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8 16:09: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交媒体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CDIO理念主要应用于工程教育模式,该教学模式(“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起源于2000年,创立于2004年,CDIO拆解为构思(Conceive)阶段、设计(Design)阶段、实现(Implement)阶段和运作(Operate)阶段。自创立以来先后在美国,欧洲,加拿大,英国,非洲,亚洲领先的工程学校,和新西兰形成了CDIO倡议。2016年12月的第十二国际CDIO会议将于在芬兰的图尔库举办, CDIO教育理念在工程项目推广的经验使其他院校及设计类院校也争相效仿。
中国最早研究执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是汕头大学工学院执行校长顾佩华教授,在2005年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方案。2006 年,汕头大学成为首个中国高校 CDIO 成员。2008~2010年4月,全国共计有39所高校在开展CDIO试点工作。
江西省高校率先开展了这一CDIO性质的教学模式的是江西理工大学。企业家周立功于2003年在江西理工大学发起了3+1教育模式,从2007年起,共有5所(宁波大学、长沙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东华理工大学)高校加入该行列。同年江西理工大学在全国发展100所高校进行改革实践。该模式实验班的两届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技术能力娴熟、团队合作观念强、综合素质良好,用人单位一致好评,毕业生进入企业一般都直接进入研发,创造了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口碑。
研究表明:CDIO教学模式在国际国内以及我省主要都应用于工程教育方面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鉴于以上成果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科技与艺术结合的特征,江西服装学院数字与传媒教研室教师在江西省应用型高校转型期间、在“双创”模式的普及情势下、在教改课题的推动下,针对毕业设计教学从前期基础理论课程入手,在软件实验实践类课程教学中配合毕业设计教学需要实行了一系列的教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探索,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数字媒体专业自2012年招生以来,第一届的毕业生的选题根据学校其他专业的命题方式进行运作,使得数字媒体的优越性没有得到体现,学生在选题方面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其次,毕业设计安排的时间跨度不够大,再加上有效教学时间不足,学生在大四时期面临的就业、创业等问题,能在毕业设计上进行有效管理的时间不多,造成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学生也疲于应付,毕业设计质量得不到提高。
最后,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指令为主,学生被动设计,缺乏主动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同时指导教师除了自身的教学任务外还有科研、参赛任务,精力分配不足,导致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倦怠,师生互动缺乏。
根据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任教老师决定把CDIO教学模式应用于毕业设计教学,并就此进行了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依托于CDIO理念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具体方案:
第一,毕业设计前期课程的改革方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方案的重要部分是对前期课程的改革。一是加大基础课程改革力度:对于造型能力的训练与绘制(如素描、色彩、原画课程),结合手绘板的形式进行教学,改变传统手绘的教学形式,使数字技术与传统课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软件操作类课程改变原来由老师手把手教步骤的方法,运用CDIO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三是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原有的毕业设计采风课程进行改革,把采风的时间定在大三下学期暑期,这时学生基本明确自己的选题方向,可以有目的的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设计思想及风格。
第二,毕业设计选题的改革方案。一是毕业设计选题时间的改革,原有的毕业设计选题时间定在大四的上学期,学生从选题到完成作品的制作周期短,不利于毕业设计作品质量的提高,建议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与毕业设计方向选择类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明确未来专业学习的方向性。二是构建毕业设计前期三步骤:第一步学生根据教师、甲方联合提出的要求,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实习过程中完成一个企业实际项目;第二步学生依据项目类型确定毕业设计的制作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编写毕业设计任务书;第三步学生围绕项目制作内容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仔细理解甲方的要求及技术范围,拟定好项目策划方案。
第三,毕业设计制作过程的改革方案。初期以开题报告的形式讨论分析毕业创作的主题、选题背景、创新点、技术手法、造型元素及其特色;中期以中期汇报的形式毕业生向三方陈述所选研究内容的落实情况;后期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采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完善毕业设计作品。
第四,毕业设计评价机制的改革方案。由原来的只有学校老师评分改革为通过甲方、企业、教师三方面通过检验。学生毕业设计根据甲方的要求去制作,根据CDIO工程项目程序在四个环节中科学客观、运用严格的评价体系去检验,使得整个体系日趋完善,过程到成果层次清晰,每个环节都根据学生实施的环节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平由三方进行评分,对过程性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充分的完善。
改革的特点是构建符合社会企业项目为目标的、构思、设计、运作、实现阶段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对学生、教师、企业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与创业创新的应用型高校发展模式同步互保,紧跟数字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过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教师、企业三位共促,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毕业设计内容。通过我校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CDIO教学理念的实施、观察、验证,将成功经验推广应用于后期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生及省内外高校各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创作。
改革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投入600万建设了艺术与传媒实验中心,有相关实训室51间,已满足毕业设计工作室教学的基本需求;如苹果机房1间;影视制作工作室1间;摄影录音棚1间;网络交互工作室;三维造型工作室和校外基地;空间构成造型工作室;动画制作系列工作室等。为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室制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我校图书馆美术类藏书2万余册和网络阅览音像室,以充分满足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积极与社会企业进行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司实习,把毕业设计创作与公司实际项目相结合,建立真正意义的CDIO教学模式,促进毕业设计教学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毕秀梅,李志.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的研究[J].才智,2016.
[2] 孙明,牟晓梅,秦鑫,黄津.黑龙江省高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
(16).
