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22 14:56: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新常态的理解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新常态的理解

篇1

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

在2015年4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上提出了“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认识,特别指出了要对我们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上的新常态观念上要认识到位、工作方法上要得力。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和统一认识才能把握住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和大趋势,更好适应经济新常态,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有很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中高速发展的时期,这是一个新常态。但是有学者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在劳动力成本、资源产品价格上升、国内可用土地减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将来对外贸易必将进入一个增加的困难期,出口将对经济增加的贡献率减少。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导致中国经济呈现“适度增长和中度通胀”的现象,以至于每年GDP增长率在7%左右徘徊。

经济结构也将发生新的变化,这个变化将更加依靠消费和服务业来拉动。产业升级和驱动转型步伐将不断的加快,资源环境的压力将进一步的降低,增长的持续性不断加强,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可以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劳动力就业方面,经济的增长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就业岗位,产业调整和人力资源结构将基本适应。财政、金融、产业等领域的风险将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逐步的化解。企业整体上可以保持有盈利,政府财政和居民收入将保持增长的势头,中等收入群体将不断的扩大。

2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对于新常态的理解往往要基于“旧常态”,所谓旧常态就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前的中国经济状态,可以概括为四大主要特征,分别是高增长、低通胀;经济优势来源于廉价劳动力、资源环境掠夺式的开发;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依靠大规模投资建设扩张和房地产投资拉动。高投资率和高储蓄率、高杠杆率和低消费率。在2015年4月中央经济会议中提到新常态的时候对新常态在消费、投资、出口和国际收支、市场竞争、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概括说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征:(1)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加高级、分工更加复杂合理的阶段转换。(2)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加过渡。(3)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4)经济结构正在从增量扩能向调整存量的方向发展。(5)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从传统的经济增长点向新的增长点转换。

3 中国经济新旧常态的转化逻辑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处,由于我国经济比较薄弱,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物资比较匮乏,百姓吃穿住行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要改变这样的状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促进经济的增长,发展成为了检验工作的衡量指标。但是随着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有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经济增长每一个百分点,在就业和民生方面的规模效应也是非常大,但是对于环境和资源的消耗方面也是成倍增加。与此同时传统产业由于相对饱和,世界总需求量不断下降,对外贸易低成本比较优势不断减少,传统产业相对过剩。生产要素的规模驱动力明显不足,人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口红利不断消失,资源承载能力已经或超出上限,各种风险隐患发生的概率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再也经不住或者是受不了高速的增长,需要一个调整期。国际上经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持续调整导致了中国必然要经历一个经济的调整期,导致中国经济进入了发展的新常态阶段。

4 主动适应新常态的战略选择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我们的工作更有预见性和科学性。在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的换档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的阶段,我们如何才能有效的缓建这一阶段的风险和矛盾呢?让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稳定运行,不仅是经济界而且是中国经济每一位参与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1)主动适应新常态创造新优势

新常态意味着过去很长时间内,我们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进行投入,但是现在这个优势不复存在,如果再依靠大规模的投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以及外贸需要来拉动的话将会产生产能严重过剩的社会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动力。逐步增强传统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迈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新格局。积极寻找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这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国家中长期的重要战略部署。

(2)主动适应新常态下调结构和稳增长的平衡

稳增长和调结构是同一矛盾中的不同方面,如果我国能处理好这一矛盾将有利于实现我国在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于这一矛盾的解决也是异常的关注,并且提出了要把稳增长和调结构看的同等重要,要找好着两个方面的平衡点。接下来我国要实现经济在宏观上要放稳发展,在微观方面经济政策要灵活多变,通过实施有连续性的经济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在新常态下如果我们结构调整速度缓慢,就会导致我们国家经济稳定发现这一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对于稳增长和调整结构都要有所考虑。我们只有在微观经济基础上不断改善结构,经济增长的目标才能有所实现。在结构不断优化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合理和适当的范围内进行经济转型升级,不仅需要我们极大的智慧也需要超高的调控手段。

(3)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空间与格局

现阶段在我国经济格局中出现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已经困扰我们很久。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有合适的政策于时机。针对上述问题在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了要不断优化城乡和区域发展格局,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这三大发展战略,对待三大战略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实施。我们相信这三大战略的实施这必将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均衡的发展,有利于缩小东部和西部的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几大战略又可以相互的互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支撑,创新国际开放和开发新品台。

“一带一路”,不仅是扩大对外开放程度的措施,而起让整个西部有着巨大的政策优势,更加具有国际意义。在这个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国将以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输出产业,在沿线国家发展和布局能源、资源、市场在外的三外产业,进一步的带动沿线产品和沿线商贸区的建立,让我国和沿线国家的合作更加积极和密切。

(4)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的改革

篇2

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趋势

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我国经济年均增长数据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增速在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方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历史地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

二、新常态下我国的环境现状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我国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同样面临着和发达国家一样的处境,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关系,没有认清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只是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环境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同时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高能耗、高污染、低产能的产业发展模型,从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严重。我国经济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乏,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质资源越用越少。且有限的科技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短缺与闲置浪费并存,资源利用和投入产出效率不高。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全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唯一的出路仍然是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机遇

提出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我们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简言之,就是要放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四、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综合发展阶段

面对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坚定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找准改革突破口,让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要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对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以及科技系统组织结构、科技人员人事管理制度等,有步骤地系统推进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体制,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真正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d起,这既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难得历史机遇。从国际经验上看,二战后只有少数经济体从低收入迈向高收入,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他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在于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了竞争的新优势。因此,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实质上也是一个打造先发优势的战略。

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在战略竞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通过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

开放水平的提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现在,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到世界第一,吸收外资世界第一。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对外开放海强陆慢、东快西慢的特征明显,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产品不多,等等。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对外开放优化升级,实现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的转换。

五、结束语

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点所在。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表现。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必然选择。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贯穿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灵魂和主线,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徐光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求是,2013.

