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专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19 14:53: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字媒体专业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字媒体专业的认识

篇1

所谓数字媒体技术,是指数字媒体相关的内容开发与制作技术,主要包含场景设计、角色形象设计、游戏程序设计、多媒体后期处理、人机交互技术,是针对游戏开发、网站美工和创意设计类工作设计的专业。随着我国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高专也竞相设置了数字媒体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教育立足市场发展的重要命题。

1 以就业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类型之一的高职教育,与以学科知识为逻辑体系的普通本科相比,其教育模式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高职教育中的“高”决定了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只是会动手的技术工人,还应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更要有向更高层次的岗位发展的潜质;高职教育中的“职”则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有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首先具有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及职业技能;其次是要具备职业发展或迁移所必需的某一项专业技术领域中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的理论;第三,还应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成就其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2 以市场需求构建高职课程体系

2.1 形成注重实践的课堂教学。数字媒体专业作为电脑技术与艺术有效融合的一种新型学科方向,在教学方法很多还停留在原有学科的教学方式。一是教师的授课形式基本都是围绕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软件课的的单一教学,与实际应用和市场需要脱节。二是学生的学习只寄托在课堂上的课本实例制作,不愿课后再去学习新的知识,缺乏尝试精神,也就更谈不上独立完成商业化性质的实战项目了。在新的市场需求条件下,这种简单的教学模式是一定要改革的。要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训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注重:一要善举实例,引出问题。二要积极分析,探索新知。三要引申提高、学以致用。四要拓展知识,联系实际。

2.2 建立链接应用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有力指标,传统的课程考试模式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为分数而考试,学完一门课就以考试的形式给出结论,获取分数,就算结业了,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还有一些学校教学规定取消期中考试,以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来考核。考试形式虽便于管理,但知识覆盖面窄,考查点代表性差。尤其是数字媒体实践类课程,传统的考试形式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面对种种问题,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是最终推进学生专业能力养成的有效途径。

2.3 加强多学科的知识融合。作为一项以技术与艺术为主要支撑的产业,数字媒体专业主要是为网络媒体公司、影视广告业、传媒业、动画设计公司、平面设计和教育培训等行业培养人才。因此,学习数字媒体相关软件时,为了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能在内容与形式上,更具有表现力和思想性,具备一定的构图、用光及色彩搭配能力是尤为必要的,而美术基础课程恰恰可以提供这样的必要补充。

美术基础课程是一个由素描与色彩基础、三大构成和美术欣赏这三大模块组成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字媒体的专业特点,要全方位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绘画基础知识与动画设计、平面设计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发挥各模块的作用,让学生理解美术基础的每个教学模块都是针对后期的专业学习而设计的,并确保教学中让每一个教学模块都能围绕专业相对应的知识点展开,突出教学模块的特点和重点。如在具体的素描教学过程中,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为后期的计算机角色造型设计和场景设计打好基础。而提高素描教学效率的最好办法,就是根据这一目标合理安排素描教学的核心内容,为确保突出重点,把其他与造型训练无关的内容省掉,以结构素描练习为主,强调线条的准确性和造型的严谨性,这样做既针对性强,同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只有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才能实现数字媒体专业的积极建设和长足发展。

3 以师资管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3.1 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第一资源,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力量,因此,大力提高综合素质,构建多层次复合型师资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最直接的方式。

建立专兼职的教师团队。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积极完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用精英引领团队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激励和促进教师积极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以形成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为目标。同时,为确保师资队伍质量的高水平,延续性,高职学校要积极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到用人单位或者培训机构进修学习;在兼职教师的队伍建设中,要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兼职教师可以从外面聘请专家和相关教师,一般高职聘请数字媒体专业建设水平高的个别高校或社会上从事新媒体艺术教育或创作的专家讲学,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丰富了教师队伍梯次。且由于数码媒体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对于本学科师资的引进方面要采取新的视角,真正立足于选拔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对特殊人才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另一方面要联合企业用人单位,外聘经验丰富的现场人员。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不至于与市场脱节。

3.2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要使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必要的保障。首先,要加强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来进一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实践基地直接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要投放必要的人、财、物力资源,从高标准、高水平、高层次的要求出发,努力为学生搭建走向社会的实践平台,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其次,积极倡导“一教双证”模式,推进劳动市场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根据现代职业市场要求,高职教育的毕业生不仅应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从事职业或技术领域工作所要求的能力与资格,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实行“一教双证”,调动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和获取与本专业相近劳动岗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积极性,提高其职业竞争能力。[2]第三,推动校企共育机制。把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的落实挂钩,毕业设计采用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以设计师的身份到产学研合作单位参与项目的开发和设计,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设计项目,又使学生在项目中学习设计与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完成设计作品、完成毕业实践活动[3],为学生毕业后成功的职业生涯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高职计算机专业数字媒体方向课程设置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XHY125-021)

参考文献

1 廖细春.关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

育,2011.5:11~12

2 李国政.刍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几个问题[J].

篇2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153-02

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VR虚拟现实方向建设背景

1.1 VR虚拟现实技术国内外发展背景及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提升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2016年1月高盛的全球虚拟现实报告中指出,基于标准预期,到2025年,全球虚拟现实市场营收将达到800亿美元(其中硬件450亿,软件350亿);乐观预期下,2025年甚至将达到1820亿美元。由此看出,全球VR产业具有强势发展劲头,市场对其预期也是越来越高。

2015年中国虚拟现实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5.8亿元,尚且属于起步阶段。2016年将迎来VR爆发之年。赛迪顾问预计2016年中国虚拟现实市场将达到68.2亿元,增长率达331.6%;到2020年,市场进入成熟期。

1.2 VR虚拟现实技术服务当地经济产业的背景及现状

在江西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前期发展来看,南昌市在虚拟现实产业所需的硬件制造产业关联的光学设备、精密仪器制造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015年,南昌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创业创新平台加快发展搭建。2016年6月,中国(南昌)虚拟现实VR产业基地启动。

2 对VR虚拟现实相关企业的调研分析

经过连续两个月时间的调研,总调研了VR虚拟现实技术相关企业共20家,其中调研地区分布为江西省4家、北京市4家、上海市3家、广东省3家、江苏省2家、河南省2家、陕西省1家、四川省1家;其中东部地区12家占60%,中西部地区共有8家占40%;其中岗位群情况VR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三维设计研占50%、VR硬件与软件开发占30%,VR市场分析及管理占20%;人才需求排名VR数字三维设计师占35%,VR数字平面图形设计师占30%,交互设计师占15%。

3 VR虚拟现实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数字媒体技术是新兴的本科专业,属于我校新申报本科专业,根据调研及论证,结合我校特点,我校提出了针对来自江西省内的主体生源,坚持需求导向,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将学科专业体系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结合江西省特别是南昌地区支柱性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以整车集成关键技术、醇氢动力技术、红外成像技术、LED推广应用技术、BIM技术、VR技术、ERP财务业务一体化技术、人才测评技术以及景区旅游商品开发技术为重点,每个专业落实“几项技术、几手绝活”,着力培养为江西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特色人才这一目标。

根据学校这一重点发展目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重点发展VR虚拟现实方向,面向虚拟现实行业,掌握互动媒体设计制作方法、VR虚拟现实技术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技能,理论到位、技术技能系统实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互动媒体设计制作方法、VR虚拟现实技术技能这一实践教学路径。

3.2 课程体系设置

为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技能,开设了先导基础理论课程《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进阶课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新媒体交互界面技术》;为掌握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这一技术技能,开设先导课程《数字动画基本原理》、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动画素描造型基础 》、《数字图形图像处理》;为掌握互动媒体设计制作方法,开设先导基础理论课程《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技术技能模块实践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字音视频非线性编辑》、《新媒体交互界面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与开发》、《互动多媒体系统设计》;为掌握VR虚拟现实技术技能,开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游戏程序开发基础》、《虚拟现实与流媒体技术》、《商业多媒体制作》模块化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安排模块化既有进阶性,又能各自一体化,使得学生掌握“几项技能,几手绝活”。

面向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采用矩阵式的结构,其特色是以专业课程群为知识结构单元,组织形式层次分明。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分为思想政治课程群、身心健康课程群、理论知识课程群、技术技能课程群、综合实践课程群、素质拓展课程群几个模块,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课程体系注重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以此实现“理论到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多种类型课程之间,设计了双维方式课程:《数字动画基本原理》、《影视编导基础》、《新媒体交互界面技术》、《虚拟现实与流媒体技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设置典型工作任务课程:《构成基础》、《数字图形图像处理》、《数字音视频非线性编辑》、《三维造型与建模》、《数字三维动画技术》、《新媒体交互界面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与流媒体技术》、《影视特效与合成》、《商业多媒体制作》。校企联盟课程有《数字图形图像处理》、《数字音视频非线性编辑》、《三维造型与建模》、《新媒体交互界面技术》、《虚拟现实与流媒体技术》、《商业多媒体制作》实现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努力创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水平方向自左向右是以VR虚拟现实数字内容创建技术、计VR虚拟技术交互与集成为专业方向的循序渐进的课程群模块。学生在学习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技术技能课程之后,过渡到专业方向课程,从而兼顾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实现“技术技能实在”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超良. 刍议VR虚拟现实技术[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16).

[2] 张拯.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智能机器人的变电站巡检功能研究[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6(16).

[3] 郭晓红. 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微机原理实验教学[J]. 山西电子技术, 2016(4).

[4] 2016年《计算机科学》“Web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专辑征文[J]. 计算机科学, 2016(8).

[5] 王江林.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械设计问题探讨[J]. 科技传播, 2016(16).

[6] 李亚婷, 李碧雯, 王攀. VR黑洞[J]. 中国企业家, 2016(16).

