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的形式范文

时间:2024-01-20 10:45: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死亡教育的形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死亡教育的形式

篇1

死亡教育是指引导人们科学、人道地认识死亡、对待死亡,以及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其主旨在于使人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人都不可回避的死亡问题,首先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死亡,同时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他人的死亡。死亡教育不仅让人们懂得如何活得健康、活得有价值、活得无痛苦,而且还要死得有尊严[1]。

随着文明的推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但重视优生、优活,也追求优死。临终关怀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由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死亡文化的桎梏,人们对死亡观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医护人员长期以来习惯的道德价值观、医学、护理伦理观与临终关怀也有着一定的冲突。普及死亡教育无疑应是实施优死制度和普及优死的前提。死亡教育是开展整体护理的要求,其实施直接影响临终患者的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及时的展开死亡教育便显得十分迫切和有意义了。我国临床进行死亡教育研究进展的综述如下:

1国内研究现状

1.1港台地区死亡教育现状

1.1.1台湾研究现状

20世纪末,台湾教育界将死亡教育引入,称为“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在学校广泛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并将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2]。黄天中[3]出版了死亡教育系列丛书;台湾的医学院均开设了死亡心理学等课程。台湾很重视对护理系学生的生死教育,很多学校将其列为必修课。

1.1.2香港研究现状

香港最初的死亡教育采用综合的方法,将死亡和濒死的知识整合到其他课程中,主要采用讲授形式,重知识传授,而不是态度和技能的培育,护理学生(护生)也没有机会检测自己对个人经历和临终患者的反应。近年来对护生或注册护士的死亡教育中均尝试PBI。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护理人员对死亡和濒死持有积极态度,并能获得相关的知识和心理社会技能[4]。

1.2大陆地区死亡教育现状

与港台地区相比,大陆的死亡教育起步晚,发展严重滞后。回顾其发展历史,死亡教育首先在医学教育领域、围绕伦理问题而展开[5]。内地的死亡学研究始于80年代[6],1988年7月,中国内地第一次全国性的安乐死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努力开展死亡学教育、更新死亡观念的问题。国内护理界死亡教育总体还处于理论水平,大多数护理院校未单独开设死亡教育课程。护生在校期间不能获得系统的死亡教育,在职继续教育也缺乏相应的培训内容,护理人员对死亡教育知之甚少[7]。

2提高死亡教育实行方法

2.1 提高护士对死亡教育的认知水平

死亡教育使人们懂得如何保证健康,有价值、无痛苦,而且还要死得有尊严,既强化了人们的权利意识,也利于促进医学发展。护理人员对死亡教育的态度同时直接影响到临终护理的质量,管理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对死亡教育重要性的认知。

2.2 提高公众对死亡教育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死亡观

应该呼吁社会利用媒体宣传、印刷广告等方式开展死亡教育知识的普及,减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为护士开展死亡教育提供适宜的伦理环境。

2.3 重视护士对死亡教育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

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和深入,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视对病人的身心护理,但是,在护理临终病人时所缺乏死亡教育的知识以及技巧,对死亡话题探讨也较少。

2.3.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不同文化背景,死亡观不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接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多数人对死亡是采取否定、回避的态度的。要对病人及其家属开展死亡教育,首先应该对护理人员自身开展死亡教育,提高其素养,摆脱其对死亡的恐惧,树立科学的死亡观,本着真诚善良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对病人及其家属开展死亡教育。

2.3.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死亡教育知识、技能培训

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是现代护理学需要研究的新学科、新课题,鉴于目前死亡教育的现状,应对护理人员强化有关死亡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通过自学、短期学习班、院内讲课、脱产学习班、脱产进修等,使他们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掌握病情告知的原则和技巧,处理好“告知事实”和“避免伤害”的冲突,掌握症状控制、生死问题谈话与教育等相关知识,使死亡教育成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

2.3.3死亡教育应作为护生的必修课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在人们还未经过良好的死亡教育,不具备科学死亡观的国情下,作为培养护士的医学院校,应将临终关怀学作为护士的必修课,继续探讨“临终关怀”、“死亡教育”的适宜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借鉴国外教育形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组织编写有特色、前瞻性的系列教材,使我国的死亡教育具有高起点和适用性”[8]。

参考文献:

[1] 诸葛毅,在高等护理专业开展死亡教育的社会价值[期刊论文],医学与社会,2006(03)

[2] 传宏,杨海燕.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生死教育现状的比较.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3):11―12.(3)(4)医学教育必须重视死亡教育,岳亮,《卫生职业教育》

[3] 黄天中.死亡教育概论I:死亡态度及临终关怀研究.台北:明田出版社,1992:1-532.

[4] Wong F K,Lee W M,Mok E.Educating nurses to care for the dying in Hong Kong:a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Cancer Nurs,2001,24(2):112―121

[5] 刘辉,张希晨,李燕.灾难托起的生命伦理命题:死亡教育.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5):97―99.

篇2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

国家提倡运用网络平台,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此出台了系列文件,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网络行为,都进行了规范。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国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创建大量的网站,就其栏目性质可以分为六大类:其一,新闻类,以最为动态的方式,对国家、校园的是事要闻进行探讨;其二,特色栏目类,关注党风党建;其三,文化类,注重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其四,特色服务栏目类,解答大学生们心中的疑惑,帮助他们处理人际关系;其五,互动类,加强大学生与其他职业,其他人员的信息沟通;其六,共享类,网上信息交流渠道。从总体发展趋势看,无论是哪一类的网站,在设计上都充分考虑了90后接收信息的特点,注重信息教育的生动化、多样化。

二、引入“嵌入式”创新宣传法

嵌入理论由新经济社会学衍生而来,最开始只是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后来逐步升华,成为许多学科普遍采用的方法论工具。现阶段国内高校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单一式和嵌入式两种,后者与渗透式教育相类似,就具体实践而言,嵌入式教育取得的效果更为理想。在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嵌入式理念的引入;从某种程度而言,网络不仅要承担信息者的角色,为90后大学生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同时还要注重对信息的把关,尽量去除网络信息中的糟粕,将积极的信息传导给受教育者。

三、拓展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要想使“90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践内容就必须加以科学规划:首先,实践活动要遵循思想性、政治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全面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活动提升民族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觉悟;其次,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学校要建立对应的机构实施统一的安排管理,一方面要集中并优化资源,另一方面要分类开展指导工作,打造品牌,使社会实践和学校教育的效果同时得到最大化的发挥;然后,还要发展一批学生骨干,践行社会实践的自我教育。学生骨干既能够直观掌握较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形式,他们的参与也能使社会实践更加富有成效。除此之外,“信息化”这个大背景我们也不能忽视,当今时代,网络是一个极好的教育平台,在网上广泛开展有关社会实践的宣传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认可,营造出有利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可以得到长期充分的践行。

