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0 16:24: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信息化的好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在有一股流行病,为了要赶上潮流,不少企业迷信电子商务,网络化和信息化,对企 业的基础管理,特别是对如何使自己的企业实行数字化管理,以便更快更好地与网络化、信 息化接轨缺乏耐心和明智的决策,指望一夜之间就能驶上信息化管理的快车道。实际上,作 为企业来说,加入电子商务,实行网络化、信息化管理的目的还是为了用更少的投入获取最 大的效益,信息化管理是企业为达到其经营目标而须借求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和手段,因此, 在走向网络化、信息化之前,我们的企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首先要改变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要将多层次从上到下的金字塔型的管理系统进行扁平 化、内部网络化,重新设计和优化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使企业内部的信息传输更便捷,实 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拆除传统的一层一级的管理藩篱,使管理者与员工、各部门之间的交流 和沟通更直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其次,彻底改变传统管理的思维方式,从企业组织的整体出发,在重新设计和优化企业 的整体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重建每个员工、每道工序的数字化基础,并达到规范化、标准化 的要求,这样,在新的管理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数字化管理基础才能成为企业走向网 络化,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处理好管理软件引进
消化与自主开发延伸关系
从国家安全、信息安全、企业安全角度出发,我们不能不提出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中国 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和走向世界的双重欲望的挤压下,必然 希望从管理技术手段上抢占制高点,以便迎头赶上,而眼前的现实是国内中小企业占企业总 数的90%以上,企业基础管理薄弱,部门、岗位职责不清,业务流程不顺,内部控制不强, 虚假数字猖獗,各部门自行封闭,信息的采录、传输速度慢,时效性差,运用信息进行决策 与管理的能力受到限制,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我们的企业信息化的现状是60年代的管理,80 年代的网络,90年代的硬件,很显然我们不能按着心情的急切来办事,必须立足现实,瞄准 先进,放眼未来,在对先进的管理软件进行必要的引进基础上,加强消化吸收,并逐步走上 自我开发延伸,从而最终拥有自主版权的管理软件的路子。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两点 ,否则当我们走上自我开发之路之时就会成为走向落后之日,当我们拥有所谓自主软件之时 ,就会成为重新与世隔绝之日。
第一,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要素贯穿始终。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企业经营的内外环 境充满着很多变数,加入世贸组织,走向世界,必然带来竞争的国际化,在这瞬息万变的信 息时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克强制胜的惟一法宝就是不断创新,而企业管理的每一项创新 ,包括组织结构的创新、技术创新、经营策略的创新、核算创新等等都需要自己的管理软件 能及时跟进,甚至要求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管理软件首先进行创新,这样管理实务的创新与 管理软件开发的创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支持,将创新融洽在企业发展壮大 过程的始终。只有这样的管理软件才能使企业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过程中不至落伍 ,并具有中国特色、企业特色。
第二,必须始终瞄准国际市场和标准。这个要求的提出不仅是要求紧跟国际标准,而且 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使在不断创新基础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软件能与国际标准兼容,在一 定的条件下,向国际市场推销我们自己的管理软件。这个要求的提出,显然不是夜郎自大或 是盲目乐观,事实上,我们有这方面的潜力,关键在我们自己。
处理好企业信息化管理
所需人才的内培与外聘的关系
今天我国正处在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同时发展的历史时期,因此,我们的企业必然要担 负起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同时又要不断汲取世界先进科学知识来促进我国从工业经济最终 走向知识经济时代这样双重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随着知识对发展经济的 作用的越来越大,在劳动者中从事知识工作的知识工人也在不断地增加,作为企业管理者必 须从思想首先改变对知识工人的看法,不再是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属下,而应该看作是使企 业走向网络化、信息化,不断发展壮大的共同管理者,不再把对知识工人的劳动支付的报酬 看作是“成本”而应将拥有知识工人看作是企业的一份“资产”,使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 上不断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对知识工人特别是高级知识工作者 的渴求,往往引发企业与企业之间,以至于国与国之间的人才争夺战,争夺的结果要么两败 俱伤,要么得不偿失,如其愿者毕竟可数,因此,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管理上应该坚持 自培与外培相结合,不偏不倚。
1 引言
我国现阶段,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是很明显的,但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房地产企业管理者们担心的是信息化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房地产企业不愿意承担由信息化带来的沉没成本,通常管理者想通过信息1化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而不是降低企业利益来获得企业流程的优化。房地产企业内部的管理者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有些可以用信息化来解决,有些由于人为的因素无法实现管理,还有管理的具体程度等等,都是管理者们关注的问题。管理者们也深知企业信息化是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但同时他们也担心一旦其他与自己竞争的企业也搞信息化建设,是否还能保持住自己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强与对手的企业竞争力。因此,提高我国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管理,改善地产行业区域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加强我国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结构的调整,推进我国房地产企业信息化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和建设停滞不前。
2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大部分仍停留在传统的销售及管理模式上,并不感觉到信息化技术会带来什么样的成效。有些房地产企业难于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很多房地产企业看到别人有信息化管理自己的企业也想有,但是有些部门没有必要弄,不是每个部门都适合信息化管理。例如:有些跨地域性合作的房地产企业为了节省经常出差带来的高成本,就采取了互联网网络会议的形式进行相关事宜的协商洽谈,既省时又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的时候就要先知道自己部门需要不需要,不要盲目的寻求信息化,功能多信息管理和技术最先进的,而且还需要能充分利用信息化这个工具,这才是重要的。
2.2.房地产企业内部制度执行得不彻底。如果企业制订的制度根本没有贯彻执行,即使利用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实现。许多房地产企业都以为:只要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或者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网站就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这种认知显然限制了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实际上,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复杂化管理工程,除了考虑信息技术外,还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源的发展和组织,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对技2术创新的促进以及信息化对企业管理、运作模式的深刻影响。因此,信息化的实现必须伴随观念、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根本变革方能实现。
3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外包
信息化建设外包,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没有搞过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是怎么带来好处不了解的房地产企业,适合资金不太充足的房地产企业。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把信息化建设这部分全部或部分外包给专业的公司,让他们为企业服务,成为房地产企业的一个部门。信息化建设外包要比自己搞信息化的成本低,可以得到免费的咨询,并且能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让自己的员工得到免费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对信息化的认识,不但节约了资金,还让自己的企业得到了一个免费学习的机会。
3.2 选用适合房地产企业的通用管理软件
房地产区域经济企业信息化成果的推广转化,吸取国外企业信息化成果推广转化的有益经验, 加强企业信息管理的研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成果推广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高素质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围绕增加企业管理,积极探索房地产区域经济信息结构。企业信息化不可能简单走市场经济的路子,尤其在企业体制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增加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支持力度,以信息化为导向必须瞄准国内和国际两上市场的需求,加强有特色房地产企业开发力度。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3拓宽服务领域,为房地产企业走向市场铺路搭桥。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不管在国民经济中还是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都属于弱势,因此加强具有房地产企业特色的文化活动。只有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才能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努力搞信息化流通。
4 结尾
随着房地产企业发展日趋激烈,当前房地产企业趋势给我国市场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一步推进房地产企业信息化重大项目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性保障。
注释
[1]薛姝,欧衍涛.浅谈房地产业信息化[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102-110
[2]李宙星,唐丽聪.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和对策初探[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3)59-69
[3]符启勋,曹琳剑. 论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发展趋势[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10(7)98-106
参考文献
看起来很好的事情为什么中小企业并不买账?笔者通过走访一些中小企业,发现了中小企业不上信息化的一些原因,笔者概括主要有三个字:懒、疑、怕。
懒: A公司是福建一家著名中小白酒公司,去年销售额达2亿元人民币,但直到去年这家白酒企业才成立信息中心。虽名曰信息中心,其实却只有光杆司令一个,里里外外只有小黄一个人。小黄说,公司两三年内可能上不了OA、CRM,更不用说ERP。不过他倒乐于安于现状,上了OA或ERP,不忙死才怪!其实这种心态在很多小企业的信息化负责人身上都有,上了一个信息化项目,许多管理流程、组织结构要改,甚至影响自己的生存。小黄说,最近几年他接到许多有关信息化演讲、论坛或推广会邀请,他或是没去,或是按下不报,因为他觉得企业现阶段不可能实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厦门某工程机械厂网络信息中心主管李嵘说,除非老总下达“硬命令”,他一般不会主动提出大的信息化建设,否则“自找麻烦”。和多数CIO一样,他在企业能做到“小改小革”,这样已不错了。
疑: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成。即使IT厂商开出免费、试用、三包等优惠条件,企业也不会动心,更不会“上钩”。
在许多小企业看来,信息化投入都是从企业微薄利润里挤出,必须铢镏必较。他们认为,软件商醉翁之意不在酒,只要来找他们就是想挣他们钱的,如果自己掏了腰包就上当了。某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曾联系了近百家有信息化需求的企业,筛选后,决定向20家业务流程比较吻合A软件开发商的企业赠送软件,然而过了半个月,不少企业打来电话说不想要了。
