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9 14:53: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老龄化社会定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C91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的结构变迁正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新世纪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老龄战略早已被纳入到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摆到了各国政府工作的主要议程之上。我国在世纪之交也进入了老年型国家行列。人口老龄化也成了人口学、社会学、法学等很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文章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进行了文献资料梳理。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在人口学界,人口老龄化( Population of Ageing)的概念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提高过程,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联合国,1982)这是西方学术界认同的定义。
1986年我国出版的《人口学辞典》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尤指已达年老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但是应该看到,这个定义中的两句话还是有一定差别的。第一句话说的是老年人比重提高的现象,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定义,而后一句话说的是继续老龄化的事情,并且使老龄化的概念衍生出两层含义:一个是指任何一个人口中只要老年人比重提高就是人口老龄化,另一个是指老年型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的继续提高。但是我国学术界在使用人口老龄化概念时,采用的是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即老年人口比重的提高。对于人口老龄化概念的理解问题,近来我国学术界也有研究,对这一概念的由来及现今的发展作了有意的探讨。(罗淳,2001)
学者姜向群,丁志宏认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文件中出现了一定程度老龄化概念泛化、概念模糊化的情况,即把人口老龄化理解成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增长,或者将比重结构性的问题与规模数量性的问题混在一起来讲,导致了人口老龄化概念的不清楚和不规范。认为老年人口的比重问题是人口学的基本问题,或总体性的问题,而老年人口的人口规模扩大增长则是一个亚人口问题,是老年学的问题,两者绝对是两个意思,不应该混淆的。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概念有三层含义: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而不是个体的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
二、测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7%就称其为老龄化国家。我国一般以60岁作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年龄,但近年有向65岁靠近的趋势。通常来说,测度人口老龄化的指标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谢静的研究认为测度人口老龄化的指标:
1.程度指标:(1)老年人口比重(又称“老年系数”):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人口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后,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年龄;(3)老少比(又称“老龄化系数”):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同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反映人口年龄结构上下两端相对变化的趋势。
2.速度指标:老年人口比例的年平均增长率、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某一水平所需要的年数。
3.社会经济影响指标:(1)少儿人口抚养比,(2)老年人口抚养比,(3)总人口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杜鹏.1994.)
三、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问题
曲海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做出了比较科学的概括,其中指出:第一,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经历了年轻化和老龄化的起伏变化;第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速度快,人口老龄化速度超过欧洲各国而仅次于日本;第三,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是快的,其程度可能超过世界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但不一定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第四,在今后百余年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始终占据世界首位;第五,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的。
谢静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1.速度快,规模大;2.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呈不规则性和累进性全;3.经济发展水平低“未富先老”;4.由于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较大,受经济条件和计划生育的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地区间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城乡倒置的特征。
四、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问题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认识,有两种倾向。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持悲观的看法,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挑战大于机遇(邬萍,1999),即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从经济方面说,将对劳动生产率、分配、储蓄和投资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一定的不利的影响(田雪原,2000)。
较积极的看法,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人口老龄化有利于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促使老年市场的形成和老龄产业的发展。发展老龄产业有助于扩大就业领域,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但不构成这一领域的主导观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刘铮.人口学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罗淳.对人口老龄化之说的几点质疑[J].人口研究,2001(6).
[4]联合国人口委员会人口学辞典编写委员会.多种文字人口学辞典[J].人口译丛,1982(3).
[5]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6]田雪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A].21世纪上半叶中国老龄问题与对策研究[C].华龄出版社,2000.
[7]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011年4月28日,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过后,国家统计局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据统计,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登记的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年均增长率为0.57%,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如图1,比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上升1.91个百分点。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国早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众多老年闲置人口,造成劳动人口比重下降、老年赡养系数上升、国家老龄类支出增多等诸多不利影响 [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熊必俊(1993年)阐述了老有所为理论,提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使老龄化社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并且指出我国老龄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陶思敏、孙宏英(2000年)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认为老龄化群体规模较大,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分析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特点基础上,熊斌(2004年)论述了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的意义和困难,认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一方面能够缓解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另一方面能够调整老年人的各种不良心态。王树新、杨彦(2005年)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策略构想。认为老年人是各项建设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老年人力资源有其独特的优势,即经验优势、智能优势和文化优势。
2.人口老龄化及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
2.1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在人口学界,人口老龄化所指的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提高过程,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这是西方学术界认同的定义。20世纪中叶联合国出版的第一本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报告以65岁作为老年人口年龄起点。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又将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龄定义为60岁。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接受人口老龄化概念,“老年人比重提高的现象”,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定义,人口老龄化尤其是指老年状态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2]。
联合国提出了一套对人口年龄划分的类型标准,如表1,它规定了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大于7%的国家或地区称之为老年型社会或人口老年型国家;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为4%到7%的国家或地区称为成年型社会,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在4%以下的称之为年轻型社会。
2.2 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
