,并没有实现项目管理电算化或者实现的并不完整,这使得项目管理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果没有对科目和项目的科学划分,会计核算也就无法科学的进行。
三、高校会计核算的改革方法
1.引入权责发生制。
为了更好反映高校财务信息,应该采用权责发生制,这有效地解决了办学活动中会计核算的连续性问题。首先,它反映出高校的负债信息,包含各种显性债务,使财务更加完整,分析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其次,它更够准确评价项目的绩效,由于项目管理的重点不再是投入而是结果,使成本和费用之间相互匹配更为合理,给各个部门的项目管理增加了透明度,并且形成了有效的责任制度和管理机制。不仅如此,权责发生制对预算的管理也更为成熟,它以收入成本相互配比为原则,拨款以本校的教学质量和规模为基础,提高了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资金的浪费和流失。对于学校的长期发展,权责发生制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融资多样化的现实中,它为高校解决了例如资金款项、自筹项目等方面的核算问题,在反映资金使用情况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总之,不论在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或者提高风险防范等方面,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是高校会计核算改革的重要环节。
2.对项目做出合理调整。
根据高校现状对《高等学核会计制度》做出相应的科目以及项目的调整,例如高校应该将基建支出纳入业务核算中,对经费核算做出一系列的方法改革,在原有基础上做出调整,增加以基建项目为主的科目,细化基建部分在核算中的各个借贷项目;对于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应该使用减值准备的方法,在会计审核后交由上级部门批准,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固定资产处理科目上进行调整。
3.完善成本核算方法。
人员、公用、补助等支出是高校成本的构成基础,在核算成本改革上,需要明确哪些项目应该计入成本核算的范围,还要明确时间上的界限,例如本学年的成本计入核算,明确学生费用的计入方法,收益和资本性支出的计入方法。从具体细节来说,比如教学支出方面,科研的支出不应该划分在内,去除不合理的教学人员的费用、短期费用、补助费用、固定资产的亏损、对外投资等等。规范的成本核算应该以数理统计法和会计法为中心,利用数理统计法中建立数学模型得到数据时间短的优点,结合会计核算法、会计调整法、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弥补数据的准确性,在短时间内得到准确的会计核算数据。
4.完善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为管理层提供了分析与决策的依据。在会计报表方面,根据学校相应的资产需求,适当增加会计报表的项目,以资产负债状况、流动比率等为基础,完整地反映出高校的财务状况,建立完善的报表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高校管理层面应该关注的信息。
5.培养具有针对性的人才。
由于高校会计科目数量庞大,往往科目经过变动,便造成数量巨大的项目的调整,而且为了保证项目和科目的准确性,需要调整项目相对应科目的范围,这使得工作量巨大且对工作要求严格,为了保证调整的顺利进行,高校应该培养对计算机知识和财务核算知识都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中图分类号:F234.3,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108-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中,有一类资金具有专门目的、专门用途,为单位完成专门任务并通过部门预算或上级部门单独安排的资金,称为“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形成的支出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称为“项目支出”。专项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为“专款专用”,有的专项资金除了要求“专款专用”外,还附加“专账管理”或“专账核算”。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加大,各种目的和用途的专项资金也越来越多地投入到职业院校中。而为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项目绩效,国家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其中一点就是必须做到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或“专账管理”。如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启动的“国示范”学校建设项目,每个立项学校都将获得中央及地方配套的财政投入高达2000万左右的建设专项资金。而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出台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职成〔2011〕7号)(以下简称《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九条要求:“专项资金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支付,纳入项目学校财务机构统一管理,并设置单独账簿进行明细核算,专款专用、专账管理。”在新财政体制下,面对越来越多的专项资金投入,如何做到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专账管理”,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绩效,是预算单位义不容辞的监管职责。
二、专款专用的本质和含义
“专款专用”是针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提出的,旨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完成预定的任务,防范专项资金被侵占、挪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第二十三条指出:“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的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并按照规定向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报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可见,国家已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专项资金提出了明确的管理要求。
(一)从专项资金的开支范围看
专项资金一般都规定明确的开支范围,即从开支的内容看,必须与项目建设内容相匹配,不得列入与项目无关的支出。仍以职业学校“国示范”专项资金为例,上述《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该专项资金必须用于重点专业建设,并且进一步规定专业建设资金必须投入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等三大建设项目,每个建设项目还需对应更为明细的开支内容。
(二)从资金的存储形式看
专项资金以专户存储为最佳,以区别于其他资金,避免资金互相混用,可以有效杜绝资金被挪用、侵占,以免违反国家财经纪律和项目管理规定。
(三)从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看
从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看,需要从单位会计账簿中能单独形成专项资金的独立账簿,能清晰地形成专项资金完整的开支轨迹,而不需要从分散的信息中进行二次整理,以符合上级机关或项目管理机构监督管理需要,并实现“专账核算”、“专账管理”的要求。
三、专款专用的现实困惑和得失分析
然后,专款专用的要求在现实管理中并不会轻易实现,还往往成为上级监管部门检查的重点和诟病的焦点。特别是在新财政体制下,很多方面还存在与管理要求相矛盾的地方,加上有些单位自身管理规范性缺失,导致现实状况与专款专用的要求仍有差距。
(一)资金管理的限制
1.部门预算模式下预算资金支付的困境。政府部门预算模式下,单位所有资金均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模式以指标(额度)的形式下达单位。所有资金不管是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均以预算科目呈“碎片化”的形式出现在单位的支付系统中,这种以预算科目为口径的资金支付模式固然有利于专款专用,但有时资金科目名称往往与项目名称不衔接,如职业学校下达的专项经费,系统内财政指标名称是“教育费附加”,而在学校实际可能用在“xx实训楼的建设”等等。因此,如果要做到专款专用,必须要求单位在预算执行时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及内容正确使用资金,如果出现偏差,就难以做到专款专用。另一方面,财政下达专项资金的进度也往往与项目实施的进度不一致,而且滞后的情况较多,使单位在项目实施时无所适从,造成事实上的专款不能专用。
