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1-22 14:56: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学教育的定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学教育的定义

篇1

视听教学、个别化教学和系统方法的发展与结合,形成了今天的教育技术领域,它的标志就是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的成立。

AECT成立后,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分别于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以1994年提出的定义,即“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1]最为简洁、明确,最具有代表性。

AECT’94定义的引进,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学科的确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对定义理解的不同,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第一,在美国,教育技术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而存在的。因此,他们认为只要是和教育相关的问题,就应该去研究,而往往不在意教育技术“是什么”。

正如《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的书名所示,’94定义是属于“领域”的定义,而不是学科定义。

第二,尽管从历史上看,美国一直在交替使用“教育技术”和“教学技术”,认为两者是同义语。但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名词显然不属于同一层面。教学技术相对于教育技术来讲是微观层面的,它理所当然地关注“学习”;而教育技术则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绩效的提高。

第三,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是两个相关的不同概念,如果把它们混为一谈,则会引起理论和实践的混乱。而在我国,恰恰把’94定义既当作教育技术的定义,又作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因而引起了很多困惑。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正确运用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必要对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作深入研究。

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应该由不同层面的定义分别来表述,然后由它们共同组成定义体系,对教育技术学科作出完整的阐释。

一、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

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是解决“教育技术是什么”问题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我们首先需要对教育和技术的概念分别进行讨论。

1.关于“什么是教育”的讨论

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入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

以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大多定位在学校教育的层面上,认为人受教育的时间是从幼儿园开始,到高等学校(包括成人院校)毕业为止,实际上这是一种狭义的教育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被提到日程之上,受教育的时间延长至人的一生,而受教育的空间则延伸至工作单位、家庭和社区,包括你所在的任何地方。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终身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今后我们应该以广义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工作。

2.关于“什么是技术”的讨论

英文“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与lo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工艺和技能进行论述。最初,它仅指各种应用技艺,与直接的操作联系在一起。“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技术一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导致了对它的理解和表述的多样(性)。”[3]

到目前为止,对“什么是技术”的论述不下几十种,要想给技术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显然是困难的。

刘大椿先生在《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把技术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分别引用了戴沙沃、R·麦基、G·罗波尔、C·米切姆、M·邦格、埃吕尔、H·马尔库塞等学者的观点来进行说明。同时,他还论述了技术的要素和结构,对我们深入理解技术的本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把它节录如下:

(1)技术要素的分类。

①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

②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③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以技术知识为象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

(2)技术的结构。

①经验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手工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

②实体型技术结构。就是由机器、机械性经验技能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机器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

③知识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理论知识、自控装置和知识性经验技能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三大要素,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技术结构。实体形态的技术与具体的物质(工具、设备、材料)有关,我们把它称为物化技术(即一般狭义理解的技术);经验形态和知识形态的技术与人的智力有关而与物质无关,我们把它称为智能技术(简称方法)。因此可以认为:技术由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两部分所组成。

据此,可以对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技术包括在解决某一问题时涉及到的所有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有机整合;狭义的技术是强调其中一部分技术而并非全部。并且,“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双重属性,其自然属性表现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其社会属性则表现在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5]

3.关于教育技术本质的讨论

近年来,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发表了不少,但是能够真正说清楚“教育技术是什么”的却不多。在这里,我们引用尹俊华先生的论述:“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及相应的软件;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6]

我们把上述论述加以简化,可得出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与方法的总称。

在上述定义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

(1)定义中提到的“技术与方法”,分别指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而且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而采用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

(2)根据定义可以将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如图1所示。

对教育作广义理解,并认为技术包括一切(即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而采用的所有可能得到的)物化技术(简称技术)和智能技术(简称方法),此时称为广义教育技术(如图中D);对教育作广义理解;而对技术作狭义理解(如只理解为现代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或对教育作狭义理解(如只限定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而对技术作广义理解,此时的教育技术都属于狭义的范畴(如图中C和B);如果不仅对教育作狭义理解,对技术也作狭义理解(甚至把技术只理解为媒体技术),这时的教育技术理念就更狭窄了(如图中A)。

(3)“技术与方法”必须经过有机整合,共同作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绩效。

根据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所包含的技术层次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李克东先生“教育技术的层次图”改编

从图中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由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组成。由于教育技术中的物化技术和教学媒体有关,因此又称为媒体技术。

媒体技术(简称技术)包含硬件技术(Hardware Technology)和软件技术(Software Technology)两个层次;智能技术(简称方法)包含系统技术(Systematic Technology)和整体技术(Systemic Technology)两个层次。

硬件技术指与设备、工具相关的使用、维护和开发的能力;软件技术指对相应软件的使用、管理、评价以及设计、开发的能力。

系统技术指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分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提出目标,设计解决方案,试行并评价其结果,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的一种方法体系。

整体技术强调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如教学系统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系统的整体性是由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来保证的。如果只注重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机关联而忽略了教学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的有机关联,只注意教育中教学方面的问题而不注意非教学方面的问题,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另外,可以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对教育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如新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会对原教学系统的“生态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会产生什么积极的效果?会发生什么问题?如何把“新物种”整合到原有的系统中或如何改变原有的系统以发挥积极的作用?等等。这是整体技术的具体应用,将会有效地帮助我们建立全面的教育技术观。

二、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

从上述有关技术定义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方法,一种知识,还是一种活动过程。这一特点,在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我国,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整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体系,它不单单是一门学科专业,而且还是一项事业,同时又是一种产业。除了现有的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以外,从中央电教馆到各省、市、地、县电教馆(站),从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中心到中小学电教组(室),建有一套完整的电教机构;全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职人员队伍达几十万人,他们带领、指导和帮助千万学科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实践。这是我们教育技术事业兴旺发达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转贴于 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是什么”,但它并没有回答在教学实践中,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简单、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来指导实践,笔者把它称为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

仔细分析上述定义,可以看出:

(1)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育效果的优化,回答了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的问题。

(2)运用教育技术时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在当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相关的理论(包括教育观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不能盲目实践;二是要采用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相关的技术和方法,而不是只考虑技术的新颖和高低,更不是先确定所使用的技术而后再到教学中去找可用之处。这一条回答了教育技术“如何做”的问题。

对于教育技术实践工作者和普通学科教师,他们不容易理解AECT’94定义的全部含义,或者即使有所了解,也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实践相联系。掌握上述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对他们来说就比较容易,而且能够把定义和他们的工作联系起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

三、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已经得到认可,这反映在“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分别列入了国家学位委员会研究生专业目录(1986年)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3年)。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特别记住顾明远先生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到目前为止,教育技术学科在全国已经有5个博士点、20多个硕士点和上百个本、专科专业,它们遍布于师范院校、综合大学、文理工科院校和军队院校,数量仍在继续增加之中。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和不安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作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它应该有几个最基本的条件:明确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目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有一批本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有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在实践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除上述条件外,还必须满足以下几项要求:研究对象不但明确,而且要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学科;有属于自己的、能够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明确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有准确的定位;有明确具体的哲学思想的指导。

