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23 14:55: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历史地理学的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历史地理学的意义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07-01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注重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特别是心理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以期更好的促进学科本身的发展。

一、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葛剑雄先生曾经指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史料不可能有多少新的发现。依靠现有的信息检索手段,不久就能将所有的史料收罗无遗,传统的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方法也已被历史地理学者推到了极致,要提高研究精度只能寄希望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只能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的、综合性的努力。”[1]在当前的历史地理研究方面,理论的总结与探索应该说已经落后于学科的现实发展需要。历史地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综合学科应该对研究方法的探索与应用给予足够的重视,逐渐形成一个具有完备哲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学科,以此给后来的历史地理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体系上的指引。

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杜维运先生曾经有这样的论述:“历史上有些史学原理与技术,不只被人类创获一次,较古的史学家,利用经验创获一项史学原理或技术,终身用之,受益无穷。可是时间一久,渐渐被遗忘了,后代的史学家,往往再利用同样经验以创获同样史学原理或技术,且可能重复到无数次。这是人类精力与时间的浪费。唯有史学方法成为专门的学问以后,才能充分保留此类史学原理与技术于久远,以避免重复。积昔哲的遗产,启后学的智慧,史学方法的功用,殆莫与京。”[2]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道理也如是说,只有我们创获的研究方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后来者才会避免走回头路。

二、心理学对历史地理专业教学研究的借鉴意义

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二级分支学科,因而与历史学有着天然且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多又与历史学相同,因而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般都可作为历史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所以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对历史地理研究方法的借鉴,首先必须了解心理学与历史学研究方法的相关综合研究取得的进展及对历史学研究相关的借鉴意义。历史学研究中对心理学方面的重视,这本身不是什么新创造。修昔底德很早就指出“历史解释的最终关键在于人的本性”。作为修昔底德的门徒,历史学家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以当仁不让的心理学家自居。

已发生变化的是心理学在历史研究中占有的地位。[3]胡波先生也在他的书里说:“历史是人的活动,研究和解释历史也同样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离不开人的主观情感、精神和意志,而这是自然科学无法把握的东西,是不能凭着对理知、有意识的表达层次之检讨而获得彻底的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助新心理学的工具。”因此,把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引进到历史研究中来,是最自然不过和最必不可少的事了。心理学与历史学的结合在历史上曾经形成一些新的学科及学术流派,如心理历史学、历史心理学、心态史学等等。心理历史学是现当代西方史学领域的新兴学科,是综合运用心理学和历史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的科学。依据其源流发展,理论方法及其传播地域,又可分为两大主要流派——心理史学与心态史学。心理史学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理论基础,以美国为中心的心态史学则由法国年鉴学派开创并倡导,以集体精神状态为对象。胡波先生对历史心理学的定义是这样的:历史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研究历史上的个体和群体的心里活动,及其对于创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作用和影响的一门边缘学科。这些相关学科之间既有细微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运用于历史学研究,亦当可以运用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之中,利用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拓展历史地理研究方法,促进历史地理相关学科的发展。本文拟初步探讨心理学研究在历史地理研究的两个分支学科中的借鉴意义。下面来谈谈具体的运用。

三、结论

总之,在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中,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大可借鉴,但也要区别情况而定。我们在研究中借鉴心理历史的方法,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抹杀与抛弃,如同物质与意识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事物的两面,心理历史学采用的心理分析的方法同样可以作为传统历史研究的有益的补充。具体到心理学方法的应用实践,一方面需要我们尽量具备心理学与历史学的相关研究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敢于尝试心理历史学的革新的先进的研究手段,比如定量分析的方法。

长期以来,在历史研究及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理学方法的考量一直没能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严重影响了历史地理学专业教学与研究水平的进步与提高。从目前的心理学研究的阶段和成果上看,心理学能对历史地理学专业教学和研究所提供的贡献并不为多,学者们更多的是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拓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野,重新审视历史地理学以及历史地理研究背后的历史人文环境,这也许是心理学和心理历史学等学科留给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宝贵财富。希望历史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更多地借鉴心理学研究的诸多方法,从心理学的视角去看待历史时期地理空间发生的诸多变化,从而使其成为历史地理专业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个有效手段,使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完备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的学科。

参考文献:

篇2

    性质和归属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我们认为现代历史地理学应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故在很长时期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在全国高校历史系的教学中,中国历史地理学在一些学校是作为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一些作为专业选修课。