2.银行账户设置的限制。专款专用最理想的模式,是实现“专户存储”,即按项目类别在银行设立专户,项目结束账户随即注销。但是在现有财政体制下,所有财政资金均采用国库集中统一支付,除了部分基建项目经财政同意可以设立临时性银行账户外,单位原则上不再存在可以支配的独立账户。事实上,“专户存储”在现实管理中已经弱化,即专款专用在资金存储方面很难完美体现。
3.财政年终结余资金清零及收回的限制。财政实施年终结余资金清零及收回的政策往往造成预算单位在年终预算资金使用上的错乱,并一度引发争议。而新近修订的《预算法》(2014)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各级政府上一年预算的结转资金,应当在下一年用于结转项目的支出;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国家已从法的高度保障了财政资金年终清零和收回的政策界线,亦即单位专项资金作为项目资金最多在单位使用两年,两年内产生结余,财政有权收回。但这与单位项目实施进程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当项目执行中出现纠纷,在资金结算造成事实拖延的情况下,如果超过两年的项目账面资金被视为结余并收回,将造成专款专用被迫中断。
(二)专款专用的得失分析
专款专用的本意是保障项目能顺利实施,不至于出现资金被挪用和占用而使项目被拖延或搁浅。但专款专用本质上只是手段,项目顺利实施并完成才是根本目的。另一方面,专款专用便于从资金端形成项目实施过程的价值轨迹,便于监管方从资金端寻找管理方面的问题,从会计角度也更易实现专账核算的要求。
但笔者认为,专款专用在实现它有利的一面,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1.“专款”与“专事”之辩。有人认为资金只是一种支付手段,任何来源的资金在支付方面没有任何差别,本无“专”与不“专”之分,只要完成专项任务,就算达到目的,至于用什么资金,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考察项目的实施效果只需从项目本身的完成程度及实施后绩效即可,无需从资金端考察。
2.专款专用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专款专用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为把资金分成“条条块块”,而且“井水不犯河水”,互相不能打通,这就大大降低了单位对资金的统筹能力,达不到“大收大支”的效果,明显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特别当财政资金下达与项目实施不匹配、不均衡时,反而成了单位资金使用的束缚,加剧了单位“有钱不能用,想用没有钱”并存的矛盾。
四、新财政体制下专款专用的实现形式
诚然,“专款专用”在目前政策法规和财政体制下是每个预算单位落实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执行的一条基本规定,不容单位违避、变通。一方面,是单位加强财务管理、执行财经纪律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单位加强项目管理,落实项目监管责任、并进一步争取项目投入的一种前提和保证。因此,作为预算单位,必须统筹安排好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优化财政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实现形式。
(一)提升部门预算编制的精细化,不断丰富项目库建设,满足不同类型单位的需要
尽管新财政体制已运行10多年,但各地实施的情况并不相同,有的相对成熟,有的在试点中刚刚起步,体现在部门预算方面也有不断完善的地方。
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框架主要建立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基础上,其中基本支出按经济类科目编制,口径相对统一且比较全面;但是在项目预算编制过程中,项目科目主要由地方财政部门以项目库的形式设置,但一般偏向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通用科目,不能满足不同类型单位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对职业院校来说,许多教学类功能项目无法在科目名称上得到体现,如职业院校经常开展的技能大赛,其作为一个项目设立,但学校往往需要借用其他科目才能在部门预算中体现。项目不能在预算科目上直观体现,一方面容易造成资金被同类合并,造成事实上的资金混用;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学校预算执行时的困难,出现资金不能正确识别而误用,最终难于实现“专款专用”的要求。
因此,在项目库建设中,必须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单位业务功能类型,不断丰富和完善项目库的建设,尽量减少单位借用项目科目的现象,为项目预算的正确执行提供基本保障。
(二)创新项目资金会计核算形式,多角度实现专账核算要求
“专账核算”是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逻辑延伸。然而,在一个会计主体前提下,单位无法以专项资金为一个会计主体进行单独核算,而必须另辟蹊径,以多角度实现专账核算要求:
1.建立单独辅助账。最简便而直接的形式是建立专项资金的辅助账。即不改变会计主体,不改变会计核算体系,在单位基本账套外另行建立专项资金的辅助账,专门反映专项资金的收支记录(其记录依据来源于主账套)。辅助账形式可以是纸质、也可以为电子。其优点是简单、直接;缺点是专人负责,二次归集,人工成本较大。
2.在主账套中嵌入辅助核算科目,由系统同步形成专项账簿。这种方法一般是在核算软件中增设部门核算科目(项目科目),凡涉及到项目资金收支时,需要在选用会计科目同时增挂“部门核算科目”,并通过系统辅助账模块实现查询功能,生成专项资金辅助账信息。其优点是在主账套中同步形成,不需另起炉灶;缺点是不太直接,不便于日常管理。
3.通过建立往来明细科目实现专账核算。可以通过在主账套中建立往来科目“其他应付款-XX(项目)”,凡涉及XX项目专项资金开支时,均通过该科目进行过渡:
借:事业支出-XX(明细科目)
贷:其他应付款-XX(X项目)
借:其他应付款-XX(X项目)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该方法优点是专项资金信息直接在主账套中生成,并为单位法定账簿系统中的组成部分;缺点是出现多个项目时,开设明细科目过多,科目库显得庞杂,加重核算成本; 其次是信息不够全面(无收入记录)和直接。
(三)加强项目资金动态平衡管理,适当允许项目资金的互相融通
上文提及,要做到专款专用,需要项目实施与资金供应相匹配,但实务中经常会出现项目实施与资金供应脱节的情况,主要表现为项目实施相对平稳,而资金供应在年度内往往出现“前低后高”的现象,对专款专用形成障碍。由于支付结算产生的问题也会对项目的正常实施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在实务中还偶尔会出现先实施项目,后拨付资金的情况,如有些职业学校承办或参加技能大赛,往往赛后由上级或地方财政再给予经费补贴,出现“先垫后补”的情况,造成单位在资金使用方面的混乱,对专款专用也是一种自相矛盾。
因此,针对这种“钱事不对称”的矛盾,为了严格做到专款专用,必须要求财政部门创新预算资金管理模式,允许资金在不同预算项目之间能临时相互调剂,项目资金能适度融通,以克服项目实施与资金供应之间的时间差,这样才能既保证专款专用,同时也能保证项目的正常开展。
(四)优化项目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推行绩效预算改革,提高项目管理绩效
新《预算法》规定了项目结转结余资金的管理,其本质上是保证项目资金的安全和效益,避免项目资金在单位长期滞留,降低资金使用效益。但项目实施有其自身规律,应该说常规项目限定在2年内完成比较合理,但对于学校的一些科研项目、大型基建项目等,未必能在2年内顺利完成。如大型基建项目,由于前期审批开工、后期验收决算工作较复杂,周期往往要超过2年,如果资金严格控制在2年内完成支付,往往造成单位的被动,要么超过合同规定及进度超额付款,出现可能的后期质量纠纷风险;要么年终“结余”资金被财政收回,项目资金来源出现危机,影响项目后期支付。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认为,对于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财政部门在严格执行《预算法》的前提下,也应因地制宜,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采取分类管理办法。对于常规项目产生的实际结余资金可以采取收回的办法,以提高财政预算的执行率;对于大型项目或本质上周期较长的项目,在2年后实际仍未完成需进行后期支付的资金,应采取资金结转的办法允许单位延期使用。但从根本上,还应积极推进绩效预算改革,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如果因单位管理问题,造成项目不当延期,则应降低绩效评价相应分值,以此促进单位提高项目资金管理水平,提高项目管理绩效,从根本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与社会科学2014年立项课题“高职校部门预算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2014SJA01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