四、运用新型网络交流模式加强引导

“网络实名制”将现实身份信息公布在虚拟网络上,加强网络真实性和可信任度,有利于现实到网络的发展。早在2011年,有关部门就针对网络微博服务作出了相关规定,明确指出,不论单位或个人在注册公众交友平台时都应该提供真实信息,并以真实身份来进行网络社交所需涉及的各项操作。提供社交平台的网站如新浪、搜狐等也须在规定时间内对所有注册用户的真实信息加以有效规范管理。此项规定同时提高了微博、微信及人人网等诸多社交网站的用户真实率。在这样一个较为真实的交友环境下,网络虚拟交际与现实社会交际变得更容易相互转换,有些朋友在网上接触久了自然就会转为现实中的相处。其次,网络社区一般都会记录并公开用户的社会属性,如学校、家乡、兴趣爱好等,人们据此搜寻、结交朋友并非只是想扩大交际圈,更多时候也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灵沟通,借助社区的“分享”、“留言”等功能进行单纯的感情交流,无关功利,大家开诚布公,随心、公平的交流。最后,网络社区的开放环境和群组功能可以让多人同时开展交流,其活跃的交际氛围深受广大“90后”大学生所喜爱,积极参与网络交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

五、加强网络舆情监督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作为在公众平台的网络虚拟空间传播的事态舆论,网络舆情具体有如下特点:

1、直接性。在各大论坛、微博平台上,大学生们随时都能表达个人观点。在某些较受大学生群体关注的热点事件如“争端”、“瓦良格航母服役事件”、“事件”等上面,大学生们极容易带着个人情绪参与讨论,该讨论内容会迅速在网络上广泛蔓延,形成校园网络舆论,不少重大事件在处理时都要对这种舆情有所关注。

2、突发性。通常情况下,网络舆论仅需短短一段时间就足以形成,比如突发了某热点事件,某群体未能控制住个人情绪就肆意点评或不辨真伪地传播,瞬间就能引发舆论狂潮,使得更多的情绪被激化,最终导致网络舆情被严重扩大,以至于对人们生活产生了不必要的影响。比如,某地发生地震的谣传极易被微信、论坛等转载传播,从而制造出社会恐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3、难控性。当前网络尚未形成绝对的实名制,某些信息传播仍然可以隐蔽身份,这就为部分道德自律性差的网民带来了可趁之机,其在网上大肆宣泄,将个人挫折归因于社会不公满腹抱怨,肤浅评论各种社会现象,恶意引导他人产生负面言行等,而当前的网络信息暂时还未能实现全面的过滤和监督,人们很难控制信息的传播。“90后”大学生如果长期接触此类负面信息,很容易为其所煽动而产生不理性的言行,必然使得网络管理也更加艰难。

篇3

【关键词】

网络环境;课堂教育;大学外语教学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于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这对传统的课堂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了探究网络环境下大学外语的教学如何能够开展得更好,我们进行了访谈。

我们对部分大学外语从业教师进行了访谈。网络广泛普及的当下,学生对课堂信息获取的依赖程度同几年前相比是否具有明显差异?绝大部分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大家普遍反映,现在学生信息的获取速度快、范围广。以往教师备课时查阅一些资料或者新闻,课堂上授课时,学生普遍感觉新鲜,能够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与很强的关注程度。现在,教师备课中查阅的资料或者时事新闻,许多都已被学生关注或者早有耳闻。学生课堂新鲜感不强。对于是否深入考虑过如何利用网络提升大学外语教学效果这一问题,绝大多数大学外语任课教师表示曾有所考虑,但只有少数教师表示曾做过深入思考。有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向学生介绍过外语学习相关网址或网络资源。但对于网络的利用尚只停留在向学生介绍,以便学生课后参考的层面上。

在对教师进行访谈的同时,为了解大家对大学外语课堂的满意程度,我们也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题如下:1.教师是否严格要求学生,关心学生。2.教师是否教态自然大方,精神饱满。3.教师是否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条理清楚,说理透彻。4.教师是否抓课堂纪律,维持教学秩序。5.教师是否传授知识准确无误,教学内容熟练。6.教师是否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信息量丰富。7.教学内容是否新鲜,有一定的广度、深度。选项A.很满意 选项B.满意 选项C.不满意 选项D.很不满意。问卷统计结果统计如下:

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教师普遍能够严格要求学生,关心学生。在教态方面绝大多数教师也能够做到教态自然大方,精神饱满。对于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条理清楚、说理透彻这一项目的调查50中有46人表示很满意,3人表示满意,满意率达到了98%。对于传授知识准确无语,教学内容熟练一项的调查,有47人表示很满意,2人表示满意,满意率同样达到了98%。对于抓课堂纪律、维持教学秩序一项的调查表明,所有教师课堂纪律要求严格。对于传授知识准确无误,教学内容熟练一项,也仅有1人满意度为一般,满意度同样达到了98%。由此来看,学生对于问卷调查中的多数调查项目表示满意或者很满意。

但是问题也并非不存在。对于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信息量丰富一项,表示很满意的问卷对象仅8人。对于该问卷项目的很满意率要远远低于其它问卷项目。对于这一项目表示满意的有12人,满意率仅达到了40%。而表示不满意的问卷对象达到了27人,甚至有3人表示很不满意,不满意率高达60%。访谈发现,大部分表示不满意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课堂信息量小,不够丰富。由于网络的迅速普及并且向纵深快速发展,网络资源也日益丰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品味也在逐年提升。对照之下,显得教师的课堂信息量越发的不足。

对于教学内容是否新鲜,有一定的广度、深度这一项的调查,仅有6人表示很满意,占问卷总人数的12%。9人表示满意。由此看出,对于教学内容新鲜,有一定的广度、深度的满意率仅有30%。而不满意率竟高达68%,甚至有1人表示很不满意。