篇3

一、学雷锋常态化的提出

北京雷锋小学39年坚持续写《雷锋日记》,坚持培养雷锋精神,让“雷锋”成为北京的常住市民,使学雷锋成为了常态化。学雷锋常态化的核心是延续传承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内容,学习雷锋精神是当前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学雷锋常态化的提出赋予了“学雷锋”的全新理念。“常态化”就是将非常规、不普通、不平常的事物或状态转变成正常、普通、平常的状态。[1]学雷锋常态化是旨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个人品德建设,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注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新时期的“学雷锋”是全民参与的精神建设,“常态化”成为新时期学雷锋活动的主题。

学雷锋常态化强调以青少年为重点,学雷锋活动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纳入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全国青少年学生要广泛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学雷锋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深入推进以雷锋精神为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雷锋式学校”、“雷锋式班级”、“雷锋式青少年”创建和命名活动。校园是青少年实践学雷锋精神的主阵地,校园学雷锋常态化建设的实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新形势下校园学雷锋常态化的理念解析

校园学雷锋常态化作为校园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校园学雷锋的理念转变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其新时期的时念伴随着道德建设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从政策性到常态化的发展

雷锋精神是在政策环境中不断传承的。学校组织开展“学雷锋月”、“学雷锋周”、“学雷锋日”等各种活动来学习、弘扬、践行雷锋精神,然而在政策环境下的学雷锋容易形成阶段性,形式化的不良效果,形成“为了学雷锋而学雷锋”的尴尬局面,而学雷锋常态化是突破此类难题的关键。校园学雷锋常态化是将学雷锋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推进雷锋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引导广大师生努力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传播、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

(二)从模仿行为到内化精神的转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生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2]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效仿是提升道德觉悟和修养的直接途径,然而校园学雷锋常态化需要从模仿行为向内化精神进行转化。内化雷锋精神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雷锋精神感化思想、提升觉悟,让雷锋精神内化为价值观来指导实践活动,价值观的指导相对于模仿行为更具有科学性和稳定性。

(三)从雷锋精神到民族精神的升华

雷锋精神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雷锋精神凝聚着不同时代的价值观;雷锋精神具有民族性,雷锋精神是时代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雷锋精神在形式和内容上体现着时代性和创新性,例如“希望工程”、“志愿服务”等雷锋精神的核心是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校园学雷锋常态化是对雷锋精神的弘扬,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践行。以校园学雷锋常态化为契机推进学生的民族精神建设,是校园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培养振兴民族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新形势下校园学雷锋常态化实现路径的思考

校园学雷锋是学校榜样教育的典型示范。榜样教育就是利用榜样的影响与作用,实现教育或教化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3]而学校榜样教育可以定义为:利用榜样的影响与作用,实现学校教育或教化目的的学校实践活动。榜样教育在中国现代的道德教育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榜样教育中,榜样范例作为思想道德信息的承载体,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具体的道德期望和行为动力。[4]而在学校的榜样教育中,榜样典型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行为参照,是学生的道德模范。雷锋是学校教育的永恒榜样,那么如何实现学雷锋常态化,将雷锋精神在校园发扬光大?

(一)树立校园的雷锋榜样

“榜样人物对青少年的励志教育作用较大”[5],以学校自身的特性为视角,树立校园雷锋榜样是实现学雷锋常态化的有效路径。“58.1%的青少年认为榜样形象‘神话’、‘纯化’”,“48.4%的青少年认为榜样多是‘高、大、全’的完人形象”,“那些有血有肉的常人,既有缺点又有人格魅力的榜样更容易为人接受,让人觉得真实,可触摸,学得到,进而能激发学习追赶的欲望和力量”。[6]校园的雷锋榜样生活在学生的身边,是真实、可信、亲切的,是青少年学生乐于接受、愿意学习的榜样形象,能够更充分的发挥榜样的励志教育作用。

(二)开展践行雷锋精神的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专栏、组织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组织学生通过主题演讲、报告座谈、读书征文等多种形式来了解雷锋的先进事迹,感悟雷锋时代精神。积极倡导鼓励师生参加内容丰富的学雷锋实践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实践中,亲身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丰富校园网络的学雷锋资源,通过网络教育宣传来弘扬雷锋精神。推动雷锋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使雷锋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校园文化软实力践行雷锋精神。

(三)丰富校园弘扬雷锋精神的书籍、影视资源

名人记实传记对青少年影响很大,“名人传记”在青少年励志教育作用最大的书籍中排行第一,占总人数的20.0%。[7]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学校的榜样教育要丰富雷锋精神的相关书籍,使学生在读书阅读中了解认知雷锋精神,感悟学习雷锋精神。由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青少年认为用榜样对其进行励志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中观看与榜样人物有关的影视片排第一。充分利用校园里的媒体资源,借助观看影视片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推动校园学雷锋常态化的实现。

(四)携手学生父母、优秀企业家共同推进学校榜样教育

从榜样教育的实效性来看,社会所认同和推崇的榜样人物必须得到学生个体的认同和学习,才能达到榜样教育实际所预设的教育效果[8],而校园榜样的选择也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学习。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对青少年所起到的励志教育作用最大,其比例占45.9%,高居榜首。[9]优秀企业家以43.7%的比例位居第二,牛根生、史玉柱、张瑞敏等这样一批当代中国优秀企业家们成为如今青少年耳熟能详的偶像。[10]学生父母和优秀企业家将成为校园学雷锋常态化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光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胡娟.论榜样的激励作用及其机制的重构[J].职业圈,2007(6).

[3]文晶晶.榜样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实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4]徐美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吗?――对我国榜样教育的反思与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7.

