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23 14:55: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产业融合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产业融合趋势

篇1

一、引言

提及产业融合,大多数人会想起ICT(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即信息通信技术产业。这不仅因为ICT产业是目前产业融合最为广泛的集聚地,也是由于ICT产业技术融合的快速发展最早引起了学术界对产业融合这一新经济现象的高度关注与研究。实际上,ICT产业并不是一个原本就存在的产业,它是由于IT、传播媒介、电信和电子消费产业间交叉技术的融合运用,消除了行业间的“数字鸿沟”,促使企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兼并和重组,逐渐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而涉足关联产业的生产和服务,并最终导致产业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化,而形成的一个新产业。

当前,ICT产业融合中最为成功的案例便是苹果公司(Apple)的发展模式。最初的苹果公司只是一家个人电脑制造商,但它很早就开始了产业融合策略的尝试。2001年,通过Ipod的上市,苹果进入了数码音乐行业;2007年,Iphone的推出将苹果带进了手机制造商的行列,开创了智能触屏手机的先河;2010年,苹果推出Ipad,创新地提出了平板电脑的概念,开创了一个新的行业,市场占有率也遥遥领先。通过将技术融合应用于产品融合,苹果公司已经由一个单纯的个人电脑制造商,转型为科技服务提供商,同时进行软件、硬件的研发,拥有独立的生态系统,涉足ICT各个产业,提供多样化产品和服务。

二、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

ICT产业无疑是促进当前产业融合蓬勃发展的首要驱动力,然而,产业融合这一现象并不仅仅限于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随着技术创新在产业交接处的应用,行业间的壁垒不断降低,最终导致了不同产业的相互融合。例如,伴随微电子产业、材料设计产业、生物分子产业和络合物化学业的不断创新,引起了纳米生物技术(Nano- and Bio- Technologies)的融合和发展。此外,食品业和生命科学业的融合产生了功能性食品;造纸业和信息业的融合产生了封装技术;电信业和相机业的融合产生了手机相机;建筑业和信息技术业的融合产生了智能建筑;金融业和信息业的融合产生了彭博、汤森路透、道琼斯等企业。可以看出,产业融合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在ICT产业内部,三次产业中的各个分支行业都有可能发生融合,由于现代服务业的高兼容性,我们也可以观察到目前的产业融合的趋势广泛集中在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以及服务业内部分支行业的相互融合。下文的实证分析将会验证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否能够成为产业融合的趋势,以及服务化融合是否能让企业提升竞争力并带来更高的附加价值。

产业融合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企业来说机遇与危机并存,兴奋与忐忑交织。一方面,产业融合使得新产生的市场蓬勃发展,给企业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动力,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另一方面,产业融合也导致了各个产业内的重新洗牌,以及市场的不均衡,缺乏创新的企业面临着更多的竞争,甚至有倒闭的风险。苹果和诺基亚的发展轨迹便印证了这一观点,苹果公司利用技术创新的优势将新技术融合在手机制造中,从而跨界进入了电子通讯行业,而作为当时手机制造业龙头老大的诺基亚并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到来,认为Iphone造价太高、只能兼容2G网络,而且未能通过基本的抗摔测试,不会对诺基亚产生威胁。直到2008年,诺基亚高管才意识到Iphone已经风靡全球,成为了智能手机模仿的标准,意识到他们需要反击。然而,当时的诺基亚已经备受组织问题的困扰,至2012年7月,三大评级机构已经将诺基亚的债务评级下调至“垃圾级”(BB-)。

三、生产业的崛起

篇2

媒介融合是当代世界传媒业在技术变革及市场变化等因素推动下显现的重要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使得传媒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顺应媒介融合趋势,找到传媒业急剧变革时代新的发展方向和生存空间,则是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所有传统传媒业门类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

现今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1983年,美国学者I・浦尔首次明确地使用了“融合”(Convergence)一词来描述数字技术条件下传播媒介呈现出的“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与现象。美国学者安德鲁・纳齐森2001年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显然,两位学者用媒介融合概念描述的是不同层面的现象,前者意指传播媒介的功能整合,而后者意指媒体组织融合。当前研究中,人们所言“媒介融合”涉及范围已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①。

结合当代世界传媒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媒介层面,媒介融合表现为新兴的数字媒介集各类传统传播媒介的传播功能于一体,在传媒产业组织层面,媒介融合表现为传媒产业组织间并购重组为大型的传媒企业或传媒企业集团,在传媒产业层面,媒介融合表现为传媒产业与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间发生互相渗透,形成跨产业的新生融合市场。因此,可总结认为,媒介融合是当代数字化网络媒介对于各种传播功能的集成、传媒相关产业组织的集团化、传媒与相关产业间的交叉与渗透等融合趋势的总称。

二、传媒产业媒介融合的趋势与规律

英国学者西蒙・穆雷指出,在传媒产业层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传媒企业间通过整合重组实现的跨媒体所有权的集团化是当代媒介融合的一波重要浪潮。②当代欧美传媒业高度产业化和市场化,传媒市场竞争激烈,传媒企业间通过整合重组实现集团化运营对其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现代经济学理论指出,企业作为经济组织,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有助于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传媒企业间的整合重组实际上就是传媒企业资产、传媒产业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在欧美国家,这一过程主要通过资本化运作方式来达成。在欧美产业市场,企业间的整合重组主要通过针对企业的交易――企业并购来达成,传媒业包括出版业相关企业亦是如此。并购即兼并与收购的合称,是一种通过转移企业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企业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的经营手段。并购即是企业层面资本运作的重要方式之一。若干企业通过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或其他途径联合成为企业集团的过程或趋势即为“集团化”,集团化发展有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多元化实现范围经济、通过专业化获得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可获得外部发展优势。

欧美传媒企业间的整合重组在19世纪末即已出现,在20世纪不断发生,20世纪90年代欧美传媒业集团化趋势则大范围显现,形成了一些规模空前的大型传媒集团。集团化作为重要的产业资源配置机制,会导致产业资源的集中化。欧美国家的传媒企业经过长期的集团化,已经出现极少数巨型传媒集团占据大部分产业资源和市场份额的现象,这些巨型传媒集团都有着在各自优势领域内寻求垄断经营的趋势,已成为欧美传媒产业市场的中坚力量,随着其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其并购其他传媒企业的实力就越强,成为欧美传媒业并购市场的主导者,事实上已成为欧美传媒业主要的战略投资者。集团化带来的产业资源集中度提高有利于传媒产业实现规模扩张、集约化经营,对于推动传媒产业的整体发展有着显著的作用。

对于传统媒体企业而言,进入新的传媒业务领域,或因传播技术发展需要实现业态转型(如数字化转型)时,集团化运作已被欧美传媒产业实践证明是效率较高的、切实可行的转型途径。具体而言,传统传媒企业或集团可通过并购等资本手段联合那些经营自身所缺的传媒业务的其他传媒企业,以及因应用新的传媒技术而快速崛起的新媒体企业,从而扩大自身经营领域和市场空间,获取最新的传媒生产力,保持和增强自身竞争优势。美国时代华纳等传媒集团的发展显示,其很多次大型并购都与开拓新的传媒业务领域和市场,或获得新的传播技术有关。另一方面,传媒企业或传媒集团仅通过自身现有资源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或仅靠自身在传播技术上实现转型升级这种自我发展方式是难以实现的,在西方传媒产业实践中也难觅实际案例。

当代传媒业在通过集团化整合产业资源的过程中,已逐步跨越原有产业领域和边界,与其他相关产业开展交叉整合,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了传媒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间的融合。20世纪90年代期间,由于传媒业、文化娱乐业、信息产业间越来越密切的产业联系以及市场的交叉,这些行业的企业间的联合和并购渐趋增多。例如,1995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兼并了美国广播公司,一时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和传媒集团,意味着传统的大众传媒业与文化娱乐业的融合。2000年美国在线(AOL)并购时代华纳传媒集团,组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则意味着传统媒体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传媒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领域的融合产生了新的交叉产业领域和市场,往往能够成为传媒产业和相关产业新的发展方向和效益增长点。在这个意义上,传媒企业突破产业边界的跨行业、跨领域整合不仅仅是规模扩张这样的“物理变化”,而且是能产生全新的产业增长点的“化学反应”。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版业的发展动向与机遇

