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2 15:45: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培养挑战精神,树立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
学生由小学升入中学,是一段新生活的开始,他们对初中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学习内容的增多,再加上来自同学、教师、家长等方面的压力,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原有的自信产生了动摇。面对这种情况,为了使他们能够正确接受挑战,树立信心,教师要注重把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作为心理健康课的起点,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真诚地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消除心理障碍,减轻压力,接受挑战,树立自信。
我们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一节“树立自信,接受挑战,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活动课,安排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音乐巨匠贝多芬和背着父亲上学的洪战辉二人的成长事迹材料。活动课上学生敞开心扉,感情自然流露,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们认为贝多芬、洪战辉二人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是常人无法接受的,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住,而是跌倒了再爬起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这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能勇敢地接受挑战,认真面对困难和挫折,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树立了自信心,开始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
二、培养合作、交往、悦纳意识,做负责任的人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认可别人的重要性和作用。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再加上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独特的身心特点,极易在与人相处过程中产生偏差。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善于与人相处,教师要选择一些适宜的内容与学生一起探讨,给他们提供合作的机会,让他们正确理解与他人交往的原则。
如在“你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吗?”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个人在家庭、学校、班级及与他人相处时的责任。就像拔河一样,如果大家都在努力,而有人却应付了事,他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两个同学闹矛盾,把过错都推向对方,一味指责对方,他们也是不负责任的人。
三、优化心理环境,适时进行心理疏导
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与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有关,在集体中,个体受制于整体,而整体的心理环境又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发展。教师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在一个宽松和谐的集体中,每个学生都能愉快、轻松地享受生活、接受知识,都能真诚自然地表露情感,自如地进行人际交往。这种氛围对那些自卑、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的学生会有很好的影响。
四、培养良好的心境,形成乐观的学习态度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等积极情绪占优势,他们乐于学习,乐于上进。那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乐于交往、乐于学习呢?
首先,加强与学生的心理交融。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情的交流、爱的投入,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以亲切自然的态度、饱满的情绪,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经常以信赖的目光、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使学生产生一种乐观的情绪。
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学习。
最后,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问题,正确处理和解决发现的问题,要做到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学生才能在良好的心境中乐于学习。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与生理急剧发展与变化的高速时期,青少年在初中阶段会形成基本的心理状态,对外界也十分敏感。因此,基于青少年在初中阶段的心理状况的不稳定性,我们需要特别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近几年的教育改革,相关教育部门提出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初中生的日常学习中,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更好地解决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降低中学生因相关心理问题造成事故的几率。据相关调查显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严重,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
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的环节不够合理
教师对课堂的设计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法进行的。课堂的教学设计首先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确定。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行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传统的课堂设计明显忽略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发展与提高。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生物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比如,关于受精与胚胎发育的生物教学,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珍爱生命、感受亲情的部分进行整合,同时应该注意两方面知识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生硬地把课堂分成两部分。
2.没有重视教学的反馈环节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经常对学习的定义狭义地理解为进行考试,教师常把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准则。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之下,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将初中生物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也是针对此现象而提出的相关举措。基于其重要性我们应该予以重视,但是大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课堂的教学反馈。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反馈,不仅对教师完善课堂有积极作用,并且还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优化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中生物教学的具体措施研究
1.深度挖掘初中生物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想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剖析与解读。比如,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无机盐以及其他无机成分,但过多的水分或者无机盐又会反过来抑制植物的生长。基于此生物知识,我们可以结合与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告诉学生做事要有度。做事过度反而会适得其反,获得完全相反的结果。还有合理膳食的部分,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当前学生饮食不规律、不均衡的话题,不能过高或过低地评估自己,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培养开朗的性格。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客观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因素有关,所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境很重要。为此,教师需要为W生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因为良好的环境氛围客观上会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的暗示,放松的环境能够让学生的心境更加愉悦。学生的发展往往存在差异,成绩较差的学生难免会产生消极自卑的想法,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提供他们心理上需要的安全感。
3.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形成。目前,教学理念的主流是打造以学生为主、多互动的实践性课堂,旨在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在近年的实践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初中生物与心理健康的整合教育中,我们也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比如,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反思性教学等。定时转变教学方式能为课堂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氛围,也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推动目前青少年心理亚健康问题的解决。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率直线上升,国家也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关教育部门也积极寻找应对的措施。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证实初中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的整合教育是可行的,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初中生物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学能够发挥更大的优越性,不断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