篇4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5-0144-04

结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结肠病最直观的一种检查方式,不但能早期诊断结肠疾病,还能进行病理取检,但结肠镜检查是具有一定侵入性的检查,在肠镜检查时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及心理压力,如出现恐惧、肠痉挛、恶心呕吐、甚至发生紧张性休克及疼痛不适感等,不少患者甚至难以接受此项检查或拒绝配合检查,影响了检查的成功率,甚至延误了诊断的时机[1,2]。因此,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配合积极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它能消除受检者生理、心理上的痛苦,提高患者配合的依从性,缩短肠镜操作时间,减少肠镜对患者的刺激,使肠镜检查能够顺利进行[3]。本研究中,我们旨在探讨在检查前和检查过程中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在检查过程出现的不适反应及插镜成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行结肠镜检查患者80例,排除合并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以及有精神病史者。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18~7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干预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7.3±3.1)岁;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5.5±6.2)岁,两组临床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初次接受肠镜检查,使用奥林巴斯CF-240 J电子结肠镜,由同一组医生和助手进行操作。对照组予随机对症护理,干预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检查前护理 (1)心理护理 患者因为首次进行结肠镜检查,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护理人员亲切地与患者进行交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干预。(2)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检查前3 d进低脂、细软、少渣的半流质饮食[4],检查前24 h进流质饮食。检查当天禁食。(3)肠道准备 检查前4 h口服清肠剂,肠道准备选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服用清肠剂过程中可适量口服葡萄糖水,以降低患者饥饿感并预防低血糖反应。同时准备柔软的纸巾如厕,腹泻次数多者可准备紫草油涂于患者[5]。

1.2.2 检查中护理 (1)插镜时指导 护理人员协助分开患者,能轻松进镜,随时将剂涂于和内镜上,避免内镜与摩擦过大造成患者痛苦。(2)行为干预 患者提前10 min进检查室更换裤子,教会患者进行握拳、全身放松、平静缓慢的深呼吸等肌肉松弛训练,轻抚患者的腹部,嘱其放松全身和腹部肌肉[6]。(3)心理干预 检查过程中不断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检查进程和检查状况,选择患者感兴趣的话题以分散其注意力。若检查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或医护人员之间出现意见分歧,不要在患者面前表露,以免造成患者情绪波动。(4)指导 协助患者解松腰带,取左侧卧位,双腿尽量朝腹部弯曲,检查过程中需按医生的要求换。

1.2.3 检查后护理 检查后患者多数都有轻微的腹胀、腹痛,协助患者穿裤、蹲厕后多数能缓解,给予检查后的饮食指导,嘱患者观察大便情况。对于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检查结果,应策略性地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清楚。了解患者对内窥镜工作的满意度及有无建议、意见,有助于检查过程中护理效果的评估[7]。互留联系电话,及时随访。

1.3 评价指标

1.3.1 焦虑心理评价 采用焦虑自测量表(SAS)评价患者的焦虑心理,SAS标准≥50分为焦虑[8]。

1.3.2 紧张、恐惧程度 无恐惧感或有轻度恐惧,无或有轻度不适感,但不回避为1级;有恐惧感并试图回避为2级;有强烈恐惧感,尽力回避,需护士协助固定才能进行检查为3级[9]。

1.3.3 术中疼痛程度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疼痛程度分级:0级:不痛;Ⅰ级:轻度间歇痛,对检查无影响;Ⅱ级:中度持续痛,休息片刻仍可坚持;Ⅲ级:重度持续痛,不能忍受,大喊大叫;Ⅳ级:严重痛,为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10]。

1.3.4 护理满意度评价 对所有入选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在患者积极配合的前提下对服务态度、医疗环境、操作技术、宣教疼痛知识等方面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满分100分,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较满意[1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焦虑心理比较

干预组患者干预前的S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检查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SA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显示,干预组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8.31±6.37 vs 42.19±5.63,P

2.2 两组患者检查过程中紧张、恐惧及疼痛程度比较

干预组紧张、恐惧程度达1级24例,占60.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P

2.3 两组出院时护理满意度评价

干预组总满意度97.5%,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满意度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P

3 讨论

目前电子结肠镜检查是对结、直肠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痛苦小、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12]。电子结肠镜检查是经将肠镜循腔插至回盲部,可完整仔细地将整个结肠,乃至回肠末端观察清楚,并对可疑部位进行照像、录像及取活组织作病理检查,还可通过肠镜活检孔插入器械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及时、准确地对疾病作出诊断,对疾病的早期治疗起重要作用[13]。结肠镜检查能够为结肠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是目前临床诊断结肠疾病最直观可靠的方法。由于结肠镜检查也是侵入性检查之一,并伴有机械性刺激,多数患者在检查前普遍存在紧张、焦虑等心理,而患者的心理状况能够直接影响到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14]。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护理学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护理工作更注重护理质量,同时强化了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在治疗中的作用。护理人员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应做好充分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工作,使患者放松心情,以良好的状态积极配合检查,有利于缩短检查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明显减轻患者痛苦,达到检查的最终目的[15]。

由于结肠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易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症状,产生恐惧、焦虑及排斥心理,不能有效地配合检查,因此,检查前做好充足的工作是完成检查的重要前提[16-20]。检查前加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详细讲解检查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解除患者顾虑。认真做好肠道准备,至大便如清水样即可入内镜室检查。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腹部情况及进镜情况。其中行为干预作为心理干预措施之一,其是一种建立在行为学理论基础上的心理干预方法,通过放松训练可调整不良应激而导致的心理、生理功能紊乱。检查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虚脱、腹痛、便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护人员进行诊治,并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饮食及休息进行指导[21-26]。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行结肠镜检查患者干预前的S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检查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SA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显示,干预组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31±6.37 vs 42.19±5.63,P

[参考文献]

[1] 王萍,姚礼庆. 现代内镜护理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64.

[2] 吴燕玲. 采用护理干预提高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6):913-914.

[3] 卢东芳. 护理干预对住院患者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的效果观察[J]. 临床医学工程,2009,16(5):74-75.

[4] 余琼. 结肠镜检查中实施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13(1):175-176.

[5] 王秀娣,崔桂兰,石蕾. 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术的护理112例[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0(4):3-4.

