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范文

时间:2024-01-18 14:44: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

篇1

(一)一般自然灾害:指气象部门悬挂了黄色台风信号、红色暴雨信号或红色寒冷信号等预警信号。

(二)重大自然灾害:指气象部门悬挂了红色台风信号、黑色暴雨信号、黑色寒冷信号等预警信号、发生能见度在50米以下的大雾天气或出现了5级—7级中强震。

(三)特大自然灾害:指气象部门悬挂黑色台风预警信号或发生7级以上地震。

二、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抢修工作的基本原则

公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抢修工作是一项责任重大,情况复杂、时间要求紧迫的特殊工作。在应急救援抢修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公路部门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按如下原则进行: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

(二)分级分部门负责协调一致原则。在发生一般性自然灾害时,养护公司、路政大队、超限站根据自然灾害管理办法自行组织抢修,而发生特、重大事故时,各养护单位应在市公路局统一领导下进行抢修。

(三)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当抢险任务较大时,一时难以排除险情影响公路畅通,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并请求动员社会力量支援共同参与抢险。

三、应急抢修组织机构及职责

为应对突发性重、特大自然灾害,市公路局成立公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抢修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全局自然灾害抢修工作。

公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抢修指挥部是全局自然灾害救援抢修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向各工作组传达指挥部工作指令并监督实施;收集各工作组工作进展情况,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突发性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指挥部领导迅速派出工作组赶往灾区组织、指导救援抢修工作。如属特大自然灾害,指挥部主要领导要亲自到灾害现场视察灾情和指挥救援抢修工作,明确分工,明确职责。重大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时,必须立即如实报告应急抢修指挥部并及时组织临时应急救援抢险队伍进行救援、抢险和处置,尽快控制险情蔓延。

公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抢修指挥部根据工作需要特设公路自然灾害抢修小组、公路自然灾害宣传小组、公路自然灾害物资供应小组,以保证各项工作有人抓、各种问题有人管,把各项责任落实到位。另外为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各分组由局领导班子成立的总指挥部统一监督领导。

四、自然灾害应急行动

(一)公路自然灾害抢修小组主要负责灾害抢修。

灾害发生后养护公司一小时内到达现场,查看灾害情况对灾害进行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范围进一步扩大,且将具体情况报市公路局办公室及本单位统计人员以便统计上报;并负责在灾害路局两端立警示牌或在路两侧拉红色标志线,提醒驾驶人员注意安全;同时做好抢险工作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抢险顺利进行。

市公路局接到报告后,应立即作出反应,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根据所报情况制定抢修措施。

(二)宣传小组主要负责统计上报及向外。

局属受灾单位内勤接到报告后应以最快速度将公路灾害情况报市公路局办公室,且每隔4小时报一次,以便市公路局及时撑握灾害情况及采取有效措施;同样市公路局办公室将各单位灾害情况统计整理以最快速度向主管部门上报,以便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掌握情况。

篇2

【正文】

中秋节期间,我市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主要开展了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节前会商研判。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日安全工作,节前主要领导带队检查旅游景区、码头等重点点位,市委市政府各分线领导也带队前往各自分管线开展安全检查。

篇3

【正文】

2020年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镇始终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始终把预防灾害放在第一位的工作方针,明确职责,查找灾害隐患,狠抓落实,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一系列指示精神,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一项大事来抓。回顾全年的工作,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及区应急管理局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我镇成立了以镇长张朝阳任组长,分管副镇长陈刁任副组长,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防灾减灾宣传工作领导小组,镇应急办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各项工作,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信教群众避险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

二、强化责任,积极自查

按照防胜于救的原则,我镇积极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自查工作。对全镇进行了覆盖全域的地质灾害、水患灾害及火灾隐患的排查,落实了村(社区)、企业的灾害防御主体责任、降低了灾害风险。

三、完善应急预案、加强防灾应急演练

镇、村行政区划调整,镇政府及时调整、完善了各项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修订、编制,强化了预案的可操作性,基本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各行业领域的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体系。为做好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应对准备工作。我镇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应对洪涝、滑坡和森林火灾的应急演练,通过演练进一步明确了处置突发灾害的责任分工,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应急救援队伍的成员构成,充实应急救援队伍力量。整合民政、水务、森林防火、消防现有应急储备物资,建立统一的应急物资管理体系,确保关键时刻应急物资保障,做到有备无患。

四、加强宣传、提高防灾意识

针对“防灾减灾”,我镇印制了3500份涵盖地灾、洪涝、雷雨、大风、地震、冰雪霜冻灾害预防的宣传资料,广泛开展了防灾减灾救灾有关知识的宣传,增强了广大群众对防灾减灾的认识,让群众学会了避险、自救互救知识,让广大居民了解和认识防灾减灾工作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五、积极预警、确保信息畅通

在主汛期和森林防火重要时段,我镇坚持24小时防灾应急值班,密切关注下去重要灾害隐患点,及时转发上级的雨情、洪涝及恶劣天气等预警信息,把预警信息传递传达到每一个灾害隐患点和每一个村民和企事业单位,做到提前预警、提前准备、提前预防,确保了主汛期辖区人员安全和社会稳定。

六、主动作为、生产自救

2020年,罗江镇连续几次遭遇强降雨,场镇低洼处连续3次进水被淹,累计受灾人口2544人,其中转移安置324人、生活救助164人;直接经济损失216.95万元、其中农业损失22.5、基础设施损失135.45万元、公益设施22万元、家庭财产损失37万元;农作物受灾3.402公顷、其中成灾2.7187公顷、绝收0.6833公顷。面对灾情镇党委、政府及时统计上报灾害信息,将受灾情况及时上报国家救灾系统,组织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和村民互救,确保受灾群众衣食无忧,能及时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2020年我镇没有出现一例因受灾导致的村民无饭吃无衣穿和因灾上访事件,确保了辖区社会稳定。

篇4

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变化及安全管理的发展,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政府部门在安全监管上对企业应急管理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3年10月1日,新的《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出台并开始实施,标志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进入“从有到优”的新阶段,国家在对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已经将提升应急预案质量作为了工作重点。新《导则》针对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时缺少风险评估导致预案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这一问题,进一步规范了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明确将“风险评估”作为应急预案编制步骤之一。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2014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应急综合[2014]4号)中进一步提出应急预案编制需深入开展危险因素辨识,注重将风险评估报告纳入备案内容。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更是明确提出将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风险评估报告作为应急预案备案审查的必要条件之一。由此可见,风险评估对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性。

目前,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时由于编制人员专业能力的限制,极少进行真正有效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在事故风险描述部分,均是凭主观经验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宽泛的概述,在具体的应急预案编制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是不分主次,对所有危险源均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二是与风险描述相脱节,仅编制一个综合应急预案。

企业编制的各种应急预案,最终均要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包括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编制之初,“要编制哪些预案”是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进行风险分析,盲目的对所有危险源均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没有重点和主次,导致预案缺乏针对性、很多专项预案只是作为文本被束之高阁,而真正有用的专项预案也不能得到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重视,从而预案也就丧失了其有效预防、降低事故影响的作用。

针对此问题,笔者在近期做应急预案咨询工作的基础上,以某地勘企业为例,阐述通过风险评估从而进行应急预案体系优化的过程,探讨风险评估对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意义。

