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3 14:55: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医养生学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是人的社会化,就是要把一个生物的人通过教育转变成一个能和谐地融入社会的人”。尊重个性特征,培养高职学生的规则意识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尊重个性特征,培养高职学生的规则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正面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个性和规则之间的和谐关系,自觉养成规则意识
规则和个性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个性影响个体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信仰和自觉遵守,而规则影响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空间。英国哲学家洛克在其著作《政府论》中写到:“法律按其真正的含义而言,与其说是限制还不如说是指导一个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正当利益。”以此推之,规则的意义也在于保护和扩大自由,而非废除和限制自由。换言之,规则首先具有保护个性的功能。按规则办事,用公正的制度、规章对待所有的人,就是对个性最有力的保护,并使个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规则意识不仅是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和信仰并自觉遵守的观念,而且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有这样的共识:个性良好的学生,他的人格是健康的,而人格的健康又使他具有较强的规则意识,做事讲规则、循规则,这样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他们在学校生活中人生目标明确,职业规划合理,人际关系良好,能力素质全面;在求职就业中懂岗位标准,善换位思考,能沉着应对,富有自信心;在职业生涯中有较高的认可度,较强的竞争力,较好的适应性,较大的的发展空间。究其原因就在于其自身个性和社会规则之间的关系和谐。
高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个性特征有一定的趋同性。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我们除了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外,还必须使学生明了个性和规则的和谐关系,认识规则意识对良好个性特征形成的作用和对个人将来发展的支撑作用,使他们在学习技能、掌握知识、弘扬个性的同时增强规则意识,在张扬个性时不悖规则。
二、强化价值观教育,端正学生对规则的基本态度,增强他们对规则的认同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世界正处于开放、竞争、变动和一体化的关键时期,以现代化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变革,使得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呈显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多重价值观并不是一种社会常态,而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达到和谐统一之前暂时的状态,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价值取向将趋向一致,人们对法律、道德、规章等价值准则的认识将上升到较高层次。
其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利益格局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一部分人对公平、公正、效益、秩序、自由等价值准则的认同感弱化,一些人持有金钱万能、享乐主义、不劳而获观念,但这毕竟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不能被一时的表象所迷惑,要有更高层次的选择和追求。
再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人类社会中的规则可以表现为法、道德、规章,也可以表现为各种“文化”,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纪律等,但无论是何种规则都应当有一些共同的价值准则,如公平、公正、效益、秩序、自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的最高准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前提,也是个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在尊重学生个性多元化前提下,必须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端正对规则的态度,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
三、构建高职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目标体系,通过行为规范养成训练,矫正其行为选择中的随意性,强化规则意识
完善的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目标体系构建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的前提。高职学生规则意识目标体系,应该秉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促进学生在学习规则中发展,而不是用规范窒息他、限制他,泯灭他的个性。体现在规则内容上,就要求合理、必要、可行,有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体现在规则的目标体系上,就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涵盖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不同场所的行为准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的制度、规章、规则组成的教育目标体系格局。
行为规范训练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的重要载体。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可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形成。行为规范养成训练要发挥学生个体的作用,通过班规大家定、和谐班级创建活动、室长轮流当、学院发展我的责任等全员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开展,既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既要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中了解规则、把握规则,又要有助于促进班集体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自我期望,进而产生规范的同化激励;既要使个体自身主动地遵守规则,又要使集体成员敢于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说“不”。如此,不仅有效地矫正了行为选择中的随意性,而且促进了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的关键。培养规则意识不是为了塑造“听话”的动物,而是要培养个性和社会性一起飞扬的公民。要使学生悦纳规则并上升为自觉的规则意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生存状态,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以正面教育和倡导型规范为主,使学生知道我们希望学生做什么,要求学生做到什么。“只有当人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或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实存性”。细节的变化带来的是结果上的差异,是学生规则意识的自觉提升。
