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老龄化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19 14:53: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社会老龄化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会老龄化的概念

篇1

一、“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设计目标和理念

实现积极老龄化是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主要途径,它的三个前提条件是:健康、参与和保障,是老年人能够按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照料和保障。“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设计目标就是通过科学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合理的饮食起居、专业的医疗护理、便捷的交通、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科学的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享受终身教育和继续工作所带来的生活乐趣,保障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使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发展,推迟由生产人口转变为受赡养的消费人口,使老年人的生活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

“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人文主义关怀,具体的说就是通过为老年人规划设计完善健康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积极老龄化,使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空间得以延续和保留,最大限度地让老年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使他们的晚年过得丰富、充实和积极,杜绝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维护人生的尊严和对生命的尊重,构建晚年美好和理想的精神乐土。

二、“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是产业化的公益性事业

由于老年公寓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虽然从主观上来说能为投资方带来投资回报,在客观上却是为老年人和整个社会服务,为缓解社会老龄化的压力做出了贡献,这表明了它的公益性特征。而经营模式的产业化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国家倡导的多种经济模式并存的发展方针同样适用于老年公寓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资本有了相当的积累,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多渠道资本投资老年公寓具有现实可能性;再则,国际通行的老年公寓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属于国家或集体创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它的开发是属于商业范畴的,它是老年人社会化养老、社会化投资和企业化经营的混合体,开发模式完全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进行的(如立项、审批、资金筹措等问题)。因此,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走的是“福利性事业,市场化经营”的道路,属于产业化的公益性事业。

既然它具有公益性的特征,就要求有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其中,一则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倾斜,二则能够保证其经营过程中赢利性和公益性并重,收益的分配和使用更加公平公正,三则对老年公寓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调控作用。而产业化经营模式保证了其操作更规范,软硬件设施更到位,运营更灵活方便;同时,有利于运用现代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对老龄产业实行商业化管理,有利于老年公寓运营效率的提高。

三、“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

做好“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要立足于上海,根据上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市民的经济基础和受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结合上海的城市发展规划,努力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处理好老年人的大众群体利益与重点群体利益的关系,做到重点与普及、高档化与大众化相结合。在“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规划中,这种利益关系的平衡表现在能给老年人提供不同的养老环境(如市区的和郊区的)、不同形式的住宅形式(有别墅和公寓、有独居和合居)、不同档次的配套服务设施(有高、中、低档三类,以满足不同的需求群体)等方面。2.处理好老年公寓的国际传统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的关系。如:“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设计的住宅形式多样化,其中之一,是在原有的居民社区,利用普通社区住宅改建老年公寓,维护传统邻里和人际关系,使居家养老与机构集中养老相结合。3.处理好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与继续学习、工作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实现积极老龄化,保证老年人的人生尊严,演绎完美人生。4.处理好老年公寓建设的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与健康稳定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老龄化问题将长期伴随在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作为缓解社会老龄化压力措施之一的老年公寓的建设也将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可持续的发展观是老年公寓的设计规划中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

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图示:⑴市区老年公寓(包括新建和旧建筑改造两部分); ⑵郊区田园式老年

公寓;⑶老年活动站;⑷老年公寓交通专线。

图示 “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系统规划设计图示

“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是通过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全面的规划设计来实现积极老龄化这一目标的,四大部分的系统构成是人性化、科学化和时代化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企业运营模式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有机组合。例如老年公寓的选址更加科学,传统的观念总是认为老年公寓应该建在环境安静的地方,但我们通过对老年朋友的调查发现,这只是老年人对睡眠环境的要求,在日常活动时间,老年人最怕孤独和寂寞,在选址时如果能与幼儿园、文艺体育团体相邻而建,利用其白天热闹,晚上安静的工作特点,营造的生活环境氛围则更受老年人的欢迎;对旧建筑的改造利用,尤其是在旧居住区的老年公寓改建,使老年人与其家人“分而不离”,这种“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符合大部分老年人的传统养老观,同时降低了成本,满足大众消费水平,更符合生态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环境和住宅形式的多样化,为老年人的居住形式提供了多种选择和更改的可能,老年人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生理需要和自身意愿来调换居住环境,管理方式更灵活、更人性化;老年活动站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比较大胆的创意――我们计划在市区的黄金地段(如在外滩、陆家嘴中心绿地、徐家汇、人民广场等地区),结合周边环境,建造一批新颖时尚的老年活动站,这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象征意义,它既是老年人交往、学习和娱乐的场所,更是“新概念老年公寓”的宣传站,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和政府对老龄化问题重视的体现;而老年公寓交通专线(包括交通线路和交通工具)的设计,不仅为老年人的出行提供了方便,更是连接整个老年公寓系统的纽带。

