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自然灾害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9 16:06: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减少自然灾害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减少自然灾害的方法

篇1

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全球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一25%,平均侮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近10亿元,这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已是人们不可等闲视之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二、自然灾害会计概念的提出

自然灾害古往今来成了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中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但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高科技的投入就能使人类同自然灾害的搏斗中日益从自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例如,1994年第17号台风,挟暴雨、狂潮扑向浙江沿岸。由于浙江省各级气象台站准确地发出了警报信息,得以使省政府及时作出了转移60余万人的重大决策,使受程度极大地减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效益。自然灾害会计就是通过经济、统计学原理、会计方法和跨学科领域的方法测定、计量、考核和报告为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所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有效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所减少的无辜损耗与损失及所预期达到的效果,通过量化引导和数据分析,形成的会计信息以帮助利用者、管理者进行决策.

三、自然灾害会计的核算

1.自然灾害会计的计量

目前,从技术手段上来说,如何对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作出比较恰当的计量还确有困难,这是自然灾害损失的确切数据难以统计和经济行为造成自然灾害恶化的代价曦以计入生产成本的两个主要障碍.尽管如此,我们决无理由隐讳。笔者认为,自然灾害会计主要是对自然灾害成本会计的计量,具体包括:(1)为预防和监测自然灾害而投入的费用;(2)发展地展、水利、气象事业及环保、资源利用事业所投入的费用;(3)自然灾害发生对企业员工和财产造成的损失;(4)自然灾害发生后,投入的救护、医疗对为恢复生产而发生的费用;(5)国家自然灾害救济支出;(6)国家和各级政府设立的有关“减灾”科研、工作机构的经费.以上各项自然灾害成本可用货币加以计量,而后三项则难以用货币计量。(7)自然灾害造成的自然资源的操作员和生态环境的恶化;(8)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力资源和人文景观的操作员;(9)自然灾害造成的资源闲置损失,如一些企业的减少、停产、关闭,从而造成一定时期内劳动力与生产资源闲置.这些资源闲置必然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减少。

2.企业自然灾害会计的核算

企业为采.取防范、治理自然灾害而发生的费用,如资本投资、业务费用、研究与发展费用、补救及复原费用等,这些涉及成本费用会对财务状况产生影响,鉴于自然灾害会计尚在提出阶段,无规模的核算标准,因此,可对自然灾害预防和损失支出采用资本化方法、或计入当期费用、或是作为负债.采用资本化方法,主要是指企业为实施自然灾害措施而购置的设备作为资本支出,计提折旧,或是将有关费用作为递延项目,分期摊销。计入当期费用,将自然灾害支出计入经营费用,不单独列支,这种作法使得报表使用者难以明了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损失的数额。作为有关负债,是指与自然灾害有关的负债或损失能够合理可靠地估计和计量时,就作为应计负债入帐;如果无法得到一个合理的估计数,就只能在财务报表中注释,予以说明。计入当期损益,将自然灾害的支出和损失,投保的企业应由保险会司赔偿,赔偿不足部分列入营业外支出,未投保的企业,列入营业外支出。

3.几点建议

(l)建议国家将用于防治自然灾害的资金列入中央预算,作为专门用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来源,以促进自然灾害防救工作的顺利开展;(2)中央和地方财政继续对水土保持、沙漠治理、草原建设、气象预报、环境保护等建设项目,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3)保险公司在向投保单位支付赔偿金后,应单独编制“自然灾害赔偿情况表”,专门统计自然灾害的次数、种类、发生区域和损失(赔付)金额,报送计划、财政、统计部,以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补充;(4)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中国地震事业会计学会等部门可以飞尝试地开展自然灾害会计核算,并及时地将科研、实践成果公布、交流、研讨和总结。

四、加强自然灾害救济费的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自然灾害救济费管理中存在不容忽视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参与管理力度不够,投入较少,致使自然灾害救济费的绝大部分来源于中央财政,这与分级分税财政体制的改革方向是相悖的。二是自然灾害救济总量不足,但每年都是大量的结余.三是许多地区民政部门过多地提取救灾周转金,将预算内资金转为预算外,用于扶持民政部门的创收、扶贫项目,使用中存在许多问题.四是救济和救灾资金分别使用中存在重灾区设重点安排甚至优亲厚友、浪费娜用等不良倾向。因此,应尽早研究制定有关管理办法,在根据财力可能适当增加投入的同时,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强化管理,杜绝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地财政部门需要在对本地区自然灾害救济费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的基础上,清理和整顿救灾周围转金,严格控制提取比例,切实保证自然灾害救济经费用在刀刃上,保证自然灾害救济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开展自然灾害会计核算的意义