[6] 王海霞. 无痛结肠镜检查的配合及护理[J]. 北方药学,2012,9(2):108-109.

[7] 蔡锡芬,庄学领. 结肠镜检查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 工企医刊,2010,23(2):38-39.

[8] 曾胤,陈建红. 无痛结肠镜检查中的护理探讨[J].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9):173.

[9] 王春香. 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心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4, 52(33):88-83.

[10] 蒋平,裴应菊,吴相柏. 全程护理干预应用于电子肠镜检查中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19-20.

[11] 刘明宣,谢华,赵正中. 舒适护理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6):53-54.

[12] 崔敬敬,郑雪,都灵燕. 舒适护理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5):5520-5521.

[13] 夏晓梅. 舒适护理在结肠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4):16-17.

[14] 向美焕,黎艳芳,冯晓玲. 老年住院患者肠镜围检查期的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6):912-913.

[15] 范延欣. 舒适护理在结肠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2):241-242.

[16] 秦娟文. 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方法的应用及护理现状[J]. 全科护理,2013,11(4):1031-1032.

[17] 高彩芬,魏国英. 人性化优质护理在结肠镜检查患者中的效果评价[J]. 河北医药,2013,35(19):3016-3017.

[18] 王海兵,王秀彩. 全程护理干预对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患者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5):56-57.

[19] 张慧,查小英. 心理护理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干预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2):1872-1873.

[20] 梁艺,连晓娜,洪海珍. 人性化护理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4):119-120.

[21] 陈平娟,林红. 心理护理干预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的应用观察[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13,31(2):232-234.

[22] 杜宝如,丘延俊,麦锦娟. 心理护理在电子结肠镜检查中的作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2):2786-2788.

[23] 苏红珠. 心理护理在电子肠镜检查中的应用疗效[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234-235.

[24] 龙文秀,周玉. 综合护理干预对行结肠镜检查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河北医学,2015,21(9):1548-1549.

篇5

记者:作为对中国经济阶段性特征的描述,“新常态”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如何理解新常态?

王小刚:所谓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现象。

首先从增速上来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GDP 和人民财富成倍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按照经济规律,经济规模大了以后,传统的内生动力在减弱,增速有一个逐步趋缓的过程。其次,资源环境的压力迫使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过去经济增长是传统的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为巨大代价,高速增长的背后也积累了深层次矛盾,所以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第三,国内的投资拉动、国际的外需拉动这两个增长的动力要转换为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向创新驱动转变,把传统的制造业转移出来,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面向未来,我们也必须推进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创新大国转变,换句话说,我们也要面对世界发展的趋势,寻求我们自身的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这三个方面都促使我们进入新常态。

记者:新常态下四川的经济呈现什么样的特征?

王小刚:对四川来讲,新常态还有特殊的含义:一是和全国一样进入新常态,二是回归四川自身的“新常态”。四川的经济增长有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西部大开发以前,四川经济增长落后于全国;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经济增速高于全国,相对速度比全国高10%-20%。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们发挥制度的优越性,进行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全国都对四川大力支持,4万亿投资中有1万亿用于灾后重建,使得四川经济出现一个非常态的超高速增长,GDP增速达到15%甚至更高,高于全国50%-60%。灾后重建结束以后,四川经济有一个回归自身常态的问题,从灾后重建这个非常态回归到自身发展的常态。

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有需要且有可能

记者:魏宏省长称四川经济既必须坚持高于全国增速的发展速度,又要在战略上保持平常心态。那么我省如何在转型升级和合理增速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王小刚:增速高于全国,一是有需要。从国家来讲,加快西部发展是国家战略需要,否则全国的现代化进程要受影响;从四川来讲,总体的发展滞后于全国,尽管我省经济总量达到了全国第8,是经济大省,但人均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24位,属于欠发达地区,需要保持较快的增速来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为国家整个区域协调发展做贡献。二是有可能。一方面有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撑。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提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四川能源、交通、水利投资的潜力很大,对产业转移和外部投资的吸引力也显著增强;另一方面由四川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四川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按照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快速提升的阶段,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较强。

当然,增速是相对的,四川经济是全国的一部分,必然也要受宏观环境影响。从历史轨迹看,今后四川经济增幅高于全国10%-20%应该是合乎规律的状态,比如全国7.5%,四川8.5%。坚持高于全国的经济增速是可以的,我们对此要有信心和决心。但也要看到四川面临既要保持发展速度、又要加快转型升级的双重巨大压力。一是到目前为止,四川经济的下行通道还未结束,仍然有1-2个百分点的下行压力,保持高于全国的增速是很不容易的。二是产业必须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四川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大规模的灾后重建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步伐,而新兴产业目前还处于培育阶段,所以四川面临的压力更大。

记者:我省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动力在哪里?

王小刚:四川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体现在多方面:一是发展阶段,我们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内生动力较强。二是要素保障,我省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劳动力、水电等能源资源丰富,回旋空间较大。三是改革开放,四川是中国改革的发祥地,四川的农村改革、企业改革都曾走在全国前列,深化改革开放将有力促发展。四是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天府新区的批复等,都为四川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五是转型升级加快,四川正在加快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先导型服务业发展。

优势产业为传统产业提供经验

记者:魏宏省长提到,四川存在政府债务、房地产、金融领域的风险和产能过剩问题,怎样逐步解决这些问题?难点在哪儿?

王小刚:这些问题和风险与全国一样,只是四川有些地方比较突出。比如政府债务排在全国前列,但其中有特殊原因:一是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单位GDP创造的财政收入较低,而四川改善和提高民生的任务很重。二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各地都有重建美好家园和加快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很多地方是负债搞建设搞发展。要逐步化解这些矛盾,需要一定时间。

记者:怎样看待四川的产业发展现状?优势产业,如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哪些经验?