四、帮助学生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提升学生对规则的尊重和信仰,实现学生的内在个性和外在规则在行为层面上的和谐统一
帮助学生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要求我们讲究个性教育的艺术。高职生正处于对个性发展要求最为强烈的青年时期,而社会对人才种类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各显神通,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发展自己是教育的创新。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建立在规则至上的基础上的。因此,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潜能、心理状态和家庭状况,尊重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挖掘他们各自的潜质与能力,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扬个性之长,弃个性之短,才能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对规则的认同,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
提升学生对规则的尊重和信仰,必须保证规则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规则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此范围内必须保证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法律和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准则;职业道德和行业规章是职场人应该遵循的准则;学生行为规范是在校生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班级规章则是同一班级学生必须遵守的准则。规则既然是对一定范围人群的约定,大家就要尊重、信仰,有勇于承担相应的后果、接受相应惩罚的责任意识,不能看人下菜碟,厚此薄彼,保证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
实现学生的内在个性和外在规则在行为层面上的和谐统一,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亲身体验。如果只向学生讲规则意识没有他们的亲身体验,规则意识是树立不起来的。不妨让学生自己来约定自己的行为规则,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中自己教育自己,达成一致性。通过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使之成为既有张扬的个体性,又有内敛的社会性;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培养高职学生的规则意识必须将发挥本体功能与借助载体效应有机结合起来,以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为前提,加强正面引导,强化价值观教育,构建高职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目标体系,树立规则至上的观念,提升学生对规则的尊重和信仰,突出学生对“规则意识”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才能达到学生的内在个性和外在规则在行为层面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李贵洁,“关于德育中学生个性发展问题的研究”,《思想政 治课教学》,1995年3月。
[2] 李和民,“论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中国林业教育》, 2007年25卷1期。
课题项目:
本文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 “十一五”课题――“尊重个性发展,培养高职学生规则意识的研究”结题成果。课题编号:KBD062042-072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古代医学经验与养生知识。当前医疗卫生保健理念下,临床上利用中医理论针对人体进行养生,成为成为现代医学领域所广为关注的医疗保健方法,对于人体促进健康有着较为重要的指导功能,但由于个人认识理念及其他因素制约和影响,很多人在中医养生的方法与应用方面往往不能正确选择,以致于出现中医养生方法的误区,导致养生效果不佳甚至造成身心方面的负面影响,分析中医养生的科学方法,意义深远。
1 中医养生的内涵特征
相对于人类生命个体而言,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采用身心养护方法,保持或增进人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以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行为活动。简单地说,养生就是采用有效措施保养生命。所谓中医养生,是指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通过采用多种方法方式对人体机能进行合理调养来增强体质、预防或减少疾病发生,从而达到保持生命机体健康活力和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行为活动。
养生属于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在维护人类健康和种族延续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财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延续性。由于养生活动涉及到人体生命现象,其内容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由于对人体生命认知的角度不同,中医养生在个体实践和体验活动中所体现的品德修养、饮食起居、医术药物等调理方面各有侧重,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中医养生,讲究顺其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以及综合施养,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民俗、武术等传统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2中医养生的常见误区
中医养生的方法方式很多,但由于个体思想认识存在差异性,导致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活动经常会形成误解而出现如下误区:
中医理论强调无病预防,讲究调理,倡导合理科学的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态,养生在于调和人体阴阳,疏通气血经脉,提高机体调适能力,保证人体健康。
受西医理论影响,很多人对于中医理论认识仅限于疾病的康复医治上,而忽视中医养生的预防调理功能,简单的认为中医养生就是利用中医药物治疗疾病,还有些人具有过于依赖中药治病的心理,一旦身体不适,就立即盲目服用中药治疗,轻视 “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导致自身机体免疫力降低。