1社交媒体及社会化媒体营销
1.1社交媒体的概念及发展
社交媒体也称为社会化媒体,它依托于Web2.0技术,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为核心,人们可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分享经验、交流意见及产品的使用体验等。现阶段的社交媒体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1]。迄今为止,社交媒体历经了10余年的发展,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4个时期:在萌芽时期,社交媒体主要表现为即时通信、交友网站和各种论坛等;2003年第一个真正的通用社会化网络Friendster成立,社交媒体进入发展阶段;随后出现了一些用作专门用途的利基网站,如Ning,接着公司主办的社会化网络、多媒体共享网络、社会化新闻新闻与书签、实时更新网络等开始出现;2004年Web2.0的概念正式被提出,成为社交媒体诞生的主要标志,此时产生了Facebook、Twitter等,标志着社会化媒体发展进入成熟期;2010年起,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应用广泛流行开来,这当中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微博、微信等[2]。
1.2社会化媒体营销
社交媒体平台能够吸引用户广泛参与,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而且,用户可根据自身兴趣,找到志趣相投的网友形成社群,或通过熟人建立起熟人网络。这些都为企业在社交媒体平台展开营销奠定了基础。社会化媒体营销是基于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的营销推广活动[3]。其有别于传统的以销售商品为目的的营销活动,希望吸引用户对品牌的关注,得到用户对于品牌的认可,并最终获得品牌溢价。可以说,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企业更加关注用户的参与度和品牌的美誉度,希望建立并保持品牌在用户心中的良好形象。
2传统企业概念的界定
相比于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新兴的互联网企业而言,家电制造、食品生产以及汽车工业等依靠原有传统进行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的企业则属于一定意义上的传统企业。它们在过去依靠自身的严格管理、成熟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出了大量的、高质量的产品,从而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随着商品同质化日趋加剧,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不得不顺应时代的潮流,改变自身的营销推广策略,以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品牌营销策略
最高级的营销不是建立庞大的营销网络,而是利用品牌符号,把无形的营销网络铺建到社会公众心里,把产品输送到消费者心里。使消费者在消费时认准这个产品,投资商选择合作时认可这个企业,这就是品牌营销[4]。传统企业在面对品牌营销时有多种选择,但在当今的社交媒体时代,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品牌营销,不失为一个好方式。
3.1通过建立微博、微信账号与消费者进行情感互动
微博作为当今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也成为了企业进行品牌营销,与消费者建立情感互动的平台。作为传统的家电生产企业,海尔集团成立已有32年,其一直以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著称,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然而,在面对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社交媒体的日益兴盛,海尔集团也采取了适应社交媒体时代潮流的营销策略。截至2015年年底,海尔集团旗下共建立了179个微博账号和286个微信公众号。海尔集团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功能介绍中表明,海尔将把自己的公众号打造成最有趣的企业公众号,其中“这里不生产空调冰箱洗衣机,这里有的是我们要给你的陪伴感”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正如海尔在微信公众号功能介绍中所讲的那样,在公众号中为消费者呈现的是最好的故事以及最有趣的海尔人。海尔将企业的品牌符号以及品牌文化通过一个个原创的、生动的小故事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使得消费者在愉快阅读的同时,主动在评论中留言。这不仅是在与作者互动,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讲,是与海尔品牌的互动。另外,海尔的微博账号也会推出有趣的段子,来吸引粉丝的参与互动。例如,2016年6月15日,海尔借助其周边产品“海尔兄弟”推出了一条应景的微博:“难道这就是海尔弟比海尔哥白的原因?”并配有形象的图片。这一举动在成功吸引粉丝注意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消费者对海尔品牌的好感度。
3.2制造热门话题,引爆社交圈
作为凉茶生产企业的加多宝,在商标、包装的使用权上一直与王老吉纷争不断,面对王老吉的连连败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消费者和渠道商对加多宝失去了信心。面对企业出现的危机,加多宝利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制造话题,在为自己喊冤的同时,也使得消费者重新建立起了对加多宝的品牌信心。2013年2月4日,面对败诉,加多宝官方微博连发了四条主题为“对不起”的微博,并配以幼儿哭泣的图片。微博发出后,随即引发了网友关注,并获得了大量转发,之后话题持续升温,更有网友恶搞了“王老吉没关系”等,将这一话题推向了。2015年4月,加多宝发起的“多谢行动”再次成为了微博的热门话题,并吸引了网友及其他品牌的注意。
3.3推送微信朋友圈广告,引发熟人间的讨论
微信作为一款为用户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在2013年11月其注册用户量就已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5]。与此同时,微信不仅具有收发信息等基本的即时通讯功能,它的朋友圈功能更是使得微信成为了受广大网友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2015年8月20日,微信朋友圈广告正式上线官方网站,这无论对于微信还是企业来说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微信朋友圈广告自上线以来,兰芝、兰蔻等化妆品品牌以及宝马、奔驰等著名的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上面投放品牌广告。不同于以往在电视等传统媒体上投放的广告,微信朋友圈广告能够精准到达,用户只需轻松点击便可观看,还可以在广告下面留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好友讨论广告的优劣以及交流产品的用后体验等。
4结论
如今我们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社交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不仅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还为企业的营销,特别是品牌营销提供了新思路。传统企业应该调整原有的营销推广模式,利用好社交媒体这一新兴入口。
作者:杜鑫 单位: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社交媒体.360百科
[2]萧琳.社交媒体时代品牌营销的新逻辑——从对立到融合[J].中国经贸导刊,2016(3中):45-46.
王秦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 100024)
摘要:就信息内容而言,社会媒体与此前大众媒体的一个最大不同,是普通人的个人信息大量进入了传播领域。个人资料、个人体验与个人生活等三种主要的个人信息类型,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与传播分别产生不同的效应,从而作用于不同的社会资本类型,并最终促进对个体社会资本的提升。
关键词:社交媒体 个人信息 社会资本
社交媒体是一种web2.0技术的应用,是指“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1],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就其传播内容而言,社交媒体与此前大众媒体的一个最大不同,是普通人的个人信息大量进入了传播领域。尽管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等巨大风险,人们还是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和传播个人信息。根据隐私计算(Privacy Calculus)理论,个体在披露个人信息的行为时,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当个体认为披露信息的总体收益超过,或者至少相当于所感知到的风险时,他就更有可能披露个人信息。现有文献表明,用户之所以愿意在社交网站上分享个人信息,最主要的原因是用户认知到这些网站是(有用)的,能够满足人们在娱乐、人际交往、信息获取以及消磨时间等方面的需要。本文以“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为视角,对个人信息分享给个体带来的价值予以分析。
“社会资本”是由经济社会学演化出来的一个理论概念,由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于上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科尔曼(James S. Coleman)在90年代前后的著述《创造人力资本的社会资本》等,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纳入到主流社会学的研究视野,而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则将这一理论引入对媒介使用的研究之中。尽管对于什么是社会资本,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总体来看,这一概念的着重点是指通过社会联络而获得各种资源或利益的能力。
普特南在2000年出版的《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崩溃与重现》一书中将社会资本区分为连接性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和团结性社会资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前者是指“弱连接(Weak ties)”提供的有用的信息以及角度,但不包括情感支持;后者则是指家庭好友等“强连接(Strong ties)”提供的情感支持或对稀缺性资源的获取。密歇根州立大学的Nicole B. Ellison等人又提出了维持性社会资本(Maintained social capital)这一类型,即一个人在经历生活变动时维持有价值的关系的能力[2]。这三种社会资本的划分同样可以成为我们观察私信息传播价值的维度。