根据上述条件,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经得到确立;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学术上得到确认并将跻身于学科之林,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事情要做,恐怕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使本学科趋于成熟。

当前,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最根本的、最迫切的任务是需要初步构建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它包括学科的定义、定位、基本理论框架、实践领域构成、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内容。在这篇文章中只探讨学科定义的问题,其他的内容放在后续文章中进行讨论。

1.有关学科定义的论述

关于什么是教育技术学,有不少专家、学者都论述过,现摘录有代表性的几种:

(1)教育技术学是应用技术学的概念、观点、方法以及方法论,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的优化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方法论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教学。它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基础,依据教育过程的客观性、可测量性、可再现性和可操作性,应用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学研究方法,在确定的教育目的下探索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与方法。[7]

(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群体中一门新学科,它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方法。[8]

(3)教育技术学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开发人以及人以外的学习资源,以求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的知识体系……[9]

(4)教育技术学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来诊断教育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及评价解决方案的技术学层次的教育学科。[10]

(5)教育技术学是依据教育科学理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开发人及人以外的学习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知识体系。[11]

(6)教育工艺学是对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加以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然后进行实验的实际研究,以便取得最大教育效果的一门工艺科学。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材教具、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授方法、教育环境、学生行为、教师行为、师生编组以及上述因素的相互关系。最终目标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12]

以上的论述从不同的侧面对教育技术学进行了准确的描述。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展开分析了。能不能用一句简单、明确的话阐明教育技术学是什么呢?笔者试着给教育技术学提出一个规定性定义,也就是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

2.教育技术学规定性定义

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方法,通过对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促进教育绩效的提高。

通过对上述定义及其描述条文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到:

(1)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的绩效。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优化教育、教学效果,而且还要提高其效率和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对象是与教育相关的技术,也就是构成“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过程(智能)技术和资源(媒体)技术。

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层次如图3所示。

教育资源是指人在接受终身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教育资源包括了学习资源在内;而学习资源又包括了教学资源在内。同样,教育过程包括了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又包括了教学过程。

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应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给以更多的关注。在充分发挥原有教学资源的作用和继续普及基于“教”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同时,加快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进行基于“学”的教学设计的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创造条件,加速教育改革的进程。

(3)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任务是总结、提出运用技术提高教育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并由此提出教育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

(4)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领域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

①教育技术学的理论领域。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

B.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的建立。

C.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发展研究。

D.媒体理论与开发研究。

E.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F.远程教育理论的研究。

G.教育技术的管理与评价。

H. 绩效技术及其支持系统。

②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也就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应用领域,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

A. 学校教育系统: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B.远程教育系统:三网统筹;开展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开发网络课程和教学软件,建设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积极、稳妥地进行网络教学试点。

C.社会其他系统: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科教兴国、企事业业务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绩效技术的应用。

(5)教育技术学研究的范畴包括对相关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设计范畴主要指针对教学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绩效设计。

开发范畴主要指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加以整合,用于教学系统和其他相关系统的开发研究。

利用范畴主要指将各种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以及相关系统中,以提高它们的绩效。

管理范畴主要指对相关系统、资源、信息以及研究项目的管理。

评价范畴主要指对相关系统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进行测量,给出定量和定性的判断,以使各相关系统达到优化。

(6)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科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基础,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积极开展实验研究。

四、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和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规定性定义,共同组成了教育技术学科完整的定义体系。

1.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与方法的总称。

2. 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是什么”,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和“如何做”,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内涵。三者组成的教育技术学科定义体系,完整地阐明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

上述定义体系为我们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的各项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共同的基础与交流的平台。当需要论述和了解教育技术本身是什么的时候,应该以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为准;当从事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实际工作时,应以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为指导,既简明又易于理解和操作;当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专业建设时,则应以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为准,它说明了教育技术学科所研究的“目的、对象、任务、领域、范畴和方法”,不仅包含了美国AECT’94定义的主要内容,而且更为明确和全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

五、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讨论

“教育技术”名称进入我国不久,便产生了“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提法,这是中国特有的名词。对“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认为它和教育技术是同义语;有的认为过去的教育技术是传统教育技术,现在所从事的教育技术才是现代教育技术;有的把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还有的干脆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计算机和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认识上的混乱导致实践中的偏颇,影响了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支持作用,同时也影响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只是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在当今时代的一种表述,是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现在时段,它所依据的理论仍然是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

1.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思想、理论,有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我们根据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可以导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如下: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

详细分析定义中所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现代教育技术包含了两个要素: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方法,二者缺一不可。

(2)现代教育思想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学习观和现代人才观,现代教育理论包括现代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传播理论。

(3)现代信息技术指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合其他现代教学媒体,下同)环境下,对信息的获取、储存、加工、创新和分析、评价的能力,包括了对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操作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两部分;系统方法是指系统科学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它的代表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4)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促进教育效果的优化。

2.现代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

1998年,南国农先生曾经给电化教育赋予了新的定义:“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13]并认为:

“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

“(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

“(3)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14]

如果把我们给出的现代教育技术定义和电化教育1998定义及其解释相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所表达的实质内容是基本相同的。

[参考文献]

[1][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著。乌美娜,刘雍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2]董纯才,刘佛年,张焕庭。教育[A].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5]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7]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8]顾明远。教育技术学和二十一世纪教育[A].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9]章伟民,曹揆申。教育技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李文光,杨开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J].中国电化教育,2001,(2).

篇2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初中科学教学设计逐渐代替了备课的传统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教师应科学地、系统地、全方位地重新审视科学课堂。尽管不同的人对教学设计有不同的理解,但理论上主要从学习需要、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教学设计以达成了一定共识。然而在科学课堂实践中,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去预设、在预设下学生是否能够生成、或者生成了不再预设范围内如何应变、怎样的预设才是最优化的问题,老师们鲜有思考。本文就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观点以供大家探讨。

一、教学目标定位: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具体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实现。课标中通常用学习、认识、知道、经历、参加、关心等行为动词来表达教学目标,这些都是描述学生的行为这就意味着教学的中心是“学生”。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初中学生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有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是非判断能力,能运用一些抽象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以进行一些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了,如果仍然采取告知和强化训练来实现教学目标,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难以让学生得到发展。实践告诉我们要达成教学目标,预设应当成为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精心预设是科学课堂的一个起点,有了充分的精细预设,才会有丰富精彩的生成,要做精细的预设还得精心关注学生。要真正关注学生,笔者认为应做好五个方面的预设,为学生能真正地实现自我生成做好铺垫。一、学生已有了哪些知识基础;二、学生有哪些生活经验;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困难和个体差异;四、知识作为载体承载了哪些科学方法,学生要经历怎样学习才能生成新的知识;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得到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前三者是从学生检验的角度去衡量教学目标,为后面的教学过程的预设埋下铺垫,后两项是教师容易忽略的也不容易实现。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预设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资源运用:由“注重介绍”转向“用于加工”