[2] 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 赵建新.职业院校部门预算执行与控制的系统性研究[J].会计师,2015(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预算司.中国预算绩效管理探索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一)制度规定的核算范围过于狭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高校基建的筹资渠道已不是仅仅局限于制度规定的预算外资金、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而是有越来越多的集资、银行贷款和多方合作出资等方式。新的资金运作模式的出现,凸显了原制度不利于全面揭示财务状况及防范财务风险的缺陷。
(二)对支出的划分不科学
事业财务结转自筹基建数与基建财务完成投资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事业财务将自筹基建经费转存银行,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支出。现制度将结转自筹基建划归支出类科目,势必影响当期结余的真实性。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目前,高校基建财务处于既不属于企业会计,也不属于政府和非盈利组织会计且独立于部门预算之外的尴尬境地。作为高校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无法在表内对其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及对财务状况进行评价。
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途径有赖于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国际惯例接轨,将基建财务纳入事业财务统—核算,通盘考虑作为—个会计主体的不同经济业务,拓展核算范围,重新修订制度。目前,至少还应本着务实的态度,对具体业务统一认识。
二、几种不同情况的账务处理
对跨年度工程事业财务结转自筹基建数与基建财务实际支出数不符的问题,笔者建议在年终清理时,事业财务和基建财务将跨年度工程的当年基建拨款数调整为基建实际投资数。若实际投资数大于当年拨款数,事业财务追加拨款;若实际投资数小于当年拨款数,将小于部分双方先挂于往来账,第二年再做相反分录。下面按自筹基建经费的不同来源分别进行阐述:
(一)用当年财政拨款以外的收入安排自筹基建
1.资金结转基建专户时:
借:结转自筹基建
贷:银行存款
2.当年工程完工交付,年终结账时:
借:事业结余
贷:结转自筹基建
同时增加资产: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3.跨年度工程年终结账时:
当基建实际投资数大于结转自筹基建数账面数时:
借:结转自筹基建(大于部分)
贷:银行存款(追加拨款)
当基建实际投资数小于结转自筹基建账面数时:
借:其他应收款——××工程项目
贷:结转自筹基建(“结转自筹基建”账户中尚未形成基建投资部分)
借:事业结余
贷:结转自筹基建(基建财务实际投资数)
(二)用事业基金中的非财政拨款安排自筹基建(分录同上)
(三)用专用基金安排自筹基建(以集资建房为例)
1.教职工集资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
2.资金结转基建专户时:
借:其他应收款(不通过“结转自筹基建”科目,避免调整当年事业结余)
贷:银行存款
3.当年工程完工交付,年终结账时:
借:专用基金——住房基金
贷:其他应收款
同时增加资产和基金: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4.跨年度工程年终结账时,不做处理。
5结算房价时:
借:其他应付款
贷:专用基金——住房基金
借或贷:现金(多退少补部分)
如果出售产权,则:
借:固定基金
贷:固定资产
(四)用银行贷款安排自筹基建
近几年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利用银行贷款来解决超常规发展中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不探讨高校举债运行的规模与风险控制,仅关注用贷款形成资产的交付及贷款利息的处理问题。各高校针对此项业务的会计处理五花八门,但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体验和探索,总结出以下两种做法,它们基本可以照顾到方方面面的需求:
1.事业财务核算法
顾名思义,取得的银行贷款以及偿还均在事业财务账面反映,基建财务按拨款处理。
(1)取得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借入款项——××银行
(2)转入基建专户时:
借: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
工程项目
贷:银行存款
(3)年末结账时
需要将基建完工交付数、基建实际投资数与一般基金余额做一比较:若前者大于后者,即存在事业财务无力接受的交付资产或实际投资,大于部分基建挂账;若前者小于后者,则按基建交付数和基建实际投资数全额接受并列当年支出。
借:结转自筹基建(以一般基金余额不出现赤字为限)
贷: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工程项目
借:事业结余
贷:结转自筹基建
同时,完工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基建财务:
借:银行存款
贷:基建拨款——自筹资金拨款
借:交付使用资产(事业财务可接受的基建交付及实际投资数)
贷: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4)偿还借款时,事业财务:
借:借入款项——××银行
贷:银行存款
借:事业支出——基建借款——××工
程项目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其会计处理如图1所示。
这种办法的优点是,基建财务核算简单明了,而事业财务账面亦能够真实地反映高校的举债及其风险情况,且根据一般基金余额来控制当年结转自筹基建数,满足了“收支平衡”的要求。问题是在目前对高校贷款规模不可控制的情况下,学校收入的增幅可能远远低于银行贷款的增幅。随着基建工程的不断完工,因事业财务无力接受而挂往来账的完工资产将会达到几个亿,巨大的往来账余额是高校三、五年内无法消化的。
2.基建财务核算法
取得的银行贷款在基建财务账面仅反映借入和使用的情况,而还款情况由事业财务反映。这样就避免了贷款两个账户的重复核算。
(1)取得借款时
事业财务: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基建借款——
××工程项目
结转到基建账户:
借:其他应付款——基建借款——××
工程项目
贷:银行存款
同时,备查登记簿登记银行贷款指标数和已贷入数。
基建财务:
借:银行存款
贷:基建投资借款——建行投资借
款或者(下同):
贷:基建投资借款——其他投资借款——其他金融机构借款
(2)年末结账时
基建财务将基建完工交付数、基建实际投资数与事业财务一般基金余额做一比较,事业财务只能保证在一般基金余额为正数的前提下接受基建交付资产及基建实际投资数并列入当年支出,超出部分基建挂账。第二年视事业财务财力情况,继续接受交付资产或让基建财务继续挂账。
事业财务:
借:结转自筹基建(以一般基金余额不出现赤字为限)
贷: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
××工程项目
借:事业结余
贷:结转自筹基建
同时,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基建财务:
借:交付使用资产(事业财务可接受的基建交付及实际投资数)
贷: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同时,通知事业财务该项目贷款完成并转账,处理如下:
借:应收生产单位投资借款
贷:待冲基建支出
(3)下年初建立新账时
基建财务冲转贷款形成的交付使用资产:
借:待冲基建支出
贷:交付使用资产
(4)还本时
事业财务:
借: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
工程项目
贷:银行存款
借:事业支出——基建借款——××工
程项目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基建财务:
收到事业财务还款通知结转偿还的银行贷款:
借:基建投资借款——建行投资借款
基建投资借款——其他投资借款——其他金融机构借款
贷:应收生产单位投资借款
(5)平时计息时
基建财务处理如下:
借:待摊投资——借款利息
贷:基建投资借款——建行投资借
款(借款利息)
基建投资借款——其他投资借款——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借款利息)
事业财务:
借: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
项目工程(借款利息)
贷:银行存款
其会计处理如下页图2所示。
这种办法操作相对复杂些,贷款付息时基建财务只需转账,不需动用货币资金。事业财务账面则相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负债及风险情况,有利于对高校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维护了基建财务本身不具备贷款的法人主体资格和偿还能力的会计核算要求。
目前采用哪种核算方法没有统一规定。后果往往是横向之间会计信息不可比,误导授信决策。建议对那些可控风险贷款的会计处理,尽量采用负面影响小的事业财务核算法,企盼相关的政府部门及早做出统—规定。
3.银行贷款利息的处理