专家指出,当企业投入资金、引进人才后发现信息化不能包治百病、没有取得预想效果时,就对信息化产生怀疑,继而信心减弱,甚至恢复到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时代。信息化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对企业而言,信息化的运营模式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常态,大部分企业都在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来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而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合理开发与使用,才是真正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离不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支持与推广。
1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定义及现状
1.1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定义
计算机应用技术得狭义定义是:能运用任何一款PC软件的功效,为有需求的人提供相应的服务。而它在广义上指的是:能够对各款软件的功能、设置或属性进行充分掌握与应用能力,并在任何情形下都能使用计算机高效的为所需人群提供服务。总而言之,只要是运用到PC软件为需要或可能需要的人提供服务的技术,都叫计算机应用技术。
1.2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现状
现阶段,伴随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也得到了大力的开发与推广,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是深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快速普及与应用,更为我们的生活生产、工作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根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15年12月为止,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了6.88亿,如此庞大的人群也直观的反映了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现状。
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义及现状
2.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企业信息化就是指企业通过使用领先的体系集成的方式,对企业自身的管理架构实行整合的过程,使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都能被合理有效的进行配置。这样不但能优化企业的业务、生产与管理流程,更能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起到辅助作用。
2.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也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时代。在大型企业中网络信息的接入达到了100%,而中小企业也达到了95%以上;超过50%的企业有自己的网站或是电子商务网店,60%以上的企业会运用网络为客户提供服务。上述这种现状表明,我国企业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3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
3.1生产环节的信息化控制
它是指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自动化生产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种应用,对生产型企业的批量制造与流水生产进行信息化的管控。它所用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有自动操控、微电子、模拟仿真等,以实现产量提升与质量提升的有效目的。对生产型企业来言,产品的设计研发、工艺制造、生产管理与质量检验等环节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管控,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
3.2内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企业内部流程信息化管理,是企业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对内部管理与业务流程的一种优化。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多,难度也很大,需要用到计算机应用技术里的信息集来采集资源、并对其采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组织和处理,从而为企业提供高效率与精准的管理信息及决策依据。这是一项触及各个环节与领域的技术,无论哪个企业都必须要在掌握企业状况的基础上,再来选取符合的开发项目,从一而终的将它做好,才是实现企业内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的唯一方法。
4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优势地位
(1)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提升企业信息化的数据采集水平,使员工对企业数据的采集过程变得更加简单,为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者创造了信息数据的共享平台,使他们能在第一时间掌握与分析企业的相关数据,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的各项计划。
(2)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提升企业信息化的办公水平,便于达成无纸化办公与网络化办公的环境,从而大大减少了企业的办公成本。不仅如此,信息化的办公还能够优化办公流程,减少因人为操作而带来的工作失误,有助于提升企业办公的准确率,并且减少因繁冗环节所致的时间及人力物力的浪费,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水平。
(3)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提升企业信息化的资源管理水平,使企业能够合理有效地调配、使用、共享资源,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提升资源的使用率,从而加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与此同时,企业信息化的资源管理,还能加强企业员工对企业资源的重视度与责任感,使员工的工作能力与经验转为企业的内部资源,便于企业时刻掌握相关的先进技术与经验,防止企业因人才流失所带来的工作延误。
(4)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推进企业信息化的电子商务水平。为想要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推进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同时,对于不需要发展电子商务的一些企业,还能提供远程交流与移动办公的工信息化服务,在极大范围内提升了运营与发展的便捷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从原有的传统简单的操作流程,转变到更为适应企业发展的程序链领域。由此可见,计算机应用技术正在贯通着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环节,为企业全面实现信息化发展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本文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施与优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企业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开发,才能完善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提升经营与生产效率,增加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开栏语:当前,企业信息化需求与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使得电信运营商、IT解决方案供应商都越来越重视依托电信网络提供企业需要的信息服务和解决方案。企业信息化为宽带网以及电信业创新业务带来了机遇,运营商纷纷推出面向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的信息化方案。为推荐和交流面向企业级应用的电信创新业务和解决方案,促进企业用户和电信运营商之间的良性互动,本报自本期开始特推出“通信运营与企业信息化”专栏。敬请广大读者、企业IT解决方案提供商与各大电信运营商关注并踊跃投稿。
赵宁是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总,公司有100多人,在全国各地还设有很多分部,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公司进行信息化改造。令赵总着急的是,公司目前连对外的网站都没有,而且公司对客户的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都停留在最原始的方法上。但由于目前公司的实力有限,不可能请专业人士建设企业网站,况且购买服务器、请技术人员维护、购买正版软件等也需要很多资金。“投入大,周期长”的顾虑使公司的信息化改造止步不前。
在我国,中小企业只有9%左右实施了信息化工程,远远低于国外70%的平均标准,这给急需向ICT转型的电信运营商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运营商依靠自身的优势,纷纷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这就像是一套简单而营养全面的快餐。大量和赵总的公司一样的中小型企业,只要每月支付很少的费用,就能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好处。
中小企业何以成信息化“困难户”
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4200多万,近90%的中小企业还未建立自己的网站,而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交易的公司仅占总数的8%,80%的企业对互联网的应用局限于企业形象展示和信息查询。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大部分国内中小企业认为,公司购买电脑组建了局域网,能够接入互联网,就是实现了信息化; 普遍重硬件,轻软件,没有认识到通过信息化应用提高管理效率的必要性。
■ 资金投入不足。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占总资产的8%~10%,我国只有0.3%。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对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大企业。而在目前国内ERP、OA、CRM等信息化软件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主要还是高端产品,从初始投入到后续的二次开发、运行中的系统维护、更新和管理费用均需要高昂的软硬件成本,这往往令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信息化建设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大型、巨型企业有实力斥巨资自己搭建信息化平台,享用先进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而更多的中小企业因无力承担高昂的信息化成本而愈加处于竞争劣势。
■ 系统开发周期长。中小企业的经营策略灵活多变,企业投资建设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周期又比较长,一般的企业很难自行开发。
■ 人才瓶颈。很多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IT人员,不可能为IT系统配备专业的人才。
■ 管理瓶颈。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如果中小企业自行建设系统,对系统的软硬件管理、维护、使用将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另外病毒的阻断、黑客的防范都会加大管理的难度。
透视“宽带商务”模式
2006年,政府提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要求,几大电信运营商响应政府号召,纷纷推出自己的产品,其中网通推出的“宽带商务”品牌旨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整合企业内外部通信需求,从建设、运营以及服务上提供了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
■ 建设――采用标准化模块+个性定制的ASP 模式。
中小型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变化快,它们总体需求相近,个体存在差异,在建设上采用“标准化模块+个性化定制”的ASP解决方案能很好解决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运营商作为应用服务提供商搭建宽带商务平台,聚合CP/SP,通过一站式服务的方式打造产业链,实现多方共赢的目的。
运营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业务的运营者,在整个价值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提供基础通信产品、通信增值产品及部分信息化应用,建设与运营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自身品牌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业务的销售及服务。AP(应用提供商)负责提供客户所需的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 CSP(客户服务支撑者)代表运营商向客户提供信息化应用的实施、运行维护及培训等服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运营商采用“自助餐”模式向企业提供服务。功能模块包括进销存管理、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HR)、客户关系管理(CRM)、虚拟呼叫中心、企业直线(4006)、免费服务热线(800)、企业号码导航、企业自动建站等。中小企业可选择适合自身的信息化增值业务和应用的附加服务,同时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通过个性化定制的方法,满足不同的需求。
■ 运营――采用“一站式”解决方案。
