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2 14:56: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心理学培训感悟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专业、科学、责任。——梁仲坤
了解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就成功了一半。——陈就芬
学习成绩不是学生的全部,只有身心健康也是最重要的。
——叶献凡
要育人,先懂人。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读人的科学方法。文学是人学,多读,有助于了解人性的复杂。古代兵法中的斗智斗勇,实际上就是一场场的心理战,读透了,育人艺术会日臻成熟。
——老邱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心灵的艺术。——吕晓
实验小学
1、心理健康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罗湘元)
2、心理与品德比翼,情感与智力齐飞!(刘艳璋)
3、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重要位置,乃国之幸,民之幸!(叶柳青)
4、
心理问题何时了,
方法知多少。
教室昨夜又东风,
愚昧不堪回首月明中。
讲台教鞭应犹在,只是怒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场培训向心流。(黄更祥)
5、人是不讲理的,请别给学生讲大道理!(黄东嫦)
6、心理健康的培植,是一项系统工程,须有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照应。(刘艳璋)
7、心理辅导更注重三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叶雪娥)
8、全面看待自己,适当调整自己。(李品珍)
9、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把特别的钥匙,只要找到那把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我们教育将变得充满希望!(黄学谦)
长塘小学
生命如水,赏识人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敞开你温暖的怀抱,让你的学生过好每一个瞬间。
——李佩仪
一次不枯燥的心理课程培训,虽然不知道后三次会是如何讲学,但培训的内容,对工作,对自己的人生或为人处事或交谈都有不少的启发和深思。不夸张不中庸地说一句:好。
——连运娇
过去对于学生,对于儿子的许多做法都是错误的。总认为为人师,为人母的权威,却忽略了他们的真正需要。我也很赞同郝老师的“火箭升天是能靠钱推上去,却不能反映社会的文明进步。”公民的基本素质提升才能让我国获得更多赞同。
——叶合笑
短短的一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收获的却是耐人寻味的教育学生的理念与技巧,甚至是那影响深远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不得不说:“这次的培训课程,是指导我们走向美好人生的课程!”
——香月敬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笑声中度过,并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更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也学会换位思考,揣摩别人的想法,了解别人的心,这样对教学、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
——叶钰涛
在教育学生,谈话的方式很重要。往往是我们老师一句无心话会对学生影响一生。
——傅晓茹
郝老师的讲座生动有趣,深入浅出,让我获益匪浅。
——区杰源
参加了第一天的培训,收获良多。这周的教学工作里,我特别结合郝老师提及到的:“女人是左右脑同时接收信息的,而男人则只使用左脑接受信息。所以很多时候,男人的注意力会比女人差。”进行思考。是不是应该结合这一点的不同,转变一下我们与学生的交流方式!
——叶雪兰
这次课程,让我感受到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我们不能只看表现,要多从背后了解情况,从根源解决问题。
——叶耀棠
以前听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都是枯噪而乏味的,而这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却是精彩又有趣的。为什么这次的课程如此吸引人呢?我想:是因为授课者掌握了人的心理,如果我们也能应用所学的心理知识,根据学生的心理来设计教学,课堂上不是也会令学生陶醉吗?
——林小菊
郝老师专业而幽默的讲解,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不少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与其说这是一个培训班,倒不如说这是一个教师减压班。
——陈妙兰
郝东老师的课通过生动活泼的讲解,对经典电影片段的剖析、介绍老师教育孩子的正反案例等讲课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更清楚地了解自我,在教育孩子上还有许多不足和错误的做法,让我能更好地找到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
——叶积玉
在《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讲中,让我学到了处理任何事情,要学会倾听对方的话,能感受对方的情绪,同时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的交谈。
——杨润连
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必须要掌握好谈话的技巧。
——叶婉娥
采用描述性的表扬方法,既可以使个别学生得到肯定,也不会变相地批评其他的学生。
——叶婉娥
参加了一天的心理健康培训,让我茅塞顿开。本周的教学工作也结合了郝老师的谈话方式进行辅导差生,感觉良好。
——韩映葵
对于这次的心理培训,我觉得非常好。第一,作为生活上不同角色的我首先明白和会调整摆好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人;第二,作为教师的我更好的去发现和引导我们的学生,使其能健康地成长。
——卓小丽
选择乐观、愉悦的生活方式,与学生保持平等的相处方法,时刻怀着美好的心境,努力把工作做好,成就每个孩子的梦想。
——张佛弟
尊重学生,任何事都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叶巧珠
学会认真倾听学生讲话。
——叶巧珠
大朗一小
究竟是这几个学生不听话,还是我不懂得他们的心理特点呢?心理健康教育课,提醒了我,教育的方法在于深入了解受教育的孩子,在于冷静分析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多为自己提几个“为什么”、“怎么办”……
—— 李庆培
教育者,要铸造明亮的心境。提醒自己,也许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别着急,别动火,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了解清楚,加以引导,相信他是一个人才。
——李庆培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复杂的心理感受。每一位学生都有他们独特的心理特征,教育他们的时候不能只用单一的方法。而我们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最直接的方式是谈话,因此要求我们进行教育引导的时候注意谈话的艺术,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黄鲜艳
让心理咨询者畅快地释放内心,心理辅导者经常是这样开始帮助咨询者的。那么,我们的学生与老师是不是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释放他们的内心呢?
——唐丽贞
这个心理健康培训讲座,就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灵鸡汤。
—— 李仲伦
这次的培训的老师课上的非常精彩,用了大量优秀的电影片段形象直观的举例说明,让我对心理学这门枯燥的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学习到的知识可以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何淑玲
大地,春风送暖花送香;
郝兄,心灵洗礼送鸡汤。
——陈玉莲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发展健康的品格,增强自身的体质,探求无尽的知识。
中山中专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以“大心理教育观”为理念,以心理社团为载体,构建中职学校“朋辈辅导、阳光心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培养中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一、构建中职“朋辈辅导、阳光心育”的理论依据
1.朋辈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 peer counseling)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 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 Mamarchev ,1981)。有些来访者咨询的问题并不需要专业的咨询人员进行解答和处理,选拔一些优秀的同龄人经过专业培训,也可以圆满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学生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往往不是一两天就形成或突然表现出来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当身边的同学有异常时,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或找心理教师,能起到监督防范作用。此外据相关调查,青少年受同伴的影响远超过师长等人群。同龄人在价值观、经验、情感体验、爱好、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很相近,容易产生共鸣。因此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大部分学生都喜欢通过向友人倾诉来获得心理安慰与帮助。从积极心理学的视域看, 每个人都有成长的能量和发展新力量的能力, 因此在朋辈辅导这种非正式的互助关系中,无论是被帮助者还是助人者都能获得相应的成长。
2.心理社团
心理社团是指由对心理学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共同开展心理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心理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阵地,发挥着心理自我教育的功能,同时也能有效融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是开展“朋辈辅导、阳光心育”的重要载体。
综上所述,中山中专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以心理社团为载体,构建中职学校“朋辈辅导、阳光心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可行的。它能最大程度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功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促使全体学生的积极品质得以发展,使学生在校园里更加快乐地体验生命的成长。
二、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构建“朋辈辅导、阳光心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整合学校有利因素,创建积极的心理环境
积极心理学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认为人的积极品质与环境分不开,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积极的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尤为重要。中山中专树立了新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生观,整合学校的有利资源,创建温馨而积极的心理环境。例如,校长朱家良提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体验―感悟”型自主发展新模式,各种各样的社团纷纷成立,我们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幸福课程、学科渗透、影视、宣传栏、微博等多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宣传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创建阳光环境,以影响学生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积极品质,如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幸福心理学”选修课,融合了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和马丁・塞里格曼的《真实的幸福》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阳光心晴社就是在这样一个自主的环境中诞生的。社团自成立以来就不断完善架构,健全机制,建立了“阳光心晴社―科级心委部―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分层管理和集中管理模式,做到精挑细选、选贤任能,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社团成员自主管理、快乐工作。同时注重与其他部门和社团合作,在学校“每周一演”等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中融入心理因素,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在积极体验与积极情绪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在共同感受心理健康快乐的同时互相发现并学习彼此的优点,进而培养积极
品质。
2.开展朋辈辅导,进行积极预防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的管理者,人人都有积极的潜在心理能量,人人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它还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处在一个容易孕育焦虑、抑郁等情绪的环境中,要防止不出现心理问题是较难的,但是人拥有可以抵制这些问题的力量,如勇气、毅力、乐观、希望等积极品质。积极预防就是要通过恰当的干预塑造这些良好品质。只要个体的心理得到了发展, 潜能得到了发挥, 就能减少心理问题和困扰的产生。也就是不把学生当成问题的来源,而是把他们当成具有巨大潜能的个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参与活动。我校开展朋辈辅导,引导学生防微杜渐,以积极心理品质对抗问题,进行积极预防。
“初级朋辈辅导员”和“中级朋辈辅导员”培训班分别定在每周二、四下午的选修课时间。培训的课程有心理常识、青少年心理特征、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沟通的艺术、青少年常见问题的应对技巧、心理咨询常用技术等。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的成员将获得相应的“初级/中级朋辈辅导员”证书。目前我校已经培养了一百余名初级朋辈辅导员,三十余名中级朋辈辅导员。
中山中专在注重培养学生心理学知识素养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阳光心情、阳光生活的积极心态,实现助人自助的宗旨。每个学年初,朋辈辅导员都会面向新生开展讲座和朋辈团体辅导活动,通过游戏、经验介绍、聊天等形式帮助新生了解和适应新环境,使新生更快地融入新班级,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中。朋辈辅导员还会集体备课,为有需要的班级召开心理主题班会。有的主题非常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如“青春的抉择”和“责任”等。每位朋辈辅导员都是心理志愿者,热心帮助一些有心理援助需要的同学,做班级同学、舍友的知心伙伴、心理观察员,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心理信息的传递员。他们平时留心观察周边同学的心理状况并以聊天、写信、赠送卡片、共同活动等形式及时干预引导,让同学们体会到“青春路上,你我相伴”的温暖,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朋辈辅导员会及时汇报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以便心理老师及时干预解决。朋辈辅导员在心理自助、他助、互助的实践活动中增强了自信、开发了潜能,培养了爱心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成长为合格的心理志
