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23 14:55: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

篇1

0导言: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执行,我国全民健身意识逐渐增强,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不断增多,全民健身运动成绩斐然。但目前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严重阻碍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1.  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现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体育健身设施和场所增多,体育指导员数量增加,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和体育人口比例有很大提升,全民健身意识显著增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体育锻炼设施滞后且不足,体育场馆建设迟缓,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不高,各地体育消费水平差距大等,制约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持续发展。

2. 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锻炼场馆和设施不足且相对落后

近些年来,我国体育锻炼场馆数量增多,绝对数量似乎可以满足大众需求,但是,我国体育锻炼场馆在分布结构、分布地点、利用率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场所主要是自家庭院、居民小区、公路街旁,这些场所缺乏专业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指导,十分不正规。第二,由于区域差异和城乡差距,使我国体育场所东部地区多,中西部地区少,城市地区多,农村地区少,且主要分布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周围,可以供普通利用的场馆和设施十分有限,利用率低。第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体育场馆和设施设置相对落后,缺乏国际先进体育设施。

2.2 体育市场发育不良,大众体育消费水平低

一方面,受经济收入和时间限制,我国体育消费主体需求量少,买方市场难以成型,大众体育消费水平偏低;另一方面,由于体育市场主体市场敏感度低、 对于产品质量问题不够重视、中介组织不健全等原因,致使体育产品品质差、市场主体缺乏自主性,难以形成健全的体育市场运行机制。

2.3 全民健身意识相对不高,健身运动缺乏科学指导

目前,我国居民对健身的重要性意识不够,缺乏体育精神,大量的闲暇时间被用来看电视、上网等,全民健身意识有待提高。且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锻炼者不能选择适当的健身项目选择和健身方法,不仅影响体育锻炼效果,且极易导致身体不良反应的产生,甚至影响生命安全。

3. 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对策研究

3.1 更新体育场所建设理念,合理布局体育场所

一方面,应及时更新体育场所的建设理念,根据民众的健康需求塑造最新理念,向"场园一体化"和"多功能"格局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体育场所的分布结构应根据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分布特点、社会阶层等合理布局,以满足不同体育人口的健身需求。

3.2 大力发展体育市场,提高大众体育消费水平

培养体育市场,提高大众体育消费水平,最根本是要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居民收入。经济是基础,经济收入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水平,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举措。此外,根据体育人口喜好增加健身运动项目,建立不同类型的健身俱乐部、体育协会等,增加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完善体育市场运营体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体育市场体系。

3.3 大力培养体育专业人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健身、体育锻炼的需求逐渐增加,体育市场的拓展是大势所趋,一旦体育市场拓展,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迅速增加,因此,各大体育院校大力增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满足社会对各类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高等院校应积极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壮大社会体育指导队伍。

3.4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健身意识

篇2

关键词 武汉市 全民健身 现状 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业余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体育锻炼正是丰富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强身娱乐的重要手段,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不再简单是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活动来追求精神上充实的生活方式,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扩大和加深朋友间的友谊,追求高度的愉悦感,因此,体育锻炼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武汉市全民健身活动现状为研究对象,对武汉市13个区2000名居民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全民健身的文献资料,以及与全民健身相关的著作

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1820份,回收率为91%。其中有效问卷1786份,有效率为98%

3.访谈法

对一部分锻炼人群及体委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并在各地市、区主要锻炼点进行了实地考察。

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运用EXCELL和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居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通过调查发现,武汉市居民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的占28.2%,认为较重要的占57.4%,不太重要的占14.4%,这说明武汉市居民的体育锻炼认识较好。

(二)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由于居民的体育价值与功能认识不同,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也会有所差异。武汉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按顺序依次是:强身健体(62.5%)、消遣娱乐(38.6%)、消除疲劳(28.9%)、交友(20.3%)、健身健美(16.5%)、学习技能(13.6%)等。这一结果显示武汉市居民对体育锻炼功能的认识还是比较正确的。

(三)武汉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现状

1.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通过调查发现,在锻炼的人群中,选择早晨进行锻炼的居民比例最大,占62.4%,其次是晚上和下午,分别是20.8%和14.1%,只有2.7%的人选择中午锻炼。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选择参加锻炼时间存在差异。

2.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

在体育锻炼场所的选择上,武汉市居民主要集中在自家周围的公园广场(54.8%)、社区体育健身点(39.4%)、公路街道旁(28.3%)、、学校(26%)、工作单位(15.4%)等免费性健身场所,而选择在收费性健身场所锻炼的居民只有18.3%,这一方面与武汉市居民的总体经济收入水平不高和体育消费观念淡薄有关,另一方面反映武汉市体育锻炼场所较少。

