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3 14:55: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0导言: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执行,我国全民健身意识逐渐增强,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不断增多,全民健身运动成绩斐然。但目前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严重阻碍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1. 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现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体育健身设施和场所增多,体育指导员数量增加,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和体育人口比例有很大提升,全民健身意识显著增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体育锻炼设施滞后且不足,体育场馆建设迟缓,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不高,各地体育消费水平差距大等,制约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持续发展。
2. 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锻炼场馆和设施不足且相对落后
近些年来,我国体育锻炼场馆数量增多,绝对数量似乎可以满足大众需求,但是,我国体育锻炼场馆在分布结构、分布地点、利用率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场所主要是自家庭院、居民小区、公路街旁,这些场所缺乏专业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指导,十分不正规。第二,由于区域差异和城乡差距,使我国体育场所东部地区多,中西部地区少,城市地区多,农村地区少,且主要分布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周围,可以供普通利用的场馆和设施十分有限,利用率低。第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体育场馆和设施设置相对落后,缺乏国际先进体育设施。
2.2 体育市场发育不良,大众体育消费水平低
一方面,受经济收入和时间限制,我国体育消费主体需求量少,买方市场难以成型,大众体育消费水平偏低;另一方面,由于体育市场主体市场敏感度低、 对于产品质量问题不够重视、中介组织不健全等原因,致使体育产品品质差、市场主体缺乏自主性,难以形成健全的体育市场运行机制。
2.3 全民健身意识相对不高,健身运动缺乏科学指导
目前,我国居民对健身的重要性意识不够,缺乏体育精神,大量的闲暇时间被用来看电视、上网等,全民健身意识有待提高。且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锻炼者不能选择适当的健身项目选择和健身方法,不仅影响体育锻炼效果,且极易导致身体不良反应的产生,甚至影响生命安全。
3. 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对策研究
3.1 更新体育场所建设理念,合理布局体育场所
一方面,应及时更新体育场所的建设理念,根据民众的健康需求塑造最新理念,向"场园一体化"和"多功能"格局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体育场所的分布结构应根据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分布特点、社会阶层等合理布局,以满足不同体育人口的健身需求。
3.2 大力发展体育市场,提高大众体育消费水平
培养体育市场,提高大众体育消费水平,最根本是要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居民收入。经济是基础,经济收入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水平,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举措。此外,根据体育人口喜好增加健身运动项目,建立不同类型的健身俱乐部、体育协会等,增加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完善体育市场运营体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体育市场体系。
3.3 大力培养体育专业人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健身、体育锻炼的需求逐渐增加,体育市场的拓展是大势所趋,一旦体育市场拓展,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迅速增加,因此,各大体育院校大力增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满足社会对各类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高等院校应积极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壮大社会体育指导队伍。
3.4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健身意识
关键词 武汉市 全民健身 现状 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业余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体育锻炼正是丰富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强身娱乐的重要手段,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不再简单是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活动来追求精神上充实的生活方式,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扩大和加深朋友间的友谊,追求高度的愉悦感,因此,体育锻炼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武汉市全民健身活动现状为研究对象,对武汉市13个区2000名居民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全民健身的文献资料,以及与全民健身相关的著作
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1820份,回收率为91%。其中有效问卷1786份,有效率为98%
3.访谈法
对一部分锻炼人群及体委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并在各地市、区主要锻炼点进行了实地考察。
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运用EXCELL和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居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通过调查发现,武汉市居民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的占28.2%,认为较重要的占57.4%,不太重要的占14.4%,这说明武汉市居民的体育锻炼认识较好。
(二)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由于居民的体育价值与功能认识不同,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也会有所差异。武汉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按顺序依次是:强身健体(62.5%)、消遣娱乐(38.6%)、消除疲劳(28.9%)、交友(20.3%)、健身健美(16.5%)、学习技能(13.6%)等。这一结果显示武汉市居民对体育锻炼功能的认识还是比较正确的。
(三)武汉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现状
1.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通过调查发现,在锻炼的人群中,选择早晨进行锻炼的居民比例最大,占62.4%,其次是晚上和下午,分别是20.8%和14.1%,只有2.7%的人选择中午锻炼。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选择参加锻炼时间存在差异。
2.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
在体育锻炼场所的选择上,武汉市居民主要集中在自家周围的公园广场(54.8%)、社区体育健身点(39.4%)、公路街道旁(28.3%)、、学校(26%)、工作单位(15.4%)等免费性健身场所,而选择在收费性健身场所锻炼的居民只有18.3%,这一方面与武汉市居民的总体经济收入水平不高和体育消费观念淡薄有关,另一方面反映武汉市体育锻炼场所较少。
3.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武汉市居民在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处于前几位的依次是:慢跑(52.4%)、散步(36.3%)、篮球(24.2%)、乒乓球(21.3%)、羽毛球(20.1%)、太极拳(15.9%)、跳绳(14.5%)、足球(12.1%)。对不同性别的居民来进行分析,其中男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项目依次是慢跑、篮球、乒乓球、散步、足球、羽毛球、台球,女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依次是散步、慢跑、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跳绳。
(四)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
体育消费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人民收入、生活方式、体育意识等的综合反映。调查表明武汉市居民由于受经济收人水平的制约,居民在体育消费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平均年消费在200元以下的占26%,其次是200-300元,占24.9%,300-500元之间的占23.7%,500元以上的仅有20.4%,无此消费(5%)。
(五)影响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影响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无精力(43.6%),没时间(39.5%),缺乏场地器材(34.9%),无技术指导(27.9%),没兴趣(11.3%)。现代社会工作节奏较快,加之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学习压力大,没有精力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其次是生活琐事多,以及体育锻炼意识淡薄,不能科学的安排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没有时间也是影响锻炼的主要因素之一。再次,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多,本来就很少的锻炼场所就更显得供不应求,对于无人指导和没有兴趣参加锻炼者,要靠有关部门齐心协力来解决,此外,领导的重视程度和经费投人不足也是影响全民健身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武汉市居民对体育锻炼的功能认识比较正确,动机明确但存在认识和参与的不一致
2.武汉市居民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公园广场、公路街道旁、社区健身点、学校等免费性健身场所,缺乏单位组织的活动。
3.武汉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重点还是集中在慢跑、散步、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动作技术简单、场地设施要求相对较低的项目上。
4.武汉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比较薄弱,这与武汉市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低、体育消费意识和消费环境差有关。
5.制约武汉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是学习或工作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缺乏场地器材等。
(二)建议
1.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使全体居民都参与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
2.希望政府部门加全民健身的经费投入,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建立社区体育健身中心,改善居民健身环境和健身条件,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开展一些简单易行、娱乐性高的健身活动,并多举办一些居民喜爱的体育竞赛活动。
3.建议社会各界人士引导和开发全市市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建立一些健身性强、消费低的健身娱乐场所。
4.加强社区体育管理,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主要是加强对社区体育协会和社团组织的指导和监督,形成以社区体协为骨干的管理模式,使社区体育真正做到大众化、社会化、生活化。
5.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大力挖掘社区体育的潜力市场,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武汉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难的问题。社区体育发展之所以还很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1)政府部门还没有把注意力转移到社区体育上来,还没来得急考虑社区体育所带来的经济效应。(2)社会对社区体育指导员关注度不够,还没意识到社区体育将来会形成一种广阔的就业渠道,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杜区体育指导员就业制度的建立,让大量的体育人才进入社区,为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科学的指导。
基金项目:武汉市教育局市级课题,项目编号为:2010101。
参考文献:
[1] 靳军.对新乡市全民健身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
[2] 赵斌,赵焕彬.河北省成年人体育锻炼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6).
[3] 杨亚红,宋允清.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6).
[4]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6.06.
