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3 14:55: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家庭教育现代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第一,提倡新理念,实现家庭教育观念现代化。家庭教育观念的核心是为什么生儿育女,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就是“养儿防老”或“光宗耀祖”,就是“望子成龙”“考状元做官”。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些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劳动教育,只知道给孩子增加营养和开发智力,别的不过问或很少过问。而现代家庭教育提倡的新理念最核心的应该是:为民族未来生儿育女,为国家的富强教育子女,家庭教育不仅是为了给孩子谋生的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的个性获得和谐、健全的发展,成为“幸福的人”,成为愿意并且有能力为谋求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的人。这种人智力健全,有毅力,不怕艰难困苦,奋发有为,既能适应紧张而复杂的现代生活,又能创造美好的现代社会。提倡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还包括:要学会向孩子学习、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教育要先从改造母亲开始、父亲的人格魅力在于责任心、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解决孩子问题首先要解决家长问题、树立终身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等等。
第二,学习新知识,实现家庭教育内容现代化。相当一部分家长教育子女的知识陈旧,这是造成家庭不良育人环境的主要根源。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新知识,不断接受现代家庭教育新信息,这是做一名合格家长的基本要求。试想一个教育孩子知识和方法都落伍的家长怎能培养出优秀合格的孩子?!大量失败的家庭教育事例都说明:仅仅是由于家长平时不注重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必然面对孩子没有智慧,没有科学的方法。因此,只有我们不断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家庭教育的内容才有可能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孩子成长的基本需要,才能实现家庭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封建文化源远流长,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经济,中央高度集权体制,使我国几千年来形成了一元化儒家文化的格局,制约着我国近现代化发展进程。近代战争、、和改革开放,打破了我国一元文化的格局,欧洲、美国、苏联等欧美文化以及日韩文化涌入中国,开启了中国多元文化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格局的形成,多元文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中国和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初步形成,一方面显示了多元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潮流,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基础,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多元文化发展和世界全人教育思潮,实现家庭教育由传统向现代化的真正转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基于中国一元文化的历史和世界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就多元文化文献而言,国内有许多论文或著作探讨与多元文化相关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理论、民族教育、多元文化课程研究、学校教育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问题。例如《美国多元化文化教育五十年:回顾与前瞻》一文偏重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五十年发展与展望,倡导种族平等和社会公平,重点探讨多元文化教育问题。还有王侠的《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解释》(2005),刘智力《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2005),龙藜《中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比较分析》(2006),陈艳宇《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取向(2006)》,陈月、明丹《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校本课程研究》(2004)等。葛丽芳在《人品教育与多元文化》一书中将多元文化引入人品教育,总结公办和民办小学人品教育的成功经验。《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一文试图从家庭教育中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齐阿娜尔《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现状研究》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下的少数民族教育。《浅谈中国和美国、加拿大家庭教育的对比》一文间接探讨多元文化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透视了中西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差异。但是在多元文化视野下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论文很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在台湾和韩国较多。《德州市家庭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证研究》一文就家长对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态度以及家长的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知识与技能进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儿童未来的生活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有84%(124人)的家长极同意或同意幼儿应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利用地方文化、传统节日以及英语教育等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建议父母应端正态度、丰富知识、提高技能。2005年11月,由台湾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承办的第八届(2005)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重点研讨了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2005年第八届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家庭、族群与多元文化:挑战与机会》一文站在时代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将多元文化与家庭教育问题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下探讨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面对挑战,审视现状,寻找机遇与出路。这些研究要么基于多元文化进行民族文化研究和学校教育研究,要么基于直接或间接进行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家庭教育探索,缺乏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教育与世界全人教育思潮结合的时代特色。在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实践方面,台湾推行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韩国推行向多元文化家庭提供教育方案与咨询、教育支援、医疗支援,这些教育实践虽然具有现代家庭教育的多元文化教育特征,但仍缺乏知识经济时代家庭教育与全人教育的统一,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统一,这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缺感。而且无论在网络搜索,还是在研究文献中,都无法找到这一方面的综合研究,致使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全人教育的探索处于空白研究领域。因此顺应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借鉴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科学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本文研究价值所在,也是本文的问题研究所在。
二、探讨多元文化理论和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1.多元文化理论
多元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卡兰在1915年提出,是所谓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1924年哲学家霍勒斯・卡伦所首创文化多元主义思想,导致多元文化主义直接兴起。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出现黑人民权运动――“黑色旋风”,致使多元文化主义表现出反对民族歧视、要求平等和民权,要求重新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尊重民族独立性和民族感情,实现社会多样化和一体化等基本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和科学化、信息化的发展,在美国、加拿大、澳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主义在政治、教育、文艺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应用,表现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多元文化主义文学等。多元文化主义体现为多元文化的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其核心为文化的多样性和良性互动。当前比较流行的多元文化概念,即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此概念蕴含着复杂社会结构和背景下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发展性和平等性的特征以及多元化文化服务于全球化发展。由此可见,多元文化的概念不断演变,并成为人们分析和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新视角和新的方法论。
多元文化理论作为在世界全球化浪潮的重要理论,是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频繁发展的必然需要。它包含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丰富内容。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包含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理念以及受其影响的多元文化的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多元文化理论包含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动力、多元文化与全球化、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以及多元文化发展(即文化合作与交流)等。世界全球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是多元文化的动力和源泉,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平等与发展是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适应了世界全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发展,是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方面的理论运用。它的理论内容包含以下几点:(1)权力分配不公导致文化差异;(2)文化差异是力量和价值之源;(3)教师和学生应接受和欣赏文化的多样性;(4)社会歧视和偏见成为弱势群体学生学习成绩低的主要原因;(5)教师、家长、社会共同支持和创设多元文化教育环境;(6)学校教会弱势群体学生获得取得社会地位平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它的核心是文化多元化和教育平等,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尊重民主和共同发展。它的实践理论包括多元文化整合类型理论和文化/组织类型理论。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创始人詹姆斯・班克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定义为一种变革性教育运动,把种族、民族、阶级、性别的观点带入各学科,以多样化视角进行教学。他的多元文化整合类型理论提出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即贡献法、添加法、转化法和社会行动法,它们将文化构成内容、民族英雄、民族节日加到节日活动中;将有关概念、观点、课题及内容加进课程中;改变课程结构和目标,使学生从不同文化、民族、种族及群体的角度,观察各种社会事务和问题;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社会活动技能,影响所处的社区。斯里特总结了五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法:人类关系法、对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不同教学法、单一群体的学习法、多元文化教育(文化民主)法和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并认为后两种是最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以上这些理论为探讨全人教育思潮下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新视野和方法论。