四、结语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各地的老年公寓建设必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而逐渐增多。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的城市老龄化进程尤为迅猛,加强对老年公寓的研究,是确保城市的繁荣和稳定重要举措。“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是建立在现有的养老模式和养老住宅形式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地区人文地理、文化民俗、经济基础、教育水平,以及上海城市发展规划而进行的一次老年公寓建设的新探索,其内容有待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文中的不足和缺陷难以避免,如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实是笔者成文之初衷。

[本文系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系列成果之一,编号:ssy05010。]

参考文献:

[1]上海市老年学会:《2007年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书》,省略.cn,2008.6。

[2]刘 颂:《积极老龄化框架下老年社会参与的难点及对策》,《人口研究》,2006.10。

篇2

没有社区化的小区

按理说小区生活如此不便,应该为各种服务型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那为什么在中国就没人去做这些生意呢?我觉得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所谓的社区根本就不是社区,而只是小区,或者说是聚居地。

那么,什么是社区呢?如果你去过上海附近的周庄,去过日本东京的浅草,你就会体会到社区的意义。社区不只是集中建设的一片房子,也不是一区居民,而是一个社会,一个互相信任、互相交流、互相服务,和谐而又温馨的家园。

作为热门景点,周庄和浅草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平日里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但是这并没有破坏他们的社区凝聚力,邻居们熟识并互相照应。小区里有寺庙,也有其他公共设施,大家齐心协力维护寺庙等公共设施,更注意保存社区固有的文化。共同庆祝各种节日,定期举行居民活动,是社区文化的一大特征。

社区也应该是商业繁荣,生活方便的。美国、日本、欧洲等地,住宅开发商准备好了各种社区服务,居民们在购房时就知道有哪些服务。

中国的居民区建设实在太不人性了。每个小区都被高墙围着,刷卡进出,小区里不会有路过的行人和车辆。如此一来,高墙堵住外来者的同时,也让居民出行不方便,更是拒绝了流动商户,使小区失去商业价值。从来没小偷被围墙挡在外边,相反,高墙成为了自我隔离与自以为安全的心理安慰,也成了小区社区化发展的障碍。

如果一个小区可以允许外面的人车进出,这个小区的流动人口起码是原来的数倍,那么小区里很多一楼、二楼的房间就都可以成为商用场所,只要服务或者商品的质量好,就会有人慕名而来,不光小区居民方便,店铺经营者也不会因小区人口限制,而降低经营标准。北京有着比东京还多的高楼大厦,但在东京小住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其生活的便利。

在中国社区文化没有形成之前,最好不要赶风潮炒概念去碰什么社区商业服务,因为其前提还不是社区,而只是小区。

社区商业需要年轻人

去国外各地旅行时,我最大的兴趣之一就是去当地人开的店铺用餐和购物。这些店铺都不大,但却极有个性,反映出主人的匠心。但是北京小区里几乎没有这样的店面,街上也不多。中国的餐厅店面,经常摆着上百个座位,显示出要将客人一网打尽的“雄心壮志”。但我们往往看到的却是,一大片椅子中只稀稀落落地坐着几个客人,过段时间再去,甚至会发现菜单和店名不知什么时候都变了。

中国的社区里很少有名店,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那是因为开店的人过于商业化,没有尊重社区文化,没有和社区融为一体。