美国学者纳德尔在1989年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企业雇主所提供的学习经验导致雇员行为绩效改善和个体成长的可能性”。这一概念主要强调了工作中学习的显著特点是其与工作的相关性。美国培训与开发学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为:“人力资源开发是综合利用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开发、组织开发等手段来改进个人的、群体的和组织的效率。”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认为人力资源开发包括培训、职业生涯开发、组织开发和管理开发四个主要部分,通过对雇员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运用组织手段都方式提高个人的效率。其中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指相关组织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一系列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培训,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掘与合理使用的所有活动。
3.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4]。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还不足,还存在许多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影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3.1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和偏见
思想认识是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关键。思想认识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社会,认为老年人是社会的包袱,认为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与青年人争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来自老年人自身的问题 [5]。通过王红漫2001年对老年人再就业状况的抽样,结果显示,未再就业老年人中,37.8%的老年人因为身体状况不好而不再继续工作,21.7%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8.0%是因为子女不赞成,另有32.5%的老年人则是自己不想再工作 [6]。
3.2缺乏政府规划,各项政策不完善
相关政策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善,并且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落实不到位。集中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已就业的老年人没有足够的尊重,这些老人难免会感觉受到歧视,并且随后产生离岗的想法。二是老年人再就业后的薪酬待遇相对较低,经常会出现高质低价的现象,没有实行同工同酬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影响到老年人工作的积极性。
3.3没有形成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关键词:农村 养老保障 南通
莫尼汉(Moynihan)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质量可以从这个民族照顾其老人的态度和方法中得到反映。”可见,养老保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间题日益突出。南通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濒江临海,自古为“崇川福地”,今有“长寿之乡”的美称。作为中国沿海的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级市,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上同样也面临着挑战。
1农村养老保障的性质
一些学者认为,农村养老保障是一种公共物品,其实并不全然如此。经济学家对公共物品的定义比较多,其中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对公共物品的理论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954年,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一文中提出“公共物品”这一概念,他认为公共物品是这样一种物品:即每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造成其他个人消费的减少。通常而言,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非排他性。这是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或者很难将不付费的消费者排除在公共物品的收益范围之内。一般而言,公共物品一旦提供给社会中的某一个人,社会中的其他人也都可以从该物品中受益。(2)非竞争性。即公共物品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数量的增加不需要追加任何生产成本,“某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或劳务的享用不排斥也不妨碍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物品.也就是说.增加一个消费量的边际成本等于零。”此后,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指出,萨缪尔森所定义的公共物品只是少数的纯公共物品,他认为公共物品是“出于某种原因,有集团或社会团体决定并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物品或服务”。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的物品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被称之为“准公共物品”。
考察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其实现方式有三种:自我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由于实现方式的不同,农村养老保障的性质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并非就是单纯的公共物品。自我养老和家庭养老,由于其提供主体是私人,并且具有排他性,所以属于私人产品。社会养老是指由社会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的职责,社会养老保障的提供主体可以是集体,可以是商业组织,也可以是政府。其特点也是不同的:集体提供的养老保障其范围比较小,对象比较集中,且每增加一个人会使整体成本增加,或是降低原有成员的福利,可以看出是具有半排他性的,是准公共物品。商业组织提供的养老保障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是具有非排他性,所以是公共物品;而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障范围比较广,同样具有非排他性,也是公共物品。
2南通市农村养老保障现状
2.1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农村老年人口激增
一、人口老龄化及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概况
(一)人口老龄化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概况
人口老龄化的静态含义指某个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已经达到既定的数量标准;动态含义指某个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趋势。川这种界定源于人口学者对总体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即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见表1)。
按照联合国人口委员会定义,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体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和过程,它是由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寿命不断延长等人口自然变动因素所促成;按照联合国人口组织(WPO)公布的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就表明这一人口总体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一国家和地区就属于老年型国家和地区。
我国社会步入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图1,描述了我国从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具体清况,可以看到,我国己基本达到国际公认的老龄化标准。根据联合国预算,我国将在2040年以后逐步达到老龄化高峰。
(二)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伴随医疗、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的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应对问题。老龄化不仅仅指的是寿命延长、老人数量增加,还指的是老龄人口占据整体人口比重,还有该比重增长幅度如何。按照国际人口普查学会编撰《人口学词典》当中相关释义:超出65岁老龄人口比重至8%左右乃至更高的人口结构被叫作老龄化社会,超出65岁人口比重超出14%,被称为老龄社会。现如今,国际大部分发达国家均已属于老龄化社会,而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已经处于边缘或者涉入其中。在两千年伊始我国也迈进老龄化社会之列,这在所有发展中国家当中应当要属先驱者了。与此同时,老龄化对于我国文化、经济、政治与社会等方面也构成巨大影,而这也让相应社会保障相关政策调整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接下来将着重介绍中日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相应发展态势,对比中日两国老龄化的特征,并根据日本应对老龄化举措阐述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一、中国与日本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态势
按照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现如今我国总体人口数是13.40亿人次,其中超出60岁占据13.27%,要较2000年的人口普查提升2.94个百分点,总量为1.80亿,当中超出65岁占据8.88%,要较2000年的人口普查提高1.92个百分点,绝对数在1.2亿左右。上述数据也说明我国老龄化还在持续,有关老龄化的相关问题也渐渐变成社会发展进程中要深思的一大民生问题[1]。按照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在2026年我国的老龄群体将超出3亿人次,在2036年将超出4亿人次,至2050年超出60岁老龄人总数将是4.5亿左右,占据总体人口数量32.6%,超出65岁老龄人总数在3.35亿人左右,占据总人口数约24.2%。由我国老龄人口增加平均1亿人花费时间层面出发,由2亿至3亿花费时间为12年左右,由3亿至4亿花费10年左右时间。中国老龄人口上涨最快时间即为20世纪中叶高生育阶段出生人口步入老龄阶段。
预估在2025年中国总人口数将有约20%为超出60岁老年人,至2050年超出60岁老龄人比重很有可能占据总人口30%左右。在1970年时日本迈进老龄化社会时期,在1994年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上涨到15%。日本的总务省在2010年末公布新进调查数据显示,日本的总人口数量是1.28亿人左右,当中超出65岁者有2945万人左右,占据总人口比例约为23.2%,同2009年比起来,上涨47万左右,上涨约0.5百分点,老龄人口比重已成为历史最高点。根据日本社保问题研究所预估,在2030年日本的总人口数将为11523万人左右,而超出65岁者将在3668万人左右,占据总体人口31.9%左右,而至2050年时,总的人口数将是9516万人左右,超出65岁人口在3764万人左右,占据总体人口约39.7%的比例。国际将老龄人口从7%上涨至14%花费年数称之社会老化速度[2]。日本的老龄人口由7%涨至14%花费不到25年时间,我国在两千年伊始开始到老龄化社会阶段,预估花费28年时间涨至14%,可以看出两国老龄化发展进程基本相似。而欧美多国老龄化进程花费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不等时间。
二、中国与日本老龄化的特征对比