我们首先对社交媒体上的个人信息进行分类,根据其包含的内容,我们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个人资料(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籍贯、曾就读学校等)、个人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情绪感悟等)与个人生活(个人经历、生活细节等)等。我们认为,这三种信息的分享与传播分别产生不同的效应,从而作用于不同的社会资本类型,并最终促进对个体社会资本的提升。
表1 个人信息类型与对应的社会资本
个人信息类型
包含内容
产生效应
社会资本类型
个人资料
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籍贯、曾就读学校、工作单位等
公开、真实
连接性社会资本
保持性社会资本
个人体验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情绪感悟等
亲密
团结性社会资本
个人生活
个人经历、生活细节等
真实、可信
【制作公司】北京派瑞威行广告有限公司
一、项目背景
1号店在PC端叱咤风云已有不少时日,但是在渐渐风靡的移动互联网端,却是有些缺失。为了开拓移动端媒体,其中此次1号店活动提出免费摇奖品的概念,需要借助媒体将这概念推广出去,并且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感,在舒适自在的体验环境中热衷1号店这个品牌。
二、市场分析
1、市场大环境
时值2015年Q1,具有较高购买力主力人群基本完成从传统媒体(含PC)向移动互联网转移的过程。在用户接收信息的触媒体习惯当中,智能机以过半的占比成为了一种新的用户使用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闲暇时,就会捧着手机,其中92%的人躺在床上时会使用手机等等,可见移动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已密不可分。
2、社交媒体环境
2014年中国移动社交市场用户规模不断增长,移动社交市场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是未来几年拥有大量用户的场所。且社交类媒体普遍黏性都很高,这是众多电商眼红之处。
在选择媒体方面,在移动社交应用用户黏性来看,陌陌行业领先,占比为每天使用时间超1小时。在兴趣社交和O2O社交方面,陌陌也远超行业总体水平。同时,使用陌陌的人群,有75.7%为大学及以上学历。
三、项目执行
由于电商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1号店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常规投放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此必须拓展新媒体渠道,深挖媒体属性,将广告投放与媒体属性做到有机结合,通过唯一性创意化的媒体投放带来优质流量,提升品牌知名度。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寻找大曝光、覆盖广、高匹配的互动社交类媒体。从用户黏性到用户质量都是1号店所要追求的,也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
四、媒体策略
1、媒体选择策略
从1号店的活动主题“摇一摇”出发,摇一摇的起源寓意是“结识陌生人”,“结识陌生人”最出彩红人是“陌陌”,摇一摇与陌陌用户最吻合,最终投放陌陌媒体确立。
2、媒体投放策略
陌陌成为我们传播1号店摇一摇活动的新媒体,我们将推广内容跟陌陌媒体的属性相结合,杜绝生硬直白的投放,在投放期间,素材上,我们结合媒体界面和用户喜好,并且统一风格,利用摇一摇商品免费领来勾勒兴趣。同时我们采用了媒体资源全包段形式
社交媒体,又称社会化媒体,是指一种网站和技术,用户借助网站和技术这样的工具和平台,进行沟通、分享、自由讨论和评价等一切社会互动活动,并在互动过程中,满足“建立关系”或“发挥影响”等需求。社交媒体是人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等。
(二)新型社交媒体的特性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工具,对于传统的社交工具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它具有以下几种特征。首先,更注重传受主体的交互性。在新型社交媒体下,任何个人都可以借助移动设备与外界进行交流互动,集信息的接收者和者为一身,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体;其次,使用的实用性和便利性。通过新型社交媒体的APP进行网购、订外卖、订票、实时联系等,这些功能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最后,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广泛性。通过新型社交媒体,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信息,及时更新自己的心情和周围发生的事情。
二、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一)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
1.丰富了日常学习生活。新型社交媒体的便捷性使当代大学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多种类型的信息传播手段使得大学生的通讯沟通手段更加多元化。通过对生活学习的记录和对朋友圈内其他人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各类公众账号的关注,可以获取大量的新鲜资讯,也大大满足了大学生对周围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2.拓展社交圈,提高沟通能力。由于网络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使得大学生的交友圈不再局限于教室或校园。通过网络大学生们可以便利的接触校外世界,随时随地与人沟通,并从单向的文化接受转向多向交流,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友机会。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展示自己积极优秀的一面,努力寻找志同道合的人,通过资讯共享不断增长见识,进而满足大学生认知和情感的需要、个人和社会整合的需要以及缓解压力的需要,为大学生提供较强的归属感。
3.自主学习,获取丰富网络学习资源。TED、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等一批网络资源正是依托社交媒体为全世界爱学习的网友提供的一个网络交流学习平台。这些公开课涵盖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金融等领域的优质课程。通过网上学习的途径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和眼界,也提升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二)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消极影响
1.过度依赖社交媒体,人际关系紧张。当前大学生中多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社交比较匮乏。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在课内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转移到了手机上,使得课堂效率低下,严重损害了大学课堂知识传承的理念,在课外学生之间的交流缺少面对面的形式,学生更愿意宅在宿舍当“宅男”“宅女”,大大减少了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阻碍了大学生们兴趣与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大学生更不愿意走进集体,学生的社交方式发生了改变,集体观念意识淡薄,对周围的人际关系也开始变得冷漠。
2.信息过度暴露,自身安全利益存隐患。伴随着支付宝和各种网络支付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在网上填写真实的的个人信息,但随着社交媒体的极速发展,个人隐私保护措施却为得到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通过网络诈骗,虚假信息,对大学生带来人身、财产的安全隐患。
3.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新型社交媒体为大学生提供的平台具有较低的门槛,且开放程度较高,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息成为现实,但这些信息当中也有许多不良信息掺杂其中。当前大学生心智体尚未完全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薄弱,易受到新事物的影响,对事物的判断也会有失偏颇。针对一些热点事件,面对不良信息时容易受到影响,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
三、科学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策略
(一)完善网络社交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出大学生网络社交条例
在大力完善网络社交秩序、推进网络立法的同时,针对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等群体特点加强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网络社交条例建设,积极推行网络社交工具后台实名制创建。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网络交往的安全性,同时也有效规范网民网络社交行为,避免大学生成为谣言和虚假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培养大学生网络社交言论的责任意识。
(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多彩的校园文化,丰富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也可以有效地减少他们使用手机的时间。积极主动地建立良性人际关系朋友圈,在现实中满足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使情感的寄托从手机转移至现实,在现实生活中结交新朋友,分享兴趣爱好,获取支持和帮助。
(三)创新大学生网络社交教育管理模式
新型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需要学校利用网络优势引导学生,这对学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需集专业技术人员和心理辅导老师为一体并具有专业网络教育管理知识的队伍,以便更好地建设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了解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和偏好,进行数据分析,对大学生社交媒体上常见的问题进行引导和必要的干预,有效引导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社交电视概念的厘清