出版业是传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版业的发展与传媒业整体的发展趋势同步,有着类似的发展轨迹和发展规律。在产业层面,欧美国家出版业主导着当今世界出版市场,集团化同样也是当代欧美出版业融合发展趋势的重要体现。总体来看,欧美大型出版集团的集团化过程涵盖了四个阶段,即在本产业内的规模扩张阶段、跨媒体扩张阶段、跨行业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国际化扩张阶段,目前已经形成若干资本实力极为雄厚、在全球出版市场占据重要份额和有着显著行业影响力的巨型跨国出版集团。

同时,在数字传播技术变革的推动下,欧美出版业当前正处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20世纪90年代末及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等数字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介用户大量迁移到网络媒介上,世界各国传统出版业都受到了冲击,其进一步增长已遭遇发展瓶颈,在这一趋势下,实施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欧美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新方向。以励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为例。20世纪90年代后,励德・爱思唯尔集团首先成功地从纸质出版转型到数字出版领域,是世界范围内数字出版转型最为成功的出版商之一,而进入21世纪以来,又逐渐由STM(科学、技术及医疗)专业出版商向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由出版业转战基于网络等新媒介的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是对相关行业或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加工,并将结果提供给购买服务的特定客户以获取收益的新兴行业。③不仅是励德・爱思唯尔集团,因为近年来信息服务业市场的高收益性,不少欧美出版集团均凭借其原有内容资源优势,通过并购进入该市场领域,占据可观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

当代欧美出版传媒集团还出现了专业化整合的新趋势,以培生(Pearson)集团为例,培生集团自20世纪以来在长期的并购扩张过程中,前期实施主要是多元化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期间明确了教育、商业信息和大众出版(或称消费出版)三大核心业务;但其进入21世纪后则越来越注重专业化,逐渐将原本为集团三大核心业务之一的教育上升为整个集团的主要业务,将其下一阶段主营方向确定为“全球教育业务”,即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教育产业链,产业链的核心一环则为教育出版业务。

总而言之,面对媒介融合大趋势,出版业应积极面对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转型发展。首先,出版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已势在必行。互联网作为融合媒介不仅集中了人类信息传播系统几乎所有的传播功能,也在集聚越来越多的使用者,这就要求出版企业将其生产的出版产品以数字化形式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销售,如果出版企业固守纸质出版的生产,那么很可能会面临市场份额的减少,进而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因此当代出版企业都必须积极开展数字出版业务,实施数字化转型。目前,出版企业实施数字出版的技术条件与市场条件逐渐成熟,数字出版业市场有望快速增长,数字出版业务将成为出版业新的增长点,这是传统出版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出版企业要实施数字化转型,销售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版本已并非唯一选择。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一些产业融合市场近年来正处于高增长与高收益发展阶段,出版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时,应积极关注这些新生的融合市场,条件具备时应积极开拓融合市场业务。当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服务业市场。事实上,信息服务业可视为出版传媒业务的衍生业务,出版传媒企业原有的内容资源可成为开展信息服务业务的重要基础。对于我国出版企业或出版集团而言,也应通过数字化转型积极开拓信息服务业务,尤其在专业出版领域,我国出版企业值得尝试。进军信息服务业必须以内容资源的“大数据化”为前提,出版企业实现集团化发展,就可以在集团范围内聚合内容资源,形成大数据优势,为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乃至进军信息服务业开辟有利条件。这也表明,实施数字化转型和集团化发展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我国出版业集团化发展还应进一步有序推进,这有助于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转型。

另一方面,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版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发生交叉与渗透,也使得出版企业得以在更大的相关产业领域中寻找新的市场机会,获得新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空间。培生集团的发展战略正是利用了这样的发展机遇。培生集团原有的教育出版虽然有着稳定和可观的经济收益,但发展空间已较为有限,培生以教育出版为基础,延伸拓展成教育产业链,便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这对于我国出版业发展有重要启示。我国出版业集团化后,要实现快速发展,如果固守出版业务实难以达到发展目标,但可以以出版业务为基础,根据出版业务所属的更大科技、文化或教育领域,将集团主营业务拓展为涵盖出版业务的更大型的产业,通过并购等资本化运作手段打造包含出版业务的新的产业链与价值链,这无疑将使我国出版集团得以在更大的市场领域获得发展,而新的大型业务的开展也有助于反哺原有的出版业务,从而实现产业协同效应和范围经济优势。

(汪曙华,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博士;曾绚琦,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本文系2013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媒介融合趋势下深化闽台出版业合作研究”(编号2013C057)阶段性成果。

注释:

篇3

(1)又寸数字教材的理解   

提到数字教材,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各种电子终端和阅读器等物理载体,而忽视数字技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数字教材不应是任何物理意义上的“书”或“本”,也不仅是软硬件相结合的富媒体系统,它还代表一种方法或模式,能够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软件工具与移动终端,为整个教学过程提供数字化的内容资源与工具支持,满足现代教育对大规模个性化服务和跨时空共享的要求。  

 教材的学习是一个由教学设计者引导的按计划、有要求、受控制的过程,包含教学过程的特定环节或步骤,而教材是实施教学过程的工具和载体。教学过程要求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做出计划之中的反应,教师通过对这些反应的分析、判断、引导、调整等一系列处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等达到教学目标,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材内容是通往教学目标的桥梁,而非真正的学习对象因。我们出版的教材内容只是作为教学媒体承载了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以练习、测试、评价、研讨为代表的教学过程无法从物理载体上体现。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借助新的技术手段研发能充分体现上述这些教育属}生的新型教材,将是来来数字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2> Mooc带来的新型教材出版机会 

  自2oi2年起,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网络教育模式发展如火如茶,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产物,MOOC具有诸多变革性特征: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具备完整的教学活动设计;将线下实体课堂的全部教学过程与活动在网上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性;能同时完成教学引导、效果评价等信息管理功能。这些变革性特征不仅改变了课程建设的方式和方向,而且正在重构课程与教材的关系与生态链,必将带来相关学科教材建设的变革,加速传统纸质教材向数字融合出版的升级。MOOC真正挣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将课程建设延伸到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这也使得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传统教材无法适应课程带来的变化。从教材思维主导转变为课程思维主导,是教材变革的核心,课程与教材的融合将是大势所趋,MOOC元素将更多地运用到教材策划中,将会涌现更多适合MOOC背景的研发策略与教材形态,教材出版将迎来多种形态的出版时代因。  

 2.网络教育平台功能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网络数字教育平台是出版社提供教育服务的重要载体。我国很多出版社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初步完成从单一纸质教材服务模式向教学增值服务模式的转变。在前一阶段的出版社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中,教师已经养成在教学中使用出版社提供课程资源的习(贯。当前,数字教育平台已经成为教材出版商配套销售的必需品闭。在线学习的成效来自学习者的个体自觉程度、认知水平、学习目标等,所以,来来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应重点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与研究。  

(1)    基于学习者层面的分析研究   

在传统在线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的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兴趣偏好、学习状态以及在线学习过程中这些条件的改变,并没有反映在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指导上。来来的平台将通过学习过程信息的记录、传输、分析,实现对学习者情况的准礁把握,并随着学习者学习能力和情境的变化而调整。   

(2)    资源建设层面的设计研发   

来来教育平台需要了解不同层次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对情境的感知和大数据的捕捉技术,构建基于个性化需求的学习资源,使资源可以适应不同的学习者。这对资源内容的设计、认知负荷的处理、学习途径的选择以及支撑的学习王不境有更高的要求。  

(3)    学习支持服务的智能嵌入   

学习支持服务的发展趋势将从传统的对学习过程的支持到对教材、教师的直接支持,再到对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等的支持,甚至发展到对包括助学贷款等可能的间接支持。来来在线学习将能发现人与在线资源的沟通障碍,并提出个性、及时、精礁的支持。  

(4)    反馈评价的融入设计  

 反馈评价是检验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步骤。在线学习需要反馈评价的全过程介入,通过不断反馈评价,促进其理论的调整和实践的深入,并利用反馈数据进行改善,不断完善在线学习环境建设,以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囚。  

 3.从教育出版商向知识服务中心发展   

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教育活动的全样本、全过程数据,改变了以往教育测量、考试评估、教育实验等抽样样本、截面数据的本质,可以全面地反映事实,描述动态的发展。来来这些数据将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面向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创新的服务。  