2.应急预案体系优化

2.1风险评估前的应急预案体系及缺陷分析

地勘企业属高流动分散的行业,其工作条件多变,环境恶劣,涉及的事故风险较多。进行风险评估前,企业仅凭经验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概述,包括火灾、人身伤害事故(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车辆伤害等)、野外作业事故(溺水、人员失踪等)、基坑坍塌、自然灾害等,并针对所有风险均编制了专项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如图1所示。

企业在专项预案中按照常规模板将火灾专项预案放在了第一位,在具体的预案中分析了办公室火灾、施工现场火灾等,但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并没有分情况进行编制,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而火灾事故对该企业来说并非多发事故;野外作业事故专项预案中分析了溺水和人员失踪,但是考虑到该企业的作业活动范围,人员失踪的可能性并不大;人身伤害事故专项预案力求涵盖所有可能发生的人身伤害类型,个体伤害类型和群体伤害等混在一起,没有分重点和主次,接下来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的编制很难较好的进行;自然灾害专项预案中包含了暴雨、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而关于自然灾害方面,企业的主要职责是在灾害来临前做好防灾工作。图1的应急预案体系,针对性较差,并不能一目了然的让企业确定自身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应急防范重点,具体实施起来很难起到很好的效果。

2.2风险评估

根据该地勘企业作业特点,选择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对该企业历年的事故情况分析及对同类企业事故情况进行调研,以“以往事故发生频率”(曾经发生过、未发生过、经常发生、其他单位曾经发生过)这一指标来辅助确定相应的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值,编制风险评估表(如表1所示),对企业主要生产活动(钻井施工作业、岩土施工作业、野外地质调查)进行风险评估,得出各类危险因素的风险度值,从而进行重要性排序。

2.3优化后的应急预案体系

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原有应急预案体系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化:

1)因野外地质调查作业各项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为“可能危险”,等级较低,因此无需单独编制专项预案。

2)企业钻井施工作业过程中,高处坠落和触电的危险等级最高,为“高度危险”,钻井施工中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因发生频率高,达到“显著危险”,其次是起重伤害、车辆伤害等,因此得出人身伤害事故是企业应高度关注的风险,因此将人身伤害专项预案放在了第一位,并且编制高处坠落和触电现场处置方案。

3)岩土施工作业过程中基坑边坡失稳坍塌的风险等级为“高度危险”,触电、机械伤害风险等级为“显著危险”,因此岩土施工专项预案明确为基坑坍塌专项预案,其他风险的应对在人身伤害专项预案中已经包含。

4)自然灾害方面,根据企业的作业范围和特点,其直接遭受地震、泥石流、洪水的可能性并不大,最其作业直接有影响的是大风和雷电天气,因为将自然灾害专项预案确定为“防风、防雷专项预案”,重点针对大风、雷电天气进行预防,编制事故发生前的防范措施。

优化后的应急预案体系如图2所示,优化后的应急预案体系体现了企业的生产作业特点,也使后续的具体应急预案内容编制更具针对性。

3.结论

通过风险评估进行于应急预案体系优化这一过程,总结其对应急预案编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了企业“要编制哪些预案”的问题,企业的应急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通过风险评估,对企业潜在的危险源进行梳理,评估出各类事故的风险等级,有针对性的对高风险的事故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才能最大的发挥应急预案降低事故损失的作用,针对性强了,企业的重视度就高了。

2)应急预案体系确定后,由于风险评估确定了各类危险源的具体风险等级或分志,企业在预案内容编制过程中,也能进一步突出主次和重点。

3)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使企业更清楚的了解到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潜在的各类事故风险,进而加强相应的安全管理,做到有的放矢。

4)风险评估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增强了员工安全防范知识的同时,也会在一定意义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GB/T29639-2013.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2]樊运晓.应急预案编制实务――理论实践案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篇5

一、应急物流概述

应急物流是指为了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等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根据突况下的特定需求,进行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功能性的活动。

应急物流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首先,同其他物流相比,它有社会公益性,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执行的主体为政府,资金也来源于政府,所以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物流效益的实现的。其次,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很难准确地估计某些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强度、影响范围等。这对开展应急物流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它的不确定性伴随着应急物流的流量,流向的剧烈变动。最后,为了减少损失,又需要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急物流的保障,所以难度也加大了。

应急物流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所有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与救援,都伴随着大量的应急物资筹集、存储、调配、运输、配送和回收等物流活动。各种自然灾害,突发的公共事件是无法避免的。而发生此类事情时,第一时间把合适数量、质量的应急物资送到目的地,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这对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快速恢复正常秩序,尽可能减少各类损失是非常重要的。

二、我国应急物流现状

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实践中,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但多数情形下,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保障总体还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体系的不完善影响到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导致应急时缺乏专业的组织协调,政府、企业以及爱心人士各做各的,缺乏配合,大量运送车辆拥堵在路上,使得较多物资未能及时送到灾区群众手中。同很多国家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亟需改善。具体来讲,我国应急物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应急物流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

我国很多与灾害相关的法律制度等还没有配套建立起来。制度上的不完善,必然导致救灾工作无法可依。从应急物资采购、储备到应急物资运输、调拨、配送以及应急物资的组织设立等各方面,均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基础。现存在的一些法规和规章,许多以“试行”、“暂行”、“意见”、“通知”等方式存在,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够。一些指导性政策过于原则而缺少可操作性。一旦灾害来临,通常是依靠地方政府行政职能和群众自发组织基础上的运作,基本上是以动员为主,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和约束,效率不高。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是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不计物流运作成本,危机一旦发生,各级政府就会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相应的危机处理领导小组,以危机的及时处理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这种运作机制由于没有法制化的应急保障机制,整体秩序紊乱,成本高、效率低。

2、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不合理

救灾物资储备不合理。从物流合理化角度看,救灾物资存储应尽可能靠近受灾地区,以达到对灾情快速响应的目的。救灾物资也应该集中储备,一旦分散于各部门,物资保障成本较高。但是应急物流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和地方,存在一定程度的部门和地方分割,组织化程度较低,应急物流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不高,亟须整合。比如,衣被等生活类救灾物资的储备由民政部门负责,药品类救灾物资由医药卫生部门负责,粮食储备由粮食部门负责。一旦发生灾害,物资配送需要传递信息到不同的部门,然后还需要不同部门间相互沟通配合,这样的后果就是组织协调难,物流成本很高。再如,救灾物资的捐赠,我国救灾物资捐赠基本属于应急捐赠,即在灾难发生时,通过政府号召组织全社会捐赠。由于救灾信息不够通畅、捐赠主体繁多等原因,社会捐助物资很容易出现种类、时间上的供需失衡。灾害救援初期易出现救援真空,应急物资缺乏,而在救灾后期物资达到饱和后,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造成供应过多、浪费严重等问题。

3、应急物流管理专业队伍缺乏

灾害应急物流的组织协调是一个系统化、专门化的项目,最难的地方在于灾区对于救灾物资的需求量大、需求频率高,而且这些物资的来源广、调配涉及的部门多、运送路途艰难。应急物流面临的任务专业性很强,需专业人士负责。我国目前缺少应急物流的专业人员和专有设备。各地区没有自己的应急专业队伍,灾害一旦发生,难以自救。专业化的应急物流企业是应急物流体系中的重要市场实施主体,而国内专门从事应急物流的企业(如应急物流基地、应急物流中心、应急配送中心、第三方应急物流企业等)还相当缺乏。