维基百科中对于“社交电视”是这样定义的:“泛指能够在看电视(或电视内容)情境下支援传播及社交互动的任何技术,并包含能够研究电视相关的社交行为、装置及网络。”①社交电视是以技术支撑为基础的一种观看体验和服务,用户在观看电视的同时,可以借助社交平台进行通信、互动或者其他与节目内容相关的社交化行为,而不仅仅是在电视终端上实现社交网站的访问功能。社交电视不局限于电视屏幕,也不局限于一个屏幕,它是可以是跨终端、跨屏幕、跨平台的多屏业务体验。
2.社交化语境下社交电视的特点
对于共享型的传统电视来讲,其本身就有一种社交属性,适合全家人一起边看边讨论,如今要将这种社交属性从“家庭”转移到“屏幕”,是社交电视面临的一大挑战。各种形态社交网站的兴起为社交电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交电视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社交网络的繁荣,两者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发展形态。社交电视从一种单向的广播式传播中彻底解脱出来,使得观众与观众之间,观众与电视台间,观众与内容提供商甚至广告主之间形成一种衔接。
3.社交电视功能与价值
社交电视的社交属性满足了观众对于社交沟通的需求,带给观众全新的观看体验,实现了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
对于内容提供商而言,社交电视为内容制作者提供一种全新节目制作思路;对于社交平台来讲,社交电视提供了包括节目互动、即时通信、节目导航在内的多种应用服务的整合;对广告主而言,电视社交平台的开放使得整合互动营销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社交电视在中国的四种模式
1.基于移动终端的APP应用模式
这类应用主要是基于移动客户端,在收看电视内容的同时,实现与电视节目之间的实时互动服务。目前,移动端的社交电视APP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应用内自建多功能社区,实现对节目的讨论和评价,如卫视通;第二种是借助微博等第三方社交平台,对电视节目进行分享评论。目前,一些电视台为了保持自身的用户黏度,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社交电视应用。
社交电视在移动APP应用领域的竞争十分激烈,虽然很多APP有其自身的亮点,比如电视e族的晃一晃截图、网易电视指南实现手机跟电脑之间无缝对接观看的功能,让用户获得全新的使用体验,但是另一方面,社交电视APP应用的同质化倾向过于严重,用户没有形成规模,EPG数据不准确等问题也十分突出,且APP开发者由于缺乏对内容等核心资源的掌控,使得其在产业内缺乏话语权,社交电视在移动终端的应用并没有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未来这些APP不仅要满足于成为社交电视的一个服务工具,且必须积极主动地变革以寻求出路,或是与电视台合作,或是与电视终端厂商合作,提高产品和平台覆盖率,培养大规模黏性用户,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电视机构开发的社交互动模式
2012年5月,厦门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在高清互动平台推出社交电视新功能,在原有互动电视的基础上引入社交元素,让用户可以参与节目内容的投票、评论,并将正在观看的节目信息分享给好友,从而扩大节目影响力。辽宁广播电视台目前正在重点打造辽宁网络电视台的用户服务中心,他们与新浪微博、腾迅微博等国内主流社交网站合作,在观看辽宁网络电视台的节目时,可以邀请好友一起评头论足,从而找到一种全新观看体验。②
除了电视台社交业务的尝试,电视节目也纷纷涉足社交化,比如山东卫视依托新版《水浒传》的热播,推出了“水季”重头戏——集明星、辩论、观众电话参与于一体的现场直播节目《开讲》,观众可以用微博与直播节目进行互动。
电视台虽然有其得天独厚的内容优势和庞大的收视群体,但社交只是一种外在的手段,只有当电视台提供的内容有足够吸引力的时候,才能形成一种长久的双向信息流动机制,才能让社交电视更健康地发展下去。
3.基于电视终端的“一屏两用”模式
“一屏两用”是在电视屏幕上既可以观看电视内容,又可以实现社交功能,这是一种以电视屏幕为中心的交互模式。
目前,海尔已经推出一款名为“卡萨帝”的社交电视,屏幕高宽比达到21:9,实现了个性化的分屏,一屏双用,可以边看电视边上网。
但目前这种“一屏两用”的终端在用户体验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因为这种模式的社交电视将电视操作和互动操作工具都集成在一个遥控器上,给社交电视的输入带来了一定局限性,很难将社交电视的功能开发到最大化。另一方面,毕竟电视一直以来只是被当作一个单向输出的屏幕,观众只是被动观看接收,而加入社交功能以后观众需要在被动观看的同时主动地去进行社交化活动,观众收视习惯能否被改变,这种创新型终端能否引领未来潮流还有待时间去验证。
4.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视频客户端模式
网络电视客户端为了适应社交化的需求,在原有内容供应的基础上增加了互动社交功能。相对于传统电视转型社交电视而言,网络电视嵌入社交平台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社交网络本身就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其次,用户在电脑屏幕进行社交活动要比在电视屏幕上方便得多。以PPTV为例,PPTV在观看直播电视节目的同时,可以通过在线评论、阵营对抗、道具使用等形式来进行人际互动,并且已经实现了包括新浪微博、QQ以及人人网的社区化登陆。
但是,就目前而言,各种网络电视在社交业务的拓展上发展很不均衡,网络电视的客户端本身具有商品属性,用户在对观看的节目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客户端界面广告的干扰,从而影响使用体验。
三、路在何方——社交电视的未来
社交电视发展起来之后,如何围绕它构建起合理的商业模式,如何把社交电视的市场价值挖掘到最大,是目前行业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1.全民互动是未来广电发展必然方向
社交电视比传统电视有更强的信息整合能力,社交化转型后,观众就不再是“后仰式”的收视体验者,而是由“后仰”向“前倾”的姿势转变,以社交网站作为切口主动介入电视节目中去。社交电视必须基于一个大的用户规模才能够发展起来,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将社交电视的价值展现出来。
2.社交电视各方参与力量齐发
社交电视的产业链,包括内容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终端制造商等几大环节。对于内容提供商来说,社交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内容进行的评价和分享信息,是其下一轮内容组织的重要参考,及时对节目内容或编排进行调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发展机制。对于平台提供商而言,通过社交平台对节目内容进行交流,可以为平台提供商带来一种新的广告模式,提升社交网站的商业价值。对于终端制造商来讲,积极发展智能电视,开拓电视的社交功能,有助于增强电视终端的品牌竞争力,从而会进一步繁荣和推进整个社交电视市场。
3.信息流动跨终端整合——云模式下的社交电视发展走向
“云计算”概念提出以后,广电基于这一概念提出了“媒体云”的观点。媒体云是利用云计算的研究成果,面向媒体内容加工、整合、运营和服务的综合需求,构建媒体行业集约化的综合运营平台。③借助媒体云,内容提供商可以将内容通过广电网、互联网、通信网等多种网络进行传输,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终端接收内容进行观看,实现信息流动的跨终端整合。
虽然社交电视目前还处在概念层面,但是它的产生对传统电视内容为王的观点造成了冲击,随着三网融合和云媒体的发展,平台建设逐步取代了内容或渠道的地位,“平台为王”成为社交电视各方参与者的普遍共识,基于平台建设起来的一整套完善的应用和服务,才是电视未来发展的方向。(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文/文/王浩程 张守信 盖 鹏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编选:)
【注释】
如今,社交媒体营销对于各个企业来说变得越来越至关重要。像Facebook、Twitter以及微博给了各品牌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将品牌的概念,价值很好的传达给消费者。不管你是刚创业,还是更加成熟的企业,都应该看到社交媒体在今天的营销格局中所扮演的重要地位。毫无疑问,提高本身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度是非常关键的,这得看你迈出的第一步是不是正确,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印象不好,你将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一般都是很快的,强烈的并且是持久的,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要踏好第一步。那么我们来看下在社交媒体上一些企业会常犯的“第一印象”错误。
1,缺乏社交媒体营销策略
如果一个公司缺乏社交媒体营销策略,那它也将传递不了什么有效的信息。而且它与消费者的沟通也必将是脱节的,混乱的。所以企业进行社交媒体营销时,必须要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特色,一个可衡量的目标,一个社交媒体运行规则,还要有一个定期日历。没有了这些,你会发现自己只是在盲目的并且在削弱自身的品牌价值。一个清晰有效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其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使的内容有效吸引消费者并产生粘性。
2,创建太多账号
请不要试图在每一个社交媒体上都建立帐号!当然,活跃在多个平台是很重要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它不应该是在你刚刚成长起步的时候。特别是一些小企业,在拓展业务之前操作一个社交媒体品平台往往很容易也很有效。但是如果你操之过急,在Facebook,Twitter,Pinterest,又是在YouTube,Instagram,Vimeo,Linedln,Google+,Slideshare,Vine和Snapchat等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狂建帐号,并且进行疯狂无序的信息轰炸,你只会让自己变得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等到你无力管理这些平台举手投降时,你会看起来更加糟糕。因为频繁创建社交媒体帐号的举动根本无益于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只会让这家公司看起来出奇的无能笨拙,从而也无益于品牌的推广。
3,买粉
数量不能成就质量。企业的目标是为了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而并不应该只关注于数量。成千上万的粉丝数量应该是企业拿时间和精力换来的。买粉可能会造成公众的强烈反感,试想一下如果企业的真实粉丝发现了企业的买粉行为,他们还会忠实追随企业吗?他们对于该企业的信誉度又会作何评价呢?