初中对一名学生来说,是其整个成长过程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该时期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对人生的看法,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等。若由于特定原因使学生心理方面存在异常,也许会对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以及校园生活等产生巨大影响,进而成为其终生遗憾。所以,在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很关键的一项举措。
一、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
要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只有如此才能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激起学生和老师之间在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改善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较差的情况。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有人人平等的意识,也就是要一律平等的对待所有学生,尽可能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对那些有严重自卑感以及挫折感的学生,要努力帮助其重树自信。例如我在讲课过程中就会告诉学生:错了重答,不齐全补充,还未想好要认真考虑,不明白的提问,老师存在错误请指出,可以各抒己见。所以,学生就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这一方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战胜心理障碍,最终以一个健康的心态进行学习。(2)教师以自己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情绪是会传染的,设想一位教师如不能平衡自己的心态,不能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健康,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心理也会有些问题。所以说在思品教学中,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在课堂上,教师应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不应把烦恼、愤怒迁移到学生身上,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并在平时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微笑地着面对学生,积极的鼓励学生、正确评价学生,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老师的关注、理解与尊重;言谈举止中体会到老师的宽容大度、乐观向上等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围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
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学中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多种多样,比如七年级主要有这些内容,即怎样在一个新环境中学生适应,学会交朋友,学会客观的看待自己,学会控制情绪,学会处理成长中遇到的困惑等。而到了级时,知识面会更加广泛,比如青春期进行的心理调节,升学以及就业等给心理带来的困扰。作为思品教师,要尽量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在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确保学生真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比如关于《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学习,由于班上部分同学缺乏自信,有严重的自卑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让所有同学都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将自己对某位同学的好感写在纸上,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考虑,热情的写着,在读纸条的过程中,我发现被赞扬的同学眼睛里闪着光芒,脸颊由于过于激动而变得红彤彤的。等到快读完时,我也发现部分同学未得到夸奖,所以我结合平时了解到的情况,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白纸,读着一些表扬他们的话语。等到即将下课时,我注意到所有同学脸上都被幸福所充满。
三、组织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初中生因为年龄的原因,乐于在活动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而且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其情绪以及情感就会得到展示,并最终实现升华。目前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长对其呵护备至,他们想要什么总能无条件的给予,而这些孩子们却并未意识到应该给予别人以同样的爱。
关于《我和父母》这篇文章的学习,为了避免将孝敬父母以及尊敬长辈等方面的话只挂在嘴上,我们教授思想品德课的所有老师与德育处进行联合,于重阳节当天带领全体学生去老年公寓,为这些老人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孩子们认真准备了各种节目,包括相声,歌曲以及舞蹈等,老人们非常高兴。孩子们还为老人准备了礼物,老人们不断的感谢,这让孩子们感到非常快乐。因此,并不是家长们常抱怨的说独生子女不会感恩,而是家长们未给他们提供机会,总是替他们做很多本该孩子们亲自做的事情。通过这次实践活动,班上部分同学发动其他学生,在节假日时总是去敬老院帮助那里的老年人。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知识,更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情感上、心理上产生共鸣,以体验、领悟和解决自身面临的心理问题。合作探究法是一种让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而活动教学法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简而言之,青少年心理问题已经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要采取合理的方式以及手段,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以及引导,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其身心健康。作为教师,要多关心学生,要以一颗宽容而且充满热情的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这样,他们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乐观向上以及身心健康的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1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关键阶段。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初中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前提,是引导初中生正确交往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学校教育已成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阵地,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肩负着此项重任。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人文性、思想性、开放性特点,把它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人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语言启迪等是师生共同开发还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有利资源,积极采取措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促进他们的自身成长,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打好基础。下面我就结合个人实践经验从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心理问题
进人初中学习任务加重,多数学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追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给他们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失望。所以,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针对影响自己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的调适,从而学会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其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阶段正是少男、少女生理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由于身体发育的原因,他们表现出几种心理问题。首先是叛逆,由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日益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大人们把自己当做小孩来看待,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容易对任何事情持反对态度。其次就是自卑,这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觉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以至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另外,个别同学还会出现早恋的现象。
三、交往心理问题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最美好的时期,是人生的花季。学生渴望与人交流,渴望与人倾诉,他们需要通过交往来编织自己的七彩生活。
四、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充满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的丰富营养,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中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
