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0 10:45: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书法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
一、书法艺术课程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现状以及意义
目前我们的高校书法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有些大学开设了书法选修课,但在综合成绩中所占比重甚微,漠视了书法艺术的存在。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写的字像小学生写的一样,与书法相关的诗、书、画、印、美学等更无从无从谈起。书法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乃至整个学校教育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惑!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教育的开展,使得大多学生书写能力退化。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积极补上书法艺术教育这一堂课。对贵州某所高校书法选修课的学生做了初步的了解,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中国书法的认识
1.一种文人的休闲方式;2.属于一种才艺;3.传统文化的一部分;4.短时间难以掌握。
(二)学习书法的目的
1.对于师范类的学生来说多一项技能;2.把字写的规范和漂亮;3.能够欣赏多种书体。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大学生还是期望掌握书法的基本书写技巧并借此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应该能够说明在高校提倡开设书法选修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如何认识书法课程学习的意义
大部分人认为中国书法是一门艺术,讲究结构、用笔和章法的美观。其实这只是浅显的认识,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不应该只是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应当具备一定人文素养,书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既是一门艺术,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书法的训练实际上就是对人文素养的修炼。在大学开设书法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挖掘隐藏在书法背后的人文精神,在提升书写水平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生、陶情情操。书法是实用的,也是艺术的,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大学书法教育并不是教大家都成为书法家。学习书法有诸多益处,首先练习书法可以磨练毅志、调节身心,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带来愉悦和!书法的更多潜在作用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此外它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上的感染力,对于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书法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好的人文素质应当拥有自己的理想,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勇于追求真理,培养自己优雅的风度和文人气质等。古人云“神用象通,意与境生”———情感表现的形象化,象征性和意境。《易》曰:“阴阳之不测之谓神”。体用阴阳变幻无穷不可窥视则谓神。右军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云:“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对阳气、阴气之特征提出了明确的阐释。他把书家的气质,书作的气韵与书法自身的艺术规律相联系,把书法艺术与宇宙人生相联系,更重视艺术,尤其重视“人”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书品即人品也就是做人之道。书法艺术本身含纳天、地、人的精、气、神,包括着人文精神和人格旨趣。反映人品、人心、人格、人性。例如:颜真卿是忠臣,他的书法历来被认为是学习的范本,不仅是因为他的书法端庄大方,更因为他的书法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孟子提出要善于“养气”。他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来自个人的道德修养的“精神”。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当中培养热爱传统书法艺术的思想。不仅因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蕴藏着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因素。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他们深深的参与到书法学习与体会当中,才能真正领悟到书法艺术之美与人格魅力的紧密相关。此外,书法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领悟力”和“创造力”。在高校设置书法教育课程的真正目的是通过以书法艺术教育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书法对自身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第二,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即能够感受书法的魅力,从而产生延续下去的可能性。第三,在长期艰苦的训练中领悟书法艺术的核心,在不断接近作者本意的过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力。第四,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慢慢产生情感,可以“物我两忘”,达到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在长期熏陶下无疑将有力地推动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且促进知识的记忆与保持。经过书法艺术的训练,以促使学生认识功能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邱振中先生曾经说:“让书写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本能”在长期深入临帖的基础上才能深深进入原帖,并不断与原帖接近,从而学到原帖最本质的精神风貌,即书如其人的境界,在书法艺术的实践中实现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的升华。
三、高校素质教育下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回归的可行性
(一)广泛的开放性
尽管书法被人认为是国粹,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但它却不易被当代大学生接受。因为教育成本和功利目的的催化,大部分学生面对书法感觉很遥远,除了它本身不是主要课程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练习,有认识上的错误。但是书法本身所承担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功能已经启示了我们的身体、心理的参与感。因此是一笔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作为大学生有责任将书法进一步挖掘,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印记的精神财富。因此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应当回归大学校园,作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课程之一。艺术应当是开放的体系,书法也不例外。书法与其他艺术之间,都应该进入高校主流课程,比如中国美术学院不论是否是书法专业的学生,在每年的新生见面会上由院长给每位新生发放字帖和毛边纸,让每位学生都能写好书法。因此在高校,书法不应该和其他素质拓展课程割裂开来,应当与其他课程相互穿插并充分利用资源。1.应当将书法课程列入必修课之中。2.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名家书法视频,视频应该包括理论讲授、临帖示范、习作点评等,现身说法,引人入胜,力求教学特色鲜明,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3.在图书馆、教室、走廊悬挂各类书法作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4.邀请书法名家到学校开讲座。5.邀请各个高校的学生参加现场书写,最优秀的作者在各个校园参加巡展,提升大学生书法展览带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6.利用校园网络在论坛上留出一个版块专门进行书法交流与互动。
(二)积极的参与性
大学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让书法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更多地参与到书法的创作、欣赏中来,实现书法艺术的大众化、普及化,这才是书法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土壤。书法教育只有在普及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精英,只有在精英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划时代的大师。现场参与感,即学校可以组织大型书法比赛或者讲座并进行现场参与,使学生在心理参与的基础上引起如同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学生们理解了、产生了心理参与,才有可能去学习,并且这样的活动应该定期举办。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参与人数的不断扩大,我们有理由相信书法事业的明天更加灿烂。高校在开放性和参与性二者之间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高校拥有学术资源,有很多年轻的大学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回归书法艺术教育就不是一件难事,只有这样书法艺术课程之路才会越来越宽广,并永久传承。其次,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应该广泛而深入的参与书法艺术活动。高校作为教育平台更应该积极提供学习平台,保障书法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要打牢书法的基本功,提高书法的书写水平。在数字时代的今天,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的平台,应当把提高人文素质和普及书法艺术作为一个大前提,便于书法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作者:白瑞荣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金开诚,王岳川.书法与人的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55-1人文教育的对教育定位:可以理解为关于“成人”的教育。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教育也就丧失了他本意.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年来一直处在变化不定之中,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再到现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其本质就是培养会说话的机器.音乐作为一种人文艺术、社会艺术会渗透到各个社会环境氛围中。我国古代先贤孔子就提出这样的理念:“为政”必须“兴礼乐”,“成人”必须“文之以礼乐”;他把音乐列为“六艺”课程的第二位;他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育人修养的格言。确实音乐可以从整体上参与到其他各种素质的构建之中并产生积极效应,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本文从这四个方面阐述一下音乐与高职生的素质培养的关系。
一、 音乐与高职生的文化素质