愿者。
3.注重积极情绪体验,开展阳光活动、阳光心育
人的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许多研究发现, 积极情感如快乐、兴奋、兴趣等对人的行为具有扩展和增强的效能。拓展建构理论认为当早期的积极情绪体验产生,将会拓宽个体的注意和认知,让个体能更好地应对逆境。而良好的应对又预示着未来的积极情绪的产生,进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并实现个体的成长。中山中专提倡阳光活动,创新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多姿多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传达正面积极的信息,宣传“阳光心情、阳光生活”的理念。
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经专家验证,当前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大多形成于中小学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当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对于大学甚至之后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焦虑、自私等现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状况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未能重视心理活动课:中小学校未能够重视心理活动课的重要性,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课程量比较少,课程时间比较短,教学方式单一,而且还经常存在心理活动课被其他课程随意取代的现象。其次,教学资源配置不足。教学资源配置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硬件设施不健全,很多学校教学设施不健全,心理咨询室及相关心理咨询辅导用具不健全;二是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学老师。很多中小学校的心理学老师都是兼职老师,甚至是一些思想道德修养老师,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职业老师。
1.2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都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忽视中小学生心理辅导问题,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矫正性心理咨询、忽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同时在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时,很多教师存在仅就问题谈论问题的现象,而未能够进一步探索对该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
1.3存在学科化倾向: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其培养健全人格。然而,当前很多中小学校未能明确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仅仅将它当做一门学科来进行,并未能深入学生生活运用心理活动课来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只是进行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灌输,甚至还不科学地布置课程任务、组织考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够实现开设心理活动课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甚至还给学生增加了课业负担。
2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2.1强化课堂教学的渗透性:理论讲解通俗化。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出于现实需要及能力考量,并不需要他们以直接理论的方式理解与掌握这些复杂而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教师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生动化及通俗化的处理,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理论知识实践化。教师必须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矫正中小学生的心理,维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要善于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符合特定学生的心理干预措施以及心理辅导方案,解决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真正发挥心理学教育的现实作用,而不仅仅把它当成一门学科对待。重体验、重感悟、重反馈。教师必须要能够真正发挥心理活动课的功能。因此,在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教学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在进行一堂课程之前,首先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最后根据交流结果来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内容;第二,注重体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活动情境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来亲身体验到一些正能量,例如,团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以及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等。通过活动情境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三,注重反馈。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尽情释放情感与体验情感,以达到矫正学生心理之目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于课堂之外其他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课下养成将感悟记录下来的习惯,并鼓励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家长之间相互交流与思考。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培训:教师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要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当前,可以通过以下四种培训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第一,专业技能培训。中小学校可以与其他的高校联合起来,邀请在心理学领域一些知名的专家或者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学老师来校进行专门的指导与培训,以提高本校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技能。第二,研讨式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会,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专业技能。第三,评促教式培训。所谓评促教式培训,是以一些公开课、交流课的方式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由专家听课并在课程结束之后提出相关建议,以达到弥补其不足之目的。第四,讲座式培训。讲座式培训,就是由中小学校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当前心理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重难点问题或者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学校相关教师以听讲座的方式进行学习。
3结语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中小学生当下乃至以后能否健康成长。培养健全人格、维护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必须要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冲,孟万金.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叙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03).
[2]杨晓霞,尹丽娜.关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在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里格曼先生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下迅速兴起。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反转了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性的消极面和弱点的研究取向,开始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它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学问,是关于引导人们懂得如何实现自我,如何幸福生活,如何使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其目标是促进人们建立生命中美好品质,增进幸福感,以造就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具有幸福感的优秀人才。积极心理学的目标与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不谋而合。
我校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特别在指导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现分享如下,请大家指正。
一、引入积极心理学,全员实践积极心理教育
(一)在教育教学理念中引入积极心理学
学校教育应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去教书育人。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只是心理教师的事,而是所有一线教师的职责。传播积极心理学,让全体教师关注人的积极力量,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品质。
(二)在教育教学中进行积极心理教育模式实践
运用多种方式、途径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抵御心理挫折和心理逆境,主动而积极地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
二、建立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一)建立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机制
1.运用积极心理学指引教师成长
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中、发展中的个体,他们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中的引导者,培养自身积极心理,阳光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阳光的学生。教师使用积极的、正向的话语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增进学生幸福感。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积极心理学知识,开办心理讲座,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学校多次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分两次派教师参加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研讨会。目前,学校的一名心理教师已获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2.运用积极心理学指导心理活动课
积极心理品质即拥有积极人格因素,运用积极心理学指导心理活动课,旨在进行积极的人格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时期,是积极人格培养的关键期。人格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积极与消极两种抗争的力量,这两种力量谁占上风,关键要看个体给哪一股力量注入能量。鉴于此理论,我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为分布在各级年级的寄宿生组织心理活动课,为他们内心注入积极的力量。
(二)建立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预警机制
1.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建立心理档案,及时预警
通过观察、访谈、心理测试、问卷调查、知情人反映等方式,定期对寄宿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检测、分析,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做到防患于未然。
2.培养心理委员,设立心理社团
对从各班选拔的心理委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较好的沟通能力。通过心理委员了解班上学生的心理状况,特别是关心寄宿生心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心理教师沟通。心理社团的成立协调了班级和宿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寄宿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多一重的保障。组织心理沙龙,在心理拓展游戏中学生体验成长、交流情感、促进成长。心理社团通过校园广播、校报、黑板报等途径宣传基础性的心理健康知识。
建立同年级互助小组。同年级寄宿生之间对相似心理困惑,如,学习经验、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放下焦虑,产生感悟,提升生活的积极追求;建立高、低年级寄宿生之间的结对帮扶小组。挖掘高年级寄宿生积极心态的潜能,以其榜样示范力量和经历者的经验,如,适应新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帮助低年级同学排除内心困惑。
在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建立寄宿生积极社会支持系统,探索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方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正面教育策略之路还很长。但我相信,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搭建我校寄宿生幸福感桥梁并不遥远,因为,这里的每一个寄宿生都不是孤独、无助的!