长期以来,中国年轻人都急于成功。他们所想象的成功,往往是“史玉柱式”的传奇、“马云式”的盛名,规模大、名声大、金额大。他们的理想和工作都是为了别人的“羡慕”。反观一些在比较发达的国家,我们能看到很多年轻人就为自己的一个小店铺倾注全部心血,让社区的每个人感到高兴,每天能看到熟人满足,这些年轻人就会感到充足、幸福。他们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也不需要别人的羡慕,他们只是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让熟人高兴,喜欢和他们共享快乐时光。

当下中国大学生失业者比比皆是,按照他们的体力和智力,在一个社区里开一个面包店、洗衣店,或是一家诊所都非难事。初始阶段可以从个人服务开始,取得了居民的信任之后,再根据不同需求扩大业务。年轻人思维能力强,只要有一些小的巧思、创新,很容易就在社区服务中立足。不需要风险投资,甚至不需要父母资助,唯一需要投资的就是热心、时间和忍耐。可偏偏现在的中国青年就缺少这个,这是中国社区服务上不来的一个人员因素,不愿意扎进社区的年轻人越多,社区服务就越差。

社区里的服务和街面上的服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这种做法在商业上并不高效,但恰恰是社区服务的卖点,也是社区服务战胜其他服务,尤其是电商的唯一手段。因此,想赚大钱的人,千万不要瞄着社区服务这个空白,不适合你赚的钱最好还是不碰。

老龄化对社区提出新要求

按联合国标准,中国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民政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2020年将突破2.43亿,2025年将达到3亿。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日趋加速,这向社区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专业养老、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家政等服务。

最近十年,东京的人口一直在从周边向市中心集中,郊区出现很多“鬼城”。和中国不同,那里不是新建无人居住的区域,而是曾经熙熙攘攘的小区。

这些小区都离东京市中心较远,因为价格较低,曾经是青年打工族的首选。那时他们还年富力强,不在乎每天坐车三四小时往返于公司和家之间。周末带着家人、孩子驾车去大型商场购物,更是被打工族家庭视作一次小小的旅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们不需要那么多东西,也已不认为驾车购物是一种享乐。更重要的是很多老人身体欠佳,看医生几乎成了他们最重要的事情。这些小区离市区医院远让他们很不方便,尤其是当有了紧急情况,离医院远的问题几乎是致命的。

篇3

当今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但真正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而开发设计的产品并不是很常见。注重老年人产品的设计将是一种趋势,是一种机遇。在产品设计领域如何把握和应用老年人产品设计的原则尤为重要。

关键词 :

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 产品设计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31-02

一 老龄化社会的现实

1老年人的定义

《人口科学辞典>定义“老年人”为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的人。确定和划分老年人的年龄标准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目前,国际通用的老年人年龄界限为60岁或65岁及以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规定,在老龄人口较少的发展中国家以60岁及以上为老年人,老龄人口较多的发达国家以65岁及以上为老年人。

2老龄化社会的定义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即lO06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3我国社会老龄化现状

从老年人数量和比例看,截止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7%以上。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并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这一比例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从‘少年中国’到‘银发中国’,中国仅用不到20年时间就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变老’之路。”

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60岁以上人口还将继续以年均约3.2%的较快速度增长。预计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至4亿;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未富先老”成为中国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特别是老年人口的高龄化,也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研究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现状

目前在设计领域尤其是产品设计行业中,设计师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年轻人,投向时尚和潮流,而忽略老年人对于产品的功能特点的诉求,真正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而开发的产品设计并不是很常见,尤其没有把老年人群需要的功能设计作为工作重点。

市场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了解不够深入,研究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反映为真正适合老年人需求的商品不多,品种也单调。很多老年人用品的设计只是在包装上加以改变,贴上所谓老年人用品的标签,而并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加以研究和设计,更不用提忽略了老年人群中也有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需求。

随着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程度不断加剧的认识提高,现在市场上也不断涌现出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优秀产品。但是往往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投产量小,推广力度不高,难以降低成本,导致收益不佳,形成恶性循环。