2、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进行认知性的学习,同时也进行着情感的交流,二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把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结合好,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有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的思考,进入接受知识的良好状态。所以语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的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怎样他们就会对老师产生拥护、信服、热爱等情感,从而产生学科情感。
3、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抓住时机进行激励性评价
一位教育家说:“教育不在于装满一桶水,关键在于点燃一把火炬。”中学生自尊心特别强,有好表现,因此表扬与激励会使学生感到温暖,产生愉悦的心理,对他们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对于有心理问题和后进生,语文教师要学会欣赏,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传递给他们亲切、平等、尊重、尽力等情感信息,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团结、合作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充满快乐,自信的成长。
4、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心理环境
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语文教师和学生群体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态度及学生的心理体验。要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心理环境,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创设入情入境的意境,给学生以形象感染、情意熏陶,使学生能最快的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二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三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游戏式等。
总之,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心理、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正好初中语文教学承载着这一使命。他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磨练他们的意志,发展他们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从而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目的。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目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下面结合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就怎样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粗浅地探讨。
针对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大力发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编排了丰富又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何利用这些重要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1.充分挖掘《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资源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意义重大。所以教师应该真研读教材,从中挖掘出适合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灵。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情绪的多样性,情绪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调节情绪的方法;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正确认识困境、逆境、挫折,磨练意志,锻炼个性;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一节: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争与合作,养成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的品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珍爱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等。这些内容无疑是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典型事例评析和榜样人物故事等,结合初中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心理导向,以健康的心态从容面对来自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2.教师应以自己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人格和健康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尤其在课堂上,教师应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不应该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更不能把生活中的不愉快带到课堂和工作中。作为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渊博的知识和宽容之心,让学生佩服你并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并且不断地把教育教学引入到学生们感兴趣的领域,这样既有利于点燃学生学习的火花,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又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切,有利于形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教学情景。微笑着面对学生,积极地鼓励学生和感化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信任与尊重。言谈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坚强自制、幽默睿智等良好的精神品质如春风化雨般沐浴着自己的心灵。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学会用自己健康的心理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3.巧妙运用典型事例铸造学生健康的心理
巧妙地运用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典型事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独到的铸造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作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如在上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三节有关“自信走向未来,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挑战自我”内容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下面几个事例:小巨人姚明自强不息终成为一代篮球巨星;国家体操队员桑兰在比赛中不慎受伤,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桑兰始终用坚强健康的心态迎接困难,磨砺坚强意志,自立自强,勇敢自信地面对挑战,书写了感人的篇章;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战胜重重困难,众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学生们听后无不为这些榜样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魅力所感动,进而把内心的感动升华为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
4.教师要学会扮演“心理辅导员”角色
在初中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目前,我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尤为重要。思想品德课教师有责任充当“心理辅导员”的角色,熟练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营造热情、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平等的姿态亲近学生,关爱学生,赞赏学生,做他们的朋友与知己,让学生打开心扉,倾吐心声。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对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决不能一味指责,甚至讽刺歧视,而要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多肯定,多倾听,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学生不同气质特征、性格类型,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学中的疏导方法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调整心理,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来自学习和生活的挫折与压力。