篇2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2)02-0002-06

一、引 言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水灾和旱灾等农业自然灾害尤为突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每年因农业自然灾害造成的物资损失呈现整体上升趋势。2011年,农业自然灾害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农作物受灾面积3247.1万公顷,其中绝收289.2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096.4亿元,农业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自然灾害的频发对我国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乃至居民消费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谭本艳等(2009)通过对CPI分类指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食品既是我国CPI波动的短期驱动力,也是CPI波动的长期驱动力[1],由此,无论从供给面还是从需求面看,农业自然灾害都会通过引发食品价格变动进而引发CPI的变动。

自然灾害对经济造成的冲击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灾害造成社会资本存量受损,引起社会总体消费和投资下降,进而造成产出水平下降;二是自然灾害造成的产出下降,通过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影响物价水平。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对产出影响方面:从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产出影响来分析自然灾害的宏观经济影响。短期和中期主要考察自然灾害对产出造成的正、负效应[2-7],长期主要考察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8-11]。然而,自然灾害对物价水平影响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已有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实证分析层面相对较少。Pantin(1997)构建了自然灾害影响经济的11个指标,通过对比自然灾害发生前后三年的数据,发现灾前平均通胀率为8%,灾后通胀率在6.5%~9%之间波动,自然灾害影响物价水平变动方向并不明确[12] 。Rasmussen(2004)从长期影响考察了自然灾害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他认为灾害重建的努力会挤出有效投资,推高利率并减少投资,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13]。Popp(2006)在分析自然灾害对经济的长期影响时,将通货膨胀的产生归结为债务负担和市场投机[14]。 Baum(2011)运用AD-AS模型分析了自然灾害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他们假定自然灾害在短期内不影响总需求,然而潜在产出因资本存量受损而下降,自然灾害会带来临时性通胀压力[15],美国2008年的卡特琳娜飓风和2010年昆士兰洪水造成的食物和农产品价格上涨验证了他们的推断。

上述的文献更多将自然灾害视为供给冲击,结论偏向于自然灾害会推高物价水平,然而,自然灾害并不单纯表现为供给冲击,也会带来需求冲击,物价水平变动的方向取决于自然灾害引发的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两者的力量对比。因此,从理论层面上我们很难得出自然灾害对通货膨胀的具体影响。本文尝试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就农业自然灾害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力图弄清农业自然灾害同通货膨胀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农业自然灾害影响通货膨胀的理论基础

农业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微观经济主体将遭受自然灾害引致的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引发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对变动,进而推动物价水平的持续波动。就供给方面而言,农业自然灾害倾向于推高物价水平:农户物资资本受损(农田、耕地受灾),粮食产量下降,推高粮食价格;粮食产量的下降和粮价上涨会增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成本,推高农副产品的价格。就需求方面而言,农业自然灾害在几个方面表现出抑制物价:(1)粮食产量是农户创收的必备条件,粮食产量的下降减少了农户的收入,农户因此改变自己的收入分配决策,减少消费和农业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需求;(2)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成本上升,推高农副产品的价格,相应地会减少企业产品的销售,进而减少其收入,从而抑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3)当农业自然灾害的规模、强度、持续时间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其影响必然会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传导,家庭和企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受到抑制。下面借鉴郑超愚(2004)[18]的总需求、总供给动态调整模型,加入农业自然灾害所引起的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因素,

并假定价格调整是瓦尔拉斯均衡的,则有:

S(P/PE,Yd-Dshock)-D(M/P)=Dshock-Sshock (1)

假定原有Yd和Ys是均衡的,并且不随时间变化;价格预期是适应性的;货币供给在短期内不变。对式(1)左右两边进行时间求导,可以求得价格的动态调整过程,如式(2)所示。根据价格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数量关系,可知式(2)的分母为正。

dPdt=dDshockdt-dSshockdtS(P/PE)1PE+

S(Yd-Dshock)(Yd-Dshock)P+D(M/P)MP2(2)

由式(2)可知,物价变动主要由价格预期、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等因素决定。由于农业自然灾害引起的供给冲击为负,而需求冲击难以确定,需分三种情况来说明:(1)当需求冲击为正时(dDshock/dt>0),由于供给冲击为负(dSshock/dt<0,即有dDshock/dt-dSshock/dt>0,表现为物价上涨;(2)当需求冲击为负时(dDshock/dt<0),如果需求冲击的下降幅度大于供给的下降幅度,即有dDshock/dt-dSshock/dt<0,表现为物价下降;(3)当需求冲击为负时(dDshock/dt<0),如果需求冲击的下降幅度小于供给冲击的下降幅度,即有dDshock/dt-dSshock/dt>0,表现为物价上涨。根据适应性预期理论,价格预期可以由上期价格替代,表现为价格惯性;而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都是由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引发。Gordon(1996)提出了三角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可以归结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通胀惯性三类[17];由以上的理论分析,农业自然灾害和通货膨胀率、社会总需求以及社会总供给这三者密切联系,本文将采用Gordon提出的“三角”模型,即一种菲利普斯曲线的扩展模型,以研究农业自然灾害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πt=C+a(L)πt-1+b(L)Dt+c(L)zt+et (3)