(1)    知识服务的发展方向   

①个性化:按照用户特点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知识内容和系统,让用户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信息。②专业化:当需求指向特定的学科专业时,用户相同的知识需求就形成专业化知识的特定群,这时的知识服务将按照专业领域的方法来实施服务。③高智化:知识服务是以用户目标为驱动的服务,是对信息资源深层次智能化开发的信息服务。④知识增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工具,使知识服务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创造。  

(2)    知识服务的研发流程  

 ①信息采集:采集用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信息,建豆专项数据库。②分析和整合:专家对收集的相关需求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分析等加工,形成结构化的有用信息。③知识化:专家以有用信息为基础,结合其专业知识和已有经验,将成点状分布的信息节点整合成可应用的系统专业知识。④知识应用:专家根据用户的特点和要求,设计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产品,即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帮助用户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⑤服务反馈:机构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产品功能,以提高服务效率圈。   

(3)    知识服务的技术路径   

在数据采集阶段,传统出版社的存量资源是知识服务的数据基础,通过数据采集、数据挖掘等技术使信息数据进入语义标引库。在知识标引阶段,对特定出版领域的规模数据进行知识体系}生的语义标引后,通过相同或者相似维度的数据提取和汇总,进入数据计算环节。在云计算环节,通过日Base、日ive. Tez. Storm. Kafka等计算组件,将离线计算、流式计算、内存计算等计算框架融合在一起,实现统一的数据调度和管控。在大数据服务阶段,通过特定领域的大数据建模,综合采用共享、租赁、定制等多种商业模式,形成用户所需的知识服务川。   

篇4

第一,认真做好《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和《中国电信业“十一五”规划》的宣传贯彻和实施,加强行业指导和重大问题及政策研究。组织推进各地区、各单位结合规划精神和总体部署制定有关具体工作方案,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实。组织开展“三网融合”等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研究。

第二,继续组织实施产业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根据新一代网络等高技术产业工程重大专项落实方案的工作计划,开展有关专项的前期调研和专项方案的制定工作。做好数字电视产业相关工作。积极推进手机电视相关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第三,完善通信建设管理,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做好通信建设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管理工作,加强认证监督,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做好环境保护、第三代移动通信等通信工程建设标准和通信工程定额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通信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规范招投标程序和行为等。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信息产业“走出去”。进一步推动扶持信息产业“走出去”相关政策的出台,研究探讨运营和制造企业联合走出去,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建设以及开展海外项目的竞投标。继续推进与周边的对外合作项目。

篇5

一、研究背景

(一)产业融合的概念、路径

产业融合是伴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与扩散而产生的,并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产业融合涵盖的范围很广,建立在具有更广外延的现象上的理论研究才更具有普适性。传统的产业界定是从企业或生产者角度界定的,而旅游产业是需要从需求角度来界定的,正是因为旅游活动才发生了相关消费及相关供给,正是这种需求串联的特点,使得旅游产业表现为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传统产业,而是表现出很强的产业类型渗透性――旅游产业总是与其他产业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交叉关系。因此,产业融合不仅在旅游业是存在的,而且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旅游业天然就具有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特性。

各种产业因自身的功能作用、技术优势、特色等的不同,以及它们与旅游业关联方式的差异,融入旅游产业的途径也各不相同,主要包括四种:通过资源融合路径形成的农业旅游、工业旅游、节庆旅游、森林旅游等;通过技术融合路径形成的创意旅游、动漫旅游、信息技术旅游等;通过市场融合路径形成的房地产旅游、会展旅游等、通过功能融合路径形成的教育旅游、医疗旅游、体育旅游、修学旅游等。

(二)工业旅游的概念

工业旅游是工业生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包括参观产品的生产和制造过程,是游客通过参观工业生产的过程获得一种新的感受的过程,具体来说是以工业资源为吸引物,通过旅游业与工业的整合或开发,突出工业资源的吸引力,并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新型旅游形式,是集学习、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和企业发展项目,是现代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旅游在发达国家由来已久,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利用自己的品牌效益吸引游客,同时也使自己的产品家喻户晓。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企业开始注重工业旅游。

(三)曲靖市工业旅游发展条件

滇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良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曲靖市为中心的两烟及配套产业、能源产业、矿冶产业、化工产业、汽车及机械制造产业、生物资源开发与创新产业等六大产业、三大工业园区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体系,昭通的天麻、曲靖的水利水电等工业资源,而且有些有些资源不仅在省内较为有名,而且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一定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发展工业旅游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开发基础。曲靖市工业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齐全,资源特色十分明显,科普和文化价值十分突出,而且与其他旅游资源结合紧密,关联带动作用明显。

二、曲靖市工业旅游的产业融合分析

(一)融合动因

1. 市场需求的推动。首先,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传统观念中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一些社会文化、产业活动、经济成就等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其次,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闲暇时间也在慢慢延长,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生活方式,并且这种生活方式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旅游方式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追求个性是游客旅游的一种内心需求。再次,工业旅游的知识性、教育性、参与性等适应了游客拓展视野,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的需求,在观光休闲的同时,又能获取从未涉及的工业知识和信息,进一步促成了工业旅游的快速融合发展。

2. 技术创新的拉力。工业和旅游业都在不断地出现技术创新,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工业和旅游业在市场调查,或在市场营销的方式和手段等在技术上提供了融合基础。

3. 竞争合作的压力。在旅游产业和工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进行资源充分利用、产品多样化,业务增多及多元化经营等,这样,一方面分散竞争风险,另一方面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势在必行。

(二)融合过程

工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链对接的过程,工业提供旅游资源,旅游业提供服务延伸部分。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工业的产业链主要由前期的调查、研发,中期的生产、加工和后期的宣传等环节组成。游客可以对其中具有新奇、先进、知识等环节进行了解,并可以深入体验、感受工业的魅力。旅游业在融合过程中进行服务延伸,通过具有旅游价值的工业资源,与工业环节交织在一起,由旅游企业策划、组织,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与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知及体验需求。

(三)融合效应

1. 促进产业的创新优化。对于旅游业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拓展旅游业发展领域,市场细分化程度低等问题。由于工业旅游是第二产业衍生出的第三产业,必将推动产业结构的创新优化。

2.提升市场的竞争合作。工业和旅游业的融合,使这两个产业都获得了更广阔的市场,通过突破不同产业自身所形成的分割状态,会降低交易成本,增强旅游功能,从而使工业和旅游业都形成了持续的产业竞争优势。

3.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方面,由于曲靖位于滇东北地区,省内与省会城市昆明,省外与四川、贵州、广西等省的客源距离比较近,处于连接滇、川、黔等省的枢纽地带,区位优势明显,曲靖工业旅游的开发,能够使其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起到促进作用。

三、阻碍因素

旅游产业融合的实现归纳起来受两方面制约:一方面是供给因素的制约,而供给因素又包括宏观的管理制度与微观的企业能力,另一方面是需求因素的制约,融合的最终实现离不开消费市场的接受和认同。因此,只有供需双方对产业融合引发的变化实现了观念与行动上的契合时,才能促进旅游产业融合的真正实现。

(一)制度障碍

制度障碍主要包括产业政策管制、产业管理管制和市场垄断结构。曲靖市工业旅游资源,有一部分属于水利工业,有一部分属于化工,还有些属于食品,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制,且都遵循不同的产业政策和行业政策,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二)能力障碍

能力障碍主要包括企业整合能力、核心能力刚性和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我国旅游产业经过 30年的发展,虽已形成了相当的产业规模,但是微观层面上的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仍然较弱。旅行社业散、小、弱、差的局面并未改变,管理经验不足,市场混乱,竞争力差,很难形成规模经济以及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饭店业虽学习到发达国家饭店业管理的经验和知识,但在转化为自身能力方面尤其是在融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创新方面仍然较弱,甚至出现不少固守所谓行业惯例的不适合环境变化需要的情况;而其他产业在向旅游产业融合中虽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先进的商业运作模式优势,但融合是双方甚至多方的事情,在竞争力观念和实力都较弱的情况下,也很难出现良好的融合效果。