高校会计制度没有涉及银行贷款利息内容。本着“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笔者认为应该将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贷款利息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1)事业财务核算法:
其一,事业财务收到支付利息的通知时:
借: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
项目工程(利息)
贷:银行存款
同时基建财务:
借:待摊投资——借款利息
贷:基建拨款——自筹资金拨款(借款利息)
其二,年末基建财务根据各项工程累计支出平均数和资本化比率计算出各工程应予资本化的贷款利息:
借: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贷:待摊投资——借款利息
同时,将与工程支出无关或完工待交付工程的贷款利息转事业财务:
基建财务:
借:基建拨款——自筹资金拨款(借款利息)
贷:待摊投资——借款利息
事业财务:
借:事业支出——借款利息(注:系与工程支出无关或已完工待交付工程的贷款利息部分)
结转自筹基建
贷: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项目工程(利息)
之所以通过“基建拨款”科目而不是“银行存款”或“其他应付款”等科目核算利息,是将事业财务中的借款成本视为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的另—部分。据此再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追加基建投资计划,并将此部分资本化记入工程成本,这既符合“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也是高校基建财务本身无能力也不应该承担还款义务的真实反映。
(2)基建财务核算法:
其一,事业财务收到支付利息通知时:
借: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
项目工程(利息)
贷:银行存款
同时,基建财务:
借:待摊投资——借款利息
贷:基建投资借款——建行投资借
款(借款利息)
基建投资借款——其他投资借款——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借款利息)
其二,年末基建财务根据各项工程累计支出平均数和资本化比率计算出各工程应予资本化的贷款利息:
基建财务:
借: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贷:待摊投资——借款利息
同时,将与工程支出无关或完工待交付工程的贷款利息转事业财务:
借:基建投资借款——建行投资借款
(借款利息)
基建投资借款——其他投资借款——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借款利息)
贷:待摊投资——借款利息
事业财务:
借:事业支出——借款利息(注:系与工程支出无关或已完工待交付工程的贷款利息部分)
结转自筹基建
贷: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
××项目工程(利息)
对于利息的偿还同偿还本金的账务处理。
上述两种会计方法的共同优点是将建设期间的借款利息资本化,真实反映了工程造价的成本。
4.年终结余分配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83-02
一、医院财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医院财务信息化是一个医院财务工作的核心,包括两方面:既包括财务管理信息化也包括财务核算信息化,二者不可分割。据统计,医院所需用的财务信息70%是由财务部门提供的。从医院信息化管理来看,医院要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实行财务核算信息化,财务核算信息化是基础,只有核算信息化了,管理信息化才有依据。一个医院财务核算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决定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的高低,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高低将直接影响医院经营决策,也决定一个医院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生存。随着现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了实施新会计制度,医院必须建立一个由互联网和内部局域网交叉对接的内部信息管理平台,将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等综合起来。通过加强医院综合运营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证行医安全、降低医疗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来实现医院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来实现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实现核算信息化,从而全面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够让管理者充分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功能和网络的方便快捷功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资金流和物资流信息。从而改变以前信息滞后现象,所以医院必须实现财务信息化。实行财务信息化的优点:
1.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医院财务目前是一项独立的核算程序,和企业财务有很大区别,医院财务政策性、业务性、时间性很强。新会计制度要求财务一体化信息平台,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要求采取追溯调整法,要求实行全成本核算,支持教学科研项目管理等。要完成新制度会计核算方法,财务人员必须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用,能大大提高财务人员综合能力和操作能力。
2.可以减轻财务人员工作量。通过与HIS接口,不需手工输入。例如:确定收入,只要收费处确定结账时间,财务科就可直接取数,将自动生成收入会计凭证。不需要等收费处报送门诊收入日报表和住院收入日报表才入账。国有资产、药品、设备、耗材等都可使用。节省层层报送,层层审批的步骤。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工作条件。
3.为预算编制提供了现代化手段。财务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查询、调用各个财务指标。编制单位总预算,也可以编制工作量预算。科室还可以通过以前年度的收入情况,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数,上调或下调一个比例来编制部门预算。
4.为决算提供了方便。决算需要很多财务指标来分析。例如:每职工平均业务收入,每职工平均公务费支出,百元医疗收入消耗卫生材料,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等。只要利用取数公式,都能点击完成。
二、目前医院财务信息化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院对财务信息化工作不够重视。目前医院实行部门财务信息化,应用效果不太理想,还是人为上报各种报表,差错时有发生。主要是领导和会计人员对财务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部门会计人员入账和财务入账不同步,对账难度加大。很难每月数字吻合,时间越长,差别越大。
2.财务软件没有做到无缝接口。会计信息系统软件不规范,财务软件没有实行统一的标准,单位使用的软件是各自向软件开发商购买的,再加上有的软件开发商还别出心裁地搞自己的特色,结果使会计电算化所用软件比较混乱,就是同一单位不同部门使用的财务软件也不尽相同。此外部分从事财务软件销售和的公司往往只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益,追求量的突破,而没有真正在服务和技术上下功夫,致使部分实行电算化的部门购买的软件不合格,经常出故障,出了问题又无处问,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不同的财务软件在数据接口,使用方法上不一致,也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方便。各部门单独核算,不能体现内部控制的作用,内部控制不连续,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差,存在许多隐患,实际操作中存在风险,制定措施不全,缺乏有效监督,现象存在。例如:物资部门多报或少报消耗,财务人员很难查找,时间久了很难做到账实相符。
3.缺乏合格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财务信息化需要一批既精通计算机学和信息学,又要精通管理学和会计学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医院这样的人才较少,现阶段会计信息化人员是过去的会计人员经过短期培训而来的,会计经验比较丰富,但是使用计算机处理业务时,只局限在财务软件使用上,计算机出现故障时,就束手无策。对于遇到超出范围的问题,也只能找软件的维护人员,维护人员基本上是学计算机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懂的很少,双方不能很好配合,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自己长时间的工作付之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还会导致系统崩溃,必然影响医院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其次,医院对财务人员培训不够及时,领导总认为会计核算是固定格式,固定内容,不需要培训,久而久之切断了与外界联系,让会计人员失去了学习新内容的机会。