2研究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现实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会逐渐摆脱传统概念,他们在社会上不再是次要的消费群体,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不再仅是需要特殊照顾的弱势群体,他们发挥的作用也不是辅的了。老年人口的增长必将刺激老年产品的消费,这种消费的数量与群体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呈一定比例关系的,老年人群将更多地拥有发言权和选择权,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消费的重要消费群体之一。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的经营重点必将发生改变。对于产品设计领域而言,如何更好地服务这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社会群体,已不仅仅是一件紧迫的任务,而是—种不可逆的趋势更是—种商业机遇。

3研究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社会意义

北京大学人口所的蒋耒文曾说过:“忽视老年人的社会进步,是不真实的进步;远离老年人的科技发展,是不完整的发展;没有老年人参与的网络世界,也是一个有缺陷的世界。”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提出大同社会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其中的“老有所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了新的意义,不再满足于衣食住行的最基本功能的要求,而进一步提升到情感和精神层面需求。

在日渐进入老龄社会的背景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现代设计师有责任用优良的设计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要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是对老年人群体的关爱,也是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真正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作产品设计,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

三 与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日常生活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1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其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在生理方面,老年人的“老”不仅仅体现在老年人的外貌形态上,还反映在人体内部细胞、器官组织、身体各部分系统上。老年人感觉器官的功能下降,出现老眼昏花、听力下降、味觉迟钝等现象。其别是视力和听力的减退尤为明显。同时,身体机能下降,消化功能、呼吸功能、心血管功能、神经组织功能等都有相应的减弱。

老年人生理上发生的变化是设计师在老年人产品开发中最直接、直观考虑的因素。

(1)视觉是人类的第一感官,人的认知有约70%的信息来自视觉。老年人视力的下降要求产品上的字体大而清晰,颜色区分明显,各种形体的提示必须突出,必须清楚直观,不能复杂。

(2)听力的下降要求一些发声产品发音清晰,音量可调,可设定的最大的响度比普通产品高;同时设计时应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耳所接收的声音频率范围会缩小。

(3)老年人感官功能下降,对于灵敏的器件容易造成误操作。所以老年产品操作的敏感度应该降低,包括动作的幅度,反应的时长,反应的方式等,可以缓解老年人面对反应灵敏的部件产生的恐慌。同时老年人的反应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变得缓慢,应避免需要老年人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和记忆的设计,简化操作界面和操作方式。

(4)在人机工学方面,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试用于老年人的基本人体尺寸、操作的方式也不同,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比如现在药瓶旋转式打开的设计,老年人容易出现双手颤抖的情况而不易取放物品,这样的设计需要一定的力气才能打开,不仅不方便老年人的操作,而且对于急性病患者可能会产生生命危险。

产品与老年人的人体尺寸、形体以及用力方式是否配合;操作系统是否安全;操作界面是否简洁明了;操作的方式是否符合老年人的习惯和生理特征:产品是否轻质,便于携带等都是老年人的生理特征要求设计师在产品开发时应考虑到的问题。

2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其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生理上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的。

(1)由于生理上机能的退化,老年人或多或少会感受到力不从心和恐惧;对于外界接触到的事物的选择更偏向于保守和安全。所以老年人产品的设计要严格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除非功能需要,否则避免尖锐部件,结构必须稳固结实,可控性强。

(2)老年人的心理多数偏向于安静沉稳的模式,因此产品设计时应避免过多的刺激,比如过于鲜艳的颜色,刺耳的声音,浓烈的味道。同时在设计中有时会忽略的触觉,要尽量保持柔和平滑,使老年人的心理舒适度达到最大。

(3)老年人产品的设计要遵循老年人的情感活动规律,探求产品的情感化要素,设计出具有人情味的产品形态,获得老年人心理上的认同,并能在体验中获得情感,唤起他们的对过往美好的回味或者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追求。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情感化的设计也是设计师们的追求。设计出能引起人美好情感的产品是一种成功,在老年人产品设计中,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有沉淀的对某个时代有着特殊情感或记忆的人群。