其中,因变量πt是指通货膨胀率,C表示常数项;通货膨胀率的滞后项πt-1表示通货膨胀惯性;Dt指超额需求;zt表示外部冲击(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et为误差项;a(L)、b(L)、c(L)分别表示各变量的滞后系数。

三、变量选取、数据说明和模型设定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采用定基CPIt来代表通货膨胀,并用定基CPIt的滞后一期代表通货膨胀惯性。根据Gordon的“三角模型”,式(3)中的变量Dt可以用产出比率的对数Rt=ln(Yt/YtN)代替(YtN为潜在产出),并将Rt-1作为前定变量①。由于潜在产出不可直接观测,不能采用常规的估计方法,一般解决的办法有两种:趋势分解法(通过线性时间趋势、HP滤波将产出分解为长期趋势和周期性成分)、结构分解法(通过向量回归、卡尼曼滤波将产出分解为结构效应和周期效应)。借鉴Ravn & Uhlig(2002)[18]所采用的HP滤波法来估计31个省的产出缺口,平滑参数取6.25,并将农业自然灾害作为外部冲击变量zt引入模型。由于我国统计数据的可得性限制,考虑到不能收集到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数据,因而只能选取间接衡量自然灾害冲击的变量。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农业成灾面积AANDt的相关解释:成灾面积是指在遭受自然灾害的受灾面积中,农作物实际收获量较常年产量减少3成以上的播种面积,成灾面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自然灾害的强度以及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基于以上的考虑,选用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成灾面积来衡量农业自然灾害的强度,用变量SIZEt=ln(AANDt)来表示。

选用的数据为1997~2010年我国(除港、澳、台)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年度面板数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1997~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地区统计年鉴。CPI作了定基化处理(1997年为100)。

(二)模型设定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为了能够更好地估计自然灾害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将我国(除港、澳、台)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②。依照Gordon提出的“三角模型”,建立涵盖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动态面板模型如下:

CPIi,t=α+β1CPIi,t-1+β2Ri,t+

β3Ri,t-1+β4SIZEi,t+vi+ui,t (4)

其中,i=0,1,2,3,分别表示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t=1,2,3,…,T表示样本年度;νi表示截面个体差异;μi,t为随机扰动项。

对式(4)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的困难之处在于:方程的右边包含有因变量的滞后值,导致解释变量和随机扰动项相关,而且式(4)本身存在横截面相依性。如果直接运用传统处理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或是随机效应方法,会导致参数估计的非一致性,产生动态面板偏差,影响模型估计的准确性和适用性。Blundell & Bond(1998)则将差分GMM与水平GMM合并,将差分方程与水平方程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GMM估计,这种改进的估计方法称为系统广义矩估计(System GMM)[19]。考虑到系统广义矩估计是一种更有效的估计,将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对动态面板模型进行估计[20]。

在系统广义矩估计中,方程(4)经过一阶差分并结合水平方程进行变换:

ΔCPIi,t=(β1-1)CPIi,t-1+β2Ri,t+

β3Ri,t-1+β4SIZEi,t+vi+ui,t (5)

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的工具变量并产生矩条件方程。在式(6)中,需满足:β1≠1;当t<s时,解释变量Ri,t、SIZEi,t和随机扰动项ui,s是无关的;随机扰动项ui,s不存在自相关;E(CPIi,1,εi,t)=0(t=2,3,…,T),E(ΔCPIi,2,εi,3)=0。在此基础上设定矩条件为:

E(CPIi,t-sΔεi,t)=0(s≥2;t=3,…,T)

E(Xi,t-sΔεi,t)=0(s≥2;t=3,…,T)

E(ΔCPIi,t-1εi,t)=0(t=4,5,…,T)(6)

其中,εi,t=ui,t+vi,Xi,t=[Ri,t,SIZEi,t]。设Zi为所选取的工具变量矩阵。

通过GMM估计,可以得到估计参数:

α^GMM=∑Ni=1ΔCPI'i,-1ΔX'iZi・

WN∑Ni=1Z'iΔCPItΔXi-1・

∑Ni=1ΔCPI'i,-1ΔX'iZiWN∑Ni=1Z'iΔCPIi(7)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实证结果