[5] 颜天民,等.体育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6] 林恬.社区体育管理含义、内容与原则的再认识[J].体育与科学.2004(2).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旨在为我国体育事业输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一方面要保障我国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化,另一方面体育人才培养应响应“体育强国”的号召,注重发挥体育专业人才对不断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影响。在当前全民健身热潮下,探讨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体育建设事业的阶段性主题。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正处于阶段性的高峰期,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区积极开展,因此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研究体育事业深入发展问题是紧迫且必要的。
1全民健身中专业体育人才失衡的现状分析
1.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体育事业建设有重要的作用,从全民健身的项目和群众参与度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其全民健身项目结构丰富且群众参与度较高,而二三线欠发达地区并未普及现代体育项目和时尚健身项目。从专业体育人才分布状况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专业人才的就业吸引较小,其区域行业发展现状无法满足相关人才对工作岗位的高薪酬要求。相比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凭借其完善的就业机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不断吸引着大量的优秀专业体育人才。另一方面,虽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深刻影响了区域全民健身的项目结构及社会体育人才分布,但经济因素并不是全民健身的决定性因素。以中西部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分布地区为例,其全民健身并未因经济发展落后而停滞发展,反而在当地民俗文化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独具区域文化特色的特色民间健身项目,成为全民健身与当地传统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承指示了全新发展方向。
1.2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
教育机构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石,体育作为专业性要求严格的一门典型学科,其人才培养需要依靠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当前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且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高校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第一战线,目前普遍存在高等院校中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问题,在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划分、技能培养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不足;其次,民间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是直接接触全民健身的前线,其项目类型、技能质量等指标直接决定区域全民健身发展层次。由于民间专业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的分布由市场行业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因此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专业体育人才分布不均直接影响了全民健身的健康发展。
1.3民众的体育意识与健身行为的专业性不足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应为参与全民健身的民众提供科学专业的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在此专业指导下民众自发开展各项体育健身项目,极大地降低了大众健身的盲目性,在项目中帮助普通民众避免因缺乏专业指导造成的健身损伤危险。体育意识是个人在参与体育项目中形成的一种优良习惯与专业认知,是个人体育专业素养的意识体现。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依托于专业指导,与个人体育健身技能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基于体育意识的重要性,侧面体现出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加大群众获取专业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指导的必要性,区域内专业体育人才的分布状况、群众在全民健身中可实际接触到的专业体育项目指导程度等,都直接关系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融合发展。
2融合发展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实现路径
2.1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
基于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是全面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深度与广度的第一要务。首先,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要求普通高等院校解决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问题。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教育技术资源,结合当前社会体育行业发展现状,立足于行业市场发展需求,及时新增新型健身等体育项目,根据市场对人才的专业性需求优化专业划分。另外,还应深入人才培养与行业现状的接触层次,积极开展多方人才培养合作。其次,应深化民间专业技能机构和健身机构对全民健身的影响力。虽然民间专业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的分布由市场行业供求关系直接决定,但政府可采取相关引导性政策发挥民间专业机构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可组织本地区的健身机构从业人员参与由高校举办的健身项目技能培训,以持续有效的培训活动监督社会专业技能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保障大众接受健身指导的专业性。另外,还可充分利用社会健身机构的营销需求,可定期组织健身机构安排专业指导教练到全面健身活动区域开展健身指导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区域健身机构分布不均问题,另一方面可为广大健身群众提供免费的健身指导。最后,全民健身专业人才培养还可通过居民社区委培的方式开展。根据全民健身参与民众的区域性分布特点,居民社区委培方式通过社区人才选拔进行专业性人才培养可以最快速为全民健身按区域分配体育专业人才指导。该方式的人才选拔标准是筛选出具有体育特长、体育锻炼热情高涨、乐于助人的优秀居民,培训活动需由具有专业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机构承办,如体育专业高校、体育局等。培训内容应根据区域全民健身项目分布而针对性设置专业的体育知识、项目技能指导等。整体来说,人才机制的优化需全面结合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与全民健身的人才需求,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
2.2全民健身相关专业性体育教材的普及
当前,网络化、信息化是典型的时代特征,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也更加便捷。在体育健身方面,越来越多的民众投入到全民健身热潮之中。虽然有一部分的健身爱好者通过专业的健身机构获取专业的健身技能指导和相关体育知识,但绝大部分的普通群众主要采取网络搜索的方式自我学习健身技能知识,因此改善体育专业知识获取质量、普及全民健身相关专业性体育教材是促进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健身项目种类繁多且具有鲜明的区域化特色,以武术项目为例,在部分地区武术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量武术爱好者投入全民健身热潮。但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并未具备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因此群众只能通过自学获取专业性指导。解决体育专业技能普及需要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但此过程过于漫长无法满足实际人才技能需求。因而,专业权威性教材的创编刻不容缓,专业规范的武术教材指导可帮助健身者有效避免健身的盲目性。另外,体育专业教材的普及应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网络化特征,政府应规范引导互联网信息的专业性,对互联网中体育专业知识与健身技能信息进行全面监督与专业化指导,以保障群众获取健身信息的专业性。结合人们日常网络信息接触途径,有关部门应强化对大型信息交流平台的监管,包括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大型信息传播平台,严格监督利用群众健身热情实施的不法信息传播,并监督各大网络平台的相关体育健身信息的专业性,全面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
2.3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知识技能培养
当前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现状表明,在职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断增长但专业水平整体较低,在实际的全民健身运动中能充分发挥专业指导作用的比率较低,因此对工作在第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是解决当前全民健身人才需求的最有效途径。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针对性培养需要紧密结合其实际工作环境需求,针对性强化其基础体育知识以及具体健身项目的专业技能知识,同时还应基于个体教学指导水平强化训练其教学指导方法。另外,社会体育指导人员是广大健身群众直接接触的最专业的体育专业人才,为强化大众体育意识、提高群众健身专业素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应坚持长期性、持续性、专业性,相关体育部门应和体育高校、社区组织者密切合作,不断优化社区体育指导人员的培养机制、扩大体育指导人员的分布范围,分区域、多层次保障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为全民健身提供充足的体育专业人才保障。
3结语
从全民健身中专业体育人才失衡的现状分析可知,制约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区域健身项目差异、健身参与度差异以及健身群众体育专业水平差异;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体现在专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固化、私营健身机构分布不均等方面;民众体育意识较低且健身行为专业性不足。全民健身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发展契机,本文在人才失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注重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普及专业性体育教材等体育知识,还迫切需要强化在职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等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1]孙文树.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合研究[C]//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0.
[2]孟祥武.全民健身运动与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双赢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1):188-190.