中小企业迫切需要“一站式”服务,不希望为企业信息化增加人员或机构,并且需要售后服务得到长期保障。运营商推出的商务解决方案,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产品方面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将基础通信产品、增值通信产品与信息化应用产品打包,以“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宽带商务”采用“平台自主运营、应用部分引入合作”的运营模式。由运营商整合各类信息化应用及其他通信服务,以统一界面向客户提供,用户一次登录完成统一接入和计费; 各类信息化应用有机整合,可实现应用层互通,系统提供商仅在后台提供支撑; 模式上采用自主运营,保证产品的长期服务能力,有效控制系统提供商变动的风险。
这种一站式服务方式不仅能提高中小企业的工作效率,还无需再花费大量资金,只需要以租用方式即可享受各类专业的IT系统服务。一切开通、付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信息安全得到保障,成本更为低廉。
■ 平台――依托电信级服务保安全。
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传统粮食企业可以对企业的各个关键业务环节进行优化,改善企业组织结构,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同时可以统一运作平台、共享业务数据,为管理层提供参考依据,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水平。正因为信息化建设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好处,目前传统粮食企业正大力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粮食行业来说是一场带有深刻变革意义的创新与尝试,在推广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陷入许多困境、遇到诸多问题。
2、传统粮食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主要困境
2.1 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显然,多数粮食企业还没有摆脱传统的行政干预和计划经济的管理阴影,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思想不到位等状况,对新技术不适应、对新理念有抵触。特别是信息化的改良将会推动传统企业实现全面、彻底的改革,从观念更新到业务优化甚至组织机构的重组等,都会造成企业上下一时很难适应。要对这种落后的传统行业实施信息化,确实困难重重,不仅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可能挫伤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2.2 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造成大量盲目实施或重复建设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但由于传统粮食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模式,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容易形成被动信息化的局面。而且,一般企业没有组建专门的机构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系统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各部门可能自行其是独自建设各自的信息系统,这样一方面造成企业大量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内部信息的不对称、不畅通,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同时埋下了网络和信息的安全隐患。
2.3 大部分企业没有自身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和信息化实施人才
受传统就业观念和用人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一般粮食企业是吸引不了信息技术人才的。大多数粮食企业只配备基本的信息系统维护人员,根本没有专业的信息管理机构和技术人才,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显然,引进的信息技术只有通过消化吸收与企业实际融合以后,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这就需要企业自身要有一定的应用研究、创新开发的能力。同时,由于传统粮食行业本身信息化基础薄弱,信息技术人才的缺失已成为粮食仓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大软肋。
3、传统粮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3.1 革新传统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体制创新
传统粮食仓储企业实施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其主要任务还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资源要素进行重组,以建立一套符合信息化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因此,在规划信息化战略时就应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改革创新相结合,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不仅是―种先进的管理程序和手段,实际上也体现了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可以讲,粮食仓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引进现代管理的过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2 注重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减少信息孤岛
近年来,粮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上完成了以储粮安全为目的的粮情智能化监控系统、为日常管理服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出入库管理为主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和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并对电子商务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由于建设实施的信息系统项目繁多,在开发应用中难免会出现重复无序建设和信息数据不连贯不共享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高度注意。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前期规划时就应规范技术标准、统一数据格式、定义模块接口,为应用信息系统的扩展性和协同化提供基础,应充分考虑平台的复用和数据的共享功能。
3.3 积极跟踪和应用前沿的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的水准
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构建全息化智能化的储粮仓库监控管理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云计算的应用为开发更具智慧的粮食决策调度系统和从事电子商务构建了应用平台。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传统的粮食企业应该大胆尝试新技术在新领域的创新应用,而不应只停留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上和应用领域中。广大企业应利用各种最新信息技术整合企业资源,尽量满足生产和管理需求,努力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3.4 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氛围,大力培育自己的信息化人才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018-02
1 引言
企业信息化是实施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必将对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企业信息化作为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全面提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我国企业中的推行程度还不够深入,很多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还很茫然,如何建设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了当前中国企业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课题。
2 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信息化就是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域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使社会各单位和全体公众随时随地都能通过图像、数据、声音或者影像等享用和互相传递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信息化的内容应该包括信息处理计算机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应用大众化以及信息贡献的社会化等。我们可以把企业信息化理解成一个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于企业实践中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即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借助以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手段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将企业的经营及管理流程在线实现, 并使企业管理层真正可以在线获得完整而明晰的“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3.1 促进组织结构优化,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可以简化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和中间管理人员,从而建立起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形式信息沟通畅通、及时,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3.2 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
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涉及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可以有效地、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费用。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外部信息,如市场信息、产品销售渠道信息等方面的成本降低;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可以使企业降低新产品的设计、生产成本和对现有产品进行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库存管理信息化使企业减少了库存量,降低了管理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3.3 提高企业的市场把握能力
在把握市场和消费者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联系,从而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的能力,使企业能迅速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与开发话动,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质量更好、品种更多、更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3.4 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信息技术能极大提高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思想的能力。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辅助工艺编制、柔性制造系统、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
3.5 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引进的不仅是信息技术,而更多的是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把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进行管理创新。以此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3.6 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
完备的信息是经营决策的基础。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获取信息、收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使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掌握更加完备、及时和准确。
3.7 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素质
企业信息化,可以加速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使企业领导至全体员工知识水平、信息意识与信息利用能力提高,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及企业文化的环境。
4企业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策略
4.1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应遵循的策略
4.1.1企业信息化建设遵循的策略
企业信息化建设遵循的策略,就是目标定位上的策略。即信息化一定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否则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四不像”,既不能为业务带来好处,又不能为新的增长创造条件,可能最后造成很大的浪费。
4.1.2 要有层次地逐步实施企业信息化