[7] 冯英霖. 浅述虚拟现实技术在船舶吊装作业中的应用[J]. 建材与装饰, 2016(31).

[8] 许红云. VR技术在虚拟旅游的应用研究[J]. 电脑与电信, 2016(7).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67-02

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读图时代让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人们对于视觉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视觉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博雅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以视觉表征和数字媒体技术相融合的数字媒体媒介文化已成为在高职院校之中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关键性技能与素养之一。如何在读图时代的今天提升和培养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是数字媒体专业教育工作者在第五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审视的重要课题。

1 关于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陆陆续续引起世人的关注。

被誉为“视觉素养之父”的美国研究者John Debes在The Loom of Visual Literacy(1969)一文中指出:“Visual literacy refers to a group of vision-competencies a human being can develop by see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having and integrating other sensory experi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competencies is fundamental to normal human learning. When developed, they enable a visually literate person to discriminate and interpret the visible actions, objects, symbols, natural or man-made, that he encounters in his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creative use of these competencies, he is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Through the appreciative use of these competencies, he is able to comprehend and enjoy the masterworks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美国天普大学传播与戏剧学院终身教授,媒介素养美国联盟(AMLA)创建人之一,著名媒介素养教育专家Renee Hobbs在Media Literacy and the “Big Tent”一文中指出:“Media literacy is the process of accessing, critically analyzing media messages and creating messages using media tools. The goal of media literacy is to promote autonom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nalysis, reasoning, communication and self-expression skills.”

国内知名研究者,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2011)一书中指出:“视觉素养是利用各种视觉形象,以认知的方式参与搜索、分析、评价和交流信息的能力。”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紧密融合,水融。然则与生俱来的“看的能力”并不一定是“看懂的能力、看好的能力”。张舒予教授认为,关键在视觉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在眼睛与心灵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探析“看”的秘密,开发“看”的资源,创造“看”的条件,从而实现提高“看”的素养和培养“看”的能力。

2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现状

2.1 入学艺术素养和媒介基础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即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对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招生实施的是文理兼招,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艺术领域的系统教育。同时由于学生来源不同,对于媒介教育的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数字鸿沟”现象依然严峻。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虽然在高考前经历了艺术方面的培训,在图片欣赏、色彩把握、总体视觉把握上要优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但由于入学成绩总体不高,他们对于视觉文化的理解与其他本科院校的专业学生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2.2 对视觉文化的总体理解偏弱,对视觉素养培养渴求高

通过入学教育阶段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做出调查,84.3%学生认为,对于视觉文化仅仅限于大众认识的美术和音乐,他们获取视觉素养的主渠道就是QQ、网上图片、卡通漫画和传统电视媒体;98.7%的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认为提升视觉素养对于自身专业学习和未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2.3 视觉信息解读和评价能力薄弱

在对专业学生的调查中发现,68%以上的学生对于视觉信息的解读出现过扭曲,甚至不能正确认识出现在生活中的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与艺术性,不愿意理会那些与自己不甚关联的视觉信息,认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2.4 高职院校视觉素养资源的建设不足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视觉资源方面准备不足:一是缺乏相应的专业师资;二是学院的硬件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少设备过于陈旧;三是对于视觉素养培养的引导性不强,不少学生限于自娱自乐,系统性引导与培养力度欠缺。

3 培养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视觉素养的途径与策略

3.1 确立高职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目标

以数字媒体和信息技术为支点,充分开发视觉素养培养的平台和资源,以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能力、视觉解读能力、视觉表达能力、视觉创造力为目标。当前,学生容易产生对于视觉形象的“图像依赖症”,容易停留在消费的低层次阶段,易于产生视觉的“低水平满足”。因此,要迎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习惯,积极探索新型的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突破时空局限的素质培养策略,以提高教育效率。

3.2 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视觉素养培养模式

根据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现实情况,充分运用好视觉艺术、信息技术载体以及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感悟家园为教学起点,结合身边的图像,采用比较教学和情景教学法,通过网络教学、虚拟教学、摄影或摄像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让学生可以感知的视觉文化的教育资源,将先进文化与民族精神传承相融合,以“学习与生活贴近、与教育贴近、与社会贴近”为目标,体现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3.3 课程开设提升学生综合视觉素养

在数字媒体专业开设综合的人文课程,如大学生美育教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平面设计、动画设计、数字摄影、电视摄像、影视编导、非线性编辑、影视视听语言等,从视觉素养培养的基础课程到专业化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提升视觉素养的实践性活动,系统化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高职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视觉素养培养水平的重要环节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实现学生视觉素养的提升,教师必须践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提高教育素养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和开展相关专业教师视觉素养培养培训,提高数字媒体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视觉素养水平。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广泛借助数字媒体设备来增加视觉化教学资源,因为加强高职院校的视觉文化硬件建设是创造视觉文化环境的保证。

3.5 结合高职特色,创新视觉素养培养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高职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优势,以工作室模式进行视觉素养培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竞赛模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改革传统课程教学,引入大量影视公司的视觉性材料进行教学,把视觉文化的思想融入课堂设计中。同时,提高视觉创作表达、视觉思维能力,视觉文化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人才培养环节上活跃数字媒体专业的社团活动,开展专业间交流与沙龙等,通过摄影比赛和展览、微电影导演大赛、DV创作大赛等形式,营造浓浓的视觉文化环境,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学习与创意设计,使学生在感受文化氛围、领悟和解读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视觉素养的目的。

3.6 引导学生利用好互联网资源,丰富学生视觉素养培养渠道

互联网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传播便捷,易于实现双向互动交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创建适合自身专业的视觉文化网站,同时不断向目前颇具特色的优秀高校视觉文化网站学习,丰富专业的视觉资源。例如,目前南京师范大学优秀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支持与拓展平台为广大的高职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学习与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刘婷,张新明.大学生视觉文化现状及教育策略探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66-70.

[3]慈冉冉.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的几点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50.

[4]王刚,张舒予,朱永海.高师院校师范生视觉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10):79-81.

篇4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2

诚如网络刚开始兴起时人们讨论的那样“网络是把双刃剑”,现在即便重新定义这一观点,也是很贴切的,网络的迅猛发展,让很多人看到了互联网的优势,同时也正是这些优势,使人们逐渐忽略了“手工时代”的基础。数字媒体专业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艺术方面的提高,让作品呈现出更完美的效果,然而这些程序软件绘制出来的作品如果少了美术基本功的铺垫,也只是生冷的画面,而少了艺术的灵魂。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忽略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象,提出一些自己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观点与看法。

一、因材施教,加强理工类学生美术基础课程教学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预示着网络时代的正式到来,事实也的确如此,网络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着每一个角落。作为互联网发展较晚的国家,近几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可以说是进行着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让许多固有的工作方式、学习方法都逐渐转移到互联网上进行,小到吃、穿、住、行,大到工作就业谈合作,很多在曾经认为只有面对面才能进行的事情现在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实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将世界紧密相连。面对强势袭来的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就是与网络有关的各类新生事物,电商、网络营销、网络媒体,这些在曾经让我们无法预想的衍生业正逐渐的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教育业也因为互联网利用率的提高,增加了很多热门专业,数字媒体专业就是互联网时代教育业方面最好的代言人。

数字媒体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这一学科主要学习数字媒体相关软件,因此很多高校就盲目的认为技术、软件等科目是属于理工科范围,因此将理工科类别中加设数字媒体专业。这一做法现在看来是有些拔苗助长倾向的,高校只注重了热门专业的设立与以市场就业前景为中心作为教学目的,而忽略了这一学科的特点,忽略了数字媒体与艺术的契合度要求。很多学生在报考专业时也同样犯了这样认识不清的错误,仅仅在招生简章中选择热门、容易就业专业报考,没有与自己的实习情况相结合,导致入学后学习费力,不得方法,最终浪费了大学时光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就业带来困难。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该在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目的是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数字媒体人才,让他们能够在就业大潮中脱颖而出,更准确的把握未来。

二、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

本科理工类学生在选择数字媒体专业时有一定的优势,这是不能否认的,这种优势就是在对于技术软件方面的领悟会相较于其他文史类或高职类学生更透彻,接受软件知识也会更快,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强也是理工类学生的特点,这些都为学生能够学好数字媒体专业技术方面问题打下了基础。然而,理工类学生的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这就是美术功底的不扎实、美术专业知识匮乏,更不用说长年累月才能够培养出的艺术触感,这都让理工类学生在美术方面相较于专业出身的艺术考生缺少了很多对艺术的敏感度,这种敏感度缺失会直接影响学生在画面、色彩、搭配等专业方面的设计灵感,无法完成作品设计。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首先去了解什么是美术,理工类学生在美术专业领域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始学习。美术基础课程是由素描与色彩基础、三大构成和美术欣赏这三大模块组成的教学体系,因此可以将数字媒体专业学生以美术功底作为分界点,进行分班制教学,让美术零起点的学生加强美术基础课程这三方面的学习,并且是将这一学习作为重点项目,加强力度,让学生充分了解美术的意义,有意培养学生的艺术敏感度。教学内容制定方面也应该以精炼、重点突出的教学模式为理想选择,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接收到更多的内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举例说明此观点:

(1)在素描与色彩方面,重点训练学生的线条准确性和造型的严谨性,以练习为主,重在打造学生的素描水平,舍去对于光影这样深度教学的详细说明,浅显易懂的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找到素描技巧。在色彩基础教学中,也不要过多强调专业技法的运用,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寻找写生对象的主色调,善于分析色彩变化,从整体色调开始,逐步分析固有色、环境色、色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了主要课程讲解后,适当的配合深度教学,联系主课程进一步讲解色彩技法等专业知识。