前言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追根溯源,都是从民间诞生、演变、发展起来的,都是随着参与人群的增加,不断改进游戏规则,逐步演变而来的。而且,无论哪一个项目、无论它的发展变化有多大,它的游戏的本质都会或多或少地保留着。我国现阶段由于处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殊历史时期,竞技体育得到了较快发展,而群众体育却相对滞后。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创纪录的金牌数量,将我国真正的推进到体育大国的行列,竞技体育取得快速发展之后,国家已经开始将体育发展的重心向全民健身运动转移。河南省作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排球项目深受群众的喜爱,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因此,对业余排球俱乐部在中原经济区大背景下,对推动河南省全民健身运动的价值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目的及意义
进入新世纪,人们在生活更加舒适的同时,有了更加富裕的业余时间,而生存环境及饮食方式的改变,各种职业病层出不穷,另外,由于工作压力和缺少交流,还要承受心理压力的折磨。所以,利用业余时间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以缓解压力、排解愤怒情绪及提高身体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排球运动自传入我国以来,在我国的开展有较深厚的基础,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女排5连冠也将群众排球运动推到了高峰,各种排球小团体应运而生。河南省作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群众排球开展状况及群众排球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所占的分量不言而喻,对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研究现状
1、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研究现状
本研究所指的业余排球俱乐部是城乡居民在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以外,以排球运动为锻炼手段,以增进健康、加强交流、发展个性和舒缓压力为目的,自发、自愿、自主形成的社会体育组织。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平台上以“业余排球俱乐部”、“娱乐性排球”、“群众排球”等关键词检索发现,有针对性的对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及其价值进行研究的文献还处于空白。这并不是说河南省没有群众排球运动的基础,相反,笔者调查发现,郑州、洛阳、开封、新乡、南阳、焦作等市区群众排球开展的相当好,大学操场、社区、公园等地,往往聚集着大量的业余排球爱好者,但由于缺乏组织和管理者,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组织和小团体。没有人组织和召集,每次打球和比赛的人们并不认识,人们都是自行前往锻炼和娱乐,结束后随即解散。
2、全国业余排球俱乐部研究现状
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平台以“业余排球俱乐部”为关键词检索后发现,以业余排球俱乐部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较少,仅有9篇。鲍强从武汉市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类型及功能、组织管理、发展现状等方面入手,指出武汉市业余排球俱乐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俱乐部数量的增多,排球人口的增长,业余排球赛事增加都是武汉市业余排球俱乐部发展的体现;王小立等通过对南京市业余排球俱乐部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后认为:影响南京市业余排球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缺少组织管理、缺少经费、场馆设施少、媒体关注少;徐凯旋在其硕士论文中对新疆18家业余排球俱乐部进行了研究,发现俱乐部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费不足和训练场地缺乏、政府不重视等问题。孟辉则主要从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管理者产生、成员加入、成员退出、活动组织和经费管理等五个方面对北京市的业余排球俱乐部进行剖析,指出北京市业余排球俱乐部所处的困境及问题,但仅停留在表面,未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研究多关注组织管理、经费、场馆建设等方面,对其如何更好的发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研究较少。鉴于此,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后续拟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开展关于业余排球俱乐部在推动河南省全民健身运动发展方面的研究,以推进河南省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
三、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研究价值
目前关于业余排球俱乐部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的研究还处于空白。这从一定层面上说明河南业余排球俱乐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群众基础还非常薄弱。研究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的开展现状和推进业余排球俱乐部今后在河南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对河南省业余排球俱乐部所起到的促进参与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等方面又较为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来说,本文是对业余排球俱乐部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价值研究,本着业余排球俱乐部开展现状及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极力诠释业余排球俱乐部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起到积极作用,希冀为相关管理机构对业余排球俱乐部在今后河南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结语:
河南省群众排球基础浑厚,但并没有形成有组织规模的团体形式。一方面政府及相关行业组织应改变思路,加强宣传与引导,多举办一些业余排球交流比赛,增强群众团体意识和全民健身意识。另一方面,学习外省市相关的业余排球俱乐部建设经验,改革业余排球俱乐部建设制度,抽调一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业余训练指导,并建立与学校、社区、比赛场馆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伟民.1994年和1996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讲话[R].
[2] 黄汉升.排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阿英嘎.排球运动的健身娱乐化[J],体育学刊,2002,3.
[4] 范克全.19世纪末篮球运动、排球运动诞生于美国渊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5] 鲍强.武汉市业余排球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6] 王立小,周学兵,李佳.南京业余排球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07,9:40-41.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78-01
近年来,阿拉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全民健身条例》为契机,进一步加快群众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培育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品牌赛事活动,使群众体育工作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1.群众体育概念
群众体育,是指人民大众在余暇时间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健美、消遣、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体育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本文研究的是阿拉善盟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涉及的群众体育是指人们自愿参与的,以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为目的狭义概念上的群众体育。
2.阿拉善盟群众体育工作开展现状
2.1 阿拉善盟概况。阿拉善盟地处最西端,西南与甘肃省相连,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东北与巴彦淖尔市、乌海市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3个旗和阿拉善经济开发区、腾格里经济开发区,共30个苏木(镇),191个嘎查,52个社区。
2.2 开展群众体育的指导性政策。自《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颁布实施,阿拉善盟委、行署将发展体育事业纳入《阿拉善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并列入《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年度工作要点》,印发了《阿拉善盟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从政策层面保证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3 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阿拉善盟群众体育在组织管理上采取垂直管理模式,形成由盟教育体育局牵头,以旗区为主体,社会体育团体和活动站点为基础的群众体育管理体系。现有阿拉善盟体育总会、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及足球、竞技骆驼、自行车、羽毛球协会等51个社会团体组织,晨晚练气功站点64个,自治区青少年俱乐部3个。
2.4 群众体育工作开展近况。"十二五"期间,阿拉善盟群众体育活动以"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为重点,以"一地一品牌、一地以特色"为抓手,充分发挥各单项体育协会等社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平均每年体育活动达60余次,参与活动的人数达10余万人次,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群需要,推进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常态化发展。
3.阿拉善盟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3.1 组织各类活动的次数。阿拉善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77615万人,体育人口比例达41.62%。阿拉善盟足球协会每年组织的足球俱乐部联赛、利用双休日开展的比赛达200余场;阿拉善羽毛球协会开展赛事达300余场;每个单项协会每年举办组织单项比赛达2次以上,有力的推动了阿拉善盟全民健身的社会化进程。
3.2 特色品牌活动开展。阿拉善盟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民族文化,逐步构建"一地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的全民健身特色品牌赛事格局。目前已将阿拉善盟老年人运动会、盟直机关运动会、阿拉善骆驼那达慕、越野E族英雄会、额济纳环胡杨林自行车赛等13个全民健身活动项目列为全区全民健身特色品牌活动项目。
3.3 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经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确定后,阿拉善盟现有各类体育场馆设施557个,用地面积1170457平方米,建筑面积141200平方米,场地面积756751平方米,总投资6.1975亿元。各类体育场馆设施相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95.4%,人均场地面积达3.3平方米,超出自治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规定的1.6平方米的人均场地面积标准。
3.4 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阿拉善盟积极组织开展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截至目前为止,全盟各级各类体育健身辅导站68个,各级社会指导员335人,其中:国家级8人、国家一级53人、国家二级120人、国家三级154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1.8人。
4.阿拉善盟群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城乡、区域间群众体育发展不均衡。阿拉善盟地广人稀,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在部分牧区嘎查一级,受居住分散、退牧还草等现实条件的制约以及认识存在较大偏差,组织集中开展活动难度较大,体育工作发展相对滞后。