2.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与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全人教育思潮作为西方现代社会一整套教育思想,是一场全球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它注重在联结、整体性和存在三个基本概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人的整体发展、个体的多样性以及经验和个体之间的合作,不仅要实现个体在智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个体在生理、道德、伦理、社会、精神、创造性等各方面共同发展,重视教育过程中经验、选择和合作。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转变教育培养目标,倡导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教育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有作为、具有尊严和价值的人。全人教育思潮是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世界性教育思潮,是对20世纪末全球化经济体系和全球文化发展的反映,是一种对制度化教育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反思,并试图通过人本化教育手段解决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全人教育理论是全人教育思潮的新发展和具体化,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转型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对当今中国制度危机、社会危机和教育危机的反思,是将欧美现代教育理论、全人教育思潮与中国文化和教育理论的高度综合,也是东西方社会文化融合和发展的多元化教育理论。此理论将个人本位教育和社会本位教育结合起来,以人性、人本和社会本位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为目标,遵循民主科学、合作实用、快乐自由以及人的社会化发展等基本原则,通过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财商、社会商和习惯培养的全人教育模式,强调人的早期教育、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使人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完整人。
家庭全人教育是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具体运用,涵盖了全人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现代化,是受全人教育思潮影响的全人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综合。它是基于全人教育思潮和全人教育理论视野下的现代家庭教育,是将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的精髓、全人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家庭全人教育既体现了世界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全人教育的发展,又继承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精髓,实现了家庭教育现代化和全人教育家庭化的有机结合。同时,家庭全人教育也是对传统功利教育、灌输教育、片面教育的反思,也是对中国家庭教育危机的思考,还为社会转型时期儒家文化圈的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积极适应世界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发展的潮流,推进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发展。
3.多元文化理论和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多元文化理论和世界全人教育运动都适应了世界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多元文化理论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适应了世界多元化的各种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也为现代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视野,特别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世界全人教育运动顺应世界多元化的发展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了途径,不仅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觉,而且也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因此,家庭教育就成为多元文化教育和世界全人教育的结合点,家庭全人教育成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现代家庭教育新模式。
家庭全人教育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不仅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全人教育运动的重要形式。家庭全人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和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既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潮与理论运用到家庭教育理论中去,又将多元文化教育实践理论和全人教育模式运用到家庭教育实践中去,实现了多元文化理论、全人教育理论和家庭教育理论的融合,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全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快了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家庭全人教育重视儿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社会商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重视儿童的多元社会文化教育,增长儿童的多元社会文化知识,提高儿童的多元文化的情感与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既为21世纪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又顺应了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
三、探讨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运用
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理论运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实践价值。多元文化理论主要包括多元文化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多元文化理论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科学认知,为实施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文化冲突与融合、合作与交流等社会文化互动的理论借鉴,通过家庭多元文化教育促进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促进多元文化彰显其民族性与多样性、平等与发展的基本特征。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适应了全球多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发展,通过家庭全人教育,使儿童获得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科学态度、文化情感,提高儿童的多元文化社会适应能力,使儿童获得民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的民主意识以及反对种族歧视与民族偏见的文化意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以及文化观念、历史观念、政治观念和教育理念,同时要求家庭教育遵循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理念,促进儿童从幼儿教育开始获得多元文化主义的民族教育和文化教育、品格教育,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综合三个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方面的理论价值,可以发现:多元文化理论不仅对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多元文化下的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多元文化实践价值方面,詹姆斯・班克斯提出的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对于家庭全人教育的社会商、德商、理商、情商和智商等方面具有方法论价值和教育实践价值。例如台湾的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就具有全人教育视野下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实践意义。斯里特提出了五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法。家庭全人教育通过使用这五种方法,使儿童获得处理社会事务、社会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活动技能,加速儿童社会适应和社会化发展。例如韩国的多元文化家庭教育方案与咨询、援助、支持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综合多元文化教育多方面的实践价值,以上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和五种多元文化教育方法,不仅对于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而且具有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实践价值。
四、构建多元文化下的现代家庭全人教育模式
1.科学认知多元文化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想与理论,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为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先进的教育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其它先进教育理论如民主教育、科学教育、合作教育、快乐教育、实用教育、早期教育以及全面发展等,借鉴家庭全人教育,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丰富的教育理论。这些科学的教育理论成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理论指导,并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
2.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和制度规范,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组织框架和制度保证。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和制度规范,是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合作教育的重要条件。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如家长委员会、家长协会、家长教师联合会、学校理事会、校务委员会以及儿童协会、母亲协会等。这些合作教育组织的建立以及合作教育的制度规范,实现现代家校合作教育,一方面有助于保护家长和儿童接受教育的权益,规范家长教育行为,加强家长培训,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和合作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监督,保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规范。
3.在教育内容方面,现代家庭教育不仅包含儿童全人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而且包含家长素质教育。现代家庭教育不仅重视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教育、历史教育、品格教育等,而且重视儿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财商、社会商以及习惯培养等方面的全人教育,更重要的是重视儿童接受全面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以及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强化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家长教育技能和教育素养。现代家庭教育克服传统功利教育、灌输教育、片面智力教育的缺陷,促进家庭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和合作化。
近年来,有一个观点大家耳熟能详,那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被很多家长奉为真理,也被不少培训机构拿来忽悠。笔者赞同一种看法:择校风的推高、奥数热的泛滥、学校承载的期待,莫不与“起跑线”论有很大关系。现在,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搞清楚真正的“起跑线”究竟在哪里?