参考文献: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社团管理
(一)重视成员情绪体验和自我成长
积极心理学注重从情感体验与心态出发来考察人们的心理品质。这要求社团活动的开展要注重个体参加活动的满足感和心理期待,以让社团成员产生主观体验,挖掘积极的力量,从而促进自我成长。一方面,社团活动不能搞形式主义,过分注重场面、数量和结果而忽略了成员的个人体验和感悟。而活动是否能做实、做精,关键在于能否在活动设计和操作时从成员出发,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做出积极的认知调整和行为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存在自卑、自我等不同问题的成员往往容易受到忽略甚至排斥,于是他们一直受这些问题的困扰而难以成长。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各种活动来帮助和鼓励他们学会发现并正确面对问题,学会悦纳自己和他人,从而实现心理社团的教育功能。
(二)树立社团价值观,塑造社团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是由人的内部生理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的,把人看成是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并具有适应性的整体。因此,我们以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特质理念为导向,把社团作为独立个体,以积极人格的形成机制来探究社团的核心价值观和积极品质。心理社团的核心价值观是“助人自助”,管理者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在成员中树立这个核心价值观,并将之塑造为社团的核心积极品质。成员经过较系统的心理知识学习及心理训练后,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得到增强,并在互助的过程中体会成就感、快乐感,从而获得心理上的积极成长。这样,心理社团为成员提供可以依赖、有归属感的群体环境,在社团内部营造出积极的成长氛围,可发展成为“自我成长团体”。然后,社团成员在得到积极的成长经验之后回到各自班级、院系,使这些团体也产生积极的成长性变化,从而使班级、院系乃至整个学校也都会随之而有所“成长”。社团的积极品质在学生群体中逐渐被接受和认可,将有利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顺利地开展。
一、“别把孩子的心里话堵回去,让他说出来”——时代呼唤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
片段一:上课预备铃声缭绕在整个走廊,班主任李老师出现在班级门口,这时一阵匆忙的脚步声传到李老师耳中,学生小明上气不接下气地奔过来。“跑什么跑,想做百米飞人啊?”顿时班级里哄堂大笑,小明尴尬地站在门边,嗫嚅着:“不……不是……”还没有说完,李老师不耐烦地说了一句:“别啰嗦,上课了。”
片段二:清晨的教室分外忙碌,这边学生纷纷找出作业,那边赵老师正一本一本检查着作业。赵老师来到小钱同学桌前,“作业呢?拿出来。”小钱低头翻找着,赵老师说:“作业做了没有?”小钱没有说话,“天天不做,你到学校来做什么?作业不交,就不要到学校来了。”
上述两个片段在学校里很常见,一些教师忙于工作,把本来应该和学生沟通的契机变成了与学生心理更加疏远的时刻,形成了师生的情绪对立。
还有很多班主任,他们几乎全身心地扑在班级管理工作上,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信奉的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打是亲,骂是爱”,经常充当的是“警察”和“消防员”的角色,对学生采取的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的唠叨策略,丝毫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如何、教育效果如何,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简单的重复劳动上,搞得自己身心疲惫,却收效甚微,师生关系也日趋紧张。
以上种种,究其原因是班主任本身的工作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一些教师总是习惯用班主任的权利对学生进行命令式的教育,导致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因此,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努力成为一个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把过去那种偏重于对学生行为的约束转到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上来,把被动应付问题转到主动面对问题上,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和研究学生身上,做到胸中有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的方法,将每一项常规工作都视为自己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良机,把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作为提高自身工作效益的重要途径。
1.心理辅导式班主任是班主任的角色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把教师的角色归纳为三大类:一是教学和行政的角色,包括充当教员、社会代表的榜样、课堂的管理员、办事员、青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等;二是心理定向的角色,包括教育心理学家、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卫生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等;三是自我表现的角色,包括社会服务工作者、学习者与学者、父母形象、寻求权力者、寻求安全者等。
教育心理学权威索里和德尔福特也根据情感因素,按照从消极到积极的次序把教师的作用分成三大方面:一是消极的作用,包括替罪羊、纪律的监督和执行者;二是权威者的作用,包括家长的人、知识的传授者、集体的领导者和模范公民;三是支持作用,包括心理治疗工作者、朋友与知己。
从以上可以看出,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是其角色的内涵要求。
从现实层面看,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青少年学生走出了原来狭隘的天地,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能力,这些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积极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面临着许多问题,不少学生出现了较多的不适应,处于困惑、苦闷、焦虑、抑郁、仿徨等心理状态。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以及现代教育要求的深化,使一些班主任在工作中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有些班主任在教育中经常出现“误诊”现象。在处理偶发事件和日常工作时,由于对学生心态缺乏了解,往往判断错误,作出错误对策,容易引起师生情绪对立,矛盾加深。改革工作方法,让班主任成为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和效益,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这不仅是班主任工作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2.班主任是心理辅导的主力军
班主任是心理辅导的主力军是由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决定的。首先,班主任是教师中最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一群,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了解比较全面。其次,班主任对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也都比较了解,通过电话、家长会、家访等途径与家长保持联系的习惯也由来已久,更便于沟通。再次,班主任容易与班级各科任教师协调,他们会主动向科任老师了解情况,介绍班级的总体情况,提出一定的要求,科任老师发现班级中存在什么问题也会向班主任及时反馈,这样班主任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班级情况,团结各科任老师齐心协力解决某些突发事件,省时省力,且更有效果。班主任的这些优势使其发挥着其他教师无可替代的作用,使其责无旁贷地站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第一线。
班主任成为心理辅导主力军的现实可能性,使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学探索出了一条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实践之路,这也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了实处,真正服务了最广大的学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培养和实践
心理辅导的基本含义是为被辅导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发展。学校心理辅导就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基础,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心理辅导式班主任,就是借鉴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以研究、了解学生为起点,运用尊重、同感理解、接纳与关注等,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在强化教育的体验性与渗透性的基础上,促进积极的人际互动,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引领学生感悟学习乃至生活的真谛,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在心理健康教育还远未普及的今天,上海市第一中学从“双全互动”出发,即班主任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班主任全员投身心理健康教育,在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践着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步:班主任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
学生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不是仅靠良好的愿望、热情和一般的常识来安慰、劝说、鼓励学生,而是要用科学的助人知识和技能来帮助指导学生。因此,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技能是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关键。如掌握基本的观察法和谈话法,以便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掌握基本的倾听技术,如询问、鼓励与重复、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概述等,以澄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掌握辅导过程的影响性技术,如解释、指导、情感表达、自我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等,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掌握及时自我平衡技能,从而使自己在受到学生挑战时处于镇静思考的状态,在受到学生不良情绪感染后,能很快使自己恢复平静。
为了让班主任成为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上海市第一中学依托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开展了全体班主任参与的“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技术研修班”,把研究学生心理发展、提高班主任班级心理辅导技术作为培训重点,通过讲座、研讨、观摩等活动,提升了班主任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水平,让班主任自觉主动地把班级心理辅导技术与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
第二步:班主任执教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对全班学生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课。它并不是单纯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课,而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促进学生开发自身发展潜能的活动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团体辅导方式。
上海市第一中学的班主任在执教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学得了如何分析和看待学生的行为表现,如何设计心理辅导的目标;学得了怎样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促进学生积极的体验和感悟;学得了怎样处理心理辅导中的活动,达成心理辅导的目标;学得了怎样引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感悟和成长。这个过程是对心理辅导式班主任专业技术的极大提升,培养了教师成为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自信。
第三步:换位思考,改变沟通方式,实现向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转换
从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实践来说,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尊重、理解、真诚、保密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学会接纳、观察、聆听,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营造班级的良好心理氛围,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班级心理辅导课程、个案辅导、家庭辅导等都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而换位思考,改变原有的沟通方式,对做好一个心理辅导式班主任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上海市第一中学在学生的思想工作、班级管理、个别辅导中,紧紧抓住了班主任与学生内心的交流,让教师体会“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深刻内涵,使他们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在这样的出发点下,班主任思考的是“静下心来,用心经营”“我的学生喜欢听我的话吗”,班主任顾老师对“教师说话三步骤”的探索就是一例:“有效的师生对话,不仅能够使我们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学生问题,同时能增进师生情谊、促进班级经营。因此班主任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与学生的对话,重视自己的语言表达。我总结了三个步骤:(1)谈话前要三思:思对象、思时空、思内容;(2)说话要有‘二心’:耐心、用心。(3)谈话后要‘两到’:反思到,追踪到……班主任和学生谈话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班主任的能力,而是帮助学生不断进步。班主任要秉着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将‘谈话’变成‘谈心’,使自己的话为学生所愿听、乐听。”