新课标倡导开发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多媒体课程资源、实验室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用的最多是教科书、教师用书和教辅用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很少将教学资源多元化引入,大多数教师的做法在课堂中介绍教材中相关的资源或自己的见闻及生活经验。这样介绍式引入资源的方法并不易于促进学生深层次思维,学生容易陷入“学而不思则罔”状态。初中生已经具备自己查阅资料、对信息输入、提取的能力,教师则应该预设好能够让学生发挥信息的执行控制功能的资源,以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生成。

1、 呈现的形式要多视角、多元化

初中科学涉及的领域广泛,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相关的资源通过平面或立体等视角,从生活、生产和科技方面引入课堂,既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这一点是我们教学中非常薄弱的环节,资源局限会使学生信息量小,难以触类旁通地发生迁移。在《蒸发》教学设计中笔者采用导学案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很多有关我们生产、生活、农业、科技等领域与蒸发有关的科普知识,学生阅读、了解后觉得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利用要促进学生思维

多媒体资源利用,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但过度滥用也可导致学生走马观花,导致有多媒体资源“形”无科学课程的“神”。根据科学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利用应偏重于呈现科学现象或科学规律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展示过程中要提前预设一些问题。如《地球表面的板块》课堂教学,在海地扩张学说教学中,笔者采用视频形式呈现。

3、 合理利用网络等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资料,有备而来进入课堂,引起学生认知上的认同或冲突,真正引发学生学习上的内驱力,学会甄别判断,选取可用信息寻找相关联系发现问题所在等,课后通过网络资源仍然继续学习和讨论,将传统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三、教学过程预设:由“呈现知识”转向“引发活动”

高效的教学过程应该选择一种科学教学策略,将教与学的原理转化成处理具体科学教学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最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求知欲,引导和激励学生乐意去学,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去生成知识,让学生始终处在动态发展中,焕发出他们的生命活力。

1、 引发活动预设应从学生经验、体验出发

例如在《蒸发》教学第一环节,笔者设计学生体验活动。体验蒸发活动:合作小组的每位组员由组长在手背上“加油”(喷医用酒精)并一起喊“加油”。让学生感受、体验蒸发,并谈他们的发现、感受。学生的表现是那么的真切、兴奋,求知欲望一下子被点燃了。在教学“蒸发吸热”环节时,大部分同学通过预学认为:涂在手背上酒精蒸发时“凉凉的感觉”是蒸发吸热缘故,但就有一小组同学提出可能是酒精温度低于皮肤温度导致,并举生活实例:夏天热时,人们喜欢冲凉水澡来解热。再一次把学生希望通过实验来检验各自观点的欲望激起!因此,引发活动的预设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出发。

2、 实验或实验探究要重点培养科学实验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初中生已经有一定科学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也有提高。教学过程预设的活动中,应该重点培养他们用理性思维来思考科学问题,并逐步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例如教学《蒸发》影响蒸发快慢三个因素时,我们不能仅以生活中一些现象,就给予学生关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定论,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知识、方法,通过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检验来获得更具说服力证据,证明结论可靠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在长期训练中形成科学实验方法。

3、通过可操作性活动将学习过程显性化

学生在课堂中新知识生成过程是个体在自己内心的调控过程,它是隐性的,很难从外部直接观察到,尤其是,学习教学重、难点的时候,如果不以科学的方法施教,学生很不容易因跟不上教学思路,而产生思维厌学。如果从源头上去科学的预设,把认知策略转化成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技术,来控制学生的认知行为,将方法和策略在授课中显现化,那么学生的生成效果才会提高。

综上所述,“学位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精细的预设,从而构建起初中科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5287(2016)01002703【DOI】: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601008

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正式颁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1](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对所有的医学教育院校提出了培养过程、结果的基本要求,对规范我国医学教育过程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以往学业评定体系的缺陷

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业评定偏重于课程理论考试,通常是一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期终考试,这种考核形式的弊端在于[2]:①考试的偶然性大,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真实情况,考试过于注重结果,不是过程性评价;②注重基本理论知识考核,弱化了基本技能的考核,对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基本是一片空白,无法反映学生沟通交流技能与职业价值观,无法反映批判性思维,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是围绕“抄笔记、看笔记、背笔记”的学习模式进行,容易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随着《标准》的面世,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法律观念、创新意识、分析批判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此,结合《标准》和目前的实际情况,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学业评定体系进行了探索。

2参照《标准》,建立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

参照标准,滨州医学院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素质,形成了具有滨州医学院特色的,集知识、能力、素质、考核于一体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如图1所示)。

2.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必修课多以考试方式考核,选修课均采用考查形式考核。考试课程由教务处统一组织考试,考查课程由学院组织。课程考试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阶段性测评、计分作业、教学实践活动等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一般由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验技能测试组成,多以闭卷考核形式完成。

2.2综合考试

为促进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能力,学校组织了分阶段综合考试,包括医学基础理论综合考试、临床理论综合考试、毕业考试。综合考试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基础学院与临床医学院具体负责。2.3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实践能力评价分见习和实习两个阶段进行。见习阶段主要通过临床课程中实践能力考核(病例分析,等)、临床见习日志等形式评价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实习阶段通过学科出科考试(理论+技能)、病例报告、实习鉴定等形式评价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学业评价体系符合并强化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3]。采用多种考试考核方法体现教学效果,强调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注重技能考核与职业素质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课终考核相结合,逐步完善学业评定标准。

3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实践中的几个关键点

学业评价机制的改革至少需要时间、培训(需要培训相关人员,安排和实施评价改革)和物质资源(必须有改革的制度与条件)三方面的条件。因此,学校必须提供动力支持和有利的环境。

3.1更新考核观念

3.1.1专家专题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了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培训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业认证专题报告”、“什么是形成性评价及如何做好形成性评价”、“滨州医学院网络试题库及在线考试系统情况简介”、“试题与试卷质量评价与分析”等专题讲座。3.1.2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为了方便校内和临床教学基地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将考试理论相关的讲座和文献制成网络视频、PPT等放在教务处网站供大家学习。3.1.3组织教师研讨会定期组织教师研讨会,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已开展过“试题库建设及在线考试经验交流会”、“如何提高医学基础理论综合考试命题质量研讨会”、教师介绍经验、交流学习、反思改进、共同提高。3.1.4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为教师提供机会外出学习,组织医学基础课、临床课教师分批去多所知名医学院校学习交流。

3.2建设试题库及网络在线考试系统

在地方医学院校测试、评价及反馈中,由于在校生人数多,科学命题、准确阅卷工作是制约学生自测、课程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的核心问题。试题库及网络在线考试系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滨州医学院建设的“滨州医学院网络在线考试系统”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按照“客观化结构”组成一套或几套试题,其命题范围、难度、题型基本一致。学生在课后登陆系统自测,系统自动给出答案。自测结束后,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绩及标准答案,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掌握不够,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哪些题目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要教师帮助,达到自我评估的目的[45]。

3.3鼓励尝试并推广各种先进的考核方法

学校在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中专门设置“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方向和领域,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考核方法研究并用于实践。在医学基础课阶段试行以计算机为平台的人机交互式多媒体考试课件和项目反应理论(IRT)考核方式;临床考核中实行OSCE考试,计算机模拟考试(simulator)、综合评分(globalrating)、档案袋评价(portfolioassessment)等方式。