王小刚:实际上我最担心的是四川的产业。四川的产业能否支撑经济发展?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四川的传统产业比重大且竞争力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转型升级;而新兴产业处于培育期,还没有形成支柱。我们的产业结构在支柱产业上,形成了一个“断档”,也就是魏省长说的“空窗期”。因此,我们必须既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又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要探索用新的技术去改造传统产业,并从传统产业中派生出新兴产业,将二者结合好,促进融合发展。

篇6

要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理解新常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高增长,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奇迹。这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非常落后的基础上,急起直追的伟大成果。现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当然还要努力发展,但要兼顾到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也要更加关注民生,努力满足群众物质文化健康多方面需求。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正在探索继往开来的新路。对于增长速度既积极进取,又适度控制,更加重视创新推动,更加重视调整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民生。人们从现实的经济运行和社会氛围里明显感到这些经济的新常态特征,感受到社会的进步、稳定与祥和。

新常态不是简单否定过去,过去的时代背景、发展条件和工作任务不同,有些发展方式虽不完美,却也是当时较佳的选择。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的基础、条件、任务都有了变化,时移势易,就应该顺势应变,改革创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常态也是一个新的哲学范畴,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事物是不断发展的,经历了重大、剧烈的变动之后,往往出现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并且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经济发展是如此,国家、社会发展的很多领域也是如此,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甚至个人,都会有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的思维方式可用于广泛领域,但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还是用来观察国家发展大势,把握大局,在大局中有所作为。

怎样认识和对待新常态,考验着我们的战略思维能力和应对能力。在新常态下工作,有很多新问题需要认识、研究和解决,更加需要努力奋斗,需要锐意创新!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而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是应对的基础。

平常心,要镇定从容。在战略思考和把握大局上,看问题要理智,既不受激情所干扰,也不因面临危机而惊慌。环境有了变化,新的矛盾产生,翻老黄历不灵,用老办法不再管用,判断事物不如原来清晰明白,有人就惊慌失措,紧张万分,感到天快塌下来了;也有人喜欢发“警世之言”,把前景说得一片灰暗,领导干部听了这类论调要分析,不要轻易跟着喊狼来了。

篇7

从字面理解,“新常态”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新”,意味着不同以往,二是“常”,表示一种趋于稳定的状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长期保持在高水平。近两年来,经济增速换档回落。经济增速由过去10%左右的高水平转为7%左右的中高水平。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支持增长的动力发生了变化,即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另外,从1979年到2012年,连续33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速达到9.8%,这样的高速发展态势在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资源过快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效率低下;产能过剩;错过了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时机。中国经济在既有增长框架下停留的时间越长,经济战略转型的边际成本就越大,还会加大经济生态的脆弱性,提高系统性经济风险爆发的概率。这些趋势的变化迫切要求把经济质量、结构调整作为发展重点,长期实现理性发展、科学发展。因此,经济进入新常态是必然的。

适应这种变化,主动承认并接受经济下行压力,认真通过中长期的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创造增长内生动力,应是新常态的根本内涵。从具体操作上看,新常态即是政府接受经济的中速或中高速增长,着手从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从中长期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平衡发展和持续发展。

二、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关键在于改革创新

新常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增长的自然放缓。从科学角度看,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应是在承认增长速度下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趋势的同时,争取经济增长是由比较高的生产率来支撑。如果陷入了低效率的中速增长或更低速度的增长,不仅过去被高速增长所掩盖的经济社会矛盾都会暴露出来,而且由此将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而效率提高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对症下药。要在保证不发生崩盘、不发生系统性危机的条件下,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进改革上。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建立良好的经济社会体制,进而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由此确立由较高效率支撑的中速增长的新常态。总的看来,改革创新主要应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

一是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开放来30多年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制改革的进度。改革有所推进,体制有所改善,发展方式转变就容易取得成效;否则即使三令五申,反复动员号召,转型也是举步维艰,成效不大。

二是优化结构调整。面对经济结构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通过优化结构,缓解失衡。在产业结构方面要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转变;在质量结构方面要从“吹泡沫”到“挤水分”,实现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在区域结构方面要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在金融结构方面要打破金融垄断,向让利实体经济转变。多措并举,实现全方面的优化再平衡。

三是改进宏观调控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采取一种全新的中医疗法,增强经济体的免疫机能,凭借自身力量克服病痛,消除病根。也就是说,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政府不再寄望于通过“放水”、“刺激”等需求管理手段拉高经济增速,而是如所说:“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宏观调控要着力通过促改革和调结构消化前期政策,发掘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

具体来讲,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从制度设计上激发全民的创新积极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要鼓励创新,给创新提供政策和空间。“十二五”初期,七大新兴产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只有5%,当时计划到2015年,这个占比要提高到8%,到“十三五”的时候要提到10%。这就意味着从“十二五”到下一个五年计划,这个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要在20%―22%之间,如果GDP平均增速为7%的话,新兴产业的增长将远远超过7%。

二是要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从国际上看,世界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约为60%。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约为70%,其中,美国超过70%。而中国的这一比重只有45%。我国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了工业增加值,按这个趋势,未来几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就要达到50%,就是说第三产业的比重等于第一产业加上第二产业之和。这种情况下,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有可能的。

三是城镇化要稳中加速。实践证明,城镇化会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扩大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城镇化进程要科学设计,稳步推进,同时兼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是中西部地区再崛起。目前,西部大开发政策已见效果,近两年中西部的经济增速都超过沿海地区的增速。中西部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体系日臻完善。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改革开放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为今后中西部地区的再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是使技术变革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我国,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在给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通过科学引领,技术变革将对经济转型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六是中国企业应大阔步走出去。中国企业走出去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不仅可以推动我国优势和富余产能跨出国门、促进中外产能合作、拓展发展空间,而且可以推进外贸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七是鼓励新兴市场业态的大发展。新兴市场发展已初露端倪,总理曾说过,对于新兴业态,不能一棒子打死。应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同时,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比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中介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

八是要大力推进国企改革。要通过顶层设计,推进机制体制、股权结构方面的改革,科学推进混合所有制,激发国企的活力和竞争力,实现新常态下更有质量的发展。

九是建立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配套体制机制。要着重建立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体制,建立开放、稳定、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