这样的问卷结果深深地值得我们思考。网络环境下大学外语教学形式如何能够让学生满意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部分高校外语教师进行了访谈。总的来看,思路有两条。其一,加大对教师的网络培训,使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大量信息,不落后于学生。其二,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培养中所占课时比例。对于这两条出路,不少教师对于第二条出路更加关注与重视。原因在于,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对于网络的利用机会均等,教师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方面不占任何优势。教师通过网络查询的信息,学生也同样很容易得到。这使得教师把网络信息拿到课堂的意义减小了。对于提倡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一项,符合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与要求。目前,很多高校进行了听说零课时的尝试。所谓听说零课时,就是听说课不再由教师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课,听说课没有课时了。实际上是把听说课的课堂教学转变成了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在语言实验室中自主完成听说训练,教师只针对遇到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这是网络环境下大学外语教学的一种全新的尝试。我们对部分已经进行听说零课时的院校进行了调查。有人认为听说零课时后,的确一些自我约束能力强同时基础较好的学生进步较快,学习效果明显。但是,也有一些自我约束能力差或者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听说零课时的环境下感觉无所适从,学不进去或者不知道该从何学起。学习效果明显不如在课堂上老师的带动下显著。当然了,我们对于网络环境辅助大学外语教学的研究还不成熟,听说零课时教学形式也还有待深入研讨与探究。未来,通过对网络环境深层次的利用,大学外语的教学形式一定能够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实效。

参考文献:

篇4

2.交往的类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把人的交往类型划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种类型。物质交往指在社会物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物质、能量上的交换,这种交换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精神交往指人以交换和传播精神产品为目的而进行的思想、文化、情感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由此可见,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基础,精神交往是物质交往的直接产物。

3.交往的发展形式。马克思把不同时期的交往从历史形态角度划分为三种交往发展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阶段,此时的交往具有自然性、原始性、依附性的特点。第二个阶段是物的依赖关系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人的全面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克服了个人与社会间的矛盾,实现了对社会关系的自由驾驭,成为真正的交往主体,开始真正的社会生活。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性缺憾

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交往出现了主体间性、生活世界和精神交往三方面的缺失,表现为交往形式、交往内容、交往理念三种缺憾。

(一)交往形式被动与单向。人是双重关系的存在物,从这一视阈审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则出现了主体间性弱化的瓶颈。

1.教学被动。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平等的主体间地位的交往异化为不平等的主客体地位的交往,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常被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变成教育者垄断的交往;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常成为被动接受教育者教育的物化对象,丧失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无法完成自我建构。

2.交往单向。一方面,教育者受传统“主体一客体”教学模式影响,通过制度化的权威将思想与规范单向灌输给受教育者,异化了教学交往。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无条件地接受、服从,无视自身的能动性与话语权,不会对教育者提出质疑,很难实现对意义世界的觉解与对思想境界的提升。

(二)交往内容抽象与疏离。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指向的是现实生活的交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却模糊了这一立足点,总着眼于抽象疏离的理论,脱离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

首先,交往内容抽象。本应体现现实生活的教育交往内容却被过度意识形态化,脱离受教者的生活世界,丧失其应有的真实性与可信性、现实性与实践性,成为空洞说教。其次,交往方式疏离。师生平等的生活化交往方式被异化为单调的“程式化”交往、“课堂式”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渐渐异化为“填鸭型”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交往理念重理轻情。交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重要,在于既延展到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领域,又根源于受教育者的深层心理。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中,对于精神交往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情感和心理。

1.情感交流缺失。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中往往缺少这一媒介,也就是说,虽然受教育者对情感交流有着迫切的需求,但情感交流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未达到客观要求。

2.心理沟通不畅。心理是大脑的机能,而思想是心理的产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将心理咨询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但其实践过程中仍存在问题。一方面,心理沟通以门诊式咨询为主要方式,违背了“交心”的疏导原则,另一方面交往内容未建立在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之上,对其学习、生活等解疑答惑的心理沟通更是无从谈起。

三、提升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而提高实效性意味着这一教育目的可以更有效地实现。针对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提升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路:

(一)实施理念:互相理解。理解是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是“单向度”的“理解”,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主体之间的理解为核心,注重双方的平等参与,实现主体之间的精神沟通,寻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视界交叉点和融合点。

教育者应敞开心扉,与受教育者平等对话,使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和表达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形成“双向互动”,最终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注意言语表达,以理解为目的进行的沟通交流,往往注重发挥语言的媒介作用,而且言语必须具备“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2]。只有这样主体才会寻求改变自我、接纳对方,达成真正的理解。

篇5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年7月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增加2770万人,其中,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互联网普及率达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网民结构分布为10~29岁网民占网民总数的56.8%;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比例为22.3%;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大,达29.9%。①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调查发现,学生上网时间总体上有限,多数人每天上网时间在一到二小时,上网主要是娱乐、学习以及生活的需要;学生最常加入网络社区是腾讯QQ、人人网等,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鲜有人光顾。②

目前,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已从必要性认识上升到规律性研究,很多研究者就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设、指导原则、工作机制等问题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很差的事实说明目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和拓展。

目前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利用校园网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部分高校还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通行的做法是在网站上挂载思想政治教育材料,如经典著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关的视频等。这些做法貌似新颖活泼,但究其实质,其实与传统的课堂宣讲一样都是填鸭式的灌输,只不过形式上比较隐蔽而已。而且由于缺少强制执行力,学生对它们的关注就少之又少了。为什么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达不到预期效果呢?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建设网站的思维立场还是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角度,认为学生应该学什么,学生应该怎么样,而没有从学生角度思考“我要什么,我希望得到什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应该成为满足学生需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平台,这也是的需要理论给予的启示。认为,人的各种行为的产生都基于需要,主要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总体上,人们复杂多样的需要可分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个人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③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有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只能借助于社会,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的需要理论全面揭示了人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辩证关系,指出这两种需要都是人所必需的,片面强调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都是不对的。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原则。要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就要求在坚持大学生成长的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尤其要注意大学生的各种个人需要。

从尊重学生个人需要出发,进一步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形式以及网站运行效率。

一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进一步活泼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表现形式。虽然目前少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点击率较高,但就整体而言,高校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或非专题网站和网页,水平参差不齐,很多网站内容枯燥,形式单调。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其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往往渗透于其经济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艺术、社会学等学科之中,做到“此处无声胜有声”,悄无声息达成目的。从我国大学生的需求来看,他们渴望对人类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唯美的艺术、丰富的社会现实等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有些人甚至愿意对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学术史的钻研。在获取相关知识的手段上,他们乐于通过网络获得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这些都是学生个人需要的具体表现。而且,相比较我们很重视的学生发展的社会需要,这些个人需要对学生而言更迫切,也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只要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融入这些人文社会科学之中,那我们一样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目的。