3.4完善考试分析和反馈

3.4.1教学层面考试结果和分析必须反馈。形成性评价要求实时反馈,采用教师点评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进行,教师可通过测验、小组讨论、现场提问等方式进行,旨在通过测验反思教学,修正教学;终结性考试结束后,形成将基于教育测量学的考试分析总结并写出调整改进教学方法的实施方案,用于提高试卷命题质量;将年级成绩分析、各班级成绩分析反馈给学生所在学院及辅导员,用于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态度、学风。3.4.2管理层面组织专家检查试卷,形成总结报告,反馈给教学单位。各教学单位根据总结报告进行整改,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工作改进、学生学习提供指导依据。《标准》指明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而构建学业评定体系则是落实《标准》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教高(2008)9号)[Z].200811

[2]郁松,徐大刚,丁文龙.改革考试方法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2324

[3]孙林青,尹金淑,吴健.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207209

篇4

小学生年龄较小,多数活泼好动,并且处于模仿性强的年龄阶段,尤其钟爱游戏。此外,游戏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瞬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并有所收获。因此,考虑学生爱好,展开游戏教学不失为英语课堂教学良策。以小学英语4AUnit1Ilikedogs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巩固本课所学习的有关动物的新单词,我采用游戏进行巩固。几名学生上讲台抽取单词卡片(单词卡片的单词有:dog,tiger,monkey,elephant,bird,horse,lion,panda),学生在抽取到单词卡片后,可以用身体语言或者是动物声音将单词演绎出来,而台下的同学需要立马用正确的英文单词说出动物名。

这类游戏简单易行,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游戏中也巩固了所学习的新单词,教学效果大幅度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强读弱读”游戏,如教师大声读tiger,学生则需要小声读出tiger。实践证明,这个游戏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大化活跃课堂氛围。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何种游戏,都应是为英语教学服务的,而不应只是“热闹”了课堂,取不到任何实效。

2.展开合作学习,提高学习实效

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感情的增进大有裨益。经研究发现,小学生热衷于团队合作,他们喜欢凑在一起讨论,得出结果,并与人分享交流。因此,英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英语课堂活动,合理分组(基于学生年龄特点,教师分组效果更佳),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师设计的活动。

二、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展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切不可盲目忽视。为了更加透彻地灌输以学定教理念,教师还可以将该理念延伸运用到教学评价,可以以课堂实际情况定教学评价。如在展开4AUnit4Icanplaybasketball这一课的教学评价时,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合作学习时的参与度、贡献度等角度评价学生,而不单纯地从学生活动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同时,英语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采用的教法,在课堂上取得的效果,如是否营造了热闹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欲是否有所增强等进行评价。

篇5

一 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导师制的定义与内容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起源于14世纪的欧洲,是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率先提出并实行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仍在实行。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一些高校将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或专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用。

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建立课程导师制,就是由教学点为学生安排某一门课程的课程导学教师,课程导学教师与学生首次在校集中面授后,学生自主选择时间和方式与导师进行联系,探讨学习内容,解决疑难问题,导师定期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并及时和提供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教学资源,学生结合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进行自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实行课程导师制意味着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向导学教师的角色转换,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职责的削弱和降低,相反,它要求开放教育教师职责的相应变换和加强。与传统的面授教学相比,远程开放教育的根本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在时空分离的条件下,师生双方都必须以技术媒体为手段、课程资源为内容来展开教学活动。我国有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作为开放教育的课程导师必须建立起以学科课程为核心的4种维度的知识结构、基本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1)课程导师应全面掌握辅导课程所涉及的学科系统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对相关课程的知识重点、难点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有足够的了解;除此之外,他(或她)还应该不断地吸取、涉猎本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经常参加所属学科专业的相关活动。(2)课程导师应具备一定的课堂面授教学的经历,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导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如导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设计和评价及其相互关系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3)课程导师应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不仅需要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而且更需要尽快掌握运

用以网络双向交互为主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观念又作为内容、技术和方法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成为开放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和导学设计的专家,成为基于媒体技术的双向通信交流的引导者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4)课程导师在导学的同时应该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如对课程和专业设置的研究,教学资源设计和开发的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认知、个性风格的研究等,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在反思中研究并改进自己的工作,以指导和改进自己的导学模式。

二 远程开放教育实行课程导师制的必要性

1.课程导师制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学习系统的前提条件

1983年瑞典远程教育专家霍姆博格(B.Holmberg)提出了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理论,认为远程教育系统的特点在于学生进行自学,即“在学生与教师、顾问及学习计划管理机构的其他人员之间的连续不断的双向交流活动,被看作一种会谈”,并将其作为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理论的基础。霍姆博格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方面,认为在远程教育教师与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的状态下,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与一个或多个导师构成一对一的关系,将从中受教并获益。他还提出以感情投入为特点的远程教学法,要求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必须给学习者以自由和尊重,与学习者建立个人联系,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促进其学习行为。因此,传统的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主导、以纸质教材为工具”的封闭式单向传输的面授教学形式,已不再适应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要求。当代远程开放教育采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跨越时空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性教学,不仅能提供个体化的学习内容,还能提供个体化的学习手段,特别适合个体学习的需要,具有个体化的特征。这种个体化把远程教育的两个组成要素,即课程资源开发和学习支持服务作为明显独立的因素联系在一起。学生一方面从专门为他们设计、制作的课程材料中受益,另一方面从他们与远程教育教育机构的相互作用中受益。

2.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是有效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美国远程教育学者穆尔(Michal. G. Moore)在1989年提出了远程教与学的三种相互作用理论,即学生与教学资源、学科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作用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上述三种相互作用中,师生交互是远程教育最基本的教学交互形式。无论教学内容是通过远程媒体发送的,还是教师自身发送的,教师都要辅导学生与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交互,如激发学员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及其良好的学习动机,组织学员应用学习内容,掌握学习的技能。教师还应组织各种类型的测试和评价,以便确定学员学习取得的进步并帮助学员决定是否或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最后每位课程责任教师根据学员不同情况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导师的指导对自主学习的学员尤其重要。远程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但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比如教材、资源、媒体、工具的选择,知识的掌握与建构,学习进度的安排,实践环节的运作等,都需要导学教师的指导。

3.远程教育系统的不均衡程度大于传统教育系统,更需要构建课程导师制来施行对开放学员的关心和指导

1978年,英国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专家大卫?西沃特(D.Sewart)在《远程学习系统对学生的持续关注》一书中提出,较之传统教育,远程教育院校和教师应对学生有更多的持续关心、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和其他各类服务,否则,参加远程开放学习的学员会遇到种种困难而引发问题,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并导致学员流失。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自主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逐步变为“导学过程”,以教为主将变为以学为主,学生将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在基于网络的环境下,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查找所需的学习信息,传统面授教育中的班级已不复存在,这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一种考验和挑战。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不是天生就会自主学习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制能力、对信息资源的选择能力和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能力,都需要在院校和导师的指导与帮助下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因此,课程导师对学生的支持和帮助就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导师不应以说教者或学科领域绝对权威的面目出现,而应成为学员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促动者、服务提供者以及心理咨询顾问。