中国老龄化呈现地域不均衡,城乡明显倒置,老龄化比现代化超前三大特征。也就是我们国家老龄化发展存在显著从东到西阶梯式发展特点,东部的沿海区经济明显比中西部发展成熟,但老龄化进程也要更快,农村老龄化要比城镇高。日本则呈相反发展态势,人口城市化进程更高,而且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是很大。因为地区经济呈现均衡发展,让日本老龄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不论是配套硬件建设,还是人力资源亦或制度政策等软件建设方面,发展均相对平均[3]。除此之外,我国人均生产值为1000美元左右,便需要应对老龄化局势,陷入未富先老尴尬局面,日本在二十世纪中旬达到现代化发展效果以后才进到老龄化状态。因为国民经济飞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福利条件不断改善,加上合理饮食习性与别具优势自然环境等,也让日本更加变成全球人均寿命最长国家,老龄化也就随之而来了[4]。
三、日本应对老龄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4-0061-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4.13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为了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工作,2009年9月1日,国务院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09年12月2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咸宁赤壁市等13个县(市、区)列入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范围,2010年武汉市江夏区等13个县(市、区)列入第二批试点范围,2011年武汉市蔡甸区等39个县(市、区)列入第三批试点范围。目前,65个试点县(市、区)共覆盖农业人口2983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74%,其中,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口411万人,占全省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的72%。
一、人口老龄化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付水平现状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按照联合国人口组织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以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两种标准来定义。为了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领取养老金的年龄60岁相一致,本文以60岁作为农村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但是受到数据资料的限制,也作65岁农村老年人口的起点。我国只有“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两个统计指标,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范围的全部常驻人口,乡村人口是指除上述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因此用乡村人口代替农村人口。
湖北省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由表1、表2显示,湖北省2000年、2009年乡村老年人口比重高出城镇1.17、1.42个百分点;2000年乡村老年人口抚养高出城镇2.43、2.53个百分点。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11-0044-05
一、引 言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步入老龄社会,目前正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蔓延。标准普尔公司在近期题为《2010年全球老龄化》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世界人口正以不可逆转的速度步入老龄化这一事实,将成为勾勒未来国民经济健康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其他力量能与其相比”。菲利普·朗文曾经撰文《深入思考:全球老龄化》,指出这种急剧变化的速度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诸方面改变整个世界,而且影响的方式可能出乎你的预料。
作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体,中国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的考验。中国老龄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并且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虽然我国养老服务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老龄事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供需矛盾突出;服务项目偏少;结构不合理;经营模式单一,等等[1]。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各省市老龄事业的发展进程,探寻各省市老龄事业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对各省市乃至我国老龄事业的整体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老龄事业以老年群体为服务对象,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相关的各种设施、物品和服务等老龄产品,当这些产品的提供主要由政府承担时,我们称之为老龄事业,当这些产品主要通过市场提供时,我们称之为老龄产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政府的负担日益加重,目前,我国正处在部分老龄事业产业化阶段。而发展至今,国内学者对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作了大量而多视角的研究。
有的学者对整个老龄事业发展的意义、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如顾国爱等研究表明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对农村消费、投资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甚微,对经济领域的影响力有待提高[2];陈传书认为发展老龄事业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3];以及刘莉[4]、吕燕[5]等。也有学者对我国一些具体地区老龄事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如马璇通过对淄博市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老龄事业发展研究认为,全市老龄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老龄工作专业人员极度匮乏,应进一步强调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培育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6];王学鸿对云南老龄事业的发展经验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7];余章华对三峡库区老龄事业的发展开展了相关研究[8]。有的学者如洪娜[9]、胡晓等[10]则对某个具体的老龄事业进行了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如洪恬恬对我国政府在老龄事业发展中的责任和作为进行了研究[11];田香兰则研究了日本的发展经验,以期对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启示[12]。
以上大量的文献涉及老龄事业发展战略、具体地区老龄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老龄事业的各个方面的研究,然而,当前已有的研究并没有建立起衡量我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指标体系,对我国老龄事业整体发展程度的实证研究也极其匮乏。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而人口老龄化迅速加剧,正处于发展探索阶段的我国老龄事业存在的各种问题将会凸显。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我国各省市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31个省市老龄事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
本文运用SAS统计软件,通过因子分析来减少分析的变量,缩减成几个虚拟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公共因子,随后计算各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和所有因子的综合得分,并根据得分大小进行排序,进而对各省市的老龄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再通过聚类分析来对我国31个省市老龄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类研究。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六个老有”理论,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本文选取了16个老龄事业发展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本文16个指标数据均来自《2011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和《2011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其中,最低生活保障享受率X1=最低生活保障老年人数/老年人总数;养老服务机构数X5=城市养老服务机构数+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数。
四、我国31个省市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
1.数据处理
由于我国31个省市存在区域面积以及人口绝对数值上的差别,不利于区域间数据的比较,从而使分析结果不准确,这里把除X1和X7外的14个变量数据均除以所在区域老年人总数,成为每万名老人拥有量。
2.公因子的提取及解释
通过SAS软件对31个省市的16个老龄事业发展指标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相关阵的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其运行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根据选因子的个数的MINEIGEN准则,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所以应取四个公因子,前四个主成分解释了78.3%的方差。这样16个原始变量便转变为4个公共因子。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的目的不仅是找出主因子,更重要的是知道每个主因子的意义,以便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因子旋转可以使每个主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变量的载荷更加显著,从而使各个公因子的意义更加明确。对得到的四个公因子进行因子旋转可得到16个指标在各个因子上的载荷,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公因子F1再经过正交旋转后,X16,X1,X2,X13和X3上的载荷较大,可定义为老年经济和医疗保障因子;X15,X14和X12在公因子F2上的载荷较为显著,可定义为老年社会参与因子;F3在X11,X9和X8的载荷最显著,可定义为老年活动场所和维权因子;公因子F4中X5上的增加明显,可被定义为养老服务机构因子。 3.因子得分
通过SAS软件计算四个公因子在31个省市上的得分,并在此基础上以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综合因子得分F,其计算公式如(1)所示。
F=0.391F1+0.223F2+0.103F3+0.066F4 (1) 计算出各个因子得分并分别对31个省市按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名,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显示了我国31个省市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以及排名,从中可以看出:在综合排名上,吉林、上海、北京、天津和综合排名前五,展现出其在老龄事业发展上的领先地位,而海南、广西、广东、河北和贵州排在最后,其他21个省市则处于中间水平。然而,各省市在老龄事业的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在综合排名前五的地区中,吉林在老龄事业的各因子上的载荷均较大,上海在F3和F4上的载荷均排在最后,北京和天津在F1上的排名较靠后,则在F2和F3上的排名分别为倒数第三和倒数第一。在老年经济和医疗保障因子F1上,吉林、、青海、上海和河南排在前五;在老年社会参与因子F2上,上海、北京、天津、湖北和辽宁排在前面;在老年活动场所和维权因子F3上,浙江、福建、北京、山西和吉林排在前五;陕西、、北京、吉林和甘肃在F4上载荷最大,显示出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方面相对领先。