4、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部分骨干运输通道能力不足,铁路网络结构不合理,民航支线机场数量缺乏,公路基础网络技术状况差距显著,通达度与衔接度明显不足,内河航道等级偏低等。东、中、西三大地带交通设施依次弱化,部分区域运网稀疏。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很多国家已经在使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来处理非常规情况下的各类数据和信息。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信息系统不够完善,信息报告不及时,没有建立一个信息和共享平台,无法准确掌握紧急情况详细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生产和分布情况,对运力的数量和状况不清楚,分析判断不准确,无法制定出正确的应急物流决策,因而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状态的要求。

三、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

1、健全应急物流管理法律法规机制

通过建立应急物流法规,可以规范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在特殊时期法律赋予的权力、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从而确保应急物流顺畅展开。例如,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有权以有偿和无偿的方式征用民用和军用建筑、工厂、交通运输线、运输工具、物资等,以满足抗灾、救灾和贩灾的需要;也可以通过法规的形式,规范政府动员物流企业参与保障的机构、权责、流程和补偿措施,为物流企业的具体运作提供法律保障,确保有的放矢。这样危机发生时,这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和保障机制能够保证责权划分、动员依据和经费来源,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确保应急物流朝着高效、正规的方向发展。所以,我国也应该尽快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2、建立政府管理、标准运行的应急物流管理保障机制

应急物流的实施需要紧急调动大量应急物资,只有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才能使应急物资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因此,建立应急物流管理机制是必要条件。应急物流管理机制必须在组织上要求政府统一管理,技术上标准运行。统一管理是指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一律由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统一调度指挥。标准运行主要是指,从应急准备一直到应急恢复的过程中,要遵循标准化的运行程序,采用所有人都能识别和接受的标准,以减少失误,提高效率。

3、大力培育综合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应急物流管理涉及到交通、运输、储存、航空等多个部门,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应急物流人才队伍。中国一方面需要培养能够统筹规划和指挥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实战经验丰富、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应急设施设备的专业化人才。高等院校要承担起培养应急物流管理人才的社会责任。全面加强应急物流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综合实战演练,按规划和预案的要求,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能力;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手段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参与应急物流管理与服务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职、兼职队伍相结合的突发事件应急物流指挥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力量,并注重平时培养,做好应急物流人才的后续储备。

4、加强应急物流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物流信息化技术发展很快,诸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RS等都可以用来更精准地对应急物流情况以及物流的安排进行把控。现在的一些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便已经有所建树。所以只需要将常规物流方面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到应急物流中,用先进技术支撑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和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在这方面还可以加强对外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以提高应急物流管理水平。同时,也要建立起应急物流平台,让各方都可以在平台上看到最新的消息,这样方便沟通,协调组织起来也更加方便。

5、政府将应急服务项目外包,大力培育应急服务产业化,鼓励应急物流社会化

中国新兴的应急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急物流在我国一直是政府主导,但是由于政府本身工作是脱离市场的,也是缺乏动力的,所以物流企业就成为了有力的补充。因此,政府应将应急服务项目外包,大力培育应急服务产业化。一是培育能够提供应急物资的生产企业。建立一批专业化生产应急物资、设施设备的企业,同其签订协议,实行日常生产品与应急品存储结合。二是培育与应急物流平台建设相关的骨干企业。其中,应急物流平台的硬件建设、应急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应急物流演练、应急物流评估等,都是应急物流平台建设所必需的。三是培育专业化的应急救援物流企业。除部分地区根据需要新建一些专业应急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外,大部分地区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以市场化方式与具备条件的国内大型专业物流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启动应急物流运作。

【参考文献】

[1] 张永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研究[J].管理学刊,2010,23(6).

[2] 李萍:我国应急物流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10(6).

[3] 程琦: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运作[J].理论月刊,2010(4).

篇6

近几年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如2003年SARS传染,2008年汶川大地震、南方大雪灾,2010年上海静安公寓大火,2011年温州动车追尾事故,都给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其中一条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及公共危机预警体系不完善所致[1]。反观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福岛核危机事件,由于得益于应急物流体系的有效运作,使灾害重建、救援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近几年,河北省突发及公共危害事件频发,且河北省地处环渤海湾中段,地理位置特殊(环京津地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责任尤其重大。因此,建立健全河北省应急物流机制尤为重要。

1 应急物流概述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它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也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时间效用,供求关系也要求空间均衡与时间均衡[2]。应急物流主要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弱经济性及非常规性等特点[3]。

在目前突发事件频发现状下,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它既关系着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安全,也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同时,它也为应急管理的成功实施提供物资基础和实现条件,并与现场救援密切相关[4]。

2 河北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自从国家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应成立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构以来,河北省政府成立了省政府应急办,设置河北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地级市、区县也相应设立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相应各级职能部门也明确了相关责任部门或负责人,形成了以省、市、县政府管理为主,其余职能部门为辅的三级应急平台。目前,河北省已建立了检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预演、舆情引导、军地合作等多方位、多层次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了统一指挥、多级部门联动、上下一致的应急物流管理与指挥体系。

针对河北省应急物流及应急管理,河北省政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3年出台了《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6年印发《河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河北省地震应急预案》;此后,陆续编制了《河北省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河北省城市道路桥梁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2007年编制《“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等。

为了提高河北省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能力及应急物流体系整体的运作水平,河北省先后开展大量应急预演活动,包括自然灾害、战备及疫情、生产事故、基础设施能力、大型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内容。如,由各种政府及职能部门开展的河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演、河北省电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演、河北省交通及网络应急预演、渤海海域溢油应急预演等,由各类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开展的预演等。

另外,河北省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方面也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从救援资金获取与分配管理、救援物资储备中心布局及管理等方面入手,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尽管河北省应急物流体系已初具规模,但仍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 应急物流法制建设还不健全 目前,河北省虽按《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定了省级突发事件的法规,但对具体的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治理缺乏操作性强的法律支持机制。如自然灾害、流行性地方性疾病、群体性安全事件等领域,还没有完善的法规性文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强制执行,这会造成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受损,也不符合依法治国的宪法规定。同时,已经颁布的一些单行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各级地方政府(市、县)未出台相应的细化法则。

2.2 应急物流管理体制不完善 河北省应急物流指挥体系虽已形成体系,但仍缺失权威的、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综合协调性常设专门机构缺失。很多临时设立的应急管理部门如同虚设,如各项委员会、指挥部等专门机构非常设,这不利于形成统一协调的机制,不利于有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应对复合型、大规模群体突发事件没有专业救灾队伍,存在处理力量的盲区。

篇7

1.概述

在人类历史中,伴随人类社会的,不仅仅只有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有各种各样的灾难。这些灾难为人类历史留下的是一页页触目惊心的篇章。从这种意义上讲,防灾减灾是人类成长过程付出的代价。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提高,事故与灾害发生的概率与规模也随之增大。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自然的或人为的灾害给全球人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灾害对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剧,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各种灾难一次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唤起世人对它的重视,防灾减灾是人类社会防灾的永恒的主题。加强防灾减灾研究和防灾减灾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是21世纪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严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所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1.1基本概念