(三)需求障碍

需求障碍主要包括消费能力、消费行为习惯和消费者的学习能力。既然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在于创新,那么融合型创新形成的新型旅游产品在推向市场时,都面临着市场是否愿意接受、是否有能力接受的问题。如果融合型产品不能被市场接受,那么缺乏市场融合的产业融合也是很难形成并具有竞争力的。

四、疏导机制

(一)放松产业管制,完善跨界治理机制

旅游产业是一个民生性产业和竞争性产业,政府应放松产业管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进入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产业的更新换代。当然,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会出现因规则、资源及利益分配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所以完善跨界治理机制以协调各局部利益主体在产业融合中的行为不配合的矛盾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产业协作,强化政策引导效应

在消费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各产业部门要打破部门分割的思维,以开放的观念寻求产业发展更广阔的空间,要跳出本产业看待产业发展形势,以产业部门的联动政策的出台,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为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初期发展的需要,可考虑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编制产业融合规划,出台产业融合标准,引导产业融合行动。

(三)培育企业集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篇6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01

1引言与文献回顾

金融发展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Patrick(1966)首先论证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Goldsmith(1969)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二者之间存在相互推进的关系。Bagehot(1973)根据金融发展对工业的贡献进行分析,认为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使得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从而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Wurgler(2000)通过统计数据分析,论证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Rajan& Zingales(1998)探讨了金融发展水平和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金融发展水平影响着产业的规模及产业集中度,而金融结构的改善及金融发展能够促进新企业的建立及产业的成长进而改变产业结构。Levine (2002)认为金融机构能够通过作用于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Tadesse(2007)认为企业技术进步与银行体系存在正向的联动关系,两者共同促进一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在国内,学者们主要是从金融发展如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角度展开的。在探讨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方面,杨慧芳(2000)以广东地区为例,探讨了金融支持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惠晓峰、沈静(2006)采用回归方法对东三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结论。在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较多。范方志(2003)从东、中、西三个区域分析了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认为金融结构转换速度的快慢影响着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齐讴歌和王满仓(2012)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对产业结构的作用,认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协调性关系不明显。张旭、伍海华等(2001)通过研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及金融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机制。龙玉国等(2011)、李剑(2013)、余萌和刘景卿(2013)等学者主要研究金融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单向影响作用;鲍金红(2013)、时文龙等(2014)学者则采取实证手段,着重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将在借鉴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贵州省为例,对贵州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进行求证,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二者相互促进的对策建议,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2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作用机制

2.1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存在着推进效应,金融发展主要体现在金融资产总量的增长以及金融结构的优化。首先,金融资产总量的增长直接影响着产业的资金分配,确保产业升级能够得到充足的资本,有效调节着资金的产业投向。在资金的导向作用下,金融发展通过建立高效的金融体系,为产业成长提供必要的金融资源配置和重组机制,并通过打破行业的部门、地区和国界限制,改变产业间的存量资金结构,引导资金流向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其次,金融结构的优化往往伴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金融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提升了居民消费水平,改变了居民消费结构,将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同时,金融结构的优化推动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而金融市场的繁荣能够分散产业结构升级的风险,有利于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进而促进结构升级与协调发展。

2.2产业结构升级对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

其一,产业结构优化导致金融需求增加,促进了金融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着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的提高,并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人们对各种金融理财产品的需求会相应增加,进而引致金融产业内部分化与升级,推动金融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产业部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金融需求,产业结构演进到一定阶段会促使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加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其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金融结构的不断转变。一方面,新兴部门的涌现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产业结构的升级面临着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金融业能够提供更多可以分散风险、规避风险的途径,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发展新兴金融机构,进而带动金融结构的快速转换。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技术进步提高了金融创新的速度,扩大了金融交易的范围,使得交易手段变得更加便捷,从而加快了金融深化的进程,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3贵州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

3.1贵州省金融发展现状

贵州省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省份,近几年来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2011-2014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6000亿、7000亿、8000、9000亿元,年均增速为12.5%,高于同期全国水平4.7个百分点,2015年GDP占全的比重由2010年的1.13%提高到2015年的1.55%。从金融发展总量看,2015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0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5.0%提高到2015年的5.8%。金融资产总量达到58340.77亿元,比上年增长45.6%。其中,银行业存贷款总量34490.58亿元,比上年增长24.8%,保险费收入达257.8亿元,比上年增长21%。从金融机构发展来看,贵州省已逐步形成了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辅的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从金融资产质量来看,近年来全省金融资产质量逐步提升,201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31%,同比减少0.02个百分点,其中,省内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6%,同比下降0.26个百分点。从金融结构来看,近年来贵州省金融结构不断调整,证券业和资本市场得到较快发展,证券筹资额从2013年的10.46亿元猛增至2015年的437.33亿元,增长了40倍之多。2015年全省全年证券市场累计筹资43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证券、期货成交23592.39亿元,比上年增长97.1%。比较而言,贵州省仍然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作为主要融资方式,间接融资发展快,直接融资发展较慢,金融资产结构不够合理。

3.2贵州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贵州省三大产业稳步发展,产业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2000年,贵州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6:38:26,呈现“二、一、三”模式,2005年演化为25:39:36,呈现“二、三、一”模式,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比重快速提高。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演化为16:39:45,已然呈现出“三、二、一”的结构模式。由此可见,贵州省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型向“二、三、一”型再向“三、二、一”型的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渐向合理的方向转变。不仅如此,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贵州省三次产业结构也有明显优化。以工业为例,目前贵州省立足资源优势,稳定重工业发展,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加快了以“五张名片”为首的轻工业发展。“十二五”时期,贵州省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5%,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3%,轻重工业获得了同步发展,呈协调发展之势。从第三产业发展看,近年来经过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集聚发展和创新发展,以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快,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逐步完善,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4贵州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

4.1指标的选取

本文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反映贵州省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和反映金融发展的指标。金融发展指标使用金融规模指标FIR来衡量,主要反映金融规模的扩张。金融发展规模以金融相关率(FIR)表示,该指标是Goldsmith于1969年提出的,它是指在某一时点上现存的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的比值,计算公式为FIR=(存款+贷款)/GDP。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以ISR表示,由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占GDP的比重来计算,反映贵州省产业结构升级。本文采取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在样本容量上,采用1996-2015年的连续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主要来自历年《贵州省统计年鉴》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4.2贵州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检验

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讨论贵州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保证分析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4.2.1平稳性检验

由于FIR和ISR都是时间序列数据,如果数据存在不平稳性即存在单位根,则建立的回归模型就可能出现“伪回归”,影响统计分析的科学性。为此本文将采用ADF检验法分别对各个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Eviews7.2软件对FIR、ISR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

根据检验结果,原始序列在10%显著水平下都是不平稳的,经过两次差分之后,阶差分序列D(FIR,2)、和D(ISR,2)在1%显著水平下都拒绝了原有单位根的假设,表明二阶差分后的变量都是平稳的,变量FIR和ISR都是二阶单整的。

4.2.2E-G协整检验

因为变量D(FIR,2)和D(ISR,2)都是二阶单整的,符合进行E-G协整检验前时间序列数据必须是同阶单整的前期。下面利用E-G两步法对FIR和ISR进协整检验,首先以FIR为自变量ISR为因变量,分别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回归方程,然后再对回归以后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验证贵州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表2中,ECM是以FIR为自变量ISR为因变量建立的回归方程的残差,C表示常数项,T表示趋势项,K表示滞后阶数。经检验,ADF统计量即-1.732,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0%的临界值,残差是平稳的。由此可知在10%的显著水平下,贵州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如下:

其中,m为协整方程的随机误差项,经过检验,方程与方程系数都是显著的,由此可见,从长期来看,贵州省金融相关比率提高一个单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率就提高0.1758个单位,两个变量呈正相关关系,彼此间联系比较明显。

4.2.3格兰杰因果检验

目前,我们仅知道产业结构优化率(ISR)及金融相关比率(FIR)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但这种协整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我们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表3所示。

从检验结果来看,在5%的显著水平下,在滞后第一期到第第三期时,贵州省金融相关率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都没有构成因果关系,但在滞后第四期的时候,贵州省产业结构升级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金融发展却不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因,说明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贵州省金融发展,但金融发展对贵州省产业结构优化升却没有影响。

篇7

1农业产业园建设

篇8

A=西沐

Q:在您看来,当前艺术授权市场的发展状况如何?

