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3 15:40: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1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1.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2.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3)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2区域经济发展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3)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2)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问题与对策(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3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开采条件(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市场广阔(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三条产业链煤—电—铝 煤—焦—化煤—铁—钢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2)调整产业结构;(3)“三废”的治理
3.流域的发发——以田纳西河为例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不同地段的保护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2)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流域的综合开发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4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
(区域划分,有无明显界限)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以下用长、松替代)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社会:(1)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2)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3)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4)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农业社会后期:(1)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3)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一些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付自如了。有些毕业班的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而学生则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都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不及时纠正,历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在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只有将教学方面的认识误区纠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
二、科学分析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做好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联系现实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提供给学生;二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强调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将知识点系统化地划分成不同的专题。
三、有效教学
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总结知识、归纳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
1.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3.材料解析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时间、出处、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理解考虑,并迅速查阅课本资料,再分析所问问题,找出相关知识点,最后综合分析,归纳作答。
4.问答题是历史考试的传统题型,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完整准确的认知掌握程度。做题时,先审题,重点分析关键性词语,找准知识点。
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关系到整个历史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渠道,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它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师要立足于新课程的改革,不断地创新教育,改变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和方法,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活跃。
一、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渴望得到一个无拘无束、自由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扩展思维能力,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老师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也要培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的有力条件之一,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相互之间包容和理解,学生才敢于提出和回答问题,求知欲和思维才可以得到很好的释放。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也会轻松很多,缩短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和谐的课堂环境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老师多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学生之间展开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吸取对方的优点,从而能够更加激励学生上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精心的课前准备,随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进教师的教学模式中,许多历史老师使用多媒体和信息化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大胆化和趣味化,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场景,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进入课堂中。情境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联想,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解“”一课中,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日常积累,通过阅读,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让学生探讨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播放关于题材的影片,比如,《铁血战狼》《大秧歌》等题材的电视剧,选取经典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理性地反思战争,体会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从而更好地努力,今后为国家作出贡献。老师将影片结合课文知识,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时候能更加容易,从而牢记历史,尊重历史,养成崇尚和平的思想观念。
三、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历史是高中各学科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阅读历史课本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首要途径,因此课前预习很有必要。学生把问题带进课堂中,通过老师讲解和分析找出答案。在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给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对知识点更加清晰。
比如,在讲解“思想”一课中,首先让学生总结革命探索的背景思想有哪些?然后分析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人的智慧还是集体的智慧结晶?分析为思想体系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在逐步掌握了课文的基础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进一步进行概括和总结。这个训练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在指导学生整理和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阅读和了解课文知识,归纳课文的知识点,只有深刻明白课文知识,总结起来才更容易,头脑中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思路,使学生从复杂的“学会”变为简单的“会学”,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使我们的历史课变得更加轻松,学习历史也变得更加简单。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创新教学,教师要不断探究和摸索,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措施,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学好历史,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成绩。