教育家董仲舒对音乐的论述是: “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从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所崇尚的“琴、棋、书、画”,我们也不难看出古人对音乐作用的认识。虽然音乐并不等于其他的文化领域和课程,但音乐却是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一把钥匙。浩瀚的音乐世界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风景画卷。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都浓缩在了袅袅乐音之中。对于学校的音乐教学而言,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将声音、乐谱、听觉、视觉及时转换,为音乐学习创设情境,以达到开拓学生视野、扩充知识容量,为各学科间知识含量的有机渗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 音乐与高职生的思想素质
我国近代学者梁启超曾说过:“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众所周知,音乐是最具有情感的艺术之一。他通过声音塑造感性形象来感染人从而使之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使听者的情感品质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发展。国外有句名言:“热爱音乐的孩子决没有坏孩子。”虽然可能有些武断,却充分肯定了音乐对塑造人的思想素质的重要意义。许多音乐作品都是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学习、欣赏本国的民族音乐。可以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 音乐与高职生的心理素质
音乐是优美、抒情、和谐的。它为我们展开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我们的发散式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获得极大的美感和满足感。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用某些旋律治疗人的脾气和。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在国外心理治疗中。经常会使用各种不同的音乐来帮助解决病人心理上的问题。起到安抚、平缓情绪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也证明音乐在治疗疾病时所能起到极为积极的辅助作用。而学生在学习某种乐器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对他们各种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练琴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毅力和恒心,在舞台上表演更是训练他们良好心态的绝佳机会,同时又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各种音乐的不同审美感受,有利于促使个性自由、和谐的发展,使人格得以完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挥音乐教学的优势和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四、 音乐与高职生的审美素质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情感的培养,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是用节拍、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和声、调式、调性等各种音乐语言来塑音乐艺术形象,抒发词曲作者的内心的喜、怒、哀、乐等各种真实情感的。“创新能力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音乐所具有的抽象性和可塑性决定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同时必定蕴含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在音乐教育中,不管是欣赏音乐还是表现音乐,每个人都会对作品进行不同的审美理解和情感体验,这一心理过程包含着联想和想象,包含着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这些都是创造之母和创新之源。可以这么说,创造性思维是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重要载体,音乐教育如果离开它,将会失去艺术的魅力与灵魂。
总之,实现高职教育目标不仅要教给学生一技之长,把他们培养成胜任某种职业的人,使其获得一种工具性价值。但如果只是一味强调技能的工具性而将人的价值观、理想、情趣都当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就会导致人自身的工具化、异化,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职教育来讲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而以人文性为本质特征的音乐教育理当承担起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陈淼根.素质教育理念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诠释与应用[J].理论界,2008,(11).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308-02
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它的核心问题就在于人的发展问题,也即是通过对人文素质的教育和提高来达到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而提升自我的品味和价值,体会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的观念等等。在高中学生中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普及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性。因为此阶段是人生重要的价值观念包括人生观、世界观等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加以适当的高尚的人文素质的引导和教育,将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具体而言,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良好的人文意识对学生后续的发展都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人文素质还有利于学生中德育工作的开展,在高中生中贯彻人文素质的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质,让他们在良好的德育熏陶之下进行学习知识的掌握,从而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现代化的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还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一个强有力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必备要素,尤其是在成长的初期更是如此,所以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对人文素质的培养,那对构造他们的内心,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也是大有裨益的。
1 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的教育有其必然性,同时有其可行性。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起到较好的相互促进作用,达到教学目的的最优化。分析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素质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高中生物知识的传授中不仅仅是生物知识的单方面的传授,其中也蕴藏着较多的人文理念。实际上在笔者看来,高中生物科学中不仅有着深刻的哲学性,还有着丰富的美学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整个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生物的哲学化的运动过程,其中充满了哲学的观念,比如说运动变化发展,比如说矛盾的对立统一,比如说普遍联系等等,生物是哲学的一部分,生物体现了诸多的哲学精神和原理,所以在生物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哲学的分析和研究也是人文素养教育的方式之一,其次是生物中美学特性,此一点更加容易理解,生物的美学性不仅仅体现在研究对象之美,同时也体现在研究方式之美,通过假设的提出和实验的构建和结果的观察等等,处处都体现出一种人类的科学和智慧,实验本来就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种方式,其中充满着一种美感。
不仅如此,在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上也提出了人文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教育,包括各种知识学科的教育,目的都包含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个人自我的力量等等,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应该将生物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以生物知识为载体和途径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之策略
人文素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但是如何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论证。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和经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之策略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进行教育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在巨大的升学压力和应试教育的制度下,教师和学生很难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所以需要首先转变思想观念,将人文素质的培育放在一个更为重要的地位。首先从教师的角度而言,需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然后有学生自我学会树立一种更为主动的发展观念。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则要防止自我淹没在繁琐的灌输式的“教学”之中,树立多元化的发展观念和思路,注重对自我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加大,这也就意味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输送人才方面扮演起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社会需求,致使学生、家长甚至是部分高职教师都对高职教育产生了一个误读,那就是――“轻人文,重技术”。如此误读,致使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的课堂中成了被默认忽视的对象,而技能教育却成了众望所归的“教育重点”。这种教育模式也许会在短时间能满足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短暂需求,但是却十分不利于社会长远健康的发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本文观点,高职教育如果想正确的履行其培养技术、实践、管理三面皆优的高层应用型人才使命的话,需破除高职教育中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误读,重新建立起人文素质教育的强势地位。
一、误读的原因
在现阶段,高职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最多的误读便是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狭义定义――人文即语文。众所周知,语文是高职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科目,而在其中也需体现出人文素质教育来,但是决不能将“语文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混为一谈。 “人文素质”,在教育领域中,表现为倡导一种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且十分感性。感性的教育模式常被理性的教育需求淹没,这也正是它在高职教育中很容易被忽视的原因。