动态面板数据估计的前提是数据要具有平稳性,否则会出现估计的“伪回归”问题。因此,在对模型进行估计之前,首先对模型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为了保证检验结论的可靠性,选用了四种单位根检验方法:LLC检验、IPS检验、Hadri的最大似然检验以及Breitung检验。LLC检验、IPS检验和Breitung检验的原假设是“存在单位根,变量是不平稳”,Hadri检验的原假设是“不存在单位根,变量是平稳的”。从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所有的变量至少在两种检验之下通过平稳性检验,这说明面板数据具有平稳性,模型估计的结果不存在伪回归问题。

表2列出了系统GMM估计的结果。无论是全国、东部、中部还是西部,Wald检验值在5%的显著水平下均拒绝了“方程拟合度较差”的原假设,表明方程拟合较好。其次,Sargan检验是判断方程所选的工具变量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检验,原假设是“方程所选工具变量是有效的”,从表2中所反映的结果看,Sargan检验的P值都大于0.05,四个方程在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了原假设,表明所选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另外,AR检验的原假设是“扰动项无自相关”,表2中的AR(2)的P值均大于0.05,在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原假设,表明所选的系统GMM估计方法是适用的。另外,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通货膨胀惯性(CPIt-1)和超额需求(Rt)系数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系数为零”的原假设,表明通货膨胀惯性、超额需求对当期通货膨胀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农业自然灾害(SIZEt)系数只有全国和中部地区通过了t检验,东部和西部地区均没有通过t检验,这表明全国和中部地区的农业自然灾害对通货膨胀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在通货膨胀惯性方面,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均表明通货膨胀惯性对当期通货膨胀产生较大的正向推动作用,上一期通货膨胀每上升1%会推动当期通货膨胀上涨大约1%,这跟传统的通货膨胀预期理论相符,说明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对于稳定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货币当局在进行货币调控时总是强调稳定通胀预期的原因所在。在超额需求方面,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数据都反映了超额需求和通货膨胀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全国范围内,当期的超额需求每增加1%会推动当期通货膨胀上涨0.04%,这表明超额需求因素并不是推动我国通货膨胀上涨的最主要因素,原因可能是我国家庭最大的消费支出是住房支出,而住房价格并没有包含在CPI当中,因此,超额需求难以推动通胀的上涨。

在农业自然灾害方面,各地区的通货膨胀对农业自然灾害的反应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主要是由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致。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农业自然灾害对通货膨胀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而在全国和中部地区表现较为显著。就全国或中部地区而言,农业自然灾害在当期就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原因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受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的现实情况下,农业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因而参数估计较显著。西部地区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物价传导效率较低;另一方面粮食生产在农业中的占比相对中部地区较低,受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参数估计不显著。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农业自然灾害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是正向的,农业自然灾害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下行压力。全国和中部地区的数据显示,农业自然灾害和通货膨胀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就全国而言,农业自然灾害强度每增加1%会推动当期通货膨胀下降大约0.11%;就中部地区而言,农业自然灾害强度每增加1%会推动当期通货膨胀下降大约0.71%。这证实了自然灾害影响物价变动的第二种情况,即自然灾害造成的需求冲击为负时,如果需求冲击的下降幅度大于供给的下降幅度,物价将趋于下降,这说明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需求面负面冲击大于供给面负向冲击。之所以如此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消费结构所致。我国城镇家庭消费结构中住房消费占据很大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对非住房商品的需求,农业自然灾害等外部冲击造成的收入减少更容易表现为需求的下降;另外,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中耐用消费品占较大的比重,而这些商品需求弹性较大,农业自然灾害造成的收入下降会引起农村居民消费更大幅度地下降。二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农业自然灾害造成当期粮食产量下降,从而降低农民收入,并从需求上抑制农民的消费和投资行为,而粮食价格更多由粮食收购和储备体系决定,当期粮食产量下降不一定会对国家整体的粮食储备造成较大冲击,进而引发粮食价格的上涨。三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农村居民收入当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受到了抑制。当出现农业自然灾害冲击引发粮食生产波动时,农民的收入将变得更加不确定,农村居民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更容易受到负面的影响。

五、结论

以上将农业自然灾害变量引入“三角”模型中,首次尝试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农业自然灾害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为了区分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分别对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实证。结果表明:在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中,通货膨胀惯性对当期通货膨胀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上期通货膨胀每上涨1%会推动当期通货膨胀上涨大约1%;超额需求虽然对当期通货膨胀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小于通货膨胀惯性,当期超额需求每增加1%会推动当期通货膨胀上涨0.04%;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自然灾害对该地区的通货膨胀影响不显著,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农业自然灾害对该地区的通货膨胀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就全国和中部地区而言,农业自然灾害对当期通货膨胀有显著的负向冲击,表现为农业自然灾害强度每增加1%,当期通货膨胀分别下降0.11%和0.71%,农业自然灾害会降低当期的通货膨胀水平;若单独考虑外部冲击因素,农业自然灾害引发的通胀变动表现为负,但是综合考虑通货膨胀惯性、产出缺口和外部冲击三大因素的共同影响,通货膨胀变动表现为正。传统观点倾向于认为农业自然灾害引发通货膨胀正向变动,在于仅考虑了三大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从综合影响中分离出了农业自然灾害这一个外部冲击因素,得出的结论不同于传统观点。