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可以看出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还没有被学校领导、教师重视,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比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来得重要,以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说明:在讲解选修一的维新变法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解,无论如何也完不成教学任务,一单元用两课时都紧紧张张,用多媒体教学,用一节课就可以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而且效果非常显著,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这一单元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不明显,用两节课时间还讲的不深不透,学生糊里糊涂,用多媒体教学,先用几组图片展示分析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中的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再用几幅表格展示维新变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以及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这样学生对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就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再进行归纳,从四个方面归纳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即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一下归纳好的维新变法历史背景,再让学生查漏补缺,比较自己归纳的历史背景和老师展示的历史背景,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的印象,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而且在归纳过程中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大大提高;在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主张及特点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列举大量材料著作等,然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精选的试题。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中历史教学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必须避免象记流水账,有的老师在教学时象放映电影,从头到尾只是把上课放映程序叙述一遍,这样学生就会学无所获;第二是避免滥用课件,图片展示,表格材料的展示都要适当,不能滥用,使用的时间要恰当,每一段图片或表格展示都要能说明课本涉及到的知识点,应把资料展示变成突出重难点的手段;第三是使用课件一定要精心筛选,学生不易理解的材料可以删除,应做到少而精;第四,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可以关掉电脑,这既可以节约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讨论问题,再打开电脑时又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才能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有吸引力的作用,第五,每个教学流程的更换速度不能过快,尤其是经过学生讨论后老师展示问题的参考答案时,应留有让学生再思考再完善的时间,不能把答案一现而过。第六,用过的课件要保存下来,以后再用时要认真进行修改和补充,使课件不断完善。
关键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高中历史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高中课堂教学需要适时作出调整和转变。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建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课堂学习体验。高中历史“翻转课堂”教学是以此大胆的尝试和实践,并在实践当中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经验,构建高中历史教学新模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学习视野,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历史,进而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和效果。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积极影响
1.1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大多都是枯燥乏味,历史的学习主要以记忆为主,而死记硬背成为最主要的方式。这就导致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高中历史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使高中历史教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创新和丰富教学方法,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出发点,利用翻转课堂将历史教学赋予和全新的形象。翻转课堂的有效开展,创新和丰富了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开始以新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分析和解读,深入进行挖掘,在课堂当中予以生动形象的表达和描述,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学习兴趣自然会得以提升[1]。
1.2增加高中历史教学的新鲜元素: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高中历史教学的新鲜元素是有效的途径,通过高中历史翻转课堂教学即可实现。翻转课堂打破了课堂教学模式,更具灵活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以学生喜欢和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教学。传统历史教学当中,由于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法单一,所呈现出的教学内容很难吸引学生,甚至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翻转课堂实现了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效的重构,结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全新的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更加新颖的予以呈现,为高中历史教学增加了新鲜元素。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基于高中历史翻转课堂,以全新的视角展开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将高中历史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让学生对历史有着全新的认识,改变传统观念,翻转课堂的意义和价值得以体现出来,,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着积极的影响[2]。
2高中历史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2.1教学设计:
在高中历史翻转教学当中,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设计。分别针对历史翻转课堂的课前、课堂以及课后三个环节,并有效予以衔接,进而提升翻转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在课前环节,利用互联网等多种信息渠道,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查询与之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资料文献、图片、视频纪录片以及相关的历史影视作品。由学生自主进行查询,整理相关资料,从中归纳关键点和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环节,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查询的信息资料,那到课堂当中来,以PPT、视频等多种方式更加直观、形象将历史知识呈现出来,集中展开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专注度自然会得以提升,改变了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PPT、视频的时间要有效的控制和把握,保证时间安排的恰当,并紧紧围绕历史教学的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当中充分发挥价值,让学生能够在其中有所收获,进而有效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在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当中,教学内容的规划安排更加合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恰到好处。在重点和难点问题上,由教师予以有效指导。加强课堂当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后环节的测评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总结和归纳历史教学知识点,并在下一阶段的课堂当中予以反馈,解决学生在历史学习当中的难点问题。课后环节主要包括提问、问题处理、测试以及反馈等内容,实现高中历史知识点的内化延伸。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并将其作为学习成果予以分享[3]。
2.2翻转课堂路径多样化探索:
建立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信息化平台,利用网站、博客、微博、微信作为课堂外的交流平台,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拓展和延伸。翻转课堂的有效开展,在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为高中历史教学开拓了多样化的路径,提升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的参与度。利用互联网获取丰富的媒体资源,将高中历史知识与其有机的结合起来。在高中历史翻转课堂当中,更加着重于交流和分享。在进行“二战”相关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通过利用纪录片视频以及相关影视作品,最为历史辅助教学,比如《辛德勒名单》、《美丽人生》以及《朗读者》等影片,与“二战”时期的历史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识,更加扎实的牢记和掌握。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提升教学效率,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4]。
结论: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高中历史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基于历史课堂教学,结合“翻转教学”的教育理念,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历史翻转课堂教学多样化路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将高中历史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1.
[2]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4.