二是执行网络值班制度,加强互动,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往往存在大量的思想困惑,如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生活中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会通过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的栏目而自行消失;同时,由于时间、环境的限制,学生自我保护的心理作用,他们难有机会在课堂上当面从老师口中得到解答。利用网络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要比单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往往效果更好,而且如果我们不解答学生的困惑,他们往往从其他网站寻求答案,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就乘虚而入。要解答学生的这些思想困惑,就要求执行网络值班制度,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就目前而言,三类人员在网络上值班是有益而且是必须的:一是学校党政管理干部;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往往对自己身处的校园关注很多,也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可以对这些问题针对性地解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可以运用理论解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则可以从心理角度解答相关问题。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竞争的加剧,学习生活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心理疾患越来越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但面临不少困难,如咨询人员少、学生顾虑多等。而网络信息传播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身份隐匿性特征特别适合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可以消除来访者在面对面咨询时产生的各种顾虑,咨询者不用担心隐私泄露,更不必为诸如性心理问题或感情隐私问题而难为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到网上学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愿意到网上接受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进网络,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手段。

基金项目:本文是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S KF09)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篇6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

Reflective Teaching Research on Education Practice in Network Environment

DAI Hongzhu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010)

AbstractThe reflective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promot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ve teachers are teachers of the new imag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stage to train reflective ability by blog of Education practice, instructing video recording on network, electronic learning portfolio and learning website.

Key wordsnetwork environment; education practice; reflective teaching

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在随着教师教育领域对反思性教学研究的深入日益被大家所了解。当然反思不是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专利,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培养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习惯、能力也是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实习是进行反思性教学的重要阶段。

首先来看反思型教师是怎样的教师,反思型教师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能够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自身教学目的、教学工具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统一起来。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实践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能够对教学情境作出评估,不盲目追随某种实践和原则。反思型教师在行为上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与教材、学生和自己对话;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教学的艺术性,除了教师显性知识的传递外更关注隐性知识对教师教学行为和教育理论知识学习起的作用,特别是对自身隐性知识的分析。

职前教师培养在不但要教会师范生学会教学,让他们在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还要教他们对教学的研究态度培养他们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利用已有的教育理论理解教学实践及找出问题,反思自己的角色,建构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解。反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依赖实践经验和有意识展开理性思考的连续性过程,让师范生较早开展各种有益的教育教学实践,特别是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阶段,对获得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组织和再组织,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也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和个人成长。

反思性教学,一个实践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要让教师关注自己的实践同时,关注实践的社会条件,考虑各种因素,比如学校、社区和社会背景;对技术反思的基础上还要对观念、宏观背景等进行反思;对教师的理念领域以及行为领域都要进行反思。从内容角度上分,反思性教学可以分为几个方面:(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教学目标制定的合适与否决定了目标的达成度。教师上课之前,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达到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一方面是对教学内容深度的反思,即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纵向挖掘的程度。另一方面是对教学内容广度的反思,即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横向扩展的程度。(3)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反思,教育技术运用过程中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否采用富有变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掌握教材之外的知识。教学过程是否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4)对教学评价的反思,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评价主体的垄断性、评价内容的片面性、评价方式的单一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反思自己的评价问题,尝试不同的方式,比如过程性教学评价。

那么,教育实习中的反思有什么特点呢?相比较学校的正式教师而言,实习教师的身份更多一些,这种多重身份的结合体使得实习教师的反思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首先,学校的正式教师的反思,主要借助实际教学经验,而实习教师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供实习生反思,特别是刚开始实习阶段,他们对教学更多的是想象和模仿,主要依靠模仿指导教师和反思过去的学习经历来塑造自己的教学方式。

其次,在职教师对教学常规已经十分熟悉,而实习生需要因此尽快适应学校教学,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尽快建立教学常规和教学习惯,反思于如何不断构建自己的教学世界。面对教学常规,实习教师的反思重点是怎么建立教学常规,而不同于在职教师的反思是怎么完善教学常规。

再次,反思的教学情境不同。在职教师的反思的成员角色基本是相同,是同事的关系。而教育实习中的反思,其中既有中小学指导教师,也有自己大学的指导教师,还有同一实习小组的同学。不同的成员角色为教学反思起到不同的作用,中小学指导教师提供教学经验,大学指导教师提供教育理论,实习同学提供比较的形象,他们各自从不同角度为实习教师提供了反思的基点,从而构成了实习生特有的反思情境。

针对教育实习中的反思特点,在实际的教育实习过程中,适合师范生的自我反思的方法有下面几种情况:

(1)教学日记。教师每天的反思记录,是教师对自己当天的教学情况作简单的回顾和描述。及时记录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学生难点,以批判性的角度自我反思找出不足,并对不足之处加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记录下来,当然对自己比较好的做法也记录下来,不断完善,是教师培养反思能力的基本途径。

(2)教学录像点播及点评。实习生点播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学习前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有益内容外,还可以把教学录像和自己教学比较后的全面反思,这是一个重要的自己提炼与内化的过程。一般包括反思教学设计的思想、教学设计的流程、教学方法、教学的亮点所在及失败之处。通过这些事后反思,是教育理论和别人经验的内化过程,能够更好的理解教育理论在教学实际的应用,还可以提高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3)微格化教学。通过录音、录像等方法,使实习生把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拍摄下来,使实习生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进行自我观察分析,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增强自我认识,进行正确、全面的自我分析,从而快速、准确的掌握这些教学技能。立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研究成果直接改善教育教学行为。自己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观摩、审视,会发现每一次重现都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每一次反思都会产生一定的收获,久而久之,反思能力会逐渐加强。

(4)博客反思。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实习生上网非常方便,这样实习生可以书写博客,自己对于课堂、学生、教材、生活的所思、所感通过网络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网络日志,其他实习生或者教师可以随时浏览并且通过评论等形式进行交流,实习生也可以通过看其他同伴或教师的网络日志进行学习和比较,是一种相对开放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互动的交流反思方式。

(5)电子档案袋。电子档案袋可以清晰地显示一个成长记录图,电子档案袋易操作、易携带,研究分析更实用快捷,并能对档案进行全方位的分类,可以很方便地共享同事间的信息,可以有效地就档案资料进行对话。电子档案袋利于实习生养成积累资料的习惯,能够将教育经验和教育心得累积起来作为思考对象,运用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在“实践―反思― 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然后进一步改善教学实践,同时积累的资料又会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原始资料与理论依据。

宁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宗让.高校校园网教学视频资源库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2(11).