总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面对日益突出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各界应引起高度重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更应尽的绵薄之力,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这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重要作用,结合所任教班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及时耐心地教育疏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孟德斯鸠认为:"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是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以及社会化方面,具有学校难以起到的作用。伟大的德国教育家福尔贝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掌权者的手里,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里。"一个孩子品德是否高尚、习惯是否良好、人格是否健全、身体是否健康,且成绩是否良好,都与家庭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拓宽教育渠道,构建三位一体化教育,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的研究。尤其是80年代后,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年轻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愈加强烈,他们不惜代价,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重点高中乃至一个好的大学,然而却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这又以思想教育的削弱最为突出,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误区
(一)家庭教育观念片面
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持这种观念的家长把教育视为学校的责任,认为家长的义务是解决孩子的吃、穿、住、用及其他花销。这些家长往往用物质需求的满足与否,衡量自己对孩子所尽的责任,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发展。在这种家教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初中学生的需求发展出现畸形,高级需求-精神道德需求萎缩,给年轻的心灵带来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障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传统观念深深扎根于广大父母的心中,这种心态使他们的教育观念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感彩。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的将来进行设计,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所设计的发展道路成长,很少考虑到孩子的智力、性格、兴趣、爱好、家庭环境以及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实际情况。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家庭私事。结果,必然导致家教态度和行为的偏差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恰当
不少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很多是不科学的,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有突出表现三种形式:a.溺爱和过分保护型,以溺爱为特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不能正确把握感情的分寸,被爱心蒙住了眼睛,不但觉察不到孩子的弱点或不足而且还言过其实地称赞孩子的智慧特长或外貌特征,结果导致孩子自我评价的歪曲,形成唯我独尊、好高骛远,为所欲为等性格缺陷。b.过分严格型,主要表现为一些家长恪守"不打不成才"的信条,对子女采取严厉管制和强迫教育。这种要求过严、限制过多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只会增加孩子的反抗意识,甚至做出极端的举动。c.放任型,主要表现为一些家长本着"树大自然直"的原则,对孩子不管不问,听其自然,这会使孩子养成散漫的习惯,缺乏自制,善恶不分,易受外界诱感,不能很好地接受社会约束,有时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
(三)家庭气氛的不和谐
家庭气氛往往通过家庭人际关系集中体现出来,不良的家庭关系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个性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不和经常打架争吵使孩子处于焦虑不安,形成孤僻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父母离异家庭破裂残缺重新组合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许多不利影响,由于家庭婚变父母的精神压力较大容易沉闷暴躁,喜怒无常,从而导致对孩子缺乏耐心关怀和理解,容易使孩子脱离健康的家庭教育,受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误入歧途。案例表明,离异家庭的孩子其心理和行为上的创伤,比其他行为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理创伤更多更大。
如果父母意志薄弱缺乏耐心,固执已见优柔寡断,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等,那么家庭气氛的种种弱点就会感染孩子,通过孩子这面镜子折射出来。
二、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一)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由于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物质生活的"营养过剩"而在心理需求上"营养不足"的困境,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常被搁浅。因此家长要及时转变自己的家教观念,摒弃以往那种只顾子女智力投资和学业成绩的错误观念,树立新的家教观念,理智地爱护子女,降低过高的期望。
(二)创造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对孩子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成长的基础。"世风民风皆起于家风",中国自古就特别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及教育。过去人们所倡导的"治家""齐家",目的就是管理好家庭事物,处理好家庭关系,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家庭成员从中受到熏陶、感染。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前提是家庭成员要团结,夫妻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心。否则,夫妻反目,整日争吵,意见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这样孩子会漫漫养成自私、虚伪、说谎、冷漠的心理,对他今后的个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生活、工作压力大的家庭,家长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伤心泄气的样子,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只有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造成儿童心理扭曲,性格缺陷,行为失当的根本原因,还是家长自身精神的贫乏、失误和偏颇。所以,教养子女,根本的是家长要从自身做起。自己做出好榜样,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纯净、更美好。让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让他们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已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总之,做为家长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应切实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修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培养身心健康成长。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我们应该尊重、理解他们,和他们共同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51-02
初中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特定群体,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所以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德发展[1]。其中很多压力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承受程度,常常会引起不利的、有危害的后果。体育课作为中学生的必修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所应当。运用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否能促进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对改善初中体育课教学模式,增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初中生全面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上海市杨浦区某一中学初一年级两个自然班级学生共64人,一班为对照班,共31人;三班为实验班,共33人。实验对象经专门体质健康测试,全部合格,均无心血管疾病。实验前经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无明显差异。
2.研究方法。(1)实验设计。自变量1是教学内容,即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自变量2是运动时间,分0周,12周两个水平。实验时间为12周。在实施处方课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MHT量表的测试。本研究健身运动处方锻炼的主要内容:篮球类:持球侧身跑,变速跑,4X10折回跑,接力跑,篮球小比赛;小球类:羽毛球对打,乒乓球对打,辅以小球比赛;身体素质:单脚跳,蛙跳,俯卧撑,4×25米跑,800/1000米跑;游戏:“捉小鸡”游戏,“贴膏药”游戏,队列游戏;跳绳:单人跳绳,双人跳绳,单脚跳,双脚跳,集体跳绳比赛。(2)心理健康评价指标。本实验采用MHT量表评定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简称MHT)是主要测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工具,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等人(1991)修订[2]。
3.实验方法及步骤。实验班以处方课形式进行教学,运动频度为每周3次,每次课时间为40分钟,热身准备部分5分钟,基本部分30分钟,结束部分5分钟。运动时的平均心率控制120~150次/分。健身运动处方实验实施12周,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对照班按照传统教学教案和程序上课。热身准备部分5分钟,基本部分30分钟,结束部分5分钟。上课教师和实验班相同教师。
4.数据分析。全部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采集与分析。实验前后对比运用T检验,实验前后的实验组与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标准均为p
二、结果与分析
1.两组被试在不同运动时间心理健康T检验结果分析。