4,只是一味进行品牌宣传,不谈其他
一家企业的社交媒体平台如果只是无休无止的进行品牌宣传,这应该很容易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当然,我知道企业这样做是为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曝光率,但是企业还需要提供一些其他有利可图的内容,而不仅仅只是企业自身的内容。在这里可以参考下5-3-2模型,这个模型可以保证企业的粉丝忠心耿耿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粉丝量。5-3-2顾名思义,假如企业每周要在社交媒体上十条内容,那么就应该按照以下结构来:
.五条其他内容,不涉及企业自身
.三条关于企业自身的内容,但不涉及推销
.两条内容来帮助宣传品牌,内容要有趣
5,没有正确使用标签
标签的使用可以极大程度上的提高品牌的可见度。可以让更多的人更方便更准确的找到企业的内容,也可便于企业进行内容强调方便人们理解,从而呢,提高企业品牌的曝光率和可见度。
6,缺乏与粉丝的互动
使用社交媒体的人会很高兴看到一些企业的回应。因为他们希望他们是在与一个人类在沟通而并不是一个机器人。企业对于一些热点的回应可以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与亲密关系,也可以帮助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一个有趣,智慧的印象。
7,没有好好进行审核
网红电商掀起社交商业冰山一角
任何事物,都会有一个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在里面。网红在享受电商带来的红利之时,还不断刺痛传统电商的神经,因为这些网红并没有给电商贡献一分钱的广告收入。广告收入,却是这些传统电商平台收入模式的核心。所以,也才有了像蘑菇街这样平台开始自己培养网红,最终是想将网红控制,为平台带来利益。
然而,“网红电商”这个词可能是个阶段性的、容易使人误解的词汇。没必要也不可能,未来每个企业都需要有一张大眼睛和V字型的脸,嗲嗲的和消费者沟通。其实更准确的一个总结,应该是:主流商业模式,正在进入“社交商业”的时代。
社交商业一个牛逼的发展趋势
社交商业Social Business,指的是什么,看下面这个表格可能会更清楚一些:
解释一下:从线下商业模式到线上商业模式的转变,几乎所有的行业都经历了多年的冲击和转型,然而技术发展趋势和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变迁不可阻挡,到今天为止,还有很多行业仍然在经历着在线商业化的转型。
从在线商业模式,向社交商业模式的转变,又会是一个新的波澜壮阔、无人幸免的商业变迁趋势。尽管刚开始看起来,有一些难以理解、并且无法相信会成为生活常态的小胡闹:网红电商对于主流商业而言,目前就是这样一个阶段性的代表现象。
为何社交商业不可阻挡、一定会到来?因为社交商业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起一个高效的营销生态圈,在这里面企业可以直接和消费者通过社交平台建立连接,社交商业的最大优势就是和用户的情感连接加用户管理。
驱动社交商业加速发展的因素
1、社交连接技术能力的不断发展,企业自媒体成为连接消费者的核心
社交应用本身的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给商业提供了过去需要花费上千万成本才能实现和维系的低成本的与消费者连接与沟通的技术框架和能力。这种社交连接的技术所能产生的价值,必然会推动商业模式转型,充分利用社交沟通所能够给企业和消费者关系之间带来的新的沟通方式:一对一、个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2、消费者的自媒体,正在变成企业最重要的媒体资源
社交技术带来的另一个重大的根本性的变化,是把媒体进一步的碎片化了,每个普通消费者都是兼具收入贡献价值和媒体贡献价值的双重身份。单个消费者的媒体价值,虽然看上去零散、简陋、难以管理,但是对于消费者自媒体覆盖的范围而言,这个媒体的可信度高、易于互动、转化率高。
3、商业和生产力发展的阶段,导致消费者对消费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物质选择上更加富足的消费者,对于消费本身的乐趣,已经从“买到”(可获得性),到“买好”(性价比、选择的乐趣),再到正在大规模普及的“买好玩”(消费的意义不在于消费的内容,而在于消费的动机、消费过程的体验和消费后附加的价值)。理解这个逻辑,才能真正明白所谓粉丝经济、打赏经济和社群经济的实质消费心理。
4、社交商业,不是在社交媒体上嫁接电商,或者在电商平台上添加社交功能这么简单
社交商业的概念和逻辑,本质上不是一个平台级的概念,而是一个企业级的概念。因此,无论是多么强大的平台,不管是超级电商平台还是垄断社交平台,简单的希望通过平台产品机制的改变,来赋能平台上的企业进入社交商业的模式,逻辑上都是难以成立的,实践中也没有人成功。
社交商业下哪种企业将崭露头角
那么,哪些公司会成为社交商业趋势中的受益者,哪些机会可能会借助社交商业的大趋势,成为创造巨大商业价值的机会呢?