    一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即地理学的一门辅助学科。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主要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阐明当前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这种说法成为目前历史地理学界的主流观点。

    一种说法是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资料和方法又多是历史学的,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新学科。历史上便有所谓“史地不分家”之说,一不了解历史地理学的人,往往还认为是中学的历课与地理课的简单重合。

    当然,随着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已经有些学者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综的科学。其实早在20 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 世纪 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

    不管学科归属怎样,中国历史地理学目前在历史教学中受到的关注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这体现了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的重要。     

    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关系的科学,历史上的人地关系是这门学科的核心。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色主要是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这应成为我们学习历史地理学最终应树立的理念。要达到这个境界,则首先要对一些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和认识,这是我们历史专业的中国历史地理课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    

    二、掌握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内容

    历史地理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各方面要求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和重点并不完全一样。

    历史自然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基本背景,是承载历史人文地理各种景观的舞台。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了解历史自然地理知识,是了解人类产生以来人类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关系的关键,也是进一步学习历史人文地理的基础。在历史自然地理中,历史气候的变化影响着水文、植被、土壤、海岸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故历史气候变化的学习应是历史自然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内容。从学习这个角度上讲,我们需要了解近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冷暖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对这种周期性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如果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则还需了解这些周期性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变化的自然和社会原因,怎样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考古学、物候学、文献学、现代观测资料来复原过去气候的方法。植物生长特性和周期、年轮判读法、动物的生长特性、海平面的升降、雪线的升降、冰川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对学习历史气候地理用处十分大。如果从更高的要求出发,学习怎样复原过去的森林覆盖率、河流径流量、土壤肥力变化、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等也是十分重要的。

    历史人文地理是我们学习历史地理的主要内容,我们如果将历史地理学作为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来看,学习历史地理学的这部分内容就是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服务的。 

    历史政区地理是历史人文地理最传统的部分,学习者应完全掌握实行郡县制以来这两千多年来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变化规律,并初步了解这种变化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则应从行政区划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来考虑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现实行政区划的实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像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监察州、道、都护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侨置郡县、土断、双头州郡,唐宋时期的道路制、都督府、羁縻州、市镇、军、监、头下军州和元代以来的行省、道、市等有特别意义的行政区划变化都应是重点了解的。 

    中国历史疆域地理主要是分析近五千年来,在东亚地区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地域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的疆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历史疆域史不应仅是几个中原核心王朝的疆域变迁史,而应是活动在这个时空内的所有民族和政权的疆域变迁史。历史疆域地理的学习重点应是近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史,西北和东北疆土的丧失、外蒙古的丧失、南海诸岛的争端、中印和中越边界的变化等都是十分敏感而重要的内容。 

    历史经济地理是历史人文地理学习中内容最多的部分,广义的历史经济地理应包括经济区域的演变、农牧分布线的推移、农业植物的嬗变、手工业分布、交通通道的变迁、城镇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变迁等内容。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左右着整个经济的水平,故在学习中要特别注意。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地位的升降应是历史经济地理学习的重点,其中唐宋之际中国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的过程及其原因,应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这个问题时,要充分利用历史地理从人地关系思考问题的优点,除充分考虑社会的因素外,更要十分重视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变化的因素。同时,从技术层面分析,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新的学习角度,如汉、宋、明清三次农作物的引进对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历史交通地理在古代承载着主要的信息传递功能,各历史时期的主要交通通道也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如历史上的直道、驰道、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和元明清的大运河,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与交通有关的是城市的分布变迁,城市分布变迁与经济区域重心的发展变化关系十分大,故历代重要的都城位置变化和重要的经济都市分布变化也是历史城市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 历史人口地理在传统社会里也可以包括在历史经济地理中,因在传统社会里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由于历史人口发展的重要性,我们也可以单独分出来学习和研究。

    历史人口地理与人口史的学习方法和侧重有所不同,相比而言,历史人口地理的学习更应看重历史人口的地理密度变化。在历史人口地理学习中,人口流动产生的移民现象也是一个学习的重点。与移民史不同的是,移民地理的研究更重视人口移动造成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空间变动及其原因和影响,特别是造成资源与产业配置的变化,尤为重要。一些重要的历史移民事件,如历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和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唐末波动、靖康之乱等事件造成的北方民族南迁,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闯关东、走西口、跑口外、走台湾,都是应重点掌握的典型,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事件。

    历史文化地理的学习应重点掌握历史人才和学校书院分布的变迁,这是与中国经济文化分布的东移南迁关系十分密切的。至于文化地理的其他部分由于目前在历史地理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对于它的学习还需更多地本着从探索角度来分析一些问题。  