3.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武汉市居民在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处于前几位的依次是:慢跑(52.4%)、散步(36.3%)、篮球(24.2%)、乒乓球(21.3%)、羽毛球(20.1%)、太极拳(15.9%)、跳绳(14.5%)、足球(12.1%)。对不同性别的居民来进行分析,其中男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项目依次是慢跑、篮球、乒乓球、散步、足球、羽毛球、台球,女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依次是散步、慢跑、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跳绳。

(四)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

体育消费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人民收入、生活方式、体育意识等的综合反映。调查表明武汉市居民由于受经济收人水平的制约,居民在体育消费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平均年消费在200元以下的占26%,其次是200-300元,占24.9%,300-500元之间的占23.7%,500元以上的仅有20.4%,无此消费(5%)。

(五)影响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影响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无精力(43.6%),没时间(39.5%),缺乏场地器材(34.9%),无技术指导(27.9%),没兴趣(11.3%)。现代社会工作节奏较快,加之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学习压力大,没有精力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其次是生活琐事多,以及体育锻炼意识淡薄,不能科学的安排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没有时间也是影响锻炼的主要因素之一。再次,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多,本来就很少的锻炼场所就更显得供不应求,对于无人指导和没有兴趣参加锻炼者,要靠有关部门齐心协力来解决,此外,领导的重视程度和经费投人不足也是影响全民健身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武汉市居民对体育锻炼的功能认识比较正确,动机明确但存在认识和参与的不一致

2.武汉市居民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公园广场、公路街道旁、社区健身点、学校等免费性健身场所,缺乏单位组织的活动。

3.武汉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重点还是集中在慢跑、散步、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动作技术简单、场地设施要求相对较低的项目上。

4.武汉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比较薄弱,这与武汉市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低、体育消费意识和消费环境差有关。

5.制约武汉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是学习或工作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缺乏场地器材等。

(二)建议

1.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使全体居民都参与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

2.希望政府部门加全民健身的经费投入,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建立社区体育健身中心,改善居民健身环境和健身条件,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开展一些简单易行、娱乐性高的健身活动,并多举办一些居民喜爱的体育竞赛活动。

3.建议社会各界人士引导和开发全市市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建立一些健身性强、消费低的健身娱乐场所。

4.加强社区体育管理,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主要是加强对社区体育协会和社团组织的指导和监督,形成以社区体协为骨干的管理模式,使社区体育真正做到大众化、社会化、生活化。

5.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大力挖掘社区体育的潜力市场,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武汉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难的问题。社区体育发展之所以还很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1)政府部门还没有把注意力转移到社区体育上来,还没来得急考虑社区体育所带来的经济效应。(2)社会对社区体育指导员关注度不够,还没意识到社区体育将来会形成一种广阔的就业渠道,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杜区体育指导员就业制度的建立,让大量的体育人才进入社区,为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科学的指导。

基金项目:武汉市教育局市级课题,项目编号为:2010101。

参考文献:

[1] 靳军.对新乡市全民健身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

[2] 赵斌,赵焕彬.河北省成年人体育锻炼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6).

[3] 杨亚红,宋允清.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6).

[4]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6.06.

[5] 颜天民,等.体育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6] 林恬.社区体育管理含义、内容与原则的再认识[J].体育与科学.2004(2).

篇3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旨在为我国体育事业输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一方面要保障我国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化,另一方面体育人才培养应响应“体育强国”的号召,注重发挥体育专业人才对不断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影响。在当前全民健身热潮下,探讨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体育建设事业的阶段性主题。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正处于阶段性的高峰期,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区积极开展,因此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研究体育事业深入发展问题是紧迫且必要的。

1全民健身中专业体育人才失衡的现状分析

1.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体育事业建设有重要的作用,从全民健身的项目和群众参与度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其全民健身项目结构丰富且群众参与度较高,而二三线欠发达地区并未普及现代体育项目和时尚健身项目。从专业体育人才分布状况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专业人才的就业吸引较小,其区域行业发展现状无法满足相关人才对工作岗位的高薪酬要求。相比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凭借其完善的就业机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不断吸引着大量的优秀专业体育人才。另一方面,虽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深刻影响了区域全民健身的项目结构及社会体育人才分布,但经济因素并不是全民健身的决定性因素。以中西部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分布地区为例,其全民健身并未因经济发展落后而停滞发展,反而在当地民俗文化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独具区域文化特色的特色民间健身项目,成为全民健身与当地传统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承指示了全新发展方向。

1.2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

教育机构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石,体育作为专业性要求严格的一门典型学科,其人才培养需要依靠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当前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且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高校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第一战线,目前普遍存在高等院校中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问题,在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划分、技能培养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不足;其次,民间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是直接接触全民健身的前线,其项目类型、技能质量等指标直接决定区域全民健身发展层次。由于民间专业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的分布由市场行业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因此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专业体育人才分布不均直接影响了全民健身的健康发展。