不同的人对“起跑线”的理解不同。有的家长认为,“起跑线”是幼儿园教育;有的家长认为,特长班、补课是“起跑线”。别的孩子在补课,自己的孩子不补课,就输在“起跑线”上了。作为学校,也常常在喊不要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而学校对“起跑线”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的认为是奥数,有的认为是特长。那么真正的“起跑线”到底在哪里呢?
真正的“起跑线”,不在幼儿园,不在小学、中学,而在家庭。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起跑线”。
作为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中,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教师”。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毫无疑问,父母的行为、观念等,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影响着孩子的态度和方法。如,如果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父母总是让座,那么这个行为就会影响到孩子,再遇到类似情况,孩子也会让座。反之,孩子也会效仿父母的做法,导致爱心缺失。这就是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重要性的体现。
一个孩子,在长大成人离开家庭之前,在家庭里的时间是学校的近两倍,而且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的环境里。因此,如果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缺失,将导致孩子无法养成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如果要论“输”与“赢”,家庭教育的好坏是关键。这也是为什么说家庭教育是真正的“起跑线”的原因。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导致孩子道德失范、缺乏爱心和责任的现象相当多。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与家庭无关。还有的家庭,对孩子只是简单地关心学习成绩,而对孩子的心理困惑、遇到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与同学之间遭遇的人际关系紧张等,则视而不见,这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典型表现。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难以沟通,内心冷漠,缺乏应有的交往能力。
家庭教育具有特殊性,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作为改善育人环境的重要阵地,家庭教育现代化作为整体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和教育事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如果没有家长素养的提高,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现代化相配套,所谓优质教育、教育现代化,都是不完整的,是存在巨大缺陷的。
我认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形成对子女正确的教养态度,培养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中华民族有深厚的文化基奠,一些民族文化心理、行为方式及其观念世世代代已经内化到中国人血液中了。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看法,这种看法虽受个体认识水平、经验差异的影响,但它总是个体构建于一定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都是在一定文化传统中开展教育活动的。
一、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
当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许多父母并没有从传统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家庭教育虽然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但它终究是一种教育,对个人成长发展的作用不亚于学校。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有许多区别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独具的特点,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必须接受新观念的指导,改革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必须以观念入手,从指导思想入手。为此,要解决当代的家庭教育问题,必须提倡一种全新的、符合新时代的人才观及儿童成长观要求的家庭教育新观念,使家庭教育观念与现代化发展接轨,实现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使家庭教育真正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甚至适当有所超前,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现代化。
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要求有新的教育理念的注入。长期以来它忽视父母和孩子主体性的培养和提高,忽视社会与人、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无视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性,尤其是无视孩子的主体性,强调服从受动,忽视主观能动;强调规范划一,忽视变化多样;强调灌输注入,忽视启发自省;强调知识能力,忽视情感信念等倾向。诸多的偏误,使得孩子步入社会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茫然和失措,并在社会事务中缺乏主动进取的精神和能力。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化时代的到来,国内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充分弘扬自己的主体性,这对“唯书”、“唯上”、“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家庭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注入新的教育理念,重构新的家庭教育观念已迫在眉睫。
二、传统家庭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确立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家庭教育应尊重儿童的主体意识,科学的儿童成长观不仅要求以完整儿童作为家庭教育的价值观,而且还要求家庭教育应尊重儿童的主体意识。每个儿童都是成长中的个体,由于成长水平的限制,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言谈举止等等,这时候与成人的水准有很大差距。因此,家长应尊重儿童自身的主体意识,根据儿童自己的想法来决定儿童自己的行为,不要以家长的意愿强加于儿童身上。儿童的成长水平虽然与成人水平之间有差距,但这并不简单地意味着水平低就应该向水平高的看齐而放弃自己的特点。恰恰相反,要保证儿童每一阶段的成长符合其发展的水准并且不断向前,唯一的方法就是充分考虑儿童的主体意识。
(二)变重知识轻能力的家庭教育观,树立全面成长的育
人观
当前中国的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品质教育转轨,品质教育变动了原来那种单纯注重高足智力成长的教育,提倡学习知识与成长本领一样重要,重视培育孩子的创新精力与实践本领,重视孩子的杰出意志品质的培育与人际联系调和本领的成长,提升孩子多方面品质。在品质教育的布景下,我们同样要召唤家庭教育的“品质化”,彻底医治家庭教育中“唯知识论”的病理表象,提倡一种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融小孩的肉体品质、心境品质、品德品质、科学文化品质为一体的、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这种教育因而培育小孩的“完好性”为对象的。
(三)树立主体参与和合作交往的家庭教育方式
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活动是一种以培养人的完满精神世界为指导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只有在交往中,通过交往,孩子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尊重与弘扬每一个个体的主体性,也就是承认每一个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权利,这一认识必须成为教育的出发点。
还要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子女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后,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转折。在这一阶段中,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教育工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配合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两个教育——学校和家庭不仅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上还是在教育的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所以深受文化洗礼的家庭教育观在成长的历程中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颇,务必作出转变,我们要提倡一种全新的、适合孩子成长发展规律的人才观及儿童观,这也是实现家庭教育当代化的
根基。
参考文献:
中国农村教育模式改革分析
现实中,农村不需要现行中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大、中专生与研究生,从农村走出去的大、中专生与研究生也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去,从城市走出来的大、中专生,研究生更不可能到农村去。所以,农村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农村培养出足够的、合格的、留得住的各类专业人才;其次是为城市提供合格的职业技术工人,以利于通过农村城镇化转移出部分农村人口,即利于农民变市民。农村教育为城市输送高等教育精英人才不应该成为农村教育的主要目的,但为体现教育公平,也要为有能力、有财力、有信心的农村青年提供一条成为精英,进入城市的途径。因此,农村教育改革必须同时面向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
