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范文

时间:2024-01-22 14:56: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造成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关键词:

全球变暖; 辐射换热; 滞后现象

中图分类号:TM 124 文献标志码:A

Analysis o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hysteresis of global warming

HUANG Xiao-huang1, CUI Guo-min1, ZHANG Zhi-qin1, HUA Ze-zhao1, XU Jia-liang2

(1.Institute of New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China; 2.Shanghai Meteorological Bureau,Shanghai 200030,China)

Abstract:

The greenhouse gases generated by industrial production processes can result in the global warming.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discharge of industrial waste gases, the global warming has a certain lag on time.Through an analysis of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in the heat balance system of the earth, the atmosphere and the sun, a dynamic, mathema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The main reasons of changes in the earth’s temperature and the hysteresis of global warming were analyzed by this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 excessive discharge of industrial greenhouse gases can increase the atmospheric absorption of earth’s radiation and lead to an increase in the earth’s temperature.At the same time, the increase of solar radiation energy can raise the absorption of the earth and the atmosphere to the solar radiation and makes the earth temperature to rise.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earth’s temperature rising phenomenon caused by human factors in recent years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earth temperature change trend was predict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 linear increase in the volume fraction of greenhouse gase CO2.

Key words:

global warming;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hysteresis phenomena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报告[1]表明,工业革命百年以来,全球温度平均升高了0.74±0.18℃.其产生的根源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气体浓度大幅提高的结果[2-3].地球上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H2O、CO2、CH4、N2O、O3以及氟氯烃等.其中水蒸气是体积分数最大的温室气体,但是由于其产生并非人为造成的,因此一般在探讨气候变暖时都不予考虑.而其它的温室气体,其浓度的变化都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是造成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目前,由于全球变暖的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由其产生的气候和环境问题也已经逐渐显现,因此,正确预测温室气体浓度及其产生的地球变暖,并据此给出人类排放的控制时间表,是目前解决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的首要问题.鉴于此,气象学家采用多种气候模型预测了地球未来的温度趋势,几乎都得到了令人不安的结果: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CO2的排放,到2100年地球表面温度可能再升高1.1~6.4℃.这将导致灾难性结果[1,4-5].

但是,尽管各种预测模型都得到了地球未来将升温的结论,然而各种结果的差异却很大.虽然最终的1.1~6.4℃的升温都是不可接受的,但是预测结果差异也表明这些模型的不确定性.同时在具体数值上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例如,比较文献[6]和文献[7]可以看出,有些项目的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如大气层向地面的辐射能量、地球表面向外的辐射能量分别相差9 W·m-2、7 W·m-2.这些都会影响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进而使得预测结果出现很大的差别.究其原因,是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内在机理的不确定性使然.从上述分析来看,一种准确严密的预测模型需依赖于对地球、大气、太阳构成的系统的准确数学建模,才能揭示温室效应产生的全球变暖的阶段性以及最终结果.

鉴于此,本文通过能量守恒原理分析地球、大气、太阳三者热平衡体系的能量平衡关系,基于自动控制理论建立地球及其大气的动态数学模型,考察造成地球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代价和滞后现象,据此揭示地球升温过程的本质和过程特点.

1 地球及其大气升温的动态数学模型

近年来,由于工业排放的作用,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出现了明显的增加,其中以CO2、CH4和N2O的增加最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工业排放量大,并且三者都具有很长的自然滞留时间的缘故.这些温室气体的增加,无疑将导致大气对于地球辐射温室效应的增强,并且最终导致地球温度的升高.为了考察地球温度随着不同的温室效应变化(由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决定)的规律,以地球和大气为研究对象,建立其温度变化的动态模型.忽略地球表面水蒸气蒸发潜热以及对流换热作用,地球本体得到的能量包括太阳辐射吸收部分以及温室效应造成的大气逆辐射部分,发射的能量是基于自身平均温度的黑体发射力;而对于大气来说,其能量平衡则是太阳辐射以及地球辐射能量的吸收等于其自身的发射.