A:艺术授权,或者是以艺术授权为核心的艺术衍生,有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拥有艺术品原型,一个是没有艺术品原型。前者通常意义上指的是在原作基础上的高仿真作品、限量复制品,艺术形象与其他产品之间的组合或者艺术形象在不同媒介上的应用,比如印到杯子上或者衬衫上。后者指的是通过创意设计形成了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可以消费的衍生品形式,比如一些艺术机构推出的设计类、工艺类产品,像MOMA设计的钥匙扣等,也可以叫艺术衍生品。

就艺术版权授权市场来说,不管在国际还是国内都是发展比较快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语境下以及国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力倡导之下。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去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000美元。综合世界范围的经验来看,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大众消费结构正面临着转型、升级,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对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消费。在这样多重的背景之下,艺术衍生品作为一种消费业态,与大众消费有了越来越多的共性之处。

从产业的层面来说,中国艺术衍生品产业现在正在发生结构性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艺术衍生品的消费市场在不断地规模化,需求旺盛;二是世界艺术衍生品产业链的发展面临重塑;三是中国概念的不断崛起,中国民族文化资源介入艺术衍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正在成熟。

艺术衍生品产业的发展,正在经历从“品牌主导的产业链整合的艺术衍生品产业模式”向“IP主导的跨界整合驱动的艺术衍生品产业模式”发展,这标志着艺术衍生品产业开始或者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形态,特别是“互联网+”概念的出现,更加推动了这一进程。具体来说,以前艺术衍生品产业发展更多的是靠品牌的整合与推动,进入新的世纪以来,艺术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不仅仅是进入到产业的范畴,也不断地跨界从而进入了文化范畴,比如IP的范畴。这个时候,艺术衍生品产业发展依靠的是IP的驱动。当然,在最初的时候,IP就是一种单一的知识产权,它在第一阶段时是文本的,原创的,它就是一种版权。后来IP辐射到影视、动漫等领域,这是IP的第二个阶段。现在发展到IP的第三阶段,即整个IP成为了内容生产的灵魂,当产业有了这种内容之后便迅速地与包括影视、音乐、动漫、出版等等在内的产业迅速跨界,从而形成全新的产业链条。

Q:是否可以具体谈一下如何才能进行“IP驱动”?

A:总的来说,“IP驱动”的实质就是创意能力对资源整合与聚合的能力。其中包含两个大的种类,一个是将艺术品或艺术符号与其他产业,比如与商业、与房地产业等进行跨界融合,像迪斯尼乐园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是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资源,如一些元素进行跨界整合。比如爱马仕,它是非常有名的奢侈品牌,现在它的一些产品中也加入了中国的文化元素,比如爱马仕丝巾中采用的苏州丝绸印染技术、山东昌邑丝绸手工的制作技术等等,为其赋予了更多的品牌与文化内涵。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架构基于非遗资源的艺术衍生品产业链,形成基于非遗IP的艺术衍生品产业。

Q:在IP驱动的艺术衍生产业模式中,需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

A:首先要创立自己的IP资源,并将其转变为IP产品以及IP资产其次是要拥有非常专业的运营队伍和市场人员。第三,要按照IP形成的规律去运作。比如,当IP与电视、电影或者其他业态进行跨界的时候,要注意IP发展的一些规律,不断地创造丰富多样的IP产品,以满足消费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以前企业满足市场需求的方法很明确、指向比较单一,就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一件产品生产地越多,边际成本越低。然而在IP的语境之下,市场的需求是多样性、个性化的,这决定了产品的生产工艺的管理一定也是柔性的。

Q:您认为国内艺术衍生品市场面临着哪些问题和瓶颈?

A:首先是版权保护,这是艺术衍生开发最核心的东西。版权的保护如同其他的知识产权的保护,然而就目前国内的环境而言,不管是法律的完善、监管的力度还是治理的手段而言,都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第二是当前人们对于艺术衍生品的观念认知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些人会觉得艺术衍生品是规模化的工艺生产,所以不管是是从价值还是价格上,者使其难以获得一种公平的评判,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第三是产业链条的支撑。一个产业之所以能够发展,是因为各个产业链条能够得到非常有效的拓展,而这种拓展依托的是什么?首先是市场需求,其次是完善的支撑体系。艺术衍生品本身是一种产品,其设计、生产、销售等涉及到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事实上,其中的制约因素非常多。除了上面说的两个还涉及到专业人才的不足、创意设计的缺乏、制作销售环节的不足等等。

第四是艺术衍生品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艺术衍生品资源的资产化、金融化发展步伐比较之后,艺术衍生品产业企业融资能力弱等现象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改观,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与创新过程。

Q:在您看来,艺术衍生品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A:就全球的艺术衍生品市场发展趋势而言,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全球艺术衍生品的概念及其业态形式,在产业要素市场已经发展成熟过程中,不断打破已有的概念与程式,整合并形成新的价值链与产业链,同时形成了条越来越清晰的发展主线:整合价值-创造价值-构架价值链条-构建产业培育平台(新业态的孵化)-形成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二、全球艺术衍生品产业正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发展艺术衍生品最为关键的是六个环节:第一是授权,第二是专业的创意与设计,第三是有品质的制造与有质量的生产第四是整合完善的营销体系,第五是培育与引导消费,第六是体现文化内涵与品质的品牌。除了第二点,全球衍生艺术品产业的全球化进程已经展开,创意与设计的国际化问题,核心是多极化、区域化与本土化问题,已成为全球艺术衍生品产业竞争发展的制高点。三、随着艺术授权业态的不断独立及规模的不断拓展,全球衍生艺术品产业正在走向产品、生产品牌。消费热点等的多元化,以及新兴业态、业态融合形式及与已有业态重塑再造等多业态共生的发展之路。四、随着全球艺术品市场及其艺术消费格局的变化,全球艺术衍生品产业的格局也正在形成之中,世界新兴经济体国家特别是亚洲新兴经济体正面临全球艺术衍生品“本土化”的过程。中国如伺在全球艺术品市场及其艺术消费格局建构过程中,如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策下,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与积极政策的优势发挥好,可以说是个重大课题。五,随着产业资本与体系的广泛介入,全球艺术衍生品市场正在经历交易体系的再造。首先是艺术商店不断脱离博物馆、美术馆走向实体店;其次是在品牌的整合下艺术商店走向连锁或品牌化经营;三是艺术商店+电商;四是交易平台化+电商。除此之外,艺术衍生品的二级市场也会不断兴起,如拍卖、博览会等形态也在不断兴起。六、全球艺术衍生品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产业竞争的结果,而是巨大需求牵引的结果。集中的巨大需求迅速整合与聚合了相应的产业要素及支撑体系的培育与形成,并推动全球艺术衍生品产业正在迅速完成新的塑造。首先是衍生艺术品产业的不同阶段如授权、创设、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不断独立成为新的业态,社会化分工更加精细;其次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衍生艺术品产业资源的能力与基础正在形成;三是在需求的推动下,新兴业态的产生与老业态的再造共生共存,不断满足越来越个性化、规模化的消费诉求。七、全球艺术衍生品正在由艺术品的替代品、高端生活用品及礼品不断向资产概念、财富概念转化。也就是说,艺术衍生品正在成为

个投资产品,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的资产配置工具之一。

Q:对于当前的艺术版权授权平台来说,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A:首先需要秉持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来建立平台的公信力,其次是必须要拥有大批的用户,才能让艺术版权有一个流通、消费的渠道,第三是有能力提供综合化、规范化的服务以及提供增值性的服务,一方面要协调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另方面要推进被授权方提升创作出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的授权产品的能力。

Q:对于艺术版权授权市场来说,其中存在着哪些风险点?

A:其一,版权的唯一性能不能成立,以及是否能够对于版权进行很好地维护;其二,版权的内容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是不是有相应的设计能力与生产及管理能力,即研发设计生产出来的衍生品能否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制造生产出来的衍生品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第三是产品在市场的定价风险。

Q:现在市场上的一个状况是,影视版权、文学版权发展得会比较快一些,相较之下,艺术版权的发展会弱一些。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A:电影、影视、文学、音乐等类型的产品本身是比较大众化的,与之有关的衍生品在设计、制作、生产销售和价格等方面也比较容易传播开来。与之相校,艺术版权授权还处于一种比较高端、比较小众的状态。比如以原作为基础的高仿真作品、限量复制品等等,价格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有些也被人们拿来做收藏。这有赖于人们的消费观念、市场的开发需求等更加全面的深化,特别是跨界融合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Q:如何看待对于艺术版权进行投资和质押融资的现象?如何吸引资本的介入?