    三、熟悉有关中国历史地理的着作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国历史地理,阅读一些中国历史地理书籍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青年出版社在 1981年出版了一本 《中国古代史常识·历史地理部分》,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一本入门书籍。1985 年以来,先后出版了 11 部中国历史地理的通论性专着和教材,即王育民的 《中国历史地理》、马正林的 《中国历史地理简论》、张步天的《中国历史地理》、邹逸麟的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史念海的《中国历史地理纲要》、陈昌远的《中国历史地理简编》、韩宾娜等的 《中国历史地理》、陈代光的《中国历史地理》、张全明等的《中国历史地理论纲》、李恩军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耿占军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今年,我编着的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材和主编的 《中国历史地理》教材也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些专着和教材都是我们初步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读物。如果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自然地理方面可参阅中国科学院编着的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人文地理方面可参阅邹逸麟主编的《中国人文地理·历史人文地理》一书。历史地理的学习中阅览历史地图是十分必要的,这方面可以参考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全书共 %册,主要是历代政区和疆域图。如果在学习的同时有探索的兴趣,可以先了解研究现状,可参考杜喻等主编的 《中国历史地理学论着索引》和华林甫编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两书,并可阅览《历史地理》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两个专业刊物。在此基础上,再阅读有关历史地理的重要历史文献。        

篇3

中国历史动物地理学是历史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我国历史时期动物的分布和变迁,包括自古至今我国野生动物分布地区的变化,珍稀动物数量的减少及其深层原因探究。历史动物地理研究一些珍稀动物分布地区的历史变迁,挖掘其变迁规律和变迁原因,对于探讨我国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变迁、珍稀动物的保护等,都有着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1]

一、中国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的困境与契机

(一)中国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的困境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中对中国历史动物地理学有所提及。只不过在这样一本反映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历史自然地理学总体水平的成果汇总的书里,对于中国历史动物地理学是这样描述的:由于“研究工作还很不够”,从而“只好暂付缺如”。可见,在文焕然、何业恒等的系列成果问世之前,中国历史动物地理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

究其原因,一是资料分散。搜集这方面的资料,真如大海捞针,查索竟日而一无所获的情况往往有之。这就是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本身的难点,实际上这也是整个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共同难点,不过历史动物地理学的资料分散尤甚。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要求极高,这是由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与地理学和历史学所不同的是,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双维的学科,它既要复原事物、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又要对应地揭示其在时间上的演替。没有时间的历史地理空间研究是没意义的,对于历史地理的时间研究来说亦然。这就要求对资料要无限地全面占有,力求作出全面的分析,得出具有精确度数的结论。对于历史动物地理学来说,资料的极度分散无疑让高要求的资料收集“雪上加霜”,工作难度可见一斑,以致很多历史地理工作者“见之则避”,历史动物地理学的研究少人问津,进展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分支领域。

再有,在极为分散的史料中,有关动物的记载异常混乱。历史动物地理学的研究资料大多来自地方志,而旧方志的动物记载不列学名,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对此,陈桥驿先生描述得特别精辟:“在这些志书中查索动物名称,通名与俗名混用,本名与别名交错,有时一名为数物所共有,有时数名却仅系一物。混乱颠倒,不胜其烦,鲁鱼亥豕,出错更属难免。”[2]动物记载使用学名并加列拉丁文二名法,是从上世纪30年代的民国《觐县通志》开始的。而80年代初,当时新编的方志仍大都沿用旧方志的套路,关于动物的记载不列学名。此后,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和呼吁下,某些地方的新编方志已经在动物卷中使用了学名,并加列拉丁文二名法,但是大多地方志中的动物记载还是相当混乱的。中国历代的地方志编写都是有专人专门负责,新地方志的编写也不例外,且编写水平和资金、人力的投入更是以前无法比拟的。在这等情况下,方志中关于动物的记载尚且如此,其他史料就犹有过之了。这就导致了历史动物地理学的研究难度极高,要进行研究必须破译出各种古动物在当时中国古籍上的名称,今天是国际上通用名称的何种动物种属。研究中国历史动物地理学也就成了很多历史地理工作者手中的“烫手山芋”,弃之可惜,尝之不能。

当然,当时的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也不够快,也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很多新的领域、很多分支的研究也没真正启动,不是显学的历史动物地理学也就难免受到冷遇了。