三、火花需要欣赏来点燃——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再探索
上海市第一中学在探索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实践上没有止步,近年来,又进一步探索了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班主任工作。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而转向于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幸福的各种因素。
积极心理学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它代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说谎等;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它代表喜悦、快乐、福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这两股力量谁都可以战胜对方,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是在被哪一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在给哪一股力量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就是要通过班主任的日常工作,给学生内在赋力,激发和增强学生内在的动力和潜能。
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上海市第一中学的班主任工作强化了以下几点操作策略:
1.关注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强调我们面对的是普通人,要关心普通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能更好地发展、生活,使普通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要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在以往的学生工作中,一些班主任在学生身上看到更多的是问题,而较少肯定学生健康、勇敢、乐观、希望、快乐等品质,以至于很多学生说:“盼表扬就像冬天盼太阳。”事实上,心理辅导式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就是要关注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应用鼓励赞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名学生。
2.班级经营,给班集体注入积极的基因
班集体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创造团结、竞争、有序、和谐及温馨、友爱的集体生活环境,将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学生的学习更愉快,效率更高。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辅导式班主任,会用积极的心态去经营班级,把赞扬表达出来,给学生最需要的激励。正如上海市第一中学班主任张老师在班集体建设中所写的:“我曾经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容易感动,他们已经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的付出都是应该的。我现在感觉到,学生的心里其实储存了好多火花,那是真情和智慧的火花,但这些火花需要用欣赏来点燃。班主任只是创设了一个合适的环境,让学生内心的焰火释放出来。”
一、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问题行为
(一)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生处于青春期,心理逐渐发展成熟,是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群体。与高中生相比,中职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因而,中职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
首先,学习动机低。一部分的中职生文化基础差,上课听不懂,学习动机低下;一部分中职生是迫于父母的要求而进入职校学习,并不喜欢学校的生活,学习兴趣低。
其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中职生正逐步接近人生发展的高峰期,其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都处于基本成熟阶段,但思维的辩证能力还有待提高。因而,中职生会出现片面地看问题,过度地追求公平、公正、忠诚,却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涵。
第三,情绪控制能力较差。中职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段,虽然情绪较内敛、稳定,然而,情绪仍然容易冲动、易激惹,校园暴力时有发生。
第四,亲子关系疏远,亲子沟通不良。一部分留守中职生与缺乏共同话题,亲子沟通较少,缺乏家庭温暖;一部分学生家庭关系复杂,譬如单亲家庭、父母感情不和、复杂的家庭纷争,也使中职生远离父母,减少与父母的接触与沟通。
最后,重视同伴间的人际关系。中职生小团体的现象十分突出,重视与朋友、同学的人际关系。她们更愿意与同伴分享其内心的困惑、不安、担忧等内心感受,更看重朋友之间的忠诚。
(二)中职生的问题行为。
中职生厌学的现象比较明显;情绪仍然容易冲动、易激惹,校园暴力时有发生;与教师、父母的沟通易产生对抗情绪;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容易产生人际交往的困扰;对异性有朦胧的好感,异往过密的情况较多,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困扰;自我评价过低,不能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陈家麟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标是防止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终极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陈芝则认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从维护心理健康逐步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培养。
三、增进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一)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教师的点拨,引发学生思考,掌握一些应对常见心理问题的困扰,譬如,新生适应问题、人际关系困扰、亲子沟通问题、师生关系的烦恼、学习动机的激发问题等,以此提升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二)展开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仅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结合其他学科开展学科渗透式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譬如,在语文课——《挑山工》里,文中描述了挑山工的艰辛,语文教师可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意志力等问题的探讨,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开设学校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助人自助。针对个别心理困扰较严重的学生,可以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其各方面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同时,他们面临着身体上、心理上的巨变,可谓是人生的“暴风骤雨”期,他们面临着各种困惑,可能存在自我同一性危机。因此,为这些被烦恼折磨着却有无法解决其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四)开展大型心理专场活动。
心理学专业教师可邀请高校心理学社团的大学生、经过专门培训的学校教师、本校心理学社团的学生共同组织大型心理专场活动。分别开展心理画板的讲解、实验仪器的演示、心理小测验的解释、现场心理咨询、小游戏大道理等工作,普及心理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神秘”的心理学。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心理学教师使用心理档案的测试系统,对中职新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学测试,从中进行整理和分析,筛选出需要重点关注的个体,再进行进一步的一对一心理咨询,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将心理异常的学生送到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则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助人自助。同时,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以方便更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六)团体培训活动
针对某一心理困扰问题的学生,开展团体培训活动。通过校园征集的活动,采用学生自由报名参与的方式,来组建培训学生。针对中职新生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亲子沟通问题、学习技巧等问题,开展团体培训活动,使参与者能在系列的团体培训的过程中能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其思考,改变自己的不适应行为,以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七)班主任培训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如心理问题的识别、学习动机的激发、人际交往、亲子沟等知识,提升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班主任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重中之重的环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班主任进行相关心理知识的培训,有的放矢地讲解相关内容,有利于班主任更好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从而提升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其实,在我还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本以为自己虽然对“心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小小的心得体会还是有的,但经过老师的教导,才知道自己之前其实根本一点都不了解心理学,不过,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心理学的认识不知不觉中多了很多。
根据老师的教导,结合老师的原话,我对心理学的总结如下:
(一)心理学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
(二)学习这门课程,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学习这门课程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
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有了许多体会,因此做下以下决定:
(一)提高自控能力。可以看到,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实在很多,多到使很多人都没有去学习,整天只知道玩游戏打发时间,虽然我没那么严重,但也差不多,所以我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增强学习自觉性,否则再这么下去也是浪费时光,荒废学业。
(二)克服自卑。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老师说过,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我要的真正了解我自己,克服自卑。
(三)正确走好感情之路。这一学期的最后一讲,讲的就是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让我感到很震惊,没想到大学生恋爱有这么多学问。老师讲过,有同学们在恋爱过程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现。但由于气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其表现也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尝到爱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恋爱的不顺利,原因很复杂,但气质方面的消极因素无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迟滞,而有的却恰恰受害于过分的灵活通便。所以,拥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识,才能使自己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已经结束了,但它能带给我很多东西。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2
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教育局教研室和世界宣明会的组织下,有幸到南宁市37中和南宁市19中参加观摩活动,期间,听了37中一位老师的心里健康素质课和19中老师的主题班会和心理健康素质课,同时两个学校的领导给我们介绍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取得的一些成就、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这些收获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先将这次活动的体会总结如下:
10月31日下午,我们首先来到了南宁市37中,优雅、干净的校园映入眼帘,学校的校风、教师的精神风貌、学生的学习面貌都给我留下深刻的思考:如何做得这么好?随后,听一个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带笑容的教师和笑得甜蜜的学生在课堂上互动、配合得多么的和谐,绝不像我们一样,老师和学生都是愁眉苦脸。老师上课的内容是:有话好好说。从导入到问题的引出,再到问题的解决,都是学生在思考问题,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从中只是一个引导者。从这一节课下来,学生认识到说话的艺术,在碰到什么样的话该如何巧妙的回答,又不会引起冲突或不满,又让自己的心里觉得舒服。我第一次知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是如何的开展。随后有幸参观了初一12班的教室,教室非常的干净、整洁,学生都在认真的抄写这黑板上的作业,教室内的布置更是显示了该班的班风。它们无一不体现了“让每个学生看到希望,让每个孩子得到发展”的.办学理念。
11月1日上午,我们来到了南宁市19中,听了文菊香老师的心理辅导课和另一位老师的主题班会课,同样让我受到很大的收获。他们都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并且通过理论学习、小组讨论、自我剖析等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通过培训我还意识到要实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所以在这次的观摩学习中,我都认认真真地做好笔记,学好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学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总之,以后我会尽自己的能力开展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从一个班级开始着手我的心理辅导课,希望通过自己的摸索与学习,在心理教育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3