4.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划分为课程开发和学生支持服务两个运行子系统,这个系统的有效运行也呼唤建立全新的课程导师制来加以保证

英国学者凯依(Kaye)和鲁姆勃尔(Rumble)在对远程教育系统进行分析时,介绍并论述了课程开发和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两个运行子系统。他们认为,远程教育属于开放的社会系统,其主要的输入是入学的新生,主要的产出则是合格的毕业生。在开放教育系统中,承担将输入的新生转化为产出的毕业生的功能的是远程教育的运行系统。凯依和鲁姆勃尔进一步将运行系统划分成课程开发和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两个主要的子系统:(1)课程开发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负责课程的设置、开发和多媒体课程材料的设计、制作和发送。(2)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子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咨询、学籍学业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提供各类双向通信和支持服务。具体来说,包括接收新生,收缴学费;为学生提供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咨询和选课指导,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确保学生按时收到课程材料,并让学生及时了解参加相关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组织面授教学和电话辅导及答疑,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反馈,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组织和管理各类基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如各类音频和视频远程会议和基于计算机的通信系统)的教学活动;布置和批改作业,组织和管理各类检测和考试,科学公正地评定成绩;核定学分、颁发学位和证书并保管好学生档案等等。

三 课程导师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在线辅导或面对面辅导

为开放学员提供的学习支持帮助服务中,辅导服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人员服务,并且是与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一项导学服务。学生在参加远程学习之初都不是成熟的远程学习者,需要课程导师在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帮助他们了解课程资源、学习方式、基于问题的研究方法等,同时对课程难点和容易产生问题的部分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辅导。在辅导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学生个体学习条件和教学环境,针对不同学习者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辅导。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坚持针对性原则、服务性原则和交互性原则,不仅要重视“导”,而且要充分发挥“助”的作用。

2.资源整合与导学设计

篇6

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道路,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高等学校落实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别是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政策,保障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就要坚持以教师为重点,用更大的精力、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教师快速成长和施展才华的体制机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

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道路,必须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高等学校内部若干重要关系。要把握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师生可承受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相互协调、和谐发展。要把握好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关系,以学科建设为统领,推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要把握好硬件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搭建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要把握好学生培养中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关系,全面促进广大学生成长成才。

篇7

目前,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在各中职学校中悄然兴起,并在应用中被逐渐纳入日常教学体系,随之被认为课程改革的最佳选择和最有效的突破口。不可讳言,“理实一体化”的旋风方兴未艾,给包括语文课在内的公共基础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而引发了对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下语文课程何去何从问题的思考。

1. 一体化教学背景下的语文课程现状

作为重要文化基础课程之一的语文,虽然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这一学科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第一,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第二,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脱离当前的教学实际,使得整个课堂沉闷至极,学生痛苦,老师也痛苦。这样就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课,语文课也越来越难上;第三,为了在招生竞争中取胜,教育管理者随意压缩、删减语文课的课时,语文课堂教学不断被弱化、语文教师不断被边缘化。

正是语文课程这些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才被 “理实一体化浪潮”推到了被批评的风头浪尖上。语文课程存在本身没有错误,语文课程那些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是人们对待语文课程的态度以及使用语文课程的方法发生了偏差。目前,对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的争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语文课的去留问题;二是语文课是否可以应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2. 语文课程的设置符合当今中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求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要具备高水准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以及继续学习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语文课堂恰恰是一个综合性的大课堂,在中职教育中更显十足魅力,它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基础知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判别等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对于学生学好各类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继续学习和发展、塑造健康人格,都具有重要作用。

3. 专业课程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和语文课程的设置并没有冲突

我们再来借鉴一下广州市中职专业课程结构范型图,从中可以看出广州市把中职教育课程分为四个基本课程,只有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涉及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而学科课程(如语文、数学、德育、计算机基础、体育等)是与理实一体化课程是同时存在的。由此可见,专业课程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语文课程的设置并没有冲突。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质疑:广州市对中职教育课程的划分属于个案,不能完全解答语文课是否可以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这一问题。那我们不妨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概念入手进行分析。理实一体化教学,通俗点讲,就是围绕企业的某一项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为主导的情况下,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而中职语文课程主要是以文本的形式让学生感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其渗透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除了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外,没有其他实际操作的内容,更无法提炼出符合企业情境的典型工作任务,因此,语文课程不能生搬硬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4.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程作用愈发重要

之前,许多专业课程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单一的传授理论知识,理论学完后再由实习老师上实习课。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最大的缺陷就是最大的缺陷就是理论管理论,实践管实践,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有的时候学生不能学了马上用,有的时候学生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再安排实习,理论的早忘光了。还有很多学校的课本理论知识陈旧,和实践有很大的脱节,而学生实习的时间很少,或者实习设备没有,直接导致实践知识非常欠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模式下淡化了教师的角色,教师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它应该包含人文学科知识、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的机会少了许多。而中职毕业生将来从事某一专门职业时,其专业知识的运用和专业技能的发挥,又往往与个人的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身体情况等非专业方面的因素有很大关系。由此看来,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承担比以往更多的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且所起的作用也愈发重要,这种作用在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尤为突出。

篇8

一、教育科研的内涵分析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科学研究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或实践活动;教育科研则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它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发现或发展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理解教育科研的内涵。

1.科学方法。教育科研中的研究方法是人们解决问题、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中介和桥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正确性,所以我们必须以专业理论做引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小学教育科研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教育统计等。

2.有目的、有计划。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过程,而不是一种盲目的活动。开展教育科研,首先要选择好课题,确定研究对象,制定好实施方案,然后进行具体的实施,并最终形成研究成果。事先若没有目的要求,心中没有计划,临时想到什么就干什么,然后写一小结完事,这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

3.创造性。创造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所谓创造,就是运用已知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这种“产品”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工艺、新技术、新作品等。对于小学教育科研来说,不是去复述前人已解决的问题,而是在接受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钻研,进入前人还没有进入或没有完全征服的领域,解决前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包括内容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和方法的创造性等。

浙江省磐安县教育局教科所陈复兴认为:中小学教科研好比人生,可以用五重境界来概括:为成长“上下求索”的学习境界;立项前“两情相悦”的自发境界;立项时“结婚登记”的责任境界;立项后“生儿育女”的自信持恒境界;出成果“继往开来”的生态境界。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研究过程一般可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第一,计划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工作是选择课题、制订计划、申报课题、搜集资料。选择课题即对发现的教育问题进行选择,确定最有研究价值、最适合自己研究且能在相应的期限内完成的教育问题。这是科研的第一步,选择什么问题不仅可以看出研究者的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项研究的价值和方向。制订计划即设计研究方案,是教育研究的施工蓝图。通过方案设计来明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进度等,这关系到研究的成败、价值与效率。申报课题即研究人员或研究单位,按立题审批手续,将所选定的课题向有关科研规划部门申报。申报成功后,要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别人在本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研究做好准备。可查阅的文献包括:专题著作、报刊杂志中的有关文章、经验介绍、教学实验报告,等等。