1.3民众的体育意识与健身行为的专业性不足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应为参与全民健身的民众提供科学专业的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在此专业指导下民众自发开展各项体育健身项目,极大地降低了大众健身的盲目性,在项目中帮助普通民众避免因缺乏专业指导造成的健身损伤危险。体育意识是个人在参与体育项目中形成的一种优良习惯与专业认知,是个人体育专业素养的意识体现。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依托于专业指导,与个人体育健身技能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基于体育意识的重要性,侧面体现出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加大群众获取专业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指导的必要性,区域内专业体育人才的分布状况、群众在全民健身中可实际接触到的专业体育项目指导程度等,都直接关系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融合发展。

2融合发展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实现路径

2.1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

基于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是全面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深度与广度的第一要务。首先,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要求普通高等院校解决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问题。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教育技术资源,结合当前社会体育行业发展现状,立足于行业市场发展需求,及时新增新型健身等体育项目,根据市场对人才的专业性需求优化专业划分。另外,还应深入人才培养与行业现状的接触层次,积极开展多方人才培养合作。其次,应深化民间专业技能机构和健身机构对全民健身的影响力。虽然民间专业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的分布由市场行业供求关系直接决定,但政府可采取相关引导性政策发挥民间专业机构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可组织本地区的健身机构从业人员参与由高校举办的健身项目技能培训,以持续有效的培训活动监督社会专业技能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保障大众接受健身指导的专业性。另外,还可充分利用社会健身机构的营销需求,可定期组织健身机构安排专业指导教练到全面健身活动区域开展健身指导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区域健身机构分布不均问题,另一方面可为广大健身群众提供免费的健身指导。最后,全民健身专业人才培养还可通过居民社区委培的方式开展。根据全民健身参与民众的区域性分布特点,居民社区委培方式通过社区人才选拔进行专业性人才培养可以最快速为全民健身按区域分配体育专业人才指导。该方式的人才选拔标准是筛选出具有体育特长、体育锻炼热情高涨、乐于助人的优秀居民,培训活动需由具有专业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机构承办,如体育专业高校、体育局等。培训内容应根据区域全民健身项目分布而针对性设置专业的体育知识、项目技能指导等。整体来说,人才机制的优化需全面结合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与全民健身的人才需求,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

2.2全民健身相关专业性体育教材的普及

当前,网络化、信息化是典型的时代特征,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也更加便捷。在体育健身方面,越来越多的民众投入到全民健身热潮之中。虽然有一部分的健身爱好者通过专业的健身机构获取专业的健身技能指导和相关体育知识,但绝大部分的普通群众主要采取网络搜索的方式自我学习健身技能知识,因此改善体育专业知识获取质量、普及全民健身相关专业性体育教材是促进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健身项目种类繁多且具有鲜明的区域化特色,以武术项目为例,在部分地区武术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量武术爱好者投入全民健身热潮。但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并未具备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因此群众只能通过自学获取专业性指导。解决体育专业技能普及需要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但此过程过于漫长无法满足实际人才技能需求。因而,专业权威性教材的创编刻不容缓,专业规范的武术教材指导可帮助健身者有效避免健身的盲目性。另外,体育专业教材的普及应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网络化特征,政府应规范引导互联网信息的专业性,对互联网中体育专业知识与健身技能信息进行全面监督与专业化指导,以保障群众获取健身信息的专业性。结合人们日常网络信息接触途径,有关部门应强化对大型信息交流平台的监管,包括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大型信息传播平台,严格监督利用群众健身热情实施的不法信息传播,并监督各大网络平台的相关体育健身信息的专业性,全面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

2.3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知识技能培养

当前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现状表明,在职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断增长但专业水平整体较低,在实际的全民健身运动中能充分发挥专业指导作用的比率较低,因此对工作在第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是解决当前全民健身人才需求的最有效途径。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针对性培养需要紧密结合其实际工作环境需求,针对性强化其基础体育知识以及具体健身项目的专业技能知识,同时还应基于个体教学指导水平强化训练其教学指导方法。另外,社会体育指导人员是广大健身群众直接接触的最专业的体育专业人才,为强化大众体育意识、提高群众健身专业素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应坚持长期性、持续性、专业性,相关体育部门应和体育高校、社区组织者密切合作,不断优化社区体育指导人员的培养机制、扩大体育指导人员的分布范围,分区域、多层次保障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为全民健身提供充足的体育专业人才保障。

3结语

从全民健身中专业体育人才失衡的现状分析可知,制约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区域健身项目差异、健身参与度差异以及健身群众体育专业水平差异;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体现在专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固化、私营健身机构分布不均等方面;民众体育意识较低且健身行为专业性不足。全民健身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发展契机,本文在人才失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注重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普及专业性体育教材等体育知识,还迫切需要强化在职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等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1]孙文树.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合研究[C]//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0.