首先,在生产过程上实现信息化,为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奠定基础。其次,数据处理的信息化,从使用的角度出发自行开发或购买相应的管理软件,对生产、销售、财务等重要部门的数据进行处理,建立内部网,进入因特网,利用网络进行辅助决策,从信息化建设一开始就要真正以企业的效益为根本,分析、规划、有层次地逐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既不能消极等待,也不能盲目乱上。
4.1.3 要建立企业决策的信息支持系统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如何全面地理解企业的信息管理,建立适应本企业需求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实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就是为主管者提供信息,如帮助他们做决策的系统。该系统能向决策者提供大量历史的和外部经济环境的数据,企业的内源信息是其主要处理内容;另外,它还能按照决策问题的性质和决策者的需要随时以灵活的方式组织起来,以便协助决策者作好决策工作。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并不单纯指一套计算机系统,而是包括应用了此系统的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员,他们都是借助于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计算机和网络等),以加强对本企业的内外源信息的综合管理,最终为企业的经验与决策管理服务。
4.1.4 要制订有关的标准和规范
国家有关部门应制订有关的标准和规范,规定哪些工作应由主管部门下发软件,哪些只需统一数据的内容和格式就可以,同时要统一运行平台和网络的通道。
4.1.5 要考虑的是企业的应用基础
一个企业员工业务素质怎么样,经理的管理素质怎么样,变革能力好不好,整个外部应用环境又怎样,等等。另外,在考虑应用基础的同时,还要考虑未来发展。因为信息化的投入不是一次性的,需要考虑维护成本,持续投入,主流平台,这是基础性的策略。
4.2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4.2.1 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是指根据企业当前业务以及可预见的发展趋势,对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流通的要求,选购和构筑由信息设备、通信网络、数据库和支持软件等组成的环境。这就是认识上的提高,即由计算机选型、买设备,提高到建立性能价格比合算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这是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最根本条件。建设企业信息网络,企业信息网络是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在原有企业局域网的基础上,用Internet技术改造成外联网(Internet)和内联网(Extranet),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4.2.2 建立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搞好信息组织工作
说到信息,就不能不提到数据,一个时期以来,不少人从“重硬轻软”转到了“重软件轻数据”,数据涉及到企业的内外资源以及企业进行管理监督工作的各项标准,它不仅包括了计算机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客户、供应商、存货、库存等重要信息,还包括了进行管理监督所必须的能源、工时、材料等耗用的定额和费用开支的标准以及预算数据,企业应该对数据高度重视,实现对数据的规范化。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开发信息资源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企业信息化的归宿。而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从而保证标准化、规范化地组织好信息,就是开发信息资源的基本工作。
4.2.3 按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开发企业集成信息系统
生产型企业重点要搞好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建立从设计到制造和经营管理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即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CIMS)。服务型企业重点要搞好业务处理过程的信息化,既要开发企业各部门信息共享的内部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还要实现企业与业务伙伴或与客户间的信息自动交换,外部互联的有效方法就是通常讲的EDI――电子数据交换的应用。实际上,是要建立更大范围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积极利用外部资源,进行供应链合作,最大化地提高业务效率。
4.2.4 开展企业信息化教育
1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总体建设水平不高,企业通过信息化能见到效益的也不多,真正成功的案例较少。原因来自多个方面,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比较系统的整体规划和咨询,企业内部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信息化市场不规范,实施信息化的执行力度不够,对信息化的认知程度不足,投入偏低,重硬件、轻软件等。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否则很难取得预想的效果,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应有的优势,甚至是失败。
2 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应注意的问题
施工企业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一点,就是实施信息化是有风险的,深度的分析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就是要打好基础,从基础性工作做起。第一步必须深入调查、了解企业现状是什么样的。现在的建筑施工企业一般有四种管理模式:
第一种财务管理控制模式。如集团型的大型跨行业的企业,多元化程度比较高,涉及房地产、酒店、建筑施工等,企业总部一般没有这么多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只能是控制财务指标。
第二种是战略管理控制模式。这种模式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提出正确的指导、制定正确的目标,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更细一些,除了下达财务指标外,还下达内部管理需要达到的指标,企业员工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指标,为客户、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的指标等。
第三种是经营管理控制模式。这种企业的分子公司多元化程度比较低,如都是市政,都是施工总承包等,总部对下属分子公司所有的管理业务比较到位,由总部拿出方案,分子公司组织实施。
最后一种是财务管控、战略管控和经营管控的混合管理控制模式,比如主营业务采用经营管控,副业采用财务管控或战略管控等。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管理控制模式来选择开展信息化的方式,这个问题没有分清,是无法合理实施信息化的。而这只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在分析阶段的第一个重点。第二个要分析的重点是企业的业务流程。在做信息化之前,有很多施工企业不是在自己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做流程分析。流程分析的目的是分清楚各个管理层、各个职能部门甚至每个人的责任、权利、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完成什么样的任务等。公司总部、子公司、项目部等的具体职能都要在这步流程分析中明确。这里涉及到企业的集权与分权,因为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是一种利益的博弈,是一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博弈的关系,管理者需要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这也是流程梳理的重点。流程梳理完以后,还要看这些流程能不能形成一个标准的、完整的管理体系,流程和流程之间有没有矛盾,有没有冲突。要把流程形成企业的管理制度,原来没有的流程或者臃肿的流程,都要在梳理阶段完善或再造。有了制度和流程配套以后,再上信息化。施工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过程,是企业深化改革,转变经营思想,重新设计运营模式,业务流程再造,优化企业组织,合理设置工作岗位,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严格企业规章制度的过程。这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是成功开发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的必经之路或先导性工作。因此,企业信息化必须从这些基础性工作做起。研究开发软件只是这一过程的结果。也就是说,要遵重信息化的客观规律,按照信息系统的方法做信息化。我们提倡的信息化,首先是企业的诊断,分析企业是什么样的管理模式然后按照流程化、系统化、制度化、信息化的步骤,一步一步的走,才能保证信息化的顺利开展。如果企业对自身了解不深,或者对信息化理解不深,一定要聘请外部专家,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分析企业,制定企业信息化方案和指导实施。有很多人认为自己的企业不错,也有很多企业比较悲观,这两种极端都不好,要客观的分析自己的企业,就像做工程基础一样,分析将决定将来的信息化做成什么样。
3 建筑施工企业对信息化的开展
企业信息化需要经历五个阶段:支持阶段、排斥阶段、磨合阶段、认同阶段和协同应用阶段。第一个阶段比较好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启动,一般都要得到领导的支持才能开展。但随着信息化的逐步开展,涉及到企业的改革问题,如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工作状态,有些岗位利益丰厚,不愿意根据信息化进行工作职能的调整,甚至还有的岗位养尊处优。这样就会出现有人怕麻烦、有人不高兴等抵触情绪,这属于第二阶段,即排斥期。有了新的信息系统后,会出现不适应新系统,不太会用,不熟悉等情况,这需要使用者适应新系统,系统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也需要改进,这就是第三个阶段,即磨合期。如果企业不能够正确地认
识企业信息化这样的一个发展规律,不能够很好地控制和坚持“挺过”信息化的排斥期、磨合期,企业信息化就会夭折在摇篮之中。尤其是在排斥阶段,因为在推行信息化的过程中,必定会涉及某些个人利益、优势岗位和传统势力,会遭到他们的反对或抵制,从而使信息化的推进受阻。这时,如果企业没有坚定的组织,明确的态度和强有力地执行力,企业信息化是很难迈过这道“坎”的。系统调整完毕以后,就基本进入第四个阶段,即认同阶段。大家认为这套信息化系统确
实比较好用,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等。如果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通过运用信息化系统而发挥得很好,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配合也很好,能够很好的协调起来,那么就到了最后一个协同应用阶段,这时候,信息化系统才算是在企业真正的运转起来了。
4 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施工企业信息化建化建设的过程中,共有四种方式:系统式、变革式、渐进式和引导式。系统式就是按照某种理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施信息化。如项目管理知识体系、项目管理规范、企业管理手册、财务管理体系等。这种方式是一种理想的理论方式,能在企业较好的实施的前提条件是,企业的管理实践必须与其知识体系吻合。如果完全按照编制的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实施信息化,面面俱到,结果往往是做完以后,发现很不好用,甚至用不起来。这就属于没有找准企业信息化的突破口,用信息化解决企业的什么问题没有找准。变革式就是采用“休克”方式,用一套全新的管理信息化流程同时替代当前企业的所有管理制度、管理方法。这种方式需要强有力的、团结一致的高层领导班子,有着坚定的信念,并且对新的管理流程、管理体系有90 %以上的成果把握。有的企业在流程梳理完以后,宣布所有的中层干部全部下岗,重新按照业务流程通过竞争上岗来任命。这种思路推进信息化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中层干部不理解、不配合,会很难推进信息化。渐进式是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首先选择一个突破口,即选准一个流程并加以梳理、提炼和优化,进而在此基础上将其信息化。待该流程应用成功后,再采用同样的方式对其他流程进行信息化。这种方式只要有相关领导的支持,信息化项目班子努力工作,并按照预先梳理好的流程,正确的实施和有效地推进应用,提高执行力,信息化就会循序渐进的顺利开展,便于企业“消化”、掌握和推广应用。引导式是从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企业某项繁琐或复杂的业务问题,或领导特别关心且经常需要的报表开始,即从“小事”做起,给他们“实惠”开始,迎合他们的应用要求,让他们尝到“甜头”,在他们尝到“甜头”之后,他们就会进一步提出要求。这就是所谓的“引导式”方法。这种方式是在企业高层领导还不理解信息化,不知道怎么做信息化,也不打算做信息化的情况下,一种用“实例”或以“甜头”来引导企业做信息化的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是企业不
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要做有效益的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在制定标准、规范的时候应引导企业做有效益的信息化,这里所说的信息化效益,是指通过信息化提高生产、工作和管理效率以及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做信息化就是要整体规划,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推进信息化。从上到下,即满足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的需求,逐层推动。从里到外是从企业本身做起,做好内部信息化以后,再扩大到企业外部去。现在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不
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和另一个企业的供应链的竞争。
5 信息化溶入企业的管理方法
一、前言