第二,实施阶段。这个阶段是把研究方案变成现实的具体操作,一般包括研究资料的分析整理、研究的具体执行、研究过程的监控和调整,等等。认真进行材料归类整理工作,对于搜集到的材料要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运用逻辑的、数学的及其他各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的操作要符合研究设计的要求,并不断控制和调整实施的过程,这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和主体,对达到教育科研工作的目标有着决定意义。

第三,总结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解释结果、得出结论,并将研究结果及结果的来源用一定的写作格式表达出来,是研究的收获阶段。教育科研的结果经严格的整理之后,用论文或书面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是有益和必要的,它将科研中的发现加以推广,有利于今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二、走出小学教育科研的认识误区

教师是一个离不开“研究”的职业,小学教师同样肩负着科研的重担。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完善需要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不遗余力地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提出新对策;能够承担这一任务的教师,必须是具有一定科研素养的研究型教师,这也是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对小学教育科研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阻碍着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走出这些误区。

1.教育科研观念的弱化

许多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师中间还存在教育科研“神秘论”、“无用论”、“随意论”等观念。

“神秘论”的观点认为,教育科研偏向于理论,是教研院和专家、教授等专业人员的事情,小学教师能力和水平不够,也出不了什么成果,于是,在教育科研工作上就畏首畏尾,顾虑重重;“无用论”的观点认为,教育科研对实际工作的意义不大,对学生水平的提高也不明显,还加重了负担,存在“费时、费力、费钱”的问题。另外,有的老师做科研很“随意”,不注重过程的规范和方法的科学,研究流于形式,实效性差,甚至三分钟热度,造成教育科研队伍不稳定,研究工作开展比较平庸。

2.教育科研过程的虚化

一些小学的科研过程过于形式化、单一化,学校课题出了,申报书像模像样,对人员安排、时间分配和成果形式等也做了一定的安排,可长时间不见其有实质性的科研进展,只是请来教科室的同志来听一听课,查一查报告,就算是汇报了、交差了。到研究阶段结束时,却能拿出科研报告、总结,这样的闭门造车又有什么科研价值呢?教育科研方法有很多:观察法、调查法、教育实验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统计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及其局限性,仅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难以得到科学的研究结果,研究者必须掌握多种科研方法,根据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规定出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来,其中包括选题、查阅文献、初步调查了解制定研究工作计划、收集并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报告等环节,必须克服课题组组内分工不明确,组织混乱,各搞各的,自行其是,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3.教育科研缺乏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的实质是理论、经验对实践的指导,理论、经验与实践的对话,是具有教育研究专长的人员通过他们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和先进经验引导和带动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不少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了问题,但没能搞清日常教学实践与教育科研的关系,这就是缺乏专业引领。

大家都认同,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离开理论指南的实践往往是茫然的实践。有些小学老师埋头于实践,兢兢业业,辛辛苦苦,但往往所得甚少;实践有时使人感到充实,但一味实践,又会使人陷入盲干的困惑和茫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着丰富的体验和实践知识,蕴藏着许多智慧和经验,但大部分教师却难以将隐性的经验外显化,或将感性体验理性化,使之成为能与人共享的资源。如何把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上升为教育科研,这就是对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发挥专业引领提出的新的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我们应该及时走出误区,科学地、系统地认识教育科研。

三、小学教育科研的合理定位

小学教育科研是人们对小学教育领域的对象、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林炳伟老师曾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研究的对象是自己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而不是为了研究出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理论。……”小学教师做教育科研应有合理定位。

1.小学教育科研以应用研究为主

小学教育科研应该面向实际,面向课程改革,着眼于应用,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应用研究是解决教育工作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它着重于针对某一实际问题,深入考察其规律,提出比理论研究更加具体的对策与方法。实践中的小学教师,由于承担着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很难进行专门的理论研究;一般基础理论研究的周期比较长,须经过反复研究、论证,难度较大,而具体化、实用化的应用研究更适合小学教师。

2.小学教育科研以教学实践研究为主

日常教学的课堂是诸多热点与难点的汇集场所,是教育教学问题的原发地,是问题产生的真实土壤。教师自身研究的问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对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来源于日常教学实践。教师一直生活在日常教学的实际现场,是在日常中感受教育事实,发现教育问题,提升教育智慧的。只有当小学教育科研与日常的教学工作密切联系,才能得到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和支持。

3.小学教育科研以校本教研为主

小学教育科研要从学校的具体实际出发,始终围绕学校,找准科研工作与本校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以实现“科研兴校”。校本教研是选择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小学教科研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发展或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其代表性的三个特征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教师参与校本教研,不但可以提升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而且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进而提升精神境界和思想品位。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温忠麟.教育研究方法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陈复兴.中小学教育科研五重境界链接人生[N].中国教育报,2005,(7).

篇9

一、“以学定教,主动参与”的含义

“以学定教,主动参与”中的“学”包含两层含义: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目标要求。“以学定教”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包括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以及教材中的认知目标,适当调节教学顺序,并做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学”的含义是“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定教”是定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策略。“以学定教”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追求。“主动参与”则强调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二字,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打破老师“一言谈”的局面,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

二、“以学定教,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以学定教,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为基本表现形式,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和保障机制,使学生的主动性贯穿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同时,与教师指导过程同步对应发展,使师生的积极性溶于课堂教学之中,形成教育教学合力,达到知识增长、情感发展的目的。该教学模式我把它归结为四步教学法,即:直观导学,寻求参与――以疑诱学,主动参与――以讲拨学,探究参与――以拓深学,创造参与。下面以《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一节为例说明该教学模式基本结构:

1.直观导学,寻求参与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题的导入显得非常重要。课堂导入要强调“直观”二字。直观可以是模型、实物或者是工作过程的录像,该堂课的一开始,我用ppt课件,展示了机械钟表和汽车变速箱的齿轮结构。同时播放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通过变换档位,实现了快慢速的转变录像,以及机械钟表的时、分、秒针快慢不同的转速。这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快慢不同,或者转向不同的速度是怎样获得的?让同学展开讨论。这时可以将学生分组,然后选代表回答。结果我得到了如下答案:“轮系中齿轮大小不同”,“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是不是可以让不同的齿轮参与啮合?”“一个轴上可以有好几个齿轮,”“一个齿轮在轴上是不是可以移动?”等等。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调动起来,随即进入下一个环节。

2.以疑诱学,主动参与

该环节其实就是一个合作探究的过程。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后,首先肯定同学们不同答案的合理性,给与鼓励,同时提炼出正确答案:原因是轮系的传动比不同,那么轮系的传动比怎样计算呢?跟参与啮合的齿轮的齿数有怎样的关系?此时老师不要急于推导和解释,而是让学生自己回想一对齿轮啮合时传动比的计算。(前面已经学过的)。很快同学们就给出了正确答案。这时,用ppt出示一个定轴轮系,指导同学写出每对齿轮啮合的传动比,并分别找出每次啮合的主动轮和从动轮,将得出的结论两边相乘,马上得到了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公式。整个过程用时五分钟。接下来,学生们利用手里的学案做一个与例题基本一样的题目巩固刚刚得到的公式。这个过程可让每个学习小组以竞赛的形式参与,哪个小组最快完成,马上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此过程对学生来讲,结论的获得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自己“学”会的。