二、“高职”的“人文”不可或缺
尽管学生和家长都对高职院校的技能培养保持着一种“热情”,但是不可否认,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然不容乐观,这并不是单纯的学历问题,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据调查显示,在人文素质教育开展较好的学校里,毕业生更容易在求职面试、难度较大的工作及创意性较强的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过分注重技能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可能会因为某项高超的技术而赢得一份职位,但是因为人文素养的低下,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存在较大的生存隐患,缺少发展空间,甚至很快就会被企业所淘汰。这一情况显示,确立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刻不容缓。
三、“人文”如何“高”起来
在走出了高职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误区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更显而易见了,而推进高职中人文素质教育也就势在必行。
重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重要性,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主要需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从根本入手,从思想改变
想要扭转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劣势,需从思想上改变,真正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不能排斥正常的技能教育,需合理的掌握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技能的培养是基础,人文教育是根本,两者完美的结合,才能培养出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全面性人才。
(二)优秀的师资力量是高素质人文教育的保证
人文素质教育和其他的教育形式一样,是由教师来组织完成的。因此拥有一支高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就成了保证人文素质教育良好推广的前提。高职人文素养的教师并不仅仅是针对其相应科目的教师,更是针对职业技能教育的教师,提高这些教师的人文素养更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加上教师自身的高素质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将会逐渐提高。
(三)合理开设选修课
文中曾提到,人文教育的开展,主张在学校课程的开设上,重视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针对此点,高职院校也应设立文、史、哲、艺等方面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人文气息。这些科目的设立,可以缓解学生因为高度集中精神学习专业技能而产生的紧张感,同时也会使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印象。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学生在校时,无时无刻都存在着学习的机会,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高职类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弱项,应当加强文、史、哲、艺选修课开展和相关社团活动、板报及宣传栏的学生自主建设等等,这些都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丰富校园文化,增强文化感召力,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提高人文素养的队伍中来。
其实,现在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推广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重点在于如何具体的对学生开展,并针对不同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推进下去。人文素质教育现在正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缓慢前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借鉴一些本科院校的成功经验,但是决不能生硬的学步,而是要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全新方式。走出误区,确立地位,合理建设,这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这条漫漫长路中所必须经历的。经历过这些,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才能达到一个崭新而卓越的境界,才能当之无愧的扛起向社会输送全方位人才的重任。
一、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
近几年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不少院校在精品课程、教材、实训基地、科研成果、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取得不少有形的标志性的成果。但在这标志性成果的背面有令人很不愿看到的一面,仍存在不少学生学习不认真,上课不听讲,下课不看书,考试时千方百计蒙混过关;课后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关心集体、不关心国家政治时事;缺乏自我完善、自我塑造的意识;没有明确的理想和追求,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为什么会这样?毋庸置疑,与目前存在的教育“功利性”有关,在“能力本位、技术本位”中缺乏人文教育,缺乏促进人格完善的教育,缺乏全面发展的教育。
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它以个体的心灵完善为最终目标,启发人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理性的精神,塑造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正确面对生活。为此,高职院校的教师,特别是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基层工作者的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应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二、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其自觉地研修人文知识
高职教育偏重于人的技能的职业训练,使学生们也认为只要掌握一门技术就可以立足于社会,从而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尽管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开设有公选性的人文方面的课程,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和教师的教育是难以奏效的,高职院校学制较短,还要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实践,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引导其自觉地研修人文知识。所以高职班主任一定要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要使学生明白人文精神是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蕴于主体的精神,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世界文明的丰硕成果。人文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开发智力,而且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增加情趣,充实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引导学生课外和晚自修除看专业书外,更多的看人文学科方面的书,如哲学类的西方哲学简史、中国思想史等;历史类的中国革命史等;伦理道德类的儒家伦理与民族精神、礼仪修养等;语言文学类的唐诗宋词欣赏、名著导读等;艺术类的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综合性类的科学伦理学、建筑与艺术、文化与习俗等。高职班主任可以给学生列出应读书目、应欣赏的名画名乐、名人传记等;可以要求学生确定一个目标,在每个月或某一阶段看完哪些书并写些读后感;教师、学生可以把自己对名著、名画赏析与大家讨论、在网上或QQ群中与大家分享、交流;总之,作为高职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和督促学生自觉地研修人文知识。
三、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创造班级和校园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
高职院校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外,学生有较多的自主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因此,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创造班级和校园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积极营造校园文化。作为高职班主任可在班级组建人文学习兴趣小组,如同专业学科竞赛小组一样,定期安排有关人文知识学习方面的活动;可以定期组织班会,让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历史、哲学、名人传记、名著欣赏等专题的演讲;可以在学校网站建立人文讲坛的内容,收集、反馈学生对人文讲坛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社团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的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感受人文和科学教育。通过各种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人文素质培育;同时,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找到乐趣,找到成就感,这对纠正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班风都有很好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137-02
美国学者怀特赫在《教育目的》一文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能教育是不完备的教育”。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凸显,我国理工类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也已经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如设置人文素质类课程等来增加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知识,并在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加入了人文素质方面的目标,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且对高校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一、理工科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大学生
知识经济时代,人文素质因素已经渗入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生产、加工还是制造、研究都已经离不开人文素质,都需要从人文素质的角度研究分析知识活动和经济主体的活动。这就要求将来从事技术性岗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人文素质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事实上,当前社会对人文素质类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也不断上升,高校所招收的人文素质类专业学生也在增加。因此,理工科大学加强在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符合知识经济时展的要求,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长发展趋势的选择。