1改革现有的农村义务教育内容和模式,继续普及农村的基础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针对农村青少年,应引入“双元制”教育理念,纠正“离农化”倾向。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安排当地需要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教育;同时适当增加乡土教材特别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自编乡土教材,使学生加深对农村、对家乡的热爱、了解与认同感,通过教育目标定位,使大多数农村青年成为立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继续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是整体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渠道,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精英教育都得在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开展,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全国农村范围内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免除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
2做好青年“后继农民”的培养工作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经商务工,致使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日益老龄化、女性化、弱质化。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大多在40岁以上,并且以妇女居多,种地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长此以往,随着目前的一线农民老龄化、子女又不愿意回乡务农的继续,我国的粮食安全将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迫切需要:一是从小学抓起,通过在义务教育中植入农业内容,使学生增加对农业的兴趣;二是对受义务教育之后的青年农民进行农作职业培训,以培养种田、养殖能手;三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部分进城农民返乡种田养殖。因此,在农村中小学、高中课程中加入一些农业及相关二、三产业的职业教育内容,对毕业后需要从事农业的青年农民系统地传授农业经营知识和技术,使他们努力成为专业农民,是提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3大力开展农民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未来20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转岗、转移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便成了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之关键是减少农村人口,即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问题,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核心问题。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正是如何将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转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应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农村人力资源的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配备师资。
4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近年来,大学不断扩招,但大学生就业却越来越难。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途径之一。从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的角度看也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大力发展。现有的高职学院、中等专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都有条件发展高职教育。高职教育面向农村招生必须有特殊优惠政策,优先录取农村考生,这对减少农村中小学大量辍学、发展效益农业、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意义重大,符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农村城镇化并非简单的农村工业化,更多的是发展经济,加强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内涵。开展农村社区教育也是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综合素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全面、快速发展的主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当前,十主题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伟大旗帜,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生产和市场需要对劳动人口的资源配置更加灵活,从而导致社会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加快,人口流动的范围不断扩展,流动人口的数量与日俱增,出现大量异地入学的幼儿,对此笔者首先就本幼儿园流入的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就如何更好地加强流入幼儿家庭教育进行探讨。
一、我园流入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流入幼儿家庭教育水平良莠不齐。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的上升,出现庞大规模的流动幼儿,就我园来看,流入人口子女入学率在逐年递增,2009年占幼儿园总人数的52%,到2010年底,已经上升到61%,到2012年3月份已达到65%。通过对这些流入人口子女的家长调查发现,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类人群,第一类就是有大约10%不到的人是企业老总,他们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自身能力与文化素养都较高,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对子女的教育管理具有较强的科学理论支撑,教育理念较为先进;第二类就是有大约15%是技术白领,他们经济条件较为宽裕,个人文化素质较高,对子女的教育管理水平较为科学,能够跟上社会时代步伐;第三类就是有大约75%的人员是个体商贩或农民工,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子女的要求不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教育管理水平没有科学体系支撑,很多人具有“黄荆棍下出好人”的旧教育思想,对孩子理解少、唠叨多,沟通少、打骂多,引导少、限制多。
2.流入幼儿家庭教育资源参差不齐。由于当前我国社会存在不同行业资源配置不均的现状,这必然导致父母亲的职业与子女教育资源相关联的问题,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宽裕的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进入各种优质学习班,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教育资源,而那些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者往往接触的是许多人不愿意干的累活和脏活,他们接触的人群也处于社会的低层,对社会信息的获取处理劣势,从而导致他们对教育资源的了解处于劣势,更不用说让他们花费较高的费用去为子女的教育获得更多更为理想的教育资源。
3.流入幼儿家庭教育方式各不相同。流入幼儿家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庭的中坚力量日常都较为繁忙,幼儿父母白天几乎都在外面忙碌,很多时候晚上回家时小孩已经进入梦乡,早上在小孩仍然沉睡时便出了家门,空闲时间比较少,很少与小孩进行沟通和思想的零距离接触。整个家庭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笔者调查分析,流入幼儿家庭教育方式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分别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由溺爱型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小孩往往娇生惯养,特别自我为中心,性格暴戾;由专制型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小孩往往不善于与人交流,常常表现出木讷神情;由放任型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小孩往往特别活泼好动,性格外向,胆子比较大;而由民主型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小孩往往性格平和,比较有绅士风范,言行较为谨慎。
二、加强流入幼儿家庭教育管理策略
1.探索利用新型社会服务力量加强管理。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逐步进入老年化社会阶段,但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日益发展,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其中很多老年人刚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精神状态和健康水平都很好,对此,我们有必要让这部分人的余热发挥出来,让他们参与到我们祖国花朵的成长教育当中来,为流动幼儿教育提供志愿服务。此外,有必要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关心爱护下一代成长的浓厚氛围,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策导向,为流动幼儿增添更多、更好、更优质的幼儿教育资源;还有就是号召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进来,发挥独有的作用,比如成立贫困互助基金会,向有困难的家庭送温暖献爱心。