3.以讲拨学,探究参与

该环节是精讲点拨的过程,一般用于难点解析。本节课该环节是一个“惰轮”的概念。首先通过上面两个题目,提示同学发现问题:两个例子中都存在一个齿轮,它的齿数不影响传动比大小,它的存在有何意义?经过诱思探究,同学们马上发现:它的存在影响了末轮的转向。(谁说我们的同学不善思考?)此时教师不用把难点讲的口干舌燥,我只是用一个三星轮换向机构的模型,同时播放了一个三星轮工作的动画演示。同学们马上理解了惰轮的作用:不影响传动比的大小,但改变从动轮的转向。此时,班里比较爱发言的同学马上问我:“老师:混凝土搅拌机不会就是用的这个结构吧?”看得出,同学们的思路紧跟老师,探究思考的主动性非常强。此时,老师仅用一句肯定和鼓励的话,难点便得以解决。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83-1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学被认为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往往以教师活动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练”的过程,评价体系把教师活动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目前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存在以下问题:

1.体育教学评价还不能体现体育教育的目标。目标是评价的重要依据,评价是对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查、鉴定和总结。体育教学评价应以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但在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中,说是以增进健康为目标,却以一些无益于健康的体力极限指标影响了健康。目标是增强体质,掌握三基,促进体育学习,而在实际教学中却主要以体能指标评价体育成绩,师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本非教学内容的“达标”等测试工作,学生的体育兴趣及体育自信心严重受挫。

2.评价主体还不够全面。评价主体是指具备一定评价技能,能够实际参加评价活动的人。评价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学生应该成为教育评价的主体。学生是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只有从他们评价的需要出发,激发他们的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搞好评价。目前,体育课堂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我们的教师、学生自评和学生间互评。

3.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标准还缺乏科学性。目前,体育教学评价制度主要是以考核的形式实现,考核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忽视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它注重体育教学的结果,忽视体育教学的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如终身体育能力、学习的能力、合作与沟通的能力、批判与创新的能力等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所以,其内容和标准的科学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4.教学评价功能还发挥得不够。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导向、改进、鉴定、激励等,但目前的评价,由于其形式的不完整和观念的原因,使一部分重要的功能被忽略,有的甚至扭曲了素质教育的本意。过于强调鉴定性的总结性评价,改进、激励的功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抹杀。评价不是为了筛选和分等,要以促进和改善体育学习为根本目的。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体育教师应以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积极开展以学定教的智慧课堂教学,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合理运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创造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学习,喜欢体育。要做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注重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激励作用。构建一个“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引导着智慧的体育课堂产生。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节跳短绳测验课,全班测验完后还有多余的时间,教师把学生分成了两大组,男、女生各一组跳长绳,教师让部分学生示范后,简单讲解了一下跳长绳的动作要领,就让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此时忙着整理短绳,一分钟不到就有几个学生跑过来报告教师:有学生不愿意跳,在边上自己玩别的,还有一部分同学不排队,插队跳,还有的同学间在互相讥笑。总之练习队伍很凌乱。于是教师紧急集合队伍,找出违反纪律的学生,严肃进行批评。

如果此时教师冷静一下,进行一个调查,可能就会检讨自己盲目的安排了。课后了解到有70%学生都不会跳长绳,而会跳的那几个学生都想表现一下自己,于是插队,还有部分想跳又怕跳不好被同学讥笑,活动失去了兴致,失去了积极性,队伍出现混乱的现象就不可避免了,最终导致这个教学环节的失败,出现上述的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单调、形式单一,没有以学定教。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去引导这样的课堂生成呢?

1.以学定教的智慧课堂应该紧抓情趣、思想、技能三个基本要素,从情意、智力、能力三个维度去评价。(1)情意维度评价:从情趣基本要素中生成,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态度、意志,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儿童的世界就是游戏的世界,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智慧的体育课堂应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去玩,在游戏这学会玩。游戏是快乐的,智慧的课堂应该充满快乐,孩子们的愉悦感是强的,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心理愉悦度得到了发展,课堂才是智慧的。(2)智力维度评价:从思想要素中生成,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思维,丰富的想象,智慧的课堂评价应以学生在课堂上有多少有效的思维,是否有丰富的想象等智力的维度上去评价,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传授的基本知识。(3)能力维度评价:从技能要素中生成,指学生课堂上练习的成效,训练的强度,能力发展的程度。智慧的课堂不能仅以学生在课时训练中形成了多少技能评价,而应以课堂上掌握了多少可以发展的技能评价。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36-03

一、勾股定理史话概述

据史书记载,中国的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利用勾股定理测量两地的地势差,是世界上有史记载的第一位与勾股定理有关的人,又有研究表明:古巴比伦时期数学泥版文献中的一些几何或代数问题表明,勾股定理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就在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中国古代,勾股定理的特例以及一般情形的叙述见于公元前2世纪成书的天文数学著作《周髀算经》“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这是说长方形当宽3、长4时,对角线长为5,已明确直角三角形最简单的边长关系,《周髀算经》经文中已经包含了勾股定理的一般证明。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弦2=勾2+股2,即:c2=a2+b2。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就是赵爽所用的弦图。刘徽的证明见于他的《九章算术》注“勾自为朱方,股自为青方,令出入相补,各从其类,因就其余不动也,合成弦方之幂”。刘徽原图已失传,清代数学家李锐(1769-1817)对其作了复原。

二、三种版本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的呈现方式的比较

勾股定理作为数学界的一朵奇葩,在中学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当今应用比较广泛的三种版本教科书,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以下分别简称人教版、北师版以及华师版),对于勾股定理的讲解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1.勾股定理的引入。三版教科书在勾股定理这一章的开始阶段,都介绍了中国有关勾股定理的数学史。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中国数学以及数学家的自豪感,满载激情与兴趣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人教版数学教科书给出了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的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给出相应的图形,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种数量关系。加入了西方数学史内容,让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更加广阔。在北师版数学教科书中,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自己去探讨。在华师版数学教科书中,利用经常使用的两块直角三角板三边长度的测量去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新课引入,要包括以下几部分: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④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人教版数学教科书引入方面的设计包括了这四个部分,尤其利用毕达哥拉斯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

2.勾股定理的过程展示。新课讲解的过程展示,是数学学习的过渡与理解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的展示就是一个体现材料,呈现语言、知识以及任务的过程。人教版数学教科书通过赵爽弦图体现了数学材料,把数学史很好的结合到了课堂中,让同学们理解与认识勾股定理背后的文化意义,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着积极的作用。北师版和华师版数学教科书则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体现了新课改的主题。各教科书各有所长,从不同方面让学生认识与理解勾股定理。