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由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发展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接下来我们要由制造业大国发展为制造业强国。而要想成为制造业强国就需要一大批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在当前环境压力大、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在从事技术、生产、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工作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所制造或研制出的产品能不能用、性能好不好,还应综合考虑产品的成本、资源节约、收益等方面的因素。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以最经济、最环保、最安全的途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造就出一批懂技术、懂经济、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3理工科高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理工科高校能否获得长足的发展与其所培养出的大学生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有着极大的关系。理工科高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如果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毕业时能够很容易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市场经济主体也会对其有很高的认同和评价。因此,理工科高校加强在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对高校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大学生自身长远发展的要求
知识结构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个人的发展。对理工科大学生而言,只有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必备的人文素质知识,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具备敏锐的经济意识,把握自己的价值取向[1]。当然,掌握一定的人文素质知识,也能大大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越来越多的理工科大学生进入人文素质岗位,如果不懂得人文素质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那么很难想象他们会在人文素质岗位干得出色。所以说,理工科大学开设基本的人文素质课程,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理工科高校已经开始出台一些措施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但是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有些理工科大学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仅仅依靠开设几门与人文素质相关的选修课程,使学生的毕业成绩单中出现人文素质类课程名字而已。人文素质类课程的科目、学时相对较少,学分相对较低,且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本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理工科人才人文素质的要求。我国工科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清华大学为33%,西安交大为18%,浙江大学为15%,有些理工科专业课程中甚至没有人文素质类课程[2]。
2途径单一
我国理工科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即大多数理工科大学仅仅是为在校大学生开设几门人文素质类课程,而且这些课程基本上不是作为选修课就是限选课。课堂教学形式虽然是传授人文素质知识的最直接的途径,但是如果不配合实践报告、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等其他形式,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师资力量缺乏
首先,理工科院系缺乏既懂专业知识又懂人文素质的综合型教师,因此许多教师无法从事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育;其次,人文素质专业的教师对理工科专业知识了解不多,因此在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知识的传授中,很难将人文素质相关理论知识与理工科大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
4缺乏合适的教材
由于理工科专业众多,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特色和要求,因此对大学生所需掌握的人文素质类知识有所差异,对人文素质类教材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理工科高校要根据专业特色和需求编制合适的人文素质类教材。但是,我国理工科高校所选用的人文素质类教材基本上都没有体现出专业特色和需求,所使用的教材也没有能够与理工科专业紧密结合起来。理工科大学生虽然学习了人文素质相关知识理论,但仍然不会使用人文素质理论分析专业学习所遇到的问题。没有特色的教材,没有适合专业需求的教材,自然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理工科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1理工科高校的领导、教师、学生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理工科高校的学校领导者需要重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要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可以将人文素质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可以从大学生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成绩、参与的人文素质类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参加或组织的人文素质类课题报告等方面衡量学生的人文素质。其次,理工科各院系的领导和教师要重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如可以开展专门的讲座,让学生们了解人文素质对理工科大学生将来就业和发展的重要性;各院在期末考核中可以适当增加人文素质方面标准的权重;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最频繁,理工科院系教师在与各专业学生接触时,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宣传人文素质的重要性等。再次,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意识。学生能够意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意识,那么在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必将会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而不是对学校的举措有所反感。第一,通过讲座的形式,在入学初就让学生认识到人文素质对个人就业及以后发展的重要性;第二,各理工科院系或专业负责人可以组织专门的人文素质类课题研究,并以报告的形式向全院或全系学生进行报告;第三,邀请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来校为在校生做报告,使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鲜活的实例感受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第四,组织学生参加人文素质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意识。学生树立起了人文素质意识,才能积极地学习人文素质类课程,参与人文素质类科研项目,才能配合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2多途径、多角度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理工科大学应当采取多样化的途径,从多元化的角度入手,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资源,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第一,开设人文素质类课程。书本知识的学习是学生掌握人文素质知识最基本、最直接、最经济的途径。开设人文素质类课程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人文素质相关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实践、研究奠定基础。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都增加人文素质类课程,必修课环节主要学习人文素质的最基本的理论和知识,选修课环节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对人文素质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人文素质类的讲座,并且要求学习达到一定的指标要求,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面向全校师生组织人文素质类的报告。第三,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在校生到企业或工厂进行实习或参观,让他们在实习中或在现场亲身感受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亲身体验人文素质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用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从而促进其对人文素质知识的学习,主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3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教学质量的好坏、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优劣都与教师综合素质尤其是教师的人文素质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理工科大学一方面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估,找出教师教学、科研、专业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协助教师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利用假期时间组织部分或全部教师在本校或到其他高校接受专门系统的人文素质培训;同时,理工科大学的教师也应当不断学习最新的人文素质理论知识,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理工科院系的教师如果懂得人文素质方面的知识,那么在进行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就可以穿插人文素质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人文素质理论知识对所学专业或学科从人文素质角度进行分析。高校还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人文素质类教师。理工科大学还可以加强与人文素质类院校的合作,聘请人文素质院校的教授担任理工科专业的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师,以弥补本校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
4编制合适的教材,完善人文素质类课程设置