3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及其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退休对于老人来说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退休意味着社会角色的转变、工作环境的离开,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老年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如果调整不好,会滋生抑郁孤独感和被社会抛弃的感觉,这时候产品设计更应该注重老年人的感受:

(1)老年产品的设计要建立在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帮助调节因退休等原因产生的消极情绪。产品设计要符合社会文化的需要,老年教育、益智健脑类产品,智能化设计是未来老年产品发展的一大趋势。

(2)如何打发老年人闲暇无聊的时光?趣味性的产品设计会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有活力。同时趣味性的设计也是充满感情的设计,自然而然会产生亲和力,对于老年人也有一定的情感上的安慰。

(3)勤俭节约目前仍是我国老年人的主流消费观,尽管老年人大多有积蓄,但时代的烙印和多年养成的节俭习惯使得这种观念延续。同时老年人退休以后,依靠的主要是退休金,所以大多数的老人追求的是“物美价廉”。因此老年人产品设计对价格比较敏感,要注意控制成本,提高质量。

四 针对不同阶段老年人的特点设计系列化的产品

1不同年龄段

年龄是划分老年人身体状况的重要标准,而且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有各自时代的烙印和回忆。所以从设计的角度来讲,依据年龄将老年人划分成不同的目标人群,归纳出各个年龄段老人的生理、心理、生活方式的特征,会使设计更有针对性。

2不同健康状况

老年人机体功能减弱,视力、听力、味觉等的功能降低,还常见患有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症状。这些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甚至痛苦。根据疾病的特点,针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设计属于一类患病老年人的适用产品或者随身物品,是今后设计发展的重要方面。设计的产品要能够在情感上照顾到老年人,做到安全易用有趣,帮助排遣老年人因身体状况不佳而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

3不同地区

老年人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群体概念,其中城市的老年人和乡村的老年人又有所不同。这样的划分主要是针对城市老年人和乡村老年人大部分可能存在的生活习惯、资金收入、文化教育、精神认识有着较大的差别。由此对产品的外观、性能、价格等方面的要求和接受度也存在差异。

4不同生活模式

篇4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社区;一贯式;交织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the problem of the aged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and more attention had been pai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lderly community. According to rehabilitation center in Hebi,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lderly community especially continuing-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 Under the guideline of “interweave”, the concrete desig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had been put forward,Such as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layout, living space division, road traffic organization, urba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Aged, Elderly community, Continuing-care, Interweave

中图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城市老年社区或称为老龄化社区,主要是指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别已经超出社区内居民人口规模10%或7%以上的社区②,它是以老年人为主要居住对象, 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社区。根据相关研究,老年社区依据功能形态、年龄结构等特征可划分为两种类型——混合老年社区、独立老年社区。

混合老年社区就是社区居民年龄结构多层次但老龄化程度较高的普通社区, 但其居民中的老人比例一般不宜超过社区所在城市区域的老龄化水平太多,其主要的老年住宅形式是普通居家式老年住宅。独立老年社区就是纯老年人社区, 在空间环境与居民行为上与其他社区明确分界[1],它通常由普通居家式老年住宅、公寓式老年住宅或合居式老年住宅三者中的某一(几)种构成。

一贯式老年社区( Continuing-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也称一贯养老社区,属于独立老年社区的范畴。它集多种老年住宅之大成,把从独立性最强的普通居家式老年住宅到公寓式老年住宅,再到依赖性最强的合居式老年住宅都集中在一个多种年龄段老人共同生活的大社区中,体现出规模化、综合化的特征。一贯式老年社区中的老年人一般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入住适宜的住宅,随着身体条件的变化,老年人可在不同性质的老年邻里单位之间搬迁而不必脱离生活已经习惯的社区。一贯式老年社区在欧美国家建设较多,如美国ASBURY卫理公会老年人社区(Asbury Methodist Village)、美国拉尼尔村持续关爱老年人社区(Lanier village Estates)等。而在国内一贯式老年社区也发展很快,近年来尤其是在一些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开始先后出现,并得到社会的积极关注,如北京东方太阳城老年社区,大连旅顺夕阳红工程老年社区等等。