4.2 群众体育整体发展失衡。目前阿拉善盟群众体育活动多以运动强度小、负荷低的健步走、健身气功、广场舞等项目为主,适合老年人的保健需要,很难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多元化需求;其次是以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对场地要求和技能要求较高的项目,也说明群众掌握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较少,不能满足体育活动的需要。
4.3 资金有限,群众体育投入相对不足。群众体育是一项服务于人民群众、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目前阿拉善盟的体育经费来源单一,财政负担较重,而社会筹集资金有限,群众体育投入相对不足。
5.促进阿拉善盟群众体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农牧区场地设施投入与宣传力度。加大农牧区体育场地设施投入,建设适合本地活动的体育健身场所,同时要通过电视、广播、开讲座、深入基层等便民、利民的方式,加大对农牧区的健身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牧民的体育认识水平,积极引导农村牧区群众参加各类体育文化活动。
5.2 推广与普及大众型体育活动。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要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以各项体育赛事和活动为契机,创新群众体育活动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加体育运动。同时各旗区应定期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体育赛事和活动,积极推广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
5.3 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投资。要实现体育事业的科学均衡发展,需要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完善监督、考核和激励等制度,积极调动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加入群众体育开发,引导地方企业家和知名人士投资家乡群众体育设施改造或赞助地方特色赛事,促进多元办赛模式。
6.结语
阿拉善盟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促进和谐、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群众体育发展趋势,结合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建立以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开创全民健身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秦椿林.当代中国群众体育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一、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
我国传统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成,体育市场上的一些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休闲娱乐、体育彩票也在不断丰富、创新,关键在社会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实现了体育器材以及健身娱乐市场由城市走向乡镇的策略,不仅增强了群众对体育产品的消费,同时也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其次,现在我国的上班时间安排逐步合理化,实施的是“五天工作制”,因此人们的闲暇时间会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生活质量以及健康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会更加愿意花费时间、精力、金钱来投资体育健身事业,从而保证自己的健康状况。但是在实际的社会体育发展道路上,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体育普及程度不高,体育人口偏少。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实际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很少,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总数只有34%,而美国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人口总数在51%-75%左右,相当于我国的两倍,体育人口是衡量群众体育普及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可见我国社会体育的普及程度普遍很低,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生活方式及观念对社会体育发展的制约。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变,很多人喜欢呆在家里坐在电脑面前或者电视机前面休闲的度过自己的闲暇时间,而且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人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只重视赚钱忽略对健康的投资。很多人对社会体育事业有一定的误解,认为体育产品的消费是奢侈的,进行体育活动既浪费时间而且没有实用性。
(三)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着人们对体育的需要以及体育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虽然在社会经济改革的形势下,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但是人们的消费水平仍然不高,经济条件使物质消费无法得到保证。其次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区域间的体育发展存在很大差异,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和体制转型时期,区域间的经济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影响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未来社会体育发展策略
(一)加强对群众社会体育意识的普及。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加强对体育的宣传。21世纪是信息网络时代,很多人的闲暇时间都花费在网络游戏或者一些网络视频上,对体育活动很少关注,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大力报道社会体育新闻,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地感受到全民健身的存在,同时还要宣传体育健身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创建一个让人们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氛围,从而加强群众对社会体育的认识。其次,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牵头的作用,一方面加强对高校体育锻炼的教育政策,通过高校承接成立体育锻炼的短期培训班,讲授一些简单常用的体育技能和体育锻炼的方法,从而激发人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另一方面根据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适当的成立一些低档次的健身俱乐部或者建设一些简易的健身设施,为群众的健身和锻炼提供更便利的环境,同时也让更多的群众能够接触到体育健身活动,从而增加体育人口的数量。
(二)加强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的体育投入。目前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别尤为明显导致我国的社会体育发展严重不平衡,很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经常会发生社会体育发展的资金来源及投入经费不足、短缺的现象。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西部地区以及广大农村这些经济落后地区的资金、技术投入。为了避免由于经费问题而影响当地的社会体育发展,当地政府应该加强经济调控管理,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公共设施管理政策,应该指派专人投入、建设或者改造公共体育设施,同时对一些重视全民健身活动的单位给予财政以及物质上的奖励。相反的,如果有单位不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则应该征收相应的健康基金,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市民对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视,还可以起到很好的资金融通作用。
(三)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的地方性法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规章制度早已经颁发实施,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开展全民健身的细则与工作安排,体育市场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细节规定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当地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套执行度强的规章制度,将社会体育纳入法制的轨道,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使全民健身活动制度化、频繁化。
三、结语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社会体育的发展和振兴的前提,然而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缺不了各种法律法规的规章制度,因此要想我国的社会体育事业和谐、快速发展,首先应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来制定切合的法律法规。其次良好的经济基础是支持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最后社会体育的持续发展有赖于群众对体育锻炼的普及程度,只有人们加强对体育锻的认识,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才能使社会体育持续、稳定发展。传统体育机制的改革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创造了很大的机遇,我们应该积极的分析我国当前社会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有效的社会体育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增加,体育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临沂市体育产业的发展随着临沂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例如:体育产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体育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供不应求;另外体育产业人才短缺;产业化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临沂市体育产业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临沂市各区县从事消遣性和参与性体育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赛事经营业、体育彩票业、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建设业等5个部分的体育产业领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临沂市政府相关文件、临沂市统计年鉴,以及临沂市体育局关于临沂体育产业的数据统计等资料。
1.2.2 访谈法
对临沂市体育产业的研究专家、临沂市体育局产业处和临沂市体育产业从业者就有关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问题进行访谈。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整理,然后用Excel 对调查数据进行常规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沂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2.1.1 临沂市体育彩票发展现状