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正以它的神奇力量改变着企业的生存模式,电子商务、远程办公、虚拟企业和虚拟组织的产生引起企业生产经营运作方式的变革,从而导致企业管理模式、信息交流方式、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变化。引起全新的企业经营革命。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经济单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推进企业信息化,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会计信息化模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建立适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会计信息系统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及意义
(1)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涉及许多相关学科,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都从不同角度对企业信息化的概念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概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根据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情况,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
(2)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信息化水平又较低。信息化建设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对信息的需求量是大量的、多方面的。造就形成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原动力。其次,加入WTO,与国际市场对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也迫切要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以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高市场竞争的效率。再次,有利于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伟大战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3)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企业信息化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信息化从某种角度说,就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过程。企业信息化也是如此。而且正是企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引起了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也将不断发展与完善,信息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2)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
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开发信息资源既是企业信息他的出发点,又是企业信息化的归宿,在企业信息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在传统的三大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的基础上,信息将成为企业的第四大战略资源,并且作为生产要素。其重要程度将日益增大,并引起企业生产经营、组织机构、企业文化等方面一系列的变革。
3)信息化覆盖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
很多人认为,信息化就是使用计算机连接因特网。其实,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的确,企业信息化是要使用计算机和因特网,但是,信息化作为一种时代进步的推动力,早已经突破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范畴,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以制造企业为例,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信息化、流通过程信息化、管理决策信息化和组织结构信息化。
4)信息化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具有市场竞争、需求拉动的外在压力和追求卓越、利润驱动的内在动力,才会有使用先进技术的迫切要求。尽管企业信息化需要
在信息技术方面投入巨资,还必须忍受组织结构转变的阵痛,而且可能存在失败的风险,但是一旦成功就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信息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企业实施信息他的目的就在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管理和组织结构等具有很强的渗透力,通过形成差异产品或服务、改变竞争方式、扩大竞争领域、减少交易成本、促进产品和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增强抗风险能力七个方面,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竞争力。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改变经营观念、激发人员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三、新会计准则下推进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化人才缺失
由于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职能的变化以及会计信息采集、处理的实时性和自动化,使会计人员摆脱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而能将工作重点更多地转向非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分析企业的业务活动和用户的信息需求,据此制定有关的信息记录、存储、维护和报告的规则等。因此,会计的管理职能得以真正实现,会计人员角色也将发生变化。信息技术环境无论是对会计人员的素质需求还是对会计人员的角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精通会计、财务管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财务软件开发人才严重不足,使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在高起点基础上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大打折扣。
(2)期末不按规定结账,甚至还可以“反结账”
新会计准则规定,“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定期(包括月、季、年末)结账”;《会计法》也明确规定,“会计帐簿记录发生错误……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的方法更正”。但我们发现,很多会计软件可以期末不结账就可以生成会计报表,甚至还可以在结账后发现原来处理有误,或者因为管理层的“特别需要”,采取“反结账”的方式,彻底推翻原来的会计记录,并且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这是与我国会计法规严重相违背的。
(3)操作权限不符合内控制度的要求
多数商品化会计软件存在“超级用户”,即以一个身份(如系统管理员)登陆,就可处理完会计核算的所有事项。这是与新会计准则内控制度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相违背的。其次,还存在系统管理员与财务主管岗位、会计核算具体岗位分工不清的问题。有些虽然有分工,但也没有在软件中体现出哪些是相容岗位、哪些是不相容岗位。四,新会计准则下完善我国会计信息化的措施
(1)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使会计人员能科学使用会计信息,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未来的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会计、管理和决策方面的知识,还应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对信息系统及其资源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随着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系统也应不断地在发展中体现它自身的动态变革。与信息技术人员不同,会计人员适应会计信息化需求的应变能力重点表现在以下三点:
①根据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管理变革的新需求,提出对会计控制规则和会计信息规则变革的新需求。
②制定各种业务活动、会计控制和会计信息的规则,协助信息技术人员正确理解、抽象和描述相关规则。
③在信息技术人员完成规则变革的信息设计后。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新功能进行验收评测。
(2)在投入会计信息化建设前。企业应有明确的规划
企业信息化的成功与失败,当然决定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多个方面。其中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战略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信息化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而是分阶段进行的。因为信息化的阶段划分不合理或转段时机掌握不当,使有些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单位信息化失败的例子很多。本文暂不考虑信息化发展的微观细节,只从宏观角度详细分析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诺兰模型
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Nolan)总结了若干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后,于1973年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阶段理论,并于1980年进一步完善。阶段理论也被称为阶段模型,该模型将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划分六个阶段。
1.初装阶段
从单位购进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开始,计算机的作用被初步认识到,个别人初步具备了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蔓延阶段
多部门购进计算机,并开发了大量应用程序,信息化费用支出剧增。但由于数据无法共享,出现了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等问题。
3.控制阶段
由于费用支出的剧增和无法实现数据共享,计算机的购进和应用受到控制。
4.集成阶段
统一组织,将分散应用的系统集成,建立集中的共享数据库。
5.数据管理阶段
20世纪80年代,美国尚处于第四阶段,所以,Nolan没能对本阶段作进一步解释。
6.成熟阶段
能满足各管理层次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
二、诺兰模型不符合当代企业
诺兰模型公布于1973年,完善于1980年。近30年过去了,信息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诺兰模型不再符合现阶段企业信息化的实际。其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1.人员环境的变化
30年前的人们除了计算机专业人员,其他很少人能够操作计算机,让企业的业务人员应用计算机当然需要较长的培训时间。现在的业务人员,大都会使用计算机,即使本企业尚未开展信息化,由于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人们早已从和银行、邮局、电信等各类部门的业务往来中认识到信息化的无处不在,“只有个别人会使用计算机”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2.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和30年前已经无法相比,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之强大,使用之方便,网络之快捷还有信息设备的价格之低廉,恐怕都是30年前的人们无法想象的。
3.企业环境的变化
30年前的信息化没有可供借鉴的信息化案例,大家都是摸索前进。如今有适合于各类企业的多种信息化解决方案,有现成的可供参考的信息化成功的企业案例,使准备实施信息化的企业能提前规划信息化的详细步骤。
总之,由于信息化环境的改变,信息化过程变得简单,阶段划分不必像诺兰模型描述的那样细致。
三、企业信息化的三个阶段
现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一般分成三个阶段,或说是三个等级,即单项业务级、部门级和企业级。这三个阶段的特点和内容分述如下:
1.单项业务级:分散信息化、信息孤岛林立
(1)本阶段特点。单项业务级适用于推广企业信息化的早期。一般是孤立的单机系统,无需联网或仅建一个只有几台终端的小网。仅对企业中定期重复、操作简单并且相对独立的业务信息化。如独立的工资核算、考勤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本阶段一般进行得比较顺利,因为不涉及业务流程重组,不影响职工原来的岗位,人为阻力较小,选取的信息化点针对性较强,对人员要求较低,投资小、见效快。单项业务级信息化只是原来手工操作的简单模拟,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有限。各信息化点独立,一个信息点的输出不能自动传到下一个信息点,增加了人工干预的工作量和差错率,无法实现数据共享。每个信息化点都是一个信息孤岛,数据重复录入,信息大量冗余,信息化点不可能选择很多。
(2)本阶段的作用。该阶段是整个信息化工程打基础的阶段,一般不能超越。其作用首先是锻炼队伍,培养人才;其次是对企业信息化意义的展示,激发起大家对信息化的兴趣。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对上网和办公自动化的内容已不陌生,而熟悉将计算机应用于生产、管理、营销等业务环节的人员并不多。通过本阶段进行人才准备、技术准备和管理规范化的准备。
(3)何时转段。选择极少数信息化点获得成功后,各业务岗位很快有了信息化要求,信息化点迅速增加。如果集成方式不变,问题会很快暴露出来,数据不能共享,数据大量冗余,信息孤岛林立,再加上有些早期信息化业务的人机并行,加大了业务人员的工作量,如不及时转段,挫伤大家信息化的积极性,会导致信息化失败。相反,如果过早改变集成方式,信息化基础不牢,因为下一阶段牵涉到业务流程重组,影响职工原有工作岗位较多,阻力较大,单位的管理模式还没有达到信息化要求的规范化程度,仓促转段可能会使信息化进程夭折,滩头阵地丢失,同样会导致信息化失败。
2.部门级:初步集成、分部门数据共享