2 规划背景及概况

2.1 规划背景

(1)人口老龄化态势日趋明显

根据1982年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规定,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及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2011年是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第12个年头,老龄化开始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已经全面进入“老年型”国家,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应对当前社会老龄化的态势,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科学配置社会公共资源,在城市建设中积极构建完善的老年居住生活场所势在必行。

(2)城市养老模式逐步转变

传统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2种养老模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顺应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养老观念,深入人心,比较适合年龄相对较小、与子女有密切生活交往的基本自理老人。社会机构养老模式主要指老人在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社会机构安享晚年,老人在这里可以享受基本的生活料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比较适合收入较高、丧偶、与子女交往较少或内心寂寞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的老人。

但是,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已实行30余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大都已进入退休年龄,我国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四、二、一” 家庭结构模式越来越普遍,家庭内老、中、青三代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型。由于子女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的增大,无法有更多精力照顾多位老人,整个家庭的赡养功能要么超负荷运转,要么不断减弱,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迅速增多,老年人心理问题和安全问题也愈发显现。因此,仅仅靠传统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一种结合传统家庭养老与社会机构养老的新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正悄然兴起。社区养老模式把老年住宅、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相关设施整体考虑,依托社区服务机构,利用社区服务网络资源与现代化的沟通手段,将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深入到老年人家庭,使老年人既能感受美满家庭的天伦之乐,又能享有专业贴心的养老服务。

2.2 现状概况

(1)项目区位优势突出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市康复养老中心项目地处鹤壁市新城区南部,南临淇河,东依京广高速铁路和京港澳高速公路,距京广高速铁路鹤壁站3.5公里,距鹤壁新城区城市中心(鹤壁市政府区域)7公里,距鹤壁老城区25公里,总用地面积46.4公顷。基地地处鹤壁新城区南部的门户和咽喉地带,同时位于鹤壁市未来发展的主方向上,区位优势突出,生态环境景观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2)现状养老设施匮乏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显示,鹤壁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占6.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1个百分点,鹤壁市马上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鹤壁主城区范围内现状养老设施相对匮乏,仅有4处公办养老设施和10处民办养老设施,且绝大部分位于老城区和新城区北部,新城区南部仅有1处,成规模上档次的社区式养老设施还是空白,难以满足市民日益增强的养老需求。

(3)基地现状条件良好

基地形状规整,地势平坦,现状土地利用较为单一,东北侧以唐庄村村民住宅用地为主,约占基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西侧、南侧为农田及少量空地,有部分农作物生长。基地内现状建筑物均为3层及以下低层民用建筑,整体建筑质量状况一般,从开发角度考虑拆迁量相对较少且成本较低。

3 发展定位

服务鹤壁全市及豫北地区,功能齐备合理、配套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形象鲜明独特、运作有序高效的集康复保健、养老居住、文娱休闲于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综合性的一贯式老年人康复养老社区。

4 设计概念

选取“交织(Interweave)”作为该项目的核心设计概念,此概念贯穿于“人——功能——空间”3个环节。

4.1 概念衍生1:人的交织

满足多样性的人的要求,适应不同使用人群的具体需要,将各种人群对公共服务、居住场所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在基地内交织安排加以应对,形成联系紧密,互相渗透的交织体系。

4.2 概念衍生2:功能的交织

注重多种功能的混合分布与组织。诸如康体养生功能、居住生活功能、配套服务功能、景观游憩功能、交通组织功能等等一系列多种必要功能有序合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使用方便、协调共生的交织系统。

4.3 概念衍生3:空间的交织

如同织布机织出的美丽锦缎,设计尝试通过横向与纵向不断交织的形体要素与空间脉络,经过偏移、旋转、变形等形态处理手法,形成纵横捭阖、交错生长的空间交织网络,捆绑与串联不同的精神需求、功能场所和使用空间。

5 城市设计

5.1中心辐射、组团共生、绿网交织的整体结构布局

(1)中心辐射:在基地内部中心位置安排管理服务中心、超市、宾馆、老年大学、医院及康复中心、休闲健身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完善的配套公共设施,形成“T字形”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其服务半径控制在400米以内,辐射周边老年居住生活空间。