灾害:是指自然发生的或人为造成的,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与现象。

防灾:是指尽量防止灾害的发生以及防止区域内发生的灾害对人和人类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但这不仅指防御或防止灾害的发生,实际上还包括对灾害的监视、预报、防护、抗御、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等。

减灾:减灾包括两重意义,一是指采取措施减少灾后发生的次数和频率,二是指要减少和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人民正常生活和各项产业活动的正常进行,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1.2防灾减灾基本原则

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灾害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如下。

尽可能预防――运用技术预防措施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控制损失――加强新技术开发应用,提高承灾能力。

控制诱因――使用高技术性能材料,提高监控调控技术水平。

消除隐患――改善技术环境,提高防灾意识。

应急反应――提高装备水平和救灾能力。

2.灾害的类型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要产生各种各样的灾害。联合国公布了20世纪全球十项最具危害性的战争外灾难,分别是:地震灾害、风灾、水灾、火灾、火山喷发、海洋灾难、生物灾难、地质灾难、交通灾难、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的分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防灾方法。

(1)按灾害特点、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

在我国发生的重要的自然灾害,考虑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可归纳为七大类,每类又包括若干灾种。

气象灾害: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干风、黑风、暴风雪、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旱灾等。

海洋灾害:包括暴风潮、海啸、潮灾、海浪、海冰、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洪水灾害:包括洪涝灾害、江河泛滥等。

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塌陷、火山、矿井突水突瓦斯、冰融、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地震灾害: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砂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主要的解法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以及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诸方面。

生物灾害: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害、流行性传染病等。

森林灾害: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

(2)按自然灾害形成原因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包括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不仅受着地球自身运动和变化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受太阳和其他天体的作用和影响。实际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地取之于自然又受制于自然的条件下生存和发展起来的。但是,自然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太阳队地球辐射能的变化,地球运动状态的改变,地球各圈层物质的运动和变异已经人类和生物的活动等因素,时常能破坏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3.防灾减灾对策

现代科学观点人为各种灾害就个别而言有其偶然性和地区局限性,但从总体上看,它们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和规律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长期与自然灾害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采用先进技术,在满足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使用功能的同时,提高其综合防灾减灾的能力。

3.1 防灾减灾基本原理

灾害的形成有三个重要的条件,即灾害源、灾害载体和承(受)灾体,因此,要防止和减轻灾害的损失,就必须改善这三个条件,其主要措施是:消除灾害源或者降低灾害源的强度;改变灾害载体的能量和流通渠道;对受灾体采取预防和保护性措施。

3.2 防灾减灾的总目标

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综合运用工程建设与法律、行政、经济管理、教育等手段,提高减灾能力,为社会安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加强灾害科学的研究,提高对各种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及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促进现代化技术在防灾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因地制宜实施减灾对策和协调灾害对发展的制约。

在重大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防灾灾情的扩展,避免因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保护有限而脆弱的生存条件,增强全社会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

3.3 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鉴于目前的灾害形式,要有效地防灾减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灾害监测,包括灾害前兆监测,灾害发展趋势监测等。随时监测各种灾害,特别是洪水、干旱、地震等重大灾害发展情况。这些措施的减灾效果是很显著的。

灾害预报。对潜在灾害,包括发生时间、范围、规模等进行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这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减灾措施。

防灾,即对自然灾害采取避防性措施,这是代价最小的且成效显著的减灾措施。

抗灾,指对灾害所采取的工程性措施。

救灾,这是灾情已经开始或遭灾之后最紧迫的减灾措施。当重大灾害发生时,快速准确提供灾情信息,是紧急救援所必须掌握的资料。必须制定有效地救灾预案并常备不懈,方能取得明显的减灾效果。

灾后重建,准确的灾情评估是灾后重建最主要的依据之一,而灾区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恢复,也是主要的减灾措施。

参考文献:

篇8

1近年来盐城市设施农业自然灾害主要类型及危害特点

1.1大风

1.1.1发生规律

盐城地区大风天气多发生在春季和夏秋季,风力超过8级即会对设施农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1.1.2危害特点

一是对设施大棚的危害。大风常常会将竹木结构的老旧拱棚夷为平地,使建造标准较低的钢管、铁管拱棚发生扭曲、变形等,地锚松动乃至被拔出,甚至会将棚膜掀开或刮飞。有时,风灾还会使一些新建钢架拱棚因缓冲力差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棚体倾斜、棚膜破损等现象。二是对棚内作物的危害。如发生于春季,棚内经济作物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风灾会对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再遇上“倒春寒”天气,很容易造成植株冻害或冷害,重者直接导致作物死亡,损失严重。如果发生在夏秋季,作物正处于生长旺盛期,风灾会造成作物脱水、落花落果、倒伏折茎,导致抗病能力大幅下降,病虫害加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1.1.3典型案例

2016年6月23日的特大龙卷风瞬间最大风力达到17级,同时伴有冰雹、强降水,涉及阜宁县硕集社区、新沟镇、陈良镇、板湖镇等7个镇(区、街),以及射阳县开发区陈洋办事处和海河镇2个镇区,损坏设施大棚面积4.8万亩,造成农业经济损失9.97亿元。

1.2暴雪

1.2.1发生规律

冬季发生较多,尤其是每年的12月到翌年的1~2月发生频率较高,一般连续2~3次降雪过程,雪量在20mm以上即会对设施农业造成危害。

1.2.2危害特点

一是对设施大棚的危害。设施大棚具有相对的荷载量,如果暴雪发生时棚顶积雪不能及时清除,负载过重会压破薄膜,使钢架扭曲变形,严重时直接造成大棚垮塌。二是对棚内作物的危害。暴雪过后,棚内温度、地温均较低,植株根系活性差,养分吸收能力弱,易导致生长不良,早春幼苗抗性弱,往往直接造成死苗。

1.2.3典型案例

2013年2月18~19日盐城普降大到暴雪,市区降雪量21mm,积雪厚度20cm左右,最厚的积雪厚度甚至接近30cm。因雪灾受损设施农业面积5.4万亩,大棚棚架垮塌、薄膜损毁严重的面积达到1.2万多亩,大棚青椒等作物冻害严重。2017年1月3~4日盐城市区降雪量达27.4mm,积雪厚度9cm,部分地区最高降雪量达27.9mm,最厚积雪达14cm。在提前预警、积极应对的情况下,大雪仍造成设施大棚受压受损面积达6231亩,主要集中在滨海、盐都、大丰等地,其中滨海受灾面积达1758亩,盐都受灾面积达1580亩。

1.3暴雨

1.3.1发生规律

盐城地处里下河地区,是暴雨灾害的多发地区,主要集中于夏季,7~8月前后发生频率较高。

1.3.2危害特点

一是对设施大棚的危害。暴雨发生时间短、雨量大,会迅速冲毁或者淹没设施大棚。二是对棚内作物的危害。大棚排水不畅易积水成涝,土壤孔隙被水分充满,造成植物根系缺氧,根系生理活动受到限制,甚至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使作物减产。如果遇雨后骤晴或高温天气,作物根系无法正常呼吸,地上部分蒸腾量较大,作物极易死亡。