经过前后配对T检验,两组被试心理健康前后测显著性差异见表1。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班级被试的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非常显著性的下降P
2.两组被试在不同教学方式的心理健康T检验结果分析。后测时,两组被试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以及总分上教学方式主效应显著,其他方面主效应不显著:T学习焦虑=-2.327,P=0.0230.05;T冲动倾向=-1.765,P=0.083>0.05;统计结果表明,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被试的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显著性降低,实验班的心理健康总分也显著性降低。说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通过合理的处方锻炼,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显著。从体育运动的功能与看,增加适宜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增进人际交往和感情交流,而且能解除自我幽闭,从而能起到调节与疏导消极情绪的积极的作用。
三、结论
1.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它更加注重大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领会,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运动处方教学通过改善初中生的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初中生参与适宜的运动处方锻炼能够获得更多的运动愉和更多的心理健康效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答记者问[Z].
[2]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5-49.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去由于教师过分担心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全面、不深刻,往往是45分钟一节课,老师“一言堂”、“满堂灌”要占用40分钟,留给学生的只有5分钟,根本没时间提问、思考,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在厌恶中学会了忍受、盲目接受,厌学的情绪大有蔓延之势,究其原因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枯燥无味。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使生物课堂富有情趣,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如在讲“动物运动的方式”一节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新课的,第一步采用激趣导入新课:在这个广袤的蓝色星球上,人并不是惟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惟一具有情感的生灵。千姿百态的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生存伙伴,有了他们世界才显得如此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动物们是怎样取食、逃避敌害、长途迁徙,以求生存和繁衍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世界,了解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及意义。第二步,开展“动物成语接龙”游戏:关于动物,同学一定会说很熟悉呀!那好,今天咱们就来一场成语挑战赛,男女同学各一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一组说出的有关动物运动的成语最多,并板书。结果男生写出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莺歌燕舞、龙腾虎跃、万马奔腾……女生写出了:螳螂捕蝉、飞禽走兽、鸡飞狗跳、龟兔赛跑、大雁南飞等词语。两队难分高下。请从刚才的词语中找出相关的动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总结出了:击、翔、歌、腾、跃、奔、捕、飞、跳、跑等一系列动词。第三步:“即兴表演”活动。“赛成语”说明大家嘴上功夫不错,现在进行另一场“即兴表演”比赛。四大组派代表比划某种动物的运动,其余同学来猜,看看哪一组获最佳表演奖?生1组同学旁白:空气清新的西双版纳密林深处,有一只美丽的鸟在翩翩起舞。另一位同学跳了“雀之灵”的几个动作。大家取名“孔雀开屏”。生2组同学旁白:人们都怕它,因为它横着走路。另一位同学表演。大家取名“螃蟹漫步”。生3组旁白:一位同学两手做V字状,放在头顶上方,两膝弯曲快速跳跃。后面一位发出狼的阵阵嚎叫并狂追前面的动物。大家取名“灰狼追兔”。生4组同学旁白:秋天到了,他们整装待发,准备到遥远的地方过冬。四人排一队,两手呈一字型伸展,手臂一起上下波动。大家取名“大雁南飞”。经评比,大家一致认为“螃蟹漫步”的表演神到、形到,获最佳表演奖。表演后,请学生回答:这些动物运动的目的是什么?第四步:观看课件,自己归纳总结本课所学知识点。课件内容为书中涉及到的十几种动物的生活情景。看完后,阅读课文,填写“动物运动方式比较”表。整节课在同学意犹未尽、快乐参与中结束了。
可见,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开展各种趣味盎然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枯燥的学习变为生动活泼的全程参与,通过课前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愉悦、参与、分享的氛围中学习,厌学情绪自然就会远离学生,课堂才会真正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实施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以往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是:教师通过纸笔检测得到一系列冰冷分数,再经过简单加减,得出某位学生生物成绩好或坏的结论,并按分数高低进行排序,所谓的高分学生毕竟是少数,简单相加减的评价方式会使大部分学生渐渐丧失学习自信心。有效的课堂评价应该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等公正地评价学生。为此,我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评价进行了一些尝试。
1.施展计分计划的魅力
如何对学生成绩进行打分,可以制定对学生有长远好处的计分计划。做法如下:(1)做到考试最少化。(2)制定目标协议:如学生在开展“探究、课外实践、调查、模拟制作、实验”等活动时,询问学生存在的困难,是否能独立完成。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对活动提出个人期望的目标,并进行记分。如果学生活动目标达成,那么计分就容易友善地开展。(3)增分选择: 当学生不满自己的得分时,允许他们可以用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的方式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来获取额外的学分。(4)补作业:给出一定的时间期限,允许学生补上空缺的作业。补上错过的作业,如同额外作业的得分,这种做法与不交作业的惩罚相比,显得更加尊重学生,用鼓舞和期望的方式比批评、指责、惩罚更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想效应。
2.发挥优点卡的激励作用
在生物教学中常发现一些学生学习吃力,该记的内容记不住,该动手的实验、探究活动不动手,加上不是中考学科,有的学生甚至想放弃学习,课堂上做作业、看书……不一而足。为了帮助他们增强信心,课堂上请学生在纸卡上写上自己的优点,回到家里请家长写上自己孩子的优点,教师再写上激励性的评语,再把这份“优点卡”发给这些学生。当学生意外收到礼物看到一条条自己的优点时,就会惊喜万分。这样,信心不足的学生们就会为自己鼓劲、加油,即使是学习不太成功的学生也能不断感受到来自他人认可的喜悦,从而强化其自信心,坚定成才的信念。创造积极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生物学习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实施三维目标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30-01
“今天之学生,未来之公民”。作为21世纪的新人,他们有着这一代的优势:良好的经济、文化环境,但他们也面临着21世界的竞争。面对这跨世纪的孩子们,我们肩上的担子相当重,我们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以水滴石穿的精神,来引导他们。农村的孩子,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很多心理问题。于是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注意。在农村现有的教育状况下,如此重任差不多就得班主任去工作。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做一位“及时雨”的教师
《学记》有言:“当其可时谓时。”意思是说要按照学生的特点、靠近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才能叫“及时”。所以在农村中学的教育中,作为班主任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察言观色。要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不要让学生陷入深渊才去进行教育。这样,一颗看似平静的表情下,可能影藏着很大的心理波动。这时需要老师的“火眼金星”,观察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变化。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在农村,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人文环境与社会环境可能有所改善,但是依旧存在很多不良的习惯。从小生长在这里的孩子,耳濡目染,也形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遇到小小的矛盾,就动手动脚;与父母意见冲突时,就离家出走。很多时候,看到社会上打架斗殴的事情,便产生一种暴力的欲望,不能分辨好与坏。
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让他们能够辨别周围事物,保护好自己。
三、树立榜样 以身作则
课堂内外谆谆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只有掌握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在教书的同时育好人,培养出合格的学生。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一)潜移默化
积极的情绪情感是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师生之间经常保持愉快、欢乐的情绪体验时,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交流,才能激励学生前进。但是情从什么地方来?
1.是通过师爱这种高尚的情感,产生情感期待效应,让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中,受到激励鼓舞,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2.是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和教学需要,创设带有启发性和诱导性的教学情境,尽可能让同学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心心相映
只有心心相映,师生们之间才能够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富有凝聚力,培育出更深、更浓的情感。那么如何相映呢?