4.聚类分析
通过SAS软件可以根据老龄事业的发展水平对我国31个省市进行分类,其分类结果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31个省市老龄事业发展情况可以分为四类。其中,吉林单独归为一类,老龄事业的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北京和上海归为一类,其老龄事业综合发展水平仅次于吉林;天津、浙江、山东、福建、山西、新疆、江西、湖南、四川、云南、 河南和宁夏12个省市归为一类,其老龄事业发展水平较为接近,处于我国中游水平;河北、安徽、广西、海南、黑龙江、广东、内蒙古、青海、辽宁、江苏、湖北、重庆、贵州、甘肃、 陕西和16个省市归为一类,其老龄事业发展处于下游水平。这一聚类分析结果与前文因子分析综合得分水平排序基本吻合,进一步证明了我国31个省市老龄事业发展存在的差异。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将16个老龄事业发展评价指标归结为老年经济和医疗保障、老年社会参与、老年活动场所和维权、养老服务机构4个主要公共因子,并算出了我国31个省市老龄事业在这四个方面上的得分水平。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市老龄事业的发展不仅在综合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老龄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聚类分析把31个省市按照老龄事业的发展程度和彼此间接近程度分为4类。其中,吉林省老龄事业的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单独归为一类;北京和上海仅次于吉林归为一类,其余各省市又分为两类。
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区老龄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经济较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老龄事业发展水平较高。然而,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主导因素,如、青海、陕西等地老龄事业在某些方面在全国也处于领先水平。这是因为老龄事业不同于老龄产业,它除了各种养老设施、物品和服务主要由政府承担外,其整体的发展更多依赖于政府的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及各种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创新模式的应用等。为应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问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要任务: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优先发展护理康复服务等。各地区也在此框架下制定了本地区老龄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并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以寻求影响本地区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采取措施应对加剧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结合以上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我国应该建立评价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统一的指标体系,定期公布数据,以便找出各省市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14][15]统一完善的老龄事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是各省市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也是找出优势与不足的有效工具,其作用在当前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其次,学习并推广老龄事业发展领先地区的经验和模式,尽量使各省市发展水平相接近,体现各地区老人享受养老服务的公平性。实证结果显示,各省市在老龄事业的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将会有效地减少因区域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老年人的不公平待遇甚或老年养老区域流动等问题。
最后,各省市努力探索影响本地区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症下药,因地制宜,使老龄事业在加剧老龄化背景下为我国老年人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从实证结果中可以看出,各省市在因子分析综合得分排序与单因子排序差异很大,表明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在老龄事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外,还有其他诸多因素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各地老龄事业的发展,需要各省市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合理制定政策,有效引导老龄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 多策并举发展养老服务业[N]. 经济日报, 2012-04-13(13).
[2]顾国爱, 江贻送, 田大洲. 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0(10): 94-97.
[3]陈传书. 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J]. 求是, 2010(16): 48-49.
[4]刘 莉. 建立健全老龄工作体系推动老龄事业新发展[J]. 福建论坛, 2008(S3): 17-18.
[5]吕 燕. 老龄化社会的战略选择:社会养老事业与产业协调发展——基于对扬州市的相关调查[J]. 西北人口, 2011, 32(1): 53-63.
[6]马 璇.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淄博市老龄事业发展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1(15): 50-63.
[7]王学鸿. 老龄事业健康发展探析:以云南省为例[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0, 25(4): 114-118.
[8]余章华. 在城乡统筹中发展三峡库区老龄事业——以万州区为例[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9, 25(4): 13-16.
[9]洪 娜. 浅析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S2): 20-21.
[10]胡 晓, 赵鹏程. 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 求索, 2009(21): 60-161.
[11]洪恬恬. 我国老龄事业发展中政府的责任和作为[D]. 上海:上海复旦大学, 2011.
[12]田香兰. 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以日本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为例[J]. 天津大学学报, 2010, 12(1): 29-35.
[13]汪远征, 徐雅静. SAS软件与统计应用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14]连季婷,王燕妮.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及存在问题[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5):469-472.
[15]齐 绩.试论我国弹性退休年龄改革[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6):97-99.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ing Undertakings
in Provinces of China
Fan Zhongyuan1,Wang Songling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China;
一、人口老龄化的内涵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内涵。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国际社会通常把年满60岁及以上的人口定义为老龄人口,把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分析
(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41亿,我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
(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
(3)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由1949年的6.1变为2002年的1.8,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婴儿出生率甚至已经降到了1.0;而人口预期寿命则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70岁,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低收入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
(4)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5)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机率高,高龄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阻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
(1)老龄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根据供求关系原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将导致劳动力支付的报酬提高,劳动成本相应增加。
(2)人口老龄化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注重从业人员的耐受力和适应性,劳动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也会随着退化,体力,脑力都处于衰退状态,不仅不能胜任现有的工作,而且年长的劳动者在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时,也不能尽快地接受新的技术,学会操作新的设备。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生产率,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对投资、储蓄和消费都带来相关影响。
1、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投资
(1)从政府的角度分析。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障的需求自然会扩大,引起老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卫生支出、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服务等国家支出上升。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消费基金的增加。就这样,老龄化降低了国家对生产和其他设施的投资规模,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2)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事实上,企业也要负担一部分离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这方面的支出增加了,用于生产的资金就减少了,不利于企业的投资。
2、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储蓄。在劳动年龄时期,为了给以后的消费提供保障,人们选择了为养老而储蓄,一旦进入老年,由于退出生产领域,收入降低,同时,还要动用过去的储蓄来支付养老、医疗、护理等方面的费用。人口老龄化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会相应下降。一边,劳动者的高储蓄得不到维持。另一边,老年人口增多的过程中还会加大消费,这样,导致了社会总储蓄的下降。