(2)调查表明,对于三大构成教学很多院校并不重视,这是狭隘的做法,因为三大构成对于美术专业零起点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是短时间内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机能的重要途径。三大构成可以让学生尽快了解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组织形、创造形的能力,进而对立体造型有一定的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使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去感受教学内容,为下一步的理解与操作提供帮助。三大构成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造型观念,加强他们对几何空间的想象力与概括能力,提高设计水平。

(3)美术欣赏课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只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因此很少有人真正用心的去学习美术欣赏,事实上,美术欣赏课是联系绘画基础与三大构成的纽带,它能够让学生对美术理论体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通过美术欣赏的学习,也有利于绘画基础与三大构成的提高,三者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缺一不可。教师对于美术欣赏的教学一定要注重创新,不能过多的运用解说式教学,而是应该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美,发现美,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美术作品,深入浅出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从中得到灵感,进一步提高艺术敏感度。

对于本身就是属于艺术类的考生而言,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进行提高和升华,让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能够在基础美术之上达到提升的目的。在学习美术基础课程的同时对于技术方面的学习要多于零起点考生,这杨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分类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取长补短,弥补自身不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

三、融会贯通,数字媒体与美术基础教学的相互融合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详解和的新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这一定位的成立就意味着数字媒体专业需要技术与艺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厚此薄彼的选择性学习与提高。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也要二者兼顾,让教学的每一个模块都能够与专业知识点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掌握美术基础,有了绘画与色彩功底基础上通过操作相关联的软件完成后期设计,这对学生最终的就业是很有帮助的。因为美术功底再强,无法运用到数字技术上,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数字媒体人员。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理解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在联系,参照教学内容与教师指导,逐步完成艺术到技术的平稳过渡。

数字媒体专业的宗旨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这就需要各大院校结合学校的自身教学环境,切实可行的设置相关专业,这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是关键性的存在,不要仅仅因为热门就盲目跟从,随意设立专业,影响学生的发展。设立专业的同时一定要配合可行性教学方案,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学习数字媒体相关软件时,必需掌握美术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为本科学习需要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美术专业基础的要求也就越高,美术专业技术知识决定着数字媒体的未来发展,只有做好基础性建设,数字媒体产业才能得到更高一步的升华。

四、结语

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一定要合理整合三大构成、美术欣赏和绘画基础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关教学任务,突出教学模块重点的同时,更多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思考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本科院校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饶简元.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探讨[J].艺术评论,2010(4).

篇5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118-04

引言

一个专业的创建与发展,是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中对某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孕育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专业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该专业进行了技术与艺术的相互融合,课程设置中不仅需要开设大量技术类的课程,还需要开设大量艺术类的课程。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这是新时代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科学发展的方向。

上世纪曾经有专家指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相当困难,涉及不同领域的知识相当广泛,几乎不太可能进行融合。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太可能的事情变得也有可能,尤其是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加促成两者融合的步伐。苏州科技学院数字媒体专业于2009年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设立的,由以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改设而成,继承了前专业的一些影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相关课程,增加了大量艺术类的课程,坚持“以艺术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以学科交叉为特色”的办学思路,希望依托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优势,培养出具有素质高、能力强、重个性、融合技术与艺术特色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一、开放性实验的概念

所谓的“开放性实验”是相对于传统的相对封闭的“验证性实验”而言的,因为在那些经典实验中,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说明,按部就班的操作即可获得预期结果。而“开放性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在实验时间、空间、内容、资源以及评价等方面都可以是开放的,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权。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就在于让学生锻炼“学以致用”的本领。目前来看,开放性实验的优点有两个,一是有利于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效能。二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充分实现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也是开放性实验最引人注目之处。开放性实验教学是针对传统实验教学封闭性的不足和弊端提出的,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数字媒体专业开放实验的必要性

1.弥补课堂教学中实践能力不足的需要

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上都是验证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学生不必思考和分析,仅仅单纯模仿,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机械地完成这种实验没有什么价值,很难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出现一些简单的小问题就不知如何入手,与培养学生的初衷背道而驰。尤其数字媒体专业涉及了大量技术与艺术性的课程,技术是基础,创新是灵魂。因此,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也是数字媒体专业的重要内容,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根本无法满足这种教学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展开放性实验势在必行。

2.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的需要

数字媒体专业的实验设备仪器相对较为贵重,因此各种设备的台套数偏少,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很难使得每个同学都能熟练操作设备。以笔者所在数字媒体专业实验设备中的摄像机为例,正常使用的摄像机在20套左右,而每次上课的学生至少有40人,多的达到70人,在教学中根本无法满足每人占用一套设备的需求,所以多数情况下,这种实验只能多人共用一套设备。按照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短,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内容,这就导致了实验设备在教学时资源紧张,教学效果差,但不在教学时间段闲置的时间又比较长,是的设备的利用率大大偏低。而通过开放性实验就可以缓解这种矛盾,在课余时间让所有学生有时间和机会去动手操作各种仪器设备,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3.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需要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笔者所在的数字媒体专业,许多开放性实验都是学生在参加一些活动和一些比赛时主动产生的,这些实验项目都是由学生自由组合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己联系指导老师而产生的。正是由于他们的兴趣,才有了他们积极加入到开放性实验的行列,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得他们对相关的知识掌握得较好,有了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的源动力,自然也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我校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层次目前仍以本科为主,学生的科研能力相对较弱,而通过开放性实验也可以让本科生参加教师的横向和纵向科研项目,熟悉科研工作,学会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以及未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促进学生的研究型学习

研究型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种形式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研究型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学习,研究仅仅是完成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普及,带有技术型的艺术更加绚丽多彩,同样,技术也需要依赖艺术无边的想象来达到创新。数字媒体专业正是在这种状况下诞生,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培养的学生是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数字媒体专业的实践性和创意性都很强,仅仅靠教师的课堂传授书本知识已完全不能满足需要,而需要学生自己不断进行思考和实践,通过开放性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研究型学习。

三、数字媒体专业开放性实验的实践

1.开放性实验的内容

数字媒体专业开放性实验的来源主要以下几种:

(1)本科培养方案中基本实验项目为主的开放

据不完全统计,笔者所在的数字媒体专业开设开放性实验的课程主要有:电子编辑、影视特效与合成、新闻艺术摄影、摄录像技术、电视节目编辑、网页制作技术、电视音乐音响、影视合成、图形图像处理、网络编程语言、游戏程序设计、虚拟现实技术、三维软件、虚拟交互技术等,这些课程耗费的时间长,仅仅靠课内实验根本无法满足基本需求,必须利用大量课余时间才能收到效果。

应当说,学校实验室和实验仪器设备首先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满足教学是建设实验室的首要前提,因此我们对实验室和相关仪器设备的开放也是首先满足这条原则,根据教师和学生提出的实际情况首先开出课内实验,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数字媒体专业许多课程的实践型都很强,占用的时间相当多,如在电视节目编辑课程中,渲染一段视频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仅仅靠课堂的几十分钟根本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只能靠课余时间来完成。在基本实验项目中,开放实验的作用一般是延伸课堂的实践时间。这种开放实验基本以教师在学校网络课程的教学平台中实验任务和实验步骤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为主,通过网络平台还可以进行在线讨论、布置作业,这些基本实验项目的开放我们通常是以班为单位,由教师和学生协商确定的时间报实验中心确认即可安排。另外,基本实验项目的开放还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如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让部分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而进行开放性实验,资源闲置时也可以通过登记进行开放性实验,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2)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为主的开放

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在保证不影响基本实验项目的前提下,还承担了学生参与的省教育厅和学校团委组织的大学生科技立项、教师的科研项目、竞赛项目等开放实验。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带有一定的创意性和个性,在大学生科技立项项目和各种竞赛项目都有所体现。这类项目一般都是由学生自主命题,自己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自己寻找相关教师进行指导的一种开放性实验,这些开放性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一般都是由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查找资料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初步科研能力。

(3)校企合作中部分项目的开放

数字媒体专业的目标是希望进行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培养出多才多艺的人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倡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学生学习应该“从做中学”。数字媒体专业可以在广告、效果图、动画、游戏、影视、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和编辑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优势,但这种优势的发挥需要经过大量的训练和社会实践才能达到效果。为了使得教学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衔接,院领导希望大家都能积极申请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投入社会,为他们的未来就业奠定基础。传媒实验教学中心也承担了此类项目的开放性实验,如制作一些企业宣传报道、房地产企业的住宅介绍及三维展示、企事业单位的广告版面等等。

2.开放性实验的管理模式

应当说,开放实验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的一个新颖事物,是随着当前的教育状况而诞生的,因此管理模式也需要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改进,保证开放性实验的正常进行,下面简要说明我们的做法:

(1)加大规范开放性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制度

开放性实验与课程实验在管理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时间的自由度较大,数字媒体专业的开放性实验使用专业实验室的几率相当大,如影视非编实验室中的高档计算机在视频编辑和渲染中经常被使用,而且连续使用的时间相当长,甚至有时需要到很晚才能完成。因此对实验室的环境卫生、实验仪器的维护、实验室的安全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大大加重了实验教师的负担。为了将负担减到最小,我们建立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如在开放性实验中做好实验室环境和安全管理的记录,机器设备的维护维修记录。我们在开放性实验中对学生的行为也做了详细规定,如严格遵守仪器的操作规程,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室物品带出实验室,开放性实验中严谨喧哗、吃零食等不文明行为,填好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等等,这些都大大保证了开放实验的正常运行。另外在开放性实验中我们还挑选了部分优秀学生参与管理,一方面可以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