篇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应用于常规的教学已经成为现实,在网络教室环境下进行网络教学是现在中学教师教学的先进手段。网络教室是具有视频广播、视频点播、轮流电子监控、电子遥控、电子白板、电子阅览的新型教学空间,师生能够在网络教室里随意检索文本资料、视频资料,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以在网络教室里在线浏览互联网内容。在网络教室环境下的网络教学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爱好和所需,在网络上进行不同角度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下面是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形成的一些看法。

一、在网络教室环境下实施英语教学优于传统教学

在网络教室环境下实施英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的出发点不同。传统的教学是把学习者看作为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而网络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出发点,在网络教室这特定的环境下,借助计算机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的协助,利用校园网、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料,学生自主地学习,获取知识。

在网络教室环境下实施英语教学和传统教学的过程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启发,学生听、思考,总是线性的教学顺序,不能有教学程序的交叉和反复,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在一个层次上的教学引导,不能突出学生的地位,不能因人而异有不同的教学层次。而在网络教室环境下实施的英语教学,学生有充分的自,学习过程由自己控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网络课件或网上学习资料可以随时颠倒学习顺序、学习内容,学习上难点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多次重现,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时和教师、同学交流而不必打断别人的学习进程,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

在网络教室环境下实施英语教学,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教师思维的限制,所以在大量的学习资料面前,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不再受到束缚和限制,可以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在网络教室环境下实施英语教学也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英语是一门以交际为基础的学科,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交际的教学和学生交际素养的培养。利用网络环境可以很方便演示一个情景交际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情景,演示对话过程,可以让情景对话暂停、多次重放。利用计算机演示英语情景交际只是在虚拟的环境下实现的,情景交际理想化,得到的对话交流效果也理想化,没有误差的出现,容易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得到口语交流,进而掌握短语和句型。而且在网络环境下也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知识. 习题的分析、看法,再和教师、同学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这些优点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网络教学中学生直接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会有很大的难度。在此情况下不如直接让学生利用纸和笔进行推导。或直接由教师准备好网络课件展示英语规律的推导过程。在网络教学中我们不能因为有了网络环境而放弃传统教学上的优点。

三、在网络教室环境下实施英语教学要有充分的准备过程

在上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好教学资料。因为在网络环境下让学生自主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学习资料既费时又不能很好地把握学习资料质量的优劣。而由教师在网上先搜集优选出相应学习资料的网址,利用网页制作软件按照知识难度的高低顺序排好做成超级链接结构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来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这样能保证学生知识掌握的方向性和统一性,也给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四、在网络教室环境下实施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篇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2-0050-03

一、引言

“互联网+”战略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当前,随着教育部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鼓励政策的不断颁布和推进实施,各大高校纷纷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建设完成一系列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精品课程与多媒体课件教改立项专项建设之后,又陆续开展了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在数字化大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纸质媒体、纸质出版物转向了电子化、数字化,适应“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不少教育出版机构已经或正在成立数字出版部门或公司,关注和研究课程、教材的数字化问题,并已出版和销售许多数字化教材。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例:2015年秋季数字化产品目录中在售数字化产品近200套,其中生命科学类23套;2013年4月,高等教育出版社确定了高等农林院校基础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系列教材建设项目,涵盖高等农林教育40门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W、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五大类)共计50种教材,该项目创新出版模式,将纸介教材、数字化资源以及网络学习平台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纸质图书+数字课程+平板电脑版数字教材”的新形态教材。

然而当前时期,一方面,国内新形态教材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其整体数量、丰富度均有待提高,建设形式和内容编排也处于摸索之中;另一方面,高校中许多教师没能理解并应用信息时代的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所以新形态教材还未被广泛地建设和应用。

而与此同时,我国智能终端产业蓬勃发展,以微型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已广泛普及。

大学生作为教材使用的主体,持有智能手机的比率接近100%,屏幕尺寸多在5英寸以上。随着智能终端APP和移动互联网广泛使用,也带来了学习行为的转变,为新形态教材的建设和应用带来了新的契机。

据李晓鹏统计,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期间由朱士信、唐烁主编的《高等数学(上)》(2014年8月出版)在合肥工业大学等3个学校一学期试用,学生累计登录在线平台学习的次数达到了8.9万次,累计学习时长达到了162.6万分钟,平均每位学生登录次数为6.2次,平均每次登录学习的时长为18.3分钟,这也反映了学生对新形态教材的热切需求。

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新形态教材的建设质量,并使其适应智能终端运行环境;如何高效运用新形态教材,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还需大量研究和探索工作。

二、新形态教材相比数字化教材、传统教材的优势

新形态教材是“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化教材和传统教材相结合的一类教材,它既保留了符合传统阅读方式的纸质教材,又融合了交互性好的光盘版、数字课程版或平板电脑版等数字教材。

但新形态教材又有更多优势:

1.可经济地实现教材版面“彩色化”

目前国内纸质教材受学生购买力和购买习惯影响,纸张主要采用灰度甚至是黑白印刷。而新形态教材通过数字内容补充则很容易保留教材彩色化。

2.可增加教材销售数量

原有纸质教材通过图书馆借阅、盗版复印、旧书市场流转、高低年级学生间借阅或赠予,每一本教材可谓是“物尽其用”,这明显减少了教材的销量。而许多数字化教材因售价过高,主要是公费购买,往往遭遇有价无市的困局。

而新形态教材将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材打包销售,除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学生购买外,还可通过在线数字资源有限期使用促进教材销售,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有许多教材捆绑的4A在线教学资源自激活之日起有效期为1年。教材销售量增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以实惠的价格获得优秀的数字教学资源,还可惠及教材作者和出版商,推动数字教学资源的更新,使其建设步入良性循环。

3.易于更新

新形态教材纸质部分主要侧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阐述,所需更新相对较少,而数字部分更新成本较低,尤其是线上数字资源,随时可以更新扩展。

4.有利于差异化销售

不同专业学生对教材需求不同,即使同一班级学生对教材的要求也不同。新形态教材可以根据学生需求不同按不同版本以不同价格灵活销售,尤其是线上数字资源可按具体内容后续收费,实现教材个性化定价。

5.有利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后续更新

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共建共享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局限和不足。如免费共享的数字资源,其开发者或建设者对其后续更新不积极;有限范围内共享的数字资源受益范围较小。而新形态教材通过打包销售降低数字化教学资源价格,可实现建设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更新,实现其良性发展。

6.有利于教材开发者由出售产品向出售服务转型

传统教材往往以产品的形式一次性销售。而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新媒体的渗入,出版商和作者的传统教材销售模式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新形态教材可通过后续数字资源收费、在线广告植入获取收益。

因此新形态教材将有更强的生命力,是教材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新形态教材建设与应用