3、推动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转变。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现代社会,老年人在满足了物质消费的前提下,也会追求家庭服务、心理咨询、休闲旅游等非物质消费。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消费正作用于现存的消费结构,促使其发生改变。
(三)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
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内容包括:赡养支出、医疗保障费用和其他安保体系的支出。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匮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据统计,从1985年至1997年12年间,我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从327亿元增加到3043亿元,增长近10倍,其中用于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各种费用从149亿元增加到2068亿元,增长了12倍以上,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近几年来,由于完成“两个确保”的任务,全国各地区普遍调整了财政预算结构,为确保“两金”发放,实行财政兜底,使各地的财政负担十分沉重。
老龄化对经济社会正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老年人是社会成员中的弱势群体,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经过党委、政府、社会、家庭、居民的有机协同,实现我国和谐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斌斌.广西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04月;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的发展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又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进一步影响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因此如何处理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我国未来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
根据联合国的相关资料表明,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群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群占到总人口7%,那么此国家就属于老龄化国家。根据最近2016年3月份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1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会上透露,截至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65岁以上人口近1.42亿,占总人口的9.7%。可以确定我国已经进入深度“老年型”国家行列。
建国以来我国65岁以上人口的变动情况。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出生率下降。从1982年-2000年,我国的出生人口不断减少,而老年型人口不断增多,从4950万增长到8810万。根据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标志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之后10年间我国的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会达到2.6亿人,2050年达到4.4亿人。占总人口的1/4,所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使得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升,人均年龄达到70岁,由此,我国老龄化人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情况。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2.1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我国占有世界1/4的人口,同时人口老龄化也是世界第一位。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有17759人,占世界总人口的2.54%。中国老龄人口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2.5倍、4倍、6.5倍、9.3倍和22.7倍,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六国之和。虽然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时间较晚,但是反战速度却十分迅速。根据权威部门预计,从2010年开始,我国老龄化人口会以每年3.2%速度递增。这表明中国彻底成为老年化社会仅需要27年的时间,可以说中国老龄化仅次于日本,是所有国家中最快的。
2.2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对等
根据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其是拥有充足的物质储备来应对未老社会的老龄化,即“先富后老”,如日本老龄化人口在达到7%的时候,其人均GDP达到1967美元,老龄化人口达到10%的时候,人均GDP达到11335美元,并且仍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而我国在国家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缺少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和生产问题,因此我国目前的发展任务仍然沉重。
2.3人口老龄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
(1)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2000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增长较为缓慢,增长率为1.8%,而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14岁以下的儿童人口在不断下降,我国的社会形态也发生变化,进入老龄化社会。第二阶段是2000-2025年,据预测,我国的老龄化人口将会飞速增长,老龄化人口将会达到总人口的18.5%,而青少年人口则不断下降。第三阶段是2025-2050,我国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将会占到总人口的27%左右。此后我国的人口比例趋于稳定。
(2)中国人口老龄化在我国的分布也存在较大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农村、沿海城市以及内陆城市,东西部差别较大。从地域分布来看,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老龄化人口自西向东不断的增多。从城乡分别来看,目前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而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所以我国的农村棉铃这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3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3.1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生产的影响
任何社会生产发展都是以劳动力和资源为前提的,尽管现代经济对于生产要素定义有所改变,但是基础生产力仍然是资源和劳动力。我国是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红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口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根据相关机构预测,随着时间推移,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老龄化社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负担。甚至有可能随着劳动人口比例下降,我国会出现劳动力短期的情况,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3.2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保障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种模式对于养老保障的冲击非常大。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口老龄化对于养老保险需求较大,而养老保障则会使得我国的社会负担加大,国民收入中消费基金比例扩大,投资率、积累率下降,减慢经济发展速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养老保障发展速度较快,1979年我国有近600万退休职工,而1989年增长到2205万人,各种费用也在不断的增加。根据预测2050年我国的退休职工将会达到1人口,每年将会支付18万亿的养老保险金。
(2)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传统家庭情亲观念有较为深刻,家庭养老模式是很多人的首要选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的父辈退休的时候,就会使得家庭中的养老成员增多。但是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我们面临着社会压力和工作压力较大,就会影响对父母的照料,就会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重的冲击,所以开发多元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应对未来我国高度老龄化的社会形式是必不可少的。
3.3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产业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一般的产业发展趋势是从劳动密集型向资产技术型转变。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应该与相关的时代需求和技术结果为前提。虽然老年人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随着社会创新的发展,老人的体力和精力必然不允许其进行高强度的技术开发和创新研究,对于产业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并且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劳动力流动是产业发展的要求。而年级较大的人不愿意改变当前的生活状态也会影响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对于产业调整不利。
(2)人口老龄化将会带动消费结构的改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于消费市场的需求是不同的。随着老年人的增加,很多老年产业就会出现。而老年人的需求主要是物质生活需求、精神生活需求、护理照料需求等。老年人口的需求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这就决定老年产业的广泛性,老年的衣食住行及精神状况都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结论
我国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充满潜力的消费市场,非常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机会窗口”,丰富的老年人力资源等积极的因素,但我们应该清楚,中国的老龄化超前与现代化,和别的国家的富老同步相比,是典型的未富先老,而且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给投资、储蓄、财政等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处理老龄化问题,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关系到现代化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对老龄化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充分认识到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制定相应的基本政策,促进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晶. 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2013,01:17-26.