1.3.3典型案例

2015年8月10日受第13号台风“苏迪罗”和北方冷空气共同影响,8月9~11日盐城地区出现明显东南大风、区域性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受灾设施大棚面积达3.2万亩,其中亭湖、盐都、射阳等地受灾较为严重。

1.4低温寡照及高温干旱

1.4.1发生规律

低温寡照多发生在冬季12月份和春季1~2月;高温干旱多发生在夏季7~8月。

1.4.2危害特点

低温寡照及高温干旱天气主要危害棚内作物。连续数日的低温寡照会严重影响秋冬蔬菜的生长发育,如出现冻害、烂秧、病虫害加重等。高温干旱会导致蔬菜生长受阻,茄果类、瓜类等蔬菜皮厚果小、品质下降,一些蔬菜苗期植株早衰甚至死亡,部分育苗基地种苗发芽出苗困难、成苗率低。

1.4.3典型案例

2013年7月盐城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平均温度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全市35℃以上高温日数14~32d,除响水14d外,东台32d、大丰24d、盐都25d、建湖16d、射阳21d、阜宁19d、滨海18d,均为1960年以来的历史极值,极端最高气温37.9℃。盐城设施蔬菜受灾面积13.24万亩,成灾面积5.74万亩,绝收面积0.56万亩。

2应对不同类型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2.1结合气候条件,科学规划布局

设施大棚建设应结合当地小气候条件,重点考虑棚室的建造特点、结构、布局朝向等因素,大棚选址以避风向阳、高燥防涝处为宜。大风、暴雪灾害天气较多的地区,设施大棚的布局朝向要尽量与当地盛行风向保持一致,选址要在向阳、干燥处,利于除雪化雪;暴雨灾害天气较多的地区,要做好生产基地的规划布局,选择地势较高的田块搭建大棚,同时做好基地水系布局,保证排水畅通,规模生产主体必须配套排水泵和柴油发电机等应急设备。

2.2提高设施标准,提升抗灾能力

设施大棚因材料质量、棚型等不同,抗灾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大棚建设标准直接影响大棚抗灾能力。实践证明,严格按照苏式钢管大棚标准搭建大棚,实行科学管理的基地,受灾害天气影响很小。大棚建设要严格按照江苏省“钢管大棚(单体)通用技术要求”(DB32/T1590-2010),材料应选用热浸锌钢管,钢管热镀锌后增重6%~13%,淘汰盐城地区目前普遍应用的镀锌带钢管。跨度6m的大棚,要求拱管长5.0~5.2m/支,外径≥22mm,壁厚≥1.2mm,拱管重量≥2.7kg/支。跨度8m的大棚,要求拱管长5.8~6.0m/支,拱管外径≥25mm,壁厚≥1.5mm,每根拱管重量≥5.0kg。拱管间距≤0.7m,跨度6m大棚的入土深度≥0.3m,跨度8m大棚的入土深度≥0.4m,大棚抗雪荷载能力达20kg/m2(相当于15cm厚度的积雪),抗风能力达到26m/sec(相当于10级台风)。各地要通过奖补扶持,引导老旧单体棚、八系棚改建成苏式标准钢架大棚、连栋钢架大棚或智能温控大棚、日光能温室大棚。

2.3针对不同灾害类型,采取适宜措施

根据气象灾害发生的类型和对不同作物的影响,因灾制宜、因苗制宜、分类指导,灵活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促进作物恢复生长。总结来说,推广深沟高垄、全层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建好内外三沟,保证雨过畦干;推广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要根据栽培的蔬菜品种,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茄果类蔬菜每亩不能少于0.5人;规模农场可选择种植适宜观光采摘的品种,如西瓜、草莓、葡萄、西兰花、马铃薯、大葱、大蒜等。针对冬季低温、雨雪、寡照、雾霾等天气,要做好保温、加温、薄膜棚体加固修缮等工作,推广使用全新棚膜,提高大棚透光率,增加棚内的光照和温度,也可采用多层覆盖的方式提高大棚保温性能。

2.3.1应对暴雪灾害

及时清除大棚积雪,加固棚内支撑,防止雪压塌大棚,同时做好棚内保温、加温措施。如雪势过大或人力不足,以上措施不能奏效,雪压超出危急临界指标,大棚有倒塌危险时,要及时揭除覆盖物;必要时,根据大棚负载情况及时采取破膜保棚架措施。

2.3.2应对大风、倒春寒、暴雨等灾害

对于早春大风、倒春寒天气,要采取闭棚、压膜线加固、增加覆盖等措施;对于夏秋季大风、暴雨、台风、龙卷风、高温、干旱等灾害天气,提早备好薄膜、保温被、抢排泵、热风炉、叶面肥等抗灾物资。针对大风暴雨灾害,要及时加固棚体,封闭风口,有效规避暴风雨的影响;灾后要因地制宜改种补种短生育期作物,及时喷施叶面肥,增强作物吸肥能力,土壤稍见干后,及时中耕松土,增强土壤通透性,预防病害发生。针对低温寡照灾害,应当选取耐低温弱光、抗病性强的品种,灾害来临前及时采收基本成熟的果蔬;灾后及时剪除受害枝叶,喷施叶面肥或者灌根,促进受损植株及早恢复,采用多层覆盖进行保温,如增加二道棚、三道棚或者棉被、稻草、草苫等覆盖物,同时,可以在棚内增加电灯泡、电路、电暖气、煤气、炭火等设施进行增温。

2.4适期育苗移栽,减少灾害风险

早春是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也是全年蔬菜生产效益最高的一个茬口,为提高种植效益,盐城地区春季蔬菜从以往的2~3月移栽提前到上年12月至当年1月,部分地区进行越冬栽培,育苗时间相应提早,防寒保温抗灾的要求极高。菜农要根据自己的设施标准、管理水平、抗灾能力,科学合理地进行布局规划,可早、中、晚分批进行育苗、移栽,降低灾害风险,10亩以下小规模家庭经营,可进行早播早栽,实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单产效益;规模化种植大户应进行分批播种、分批移栽,降低灾害风险,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及品质,充分发挥品牌效益,提高种植效益。

3强化设施农业防灾减灾政策保障的建议

3.1强化农业保险

设施农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风险大,农业保险是现阶段保障经营主体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但仍有部分经营主体存在侥幸心理,参保投保意识不强,一旦遭受灾害后就无法恢复生产。另外,目前的保险机制还不够完善,保险赔付额度小、理赔速度慢,农业保险不能保障。因此,各地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经营主体增强风险意识,积极主动投保。各级政府要积极发挥保险金融部门作用,创新金融保险服务机制,提高政策性保险的保费补助比例,扩大政策性涉农保险的种类、覆盖面,建立保险理赔备用金制度,提高赔偿比率和理赔速度。

3.2完善应急预案

篇9

应急物流具有自己的显着特点。首先,同其他物流相比,它有社会公益性,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执行的主体为政府,资金也来源于政府,所以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物流效益的实现的。其次,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很难准确地估计某些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强度、影响范围等。这对开展应急物流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它的不确定性伴随着应急物流的流量,流向的剧烈变动。最后,为了减少损失,又需要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急物流的保障,所以难度也加大了。