篇9

在中国融资租赁业迅速复兴的过程中,天津滨海新区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随着国内外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新区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机遇。滨海新区应该审时度势,发挥优势,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快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步伐,将滨海新区建成中国乃至世界融资租赁产业极地。这不仅是滨海新区融资租赁产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新区和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更是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滨海新区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现状

天津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原本落后于北京和上海。2005年滨海新区只有一家融资租赁公司——津投租赁。但是,仅仅经过几年的发展,新区就拥有了包括总部公司、单一项目公司、分公司和办事处在内的近300家融资租赁企业,在业务总量、行业实力等方面超过了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发展较快的城市,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最大融资租赁业聚集区。

1、业务总量

从业务总量上看,随着天津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凭借着较强的行业实力和新区的集聚效应,新区融资租赁业务总量自2008年一直占到全国20%以上(见表1),超过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发展较快的城市,继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2、行业实力

从整体行业实力上看,截至2011年底,总部设在滨海新区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达到57家,约占全国各类融资租赁企业总数296家的五分之一。注册资金共约365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1032亿元的三分之一。其中由银监会审批和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全国共17家,滨海新区有3家,约占全国的17.6%;由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审批和监管的内资融资租赁公司全国共66家,新区有6家,约占全国的9.1%;由商务部和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审批和监管的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全国共约210家,新区有48家,约占全国的22.9%。在以注册资金为序的中国融资租赁十强企业排行榜中,新区就占有5家,分别居第二、四、五、八、九位(见表2)。可见,目前滨海新区整体行业实力居全国第一。

二、打造滨海新区融资租赁业极地的优势

1、具有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因

2006年,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天津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跨越式发展时期。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到2011年,天津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越,国内生产总值一举超过苏州和深圳,在中国十强市排行榜中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的第四大城市经济体。天津要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有金融业的持续支撑和稳定的资金投入。由于历史原因,天津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期货业等,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超越北京、上海、广州,而融资租赁业则可以实现率先发展,在全国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为天津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资金支撑,这是天津融资租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因。

2、不断完善的政策法规发展环境

为推进融资租赁产业发展,天津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9年天津就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研究出台了《关于促进租赁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从公司设立、物权保护、市场培育、财税资金等方面全力支持融资租赁产业发展。近年来,为促进作为骨干的飞机船舶租赁业的进一步发展,天津市人民政府和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又联合召开新闻会,了《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融资租赁物权属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试行)》,融资租赁物的权属保护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此外,即将在津设立的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天津海事仲裁中心以及中国贸易促进会天津推算及法律服务中心,也将进一步完善天津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有力提升天津产业发展软环境。

3、作为全国推行营改增的税收体制改革试点

税收作为与法律、会计和监管并列的影响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四大支柱之一,直接影响着租赁公司的运营成本,关系着融资租赁行业的长远发展。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印发的通知》(财税〔2011〕110号),正式启动了“营改增”这一重大税制改革。2012 年起作为享有国家先行先试政策的特区,天津市融资租赁业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适用税率17%,同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税率选择17%的优点是可以保持下一环节抵扣的连续性,且同时实施即征即退政策,可将租赁公司的税负控制在一定水平。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仍旧延用之前差额征收营业税的方法,即租息收入扣除借款利息支出及其他价外费用作为应纳税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对融资租赁业的有利因素是实现了融资租赁业与消费型增值税改革的顺利衔接,降低了承租人的实际税负,促进了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为融资租赁业的业务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飞机船舶等工业融资租赁蓬勃发展

2009年以来,天津借助东疆保税港区特有政策优势,根据飞机船舶跨境租赁的特点,创新摸索出单机租赁公司、单船租赁公司、保税租赁、离岸租赁等“东疆模式”,以点带面,重点突破,飞机船舶租赁产业迅速崛起。天津已经吸引设立单机租赁公司35家,单船租赁公司28家,实际完成飞机租赁20架,船舶租赁12艘,实际租赁金额约13亿美元,手持飞机租赁订单42 架,船舶租赁订单25艘,预计租赁交易额可达80亿元。

5、多元稳定的资金供应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工银、民生等银行系融资租赁机构在津蓬勃发展,其自身拥有充足的资金,且在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和规避风险等方面均具有较成熟的技术,这些都为天津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金基础。“十二五”时期,天津经济实力还将稳步大幅提升,对资金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天津已在积极构建银行信贷、融资租赁和证券融资相互衔接、多元稳定的资金供给体系。

三、建设滨海新区为融资租赁业极地的政策建议

1、提高融资租赁社会认知度,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保障

长期以来我们对融资租赁的认识存在误区,思想观念与世界融资租赁业的蓬勃发展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脱胎于计划经济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完善之中,“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维模式在企业扩大规模、添置设备的决策中依然占据明显位置,“重买轻租”观念仍很普遍,传统的所有权意识根深蒂固。对融资租赁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由此严重制约了融资租赁这一现代租赁业务的发展壮大。因此,应加强对融资租赁业务的理论研究,加大对融资租赁的宣传力度,帮助企业深化对融资租赁业务的认识,理解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融资租赁多赢格局中的重要意义,摒弃重所有权、轻使用权的陈旧观念。

2、拓宽租赁企业多渠道融资,规避融资风险

从2011年开始,央行采取了收紧银根提高贷款基准利率的一系列举措,对融资租赁企业的实际运营带来了较大的财务压力和经营风险。因此,优化租赁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对贷款的依赖成为解决融资成本高企、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综合国内外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经验,有以下措施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是鼓励融资租赁企业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扩展融资渠道;二是发行企业债券,采用直接融资的方式降低资本成本;三是运用保险基金,吸引广大保险企业投资于融资租赁行业,多元化企业的股权结构;四是采用国内外上市筹资的方式为租赁企业增强实力,提高直接融资的能力;五是鼓励融资租赁企业的母公司追加资本金。

3、探索和创新融资租赁企业丰富租赁形式

租赁形式多样化是现代租赁的基本特征。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在发挥原有融资租赁形式优势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其他融资租赁方式,对融资租赁业务进行创新。如转租赁、售后回租、收益百分比租赁和杠杆租赁等,这有利于开拓租赁市场,扩大租赁业务的服务对象和范围,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4、强化风险意识,建立科学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

融资租赁业务存在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贸易风险和技术风险,这些风险最终会转嫁给出租人。因此,为减轻融资租赁公司的压力,保障融资租赁公司的利益,提高融资租赁公司的积极性,必须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实施风险预测、风险阶段性预警、风险预防、风险监控、风险锁定和风险化解等一系列措施。二是实施信用层次管理,建立用户信用等级档案,对不同信用级别的用户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和风险控制方法。三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租赁信用保险制度。由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当租赁公司开展的租赁业务符合某些条件时,租赁公司可要求与政府相关部门签订信用保险合同。当承租企业无法继续偿还租金时,租赁公司可以从政府设立的专项基金中获得剩余租金的一定比例作为赔偿金。

(注:本文是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滨海新区建设中国融资租赁产业极地研究》和天津商业大学SRT项目《关于建立“滨海瑞力创新型金融租赁公司”的创业计划》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B

江西省的自然旅游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是江西省近几年来发展旅游的重要区域之一,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是增加江西省经济软实力、实现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产业、农业等众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概况

(一)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涵盖了江西省经济最发达的主要区域。具体区域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新余和抚州等9个设区市及相关附属的38个县区,该区集中了全省50%的人口和60%经济总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都已经被包含在内。

(二)高新产业聚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国务院批复以来,吸引了各领域的人才前来发展,为该区注入了新鲜的发展血液,大力推动了科学创新及技术改革,使鄱阳湖经济区成为了江西在创新方面最有优势的地区。创新资源和创新实力优势最明显的地区。此外,全省多所独立院校、高新技术产业实验基地及工业企业坐落于此。