[中图分类号]D669.6;F1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0-0066-05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逐渐呈下降趋势,人类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有报告指出我国于1999年就正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1]。据相关统计,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步入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多数先为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相比发达国家相对来的迟缓一些[2],但却呈现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老龄化趋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承受老龄化的负担能力偏低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迅速、“未富先老”[3]、老龄化的时空不平衡等特点,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层面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国民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产生冲击,这无疑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挑战面前,机遇犹存。人口老龄化作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使人们开始关注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以及极具发展潜力的老年市场与老年产业。老年人作为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涉及到消费心理、消费方式、消费行为特征等方面。研究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会推动老年市场及老年产业的发展。《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1]指出中国已处于老龄社会的初期,未来的中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加强对老年产业的关注与探究有助于完善与深入老年经济学学科体系,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也为进一步分析及振兴我国老年市场、开发老年产业提供思路与指导,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我国老年产业问题的研究进展
(一)有关老年产业的经济学含义与其范围界定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老年产业也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在中国老龄产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张文范(1997)[4]首次提出“老龄产业”这一概念,他指出老龄产业与老年产业的定义较为接近。自此,老年产业理论及现实发展问题逐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但学界对老龄产业与老年产业区分的研究尚少。李建民(2001)[5]在对老年经济学与老龄化经济学这两个经济学分支学科进行比较时提出,老年人口比例若低于4%或处于年轻化状态,老龄化经济学就会因没有了研究对象而失去意义,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一定数量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的经济特征、生存与生活状态等都是老年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为增强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本研究综述倾向于研究老年经济学关注的老年市场与老年产业的发展。
自1997年以来,学术界将研究的侧重点放在对老年产业的定义、所涉及的服务领域、当前老年产业发展的现状、影响老年产业发展的因素以及快速发展老年产业对策上。老年产业的概念界定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张纯元(1997)[6]较早关注了人口老化与老年市场、老年产业,指出为老年人口提品或劳务、满足老年人口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需求的各种行业即为老年产业,涉及到生产、经营与服务三个方面,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而是跨行业、部门的综合产业群。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通常社会化服务的程度高,向老年人提供的社会服务也多种多样。因此,有学者在参考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老年产业就是由政府与民间自愿组织提供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相关服务与产品,如协助家庭照顾老年人、为老年人接触社会提供基础设施、生产、开发、售卖老年群体的产品等(萧振禹、陶立群)[7]。针对消费群体的不同,应斌[8]对老年市场进行了界定与细分,并提出老年产业是专门为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而专门为他们设计、开发、制造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产业,包括所有有关老年人物质需求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和服务,老年产业是从第二、第三产业以及第四产业(信息产业)派生出来的特殊产业(张彦丽、王峰)[9];老年人不仅重视物质需求、医疗需求,对精神需求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有学者认为老年产业不仅应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如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医疗保健、福利设施,还应包括诸如休闲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教育等在内的现代老年产业;此外,田香兰[10]认为发展养老产业旨在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商品与服务的民间营利事业,满足他们生活与文化层面的需求。
总体来看,老年产业以老年人为供给对象,以养老服务为主要内容,主要通过市场化运作配置养老资源,以市场交易方式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以老年人口的需求为导向,拉动经济发展(郭正模、魏宇菲)[11]。老年产业是专门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并具有营利性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活动的总体,属于一种跨行业、涉及多种领域、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活动。
(二)发展老年产业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1]用相关数据指出了当前及未来老年市场的无穷潜力与大力发展的必要性。据预测,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近25%;2014~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在探讨发展老年产业的必要性方面也指出了其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
首先,发展老年产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挑战的重要战略。长期以来,老年人的商品、社会服务需求长期不能得到满足。充分发展老年产业,扩大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可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必然之路(丁煜)[12]。
其次,发展老年产业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时代呼唤(陈俊辉)[13]。老年产业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应用而生,作为一项新兴的、有前途的行业,必将大有所为。发展老年产业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为家庭排忧解难,有利于缓解下岗、失业的压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再次,发展老年产业是老年保障事业的重要措施(邬沧萍)[14]。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市场针对老年群体供给不足逐渐显现,需高度重视“健康老龄化”问题,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大多数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最后,发展老年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我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多、老年人收入的增长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老龄人口的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老年人的消费结构呈现新变化。发展老年产业可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增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推进社会的进步(赵喜顺)[15];在刺激市场需求同时,扩大就业领域,缓解就业压力,从而减轻和克服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老龄化过程中社会问题的解决。
此外,也有学者从人本主义、市场导向视角探讨老年产业发展的“四大基础”,即社会基础、客观基础、物质基础与市场基础。其中老年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为人口老龄化,客观基础为家庭功能的变化,物质基础为老年人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市场基础为老年人需求的多样化及老年消费市场的潜在空间(陈木霖)[16]。
发展老年产业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产业结构与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相适应。随着我国老年消费市场规模、消费能力、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发展老年产业不仅是这一群体的现实需求,更是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发展老年产业势在必行。
(三)对老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路径构建
众所周知,老年市场规模受人口的数量、收入水平、边际消费倾向、公共保障、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市场最终取决于消费。纵观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提高消费对国内GDP的拉动作用较强,经济发展需要以消费为启动力。
首先,老年产业的兴起源于老龄化及老年人对市场的需求,全方位关注老龄消费群体的需求情况,在了解老年群体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其购买力基础上研究老年人的消费模式有利于开拓老年用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培育主要途径有:第一,消费由生产提供,并通过市场来实现(萧振禹、陶立群)[7],因此应该正确引导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创造老年人消费环境,拉动对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更好的培育老年消费市场(王立)[17]。老年市场的发展需要适应人口转变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当根据老年人口群体的基本需求特点,挖掘老年市场潜力,突出“返老还童”的市场、请老年人设计商品等。第二,为老年人口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需建立老年机构护理设施和形成老年产品行业,如建立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等老年住宅与养老服务设施;开发老年医疗保健产品、老年生活用品、老年玩具、老年服饰等,为进一步开发老年产业提供了思路(陈开梅)[18]。第三,市场与政府相结合共同推动老年产业的发展,形成促进老年产业发展的机制,制定相应的扶持优惠及配套政策。如有学者提出应以社区为主体,建设“上门服务合作社”、“养老院”、“老人健康长寿服务社”等(卢生芹)[19],通过建立养老超市、建立老年公寓等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高秀艳)[20]。