我国理工科大学各专业普遍缺乏实用且合适的教材。为了适应日益更新的知识和不同专业的特性,就需要编制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的专业编制不同的人文素质类教材。教材的内容应该紧密结合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学生将来所从事工作有关的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作为案例分析,编制在教材之内。除了编制合适的教材外,我国理工科高校还需要完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可以将人文素质类课程划分为基本性课程、应用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几个层次。基本性课程是应用性课程的基础,应用性课程是实践性课程的指导,实践性课程是基本性课程和应用性课程的检验。最后,还需要将人文素质类课程系统化,避免人文素质类各课程之间过于分散化,要将所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组成一个整体、一个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教育;思想政治;人文素质
中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两者都是以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表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给中职学生的学习带来巨大动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文教育,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校顺利完成教育目标,同时也能够延伸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教育的内涵,保证中职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与人文素质教育
中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设计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了学生人文知识以及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人文素质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一旦学生毕业踏入社会,可能在工作中会力不从心,无法与人有效交流,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思想观念以及掌握的知识技能跟不上市场发展节奏,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甚至在激烈的竞争中有被淘汰的危险。所以,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当注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文素质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院校的基础教育课程中有着与其他学科完全不同的特点,其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疏导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做人,在人文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发掘教育资源,发挥人文认识功能,彰显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关键
1.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从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上了来看,它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一类的课程,学校一定要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不屈不挠、勇于奉献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点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人文知识能力的培养,包括近现代史学、伦理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等重要课程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
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院校应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学的基础性与重要性作为主导思想,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增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3.尊重学生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人格。中职院校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希望能得到别人的支持与认可,也希望生活在一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教育环境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待学生态度谦和,作风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与学生实现平等互动、双向交流。例如,教师可以 鼓励引导学生多参加校园调查实践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如义务劳动、辩论赛等,使学生在活动、辩论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了解国家大事及政策方针,学会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学会明辨是非。
中职院校的学生起点较低,综合素质水平较低,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为其将来走出校园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对自身的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合理规划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挖掘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加强学习的目的性与方向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院校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教师应弘扬人文精神,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思想政治以及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促进素质教育不断发展,使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工作生涯,对学生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院校的教师应当总结实践经验,借鉴他人精华,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高职院校对护理专业人员的教育,主要向学科型人才方向进行培养,因此,对护理专业人员的课程学习主要集中在护理医学知识以及护理技能水平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对护理伦理、护理管理、护理心理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归根究柢是由于高职院校忽视了人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加上人文课程设置的比例不均衡等问题,导致了已毕业的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人文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护理专业人文素质的培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1.2缺乏专业的人文课程教育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大部分人文课程没有固定的专人专职任职教师,一般是由行政人员或者专业课教师兼任人文课程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代职教师的专业程度比较低,因此就无法保证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学时,所以,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比较低下[1]。由于高职院校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因此人文课程实训场地和设备就比较缺乏。而学习护理课程的学生也没有对人文课程引起重视,这就导致人文课程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护理学生也缺乏学习人文课程的热情,从而达不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2提高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分析
2.1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优化优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当代社会压力比较大,因此,当下人们也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而近年来现代社会的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方向发展,因此对患者的治疗不再局限于对身体疾病的治疗,而是更需要对患者心理上的关注。同时,当代社会人们对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就对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要求就更高。当代医疗改革中明确要求护理工作要包含两项人文素质内容,那就是伦理/法律活动和沟通协调活动。并且,当下护士的执业资格证考试内容就包含了人文知识内容,其中护理伦理法律法规以及护理管理、人际沟通等成为了必考科目,同时人文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在护士资格证考试中所占的比例都已经超过了20%,由此可见我国当下的医疗改革比较注重人文素质教育。所以高职院校应重视护理人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必要更改专业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2]。另外护理伦理是人文素质课程的核心课程,这是一门关于培养护理职业道德的学科,护理伦理对护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更有利于培养护理人员尊重患者和维护患者权益的意识,由此达到护理技术与能力相统一,从而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
2.2加强对人文课程教师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1、引言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当前医学模式有效的转变,在临床上,我们对这些护理人员的全面综合素质做出了更加高难度的要求,其知识经济的要求人才一定得是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有效结合的全面性人才。而且我国的卫生部全面的提出了加强护理的队伍的建设,把人文关怀全面的融入到我们的护理工作之中,服务周到于细微之处的口号。近年来,一些医院与学校之间进行相应的结合,即院校的充分结合,积极的去培养素质型护理人员,这可以让我们充分的了解到人文素质教育在我们当前临床护理教学当中的重要意义。
2、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把我们人类非常优秀的一些文化成就充分的通过相应的知识传播,环境的熏陶,自身充分的实践,将这些内在的东西转换到个人的人格、修养与气质当中去,以成为其个人比较稳定的内在的品质。也就是说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正确的引导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把这些人类固有的文化成果吸收为自身的经验,直至变成自身牢固不可破的科学知识,以及包括了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心理,并且还要树立正确的人文精神,以树立正确的人格。在我们当前的护理教学模式上来看,大部分都可以充分的去体现其相应的人文精神于护理教学当中的渗透,但是,仍有些地方还是不能够充分的贯彻,故加强其人文素质的教育对于临床的护理学教学来说,仍然是十分的重要的。