目前,新形态教材正处于建设和应用初期,笔者以《动物生理学》新形态教材为例就此谈一些看法。

1.重视教材纸质部分的编写

《动物生理学》教材主要受众群体为农林水产院校动物方向的学生以及综合师范院校生物类的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教材的要求不同――毕竟不是每个学生都将成为“动物生理学家”。因此教材纸质部分作为新形态教材的信息承载基础骨架,应侧重于阐述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其内容相对精练但又完整系统,确保重点和主线清晰。在纸质教材对应的内容中,用醒目的图标与序号标引出数字资源的类型和内容,且最好能配上对应网址的二维码,有利于读者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快速到达网上知识点,引导使用者到数字课程中进行相应深人、拓展的学习。另外,高校教材的选用往往由任课教师决定,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有习惯性的延续,因此新教材还需考虑如何让教师很快适应,降低其推广难度。

2.充分融合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等在线开放课程已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2011年10月,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教高[2011]8号),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截止到2015年10月,在爱课程网上线的本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已达1755门。这些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都已建成丰富全面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已形成品牌效应。这些在线课程也可建设新形态教材,有利于线上线下资源结合,使教材适应当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新趋势。

3.重视读者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意见

数字课程可以搭载视频、动画、图片甚至各种程序,大大拓展了教材编写中可利用的素材类型。但对于描述某一动物生理过程的一张图片或一个动画,如何设计才能直观易懂、让人印象深刻?对于教师授课用演示文稿如何进行内容编排才能让学生易于理解、{动学生听课兴趣?对于学生自测系统如何构建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何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如何设计才能优化读者交互式体验?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与渴求知识的学生,他们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首要使用者,他们也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需求者。因此,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如何构建、怎样建设,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形态教材的建设应建立在对读者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优化数字化资源建设形式和建设方法。

4.开发支持多种智能终端的APP

目前阅读数字课程主要通过网页浏览器。但让读者通过APP浏览数字内容有更多的优势。比如: APP相对封闭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APP方便读者在数字内容上做笔记;APP通过设定强制占用终端屏幕减少读者学习过程中其他无关操作从而提高学习专注度。甚至随着未来手机指纹识别传感器的普及,可通过APP控制只允许某个人使用某本教材中的数字教学资源。但在APP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应用平台(如iOS、Android、PC)开发多个版本,并考虑同一应用平台下各手持智能终端的差异性,比如运算速率、屏幕分辨率等等,以保证最大的兼容性。

5.优化数字资源内容

开发和建设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内容的过程中,需要打破原有思维定势,按照新的教学需求予以优化更新或补充。数字资源不是将纸质教材进行扫描加工以后进行简单的载体搬家,而需跳出传统教材编写模式,强化交互性内容。比如在《动物生理学》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可将诸多抽象复杂的生理过程以动画、图表、情景模拟、虚拟仿真等形式通过深入浅出、简明清晰的风格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帮助读者从多层面、多视角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及其规律,以及适应性的功能调节过程,从而降低课程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字资源建设除了重视单个组件的质量,还应处理好组件和组件之间的衔接,重视组件的装配。比如构建知识图谱、设置快速检索、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快速跳转等。

6.考虑数字资源在不同终端运行的兼容性

数字资源内容要有好的用户体验,在微型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不同终端运行时还要有好的兼容性。如Authorware打包的课件只能在PC中运行,Flas不支持iOS平台,这将限制跨平台使用。因此开发者需要提前考虑数字内容的技术实现方法。另外,互动操作的内容是否支持鼠标和触摸屏,图片或动画的分辨率是否支持小屏幕手机等,制作开发时也需要考虑。

7.优化应用模式

在新形态教材前期使用中,教师和学生均缺乏使用经验,除了优化数字资源提高其易用性外,还需探索一套简单有效的使用模式,提高其使用效率,提升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如何高效运用数字资源,如何引导学生获取数字资源、使用数字资源,如何调动学生使用数字资源的积极性,让教学超越教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新形态教材的建设价值,这都需要深入探索。

8.建设一支稳定的制作团队

新形态教材和传统教材相比,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随时对数字内容部分进行扩展、修正和更新,因此应有多媒体制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形成一个稳定的制作团队,能保障教材后续更新。

参考文献:

[1]杨平.“生物化学”数字化教材的建设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4(4):155-157.

[2]赵诚.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教材建设及其应用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0):13-14.

[3]白阳,姜召凤.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与推广[J].航海教育研究,2013(1):91-92.

[4]王英芳.关于高校数字化教材建设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4(16):117.

[5]刘龙.基于APP平台的中职数字化教材开发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6):105-107.

[6]赵晓媛,黄诗笺,王莉.借力全新出版形态展现精彩教学内容――数字化实验教材的出版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3,3(2):59-61.

篇9

一、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内涵

哈贝马斯是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最主要的理论贡献就是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其中他对交往理性的探索在哈贝马斯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哈贝马斯通过对现代性理性问题的检视和反思,试图探寻走出现代性工具理性困境的交往理性出路,哈贝马斯对现代性工具理性的反思与探讨,是他整个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

(一)交往理性的概念

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一书中提到,交往行为是“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它由具有约束力的经双方认可的规范所支配,这些经双方认可的规范规定了行为的相互期望,并至少必须得到两个行为主体的理解和承认。社会规范必须用法令来加强。它们的意义体现在日常语言交往上”。他还在这本书中提到“如果参与行动者的行动计划不是按照自我中心的成就计算,而是因相互理解而形成合作化的活动,那么,我就把这种行动称为交往行动。在交往行动中,参与者不是首先以自我的成就为取向,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追求他们个人的目的,就是说,他们能够在共同状况规定的基础上,相互协调他们的行动计划”。 从哈贝马斯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交往行为需要多个行为主体相互沟通和理解并且遵循一定的规范,在交往过程中需要彼此协调,而一定的规范是在交往行动中所达成的共识,这就是所谓的交往理性。

(二)对工具理性的批判

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继承人,他对工具理性的批判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而这一传统的思想根源来自于马克斯韦伯,他把马克斯韦伯的观点作为他的社会学理论基础。根据韦伯的观点,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可以理解为一个全面趋向理性化的进程,主要表现为由价值理性为主向工具理性为主的社会的变异过程。韦伯把理性行为分为目的-工具理性行为和价值理性行为。所谓目的-工具理性行为是指能够以数学形式进行量化和预测后果以实现目的的行为,它以合理地选择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最有效的手段、工具以及合理地权衡确立行为的目的为特征。价值理性行为则是行为者在采取行为或选择时,而只关注如何履行某种道德上或宗教上、政治上的义务责任,服从道德良心的感召。哈贝马斯把人的行为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工具行为是按照技术规则进行的,他涉及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交往行为则是指行为主体之间以语言或其他符号为媒介,通过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诚实对话,以求得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和谐的行为。