其次,我国老年产业如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产业发展过程,它的兴起与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既有客观的外在条件,也应有产业发展本身的内在动力。除了对市场消费需求敏锐的关注外,还应关注老年产业起步与发展中所涉及的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内在机制的刺激。第一,政府在老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需将老年产业发展纳入议事议程,宏观调控方面需规划指导、政策扶持、监管结合,如分阶段适时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来引导社会资本注入,支持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生产或服务型企业发展,积极组织并引导老年产业健康成长。针对如何发展老年产业,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差异化的发展措施及建议。如胡恩生[21]针对老年性产品和服务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的错位,强调发挥政府在其发展中的指导、规划、建设的责任;陆杰华[22]认为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政府要尽快出台相关老龄产业的扶持政策,正确引导老年人消费,培育老龄产业市场,积极完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周环、王玲[23]对竞争性行业、非竞争性行业两种不同市场属性的老年产业作了分类研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对策措施,如政府应积极承担信息中介职能、严格整顿老年市场秩序、大力推动老年产品创新、切实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以及尽快调整老年产业结构;老年产业非竞争性领域则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照顾等公共财政措施。第二,在老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单靠政府的作用难以实现老年产业在市场规模、社会功能、市场专业化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还需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特别是通过社会化、产业化的新思路、新制度、新模式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与完善;针对老年人口在收入水平、消费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微观层面的商家据此设计、开发、生产和经营产品以及提供形式多元化、有针对性的服务;尹银[24]指出发展老年产业的指导思想为“以老人为本,兼带盈利”,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以及个人共同打造;宗学哲[25]提出我国老年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同时,设立老龄产业风险基金,加大信贷政策倾斜力度。第三,从老年产业结构本身的发展来说,我国老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开始涉及养老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房地产、金融、旅游等多元化领域,要想方设法增强老年产业的竞争力,建立老年产业评价机制。发展老年产业是进入老龄社会后的必然选择,也必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在老年产业发展规模、市场环境、研发力度等方面推动其形成规模巨大的支柱产业。陈敦贤(2002)[26]认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改善供给结构。杨燕绥、张弛[27]指出要在“扶持养老服务龙头组织、打造养老服务供给链条、培育老龄人口养老资产”方面进行创新。刘慧[28]构建符合我国老年产业的特点的老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法建立老年产业评价模型,并结合 AHP 法,对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
二、研究现状的总体评析
我国对老年产业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但经过二十多年的系统理论与实证探讨,国内对于老年消费市场与老年产业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成果数量逐步增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提升。这主要体现在对人口老化与老年市场之间的关系、老年消费市场的细分、老年市场的潜力与特征、老年产业的界定与所涉及的基本领域、老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及老年市场的培育、未来老年产业发展体系的设想[29]等研究,成效凸显。这不仅对推动与完善老年产业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富有实效性的对策建议将理论与实际二者辩证的结合起来,有了更多的落脚点[29]。与此同时,对老年产业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充实与深化。
首先,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如在对老年产业的经济学含义与其范围界定方面,对产业这一概念的认同不够,对老年产业的经济学定义稍显宽泛,尚未明确区分老年产业的性质是政府福利还是市场盈利?老年产业并非完全等同于产业经济学意义上“产业”是建立在产业结构、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基础上的产业分类的概念,作为一种综合非独立的产业,需细化老年产业涵盖的服务类别、区分老年产业与老年事业等。
其次,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描述性、概念性的实证研究占多数,需要从研究方法的单一性走向综合化。发展老年消费市场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理论界针对这一逐渐增长的消费大军,尝试探讨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供给模式,而利用大量统计数据资料定量研究老年产业发展趋势特点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要素机理则尚未多见。
最后,研究手段与视角有待进一步创新。迄今为止,有关老年消费市场、老年产业的研究主要得到人口学、老年学、社会学的关注,尚未引起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足够重视,应注重借鉴相关学科进行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
三、研究前瞻与结语
本文在全面回顾与探讨我国老年产业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在总结经验教训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实际案例的同时提出未来老年产业研究的空间与方向。笔者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消费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并将对我国未来的消费驱动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尤其要注重老年产业的发展。研究老年市场与老年产业,关键是从学理与实践层面加深探究与认识,强化前瞻性的研究,注重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研究的结合,以下几个方面需深入研讨。
第一,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直接影响老年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因此,老年消费经济学研究显得尤为必要。诚然,消费需求受需求的主体、消费能力以及消费意愿影响,学界需对老年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消费能力、观念、特点、消费心理及行为、影响老年消费因素、老年消费需求规律等经济问题进行专项细化研究,通过关注退休后老年人口的消费与储蓄的变化,分析老年人口消费结构的基本概况与主要特征,找出影响老年人口扩大消费的因素及影响提供老年产品与服务供给的因素,预测未来一段时间老年消费结构的变化有助于培育老年市场,振兴老年产业。
一、引言
我国在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达到7%,开始跨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此后十年,这一比例逐年上升。从2000以来,我国人口总量增速趋缓,而老年人口总量和比例增速却在加快。与2000年相比,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增长了2.93%和1.91% 。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非常必要,但我国现有文献中有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绝大多数研究都以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的社会经济问题和挑战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是强调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和挑战。这些研究成果虽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辩证的看待,正视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的同时,更应该从积极的视角考虑如何实现“老年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两种不同倾向的老龄观
所谓老龄观是指国家和社会对老年人群所持有的观念和看法,以及在所持有的观念的基础上对老龄问题所采取的态度和行动。从多数学者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关的研究来看,我国的老龄观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倾向:
1.消极倾向的老龄观
消极倾向的老龄观从传统的老年理论研究出发,主观的把老年人群界定为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弱势群体,认为老年人不再创造经济社会价值,是纯粹的社会资源消耗者和被照顾者,把老年人描绘为体弱多病、传统保守和脱离社会。在这种先入为主并带有歧视的消极图景的引导下,人们在谈到人口老龄化现象时,研究的焦点更多是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及其进一步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以及其对社会、经济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由此在研究中更多的是强调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为缓解老龄社会压力而提出的措施被定义为“健康老龄化”策略。虽然“健康老龄化”概念从1987年提出到现在,其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健康老龄化”从本质上仍然是将老年群体看作是社会的弱势人群和边缘人群,其研究的出发点仍然是人口老龄化的消极影响,而忽视了老年群体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2.积极倾向的老龄观
1997年6月,西方七国首脑丹佛会议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主张。从国内外学者对积极老龄化的解读来看,积极倾向的老龄观是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乐观的认识,也是一种积极的对待老年人群的态度和准则。
积极倾向的老龄观强调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辩证的分析。一方面,积极老龄观认为人口老龄化无疑会对社会经济的各领域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因此是对我国未来建设发展的一个考验;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人口老龄化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和促进。老龄化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是利是弊,固然一方面要取决于老年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则要看社会和家庭如何回应、如何转化、如何导向。从积极的老龄观出发,老龄化社会的出现,会督促我国通过“六个老有”的养老规范来反向推动国家消费、教育医疗、“孝亲文化”、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发展。
三、积极老龄观下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策略分析
在积极老龄观的引导下,首先需要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物质、制度、观念等各种准备:完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政策;探索适合的养老模式;探索灵活的人口政策;关注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关注城乡及区域老龄化差异。在此基础上,注重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策略的运用,最终实现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的人口老龄化具体策略有:
1.关注老年消费心理,引导老年消费需求
以消费者的年龄为市场细分变量对市场进行划分时,老年群体是一个重要的细分市场。随着我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老年消费市场将成为潜力极大的市场。而新时代的老年消费者会具有怎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我国拉动内需、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老年消费者需求的研究是了解其消费心理和行为规律的起点。社会和企业应该采取各种方法,充分的关注和了解老年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等心理,采取适当的市场营销手段引导老年的消费需求。
2.发展老龄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关注和引导老年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我国应该加快开发老龄产业并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和合作。老龄产业即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为他们提品和服务的产业。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为老产业将成为未来社会和企业的热门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传统的老年群体为下一代“奉献”的意识会逐渐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生命生活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因此老年娱乐、旅游、住宅、继续教育等新兴老龄行业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银发经济”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3.重视“第三人力资源”的开发,探索弹性退休制度