在学习幽默诙谐博学多才的肖汉仕老师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在心理咨询教育课上,我不仅学会了要做一个冷静面对自己的现实主义者,更是学会了调整自己面对的负面情绪,调节压力。课堂上,博学多才的肖汉仕老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了很多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方法,同时自创歌曲带领大家歌唱等等。这些方法,在很多时候想起来,也是非常有用的。有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深呼吸,也可以是个很不错的方法。谁又会想到,有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呼吸也可能是成功的秘诀。
心理健康教育让我了解了很多,了解自己,了解身边的人。每个人都会以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而在上这门课的时候,肖老师只是用一些小小的测试,就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甚至是一些自己都摸不清道不明的想法,这样的一些想法,被挖掘出来,会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的一些小小的测试,也会让人更了解自己的性格。性格的挖掘,也会让自己可以更淡然更理智的去面对很多事情。要看的起自己,看得清自己,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在上了多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看到同学向老师提出的一些顾虑后,我发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的确很困惑很迷茫。比如说:关于恋爱、学习、生活、以及人生目标等等。在课堂上,肖老师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大宝贵的意见,指导我们如何面对这些挫折,在面对目标失落与确立的冲突时,教会我们如何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让我们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指导了该如何处理学习生活上的困惑。
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是人们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给人们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帮助人们战胜自己的某些疾病,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一、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理论
积极与消极的心理力学模型和体验,了解、控制、超越的心理适应规律,是拓展训练的最主要的理论依据。在心理学领域,与拓展训练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人本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团队动力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1.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是拓展训练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员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员的自我实现。所以,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知情统一,教学过程围绕学员为中心展开,促使学员进行自由且有意义的学习。拓展训练中,学员作为活动的主体,其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彰显。在这种环境中,学员才能全心地投入到项目体验中,从而在体验中使思想得到进一步充实,使感悟得到进一步升华。
2.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学生改变行为的过程。这种行为的改变是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行为中总结经验。拓展训练中学员的亲身体验是整个活动的基础,而反思是在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最终会使具体行动产生改变。
行为主义理论为拓展训练“做中学”的原则、团队合作学习及正面导向、适时激励、巧用小组动力等理念和工作技巧提供了最好的理论解释。行为主义最关注人行为的改变,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人行为的改变。拓展训练强调“做中学”,认为通过亲身的参与更加能促进人行为的改变。
3.团队动力学。团队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场论(field theory),他认为人的行为是需求与环境的函数:B=f(P・E)。团体动力学的主要目的是探求团体发展过程中,团体与个体、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拓展训练中,所有项目的操作都离不开团队,即使是个人挑战类项目,也都需要来自团队的鼓励。
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及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拓展训练则注重以学员为中心,淡化了教师教授的角色。整个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注重培养学员的自主能动性,使学员能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项目体验,对项目内涵的深刻理解,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建构,最终促使学员形成新的经验建构。
5.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每种智能都同样重要和有价值,各种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造成每个人在智能上存在个别的差异及独特的潜能和专长。多元智能观强调“智能的情境性”,是对理论联系实践的一种要求。所以拓展训练中,为学员提供的学习情境既要有真实的社会背景作依托,通过模拟情境或情境导入手段为学员的有效学习提供大量的信息和丰富的资源,也为促进学员的心智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并且对学员的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提供适宜环境。
(二)社会学理论
与拓展训练相关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社会互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1.社会互赖理论。社会互赖理论强调成员间的互赖不仅是群体的本质要求,而且更是促进整体凝聚力,达成共同目标的动力源泉。但当任何成员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成员间的互赖程度就会受到影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群体发生改变。在拓展训练过程中,为达成团队目标,学员之间容易相互诱导和影响。积极互赖使学员间产生促进性互动,如果学员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氛围,可以感染到团队中的每位成员。这样不仅能促进个人小目标的完成,而且加速了团队大目标的实现。消极互赖往往使学员间产生阻抗性互动,对困难程度评估过高,或者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都会使学员产生消极的互动,如果这种消极互动得到扩散,会对目标的达成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没有互赖就意味着不会产生互动,目标也肯定不会实现。
2.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交互作用理论把社会相互作用解释为符号交换、直接沟通,人们能想象他人或群体怎样看待自己,即个体自己能扮演他人或群体的角色,相应地解释情境,并决定自己如何行动。符号交互作用理论现在在拓展训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用的较多的是莫利诺在1960年所创建的“角色扮演技术”。拓展训练过程中,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技术,通过情境导入环节,使学员在特定情境中扮演某一角色,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项目对角色的期望和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从而有助于他们去控制或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以达到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的目的。
3.教育学理论。归根结底,拓展训练是一个教育过程,教育学自然成为拓展训练教育价值体现的依据。赫尔巴特指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出途径、手段和障碍。”教育学理论认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而人的能动性是客观环境不断变化产生的心理要求。新的客观要求为人所接受,就引起人们生物与精神两方面的需求。从这个层面来说,个体活动成为了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拓展训练项目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它将生活中许多已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合理的编排,形成新奇、有趣、又需付出努力才能完成的拓展项目。在学员参与的过程中,富有挑战性且成败与否完全取决于学员主观体验而引起心理的矛盾。这种心理的矛盾运动,正是学员心理发展的动力。
拓展训练遵循的是体验式学习模型教育学理论。“体验式学习圈”的建构标志着体验式学习理论的正式提出。此理论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将体验过程中获得的感悟进行反思,然后将所收获的知识在团队中与他人分享,最终达成共识,将总结形成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在整个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中,强调在“做中学,行中知”,以及注重信息等资源的共享与应用。一个完整的体验式学习过程是由“体验―交流―整合―应用”这四个既独立又密切关联的环节组成的。
4.管理学理论。管理学为拓展训练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管理学中的“沟通”贯串于整个拓展训练的过程。包括学员和培训师之间的沟通,学员之间的沟通。由于沟通环境和内容的复杂性,沟通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拓展训练中的沟通讲求真实性、有效性。
拓展训练课程中,也会出现诸如管理的层级问题,管理者的角色问题。在项目操作过程中,根据项目内容的具体要求和分工不同,学员会承担不同的角色,担负不同的职责。担任高级管理者的角色,则主要负责全面的发展与总体规划,感受决策力的训练;担任中层管理者,则主要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感受协调力的训练;担任基层员工,则主要负责积极主动、行而有效地完成交办的具体工作,感受执行力的训练。
二、拓展训练的教育特点
(一)拓展训练更适宜成人学习的属性
拓展训练作为成人教育的一种途径和手段,符合成人学习的属性。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和经历的不断丰富,人的自我意识和自律水平也逐渐趋于成熟,这也形成了成人的较强的自我负责能力。因此,成人在参加活动时都是以自我意识为导向,希望其独立人格和地位得到承认和尊重 。
传统教学的“教”不一定导致“学”,更不一定产生“会”。而在体验式培训中,学习者通过具体情景中的活动获得体验,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有效促进了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拓展训练作为体验式培训模式,在学习方式、获取知识的途径、学习主体等方面与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区别,并且在学习效果方面的优势更明显。拓展训练过程中,充分注重学员的主体地位,使其活动过程中的独立地位得到尊重,这样有助于学员在活动中获得充分的体验,进而激发其参与热情,提高活动参与的主动性。
(二)拓展训练更符合成人学习自我整合能力强的特点
自我整合能力强是成人学习的重要特点。成人伴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已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经验建构和知识建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就会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建构,对所见所闻或所经历的,进行由浅入深的自我整合,进而形成相关的知识面和知识体的新建构。
拓展训练项目充分体现了“小游戏,大道理”。项目设计难度较低,但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学员在体验的过程中,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体会和感悟也是不同的,再经过相互的交流与分享,所收获的知识也会变得更丰满。拓展项目大多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也有力地促进了学员间的相互交流,激发其更深入的思考,为学员的自我整合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
(三)拓展训练更适合成人学习个体的相互合作性的特点
成年人在社会与工作中都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并且都拥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但人的社会化过程必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承受来自于社会、生活、工作等多方的压力。所以说成人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由内在需要而转化来的动机,即内部动机。同时个体或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对于成人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拓展训练在充分尊重学员个性的同时,也注重激发其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在“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的理念指导下,拓展训练在项目设计上注重培养学员间的相互协作。学员在项目的参与过程中,如果要顺利地达成目标,就必须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学员不仅能够感受到团队的巨大力量,而且也能使思想得到交融。
三、总结
拓展训练最大的特点就是“先行而后知”。“教”是指通过情境导入等方式,为学员提供合适的学习情境和信息,促使学员产生“学习”。“会”是指学员经过体验和感悟,将项目中收获的知识,在现实环境中得以应用,或促使自身的行为发生改变。拓展训练与传统认知教育模式相比,对于各种基础性理论融合得更为恰当,各学科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其教育特点更适合于成人的学习属性。
参考文献:
[1]何强.谈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文学教育,2011,3:139.