根据地球及其大气能量收支关系,如果达到平衡,则有

式中,Qout为最终由地球大气系统向外太空辐射的总能量;Qnet,earth,out、Qnet,atm,out分别为地球辐射穿过大气进入太空的能量和大气辐射进入太空的部分,具有如下能量平衡关系

式中,Qearth,emit为地球本身的辐射能量; Qgreenhouse effect为由于大气温室效应吸收的能量; Qatm,emit为大气的辐射能量; Qatmsun,a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量; Qearth,emit为地球本身发射能量; Qearthsun,a为地球吸收太阳辐射能量; Qearthatm,a为地球吸收大气辐射能量.

当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些能量维持上述平衡关系.但是一旦某一能量发生变化(一般都来自于发射体的温度变化),这种平衡就将被破坏,从而带来地球或者大气温度的变化,并通过改变其辐射量来平衡热量的变化.

总的来说,地球表面温度Tearth的变化与大气温度Tatm的变化存在以下关系

式中,ΔTearth为地球的温升;ΔTatm为大气的温升;A为常数.

从式(3)可以看出,地球表面的温升与大气的温升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但是存在一定的正比例关系.这里,以“持续升温”模型,得到在外部强迫作用下地球温度升高的动态数学模型为

式中,Qatm,emit为大气温度的函数,表示为f′(Tatm).

由式(6)、式(7)构成了地球表面和大气温度变化的动态方程组,其中Tearth和Tatm为未知量,两者存在着强烈的耦合效应.根据式(6)、式(7),可以揭示地球表面升温的两个主要原因

(1) αatm-earth提高,此时大气对地球发射的红外辐射的吸收增加,导致更为强烈的温室效应,从而将使地球温度升高.而导致αatm-earth升高的直接作用就是工业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因此这一作用是地球升温的内因;

(2) 地球和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Qsun,a提高,其包括地球和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增加.从式(6)和式(7)中可以看出,当太阳辐射增加以后,地球和大气温度都将受到影响.这一作用一般与太阳的活动周期密切相关,属于地球升温的外因.

2 温室气体造成的地球升温的滞后效应分析

由于太阳活动周期具有一定的规律,而且与人类活动没有关系,所以这里只讨论由于温室效应增强带来的地球表面升温的滞后效应.

2.1 地球和大气升温的时间常数

根据自动控制理论,将式(6)和式(7)等号右边的热量差处理扰动作用,则地球表面和大气的升温过程呈现为典型的积分环节特性,两者的传递函数分别为

从式(10)、式(11)可以看出,由于地球和大气的总热容量不同,因此在扰动作用下的地球和大气的升温也将不完全同步,存在一定的相位差.而平衡此不同步作用的方式除了大气与地球之间的辐射传热以外,对流换热将起到更大的作用,这里不作深入讨论.取地球的总质量的1/10参与升温作用,则其质量为5.69×1023 kg,并取其平均比热容为0.85 kJ·kg-1·℃-1,则其时间常数为30.49 a;取大气的总质量为5.136×1018 kg,其平均比热容为1 kJ·kg-1·℃-1,则其时间常数为2.78 h.由时间常数可见,大气和地球动态温度变化具有很大的滞后特性,而相比于大气来说,地球的滞后作用更为明显.

2.2 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后的地球温度变化

由于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的浓度逐年升高,导致了其温室效应的逐步提高,这样就破坏了地球和大气系统的热平衡,从而导致地球的升温.鉴于此,将热量扰动与温室气体浓度升高产生的温室效应增强联系起来.以CO2为例,在近50年内其体积分数从3.20×10-4增加到3.80×10-4,假设其增加为线性变化[1],根据大气压缩模型方案[8],得到温室效应增强量ΔQ与距离1960年的时间间隔t的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可见,其总热量基本呈现为线性变化,拟合公式为

将τearth=30 a代入式(15),得到地球在当前CO2体积分数增加情况下地球表面的温度响应,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因为人为的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地球温度自1960年以来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至2010年,气温升高了0.617 ℃,这与IPCC报告给出的数据基本相符;另一方面,由于大气中的CO2体积分数近年来基本呈线性关系变化,地球表面温度响应的滞后特性在未来将被极大地体现出来,其温度的升高在未来多年将得到一定延续,并且会出现升温加速的现象,除非其自身辐射抵消温室效应为止.此时,地球表面温度将维持在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即所谓的“积分保持”作用,除非温室气体体积分数有所下降.因此,如何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已经被列入各国政府、联合国会议的首要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9].