1.是班主任与学生心理相映。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的距离越小,心理相映性就越强。因此,班主任应经常走到学生中间去,增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促进师生心理相容。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注意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家庭背景,多方位的与学生交流,注意到学生的性格倾向和人际交往等。
2.是班主任做好班干部与学生的心理相映。认识到班干部是师生关系的纽带,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应教育干部增强为同学服务的公仆意识,工作中秉公执法,不包庇、护短、拉帮结派,主动热情地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帮助同学,使他们与同学心理相映。
三、促膝谈心
教师只有捧着一颗真诚的心,经常与学生促膝谈心,才能时刻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做到“及时雨”。所以,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谈心。
心理是心理对象、心理活动过程的简称,包含认知、情感、意志这三个过程。心理健康是指人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能适应社会上的任何情况,并能有效克服其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一般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没有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基础、浅层的含义;二是可以以一种积极发展的心态进行社会活动,这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含义。而本文所提及的培养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指第二种。
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策略
1.教学目标具体化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让培养目标具体化。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效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首先,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对心理和身体的积极作用,让学生从根本上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其次,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认知,进而提高自信心。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通过上述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优化教学设计,让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开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进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2.教学内容明确化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使教学内容明确化。因此,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为学生讲解健康知识,通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帮助学生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其次是心理品质教育,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饭勖娑岳?难的心理,使学生的个性逐步健全和完善。再次是情绪调控教育,让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积极调控自己的心态,成为自己心理的主人。最后是社会适应教育,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适应社会的需求与发展。
3.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游戏教学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相关的心理健康小游戏,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缓解学生的身心,对学生的心理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2)创设情境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有效疏通情感,促进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形成。(3)小组合作教学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心理品质。
4.教学评价科学化
当今的初中生,受到种种信息媒介的影响,思想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充满各种矛盾冲突,也比以往青少年更加早熟。初中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体验和对自我价值的评价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使得他们的气质尤其是性格更加成熟起来,性格心理的特征也日益鲜明。
学习过心理学的人都会明白这种现象,那就是我们经常会在情绪烦躁的时候无意识地拿起笔,在纸上漫无目的地画些杂乱的线条,或胡乱国画些宣泄的字眼,或涂画些杂乱的形象等等。这一行为具有明显的“宣泄作用”。“合理的宣泄”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当今社会里,信息快速传达与更新、生活与工作节奏特别快,有个合适的宣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本质是抒情和表现。庄子就说过:“鼓琴足以自娱”;元画家倪云林也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中国绘画发展到最后叫“写意”,为的就是抒发胸中之意气,渲泄和缓解心中积郁的能量而使心理平衡。诚然,美术活动恰恰是提供个人宣泄非常好的方式之一。有些学者正研究通过字迹作为人格检验的手段;欧美国家也提出了“笔迹心理学”等都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之说,旨在表现画者的气质、修养和人格。
在美术活动中,创作性美术活动更能明显地反映学生性格的理智、意志和情绪等方面特征,因为其中有更多的东西需要靠学生去想象、思惟、创造、选择、判断和组织。有的学生造型能力不一定太好,但落笔肯定,构思造型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果断性;有的学生不仅用笔迟疑、犹豫,最终还是东拼西凑的,不仅果断性较差,还表现出依赖性、惰性;有的学生构思敏捷,作画过程连贯而有序,有始有终,体现出较好的思维水平、判断力、计划性和情绪稳定性;而有的学生则画一点、想一点、添一点、改一点,甚至虎头蛇尾、草草交卷,就明显缺乏积极的性格特点。
奇妙的是,无论是积极因素或消极因素一旦转化为美术表现语言,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并呈现出独到的艺术风貌;狂放不羁的美,工整细腻的也美;浓涂艳抹的美;清新典雅的也美……,因为都是他们心理特征的自然流露,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同时也更具有研究价值。