4.财务信息化仍然建立在简单的会计核算基础上。计算机利用率太低,浪费人力和财力,本来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由于内部未联网,各部门都需要一个单独核算软件,进行简单的报表打印、简单的物资入库、出库等。缺乏事前监督,会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职能不能全面发挥,财务信息化没有达到良好效果。
三、对医院未来财务信息化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财务人员应做好宣传工作
让领导对财务信息化工作有个全面认识和了解,意识到目前软件已经不能完成新会计制度要求的工作,同时,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必须做好无缝接口,相互协调配合,逐步完善财务信息化管理。
(二)配置一套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财务一体化系统
1.财务一体化系统的优点:(1)综合性。医院经济运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体,而财务是从价值方面综合反映和监督医院的财务状况,因此其反映的信息必须是综合的;它需要以会计为核心,将医院的预算、成本、物资耗材、固定资产、收费、医嘱、医保等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的,一体化的管理模式。(2)多维核算。医院经济运行分析、评价、决策、控制等需要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反映医院核算、价格、供应商、病人、职工、科室、项目等有关方面数据,需要从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中提供全面信息。(3)信息流传递的双向性。医院的信息流是物流和资金流的综合体,会计信息是资金流的集中反映,会计的记账信息来源于物资、固定资产出入库、以及收费信息等;而库房的实物对账也同样需要会计提供相关信息,收费的现金对账也需要会计账务信息。(4)信息的及时性。通过实施财务一体化系统,医院各级管理者可以随时提取最新财务信息,并通过预算执行控制、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来分析特定的事项的财务影响。财务一体化是新型系统,操作上和AC990差别很大,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必须在实施前提供足够的培训时间,不仅局限系统操作,还包括系统投入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新的凭证生成程序。对会计人员的培训要制度化,同时确保会计人员的相关知识不断更新,使会计人员在最短时间内熟练掌握新软件的功能,及时为领导提供财务信息。
2.财务一体化系统管理流程:(1)以会计为中心流程:主要是围绕HIS收费、物流、固定资产、薪酬支出控制业务等。包括医疗、后勤物资和固定资产出库、入库、盘点、维修、原值变更、计提折旧等业务信息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凭证;薪酬系统也可以根据业务需要,自动生成应付工资、扣款、以及实发工资的会计凭证;支出控制系统中的借款、报销业务等可以根据业务类型生成会计凭证;HIS中预教金、门诊收费、在院应收和出院结算等可以自动生成记账凭证。(2)以成本为中心流程:主要围绕会计、预算、物流、固定资产、绩效进行的业务等。包括通过会计支出科目做科室核算,月末将科室支出核算数据传入成本系统,形成科室的成本项目类型成本数据;科室物资消耗明细数据传入成本系统,形成科室的物资消耗成本;固定资产折旧数据传入成本系统,形成科室固定资产折旧成本;薪酬工资明细数据传入成本系统,形成科室人力资源成本;成本系统中每个月的明细收入数据和支出数据,传入预算系统,核销收支预算,作为预算执行数据。(3)以预算为中心的业务流程:通过成本核算、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系统业务整合和业务流程再造,来实现成本的纵深控制,达到医院营运管理目标。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支出控制系统来实现对日常支出的事情控制,包括办公费、差旅费等的控制,以及物资采购付款控制。通过会计记账来进行事后的监督约束,医院的所有业务发生后,是必须通过会计来记账的。通过预算系统和会计系统的业务衔接,在会计进行支出核算处理的时候,可以用支出预算数据对所有支出项目按照科目、科室进行事后约束监督,并可以对异常信息和业务提出纠正和改进意见。成本系统将历史年度积累的科室收入和支出数据传入预算系统,经过加工处理,作为预算编制的依据。
(三)要有严格的安全措施,保证会计信息安全
配备可靠硬件资源,从保密性来说应配备功能很强的防火墙设备。如添加专用防火墙服务器,添加具有加密算法和多数为加密的路由(ROUTERS)等。从连续性和历史性来说,应配置足够的保证系统数据安全存储设备。如在服务器上配置双硬盘作镜像处理,在硬盘出故障时保证系统能够充分备份。
参考文献:
1.谢诗芬.会计信息化概念、特征和意义[J].湖南财政与会计,1999(11)
2.庄明来.当前会计信息化面临的几个问题[J].2006(3)
3.申青华.信息技术与会计价值超越[J].会计研究,2005(6)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3
在我国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由国家权力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创办的,从事教育、文化、卫生、社会福利、交通、城市公用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事业单位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非盈利性,主要的收入来自于财政拨款,因此在财务核算上与企业财务存在较大的差别。相比较于企业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一直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伴随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体系的不断改革和调整,先进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已经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也面临着功能和结构的调整,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财务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面对这些突出的问题,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以便更好的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一、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状况
2012年12月6日,我国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并要求于2013 年1月1日起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新制度》的引导下,许多事业单位都在会计核算基础进行了转变。事业单位应用权责发生制相比较于原先的收付实现制具有明显的优势。其较为突出的优点是,权责发生制可以很好的反映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可比性和全面性,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更加系统、全面、及时、准确的了解事业单位的财政信息,提高了财政信息的透明度。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可以更准确和全面的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支业务和其他经济业务的资产和负债情况,更好地反映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业务的成本和效率,提高了事业单位对于其资产和负债的监督和管理。同时,权责发生制对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新制度》除了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还创新性的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新制度》还设置了“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并规定了计提的折旧和摊销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这一处理加强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清晰准确地反映资产随使用时间和使用程度而产生的资产消耗情况。