中医养生具有个性化特点,讲究辨证论治,因人而异,每个人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季节不同,养生保健方法就会不同,进补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但很多人在进补时虚实不分,盲目进补,过于注重食补疗法的功能,存在多吃补药利于健康的不科学观念。
3 中医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中医学理论认为精、气、神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生命根本,中医养生需要立足于协调脏腑,畅通经络,清静养神、节欲葆精、调息养气以及持之以恒综合调养等原则基础上,进行科学养生。中医养生注重强调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体现了阴阳平衡及身心合一的健康观念,强调养生不可违背自然规律,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注重形体养护,重视身心协调,主张 “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中医养生包括情志、食补、药物、气功、运动、针灸、按摩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方法,养生时应不拘法式,因人、因地、因时来选择科学合理的养生方法:
3.1精神养生: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应注重个体精神方面的保养,注重情感疏导,避免不良心理情绪波动影响,在中医“形神一体”观念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形神气质类型,静心寡欲、愉悦情志、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精神调养方法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心理健康,达到身心协调发展。
3.2起居养生:起居养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起居中通过调整睡眠节律以消除疲劳,恢复精神和体力,增进人体健康的养生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按照生物钟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作息习惯,保精固肾,调息养气,遵循春、夏、秋、冬四季令时的寒、热、温、凉变化来调节生活规律,做到养生与天时气候同步。
3.3饮食养生: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使人多病早衰。膳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合理调整人体饮食规律,注意饮食宜忌,科学营养成分的摄取搭配,日常生活中应定时定量适度饮食,加强饮食卫生和安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机能。
3.4运动养生:人体机能需要经常运动来调节精力、强身健体,促进消化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运用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气功等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持之以恒的适量运动和锻炼,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脏腑调和,以达到筋骨舒活,强身健体之功效。
3.5药物养生:人体在各种病菌侵入或者其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往往会导致各种疾病发生,针对不同病状采用药物服食也是中医养生的内容。在医治养生过程中根据病情需要适当把握药物服用剂量和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合理运用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补益药物,来延缓衰老,健身强身。
结束语:总之,当前医疗卫生保健理念下,依据中医理论进行强身健体成为人们追求健康肌体的重要养生手段,中医养生具有个性化及多样化特征,养生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有效养生方法,避免曲解养生之道而导致养生效果不佳。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54-01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传统的中医修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实用科学。其主要讲授的是中医养生的基础理论及具体的养生方法,以怎样的方式来讲授这门课程,既体现其传统医学的特色,保证中医多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又保持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值得教研人员探索。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讲座式教学是把传统讲座式教学与现代 PBL 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1】,把其进入中医养生学的教学当中,既兼顾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保证了学生的在教学中主体地位,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1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开展的情况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 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最早由1969年加拿大的 McMaster 大学的美 国 神 经 学 教 授 Howard Barrows在医学教育中首创【2】,经过30多年理论与实践的集合,现已成为国际流行的医学教育模式,并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学的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简单的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被动学习的方式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作为引导,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从多种途径寻找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法并从中获取知识的模式,其方式可以有图书馆阅读、网络搜索、集体讨论、相互协作来分析、解决问题。这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高层次教学境界,学生不仅增加了获得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而且培养了掌握并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其受益终生。但是,由于作为PBL 教学的主体的学生
在进行自我导向性学习的时候,易因为经验不足而造成自主构建的知识体系存在欠缺性和不系统性,这从另一方面对教师的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扬长避短的发挥其优势是我们教学培养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 PBL 讲座式教学在中医养生教学中的应用