关键词:
探究精神;指导思维能力;学习主动性随着高中历史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认真探究,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式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促进他们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的历史思维在积极思考和探究中获得发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和思考,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高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时,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共同讨论历史教材中的问题。在良好的师生交流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才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课堂教学取得了较高的效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高,他们能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在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时,学生能快速从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中提取出相关知识,并快速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探究能力。
二、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让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进行学习。在历史探究式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多种感官分析知识,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并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和背景中,让他们和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共鸣,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观点创设辩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辩论。在热烈的探究和辩论中,学生的思路不断明朗,深刻理解了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利用历史发展中得到的规律和现象来分析现代社会中的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摆脱形式主义的影响,根据教材内容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探究能力。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进行历史教材的阅读时,就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初期阶段,教师对于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要进行表扬,让其他学生学习他们的做法。通过提问,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思维障碍,使他们更深入的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究,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对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是蓄谋已久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再次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到爆发的原因,顺利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接着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把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和教师、同学的讨论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让学生大胆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使他们的质疑能力不断提高,在课堂上敢于把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提出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历史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四、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高探究效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有限,在学习时容易遇到理解不了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他们在探究中改进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探究中不断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在进行记忆时,死记硬背的方式不能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点,也容易让他们对知识产生混淆,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学习归纳总结的方法,把学过的知识点按照时间的发生顺序列成一个知识网,把具体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导火索、结果等知识填到知识网中。通过知识网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让学生有效掌握学到的知识,同时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伴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出现的新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历史知识结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构建知识框架,将各模块、各专题分散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网络,对于基础年级学生日常学习、高年级学生备考有很大帮助。
一、顺应新课程改课教材变化,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传统通史教学体系,不再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循环,而是采用“模块+专题”的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庞杂,包罗万象,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演变。结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历史学科的教和学亦离不开基本知识结构的构建。较之于传统通史教材体系,每个单元介绍同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使用现行的“模块+专题”的教材时,构建知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每个专题主题明确,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特点,揭示历史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注重主题性和系统性,“强调历史学科内知识整合”。这种体系设置强调需要整体、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开阔的视野,较强的思维能力。不仅提高综合分析及应用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素养,也带动其他人文学科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教和学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像传统历史课堂只是关注教授具体历史知识,将历史事件及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要素划分为干巴巴的条条框框让学生记忆。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在是机械的死记硬背,更要求理解和运用,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知识的网络,将各个模块分散、孤立的历史知识和原理,纳入完整体系之中,反映其内在联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符合新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按照通史体例设置,“模块+专题”的教材结构完全避开与之重复,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是,教学实践表明,现行考试制度决定了历史是一小学科,加之有些地区历史中考开卷考试,很大一部分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科学习,基础知识并不扎实。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学生混淆中国古代历史朝代,历史事件和人物张冠李戴,缺乏基本史学常识的现象。初中知识储备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基础。初中基础不稳固为高中学习埋下隐患,部分学生遇到有时间跨度题目时常出错。通过构建知识框架虽然不能完全弥补初中知识缺乏之不足,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理顺思路,改进学习方法,取得更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专题内部、专题与专题之间,甚至是不同模块之间的多方位的联系。通过架构知识联系网帮助学生整体掌握教材结构,加深学科教学目标的理解,突破重点难点,夯实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二、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课堂学习中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忽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缺乏全局观,在课内练习中尚能做对,但是在综合练习非常容易出错,客观题混淆选项,主观题审题不准,不能将学过知识恰当应用。在大型考试中,基础题目能得分,而中等难度的题目失分严重。这就要求加强构建知识知识框架。教师要指引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知识全局出发,把握学科整体知识,从大纲到主线,从主线到知识点,层层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的来源和内在联系,理解知识点内涵和引申含义,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查漏补缺,将知识点“一网打尽”。