3.勾股定理的习题设计。习题是数学学习中对数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与升华的重要环节。在三版数学教科书中,习题设计都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也就是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种,人教版与华师版数学教科书直接就给出了一般的习题,而北师版数学教科书则加入了数学史,比如,“如图是美国总统Garfield于1876年给出的一种验证勾股定理的办法,你能利用它验证勾股定理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对勾股定理也曾进行了研究”等等。这就多了精神与文化层次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文化发展的探索。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习题的功能也应与之相匹配。而数学史的融入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带着对数学史的认识与探索,去自主发现、实践、探索与交流知识,从而极大的促进了数学学习的热情,自己也能发现与得到伟大数学家探索到的知识。

4.勾股定理的阅读材料。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集趣味性、知识性、史料性、教育性于一身,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内容。因此,好的全面的阅读材料对数学学习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是勾股定理的证明,涉及了毕达哥拉斯的证明、弦图的另一种证明以及美国总统Garfield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北师版数学教科书的每一小节后,都有相应的数学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涉及到了勾股世界、勾股定理的“无字证明”以及勾股组数与费马大定律,让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华师版数学教科书中阅读材料包括勾股定理史话和美丽的勾股数。其共同特点是通过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教育,渗透了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家的成就产生自豪感,从而起到督促自己学习的作用。不同的就是材料的选取,人教版的阅读材料仅从证明方面对勾股定理作了补充介绍,而北师版和华师版阅读材料涉及的面很广,不仅介绍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更多地体现出了勾股定理发现与发展这一长远历史背后的文化,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勾股定理的发展历程。

三、勾股定理的教学建议

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这个理念的倡导下,各版数学教科书的各个板块都蕴含了数学知识的历史文化。人教版数学教科书在引入方面设计得很好,但是在过程展示中没有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因此,当数学教师讲解赵爽弦图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证明。从而使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习题的讲解中,教师应多融入数学史的内容,激发学生钻研的精神,习题也不再干枯无趣,而是充满了乐趣与挑战。人教版数学教科书阅读材料有些片面,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应的数学史知识,要掌握勾股定理的整个发展历程,从而把数学史融入课堂。北师版数学教科书整体设计得很好,唯一不足就是过程展示中没能很好的体现材料,教材中只利用了两个直角三角板三边长度的测量结果去找寻三边的关系,教师可以加入古埃及人利用绳子打结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例子,然后在引导学生去测量直角三角板三边的长度。北师版数学教科书习题设计得很有水平,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与利用这些习题,从而更好的促进教学。华师版数学教科书也是在过程展示中没能很好地体现材料,也利用了测量直角三角形三边长。接着又提到了正方形瓷砖拼成的地面这个例子,仅仅这样去讲解这个例子,显得很枯燥,可以加入一些中西方的数学史增加趣味,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史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具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数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数学家的探索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不管是哪版教科书,只是起到数学教学载体的作用,教师可以参考教材,但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数学涵养,对于数学知识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才能很好地适应与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才能体现出数学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篇12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为了数学课堂更加高效,教师要根据学情准确把握课堂的教学策略、教学结构及方式方法,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实验对比等对“以学定教”对高中数学课堂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和反思.

二、“以学定教”对高中数学课堂影响的调查

“以学定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节教学顺序,并做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它强调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学生做什么的范”.“以学”的含义是“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定教”是定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策略.“以学定教”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追求.

在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提升,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笔者首先对98名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表1).

表1教师:您觉得高中数学授课前了解学情

非常重要,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一般,不需要通过学情改变教法不重要

统计数85130

百分比86.73%13.27%0

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了“以学定教”的重要性,有86.73%的教师认为课前了解学情很重要,通过学情来调整教学方法,可以使课堂更高效,认为不需要通过学情改变教法的教师仅有13.27%,没有教师认为了解学情不重要.可见,在教师意识中,已经把“以学定教”作为新课标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策略.

表2学生:你觉得教师怎样授课,课堂更高效(可多选)

项目人数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

课前自学、问题反馈、教师点拨42082.382.382.3

教师凭主观授课,课后题海战术6312.312.312.3

什么方法都一样101.91.91.9

其他原因173.53.53.5

通过调查发现,有82.3%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问题反馈、教师点拨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更高效,而教师凭主观授课,课后大量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已逐渐落伍,接着笔者又与所在课题组成员深入课堂,对“以学定教”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课后测试成绩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一)“以学定教”对教学结构的影响

1.“传统模式”课堂结构

2.“以学定教”课堂结构

通过两种课堂结构对比来看,在“以学定教”的课堂结构中,教师可以更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使学生参与的时间更多、更广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

(二)“以学定教”对课堂效果的影响

调查发现,采用“以学定教”教学方法班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长、学生参与度更高、知识掌握得更全面、重点理解得更透彻、思路更清晰、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对课堂的评价也更满意.教师不拘泥于备课时设计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需要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师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不同体验、不同思考决不能无视,用相应的对策,创设良好的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使学习不再被动,大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三、“以学定教”教学方法的思考

高效课堂上,“以学定教”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原则.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依据,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成功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成功的学习.

那么,高中数学课堂中如何落实“以学定教”原则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以学定教”要做到精心预设

在“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缺一不可的.余文森教授曾经说过:“生成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延伸、超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所以,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是十分重要的.

1.在教材方面做到精心预设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和数学教师的集体智慧.“课程和教材的知识”是教师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读教材编写了什么、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从而明确要“教什么”,具体从通读教材和深入研读两个层面展开.教师要通读教材,梳理基本结构,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教学基本定位和深度研读,读透教材,理清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教学核心内容.

有的教师在新授课“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中,由于对本节课的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忽略了本节课最困难的地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探究和证明”,而是直接给出了公式,学生的工作仅是代入公式计算两角差的余弦值,而学生无法体会到公式的推导中渗透的探究思想、类比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

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在进行课堂预设时,需对教材做一个深入的解读,只有充分领会情境的设计意图,才能挖掘它所蕴含的教学资源,并从知识点的数学本质、形成过程等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思考,有意识地将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为学生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把握学情,呼唤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天天和学生在一起,毫无疑问地对学生是了解的.其实不然,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和经验推断学生发展需要,会造成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差距,从而导致教育教学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

进行学情调查,是教师合理确定教学起点,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条件.教师进行课前学情调查务必要弄明白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只有做好课前及课堂上的学情调查,才能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导学案、安排教学流程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等等,使教学有的放矢.

(二)“以学定教”要编写切实可行的导学案

1.导学案在设计上,要做到知识问题化

所谓知识问题化,就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标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力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那么应怎样设计问题?要满足以下几点:

① 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② 问题不宜太多,太碎;③ 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④ 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浮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法,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⑤ 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2.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层次性,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基础巩固练习主要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应人人掌握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思想方法.而拓展提高练习是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运用变式题、开放题等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以一定程度的拓展提升,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分层题组练习是针对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学生给予不同难度的分层练习、不同y度的题组练习,达到面向全体、突出个性的目的.

(三)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确定多元的评价方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