三、新常态将带来经济均衡和社会公平

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建立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理性的选择。这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

一是就业更充分。一般情况下,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高于制造业。新常态下,服务业占比上升,GDP总量增加,就业状况将明显改善。

二是收入更均衡。就业充分,劳动者收入提升就有了保障。此外,新常态下将向消费型经济倾斜,扩大消费就对增加居民收入提出了客观要求,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因此,经济新常态下的收入分配将渐趋合理。

三是物价更稳定。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要求改变传统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方式,转向更多依赖消费拉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其影响之一就是物价相对稳定。

四是房价更趋平稳。近年来,各地陆续对楼市实施宽松政策。二三线城市住房供给过剩,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下,房地产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房价将持续平稳,不会出现大涨大跌。

五是社保更完善。新常态下,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需要解决“老有所养”的大问题,伴随医疗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实施,我国将精心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六是创新行业更赚钱。新常态下,一些传统的缺乏创新的行业或企业将步履维艰,面临兼并重组。国家明令禁止、无创新、低效益行业将面临被淘汰。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物流、商贸、餐饮等赚钱的机会将越来越多。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将使一批有创意、有技术的产业与人才获得大发展。

篇8

有人说新常态是一把理解中国走向的“钥匙”。站在新常态的角度,利用新常态的思维,分析当前的经济现象,研判繁杂的经济问题,确实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我国的经济发展即将告别那种粗放增长模式的高速度,“模仿型”和“排浪式”消费阶段已经基本结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以及新的商业模式都将成为新的投资机会。

一位企业管理者告诉我,通过学习和研究“新常态”这个词,他不仅悟出了一些奥妙,而且发现了一些机会,下一步他就将按照这种新认识和新思路,调整生产计划。还有一个年轻人对我说,过去自己的头脑经常跟着潮流“发热”:别人买什么,自己就想买什么;别人说房价要大涨,自己就急着要买房;别人说房价要大降,自己又跟着心慌。这不是典型的“模仿型”和“排浪式”消费吗?

他们说得很对,新常态的形态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紧密相关。新常态的概念,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新标准和新机遇,这就需要我们以冷静的头脑、坚定的信念和火热的激情走进新常态。

“行稳以致远,欲速则不达。”增速换挡,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作为领导者,要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谋划新思路,调整新布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质量提高点,更多地关注民生改善。作为经营者,要重新审视和判断自己的市场定位,走数量与质量、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消费者、就业者和创业者,要承认现实,面对现实,减少冲动和盲动,理智冷静地迎接新生活。

篇9

新常态是指:我国宏观经济在结构性减速战略的影响下,使其速度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中高速运行的状态,是一种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宏观把握。当然,对新常态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而应该通过剖析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的发展条件和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认识和理解。不仅是经济,任何事物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都不会匀速前进,而是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式向前推进的。因此,当我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改变后,经济如果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将会增加生产成本,使可持续发展出现乏力的现象,并且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拓展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不利。新常态下,结构性减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点,不将数量和速度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而更加追求经济的增长效率。

2“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21“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发展不平衡

“一带一路”战略区在中国段的差距明显,既包括经济发达的城市圈和经济带,同时又包括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整体水平也不算太高,这种经济实体的差距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无论是从运营模式、物流水平还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水平来看,东部地区都比西部地区呈现出更大的优势,东西差异的存在很可能会给“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新常态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22电子商务平台未能展示区域特色

区域特色是区域个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区域发展能够赢得市场份额的重要基础。理论上,任何一种商业模式的出现定会有利于地区经济特色的良好展示。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而存在的电子商务却未能对所有的区域发挥这项功能。比如:京商城数码家电类产品以凸显专业参数为主;天猫、淘宝等综合性的购物平台网站以注重买卖沟通来降低产品的市场风险。

23金融对电子商务发展引导的能力弱

金融是联系资金与产业间的桥梁。我国产业市场的不断繁荣,对金融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即要求金融不仅能够满足资金的供求,而且要求其所支撑的产业能够具有雄厚的市场竞争力。然而,从目前金融对电子商务发展引导的整体情况来看,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空白,在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电子商务平台上具有潜力的竞争产品把握不足,并且忽视了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间金融关系的协调,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24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针对目前“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发展的状况,许多基础的残缺和空白导致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表现出明显的不足。首先,信息化的普及不够均衡。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石,会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广度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目前“一带一路”战略区中国段的信息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非常不利于电子商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其次,诚信体系不够完善。与实体经济交易不同,电子商务交易的发生大多依赖卖家的承诺、商家的信誉以及消费者的评价等作为支撑,而这些都需要以诚信作为交易的纽带。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买家信息被泄露、卖家不讲诚信、假货横行等现象时常发生,使得电子商务的诚信系统受到很大的挑战和破坏。最后,监管出现了问题。电子商务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市场失灵的影响,而政府在治理市场失灵方面又具有主导作用。但是目前政府在市场失灵的介入方面表现薄弱,对电子商务的监管和约束不力,使得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陷入乏力的状态。

3“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探索

31“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内涵

“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发展极其不平衡,有些地区和国家的电子商务平台甚至还未开始起步。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在社会得到了全面的普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很好地顺应时展的潮流。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面临着诸多“质”的挑战,因此必须探索新的常态模式来推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并非只是简单地对原有电子商务的改善,而是进行新模块的创建。为此,必须首先清楚的界定和区分电子商务与经济实体间的关系,这是进行电子商务新常态发展的基石。电子商务与经济实体之间应该以竞合和互补的关系来增加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丰富市场需求,为市场消费行为提供更多的选择。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应该定位于国际化的发展视野,以国际的视角来审视自身的发展方向,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自身的经济特色和产品向全世界的人们展示。

32“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效益

篇10

经济低速增长,是否就是“新常态”?“新常态”的含义,显然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自金融危机以来,过去30余年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各个领域,很多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