(2)仪器设备管理的改革

仪器设备管理应当是开放性实验中最突出的问题,管理不当不仅会损坏仪器设备,还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数字媒体专业的仪器设备有其特殊性,许多设备需要带离实验室,脱离实验教师的视线,如数码相机、镜头、数码伴侣、三角架、手绘板、数码摄像机等。另外还有许多设备需要在开放性实验室进行使用,如计算机、扫描仪、摄影棚等,应当说许多设备都属于贵重设备,不当的使用和粗心就可能导致不小的损失。我们对于这些高档实验设备管理的做法是:采用层级包干制度,做到仪器专人负责。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我们在仪器设备上编号并编写安全操作要点,甚至在网络上可以看到正确操作贵重设备的视频;其次根据开放性实验的进程进行设备的交接和使用登记记录,由使用者按照正常操作要求进行操作,保证设备的正常。第三,仪器设备尽量保证当天归还以保证设备的较大共享,如确实不符合实际情况,需要提前进行声明,得到领导的批准。第四,设备出现故障,由相关专家进行鉴定,属于人为故障,需由责任人负责,属于不可抗力引起的设备故障则由学院设备维修费支出,与使用者无关。

(3)开放性实验的预约制度

数字媒体专业的设备比较贵重,一台非编服务器达五万多元,一台广播级数字录象机达十三万多元,每台图形工作站都达到三万多元,万元以上的设备比比皆是,因此学校购买设备的数量相对缺乏,这就需要合理配置这些资源,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在开放性实验中,传媒实验教学中心通过网络实行了预约制度,预约信息在网站上进行显示,便于大家合理申请,合理安排时间和调配教学资源,防止冲突的发生。实验教学中心实行“集中式管理、开放式使用”的管理模式,在工作日每天开放的时间为8:20-21:00,面向全校开放。部分需要集中时间的实验项目安排在周六和周日,由指导老师负责。对所承担的开放性实验任务,视作正常的教学任务安排,计入各实验员年终考核。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实行上网管理,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3.开放性实验的经费情况

开放性实验由于是新鲜事物,还没有被学校提上议事日程,仅仅是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进行改革的一项试点,因而没有专项经费使用。数字媒体专业开放性实验的实验低值易耗品相对较少,经费的使用主要在劳务费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下面几种方式进行解决:实验教师的值班工作量统计到年终的工作量进行分配;教师科研中发生的费用从科研经费进行支出;属于不可抗拒原因引发的设备故障从设备维修费中进行支出:校企合作的部分收入作为参加此类项目学生的劳务收入,这样能更加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剩余的部分作为固定资产购买需要的耗材等费用。总的看来,通过这几种途径使得经费问题的矛盾在开放性实验中显得不太突出。

4.开放性实验的验收程序

开放性实验主要是希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切切实实为学生服务,因此我们的验收没有像以前的学生讲解、专家提问、现场查看实物或演示等方法进行,而是采用十分简单的办法来完成。验收主要分三大块:自主开放性实验主要由任课老师进行相关验收,计入学生的实验成绩;竞赛型开放性实验由竞赛的主办方专家进行验收,达到何种水平由国内资历专家说了算;合作型开放性实验项目由合作方进行验收,究竟何种水平由社会说了算。这样既减少了验收环节,也使得学生对外界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早日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开放性实验取得的成效

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的开放性实验,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随着实验中心的开放运行,广大师生在开放性实验中大胆实践,在省部级专业赛事中屡屡获奖,如中国包装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际多媒体大学媒体艺术交流研讨会、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中国城市影像大奖赛、江苏省青年DV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大赛、长三角院校动漫作品展等赛事中表现突出。以2011年为例,2011江苏省“领航杯”大学生数字媒体作品竞赛中选送的5项作品全部获奖,DV作品《新农村之路——旺山》获得一等奖,《忠诚奉献·民警顾Sir》和《水乡用直》获得二等奖。《学长正伟》和《追梦草》获得鼓励奖。2011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作品《喜》、《为面条量身制造》和《可口可乐——积极乐观美好生活》获得优秀奖。2011第三届苏州(长三角)院校动漫作品展中《月神》获卡通漫画最佳人物奖,《天国朝圣》获卡通漫画最佳场景奖,《大羽赛》获动画短片最佳创意奖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在实验中心进行开放性实验的学生发表作品近百篇,获得国家级竞赛奖励1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艺术奖30项,获得市级以上竞赛奖励22项。

五、开放性实验的进一步探索

开放性实验是建设省传媒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一些基本经验:①需要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心才能进一步做好实验室的开放工作,最好能设立一些开放性实验基金,充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②在开放性实验中,团结协作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就目前来说,开放性实验并未作为工作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团结协作确实显得相当重要,如实验中心需要和相关教研室进行协作、同学与同学之间需要进行协作、教师与学生之间也需要协作等等,工作中缺少这种协作精神就很难开展下去,也给人的素质敲响了一个警钟。③多专业知识的融合也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比如我们的开放性实验中制作一些媒体广告、视频等不仅需要技术专业的人员,还需要美术专业的和艺术专业的人员,甚至还需要中文专业和音乐专业的人员,也许淡化专业、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会成为今后我们开放性实验发展的一个主题。④需要加大建设实验平台的力度。目前我们的实验平台相对较为薄弱,在开放性实验中需要涉及许多方面的知识,学生不可能将大量时间都耗费在查找资料上,因此需要我们专业实验技术人员收集有关专业的资料,构建实验平台,保证开放性实验的效率最大化。⑤加强对外交流的必要性。每个学校的情况都各不相同,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很不现实,只有借鉴别人的经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拿出合理的方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实验中心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别人的经验,将好的可行的方案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有利于实验中心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篇6

摘 要:针对当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分别从课程体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角度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提供一种创新的技术和艺术相融合的思路,使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合社会需求以及地域经济产业发展要求。

关键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校2014063)。

第一作者简介:刘罡,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演化算法、图像处理,lg0061408@126.com。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4-0009-04

数字媒体产业目前相关的技术研发、数字娱乐内容的生产发展速度迅猛,但专业数字媒体人才缺失却成为了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运而生,成为近几年较多高校新增专业之一。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学科专业,很多本科院校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认识不足,对专业人才培养缺少明确的规划和目标[1]。

数字媒体需要的专业知识涉及技术、艺术、人文社科等学科,其主要相关专业分为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大类,它们在数字媒体类软件的开发应用领域中互有交叉。其中,技术学科涵盖了媒体素材数据采集与处理、媒体创作软件开发,以及媒体创作过程中的脚本设计、提高效率或实现特效的软件二次开发技术等;艺术学科包括美术基础、动画等设计软件的应用、数字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等;人文社科主要包括传播与文化、视觉传达、影视动画艺术等。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并不只是简单为学生开设相关技术和艺术课程,而是在明确该专业主轴的情况下去融合技术与艺术。

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分析

我国本科院校中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主要分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其他计算机专业相比,基础专业课程相同,最大区别是其着重于开设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数字媒体处理,以及软件交互式设计、网站设计、游戏编程设计等数字媒体相关计算机开发技术的课程。数字媒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在某一具体领域的应用细化,其毕业生在掌握计算机理论和编程的基础上,对于数字媒体具备比较深入的理论知识、编程和设计能力,可从事数字图像、视频、音频相关技术的开发,以及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多媒体设计制作、游戏程序制作等工作。

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其他计算机专业相比差别比较大,其着重于使用相关计算机软件进行艺术创作,核心课程仍然是艺术创作类课程,对计算机理论和编程的课程要求不高。因此,本质上数字媒体艺术是对传统艺术类专业创作方法和创作思想的革新和扩展,是艺术和计算机技术融合的新型专业。其培养的毕业生除了应具备良好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要熟练掌握并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可从事网站美工、游戏场景及人物设计、数字动画剪辑制作等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艺术类工作。

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各有侧重,但又有联系,两者很容易混淆。由于认识不足,部分本科院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规划缺少明确的目标和思路,只是简单地在计算机专业技术课程中增加艺术类课程。同时由于总学时的限制,增加艺术类课程使得部分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停止开设,但艺术类课程也难以开设完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一般开设在计算机学院,而计算机学院缺少教授艺术类课程的教师,这也使得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达不到要求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该专业的学生学习内容过杂,缺少系统性,学生缺少完整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同时对艺术也是一知半解。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同其他计算机专业或者艺术专业相比,缺乏核心竞争力,学生对该专业没有认同感。本科院校如何认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尊重专业教育发展规律,培养有特色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属于数字媒体的两个方面,无论是从选拔过程、培养目标,还是就业方向来看,它们都有很大不同。一般而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属于工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属于艺术学。

目前国内外不少院校开了数字媒体相关专业,都在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本科教育开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 它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其中伯恩茅斯大学(Bournemouth University)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开设两门与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一门是设立在计算机学院的以学习数字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图像为基础的数字媒体发展专业,另一门是设立在媒介、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以新媒体创意艺术为目的的互动媒体制作专业[2]。

浙江大学在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也探索出一套有自身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体系。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数字媒体专业主要依托其实力雄厚的CAD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与众多游戏公司、影视集团、创意企业的合作,面向企业培养定制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实现以艺术创意为目标进行计算机应用方向的研究。游戏相关课程多、校企结合的实践机会多是浙大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的一大优势和特色[3]。

另外,中国传媒大学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艺术设计学院为依托,把面向新媒体平台进行艺术再设计作为培养目标。由于学生普遍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数字媒体只作为表达艺术创意的平台,数字媒体技术即各种数字媒体软件,仅仅是进行艺术设计的工具。其专业培养目标上倚重于艺术,因此课程设置上既有诸如美学等比较传统的艺术类课程,又有如音乐视觉化等很有新意的课程。其本科教学的目标可以理解为在新媒体平台上,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为打破艺术感知界限而进行艺术创新活动。

以上学校在技术或艺术的专业方向上有明确的培养模式,但是对于一般的本科院校而言,无论是从培养目标还是主干课程来看,都存在一定的偏差。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在计算机学院,设置该专业的目的是从技术、艺术、创意、制作以及学术研究等多方面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社会急需、市场覆盖面大的,涉及影视娱乐、动画制作、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开发等行业的,具有创新精神、从事数字媒体设计和制作、兼通艺术和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