网红电商:也许会诞生出新一代的消费品品牌,每个细分品类都有存在着颠覆工业化时代大品牌的可能性,但也不排除很多品牌的生命周期会变得更短,一段时间内会有更多的小而美的品牌的机会。人格化品牌之间是否会、如何能够形成合并,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需要持续观察的命题。
网红经济公司/批量网红培育公司:很难,世界范围内,还没有特别大的造星或艺人经纪公司。批量培养网红要持续成功的难度,可能还不如专注做和网红对接的供应链专业管理公司更有机会。后者的能力复制成功率与规模效应都会更足一些。
根据这份研究报告,76%的营销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对于品牌建设非常重要;72%的营销人员认为,它对于培养用户忠诚度也很重要。而且,59%的营销人员相信,在将来不支持社交媒体的公司将难以生存。71%的营销负责人相信,公司能够通过社交媒体获得竞争力;仅有33%的营销负责人现在拥有打造社交企业的长远战略。这项研究活动对101名副总裁和营销人员进行了网络调查,并采访了12名CEO、CMO和营销副总裁。
Facebook还罗列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来定义社交性:
社交影响力:建立让品牌用户影响其朋友的战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通常会向他们的朋友寻找建议,从而决定如何安排时间、精力和资金。
社交媒体:利用社交网络为渠道来品牌信息,激励人们参与其中并分享信息。
前言
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就中国大学生媒体接触与消费行为展开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近96%的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且在有效的1500个样本中,每天利用手机上网时间在5个小时以上的人数在25%以上,而2011年该数据仅为5%。2015年10月11日,第二届华南青年传播学者论坛上有学者调查,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中,微信使用频率最高,为92.53%,日均使用时长为2.72小时,其次为微博,使用频率为47.71%,日均使用时长为1.31小时;QQ使用频率为26.76%,日均使用时长为2.16小时。同时调查显示,微博好友数量超过微信,“睡前一刻”通过微信看新闻已成为趋势。由此可见,大学生借助手机上网、通过新型媒体社交,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沟通交流方式。
1.社交媒体的概念与引发的新变化
1.1、社交媒体的概念
社交媒体,又称社会化媒体,是指一种网站和技术,用户借助网站和技术这样的工具和平台,进行沟通、分享、自由讨论和评价等一切社会互动活动,并在互动过程中,满足“建立关系”或“发挥影响”等需求。社交媒体的发展离不开媒介技术的支撑,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从社交网络、论坛、博客等社交形式发展到如今的新型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可以说,社交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1.2、社交媒体引发的信息传播新变化
从传统的社交媒体到新型社交媒体,媒介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促进了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并引发信息传播的新变革。
首先,更注重传受主体的交互性。在传统的社交媒体中,受众的角色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缺乏对信息内容的反馈和互动。新型社交媒体下,任何个人均可以借助移动设备与外界的交流互动,集信息的接收者和者为一身,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体;其次,传播内容个性化、碎片化。传统社交媒体传播的内容是经过加工后呈现在受众面前,而新型社交媒体下,一张图、一段视频、一条评论,甚至事件不完整的一个片段,都可以成为传播内容。借助新型社交媒体,多样的信息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侧重关注程度,在选择与互动过程中进行个性表达;最后,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影响广泛性的特点,弥补了传统社交媒体的不足。
2.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2.1、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
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与生活方式、道德意识、价值观念乃至行为规范,帮助他们打破原有的圈子建立新的圈子,并从单向的文化接受转向多向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大学生展示自己积极优秀的一面,寻找志同道合的人,通过对某一事件的评论赢得朋友的认同,并通过资讯共享不断增长见识,进而满足大学生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社会整合的需要以及纾解压力的需要,为大学生提供较强的归属感。以微信为例,作为新型社交媒体,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朋友圈结交一些志趣相同的朋友,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事情的看法,或者记录自己的经历。大学生还可以临时创建群聊分享创业、就业等信息;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订阅号有选择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确保信息交互更具有个性化特征,扩大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交范围。
2.2、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消极影响
2.2.1、过度依赖社交媒体
新型社交媒体在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媒介体验和自我展示、表达途径的同时,也存在社交媒体依赖的隐忧。刘振声在《社交媒体依赖与媒介需求研究――以大学生微博依赖为例》中指出微博依赖者表现出更高的逃避倾向,他们会将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停留在网络碎片化、无意义的信息上,拖延甚至懈怠学业。此外,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有近47%的大学生具有社交媒体依赖倾向,他们往往因为过度关注有没有人评论、圈里是否有动态更新等,造成注意力无法集中到学业上来,也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
2.2.2、虚假信息侵害大学生安全利益
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微信持信任和依赖的态度。伴随着腾讯财付通和微信支付的兴起,95%以上的大学生会在微信中填写真实的的个人信息,在网络监管不规范、系统出现漏洞等情况下,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给自身带来人身、财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对于一些网络信息缺乏严格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让自己不觉成为低俗、虚假信息的传播者,被不法分子利用。
2.2.3、现实人际关系异化
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效率的同时,也出现部分大学生沉迷虚拟世界、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人际交流障碍,真我与虚拟人格的错位冲突,最终可能导致学生焦虑、自恋、偏执、抑郁、冷漠、拖延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有调查显示,75%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手机处于“24小时开机”状态,在“每天使用手机时长”上,有近一半的同学表示“超过5小时”。对于“聚会时同学低头玩手机”的现象,仅有16%的学生表示不会出现。同样以微信为例,“点赞党”、“秒赞党”的出现,都是人际交往中伪亲密的体现;此外,在微博的使用上,部分大学生出现过分关注星座命理,用所属星座来解释自己的性格成因,用命运来解释自己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失败,对微博谣言辨别能力相对较差,进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科学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策略
3.1、完善网络社交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出大学生网络社交条例
人治与法制的本质是自律与他律。新型社交媒体的虚拟、开放等特征,更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交媒体保驾护航,通过《信息净化法》、《隐私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网络社交工具健康发展。截止到2014年9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6.32亿。作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在大力完善网络社交秩序、推进网络立法的同时,针对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等群体特点加强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网络社交条例建设,积极推行网络社交工具后台实名制。新型社交媒体的虚拟性不等同于虚假性。实名制的网络社交环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往的安全性,增强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有效地规范了网民网络社交行为,防止大学生成为谣言、恐慌情绪的者和传播者,培养大学生网络社交言论的责任意识。
3.2、创新大学生网络社交教育管理模式
新型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需要学校管理者与时俱进,培养出一支集专业技术人员、心理辅导老师为一体,具有专业网络教育管理知识的师资队伍,便于积极参与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建设。并通过开设人际交往、网络安全与网络法规等相关课程,对在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大学生使用情况和偏好,进而进行数据分析,对大学生社交媒体上常见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必要的干预,有效引导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借助形式多样的线下活动鼓励大学生更多地融入现实人际交往。