3、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教学中的渗透
3.1要注重师资队伍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培养主要是源于其熏陶与潜移默化,故其师资队伍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因为教师是护生重要的榜样,而且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莫大的影响,我们不仅仅需要牢固的理论知识基础,还得拥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当然,在人文素质方面,也要充分的具备各个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不断的去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要有意识的将这些充分的渗透到临床的教学当中去,充分的运用教师所具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以独到的见解将护理学习人员的精神与热情提到最高峰,充分的将传道与授业相结合。在这方面,要求,医院教育部门以论坛或者专家演讲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提高师资队伍的各个方面的能力[1]。当然,还要使得教师们能够充分的将其人文知识充分的渗透到我们的护理专业当中,这有利于充分的加强相关带教老师的人格魅力与知识的内涵,使打造出一批人文素质与各个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全能人才,这为培养优秀的护生奠定重要的基础。
3.2注重护生良好道德的培养
护生对待护理工作与患者的最根本的态度受其职业道德的影响,这与我们护理工作的数量与质量紧密联系。对待护生的岗前教育主要有道德行为与礼仪规范的相关教育,以及护患之间各个的义务和权利,实习当中的一些潜在的法律的问题和对策等[2]。当然,在临床教学当中,我们还要注重其护生素质的培养,对护生一些不正确的行为,要及时的指出,并且耐心的讲解。对于一些具体的生活当中的护理,要正确的引导护生们进入正确的思想轨道,充分的培养其同情心与爱心,培养其人文情怀,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与提升。
3.3注重其护生人际的沟通能力
正确的进行人际沟通在护理工作当中显得尤为的重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在护理工作当中的地位固然是不可撼动的,但是,正确且有效的沟通能力却是护生成功的转型成为护士的重要因素之一[3]。比如说肿瘤科的长期住院的患者,由于其精神状况一般都比较的差,这时,我们护理工作人员就是与其接触最为频繁的人群之一,如是,与这些长期住院的肿瘤患者进行正确有效的沟通,对于其疾病的状况或者说是疾病的预后都是尤为的重要的[4]。针对其重要性,在临床的教学当中,要积极的开展一些角色演练或者说是案例分析等等教学方式,充分的让护理工作人员感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从中吸取经验,以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的提高护生的随机应变能力与沟通能力。
3.4注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护理的人文教学方面,主要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人文性人才,而不是机器性人才,要实行人性化的管理与教学方式和理念,充分的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扩展开来,以为患者创造优美的就医环境,使得护生们在此浓厚的人文氛围当中耳濡目染,并融会贯通,以充分的去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5]。结束语:总而言之,人文素质的教育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的广泛与重要的。故在培养相应人才的时候,切记生搬硬套,而是要将其全面的综合的渗透到护理教学当中的各个方面,要多途径的培养人文精神。在临床的护理教学当中,要有意识的对人文素质进行渗透,使得护生充分的在次背景下得到该有的熏陶,从而充分的提高其自身的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1]常红娟,高敏,薛松梅,等.某省十所高校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7):78.
[2]姜淑琴.人文素质教育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渗透[J].卫生职业教育,2010,11(28):76.
[3]李敏智浅论加强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119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素质[1]。临床工作中,合格的医师除了要具备精湛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人文素质也不可或缺。尤其是上世纪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心理”模式的转化,以及国内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早层次的要求,这也更加凸显了新时期下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目前,人文素质教育在部分医学院校中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部分医学生不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探讨。本文就新时期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可行性措施。
1新时期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1.1特殊的职业属性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医学是以人类生命和健康为服务对象,其本质为“人性化的医疗”。“救死扶伤”是亘古不变的医学职业精神。人不仅具有生物学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学属性。医学相应的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ria教授提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文学,需要人文滋养”。医学不仅是针对病理生理的学科,更是关注人心理和生命意义的学科。所以对于一名优秀的医师而言,只有优秀的人文素质与过硬的专业素质相结合,我们的临床、科研工作才得以顺利高效的开展。医师特殊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Trudeau医师著名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提醒我们,临床工作中,医务工作者要从生理和心理双方面去帮助患者,不仅具备高超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关怀和尊重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
1.2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自从1977年美国Engel医生首次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现代医学模式逐渐由工具化的“生物-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并获得了业界广泛认可。现代医学模式认为患者不仅是单纯的生物个体,同时还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具有不同心理学特点的个体。医师对患者的救治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修理机器”的过程,而是一个医患互动的复杂过程,而这需要医务工作者的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的。因此,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生的专业培养必须融合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环境里进行。尽管如此,目前在我国的医学院校中不同程度的以生物医学模式为指导,部分医学教育者仍然抱有“重专业轻人文”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观念。这样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往往是只见“病”不见“人”的“偏才”,明显落后于现代医学的需求。
1.3解决医患关系困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前我们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尤其是近年来国内暴力伤医、甚至暴力杀医事件层出不穷,引发了诸多社会关注和思考。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影响到了医疗服务质量,而且严重威胁了临床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究其原因,医院的公益性、国家法律制度建设、医生的技术水平、患者的经济条件与人口素质、媒体的错误引导等等,是不可推托的深层次原因。但是,部分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道德水平低下与人文精神的缺乏,也是重要的诱发因素。诚然,解决医患矛盾主要依靠政府的“多管齐下”的医疗改革,但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临床工作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对于避免或减少可能的医患纠纷,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帮助医学生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4],更能让医学生认识到“人性化医疗”的本质,对患者施以充分的爱心和耐心,并且能够理智和长远看待医患矛盾。只要这样,才能取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总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1.4提升医学生综合能力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医学同时具有科学属性与社会属性。现代医学教育应该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综合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现代多元化社会中,医学生应该在全面积淀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实现“术业有专攻”。1988年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仅仅治疗某些疾病的医生,而是培养促进全人类健康的医生,同时他还应该成为专业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5]。这对于新时期的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医生诊治工作不是简单的“治病救人”,而且同时是优秀的管理者、有深度的思想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学者。目前,部分医学生在繁重的医学课程的压力之下,在社会趋利的现实和实用至上的理念指导下,思想上不予重视人文素质的学习,自觉或不自觉放弃了人文精神的学习。部分医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临床医生的“高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认为一切学习,都是为了获得医师资格证书、掌握临床技能,缺乏对自我的高标准、严要求,这样的医生明显不能满足现代多元化社会对于医生的全方位人才的需求。医学生教育中,只有一手抓专业素质教育、一手抓人文素质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培养出一名“通融识见、术业专攻”的合格的“白衣战士”。
2新时期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分析