哈贝马斯继承了韦伯理论中合理的成分。韦伯一方面强调理性主义的因素,另一方面又强调客观物质条件和冲突,哈贝马斯认同韦伯理论中对理性主义的论述,并且倾向于拯救资本主义现代性理性,认为资本主义者的理性观点是应当受到谴责的,因为他们将社会体系的要素从生活中分离了,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各项社会要素是需要相互作用和整合的。但事实上是资本主义以一种目的-手段的形式控制了理性,所以哈贝马斯想将理性从资本主义控制的狭隘工具理性的桎梏的各个方面解放出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观念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发展和一定的社会制度的条件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符合社会的客观需要。高校作为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地,教学活动必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进行,实现不断进步。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1.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教育者主观的把刻板的理论知识灌

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只能被动的接受固有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在信息多元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仅仅局限于理论范围,不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不仅理论教学显得空洞乏味,并且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教学的现实性、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教育目标付诸于实践,把实践作为教育的根本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将实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全过程,才能突出教育的开放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冲突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样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的主体性意识行为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摆脱以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的行为模式,需要变主客二分的模式为双主体行为模式。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忽略受教育者的差异性、自身特点,缺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理解、沟通、交流、互动,受教育者没有积极的配合和有效的参与,那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空有其表。

三、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借鉴作用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是“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它由具有约束力的经双方认可的规范所支配,这些经双方认可的规范规定了行为的相互期望,并至少必须得到两个行为主体的理解和承认。社会规范必须用法令来加强。它们的意义体现在日常语言交往上”。从哈贝马斯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交往行为需要多个行为主体理解并遵循一定的规范来进行,而一定的规范也是通过交往行为得到确认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需要教育者和学生双行为主体互动交往,包括语言交往、行为交往,受教育者接收到规范理论信息将其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行为习惯,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篇10

自1988年上海市最先提出素质教育起,至今已有二十余载,然而在与根基深固的传统教育长期交锋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仍然困难颇多。那么在这困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阻力呢?笔者尝试从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人手,结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帮助。

一、“素质教育”的众说纷纭

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的素质,然而目前国内教育界对素质的概念界定不下十余种,诸如先天遗传说、三层涵义说、身心倾向说、稳固性质说、基本品质说、基础学力说、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合金说、主体品性说、综合表现说、心理教养说、历史积淀说、内化说和本质属性说等。这些学说对人的素质作了多维层面的界定与剖析,虽然有利于我们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但同时也造成了对“素质”概念的众说纷纭,造成了实践层面的不知所措。在倡导素质教育方针下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比较极端的做法,就笔者所见所闻,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音乐、美术辅导班。

其二: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抓德育。认为只要抓好了精神文明建设,净化了校园风气,学生素质就会迅速提高。

其三: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淡化甚至取消考试。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多学校主张减少考试科目,降低考试难度。

可见,概念的模糊不清使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行的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那么,“素质教育”究竟包含哪些内容?是否与考试水火不容呢?笔者认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德国的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当代欧美哲学和社会理论领域中最富原创性、体系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具有相当大的兼容力和吸纳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塞尔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学理论,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以及帕森斯和皮亚杰等人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哈贝马斯个人学术成就的标志正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建构起来的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认为,“与交往的、断言性的、自我表达的及规范调节等四种言语行为相适应,社会行为也可以分为四种。”它们有不同的取向,关联于不同领域的世界,具有。不同的有效性要求。

第一,目的行为。它以成功为目标,以合理谋划为特征,津津乐道于对自然的统治,而缺乏主体间向度,主要关联于客观世界,要求真实性。

第二,规范调节行为。它是社会群体成员以遵循共同的价值规范为取向的行为。“规范表达了在一种社会集团中所存在的相互意见一致的状况”,要求人人遵守。它主要关联于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要求正当性。

第三,戏剧行为。戏剧行为涉及互动的各个参与者,他们相互构成观众,并使自身呈现在诸观众面前,以便在公众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印象。它主要关联于主观世界,要求真诚性。

第四,交往行为。它指的是“至少是两个或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所达到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为”。也就是说,交往行为不仅是以理解为目的的对话行为,而且还是在行为主体共识基础之上,通过规范调节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的行为。在交往行为中,行为主体“……从他们自己所解释的生活世界视野,同时涉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以研究共同的状况规定”。因此,生活世界中的交往行为同时要求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哈贝马斯把交往行为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而其它各种行为都应处于交往活动的支配之下。

三、素质教育的本质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交往,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相互来往,而是关涉到意义的双向理解与生成,关涉到人的本质性存在状态,关涉到主体间性的造就。交往是人们在没有内在与外在压力与制约的情况下,彼此真诚敞亮、交互共生的存在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交往实质上等同于广义的教育。教育本身即是一种以意义为取向的交往活动。

教育中的交往在很久以前就被教育家们所论述。孔子十分重视学生间交往的作用,他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主张以“对话法”发现真理,看重的正是师生间的交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曾对教育中的交往进行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

素质教育本身是教育,必然具有教育的交往活动本质,只是它更强调人的素质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因此,对待素质教育,不能纠缠于对“素质”本身的界定,而应依据它在生活世界定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取向,考察它要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还应按照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的交往要求,思考它的有效推行方式。

四、素质教育的内涵

哈贝马斯受著名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启发,把世界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世界,同时也把交往关系划分为三个层面。这三个世界与三个层面密切相关。这三个世界分别是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主体世界。而三个交往层面是:(1)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的交往层面,(2)社会中实践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层面,(3)成熟的主体与其自身的内在本质与他者的主体性关系层面。素质教育是一种为达到双向理解的交往活动。在素质教育中,作为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同时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主体世界打交道,并服从三种对应的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下面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探求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的基础在于能力教育。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交往层面的真实性要求,确立了能力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在这种交往活动中,主体和自然世界处于一种主一客关系。这符合自笛卡儿以来的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观,即把单独的个人看作是认识的主体,强调个人对其以外的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涉及这个层面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自然规律,还要具备动手能力。所以,传统教学重视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素质教育并非轻视知识,也不是要取消考试。人类走向文明时代以来,在任何时候都是依靠知识的,知识经济时代尤其如此。而考试既能够查漏补缺又可以选拔人才,其地位也是无以取代的。不同的是,素质教育在强调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实践。因此,作为素质教育基础的能力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思维水平、创新能力等。