PBL 讲座式教学,是一种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出最恰当的问题,以问题推动学习过程的深入,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归纳教学信息参与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兼顾教学中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监控主导作用。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过去多采用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学生通过书本死记硬背,但是具体应用技能较差,而学生一旦在生活中或进入病案实践阶段,就会出现基础的理论知识和病案应用相脱节的现象。采用PBL讲座法教学可以督促学生复习以往的知识点并与新的学习内容相结合,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中医养生中涉及到的中医理论及治疗方法有许多,属于本科二、三年级的选修课程,学生在学习本门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学科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可以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对养生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引下进行讨论、研究,最终提出治疗方案,整个讨论、研究的过程,就是学生复习以往课程、综合运用中医知识和逻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体质养生为例,教学分为六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收集信息。在前一次授课结束时,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并在两天后以请课代表收集学生对将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兴趣点及知识难点等。将这些信息作为教师设计问题、取舍教学内容的依据。第二步,课前准备。课前三天将教学提纲和几个与授课重要内容相关的问题通知给学生,让他们自主的通过充分利用以前学习的规划教材、图书馆、互联网的资源,搜集资料研究问题,如查阅人体的体质形成的机制、划分类型、不同体质的治疗原则(如调养气血,调理阴阳)、治疗方法(如环境养生、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运动养生、气功养生)等资料,做好背景知识的准备。开拓视野,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围绕问题“体质学说与养生的关系是什么” “如何对不良体质进行养生”寻找答案,准备课堂发言。第三步,课初引导。教师介绍体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归纳总结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然后教师由此指出体质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平和质、气虚质 、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淤血质、特禀质)、,引出本次授课的中心内容“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第四步,课堂主体。引导学生复习不同体质不同的形体特征、心理特征、常见表现、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等特点,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推导出不同类型体质的养生方法(如环境养生、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运动养生、气功养生),并根据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作系统的课堂发言及讨论。第五步,课终总结。教师在通过多媒体课件系统的将不同体质的特点、形成原因、治疗原则、养生方法等课堂内容加以总结串讲,并留出课堂时间给学生进行答疑。最后,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作为课后作业三天后上交。第六步,课后反馈。课后学生对开放性作业如有疑问疑问,可引导其复习相关知识,并坚持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根据上交的作业分析教学效果;作业批阅后发还给学生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教学大纲、课前问题及授课内容进行调整。
PBL 教学方法在现代中西方教学中占有去足轻重的地位,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掌握并运用知识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开发,并大大增加了其获得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但在传入我国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讲座式教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我国长期以来学生多、教师少、教学资源不足,而 PBL 教学发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并对师资和教学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适合大班教学【3】。PBL 讲座式教学将二者进行了很好的同和,初步解决了两种的矛盾,既兼顾到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又发挥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性学习潜能的开发,非常适合我国教学体质的改革与探索。
参考文献:
健康长寿是人类的期望。早在《尚书・洪范》中,就曾有“五福”之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中,寿、康宁、考终命都与健康长寿有关。寿数如何《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故能神与形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左传》说:“上寿百二十年,中寿百岁,下寿八十。”唐代医学理论家王冰据《左传》之论,解释“度百岁”为“谓之一百二十岁也”。他又据五运六气理论,在《玄珠密语’序》中进一步论述道:“人能顺天之五行六气者,可尽天年一百二十岁矣。”说人的天年应该是二个六十年运气周期。《黄帝内经》有关论篇,皆以“中寿”论及人的天年,如《灵枢・天年》说:“故中寿而尽也”,《灵枢・五色》说:“寿必中百岁”,也以中寿百岁通称天年。
底蕴于东方文化的中药医学,把健康长寿作为研究目标,以其独特的生命哲学和实践,形成了理论体系,从古至今,一直为人类的养生保健做出重大贡献
一、中医寿命学说
中华民族素有尊生贵时的传统,医学界和士人,以及儒家、道家乃至释家等,多探讨养生保健之道,对于如何通过养生达到长寿目标的总要领时,各家皆有独到的见解,可称此为寿命学说,主要有4种说法。