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增长面临趋势性减缓;政府和市场边界不清,公权力过度介入市场,导致寻租腐败猖獗;贫富分化加剧,国富民穷,国进民退,国强民弱,内需不足;社会流动性缺乏,各阶层之间出现“板结”、“固化”;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人文价值观体系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遭到严重扭曲;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危机频现;雾霾锁城,生态被破坏,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频发;公平正义不足、社会矛盾加剧。

换挡的目的是爬坡。而我们经济最大的“坡”是缺乏效率、结构失衡。在经济增长速度降低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经济效率,改善结构,是关系到能否进入“新常态”的核心问题。

要走向“新常态”,就必须走出GDP的迷思,不能再重复GDP增速一下降,就采取“强刺激”措施的老路。经济学泰斗吴敬琏近日就发表演讲,认为在经济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如果用大规模投资去拉动经济增长,一方面会带来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会造成宏观经济杠杆率过高,经济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增大。是一种“不智之举”。

要走向“新常态”,经济结构必须调整。“新常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而是要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数据表明,从2013年开始,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而2014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升至46.6%。

要走向“新常态”,也要更多地依靠内需。而“谁在消费”、“如何消费”是关键问题。11月23日,央行两年多来首次调整基准利率,降息可能让更多消费者出现在商场里,这种“撬动效应”,表明中国的“微调控”更加注重“消费经济学”。“当内需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拉动力,关注消费端,增加消费者的议价能力,让生产适应消费才能盘活更多经济存量,实现经济结构转型。”

篇11

1、经济新常态与社区文化

1.1经济新常态

2008年以前,我国经济的增长一直保持着较为高速的增长,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也保持着较为领先的位置。但从08年开始,这一连续领先的状态被打断,各国的经济发展也一再陷入低迷状态,而我国也逐渐开始认识到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经济增长的结构性转变,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速度由两位数的高速度增长变为7%~8%单位数的中高速增长,要求经济结构升级,把第三产业等消费性、服务型的产业当作经济发展的主体。以上种种的转变都是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一种价值选择与判断,从我国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何种作用的转变来看,在经济发展上选择这样一种新常态的路径也是大势所趋的。

1.2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社会的地域特点、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反映。 它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方式,大体上的理解方式就是在广义上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在狭义上多是指一些文化现象。当前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时期,现在所提倡的使经济发展由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转变以及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十三五规划,其目的最终都是希望经济能够得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最终惠及人民,改善民生。而社区是社情民意、社会基层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城市发展的微观状态。我们在走经济新常态的道路中,不可避免的便是让文化紧随而上,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同样打出“新”的旗帜。社区包含着不同层次的内容,因此所体现出来的社区文化也是不一样的,主要有市、区、街道三个层次,本文中所研究的社区文化发展方向单指街道层面的社区文化。

2、经济新常态下社区文化发展方向的选择

2.1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非传统产业,它的发展自身就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而社区文化更是文化产业链中的弱势群体。我们一直在强调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于文化产业也是如此。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要做到博采众家之长,吸收省内外、国内外符合我国国情的,先进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利用与当今时展潮流相适应的文化传播载体――网络,使之对社区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发挥辅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的模式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以互联网+为驱动,最终惠及民生,改善民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热词――经济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改革,无一不给我们的社区文化发提供新的路径,让我们乘着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走出一条现代化的社区文化发展道路。

2.2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城乡二元化的体制一直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然而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文化方面。社区有城镇社区与农村社区之分,而近年来的城镇化建设使大量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他们在城市的社区中生存,带去的不仅是人力资源还有乡村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通讯事业的进步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便利的条件,因此乡村居民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能够充分的接受城市社区文化这种集教育、科技、娱乐为一体的社区文化发张方式;随着近年来的“民工潮”“打工热”的盛行,游走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打工者们,他们参与了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吸收了城市的先进文化,他们的流动使这种文化传入乡村,成为现代文明传播的载体,给新农村的建设添砖加瓦。与此同时,他们也把乡村所具有的睦邻友好、一家有事三家帮、庭院文化等生活方式带到城市社区,对于城市社区中闭户不见、互相都是陌生人的状态也有所改善。要想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文化发展方向就要坚持文化发展的先进性与创新性,这不仅符合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也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文化发展上走出一条特色化,符合本地区民情,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大城乡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在文化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吸收,这就一定要求了两方的工作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利用乡土气息、民俗文化、自然风光去吸引人群,这样的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繁荣发展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3文化享受均等化的发展方向

社区文化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下的一部分,而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能够让居民均等的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是建设社区文化的一大重点。文化享受的均等化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与强制性的施加到每个人的头上,而是在文化产品多样化并能够充分达到均等分配的前提下,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个人的文化需求为基准,以此来进行的文化产品的分配。而我国现阶段在社区文化均等化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在社区中忽视文化发展,图书馆,艺术馆很少几乎没有并且典藏量不能达到要求,文化表达方式单一这在根本上就没有满足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前提。社区的文化服务本就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的限制,因此乡镇居民进入到城镇工作,生活后,由于户口的限制在原本居住的地方所享受到的社区文化并不能够跟随他们一起来到城市,而在城市中由于经济等条件方面的差异也不能够充分享受到社区文化的成果。我国提出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思路,最终也就是希望由经济发展最终带动其他方面发展,并通过其他方面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经济方面的发展,从事实现成果由全人民共享。所以在发展社区文化中一定要注重均等发展,实行普惠政策,优化公共服务的投入,可以与民营企业联合解决资金的投入问题,促进社区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最终实现社区文化享受均等化。

【参考文献】:

[1]曹爱军 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1

[2]刘宝顺. 我国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综述研究[J]. 管理学刊. 2010,(6)