由此可见,相比起供给面的紧缩作用,农业自然灾害对我国需求面的紧缩作用更大,表现为农业自然灾害降低当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因此,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农业自然灾害造成的负面影响,充分重视突发性冲击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首先,应根据各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尤其是中部地区的产粮大省,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抗灾的投入,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其次,要加大应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补贴力度,财政部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对农民的转移支付,保障农户收入的稳定性;再次,建立自然灾害救济和保险机制,当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后,政府和社会提供多方面的救济,保险公司为农民提供自然灾害保险。最后,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各地区的农业结构,改变农村居民收入过多依赖农业,尤其是粮食作物的局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注释:

①Gordon(1996)在“三角”模型中,将超额需求滞后一期Dt-1和通货膨胀滞后一期πt作为前定变量,考虑到πt-1在动态面板中已作为工具变量,不宜在动态模型中再将此变量作为前定变量,因此,本文的动态面板模型仅将Rt-1作为前定变量。

②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共12个地区;中部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共9个地区;西部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共10个地区。

参考文献:

[1]谭本艳,柳剑平.我国CPI波动的长期驱动力与短期驱动力[J].统计研究,2009,(1):50-55.

[2]Benson, C. and Clay, E.Dominica.Natural disaster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 small island state[R].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Series No.2, 2001.

[3]Crowards, T.Comparative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caribbean[R].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 Caribbean Development Bank,2000.

[4]Charveriat, C. Natural disasters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n overview of risk[R]. IDB Working Paper No. 434, 2000.

[5]Mechler, R. Natural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ng disaster los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 Karlsruhe, Verlag für Versicherung swissens chaft, 2004.

[6]Hochrainer, S. Macroeconomic risk management against natural disasters[M]. Wiesbaden, German University Press, 2006: 24-45.

[7]Noy, I. The macr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disaster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9,(88): 221-231.

[8]Albala-Bertrand, J. M.The unlikeliness of an economic catastrophe:localization & globalization[R].QMULDE Working Papers 576,2006.

[9]Skidmore, M. and H. Toya. Do natural disasters promote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Inquiry, 2002, 40(4) :664-87.

[10]Caselli, F. and Malhotra, P. Natural disasters and growth: from thought experiment to natural experimen[R]. Washington DC , IMF, 2004.

[11]Chi-Kyu Kim. The effe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long-run economic growth[J].The Michigan Journal of Business,2011,4(1):11-49.

[12]Pantin, D.A. Alternative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indic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SIDS)[R].Report for the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Unit, 1997.

[13]Rasmussen,T.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caribbean[R]. IMF Working Paper 04/224, 2004.

[14]Aaron Popp.The effe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long-run growth[R].Major Themes in Economics, 2006, (8): 61-82.

[15]Baum, C.Natural disasters in japan threaten to release global inflation genie out of rubble[EB/OL].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Retrieve from , March 25, 2011.

[16]郑超愚.中国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动态调整[J].金融研究,2004,(3):90-98.

[17]Robert J.Gordon. The Time-varying NAIRU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economic policy[R].NBER Working Paper No.5735,1996.

[18]Ravn, Morten,O. and Harald Uhlig. On adjusting the hodrick-prescott Filter for the frequency of observation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2, 84(2):371-376.

[19]Blundell, R., and S. Bond. 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87): 115-143.

[20]白仲林,张晓峒.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65-69.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s on Inflation: Based on Dynamic Panel Model

TANG Wen-jin,XU Gui-hua,XU Xiao-wei

篇3

【单元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感知保护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加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

2、 行为与习惯:进一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与习惯,提高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自救、自护能力。

3、 知识与技能:懂得环境问题给地球造成的危害,初步理解珍惜资源的意义,了解自救自护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4、 过程与方法:用调查交流、创新展示、运用读图表分析、案例分析、创新展示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增强防灾减灾的的意识, 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

5、 道德教育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法治教育点:遵守有关保护地球和防灾减灾的法律。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部编版二下第五单元第十六课第一课时)

学校

班级

执教者

课题

我国自然灾害知

教时

1

日期

一、课题分析:

本课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及严重性,了解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以及自然灾害的危害,。本课先从我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入手,让学生感知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缘由,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学情分析:

在我国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发生,新闻中也经常会报道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感受还是不深的,首先体现在人类面临的环境灾难在某个区域,我们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其次,有的自然灾害对学生的生活影响不大,学生感受不到。因此,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比较淡薄,防灾避险的能力比较弱。

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2、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3、树立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主动防灾。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难点:培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思辨探究等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前准备:

课件: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看视频 知灾害

导入:聊聊今天经历的开心的事。幸福吗?快乐吗?是啊,冬日,暖阳,我们在校园中愉快的学习,在课堂上朗朗读书,在操场上奔跑追逐,实现着我们的篮球梦,突然——

1、出示《汶川地震》片段1,片段2

2、寄蜉蝣于大地,渺沧海之一粟。灾难面前,人类如此的渺小无助。同学们,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大自然并不是一直都是心平气和的,它也有发怒的时候,比如地震,海啸,洪水等,我们称之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自然灾害分类)

3、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造成怎样的影响?(小组交流)

学生观看

指名交流

虽说是五年级的学生,但是对自然灾害的直接接触较少,本环节对学生的幸福环境与突发的地震遭遇形成对比,意在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的感受生命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与无助。

活动二:

看统计图,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1.ppt呈现2019年十大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危害大:生命、环境、经济、社会稳定、精神、疾病(疫情))

2、出示统计图

认真阅读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我国哪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较大?

3小结:

旱涝灾害和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最大的。

地震、泥石流是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

4、灾难连锁反应PPT 、思维导图

小组讨论

指名交流

观看ppt

运用新闻视频数据更具体的呈现自然灾害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损失之重。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对经济造成的重大损失。

拓展--自然灾害的出现不是单一的,而是影响巨大的连锁危害。

活动三:

小小调查元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出示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

这是一张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从图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1、 种类多()

2、 分布广

对我国影响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滑坡、泥石流、洪涝、旱灾和病虫害等。

(1)我国旱灾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2)洪涝灾害分布东多西少。其中长江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3)雪灾多发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4)台风灾害多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5)地震西多东少

课前查找资料

上台汇报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图示直接、明了,而且更为客观。

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活动四:

辨析小能手

过渡:自然灾害危害如此之大,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原因有哪些呢?

PPT:自然因素

人为原因(满足条件才能形成自然灾害)

学生讨论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会引发怎样的自然灾害(报告单,小组合作)

小结

自然原因

人为因素:滥砍滥伐

乱扔垃圾

工厂、汽车排放废烟废气

冰箱、空调大量使用

学生辩论

通过视频科普,学生们对自然灾害的成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去讨论和发掘人类哪些不好的行为诱发或加重了自然灾害,只有有了充分的危险意识,才能更好的去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类似行为。

加强印象,增强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总结

1、如果我们不满足这些条件会怎样?(自然灾害大大减少),

2、所以我们应该——

3、不仅仅如此,我们更应该敬畏自然,如我们前面学过的哈尼族人一样,与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科学优化自然,这样我们的大自然将不再发怒,会心平气和的孕育我们。

4、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节课我们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在我国的分布规律,我们又如何有针对性的防御自然灾害呢?(上网、查阅资料,咨询父母师长,我们下节课交流)

完成表格

制定方案

篇4

问题的提出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环境条件复杂,人口众多,密集度高,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灾害的防御能力和承受能力均较低等因素,造成我国灾害损失严重和防灾救灾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频发的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也是影响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为了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采取应急措施,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进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是在充分分析研究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过程和造成的后果的基础上,通过协调社会多方的资源,对自然灾害进行预警、救灾和重建的过程。政府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居于主体地位,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实现应对灾害的高效、快速、协调和灵活。在灾害应急管理中政府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政府必须依靠公众的力量,才能有效控制灾害的影响。

“公民社会和公民参与的成熟为建立应急决策参与机制创造了主观条件。”作为社会中最大的全体,公众拥有着最为丰富的社会资源,具备防灾救灾的能力,有效发挥其作用,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灾害预警、减少危害,维护公共利益的内在保证。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够降低政府在整个应急管理中的成本,使得政府应对危机的资源更加高效、有针对性。公众积极主动配合政府实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响应政府的号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救灾,提高了政府救援工作的效率,也相当程度上控制了自然灾害的危害。例如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灾区人民组织的自救和互救,灾区外人民捐款捐物支援灾区,都有效地控制了地震震后灾情的恶化。在灾害过后,公众更应树立危机意识,教育晚辈应对灾害的技巧,向亲友传播减灾防灾的知识等等。由此可见,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具有极大的必要性。然而,实际情况是公众参与应急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困境。对这些困境进行分析,完善公众参与应急管理,采取措施和制度安排鼓励公众的有序参与是当前的有效可行选择。