199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发行体育彩票,国家体委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正式成立。自此,临沂市体育彩票业进入了统一发行、销售和管理的规范化时期,体育彩票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发行量每年都呈上升趋势,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和临沂市的财政税收,同时也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体育彩票销售网点的分布情况截至目前,临沂市总共有330个电脑体育彩票销售网点。兰山区,185个;河东区,12个;罗庄区,16个;郯城县,13个;沂水县,21个;蒙阴县,3个;费县,16个;沂南县,11个;莒南县,16个;临沭县,15个;苍山县,11个;平邑县,11个。体育彩票事业的宗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决定了体育彩票本身具有公益性的特点。2006年临沂市的体育彩票销售额为1.45亿元,向国家上缴公益金1022万元,2003年至2006年累计向国家上缴公益金2225万元,主要用于资助全民健身计划,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修整和增建体育设施和扶贫工程。2010年,体彩销售再创新高,全年销量实现3.2亿元,贡献体彩公益金2000余万元。2011年体彩销售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销售实现5.56亿元,体彩公益金近4000万元。但在体育彩票的宣传广告、工作人员的培训、设备的更新、经营规模的扩大等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1.2 临沂市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现状
临沂市健身组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逐年增加,临沂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11年临沂以健身娱乐为主业的各种体育协会、俱乐部达300余家,健身娱乐场所200多处,新增社区、农村活动站点50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1万人。各种健身、健美培训班常年不断,全市体育健身娱乐业年经营收入可达近亿元。临沂投入20多亿元在沂河两岸建成了一条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使用方便,集“水、岸、滩、堤、路、景”于一体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内陆滨水健身长廊,营造了绿色健康的休闲健身环境,成为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国家级户外健身基地”,临沂市多年连续举办蒙山登山、沂河龙舟、环滨河自行车、滨河万人长跑、滨河万人健步行等比赛。参与健身的人数2008年达到750万人次。
2.1.3 临沂市娱乐培训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临沂市目前以健身娱乐为主业的各种体育协会、俱乐部以健身娱乐为主业的各种体育协会、俱乐部达300余家,健身娱乐场所200多处,各种健身、健美培训班常年不断,全市体育健身娱乐业年经营收入可达近亿元。由世界跆拳道联盟、跆拳道苍明研究院、王刚健身、临沂市跆拳道协会联合主办的金鹰花园黄金道馆是山东省规模最大、最规范的专业跆拳道训练馆。临沂市兰山区鑫港游泳健身俱乐部、临沂极限单车俱乐部、一科健身俱乐部、圣玛瑜伽国际女子俱乐部、临沂银座健身俱乐部等等一流健身俱乐部构成了遍布全市的健身俱乐部网络体系。
2.1.4 临沂市体育赛事产业发展现状
临沂市委、市政府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致力于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秉持“全民健身关乎百姓幸福指数”的执政理念,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通过建设精品全民健身设施,建立健全健身组织,举办高端赛事,有力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2005-2011年临沂市举办的重大赛事。2005全国汽车场地越野赛―临沂分站赛赛事、山东省摩托车越野赛赛事、CBA全国男篮联赛金斯顿主场赛事、全国甲A乒乓球比赛等赛事;2006中国汽车摩托车场地越野公开赛、全国乒乓球乙A比赛、中英篮球对抗赛、全国散打拳击精英对抗赛;2007WCBA联赛山东队主场赛事、全国女子乒超联赛北大方正队主场赛事、中哈排球对抗赛、全国散打拳击精英争霸赛;2008 WCBA联赛山东女篮主场,2008-2009年CBA联赛山东男篮主场;2009首届中国(临沂・莒南)红色运动会;2010山东省临沂市举办2010年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临沂大奖赛;2011中美澳艺术滑水对抗赛中国临沂站、2011年世界杯滑水赛中国临沂站和首届全国青年乒乓球锦标赛。
2.1.5 临沂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2011年,全市规划建设旅游项目58个,规划总投资628.53亿元,其中在建项目42个,规划总投资429.41亿元,完成投资110.6亿元。在建项目中,规划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有5个。着力打造了蒙山、沂水为代表的绿色生态旅游,孟良崮、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竹泉村、九间棚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沂水东方瑞海温泉、沂南智圣汤泉、河东汤泉为代表的温泉度假旅游,诸葛亮、王羲之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以及临沂小商品城为代表的购物旅游,逐步形成了观光与休闲并重的产品体系。
2.1.6 临沂市体育用品业发展现状
临沂是物流发达的商贸名市。全市各类市场达817个,年实现商品交易额1000亿元,在全国批发市场中列第二位,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格局。临沂市采取积极引导、政策趋动、服务推动等措施,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品销售业和健身娱乐业。截至目前,临沂体育用品经营企业已达286家,其中健身器材、运动服装、用品等生产企业20多家,体育用品销售网点260多家,经营产值达到2亿多元。形成了以临沂华飞体育用品商行,良信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山东临沂爱顺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山东临沂博浪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临沂市赛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临沂英克莱专卖店、临沂天汇经贸有限公司、山东临沂奥林体育用品、临沂市正力台球厂、临沂华星文体健身器材商贸公司、山东临沂琅琊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临沂市勇博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临沂市鸿源体育商贸、临沂市超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临沂市奥强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集生产、开发、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业体育用品公司网络,产品覆盖率几乎达100%。特别是临沂市奥强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专注与销售服装鞋冒、体育运动器材多中品牌的经营单位。
3 结论
临沂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与契机,临沂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彩票的销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消遣性和参与性体育产业发展迅猛;体育赛事不断升级;体育用品业稳步发展、体育旅游业成为体育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延安市地处我国西北部,经济欠发达,由于受经济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使社区体育的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因此,如何改变现状,更好的推动全民健身在该地区的发展,将是我们讨论和研究的问题。通过本次对延安革命老区的调查发现,延安革命老区相对于革命时期来看,整体的健身热情不是很活跃,意识也比较淡薄。所以,在延安革命老区推行“全民健身”刻不容缓。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论文以延安地区全民健身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以延安地区60名居民为调查对象,研究延安地区全民健身发展的影响因素。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发
本文根据研究需要,通过期刊、网络、相关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延安地区全民健身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文献资料;检索近年来有关全民健身研究的实施现状和延安地区特点等方面的大量论文,以便了解延安地区全民健身发展的影响因素。
1.2.2专家访谈法
本次调研重点咨询了枣园中学、河庄坪中学、长庆安塞油田、井家湾等10家单位的25位体育部长和领导,针对相关单位的身体素质、体育设施、参与锻炼情况进行咨询。
1.2.3综合分析法
依据相关标准对延安地区全民健身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1.2.4逻辑推理法
根据相关理论原理和普遍认可的事实依据延安地区特点,推论出在延安地区开展全民健身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2.5数理统计法
用spss11.0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延安革命老区全民健身的特点
延安地区全民健身参与人群较少,参与锻炼者主要为小区居民。而由于延安受特殊地势位置的限制不利于大面积发展小区,即使有些地方可以规划小区,但面积太小,因此对体育设施的投放也会相对减少。另外,大部分村民由于农务繁忙,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或是意识的淡薄,错误认为田间劳作等于体育锻炼。
2.2延安革命老区全民健身的影响因素
2.2.1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有344%的人认为没必要参加体育活动;有547%的人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很重要;有554%的人认为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有394%的人认为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可以看出,延安地区居民健身意识不强,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程度较低。井家湾村村民主要以经营农家乐为生活经济主要来源。通过对该村全民健身活动的调查,我们发现人们在思想认识上从整体上讲尚显偏低,仅有30%左右的农民对全民健身的战略意义有所了解,令人惊疑的是尚有60%以上农村居民对健身的战略意义和对健身生理与心理的作用不了解或很少了解;几乎一半的的农村居民对健身的认识尚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层次上,也有相当一部分百姓错误的认为自己平时的田间劳作就是锻炼身体。
2.2.2健身器材、场地、设施的投资也直接关系着全民健身的开展
延安地区健身场地设施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场地设施匮乏的原因有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其次是对体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导致体育场地设施萎缩。整个延安市村民的健身场所仅局限于附近小区、机关单位的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材。另外,延安多山地,也就是说想要建设一些大的公园、娱乐健身场所还存在一定难度。
2.2.3特殊人士全民健身.
特殊人士全民健身也影响着全民健身的发展。目前延安地区的社会卫生保障体系和现有的健身设施也不能很好的满足残疾人的健身需求。
2.2.4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制约
延安地区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气候,不利于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另外,春季和秋季气候变化不稳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在气候寒冷时放弃锻炼,而在气候宜人的季节又恢复锻炼。由此可见,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延安地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2.5经济基础薄弱的制约。
延安区体育发展的水平、规模,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体育场地设施、组织体育活动的场次和体育管理人员等客观条件,及由此带来的群众经济收入增长和观念行为的转变。受收入水平的制约,延安地区全民健身场所和体育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使体育消费市场不发达,是制约该地区全民健身体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3延安地区全民健身发展的状况
以井家湾为例,该村于2008年修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该工程选址修建在村委会院子中,该工程总投资32万元。该工程修建后,许多农民利用其进行体育锻炼。根据与村委会干部座谈,村干部中专门有一名负责村民文化活动开展及共青团工作的干部,每年利用农闲和节假日组织农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尤其春节期间,专门组织秧歌大赛、篮球比赛等体育活动(比赛),且村民自愿组织和参与比赛。