(1)本阶段的特点。部门级信息化是在单项业务级信息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仅仅从部门的角度,将各单项核算软件集成,形成一个系统整体运行。很多企业的信息化是从财务管理信息化开始的,如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往来核算、总账管理、进销存等业务集成管理,实现了整个财务部门内部的集成化管理。部门级应用极大地提高部门内部各业务间的协调能力,提高管理规范化水平、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了部门内部数据的共享,但还无法实现跨部门的数据共享。部门级信息化一般考虑简单局域网C/S架构。部门级信息化相对于单项业务级信息化,集成化程度提高,人工干预减少,数据自动从上一环节传到下一环节,提高了信息的适时性和准确性。
(2)本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部门内部各业务环节的信息化集成使人们初步尝到了集成的好处,但也必须面对集成带来的问题:首先是人员岗位变动问题。由于初步涉及小范围的业务流程重组,部门内部工作岗位需进行小范围的调整,首次遇到信息化进程中的人员思想问题。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并积累相关经验,为更深入的信息化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做好心理准备。其次是数据安全问题。集成最大的好处是数据共享。然而,也正是数据共享使数据安全问题凸现出来。必须有严格的安全机制,通过技术的、管理的和法律法规方面的措施,来保证信息化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
(3)本阶段的作用。本阶段是整个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过度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要任务仍然是锻炼队伍,培养人才和信息化示范。不过这里的人才特指集成化人才,信息化示范也是指集成化示范。通过上一阶段人们熟悉了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内容,也体会到系统集成是解决信息孤岛的惟一方法。如果直接进行整个企业的集成,风险较大。从小范围内的集成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更大规模的集成奠定基础。如果说在上一阶段,人们体会到技术问题和资金设备问题是信息化的重要问题,在这里,人们开始意识到企业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决策者们的重视程度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等企业的软环境,同样是信息化成功的重要因素。
3.企业级:全方位集成、跨部门数据共享
(1)本阶段特点。企业级信息化是信息化的最高阶段。整个企业系统集成管理,彻底消除信息孤岛,所有信息实现跨部门共享,各信息化点间数据传递流畅,上一级数据自动传递到下一级。如将财务、技术、生产、进销存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全部纳入信息化轨道,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具有方便的领导查询功能和辅助决策功能,能实现网上申请、审核、结算、报账等。大幅度地提升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各部门间的协调能力。企业级信息化决不再是手工操作的简单模拟,必须考虑企业级的业务流程重组,一般采用C/S或B/S架构。
(2)必须解决的问题。实施企业级的信息化,当然要求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具备较好的条件。和部门级信息化相同,同样要解决好人员岗位变动问题和数据安全问题,要求企业的决策者一定是信息化的直接组织者。除工程规划、设计和实施阶段成立专门的组织,在系统的运行维护阶段也应设置系统管理员专职岗位。
(3)必须具备的功能。能实现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材料设备资源一体化管理。有效地控制各种成本、费用,有效地控制财务运营风险以及提供企业级的分析决策信息等。
四、总结
由于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技术以及信息化环境的改变,诺兰模型不再符合现代企业的信息化过程。现代企业的信息化一般都要经过独立业务级、部门级和企业级三个信息化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主要差别是集成方式的不同。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清楚自己所处的信息化阶段,选择适合本阶段的业务内容,一般从较低级的集成模式开始,随着信息化条件的成熟,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推进,而推进的速度视企业条件成熟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Turban, E., King, D., Lee, J., Warkentin, M., Chung, H. (2002), Electronic Commerce, Pearson Education, Harlow
[2]Laudon, K., Laudon, J. (2002),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he Internet:A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4th ed., Dryden Press, Hinsdale, IL
[3]黄梯云主编:管理信息系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竞争的层次也越来越高,从单纯的产品质量竞争、价格竞争,逐渐转向信息应用的竞争。例如,市场信息、政治信息、金融信息等,都对企业的管理、发展决策,以及战略调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了,加强信息化建设已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虽然当前大部分企业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处于探索阶段,不少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决策层认知不足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效益取决于企业决策层对这项工作的认知程度,有不少企业领导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比较笼统,没有发现企业与信息化建设之间的联系,甚至不相信信息系统能为自己提供有价值的决策的信息。一方面,有些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决策层满足于现状,缺乏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在速度和准确性方面要比人做得更好;另一方面,有的企业领导者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初期抱有较高的期望,希望能够在短时间能看到信息化带来的效益,一旦觉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看不到明显的效益,便会对信息化建设失去信心,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非常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此外,有的企业领导者将信息化建设单纯地理解为购买一套管理软件,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忽视了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管理体系的一次重大改革。
(二)软硬件设备欠缺
从当前各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来看,不少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再加上信息化建设对技术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也较为可观,因此,软硬件设备的欠缺就成为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缺乏运营资金,不能购置齐全的信息化硬件设备,进而影响了企业正常的信息化建设进程。虽说具备了硬件设备也不能够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完善,但它毕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设施,才能实施信息化。
资金的短缺不仅会导致硬件设备的欠缺,也会影响软件设备的完善,虽然管理软件与硬件设备的性质和用途不同,但它也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甚至要高于硬件设备的投入。因为在使用周期中,硬件设备的结构不会发生改变,采购成本是一次性的,只需要在后期使用中支付维护、耗材、操作等方面的费用,而软件设备的功能、结构、用途、维护会随着企业的管理需求而不断变化,而且管理软件系统是不断更新的。因此,软件设备的采购成本不是一次性的,企业不仅要支付因为技术革新和管理需求变化而产生的费用,而且后期的维护要远远高于首次采购费。因此,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软硬件设备欠缺的问题。
(三)人员信息素质缺位
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同样,企业信息化建设也离不开人才,但当前不少企业由于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在招贤纳士时没有关注这方面的人才,导致企业缺乏信息化技术人才。人员的短缺导致信息化建设的力量薄弱、力度不够,各部门无法通过有效的合作来共同完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除了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和业务的限制,使计算机方面的员工主要负责计算机网络和设备维护的工作,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知之甚少,因此企业非常缺乏既具有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能力,又懂得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另外,有的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个人修养和责任感,在工作中有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不但不向领导提出建议,即便发现了领导的错误或不当之处也不说出自己观点,这种工作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强化决策层信息化意识
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企业的决策者应当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实施信息化建设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具体来说,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管理模式、生产经营、组织结构、售后服务等进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对企业的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的革新,因此决策层要把信息化建设当做企业未来的出路来看待,而且要有坚定的态度,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另外,在强化企业决策层信息化意识的同时,还应当强化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重视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实践证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就是决策层的重视和参与,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二)对软硬件设备进行更新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相应的软硬件设备是这项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的基础。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来说是一项投资较大的工程。因此,企业在对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对自身的管理体系、生产技术、财务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作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信息化建设的基金,用于购置和更新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软硬件设备,使资金投入落实到位,进而营造先进的管理和生产环境,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对员工进行信息化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的重要性在企业竞争中日益凸显,良好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屹立不倒。同样,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要依托于人才,尤其是需要一支既有技术、经验,又了解管理知识,且具有一定个人修养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因此,企业应当加强信息化团队建设。首先要招聘一些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其次应在企业内部挖掘一些有基础的员工,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达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用人标准,进一步解决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人员不足的问题。信息化培训不仅能够帮助员工吸取新知识、新技术,还能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四、结语
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是其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新时代的企业领导者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并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为延边大学草仙药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吕先平.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光盘技术,2008(2).