[2]孟祥武.全民健身运动与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双赢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1):188-190.

篇4

前言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追根溯源,都是从民间诞生、演变、发展起来的,都是随着参与人群的增加,不断改进游戏规则,逐步演变而来的。而且,无论哪一个项目、无论它的发展变化有多大,它的游戏的本质都会或多或少地保留着。我国现阶段由于处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殊历史时期,竞技体育得到了较快发展,而群众体育却相对滞后。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创纪录的金牌数量,将我国真正的推进到体育大国的行列,竞技体育取得快速发展之后,国家已经开始将体育发展的重心向全民健身运动转移。河南省作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排球项目深受群众的喜爱,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因此,对业余排球俱乐部在中原经济区大背景下,对推动河南省全民健身运动的价值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目的及意义

进入新世纪,人们在生活更加舒适的同时,有了更加富裕的业余时间,而生存环境及饮食方式的改变,各种职业病层出不穷,另外,由于工作压力和缺少交流,还要承受心理压力的折磨。所以,利用业余时间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以缓解压力、排解愤怒情绪及提高身体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排球运动自传入我国以来,在我国的开展有较深厚的基础,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女排5连冠也将群众排球运动推到了高峰,各种排球小团体应运而生。河南省作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群众排球开展状况及群众排球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所占的分量不言而喻,对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研究现状

1、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研究现状

本研究所指的业余排球俱乐部是城乡居民在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以外,以排球运动为锻炼手段,以增进健康、加强交流、发展个性和舒缓压力为目的,自发、自愿、自主形成的社会体育组织。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平台上以“业余排球俱乐部”、“娱乐性排球”、“群众排球”等关键词检索发现,有针对性的对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及其价值进行研究的文献还处于空白。这并不是说河南省没有群众排球运动的基础,相反,笔者调查发现,郑州、洛阳、开封、新乡、南阳、焦作等市区群众排球开展的相当好,大学操场、社区、公园等地,往往聚集着大量的业余排球爱好者,但由于缺乏组织和管理者,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组织和小团体。没有人组织和召集,每次打球和比赛的人们并不认识,人们都是自行前往锻炼和娱乐,结束后随即解散。

2、全国业余排球俱乐部研究现状

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平台以“业余排球俱乐部”为关键词检索后发现,以业余排球俱乐部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较少,仅有9篇。鲍强从武汉市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类型及功能、组织管理、发展现状等方面入手,指出武汉市业余排球俱乐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俱乐部数量的增多,排球人口的增长,业余排球赛事增加都是武汉市业余排球俱乐部发展的体现;王小立等通过对南京市业余排球俱乐部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后认为:影响南京市业余排球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缺少组织管理、缺少经费、场馆设施少、媒体关注少;徐凯旋在其硕士论文中对新疆18家业余排球俱乐部进行了研究,发现俱乐部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费不足和训练场地缺乏、政府不重视等问题。孟辉则主要从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管理者产生、成员加入、成员退出、活动组织和经费管理等五个方面对北京市的业余排球俱乐部进行剖析,指出北京市业余排球俱乐部所处的困境及问题,但仅停留在表面,未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研究多关注组织管理、经费、场馆建设等方面,对其如何更好的发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研究较少。鉴于此,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后续拟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开展关于业余排球俱乐部在推动河南省全民健身运动发展方面的研究,以推进河南省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

三、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研究价值

目前关于业余排球俱乐部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研究还处于空白。这从一定层面上说明河南业余排球俱乐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群众基础还非常薄弱。研究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的开展现状和推进业余排球俱乐部今后在河南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对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所起到的促进参与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等方面又较为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来说,本文是对业余排球俱乐部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价值研究,本着业余排球俱乐部开展现状及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极力诠释业余排球俱乐部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起到积极作用,希冀为相关管理机构对业余排球俱乐部在今后河南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结语:

河南省群众排球基础浑厚,但并没有形成有组织规模的团体形式。一方面政府及相关行业组织应改变思路,加强宣传与引导,多举办一些业余排球交流比赛,增强群众团体意识和全民健身意识。另一方面,学习外省市相关的业余排球俱乐部建设经验,改革业余排球俱乐部建设制度,抽调一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业余训练指导,并建立与学校、社区、比赛场馆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伟民.1994年和1996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讲话[R].

[2] 黄汉升.排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阿英嘎.排球运动的健身娱乐化[J],体育学刊,2002,3.

[4] 范克全.19世纪末篮球运动、排球运动诞生于美国渊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5] 鲍强.武汉市业余排球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6] 王立小,周学兵,李佳.南京业余排球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07,9:40-4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