(二)中国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的契机

80年代初至今,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了开拓发展的高峰期,历史动物地理学的研究也随之受到重视,发展势头良好。首先是人们的环境意识加强,对历史自然地理的重视非往日可比,环保支持者的奔走呼号也让动物保护走进每个人的潜意识,历史动物地理的研究日益兴旺起来。再有大型综合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编写的开展,令到地图集中对各历史自然地理要素的研究都迎来了人力、资金异常充沛的一个发展契机,历史动物地理学也不例外。况且在该地图集中各历史自然地理要素的研究都紧密结合当今发展势头迅猛的环境变迁研究,其现实意义使得历史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全面铺开,其前期的一些较薄弱的分支领域,特别是历史动物地理学被摆到了研究前沿,成为虽“老”也“新”的研究热门。

二中国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

在80年代初至今的短短二十多年间,中国历史动物地理学迎来了黄金时期,成果颇丰,探讨的问题很全面、深入,在研究的方法上实现了突破,以文焕然、何业恒为主的一批学者知难而上,文献整理分析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冲破历史地理学研究本身的难度“瓶颈”,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和专著,论述了几十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在地理分布上的变迁,为历史动物地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历史动物地理学跻身历史地理学的前沿,备受关注。他们的动物地理区域探讨方面,偏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中南部野生动物种群及其分布区域变化情况;探讨时限方面,研究时间上限直抵全新世前期,与地质时期古生物变迁相衔接;在他们的论著中,也深刻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大一统”,历史时期动物地理的研究结合了历史时期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变化和区域开发中人为活动的影响。[3]

对历史时期动物的类属进行概括性探究的成果很多,主要集中在珍稀兽类、珍稀鸟类、珍稀爬行类、两栖类、鱼类,代表人物是何业恒,研究成果有何业恒等著的《湖南珍稀鸟类的历史变迁》、《中国珍稀兽类的历史变迁》、《中国珍稀兽类(Ⅱ)的历史变迁》、《中国珍稀鸟类的历史变迁》和《中国珍稀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的历史变迁》。

珍稀兽类方面,研究的动物集中在虎、象、熊、熊猫、野生犀牛等。对于虎的研究又侧重于华南虎,成果有蓝勇先生的《清初四川虎患与环境复原问题》刘正刚的《明清闽粤赣地区虎灾考述》和何业恒的《试论华南虎在长江三角洲的绝迹》。对于历史时期象的研究集中在江河流域一带,有曾昭璇的《试论珠江三角洲地区象、鳄、孔雀灭绝时期》、何业恒的《黄河下游古代的野象》和文焕然等著的《历史时期中国野象的初步研究》。至于熊的相关研究,何业恒的成果较多,有《历史时期湖南有棕熊吗?》和《中国虎与中国熊的历史变迁》。历史时期大熊猫的研究历来是个热点,主要的成果有何业恒的《大熊猫的兴衰》、《试论大熊猫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变》和文焕然等著的《近五千年来豫鄂湘川间的大熊猫》。历史时期野生犀牛的研究较为透彻,成果有文焕然等著的《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文焕然、何业恒著的《中国野犀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变》,刘洪杰的《中国古代独角动物的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历史变迁》,蓝勇的《历史时期中国野生犀角分布的再探索》。其他兽类的历史时期分布变迁研究成果也颇丰,有周跃三、何业恒的《试论野生水牛、四不像鹿和中国鼍在黄河中下游的绝迹》,王青等著的《海岱地区的獐与史前环境变迁》等。

历史时期鳄鱼的分布变迁研究主要集中在马来鳄和扬子鳄上。马来鳄的分布变迁研究成果有文焕然等著的《历史时期中国马来鳄分布的变迁及其原因的初步分析》。相比较而言,扬子鳄的分布变迁研究更为透彻一些,成果较丰,有文焕然等著的《试论扬子鳄的地理变迁》、裴修碧的《上古时期扬子鳄分布地域考》、何业恒的《扬子鳄在黄河中下游的地理分布及其南移的原因》及文榕生的《扬子鳄盛衰与环境变迁》。另外,何业恒等著的《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地理分布的变迁》是中华鲟历史地理分布研究的重要成果。