2.1重视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奉行的教育模式,是仅仅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究其原因,社会发展阶段和前苏联大学教育体制的影响所致我国高等教育“重理清文”。再者,我国目前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并没有合理地衔接,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显著欠缺。因此,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在满足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大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例,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2.2注重对医学院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是重视对医学院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院校往往专业氛围浓厚,但是部分人文类教师受重理轻文思想同化、学科信心不足,这也是目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高校教师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医学生人文精神贯穿于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的始终,才能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医学是一门实践学问。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会使医学生受益终生[6]。在医学生实习课程教学中,带教老师应该重视人文精神教育,注意增加医学生与患者的接触机会,培育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带教老师在临床授课及临床工作中表现出的“仁心仁术”,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医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自信的、积极的老师带给医学生是满满的正能量。
2.3引导医学生自身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
引导医学生自身重视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因素。人文社会知识在塑造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对于医学生而言,专业成绩和专业技能的高低是校内评优的关键考核指标与求职的重要评价,但是长远来看,未来职场乃至社会大众将会越来越看重医师的综合能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影响其职业技能的提升。因此,医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引导医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以人文素质渗透入到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当中。医学生应当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成长为关注时代、关爱生命,并且“博闻强识、术业专攻、妙手仁心”的人间大医。
2.4强化社会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积极引导
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而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医患冲突的报道上,并且负面新闻屡见不鲜。这虽然刺激医学生意识到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但是负面的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会给医学生带来巨大压力,使得原本不够成熟的医学生产生消极的甚至退缩情绪,反而容易不利于其人文素质的提升。如何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对良好医患关系进行正面宣传,利用名医名家的榜样的无穷力量,激励医学生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社会媒体更应该利用舆论优势,创设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的社会大环境,则更加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塑造。综上所述,新时期下对于临床医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相应的对于未来的医师-医学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合格的医学生除了加强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外,强化人文素质的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尤其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以及国内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凸显了新时期下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医学生自身的努力。只有重视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注重提升教师人文素质并强化临床实习中的人文教育;社会舆论积极引导,创设和谐的社会大环境;医学生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才能真正解决医学技术先进而医学人文素质缺失的困境,而这对于将来更好的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乃至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杨京华,刘泽英.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8):73-75.
[2]崔立谦,叶慧玲,余金龙,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并贯彻医学教育始终[J].继续医学教育,2009,23(4):22-24.
[3]王瑞涛.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举措[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7):110-112.
[4]刘志红.人文教育之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35-36.
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人文素养来说,属于一种无形的物质,是难以运用具体的形式来展现出来的,但是却可以从人们的言谈举止等方面体现出来。所以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具备过硬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高度的人文素养。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最为显著的就是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综合素质中包含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视野,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如果人文素养不足,就会降低学生的内涵,这样也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育中就要认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英语知识来说,应当是学生享受、可以感受到学习乐趣的过程。但是如果忽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过度关注学生语法上的学习,就会是英语教学十分枯燥。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在开展教学中教师就要认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可以说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要通过让学生学习文化来延伸其视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好社会发展。所以说想要实现这一过程,就要坚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接受其他文化的影响,从而实现长远的发展。
(三)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如果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会降低英语教育的质量。且如果教育内容是一成不变的,那么也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保证教育的针对性。
三、高校英语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一)创建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就要坚持从文化氛围的角度上出发,以此来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好英语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氛围其实就是让学生置身于文化环境中去,所以教师就要运用好教学手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融入经典的外文名著,或是想学生讲解英美国家中的文化,以此来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在不影响正常教育的基础上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实践可以看出,让学生置身于文化氛围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关注西方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在文化氛围中,也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英美文化的基础上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避免单一的进行英语训练,从而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想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可以说只有真正认识到人文素养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意义,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校方面就可以组织教师之间进行探讨与研究,通过相互交流来提高对文化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在其他人的观念下来完善自身的理念,从而掌握好开展人文教育的方法。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学习,也可以丰富教学手段,保证教育的针对性与效果。
(三)从课外活动上出发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心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08年教育部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除设立教育目标之外,有许多是与人文素质有关的内容,如珍视生命,理解文化价值,重视伦理问题,实事求是,团队合作,考虑病人利益,具有科学态度以及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等。2009年,卫生部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若干意见》也对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当今社会进入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上,这就使得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要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要在保护环境、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引导受教育者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终极人文关怀,进一步提升人文素养。