应急物流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所有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与救援,都伴随着大量的应急物资筹集、存储、调配、运输、配送和回收等物流活动。各种自然灾害,突发的公共事件是无法避免的。而发生此类事情时,第一时间把合适数量、质量的应急物资送到目的地,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这对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快速恢复正常秩序,尽可能减少各类损失是非常重要的。

二、我国应急物流现状

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实践中,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但多数情形下,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保障总体还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体系的不完善影响到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导致应急时缺乏专业的组织协调,政府、企业以及爱心人士各做各的,缺乏配合,大量运送车辆拥堵在路上,使得较多物资未能及时送到灾区群众手中。同很多国家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亟需改善。具体来讲,我国应急物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应急物流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

我国很多与灾害相关的法律制度等还没有配套建立起来。制度上的不完善,必然导致救灾工作无法可依。从应急物资采购、储备到应急物资运输、调拨、配送以及应急物资的组织设立等各方面,均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基础。现存在的一些法规和规章,许多以“试行”、“暂行”、“意见”、“通知”等方式存在,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够。一些指导性政策过于原则而缺少可操作性。一旦灾害来临,通常是依靠地方政府行政职能和群众自发组织基础上的运作,基本上是以动员为主,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和约束,效率不高。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是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不计物流运作成本,危机一旦发生,各级政府就会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相应的危机处理领导小组,以危机的及时处理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这种运作机制由于没有法制化的应急保障机制,整体秩序紊乱,成本高、效率低。

2、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不合理

救灾物资储备不合理。从物流合理化角度看,救灾物资存储应尽可能靠近受灾地区,以达到对灾情快速响应的目的。救灾物资也应该集中储备,一旦分散于各部门,物资保障成本较高。但是应急物流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和地方,存在一定程度的部门和地方分割,组织化程度较低,应急物流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不高,亟须整合。比如,衣被等生活类救灾物资的储备由民政部门负责,药品类救灾物资由医药卫生部门负责,粮食储备由粮食部门负责。一旦发生灾害,物资配送需要传递信息到不同的部门,然后还需要不同部门间相互沟通配合,这样的后果就是组织协调难,物流成本很高。再如,救灾物资的捐赠,我国救灾物资捐赠基本属于应急捐赠,即在灾难发生时,通过政府号召组织全社会捐赠。由于救灾信息不够通畅、捐赠主体繁多等原因,社会捐助物资很容易出现种类、时间上的供需失衡。灾害救援初期易出现救援真空,应急物资缺乏,而在救灾后期物资达到饱和后,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造成供应过多、浪费严重等问题。

3、应急物流管理专业队伍缺乏

灾害应急物流的组织协调是一个系统化、专门化的项目,最难的地方在于灾区对于救灾物资的需求量大、需求频率高,而且这些物资的来源广、调配涉及的部门多、运送路途艰难。应急物流面临的任务专业性很强,需专业人士负责。我国目前缺少应急物流的专业人员和专有设备。各地区没有自己的应急专业队伍,灾害一旦发生,难以自救。专业化的应急物流企业是应急物流体系中的重要市场实施主体,而国内专门从事应急物流的企业(如应急物流基地、应急物流中心、应急配送中心、第三方应急物流企业等)还相当缺乏。

4、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部分骨干运输通道能力不足,铁路网络结构不合理,民航支线机场数量缺乏,公路基础网络技术状况差距显着,通达度与衔接度明显不足,内河航道等级偏低等。东、中、西三大地带交通设施依次弱化,部分区域运网稀疏。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很多国家已经在使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来处理非常规情况下的各类数据和信息。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信息系统不够完善,信息报告不及时,没有建立一个信息和共享平台,无法准确掌握紧急情况详细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生产和分布情况,对运力的数量和状况不清楚,分析判断不准确,无法制定出正确的应急物流决策,因而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状态的要求。

三、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

1、健全应急物流管理法律法规机制

通过建立应急物流法规,可以规范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在特殊时期法律赋予的权力、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从而确保应急物流顺畅展开。例如,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有权以有偿和无偿的方式征用民用和军用建筑、 工厂、交通运输线、运输工具、物资等,以满足抗灾、救灾和贩灾的需要;也可以通过法规的形式,规范政府动员物流企业参与保障的机构、权责、流程和补偿措施,为物流企业的具体运作提供法律保障,确保有的放矢。这样危机发生时,这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和保障机制能够保证责权划分、动员依据和经费来源,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确保应急物流朝着高效、正规的方向发展。所以,我国也应该尽快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2、建立政府管理、标准运行的应急物流管理保障机制

应急物流的实施需要紧急调动大量应急物资,只有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才能使应急物资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因此,建立应急物流管理机制是必要条件。应急物流管理机制必须在组织上要求政府统一管理,技术上标准运,!行。统一管理是指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一律由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统一调度指挥。标准运行主要是指,从应急准备一直到应急恢复的过程中,要遵循标准化的运行程序,采用所有人都能识别和接受的标准,以减少失误,提高效率。

3、大力培育综合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应急物流管理涉及到交通、运输、储存、航空等多个部门,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应急物流人才队伍。中国一方面需要[专业提供论文和职称论文服务lunwen. 1KEJIAN.CO M,欢迎您的光临]培养能够统筹规划和指挥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实战经验丰富、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应急设施设备的专业化人才。高等院校要承担起培养应急物流管理人才的社会责任。全面加强应急物流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综合实战演练,按规划和预案的要求,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能力;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手段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参与应急物流管理与服务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职、兼职队伍相结合的突发事件应急物流指挥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力量,并注重平时培养,做好应急物流人才的后续储备。

4、加强应急物流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物流信息化技术发展很快,诸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RS等都可以用来更精准地对应急物流情况以及物流的安排进行把控。现在的一些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便已经有所建树。所以只需要将常规物流方面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到应急物流中,用先进技术支撑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和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在这方面还可以加强对外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以提高应急物流管理水平。同时,也要建立起应急物流平台,让各方都可以在平台上看到最新的消息,这样方便沟通,协调组织起来也更加方便。

5、政府将应急服务项目外包,大力培育应急服务产业化,鼓励应急物流社会化

中国新兴的应急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急物流在我国一直是政府主导,但是由于政府本身工作是脱离市场的,也是缺乏动力的,所以物流企业就成为了有力的补充。因此,政府应将应急服务项目外包,大力培育应急服务产业化。一是培育能够提供应急物资的生产企业。建立一批专业化生产应急物资、设施设备的企业,同其签订协议,实行日常生产品与应急品存储结合。二是培育与应急物流平台建设相关的骨干企业。其中,应急物流平台的硬件建设、应急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应急物流演练、应急物流评估等,都是应急物流平台建设所必需的。三是培育专业化的应急救援物流企业。除部分地区根据需要新建一些专业应急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外,大部分地区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以市场化方式与具备条件的国内大型专业物流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启动应急物流运作。

【参考文献】

[1] 张永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研究[J].管理学刊,2010,23(6).

[2] 李萍:我国应急物流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10(6).

[3] 程琦: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运作[J].理论月刊,2010(4).