在平时学习和考前复习中注重构建知识结构,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挽救具体知识遗忘造成的失误。通过不断训练,即便遗忘了具体历史事件的要素,保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历史知识结构会帮助学生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时间重新串联起来,形成整体认知,准确解决问题。
三、有利于顺应高考命题趋势,提高复习效率
伴随着课程改革,高考命题也出现新趋势。据研究,“新课程改革开始后,单元式主体命题所占比重就下降了,学科式和学习领域式的主体命题逐渐唱主角”;而“学习领域式的主题所占数量是第一位”。高考更加注重专题与专题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结构的联系,侧重考查主干知识,主干知识反映出历史主题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与之联系密切的知识点成为考试重点。在历史教学,尤其是复习课中,不仅要精讲基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学习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加强体系建设。
新课改主张发挥学生主导作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构建、深度解读知识结构,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法”。在复习备考中,老师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构建的方法,然后要求严格学生自己去做。真正达到每一课都归纳,每一专题都有总结,自我构建起每一模块的立体知识体系,实现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复习效率。
在课改的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更大挑战,教学方式需要改变,不能仅仅识记具体知识点即可,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要严格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抓住基础知识的同时,自主构建学科知识结构,从整体把握教材,提高解题能力和复习效率,让学生实现自我突破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汉国,郑林.高等师范院校教材・新编历史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61页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98
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方法”为中介,以“答案”为结果,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层次构建教学结构,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问题教学可以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问题、方法及答案这三个维度,将问题分为与学生学习水平相应的等级层次。高中历史知识点繁杂,对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偏低,历史教学目标没有真正实现。所以,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可以适当引入问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逐层深入的问题不断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精心设计问题
现阶段高中课堂教学普遍采用学模式,而学生个性明显,在学习水平上存在个体差异。如何应用有效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水平,成为高中教学的重要任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问题教学模式,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精心设计具有可行性的问题,通过学生参与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
现以人民版高中历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找出正确答案。例如“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所谓战后是一战还是二战”等问题,这些问题比较基础,基本适应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问题解决中来。在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为了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归纳整理,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再次提出一系列概念类问题,例如“凯恩斯主义”“第三产业”以及“新经济”等概念,要求学生在教材内容或课外拓展资料中找出相关概念的解析,通过这个过程,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兴趣
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另一突出问题是学生参与度不高,这是因为历史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常常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倦感,无法确保学生对学习历史充满浓厚的兴趣。现阶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问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先设置充满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参与问题探讨的欲望。
再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小组知识竞赛的方式设置情境,先组织学生根据自身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出问题,并让这些问题в幸欢阶梯性。然后组织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就可以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例如,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具体表现是什么”这一问题,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快速给出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的建立、第三产业的兴起与繁荣和‘新经济’的出现”。如果学生被充满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所吸引,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就能有效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效率。
三、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
素质教育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纳入教学目标,所以,问题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教师从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出发,不断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逐步实现提高学生历史水平的重要目标。
还是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更好地适应教师的节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学生提出“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在哪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具体有哪些”,这些问题都比较简单,且符合学生的学情,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进行更加深入的课前预习,可以加深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带着求知的态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中,自然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历史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30-01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实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原因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灌输填鸭式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地位,而学生则以听讲、写笔记、标记重点为主,这样虽然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到大量的历史学科知识,但弊端也相当明显。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这种传统模式的束缚之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成绩也就得不到提高。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是教学进程的主导,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不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效率低下。