积极老龄观认为应该消除年龄歧视的不利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老年人口是非常宝贵的需要投资和开发的第三人力资源,可以使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根据我国的国情,随着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为了实现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应该探索实行弹性的退休制度,但是在政策调整需要注意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采用渐进策略以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提前退休现象。
4.重视老年继续教育,实现老年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实现老年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老年继续教育。目前我国的老年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老年大学,老年大学得到了老年人的认同,为老年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而我国的老年教育也存在着教育机构数量少、教育内容单一等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重视和持续改善我国的老年继续教育状况,帮助实现老年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5.注重老年娱乐事业,提高老年生命生活质量
仅仅从物质需求满足的角度来衡量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是远远不够的,和谐老龄化社会更应该注重的是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生活方式问题。政府应该在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力求使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使其生活多姿多彩,心理健康愉悦。开发老年娱乐事业,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质量,对社会和老年群体来说一个双赢的结果。
6.倡导传播“孝”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国人自古讲究“孝悌”,在老子看来,孝慈之心是人的自然性情,不需教导就有,正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何况人是高等动物,更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5]。然而由于前文所述种种原因,我国的“孝”文化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冲击,在金钱和利益的面前,“孝心孝行”逐步缺失。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警醒社会应该呼唤“孝文化”的回归,应该呼唤“道德良心”的回归。“孝”文化的回归,并不能依靠少数人的自律和自省,应该举全国之力,全社会之力,自上而下的进行倡导和传播,国家相关部门、媒体和公众人物、教育部门更应该肩负起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去反省:“孝文化”缺失的大环境怎样,难道仅仅是“孝文化”离我们远去了吗?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老龄化社会的构建需要所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孙钦荣.不同老龄观的老龄工作策略选择分析[ 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2)
[2]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 J ].人口研究,2002(6)
[3]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第三版)[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17-219
中图分类号:C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28-01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并且达到一定比例的一种动态变化过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的划分,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7%以上或者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定义为老龄化社会。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医疗进步的背景下,老年人作为其中的特殊组成部分,有其必不可少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因此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受到了广泛关注。为此,本文就湖州市吴兴区部分社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积极的干预对策,旨在更好地为我们个人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人服务,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为促进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湖州市吴兴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口所占社区人数的比例。
1.2 调查方法
走访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收集数据、查阅相关文献。
2 结果及分析
2.1 湖州市吴兴区人口老龄化现状
2.1.1 人口数量大
据调查,吴兴区6个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总共有33657人,占总人口的17%,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对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意味着湖州已处于老龄化社会。
2.1.2 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于经济
在吴兴区6个街道中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6%,3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8%,都充分体现出其人口老龄化在加速前进。但其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现代化尚未实现、生活水平还未达到一定水平,属于未富先老的状态。
2.1.3 区域分布不平衡
吴兴区6个街道的老龄化现状也不尽相同,其中以月河街道老龄化最为严重,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18.5%。而凤凰新村街道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占总人数的13.7%,其余4个街道的数据分别为:爱山街道15.9%,龙泉街道15.1%,朝阳街道17.8%,飞英街道17.1%,这些数据进一步体现了吴兴区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性和区域分布不平衡性。
2.1.4 特殊老龄人群的不断扩大
在这些老年人中,以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老龄群体居多,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2 社区卫生服务在老龄化社会中所做的努力
目前,吴兴区老龄化社会所体现的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发展不平衡及特殊人口的不断增加,要求其各项老年事业和准备工作要跟上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步伐。但同时,吴兴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做了很多有目共睹的工作。
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老年人的服务占整个社区卫生服务的比例很大。正如我们看到的,对一些慢性疾病和常见病的治疗,以老年人占很大比例;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讲座和发放宣传单,老年人依旧占很大比例。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老年人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学习与自己疾病相关的内容及保健知识,这样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更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一些药品因其价格便宜、购买方便,大大造福了社区的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群。可以看出,吴兴区对于老年人还是十分关注的,所做的很多工作都将老年人带向更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方向,也促进了湖州市的社会进步。
2.3 人口老龄化对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挑战
社区中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也要发生一些增加、提升及转变。医护人员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目前日益增加的社区居民健康服务的需求,特别是老年人群;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也在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专业化的挑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设施不够齐全,无法实现“小病靠社区,大病靠医院”的未来医疗发展状况;对于老年人群,他们本身没有能力再去为自己的生活打拼,而社区服务中心的医保服务内容也未能充分满足这个特殊人群的健康护理需要。同时,因青壮年不断走向世界,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老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对于这些特殊人群的照顾加剧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担。
3 干预对策
3.1 加强老年群体的健康宣教
针对不少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容易盲目跟从、盲目就医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疗知识及保健知识的不断普及,借助黑板报、宣传单、电视等多种方式,提高老年人的自我意识,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发展。
3.2 重视对特殊老年群体的照顾
随着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不断扩大,针对这个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及生理特征,如孤独、抑郁、自卑等,医疗服务人员需及时了解这些状况,解决他们最根本的问题;对于老年人行动不便等具体问题,医疗服务人员应趋向于家庭化、区域化服务来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使人口老龄化社会趋向健康化。
3.3 拓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是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核心,是完善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必备。据调查,现在湖州市吴兴区6个街道社区的医务人员是处于匮乏状态,必须鼓励更多的医疗服务人员向基层转移,以满足这个社会、这个社区所需要的服务。一方面,可以增设一个特别服务老年人群的点,普及社区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的相关知识,让更多老年人获得自己疾病的治疗及一些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增加必备的医疗设施满足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群)的需求,可以使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群)可以做到“小病靠社区,大病靠医院”的医疗服务目标。
3.4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向社区转移
政府应该培养更多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并可以培养专业为老年人群服务的人员。同时,政府应加大对转移到社区的医务人员的鼓励政策,引进人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社区、社会的发展。相应的,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必要的医疗设施,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真正实现“小病靠社区,大病靠医院”的医疗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