[2]郑淑贞,盛群力.社会互赖理论对合作学习设计的启示[J].教育学报,2010,6(6):34.
[3]渠改萍.符号互动理论述评[J].太原大学学报,2010,11(3):97.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区心理辅导站的引领作用,也为了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课题组设置问卷着手调查本区各中小学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75份,收回73份,其中有效问卷71份。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发现本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不甚理想,与二七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并制订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培养策略,以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F状分析
1.凸显的优势
第一,兼职教师学科来源丰富,有利于多学科融合。在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除了13位专职教师外,其他教师任教心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信息等学科。丰富的学科知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学科融合及心理课程的多样化提供了保障。
第二,教师队伍年轻化程度高,有利于阶梯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二七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非常年轻,其中35岁以下教师35人,占总人数的49%,专职教师均为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的最大特点就是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接收力强,工作热情,愿意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我区74中学的校园心理剧,82中的校园绘画心理辅导,建新街小学的绘画与心理故事辅导等,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且这批教师均已选定主要发展方向,为梯阶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固然存在优势,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失衡。全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71人,其中专职教师13人,占总人数的18%,兼职教师58人,占总人数的82%。专职教师中10人为心理学专业硕士或本科毕业,3人在职进修了心理学本科学位,专业知识与技能较为扎实。兼职教师则无一人为心理学专业毕业,且没有任何专业培训和进修经历。专兼职教师比例严重失衡,教师的专业素养差别较大,这也是二七区提出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梯级培训小组的原因。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男女比例不均。在71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男性教师仅有11人,占总人数的15%。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目前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外,还与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有关。我国每年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人数不在少数,但受社会就业观念的影响,男性毕业生只有极少数会进入教育领域;从当前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来看,对本学科的误解和偏差认识也造成很多在职男教师不愿意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中来。这也提醒我们,做好全体在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培训工作非常重要。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教区域不均衡。我区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硕士学历6人,本科学历56人(部分为在职进修),本科以下9人,这就形成了枣核型教师结构。其中大学所学专业为心理学的有10人,全部为专职教师,8人在城区中学任教,1人在农村任教,1人在城区小学任教。这样的教师分布形态造成了区域内城乡心理学科教育的失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中小学大多无法开展系统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应对策略
根据现状分析,在继续发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优势的基础上,我们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制订应对策略,以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发展。
1.提高重视程度,筑造坚实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个地区和学校都应高度重视,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1)完善管理制度
目前,我区各中小学都已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功能定位、工作量认定等方面的管理还有欠缺。学校应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出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合理计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量,对表现优秀且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动力,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2)固定岗位设置
调查发现,虽然各校均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岗位不够固定,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学校的其他工作,甚至将这些工作作为重点,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学校要稳定专兼职教师的岗位设置,尽量保证专人专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持续性发展和专业提升,避免兼职教师的频繁更换,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研组,专职教师作为核心成员,具备一定心理学基础知识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为主要组成人员,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组织和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
2.加强培训力度,提升队伍内涵
加强专业培训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提升的关键。
(1)专职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
第一,培养目标。依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将心理学专业毕业以及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划分为专职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具备比较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并接受过心理咨询技能的专业培训。因此,为专职教师队伍制订的培养目标是:不仅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多种心理咨询技能,能够将这些专业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参与到全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动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第二,培养策略。采取培训与督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专业心理健康教师设置系统培训课程,组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国培计划等,同时邀请专家定期进行案例督导,以帮助教师解决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进一步提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专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以科研促发展的思路,及时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疑惑和问题形成课题,进行研究、探索,提炼成果,总结工作经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组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志愿者团队,开展志愿者沙龙活动,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由不同的教师带来不同主题的沙龙成长体验课程,一方面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深化培训效果,另一方面锻炼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能力,通过组织活动和体验者的反馈,反思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志愿者团体内部开发针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不同课程,通过不断研磨和修改,形成精品课,在全区推广。
(2)兼职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
第一,培养目标。我们将非心理学专业毕业、未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并在学校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划分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教师包括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他们没有经过心理学的系统培训,专业知识欠缺,但他们深处教学一线,与学生接触较多,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引导和帮助。因此,制订的培养目标是:实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在班会及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和品质,有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二,培养策略。采取区域层面与专职教师带动相结合的方式,全区开展心理学系列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课程理论与技能操作培训、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等。鼓励和支持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在区域层面培训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校内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力量,开展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相关培训。在培养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讲座、课堂观摩、体验式沙龙、主题研讨、读书会等,内容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课的设计与操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成长、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以及个体咨询会谈技术等。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强调技能训练的示范练习,让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体验和感悟中得到成长。
为了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心理辅导站应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的作用,以专职教师为核心成立多个研究小组,引领教师进行专项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如组建校园心理剧、沙盘游戏、心理健康课、家庭心育、个体心理咨询等多个研究团队,制订详细的学习目标和研究计划,固定时间集中开展研究和学习活动。兼职教师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自我能力分析,选择专项技能进行学习提升,这种提升既是专业知识上的,又是个人心灵成长上的,使教师在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心理辅导基本技能以及自身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是科学化、规范化的过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刻不容缓。我们要将其作为一个区域、一个学校的重点工作去做,积极为全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努力打造一支区域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马惠霞,吴捷.对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情况的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220-222.
[2]叶小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研修范式的实践与思考[J].读写算:教师版,2009(7):4-6.
[3]蔡海平.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四轮驱动”范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7):29-30.
[4]毛淑芳,李伟健.“参与――体验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29-30.
[5]R晓晶.促进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18-20.
[6]康菁菁.在主题探究中引领小学兼职心理教师互动发展的行动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7-10.
[7]王莉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5-0016-03
一、 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心理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工作原则是不同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验等技术,如果应用不当,可能会给学生造成终生的伤害。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由具有心理学专业素养的人来负责。
那么,作为优秀的心理教师,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心理教师在人格、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心理教师的培养和再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有少数研究者曾对此问题作过一些探讨,但存在取样范围小、生态效度低的问题[1,2]。因此,本文试图用更广泛的样本,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职位分析的方法,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方法
本研究用文献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法和工作日志法对60名参加首届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国培班的中小学骨干心理教师进行研究。
通过搜集、整理文献形成对心理教师的基本认识,确定了心理教师所需的职业素质雏形,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工作分析的调查问卷。
行为事件访谈的部分访谈提纲如下:1.请描述你经历过的三个你认为成功的和失败的事件。 2.作为心理教师,所需要的能力、素养和资格认证有哪些?3.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限制学校心理教师获得成功?