二、运用权责发生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的仍然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只是在一部分经济性业务上运用,尚未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随着我国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系统的建设日渐趋于国际化,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越来越不适应。现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基础主要存在以下局限性:
1.缺少真实、规范的会计信息
所谓收付实现制,就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因此在收付实现制下,对于事业单位账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应付预付、应付预付款项以及提前支付应由各期共同摊销等费用,由于没有设置“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和“待摊费用”等科目,因此在核算过程中将本期现金的收入与支出直接当做本期的收入和耗费,则必然存在当期的收入与支出不能相匹配的情况,当期的成本也会与实际的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缺乏必要的客观性与真实性。真实的会计信息的缺失直接对国家相关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产生了影响,评价的结果也随便出现了偏差。
许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薄弱,会计信息不完整、不规范,使得会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单位的资产、负债核算不能被真事地反映,同时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通常不是专职会计人员,专业素养普遍偏低,导致财务管理随意性较大,会计核算不规范,产生了许多帐外的收支和资产,从而产生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
2.无法正确反映业务活动支付的代价
收付实现制按照当期实际发生的现金的收入和支出来确认业务活动支付的代价,然后由于收入与支出中包含应该计入其他会计期间的收入与支出项目,又因为是在本期发生,因此就被计入了当期的收入和支出,这样导致了业务活动支付的代价与实际的代价不相符的情况。在采购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只能根据实际收到的财政拨款的额度进行物资的采购,如果采购跨年度,这样就不能真实反映这项业务活动。例如,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房屋租赁收入等,本应由租赁期间的每月或者每年分别确认的收入,由于在当期发生则必须被计入当期发生的收入,由此导致的当期经营活动收入的虚增。再比如,事业单位的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借款,每年度产生的利息实际应当由每年承担,但是却都由最后一期偿还利息时承担。事实上,在收付实现制下反映的是业务活动的现金活动,而不是整个资金活动,因此每年度内存在收支不相匹配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
3.不能进行准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
事业单位公益性决定了它注重自己的社会效益,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化,事业单位同时也开始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业务采取收付实现制,所以不进行成本核算,这不符合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的要求,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同时也不利于国家预算的有效使用,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虽然事业单位在经营性业务上采取权责发生制,但是由于是在同一单位内,两种业务经常混杂在一起,成本和费用难以清晰的分摊,收付实现制下的成本核算弊端也会影响到其他的业务活动。
4.难以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
随着事业单位办公条件的日益改善,现代化的办公用品和必要的办公软件不断地添置,导致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大量地增加。然而在收付实现制下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项目不进行折旧和摊销,但是由于资产总是在不断的损耗,不进行折旧无法将资产的真实价值反映出来,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是人为的降低了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对于负债部分,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的支出部分只能反映当期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对于业务活动中的应付款项等,没有办法进行确认。这些实际发生了却未使用现金支付的债务,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也使得事业单位对风险的防范能力下降。
5.无法如实地反映事业结余
在收付实现制下,现金的实际收入和支付才是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的核算基础,应收应付和预收预付的账款并没有登记入账,实际的事业结余与账面结余存在偏差。这些偏差会转入到下一期,预算会对前一正常年度的结余进行安排。但实际上,由于被安排的上一年度的结余和实际的会计年度的结余不相符,因此事业单位的预算决策也会相应的被影响。收付实现制下的结余不对专项资金和非专项资金进行区分,为设置“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科目,难以反映专项资金的应用情况,容易出现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
三、国际政府会计核算的经验
在国际上,政府的会计核算基础通常是权责发生制,政府和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在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政府可以加强对其资产的监督和管理,较为准确地计量实际的收入、支出以及成本,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透明度,也有利于其建立有效的效绩考核体系。
以新西兰的政府会计为例,新西兰是全球最早的在政府会计和预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西兰对其政府公立单位进行会计改革,主要有成果有权责发生制的引入、绩效评估制度的建立以及成本管理模式的建立。1992年,新西兰出现了第一份权责发生制年度财务报告,这是全球第一个以完全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国家,新西兰也就此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会计改革中速度最快、改革最彻底的国家。新西兰将权责发生制引入政府会计和财政预算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首先,新西兰政府的财务赤字问题得到了解决,政府扭亏为盈,其次是解决了政府机构过于庞大复杂的问题,政府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同时,权责发生制的引入还提高了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公众对政府财政资金的运作状况更加了解,公众的监督对政府的财务管理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因此仍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而言,在资产的管理和收入支出的核算上明显落后于国际的先进水平。尽管在《新制度》中我们已经看到有关部门在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上对于会计核算基础有向权责发生制转化的意愿,但是收付实现制仍然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权责发生制运用还是不够广泛。