美术活动能很好地调节心理。在青少年时期,此时,艺术和个人产生一种切身的关系,而不再只是一件有趣的活动,这时期的青少年经常从艺术作品内寻找个人的意义借艺术形式来表达个的思想和感受。而当学生由衷地画出一幅满意的作品时,特别是在自由绘画时,会感到十分过瘾和产生莫名的轻松感和,伴随着愉悦的创造成就感,竞而使积聚的心理能量得到缓解,从而有利于学生气质和性格的健康发展。
加之,艺术本身也有使青少年表达一些难以用其它方式表达的事情的作用。这是一种超越书面言语的更为高级的言语功能的体现,它标志着学生对美术的认识走向自觉。当他们懂得美术未必都是写实、逼真的代名词,造型、色彩、形式各具自身的表现力之后,他们将有可能通过日记的中的题头、插图,装饰在床边案头的小摆设、布贴画、馈赠亲朋好友的贺卡等途径,去诉说少男少女的思絮、情怀、冲动、梦呓。女学生在这方面比男生明显,到高年级时更甚。这是一种细微、隐秘、复杂、深沉的言语。
积极心理学兴起后,感恩逐渐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诸多研究表明,感恩与心理健康、幸福感有密切关系。感恩,无论是作为一种积极人格特质、正性情绪还是传统美德,无疑都是古今中外人人称颂的人类美好特质,但从感恩的视角,也就是利用感恩提升人类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和探讨还很少,本文欲从感恩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利用感恩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感恩的定义及特点
感恩的定义来源于英语grace, 表示上帝带给人类的爱与恩典,及由此产生的感恩,意思是慈爱、善心和感激。[1]关于感恩的定义存在几种观点, 在本研究中,对感恩的定义采用的是Mcculfough等在2002年提出的概念,感恩意思是个体用认知、行为和情感理解或者回馈因他人或他物的帮助或恩惠从而使得自己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2]
总体而言,Mcculfough等人提出关于感恩的概念有以下方面特性:首先,感恩是一种正性的情绪。其次,一般来讲,个体是在意识到自己得到了某种好处,并且这种好处是别人的无私帮助之后,才会产生感恩情绪。再次,感恩是在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人际间产生的,也就是说感恩是人际间情绪。另外,感恩具有激发动机的作用,或者说一个人在得到了他人给予的恩惠之后,感恩可以激发他做出利他行为以作回报,即做出对施惠者、他人或社会有益的亲社会行为。我们要指明的是,施惠者给予受惠者的恩惠可以是物质的(钱、物),也可以是精神的(情感上的支持)。感恩的对象很宽泛,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没有人的意图的他物,例如神灵、宇宙、大自然、动物等。[3]
二、感恩影响心理健康的理论机制
1、社会认知理论
感恩的认知理论认为感恩是一种移情性情绪,它基于个体的对其他人的移情能力,而移情也是一种认知系统的产物,它基于对事件的理解,否则就无法产生移情,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是感动和喜悦之情的混合物,当个体认为自己的获益来自施惠者的有意行为,就会体验到感动,当个体意识到施惠者的行为对自己带来帮助时,就会体验到喜悦之情,受惠者对施惠者付出的努力就产生了正向移情,即对施惠者欣赏和认可之情。[3]经常体验到这种感动,喜悦,欣赏、认可等积极的情绪。而这些正性情绪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2、拓宽建构理论
Fredrickson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拓宽建构理论, 该理论认为感恩作为积极情绪能够拓宽建构持续性的个人资源,包括个体的身体生理资源、智力资源,人际社会资源,心理资源等,而且还能抵消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生理和心理效应。[4]该理论得到了不少实证研究的支持。
3、内外在目标理论
研究表明,感恩可促进个体内在目标奋斗,同时减少物质主义目标,而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个体有三种基本需要:自主、关系和能力,若这三种需要得到满足,则个体具有较高的幸福感;物质主义者(追求财富、名声、形象等)较少满足这三种需要,而内在目标奋斗者(关注良好关系、个人成长、社会资本等)则较多满足这三种需要,内在目标奋斗者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物质主义目标者。[5]因此经常体验感恩的个体幸福感水平也相对较高,而幸福感水平是评价心理健康的一个最有效的指标。
4、应对理论
应对理论指出感恩对幸福感的促进作用是通过积极的应对策略起作用的。Wood 等人以 236 名 18 至 30 岁青年为被试考察了应对方式在感恩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 感恩个体在面临风险情境时表现出更多的积极应对评价, 同时采用更多的积极应对策略, 包括更多寻求工具性和情感性社会支持, 更多采用接近或解决问题应对策略(如积极应对、计划、积极重释情境、尝试发现发展可能性等), 以及失败后更持久坚持和更少通过物质滥用等适应不良行为,即感恩通过积极的应对评价减少了个体对压力情境的感知,进而促进了个体社会适应, 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6]
5、积极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感恩是某种类型的情绪反应的稳定倾向,是一种重要的积极情绪特质, 同时感恩与大量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 与众多消极情绪显著负相关。感恩倾向降低了人们体验正性情绪的阈限值,感恩测验得分高的人通常生活满意度较高,体验着更多的正性情绪,及较低水平的负性情感,如憎恨,嫉妒和抑郁等。[7]从这个理论也表明了感恩与心理健康因子的紧密关系。
三、教育实践中如何利用感恩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利用感恩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的大学生应该从生活中点滴做起,学会感恩。最近,Wood等提出了关注生活中各个积极方面的生活取向的感恩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感恩是一种关注生活中积极面的世界观。生活取向的感恩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情感, 是对自我、 世界和未来的正向信念[8],过去研究者认为感恩总是指向感激他人的助人行为。但是Emmons和McCullough等的调查表明, 被试列出的感恩事件的清单上甚至写了 早晨醒来 这样的生活事件, 而并不都是直接指向特殊的给予恩惠的人。[9]可能是具有较高感恩倾向的个体对生活中的积极事件有较强感知能力并能够享受其所带来的体验的更多的幸福感。有研究发现,幸福感低的人比幸福感高的人在临床上患抑郁的可能性高7.16倍。[10]因此, 我们不仅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他人的帮助,也要引导他们去发现和体会生活中一切积极的方面。通过增加感恩经历增强大学生的个人价值感和自我实现的幸福感,激发了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增强对抗抑郁的心理弹性。
2、从塑造感恩的积极人格层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
目前,有部分学者认为感恩是一种人格特质。在日常生活的情感背景下,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多地体验到感恩,许多研究表明具有感恩倾向的个体是快乐的人,而且表达感恩能够加强个体的积极情绪。因为感恩特质使个体更容易注意到身边发生的积极的事情,并体验到积极的情感。由于经常体验到各种积极的情感,使得个体的心境更佳,因此也更能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McCullough等对238名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证实了高感恩倾向的人有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表明感恩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效度。 感恩能够预测8%的对生活满意度的个体差异,以及2%~6%的个人成长、 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纳中的个体差异。[11]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大学生感恩的积极人格特质从而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3、从培养大学生感恩的积极情绪入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