篇10

二、应急通信保障概述

在突如其来的大型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面前,常规的通信手段往往无法满足通信需求。应急通信正是为应对自然或人为紧急情况而提供的特殊通信机制,在公众通信网设施遭受破坏、性能降低、话务量突增的情况下,采用非常规、多种通信手段组合的方式来恢复通信能力。通信部队作为军事通信的主体力量应为各类紧急情况下提供及时有效的通信保障,是综合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如何加强通信部队通信保障能力

(1)构建可靠应急通信网。在通信网络的拓扑组网结构、规划设计和建设上,应增强对异常事件和突发灾害的防护和自愈能力。通信网络建设既要从当前的需求出发,同时要有长远的眼光,尤其对重要网元、传输节点、骨干线路、重点区域应有特殊考虑和超前思维,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要考虑到在本地网已经全部瘫痪的前提下,仍有一些站点可以通过其他技术手段提供应急通信服务的能力和机制。其次,通信网络是一个全程全网的概念,应该保证网络的每个结点都有足够抵御各种风险和突发灾害的能力。例如作为核心网的交换设备应有负荷分担及路由迂回的能力,作为传输网络应具备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技术的备份及保护功能。对网络采取必要的冗余保护措施,虽然在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浪费,实际上却是网络安全的重要体现。

(2)加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立。当灾难发生时,尤其是自然灾害,传统的通信设施很容易被破坏,如果应急通信系统完全依赖传统一种或几种通信设备,则应急系统会因为灾难一起被损坏。因此,现代的应急通信系统需要视频监控、数据通信、救援指挥、信息处理等一体化设备,需要军用设备民用设备的融合,能够采用空中与地面结合、有线与无线结合、固定与机动结合的立体化、快速反应救援通信系统。通信应包括多种业务类型,同时支持语音、视频、数据调度为指挥调度提供最详尽、及时的现场信息。同时也能支持集群对讲、电话调度、满足多种方式高效沟通、指挥、调度的需要。由于通信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网络组成,它们基于不同的技术(例如电路交换、无线、卫星、IP和ATM)和构架,支持不同的协议和业务,因此必须建立标准化的不同类型网络之间的互通接口,充分利用各自的特点优势,互相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协同作战、以便更好地完成更复杂的应急通信任务。未来的应急通信网络是一个综合的网络体系,多种技术与特性的网络并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担负应急通信语音、数据、图像等多业务传送任务。

(3)制定通信保障预案。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疫情、恐怖事件、要活动、军事演习的不同需求,应细化制定各应急通信系统的保障预案,规范非常时期指挥调度、组网方式、人员联络、设备准备、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流程,并在实际演练中检验、完善和补充,不断提高保障预案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指导性,保证应急通信设备在最短时间内形成通信能力。

篇11

攸县地处湘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西麓武功山西南端,东与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交界,北与醴陵市相连,西和株洲县、衡东县接壤,南与茶陵县、安仁县毗邻,是长株潭城市群的次中心城市区域。全县总人口78.5万人,常住人口69.3万人,土地总面积2664.7平方公里。县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属、非金属和水气矿产,其中优势矿产煤炭资源面积173.6km2,探明煤炭总储量4.2亿吨,可采储量2.5亿吨,铁资源储量6266万吨,玄武岩和水气矿产(矿泉水和温泉)资源丰富。

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依据卫生部《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办法》本文所称的风险评估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风险以及大型活动等社会安全事件的公共卫生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风险管理建议的过程。涉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按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相关规定执行。而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因素分析,则是对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潜在性因素进行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分析探讨。

1概述

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四类: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成Ⅰ、Ⅱ、Ⅲ和Ⅳ4级,分别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

根据既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及传染病流行特点分析,攸县境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再次为职业中毒和环境因素事件,自然灾害主要有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

我县卫生应急体系自03年“非典”之后,历经将近十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但防患于未然的能力仍有待加强。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及早发现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苗头,防范事件发生,减轻事件危害是当前卫生应急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

2现状分析以及识别出的潜在风险

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1.1重大传染病疫情根据往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的监测资料,结合传染病流行特点分析,攸县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如2012年5月份郴州市安仁县报告2例霍乱疫情,随后攸县渌田镇报告一例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我县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队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定为一例疑似霍乱疫情,并得到及时处理。而且以乙类和丙类传染病为多见,流感、手足口病、肝炎、肺结核、梅毒、HIV为我县目前重点防控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职业中毒和环境因素事件。因为传染病疫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和规律性,夏秋季食物中毒以及霍乱、细菌性痢疾和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疫情将有一定限度的增加,主要风险场所为托幼机关和学校,重点人群为儿童和中小学生。手足口和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将减少;秋冬季节,气温低病原体更易在空气存活,人员活动空间相对小,空气不流通加之聚集时间相对长,则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必将有所上升。预计在年终春运期间,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人流,寒假学生流,探亲流交叉聚集,将有巨大风险的可能。主要风险场所为交通运输工具及其场所,其他公共娱乐场所和家族年饭聚集家庭,普遍为易感人群,重点人群为体质较弱的老人、儿童和中小学生,以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同时,要防范有不明原因疾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散发病例的出现。要防范容易让人忽视的寄生虫病死灰复燃或者输入性的寄生虫病的传播。

2.1.2群体不明原因疾病攸县境内最近很少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报告和报道,但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媒体监测系统,及早发现、核实并报告真实情况。以便及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早处理,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蔓延。

2.1.3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食物中毒事件可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如2011年1月份我县丫江桥乡一农户生日宴中亲戚聚餐暴发集体性食物中毒,经我县疾控机构进行流行病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认原因为户主误把桐油当茶油用作宴用食用油导致集体性食物中毒。又如2012年3月份,我县皇图岭镇电话报告了一起氯气意外泄露导致多人急性氯气中毒事件。经现场调查发现,事件缘由该镇一废品收购店店主要因安全意识淡薄、废品处置不规范,将收购的氯气罐内的残余氯气私自放出,并离店回家,导致瓶内残余的氯气连续小量泄漏,致使附近居民出现急性氯气中毒。经判定为一起氯气意外泄漏的环境污染事件,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处理机制,立即调集了消防中队、县卫生局、县环保局及当地派出所等人员赶到现场并成功处置。细菌性食物中毒有一定的季节性和规律性。夏季,气温高,湿度高都非常有利于大部分微生物繁殖,特别是外环境(包括餐饮具和生熟食物)的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大量滋生,而人体因饮水过多稀释了胃酸减弱了对细菌的杀灭作用,从而将大大减弱人体第一道和第二道生理屏障功能。细菌性食物中毒会有一定限度的增加。化学性食物中毒跟目前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一定关联,主要是靠食品安全职能部门严格管理监督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可以说管理得好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可能就小,反之亦然。目前的形式不容乐观,预期管理体制会日臻完善,突发事件步入下行走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真菌性食物中毒的事故越来越少,一般都不再上山捡摘蘑菇,而改为购买人工种植可食用菌类。