2.引入社区特色幼儿服务。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居民生活环境从以前的散列分布到目前的社区分规则分布,人们日益成为社区化的人,社区化生活对居民幼儿教育和管理具有一定有优势,不但便于对他们进行身体健康的保健,还便于他们进行较为集中的教育管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社区可以根据本社区幼儿的具体实际情况,组织小班化的托班教育。另外还可以通过构建社区幼儿教育文化环境,让生活在小区内的幼儿享受到平等的幼儿文化熏陶,让他们都有阳光灿烂般的心情,不会因为个人家庭背景而产生或优越、或自卑心理。
3.指导流动家庭家长采用正确的幼儿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民威型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更有利,通常来说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小孩个性表现比较自信,与人交流能力较强,并容易得到别人的欢迎,因此,必须通过社会的力量对幼儿家长实施影响,例如可开设家长学校,让幼儿家长得到较为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及对幼儿教育管理方式方法,让他们分享现代社会文明进步带来的成果,协助流入幼儿家庭构建较好的文化氛围,保障流入幼儿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
1经济落后是最主要的制约条件。农村经济大多比较落后,大多数家长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和创收上,每天起早贪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他们主要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亲属看管,多数是“看而不管”、“管而不教”或根本“管不住”,家庭教育几乎空白。
2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责任心。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他扶养成人,至于孩子学得怎样,全靠他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最大希望是读好书、上大学,将来从事脑力劳动或较轻的体力劳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这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大多是简单粗暴,信奉“不打不成才”,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社会就业形势严重影响家长的思想。近年来,由于高中、大学的教育费用高,最主要的是大学毕业生分配走向市场,找工作难的现象使部分农村家长产生了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的花十几万元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时候收入还不如一个初中毕业生。所以这些只讲究“实惠”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热情大大降低,对孩子的升学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根据目前农村小学的家庭教育现状,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要改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最好发挥好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专业的培训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价;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等。
2、学校要在学生的家庭教育中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学校要适时召开家长会或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建立学生家庭教育信息档案,掌握学生家庭情况,以便能及时向学生家长或家庭人员了解和汇报学生的在校情况。
3教师要时常有“走出去,引进来”的思想
教师要经常性地有“走出去”做家访的思想,这是开展家庭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如走进家庭、电话、短信等等,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尤其对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有着很好的作用。
第一,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性与传统性并存。
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缘于社会现实之变革。与现实社会相应的家庭教育观念包含有许多现代的、民主的、改革的先进成分,诸如注重子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支持子女的个性发展的民主教育观、适应时代潮流的投资子女智力发展观等。
但也应看到,长期以来的家庭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模式使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变革难以也不可能彻底,故而家庭教育在今天呈现出变革性与传统性并存的特点。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孩子又何尝不是不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心中的希望?因此说,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是最为关心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社会教育要坚持十几年,对孩子而言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在这十几年的社会教育中,如果能在教学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风气正派、老师认真负责的学校完成,对孩子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只是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有些时候,因为存在一些我们所无法控制的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孩子也许只能在一个教学设施一般,师资力量薄弱,教学风气也不是很好的学校就读,作为家长,担心是必然的。如果是面对这样的情况,那么孩子上学前的以及上学后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第二,家庭教育问题的复杂性突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学龄前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模仿力最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记在心里,并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也正是如此,才会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在这段时间里,能通过家长日常的言行熏陶,让孩子有个正确的学习的观念,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开始上学后,在积极的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就算我们的孩子不能上期望中的优质学校,也能在家长和孩子自身的努力下,取得好成绩。
今天家庭教育的三大变化显现出问题的复杂性。一是家长的心态变化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的突出。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这代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感觉,自己承受过的苦难,则转化为强烈的补偿心理和惧怕心理,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使这代孩子普遍出现无情、无能、无责任感。二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出现不良变化。今天大多数孩子生活的环境已由过去的“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在加大,孩子对成人的依恋心理在加大,同时孩子与成人的矛盾也在加大。三是孩子生活内容的变化导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今天的孩子,是中国第一批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成人关闭了心灵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同时,不少家长不能根据时代变化、孩子需要施教,存在较多误区和过失。
第三,家庭教育方法、手段的发展趋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这里所说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能在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合乎当代孩子成长需要尤其是丰富精神需要的正确方法和手段施教,从而使家庭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二、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的重新审视