(三)交通条件优越

鄱阳湖经济区已经形成了水陆空较为完善的立体交通网,包括通往景区的道路都日渐完善。如此便利的交通使景区可进入性大大提高,为游客出入提供了方便。

(四)旅游资源丰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共有可供开发的观光景点153个,区域内分布着世界级遗产、世界级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绿色旅游资源,同时还广泛分布着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红色、古色景观。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

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良莠不齐,旅游资源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虽然部分景区及所在地市旅游产业发展势态良好,但整个区域总的发展完整性和独立性不足,从而显得很松散。

(二)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景区景点的经营权归各县市,在旅游营销宣传上没有统一的宣传口号及模式,呈现出各自为营的态势,一些不良竞争阻碍了该区旅游业的发展。该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缺乏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营销,一个景点甚至是分属不同部门。

(三)缺乏合作精神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景区景点之间严重缺乏互动,很少有区域合作的机会,不是没有机会,而是这些景区景点的管理者合作意识淡薄,没有主动开发共谋合作的精神,这使得旅游目的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释放出来,景区景点没有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收益。

(四)缺乏利益协调和共享机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因为受到行政区划、地域管辖、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的作痛,如今尚未建立起区域共同发展旅游的利益共享机制。区内的各个地市及景区在旅游规划、产品设计、营销方式上不仅雷同严重,而且还有不良竞争。这都制约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综上所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资源呈现出“分布广泛,个别集中”的特征。多年来,环鄱阳湖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都归属于县级行政管辖,形成了旅游产业分散布局,旅游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一直难以形成品牌及竞争优势。因此,要想克服行政区划的困难,必须走“区域间强势联合,旅游产业融合”的道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更好的实现优势互补。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融合模式

(一)生态农业旅游型产业融合模式

1.以现代特色种养业为依托,深入挖掘传统农业旅游资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借助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生态绿色食品丰富的优势种植特种蔬菜瓜果和观赏植物,提高“旅游经济作物”的附加价值;特色农作物还可在旅游餐饮与产品上进一步开发销售,彻底打响鄱阳湖的“绿色”品牌。

2.以古村落资源为优势,创新推进新型乡村旅游业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丰富的古村落资源,如婺源,已经开发出相对健全成熟的古村落旅游,但仍有很多待开发的古村落资源。对于古村落的开发,要借鉴婺源模式,因地制宜加入生态旅游功能,并尽快加强交通、住宿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3.以养生度假功能为主导,拓展健全相关农业旅游项目

针对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商务和政府人员等高端客户群体,设计开发以优美自然风光或成熟旅游景区为依托的养生度假型旅游项目。在农村休闲度假旅游的基础上,增加会议中心和品牌会所等商务设施,使休闲与商务完美结合。依托知名休闲景点的名气,引进或建立商务俱乐部和商务会所,吸引高端商务人群,拓展旅游功能。

(二)文化创意旅游型产业融合模式

1.视旅游产业为主体,加入文化创意元素

文化创意产业以现实的景观来展示作品中虚幻的情节,旅游景点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影响力来向消费者甚至是全社会来宣传自身。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景点的真实性而增加其消费者的体验感,也会因著名景点的知名度而取得更好的宣传广告作用;旅游景点则在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而获得更高的知名度,也可利用文化演出的形式等在旅游景点内扩大影响力,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

2.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加入生态旅游功能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个介于政府、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以文化创意为内涵,以吸引旅游者为目的的一个新型的融合产业集群。在园区中设立展示文化创意作品的展示区、以演示和服务为目的的体验区和负责旅游者集散、会议节庆的商务区等,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活动中加入了生态旅游功能,产业园区也就成为一个人造的新型的旅游景点,文化创意产业将具备旅游功能。

3.二者相互延伸重组,创造新型融合产品

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业的部分要素内容在景区重组,构建出一条全新的价值链,创造出新型的融合型产品,包括会展旅游产品和节庆主题旅游产品等。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是以节庆、会展等主题作为产业融合的纽带,以节庆会展的方式,整合举办地的各种旅游资源,设计打造出互动式的文化创意体验活动,是一种较为流行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形态。

四、结语

生态旅游产业融合有利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1.转变政府角色

首先,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要想融合旅游资源,首先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鼓励企业创新改革。其次要大力整顿交易市场,规范产权明细。再次,相应的放松行业监管,改良已有的管理体制与政策法规,大力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适当的放松经济管制,完善社会保障与行业激励政策。最后,制定相管的产业技术策略,努力引导高新产业发展,恰当的运用到旅游产业发展中。

2.转变企业发展战略

旅游产业融合的主题是旅游企业,能否实现产业融合关键在于企业的实力大小与创新能力的高低。旅游产品的设计与服务的创新关键是要满足市场需求,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首先,旅游企业的发展要多元化,管理要精细化。企业要想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就要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开展多元业务的整合,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其次,旅游企业结构也要随着战略转移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结构逐步趋于授权化、扁平化、柔性化,进而更快的跨行业经营,最大的满足行业内与行业外的市场需求。最后,旅游企业能否成功经营自己核心业务之外的能力是目前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旅游企业需要引进一些新型的管理工具来应对,如电子商务线上营销、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工具来加速提升旅游产业融合后的产品与服务质量。

3.转变产品营销策略

旅游产品作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客体,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被市场完全接受。因此,旅游企业要想方设法转变市场营销的模式,策划一系列的营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份额。首先,突出“概念营销”,在分析掌握了消费者的心理之后,以旅游企业融合后的产品为依托,借助数字传媒技术,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抓住节假日举办各种活动来刺激消费。其次,运用“网络营销”,借助纸质及数字传媒,实现对传统营销在观念、战略手段上的挑战和革新。再次,强化“品牌营销”,企业通过树立自己的品牌、强化品牌效应来延伸相旅游关产品的价值链,扩大相关融合型旅游产品的网络效应。最后,深化“文化营销”,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并融入旅游企业的文化元素,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思想内涵或特定的品位。

[参 考 文 献]

[1]于刃刚,李玉红,麻卫华,于大海.《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147

[2]王起敬,高凌江.会展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机理和对策[J].旅游管理,2013(10)

[3]李荣菊,池志勇.传统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J].综合论――2013:247-248

[4]侯诗誉.三明陈大镇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5]李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郑州为例[D].河南大学,2013

[6]但红燕.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研究――以四川金沙文化为例[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1):75-78

篇11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它是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附近的新郑综合保税区(即郑州航空港区)为核心的航空经济体和航空都市区,是郑州市朝着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方向发展的主要载体。可以预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会成为郑州市经济发展的新板块和中原经济区的龙头。

二、研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研究“郑州航空港经济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该研究能够培育中国新经济增长极。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中,必然要通过城市特别要通过大城市来作为支撑区域经济中心发展的引擎,而一座大城市要成为经济发展引擎的首要条件是交通发达。郑州作为内陆大城市,既不靠海,也不靠运河,那么只有发展航空港才能使其快速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进一步研究发现,郑州航空港不仅仅是中转客运与货运,而是有高端制造业基地支撑的实体性航空港。这样一来,郑州就具备了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经济增长极的最优条件。

其次,该研究可以提高中原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郑州航空港经济不仅运输的是实体产品,更重要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支持中国,这才是郑州作为经济增长极的最大成功之处。目前,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更要走在前列。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之一就是成为华夏文化传承创新区,正在建设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当然也要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载体。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有特色中原文化的实验区,是传播中原文化的实验区,是容纳世界先进文化的实验区,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实验区。

再次,该研究可以增强郑州这座城市的空间再造能力。从区域的意义上讲,国际之间的竞争往往表现为特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竞争,而有高品位文化的城市才是有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与发达国家大城市和国内先发展地区大城市相比,郑州还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是一座正在成长中的城市,因此,提高城市化率还是它的主要任务之一。从长远来看,城市化的过程既是城市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城市空间再造能力提升的过程,而城市空间再造能力的提升过程正是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增强的过程。

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文化产业之间契合的路径选择

我们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契合点、中原文化产品的国际化路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就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角度而言,郑州过去只是中国的三线城市,现在要借着航空港经济的东风将其发展成为国际一线城市,这对于郑州而言、对于河南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为此,我们要充分向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线城市学习建设一流航空港的成功经验,奠定航空港经济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基础主要是指机场建设、物流中心的建设、航空服务设施建设和与特色航空物流相联系的产业集聚区建设。