(二)新课改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被动灌输型人才已经不被现代社会认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改“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全面发展,以不断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互动式的历史教学方法恰恰能够弥补传统方式的不足,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
二、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互动式教学
(一)学生自主预习
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历史剧片段,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细节特征,发现问题,并以此为前提提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回到课本中进行新课的预习,以此来掌握历史知识,作好记录。
学生自主预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通过预习学生自己可以掌握较为简单的历史知识,为课堂讲解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生提问+课堂讨论
在新课开始之初,教师重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把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代表发言,说出各个小组自己发现并且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以及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可以采用计分优胜方法,选出表现出色的小组给与一定奖励。
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通过计分择优胜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掀起人人争优胜的学习浪潮。另外,通过讨论,教师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明确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明确方向。
(三)教师总结
针对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简单串讲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结合教学大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强化重点,力求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升华。
这个环节力求发挥教师的作用,在讲解的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的努力提出肯定,点明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进行铺垫。
(四)强化训练
采取当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形式对本节课的重要知识进行巩固,力求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只有这样,学生才算真正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互动式教学方法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发挥其优势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学生方面,一些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课下的自我预习不足,导致课上小组讨论时参与度不高,容易打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观点一般认为历史为副科,远不如语数外三门主课重要,因此课下分配给历史学习的时间较少,导致预习不充分,知识掌握不牢固,直接影响了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成果。
其次,在教师方面,有些教师不能灵活掌握互动式教学方法,不相信学生的预习能力,课堂讨论不够充分,或者在学生没有预习充分的前提下,没有将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致使教学成绩大打折扣。
四、结语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处于不断修订的过程之中,以人教版为例,教材突显专题化、模块化编写特点,教材的变化也影响着知识考核模式的转变,促使高考命题也发生着改变。目前,历史知识的考核内容也多以文字史料的方式呈现,很多时候,文字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已经成为学生解开历史知识谜团的金钥匙。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托,其中有很多文字史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也能够强化学生文字史料解读的训练,对文字史料的解读,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历史现象,对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充分重视教材文字史料,立足于教材,并向课外拓展,实现教材文字史料的课外延伸,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究历史现象、解答历史知识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点。教师若能够活用教材文字史料内容,并使之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中,那么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便会更加牢固。
二、解读文字史料,深挖史料的价值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史料是基础,核心是以文字史料为依据,而关键环节是解读。文字史料的解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需要反复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文字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是学生分析理解史料内容的关键,解读文字史料是有一些方法的,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字史料,找出文字史料背后隐含的历史知识,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文字史料的准确解读。一般来说,文字史料的解读,主要可以划分为信息提取、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本质揭示等四个阶段。信息提取是文字解读的基础,主要针对文字史料中涉及(明示或暗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方面信息点警醒提取。现象描述是文字史料解读的过程,是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立足史料信息对历史情境进行还原,梳理出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等内容,从而全面把握文字史料内容。成因分析是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围绕问题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地点,发生了材料中所发生的事件,使得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本质揭示主要促使学生从材料内容出发,深入到文字史料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内容,从而综合解读出文字材料所要考查的重难点知识。
三、要辩证地分析史料,看待问题
以王光祈的论述“世界潮流排山倒海直向东方而来,中国青年受此深刻刺激,顿成一种不安之象,对于旧社会、旧家庭、旧信仰、旧组织以及一切旧制度,处处皆在怀疑,时时皆思改造,万口同声要求一个‘新生活’”来评价。
问题(1):何为“世界潮流”? 问题(2):何为“不安之象”? 问题(3):“处处皆在怀疑”可取吗? 问题(4):当时是“万口同声”要求“新生活”?
由此学生思考是一场向西方学与科学的解放运动,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但盲目要求西化,否定传统,可见作者是认为这很偏激值得反思。但是作者的材料真实吗?不可能万口同声,应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应辩证地认识。这样学生对的影响有了全面的认识,能够辩证地看待史料,这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G633.51
古话说“教无定法”通过对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加以采纳,推广与运用精妙的教学手段,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果,与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教育体系,其要求相关教师在日常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历史教学手段进行积极的创新,并且对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加以重视与研究,以便于高效课堂的建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构建问题式教学的意义
教师在高中历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课堂的提问加以重视。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设计,有利于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发挥对高中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科学且合理的提问设计,可以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养成自主式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开拓的意识,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所以,在高中历史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构建问题式历史教学的新模式,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历史与思维能力,提升历史教师的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学生效率,完成高效课堂的建设。