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一类是艺术基础及制作类课程。从该专业开设学院可以看出,其重心应该是计算机技术,然而其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所占比重基本持平,没有明显重点,同时两类课程之间联系很少,没有形成融合的态势。

此外,艺术类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艺术基础,但几乎所有学生都没有此基础,导致艺术类课程缺少创意教学,最后成为对某个软件的操作学习。由于艺术类课程学时有限,与专业艺术类相比,学生所学的软件操作也极为有限,缺少相对应的创意思维。除此之外,计算机学院内能教授艺术的教师人数很少,师资严重不足,和同行也缺少交流。

由于总学时的限制,艺术类课程挤占了技术类课程的学时,导致应该开设的技术类课程无法开设,学生所学技术类课程没有形成体系,同时又缺少学习技术类课程的兴趣。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完全没有融合的思维,对技术类和艺术类课程学习容易陷入混乱,不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于学生而言,艺术类课程比技术类课程难度低,因此部分学生会完全放弃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只学习艺术类课程,但又因教师教授有限,无法和艺术专业类学生相比。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仍从事传统的计算机技术类岗位,没有显示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色。

3 对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由上述现状可见,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开设的课程过于宽泛,导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特色,在市场上缺少竞争力。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与专业,包含了许多发展方向,而任何一个专业的教育成功,需要在诸多可选的专业方向中确定主要方向,课程应该围绕主要方向进行开设,并适当地兼顾其他方向。

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对已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以及艺术修养类课程进行精简,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尽量改变过去内容宽泛、面面俱到的情况,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4]。考虑到实际情况,建议培养方式以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像学为专业技术方面的主轴,以数字媒体相关软件(如游戏程序开发)为中心,以作品创作为辅助,在此基础上强调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强化复合型实践技能的培养。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分为2个递进的步骤:第1步,将学生首先培养为数字媒体方面纯粹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如从事数字图像处理、图形处理等的技术类编程人员;第2步,在此基础上,将相关艺术作品的创作软件或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作为技术的需求驱动和应用点,实现艺术和技术的无缝对接,培养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培养模式优点是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重点,同其他计算机专业相比,有自己技术上的特色;同时,学生对所学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也有清晰认识。

据此,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将也分为2个递进部分:作为技术基础的普通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和以艺术为应用方向的应用技术类课程。普通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基础等基础技术课程,建议在第1—4学期开设;而应用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网站前端技术、游戏引擎基础、游戏人工智能、计算机游戏程序基础、3D计算机图形学、数字视音频处理等以艺术为主要应用方向的技术类课程,建议在第4—7学期开设。此外,可以在第6—7学期开设艺术辅修课,如:艺术基础、动画概论及工艺流程课程。总体课程结构图如图1所示。应用技术课程是基础技术类课程在艺术应用方面的扩展,基础技术类课程是应用技术类课程的根基。同时,3D图形学、游戏引擎基础等课程中的内容也可以用于媒体制作软件的插件开发,而对技术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应用创作软件来制作自己的个性化创意作品。

在教学方面,须根据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特别是应用技术类课程,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仿真案例、项目驱动、问题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内容教学的开展。在集中实践的教学环节中,建立“以作品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机制[5]。作品要强调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强化复合型实践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出社会所期望、有利于地域经济发展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创新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6]。

参考文献:

[1] 杨哲. 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分析与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 2012, 22(12): 81-82.

[2] 鲍枫, 王以宁. 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 2011, 38(12): 44-49.

[3] 耿卫东, 陈根才. 挑战复合型动漫技术人才的培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回顾[J]. 计算机教育, 2008(13): 38-39.

[4] 邱德红, 肖来元, 方少红. 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 23(11): 67-68.

篇7

随着社会发展,面对社会数字媒体人才紧缺的现状,我国各高校纷纷增设数字媒体专业,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相应的教育产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数字媒体专业也暴露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数字媒体专业要着力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系统掌握数字媒体相关的基本理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数字媒体专业应该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目前数字媒体专业大多是为了学校或专业的生存而开设的新专业,这就造成学科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教师缺乏、使用教材混乱、教学模式与考试体制从旧等现象。为了促进我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笔者认为应以考试改革为切入口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数字媒体专业实践类课程考试在内容、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进一步加快考试改革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现状分析

数字媒体专业是新兴专业,但多数实践类课程考试只重知识测试不重技能测试,与数字媒体专业培养学生目标的实现极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落后

传统的实践类课程考试模式存在着重评价、轻导向的认识误区。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为考试而考试,为分数而考试,学完一门课程就以考试的形式给出结论,取得学分,获得毕业证。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往往既是任课教师,又是出题者。对于期末课程考试,有的教师担心题目太难会导致大部分学生不及格,为了不影响自己的评教结果,在学生中间赚一个“好老师”的名声,在考试之前给学生划出重点并且降低试题的难度;有的教师在评阅试卷过程中,如果存在学生差几分就能及格的情况,教师就根据自己对学生的印象,提高平时成绩使其及格;有的教师为了出题快速,将往年的考试试题稍加修改即成为当年的试题,比如选择题换成判断题、判断题改成选择题,总之换汤不换药,这样的考试也就没有意义了;有的任课教师不认真分析考试结果,认为阅完卷给学生得出分数,课程就结束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很少主动根据考试的结果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价,并根据考试情况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考试形式单一

虽然数字媒体专业是新兴专业,但是考试方式仍然沿用已有学科的传统考试方式。比如,我校教务规定无期中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如有期中考试,则期中考试占20%,平时占20%,期末占60%。考试形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即知识覆盖面窄,考查点代表性差。此外,仅凭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也难以涵盖全部教学内容,尤其是数字媒体实践类课程,传统的课程考试形式完全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传统的实践类课程考试一是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二是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少;三是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四是一次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考评少。总之,用传统的课程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是不科学的,同时也是不公正的。

(三)考试内容片面化

数字媒体专业的传统的课程考试一直受其它学科的影响,只注重对认知目标领域的前三个层次即知识、领会和运用的测查,忽视了对后三个层次即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测查。考试内容存在比较明显的局限性,且考试内容大多是知识导向性的,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现行考试内容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成为目前许多大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而使学生形成接受复制性思维,不能形成创造发散性思维。近年来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教师在考虑出题、制定答案和阅卷方便等因素的基础上,主观题的类型越来越简单化,考试类型中客观题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从而出现简述、理解和应用题型逐渐减少的现象。在这种考试类型变化的误导下,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方法呆板,考前习惯死记硬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比较欠缺。

(四)考试管理制度落后

数字媒体专业的传统课程考试的管理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有效的制度。由于是新专业,课程建设方面不是很完善,有时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试安排,考试科目与考查科目随意调换,致使教师在教学评价上有一定的困难。即使制定了一定的制度也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从而导致有制度也难以得到贯彻和实施。很多课程的教学大纲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制定。学期结束考什么内容教师自己定,从头到尾大包干,没人过问,更不用说考教分离,考改分离。专业课程的监考工作通常由本院系的教师负责,在监考过程中,部分教师充当老好人,不能做到严格考场纪律,怕抓到学生作弊会遭到议论,对作弊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作弊的风气。阅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主观题无法进行流水阅卷,教师根据自己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这样,阅卷教师根据印象给人情分的几率大大增加。

二、改革实践

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传统的实践类课程考试对于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已具有明显的负作用,考试改革势在必行。为了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学校的教学实践改革,根据对传统课程考试模式的现状分析,考试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考试内容上力求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数字媒体专业应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实践性、应用性,构建重素质、多方向、强能力、助就业的培养模式。考试内容是改革的重点,考试内容要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反映出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改革后的考试内容应宽泛一些,应考虑到知识和技能的并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继承和创新的并举,因此要求掌握相应的实验操作技能。应重视对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还应注重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试题中只需要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便能作答的题目应尽量减少,大量的试题应该需要学生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才能作答,实验中的考查内容应体现操作技能等。此外,还应考查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如讨论、实验、实习、小论文及设计里所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这样的综合考查和科学评价,无疑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二)探索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推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1.开卷考试方式。将原来闭卷考试方式改为开卷考试,试卷内容多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这种考试方式能够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摄像基础理论、摄影基础理论等理论课程均可采用这一方式。

2.实践技能考查方式。数字媒体专业课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设计等课程可以改为操作考试,学生现场抽题,现场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过程及结果评分,这种考试方式能够考查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所有实训课程均可以采用实践技能考查方式,由实践成绩和平时成绩决定综合成绩。

3.课程论文方式。这种方式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一种方式,能够考查学生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资料查询,并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调查、分析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比如对广告创意与策划考试,要求学生交一份关于广告创意与策划的论文,教师通过课程答辩方式定该课程的成绩。

4.大作业方式。这种考试主要侧重于理论和实践要求都很高的课程,如图像处理、影视画面编辑、网页设计等。这些课程学习的好坏,是否达到了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很难用正常的笔试或上机考试来测试学生的水平。所以这类课程应该强调过程考查。在教与学的整个阶段,教师从一开始到课程终结,分阶段进行测评,课程结束由学生提交本课程的综合作业。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这三门课程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项目化考试方式。这种考试方式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个大的项目设计,学生按特长搭配组合,分工协作。比如对多媒体出版物制作课程的考试,我们将一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一组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对每一组学生来讲,项目又分为几个小部分,该组成员自己分配自己完成的项目,互相讨论如何更好地完成改项目。项目成绩的好坏与每一个成员联系到一起,这种考试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培养了与人协作的能力。

6.技能认证考试方式。在教学中以行业标准作为学生的技能考核标准,并将专业技能认证融合到教学计划中,通过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开发,掌握行业开发技术规范,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从2002年起,我们就将专业技能认证引入教学中,学生学习课程结束,参加Macromedia公司Flash、Dreamweaver国际认证资格考试、Adobe公司Photoshop平面设计师认证资格考试、洪恩教育集团的硬件维护工程师认证。拥有双证或多证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专业的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认可。

(三)建立完善的考试管理与评价制度

考试分为考前工作、考试工作和考后工作三个阶段。考前要提高试卷命题的水平,完善试卷命题质量的评价制度。考试工作应完善考试过程的检查制度,促进考风、学风建设。课程考试过程中,学院要组织考风、考纪检查组对各院的考场进行检查。一个学校学风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风的优劣,考风和学风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考后阅卷工作是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规范考试评卷工作,确保阅卷质量,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评卷工作细则及要求,加强阅卷教师的责任制和试卷复核人的责任连带制,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完善阅卷质量标准和抽查制度,确保考试成绩的公平性和合法性。建立和完善课程考试工作的奖惩制度,促进课程考试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且要加强学院对课程考试的宏观管理,确保课程考试管理和运行的良性循环,切实达到以考促教的作用。

总之,考试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了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必须在教学上大胆改革,在考试上引导、注重实践考核,真正实现知能并重,教学并举。但是,数字媒体专业课程的考试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需要任课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考试真正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丹丹.高校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考试改革――《以电视教材编制》课程考试改革为例[J].教育技术导刊,2005,(8).