3 结论

基于能量守恒及自动控制原理建立了地球变暖动态数学模型,通过此模型,考察造成地球温度变化的两个主要原因,即: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会造成地球升温加剧;太阳辐射能量增强会造成地球一定的温升.在此动态特性基础上,对于地球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时间上的滞后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大气和地球动态温度变化具有很大的滞后特性,大气温度变化滞后时间为2.78 h,地球表面温度变化滞后时间为30.49 a.可见,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全球变暖具有很大的滞后效应.

根据全球变暖动态模型,本文结合现有温室气体CO2的排放水平,预测了地球温度的未来走势.结果表明,根据地球变暖滞后时间常数,可以得到任意时间的地球温度变化.同时,地球环境温度对于温室气体体积分数的响应具有显著的滞后效应,在现有排放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地球表面温度仍将进一步升高.

参考文献:

[1] OLOMON S,QIN D,MANNING M,et al.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limate Change Physical Science Basis[R].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 LE T H,SOMERVILLE R,CUBASCH U,et al.2007:Historical Overview of Climate Change.In: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 FORSTER P,RAMASWAMY V,ARTAXO P,et al.2007:Changes in Atmospheric Constituents and in Radiative Forcing.In: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4] MYHRE G,HIGHWOOD E J,SHINE K P,et al.New estimates of radiative forcing due to well mixed greenhouse gases [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1998,25(14):2715-2718.

[5] HAIGH J D,WINNING A R,TOUMI R,et al.An influence of solar spectral variations on radiative forcing of climate[J].Nature,2010,467(7):696-699.

[6] KIEHL J T,KEVIN E T.Earth’s annual global mean energy budget[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1997,78(2):197-208.

篇2

说到环境问题,首先我们就应当关注的是温室效应,说到这里有同学就要说了,温室效应是全球性的,不只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但在过去的三十年,我们国家的确是温室气体的大的排放国,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我国家的用煤量一直呈增长态势,到×年,我们国家的年用煤量是36亿吨,比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是我们无法想像的。最近我看了一本书《继续生存十万年,人类能否作到》它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大概是这样描述的:如果按照现在这个温度增长速度,喜玛拉雅山的终年积雪会在20××年全部融化,大家应该知道,喜玛拉雅山是长江源头,如果喜玛拉雅山的终年积雪全部融化,那到了枯水期长江的水量将严重不足,这必将对长江沿岸及长江三角洲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另外温室效应还会水气循环加快,导致气候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极端恶劣天气增多,降水分布更加不均匀,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另外温室效应还会使西伯利亚冻土溶化,释放封存在冻土中的甲烷等温室气体,加剧温室效应。好在最近几年我们意识到了它的危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这些都还远远不够。

篇3

我国浪费的食物可养活3亿人

请客吃饭点了一桌子菜,五花肉仍是满的,整盘的炒菜心只动了几筷子,整桌精美的菜肴只吃了不到一半客人就买单了,也没人要求打包。于是,剩菜被倒进了泔水桶,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各大餐馆十分常见。中国农业大学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的蛋白质就高达800万吨,脂肪300万吨,这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如果加上食堂、家庭的食物浪费,全国每年浪费的食物总量可养活2.5亿~3亿人。

“消费者的不当行为是导致食物浪费的主要原因。”专家表示,请客吃饭讲排场、比阔气,以及民间婚丧嫁娶重面子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了餐桌至少一半的食物浪费;而在家做饭时,多数人习惯随意倒掉剩余饭菜,或者一次性采购太多食材,过期发霉后作为垃圾处理等,这些“细水长流”的浪费往往能聚沙成塔。

在专家看来,当前标准化的配餐是造成食物浪费的很大原因。比如,中小学生的学校营养配餐的量一定,但是学生的食量受生长发育期的影响,差异很大,经常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完”两种对立情况;外卖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为了口碑,商户宁愿顾客浪费食物,也不愿因顾客吃不饱而招来投诉;航空公司的配餐存在的问题则是,乘客可能因不满意配餐的口味选择直接扔掉。