二、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
总的来说,就是引导学生产生对高中历史学习的兴趣,进而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细致的思考,勇于并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例如,在历史实际授课过程中,讲到对李鸿章的客观评价时,有的同学指出,李鸿章一生代表清政府签订了数十个不平等条约,这是一个卖国贼才能做出的事,他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也有的学生认为,李鸿章与张之洞等人主持开展了,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建设,是一位致力于国家复兴的民族英雄,而且李鸿章字在国际上有过许多维护国家尊严的事迹,例如第二次时,被军队攻占了首都,是李鸿章只身前往谈判,以挟持了清王朝为借口,没有割地就平息了战争等等。学生们通过类似这样的自由言论的发表,积极的表达了自己心中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倾诉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甚至可以引导学生之间展开辩论,在自由民主,开放热烈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对课堂学习活动充满参与热情,加强了对高中历史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积极构建问题式情境
在高中历史的授课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历史事件,其中包含的历史知识点众多,且有的知识彼此之间联系密切,容易混淆,而学生们受理解与认知能力的限制,对于大量的历史知识,通过机械的死记硬背进行掌握,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某些历史知识点理解的不够具体深刻。例如,教师在对明治维新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对明治维新这一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有着清晰直观的认知与掌握,教师可以构建一个问题式情境,假如你是明智天皇,为了国家的复兴,你在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都想采取哪些政策呢。
再如,还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对方的思考,如在讲西方列强在进行殖民扩展时,教师就可以提问:请大家仔细思考一下,现在大部分的贫困落后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美地区,大多数的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哪位同学可以向老师阐述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吗?这种带有着启发作用的提问,能够摆脱历史教材带来的思维局限,可以带着发展的、宏观的眼光对历史问题与历史事件,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三)创新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1.加入名人轶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历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讲授课程内容时,适当的将名人轶事融入其中,通过这种方式,对高中历史的教学手段展开创新。高中的历史教材中,史实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大多数的教师,仅仅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填鸭式”的灌输,使得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进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产生枯燥乏味的印象,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假如,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将历史知识点与学生们感兴趣的野史和演义进行有机结合,就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讲述明朝专制主义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多媒体,对与朱元璋相关的历史视频进行播放,甚至可以描绘野史或是小说中情节,使得历史课堂教学不在乏味枯燥,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对历史人文知识的高效学习。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中国古代有句古话“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历史学习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关教育工作者要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充分发挥对历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对历史知识的高效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旁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属于自身的历史知识脉络,加深对高中历史知识的掌握与认知。
例如,在新航路的开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的脱离教材对知识总结归纳的形式,而是向同学们提出问题:新航路的开辟,到底“新”在了哪里?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教材对其进行总结与归纳,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加深了对该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印象更加的深刻。
再如,在高中历史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进行趣味性的教学,进行探究式教学手段的实践,在国际经济秩序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展开教学,教师可以提问: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个问题,当今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是公正合理的吗?如果存在不公正合理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呢?进而引导学生对该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
三、结语
西方有一句名言,“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同样的道理,无论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还是一种新式的教学方法的产生,也绝不是通过一时的灵感,就可以完成的,想要完成新式教学模式的确立以及新式教学方法的产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完成,并且还要不断的进行补充与完善,以免其因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而遭到淘汰。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发展,种类多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令人目不暇接,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手段,并尝试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际应用。
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逐一指导既费时又费力,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大组进行互助学习,即同学之间互动学习,在课堂自习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历史知识增加一节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旁观察引导,引导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研究和讨论,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当遇到解决不了的历史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教师便可以让学生通过互动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总结出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对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这种方式使高中生在学习历史时更加积极主动。
二、教师的课堂交流和准备
教师的准备工作是一节成功历史课的关键因素,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其总体素质和教学能力至关重要。教师首先需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脉络,找出简单的内容,难懂的知识点,同时,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交流,高中生的压力很重,历史教师要让学生觉得历史并不是很难学习的课程,而是像故事书一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和时间概念,所以只要学生理解了知识架构,便不会感觉很难。比如,讲到秦朝的时候,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学生通过网络、书本查询有关秦朝的人物和事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自己对秦朝的理解自行言论,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可以做记录,然后结合学生的理解,和学生交流,对于某位皇帝的成就和朝代灭亡的原因,教师要用通俗的语言向同学进行讲解,就像讲故事一样。在课堂上,教师也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教师说出本节课的重点,让各组学生自行讨论,然后,安排小组组长进行总结和归纳,说出本组这节历史内容需掌握的知识点和疑难点,最后,教师通过各小组的汇报,总结归纳,这样既能节省课堂讲解时间,又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