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困境分析

公众自然灾害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薄弱。与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情况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公众普遍缺乏对自然灾害的了解、防范自然灾害的危机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薄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惨重的损失。

我国公众灾害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公众对自然灾害的征兆认识不足,警觉性不高,侥幸心理过重。例如,2010年我国西南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由于旱灾发生的初期,公众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干旱很快就会过去而没有做好防旱减灾的准备,最后造成了极大范围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二,公众身边普遍没有准备应对灾害的应急设备,并且缺乏使用应急设备的技能。例如在地震发生之前,绝大多数的公众没有准备灾害急救箱,更不知道灾害急救箱如何使用,使很多在地震中受伤的群众没有药物对伤口进行及时的处理,导致伤口感染,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风险。第三,公众普遍缺乏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我国常见的地震和泥石流灾害中,因为许多公众缺乏逃生和救助的知识和技能,往往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造成我国公众灾害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薄弱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长期以来公众参与救灾都是听从政府的号召,政府也主要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公众出于被动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地位。政府没有长期持续性地培育公众的灾害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另一方面,相较于其他发达多家应对自然灾害管理的经验,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应对自然灾害管理的机制和措施不够规范系统、对公众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教育和宣传等问题。曾经指出:“基层的应急能力,是全部应急管理的基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基层的应急管理能力相当薄弱,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不强,这也是安全事故多发、灾害损失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公众参与的志愿失灵影响参与的有效性。在自然灾害发生的初期,能够获取的信息量和途径很少,公众因对信息的缺失和不对称而产生恐慌,而小道消息或谣言便会四处传播并为公众所接受,并且公众对灾害事实情况掌握不全面,不能从全局去看待整个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对自身行为没有足够的预见性,导致自然灾害危机势态进一步恶化。公众作为普通群体,他们的受教育水平、社会阶层属性等有着诸多不同,他们对灾害的认识和判断就有着非专业因素的影响,会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出现公众参与的志愿失灵。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志愿者参与救援的业余性,使志愿者面对救援工作可能热情有余而能力不足。例如2013年雅安7.0级地震后,由于缺乏专业的组织协调,大量的物资和志愿者涌向雅安,导致通向雅安灾区的生命线出现拥堵,妨碍了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其次,许多志愿者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没有对自己的救援行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光凭满腔热血,盲目进入灾区,导致在灾区没有发挥出多大的作用,反而占用了灾区有限的宝贵资源;再次,志愿者组织应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但是志愿者组织处于自身利益和偏好的考量,会片面性地选择救助对象。这样会造成志愿者组织没有从救灾的全局性出发,使救援工作出现混乱,救援资源过于分散,无法有效地从多方面全方位地开展救援工作。另外,志愿者组织的救援行动往往是自发性的,自身的狭隘性会因为救援诉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与政府产生误解,恶化与政府合作的空间;最后,志愿组织之间具有孤立性。由于各类民间志愿组织之间在救灾过程中缺乏沟通和协调机制,救援活动往往集中在某一地点或者救援对象偏向某一群体。导致志愿者组织彼此之间的救灾功能与行动发生冲突,造成救灾资源与人力的浪费,无法有效发挥彼此互补的功能,使救援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出现志愿者失灵的现象。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起对志愿者的科学管理和引导体制,以方便协调志愿者组织从大局出发,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彼此的作用,做好救灾工作。

公众参与自然灾害救援工作的志愿失灵造成灾害发生时公众很难理性地参与到应急管理中,通常只能以极端手段去解决问题和表达自身利益需求,从而造成公众与政府间的不信任。

现代媒介利用存在局限。公众是自然灾害威胁直接对象,在灾害发生时,他们的生命、财产等利益受到直接的影响,会导致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恐惧感。媒体报道的不实因素的存在和政府信息的滞后,加深了政府威信力的缺失,使公众缺乏有效的组织,对应急管理会造成一定的混乱局面。

首先,公众的文化程度和新媒体的普及、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公众参与应急管理。公众的文化程度不高使他们对现代传播媒介、沟通工具的认识和使用效率也不高,无法有效利用现代媒介获取所需的信息,对海量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迅速作出判断,使得对自然灾害的情况、救灾措施不了解,限制了公众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政府部门通过手机短信等传播的公共危机预警、应对信息没能发挥其最佳效果。

其次,政府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单一,传统观念没有转变,对新媒介的利用较少,信息的迟缓,不能及时了解舆论的动向,导致救灾信息不能及时,使谣言不能及时得到遏制和解释。政府网站和官方新闻媒体依然是真实信息的传统平台,但是政府网站和官方新闻媒体的信息往往滞后于新媒体,并且公众访问政府网站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不高,不能有效传播,使得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疲于辟谣,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制约。