一、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医学被称为“仁学”,医术被称为“仁术”,医生被称为“仁医”。医学“仁爱”的本质是“人学”,医学本身就有其特定的人文属性。可以说,失去了医学的人文特质,医学就失去了灵魂。医学的人文性决定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此外,全世界众多的医学院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并把人文素质的培养放在了医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美国长期以来将《医学人文学》、《当代社会的生命伦理学》等课程设置为医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且此类课程在医学教育总课时中的比重也高达25%。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医学院校相关人文课程所占比重也达到了近15%。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已成为适应21世纪世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低碳经济时代,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了新的要求。较高的人文素养不仅表现在个人知识面的宽广、良好的修养、能较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还表现在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或者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所形成的道德修养上。从这个层面来说,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需要。
二、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笔者采用抽样调查法中的随机分层抽样法,对云南中医学院在校的本科中医、中药、中西医临床等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48份,回收有效问卷1112分,有效回收率为96.7%。其中男生302人,占26.3%,女生846人,占73.7%;高年级学生572人,占49.8%,低年级学生576人,占50.2%;来自农村的学生877人,占76.4%,来自城市的学生271,占23.6%。此外,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经对问卷的分析,发现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存在以下问题。(一)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问题已得到重视,但尚缺乏有效途径当问及“你认为培养人文素质是否重要时”,86.7%的受访者选择了“是”。但当问及“你是否已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时,只有16%的学生选择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有比较好的认识,但相应的人文素养却较为匮乏,这主要是目前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尚缺乏有效的途径。(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虽然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比较重视,但总体的课程设置却并不那么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医学人文方面的课程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在课程体系上显得比较单一。此外,学生对人文概念的认识也比较模糊,对思修课在提升人文素质的作用上,认同较低。而学生普遍文史哲知识匮乏,知识面狭窄单一。(三)缺乏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而优质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当问及“你认为你所在的学校是否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时,82.9%的学生认为感受不到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关于人文方面的活动和讲座太少,或形式单一,而人文方面的学生社团也不尽如人意。(四)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关注仍停留在传统层面,未体现时代特征当前,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国际社会提出了低碳社会、低碳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新概念。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尚,在大学校园里,不少学生积极参与到低碳宣传中。与此同时,通过道德教育的方式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即生态道德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生态道德素质已成为医学生道德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很少关注生态道德素质,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对人文素质领域,无法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低碳经济时代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新形势
在低碳经济时代,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包括知识、修养,还要求医学生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要具有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观意识,有正确的生命观,良好的生态道德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将自身价值和尊重自然价值统一起来,进一步形成对后代及其他生命形式承担责任的道德价值观,从而在医疗实践活动中能把患者的生存状态、致病因素看作一个整体,围绕患者的诉求,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四、新形势下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合理课程体系从前文分析来看,尽管高达86.7%的学生认为当前提升人文素质很重要,但高校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收效甚微,这与课程的不合理结构有直接关系,因而增强人文课程结构的科学性与可持续发展性,构建一套既能切实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优质又实用的课程体系已迫在眉睫。应在低年级学生中大面积普及人文知识,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由于面临毕业实习等重要事项,可侧重于增加一些实践性及实用性很强的人文课程,如《沟通的艺术》等,以提升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帮助医生更好地与患者交流。此外,应在全校范围内适当增加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提升医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以进一步提升其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是因为,医学的宗旨与本质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仁”和“术”。“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在低碳经济时代,“仁”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而且应推广到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美国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明确地提出了“自然价值”的概念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证,认为在生物圈中,所有的有机体和存在物都有其固有的、内在的自身价值。因此,我们应平等地对待生命,道德地改造自然。当代医学生要摒弃现代人自恃己能的娇纵心态,重新培育起对自然万物生命的敬畏。因此,在医学生的必修课及选修课中增加生态方面的课程,既有利于提升其总体人文素养,又有利于巩固其专业知识,加强对医学“仁”的精神的领悟。(二)更新教育理念,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医学是“仁学”,同时也是“人学”,为的是消除人们的病痛,体现人文关怀。中华文化与医德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医学的人文属性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因之,医学院校除了设置人文素质类的课程外,还应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如对于医学的“仁学”特质,可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对医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领悟社会、学校、老师、同学及家人的各种关爱,并同样回报以“仁爱”,以培育他们“大医必有大德,大德必有大爱”的医学人文精神。此外,儒家的仁爱思想不但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人类对自然万物的爱与责任。在低碳经济时代,还可将这种“爱”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引导学生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爱与责任的同时,关注人对自然万物的关爱。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能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懂得“仁爱”的真正含义。(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良好的人文素质环境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后天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校园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素质教养等始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校园人文环境,首先要建设良好的校园硬件环境。可利用校园建筑,主体景观等的风格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素质环境。如中医药院校可建造具有中医元素的教学楼、图书馆等,在校园中建立古今中外医学上经典名人的人文景观,在教室、图书馆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装饰具有人文特色的图画,或悬挂具有强烈人文气息的名人名言等。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能对学生人文修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医学生的情操。此外,有计划地举办人文系列活动。如开办系列人文科学讲座,在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方面给与一定的指导。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竞赛,演讲比赛,经典影视作品赏鉴、医德论坛、低碳校园、健康心理咨询等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能有效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四)搭建人文社会医学交流平台,强化社会实践教学任何人才培养模式或途径的成效最终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要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可搭建人文社会医学交流平台,构建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并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环境调查、低碳出行、生命教育、科技创新和暑期“三下乡”活动,或开展短期见习,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发挥专业特长,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特殊学校、社区开展“爱的传播与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