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教育者可以借助新型社交媒体与大学生建立自由、平等的朋友关系,借鉴成都理工大学经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设学生党建、教师风采、师生论坛等版块,借助学生骨干力量,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社交,必要时利用微信的“群聊”功能引导学生在现实中积极开展对有关公共话题的讨论,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发现大学生社交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处理,提出人际交往技巧和安全提醒。社交媒体之外,开展演讲比赛、社会实践、假面舞会等活动,促进网上自由交流网下良好共处的有机结合,避免大学生出现社交媒体依赖情况。
3.3、注重舆论引导,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青少年课堂教育中。作为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和评估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综合体,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评估和管理个人媒介接触行为,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应该加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如何使用媒介、如何判断媒介信息的价值和意义等。总之,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导向工具,大学管理者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运用新型社交媒体传播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通过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借助艺术、时尚、情感等元素加强对学生的吸引凝聚和思想引导,打造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体系。无可否认,社交媒体不仅带给大学生新的交往体验,更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因此,学校在避免大学生沉迷新型社交媒体的同时,要善于借助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官微等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步宽.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
[2]杨宏兰.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1.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28-01
在2003年,“自媒体”的概念由美国新闻学研究者提出,而在中国,自媒体行业如火如荼,而这下面的背景则是目前智能终端的发展与普及,过去的几年来手机社交软件所打造的互联网社交应用也风生水起,随即手机社交文化也应运而生。不得不承认,当今我们人人都处在自媒体的环境中,每天当你频繁滑着手机搜寻微博朋友圈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他人自媒体平台的信息接收者。
1 手机社交文化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星巴克的咖啡师Avery平日里喜欢绘画,2014年6月他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咖啡馆里的图片集。开通了公共帐号,意味着他既能够随时向微信中“订阅”他的用户推送他的图画作品或者是工作心得等内容,还可以粉丝订阅用户直接沟通,接受他们的评论、点赞甚至是红包打赏。于是Avery平时将他的绘画作品以及工作心得,甚至将咖啡馆中活动通知都一一在公众号中分享,吸引了大批热爱绘画热爱咖啡的粉丝同时,以他的插画为图案的星巴克马克杯最终也在其咖啡馆中售卖,成为该品牌在此店面的限量款,吸引更多品牌文化热爱者的关注。
说起来,这种基于各种互联网社交平台的“自媒体”,与既有的媒体形态相比,最显著的进步,在于能直接“见到”读者。Avery就是这一进步的受益者。他定期了新内容之后,可以即时地在后台获得各种读者或者粉丝的点赞与评论,平均每天收到的几十条评论中,除了收到朋友不断地赞美,亦不乏有人向他推荐或者提醒他注意行业中一些专业知识或者是最新前沿信息,更有人提出了作榭Х裙莨丝偷囊恍┙ㄒ椤R蚨这个公众平台不仅成为了他分享生活收获称赞的地方,更是他职业积累的一部分。
本地妇幼保健院的乳腺科医师尹永硕也有相同感受,微信公众账号出现后,他也是积极使用者之一,并且发现沟通更方便了――病人可以方便地把资料和患处拍照发送过来,他也可以在后台一对一回复指导。最近,他思索许久,决定成立一个以病人为核心以答疑解惑和提供治疗方案为目标的微信公众账号,着重侧重乳腺疾病的科普、咨询以及远程会诊。“过去人们都是在看医院,而不是看医生,大家投奔好医院,对医生往往是随机选择。”在尹永硕看来,自媒体开始改变这种现状。自媒体的出现,就是媒体新生力量的涌现,是在这种技术环境中对信息传达以及共享方式的深刻变革。
现在我们与亲友联络,扫下二维码,文字语音照片视频想发什么就发什么,在朋友圈尽情展现自己的审美趣味,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当下手机社交生活带来的最大巨变。此外,手机社交文化已经不全然停留在简单的社交中,这不只是一个大家拼命展现自我的秀场,不再是点对点的审美关系,而更多的是一张全面而又便捷的生活网,而在这张网中我们活得更美更具有艺术性。
我们知道,O2O是近两年来新兴的概念,他的全称是Online To Offline,是指将原本在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交易进入到互联网平台中来,最早可归宿为我们常说的网上购物。而在移动终端兴盛的年代,在手机社交审美文化生活的影响下,O2O的门槛似乎也大大降低,出现了类似商业性的O2O以及公共服务性O2O。这些平台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更简单,或者说更轻松更诗意,我们不用为生活中的此类琐事奔波,一切开始变得从容起来。在这份恬静从容中,我们关注的不再是生技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而是多了一种“悠然见南山”的心态。
2 手机社交媒体对文化传播的创新作用
2.1 手机社交媒体扩大文化传播渠道
当前时代,手机社交媒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是个人信息的平台,各地方的企业、政府、高校文化部门在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利用手机社交媒介,例如手机微博、微信公共帐号以及二维码扫码来进行文化宣传。2015年山东师范大学迎来65周年校庆,学校通过微信的公众平台几天内通过对学校65年历史回顾、优秀校友介绍、校庆活动直播等新形式达到了良好的对内对外的宣传效果,也让身为山师人的同学与老师更加感同身受,增强了自豪感。在此次活动中,手机社交媒体发挥了其最大的作用,因为智能手机及网络的普及,它的影响力替代过了过去学校广播、校报、电视台等只能在校园范围内相对局限的媒介,更借助微信这个更大众的平台将学校历史文化发扬出去,成为一次成功的宣传庆祝活动。由此可见,手机社交媒体已然成为文化宣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甚至有成为重点的趋势。
2.2 手机社交媒体改变文化消费方式
当代审美文化日益呈现出来的是大众文化中受众表现出来的一种感性化与趋俗化。同时,它也被技术理性所影响,通过现代传媒加以传导的娱乐化的审美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审美研究用传统的美学观念不复可行。其实反观手机社交媒体已经让大众文化更加广泛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审美消费已经着重于手机社交媒体宣传并突出表现的文化活动中。
手机社交媒体带来的改变,其核心就是支付方式的转变,在线支付成为新的潮流,通过转账、红包等形式的支付,似乎文化消费来得更加轻松,而支付的便捷让消费冲动更易形成,于是文化产品是否带来的冲动感似乎变得更加重要,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消费品更具艺术包装感,人们似乎可以从这类包装设定出一种美学倾向。
3 结语
手机社交审美文化审美意识本身也是对许多年来以来一直处于形而上美学的消解,给感性的艺术以世俗的关怀。由此,逐步改变过去艺术指导生活以及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的社会学层面的解释,初步达到日常文化与审美之间的多角度切合。目前,美学正日益走向多元共生和世俗生活的日常消费中,促成了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沟通。而从这个层面上讲,手机社交文化的积极意义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自媒体”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概念,当人们可以轻松通过互联网与世界知识体系相连,随时随地发表或分享自己的所思、所闻、所见时,无疑每个人都是“传者”。而伴随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越来越多的传播自由,一种与公开的“显传播”相对的、隐蔽的“潜传播”正在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传播现象,其对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构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公众舆论引导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潜传播”溯源及其概念
“潜传播”可算作一个较新的名词,在“自媒体”的语境下被人们关注从而成为一种现象。但若溯其源流,“潜传播”在中国古代即已有之,只不过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前的几千年中,技术工具的缺失以及封建统治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专制思想,使得大规模的“潜传播”既无实现的有力媒介,也无实现的“自由”。
尽管如此,“潜传播”依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存在并延续,从远古时代一直持续到明清之后,可以说,只要有统治阶级充当绝对的“把关者”的传播,就有民间以童谣、野史、说书等方式的“反传播”和“潜传播”。①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信息传播史,归根结底是传播与反传播、“显传播”与“潜传播”的对立斗争史,加之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使得“潜传播”作为一种现象与整个中国文明史相依相随。