除了餐饮消费,我国农产品在生产、流通环节的损失也惊人。2014年,国家粮食局数据表明,全国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每年损失粮食达350亿千克以上,这相当于粮食进口量的一半。

浪费背后损失巨大

食物从田地到餐桌,与自然息息相关。它的浪费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所投入的大量水、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的无效消耗,以及温室气体额外的大量排放。

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专家表示,粮食、肉类的生产过程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如耕地、牧地的开垦,造成森林、湿地的破坏和碳汇的丧失;现代农业趋于高碳化,粮食种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机,化肥、农药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二氧化碳;农机使用中消耗柴油等化石燃料,直接会排放温室气体,耗电则会增加温室气体的间接排放;另外,水稻的种植过程也伴随着农田生态系统中甲烷的释放。

我国科技部的《全民节能减排手册》指出,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少浪费粮食0.5千克,每年可节能约24.1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1.2万吨。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猪肉浪费0.5千克,每年可节能约35.3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91.1万吨。

土壤肥力下降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0%,却养活了占世界将近1/4的人口。专家表示,在土地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食物的生产更加依赖农药和化肥。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酸化、板结,降低了土壤利用率,而浪费粮食就等同于浪费了宝贵的耕种面积,加大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水资源浪费 我国每年农业用水量高达3 868.98亿吨。在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食物浪费使得大量隐含的水资源白白流失,而过分依赖农药化肥,导致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等,也成为愈来愈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幼儿开始“光盘”

篇4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1(a)-0172-03

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全球气候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引发了许多极端气候。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让人类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能够减缓人类发展给自然带来的灾害。只有全球各国在一定的框架协议内,坚持相互协作、相互理解,以生态科技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式,才能维持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界在分析气候变化事实,探究气候变化机理,预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进展。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总体上升趋势是客观存在的。工业革命以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人类活动很可能是1950年以来大部分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1]

除了全球温度的升高,冰川的融化,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巨大的自然灾害。

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联合会世界灾害报告说,因2004年年底的印度洋海啸吞噬了22.5万人的生命,2004年全球因自然灾害丧生的人数达到25万,是2003年的3倍多,2002年的11倍,也是1994—2003年平均数的3倍。2004年共发生自然灾害719起,是近10年来第三个自然灾害最多的年份,经济损失大约在1000亿美元至1450亿美元之间。

2005年瑞士再保险公司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球自然灾害频发,造成死亡和失踪人数高达95573人,自然灾害数约为360起,造成经济损失1590亿元。

2006年,据联合国网站统计显示,在发生的自然灾害中,包括226次洪水,66次风暴和30次极端气温灾害,丧生人数是21342人,经济损失达190亿美元。

2007年,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联合会,全球共发生405次自然灾害,比2006年的423次有所下降,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为10年以来最低。2007年受自然灾害影响的人数比2006年增加了40%,达到2.01亿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35亿美元。

2008年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秘书处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全球死于自然灾害的总人数为235816人,从近10年来看仅次于发生印度洋地震海啸的2004年。5月袭击缅甸的强热带风暴造成138366人遇难,同在该月发生的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87476人丧生。这两次灾害的死亡人数占到了总数的约95%。此外,2008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810亿美元,从近20年来看仅次于美国遭遇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的2005年和日本阪神大地震的1995年。

2009年,国际减灾战略署(UNInternationalStrategyforDisasterReduction)称,今年共发生245起自然灾害,较2005年的10年内最高纪录434起有明显降低。初步数据显示,在今年发生的所有灾害中,224起与气候有关,灾害共造成总损失为190亿美元。

联合国减灾署报告称2010年全球发生重大自然灾害373起,导致超过2亿人受灾,29.68万人丧生,造成近1090亿美元经济损失。

2011年日本大地震,2011年7月下旬至今,受台风和强降雨的影响,泰国连降暴雨引发洪水,中部地区受灾尤其严重,洪水造成全国数百万人受灾、400多人死亡,1/3省份被淹,多个工厂停产。2011年8月,“艾琳”登录美国,造成21人死亡,百万人失去电力供应,部分地区遭遇洪水灾害,估计损失高达70亿美元。