1.“养生莫善于习动”的主运动说。早在《周易・乾・象传》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运动健动为天之道,人运动而自强不息。《吕氏春秋》也说:“流水不腐”,古人一直以运动为生命的基本特征。对此,清初四先生之一的颜元,在《言行录》中概括道:“养生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做。”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能保持耐力。消除精神紧张疲劳,使脑下垂体释放5-羟色胺,提高睡眠的质量,运动还有预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生命在于静养。道家的老子、庄子,都主张“清静无为”,《淮南子。原道训》说:“静而日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黄帝内经》也注重清静,《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清静可以抗衰拒老,拒邪入侵的作用:“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南北朝时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教诫篇》中总结道:“静者寿,躁者天。”静也非绝对的静,可以外静而内动。古人认识到寿命有定数,应该较少损耗,两汉之际的恒谭,在所著的《新论》中提出“人生如蜡烛”,明代郑建有在《昨非庵日篡・颐真》中说:“知节这能久,善藏者有余。”这也是对静养的另一种解释,在静养和减少消耗中,特别强调真气内守,保养肾精。
3.重节奏,贵和谐。中医养生治病讲究天人之和谐,人要与一年四季,一日晨昏同步,要阴阳刚柔及驰张状态和谐。《黄帝内经》中对动静关系,总的概括是“能静能动,得以长生”,这样可以达到顺天避邪。明代祝允明主张养生之养,“养”与“用”也要和谐,他在《读书笔记》中说,“过养则病”。如果此节奏与和谐关系偏颇,就发生阴阳偏盛偏衰,生化大病。
4.生命在于激荡。《周易・太壮・彖》谓:“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传・系辞》也讲“鼓之舞之以尽神”。这由于生命在于静养的观念不同,认为“静极生动”的振荡更有气势,更具生命力而体现生命的价值。古人如李白就强调惊险和气势。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或讲“黄河西来觉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当代有人通过气功实验支持这一说法,宇航员完成航天飞行后,也有焕发生命力的感受。
以上4种说法都有合理之处,各家理论资源都曾被中医学吸收援用,这也展示了中医生命哲学理论的丰富性。据此,中医养生保健也有称为中国养生保健。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色
从理论体系的特点看,可概括为以下5点。
1.就人体观两论,中医学所持的是生生论的人体观,或者说是生生论的整体观。这一点与西方医学讲构成论的整体观大相径庭。生生论认为生命是连续不断壮大的过程,是由不可分割的元气而不断发展。《易传。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日生”,人体具有天地之大德,人体的一小部分不仅具有完整性,而且有大宇宙之信息。《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中医还强调人体系统的不可分割性,《灵枢・营卫生学》说:“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仅与天地之大宇宙有“通应”关系,而且人体的各局部也有整体的信息,例如《灵枢・五色》篇中指出一个面部有全身五脏六腑信息,中医用这个理论进行脉诊。
2.重视人体的时间结构。生命以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存在。中医学重视人体的时间结构,相比之下,西医学着重人体的空间结构,即从解剖学入手研究人体。但是受传统的形神观念和先秦贵时观念的影响,中医学着重以时间审视分析健康和疾病。中医的五脏是脏气发时的五脏,而非血肉的五脏;人体健康的情况,在一年里有生、长、化、收、藏之别;在一日里,也宛如一年有四时之别;即便是脉,在一年里也有弦、勾、毛、石之应。还注意到年节奏、月节奏与疾病的关系,并把这些知识用于养生治病,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
3.采用模型化的方法研究人体。这也是中国古代中国传统科学的共同特征,这与西方科学从结构人手用公理化方法绝然不同。中医讲脏象,运用脏象思维与五行结合概括了五种脏象,是人体五种功能方式的模式,象也包括现象、意象、发象。在解剖原型的基础上,又有思维、推理和虚拟等因素。于此相同的,经络也是按脏象的构建方式信息道模型。这些模型又包括与自然联系的因素,以及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比较而言,西方科学及西医学的公理化,则从结构出发,解释生理和病理,用以论述健康疾病。
4.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临床操作体系,乃是人体状态和疾病的不确定性来思考疾病和治疗。《黄帝内经》中两次提到“神转不回,回则不转”。认为人体在不同的时间内状态不同,在疾病的情况下,就更要考虑因时、因地、因人之异,所表现的症候不同,中医学称之为辨证论治。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其理论的形成,与受《周易》的变易思想,强调时间观念和长于运用辨证的逻辑有关。因中医学着眼于疾病的不确定性,故而在整理
临床资料时,重视个案,这一点与西医学的以辨病治疗为主,较多进行群案分析不同,这也体现了中医、西医医生们思维方式的不同。
5.从知识的属性看,中医学以重体验的意会知识为主导。这一点与包括西医学的西方科学以客观知识为主根本不同。意会知识和清晰的客观知识不同,它可以从不连贯的局部的或模糊的所见就能够理解为完整的整体和要害所在。其理解主要靠悟性,又有不可言传性。《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谓“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中国武术、绘画等也都有此特征。英国哲学家麦克尔・伯尔尼(Michael Poanyi)在所著的《个人知识:迈向后批评哲学》一书中,称意会知识比客观的科学知识,更具有实在性,居于主导地位。了解中医学意会知识的属性,使我们认识到,古代医家一再强调“医者意也”的道理,故尔中医师在指导患者养生保健的训练时,关键是练功者在实践中去领会,以达到“意会则明”。
三、中医养生保健技艺概要
中国古代的先哲们认为,养生可以“宝其生,救其死”,宋代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指出:“人寿可以力移”,可以争夺自然之造化。清・梁章钜在《退庵随笔》中说:“命数延保,存乎己”,指出养生应该是个人的主动行为。其目标和要领有以下5端:
1.宝命全形,追求境界
中医养生保健是在中国生命哲学指导下的实践。首先强调“神形全备”,如《庄子・养生主》所云:“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个目标也称“宝命全形”。以意会知识为主的学术,讲究境界,而非客观知识要求指标。在诸多古典名著中,提出了养生可达到真人、圣人、至人、贤人等境界,《庄子。大师宗》说真人是有真知的全真之人,能做到天人合一。《老子・益谦》、《周易・乾・文言》及《庄子・逍遥游》、《庄子・德充符》说圣人是追求天人合一、通晓万物的人。《庄子・逍遥游》和《庄子・德充符》称达到忘我境界、道德完善者为至人。《庄子‘德充符》主贤人德才并美,“久与贤人处则无过”。道德修养也列为养生境界之一。总的说,以天人合一,即物我两忘,人融入大自然,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
2.防治养一体,修身养性同功
同一种养生保健手段,如医药、武术等,既可用于治病、养生,也可施用为预防。在运用诸种操作手段之时,还强调要注重性格的品德修养,包括培养良好的习惯。儒家重视修身的养生价值。《论语・雍也》谓:“知者乐,仁者寿。”道家注重养性保精,一再告人以节欲。
3.顾护正气,强筋健体,讲究套路
人体正气包括生机(生长力)、抵抗力(免疫功能)、体力、性能力和耐痛苦能力等。它源于先天,增益于后天。在施用养生保健手段时,首先,考虑护持正气,中医创造的一些练功方法,还有补益后天滋育先天之功,发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作用。唐代王士源在《亢仓子・用道篇》指出“导筋骨则形全”,重视锻炼筋骨。中国武术和导引等,重视阴跷脉、冲脉和督脉,以三脉为造化,确有强筋健骨的作用,系统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中的卓越内容之一。中医在治病时运用套路,能解决很多疑难病的治疗。在养生时,把个个零散招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套路,于是形成各种功法。以系统性为套路的各种功法,不仅能提高练功效益,而且使练功具有艺术性。
4.寓养于乐,与传统文化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