一、调查的对象、目的与方法
对于北京地区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调查,是北京旅游行业调查研究课题的一个子课题。调查的目的是要对北京地区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和评估,分析影响信息化发展和运作的一些基本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这些研究较多地集中在理论层面,较少关注实际的调查和分析。对于北京这一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除了路紫、李彦丽对在线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外,有关旅游信息化的实证研究比较鲜见。因此,我们对北京地区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也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考虑到信息化的一些基本情况比较容易了解,可以通过问卷获取到较为满意的信息。但对一些信息化的深层问题,如发展的理念、商业模式的思考以及关于信息化工具的具体功能的分析等,难以通过一般调查问卷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个别座谈、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有可能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
二、关于信息化程度的划分和研判的标准问题
为了能对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做出比较合理的判断,需要一个理论上的参照。这一参照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信息化发展的阶段划分和评价指标的确定。遗憾的是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显得非常不足。事实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经济信息化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正确划分信息化发展的阶段并确定相应的判别标准,既可以为理论研究找到合理的参照,也可以为实际工作提供相应的依据。因此,为了能对调查资料进行合理的判断,首先需要解决阶段划分和比较标准这两个问题。
1.阶段划分
埃佛雷姆・特伯恩等人以参与者、产品和销售方式3个变量的虚拟程度作为参照,将电子商务的发展分为8种不同情况。虽然埃佛雷姆・特伯恩等人并未明确地将其视为信息化依次发展的不同阶段,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信息化的不同发展程度总会与其不同的情况相对应,因此可以将其视为信息化发展阶段的一种划分。
根据网络利用的情况,彭欣和李新仕将电子商务的发展分为Intranet、Extranet、Internet(内部网、外联网、互联网)3个阶段。根据同一视角,覃剑雄在对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中,将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分为:电子邮件、主页、提供动态查询数据条件的主页、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广泛旅游电子商务等5个发展阶段。
与彭欣等人不同,祁明根据电子计算机等设备的使用情况将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归结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到70年代中期,单项业务电子化;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局域网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电子商务向商业综合业务数字网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以上3种阶段划分方法各有特点。但我们认为这些划分方法不能突出电子商务模式的演变,难以映射技术和业务联系的变化过程。尤其是使用这类划分方法来分析产品类别较为复杂的旅游行业时,难以从发展程度的定位中找到其主要结症,从而难以根据阶段特征对应出正确的发展策略。
信息化阶段分析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探讨与技术发展相对应的商务模式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和建议。据此,我们提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3阶段理论标准,以此作为我们判定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程度的依据。
笔者认为,按照技术发展特点及其对业务模式的影响,理论上可以将信息化发展分为自动化、网络化和一体化3个阶段。自动化阶段以计算机处理企业内部单项业务为主要特征;网络化以企业利用网络处理业务为特征,又可细分为Intranet、Extranet和Intranet 3个阶段;一体化阶段以数据标准化和业务一体化整合为特征。一体化过程是伴随着企业网络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电子商务深化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三阶段划分揭示了信息化过程的一个内在规律:从硬件依靠到硬件和软件并重再到软件依靠。在不同阶段不仅软硬件所起的作用不同,而且企业投资的重心也不同。
2.判别指标
对于信息化发展的具体状况,可以使用硬件、软件、网络化、内容以及功能等多方面指标进行衡量。根据方法和对象的不同,这些指标还可以进行具体的分解。调查报告《北京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情况调查》主要从硬件、软件、联网和安全策划等方面对北京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石长波与黄清根据DEA模型提出了输入和输出两方面的评价指标。
信息化评价更多涉及的是网站。国外许多学者(Jim Kapoun、Robert Harris、David Stoics、Judith Edwards等)都提出了各自的网站评价指标,此外国外比较著名的还有贝瑞特(Bizrate)方法、高梅兹(Gomez)方法、佛罗斯特(Forrester)方法及消费者报告在线(consumer Reports Online)的评价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具体指标体系。沈红芳对此进行了评价和总结。在国内,学者黄微、毕胜男等提出涉及网站内容、使用及成本的评价指标;董小英提出涉及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等9项网站评价指标。高静和肖江南从网站信息的内容设置和技术组织两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
对应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信息化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因此研判其具体发展程度的指标和标准也应当有所区别。在自动化阶段,硬件是决定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因素,所以考察的重点应当是硬件的配置和使用情况;在网络化阶段,联网和软件使用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成效的主要因素,所以考察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重点就应当转移到这两方面;在一体化阶段,数据标准和软件功能匹配成为决定信息化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研判信息化的视点就应当集中于数据标准化和软件功能匹配的程度。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北京旅游企业从总体上讲已经跨过了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这一方面得益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旅游业自身的 特点。根据北京地区旅游企业发展的总体状况,本次调查中我们重点分析企业联网和软件使用情况,以此判别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具体情况。
三、调查的结果
经过调查和比对,可以发现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1.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从总体上看,北京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配置。几乎所有企业均配备了较为充分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2)联网。企业实现联网的程度较高。本次调查共涉及43家旅游企业,除3家企业以外,其余企业均已联网,上网率达到了93.02%;(3)网站建设。我们所调查的企业大多数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且已经在网站上开展自己的业务。(4)专业管理软件的采用。在采用计算机管理的企业中,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管理软件进行经营和管理。规模较大的旅行社如中旅总社等还自主开发了经营管理软件。从总体情况看,北京市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已经实现了网络化,正在向更加协调的方向发展。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离散程度大
虽然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程度较高,但在专业管理软件的采用上存在较高的离散性。统计显示,不论是酒店还是旅行社,软件使用依然呈现为群雄逐鹿的局面,没有一家软件供应商能够一统天下。即便是软件使用比较集中的酒店业,其主流软件Fidelio也只占有44%的市场份额。由于我们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星级酒店,而Fidelio软件主要是在星级酒店使用,所以该软件在酒店企业市场中的实际占有率将更低。酒店和旅行社软件使用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
图2北京地区旅行社管理软件使用图
根据图1和图2中的数字,我们可以计算出酒店和旅行社企业管理软件使用的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分别为0.2384和0.1229,均低于0.3,显示出较低的集中程度。表明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成熟程度尚有不足。由于旅游企业还没有集中于一种软件的使用,这就必然产生数据共享和价值链各环节互动的障碍,由此产生的诸如“信息孤岛”等问题,虽然可以通过接口技术加以解决,但遗憾的是接口难以解决不同软件功能的匹配问题。此外,数量众多的接口同时也是造成信息化效率损失的重要原因。
多种软件并用的情况不仅存在于不同企业之间,而且存在于同一企业内部。形成这种格局的基本原因,一方面在于目前市场上旅游管理软件的功能不足,另一方面也囿于体制障碍。从软件功能讲,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旅游管理软件其功能主要涉及企业的前台业务,基本上不涉及诸如财务、设备等后台业务。从体制上讲,一个企业的不同部门均有其对应的上级政府或行业主管单位,出于某种利益的考虑,这些单位往往指定企业的对口部门使用一些固定的软件,这种现象在目前的体制下尚不能根除。由于多种软件共同使用,加上企业基本上没有进行信息资源的规划工作,这就必然导致旅游信息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
3.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既存在于不同类别企业之间,也存在于同一类别的不同企业之间。
(1)不同类别企业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比较酒店、旅行社、景区等具体类别的企业,可以看出,不同类别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比较表1中的数字和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可以看出,酒店业软件使用集中度较高,为0.2384。但信息化普及程度不如旅行社,其上网比率、网站建设率和专业管理软件采用率均低于旅行社企业;旅行社信息化普及程度较高,但集中度比较低,其赫芬达一赫希曼指数为0.1229。结合笔者以前对一些中小酒店和旅行社所作的调查来考虑,在现实中酒店和旅行社总体的不平衡性可能更大。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旅行社类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之所以受规模的影响较小,主要是由于其业务性质所决定的。相对于酒店而言,旅行社更多地需要与各方面进行沟通,而信息化正是降低沟通成本的有效手段。从经营的方式来看,旅行社较多地利用自己的网站开展业务,酒店则更多地利用中介网站进行预订,表明二者信息化手段利用的程度也存在着差异。
(2)同一类别企业内部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同一类别企业内部信息化实现的程度具有很大差别。从调查情况看,酒店业信息化程度受企业规模的影响较大。在酒店企业中,大酒店信息化程度已经很高。无论从硬件设施、软件采用,还是从联网情况看,都与国际发展水平不相上下。如Fidelio软件刚刚推出Opera版本,在我们调查的25家酒店中就已经有3家采用,另外还有几家准备采用。这一速度即便在发达国家也属罕见。但在一些中小酒店,信息化发展的情况还不尽如人意。一些三星级以下的酒店还没有自己的网站,有的虽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其功能和内容都非常欠缺,不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比较而言,旅行社信息化发展受企业规模的影响较小。从联网、管理软件采用以及网站建设等情况看,旅行社内部信息化发展的差异小于酒店业企业。
4.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但也存在许多共同的问题