以高等教育事业单位为例,高校内部的会计核算仍然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很难实现对学校内部各个业务环节之间的协调,对学校的大量固定资产也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对于已经发生却应属当期和尚未实现却具备登记入账资格的收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资产管理模式的落后,对高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和其他业务的展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意识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并不是两种完全对立的会计核算方法,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并不是意味着完全淘汰收付实现制,两者并存服务于事业单位会计是最佳的选择。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会计中,政府的支出确认采用的是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收入确认采用的是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的优点在于可以真实地反映资产负债情况,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综合评价资金的使用情况,但是收付实现制的有点在于能够满足国家对预算的管理要求,会计信息的获取成本较低,而且收付实现制符合事业单位公益性、非盈利性的特点。加之《新制度》中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加入了现金流量表,收付实现制能够提供事业单位现金流进流出的情况。所以,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有机的结合能够是政府财务管理更加高效,行政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四、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建议
1.逐步推行权责发生制制度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不断进行,进一步推进权责发生制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新制度》对权责发生制的运用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业单位都适合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会计制度,应该以事业单位的性质为实际进行分析。对于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其收入主要来自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对财政补助收入的依赖较小或者几乎不需要财政补助,这类事业单位会计实际上和企业会计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应当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的会计核算基础。以医院为例,医院的经营模式和企业基本类似,因此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规定医院的会计核算全面采用权责发生制,不再采用收付实现制。对于社会服务性质的事业单位,其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上级补助收入,对财政的十分依赖,公益性质较强,因此这类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可以对其会计业务进行清晰的记录,对于其少量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以及对固定资产折旧和应收应付、预收预付款项的核算时应当引入权责发生制。
2.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
法律是保证各项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加强建设各项法律制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制度》对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权责发生制的进一步推行势在必行。但是《新制度》对权责发生制的运用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相关的细节尚未进行法律的规定和约束,因此在具体推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类问题。而且我国的相关的法律严重缺乏,目前只有《预算法》、《会计法》以及《审计法》,与实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所需要的法律环境相差甚大。法律法规的缺失,也很难保证会计改革的连续性。所以加强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并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为正处在改革中的事业单位会计提供法律依据,是使改革顺利推进的必经之路。
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收付实现制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会计基础,加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并没有像企业一般复杂,因此在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是很高。随着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和企业越来越接近,同时《新制度》引入了较为复杂的权责发生制,这对会计人员关于权责发生制的理解进一步提出要求。由于大部分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不是会计类专业毕业,他们对会计工作不是很精通和了解,对会计事项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彻,这毫无疑问了影响会计工作的进行。因此,为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单位应当每年组织会计人员接受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会计技能和对新事业单位会计的理解,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专业和高效,同时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帮助和引导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以促进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避免会计人员不负责任的行为以及腐败。同时单位可以设置财务考核制度,每年对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考核,这对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十分有效的。
4.加强财务监督管理
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财务监督管理系统是事业单位会计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查机制,促进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对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账实相符,保证会计核算真实反映业务活动,避免出现重复报账、滥用资金、舞弊等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认真严肃地执行预算计划,强化预算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有效性、安全性。同时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对固定资产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盘查,清晰地记录固定资产使用状况,保证账实相符、账账相符,避免固定资产的流失。
五、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在经济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国事业单位在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有许多问题,现行的会计核算存在明显的弊端,会计信息的不完整、不真实,资产负债管理不规范对事业单位稳定、高效地运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还需要不断对会计核算进行创新和完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单位财务管理,使事业单位的工作走向越来越好、越来越高效的方向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财办会(2012)72号,2012.