篇12

一、研究背景

十后,我国经济进入全面调整时期,开始推出并发展经济新常态,转型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经济适应发展需求,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近年,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在线支付、理财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发展迅速,互联网金融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每个细节,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经济形势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成为投资者参与金融生活的重要渠道,其投资方式和风险把控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1.现状。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我国也将采取不同于以往三十年的发展方式,提供一个更健全更包容更有活力的金融体系。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通过财富效应的牵引力,调动了居民投身金融业务的积极性,既增加居民收入也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短短几年,互联网金融规模达到十万亿级别,P2P公司数以千计。互联网金融逐步成长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同时也带来了金融行业的规则变化,金融环境的改变也需要新的投资理念和监管制度出台。2.意义。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风险把控。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基础取得巨大进步,在发展过程中,传统金融行业逐步固化,创新活力不足,则无法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要求。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一方面是对市场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是对传统金融行业的挑战。通过这种倒逼传统金融行业的创新,进一步促进利率市场化,为现阶段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动力。一个新行业的产生必然带来规则的变化,随着行业发展推进,互联网金融带来创新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系统风险,如何在规避这些风险的同时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金融行业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方式

借鉴经济分析的手段并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从经济新常态下金融行业发展前景、互联网金融投资渠道、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入手,将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特性联合,动态地分析互联网金融未来的投资价值判断、投资方式选择、投资风险把控和完善监管体系。1.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十足,两年内规模突破十亿。2015年网贷总量超过两千亿,第三方支付规模增长超过50%。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就是我国金融发展和创新的写照:一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业的渠道对接,促进了金融行业整体改革;二是采用的营销方式更加便捷有效,产品特制不断提升,针对性较强;三是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缓解了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效率低下,提高了风险评估的可靠性,从而能够更好地监管和调控金融行业。未来的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对我国传统金融行业的补充,更是一种变革,带动的不仅仅是产品变化,更是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式的彻底转变。这种转变一旦配合好经济发展的需要,将会为市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2.互联网金融投资渠道。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方式,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包括三种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网络小贷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金融中介公司。当前商业银行普遍推广的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也属于此类范畴。对于投资者来说,参与互联网金融的渠道很多,借助于各个网络终端,能够及时有效地参与实施。但是随着发展的进一步推进,互联网金融所能够投放的渠道会越来越少,越来越集中。直到是擦痕能够选择了部分风险小且操作效率高的方式。3.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互联网金融整体操作包括互联网金融支付、互联网金融销售、互联网金融征信、互联网数据分析和保护。这其中涉及到的风险包括投资风险、用户数据保护、技术风险等。互联网金融依托于网络平台,通过简短的文字图片等向用户展示产品特征,存在理解差异和过度包装等风险。网络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稳定技术因素,如对于如何保护用户信息不被泄漏,如何合理利用投资者信息等不仅仅是法律问题,还有道德因素。整个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所包含的范围很多,超越传统金融行业业务上的制约,还包括要有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更安全的数据分析能力。同样的也需要更完善的制度来约束和引导行业发展。

三、发展建议

目前,经济发展能够显出不同以往的特征,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后,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成为关注的焦点,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高增值服务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带动效果日益明显。普通居民收入增加有了更好的选择方式,中小企业融资也有了更方便更快捷的渠道,有助于整体经济发展和稳定。与新常态能够相适应,金融行业原有的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盈利以较高的利差收入为主转变为以提供高质量的增值服务、提供便捷的操作方式为主。1.投资价值判断。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发展活力,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带动传统金融行业的变革。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下,给用户带来了丰富的投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在这个行业没有完全成熟的前提下,应该审慎投资,判断好投资价值,避免被高收益吸引,以免风险超过自己的承受。互联网产品的丰富性要求投资者需要有足够的判断能力,投资者应适时提高自身的金融知识,提升投资水平,选择合适的产品,利用正规的渠道。2.投资方式选择。互联网金融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第三方支付和大数据分析,将传统的金融行业产品结合用户特征进一步加工改造,形成有针对性的产品并定向投放。所采用的渠道虽然是网络平台,但是从网页到专属APP,从线上到线下,能操作的方式很多,需要投资者关注投资方式安全程度的高低。所以在投资者参与互联网金融投资的过程前,应该加大对互联网金融投放渠道的建设和监管,给予投资者更多健康的选择,避免非法传播诱导投资者所带来的恶果。3.投资风险把控。互联网金融参与的途径很多,产品数量也很多,自然伴随着互联网所原有的舆论导向、过度包装、信息不完全对称等弊端,对于采纳的产品种类、数额大小、时间长短等因素投资者也要结合自身实际,量力而为。投资者在参与互联网金融投资的过程中,仍要坚持理解金融的本质,理解投资消费的规范,理解财富增值的速度。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把控不同于传统金融行业的监管,所面临的问题和不确定性更大,一方面依赖于政府和市场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依在于投资者谨慎的态度,两者互补互惠。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互联网金融成为造福一方的工具。4.完善监管体系。面对未来,为了实现互联网金融长久稳定的发展,最大限度规避金融风险实现金融稳定,国家层面应该尽快设立监管标准,积极迎接新的模式。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主动接纳大数据监管的混业挑战,促进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的应用,建立信息整合平台,完善监督审查制度,确保互联网金融安全可靠地发展。随着发展进一步推进,多领域协调的、统一的监管政策必将出现。行业发展过程中,规模越来越大,也需要一个规范的市场来约束行业发展,来引导行业竞争。

四、结语

随着国家逐步将经济新常态作为发展基调,互联网金融发展必然会为适应新常态做出调整,这种开放的、个性化的投资价值会进一步被挖掘,这也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契机,迎着改革的春风,必将迎来硕果满园。同样的随着各类支付手段不断拓新,市场投资理念越发深入人心,愿意参与到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者也必将越来越多。当行业越发规范,信息逐渐透明,互联网金融也必将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最有力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李建伟,赵春华,陈爱杰.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的新常态化[M].山东:财经,2014:2-3.

[2]李晓丽.电子商务效率一般性总结及其实现途径[J]商业时代,2010:3-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