向西方发达国家航空运输业学习,是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必修课。美国有发达的航空运输业、通用航空业,更有先进的航空制造业,形成了以民航为核心的完整的航空产业链条,是最为发达和完善的航空经济国家。荷兰史基浦机场聚集了大批的物流、高科技企业,这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现代产业结构的转型。史基浦机场临空经济区堪称世界上最成功的空港产业园区。新加坡发达的民航业带动了其世界金融和旅游重地的全面提升;迪拜携其雄厚的石油美元加快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枢纽中心;阿联酋的航空经济以订购60架空客A380飞机为起点,实现快速发展航空经济的典型。

从城市经济学上讲,航空经济包括核心层、中间层和辐射层。航空经济的核心层主要是指客货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机场建设与管理、空中交通管理、气象站、飞机维修、航空油料供应、航空销售等。航空经济的中间层是指包括飞机和高端设备制造、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和应用、航空金融租赁、空港产业园、航空物流、航空旅游等等。而航空经济的辐射层是指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周边城市与农村以及中部省份,该层次可以深入到中部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文化领域。在航空经济的整个产业链条中,民用航空业是主导产业。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成,必将为中原文化产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郑州航空港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契合点将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即将中原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精品使之走向世界各地,将中原文化企业特别是以中原传媒集团为核心的大型文化企业推向世界竞争的舞台,将中原文化产业链延长到郑州航空港通航的主要目的地。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资源丰富,但是要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品还需要文化人才、文化体制、文化设施、文化管理的全面升级。把文化产品行销到世界各地的是文化企业。因此,河南的文化企业,不仅要与世界一流文化企业竞争,还要在文化传播理念、文化产品研发、文化载体选择、文化产品营销策略等方面继续探索。对于文化产品而言,既有可运输的有形文化产品例如图书、绘画、雕塑、音响等制品,也有无形的不可运输的非物质文化,后者文化产品虽然不能运输,但是传播非物质文化的人才却是可以流动的。这样一来,文化产业链就能够依据文化产品自身的特性借助郑州航空港经济而走向世界各地。

篇12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1102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产业的应用,原有传统产业间的明确界限日趋模糊甚至重划产业界限,出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现象。

河南省既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又是新兴的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是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产业融合将对河南省总体产业布局、中原经济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当紧密结合河南省当前现实经济形势,深入分析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为省政府制定相关产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2 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2.1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业融合现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而出现的,它打破了原有三大产业分立发展的态势,使产业内部或产业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从而形成新的产业模式。从本质上看,产业融合就是不同行业和产业在分工基础上的重新组合,建立了更具效率的分工链条网。产业融合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产业融合是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发展的共同趋势。起始于上世纪中叶的信息革命使全球进入新的经济时代,信息成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此为基础,高新技术在产业间得到迅速扩散并产生技术外溢,使不同产业共享生产技术,生产具有较强替代性的产品。因此,传统产业间的纵向关联模式逐步发展成为新型的、具有共同技术基础平台的横向关联模式。产业关联模式的变革,会引起产业结构变革。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物流、能源、信息等高新产业开始出现了产业融合现象并逐渐渗透到传统产业,成为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因此,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具有必然性,河南省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本省产业融合发展。

2.2 产业融合是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客观需要

2011年10月,国务院正式将中原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体与核心,农业是河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但是,目前河南省产业发展进程却面临着第一产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失衡较为严重、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企业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不高、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环境保护不力等问题。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较低等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缓解上述制约因素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更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因此,只有不断努力推进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客观需要。

2.3 产业融合是河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解决资源对社会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在产业层面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三要素以及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要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进产业融合。这是因为:首先,产业融合发展能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融合现象的起始于高新技术、信息等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横向融合,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可以将工业高新技术平台扩散至农业等其他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经济成本,带来技术扩散效益。其次,产业融合发展能促进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河南省人均资源贫乏,长期以来经济的粗放式增长使资源约束问题日益凸显。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的效益最大化和经济的集约型增长。最后,产业融合促进河南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产业融合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能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对立,促进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

3 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3.1 宏观上看,河南省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的外在条件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部,承东启西,是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河南省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农业,是全国主要粮食产区。近年来,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农业稳中有升,第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较快,基本形成了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据河南省统计局在2015年3月2日的《2014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全年河南省生产总值34939.38亿元,比上年增长8.9%,保持了总体经济运行平稳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60.8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7902.67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875.90亿元,增长9.4%。河南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格局,为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宏观经济环境。

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是我国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毫无疑问,上述国家战略的逐步实施,将会有力推动河南省经济增长,成为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

3.2 中观上看,河南省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条件

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较为单一、简陋,与其他产业界限明显,融合度极低。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格局被逐渐打破,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平稳发展,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产业融合现象已经出现并呈现较快发展趋势。首先,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被改变。传统的以种植业为特征的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向农、林、牧、渔及农副产品加工与服务的新型农业结构转变,产业内部融合初现端倪。其次,传统产业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原有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界限清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新技术在各产业间的渗透,产业间的界限日趋模糊。近年来,河南省旅游农业、信息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很快,是各产业间不断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最后,产业融合已呈现加速发展趋势。虽然产业融合现象被纳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时间不长,但作为经济现象本身已表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在: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渗透、工业向服务业渗透融合;新型工业技术向农业渗透、服务业向工业渗透融合;工业向农业和服务业融合等方面。

3.3 微观上看,河南省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的企业驱动力

产业融合是传统产业在利益驱动下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原本界限分明的产业出现交叉融合,导致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乃至消失、新产业不断出现的运动过程。胡汉辉、邢华(2003)提出产业融合方式具有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产业重组三种形式。产业渗透即高新技术除了在满足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外,还会延伸到传统产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促使传统产业高附加值化,提高企业利润。产业交叉即某一产业的产业链自然延伸至其他产业,在产业边界逐渐出现交叉融合。随着融合度不断加深,模糊乃至消失的产业边界处会出现新的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重组即同一产业内部或联系极其紧密的产业之间实现资源生产资源、生产技术的重新组合。产业重组会产生新的产业业态,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适应市场需求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的产业融合,都将引起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增长,这为河南省企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力。

4 河南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与政策建议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河南省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把握产业融合发展规律,积极采取政策措施推动产业融合的科学健康发展。

4.1 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融合会带来产业结构升级,但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过程还需要良好外部环境,以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提高市场效率。因此,河南省政府应当将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明确产业融合的重点性、层次性,逐步建立起产业融合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

产业融合能带来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升级。首先,应尽快建立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打破行政垄断,弱化行业界限,加强产业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其次,加大农业的财政投入,转变农业支持方式,对于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予以更大政策支持。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强省,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程度决定了河南省产业融合度。第三,坚持市场导向,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出台相关,引导企业、行业、产业不断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动产业融合的高端化发展。最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为产业融合的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2 调整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融合发展搭建平台

传统产业的相互独立性要求政府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以符合产业分立发展。但是,针对不同产业的多重政策体制将不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与要求,必须尽早尽快调整,搭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一是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管制模式,建立融合性产业管制框架。随着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入,原有管制框架必将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阻碍。只有建立更具包容性、更符合新特点的融合性产业管制框架,放开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限制,才能更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制定合理的产业技术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融合的前提是技术创新与融合,产业融合的结果之一是形成技术扩散效应,在不同产业形成统一的技术平台。因此,要推进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政府应当制定鼓励技术创新相关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规模,为产业融合发展搭建良好的技术平台和产业平台。

4.3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协调机制

林民盾、杜曙光(2006)提出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产业融合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河南省应当紧跟经济发展趋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调动企业积极性,不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形式化解现代产业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的瓶颈。充分利用河南省农业大省的优势地位,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工业现代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进程中,应当充分协调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关系。这需要打破传统各产业相对独立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起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机制,重建利益链条。例如,加大农业的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消除农业产业化的隐形壁垒,鼓励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在资金、政策方面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倾斜,鼓励、支持、引导相关企业的技术扩散,有利于统一产业技术平台的形成。企业是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具体实施者,只有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建立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机制,协调好各方利益,才能加速资源自由流动,充分调动经济主体的参与产业融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04).

[2]马健.产业融合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05).

[3]马健.信息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J].产业经济研究,2003,(02).

[4]周振华.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06).

[5]严奇春.知识创新视角下的产业融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