首先,家庭教育在造就现代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全人教育中,有着突出而独特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无可替代的。“家庭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教育首先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有其学校教育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方面。 其次,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教育范围和丰富的教育内容,是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脱离了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个性(如价值观、理想信仰、性格等)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而在这方面的影响来自于学校教育的比例则不大。而且,家庭教育在对青少年的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方面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三、社会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抓紧抓好对孩子的培养,是对家庭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的负责,对国家的负责。孩子的成长过程较为复杂,必须在家庭、社会、学校、班级、学生之间建立一项长期的、有效的沟通渠道―――家长学校。
一、家长学校的形成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终身学校,家长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能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给每一个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只有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结合,使家长经常交流和进一步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让家长及时了解当代教育的动态,并且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
基于这一理念,建立一种组织或机构,承担起帮助家长统一思想,传播家教知识的任务。帮助家长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不断提高家教水平,让广大家长在工作之余,系统地学习一些现代教育理论,家教知识和经验,提高家长的家教能力,使他们能独立撑起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教育的半壁江山,家长学校成为了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的必要条件。
二、家长学校的作用
(一)有利于家庭教育的科学规范。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被后人学习借鉴的家庭教育经验。从孟母三迁、“子不学,断机杼”,到岳母刺字,教育儿子“精忠报国”……这些育子之道和家教故事,被后人代代相传,视为榜样。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环境改变人,时代影响人。我们所面临的新时期的新一代和他们的父辈截然不同,与他们的祖辈差异更大。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前的育子经验拿到今天,能否有成效,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家长们常常为此而苦苦地探索,且常常陷入一片茫然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系统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无疑能够使家庭教育走出误区,为家庭教育开辟一片绿州。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家长们就会认识到自己平时在教育子女时,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这自然使家庭教育趋于科学规范,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有利于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在新时期,要把中学办好,把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单靠学校和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在一天当中除了在学校的八个小时,剩余的时间学生往往都和家长在一起,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者思想认识不充分,常常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学校和教师,认为教育孩子全部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有的家长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哪个年级哪个班上课,还有的家长到孩子毕业时竟然不知道孩子的班主任是谁。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尚未形成一种联系制度,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成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说明家长对教师缺少积极配合的态度。开办家长学校,建立起家、校联系的桥梁,无疑有助于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借助家长学校,学生在校的表现可以及时反馈给家长,在家里的表现也能够及时反馈给老师,这种双向信息反馈会增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因为家、校的及时沟通,使教师和家长双方在教育上减少了误解,达成了共识,形成了教育的一致性,即形成了教育的合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三)有利于家长素质的提高。家长学校在向家长们系统介绍教育方式方法的同时,对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学习、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特别是强调家长的表率作用。要求家长事事做学生的榜样,时时做学生的楷模,从而使家长意识到自己是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种角色意识的增强,就会使家长不断警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恰当的话不说,不检点的事不做,长期坚持下去,家长的素质会不断提高。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探讨,不少家长没有把自己的素质与教育孩子联系起来,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者,自己头脑中角色意识不强,因;而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于是,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是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少;指责孩子的多,反思自己的少;关注孩子素质的多,关注自己素质的少。事实上,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他们和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长辈长期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因此,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思想、行为无不在孩子的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办好家长学校,真正提高家长的素质,就会使家长成为孩子的榜样。只有家长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教育才能事半功倍,收效明显。
(四)有利于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搞好学校管理,必须有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家长参与管理是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际管理中,这一部分往往因为诸多因素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家长们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学校管理者即使偶尔听到少数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也只能是零散的,不具体的,甚至是片面的。家长学校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了机会,作为学校管理者,有了广泛听取学生家长意见的机会,根据家长的意见,分析,综合,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完善学校管理方案,由此使学校管理趋于科学,规菹,管理的质量会不断提高,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了解学校的管理,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就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了解学校的困难。这样,他们就会以实际行动支持学校、帮助学校。
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失语和异化