2012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600亿美元,其中保险损失约为650亿美元,仅飓风“桑迪”就造成了大约250亿美元的损失。但总体而言,2012年的经济损失远远低于上年。

2013年全球全年总计经济损失达1250亿美元,其中投保资产310亿美元,分别低于近10年的平均值1840亿美元及560亿美元。虽然去年全球共发生了880多起自然灾害,高于近10年的平均值790起,并造成全球两万多人死亡,但是死亡人数与近10年受自然灾害致死的平均值106000人相比,已大幅下降。

2014年全年共发生自然巨灾事件980件,致7700人丧生,巨灾造成损失1100亿美元,总体而言,2014年全球未发生极端恶劣的自然巨灾,损失总额远低于过去10年总额的平均值。①

科学家们对过去几十年气候变化的分析表明:这些变化发生得比历史水平要更高,且在不断加速。地球已进入一个气候快速变化的阶段,它很可能比过去几千年自然发生的变化还要快。[2]

2科学技术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

全球气候变暖除了自然的因素之外,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发的“温室效应”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在过去的万年期间尺度上的变化情况。自人类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三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浓度明显上升,超过了自然界在过去约100万年以来的最大值,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明显和人类活动特别是化石能源的燃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加有密切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人类达到理想境界的阶梯,是创造财富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强大手段。回顾人类的历史,正是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带来了一次又一次产业革命和人类社会的日益繁荣。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善劳动组织的结构,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工具的科技水平和质量,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提高工具的产出水平,同时科学技术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和范围,开拓经济增长新领域,使废物、贫矿和信息成为新对象。[3]

科学技术提高对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改变,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以车代步”“冬暖夏凉”、信息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更大。

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巨大好处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由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的西方工业革命,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引起了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荒漠化加剧、物种灭绝等问题,因此,在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于社会的同时,一定要慎重地考虑它的负面影响,不能因为过分追求利益而忽视了潜在的巨大危险,应该正确的处理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矛盾。

3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然而无论如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只有继续向前发展,人类才可能日益进步。如果因为科学的一些负面作用,而放弃对科学的追求,必然会得不偿失。

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确实影响生态失衡,但它不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相反,科技落后才是导致生态问题的内在机制。科技落后,导致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使资源过度地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科技落后,资源能源利用率低,排放的废弃物多,它是环境经济决策失误的原因之一。[4]只有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新能源和新材料的使用,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或企业,才能在兼顾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严格贷款审批。建立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制,严肃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紧制定重点行业“十三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指导、督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3)“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去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很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娱乐产生网络游戏,“+”零售产生电子商务。互联网让金融变得更有效率,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更符合“普惠金融”的精神。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认为,包括批发业、广告业和新闻业在内的17种行业,将被互联网颠覆。[5]

(4)调整能源结构。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加快发展天然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5)提高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支持和推进七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新型环保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的发展。

(6)生态科技。政府应该在迫在眉睫的生态科技难题上迅速推进,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技术系统,如报账人体健康的防污染防止技术,如大面积生态退化的修复技术,如区域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如生态监测预警的科技系统等。[6]

(7)推动现代农业和农业技术发展,实现退耕还林。推动农业技术的革新,争取用更少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加大林业的建设,实现科技造林、护林,实现林业的科学技术的进步。

总之,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科学技术的主要目标是改进现有的技术,推进新的技术,实现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结合。摒弃传统的用高耗能、高排放和高污染作为发展模式,革新科技发展新思路。

4结语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为不争的事实,科技的发展在全球大部分国家依然依赖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传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包括设备、骑车所需要的能源,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能源,而这些传统能源在燃烧或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发了温室效应,增加了地球的负荷,引来了地球对人类社会的报复。

不需要抱怨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导致的目前的现状,不应该放弃目前的发展,而是应该进一步的审视目前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度,关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合作,合理的调节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升到维持可持续发展上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关心新兴产业和农业、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 罗勇.关于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争论与质疑[R].2010中国科协学术报告会,2013-05-17. 

[2] 全球气候变化加速 干旱洪涝灾害并存[J].世界环境,2015(4):10-11. 

[3] 孙毅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0-31. 

[4] 王华英.科学的生态价值探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1):79-84.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