3.结论与建议
3.1居民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识淡薄,不能正确认识全民健身运动。
3.2健身器材、场地、设施的投资和经济基础薄弱。
3.3残疾人经济上的贫困和心理上的脆弱,对于残疾人的培训更是存在不足。
3.4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制约。
3.5建议,首先要加强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向大众提供更多了解健身活动的信息和途径,增强健身意识。其次,加大对体育设施、场馆、场地的投入力度,让想锻炼和参与锻炼居民有地方练、有器材炼;最后,要注重对延安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尤其像腰鼓等具有延安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国群众体育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 裴立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 省发展改革委.青海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J].青海政报,2005(13)
[4] 青海省统计局.2007青海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5] 张伟.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与维护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5)
[6] 秋实.西安市体育锻炼群众“全民健身路径”利用状况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4)
[7] 曾秀英.浅析全民健身路径损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新西部,2010(22)
[8] 徐云.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建设全民健身路径的现实意义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8)
在我国人口数量日趋增多、城市规模逐渐加大的基础上,城市群众体育建设力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加大,但农村体育设施和规划水平等方面仍然落后。当前形势下,牡丹江市农村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很高,但群众体育活动方式比较单一,农村地区体育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农村群众体育发展在国民健康水平中有很重要的影响,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基础所在。为此,本文对牡丹江市宁安、东京城、海林、横道河子、穆棱、林口等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影响牡丹江市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因素,为牡丹江市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牡丹江市农村群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投入不足
要想不断推动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进程,就需要加大对农村群众体育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当前牡丹江市农村群众体育发展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资,但相关数据资料表明,当前体育行政部门对农村群众体育的投入资金不足总支出的百分之四,投入资金相当有限,难以满足体育人口持续增长的现状。
2.公共体育设施不完备
当前牡丹江市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场所仅有较少几处的活动广场和少有的几个体育场馆,对社会群众的开放时间非常短暂。尽管成立了一些健身中心等场所,但收费很高,只适合少数健身群体。一些学校设置有体育操场,但通常只在放学后的时间段开放,致使体育运动群体都聚集到了高校,造成人满为患的情况。因此,当前制约牡丹江市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体育运动场所的紧缺。
3.缺乏群众体育的指导与管理
牡丹江市农村群众体育指导人员及其缺乏,和本市的体育运动需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当前群众体育指导人员大部分都是从事体育训练及体育爱好人员,尽管部分高校配备了体育运动指导训练人员,但指导员自身的指导能力和素质有待加强,数量上也需要不断增加。牡丹江市农村群众体育组织大部分都是自发的小型组织,管理比较松散,大多是约定俗成的管理形式。并且群众体育活动场所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也没有基础运动设施的维修及更新费用,当部分体育器材出现故障时无法尽快维修,因此多处于闲置状态。
4.群众普遍缺乏体育健身的有关知识
很多群众体育人员没有相应的运动健身知识,无法掌握科学合理的健身方式,遇到一些技术性问题时很难解决。还有部分群众没有科学安排运动健身时间,往往处于随机状态。没有预防运动致损的先见,在做一些大幅度动作时很容易发生肌肉拉伤等事故,反而给健身群体的人身带来负面影响。
二、加强牡丹江市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策略
1.加强农村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牡丹江市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农村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公共事业的投入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健身和运动人员数量显著增加。可以将体彩公益金里面的资金投入到群众体育设施建设中,相关体育行政单位及部门还应该确立一些具体政策,促进体育场馆对群众的广泛开放,加快全民健身发展进程。
2.加强对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管理
不断增强各个农村群众体育协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将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场所与企事业单位相关联。转变社区体育直接受市区政府管辖的状态,让群众体育真正实现生活化和群众化。多发掘一些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使牡丹江市农村群众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更丰富多彩。所有的单项协会都应该设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实现统筹协调运作,多渠道建立宣传平台,实现网络信息共享,不断推进单项协会工作的开展。
3.不断开展群众体育赛事
要大力开展牡丹江市农村群众体育活动赛事,吸引更广泛的人民群众加入体育运动中,这是当前发展群众体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牡丹江市每年都会举办一些体育比赛,如广场舞、龙舟、长跑比赛、篮球比赛和自行车比赛等传统比赛项目。应该不断加入新的运动比赛项目,如乒乓球、健美操、太极柔力球等项目,注重迎合群众的体育爱好和需求,多开展社区比赛等小型体育活动,吸引更多周边地区农村乡镇的群众积极参加,亲身体验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和作用,激发广大群众对体育活动的热情。
4.加强对农村群众传播体育知识
当前人们对群众体育的相关知识没有很好地掌握,进行体育锻炼的内容也比较单一,针对这种情况,社区要发挥引导作用,开展不同形式的群众体育知识讲座,可以成立一些培训班等,通过社区宣传让人们掌握更多的体育健身知识。要转变传统运动观念,不断向科学文明的运动方式发展,增强人们的运动锻炼成效。可以结合社区的宣传栏,在其中展示一些健康正确的体育运动方式的内容,对人们进行理论的引导。让群众结合网络媒体和电视节目等,通过相关资料的学习,掌握更健康的运动方式,达到科学健身的目的。
三、结语
我国人民群众体育发展方向逐渐趋于健康文明、高质量的体育运动形势,而群众体育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如果市区群众将精力投入体育活动当中,将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当前牡丹江市在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渐重视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努力使该市的群众体育向现代化和健康化转变,积极倡导社会各界都加入农村群众体育建设中。
参考文献:
[1]张小林.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分析与创新[D].湖南农业大学,2010.
[2]李永刚.磐安县新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3]董新光.关于体育发展重点转向群众体育的讨论[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
关键词 辽宁大众体育 政策执行 实行机制
辽宁大众体育的发展在我国首屈一指,其体育人口比例也是全国最高。但在发展的背后肯定离不开高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为提高其他各省乃至全国的大众体育发展,下面将深入探讨辽宁大众体育发展在政策执行落实行机制中建设的突出点。
一、辽宁省大众体育的发展现状
在中央政府实施开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辽宁老工业基地不断振兴,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某些经济指标上赶超了沿海部分经济发达省市。辽宁省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非常重视大众体育的发展,在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辽宁省的体育人口比例已经位居全国首列,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在沈阳的举办,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辽宁体育事业的发展。辽宁在对社区场馆建设和器材配置,以及体育知识普及等方面的投入,有效改善了大众体育活动和场所,运动项目随之丰富起来,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在辽宁的大众体育形式中,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社区体育、职工体育和农村体育等。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有效提升了城市和农村人口综合素质,以及整体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
二、辽宁省大众体育的政策执行力实行机制
(一)组织机构
从机构性质划分可分为政府管理机构、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三类,每个机构都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领导结构与横向沟通的管理方式。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与运行机制,细分和明确各层级部门的工作职责与任务分工,形成有组织、有计划、协调沟通的管理系统。
1.政府管理机构,这是最高一级的管理部门。因此,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所有体育相关的政策与规定,以及审批相关工作,并负责组织参与全国性质的体育活动,计划该省的体育活动,向各级政府传达体育文件和精神。
2.社会团体,在各团体中都设置有单项内容的体育协会,这些协会接受上级的管理,且要负责承担与执行具体的体育工作,在举办体育活动和比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民间组织,这种机构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发性的组织,自行锻炼和自筹设备,不收取任何费用,也无经济收益。另一类是自发成立的盈利性组织,通常收取会费才可加入,这种组织中会提供相应体育设施,例如舞蹈、武术和球类等体育运动所需的器材,该组织在辽宁大众体育发展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管理与运行机制
1.横向沟通与纵向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乡管理体制的改革,城市与乡镇社区的体育组织不断完善,这使得对大众体育的管理重心逐渐下移,各种城乡社区组织则发展成为其中重要的管理环节。此外,各级政府的体育管理部门也开始发挥自身的纵向指导作用,为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通过横向的积极沟通,根据自身特点打造有特色的大众体育,相互学习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激励能力,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建立起了良好的体育氛围,真正形成了面向大众的体育组织网络。
2.领导亲自参与
辽宁省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的第一阶段,省委、省政府的十多个部门就组织成立了以主管省长为主任的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全省十四个市和一百个县也都先后组织成立了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全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街道办、乡镇政府和城市社区建立了全民健身组织,各企事业单位和协会也建立了全民健身领导机构。逐渐形成了各级健身组织为首,社区、乡镇、单位和学校为辅的体系。