三中国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的展望

对于动物而言,其与植物本是一家,在生物链中两者也是相邻的链节,相互之间的依存程度不言自明。动物是生长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一定的水文、地貌环境中的,气候和水文地貌与其是时刻在互动的,动物的状况更是气候、水文的一面“镜子”。这样的规律是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的,在漫长的生态演变过程中,自然界始终坚持并遵循这样的一个规律,所以历史时期动物的变迁的研究不会是孤独的,更不应该是独立的。它的发展有赖于历史时期气候、水文地貌等主要要素的研究,它的发展是应该站立在气候、水文地貌等主要要素的历史时期研究的基础上的。这样,历史时期动物的变迁得出的研究结论才有统治性,才有说服力,才中肯。

对于中国历史时期动物的变迁研究来说,它是众多自然要素历史时期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个分支研究,在研究手段、研究方法上都大可借鉴其他先行分支领域的成果,这样,历史时期动物的变迁研究才具有更高的研究效率和研究范围。历史时期动物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和规律分析探讨才有更广泛的理论支持,才有更广泛的指导意义,才有生物系统、生物环境“大一统”的高度和深度。展望中国历史动物地理学的研究,合作全面的研究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可采取两个措施,第一,将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对象之时间下限下延至当今,使之与现代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研究之内容在时间上更紧密地相衔接;第二,将历史动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由仅复原过去历史时期之环境变迁,延伸到对当前环境变迁动态的评估及对今后环境变迁趋势的预测,并提出防止环境恶化,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对策。[4]

参考文献:

[1]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4.

[2]陈桥驿.中国珍稀鸟类的历史变迁[M].1994.7.

篇4

就历史自然地理学而言。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大学生学习历史上中国地貌形态之变化、水文环境之变迁、生物种类之分布、气候变化之幅度、灾害发生之频率,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知历史时期中国自然环境变迁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通过历史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实践,有助于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贯彻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整体,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自然,自然对人类的活动一定会作出反应,即反作用于人。此外,通过学习历史自然地理,还可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必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理念,进而提示学生:人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但这种改造是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否则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会显得越来越脆弱。就历史人文地理学而言。首先,通过学习历史上中国疆域的变迁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知晓我们祖先在创造中华文明进程中的艰辛与不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特别是了解近代中国疆域丧失的惨痛教训,可以促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观念,鼓舞学生振兴中华的决心与意志,进而树立正确的疆域意识与领土观念。其次,学习历史上民族的分布变迁,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培养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正确意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此外,通过学习历史政治地理中聚落、政区、古都、地名等内容,还可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中国政治的空间发展过程。通过学生历史经济地理学中农业、城镇、水利、交通、人口、手工业等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先民创业之艰,自觉树立节约意识。通过学习历史军事地理学中战场、关隘、城防、烽燧、长城等内容,可以明了中国历史地缘政治变迁之大势,加深学生对现代中国外交军事格局的理解。学习历史文化地理学中有关方言、民俗、民风等内容,也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各地灿烂多姿的地方文化与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怀与人文关怀。

2.专业理念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简单地说,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在历史地理学界。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从天地生的综合研究来看,从长时段来看,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肯定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里,人类可以加速和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起决定作用;不能片面强调生产力越高,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越小,更要注意社会生产力越高,人类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和更深刻的程度上接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在此基础上,在历史地理学界“,地理环境决定论”发展为人地互动理念。无论历史自然地理还是历史人文地理各个子目的研究,都是从人地互动角度出发,研究其变迁与环境的关系,这已成为一个固定模板。接受历史地理学教育的学生,基本都能很好地了解历史时期人地关系互动带来的结果,从而对今天人地关系进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验与理解。从而对今天发生的环境变迁有着强烈的关注。所以,贯穿人地互动理念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在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其意义不言而喻。总之,要切实加强生态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热爱自然,适应环境,保护环境的生态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人类对待自然正确态度。可以说,人地互动的现实关怀理念实际上也是教导人们最终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3.技术路线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历史地理学研究,并不仅仅依靠历史文献来实现的。实地考察是历史地理学最主要的技术路线。进行实地考察,一定程度上可以验证古代文献记载正误,同时感知同一地点古今地理因素的变迁的程度。实地考察验证研究成果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只有进行实地考察,学生才能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以实践验证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铁的理念,进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而不是理论理性的范畴。”实地考察也是一种实践理性的过程,其意义就在于此。另外,实地考察可以训练学生之间的协作问题。现在,学生独生子女多,团队协作意识单薄,而一个将来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没有团队协作意识,不懂得团队协作,是很难有作为的。历史地理的实地考察可以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一般来说,历史地理实地考察的区域大多比较偏僻,环境比较恶劣。实地考察时,需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有助于整合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