本研究的问卷涉及心理教师岗位的全面信息,如教龄、工资、工作职责、工作特征、工作联系、职业升迁、直属上下级及相关的任职资格和培训等。
工作日志法,即让一些心理教师详细记录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过程,以从中查看心理教师每天从事的活动以及计划完成的情况。
三、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主要职责
访谈和问卷结果表明,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心理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和心理课题研究。
(一) 心理教学
现在很多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课程类型为心理活动课,即通过热身、讨论、活动、体验与讲解,让学生感受体验和感悟提升心理素质的意义和方法。除了常规的课程,也有专题讲座和团体辅导。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也包括面询和电话咨询。心理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规范而有效的咨询;对于一些典型的普遍性问题,则需要进行团体辅导;此外,还需要做好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
(三)心理测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核心工作就是筛查出问题学生,及时预警并做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也需要对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观察和跟踪。为此,心理教师必须做好心理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另外,需要通过系统地规划,适时地在学生入学后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类型的测验。
(四)科研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研型的工作,心理教师需要积极申报课题,开展自主创新性的研究。需要懂得如何去选题,如何综述文献,如何编写调查问卷或者拟写研究设计,如何整理和分析数据,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
除了以上四大模块,心理教师的职责还包括组织和辅导学校心理社团的活动,辅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编辑心理报纸,开展社区公益活动,作工作计划、总结和汇报等。
四、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
基于以上的研究与分析,结合管理心理学家麦克莱兰(McClelland)的胜任力理论,我们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所谓胜任力,就是指能带来高工作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价值观、个性、动机等特征[3]。麦克莱兰把胜任特征划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六个层次。他认为,胜任特征模型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1)水上冰山部分:即知识和技能,属于基准性胜任特征,这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别开来;(2)水下冰山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胜任特征,可统称为鉴别性胜任特征,是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的关键因素。
根据该理论,结合实际情况,我们把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分成知识要求、技能要求、角色定位、个性特质和成就动机等五个部分,并提出了中小学心理教师素质结构的冰山模型,如图1。为了简化起见,我们把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整合为角色定位。
图1 中小学心理教师素质结构的冰山模型
(一)心理教师的知识要求
由于工作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心理教师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相关知识,具体如下。
1. 心理学基础知识:具体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心理教师上好心理活动课和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石。尤其在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这些知识显得格外重要。典型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个性心理、自我意识、自信心理、情绪心理、青春期心理、意志心理、学习心理、品德心理、人际心理、亲子心理、生命心理、创造力心理、积极心理、环境适应心理、升学与就业心理等。同时,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基础也是心理教师专业水平的分水岭。有些半路出家的心理教师主要短板就在于缺乏这方面的专业基础,尤其缺少统计、测量和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这方面的基础有助于心理教师守住科学的底线,自觉抵制伪心理学知识。
2. 心理诊断和心理咨询知识:包括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方法,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的方法与原则,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区分,临床心理资料的收集,心理咨询案例报告的撰写,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这是心理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知识。如心理教师应懂得有些学生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畴,应转介给精神科医生。除了教材知识,心理教师还应通过再学习,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新动向、学生心理咨询的新进展。
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知识:与一般学科教学不同,心理活动课强调热身、活动、体验、分享和感悟,不能把心理活动课上成知识传授课。所以,心理教师应系统学习心理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并精于开发原创的系列课程。
此外,心理教师也应掌握计算机知识、文秘工作知识、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
(二)心理教师的技能要求
1. 个案咨询技能:个体咨询虽然受众面小,但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核心的工作。对可能引发极端事件的学生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尤其重要。心理教师应该能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有效地运用支持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法、强化疗法等对学生进行有效咨询;对咨询中常用的倾听技术、面质技术、反应技术、共情技术等应熟练掌握。
2. 心理测验技能:掌握各类常用的心理测验,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测验进行问题学生的筛查和预警;懂得使用心理测验进行问题严重程度的评估及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能对测验分数进行统计分析和科学解释。
3. 课题研究技能:掌握文献阅读、文献综述、课题论证、研究设计、问卷编制、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技能;能够自己独立进行研究,能够带动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发和推广应用。
4. 授课与团体辅导技能:掌握把心理活动课程设计充分展示出来的能力,通过生动的言语表达、课堂调度和思维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成长。针对共性的心理问题,能对学生开展团体辅导或开设讲座。要求展现出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在学生过于兴奋活跃时,知道如何控制场面;在学生沉闷时,知道如何调动气氛。
5. 其他通用能力:(1)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教师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能像班主任那样进行活动组织和策划;能像级长那样能对整个年级的心理辅导进行规划和组织;能像学科组长那样组织和指导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社会洞察力:能敏感地觉察到他人的异常反应并且能够洞察到行为背后的原因。(3)执行能力:执行学生处或其他上级领导部门的决定,对学生社团工作进行管理。(4)方案制定能力:能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和各种规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5)应变能力:能够及时、冷静、恰当地处理学生心理方面的突发性事件。(6)人际关系能力:与不同的学生、家长、同事、行政人员发展有效和谐的关系。(7)时间管理能力:能合理地对自己的工作时间进行管理以及调配他人时间。(8)饮食平衡能力:在工作繁忙阶段,上下班无规律时,要懂得平衡饮食,防止内分泌失调,保持充沛的精力。
(三)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
如上所述,按照麦克莱兰的理论,以上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属于基准性胜任特征,是对心理教师的硬性要求。而从角色定位开始的要求,属于鉴别性胜任特征,不属于对心理教师的硬性要求,但却是区分一名心理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素质。
有学者指出,心理教师在学校里通常扮演四种角色:学校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学校德育工作的辅助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职业定位的辅导者。不同的角色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心理教师的地位或作用,但这些角色普遍把心理教师摆在比较次要或者从属的位置。其实,不管学校的管理体制和重视程度如何,心理教师都应该把自己定位成学校心理学家。学校心理学家的角色定位,既能解决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又能对很多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及时了解本领域的国内外新进展,并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定位,既可以让心理教师不断处在学习和进步的状态,又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这种定位的心理教师,其个人业绩会远高于一般的心理教师,从而使其个人成长达到新的高度。
(四)心理教师的个性特质
根据访谈和问卷的分析结果,我们发现优秀的心理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个性特质:
1.责任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充满责任感,不敷衍应付,尽职尽责。
2.自控力:面对尴尬或者困难情境,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3.亲和力:能平和地对面各种类型的学生,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他们生活学习的益友。
4.恭敬心:平等地与学生交往,没有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的权益与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5.同理心:善于换位思考,可以敏感而准确地体会学生的烦恼或困扰。
6.奉献精神:能自愿利用自己的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利用下班时间为学生做心理咨询等。
7.自我发展:不断寻找学习机会,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
8.探究精神:对心理咨询或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积极探索,用于反思,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心理教师的成就动机