3.健全的体育法制
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之后,各地方也出台了相应的全民健身法规,保障了大众体育的多元化发展,加强了大众体育的法制建设,这也是辽宁大众体育发展中的一大特点。法制化大众体育建设,也使管理更具科学性、制度性和规范性。
4.良好的群众宣传
辽宁每年的四月到十月被称为全民健身月,届时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宣传活动,这已经形成了辽宁独具特色的大众体育文化。此外,各地还会与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联合展开宣传,通过开办电视专题栏目,为人们提供体育知识和经验。例如,大连市利用电视台和电台的媒体作用,每年举行一次科学健身知识系列讲座,尤其加强对健身意识淡薄的农村群众的宣传指导,为农民做相关技术培训。
5.有效的群众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是基于被管理者的需要而存在,为了激发他们的动机与动力,使之能为实现目标不断努力。辽宁省在发展大众体育中,充分利用了激励的作用,才使得大众体育的发展蒸蒸日上。
三、辽宁省大众体育执行中的问题
(一)资金难题
政府的资金投入是发展大众体育的重要基础,这关系着各种健身活动的开展,甚至影响到整个管理和执行网络。尤其在一些贫困地区,经济基础首先就制约了体育锻炼活动,同时还不具备相应的环境条件。针对这点,政府需要扩大扶持范围,深入调查民情,为当地的大众体育发展和组织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二)竞赛问题
体育竞赛是大众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组织体育活动的主要手段。通过比赛,能够促进人们奋发前进,磨炼更坚强的意志。此外,体育竞赛可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交流,提高人的思维敏捷度,更重要是带动了大众体育的发展。
辽宁省在发展大众体育中,非常重视政府与社会的团结合作,充分整合与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发展体育。当然,发展大众体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机制,才可能保证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服务均等化模式探索
伴随着我国《全国健身计划纲要》的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日的设立以及《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实施,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取得了有目共赌的好成绩。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为我省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我省不断加大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各种类型的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各种形式的体育健身服务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我省地域广阔,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差异,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中存在不均等现象,此项问题短期内将无法根本解决。而广大民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要呈现不同的偏好,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经济收入水平、不同体育意识态度、不同体育参与能力的人都会对体育服务表现出不同的需求,但是公共体育服务只能是在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提供符合广大社会成员共同体育需要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因此,在此情况下我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需要在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的现实条件下选择恰当的发展路径、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
一、现阶段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现状
贾文彤(2009)从法律视域对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法律角度提出实现均等化的措施。其他学者在分析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化原因时,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事权财权不对称、体育发展管理决策机制缺陷的认可度较高,地域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过度体育市场的倾向也为部分研究者所论述。研究者们都极为重视公共财政在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需要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决策、投入和绩效评定机制,以保证公共财政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中的有效运行。
有学者也对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政策进行了研究,在发达国家公共服务理念较为深入,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渐成为社会体育政策的重要内容,这些政策调控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通过政策法规扶持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通过财政均等化规定,设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通过政府与市场相结合,丰富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关注重点人群,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覆盖范围。
二、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外的现有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目前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仍存在以下局限:
(一)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就其内涵主要存在产品、活动和过程三种不同认识,并且主要从公共物品性质角度界定公共体育服务。在依据公共服务相关理论对公共体育服务进行理论阐释时,仅将其视为在体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并不利于从本质上把握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公共体育服务既具有公共服务的一般特征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公共体育服务认识不足将会进一步影响到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及其均等化问题的探讨。
(二)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认识与对现状的分析相脱节,同时对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的实证性研究缺乏
虽然学者们都将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视为政府提供人人享有相同的公共体育服务,但是对于目前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现状的分析却主要集中于总量、区域、城乡、阶层领域,这无疑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认识有一定距离。
(三)现有研究中缺少完全针对辽宁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研究
辽宁作为我国的体育强省,全民健身运动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现实需求,因此尽快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更加迫在眉睫。
三、辽宁省实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体育领域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促进每个人得到充分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而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目的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公共体育资源,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体育所带来的健康和快乐。通过体育活动带来的广大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提升、人力资本的积累、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获得身心的快乐能够极大地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是真正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是辽宁体育事业发展关键所在
一、前言
“鼓”,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象征和重要的民俗符号。它从远古走来,一直和我们结伴而行,历久不衰。鼓舞,是文化的产物,更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一份不动产,也是中国民间的“精神”实践,鼓与舞是力与美的组合,通过各种肢体动作表现韵律,抒感,使人们在娱乐身心的运动中,受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负荷的双重锻炼,具有极强的健身价值和功效,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健身艺术形式。
经过实地考察与辨析,陕西现有鼓种七十余种。2010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教授谷玉梅等撰写的《陕西民间鼓舞博览》出版,该书以陕西鼓舞为视角,着重对陕西鼓舞文化进行了研究,是迄今为止陕西鼓舞的代表作。而本文的出发点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实践,寻求鼓舞健身的拓展,将民间民俗的鼓舞引入大、中、小学的课堂,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阳光体育活动中,实现学生的阳光人生。让鼓舞文化走进课堂、延伸课外、推向社会,在全民健身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核心理念。[1]为了秉承这一核心理念,既要保持传统血脉不断,还要在尊重原创群体的精神权利标注产生该作品的群体或地区的前提下,允许对民间鼓舞进行改编和再创作,让民间鼓舞能够适应现代化的社会需求和环境,而民间鼓舞中所蕴含的健身价值,必会为民间鼓舞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文化娱乐形式的多元化,导致民间鼓舞生存与延续的原生态发生了变化。这些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被推向了历史舞台的边缘,甚至有被淹没的危险。充分挖掘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健身价值,更好的继承、弘扬、保护鼓舞健身资源,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陕西民间鼓舞的形成与传承发展
1、陕西民间鼓舞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左传》中关于击鼓助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记载,表明了鼓最早是用于战争的。遇袭或告急,以鼓传讯;两军交战,擂鼓助威;克敌制胜,以鼓为乐,把鼓作为战斗中不可缺少的装备来使用。[2]由于战争的原因,鼓的生命在不同的地域延续下来,它的内容也不断的充实,形式更加丰富,逐步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陕西受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制约,人们为了求得生存空间而与大自然抗争,因此大多数的民间活动是为了敬神、祭天、祈福,鼓作为这些活动的重要道具,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延续下来。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鼓成为了陕西民间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娱和娱人的主要形式,更是陕西民俗思想内涵和情感的集中体现。每逢佳节庆典,陕西人民就用鼓舞的形式,表达自己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和抒发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
2、民间鼓舞的传承发展