[2]杨忆红.高校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天地,2013,(6):71.
[3]栾笑冰.权责发生制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几点运用[J].中国外资,2013,(12):44-45.
[4]张进.浅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权责发生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8)下:43.
[5]郑治锹.事业单位会计收付实现制及权责发生制在核算中的利弊[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下:15-16.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188-0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在预算单位需要购买商品和支付劳务款项时,由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这种制度最大的优点在于有效地提高了财政资金收缴、拨付及使用过程的透明度,使相关部门能够从总体上掌握财政资金的流向及流量,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腐败;能够促进事业单位提高预算的编制质量及预算执行效率。
事业单位是接收并使用国家财政资金的主要部门,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从事业单位角度审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工作。
一、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财政立法滞后,事业单位理财观念未根本转变
1.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需要包括明晰、科学的政府预算、完善的预算会计制度和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等作为保障。我国现行国库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以及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这些法律规定,有的只是基本规定、原则,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如《预算法》及条例中有关国库的规定,大致属于这一类。有的已明显过时,不能指导现行国库制度改革,需要重新修订和完善。
2.一些事业单位对国库制度改革理解不到位,观念停留在原有的资金拨付方式和管理方法上,造成对部门预算及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一些操作规定还不大理解,沿用老思路、老方法编制及执行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预算单位办理收支业务比原来程序多、手续复杂、要求规范,部分观念陈旧的单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二)部门预算不合理、不科学
从财政资金运行过程来讲,国库制度改革需要严格的部门预算制度相配合。虽然部门预算及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已推进了好几年,但是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这给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带来一定的困难。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预算单位编制的部门预算不够详细和科学,财政部门难以经国库支付中心通过直接拨付或授权拨付财政资金,以达到提高资金运行效率,满足事业单位资金需要的目的;另一方面,预算指标项目的编制未能充分地细化和规范具体。预算指标项目的不规范,带来受理和支付工作的不畅和不规范,不利于提高预算支出的透明度,给预算单位造成违规支付的漏洞,也给国库集中支付监督、管理等后续工作带来不便。
(三)国库集中支付的监督职能尚未发挥到位
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对不符合规定的开支缺乏必要的监督。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要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不但要服务,而且还要监督,应该为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和部门预算的有效执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目前,国库支付中心的受理人员比较侧重于服务,由于网上办理业务受理审核人员无法让预算单位提供原始单据,不能对其所填支付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审核,不能很好发挥其监督职能。有的单位甚至把授权额度全部提取现金,这加大了现金违规的可能性。
(四)国库集中支付中授权支付比例偏高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下,财政资金的支付方式包括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前者所适用的范围包括工资支出、购买支出以及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后者则包括未纳入政府采购的购买支出和小额零星支出。从目前来看.对工资支出、政府采购支出基本实现了直接支付,但对于某些大额采购项目和大额工程支出,事业单位可通过将其进行合理的拆分,来尽量满足使用授权支付的要求,以此来维护其自身的利益。由于目前部门预算细化程度普遍不高,政府采购预算编制长期滞后,从而使这一现象日益严重。
(五)国库集中支付尚不能与会计核算对接
目前存在于各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无法实现与其自身会计核算系统的对接,与支出相关的同一笔业务需要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中分别进行处理,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二、事业单位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依法推进国库制度改革
1.国库管理要在公共财政体制下提供高效、优质、安全的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加强国库管理的政策功能和监督功能。政府有必要根据财政部门以及预算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已明显过时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符合实际情况并且操作性强的国库制度改革的相关配套的法律、条例、办法和措施,依法推进国库制度改革。
2.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改革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有利于严格控制财政资金,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财政部门应重视政策宣传和舆论导向,增强财政体制改革中单位负责人和会计负责人的责任意识。财政部门多与预算单位交流和沟通,使他们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帮助预算单位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强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二)科学合理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
国库集中支付涉及多个环节,要求财会人员不仅要做会计核算员,还要做掌握全局的预算员。一要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财务人员要及时掌握新制度、新业务、新方法,熟练掌握国库集中支付涉及的各项业务操作技能,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二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事业单位和财务人员预算编制和执行的业绩考评机制。由财政部门具体负责,每年对各预算单位和财务人员进行一次客观、全面的考核,对业绩突出的,由财政部门给予表彰,奖优罚劣。三要加强财政部门日常业务动态监控,及时对事业单位偏离既定预算或政策目标的事项发出信号,并要求他们对偏离的原因做出解释。
(三)强化国库集中支付的监督职能
一是统一经费开支标准,各地财政部门应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费开支标准,并经常监督检查,促使各单位严格执行,对违规的单位要减少其相应预算指标,从而来遏制一些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严重失控、互相攀比、滥发钱物等不良现象。二是国库集中支付受理审核部门要服务和监督两手抓,受理审核人员不但要热情服务,而且要严格执法,要研究探索网上受理业务的原始凭证原件实时抽查复核办法,对其提供原始单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减少审核漏洞。
(四)降低授权支付比例
针对许多事业单位对大额支出项目进行拆分,而后对其进行授权拨付申请的情况,要大力加强财政监督力度,取消中间账户。减少某些事业单位借机对财政资金的挤占和挪用行为,坚决维护对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
(五)努力实现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核算对接
为了改善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核算两个系统分别独立的状况,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有关业务事项涉及的会计核算科目问题,在按需要设置的会计核算办法的基础上,有待于上级财政部门按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国家预算科目设置的要求,予以修改和统一;二是加强国库网络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优化设备程序,强化系统功能,从技术层面上为两者顺利对接提供必要的条件。由于这两者无论是在理论基础,还是在目的性上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两者的对接具有一定可行性。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有利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本文希望通过对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问题的探讨,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谷华明.当前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经济,2008
2.岳英.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的建议.山西财税,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