动机是胜任力模型中最深层的因素。优秀的心理教师应该有很强的进取心和成就动机,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较长远的规划。心理教师的职业通道主要有两条:一是管理型;二是专家型。如果走管理型的通道,成就动机强的心理教师有希望晋升为德育主任,甚至德育校长,从而拥有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走专家型的通道,成就动机强的心理教师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学家,在某些心理问题或者某些心理咨询方法方面开展课题研究,著书立说,成为行业内专家;同时会受到广泛的邀请,开展经验交流或者培训授课。这样的心理教师无疑会成为同行的楷模。除了管理型和专家型,也有其他长远的职业发展通道,如企业型。有些心理教师因为积累和研发了大量的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技术,进而成立或加入了心理咨询与培训方面的公司,并取得成功。因此,优秀心理教师的内心深处应该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应拥有属于心理教师自身的职业梦想。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一、OH卡牌的心理学原理及主要用途
OH卡牌的图卡可以体现内在心理主题,图画能够刺激人的右脑,引发我们的直觉与情感,从而使内在情绪与心中的渴望被激发出来。字卡主题跟人性阴影面的能量有关,借此刺激左脑,引发我们的理性与分析。OH卡牌利用了心理投射原理,主要融合了经典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和荣格的意象原型及集体潜意识,其作用机制类似于沙盘治疗、心理剧治疗和房树人等心理技术,在使用上也更兼具趣味性和便携性。
OH卡牌的心理学用途较为广泛,并且可以用在许多不同层面,从个体辅导到团体辅导,从轻松地说故事到深度的自我探索。心境的投射,可以如镜子一般,帮助我们重新发现自己,多角度了解自己;说故事和故事接龙,可以激发创造力,开启直觉力,增进我们的想象力。个体咨询中,OH卡牌可以辅助来访者找到内在的困扰,澄清自己的想法,并帮助其寻求、探索解决困扰的方法;而在团体辅导中,OH卡技术又得以与团体动力学原理相结合,来帮助我们探索自己和他人的沟通模式,增强自我觉知,锻炼我们的倾听与反应能力,同时可以在保护隐私的情况下促进团体成员交换感情、想法和直觉,在沟通互动中获得支持、感悟与心灵成长。
二、OH卡牌用于中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适切性分析
正是由于OH卡牌在使用上的诸多优势,使得它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教育、医疗以及企业人员培训等诸多领域。而从整体上来说,OH卡牌的应用对象多以个体和小团体为主,至今未见到将其应用于中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案例或相关研究资料。
笔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将OH卡牌的使用融入中学心理辅导活动课之中收效甚佳,具备良好的适切性。
(一)主题内容的适切性
中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及内容选择应当符合不同年级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对于OH卡牌,特别是其中的88张图卡,涉及到的内容可以联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学习心理、挫折、环境适应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见主题都能够从卡牌中找到对应图卡,心理辅导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及课程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而由于每个人的内心状态及困扰的不同,投射在相同图卡上所反映出的问题和结果也不尽相同,这不仅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为主题内容的深入探讨提供多种的思路和角度,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作用。
(二)形式及理念的适切性
心理辅导活动课遵循团体心理辅导模式,依据团体动力学的原理,强调在活动中的师生、生生间互动。而OH卡牌在团体中的应用同样如此,注重在交流中了解自己与他人间的沟通模式,培养倾听、反应能力以及在安全的环境中表达自我,在与同伴的互动和反馈中得到成长。因此,从形式上来说,OH卡牌的使用方式与技巧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要求是相契合、相一致的。
(三)教学方法的适切性
首先,为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心理辅导活动课在设计过程中,力求通过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参与热情。而OH卡牌在激发学生兴趣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图画和色彩本身对大脑的刺激;第二,OH卡牌在使用中能够变换出多种“玩法”,例如轮流编故事、编排心理剧、补充图画内容、总结归纳感悟等。
其次,心理辅导活动课期待能够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省、创造等方面的能力,OH卡牌就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工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应当面对不同对象,明确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对于初中生群体,可侧重对学生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而对于高中学生,则应当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OH卡牌加深对问题的探索,学会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
三、OH卡牌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各阶段的应用方法探索
OH卡牌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应用的良好适切性是课程效果的重要保证。笔者尝试在课前预测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不同阶段(即热身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使用OH卡牌,现对其应用的方式方法进行归纳汇总。
(一)课前辅助测试功能
作为一种投射测验,OH卡牌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发现潜在问题、设计活动主题,并辅助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具体方法:为每名学生随机抽取三套图卡、字卡(内容有意涉及亲子关系、学习生活、自我认知、挫折等方面),由学生以“我”为开头,为三套图卡、字卡编写完整故事。
(二)热身阶段应用方法
抽取7张字卡及一张图卡,由学生进行观察连线,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文字卡。将选择相同文字卡的成员组成一组,人员“先到先得”,每组人数额满为止(即认为“最合适”组额满,则选择“第二合适”的对应图卡组)。组成小组后,每个人轮流分享选择该字卡的原因。该活动可用于课堂分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创设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同组成员都是想法相似、志同道合的人,有助于成员间通过相互交流加深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小团体的凝聚力。
(三)转换阶段应用方法
心理辅导活动课转换阶段是一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成员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逐步催化团体动力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活动设计的重点是:以形象具体的方式提出某个被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出团体成员中不同观点和不同的认识方式、行为方式的碰撞,催化团体动力。OH卡牌在此阶段的使用方法可以采用结合课程主题及牌组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编写小故事或编排一段心理剧等,引发对问题的探讨。
(四)工作阶段应用方法
工作阶段是心理辅导活动课具有实质性意义的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团体讨论、创意思考、联想活动、辩论活动、机智问答、角色扮演、身体活动、回馈活动、比拟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本阶段OH卡牌的使用方法也较为灵活多样。以下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钟志农所著《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中所涉及到的工作阶段的课程操作方法进行说明。
1.联想活动
教师根据课程主题,选择适宜的图卡或字卡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每人随机抽取一张图卡(或字卡),结合自己的卡牌内容,按照次序每人用一句话进行叙述,小组共同编一个完整故事,并向全班进行展示。此活动过程可以促进小组内的交流互动,并展示在描述同一话题时不同小组各自的思路和独特创意,有助于对活动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2.角色扮演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工作阶段使用“心理剧”的方法,即利用图卡或图字搭配卡编排心理短剧,进行角色扮演,从而起到辅导效果。
3.纸笔练习
将图卡内容印在白纸中间,结合课程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在图片空白处进行补充作画,形成一幅完整画面,并结合课程主题内容编故事,向大家说明图画所蕴含的道理。集体作画的环节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级所设置的目标应有差别。对于初中学生可侧重创造力培养和表达能力训练;而对于高中学生,则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培养其自省力及理性分析能力。例如,图2为高一年级学生的小组作品《面对死路》。学生叙述:“两个人同时走进死胡同,一个止步退缩,另一个人坚持向前。结果坚持前行的人走到跟前发现铁丝网下有洞,墙上还有梯子可以通往外界。”该小组完成的困境图片,旨在告诉大家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只要坚持不退缩,就会看到希望。
图2 学生作品《面对死路》
4.身体活动
小组成员站成一列,教师随机选取一张图卡或字卡,呈现给小组最后一名学生,组员利用表情和动作在小组内传递卡牌内容,其形式类似于团体辅导活动中的“驿站传书”“人体拷贝”。该游戏能使学生在互动中体验无声的沟通过程,了解信息的传递方式,促进团队合作,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中及高中年级学生均可操作,可用在“沟通”“合作”等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
5.比拟活动
心理教师根据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主题选择适宜的图卡,要求每名学生结合图卡内容及内心想法,以诸如“父母的责备像……”“同学之间就像……”等形式造句,让学生通过比拟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6.回馈活动
每个小组随机分配一张图卡,并按组员数分发相应数量的字卡,字卡在图卡绕成一圈,如图3所示。每名组员依次将此图卡放在认为最合适的字卡上,过程中无语言交流,其他成员进行体验。一轮之后,组员轮流分享感受。本活动更加适合于高中学生,可应用于“人际交往”类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目的在于培养训练学生在人际互动中的共情能力及换位思考能力;其次,还可以围绕心理辅导课所设定的相应主题,指导学生深入交流和探讨。
图3 回馈活动示意图
(五)结束阶段应用方法
心理辅导活动课结束阶段的目的在于为本次主题探索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并引导、激励学生将课堂上的活动体验与课后的生活实践更好地衔接起来。在此阶段,OH卡牌同样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开展活动,并起到积极良好的效果。
1.完善结局法
结合课程所感悟到的内容,为相关主题的图卡故事编写一个积极的结尾,或补充上一些图画,使它看起来更加积极美好。本活动的设计运用到叙事治疗、绘画治疗、积极心理治疗的相关理念和技术,在为课程主题内容的探讨画上圆满句号的同时,也能及时了解本堂课对学生认知及情绪转化的收效,可以作为团体辅导后的课堂反馈。
2.分享感悟法
每名学生利用抽到的字卡词语,结合该课程中感悟到的内容,总结一句积极的话语或建议,小组间进行分享。活动设计理念与OH卡牌类别中的“涟漪卡”“彩虹卡”相似,即归纳“正能量”的话语,并在组内及组间传递这种“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