但在传播学领域,其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却是在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自媒体”真正拥有话语权的21世纪。可即便至今,“潜传播”也不算是一个有着较高认知度和热度的传播学名词。该词曾在文学研究领域被提及,系从诗歌传播研究的视角,是说“诗人因作品涉及个人私密或自感作品尚不成熟而不想让其逾越自我传播的范围”或是“作品因某种客观条件限制而进入不了其他传播渠道,只能暂时居留于自我传播而等待消失或扩散”。②显而易见,这仅是将“潜传播”限定在自我传播的范围内,并不具有较大的传播学意义。
2005年,杨青山、郑思礼两位学者在《中国古代反传播案例分析》一文中曾几次提到“潜传播”一词,但正文中却未作任何阐释,亦与“自媒体”语境无关。之后的2008年,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次有关四川广元柑橘事件的节目中提及了“潜传播”,并将之作为互联网时代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互联网、手机信息……它不分良莠真假,以分秒计的速度在公众之间没遮拦地传递着。这种全新的传播媒介,相对于传统媒介的‘明传播’,被有识之士称为‘潜传播’。”③在2010年社科院的首个《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中,有两篇文章提及了自媒体时代的“潜传播”,并将其正式纳入传播学研究范畴,然而同样仅简单提及,未深入阐释。
可见,迄今还未有人对“潜传播”这一概念下过明确定义。但在专业领域内,“传播”的概念已经定义清晰:“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④而“潜”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隐藏;不露在表面;秘密”之意。由此,不难将“潜传播”定义为:通过特定的符号、方式、渠道进行的非公开社会信息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隐蔽运行。
自媒体时代“潜传播”的通道
目前来看,“潜传播”发生的通道主要为手机短信、网络即时通信以及基于SNS构建的新型专业社交网站。
手机短信。在几类主要的“潜传播”通道中,手机短信是隐蔽性较强的一种,它最大的信息传播属性是完全私密,除发送者外,他人不但看不到短信的内容,甚至连“传播”的这种行为――收发都难以完全察觉。此外,由于具有即收即发、快捷便宜等特点,手机短信一直是我国8亿多手机用户⑤最喜爱的信息沟通方式,也是目前最为普遍和大众化的一种“潜传播”方式。然而,手机短信的“潜传播”还主要限于人际传播的范畴,传播内容也以有限数量的文字为主。
网络即时通信。网络即时通信,指用户在互联网上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建立联系并进行实时通信的网络应用。与手机短信方式进行的“潜传播”相比,网络即时通信(QQ、MSN、移动飞信、阿里旺旺等)则真正意义上为“自媒体”时代的“潜传播”举起了旗帜。基于网络即时通信的“潜传播”已经远远超出人际传播的狭小范畴,它以超强的即时性、群集化、隐蔽性、自主式社会组织和动员方式,成为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乃至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复合化“潜传播”工具。网络即时通信是目前传播效力最强、最具代表性的“潜传播”通道。
SNS社交网站。⑥社交网站近年来大热,从国外的“脸谱”(Facebook)到国内的“人人”、“开心”,吸引了无数青年。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总的来说,社交网站建构起来的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部分社交网站实行“封闭式”注册,不注册个人ID或“加好友”、“加圈子”,便无法进行“社交”和“分享”。此外,如“人人”等社交网站具有严密的分级隐私设置,对于特定群体的准入许可和回避有效地维护了用户的隐私权――这也是传者对内容的控制加强的体现。而传者一旦具有较强的内容传播控制权,“潜传播”便有了实现的自由。和手机短信与网络即时通信相比,社交网站中的“潜传播”处于“熟人网络”之中,传者的个人身份相对容易验证(特别是实名制注册ID的情况下),一旦出现传播不良信息会很容易确定信源。因此,通过社交网站进行的“潜传播”,其隐蔽性和安全性也较为薄弱。但需注意的是,目前众多社交网站已渐渐向“集成性传媒平台”的方向迈进(如网络即时通信和社交网站的融合,典型的有QQ校友与QQ),这一趋势将赋予SNS社交网站以更加强大的“潜传播”功能和社会自组织能力。
“潜传播”的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是对传播过程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从特定角度和层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自媒体时代的“潜传播”本质上是一种互联网传播,其基本传播模式自然可以从传统的网络传播模式中找到依归,并没有达到颠覆传统网络传播模式的程度。但是,传统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结构,似乎更适用于“显传播”,对于“潜传播”这种社会信息系统的隐蔽运行并不十分契合,在结构和要素上,两者依然有着显著区别。
目前,国内有代表性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由北京大学谢新洲教授提出,他将传播者、接受者、信息、媒介、噪音等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进行概括,建立了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基本模式,该模式对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概括,将电子邮件、BBS论坛、音频视频等纳入网络媒体这一概念,并考虑到影响传播者和受众的四个要素,通过一个较为简单的图例展示了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⑦
理论上“潜传播”的传播模式仍属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范畴,但传播系统的开放程度、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方向、传播效果等却有所不同。在“潜传播”传播模式中,传/受者(C/R)既处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大系统中,同时又通过SMS/IM/SNS等通道进行着非公开的信息传递和分享,从而在社会大系统中构造出了一个个“潜空间”,该空间中的信息很难被外人所知,但却可以在其内部迅速传递。也就是说,在信息流动方向上,主要是自外而内或是内部循环,由内而外则是较弱的流向。
在“潜空间”中,由于工具的便利性,内部成员可以进行充分的互动,加之SMS/IM/SNS的使用者之间一般具有较高的相识度,这就使得“隐空间”中进行的传播具有普通传播难以企及的强传播效力和圈内成员的群体自组织能力。
此外,我们知道,自媒体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广播、组播、点播(P2P)等,但对于“潜传播”,广播必不可能,其主要传播类型是组播和点播。而在信息符号的使用上,“潜交流”者之间既可以使用通约的语言符号,也可以使用中国古代“江湖暗语”似的非通约符号,这就更加巩固了“潜传播”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之所以选择“潜传播”而不是“显传播”,既可能出于个人隐私原因,也有可能是目的或行为的不可告人。此时,隐藏在社会信息传播大系统中的“潜空间”就成了一颗颗危险的炸弹,将严重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但总的来说,“潜传播”并不都是有害的传播,这种新媒体环境下具有强大效力的特殊传播形式不受时空、现实身份和地位的限制,成员之间沟通便利,地位平等,组织方式灵活,具有明显的民间性。近年来,我国通过“潜传播”形成的社会自组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荣誉、关注民生、表达诉求、维护权利、践行公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潜传播”的引导与控制
建立信息公开、机制,最大化缩小“潜空间”。“潜传播”有时是一种无奈,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当主流信息缺失时,民众只能通过“潜传播”进行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以保证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容易激化,一些较为激烈的民意诉求往往通过“潜传播”酝酿和积聚,危及了社会稳定。因此,当由“潜传播”引发网络舆情危机时,政府部门要通过自己的信息平台和主流媒体及时向公众权威信息,满足广大民众的“知情权”,尽量缩小充斥着不确定信息的“潜空间”。
搞好舆情监测,及时处理“潜传播”中的不良信息。自媒体时代,“潜传播”不可避免,也确实很难控制。但即便如此,对“潜传播”中的社情民意也不能不管不顾,在不侵犯传播者隐私的情况下,应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保持对各类“潜传播”通道的舆情监控,建立专门针对“潜传播”的舆情发现、分析和处置机制,这是政府部门发现危机、引导“潜”舆论并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的关键。
完善法治环境,培育积极健康的“潜舆论”。加强新媒体法制建设是目前各国政府都在思考的课题,立法环境和立法客体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在“潜空间”中进行的非法信息传播活动,既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危害,也对个人的隐私和信息安全造成了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对这类行为(如传播非法信息、组织非法活动、传播谣言、侵犯隐私等)予以约束和规制。
加强传播者自律,让每个人都“潜”得坦荡。在“潜传播”中,传统的把关人已经失去了效力,甚至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把关人了,在“潜传播”活动中,每一个人都是信息传递的主宰。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整体素质决定了“潜传播”的内容和所形成的舆论场是否健康。因此,要培育公民的自律,促使其自身在“潜传播”活动中加强自我约束和规范,避免可能使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受到损害的言论,对有害信息要坚决抵制,不相信、不传播、不扩散,真正做到即便参与到非公开的“潜传播”活动中也能坦荡克己,有所为有所不为。
注释:
①杨青山、郑思礼:《中国古代反传播案例分析》,传播学论坛,http://省略/list.asp?unid=975,2005-05-29。
②杨志学:《诗歌传播类型初探》,《诗探索》,2006(1)。
③央视《新闻1+1》:《四川广元柑橘事件引发消费者恐慌解析》,腾讯网,http://news.省略/a/20081029/000056_2.htm,2008-10-29。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⑤刘育英:《中国电话用户数达11.3亿手机用户8.3亿》,中国新闻网,http://省略/it/2010/10-22/2604379.shtml,2010-10-22。
⑥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