(2)组团共生:在由规划城市道路划分的4个街坊里安排不同功能、形式的老年居住空间,形成4个各具特色的老年生活组团,共生共荣。每个特色组团内部居中位置安排组团生态绿核和组团服务中心以方便使用。

(3)绿网交织:设计纵横交织、相互渗透的步行绿色生态网络,串联各中心、组团,形成各区域之间的内部“神经脉络”体系。

5.2 适合不同需求的多元化老年居住场所

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及经济能力的老年人的需求,安排租售结合的居家型老年住宅、自理型老年公寓、辅助型老年公寓、护理型老年公寓(护理院)等4种多元化的居住形态。居家型老年住宅针对那些富有活力的即将退休或退休不久的健康老人,他们有很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独立生活在自己家中;自理型老年公寓针对那些年龄稍大但富有活力,生活基本自理,仅需非全天监护和最低限度基本生活服务的老人;辅助型老年公寓针对那些体力或智力相对衰退,可能需要较多生活辅助和其他照料的全天候监护服务的老人;护理型老年公寓也可理解为医疗保健护理院,其专门针对那些智力与体力均明显衰退,患有各种老年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且需要注册医疗机构全天候多方位监护的老人。

5.3 人车分行、步行优先的道路交通体系

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基地道路交通系统组织遵循步行优先、人车分行的理念,积极打造便捷、安全、宜人的出行环境。首先,机动车交通通过在每个街坊内部设置的环形机动车辅道解决,保证人车彻底分离,机动车出入口均安排在城市支路上。其次,步行交通依托基地内纵横交织的绿色生态空间网络进行组织并联系各个功能组团。在步行系统与城市道路交汇处设置13处缓坡式人行过街天桥,局部设老年人专用电梯,保证老年人出行安全。同时在每组围合式建筑庭院内部设置环状步行院落道路,平时限制机动车出入,紧急情况时允许消防车或救护车通行。此外,为了减少人工设施对生活环境的影响,机动车停车位均结合街坊内部环形机动车辅道设置,且通过绿化造景、植被种植等手段形成带状绿地式机动车停车设施。

5.4 丰富多样的绿地公共开放空间

绿地公共开放空间应体现整体性和使用的高效率,发挥绿地开放空间体系的总体效益。绿地开放空间的塑造应整合多样的空间资源,强调混合性和多样性,并强化其所依托的空间环境的混合,同时依据人的使用要求、绿化景观要素特点,强化绿色空间体系的活力,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多样化城市绿地空间系统。方案在基地中部安排了3处块状城市街头绿地,沿城市道路设置带状绿化隔离空间,在每个街坊居中位置安排组团集中绿地,结合建筑布局形成若干处点状院落绿地,同时打造3纵4横7条绿色生态主廊道和5条绿色生态次廊道,并结合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公共建筑布置广场空间,形成丰富多彩的绿地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6 结语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社区建设问题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领域之一。成市老年社区特别是一贯式老年社区的积极规划和建设,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老年人的居住与养老问题,但老年社区的规划及建设还需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深入探索。针对鹤壁市康复养老中心项目这个特定的对象,本文旨在通过对其设计方案的介绍和分析,探讨合理有效的一贯式老年社区规划设计理念、方法及途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释:

①本方案为2011年7月进行的“河南省鹤壁市康复养老中心城市设计”国内方案征集的中标方案。

②参考1982年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对老年型国家(或地区)的定义。

参考文献:

[1]马晖,赵光宇.独立老年住区的建设与思考.城市规划,2002,26(3):56-59.

[2]杨静, 赵家辉.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养老. 城市规划, 2000,(2):42.

[3]王庆.老年社区设计探讨—东方太阳城老年社区设计.建筑学报,2005,(4):68-72.

[4] 蔡红. 中国城市老年社区的空间与环境. 建筑师,2003,(4):21-27.

作者简介:

[1]史晓华(1978-):硕士,注册规划师,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城市设计方向的研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