感恩具有一种典型的积极情绪效价。许多研究在情绪水平上考察了感恩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感恩倾向的人有较多的积极情感,因为感恩可以促使个体更加积极、乐观地评价自己的生活,有较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较低水平的负性情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体对生活的满意感,Froh等对青年人的研究表明,在控制了一般的积极情感后,感恩与心理健康呈线性相关。这表明感恩增加了单纯的情感效价。因为高感恩水平的个体倾向于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感恩提高了个体处理各种负性情绪问题的能力,扩大了个体的社会交际网,减轻了抑郁等负性情绪,既然感恩与诸多正性情绪呈正相关,也就是高感恩者就更多的具有希望、宽恕、自豪、满足、乐观、激情和总体的积极情感,因此我们可以从感恩入手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4、从培养对感恩的积极认知方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
某人在收到恩惠之后是否能够体验到感激的心情,恩惠的意图性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这与受到恩惠个体的归因方式有关。归因方式不同, 解释事件的方式就不同,所产生的情绪也不一样。因为情绪是认知系统的一种产物,McCullough等认为,当个体认识到自己是某种恩惠的接受者的时候,他们就能够强烈地体验到感恩的情绪。因为成为他人慷慨行为的受惠者,会使一个人有被重视、受尊重的感觉,这会增加自尊和感到社会支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感恩者倾向于把自己的积极结果归因于他人努力,高感恩倾向的个体会把他们拥有的一切,包括生活本身看作是一种恩赐。相反,不具感恩倾向者似乎更倾向于把他们的成功和好运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因此,我们应引导大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积极的归因,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成就是许多人努力的结果。而不单纯把好的事物看作是自己应该有的,这也会使他们保持快乐和心理和谐。 因此, 他们也不会因为美好事物的频繁出现而变得熟视无睹, 能长时间地维持一种内心的幸福感。
5、通过促进积极关系提升感恩促进心理健康
感恩和心理健康都与积极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有关。有研究表明, 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感受到社会支持较多的个体比感受到社会支持少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因为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感恩是一种维持积极人际关系的机制, 并且感恩特质的培养需要这种关系的发展和保持。Tsang实验研究发现, 感恩有助于冲突的解决, 增加互惠的帮助行为,从而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感恩能够加强和提高社会关系的形成与稳定,以及关系的联结和满意度,进而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由此可见, 积极关系对感恩与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个体知觉的社会关系质量不同,感恩和幸福感的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应通过促进大学生积极地人际关系,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来提高感恩和心理健康水平。
6、通过感恩干预纵深提升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目前,有两种方法证明了感恩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一种独特的因果关系:感恩干预和纵向研究。感恩干预是一种特殊的临床干预技术。Emmons等通过实施列举恩惠的干预活动, 结果证实列举恩惠感恩对于提升心理健康状况非常有效。既然实验干预可以增强感恩导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状况。那么我们就理应加强大学生的感恩团体训练和干预,比如,尽可能多的列举值得感恩的事件和人物,然后进行放松和冥想,对这些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度体悟,通过表达感恩可以强化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效果,因为这些练习对提升和维持正向情绪有很大的获益。由此可见,通过感恩干预这种有效技术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行之有效的。
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感恩干预策略
感恩不仅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而且还是一种提升心理健康的积极能量,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感恩干预,多方位开展大学生感恩干预与实践才能促进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体干预方法如下:
1、培养大学生共情能力,激发感恩的内在动机
共情能提升人际关系,当受惠者对施惠者的行为产生共情时,受惠者才能体验到感恩。因此,我们对大学生的感恩干预应从培养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切入。激发他们感恩的内在动机。
2、从认知层面提高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
因为只有受惠者意识到并且并认可施惠者的积极意图的时候,才能产生受惠后的愉悦、满足等积极的正性情绪,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恩情的行为。
3、从实践层面提高大学生感恩
将感恩心理转化为感恩行为,最终才能形成感恩的人格品质,实践感恩要从以下做起。(1)睡前感恩计数,每天在睡前用十分钟时间记录一天值得感恩五件事,写出感恩的原因,自己的感受等,(2)要学会及时表达感恩,对他人有感恩之情时,需及时表达,例如,当面正式言谢、一个小礼物、一条感恩微信,写感恩日记等来表达我们的感恩,愿意随时表达我们的感恩会使我们身心更健康。
参考文献:
[1] Emmons,R.A., Shelton,C.M.Gratitude and thescienc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R.Synder S. J.Lopez (Eds.),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459-471).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8] McCullough M E,Emmons R A, Tsang J-A.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1.1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