安塞腰鼓: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陕西乃至西部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艺术,且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文化品牌。发源地陕北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安塞腰鼓先后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和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参加了1999年50周年和2009年60周年的国庆庆典。先后远赴俄罗斯、日本等国进行表演。
岐山转鼓: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时为战鼓,为军事所用,后在历代相传中增加了舞蹈等艺术动作,鼓手绕鼓而转,全场皆转,由此形成。改革开放以来,转鼓艺术得到空前繁荣,该县从娃娃抓起,发展转鼓文化,成为岐山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特色品牌。
秦汉战鼓:起源于秦朝时的咸阳,是秦军作战时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的激昂鼓调。后由秦军掌旗官带回村落,留在民间世代相传。此鼓乃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时相传击鼓出征,鼓角齐鸣。
陕西省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上,身着兵马俑战甲的勇士,擂响手中的秦汉战鼓,用气势恢宏的鼓声与舞蹈动作,将秦汉战鼓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知晓了秦汉战鼓,吸引了众多境内外媒体和影视界的目光。2010年,秦汉战鼓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有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保护民间鼓舞的创造者及传承人是关键,要以人为本,把民间艺人的整体性生存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在这样的基础上,激发民间艺人对本身的自信与认同,建立完善的鼓舞保护机制,及相应的规范条例,利用陕西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各级学校开展该项课程,树立起鼓舞在后辈人心中的地位,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
在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星光璀璨,缶声震天,古代的缶和现代的声、光、电的完美结合,把人们带入了梦幻般的境界,它震撼了世界,敲醉了国人,缶也是秦时就在陕西地区流传的传统器乐。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鼓舞艺术也总是伴随着历史的步伐在前进,今天的民间鼓舞已融舞蹈、文化、体育于一体。
三、陕西民间鼓舞的健身价值
1、民间鼓舞的健身功能
(1)促进身体健康。鼓舞是一项能全面锻炼和健全体能的运动,鼓从动作结构上由跑、跳、扭、转、闪、摇、跨等要素构成。它以鼓舞的形式来表现舞蹈艺术,在多变的节奏中完成各种表演造型和难度动作。鼓舞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促进健康,提高人体的力量、柔韧性及灵敏等素质,特别是对人的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功能十分有益。(2)促进心理健康。参与鼓舞健身运动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能够抵抗抑郁和困惑等消极心境,调节人的情绪和心态。由于鼓舞健身没有人数的限定,因此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交往、倾诉、宣泄的平台,使参与者锻炼时在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联想、思考等思维活动,促进思维的反省和脑力的恢复,有效的集中或转移了注意力,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根据研究发现,因鼓舞的动作特性,参与者在身体锻炼时会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具有吗啡作用的化学物质——内啡呔。[4]它可降抑郁、焦虑及其他消极情绪程度,有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3)具有广泛适应性。鼓舞健身运动受场地及人员限制较小,可一人单打,也可双人对打,还可以几十人乃至几百人群打。单打者腾跃旋跨,群打时则变换出多种美妙的图案。完全可以用于晨练和取代单调枯燥的健身项目。全民健身计划落实的最大障碍是国民意识的提高,不良的健身习惯造成了人们的惰性。[5]鼓舞健身可以不受以上因素的限制,不受场地、器械限制,也不受时间气候影响,更不需要多大的资金投入,因而十分适合于广大群体。
2、民间鼓舞在全民健身中的意义
鼓在经历了由战争向民俗活动过渡的历史时期后,同样也实现了职能的根本转变,体现了不同层次和需求的价值取向。通过与他人的协作配合来充分体现群体的价值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参与者通过个体的觉醒和张扬,增强了自我肯定。[6]通过体能的释放而获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享受,强化了生命机体功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规划》中指出“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全民健身计划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契合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我国跨世纪的发展战略规划,整个计划贯穿着倡导和推广适应我国群众消费水平的体育健身、康复、娱乐等市场,担负着向群众推广简便易学、科学有效的体育健身形式和方法的重任。陕西民间鼓舞的动作易学易记,优美明快,热情欢畅,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使参与者获得娱乐和健康,获得充分融入群体和社会的满足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让参与者在鼓舞健身中体会人类团结、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强大精神力量,使人的心态变得积极健康,朝气蓬勃,从而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且不仅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参与,也适合不同体能水平人群的选择,便于推广。
四、陕西民间鼓舞健身发展现状分析
1、鼓舞健身的社会发展现状
鼓舞健身艺术来自于民间,是一种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每逢农闲、节日、集会、群众自发的聚集在一起,用这种传统的艺术愉悦身心,抒感,在敲敲打打的过程中打出了健康,雅俗共赏,合而为一。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又是对百姓休闲生活的丰富。
在农村,活跃在鼓舞健身广场上的是来自基层的群众。这项健身艺术,成本低廉,群众认为是一件乐事,很愿意参加,村寨、乡镇具备了这种艺术发展的土壤。以西安市的七区六县为例,未央区谭家乡就有80%的人参加这项活动,可谓是老幼皆宜。定期的举办培训班,进行各种切磋交流比赛,其中的佼佼者多次参加公益性演出,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有着陕西“鼓舞之乡”美誉的户县,2010年农历正月十四至十五日,有15万人参与的两年一度的鼓舞大赛拉开了序幕。这里变成了鼓的世界,舞的乐土。欢庆的鼓舞在边鼓、边舞中,队形多变,造型各异,让人眼花缭乱,把现场的气氛烘托的红红火火。大家称之为百姓的乐事,古都的一绝。
在城市,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亚健康人群中的一员。都市中有着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的白领们意识到了健康对于生活工作的重要性,选择了诸如瑜伽、羽毛球等这类较为时尚的俱乐部健身方式。然而这种健身的方式局限性多,且费用高昂,青年人群缺乏对这种民间艺术正确的认知和了解,在他们中间该健身艺术发展极为缓慢,因此无法普及和推广。而鼓舞健身这种民间艺术,完全弥补了俱乐部健身的局限性,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健身方式。在目前,该项健身艺术只是在下岗、退休的中老年群体中发展迅速,各种赛事、庆典活动中均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年轻人缺乏对这种民间艺术正确的认知和了解,使其健身艺术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鼓舞健身的学校发展现状
鼓舞健身艺术在学校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只有少数学校,为一些庆典活动及表演进行了专门训练和教学。曾经陕西民间打击乐团团长应邀到某知名高校进行讲座、表演时,气势磅礴的《大唐六骏》,把学子们带进了古战场上万马奔腾、雄壮威武的意境,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昂,现场的氛围达到了极致;目前这种民间艺术未得到高校教育政策上的支持,没有列入高校教育的范畴,开展起来比较困难。
而在中、小学,农村较城市学校开展的更为普及,且在开展此项活动中有独到的见解。户县人民路小学,汲取了民间鼓舞的精髓,将少先队鼓号与鼓舞结合,给表演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取得首届少先队鼓号鼓舞表演特等奖。在各种庆典赛事上均留下他们的身影,且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品牌。前主席连战的母校——西安后宰门小学,因外事接待任务,常年保持着鼓舞队的训练,迎宾的腰鼓,欢乐的锣鼓,给来访的嘉宾和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延安大学等院校还将安塞腰鼓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一项特色内容,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突出了办学特色,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大力提倡。
在海外,龙的传人将浓浓的思乡之情用中华传统精髓的鼓舞文化艺术表达的淋漓尽致,在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凡是世界上有华人居集的地方,均开展了该方面的教育,且硕果累累。
从以上发展现状来看,要想更好的推广发展鼓舞健身艺术,就要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举办各类学习班,深入基层,传、帮、带,专家、学者、社会指导员要发挥骨干作用。让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回归大自然,扎根在民间,在民间的沃土中开花、结果。
五、民间鼓舞健身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目前国内学者对民间鼓舞与健身的理论研究尚不成熟,该方面论著较少,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如何使陕西民间鼓舞与健身相融合,使其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将健身与鼓舞融合,使人们通过鼓舞的健身功能,既锻炼了身体,又对民间鼓舞有了一个崭新和清晰的认识,从而激发人们对民间鼓舞的喜爱和认同情感,使我们宝贵的鼓舞艺术得以发扬光大,能够以较强的适应力在现代化的土壤中不断壮大,同时推动了全民健身时代下的民族体育的发展。
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把历经数千年流变的民间鼓舞这一民族、民俗文化推向了历史舞台的边缘。因此,要为其注入更多的现代因素,从体育健身角度实现融合与共生,充分展现这一民族、民俗文化所蕴含的健身文化的魅力。对部分民间鼓舞重新整理或改编,使其融于学校体育教学,把民间行为传承与学校教育传承有效结合。从实践中看,目前民间鼓舞尚未在学校广泛推广,没有太多现成的经验借鉴,合理利用学校教育来发展民间鼓舞健身艺术,在不断的教学活动中拓展其研究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一批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的师资把这种原生态的鼓舞带入大、中、小学的课堂,不仅传承和发展了民间鼓舞艺术,而且对发展民族体育运动,推广全民健身运动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六、结语
陕西民间鼓舞生于民间,长于民间,上千年的积淀,生生不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民间鼓舞与健身的结合,既传承了民间艺术,又为传统的鼓舞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契机。而民间鼓舞健身艺术中包含和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团结、协作的理念和精神素质,更是传承发展民间鼓舞健身的不竭动力。这种精神,是我们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发展民族体育运动,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Z].2005.3.
[2] 徐国忠,焦建军.安塞腰鼓的社会特征与功能价值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4)61.
[3] 谷玉梅,李开芳,梁挺.陕西民间鼓舞博览[M].美国华文出版社,杭州出版社,2010.
[4] 刘树军.高等体育教育改革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2)75-77.
[5] 李子伟,白永泉.天水民俗录[M].香港:香港飞天文化出版社,2003.
[6] 雷湃,蔡智忠,陈爱军,聂晶,蔡中,毛海燕.旋鼓舞的文化内涵与健身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