地质资料显示,攸县各类资源丰富。而今随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对能源需求的增大,现正开采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以及各种石料等的大、中、小型矿山有166座。煤矿开采集中在桃水、黄丰桥、兰村三个矿区,现有煤矿企业103个,矿山从业人数约14375人,矿山设计生产能力708万吨/年,2007年实际生产能力438.7万吨/年。目前总生产能力达621万吨/年,省委、省政府下达给攸县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的调煤保电任务是182万吨。当前矿产安全隐患大量存在,安全严峻形势可想而知,水害控防形势可想而知。许多矿产工人在长期在井下作业,职业环境达不到职业卫生标准,个人防护措施不落实,很容易患上了职业病—矽肺。截止6月,我县共收治矽肺病人58人次。我县职业病风险区域是中小煤矿和水泥厂,并且大多中小煤矿和水泥厂从业人员无法律规定相应的劳动工伤保障、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故风险人群为中小煤矿和水泥厂工人。

2.2自然灾害事件自然灾害主要有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如大家刻骨铭心的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导致交通阻断,电力电信设施大量损毁而中断,给我县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和损失。还要防范极端天气导致次生灾害,如洪涝灾害以及雷电灾害。注意关注各级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

2.3事故灾难事件目前,攸县在册登记的机动车总量为7万多台,其中汽车2万多台,摩托车4万多台,低速车2312台,挂车10台。还有106国道和S315省道的大量过境车辆。交通事故风险不容低估。2011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醉酒驾驶作为危险驾驶罪被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交通事故率大幅下降。2012年4月份以来,攸县开展了专项整治摩托车交通违法行为,考取驾驶证2.5万人,佩戴安全头盔率达到了80%以上,让广大摩托车驾乘人员受益。县交警大队7月13日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到目前,该县涉摩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较去年同期分别减少152起、18人和35人,同比下降23.1%、42.8%、27.8%。因而按此形势交通事故风险保有量较高,但将呈下降趋势。事故灾难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因为我县特殊条件,煤矿事故、交通事故等引发的重、特大突发事件隐患依然存在。

2.4大型活动及社会安全事件对于大型活动,由于组织管理部门的科学领导、统一指挥和合理安排,2011年10月份攸县香干文化节闭幕式暨“洞天福地,魅力攸县”大型文艺晚会在攸县县城文化广场炫动上演并顺利成功举办。随着综合实力的提高和人民精神文华需求上升,我县举办大型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根据实际情况和组织管理部门的需求可以提前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其进行专题风险评估。

3风险管理及建议和探讨

我县县委、县政府和卫生局历来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在全县卫生工作会议和卫生系统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由各个县直医疗机构和乡镇中心卫生院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动队,成立了系统、完整、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织机构。近年来,县卫生局多次组织开展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模拟演练,并组织了相关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动队应对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援能力。结合我县实情,根据以上潜在的风险,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上,我县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时刻牢记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现建议如下:

篇12

应急通信是指在出现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紧急情况时,综合利用各种通信资源,保障救援、紧急救助和必要通信所需的通信手段和方法,实现通信的机制。应急通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一种全新的新技术,而是各种通信技术、通信手段在紧急情况下的综合运用,其核心就是紧急情况下的通信。应急通信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还涉及管理方面。应急通信由于其不确定性,对通信网络和设备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这些网络和设备从技术方面提供了通信技术手段的保障。但在管理方面,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通信管理体系,针对不同场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协调调度最合适的通信资源,提供最及时有效的通信保障。应急通信网(EmergencyCommunicationNetwork,ECN)是指为应对突发性大型自然灾害或公共事件而快速建立的临时性通信网络,为救灾组织及人员保证通信畅通,最大限度地降低灾难损失、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ECN主要用于遭受地震、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发生突发事件或恐怖袭击事件中[2]。

1.2研究应急通信的目的及意义

中国是一个灾难多发、频发的国家,特别是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这些灾难,既考验了通信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也考验了通信网络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从这些经验教训中,我们逐步意识到只有在平时完善应急通信体系,达到应急通信保障的要求,才能在紧急关头发挥它的作用,减少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应急通信系统是为满足各类紧急情况下的通信需求而产生的,而自然灾害、卫生事件、尤其是社会事件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地点和规模都无法提前预知和准备,各类紧急情况具有如下共同特点:需要应急通信的时间一般不确定,人们无法进行事先准备,如地震、海啸、火灾、台风、泥石流等突发事件;需要应急通信的地点不确定;进行应急通信时,需要什么类型的网络不确定[3]。

1.3应急通信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近年来,恐怖袭击事件时有发生,给相关国家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然而应急通信涵盖的应用面相当广泛,除了公众安全、抢险救灾之外,还有战备通信等。在战争中,占领或摧毁敌方的通信设施是获取胜利的重要环节这一,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应急通信要使用自己的应急通信技术。尤其是无线电应急通信技术,是应急通信的主体和核心,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并根据我国应急通信的实际情况,发展我国的应急通信技术。

2卫星通信概述

2.1基本概念及原理

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反射无线电信号,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地球站是指设在地球表面(包括地面、海洋和大气中)的无线电通信站[1]。卫星通信系统是由空间部分(通信卫星)和地面部分(通信地面站)两大部分构成的。通信卫星实际上就是一个悬挂在空中的通信中继站[2]。它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只要在它的覆盖照射区以内,不论距离远近都可以通信,通过它转发和反射电报、电视、广播和数据等无线信号。静止卫星与地球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图1-1静止卫星配置的几何关系从卫星向地球引两条切线,切线夹角为17.34°,两切点间弧线距离为18101km,在这个卫星电波波束覆盖区内的地球站均可通过该卫星来实现通信。若以120°的等间隔在静止轨道上配置三颗卫星,则地球表面除了两极未被卫星波束覆盖外,其他区域均在覆盖范围内,而且其中部分区域为两个静止卫星波束的重叠地区,因此,借助于在重叠区内的地球的中继,可以实现在不同卫星覆盖区内地球站之间的通信[3]。由此可见,只要用三颗等间隔配置的静止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这一特点是任何其他通信方式不具备的。

2.2主要特点

卫星通信具有以下优点:通信距离远,且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覆盖面积大,可进行多址通信;通信频带宽,传输容量大,适于多种业务传输;通信线路稳定可靠,通信质量高;通信电路灵活;机动性好;可以自发自收进行监测。同时也存在如下缺点:通信具有广播特性,较易被窃听;通信时延较长;通信链路易受外部条件影响;存在日凌中断和星蚀现象等[4]。

2.3应急卫星通信网

卫星通信是地球站之间通过通信卫星转发器所进行的微波通信。面对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卫星通信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极小,卫星电话等通信手段可以作为抢险救灾临时通信的主要设备。在陆地等常规通信传输系统中断或其他通信线缆未铺设到之处,它能够帮助人们实现信息传递。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相对落后,若与发达国家交战,恐怕难以掌握制电磁权与制空权。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应急卫星通信网成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通信系统。在汶川地区发生的特大地震,地面通信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成为信息孤岛,而卫星通信在这次的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灾区与外界的首次通信联络靠的是卫星电话,地面移动通信网的恢复靠的是卫星基站,现场采访、直播报道靠的是通信卫星和移动转播车,现场指挥靠的是卫星电话、应急通信车、背负式卫星通信小站,堰塞湖无人视频监测、灾区可视电话开通靠的是宽带卫星数据采集终端。[5]针对应急通信的需求,应急卫星通信网采用VSAT卫星通信、海事卫星等远程接入方式,结合集群通信、北斗卫星、视频会议等多种业务接入手段,提高应急通信能力。

2.4卫星通信技术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