[2]翟爱良等.把考试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口[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篇8

[作者简介]鲁家皓(1981- ),女,山东威海人,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数字媒体设计。(上海 201411)张捷(1980- ),男,浙江绍兴人,上海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工业产品设计。(上海 201800)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2011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33-02

继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伦敦奥运之后,数字媒体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它在各国的GDP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美国GDP的4%由数字媒体产业贡献,总产值超4000亿美元;英国的数字媒体产业产值约合900亿美元,占GDP的7.9%;日本的数字媒体产业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仅次于汽车),产值约合2700亿美元;在韩国数字媒体产业已超过汽车成为第一大产业,占GDP的28%,产值约合6490亿美元。2010年我国的数字媒体产业产值约合2400亿美元。我国的水晶石公司成为伦敦奥运会数字内容唯一供应商;中国数字媒体产学研联盟在2010年成立,吸引了包括联想、汉王、英伟达、Autodesk等知名国内外企业加盟,这一系列现状和举措都说明了我国对数字媒体产业创意型人才的需求将有井喷式的上升。

一、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数字媒体专业是培养兼具技术和艺术素质的现代高级工程师和艺术设计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目前开设数字媒体专业和方向的院校已超过100所,不同院校由于硬件投入、师资水平、培养模式、配套产业等情况的不同,孕育出人才的素质也大相径庭。其中,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的数字媒体专业发展较有特点,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同时,随着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其中采用源于包豪斯的工作室制培养模式被广泛推广并得到认可。工作室制被认为比较适合今天专业细分化,强调专业特色的教育现状。就数字媒体专业的特点来说,它强调技术与艺术结合,重视人才的复合性与实践能力,注重知识结构的交叉性,是传统传授式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的,采用工作室制是目前更为合理的教学模式。

二、工作室制的定义与特点

工作室有不同的形式,有主要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工作室,有教师从事科研项目的科研工作室,有与企业合作成立的项目工作室,有为名师打造的大师工作室,有学生自发建立的学生工作室等,一个工作室可以一种形式存在也可以综合多种形式存在。工作室制站在教学改革的角度来说,它的定义是“由教师将企业项目与教学课程结合,以高年级学生为主,由合作企业支持,拥有配套场地和设备的一种人才培养机制”。它的关键点是要有企业项目嵌入、要有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要由校企双方联合评估,任课教师将承担教学与科研、课程与课题的双重任务,这对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由于要求高,很多院校缺乏充分的前期准备就一拥而上,没有把工作室制执行到位,效果便大打折扣,甚至成为滋生不良教学现象的温床。比如教师只注重课题而忽略课程,学生只做项目而不去上课,学生专业素质差距被迅速扩大,课堂成为企业廉价劳动力市场等现象。有的观点认为实行了工作室制的工作室就等同于企业部门,比如“把企业研发部整体引入工作室,研发部日常的设计工作完全可以在校内工作室独立进行,而企业的市场、财务、后勤等业务则留在原企业”。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既不利于正常教学秩序的展开,也不利于企业机密信息的保密。另外,也有观点认为把工作室看作企业部门有失教育公平。在英国有一种“工作室学校”,直接对接当地公司,19岁上下的学生每周投入1~2天在合作企业工作,这一模式遭到教学工会反对,认为剥夺了“差”生得到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有意让他们分流。

由于院校与企业追求的目标不同,院校的工作室与企业部门虽然有相似处但存在更多不同点。它们的相似之处是:都有项目,有经费支持,有特定场所,需团队工作,有考核机制。它们的不同点是:(1)企业部门承担的项目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而工作室嵌入的项目在课堂时间内可以只完成部分(其他部分由教师组织人员在课外继续在工作室完成)。(2)企业部门里的单个员工只负责某项工作任务,而工作室里的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应该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虽然课程中可以采用分工形式,但教师要设法把握学习内容的公平性。(3)企业部门里的员工能力水平都是合格的,而工作室里的学生能力水平高低不同,要求教师能够以多种教学方法缩短学生专业素质的差距。(4)企业部门里的员工工作时间长,工作专心,而工作室里的学生课堂时间有限,还要学习其他课程,超负荷的课程内容会使学生感到压力,产生反感。(5)企业部门人员相对稳定,而工作室的学生每轮都不一样。基于以上客观存在的众多不同点,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不能违背教育本质、背离教学规律,其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助力,最终形成产学研共同协调发展的共赢局面。

三、嵌入企业项目的工作室制课程群建设

基于遵循教学规律与嵌入企业项目高度融合的宗旨,采用工作室制建立课程群必须遵循一些原则,归纳下来主要有以下四条:

1.依托企业需求建框架,同时展现各自特色。不同企业对数字媒体设计服务的需求和要求各不相同,比如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的“产品推广工作室”目前主要和淘宝、天猫、阿里的电子商务企业合作。为了满足店铺产品不断更新的需求,工作室开设了跨度较大的课程,由“商品摄影”“图像后期处理”“WEB动画”形成课程群。它包含了企业的产品从拍摄到上网的全过程,原本独立的三门课通过依托企业需要无缝地衔接在一起。随着与更多相关企业合作中企业需求的变化与扩大,工作室可以纳入更多的课程,从而进一步打破各课程间的阻隔,形成完整的课程群。同时,由于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很多院校都是从无到有或由其他专业演变整合过来,原专业的特色要在课程群中得以体现,不应该照搬其他院校或国外的体系。比如浙江大学的数字媒体专业设在计算机学院,它的课程群偏重数字媒体及其软件开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借助自身扎实的艺术与设计底蕴,把数字媒体专业定位于艺术与信息科学的交叉领域,通过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整合能力、策划能力。

2.由企业主导课题命题,同时重视前瞻发展。在依托企业需求的前提下,课程群的课题应以企业课题为主导,这能使教学案例更真实、丰富,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能使企业专家更快地融入教学辅导中。但由于企业追逐利益的本质,特别是规模上较小的企业无暇顾及长期发展,往往只重视眼前利益,设置的课题太“功利化”,大大限制了教师能力发挥,也无法满足“创新性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时就要求校企双方能本着公平合作的原则进行课题的探讨与调整,因为在产学研合作中无论偏重哪一方都只能使合作效果降低。比如“产品推广工作室”可以设定“商品摄影”“图像后期处理”“WEB动画”三门课程为企业的近期课题服务,以满足企业的眼前需求;再围绕企业今后可能发展的方向开设“网购用户研究”“虚拟展示开发”两门课程为企业的中长期课题服务,做好企业发展的战略储备,最终能使企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3.用项目运作推进课程,同时注意灵活变通。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与环境有利于课程以项目运作方式进行,但前文提到工作室与企业部门存在五个不同点,完全照搬项目在企业部门中的运行模式是无法在课堂中顺利展开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发动主观能动性,灵活变通项目运作方式,预想会发生的各种情况和细节,做足课程的前期准备,随时进行调整改善。比如,对学生进行分工会造成某时段有些同学忙,有些同学闲的状况,这时应该把项目阶段再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化,使每位学生在每个阶段中都有工作可做;又比如,可以在项目流程中定期插入“充电与培训”环节,邀请企业专家、毕业生、专业优秀生进行培训,以拓宽或弥补知识面。

4.注重课堂教学与质量,同时延续课后研究。由于工作室制首先要满足教学内容实施,而课堂时间有限,遇到时间跨度较大的项目时,教师应该明确在教学时间只能进行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部分,其余部分则放在课后作为教师的科研课题由项目负责人选拔出感兴趣参与的学生一起继续完成,而这些成果将带入下一次课堂作为前期资料或素材,项目就可以持续进行。

只有基于以上四点建设的工作室课程群才能保证教师用心教学,学生充分学习,授教公平对待,项目按时完成。

四、对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制发展的总结与展望

成果考核是促进工作室不断进步、课程群不断完善、教师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积极性不断提高的必要因素,就工作室制而言最好的考核方式是成果展示与展览,同时引入市场机制,采用学生投票、教师互评、企业专家打分等公平手段进行考核。成果优秀的工作室作品将被学校收藏,长期展出,并给予奖励与表彰;更可能被企业选中,直接形成经济效益;已经在工作室中学习的学生能从其他同学的优秀作品中获得再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能吸引还没进入工作室的同学积极投入。

笔者在将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产学研融合的摸索、研究、学习与尝试中,同时负责学院两个工作室运作,对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总结了一些经验,产生了一些看法,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与科研中继续贯彻、完善,能为工作室制这一源于西方的成功教学模式在我国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应用作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教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初探[J].艺术百家,2012(2).