作为哲学意义上的异化主要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失语从社会层面讲,主要是指某一事业功能的不断弱化,直至失效。将异化和失语这一概念范畴用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则体现在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部分,在强调理性工具和实用主义的环境下,逐步弱化其功能,并有成为附庸的征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广泛涌现的新型学校教育受到了中国人极大的追捧,中国人开始放弃“孰本孰末”的思考与讨论,积极地投身于联系日益紧密、影响日益深远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之中。以教人修养和价值理念为主的家庭教育也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集中表现在处于社会重要变革时期的中国,家庭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新旧两种不同方式和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作为社会个体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体。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中国人开始变得对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依赖,社会、国家、政府慢慢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因种种原因逐步退出了这一领域,成了社会教育的附庸。这必然导致失调———个人身心的失调和社会资源占有的“马太效应”。其最显著的表征是: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这种思想文化上的断裂与日趋白热化的竞争的现实把现代教育带进了一个貌似二元悖论的泥沼难以自拔。这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的学校教育几乎承担了所有的教育责任,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要执行者———家长成了一种没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附庸,常常以提供费用、承担监督、督促学习为主要责任的面貌出现。
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同一性
学校德育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一定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具有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素养的过程。然而,人的社会化进程最初是以家庭角色为原初,德育教育的始初任务自然落在了以培养人的家庭规范伦理和普适性人际交往规范为主的家庭教育中。从这个意义出发,德育教育最为人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在这一层面上具有同一性,两者共同担负着大学生个体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引导和管理责任,帮助大学生个体正确处理社会化和社会角色承担。在现实的情况中,高校的德育和家庭教育却相互脱节,特别是在新时期下,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结构变化等诸多挑战,使得处于时代变化中的部分学生面临价值观念选择中的认知困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强劲发展,道德和价值认知困境在面临更多外界诱惑时,落后思想更容易侵入短暂的精神真空,部分学生出现了精神追求迷茫、道德评判标准扭曲的现象。如果把这一现象的问题解决方式仅仅看作学生个体自发纠正和完善的过程,而不着重引导学生个体的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相结合,从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成分来不断扩充、发展学校德育,势必会影响学生自我道德素养发展。
四、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对加强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将家庭教育的现代意义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地相互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既具有现代竞争能力又继承传统家庭内容规范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生具有现实意义。这一重要意义对于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校更突出,因为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及传播的重要场所,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地方,更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据点。如何将两者相互结合,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营养,发展学校德育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院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播承继场所的功效,其关键在于:
1.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突出德育载体,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
在中国历史中,不同世界观的教育思想家们都以培养理想人格作为德育教育的目标,尤其是以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人格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的自觉追求,可见个人修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探寻当代中医院校德育教育的新道路,即将现代的高校德育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与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将中医药院校的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实现德育教育的全面综合发展,并非是一味的否定与激进的超前,强调德育教育要继承传统文化也并非将传统和西方教育全盘地拿来与照搬,要在结合时代特点的同时,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
2.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
自家庭教育得以确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逐步渗透到教育理念中,形成并发展出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孝、和、诚、俭、勤”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步在家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成为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彰显的主体。所印证的即孝道置于古代家庭教育的首要地位,不仅体现了子女对于父母抚育回报恩情,也是维系家庭、社会、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从此出发,孔子以“孝悌”为本的家庭伦理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家庭教育文化的渗透力,达到巩固家庭成员间的伦理关系的目的。从而将家庭的忠孝观念、情感内化为对国家的忠诚,成为社会、国家安定的基础条件。培养诚实守信的子女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直接关乎家庭教育成效。作为以诚信为自我人格标准的古人,十分重视诚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并将其作为传统内容一以贯之。可见,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与中医药院校强调医学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是一脉相承的。而这一内容引入到文化继承地———中医院校,即是要在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中与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同时发展,回归教育的初衷,以伦理道德和道德观念为主,注重两者的协调统一,双生双赢。
【关键词】
主体性视野;农村;家庭教育;理念缺失;现代化转向
谈到“家庭教育”这个词语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尤其是在教育理念比较薄弱的农村如何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对孩子深入的贯穿主体性意识,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很多农村家庭的青壮年离开家庭来到城市打拼,把孩子的教育问题留给了年迈的父母,导致孩子的家庭教育现状更加不容乐观,本文将结合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做一简要分析。
一、主体性意识缺失的表现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因此,主体性意识缺乏导致的必然后果就是一个人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为他的行为或者活动承担相应的自主能动性,简单来说就是没有承担的意识。对于当前我国青少年而言主体性意识缺乏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1、学生的学习意识薄弱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全面推行实施,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和学生们的学业负担相较于上个世纪而言有明显的减弱,但是反观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却不容乐观。现在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和大学生各个阶段来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混日子”的想法,不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之中,需要依靠考试和成绩来牵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啃老族”的出现
据一项社会调查得知,现在成长起来的这一代青年人,也就是现在年龄在21岁到31岁之间的年轻人约为2.2亿,而这部分人中竟然有高达35%比例的年轻人(接近780万人次)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依靠父母的接济来度日。这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已经结婚的,育有子女,让年迈的父母来承担他们以及子女的生活,这对于父母而言是何其沉重的负担。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者最多两个孩子,孩子数量的锐减使得父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实施了多方面的保护,导致孩子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勇气和能力;二是随着经济的增长,整体社会环境好转,孩子面临的各方面压力都有所削减,使得孩子从心理上失去了拼搏奋进意识,直接导致了懒惰思想的滋生;三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的影响,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不均衡现象在我国普遍出现,有的人在社出现,社会上频繁受到挫折和打击,连续的挫败感使得他们不愿意面对竞争的环境,选择躲在父母身后寻找庇护。