2.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道德教育。社会中实践主体之间互动关系层面的正当性要求,决定了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素质教育不能离开社会进行,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自觉意识的实践主体,应该遵守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我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教人做人总是第一位,教人有一种专业还是余事。”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可见一斑。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学校的德育工作逐渐淡化了生活层面的内容,演化成知识教育,强调对认知、记忆等的训练与培养,缺失了与学生真实生活的结合。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者一直已经在其中运动的视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发生的。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宝贵的教育时机,因此,学校德育应该以生活为根基,通过生活进行德育,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

3.素质教育的保障在于师生关系。第三个交往层面的真诚性要求,强调了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主体问性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

篇11

20多年来,我国一直在今进行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曲折前进,教育制度不断革新,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在借鉴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后,又汲取了美国的先进经验,近几年又实施了普及新课标的教改运动,应该说已经奠定了教育网络的基本框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作为具体操作方面的考试模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松绑 ”,特别是基础教育方面,现有的考试模式明显不能适应新课标所提倡的教育目标和要求,“穿新鞋,走旧路”成为考试模式与教育方向关系的真实写照。它虽然也关注学生的思维, 但是核心不在提高思维素质,却在于搭建适应考试模式的被动的思维定势。这样训练出来的被动的思维方式,长时间地消蚀着学生正在生长着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和创造力,严重地阻碍了人的全面 发展和健康成长。把学生引导并束缚到被动学习、被动思考的轨道上,造成了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考得怎么样就获得怎么样的评价的划一呆板的局面。而学生的现阶段 的思维状况如何,将来的思维会如何,他们的思维素质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在教育重中之中的核心环节,反而成了我们熟视无睹的问题。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根本的改变,那么素质教育就不可能得以真正实施。 长此以往,素质教育远远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素质” 全面的根本目标。

教育的改革与教育目的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应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具体在考试上就应协调教育作出与之相宜的调整。尽管我们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了巨大的努力,但不得不承认考试模式仍滞后落伍。教育的分割细化,使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知识性强而人本性欠缺,学生接受的是各种门类繁多的知识点,并未能在价值观念及行为上进行自我改变。忽视了作为教育最高目标的人格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这样的考试,严重的制约着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及个性的自由发展,脱离了教育的人本主旨。

课改的施行须有相应的考试改革支撑,当前要求我们对考试应树立从唯升学论到发展论的前瞻意识观念,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适当增加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紧密的题目,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要非常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而得出结论的过程,以检验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题型上适当减少甚至消灭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的考查力度、深度、广度;改革现行的单一的文化闭卷考试方法,建立起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实行德育、智育、体育不同方面的综合考核,试行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等级评价制度。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02-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所有大学新生的一门必修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大学生主体全部是“90后”,他们思维活跃,关注新生事物和热点问题,信息渠道多元,而且据黑护高专调查问卷显示,100%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来源于网络。因此,“基础课”教学单凭说教,拘泥于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就无法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那么要使“基础课”真正达到“学生真心喜爱、毕生难忘、终身受益”这一目标,教师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信息来源,把大量网络信息和资源整合到“基础课”的教学中去,这样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会使他们对“基础课”更感兴趣、更令他们信服,从而会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

下面,我谈一下黑护高专“基础课”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具体做法。

一、直接把网络上的资源整合应用到教学中去,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

1.直接在网络上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精美图片制作PPT文件,帮助教学

在我校,“基础课”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选取与教学主题相契合的图片能凸显主题,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例如,制作PPT文件时,可以选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力,美化教学版面,使其更关注教学内容。实践证明,选择网络上精美的图片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2.直接利用网上最具时效的热点问题和现象作为教学案例,服务教学

“基础课”是“可塑性”极强的一门课,针对某一原理可以选用很多案例加以分析、说明或讨论。例如讲到“遵守公共秩序”这一内容时,由于内容过于简单,乏味,单凭说教,“不要闯红灯、不要乱闯马路”,难免令人生厌,作为大学生这些基础的道德规范不需要重复讲述。这时我们可以选取网络上最新鲜有趣的案例“中国式过马路”,无需多言,只需在网上选取一幅漫画,配上少许文字,同学们就能一目了然,即可展开讨论。说明其危害与后果,这样做可以贴近学生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笑声中得到反思,切实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

3.直接从网上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提升教学

“基础课”不是单纯地教授专业知识,而是一门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视频资料是“基础课”常用的手段之一,那么这些视频资料大多数来源于网络。例如,讲授爱国主义的要求之一是爱自己的骨肉同胞时,在网络上下载一段汶川地震时全国人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抗震救灾的感人视频,来表现中国人民对自己骨肉同胞的深切的爱,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们被震撼、被感动,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为把从小就被灌输的爱祖国、爱人民的大理论找到了落脚点。

二、利用黑护高专“基础课”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实践,增强课程实效性

护高专“基础课”网络教学平台建于2011年,分为教学资源、师生交流、热点问题、课下作业等几大板块,平台上的所有资源是师生共享的。

在这个平台上的教学资源板块上,我们所有的“基础课”教师把自己的教案、案例、视频等资料集中放在一起,集思广益,这样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网上的精彩资源为我所用,整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实际上就是一种高效快捷的网上集体备课。

“基础课”上还有许多教学内容需要讨论,如果这些内容利用课堂时间展示或口述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还很难引起学生们的兴趣,那么我们就会告诉学生提前到网络教学平台上看资料,到了正式上课时,由于事先有准备,同学们的讨论就会热烈而深刻,从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就会更加的透彻。

在护高专的网络教学平台上,还有一个师生交流板块,为学生和教师课下讨论问题,交流情感提供方便。学生们利用这一版块给教师留言,可以给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可以把自己在学习或者生活中的困惑和烦恼告诉教师,请老师帮助分析解决,这样就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与信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学生。学生亲其师,更信其道,所以就更喜欢上“基础课”,大大提高了该课的实效性。

三、利用黑护高专网络教学平台增强“基础课”实效性的表现

黑护高专通过两轮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基础课”教学的实践活动,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学生们上课的状态越来越好,“基础课”的实效性显著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们真心喜爱“基础课”。 以往一些学生片面认为学好专业课才是自己今后的谋生手段,把“基础课”当成一门副课。认为学习“基础课”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浪费时间,甚至十分厌恶。 自从我们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以来,“基础课”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在本学期结束时,基础课教研组对本校286名大一新生做的调查问卷显示,90%以上的学生表示真心喜爱“基础课”,86%的学生表示学习“基础课”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