[2]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黄.英国创建“工作室学校”,加强青少年职业技能培训[J].比较教育研究,2012(2).

[4]景东,易龙.创新型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与技术类课程设置[J].继续教育研究,2012(1)

[5]卢纯福,朱意灏.基于工作室制的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J].装饰,2012(10).

[6]梁竞敏.基于服务外包的工学合作工作室探讨――以动漫设计专业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

[7]苗茹,蔡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9).

篇9

中国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今天,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正面对越来越丰富的以数字为载体的信息。比如我们体验着3D游戏创造出的虚拟世界,感受着数码大片带给我们的极限刺激,或者在工作中传输电子合同、发票、交易记录等等,这些都是数字媒体的不同表现形式。数字媒体使得我们可以用原来不可想象的方式进行交流、生活和工作。专家预测,我国目前的数字媒体人才缺口达15万。

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北京师范大学肖永亮教授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的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数字媒体包括了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以及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中采用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数字媒体已经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的最新的信息载体。《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中对数字媒体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包括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具有高增值、强辐射、低消耗、广就业、软渗透的属性。“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是数字媒体的精髓。

数字媒体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应用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中,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以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为特征的数字媒体公司发展越来越迅速,与产业的快速发展之势相对的是,数字媒体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大量缺乏正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这里面既包括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又包括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两者的研究方向截然不同,但又有紧密的联系。现在国家支持文化产业,而数字媒体人才就是直接为这一产业服务的,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更是抢手,严格来说,从今年开始,浙江大学才有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形势很好;另外,还有一些社会类办学学校或培训机构在作某个方面技能的培训,这些培训学员综合素质和高校学生有一些差别,相对来说创新能力要弱一点。针对这一现象,合理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非常重要。

二、培养目标的确定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专业,他们支撑的学科平台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浙江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旗下,并有国家重点图形图像实验室作为技术支撑,它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人文艺术素养、具备管理素质和领导才能,能适应二十一世纪数字媒体技术发展需要,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制作与设计以及其它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将学习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的基本训练,将具有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本专业在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中将设置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两个方向修读同样的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在选修课上则各有侧重。”

浙江传媒学院是一所传媒类院校,以影视艺术学科为主,2004年升为本科院校后,形成以文、工、管为主的传媒类院校。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动画学院旗下,形成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相融合;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艺术创意能力,能从事数字媒体的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制作,以及其它在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去影视、数字娱乐、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以及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等单位。本专业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兴趣,手机游戏将作为本专业的发展方向。”

江苏有一所三本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为各大门户网站、网络公司、电视台或电台网站、广告制作公司、电子音像出版社、多媒体软件开发与制作公司、电脑视音频娱乐产品开发与制作公司、交互式多媒体应用开发与制作公司等单位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艺术素养,掌握必备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编程技术,能进行网站整体形象设计与策划、网络动画、网络广告、网络视音频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我们对具有数字媒体专业背景学院的学科进行分析、归类,根据不同学校专业布点情况,数字媒体类专业分布在以下学科:

即理工/电子信息(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文学,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管理类和计算机专业类(数字媒体技术)。其培养目标依据不同学科背景,结合各自特点,为社会相应的岗位培养所需人才,实现多层次、交叉互补立体化的培养目标。

二、为夯实基础,采取分阶段培养构想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以及今后发展目标等不同情况,我们规划了分阶段培养目标,提出以下图例的培养方案:

1 人文素质型培养方案

按不同学科统一安排一年级教学。针对大多数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现象,在一年级加大人文素质课程教育。这是面上教学,面向所有学生,强调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能力。学习的课程模块有:人文社科类、科普技术类、艺术鉴赏类等,目标定位在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人文素养。

2 专业发散型培养方案

一年级以后,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长,他们在可选范围内选择各自的专业。但是每个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有一个相对界定,学生需要了解专业。此阶段重点需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为拓宽专业打下基础。在此阶段又可分成类,一类是学习型的学生,可按继续学习方向努力来培养;另一类是发散创新型学生,其教学方法以开放式项目的开发、研究为引导,以创新项目来驱动。这部分学生人数约占30%左右。

三、构建技艺融合,互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上分阶段的培养方案,必须要有实践教学体系与之配套,设计才能落实。我们制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技艺融合、立体的架构(见下图)。

纵向表示按阶段按知识课程链排列,逐步深入,照顾了知识的阶梯性;横向表示开设课程性质和课程开设学期。通过广泛开设选修课和开展创新活动,从而照顾了知识的广度、深度,兼顾相关专业关联模块的学习。从学科背景拓宽、创新能力培养来看,搭建了好的平台。形成了纵横交错互为补充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灵活地选择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

题,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素质要求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有别与其它专业,它突出的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表达、表现与创意相结合,属于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人群。在素质要求方面,重点关注下几个方面:

1 “三创”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创”是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属创新教育的三要素。一般来说,创新意识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前提,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思考过程,是获得创新成果的必由之路;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必然结果,是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能量保证。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大学生创新能力处在普遍偏低的状态。从2009年毕业生答辩情况来看表现比较突出: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专业知识面比较狭窄。不少学生牢骚满腹,唉声叹气,对自己缺乏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问、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

2 “三创”人才素质定位

“三创”人才素质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素质要求。

(1)创新意识是指每个人对创新的认识、要求、欲望和激情,反映了要求创新的迫切程度。人与人之间的创新意识差距很大,没有统一的模式。一般来说,每个人创新意识取决于个人的“本能”和“技能”,本能是先天性的,但技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们在各种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以及前人的指导、培养下逐步提高的结果。对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于整个教学实践中,其中教师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者和挖掘者。

(2)创新思维是每个人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必须依赖的思想基础,包括思维的基本类型和具体的思维模式等。人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通常所说创新思维包括分散与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与灵感思维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研究的结果。但具体应用到某个体的实践中很难说清楚是那种思维在起作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在形成一种“习惯思维”模式,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早签到、统一早读、统一息灯等等,给学生带来的是服从和本应如此的思维定势,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0

浙江传媒学院是一所传媒类院校,以影视艺术学科为主,2004年升为本科院校后,形成以文、工、管为主的传媒类院校。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动画学院旗下,形成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相融合;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艺术创意能力,能从事数字媒体的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制作,以及其它在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去影视、数字娱乐、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以及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等单位。本专业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兴趣,手机游戏将作为本专业的发展方向。”

江苏有一所三本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为各大门户网站、网络公司、电视台或电台网站、广告制作公司、电子音像出版社、多媒体软件开发与制作公司、电脑视音频娱乐产品开发与制作公司、交互式多媒体应用开发与制作公司等单位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艺术素养,掌握必备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编程技术,能进行网站整体形象设计与策划、网络动画、网络广告、网络视音频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我们对具有数字媒体专业背景学院的学科进行分析、归类,根据不同学校专业布点情况,数字媒体类专业分布在以下学科:

即理工/电子信息(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文学,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管理类和计算机专业类(数字媒体技术)。其培养目标依据不同学科背景,结合各自特点,为社会相应的岗位培养所需人才,实现多层次、交叉互补立体化的培养目标。

二、

今天,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正面对越来越丰富的以数字为载体的信息。比如我们体验着3D游戏创造出的虚拟世界,感受着数码大片带给我们的极限刺激,或者在工作中传输电子合同、发票、交易记录等等,这些都是数字媒体的不同表现形式。数字媒体使得我们可以用原来不可想象的方式进行交流、生活和工作。专家预测,我国目前的数字媒体人才缺口达15万。

数字媒体(digitalmedia),北京师范大学肖永亮教授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的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数字媒体包括了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以及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中采用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数字媒体已经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的最新的信息载体。《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中对数字媒体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包括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具有高增值、强辐射、低消耗、广就业、软渗透的属性。“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是数字媒体的精髓。

数字媒体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应用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中,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以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为特征的数字媒体公司发展越来越迅速,与产业的快速发展之势相对的是,数字媒体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大量缺乏正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这里面既包括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又包括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两者的研究方向截然不同,但又有紧密的联系。现在国家支持文化产业,而数字媒体人才就是直接为这一产业服务的,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更是抢手,严格来说,从今年开始,浙江大学才有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形势很好;另外,还有一些社会类办学学校或培训机构在作某个方面技能的培训,这些培训学员综合素质和高校学生有一些差别,相对来说创新能力要弱一点。针对这一现象,合理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非常重要。

二、为夯实基础,采取分阶段培养构想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以及今后发展目标等不同情况,我们规划了分阶段培养目标,提出以下图例的培养方案:

1人文素质型培养方案

按不同学科统一安排一年级教学。针对大多数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现象,在一年级加大人文素质课程教育。这是面上教学,面向所有学生,强调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能力。学习的课程模块有:人文社科类、科普技术类、艺术鉴赏类等,目标定位在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人文素养。

2专业发散型培养方案

一年级以后,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长,他们在可选范围内选择各自的专业。但是每个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有一个相对界定,学生需要了解专业。此阶段重点需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为拓宽专业打下基础。在此阶段又可分成类,一类是学习型的学生,可按继续学习方向努力来培养;另一类是发散创新型学生,其教学方法以开放式项目的开发、研究为引导,以创新项目来驱动。这部分学生人数约占30%左右。

三、构建技艺融合,互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上分阶段的培养方案,必须要有实践教学体系与之配套,设计才能落实。我们制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技艺融合、立体的架构(见下图)。