最后,媒体作为连接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平台,没能搭建一座及时有效的沟通桥梁,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良好的双向沟通。传统媒体作为政府真实信息的主要平台,已经不能满足自媒体时代公众对信息的即时需求和开放互动;而新媒体作为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新渠道,没有有效规范,使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广泛传播,放大不稳定情绪和社会陷入恐慌,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无法有效组织公众参与到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中。

完善我国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几点思考

强化公众危机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公众危机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自然灾害的处理效果,因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应首先培养和强化危机意识,对于潜在的危机,能够提高警觉性和防范,对于即将发生的危机,能够及时果断地采取行动。要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必须加强宣传,普及自然灾害相关的知识和应对方法:第一,政府应该建立起一个常态化的自然灾害知识教育机制,并且向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学习相关的经验,由政府主导编制有关防灾减灾和应急知识手册向公众免费发放。第二,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和网络的作用,通过多渠道宣传,一方面让公众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公众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自然灾害的信息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

其次,要提高公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公众能够从容面对自然灾害,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行动减轻灾害带来损失。为此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和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用于指导政府和公众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做出紧急反应,协调行动,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二是要重视和有针对性地开展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避险的演练。一方面可以通过模拟逼真的灾害情景,提高公众应对灾害的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在不断地演练过程中,检验应急管理预案,不断改进和提预案的可行性。三是在学校和小区等人员密集地要配备齐全的消防设备,教育公众操作使用消防工具,定期检查消防设备是否完好和消除安全隐患,保持逃生通道的畅通。在自然灾害面前,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极其微弱的,但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应对自然灾难的能力,减轻其造成的损失。

全社会具备良好的危机意识既是预防公共危机的前提,也是完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增进社会安全的基础。公众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危机意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才能临危不惧,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只有不断地提高公众应对危机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出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作用,做到临“震”不乱。

提高公众参与灾害应急管理的专业性、协调性。政府部门针对自然灾害成立的专门应急小组可给予公众专业知识的指导,通过有效的指导使公众对各种自然灾害有基本的了解,提高公众参与灾害应急管理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应急管理知识和急救技能,能够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有针对地采取有效的应急管理措施。让公众在参与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时,能够有效地发挥自救与互助的作用,把握最佳的抢救时机,减少灾害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有计划、有步骤地应对危机。公众参与到应急管理中,连接起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任纽带,消除公众不必要的心理恐慌,减少相信和参与传播谣言以及在灾害现场的各种不理的发生。因此,政府部门与公众的协调无疑是成功快速应对自然灾害,解决危机的重要因素。政府应最大可能地调动社会资源,努力拓宽社会参与渠道,构建社会整体的危机应对网络,实现对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要达到二者间的相互协调,则更应侧重于使公众的有序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政府部门作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主体,对自然灾害有全局的把握,因此,公众在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过程中就要把握政策的走向,坚持政府的领导。政府应建立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激励奖励机制,这样能够很好地降低公众在公共危机后的失落感,不至于消除危机的成功与公众的心理失衡形成巨大反差,更能激起灾害后公众重拾自我的信心。其次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只有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政府和公众才能彼此信任,才能通力合作,共同促进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有序有效进行。为此要建立起一个多元的现代化信息平台,方便和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形成彼此信任的纽带,协调政府与公众的行动。

利用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新媒体平台。在网络信息时代,媒体特别是新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以网络平台衍生出的新媒体形态有博客、微博、微信等,具有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等优势,比如,移动电话持有者可以对自身发现的公共危机潜在的威胁通过微博、QQ群实现瞬时传播;网友们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交流危机自救的方法,为政府建言献策。因此,公众在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优势,负责任地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不信谣不传谣。

不仅如此,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过程中,政府也要与媒体及时沟通,并考虑公众需求,提供真实信息供其,作针对性报道。政府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建立起有序有效的公众参与渠道,例如:事前利用电子政务平台接收公众的咨询、建议,实时地向公众公开应急管理的政策措施,征询改进意见等。这样,以便公众能通过官方的平台去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现在我们的手机都会收到政府部门发来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卫生健康保健信息等。这一举措可以很及时地为公众提供危机防范知识,达到一定的预警目的。新媒体的开放互动特性拓宽了公众获取公共危机信息的渠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但能使信息瞬间传播,而且还能让信息即时开放互动、高度共享。但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也弱化了政府作为信息把关人的作用,使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任意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了政府危机管理的难度。正所谓“谣言止于公信”,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应迅速建立起政府—媒体—公众三者之间顺畅的信息沟通路径,使新媒体既能承担起为政府及时真实信息的角色,又成为收集舆情、反映公众呼声的最佳渠道,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良好的双向沟通,强化彼此的信任。

结语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