信息化可以带来好处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调查中企业反映最为集中的好处主要有3方面:方便管理、提高效益和方便查询。具体情况见图3和图4。
从图3、图4中数字可以看出,方便管理、提高效益和方便查询是旅游企业认为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好处,三者反映的比例之和为87%。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信息化本身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凸现了旅游企业发展信息化的两个需求倾向:(1)注重管理需求;(2)注重信息的查询。第一点表明企业信息化依然是管理者工程,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可能更多地需要满足管理者的需求;第二点则体现了旅游行业本身的特点:为旅游者提供尽可能方便的信息查询是有效招徕的重要手段。对于信息化所具有的更为重要的一些好处,如可以改善企业机制、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及信息共享等,调查中企业的反应并不强烈,一方面说明目前系统功能的欠缺,另一方面说明旅游企业对于信息化意义的认识还有很大的落差。
目前信息化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软件使用上。这显示出了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硬件使用到软件使用的转变。在软件使用方面企业反映最为突出的是安全、软件的易用性和软件的功能等3个问题。其他还有实用性、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人性化以及升级等方面的问题,见图5。
调查中发现,将一切影响业务正常进行的情况都归结为安全问题,是企业的一个明显的倾向性看法。对于信息化的安全问题,企业最为担心的还是病毒。此外还有系统本身不稳定等方面的问题,情况见图6所示。
安全问题成为企业当前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障碍,这与国家 权威部门的调查结论是一致的。显示了在网络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有学者认为安全问题是妨碍旅游信息化发展的一道“门坎”。需要注意的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外部问题以外,企业对于内部安全问题也表现得非常关心。相对于硬件而言,企业对软件使用关注的程度更大,表明软件本身的性能已经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表现出对于软件性能的关注,并将其归结为安全性问题,说明了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对于软件使用的重视。
除了安全问题以外,软件的易用性也是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从图7可以看出,文字困难和软件操作复杂是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两个重要因素。对于外国引进的软件,企业员工感觉到存在巨大的阅读和理解障碍,反映出员工外语水平的差距和软件汉化的不足。此外,软件功能过于复杂,导致员工不易掌握。像Fidelio这类大型管理软件,功能较多,操作比较复杂,既是这类软件的一个优势,同时也成为这类软件推广的重要制约因素。面对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这一实际情况,如何在功能和易用性之间取得平衡,将是软件开发商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问题,企业基本上认同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认为这是企业发展、竞争以及提高企业效益的需要。关于影响企业发展信息化的因素见图8。
虽然企业将信息化主要归结为发展的需要比较笼统,但从企业关注的两个次要因素推断,影响企业发展的信息化需求主要是由竞争和提高效益这两个因素决定的。对于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多数企业认为不会一帆风顺,认为现实中存在着很多阻碍的因素,这些因素如图9所示。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企业普遍认为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于一体化和标准化。这反映出企业从实际经营中感受到了建立一体化、标准化的旅游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对于一体化发展的某种忧虑。解决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体化和标准化问题,实际上已被许多学者多次提出。孙丽艳、赵希男在对我国旅游企业信息管理的研究中就指出信息的共享性和互动性差,类似的研究还有周烨、赵中华等。本次调查不过从实证的角度对此问题的重要性再次进行了印证。这也可以视为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由网络化自然产生的一个问题。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妨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效率的获得,所以必然地促使信息化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因此,电子商务由自动化向网络化,再由网络化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是一个合乎经济和技术规律的自然过程。
四、进一步的分析
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通过座谈和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深层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信息化经营已成为企业的共识,但对于信息化发展的认识依然存在一定的误区
被调查的旅游企业基本认同信息化对于企业经营的巨大作用。认为企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效率、提供方便、节约成本,可以提供人力难及的新功能等。但对信息化的潜在价值普遍认识不足,对于信息化的基本模式、发展战略、信息资源的规划等有关信息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缺乏思考。这种情况使企业难以适应信息化不断发展的需要。这种现象此前已被学者指出,如姚继兰等人。
2.信息化程度与企业文化的发展有较大落差
北京一些规模较大的旅游企业其信息化水平并不亚于国际同行。但与国外相比,在管理理念、组织方式、企业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表现为技术先进但制度落后。国内旅游企业基本上没有借助信息化来推动制度和组织的改革以及业务流程的再造,很多企业的信息化依然存在明显的样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的痕迹。信息化发展了,但企业的文化依然落后,落后的文化反过来又制约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效率的提高,这种情况就如企业依然是在用鞭子赶着一辆可以奔驰的汽车爬行一样。对于旅游企业文化和技术之间存在的反差及其影响,王胜生曾经给予了专门的研究。
3.人才缺乏
旅游企业信息化需要大量的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旅游企业严重缺乏这样的人才,这一点我们在调查中深有感触。在与企业人员座谈中我们发现:企业不同人员对于人才缺乏的看法是不同的。一般领导认为人才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旅游从业人员的高流动性,由此导致企业不愿过多地在人员培训方面进行投人;一般员工则普遍认为现有的企业制度缺乏学习的激励。不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员工,不同的看法实际上都折射出了制度问题,遗憾的是这一点还没有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
4.企业业务流程僵化落后
信息化效能的发挥有赖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这已被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所证明。周瑞亨在对酒店企业的研究中就指出业务流程需要科学化,伍锋、梁明珠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景区的流程需要再造。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北京旅游企业在发展信息化的同时,还依然沿用过去一些陈旧的业务方式,这就限制了信息化效率的发挥。这方面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企业和客户的网络互动性差,而良好的互动性正是旅游企业追求效率所需要的。
5.制度障碍
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都存在制度的缺陷。从企业内部看,缺乏信息化创新的激励、不能合理使用人才等;从社会看,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反映出来的企业对于安全问题的普遍忧虑,凸现了这方面工作的不足。实际上,交易安全与制度的相关关系很早就有学者指出了,但迄今为止人们还不能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方面源于电子商务毕竟还只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伴随着许多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有的政治和司法体制效率低下。
6.政府引导问题
为了推进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国家旅游局大力推动“金旅工程”,这对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问题是政府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到底应当做什么?从某种角度讲这一问题却使政府处于两难境地。有关这一问题的详细讨论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但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政府应当引导企业信息化而不能代替企业信息化。
五、一些建议
1.政府应积极扶植和引导
政府对于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发挥政府的促进作用可以节约信息化的成本。许多学者也认可政府的主导作用,主张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要有所作为,如胡锡琴、张玉改等人。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应当是引导而非包办。应当将信息化的决定权最终归结于企业,由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选择。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拥有自力的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会自动按照最优原则配置其资源。调 查中所显示的信息化水平与企业规模的相关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许体现了经济的合理性。它可能正是企业优化其信息资源配置的一种均衡选择。
2.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网上交易的安全
网络时代的安全问题已在过去许多的调查和研究中被提到,如石长波、黄清等。本次的调查也显示出安全问题是制约北京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信用体系和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是保障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3.建立一体化旅游信息系统
“信息孤岛”和“功能差别”问题是影响信息化发展和效能发挥的重要原因,本次调查也显示出了北京旅游企业对于这类问题的关注。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在信息资源规划和统一战略构想的基础上,建立一体化的旅游信息系统。对一体化信息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徐马陵、陆均良等进行过专门的探讨。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企业界,一体化方案似乎已成为共识。如果说一体化发展是企业基于业务提出的一种需求,那么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可以视为为满足这种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关于如何构建一体化的旅游信息系统,许多学者已经从技术和业务的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周昕微在《北京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提出了6条设计原则;张玉改、董志华、常捷等也对我国旅游信息系统的建立提出了整体性的方案;刘小玲、董志华、常捷、王少华、郎富平等从技术的角度对于旅游信息系统进行了讨论;李彦丽、路紫研究了区域旅游信息系统之间的横向合作问题;张懿玮、姚昆遗研究了上海市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陆均良、朱路平对信息化服务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w-c-I模式;此外武友新、王小刚等也进行了有关的研究。
通过调查和对相关资料的检索可以看出,构造网络生物链,按照价值链、供应链的理论和思想,关联旅游上游和下游产业,进行一体化的信息化设计,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生存环境,是业内和学术界的普遍共识,这也体现了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