纵向表示按阶段按知识课程链排列,逐步深入,照顾了知识的阶梯性;横向表示开设课程性质和课程开设学期。通过广泛开设选修课和开展创新活动,从而照顾了知识的广度、深度,兼顾相关专业关联模块的学习。从学科背景拓宽、创新能力培养来看,搭建了好的平台。形成了纵横交错互为补充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灵活地选择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素质要求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有别与其它专业,它突出的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表达、表现与创意相结合,属于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人群。在素质要求方面,重点关注下几个方面:

1“三创”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创”是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属创新教育的三要素。一般来说,创新意识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前提,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思考过程,是获得创新成果的必由之路;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必然结果,是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能量保证。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大学生创新能力处在普遍偏低的状态。从2009年毕业生答辩情况来看表现比较突出: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专业知识面比较狭窄。不少学生牢骚满腹,唉声叹气,对自己缺乏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问、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

2“三创”人才素质定位

“三创”人才素质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素质要求。

(1)创新意识是指每个人对创新的认识、要求、欲望和激情,反映了要求创新的迫切程度。人与人之间的创新意识差距很大,没有统一的模式。一般来说,每个人创新意识取决于个人的“本能”和“技能”,本能是先天性的,但技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们在各种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以及前人的指导、培养下逐步提高的结果。对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于整个教学实践中,其中教师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者和挖掘者。

(2)创新思维是每个人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必须依赖的思想基础,包括思维的基本类型和具体的思维模式等。人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通常所说创新思维包括分散与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与灵感思维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研究的结果。但具体应用到某个体的实践中很难说清楚是那种思维在起作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在形成一种“习惯思维”模式,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早签到、统一早读、统一息灯等等,给学生带来的是服从和本应如此的思维定势,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新能力是创新实力和创新能量的象征,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伴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新媒体行业给学生提供许多创新能力培养机会,比如国内外的新媒体作品的比赛,几乎每月均有,组织机构层次各异,尽管行业认定标准不统一,但就机会本身来说,施展创新能力的平台多样,只要积极参与,都会有好的收获。现在有条件的学校在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赛事。并免费为学生提供制作工作室,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给学生提供极好的发展空间,也加强了师生的交流。

3把好学生人口关,选拔符合要求学生进入专业学习

篇11

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缺乏联系性。在进行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当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比较弱,因此,许多学校开设了较多的实践课程和相应的提升能力环节,但是,对于这些增强实践能力的各个环节,很难找出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甚至缺乏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各自为政,从这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实践环节当中存在的混乱性,在这种环节的教育教学当中,很难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锻炼,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2.实践课程安排上缺乏合理性。在教育教学当中,每个课程的安排和设定都会受到总学时的限制,而这种现实往往导致难以较为全面地对数字媒体技术这种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科目进行学习和探讨,因此,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其实践的目标相对模糊,往往被动地进行这项活动,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同时,由于实践灵活性不够充足,通常会在理论课结束的同时实践课程也就相应结束,这种教学课程的安排则很难将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系统而有效的结合,从而也会丧失学生对于这方面课程的学习兴趣,对数字媒体技术实践课程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3.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现代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需求。数字媒体属于一门具有交叉性、知识覆盖面较广的现代学科,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理论作为教学的主体,因此很难适应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这种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的专业课程,在数字媒体教学的过程当中,大多以操作技能为主,学生更需要对课程进行集中安排,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而在传统教学当中,却很难做到这点。

三、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的有效方法

1.课程安排上要符合数字媒体韵基本特点。对于数字媒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而言,首先要符合数字媒体技术学科的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其次要符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实践性以及应用性作为数字媒体专业的重点内容,我们要牢牢掌握这点,才能够更好地对实践教学进行实施和建设。作为一个具有动态发展的重要学科,学生需要在进行实践的过程当中反复训练和求证,逐渐经历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因此在课程安排当中要具有系统性与紧密性联系,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

2.要具有创新型的发展原则。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数字媒体的不断发展,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前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进行培养的重要话题。加强对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组建,关系到整个专业实践教学最终的效果以及目标,同时也直接影响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应当在教育教学当中不断贯彻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状况,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

篇12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6-3862-0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in problems of teaching practice on software development courses which belonged to the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specialty. Some of these courses had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ir contents were older, practical training was weaker, theoretical knowledge was divorced from practical aspects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social needs had large distance. 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new teaching methods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courses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specialty.

Key words: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Software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reform

1 概述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新兴技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在国外,随着互联网、移动电话的普及和Wbe2.0、3G技术的推进,新媒体已经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的又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以“艺工结合”为指导思想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提供了大量新内容和新素材[1-4]。

目前,国内外很多大学都设置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这些高校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来组织教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呈现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总体而言,国际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以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科为基础的教育。(2)以创意艺术为目的的教育。(3)以实用工具为主的制作培训教育。在国内,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高校已经非常多,既包括了传统的传媒类、艺术类大学,也包括了一些综合性大学和职业院校,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等是其中的代表。由于各个高校的科研基础不同、人才培养定位各异,因此其侧重点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无论是何种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软件开发类课程始终在这些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面向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以“艺工交融”为特色,进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软件开发类课程的课堂教学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5-8]。

2 现状及存在问题

就一般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而言,软件开发类课程群既包括了《程序设计I》、《程序设计II》、《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面向对象技术与C++》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涵盖了《脚本编程技术》、《Java与对象分布技术》、《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计算机动画编程技术》、《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等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课程。总体而言,该类课程具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实践性强,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上机练习或项目实践来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二,注重课堂教学环节,教师的课堂教学决定了学生的编程思维和价值取向;第三,前瞻性强,课堂教学内容及其效果直接决定了若干年后学生的就业。但是,在先前的教学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环节中,软件开发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照搬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相关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到新媒体时代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特点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艺工结合”的专业特色[9,10]。

基于前期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当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软件开发类课程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较陈旧,与新媒体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不紧密。新媒体时代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新技术为基础和特征,也需要大量掌握相关知识的人才。但现有软件开发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大多沿用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内容较为陈旧。虽然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也曾经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作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但是这些工作尚没有结合新媒体进行研究与实践。

第二,课堂教学环节中“艺”、“工”结合尚不紧密。前期工作中,我们已经在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初步做到了“艺工结合”,但是尚有不足之处:“艺”与“工”只是师资、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简单组合,这两者尚未达到全方位自然交融的状态;实际教学环节中也经常出现“工”不能服务于“艺”、“艺”不能合理表达“工”的尴尬局面。

第三,课堂教学手段缺乏新意,新媒体特色不显著。在前期工作中,我们虽然对“艺工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但这些工作大多基于传统媒体,尚不能结合新媒体来进行艺工结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另一方面,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大多基于教师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效果不理想。

综上可知,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以此为背景,以“艺工交融”为特色,对该专业的软件开发类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无论对于培养满足新媒体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还是扩大本专业在国内的知名度,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3 探索与尝试

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从多方面进行了教学尝试。以“艺工结合”为指导思想,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软件开发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3.1 面向应用示例的课堂教学环节研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软件开发类课程既包含了《程序设计I》、《程序设计II》、《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面向对象技术与C++》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涵盖了《脚本编程技术》、《Java与对象分布技术》、《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计算机动画编程技术》、《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等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抽象公式的推导,而没有与实际应用环节联系起来。因此,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会感觉到知识的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同时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感到茫然、不知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针对此问题,我们进行面向应用示例的理论知识课堂教学研究。该项工作的核心是以工程实践为出发点,结合教学团队丰富的工程开发经验,精心构造与教学知识点联系紧密的应用示例。我们可通过结合当前教学改革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的计算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2 移动计算与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新探索

移动计算是新媒体时代的新特点,智能计算是当今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这两方面也是新媒体时代最具实践性、前沿性的内容。我们可紧密结合这两大主题来制定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融入新的实践内容,这也是传统的软件开发类课程不曾涉及的地方。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将移动计算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对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展开相应的教学内容探索,并将之应用于课堂教学实际。

3.3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艺工交融”课堂教学新模式

“艺工结合”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重要特色。作为计算机艺术的重要载体,多媒体信息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引入认识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心理认知的角度对教师授课、教学内容等课堂教学环节进行“艺工交融”。

4 关键问题

课堂教学环节涉及多个方面。为实现上述的研究目标和教学方法,我们重点研究了以下关键问题:

4.1 以新媒体为载体,各相关课程知识脉络的深入梳理

以新媒体为载体,将移动计算和智能计算引入课堂教学,在对已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理,最终凝炼出各门课程简明清晰的知识脉络图,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知识概要和发散学习脉络图。

4.2 典型应用示例的搜集和构造

典型应用示例的构造是一个关键问题。应用示例既不能太复杂,又要能够有效的覆盖各课程的教学知识点,还要有实践价值。这就需要对应用示例进行精心的构造,需要各门课程的教师相互沟通和交流,并在学生的反馈信息指导下进行不断修改。

4.3 从心理认知的角度,进行“艺工交融”课堂教学的实践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最新研究成果,仔细的寻求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点,实现课堂教学的“艺工交融”,精心构造课堂教学过程。

5 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专业教学的一个核心环节。该文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软件开发类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以课堂教学环节为切入点,基于新媒体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分析目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相关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部分课程内容较陈旧、实践环节较薄弱、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相脱节以及课堂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培养优秀师资为手段,探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软件开发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新方法,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艺工交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关阳. 数字媒体的教学研究与体验设计[J]. 辽宁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5(2):87-88.

[2] 周茂丽,李蓉. 以实验为中心, 理论为辅助的数字媒体教学――对工科学生开展 “数字媒体与数字艺术” 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8(10):32-33.

[3] 杨潮.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数字媒体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60-61.

[4] 贾振. 适应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理念探讨[J]. 艺术与设计 (理论),2009(12):158-159.

[5] 黄成云.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2.

[6] 王贞子. 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初探[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24(1): 147-150.

[7] 尹义龙.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15):23-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