二、家庭教育的缺少是主体性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不可否认,主体性教育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孩子的个性发展,从而导致孩子想象力下降、个性缺席、问题意识淡薄、创造力衰退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家庭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大的方面。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来自于教育,而教育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中的父母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一种非正规教育,它不是有组织、有领导、有严密计划的教育。教育者也都没经过专门训练,也不具备专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家庭中教育者资格的取得不用考核,只要生育了子女,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子女的教育者。这一切造成了家庭教育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而且相对在农村而言,这一切的起点又更加的低,农村的很多父母普遍学历不高,而且很多为了谋生出门在外,这就造成了农村孩子家庭教育极大的缺憾。
1、农村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意识淡薄
由于大部分农村家庭父母接受的教育本身并不多,而且他们现在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物质性回报,所以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孩子不需要教育,更不需要接受过多的教育。他们对教育意识的淡薄导致了孩子们没有从心底接受“教育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个观念。
2、完全寄希望于学校教育
还有很多一部分农村家庭的父母,他们本身对教育的认可程度很高,也寄希望于教育可以改变孩子的人生,但是由于他们本身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因此他们把教育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学校,以孩子的成绩为唯一标准要求孩子,既不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更加对孩子缺乏责任、义务、实践等方面的教育,长期下去必然导致孩子教育的畸形发展。
3、“留守儿童”是家庭教育的最薄弱环节
现在很多偏远的农村有超过80%的家庭,青壮年外出务工,家中仅留下子女和年弱的父母,由于隔代教育本身就存在极大的缺陷,这就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很多孩子出现了孤僻、寡言、自卑等倾向,还有很多孩子甚至从小就自我意识淡薄,连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都极为缺乏,更不用说让他们去承担帮助和照顾别人的重任。一个优秀人才的背后,我们总可以找到温馨与和谐的家庭支持作后盾,而许多人心理出现扭曲与畸变,大多数时候我们也需要首先从他成长的家庭入手寻找矛盾的根源。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家庭教育却还没有引起大家普遍的关注,其实这才是儿童时期教育的基础与关键,深刻影响孩子后天的成长与成就。
三、实施家庭教育需要构建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作为非正规教育的家庭教育,可以侧重让孩子学会做事,即家庭教育要将孩子培养成为具有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体。人作为实践主体的主要前提是:具有正确的实践意识,能够结合外部条件与自身需要,创造性的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与外部环境的基础的有效结合。
1、尊重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家庭教育首先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融洽的教育环境,平等全面的评价孩子并要求尊重孩子的主体意识。每个孩子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言谈举止等等,家长要允许孩子决定自己的行为并有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禁止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包办孩子的一切。
2、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都存在个性缺失现象,我们以“爱”的名义把孩子卡得太死,没有给孩子提供独立的空间,限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更多时候我们仅在乎孩子顺从与否,顺从的“好孩子”人人夸。家长给孩子留有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十分有限,这严重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家长一定要冲破传统教育的束缚,给予孩子发展的独立空间。
3、建立主体参与和合作的家庭教育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知识的获得不是主要的目标,更不是终极目标,家长一定要参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以孩子知识的增加,智力能力的提高,道德人格的成熟等多个方面去全面评价孩子,但其最重要的是人的发展中“自我发展内在动因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对更高水平、更完善状态的期望和追求。在真善美的人格结构中,表现为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这种发展预示着人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才是真正的主体性教育。
四、小结
教育是因为人的生命而存在,生命的成长需要才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家庭教育作为完善孩子人格发展的基本教育,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后期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家庭教育是决定一个人后期发展高度的决定性因素。
作者:兰宗意 单位:陕西省汉阴中学
【参考文献】
一、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
我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形成了巨大的副作用。“”后,高考制度的恢复,又一度让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找到脱离苦海、改换门庭的“金钥匙”。“应试教育”的弊病造成人们以分论英雄,凭分定能力。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加强“双基”教学,但不少学校依然有“以考试成绩的高低定优劣”的做法;尽管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更新,但是相信“书中自有黄金”的陈旧观念依然存在,甚至成为部分家长送子女上学的唯一指导思想;
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该主动掌握动向,协调行动,积极开展各类兴趣活动小组,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定期召开家长学校工作会议,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家长,切实转变其教育观念。同时可安排家长参观兴趣活动小组中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闪光点”,正确看待孩子的全面发展,淡化家长论分观念。
二、家长知识结构、家庭环境的影响
知识水平决定了家长认识教育的深刻程度,决定了他们关心、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的态度,也间接反映了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态度大约有下列几种类型:
(1)家长文化层次高,全方位关心子女成长,要求严格,方法适当;
(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责之过严,恨铁不成钢,结果适得其反;
(3)家长溺爱子女,娇惯放纵,导致不良结果;
(4)家长自身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家庭环境的不和睦,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针对第(1)种类型,无可厚非:学校与家庭的协同教育,就是锦上添花,追求完美;而对于(2)(3)(4)三种类型的家庭教育状况,学校有必要组织一批富有创新、研究意识的教师,甚至是对家庭教育比较热心的家长加入到家庭教育的研究队伍,让他们担任家长学校的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家长,系统地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强调好的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向家长介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营养常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指导家长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支持、配合孩子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也可以通过公开评定“好家长”的方法,评选出教育方法恰当、教育效果好的“好家长”,让“好家长”的育子经验通过交流会的形式向社会推广。
三、生活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